CN107208979A - 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8979A
CN107208979A CN201480082318.7A CN201480082318A CN107208979A CN 107208979 A CN107208979 A CN 107208979A CN 201480082318 A CN201480082318 A CN 201480082318A CN 107208979 A CN107208979 A CN 1072089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eat exchanger
groove
stacked
ais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823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水下晃
水下晃一
洪成希
金玄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Compress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Compress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Compressor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Compress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208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8979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3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conduits for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also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28F3/04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 F28F3/04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the deformations being pontual, e.g. dimp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12Elements constructed in the shape of a hollow panel, e.g. with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50/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the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e.g. flow guiding means; Particular flow patterns
    • F28F2250/10Particular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 F28F2250/102Particular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with change of flow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75/00Fastening; Joining
    • F28F2275/04Fastening; Joining by braz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75/00Fastening; Joining
    • F28F2275/06Fastening; Joining by we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层叠板式热交换器包括:通过层叠多个板(3)而形成的层叠板主体(30)以及热交换器主体(2),其包括连接到所述层叠板主体(30)的第一集管(4)和第二集管(4),其中流体(G)通过所述第一集管(4)从所述层叠板主体(30)的外侧流入,流体(G)通过所述第二集管(4)流出到所述层叠板主体(30)的外部。所述多个板(3)中的每一个都形成为具有第一表面(38a)和第二表面(38b的平板形状。第一表面(38a)设置有由内壁(42)限定的且流体从其中流过的多个槽(39)。多个板(3)彼此连接,使得多个板(3)中的一个的第一表面(38a)钎焊到多个板(3)中的另一个的第二表面(38b)。

Description

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存在常规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它包括彼此层叠并结合的多个波形板。每个波形板在其表面上具有作为流体流道的多个凹部(例如,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2-62085)。此外,存在由通过扩散结合而彼此结合的平板形成的传统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例如,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昭61-62795和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PCT申请的翻译)No.2008-535261)。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当在层叠板式热交换器中使用波形板时,可能不能充分获得板的刚性。此外,当通过钎焊将板彼此结合时,可能不能充分获得每个板之间的结合力。此外,当待钎焊到相邻板的结合部分较大时,钎焊材料可能不会充分地在结合部分上扩展,即结合部分的中间部分可能不被钎焊材料覆盖,并且可能不能充分获得各个板之间的结合力。因此,在传统的层叠板式热交换中,当流道中的压力在操作期间变得等于或高于100巴时,板可能会脱落或损坏。
因此,在一些常规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中,通过扩散结合将各板结合到相邻的板上,以获得它们之间的足够的结合力。然而,通过使用扩散结合以制造层叠板式热交换器,生产成本可能增加。
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层叠板式热交换器包括:通过层叠多个板形成的层叠板主体;和热交换器主体,所述热交换器主体包括连接到所述层叠板主体的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其中流体通过所述第一集管从所述层叠板主体的外部流入,并且所述流体通过所述第二集管流出到所述层叠板主体的外部,其中,所述多个板中的每一个都形成为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平板形状,所述多个板中的至少一个板的第一表面设置有由内壁限定的且所述流体从其中流过的多个槽,并且所述多个板通过钎焊彼此结合,使得所述多个板中的一个板的第一表面被钎焊到所述多个板中的另一个板的第二表面。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平板状的板上形成多个槽,所以与使用波形板相比,能够获得足够的刚性。因此,即使层叠板式热交换器内的压力变高,也能够防止层叠板式热交换器的损坏。因此,层叠板式热交换器可以在高压环境下使用。
此外,由于多个板中的每一个通过钎焊彼此结合,所以可以以低成本制造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中,所述多个槽包括具有第一槽组和第二槽组的至少两个槽组,其中所述第二槽组具有比所述第一槽组的槽宽窄的槽宽。
根据该结构,形成在第二槽组中的槽和内壁的数量增加。因此,由于第一表面的形成有内壁的部分被用作要与相邻的板结合的结合部分,所以随着形成在第二槽组中的内壁的数量增加,多个板彼此更牢固地结合。此外,由于形成有内壁的每个结合部分都很窄,所以每个结合部分都可以被钎焊材料充分地覆盖。因此,可以防止由于缺乏钎料而引起的结合缺陷。
此外,当层叠板式热交换器内的压力变高时,施加到每个板的应力增加,并且多个板可能被应力剥离。然而,由于第二槽组的槽宽较窄,所以应力分布到第二槽组中的各个槽,施加到板的应力减小。因此,即使每个板通过钎焊结合,也可以防止多个板被应力剥离。
结果,层叠板式热交换器可以在高压环境下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中,在所述第一槽组和所述第二槽组之间设置合流部分,并且至少两个内壁在与流体的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槽组的两侧的位置处。
根据该结构,即使第一槽组的宽度与第二槽组的宽度不同,从第一槽组流出的流体也可以在合流部分合并,并且均匀地分流到第二槽组中。因此,流体能够在多个槽的每一个中平滑且均匀地流动。结果,能够防止层叠板式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二或第三方面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中,当第二槽组的槽宽为W时,宽度W被设定为2mm至4mm。多个板中的至少一个的厚度设定为小于宽度W。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二槽组的槽宽W设定为2mm至4mm,所以第二槽组中的流体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可以提高热交换的速度,并且可以提高热交换的效率。此外,根据该结构,由于至少一个板的厚度设定为小于宽度W,所以能够紧凑地且以低成本地制造层叠板式热交换器,以减少形成板的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中,所述多个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形成在所述多个槽周围的结合部,以结合到多个板中的另一个的第二表面,并且结合部分包括辅助结合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第五方面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中,辅助结合部形成为槽状。
根据该结构,由于辅助结合部形成在结合部中,结合部中的平坦区域被辅助结合部分开。因此,钎焊材料可以充分地在待钎焊的结合部的整个平坦区域上扩展,而不会减少结合部中的平坦区域的总面积。因此,多个板中的每一个能够以强的结合力结合,并且可以防止层叠板式热交换器的缺陷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第五方面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中,当第二槽组的槽宽为W时,从所述板的在与第二槽组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一端到第二槽组中的靠近所述板的所述第一端的最外侧槽的距离设定为所述宽度W的10倍或以下。
根据该结构,可以减少形成在多个槽周围的结合部,并且能够使第二槽组的有效面积充分大。因此,可以提高热交换的速度,并且可以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上述层叠板式热交换器,即使在高压环境下使用层叠板式热交换器,也能够防止发生缺陷。此外,能够降低层叠板式热交换器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的侧视图。
图3是层叠板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形成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板上的流道的图案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部分A的放大图。
图6是沿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5的VII-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5的VIII-VIII′-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层叠板式热交换器的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的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层叠板主体3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包括由层叠板主体30和集管4构成的热交换器主体2。
如图3所示,通过交替地层叠第一板3a和第二板3b而形成层叠板主体30,其中第一板3a具有高温流体流道39a以使得高温流体G1流动,第二板3b具有低温流体流道39b以使得低温流体G2流动。在下文中,将第一板3a和第二板3b统称为板3。高温流体流道39a和低温流体流道39b统称为流道39。高温流体G1和低温流体G2将统称为流体G。
板3具有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两个方向。宽度方向对应于高温流体G1流入和流出图3中的高温流体流道39a的方向。
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板3的宽度方向称为X方向。板3的长度被称为Y方向。将板3的层叠方向称为Z方向。
如图2所示,板3具有四个侧面,位于X方向一侧(-X方向)的第一侧面38c,位于X方向另一侧(+X方向)的第二侧面38d,位于Y方向一侧(+Y方向)的第三侧面38e,和位于Y方向另一侧(-Y方向)的第四侧面38f。
将通过层叠板3形成的层叠板主体30的四个侧面以与板3的第一侧面38c,第二侧面38d,第三侧面38e,第四侧面38f相同的名称表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集管4由第一入口集管4a,第二入口集管4b,第一出口集管4c和第二出口集管4d的四个集管构成。
如图2所示,第一入口集管4a设置在层叠板主体30的第一侧面38c上且更加靠近第三侧面38e。第一入口集管4a具有第一入口4e,高温流体G1从层叠板主体30的外侧流入其中。
第二入口集管4b设置在层叠板主体30的第二侧面38d上且更加靠近第三侧面38e。第二入口集管4b具有第二入口4f,低温流体G2从层叠板主体30的外侧流入第二入口4f。
第一出口集管4c设置在层叠板主体30的第二侧面38d上且更加靠近第四侧面38f。第一出口集管4c具有第一出口4g,高温流体G1通过该出口4流出到层叠板主体30的外部。
第二出口集管4d设置在层叠板主体30的第一侧面38c上且更加靠近第四侧面38f。第二出口集管4d具有第二出口4h,低温流体G2通过该出口4h流出到层叠板主体30的外部。
如图3所示,板3形成为平板状,具有第一表面38a和第二表面38b。
如图3所示,高温流体G1流过的高温流体流道39a通过蚀刻在第一板3a的第一表面38a上以槽形状形成。低温流体G2流过的低温流体流道39b通过蚀刻在第二板3b的第一表面38a上以槽形状形成。
图4是表示形成在第一板3a(板3)的第一表面38a上的高温流体流道39a的图案的俯视图。图5是图4的部分A的放大图。图6是沿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
如图3和图4所示,高温流体流道39a具有第一入口通道31a,第一中间通道33a,主通道34a,第二中间通道33b和第一出口通道32a的四个部分。低温流体流道39b具有第二入口通道31b,第一中间通道33a,主通道34b,第二中间通道33b和第二出口通道32b的四个部分。
第一入口通道31a和第二入口通道31b将统称为入口通道31。第一中间通道33a和第二中间通道33b将统称为中间通道33。主通道34a和主通道34b将统称为主通道34。第一出口通道32a和第二出口通道32b将统称为出口通道32。此外,入口通道31,中间通道33和出口通道将统称为第一槽组。主通道34将被称为第二槽组。
由于基本结构相同,因此将基于第一板3a的高温流体流道39a进行如下的说明。
如图4所示,第一入口通道31a由平面图(从+Z方向观察)中的具有直线槽形状的多个槽构成,并且在Y方向上形成在范围L3(图5所示)中,使得多个槽沿Y方向排列。
第一入口通道31a具有第一入口开口40a,第一入口开口40a在远离第一板3a的第三侧面38e的位置处朝向第一板3a的第一侧面38c(向-X方向)开口。
第一入口通道31a与第一板3a的第三侧面38e平行地朝向第一板3a的第二侧面38d(朝向+X方向)延伸到如下位置:该位置以预定距离设置在第一入口通道31a和第一板3a的第二侧面38d之间。
此外,第一入口通道31a形成为使得随着接近第一板3a的第四侧面38f侧,在X方向上的长度变得越短。
如图4所示,第一中间通道33a在平面图中(从+Z方向观察)由具有直线槽形状的多个槽构成。
第一中间通道33a形成在范围L2(如图5所示)、在Y方向的范围L3和X方向的范围L1中,该范围L2从第一中间通道33a的布置为靠近第一侧面38c的最外侧槽到第一中间通道33a的布置为靠近第二侧面38d的最外侧槽。
第一中间通道33a从第一入口通道31a的靠近第二侧面38d的端部附近的部分(+X方向)开始形成,其中形成在第一入口通道31a和第一中间通道33a之间的合流部分37(稍后描述)介入在它们之间。
第一中间通道33a朝向第一板3a的第四侧面38f延伸并倾斜到如下的位置,该位置在Y方向上与第一入口通道31a的设置为靠近第四侧面38f的最外侧槽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在-Y方向)。
如图4所示,主通道34a在俯视图中(从+Z方向观察)由多个槽形成,其中所述多个槽具有波纹形状,并且形成在X方向上的范围L1(图5所示)中,从而多个槽沿X方向排列。
主通道34a从第一中间通道33a的靠近第四侧面38f(-Y方向)的端部附近的部分开始形成,其中形成在主通道34a和第一中间通道33a之间的合流部分37介入在它们之间,同时主通道34a的设置成靠近第一侧面38c(-X方向)的最外侧槽连接到第一入口通道31a的被设置为靠近第四侧面38f(-Y方向)的最外侧槽的靠近第二侧面38d(+X方向)的端部。
主通道34a布置在第一板3a的大体上中心处,第一板3a具有在主通道34a的沿X方向的两侧上的预定宽度W4(如图6所示)。
主通道34a与第一板3a的第一侧面38c平行地朝向第四侧面38f(-Y方向)延伸。
中间通道33b的配置与中间通道33a的配置相似。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第二中间通道33b由多个槽构成。
第二中间通道33b从主通道34a的靠近第四侧面38f(-Y方向)的端部附近的部分开始形成,其中形成在主通道34a和第二中间通道33b之间的合流部分37介入在它们之间。
第二中间通道33b向第一板3a的第二侧面38d延伸并倾斜。
第一出口通道32a的结构类似于第一入口通道31a的结构。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第一出口通道32a由多个槽构成,使得多个槽在Y方向上排列。
第一出口通道32a从第二中间通道33b的靠近第二侧面38d(+X方向)的端部的部分开始形成,其中形成在第一出口通道32a和第二中间通道33b之间的合流部分37介入在它们之间,同时第一出口通道32a的被设置为靠近第三侧面38e(+Y方向)的最外侧槽被连接到主通道34a的被设置为靠近第二侧面38d(+X方向)的最外侧槽的靠近第四侧面38f(在-Y方向)的端部。
第一出口通道32a平行于第一板3a的第四侧面38f朝向第一板3a的第二侧面38d(朝向+X方向)延伸。
第一出口通道32a具有第一出口开口41a,该第一出口开口41a在远离第一板3a的第四侧面38f的位置处朝向第一板3a的第二侧面38d(向+X方向)开口。
如图5所示,主通道34a具有槽宽W1,第一中间通道33a具有槽宽W2,第一入口通道31a具有槽宽W3。第二中间通道33b具有与第一中间通道33a相同的槽宽,并且第一出口通道32a具有与第一入口通道31a相同的槽宽。
槽宽W1~W3满足关系式:
W1<W2<W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主通道34a的槽宽W1设定为2mm~4mm。更优选地,槽宽W1被设定为3mm。
板3的厚度T优选设定为小于宽度W1。更优选地,将板3的厚度设定为2mm或以下。
第一入口通道31a,中间通道33,主通道34a和第一出口通道32a的槽深度D优选设定为约1.5mm。
此外,范围L1~L3满足以下关系:
L3<L2<L1。
此外,主通道34a中的槽的数量大于中间通道33中槽的数量,并且中间通道33中的槽的数量大于第一入口通道31a和第一出口通道32a中槽的数量。
图7是沿图5的VII-VII′-VII′线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5的VIII-VIII′-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在图7中,第一中间通道33a由VII-VII′之间的区域表示,合流部分37由VII′-VII″之间的区域表示。
如图7所示,例如,第一中间通道33a和主通道34a之间的合流部分37被配置为具有一个槽,该槽具有比第一中间通道33a的槽宽更宽的槽宽。
更具体地,如图7中的VII-VII′之间的区域所示,第一中间通道33a设置有由内壁42以宽度W2为间隔而限定的多个槽。因此,高温流体G1在第一中间流道33a中在各个槽中分开地流动。
然而,如图7中的VII′-VII″之间的区域所示,第一中间通道33a和主通道34a之间的合流部分37具有在X方向上设置在范围L1的两侧的两个内壁42。合流部分37的两个内壁42之一是第一中间通道33a的设置为靠近第一侧面38c的最外侧槽和主通道34a的设置为靠近第一侧面38c的最外侧槽连接的部分处。合流部分37的两个内壁42中的另一个是第一中间通道33a的设置为靠近第二侧面38d的最外侧槽和主通道34a的设置为靠近第二侧面38d的最外侧槽的连接的部分处。因此,从第一中间流道33a流出的高温流体G1在合流部分处合流。
在图8中,第一中间通道33a由VIII-VIII′-VIII″之间的区域表示,合流部分37由VIII″-VIII′″之间的区域表示。
如图8所示,例如,第一入口通道31a和第一中间通道33a之间的合流部分37被构造成具有多个槽。
更具体地说,如图8中VIII″-VIII″′之间的区域所示,第一入口通道31a和第一中间通道33a之间的合流部分37设置有多个槽,这些槽由内壁42以大于中间通道33的宽度W2的间隔而限定,所述内壁42包括被设置在范围L2的两侧上的两个内壁42。利用这种结构,从第一入口通道31a流出的高温流体G1仍然可以在合流部分37处合并。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两种合流部分37,其中第一类型的合流部分37具有一个槽,第二类型的合流部分37具有多个槽。然而,第一中间通道33a和主通道34a之间的合流部分37可以形成为第二类型。第一入口通道31a和第一中间通道33a之间的合流部分37可以形成为第一类型。
主通道34a和第二中间通道33b之间以及第二中间通道33b和第一出口通道32a之间的合流部分37也形成为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中的任一种。
如图4所示,结合部35围绕第一板3a的高温流体流道39a形成,该结合部35被构造成结合到第二板3b的第二表面38b,以形成层叠板主体30。
如图6所示,结合部35在X方向上具有从第一表面38a的靠近第一侧面38c的端缘到主通道34a的靠近第一侧面38c的最外侧槽的宽度W4。
在本实施例中,宽度W4优选设定为主通道34a的宽度W1的10倍或以下。
如图4所示,结合部35具有形成在两个位置处的辅助结合部36,其中辅助结合部36在一个位置处以预定空间形成在第一中间通道33a的+X方向的一侧,辅助结合部36在另一位置处以预定空间形成在第二中间通道33b的-X方向的一侧处。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在第一中间通道33a的一侧的辅助结合部36例如具有直角三角形形状,该三角形形状具有第一侧边,该第一侧边在X方向上布置在与第一入口通道31a的被布置为靠近第三侧面38e的最外侧槽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上;第二侧边,该第二侧边在Y方向上布置在与主通道34a的被布置为靠近第二侧面38d的最外侧槽的位置相同的位置;第三侧边,该第三侧边平行于第一中间通道33a的被设置为靠近第二侧面38d的最外侧槽平行,其中预定空间被设置在第三侧边和所述最外侧槽之间。
在辅助结合部36内形成有多个槽。在本实施例中,辅助结合部36的多个槽以预定的间隔形成,使得多个槽沿X方向延伸。辅助结合部36的多个槽可以形成为向另一个方向延伸,例如在Y方向上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板3b的低温流体流道39b具有与第一板3a的高温流体流道39a相似的形状。然而,低温流体流道39b形成为在X方向上具有高温流体流道39a的横向的相反的形状。
以下将仅描述第二板3b的低温流体流道39b和第一板3a的高温流体流道39a之间的不同之处。
如图3所示,第二入口通道31b具有第二入口开口40b,该第二入口开口40b在远离第二板3b的第三侧面38e的位置处朝向第二板3b的第二侧面38d(至+X方向)开口。第二入口通道31b平行于第二板3b的第三侧面38e朝向第二板3b的第一侧面38c侧(朝向-X方向)延伸到设置在第二入口通道31b和第二板3b的第一侧面38c之间具有预定距离的位置处。
如图3所示,第一中间通道33a从第二入口通道31b的靠近第一侧面38c(-X方向)的端部附近的部分开始形成,其中形成在第二入口通道31b和第一中间通道33a之间的合流部分37介入在它们之间。
第一中间通道33a朝向第二板3b的第四侧面38f延伸并倾斜到如下的位置:该位置在Y方向上与第二入口通道31b的设置为靠近第四侧面38f的最外侧槽的位置相同(在-Y方向上)。
如图3所示,主通道34b从第一中间通道33a的靠近第四侧面38f(-Y方向)的端部附近的部分开始形成,其中形成在主通道34b和第一中间通道33a之间的合流部分37介入在它们之间,同时主通道34b的设置成靠近第二侧面38d(+X方向)的最外侧槽连接到第二入口通道31b的被设置为靠近第四侧面38f(-Y方向)的最外侧槽的靠近第一侧面38c(-X方向)的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主通道34b沿与主通道34a相同的方向(Y方向)设置。
如图3所示,第二中间通道33b从主通道34b的靠近第四侧面38f(-Y方向)的端部附近的部分开始形成,其中形成在主通道34a和第二中间通道33b之间的合流部分37介入在它们之间。
第二中间通道33b向第二板3b的第一侧面38c延伸并倾斜。
如图3所示,第二出口通道32b从第二中间通道33b的靠近第一侧面38c(-X方向)的端部的部分开始形成,其中形成在第二出口通道32b和第二中间通道33b之间的合流部分37介入在它们之间,同时第二出口通道32b的被设置为靠近第三侧面38e(+Y方向)的最外侧槽被连接到主通道34b的被设置为靠近第一侧面38c(-X方向)的最外侧槽的靠近第四侧面38f的端部。
第二出口通道32b平行于第二板3b的第四侧面38f朝向第二板3b的第一侧面38c(朝向-X方向)延伸。
第二出口通道32b具有第二出口开口41b,该第二出口开口40b在远离第二板3b的第四侧面38f的位置处朝向第二板3b的第一侧面38c(至-X方向)开口。
如图4所示,第二板3b的结合部35被配置为结合到第一板3a的第二表面38b以形成层叠板主体30。结合部35具有形成在两个位置处的辅助结合部36,其中辅助结合部36在一个位置处形成在第一中间通道33a的-X方向的一侧,辅助结合部36在另一位置处形成在第二中间通道33b的+X方向的一侧处。
(层叠板式热交换器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将参照图1至图3描述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的组装方法。
首先,如图3所示,第一板3a和第二板3b交替地布置成使得第一板3a的第一表面38a和第二板3b的第一表面38a面向相同的方向(图3中的+Z方向),并且第一入口开口40a在X方向上被定位在形成在第二板3b上的第二入口通道31b的第二入口开口40b的相对侧。
然后,第一板3a和第二板3b的结合部分被涂覆钎焊材料,分别钎焊到第一板3a的第二表面38b和第二板3b的第二表面38b上以形成层叠板主体30。
接下来,如图2所示,第一入口集管4a安装在层叠板主体30的第一侧面38c的第三侧面38e侧,使得相对于第一入口通道31a的第一入口开口40a布置第一入口4e。
第二入口集管4b安装在层叠板主体30的第二侧面38d的第三侧面38e侧,使得相对于第二入口通道31b的第二入口开口40b布置第二入口4f。
第一出口集管4c安装在层叠板主体30的第二侧面38d的第四侧面38f上,使得相对于第一出口通道32a的第一出口开口41a布置第一出口4g。
第二出口集管4d安装在层叠板主体30的第一侧面38c的第四侧面38f上,使得相对于第二出口通道32b的第二出口开口41b布置第二出口4h。
以这种方式,将第一入口集管4a,第二入口集管4b,第一出口集管4c和第二出口集管4d附接到层叠板主体30以形成热交换器主体2(图1所示)。
之后,将高温流体G1和低温流体G2供给到热交换器主体2内的管道(未图示)分别与第一入口4e和第二入口4f连接。此外,从热交换器主体2排出高温流体G1和低温流体G2的管道(未示出)分别连接到第一出口4g和第二出口4h。
因此,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的组装完成。
(层叠板式热交换器的操作)
接下来,参照图2和3说明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的操作。
首先,如图2所示,高温流体G1从热交换器主体2的外部供给到第一入口集管4a的第一入口4e。
如图3所示,高温流体G1从第一入口集管4a经由第一入口开口40a流入高温流体流道39a的第一入口流道31a。在第一入口通道31a中,高温流体G1沿着第一入口通道31a的延伸方向沿+X方向流动。
然后,高温流体G1从第一入口通道31a流入合流部分37。从第一入口通道31a流出的高温流体G1在合流部分37处合并。之后,高温流体G1被分开以流入第一中间通道33a。
在第一中间通道33a中,高温流体G1沿着第一中间通道33a的倾斜方向流动。
然后,高温流体G1从第一中间流道33a流入合流部分37。从第一中间通道33a流出的高温流体G1在合流部分37合流。然后,高温流体G1被分开以流入主流道34a。
在主通道34a中,高温流体G1沿着主通道34a的延伸方向在-Y方向流动。
然后,高温流体G1从主通道34a流入合流部分37。从主通道34a流出的高温流体G1在合流部分37合流。此后,高温流体G1被分开以流入第二中间流道33b。
在第二中间通道33b中,高温流体G1沿着第二中间通道33b的倾斜方向流动。
然后,高温流体G1从第二中间流道33b流入合流部分37。从第二中间通道33b流出的高温流体G1在合流部分37合流。此后,高温流体G1被分开以流入第一出口流道32a。
在第一出口通道32a中,高温流体G1沿着第一出口通道32a的延伸方向在+X方向上流动。高温流体G1通过第一出口开口41a从第一出口通道32a流动到第一出口集管4c。
然后,如图2所示,高温流体G1通过第一出口集管4c的第一出口4g排出到热交换器主体2的外部。
此外,如图2所示,低温流体G2从热交换器主体2的外部供给到第二入口集管4b的第二入口4f。
如图3所示,低温流体G2从第二入口集管4b通过第二入口开口40b流入低温流体流道39b的第二入口流道31b。在第二入口通道31b中,低温流体G2沿着第二入口通道31b的延伸方向在-X方向上流动。
然后,低温流体G2从第二入口通道31b流入合流部分37。从第二入口通道31b流出的低温流体G2在合流部分37合流。之后,低温流体G2被分开以流入第一中间通道33a。
在第一中间通道33a中,低温流体G2沿着第一中间通道33a的倾斜方向流动。
然后,低温流体G2从第一中间流道33a流入合流部分37。从第一中间通道33a流出的低温流体G2在合流部分37被合流。此后,低温流体G2被分开以流入主通道34b。
在主通道34b中,低温流体G2沿着主通道34b的延伸方向在-Y方向上流动。
然后,低温流体G2从主通道34b流入合流部分37。从主通道34b流出的低温流体G2在合流部分37合流。此后,低温流体G2被分开以流入第二中间流道33b。
在第二中间通道33b中,低温流体G2沿着第二中间通道33b的倾斜方向流动。
然后,低温流体G2从第二中间流道33b流入合流部分37。从第二中间通道33b流出的低温流体G2在合流部分37处合并。之后,高温流体G1被分离以流入第二出口通道32b。
在第二出口通道32b中,低温流体G2沿着第二出口通道32b的延伸方向在-X方向上流动。
低温流体G2通过第二出口开口41b流到第二出口集管4d。
然后,如图2所示,低温流体G2通过第二出口集管4d的第二出口4h排出到热交换器主体2的外部。
以这种方式,流过主通道34a的高温流体G1和流过主通道34b的低温流体G2沿相同的方向(图3中的-Y方向)流动。
此时,高温流体G1的热被传递到低温流体G2,并在它们之间进行热交换。
(效果)
这样,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流道39形成为使得主通道34的槽宽W1,中间通道33的槽宽W2、和入口通道31以及出口通道32的槽宽W3满足关系W1<W2<W3,所以形成在主通道34中的槽和内壁42的数量增加。由于第一表面38a的形成有内壁42的一些部分被用作与相邻的板3结合的结合部分,所以随着形成在主通道34中的内壁42的数量增加,板3彼此之间更牢固地结合。此外,由于形成有内壁42的各结合部分较窄,所以每个结合部分可被钎焊材料充分地覆盖。因此,可以防止由于缺乏钎料而引起的结合缺陷。
此外,当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内的压力变高时,施加到每个板3的应力增加,并且多个板3可能被应力剥离。然而,由于主通道34的槽宽W1窄,所以应力分布到主通道34中的每个槽,并且施加到板3的应力减小。因此,可以防止多个板3脱落。
结果,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可以在例如压力高于100巴的高压环境下使用。
由于每个板3之间的结合力由于上述结构而增加,即使该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在高压环境下使用,每个板3也可以通过钎焊彼此结合。此外,由于通过钎焊将每个板3结合,所以可以低成本地制造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
此外,由于主通道34的宽度W1设定为2mm~4mm,所以在主通道34中,流体G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可以提高高温流体G1与低温流体G2之间的热交换速率,并且可以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此外,由于板3的厚度T设定为小于主通道34的宽度W1,所以可以使用薄板来形成板3。因此,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可以紧凑地并以低成本制造以减少形成材3的材料。
此外,由于流道39通过在具有平板形状的板3的第一表面38a上蚀刻形成为槽形状,所以主通道34的槽宽W1能够变窄,并且尽管板3由薄板形成,但是与使用波形板相比,板3也可以获得足够的刚性。因此,即使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内的压力变得高于100巴,也能够防止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的损坏。因此,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可以在高压环境下使用。
此外,由于流道39形成为使得形成有主通道34的范围L1、形成有中间通道33的范围L2和形成有入口通道31和出口通道32的范围L3满足L3<L2<L1的关系,所以进行热交换的主通道34的有效面积可以随着中间通道33、入口通道31和出口通道32的面积的减小而增加。因此,可以有效地进行热交换。
此外,由于合流部分37形成在入口通道31和中间通道33之间、在中间通道33和主通道34之间、在主通道34和中间通道33之间以及在中间通道33和出口通道32之间,所以从入口通道31流出的流体G在合流部分37处汇合并均匀地分流到中间通道33中,从中间通道33流出的流体G在合流部分37处汇合并均匀分流到主通道34中,从主通道34流出的流体G在合流部分37处汇合并均匀地分流到中间通道33中,并且从中间通道33流动的流体G在合流部分37处汇合并均匀分流到出口通道32中。
利用上述结构,虽然形成在入口通道31和出口通道32中的槽的数量、形成在中间通道33中的槽的数量和形成在主通道34中的槽的数量是不同的,但是流体G可以在每个合流部分37处汇合并均匀地分流到每个通道中。因此,流体G能够平稳且均匀地流入流道39的各通道。结果,能够防止层叠板式热交换器1的压力损失,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当待钎焊的结合部分的总面积小时,可能不能充分获得每个板之间的结合力。此外,当结合部具有大的待钎焊的平坦区域时,钎焊材料可能不会充分地扩展到结合部分的整个平坦区域上,结合部分中的平坦区域的中间可能不被钎焊材料覆盖。结果,每个板之间的结合力可能变弱,并且可能发生层叠板式热交换器的缺陷。
然而,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辅助结合部36形成在结合部分35中,所以结合部分35变大,并且结合部分35中的平坦区域被辅助结合部36分开。因此,钎焊材料可以充分地扩展到待钎焊的结合部分35的整个平坦区域上,而不会减小结合部分35的总面积。因此,每个板3能够以强的结合力结合,并且能够防止发生层叠板式热交换器的缺陷。
此外,由于如上所述,进行热交换的主通道34的有效面积可以随着中间通道33、入口通道31和出口通道32的面积的减小而增加,所以即使结合部分35的面积增加以形成辅助结合部36,主通道34也能够具有足够的有效面积。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说明性地描述了每个部件的形状或组合,但是具体配置不限于此,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进行设计修改。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流过主通道34a的高温流体G1和流过主通道34b的低温流体G2沿相同方向(图3中的-Y方向)流动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流过主通道34a的高温流体G1可以在与流过主通道34b的低温流体G2相反的方向上,或者在与流过主通道34b的低温流体G2垂直的方向上流动。在这种结构中,可以充分地进行热交换。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基于高温流体G1和低温流体G2的流动方向,适当地设计形成在高温流体流道39a和低温流体流道39b中的槽。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通过蚀刻在具有平板形状的板3的第一表面38a上以槽形状形成流道39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流道39可以通过机械加工形成为槽形。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中间通道33、入口通道31和出口通道32形成为直线槽形状而主通道34形成为波形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主通道34可以形成为直线槽形状。由于主通道34的有效面积足够大,所以可以在主通道34中有效地进行热交换。
中间通道33、入口通道31和出口通道32可以形成为波形。因此,在中间通道33、入口通道31和出口通道32处的热交换效率可以增加。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辅助结合部36形成为直角三角形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当结合部分35中的平坦区域可以被分割时,辅助结合部36可以形成为除了成直角三角形以外的任何形状。
此外,辅助结合部36不限于具有多个槽。辅助结合部36可以具有压花图案或滚花图案。通过这些结构可以充分获得结合力。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高压环境下使用层叠板式热交换器,也能够防止发生缺陷。此外,能够降低层叠板式热交换器的制造成本。
附图标记列表
1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2热交换器主体
3板
4集管
4a第一入口集管(入口集管)
4b第二入口集管(入口集管)
4c第一个出口集管(出口集管)
4d第二个出口集管(出口集管)
4e第一入口(入口)
4f第二入口(入口)
4g第一出口(出口)
4h第二出口(出口)
30层叠板主体
3a第一板(板)
3b第二板(板)
31入口通道(第一槽组)
31a第一入口通道(入口通道)
31b第二入口通道(入口通道)
32出口通道(第一槽组)
32a第一出口通道(出口通道)
32b第二出口通道(出口通道)
33中间通道(第一槽组)
33a第一中间通道(中间通道)
33b第二中间通道(中间通道)
34主通道(第二槽组)
35结合部
36辅助结合部
37合流部分
38a第一表面
38b第二表面
38c第一侧面
38d第二侧面
38e第三侧面
38f第四侧面
39流道
39a高温流体通道(流道)
39b低温流体通道(流道)
40入口开口
40a第一入口开口
40b第二入口开口
41出口开口
41a第一出口开口
41b第二出口开口
42内壁
G流体
G1高温流体
G2低温流体
W1,W2,W3槽宽
W4结合部的宽度
T板厚度
D槽深度
L1,L2,L3形成流道的范围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2-62085
[专利文献2]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昭61-62795号
[专利文献3]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PCT申请的翻译)No.2008-535261

Claims (7)

1.一种层叠板式热交换器,包括:
通过层叠多个板形成的层叠板主体;和
热交换器主体,所述热交换器主体包括连接到所述层叠板主体的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其中流体通过所述第一集管从所述层叠板主体的外部流入,并且所述流体通过所述第二集管流出到所述层叠板主体的外部,
其中,所述多个板中的每一个都形成为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平板形状,
所述多个板中的至少一个板的第一表面设置有由内壁限定的且所述流体从其中流过的多个槽,并且
所述多个板通过钎焊彼此结合,使得所述多个板中的一个板的第一表面被钎焊到所述多个板中的另一个板的第二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其中所述多个槽包括具有第一槽组和第二槽组的至少两个槽组,其中所述第二槽组具有比所述第一槽组的槽宽窄的槽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其中在所述第一槽组和所述第二槽组之间设置有合流部分,并且
至少两个内壁在与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槽组的两侧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其中当所述第二槽组的槽宽为W时,
该宽度W被设定为2mm~4mm,并且
所述多个板中的至少一个板的厚度被设定为小于所述宽度W。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其中,所述多个板中的至少一个板包括结合部,该结合部形成在所述多个槽周围,以结合到所述多个板中的另一个板的所述第二表面,并且
所述结合部包括辅助结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其中所述辅助结合部形成为槽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其中当所述第二槽组的槽宽为W时,
从所述板的在与第二槽组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一端到第二槽组中的靠近所述板的所述第一端的最外侧槽的距离设定为所述宽度W的10倍或以下。
CN201480082318.7A 2014-10-01 2014-10-01 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Withdrawn CN1072089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76867 WO2016051608A1 (en) 2014-10-01 2014-10-01 Plate laminated type heat exchanger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8979A true CN107208979A (zh) 2017-09-26

Family

ID=51787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82318.7A Withdrawn CN107208979A (zh) 2014-10-01 2014-10-01 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281219B2 (zh)
EP (1) EP3183526A1 (zh)
JP (1) JP6590917B2 (zh)
KR (1) KR20170063651A (zh)
CN (1) CN107208979A (zh)
WO (1) WO20160516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59374B2 (ja) * 2016-01-22 2020-03-0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方法
JP6321067B2 (ja) * 2016-03-31 2018-05-09 住友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拡散接合型熱交換器
JP6485918B2 (ja) * 2016-06-08 2019-03-20 株式会社アーカイブワークス プレート型熱交換器
US10739085B2 (en) * 2016-07-11 2020-08-11 T.Rad Co., Ltd. Laminated heat sink core
DE102017001567B4 (de) * 2017-02-20 2022-06-09 Diehl Aerospace Gmbh Verdampfer und Brennstoffzellenanordnung
JP7045195B2 (ja) * 2017-04-28 2022-03-31 株式会社前川製作所 熱交換器
JP7072790B2 (ja) * 2017-07-19 2022-05-23 株式会社前川製作所 熱交換器
US11161621B2 (en) * 2018-01-18 2021-11-02 Raytheon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with moving ice filter
CN109443043B (zh) * 2018-09-05 2019-09-27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铅-超临界二氧化碳中间换热器
EP3726029A1 (en) * 2019-04-17 2020-10-21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Compact multi-pass heat exchanger
US12013194B2 (en) * 2019-04-29 2024-06-18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Asymmetric cross counter flow heat exchanger
US11162737B2 (en) 2019-04-29 2021-11-02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Offset/slanted cross counter flow heat exchanger
US11209223B2 (en) * 2019-09-06 2021-12-28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vane with partial height airflow modifier
JP6970360B2 (ja) * 2020-02-10 2021-11-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KR20230163482A (ko) * 2021-12-28 2023-11-30 가부시끼가이샤 마에가와 세이사꾸쇼 열교환기용 플레이트, 열교환기용 플레이트 적층체, 및 마이크로 채널 열교환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7896A (en) * 1979-10-01 1982-09-07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Internally manifolded unibody plate for a plate/fin-type heat exchanger
CN1428587A (zh) * 2001-12-27 2003-07-09 株式会社聚源 热交换单元
CN1788187A (zh) * 2003-06-05 2006-06-14 松下环境***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62870A (en) 1924-10-09 1928-03-20 Stancliffe Engineering Corp Grooved-plate heat interchanger
US3590914A (en) * 1969-10-01 1971-07-06 Trane Co Countercurrent flow plate-type heat exchanger with leak detector
US3669186A (en) * 1969-12-10 1972-06-13 Trane Co Distributor for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s having end headers
JPS5229693B2 (zh) 1972-08-12 1977-08-03
US3817324A (en) * 1972-10-24 1974-06-18 Alfa Laval Ab Heat exchanging plate
JPS599496A (ja) * 1982-06-26 1984-01-18 ロツクウエル・インタ−ナシヨナル・コ−ポレ−シヨン プレ−ト・フイン型熱交換器用の内部をマニフオ−ルド化した単体プレ−ト
AU568940B2 (en) 1984-07-25 1988-01-14 University Of Sydney, The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EP0183007A1 (en) * 1984-10-31 1986-06-04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Port bushings for internally manifolded stacked, finned-plate heat exchanger
US4592414A (en) 1985-03-06 1986-06-03 Mccord Heat Transfer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core construction utilizing a plate member adaptable for producing either a single or double pass flow arrangement
EP0212878A1 (en) 1985-08-08 1987-03-04 Heatric Pty. Limited Plate-type cross-flow heat exchanger
EP0292245A1 (en) 1987-05-21 1988-11-23 Heatric Pty. Limited Flat-plate heat exchanger
US4815534A (en) * 1987-09-21 1989-03-28 Itt Standard, Itt Corporation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US5287918A (en) * 1990-06-06 1994-02-22 Rolls-Royce Plc Heat exchangers
GB9012618D0 (en) 1990-06-06 1990-07-25 Rolls Royce Plc Heat exchangers
GB9104156D0 (en) * 1991-02-27 1991-04-17 Rolls Royce & Ass Heat exchanger
JP3026315B2 (ja) 1991-10-02 2000-03-27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3045643B2 (ja) * 1994-10-05 2000-05-29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IL114613A (en) * 1995-07-16 1999-09-22 Tat Ind Ltd Parallel flow condenser heat exchanger
FR2807828B1 (fr) * 2000-04-17 2002-07-12 Nordon Cryogenie Snc Ailette ondulee a decalage partiel pour echangeur de chaleur a plaques et echangeur de chaleur a plaques correspondant
FR2811747B1 (fr) 2000-07-11 2002-10-11 Air Liquide Ailette d'echange thermique pour echangeur de chaleur a plaques brasees, et echangeur de chaleur correspondant
JP4523149B2 (ja) * 2000-12-25 2010-08-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4523148B2 (ja) * 2000-12-25 2010-08-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2005207725A (ja) 2003-12-24 2005-08-04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
JP2008535261A (ja) 2005-03-22 2008-08-28 バラット ヘビー エレクトリカルズ リミテッド 選択的に溝切りされた電子機器冷却のための冷却プレート
US7788073B2 (en) 2005-12-13 2010-08-31 Linde Aktiengesellschaft Processes for determining the strength of a plate-type exchanger, for producing a plate-type heat exchanger, and for producing a process engineering system
EP1830149B2 (de) 2005-12-13 2013-11-20 Linde AG Verfahren zur Bestimmung der Festigkeit eines Plattenwärmeaustauschers, zur Herstellung eines Plattenwärmeaustauschers und zur Herstellung einer verfahrenstechnischen Anlag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7896A (en) * 1979-10-01 1982-09-07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Internally manifolded unibody plate for a plate/fin-type heat exchanger
CN1428587A (zh) * 2001-12-27 2003-07-09 株式会社聚源 热交换单元
CN1788187A (zh) * 2003-06-05 2006-06-14 松下环境***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34622A1 (en) 2017-08-17
KR20170063651A (ko) 2017-06-08
EP3183526A1 (en) 2017-06-28
WO2016051608A1 (en) 2016-04-07
JP2017530330A (ja) 2017-10-12
JP6590917B2 (ja) 2019-10-16
US10281219B2 (en) 2019-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8979A (zh) 层叠板式热交换器
JP6163190B2 (ja) 熱交換器
CN102564176B (zh) 热交换器
JP4157147B2 (ja) プレートサンドイッチ構造を有する熱交換器
US9618280B2 (en) Plate-type heat exchanger, particularly for motor vehicles
CN205690942U (zh) 一种层叠钎焊板式换热器
US11002491B2 (en) Heat transfer segment
US11118848B2 (en) Heat-exchanging plate, and plate heat exchanger using same
CA2477817A1 (en) Stacked plate heat exchangers and heat exchanger plates
CN108139182A (zh) 传热板及板式换热器
HUE028898T2 (en) Laminal exchanger
CN103363824A (zh) 具有通过板材条带连接的多个模块的板式热交换器
JP6275325B2 (ja) 熱交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01178293A (zh) 用于热交换的板
CN106123652A (zh) 板式热交换器、油冷却***以及用于冷却油的方法
CN105793661B (zh) 板式热交换器
WO2020105658A1 (ja) 拡散接合型熱交換器
CN201819584U (zh) 横流式热交换器
US20070151717A1 (en) Heat exchange plate
CN103486886B (zh) 不同板材厚度不同板间距流道高度的盒形层叠换热器
CN104215101A (zh) 板翅式换热器
KR101126134B1 (ko) 종횡유로를 가지는 고효율 미세채널 적층형 열교환기
CN1979076A (zh) 在角孔和二次密封的凹槽处具有低流阻的板式换热器
CN205980903U (zh) 一种不对称换热器板片及不对称板式换热器
JP6354868B1 (ja) 水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6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