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8728B - 流体压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流体压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8728B
CN107208728B CN201680006342.1A CN201680006342A CN107208728B CN 107208728 B CN107208728 B CN 107208728B CN 201680006342 A CN201680006342 A CN 201680006342A CN 107208728 B CN107208728 B CN 1072087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body
opening
passage
piston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63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8728A (zh
Inventor
足羽正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08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87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87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87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1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in pist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05Throttling passages in or on piston body, e.g. slo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9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with a single cylinder and of single-tub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06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both gas and liquid
    • F16F9/061Mono-tubula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16F9/321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流体压缓冲器,第一活塞体(31)具备:第一通路(41),其具有在与第二活塞体(32)结合的结合面(31a、32a)上向第一室(19)开口的第一开口(51),并沿轴向延伸;第二通路(42),其在结合面(31a、32a)上具有第二开口(56),并沿轴向延伸,具有向第二室(20)开口的第三开口(57),第二活塞体(32)以妨碍第二开口(56)与第一室(19)的直接连通的方式结合于第一活塞体(31),第二开口(56)具有开口至比第一开口(51)靠径向内侧的内侧开口部(59),内侧开口部(59)与形成于第二活塞体(32)的第三通路(76)连通。

Description

流体压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压缓冲器。
本申请基于2015年1月30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5-17750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缓冲器中,存在由多个活塞体构成活塞的缓冲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886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646066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2-1131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缓冲器中,要求减少成本。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成本的流体压缓冲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具备:缸体,其封入工作流体;活塞,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于上述缸体内,将该缸体的内部划分为第一室以及第二室;活塞杆,其连结于上述活塞,且一端向上述缸体的外部伸出。上述活塞包含在相互的结合面结合的第一活塞体以及第二活塞体。在上述第一活塞体的上述第二室侧以及上述第二活塞体的上述第一室侧分别配置有衰减力产生机构。上述第一活塞体具备:第一通路,其具有在与上述第二活塞体结合的上述结合面上向上述第一室开口的第一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第二通路,其在与上述第二活塞体结合的上述结合面上具有第二开口,并沿轴向延伸,具有向上述第二室开口的第三开口。上述第二活塞体以妨碍上述第二开口与上述第一室的直接连通的方式结合于上述第一活塞体。上述第二开口具有开口至比上述第一开口靠径向内侧的内侧开口部,该内侧开口部与形成于上述第二活塞体的第三通路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也可以是,上述第一开口与上述第二开口具有在同一圆上开口的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一活塞体的比上述第一开口靠径向内侧、且与上述第二开口连通的位置,形成有第一环状通路。
作为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二活塞体的与上述内侧开口部连通的位置形成有第二环状通路。
作为本发明的第五方式,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一活塞体的上述第二室侧设有具有与上述第一通路连通的第四通路的第三活塞体。
作为本发明的第六方式,也可以是,上述第二活塞体的外形为圆形。
作为本发明的第七方式,也可以是,上述第一开口与上述第二开口设有多个,上述第一开口与上述第二开***替地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流体压缓冲器,能够减少流体压缓冲器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压缓冲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压缓冲器的活塞体(第一活塞体)的、从结合面侧观察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压缓冲器的活塞体(第一活塞体)的变形例的、从结合面侧观察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体压缓冲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流体压缓冲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流体压缓冲器的活塞体(第一活塞体)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流体压缓冲器的活塞体(第一活塞体)的仰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流体压缓冲器的活塞体(第二活塞体)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流体压缓冲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流体压缓冲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流体压缓冲器的活塞体(第二活塞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压缓冲器。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压缓冲器10具有封入液体或者气体等工作流体的缸体11。虽然省略图示,该缸体11呈一端侧(图1的上侧)开口、另一端侧(图1的下侧)封堵的有底筒状。在缸体11内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装有活塞12。
在缸体11中***有活塞杆13。活塞杆13的一端侧(图1的上侧)向缸体11的外部伸出,另一端侧***到缸体11中。活塞12利用螺母14连结于该活塞杆13的另一端部。此外,虽然省略图示,在缸体11的开口部安装有杆引导件以及油封。活塞杆13的一端侧贯穿杆引导件以及油封并向外部伸出。活塞12将缸体11的内部划分为缸体11的省略图示的底部侧(图1的下侧)的第一室19与活塞杆13所伸出的一侧(图1的上侧)的第二室20。
活塞杆13具有主轴部25、以及位于缸体11的内侧的端部并比主轴部25小径的安装轴部26。由此,在主轴部25,在安装轴部26侧的端部形成有沿着轴正交方向的台阶部27。在安装轴部26,在与主轴部25相反的一侧的规定范围形成有供上述螺母14螺合的外螺纹28。
活塞12具有大致圆板状的活塞体31(第一活塞体)和大致圆板状的活塞体32(第二活塞体)。活塞体32配置于活塞体31的第一室19侧,且轴向厚度比活塞体31薄。这些活塞体31、32的结合面31a和结合面32a以面接合状态结合。结合面31a是活塞体31的活塞体32侧的端面,并且是与活塞体31的中心轴正交的面。结合面32a是活塞体32的活塞体31侧的端面,并且是与活塞体32的中心轴正交的面。换句话说,活塞12包含在彼此的结合面31a、32a结合的活塞体31、32。此外,活塞体31、32分别通过烧结而一体成型。
活塞12具有圆环带状的滑动接触部件33。滑动接触部件33安装于活塞体31的外周面31b,并滑动接触于缸体11的内周面。滑动接触部件33以在活塞体31的轴向上向与结合面31a相反的一侧稍稍偏移的方式安装。滑动接触部件33使外周面31b的结合面31a侧的一部分在第一室19内露出。
在活塞体31的径向的中央,以沿轴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贯穿孔35。贯穿孔35供活塞杆13的安装轴部26无间隙地贯穿。另外,在活塞体31形成有通路41(第一通路)、通路42(第二通路)、以及环状通路43。通路41在比径向的贯穿孔35靠外侧沿活塞体31的轴向延伸。通路42在比径向的贯穿孔35靠外侧沿活塞体31的轴向延伸。环状通路43在与轴向的结合面31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活塞体31的整周延伸。
通过形成环状通路43,在活塞体31的轴向的与结合面31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内侧座45、和比内侧座45靠外侧的外侧座46。内侧座45在活塞体31的径向上比环状通路43靠内侧。外侧座46在活塞体31的径向上比环状通路43靠外侧。内侧座45与外侧座46均以沿活塞体31的轴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换言之,环状通路43在活塞体31的径向上形成于内侧座45与外侧座46之间。在活塞体31的轴向上的与结合面31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台阶部47。台阶部47形成于外侧座46的径向外侧。台阶部47在轴向上以比外侧座46靠近结合面31a的方式呈阶梯状。
如图2所示,通路41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在多处位置形成于活塞体31。通路42也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在多处位置形成于活塞体31。通路41与通路42在活塞体31的周向上交替地配置。图1所示的环状通路43以将多个通路41全部相连的方式形成。
如图1所示,活塞体31的通路41具有开口51(第一开口)和开口52。开口51在与活塞体32结合的结合面31a开口。开口52在环状通路43的底位置开口。开口51也在活塞体31的未被滑动接触部件33覆盖的外周面31b开口。开口51从结合面31a至外周面31b地连续开口。开口51始终向第一室19开口。
在通路41形成有成为活塞体31的径向上的内端侧的内端面41a。内端面41a从开口51至开口52地形成于径向以及周向的一定位置。由此,通路41具有从开口51至开口52地沿活塞体31的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通路41在活塞体31的径向上的外端侧具有径向面41b、轴向面41c、倾斜面41d、以及轴向面41e。径向面41b位于结合面31a侧,并与结合面31a平行。轴向面41c从活塞体31的径向上的径向面41b的内端缘部沿活塞体31的轴向向环状通路43侧延伸。倾斜面41d从轴向面41c的与径向面41b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向环状通路43侧延伸。倾斜面41d以越向环状通路43侧去越位于活塞体31的径向上的内侧的方式倾斜。轴向面41e从倾斜面41d的与轴向面41c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沿活塞体31的轴向向环状通路43侧延伸。内端面41a以及轴向面41e延伸至环状通路43的底位置而形成开口52。
如图2所示,内端面41a、轴向面41c以及轴向面41e形成以活塞体3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筒的一部分的形状。通路41具有沿活塞体31的径向延伸并相互在活塞体31的周向上对置的一对对置面41f。通路41由内端面41a、径向面41b、轴向面41c、倾斜面41d、轴向面41e、以及一对对置面41f形成。内端面41a、径向面41b以及一对对置面41f形成了开口51,内端面41a、轴向面41e以及一对对置面41f形成了开口52。如图1所示,在活塞体31的径向上,从内端面41a至外周面31b的开口51的宽度比从内端面41a至轴向面41e的开口52的宽度宽。
活塞体31的通路42具有开口56(第二开口)和开口57(第三开口)。开口56在与活塞体32结合的结合面31a上开口。开口57通过在活塞体31的台阶部47的位置开口而始终向第二室20开口。开口56仅在活塞体31的结合面31a开口,不在外周面31b开口。
在通路42形成有成为活塞体31的径向上的外端侧的外端面42a。外端面42a从开口56至开口57地形成于径向以及周向的一定位置。由此,通路42具有从开口56至开口57地沿活塞体31的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通路42在活塞体31的径向上的内端侧具有轴向面42b、倾斜面42c、以及轴向面42d。轴向面42b从结合面31a沿活塞体31的轴向向台阶部47侧延伸。倾斜面42c从轴向面42b的与结合面31a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向台阶部47侧延伸。倾斜面42c以越远离结合面31a去越位于活塞体31的径向上的外侧的方式倾斜。轴向面42d从倾斜面42c的与轴向面42b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沿活塞体31的轴向延伸至台阶部47。
如图2所示,外端面42a、轴向面42b以及轴向面42d形成以活塞体3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筒的一部分的形状。通路42沿活塞体31的径向延伸并具有相互在活塞体31的周向上对置的一对对置面42e。通路42由外端面42a、轴向面42b、倾斜面42c、轴向面42d、以及一对对置面42e形成。外端面42a、轴向面42b以及一对对置面42e形成了开口56,外端面42a、轴向面42d以及一对对置面42e形成了开口57。如图1所示,在活塞体31的径向上,从外端面42a至轴向面42b的开口56的宽度比从外端面42a至轴向面42d的开口57的宽度宽。
在活塞体31的径向上,成为开口56的最内侧的轴向面42b的位置比成为通路41的最内侧的内端面41a的位置更靠内侧(活塞体31的中心侧)。换言之,活塞体31的中心与开口51的最短距离大于活塞体31的中心与开口56的最短距离。在活塞体31的径向上,成为通路41的最外侧位置的开口51的外端位置即外周面31b的位置比成为通路42的最外侧的外端面42a的位置靠外侧。
如上述那样,活塞体31的中心与开口51的最短距离(活塞体31的中心与内端面41a的距离)大于活塞体31的中心与开口56的最短距离(活塞体31的中心与轴向面42b的距离)。另外,活塞体31的中心与开口56的最长距离(活塞体31的中心与外端面42a的距离)大于该活塞体31的中心与开口51的最短距离。由此,通路41的开口51与通路42的开口56具有在以与活塞体31的中心为中心的一定宽度的同一圆上开口的部分。通路42的开口56之中像这样与通路41的开口51在同一圆上开口的部分成为主开口部58。主开口部58成为开口56之中从活塞体31的径向上的中间部向外侧的范围。
在活塞体31的径向上,成为通路42的最内侧位置的开口56的轴向面42b的位置比成为通路41的最内侧的内端面41a的位置靠内侧。据此,开口56在活塞体31的径向上具有在与开口51相同的范围开口的上述主开口部58、以及比主开口部58靠径向内侧即比开口51开口至径向内侧的内侧开口部59。内侧开口部59成为开口56中的、活塞体31的径向上的内侧的范围。
在活塞体31的结合面31a侧,在比开口51靠径向内侧并且是比贯穿孔35靠径向外侧,形成有环状通路61(第一环状通路)。环状通路61在结合面31a开口,并在通路42的与开口56连通的位置如图2所示那样形成为沿周向横截开口56。环状通路61换言之形成于活塞体31的贯穿孔35与内端面41a之间位置。环状通路61在以活塞体31的中心为中心的同一圆上断续地形成于除了开口56之外的位置。如图1所示,环状通路61在活塞体31的径向上的开口56的内端位置、换句话说是内侧开口部59的内端位置开口。
活塞体32的外形呈圆形,在其径向的中央以沿轴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贯穿孔71。贯穿孔71供活塞杆13的安装轴部26无间隙地贯穿。在活塞体32,在与上述活塞体31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内侧座72与外侧座73。内侧座72在活塞体32的径向上的贯穿孔71的外侧沿活塞体32的轴向突出。外侧座73在活塞体32的径向上比内侧座72靠外侧的位置沿活塞体32的轴向突出。外侧座73既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花瓣型。内侧座72呈包围贯穿孔71的环状,详细地说呈中心与贯穿孔71一致的圆环状。外侧座73呈包围内侧座72的环状,详细地说呈中心与内侧座72一致的圆环状。内侧座72与外侧座73之间成为向活塞体32的轴向凹陷的环状通路78。
活塞体31、32在贯穿孔35、71中嵌合于活塞杆13的安装轴部26而使相互的结合面31a、32a为面接合状态。于是,在径向上,相比于通路42的开口56的外端位置,活塞体32的外周位置配置于更外侧。由此,活塞体32以妨碍通路42的开口56与第一室19之间的直接连通的方式结合于活塞体31。即使活塞体32如此结合于活塞体31,由于活塞体31的通路41的开口51呈结合面31a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脱离的形状,所以始终向第一室19开口。
在活塞体32中,在内侧座72与外侧座73之间、且是内侧座72的附近位置形成有通路76(第三通路)和环状通路77(第二环状通路)。通路76在活塞体32的轴向上延伸并设有多个(在图1中仅图示出一处)。环状通路77在结合面32a的位置在活塞体32的整周上延伸地将多个通路76相连。多个通路76在距活塞体32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沿活塞体32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环状通路77呈以活塞体32的中心为中心的圆环状。
多个通路76以及环状通路77在活塞体31、32处于结合的状态时,在活塞体31、32的径向上配置于通路42的内侧开口部59以及环状通路61的位置,由此始终与内侧开口部59以及环状通路61连通。
在活塞体31的轴向的第二室20侧,从轴向的活塞体31侧起依次设有间隔件100、盘101、间隔件102、限制部件103。另外,在活塞体32的轴向上与活塞体31相反的一侧,从活塞体32起依次设有盘105、间隔件106、限制部件107。
间隔件100、盘101、间隔件102、限制部件103、盘105、间隔件106以及限制部件107均呈圆环状,在各自的内周部无间隙地贯穿有活塞杆13的安装轴部26。间隔件106为与间隔件102通用的部件,限制部件107为与限制部件103通用的部件。
活塞杆13的安装轴部26依次贯穿于限制部件103的内周部、间隔件102的内周部、盘101的内周部、间隔件100的内周部、活塞体31的贯穿孔35、活塞体32的贯穿孔71、盘105的内周部、间隔件106的内周部、限制部件107的内周部,并在该状态下将螺母14螺合于安装轴部26的外螺纹28。于是,这些限制部件103、间隔件102、盘101、间隔件100、活塞体31、活塞体32、盘105、间隔件106以及限制部件107均在安装轴部26被限制了径向移动而层叠,并在该层叠状态下被活塞杆13的台阶部27与螺母14夹持。此时,盘101以及盘105仅各自的内周侧被夹持为不能相对于活塞杆13沿轴向移动。
间隔件100的外径比内侧座45的座面45a的外径稍大。盘101的外径比外侧座46的座面46a的外径稍大,并封堵地覆盖环状通路43。盘101通过将多张同径圆板状的单体盘110层叠而构成。在这些单体盘110中的抵接于座面46a者形成有使环状通路43始终连通于第二室20的固定节流孔111。在向活塞杆13组装前的自然状态下,单体盘110呈正反面分别位于轴向的一定位置的平坦的形状即平板状,由此,盘101也同样呈平坦的形状即平板状。间隔件102的外径比内侧座45的座面45a的外径稍小。限制部件103的外径比外侧座46的座面46a的内径稍小。
关于活塞体31的形成于第二室20侧的内侧座45以及外侧座46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高度位置,在将突出方向设为正方向的情况下,相比于内侧座45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高度位置,外侧座46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高度位置稍高。换句话说,外侧座46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46a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位置高于内侧座45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45a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位置。更具体而言,相比于抵接于内侧座45的座面45a的间隔件100的与座面45a相反的一侧的面的高度位置,外侧座46的座面46a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位置更高。
盘101以按压于在内侧座45的座面45a上抵接的间隔件100的方式组装于活塞杆13。盘101在处于第一室19以及第二室20不具有压力差的非工作状态时,落座于活塞体31的外侧座46的座面46a而关闭设于活塞体31的环状通路43以及多个通路41。在该状态下,盘101以外周侧比内周侧更位于轴向上与活塞体32相反的一侧的方式稍稍变形。
在活塞杆13向增加向缸体11的进入量的收缩侧移动时,在与活塞杆13一起移动的活塞12的作用下,第一室19的压力比第二室20的压力高。于是,该压力从始终开口的开口51导入多个通路41,并经由环状通路43作用于盘101。于是,盘101从外侧座46离开而打开环状通路43以及多个通路41。由此,从第一室19向第二室20经由多个通路41以及环状通路43以与盘101和外侧座46的开阀量相应的流量流过工作流体。换句话说,当活塞杆13向收缩侧移动且活塞12与其一体地在缸体11内滑动时,在环状通路43以及多个通路41中,通过该滑动而使工作流体从第一室19流向第二室20。
在活塞体31以包围环状通路43的方式突出的环状的外侧座46、和将环状通路43的第二室20侧开闭的盘101构成了收缩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121。衰减力产生机构121针对环状通路43以及多个通路41设置,抑制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衰减力产生机构121配置于活塞体31的第二室20侧。
盘105的外径比外侧座73的突出前端侧的座面73a的外径大,并封堵地覆盖环状通路78。盘105通过将多张同径圆板状的单体盘125层叠而构成,它们之中抵接于座面73a者形成有使环状通路78始终连通于第一室19的固定节流孔126。在向活塞杆13组装前的自然状态下,单体盘125呈正反面分别位于轴向的一定位置的平坦的形状即平板状,由此盘105也同样呈平坦的形状即平板状。
间隔件106呈外径比内侧座72的座面72a的外径稍大的圆环状。限制部件107呈外径比外侧座73的座面73a的内径小的圆环状。
关于内侧座72以及外侧座73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高度位置,在将突出方向(图1的下方向)设为正方向的情况下,外侧座73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内侧座72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高度位置。换句话说,外侧座73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73a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位置高于内侧座72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72a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位置。
盘105若与其他部件一起被组装于活塞杆13,则被按压于内侧座72,并载置于外侧座73。在该状态下,盘105以外周侧比内周侧更在轴向上离开活塞体31的方式稍稍变形。
盘105在处于第一室19以及第二室20不具有压力差的非工作状态时,落座于活塞体32的外侧座73的座面73a。在该状态下,盘105关闭了设于活塞体32的环状通路78、多个通路76及环状通路77、设于活塞体31的环状通路61及多个通路42。
当活塞杆13向增加从缸体11的突出量的伸长侧移动时,在与活塞杆13一起移动的活塞12的作用下,第二室20的压力比第一室19的压力高。于是,该压力从始终开口的开口57导入多个通路42,并经由环状通路61、77、多个通路76以及环状通路78作用于盘105。于是,盘105从外侧座73离开而打开环状通路78。由此,从第二室20向第一室19经由多个通路42、环状通路61、77、多个通路76以及环状通路78以与盘105与外侧座73的开阀量相应的流量流过工作流体。换句话说,当活塞杆13向伸长侧移动且活塞12与其一体地在缸体11内滑动时,在多个通路42、环状通路61、77、多个通路76以及环状通路78中,通过该滑动使工作流体从第二室20流向第一室19。
在活塞体32以包围环状通路78的方式突出的环状的外侧座73、和将环状通路78的第一室19侧开闭的盘105构成了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131。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131针对多个通路42、环状通路61、77、多个通路76以及环状通路78设置,抑制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衰减力产生机构131配置于活塞体32的第一室19侧。
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形成有通路的一对活塞半体以对齐彼此的结合面的通路的开口位置的方式结合、进而形成伸长侧的通路与收缩侧的通路的活塞构造体。在该活塞构造体中,为了对齐通路的开口位置,在一对活塞半体的结合面上形成有彼此呈嵌合的凹形状以及凸形状的周向的定位部。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也公开了与专利文献1相同的构造,虽然没有记载,但需要周向的定位部。如果是专利文献1、2那样需要周向的定位的构造,则在组装作业中需要周向的对位的作业,成为成本增加的一个因素。另外,从结合面突出的凸形状的部分存在与其他部件接触而缺损的可能性,难以应用于自动部件供给装置,这一点也成为成本增加的一个因素。在专利文献3中,通过用斜孔形成通路,从而不需要周向的定位,但需要通过切削加工形成斜孔,导致成本增加。另外,专利文献3的结合面构成为,伸长侧的通路与收缩侧的通路中的某一方的通路在活塞杆的贯穿孔的外侧在同一圆上设有多个,另一方的通路在其外侧、并且是同一圆上设有多个。由此,由一方的通路形成的圆成为较小的圆,难以确保通路开口面积,难以应对希望以较小的活塞直径流过大流量这一要求。
与此相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压缓冲器10的活塞体31使向通路41的第一室19开口的开口51在与活塞体32结合的结合面31a开口,并且使连通于第二室20的通路42的开口56在结合面31a开口。而且,使开口56的内侧开口部59开口至比开口51更靠径向内侧,使该内侧开口部59连通于在活塞体32形成的通路76。由此,即使不在周向上将活塞体31与活塞体32定位,也能够不使通路41与通路76连通地使通路42与通路76连通。由此,活塞体31、32不需要周向的定位部,在组装作业中不需要周向的对位的作业。另外,由于不需要周向的定位用的凸形状部分,因此能够应用于自动部件供给装置。另外,由于通路41、42沿活塞体31的轴向延伸,因此不再需要通过切削加工来形成,可以通过烧结来形成。因此,能够减少成本。另外,由于通路41、42均从结合面31a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在同一圆上交替形成了开口,因此与专利文献3所示那样在内外周分开配置开口相比,能够更大地确保开口面积。
另外,由于在活塞体31的开口51的径向内侧、且与开口56连通的位置形成有环状通路61,因此无需增加通路76的数量,就能够使通路42与通路76连通。
另外,在活塞体32的与内侧开口部59连通的位置形成有环状通路77。因此,无需增加通路76的数量,就能够使通路42与通路76连通。此外,环状通路61以及环状通路77也可以仅形成某一方。另外,如图3所示,如果无关于活塞体31、32的周向的位置关系地以某一通路76连通于通路42的方式设定通路76的数量,则也能够不设置环状通路61以及环状通路77这两方(在图3中用阴影示出了通路76被活塞体31封堵的范围)。
另外,由于第二活塞体32的外形为圆形,因此制造变得容易,能够减少成本。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4,以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第二实施方式的活塞体32中,内侧座72的座面72a与外侧座73的座面73a的高度之差比第一实施方式大。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活塞体32,在与活塞体31相反的一侧,以内侧座72与外侧座73之间形成有沿活塞体32的轴向突出的环状的中间座201。中间座201呈包围内侧座72的环状,详细地说,呈中心与内侧座72一致的圆环状。
而且,多个通路76(在图4中仅图示出一处)形成于内侧座72与中间座201之间、且内侧座72的附近位置。内侧座72以及中间座201之间成为沿活塞体32的轴向凹陷的环状通路203,在该环状通路203开口有多个通路76。外侧座73的径向的内侧成为沿活塞体32的轴向凹陷的环状通路204。抵接于外侧座73的盘105被设为封堵环状通路204。构成盘105的单体盘125中的抵接于外侧座73的单体盘125上所设置的固定节流孔126使环状通路204始终连通于第一室19。
在盘105与活塞体32之间,从活塞体32侧起依次设有盘210、间隔件211。盘210以及间隔件211呈圆环状,在各自的内周部无间隙地贯穿活塞杆13的安装轴部26。
盘210的外径比中间座201的最突出的座面201a的外径稍大,并封堵地覆盖环状通路203。盘210通过将多张同径圆板状的单体盘220层叠而构成,它们之中抵接于座面201a者形成有使环状通路203始终连通于环状通路204的固定节流孔221。在向活塞杆13组装前的自然状态下,单体盘220呈正反面分别位于轴向的一定位置的平坦的形状即平板状,由此,盘210也同样呈平坦的形状即平板状。间隔件211的外径比内侧座72的座面72a的外径稍大。
关于内侧座72以及中间座201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高度,在将位置突出方向(图1的下方向)设为正方向的情况下,中间座201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内侧座72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高度位置。换句话说,中间座201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201a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位置比内侧座72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72a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位置稍高。
盘210在与其他部件一起被组装于活塞杆13时,被按压于内侧座72,并载置于中间座201。在该状态下,盘210以外周侧比内周侧更位于轴向上与活塞体31相反的一侧的方式稍稍倾斜。隔着间隔件211层叠于盘210的盘105在与其他部件一起被组装于活塞杆13时,被按压于间隔件211,并载置于外侧座73。在该状态下,盘105以外周侧比内周侧更位于轴向上与活塞体31相反的一侧的方式稍稍倾斜。
在处于第一室19和第二室20不具有压力差的非工作状态时,盘105落座于活塞体32的外侧座73的座面73a,盘210落座于活塞体31的中间座201的座面201a。在该状态下,盘105、210关闭了设于活塞体32的环状通路203、204、多个通路76以及环状通路77、设于活塞体31的环状通路61以及多个通路42。
若活塞杆13向增加从缸体11的突出量的伸长侧移动时,在与活塞杆13一起移动的活塞12的作用下,第二室20的压力比第一室19的压力高。于是,该压力从始终开口的开口57导入多个通路42,并经由环状通路61、77、多个通路76以及环状通路203作用于盘210。第二室20的压力例如使盘210离开中间座201,并且使盘105离开外侧座73,打开环状通路203、204。由此,从第二室20向第一室19经由多个通路42、环状通路61、77、多个通路76以及环状通路203、204以对应于盘210与中间座201的开阀量以及盘105与外侧座73的开阀量的流量流过工作流体。换句话说,当活塞杆13向伸长侧移动且活塞12与其一体地在缸体11内滑动时,在多个通路42、环状通路61、77、多个通路76以及环状通路203、204中,通过该滑动而使工作流体从第二室20流向第一室19。
在活塞体32以包围环状通路203的方式突出的环状的中间座201、在活塞体32以包围环状通路204的方式突出的环状的外侧座73、将环状通路203的环状通路204侧开闭的盘210、以及将环状通路204的第一室19侧开闭的盘105构成了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31。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31针对多个通路42、环状通路61、77、多个通路76以及环状通路203、204设置,抑制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衰减力产生机构231配置于活塞体32的第一室19侧。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活塞体31的轴向的第二室20侧的内侧座45的座面45a和外侧座46的座面46a对齐轴向的位置。另外,环状通路43扩宽至比第一实施方式更靠径向内侧的范围。
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内侧座45的座面45a与外侧座46的座面46a抵接有与第一室19侧的活塞体32为通用部件的活塞体32A(第三活塞体)。
活塞体32A具有与结合面32a相同的结合面32Aa、与贯穿孔71相同的贯穿孔71A、与内侧座72相同的内侧座72A、以及与座面72a相同的座面72Aa。活塞体32A具有与外侧座73相同的外侧座73A、与座面73a相同的座面73Aa、与中间座201相同的中间座201A、以及与座面201a相同的座面201Aa。活塞体32A具有与多个通路76相同的多个通路76A(第四通路)、与环状通路77相同的环状通路77A、与环状通路203相同的环状通路203A、以及与环状通路204相同的环状通路204A。
活塞体32A以使内侧座72A、外侧座73A以及中间座201A朝向与活塞体31相反的一侧的状态,使结合面32Aa抵接于内侧座45的座面45a与外侧座46的座面46a。活塞体32A以妨碍环状通路43与第二室20的直接连通的方式结合于活塞体31。活塞体32A的环状通路77A与活塞体31的环状通路43重合径向的位置,并始终向环状通路43开口。环状通路77A以及环状通路43无关于活塞体31与活塞体32A的周向位置地相互连通。由此,对于活塞体31与活塞体32A也不需要周向的定位。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间隔件100以及盘101而设有作为与盘105通用的部件的盘105A、作为与盘210通用的部件的盘210A、以及作为与间隔件211通用的部件的间隔件211A。换句话说,在活塞体31的轴向的第二室20侧,从轴向的活塞体31侧起依次设有活塞体32A、盘210A、间隔件211A、盘105A、间隔件102、限制部件103。
盘105A具有多张单体盘125A,在它们之中抵接于座面73Aa者形成有固定节流孔126A。固定节流孔126A使环状通路204A始终连通于第二室20。盘210A具有多张单体盘220A,在它们之中抵接于座面201Aa者形成有固定节流孔221A。固定节流孔221A使环状通路203A、204A间始终连通。
盘210A若与其他部件一起被组装于活塞杆13,则被按压于内侧座72A,并载置于中间座201A。在该状态下,盘210A以外周侧比内周侧更位于轴向上与活塞体31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倾斜一些。另外,盘105A在与其他部件一起被组装于活塞杆13时,被按压于间隔件211A,并载置于外侧座73A。在该状态下,盘105A以外周侧比内周侧更位于轴向上与活塞体31相反的一侧的方式稍稍倾斜。
在处于第一室19和第二室20不具有压力差的非工作状态时,盘105A落座于活塞体32A的外侧座73A的座面73Aa,盘210A落座于活塞体31A的中间座201A的座面201Aa。在该状态下,盘105A、210A关闭了设于活塞体32A的环状通路203A、204A、多个通路76A以及环状通路77A、设于活塞体31的环状通路43以及多个通路41。
当活塞杆13向增加向缸体11的进入量的收缩侧移动时,在与活塞杆13一起移动的活塞12的作用下,第一室19的压力比第二室20的压力高。于是,该压力从始终开口的开口51导入多个通路41,并经由环状通路43、77A、多个通路76A以及环状通路203A作用于盘210A。第一室19的压力例如使盘210A离开中间座201A,并且使盘105A离开外侧座73A,打开环状通路203A、204A。由此,从第一室19向第二室20经由多个通路41、环状通路43、77A、多个通路76A以及环状通路203A、204A以对应于盘210A与中间座201A的开阀量以及盘105A与外侧座73A的开阀量的流量流过工作流体。换句话说,当活塞杆13向收缩侧移动且活塞12与其一体地在缸体11内滑动时,在多个通路41、环状通路43、77A、多个通路76A以及环状通路203A、204A中,通过该滑动而使工作流体从第一室19流向第二室20。
在活塞体32A以包围环状通路203A的方式突出的环状的中间座201A、在活塞体32A以包围环状通路204A的方式突出的环状的外侧座73A、将环状通路203A的环状通路204A侧开闭的盘210A、以及将环状通路204A的第二室20侧开闭的盘105A构成了收缩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31A。收缩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31A针对多个通路41、环状通路43、77A、多个通路76A以及环状通路203A、204A设置,抑制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衰减力产生机构231A配置于活塞体32A的第二室20侧。
在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活塞体31的第二室20侧设有具有与通路41连通的通路76A的活塞体32A。由此,能够提高衰减力产生机构231A的设计自由度。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5~图8,以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第三实施方式的活塞12具有:大致圆板状的活塞体331(第一活塞体)、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体32大致相同的活塞体32(第二活塞体)、以及作为与该活塞体32通用的部件的活塞体32C(第三活塞体)。活塞体32配置于活塞体331的第一室19侧,轴向厚度比活塞体331薄。活塞体32C配置于活塞体331的第二室20侧。活塞体331、32以使结合面331a和结合面32a面接合的状态结合。活塞体331、32C以使结合面331c和结合面32Ca面接合的状态结合。结合面331a是活塞体331的活塞体32侧的端面、且是与活塞体331的中心轴正交的面。结合面331c是活塞体331的活塞体32C侧的端面、且是与活塞体331的中心轴正交的面。第三实施方式的活塞12包含相互的结合面331a、32a结合的活塞体331、32和在相互的结合面331c、32Ca结合的活塞体331、32C。此外,活塞体331通过烧结而一体成型。
滑动接触部件33安装于活塞体331的外周面331b。滑动接触部件33在活塞体331的轴向上安装于中间位置。滑动接触部件33使外周面331b的结合面331a侧的一部分在第一室19内露出,使外周面331b的结合面331c侧的一部分在第二室20内露出。
在活塞体331的径向的中央,以沿轴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贯穿孔335。贯穿孔335供活塞杆13的安装轴部26无间隙地贯穿。另外,在活塞体331形成有通路341(第一通路)、通路342(第二通路)、环状通路343、以及环状通路361(第一环状通路)。通路341、342在比径向的贯穿孔335靠外侧沿活塞体331的轴向延伸。环状通路343在轴向的结合面331c侧的端部在活塞体331的整周延伸。环状通路361在轴向的结合面331a侧的端部在活塞体331的整周延伸。通路341与通路342呈以活塞体331的中心为基准的点对称的形状。环状通路343、361在活塞体331的径向上的宽度以及位置相等,深度也相等。活塞体331整体呈以其中心为基准的点对称的形状。活塞体331的结合面331a、331c为相同形状。活塞体331为无正反区别的形状。换句话说,活塞体331在使安装轴部26贯穿于贯穿孔335时,在安装上不具有方向性。
如图6、图7所示,通路341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在多处位置形成于活塞体331。通路342也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在多处位置形成于活塞体331。通路341与通路342在活塞体331的周向上交替地配置。图6所示的环状通路343形成为将多个通路341全部相连。图7所示的环状通路361形成为将多个通路342全部相连。
如图5所示,活塞体331的通路341具有开口351(第一开口)和开口352。开口351在与活塞体32结合的结合面331a开口。开口352在与活塞体32C结合的结合面331c开口。开口352连通于环状通路343。开口351也在活塞体331的未被滑动接触部件33覆盖的外周面331b开口。开口351从结合面331a至外周面331b连续开口。开口351始终向第一室19开口。开口352仅在活塞体331的结合面331c开口,未在外周面331b开口。
通路341在活塞体331的径向上的内侧具有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内壁面341a。通路341在活塞体331的径向上的外侧具有径向面341b和轴向面341c。径向面341b在结合面331a侧且与结合面331a平行。轴向面341c从活塞体331的径向上的径向面341b的内端缘部沿活塞体331的轴向延伸至结合面331c。
如图6、图7所示,内壁面341a以及轴向面341c呈以活塞体33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筒的一部分的形状。如图7所示,通路341具有沿活塞体331的径向延伸并相互在活塞体331的周向上对置的一对对置面341f、以及沿活塞体331的径向延伸并相互在活塞体331的周向上对置的一对对置面341g。一对对置面341g在活塞体331的周向上比一对对置面341f长。如图6所示,通路341具有沿活塞体331的径向延伸并相互在活塞体331的周向上对置的一对对置面341h。一对对置面341h在活塞体331的周向上比一对对置面341f长。通路341由内壁面341a、径向面341b、轴向面341c、一对对置面341f、一对对置面341g、以及一对对置面341h形成。如图7所示,内壁面341a、径向面341b以及一对对置面341g形成了开口351,如图6所示,轴向面341c以及一对对置面341f形成了连通于环状通路343的开口352。
如图5所示,活塞体331的通路342具有与开口352相同的开口356和与开口351相同的开口357。开口356在与活塞体32结合的结合面331a开口。开口357从与活塞体32C结合的结合面331c开口至外周面331b。开口357始终向第二室20开口。开口356仅在活塞体31的结合面331a开口,不在外周面331b开口。
如图6、图7所示,通路342具有与内壁面341a相同的内壁面342a、与径向面341b相同的径向面342b、与轴向面341c相同的轴向面342c、与一对对置面341f相同的一对对置面342f、与一对对置面341g相同的一对对置面342g、以及与一对对置面341h相同的一对对置面342h。通路342由内壁面342a、径向面342b、轴向面342c、一对对置面342f、一对对置面342g、以及一对对置面342h形成。内壁面342a、径向面342b以及一对对置面342g形成了开口357,轴向面342c以及一对对置面342h形成了与环状通路361连通的开口356。
设于结合面331c的环状通路343连通于通路341的开口352,并离开通路342的开口357。通路341的开口351与通路342的开口356具有在以活塞体331的中心为中心的一定宽度的同一圆上开口的部分。通路342的开口356中的像这样与通路341的开口351在同一圆上开口的部分成为主开口部358。主开口部358成为开口356中的、活塞体331的径向上的外侧的范围。
开口356在活塞体331的径向上具有在与开口351相同的范围开口的上述主开口部358、以及开口至比主开口部358靠径向内侧即比开口351靠径向内侧的内侧开口部35。内侧开口部359成为开口356中的、活塞体331的径向上的内侧的范围。
设于结合面331a的环状通路361连通于通路342的开口356,并离开通路341的开口351。通路342的开口357与通路341的开口352具有在以活塞体331的中心为中心的一定宽度的同一圆上开口的部分。通路341的开口352中的像这样与通路342的开口357在同一圆上开口的部分成为主开口部458。主开口部458成为开口352中的、活塞体331的径向上的外侧的范围。
开口352在活塞体331的径向上具有在与开口357相同的范围开口的上述主开口部458、以及开口至比主开口部458靠径向内侧即比开口357靠径向内侧的内侧开口部459。内侧开口部459成为开口352中的、活塞体331的径向上的内侧的范围。
如图7所示,在活塞体331的结合面331a侧,在比开口351靠径向内侧且比贯穿孔335靠径向外侧,形成有环状通路361。环状通路361在结合面331a开口,在通路342的与开口356连通的位置形成为沿周向横截开口356。环状通路361换言之形成于活塞体331的贯穿孔335与内壁面341a之间位置。环状通路361形成在以活塞体331的中心为中心的同一圆上。环状通路361在活塞体331的径向上的开口356的内端位置、换句话说内侧开口部359的内端位置开口。
如图6所示,在活塞体331的结合面331c侧,在比开口357靠径向内侧且比贯穿孔335靠径向外侧,形成有环状通路343。环状通路343在结合面331c开口,并在通路341的与开口352连通的位置如图6所示那样形成为沿周向横截开口352。环状通路343换言之形成于活塞体331的贯穿孔335与内壁面342a之间位置。环状通路343形成在以活塞体331的中心为中心的同一圆上。环状通路343在活塞体331的径向上的开口352的内端位置、换句话说内侧开口部459的内端位置开口。
如图5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活塞体32的环状通路77的径向的宽度比第一、二实施方式宽,也如图8所示,通路76设于比第一、二实施方式更靠径向外侧。
活塞体331、32在贯穿孔335、71中嵌合于活塞杆13的安装轴部26而使相互的结合面331a、32a为面接合状态。于是,在径向上,活塞体32的外周位置配置于比通路342的开口356的外端位置更靠外侧。由此,活塞体32以妨碍通路342的开口356与第一室19的直接连通的方式结合于活塞体331。即使活塞体32如此结合于活塞体331,由于活塞体331的通路341的开口351呈结合面331a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脱离的形状,所以始终向第一室19始终开口。
活塞体32的多个通路76以及环状通路77在处于活塞体331、32结合的状态时,在活塞体331、32的径向上配置于环状通路361的位置,由此,始终连通于通路342的内侧开口部359以及环状通路361。
活塞体32C具有与贯穿孔71相同的贯穿孔71C、与内侧座72相同的内侧座72C、与外侧座73相同的外侧座73C、以及与环状通路78相同的环状通路78C。内侧座72C具有与座面72a相同的座面72Ca,外侧座73C具有与座面73a相同的座面73Ca。
活塞体331、32C在贯穿孔335、71C中嵌合于活塞杆13的安装轴部26而使相互的结合面331c、32Ca为面接合状态。于是,在径向上,活塞体32C的外周位置配置于比通路341的开口352的外端位置更靠外侧。由此,活塞体32C以妨碍通路341的开口352与第二室20的直接连通的方式结合于活塞体331。即使活塞体32C如此结合于活塞体331,由于活塞体331的通路342的开口357呈结合面331c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脱离的形状,所以始终向第二室20开口。
活塞体32C具有与通路76相同的通路76C(第四通路)和与环状通路77相同的环状通路77C。多个通路76C以及环状通路77C在处于活塞体331、32C结合的状态时,在活塞体331、32C的径向上配置于环状通路343的位置,由此,始终与通路341的内侧开口部459以及环状通路343连通。
在活塞体32C的轴向的第二室20侧,从轴向的活塞体32C侧起依次设有与盘105相同的盘105C、与间隔件106相同的间隔件106C、以及与限制部件107相同的限制部件107C。
盘105C通过将与单体盘125相同的多张单体盘125C层叠而构成,在抵接于座面73Ca者形成有与固定节流孔126相同的固定节流孔126C。
若活塞杆13向增加从缸体11的突出量的伸长侧移动时,在与活塞杆13一起移动的活塞12的作用下,第二室20的压力比第一室19的压力高。于是,该压力从始终开口的开口357导入多个通路342,并经由环状通路361、77、多个通路76以及环状通路78作用于盘105。于是,盘105从外侧座73离开而打开环状通路78。由此,从第二室20向第一室19经由多个通路342、环状通路361、77、多个通路76以及环状通路78以与盘105与外侧座73的开阀量相应的流量流过工作流体。换句话说,当活塞杆13向伸长侧移动且活塞12与其一体地在缸体11内滑动时,在多个通路342、环状通路61、77、多个通路76以及环状通路78中,通过该滑动而使工作流体从第二室20流向第一室19。
在活塞体32以包围环状通路78的方式突出的环状的外侧座73、以及将环状通路78的第一室19侧开闭的盘105构成了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131。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131针对多个通路342、环状通路361、77、多个通路76以及环状通路78设置,抑制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衰减力产生机构131配置于活塞体32的第一室19侧。
若活塞杆13向减少从缸体11的突出量的收缩侧移动时,在与活塞杆13一起移动的活塞12的作用下,第一室19的压力比第二室20的压力高。于是,该压力从始终开口的开口351导入多个通路341,并经由环状通路343、77C、多个通路76C以及环状通路78C作用于盘105C。于是,盘105C离开外侧座73C而打开环状通路78C。由此,从第一室19向第二室20经由多个通路341、环状通路343、77C、多个通路76C以及环状通路78C以对应于盘105C与外侧座73C的开阀量的流量流过工作流体。
在活塞体32C以包围环状通路78C的方式突出的环状的外侧座73C、以及将环状通路78C的第二室20侧开闭的盘105C构成了收缩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31C。收缩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31C针对多个通路341、环状通路343、77C、多个通路76C以及环状通路78C设置,抑制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衰减力产生机构231C配置于活塞体32C的第二室20侧。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由于活塞体331成为以活塞体331的径向以及轴向的中心为基准的点对称的形状,因此在使安装轴部26贯穿于贯穿孔335时,在安装上不具有方向性。因此,组装变得容易。另外,由于活塞体32、32C为相同形状的通用部件,因此这些安装不需要区别。因此,组装变得容易。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9,以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三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三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第四实施方式的活塞体331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活塞体331的轴向一侧形成有凹部501,在轴向另一侧形成有凹部502。凹部501的底面成为结合面331a,凹部502的底面成为结合面331c。第四实施方式的活塞体331也整体呈以其中心为基准的点对称的形状,通过烧结而一体成型。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活塞体32在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活塞体32的轴向上的与内侧座72以及外侧座73相反的一侧的外周部形成有环状的切口部503。在切口部503的径向的内侧形成有结合面32a。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活塞体32A在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活塞体32A的轴向上的与内侧座72A以及外侧座73A相反的一侧的外周部形成有环状的切口部503A。在切口部503A的径向的内侧形成有结合面32Aa。第四实施方式的活塞体32、32A也为相同形状的通用部件。
活塞体32进入活塞体331的凹部501,结合面331a与结合面32a成为面接合状态,在该状态下,活塞体331、32相结合。
活塞体32A进入活塞体331的凹部502,结合面331c与结合面32Aa成为面接合状态,在该状态下,活塞体331、32A相结合。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活塞体32进入活塞体331的凹部501,结合面331a与结合面32a成为面接合状态。另外,活塞体32A进入活塞体331的凹部502,结合面331c与结合面32Aa成为面接合状态。由此,能够缩短包含活塞体331、32、32A的活塞12的轴向长度。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10以及图11,以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活塞体32的环状通路77在活塞体32的径向上成为能够将第一通路41与第二通路42连通的大小。在活塞体31与活塞体32之间设有圆板状的活塞体511(第二活塞体)。在活塞体511以在径向的中央位置沿轴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供活塞杆13的安装轴部26无间隙地贯穿的贯穿孔512。另外,在活塞体511中,在贯穿孔512的周围,如图11所示那样沿轴向贯通地形成有多个通路513(第三通路)。活塞体511在轴向上成为镜面对称的形状。如图10所示,活塞体31以其结合面31a与活塞体511的轴向一侧的结合面511a面接合的状态,结合于活塞体511。活塞体32以其结合面32a与活塞体511的轴向另一侧的结合面511b面接合的状态,结合于活塞体511。活塞体511的通路513使通路42与环状通路77连通,并切断通路41与环状通路77的连通。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能够扩宽活塞体32的环状通路77的径向的宽度,因此能够轻量化。
上述实施方式示出了在单缸式的流体压缓冲器中应用本发明的例子,但也能够应用于在缸体的外周设置在其间形成储存室的外缸的多缸式的流体压缓冲器,能够使用于所有的流体压缓冲器。
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具备:缸体,其封入工作流体;活塞,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于上述缸体内,将该缸体的内部划分为第一室以及第二室;活塞杆,其连结于上述活塞,且一端向上述缸体的外部伸出。上述活塞包含在相互的结合面结合的第一活塞体以及第二活塞体。在上述第一活塞体的上述第二室侧以及上述第二活塞体的上述第一室侧分别配置有衰减力产生机构。上述第一活塞体具备:第一通路,其具有在与上述第二活塞体结合的上述结合面上向上述第一室开口的第一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第二通路,其在与上述第二活塞体结合的上述结合面上具有第二开口,并沿轴向延伸,具有向上述第二室开口的第三开口。上述第二活塞体以妨碍上述第二开口与上述第一室的直接连通的方式结合于上述第一活塞体。上述第二开口具有开口至比上述第一开口靠径向内侧的内侧开口部,该内侧开口部与形成于上述第二活塞体的第三通路连通。即使不将第一活塞体与第二活塞体在周向上定位,也能够不使第一通路与第三通路连通地使第二通路与第三通路连通。由此,第一活塞体以及第二活塞体中无需周向的定位部,在组装作业中不再需要周向的对位的作业。另外,由于不再需要周向的定位用的凸形状部分,因此能够应用于自动部件供给装置。另外,由于第一通路与第二通路在轴向上延伸,因此不再需要通过切削加工来形成。因此,能够减少成本。
另外,通过使上述第一开口与上述第二开口具有在同一圆上开口的部分,因此能够呈直线状开设通路。
另外,通过在上述第一活塞体的比上述第一开口靠径向内侧、且与上述第二开口连通的位置,形成有第一环状通路,能够不增加第三通路的数量地使第二通路与第三通路连通。
另外,通过在上述第二活塞体的与上述内侧开口部连通的位置形成第二环状通路,能够不增加第三通路的数量地使第二通路与第三通路连通。
另外,通过在上述第一活塞体的上述第二室侧设有具有与上述第一通路连通的第四通路的第三活塞体,能够提高衰减力产生机构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由于上述第二活塞体的外形为圆形,使得制造变得容易,能够减少成本。
另外,上述第一开口与上述第二开口设有多个,上述第一开口与上述第二开***替地配置。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上述流体压缓冲器,能够减少流体压缓冲器的成本。
附图标记说明
10 流体压缓冲器
11 缸体
12 活塞
13 活塞杆
19 第一室
20 第二室
31 活塞体(第一活塞体)
31a、32a 结合面
32 活塞体(第二活塞体)
32A 活塞体(第三活塞体)
32C 活塞体(第三活塞体)
41 通路(第一通路)
42 通路(第二通路)
51 开口(第一开口)
56 开口(第二开口)
57 开口(第三开口)
59 内侧开口部
61 环状通路(第一环状通路)
76 通路(第三通路)
76A 通路(第四通路)
76C 通路(第四通路)
77 环状通路(第二环状通路)
121、131、231、231A 衰减力产生机构
331 活塞体(第一活塞体)
341 通路(第一通路)
342 通路(第二通路)
361 环状通路(第一环状通路)
511 活塞体(第二活塞体)

Claims (6)

1.一种流体压缓冲器,具备:
缸体,其封入工作流体;
活塞,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于上述缸体内,将该缸体的内部划分为第一室以及第二室;
活塞杆,其连结于上述活塞,且一端向上述缸体的外部伸出;
上述活塞包含在相互的结合面结合的第一活塞体以及第二活塞体,
在上述第一活塞体的上述第二室侧以及上述第二活塞体的上述第一室侧分别配置有衰减力产生机构,
上述第一活塞体具备:
第一通路,其具有在与上述第二活塞体结合的上述结合面上向上述第一室开口的第一开口,并沿轴向延伸;
第二通路,其在与上述第二活塞体结合的上述结合面上具有第二开口,并沿轴向延伸,具有向上述第二室开口的第三开口;
上述第二活塞体以妨碍上述第二开口与上述第一室的直接连通的方式结合于上述第一活塞体,
上述第二开口具有开口至比上述第一开口靠径向内侧的内侧开口部,该内侧开口部与形成于上述第二活塞体的第三通路连通,
在上述第一活塞体的比上述第一开口靠径向内侧、且与上述第二开口连通的位置,形成有第一环状通路,
上述第一通路具有第一轴向面,上述第二通路具有第二轴向面,
上述第二轴向面位于比第一轴向面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上述第三通路在上述第二活塞体中在比与上述第一轴向面的位置相当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形成有多个,
上述第一开口在上述第一活塞体的外周面开口,由此,无论上述第一活塞体和上述第二活塞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何,上述第一通路都始终与第一室连通,
上述第三通路在径向上配置在与上述第一环状通路对应的位置,并且上述第三通路与上述第二通路始终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压缓冲器,其中,
上述第一开口与上述第二开口具有在同一圆上开口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压缓冲器,其中,
在上述第二活塞体的与上述内侧开口部连通的位置形成有第二环状通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压缓冲器,其中,
在上述第一活塞体的上述第二室侧设有具有与上述第一通路连通的第四通路的第三活塞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压缓冲器,其中,
上述第二活塞体的外形为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压缓冲器,其中,
上述第一开口与上述第二开口设有多个,上述第一开口与上述第二开***替地配置。
CN201680006342.1A 2015-01-30 2016-01-20 流体压缓冲器 Active CN1072087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7750 2015-01-30
JP2015-017750 2015-01-30
PCT/JP2016/051537 WO2016121593A1 (ja) 2015-01-30 2016-01-20 流体圧緩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8728A CN107208728A (zh) 2017-09-26
CN107208728B true CN107208728B (zh) 2019-12-13

Family

ID=56543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6342.1A Active CN107208728B (zh) 2015-01-30 2016-01-20 流体压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1860B2 (zh)
JP (1) JP6343685B2 (zh)
KR (1) KR102482617B1 (zh)
CN (1) CN107208728B (zh)
DE (1) DE112016000514T5 (zh)
WO (1) WO20161215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55399B2 (en) * 2018-03-14 2022-02-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Damping valve for a vibration damper
WO2021102625A1 (zh) * 2019-11-25 2021-06-03 苏州西捷克缓冲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整式旋转阻尼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93043A (zh) * 2010-06-01 2013-01-23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结合构造及流体压缓冲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21943A (en) 1976-03-18 1978-08-23 Girling Ltd Damper valves
DE3227927A1 (de) 1982-07-27 1984-02-09 Boge Gmbh, 5208 Eitorf Hydraulischer stossdaempfer
JPH02113142A (ja) 1988-10-20 1990-04-25 Tokico Ltd 油圧緩衝器
JPH0292154U (zh) * 1989-01-10 1990-07-23
JP3131885B2 (ja) * 1992-02-24 2001-02-05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緩衝器
JP3151751B2 (ja) 1992-03-06 2001-04-03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のピストン
JP3383863B2 (ja) * 1993-03-08 2003-03-10 トキコ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JP2001050328A (ja) * 1999-08-05 2001-02-23 Kayaba Ind Co Ltd 油圧緩衝器
US6460664B1 (en) 2000-05-22 2002-10-08 Tenneco Automotive Inc. Independently tunable variable bleed orifice
JP4352390B2 (ja) 2003-12-25 2009-10-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ピストン構造体
JP2011033108A (ja) * 2009-07-31 2011-02-17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流体圧緩衝器
JP2011179550A (ja) 2010-02-26 2011-09-15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緩衝器
JP5719161B2 (ja) 2010-12-15 2015-05-13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ピストン体
KR101374875B1 (ko) * 2011-12-30 2014-03-18 주식회사 만도 쇽업소버의 피스톤 어셈블리
JP5785510B2 (ja) * 2012-03-14 2015-09-30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JP5833957B2 (ja) 2012-03-14 2015-12-16 Kyb株式会社 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JP5941359B2 (ja) * 2012-07-10 2016-06-29 Kyb株式会社 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KR101771682B1 (ko) * 2013-12-04 2017-08-25 주식회사 만도 주파수 감응형 쇽업소버
JP6460664B2 (ja) 2014-07-07 2019-01-30 新日鉄住金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縦型窯炉の築炉方法およびガイドパネル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93043A (zh) * 2010-06-01 2013-01-23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结合构造及流体压缓冲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482617B1 (ko) 2022-12-28
DE112016000514T5 (de) 2018-03-08
CN107208728A (zh) 2017-09-26
US10711860B2 (en) 2020-07-14
US20180010665A1 (en) 2018-01-11
JP6343685B2 (ja) 2018-06-13
WO2016121593A1 (ja) 2016-08-04
JPWO2016121593A1 (ja) 2017-11-09
KR20170108952A (ko) 2017-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22683B2 (ja) 緩衝器
KR102005126B1 (ko) 완충기
JP5290701B2 (ja) 流体圧緩衝器
US11199241B2 (en) Damper
CN107208728B (zh) 流体压缓冲器
JP5781479B2 (ja) 圧力緩衝装置
JP2009014012A (ja) 緩衝器
CN109790900B (zh) 缓冲器
CN107429853B (zh) 止回阀及阀芯
CN110366647B (zh) 缓冲器
JP2007198515A (ja) ピストン
KR102556709B1 (ko) 완충기
KR20210114677A (ko)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JP4352390B2 (ja) ピストン構造体
KR20190030726A (ko) 진동 댐퍼를 위한 방향 의존적인 파일럿 개구 횡단면을 갖는 댐핑 밸브
JP5253326B2 (ja) ピストン
US20200080612A1 (en) Hydraulic damping device
CN114630975A (zh) 隔振装置
JP2013167363A (ja) 流体圧緩衝器
US20240151290A1 (en) Shock absorber and frequency sensitive mechanism
JP2011149447A (ja) 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WO2024070710A1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および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の製造方法
JP2009264520A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CN116928264A (zh) 阻尼器机构
JPWO2019044522A1 (ja) 緩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28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