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2573B - 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12573B
CN107112573B CN201580058931.XA CN201580058931A CN107112573B CN 107112573 B CN107112573 B CN 107112573B CN 201580058931 A CN201580058931 A CN 201580058931A CN 107112573 B CN107112573 B CN 1071125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rechargeable battery
separation layer
battery according
cable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893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12573A (zh
Inventor
权友涵
严仁晟
金帝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12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2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12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25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22Cells or battery with cylindrical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3Selection of materials containing carbon or carbonaceous materials as conductive part, e.g. graphite, carbon fib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8Composites of electroconductive material and synthetic res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01M4/75Wires, rods or stri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01M4/78Shapes other than plane or cylindrical, e.g. helic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7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46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tubular or cylindric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ell Electrode Carriers And Collector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包含:第一电极组件,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包含一个或多个第一内电极和在包围所述第一内电极外表面的同时被螺旋卷绕而形成的第一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包围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并防止所述电极短路的隔离层;和第二电极组件,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包含一个或多个包围所述隔离层的外表面的第二内电极和在包围所述第二内电极外表面的同时被螺旋卷绕而形成的第二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

Description

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要求2014年10月31日在大韩民国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4-0150762和2014年10月31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4-0150768的优先权,所述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本公开涉及自由改变形状的线缆型二次电池,更具体而言,涉及单位长度线缆电池的电池容量改善的线缆型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来,二次电池是指将外部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其储存、和根据需要发电的装置。所述二次电池也称为“可再充电电池”,因为它们可以反复再充电。一般使用的二次电池包括铅蓄电池、镉镍(NiCd)电池、镍氢化物(NiMH)蓄电池、锂离子(Li离子)电池、锂离子(Li离子)聚合物电池等。所述二次电池比一次性的一次电池更有经济和环境优势。
二次电池目前用于需要低电力的应用。所述应用的例子包括帮助车辆启动的设备、移动装置、工具、不间断电源等。无线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不仅带来移动装置的普及,而且带来许多种常规装置的移动化,对二次电池的需要已经急剧增加。另外,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等的目的,混合动力车辆和电动车辆已经商业化,这些新一代车辆利用二次电池来减少成本和重量以及增加寿命。
通常,大多数二次电池具有圆柱形、棱柱形或袋形的形状。这是因为二次电池是通过将包含负极、正极和隔膜的电极组件安装在圆柱形或棱柱形金属罐或者袋状的铝层压片壳中并将电解质引入所述电极组件中制成的。因为用于安装所述二次电池的预定空间是必需的,所以在各种形状的移动装置的开发中,二次电池的圆柱形、棱柱形或袋状形状是不利的限制。因此,对于可容易地改变形状的新的二次电池结构,存在着需求。
响应于这种需求,已经建议长度对横截面直径的比很高的线缆型电池。然而,当为了增加单位长度的线缆型电池的电池容量而将用于线缆型电池的活性材料涂覆超过预定的厚度或负荷量时,存在例如如下问题:活性材料层厚度增加,因而电极电阻增加并因此电池性能、寿命、输出特性等劣化。因此,在改善电池容量上有局限性。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本公开被设计成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并因此本公开涉及提供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所述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包含交替形成的负极和正极以便增加单位长度线缆型电池的电池容量。
技术方案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了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包含:第一电极组件,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包含一个或多个第一内电极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所述第一内电极外表面的片型第一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包围所述第一电极组件以防止所述电极短路的隔离层;和第二电极组件,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包含一个或多个包围所述隔离层的外表面的第二内电极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所述第二内电极外表面的片型第二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
在本公开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电极可包含一个或多个平行布置的线型内电极或者两个或更多个绞合在一起布置的线型内电极。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内电极可包含一个或多个被螺旋卷绕以包围所述隔离层外表面的线型内电极。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电极可包含内集电器和在所述内集电器的表面上形成的内电极活性材料层。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可具有侧向延伸的条形结构。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可以被螺旋卷绕使得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彼此不重叠。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可以被螺旋卷绕,使得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彼此隔开小于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宽度的2倍的距离而彼此不重叠。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可以被螺旋卷绕,使得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彼此重叠。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可以被螺旋卷绕,使得重叠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宽度的0.9倍。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可包含:外集电器;在所述外集电器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外电极活性材料层;和在所述外电极活性材料层的另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多孔第一支撑层。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还可包含在所述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中所述第一支撑层上的包含导电材料和粘合剂的导电材料涂层。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还可包含在所述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中所述第一支撑层上的包含无机粒子和粘合剂聚合物的有机/无机多孔涂层。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可包含在所述外集电器的另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多孔第二支撑层。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可具有与所述片的高度对应的四个侧表面,并且所述四个侧表面可以被不引起电化学反应的聚合物层包围。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层可以是被卷绕的。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电极可以是负极或正极,而所述外电极可以是与所述内电极对应的正极或负极。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还可以包含包围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外表面的保护涂层。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可包含:一个或多个第一内电极;和一个或多个第二内电极,其中各第一内电极具有中空的结构,其中心部分是空的。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内电极可各自独立地包含一个或多个被螺旋卷绕的线型内集电器,或者一个或多个被螺旋卷绕的片型内集电器。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内电极可包含两个或更多个在彼此交叉的同时被螺旋卷绕的线型内集电器。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内电极可各自独立地包含在所述内集电器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的内电极活性材料层,或包围所述被卷绕的内集电器的外表面而形成的内电极活性材料层。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内电极还可包含在所述内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表面上形成的聚合物支撑层。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还可包含在所述第一内电极的空区域中形成的内电极集电器用芯、包含电解质的锂离子供给用芯、或填充芯。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电极集电器用芯可以由以下材料制成:碳纳米管;不锈钢;铝;镍;钛;烧结碳;铜;用碳、镍、钛或银表面处理过的不锈钢;铝-镉合金;用导电材料表面处理过的非导电聚合物;或导电聚合物。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锂离子供给用芯可包含凝胶状聚合物电解质和支撑体。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锂离子供给用芯可包含液体电解质和多孔载体。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填充芯可包含聚合物树脂、橡胶或无机化合物,并且聚合物树脂、橡胶或无机化合物可具有线、纤维、粉末、网眼或泡沫的形状。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电极可包含:外集电器;在所述外集电器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外电极活性材料层;和在所述外集电器的另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多孔支撑层。
有益效果
本公开提供了柔性改善并且单位长度的电池容量最大化的线缆型电池。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且与前述的公开内容一起,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技术主旨的进一步了解。然而,本公开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所述附图。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中的第一电极组件的横截面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中的第一电极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中的第一电极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片型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横截面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片型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横截面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片型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横截面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片型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横截面图。
图10示出了与本公开的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30的高度相对应的侧表面,由阴影线表示。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的横截面图。
图12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中的第一电极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4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5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6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片型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横截面图。
图1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片型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横截面图。
图18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片型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横截面图。
图19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片型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横截面图。
图20示出了与本公开的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30a的高度相对应的侧表面,由阴影线表示。
图2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的横截面图。
图22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内电极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在描述之前,应该了解在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一般的和词典的含义,而是在允许发明人恰当定义术语以求最佳解释的原则的基础上,基于与本公开的技术方面相对应的含义和概念来解读。因此,本文中提出的描述只是仅用于说明意图的优选例子,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因此应该理解,在不背离本公开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作出其他等效替换和修改。
本公开涉及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包含:第一电极组件,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包含一个或多个第一内电极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所述第一内电极外表面的片型第一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包围所述第一电极组件以防止所述电极短路的隔离层;和第二电极组件,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包含一个或多个包围所述隔离层的外表面的第二内电极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所述第二内电极外表面的片型第二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
常规的线缆型电池当涂覆用以增加电池容量的超过预定厚度或负荷量的电极活性材料时,具有厚度增加、电极电阻增加并因而电池性能和寿命、输出特性劣化等的问题,因此在为了增加电池容量而增厚活性材料层上具有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公开涉及通过制造有多层结构的电池来改善单位长度线缆电池的电池容量,所述多层结构包含交替堆叠的负极和正极,例如负极/正极/负极/正极。
以下,将参考图1、4和5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线缆型电池,其具有包含交替堆叠的负极和正极的多层。
参考图1,图1是示出第一电极组件的横截面图,并且所述线缆型电池包含第一电极组件100,所述第一电极组件100包含一个或多个第一内电极110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所述第一内电极110的外表面的片型第一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120。另外,参考图4,提供了包围图1的第一电极组件的隔离层200,以防止电极短路。另外,所述线缆型电池包含第二电极组件300,所述第二电极组件300包含包围所述隔离层200的外表面的第二内电极310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所述第二内电极310的外表面的片型第二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320。
因此,本公开涉及通过在所述线缆型二次电池中形成例如包含负极/正极/负极/正极的结构的多层形态的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来改善线缆电池的单位长度电池容量,并且本公开包括具有如图4所示的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的多层结构的多层线缆型电池,以及还包括在其上布置的另外的电极组件的多层线缆型电池。
图5中示意性显示了图4中显示的本公开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参考图5,一个或多个线型第一内电极110被布置成彼此平行依附,然后将片型第一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120卷绕以包围第一内电极110的外表面而形成第一电极组件100。然后,将隔离层200卷绕使其包围第一电极组件。然后,将线型第二内电极310卷绕使其包围隔离层200的外表面,并将第二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320卷绕使其包围第二内电极310的外表面以形成第二电极组件300。
以下,将更详细地描述各个部件。
包含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内电极包含内集电器和内电极活性材料层,更具体而言包含一个或多个内集电器和在内集电器的表面上形成的内电极活性材料层。
特别是,关于第一内电极,一个或多个内电极可以彼此接触地堆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两个或更多个线型第一内电极110可以平行布置,如图2所示,或者两个或更多个线型第一内电极110可以彼此绞合,如图3所示。
绞合形态不限于某种绞合形态,而是几股负极可以平行放置并绞合在一起,或几股负极可以彼此交叉布置并像长发辫子那样绞合。
第一内电极可以如上所述密集地堆积在一起,从而减小本公开的多层线缆型电池的内径。
另外,第二内电极包围后面描述的隔离层的外表面,更具体而言,第二内电极可在以线形态卷绕在隔离层的外表面上的同时包围所述外表面。
第二内电极可包含一个或多个被螺旋卷绕的线型内集电器、两个或更多个在彼此交叉的同时被螺旋卷绕的线型内集电器、或者一个或多个被螺旋卷绕的片型内集电器。另外,内电极活性材料层可以在内集电器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或内电极活性材料层可以包围卷绕的内集电器的外表面而形成。更具体而言,关于在线型内集电器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内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结构,可以存在具有线型内集电器并包含在所述线型内集电器表面上形成的内电极活性材料层的一个线型内电极,或可以将具有两个或更多个线型内集电器并包含在所述线型内集电器表面上形成的内电极活性材料层的两个或更多个线型内电极卷绕,使其彼此交叉。当两个或更多个线型内电极如上所述卷绕在一起时,有改善电池的倍率特性的优点。
另外,关于其中第二内电极的内电极活性材料层包围卷绕的内集电器的外表面的结构,可以卷绕内集电器,然后可以形成内电极活性材料层以包围卷绕的内集电器的外表面。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内电极还可以包含在内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表面上形成的聚合物支撑层。
当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内电极在第二内电极的内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表面上还包含聚合物支撑层时,可显著防止内电极活性材料层表面的破裂,即使卷绕的线型内电极用作第二内电极或线缆型二次电池被外力弯曲等等。结果,可进一步防止内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脱离并可进一步改善电池性能。此外,聚合物支撑层可具有多孔结构,便于将电解液引入内电极活性材料层中并防止电极电阻增加。
在此使用时,聚合物支撑层可含有极性线性聚合物、氧化物类线性聚合物或其混合物。
在这种情况下,极性线性聚合物可以是选自下列的任何一种:聚丙烯腈、聚氯乙烯、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偏二氟乙烯-共-六氟丙烯、聚偏二氟乙烯-共-三氯乙烯、聚乙烯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丁酯、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共-乙酸乙烯酯、聚芳酯和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或其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
另外,氧化物类线性聚合物可以选自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甲醛和聚二甲基硅氧烷,及其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
另外,聚合物支撑层可以是孔隙大小为0.01μm至10μm和孔隙率为5%至95%的多孔聚合物层。
另外,多孔聚合物层的多孔结构可以通过在其制造过程中利用非溶剂进行相分离或相转变而形成。
例如,将作为聚合物的聚偏二氟乙烯-共-六氟丙烯添加到作为溶剂的丙酮中来制备具有10重量%的固体含量的溶液。然后,可以向所制备的溶液添加2至10重量%的作为非溶剂的水或乙醇来制备聚合物溶液。
在聚合物溶液涂覆后的蒸发期间,聚合物溶液经历相转变,在非溶剂和聚合物的相分离部分之中的非溶剂的一部分变成孔隙。因此,可以根据非溶剂和聚合物的溶解度以及非溶剂的含量来控制孔隙的大小。
另外,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内电极可以是被螺旋卷绕的片型,其包含内集电器、在内集电器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内电极活性材料和在内集电器的另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多孔支撑层。
另外,包括第一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和第二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的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是片型的,其被螺旋卷绕以包围内电极,并且特别是,第一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被螺旋卷绕以包围第一内电极,且第二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被螺旋卷绕以包围第二内电极。
本公开的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通过将起到防止电极短路的隔离层功能的部件与起到外电极功能的部件相粘附而一体化。当使用本公开的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时,即使没有应该介于内电极和外电极之间的常规隔离层,电池也可以充分工作。也就是说,本公开的电极组件可以包含在内电极和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之间的隔离层,但即使电极组件不包含隔离层,仍可通过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防止电极的短路。
另外,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是片型的。这是因为,在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像常规外电极那样以线型使用的情况下,即使线型要求通过浸涂形成外电极活性材料层,从而在外部弯曲/扭曲条件下通过保护涂层保护它的原始形状,但外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表面上可发生破裂并且在电极柔性方面有缺点。因此,在本公开中,引入被螺旋卷绕的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作为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
用在本文中时,术语“螺旋”包括螺旋或盘旋,是指绞扭到预定水平的形状并统称为大体弹簧样形状。
另外,用在本文中时,术语“卷绕”是指通过包围物体的外部来封闭物体的外部并可以用于表示与缠绕相同的含义。
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可具有侧向延伸的条形结构。
另外,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可以被螺旋卷绕,使它们彼此不重叠。在这种情况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可以被螺旋卷绕,使它们彼此隔开小于外电极宽度的2倍的距离,以免电池性能劣化。
另外,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可以被螺旋卷绕,使它们彼此重叠。在这种情况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可以被螺旋卷绕,使重叠部分的宽度小于外电极宽度的0.9倍,以防止电池的内电阻过度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可包含外集电器31和在外集电器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外电极活性材料层32。在这种情况下,外集电器可以是网眼状集电器。
图6至9是示出了图4的外电极的A区域的示意性截面图。
如图6所示,外电极还可以包含在外电极活性材料层32上形成的多孔第一支撑层33,并且即使向电极施加外力例如弯曲或扭曲,多孔第一支撑层33起到缓冲体的功能以减轻施加于电极活性材料层32的外力,从而防止电极活性材料层32的脱离并从而改善电极的柔性。另外,可以如图7所示另外形成的第二支撑层34可防止集电器31的断线并从而进一步改善集电器31的柔性。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外电极可包含外集电器、在外集电器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外电极活性材料层、和在外集电器的另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多孔支撑层。
也就是说,外电极可以包含在外集电器的另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多孔支撑层,而不包含如上所述在外电极活性材料层上的第一支撑层。
另外,外电极还可以在第一支撑层33上包含含有导电材料和粘合剂的导电材料涂层35,如图8所示,并且外电极还可以在第一支撑层33上包含含有无机粒子和粘合剂聚合物的混合物的有机/无机多孔涂层36,如图9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在包含无机粒子和粘合剂聚合物的混合物的有机/无机多孔涂层36中,无机粒子通过粘合剂聚合物彼此粘合,使它们保持在彼此粘合的状态(即,粘合剂聚合物连接和固定无机粒子),并且多孔涂层也通过粘合剂聚合物与第一支撑层保持粘合的状态。多孔涂层的无机粒子是最密集堆积的,同时基本上彼此接触,并且由接触布置的无机粒子生成的间隙体积成为多孔涂层的孔隙。
无机粒子和粘合剂聚合物可以在有机/无机多孔涂层中以20:80至95:5的重量比混合。
在这种情况下,有机/无机多孔涂层中的无机粒子可以是介电常数为5或更高的无机粒子、具有传递锂离子的能力的无机粒子或其混合物。在此,介电常数为5或更高的无机粒子可以是选自下列的任何一种:BaTiO3、Pb(Zrx,Ti1-x)O3(PZT,其中0<x<1)、Pb1-xLaxZr1- yTiyO3(PLZT,其中0<x<1,0<y<1)、(1-x)Pb(Mg1/3Nb2/3)O3-xPbTiO3(PMN-PT,其中0<x<1)、二氧化铪(HfO2)、SrTiO3、SnO2、CeO2、MgO、NiO、CaO、ZnO、ZrO2、Y2O3、Al2O3、SiC、SiO2、AlOOH、Al(OH)3和TiO2,或其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另外,具有传递锂离子的能力的无机粒子可以是选自下列的任何一种:磷酸锂(Li3PO4)、磷酸锂钛(LixTiy(PO4)3,0<x<2,0<y<3)、磷酸锂铝钛(LixAlyTiz(PO4)3,0<x<2,0<y<1,0<z<3)、(LiAlTiP)xOy类玻璃(0<x<4,0<y<13)、钛酸锂镧(LixLayTiO3,0<x<2,0<y<3)、硫代磷酸锂锗(LixGeyPzSw,0<x<4,0<y<1,0<z<1,0<w<5)、氮化锂(LixNy,0<x<4,0<y<2)、SiS2(LixSiySz,0<x<3,0<y<2,0<z<4)类玻璃和P2S5(LixPySz,0<x<3,0<y<3,0<z<7)类玻璃,或其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
另外,有机/无机多孔涂层中的无机粒子可具有10nm至5μm的平均粒径。
同时,有机/无机多孔涂层中的粘合剂聚合物可以选自: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偏二氟乙烯-共-六氟丙烯、聚偏二氟乙烯-共-三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共-乙酸乙烯酯、聚环氧乙烷、聚芳酯、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氰乙基普鲁兰多糖、氰乙基聚乙烯醇、氰乙基纤维素、氰乙基蔗糖、普鲁兰多糖、羧甲基纤维素、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和聚酰亚胺,及其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但不限于此。
优选地,关于本公开的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的与所述片的高度对应的四个侧表面可以进一步由不引起电化学反应的聚合物层包围,如图10中阴影线表示的区域所示(只有前两个表面被阴影线表示,而后两个表面是隐藏的)。这样的聚合物层包封与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的高度对应的四个侧表面,以用绝缘材料包围可能暴露于与片的高度对应的表面的集电器层,从而防止内部短路。不引起电化学反应的聚合物包括但不限于,PVdF、PVdF-HFP、聚丙烯酸酯、聚酰胺、聚酰亚胺、PE、PP等。
另外,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片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向集电器的一个表面施加电极活性材料料浆(S1)。在此,集电器起到收集由电极活性材料的电化学反应形成的电子或供给电化学反应需要的电子的功能。集电器可以由下列材料制成:不锈钢;铝;镍;钛;烧结碳;铜;用碳、镍、钛或银表面处理过的不锈钢;铝-镉合金;用导电材料表面处理过的不导电聚合物;导电聚合物;包含Ni、Al、Au、Ag、Pd/Ag、Cr、Ta、Cu、Ba或ITO的金属粉末的金属糊料;或包含石墨、炭黑或碳纳米管的碳粉末的碳糊料。
如上所述,当外力例如弯曲或扭曲施加于二次电池时,电极活性材料层可能从集电器脱离。因此,为了电极柔性,可以在电极活性材料层中引入大量的粘合剂成分。然而,这样大量的粘合剂由于被电解液溶胀,可能容易从集电器剥离,从而引起电池性能劣化。
因此,为了改善电极活性材料层和集电器之间的粘附性,集电器还可以包含含有导电材料和粘合剂的底涂层。在这种情况下,导电材料和粘合剂可以与如后面描述的用于形成导电材料涂层的那些相同。
另外,集电器可以是网眼状集电器并可以在其至少一个表面上具有多个凹进,从而进一步增加它的表面积。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多个凹进可以具有连续图案或间断图案。也就是说,凹进可以具有其中凹进在纵向上彼此隔开的连续图案,或在其中形成多个孔洞的间断图案。所述多个孔洞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的形状。
然后,在所施加的电极活性材料浆料上形成多孔第一支撑层(S2)。在此,第一支撑层可以是网眼状多孔膜或无纺布。第一支撑层具有如上所述的多孔结构,从而促进电解液引入电极活性材料层中、由于固有的优异的电解液浸渍而确保离子传导性、和防止电池内电阻增加并因而电池性能劣化。
另外,第一支撑层可以由选自下列的任何一种或其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制成: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酯,聚缩醛,聚酰胺,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醚醚酮,聚醚砜,聚苯醚,聚苯硫醚,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同时,在第一支撑层33上还可以形成包含导电材料和粘合剂的导电材料涂层。导电材料涂层改善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电导率,从而降低电极电阻和防止电池性能劣化。
因为负极活性材料层的电导率相对较高,负极即使不包含导电材料涂层,它仍表现出与一般负极相似的性能,而因为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导电率低,正极可具有增加的电极电阻和因此劣化的性能。因此,导电材料涂层当施加于正极以降低电池的内电阻时,是特别有利的。
在这种情况下,导电材料涂层可以是导电材料和粘合剂呈80:20至99:1重量比的混合物。当粘合剂的含量增加时,电极的电阻可过度增加,而当粘合剂的含量满足上述范围时,可防止电极电阻的过度增加。此外,如上所述,因为第一支撑层起到防止电极活性材料层脱离的缓冲体的功能,即使存在比较少量的粘合剂,对确保电极的柔性也没有负面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导电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选自炭黑、乙炔黑、科琴黑、碳纤维、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任何一种,或其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
此外,粘合剂可以是选自下列的任何一种: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偏二氟乙烯-共-六氟丙烯、聚偏二氟乙烯-共-三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共-乙酸乙烯酯、聚环氧乙烷、聚芳酯、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氰乙基普鲁兰多糖、氰乙基聚乙烯醇、氰乙基纤维素、氰乙基蔗糖、普鲁兰多糖、羧甲基纤维素、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和聚酰亚胺,或其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但不限于此。
随后,压缩步骤(S2)所产生的产物以形成通过在集电器和第一支撑层之间粘附而一体化的电极活性材料层(S3)。同时,当电极活性材料浆料涂覆在集电器的一个表面上、然后干燥而形成电极活性材料层、和通过层叠等在其上形成第一支撑层时,将电极活性材料层粘合至第一支撑层的电极活性材料浆料粘合剂成分被固化,其可能保持不了两个层之间的强粘附性。
另外,多孔支撑层可以通过用聚合物溶液涂覆电极活性材料层形成,而不是使用之前通过上述方法制造的多孔第一支撑层。然而,通过涂覆聚合物溶液形成的多孔载体由于机械性质比通过本公开的优选制造方法制造的多孔第一支撑层差,因此不能有效防止由外力引起的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脱离。
然而,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制造方法,在粘合剂成分固化之前,可以在所施加的电极活性材料浆料的上表面上形成第一支撑层并通过刮刀涂覆在一起,从而形成通过在集电器和第一支撑层之间粘附而一体化的电极活性材料层。
同时,在步骤(S1)之前或步骤(S3)之后,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在集电器的另一个表面上通过压缩形成第二支撑层。在此,第二支撑层可抑制集电器的短路,从而进一步改善集电器的柔性。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支撑层可以是聚合物膜。在这种情况下,聚合物膜可以由选自聚烯烃、聚酯、聚酰亚胺和聚酰胺的任何一种、或其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制成。
另外,隔离层是起到防止电极短路的功能并包含介于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之间的隔离层的部件。
本公开的隔离层可以是电解质层或隔膜。
充当离子通道的电解质层可以由下列电解质制成:使用PEO、PVdF、PVdF-HFP、PMMA、PAN或PVAc的凝胶状聚合物电解质;或使用PEO、聚环氧丙烷(PPO)、聚乙烯亚胺(PEI)、聚硫化乙烯(PES)或聚乙酸乙烯酯(PVAc)等的固体电解质。固体电解质的基质优选使用聚合物或陶瓷玻璃作为骨架形成。在典型的聚合物电解质的情况下,即使当满足离子传导性时,离子也可能在反应速率方面移动很慢。因此,相比固体电解质,优选使用便于离子运动的凝胶状聚合物电解质。凝胶状聚合物电解质的机械性质差,因此可以包含载体来改善差的机械性质。载体可以是多孔载体或交联聚合物。本公开的电解质层可以充当隔离层,因此可以省略另外的隔离层。
本公开的电解质层还可以包含锂盐。锂盐可改善离子传导性和反应速率。锂盐的非限制性例子可以包括LiCl、LiBr、LiI、LiClO4、LiBF4、LiB10Cl10、LiPF6、LiCF3SO3、LiCF3CO2、LiAsF6、LiSbF6、LiAlCl4、CH3SO3Li、CF3SO3Li、(CF3SO2)2NLi、氯硼酸锂、低级脂族羧酸锂和四苯基硼酸锂。
隔膜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由选自乙烯均聚物、丙烯均聚物、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己烯共聚物和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聚烯烃类聚合物制成的多孔聚合物基底;由选自聚酯、聚缩醛、聚酰胺、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醚醚酮、聚醚砜、聚苯醚、聚苯硫醚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聚合物制成的多孔聚合物基底;由无机粒子和粘合剂聚合物的混合物制成的多孔基底;或具有在多孔聚合物基底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包含无机粒子和粘合剂聚合物的混合物的多孔涂层的隔膜。
在这种情况下,在包含无机粒子和粘合剂聚合物的混合物的多孔涂层中,无机粒子通过粘合剂聚合物彼此粘合,使它们保持在彼此粘合的状态(即,粘合剂聚合物连接和固定无机粒子),并且多孔涂层也通过粘合剂聚合物与多孔聚合物层保持粘合的状态。多孔涂层的无机粒子是最密集地堆积的,同时基本上彼此接触,并且由接触布置的无机粒子生成的间隙体积成为多孔涂层的孔隙。
另外,本公开的隔离层优选是被卷绕的。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线缆型二次电池具有预定形状的水平的横截面和相对于水平的横截面纵向延伸的线性结构。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线缆型二次电池可以具有柔性,因此它能自由改变形状。本文中使用的术语“预定形状”不特别限于任何形状并且是指不损害本公开的性质的任何形状。
本公开的内电极可以是负极或正极,并且外电极可以是与内电极对应的正极或负极。
在本公开中,电极活性材料层使得离子移动穿过集电器,并且离子的移动是由离子的相互作用例如离子嵌入电解质层/从电解质层脱嵌引起的。
这样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可以分成负极活性材料层和正极活性材料层。
具体而言,当内电极是负极而外电极是正极时,内电极活性材料层成为负极活性材料层并可以包含选自下列的任何一种活性材料粒子:天然石墨,人造石墨或碳质材料;锂钛复合氧化物(LTO),和包括Si、Sn、Li、Zn、Mg、Cd、Ce、Ni或Fe的金属(Me);金属(Me)的合金;金属(Me)的氧化物(MeOx);以及金属(Me)和碳的复合物;及其混合物,并且外电极活性材料层成为正极活性材料层并可以包含选自下列的任何一种活性材料:LiCoO2、LiNiO2、LiMn2O4、LiCoPO4、LiFePO4、LiNiMnCoO2和LiNi1-x-y-zCoxM1yM2zO2(其中M1和M2各自独立地选自Al、Ni、Co、Fe、Mn、V、Cr、Ti、W、Ta、Mg和Mo,并且x、y和z各自独立地是氧化物形成元素的原子分数,其中0≤x<0.5,0≤y<0.5,0≤z<0.5,和x+y+z≤1),或其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
另外,当内电极是正极而外电极是负极时,内电极活性材料层可以是正极活性材料层并且外电极活性材料层可以是负极活性材料层。
电极活性材料层包含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导电材料并与集电器组合而构成电极。当电极遭受变形、例如被外力折叠或严重弯曲时,电极活性材料脱离。这样的电极活性材料脱离造成电池性能和电池容量劣化。相反,被螺旋卷绕的片型外集电器因为其弹性,在被外力变形时起到分散外力的功能,从而减轻电极活性材料层的变形。因此,可防止活性材料的松脱。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线缆型二次电池具有保护涂层400。参考图11,保护涂层充当绝缘体并在最外面的电极组件的外表面上形成,以便保护电极抵御空气中的水分和外部碰撞。保护涂层可以由具有水分阻挡层的常规聚合物树脂制成。在这种情况下,水分阻挡层可以由具有优异的阻水能力的铝、液晶聚合物等制成,并且聚合物树脂可以是PET、PVC、HDPE、环氧树脂等。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线缆型二次电池包含:第一电极组件100,其包含一个或多个线型第一内电极110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第一内电极的外表面的片型第一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120;
包围第一电极组件100以防止电极短路的隔离层200;
第二电极组件300,其包含一个或多个包围隔离层200的外表面的第二内电极310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第二内电极外表面的片型第二外电极320;和
包围第二电极组件外表面的保护涂层400。
如下简要描述该线缆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形成第一电极组件、隔离层和第二电极组件,然后形成保护涂层以包围第二电极组件的外表面。
保护涂层充当绝缘体并在最外表面上形成,以便保护电极抵御空气中的水分和外部碰撞。保护涂层可以由如上所述包含水分阻挡层的普通聚合物树脂制成。
然后,注入非水电解液并完全密封以制造线缆型二次电池。
另外,在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中,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包含如上所述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内电极和一个或多个第二内电极,其中各第一内电极可以是在其中具有空区域的中空结构。
也就是说,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包含:第一电极组件,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包含一个或多个第一内电极,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第一内电极外表面的片型第一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各个第一内电极具有其中有空区域的中空结构;包围第一电极组件以防止电极短路的隔离层;和第二电极组件,其包含一个或多个包围隔离层的外表面的第二内电极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第二内电极的外表面的片型第二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
参考图12和13,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包含隔离层200a,其包围图12的第一电极组件,以防止电极短路。另外,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包含第二电极组件300a,第二电极组件300a包含包围隔离层200a的外表面的第二内电极310a,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第二内电极310a的外表面的片型第二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320a。
因此,根据本公开,线缆型二次电池具有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的多层结构,例如,负极/正极/负极/正极的结构,以便进一步改善线缆型电池的单位长度容量,并且本公开包括如图13所示的包含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的多层结构的线缆型电池,以及在其上还包括另外的电极组件的线缆型电池。
图14中示意性显示了图13中显示的本公开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参考图14,将线型第一内电极110a卷绕使得在其中形成空的空间,然后将片型第一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120a卷绕以包围第一内电极110a的外表面,从而制造第一电极组件100a。然后,将隔离层200a卷绕以包围第一电极组件。然后,将线型第二内电极310a卷绕以包围隔离层200a的外表面,然后将第二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320a卷绕以包围第二内电极310a的外表面而形成第二电极组件300a。
以下,将更详细地描述各个部件。
包含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二者的内电极包含内集电器和内电极活性材料层,更具体而言,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内集电器和在内集电器的表面上形成的内电极活性材料层。
另外,内电极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被螺旋卷绕的线型内集电器、两个或更多个被螺旋卷绕以彼此交叉的线型内集电器、或者一个或多个被螺旋卷绕的片型内集电器。
另外,内电极活性材料层可以在内集电器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或内电极活性材料层可以包围卷绕的内集电器的外表面而形成。
更具体而言,关于在内集电器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内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这种结构,可以存在具有线型内集电器和包含在线型内集电器的表面上形成的内电极活性材料层的一个线型内电极,如图13所示,或者可以将具有两个或更多个线型内集电器和包含在线型内集电器的表面上形成的内电极活性材料层的两个或更多个内电极10a卷绕使其彼此交叉,如图15所示。当两个或更多个线型内电极如上所述卷绕在一起时,有改善电池的倍率特性的优点。
另外,关于形成内电极活性材料层以包围卷绕的内集电器的外表面的这种结构,可以卷绕内集电器而形成中空结构,然后内电极活性材料层可以包围卷绕的内集电器的外表面。
在这种情况下,内电极还可以包含在内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表面上形成的聚合物支撑层。
聚合物支撑层的功能、材料、孔隙大小和孔隙率、形成方法等如上所述。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第一内电极具有在其中具有空区域的中空结构。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在内电极的空区域中形成内电极集电器用芯。内电极集电器用芯可以由下列材料制成:碳纳米管;不锈钢,铝;镍;钛;烧结碳;铜;用碳、镍、钛或银表面处理过的不锈钢;铝-镉合金;用导电材料表面处理过的非导电聚合物;或导电聚合物。
根据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在内电极的空区域中形成包含电解质的锂离子供给用芯。锂离子供给用芯可以包含凝胶状聚合物电解质和支撑体。另外,锂离子供给用芯可以包含液体电解质和多孔载体。
根据另一种实施方式,在内电极的空区域中可以形成填充芯。除了用于形成内电极集电器用芯和锂离子供给用芯的材料之外,填充芯也可以由改善线缆型电池的各种性能的材料例如聚合物树脂、橡胶、无机物等制成,并且也可以具有各种形态例如线、纤维、粉末、网眼、泡沫等。
另外,第二内电极包围后面描述的隔离层的外表面,更具体而言,第二内电极可以在以线形态卷绕在隔离层的外表面上的同时包围外表面。在这种情况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可以包含外集电器31a和在外集电器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外电极活性材料层32a。在这种情况下,外集电器可以是网眼状集电器。
图16至18是示出了图13的外电极的B区域的横截面的示意性截面图。
如图16所示,外电极还可以包含在外电极活性材料层32a上形成的多孔第一支撑层33a,并且即使向电极施加外力例如弯曲或扭曲,多孔第一支撑层33a起到缓冲体的功能以减轻向电极活性材料层32a施加的外力,从而防止电极活性材料层32a的脱离并从而改善电极的柔性。另外,可以如图17所示另外形成的第二支撑层34a可防止集电器31a的断线并从而进一步改善集电器31a的柔性。
另外,在第一支撑层33a上还可以形成包含导电材料和粘合剂的导电材料涂层35a,如图18所示,并且在第一支撑层33a上还可以形成包含无机粒子和粘合剂聚合物的混合物的有机/无机多孔涂层36a,如图19所示。
另外,隔膜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由选自乙烯均聚物、丙烯均聚物、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己烯共聚物和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聚烯烃类聚合物制成的多孔聚合物基底;由选自聚酯、聚缩醛、聚酰胺、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醚醚酮、聚醚砜、聚苯醚、聚苯硫醚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聚合物制成的多孔聚合物基底;由无机粒子和粘合剂聚合物的混合物制成的多孔基底;或具有在多孔聚合物基底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包含无机粒子和粘合剂聚合物的混合物的多孔涂层的隔膜。
在这种情况下,在包含无机粒子和粘合剂聚合物的混合物的有机/无机多孔涂层中,无机粒子通过粘合剂聚合物彼此粘合(即,粘合剂聚合物连接和固定无机粒子),并且多孔涂层也通过粘合剂聚合物与第一支撑层保持粘合的状态。多孔涂层的无机粒子是最密集地堆积的,同时基本上彼此接触,并且由接触布置的无机粒子生成的间隙体积成为多孔涂层的孔隙。
特别是,也为了便于锂离子从锂离子供给用芯传递到外电极,隔膜优选是与由选自聚酯、聚缩醛、聚酰胺、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醚醚酮、聚醚砜、聚苯醚、聚苯硫醚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聚合物制成的多孔聚合物基底相对应的无纺布材料制成的隔膜。
如图21所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线缆型二次电池包含:第一电极组件100a,其包含一个在其内部空区域中具有锂离子供给用芯400a的第一内电极110a,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第一内电极外表面的片型第一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120a;包围第一电极组件100a以防止电极短路的隔离层200a;第二电极组件300a,其包含包围隔离层200a的外表面的第二内电极310a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第二内电极外表面的片型第二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320a;和包围第二电极组件的外表面的保护涂层500a。
如图22所示,根据本公开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线缆型二次电池包含:第一电极组件,其包含两个或更多个各在其内部空区域中具有锂离子供给用芯400a的第一内电极110a,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第一内电极的外表面的片型第一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120a;包围第一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以防止电极短路的隔离层200a;第二电极组件300a,其包含包围隔离层的外表面的第二内电极310a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第二内电极的外表面的片型第二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320a;和包围第二电极组件的外表面的保护涂层500a。
如下简要描述该线缆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形成第一电极组件、隔离层和第二电极组件,然后形成保护涂层以包围第二电极组件的外表面。
保护涂层充当绝缘体并在最外表面上形成,以便保护电极抵御空气中的水分和外部碰撞。保护涂层可以由如上所述的包含水分阻挡层的普通聚合物树脂制成。
然后,将电解质注入在内电极的中心部分内形成的空区域中以形成锂离子供给用芯。
锂离子供给用芯可以通过在电极组件的外表面上形成保护涂层后引入电解液而形成,但它可以使用挤出机利用聚合物电解质预先形成为线形态,然后形成卷绕的线型内电极,或可以通过制备由海绵材料制成的线型载体来预先形成,然后在其中引入非水电解液,或可以通过制备内电极和然后在内电极的中心部分的空区域中引入非水电解液而形成。
然后,注入电解液的部分被完全密封,以制造线缆型二次电池。
本公开已经被详细地描述。然而,应该理解,详细描述和具体例子,在表明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同时,只作为说明给出,因为根据该详细描述,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显而易见。
【标号说明】
110,110a:第一内电极
120,120a:第一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
100,100a:第一电极组件
200,200a:隔离层
310,310a:第二内电极
320,320a:第二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
300,300a:第二电极组件
31,31a:外集电器
32,32a:外电极活性材料层
33,33a:第一支撑层
34,34a:第二支撑层
35,35a:导电材料涂层
36,36a:有机/无机多孔涂层
400,500a:保护涂层
400a:锂离子供给用芯

Claims (28)

1.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包含:
第一电极组件,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包含一个或多个第一内电极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所述第一内电极外表面的片型第一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
包围所述第一电极组件以防止所述电极短路的隔离层;和
第二电极组件,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包含一个或多个包围所述隔离层的外表面的第二内电极和被螺旋卷绕以包围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外表面的片型第二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内电极包含一个或多个平行布置的线型内电极或者两个或更多个绞合在一起布置的线型内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二内电极包含一个或多个被螺旋卷绕以包围所述隔离层的外表面的线型内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内电极包含内集电器和在所述内集电器的表面上形成的内电极活性材料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具有侧向延伸的条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被螺旋卷绕,使得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彼此不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被螺旋卷绕,使得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彼此隔开小于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宽度的2倍的距离而彼此不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被螺旋卷绕,使得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彼此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被螺旋卷绕,使得重叠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的宽度的0.9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各个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包含:
外集电器;
在所述外集电器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外电极活性材料层;和
在所述外电极活性材料层上形成的多孔第一支撑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还包含在所述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中所述第一支撑层上的包含导电材料和粘合剂的导电材料涂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还包含在所述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中所述第一支撑层上的包含无机粒子和粘合剂聚合物的混合物的有机/无机多孔涂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包含在所述外集电器的另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多孔第二支撑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片型隔离层-外电极复合体具有与所述片的高度对应的四个侧表面,并且所述四个侧表面被不引起电化学反应的聚合物层包围。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隔离层是被卷绕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各个所述内电极是负极或正极,而各个所述外电极是与所述内电极对应的正极或负极。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还包含:
包围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外表面的保护涂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包含:
一个或多个第一内电极;和
一个或多个第二内电极,
其中各个所述第一内电极具有在其中具有空区域的中空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内电极各自独立地包含一个或多个被螺旋卷绕的线型内集电器,或者一个或多个被螺旋卷绕的片型内集电器。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内电极包含两个或更多个在彼此交叉的同时被螺旋卷绕的线型内集电器。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内电极各自独立地包含在所述内集电器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的内电极活性材料层,或包围所述被卷绕的内集电器的外表面而形成的内电极活性材料层。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内电极还包含在所述内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表面上形成的聚合物支撑层。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包含在所述第一内电极的空区域中形成的内电极集电器用芯、包含电解质的锂离子供给用芯、或填充芯。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内电极集电器用芯由以下材料制成:碳纳米管;不锈钢;铝;镍;钛;烧结碳;铜;铝-镉合金;用导电材料表面处理过的非导电聚合物;或导电聚合物。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锂离子供给用芯包含凝胶状聚合物电解质和支撑体。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锂离子供给用芯包含液体电解质和多孔载体。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填充芯包含聚合物树脂、橡胶或无机化合物,并且所述聚合物树脂、橡胶或无机化合物具有线、纤维、粉末、网眼或泡沫的形状。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外电极包含:外集电器;在所述外集电器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外电极活性材料层;和在所述外集电器的另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多孔支撑层。
CN201580058931.XA 2014-10-31 2015-11-02 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 Active CN1071125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150768 2014-10-31
KR20140150768 2014-10-31
KR10-2014-0150762 2014-10-31
KR20140150762 2014-10-31
PCT/KR2015/011664 WO2016068684A1 (ko) 2014-10-31 2015-11-02 다층형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12573A CN107112573A (zh) 2017-08-29
CN107112573B true CN107112573B (zh) 2019-07-30

Family

ID=55857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8931.XA Active CN107112573B (zh) 2014-10-31 2015-11-02 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1058B2 (zh)
JP (1) JP6495443B2 (zh)
KR (1) KR101756939B1 (zh)
CN (1) CN107112573B (zh)
WO (1) WO20160686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87637B1 (ko) 2014-10-31 2017-10-1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다층형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JP6111453B2 (ja) * 2015-02-26 2017-04-12 株式会社アイ.エス.テイ ポリイミドコーティング活物質粒子、電極材料用スラリー、負極、電池、及び、ポリイミドコーティング活物質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07591559B (zh) * 2017-09-29 2019-10-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纤维状结构的锂离子电池及制备方法
US10505162B2 (en) 2017-10-05 2019-12-10 Analog Devices, Inc. Battery housing
US11764392B2 (en) 2018-03-01 2023-09-19 Analog Devices, Inc. Battery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2367368B1 (ko) 2018-07-13 2022-02-23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케이블 배터리를 구비한 데이터 케이블 장치
KR102194157B1 (ko) * 2019-03-22 2020-12-22 중앙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기능성 3차원 구조물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에 의해 제조된 기능성 3차원 구조물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8808A (en) * 1995-10-30 1999-07-27 Eshraghi; Ray R. Fibrous electrochemical feed cells
CN103875112A (zh) * 2011-10-13 2014-06-18 株式会社Lg化学 线缆型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316759A1 (fr) * 1975-06-30 1977-01-28 Accumulateurs Fixes Generateur electrochimique cylindrique
JP3845479B2 (ja) * 1996-08-29 2006-11-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3260319B2 (ja) * 1998-04-08 2002-02-25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シート型電極・電解質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2001110244A (ja) * 1999-10-12 2001-04-20 Sony Corp バッテリケーブル
JP2001110445A (ja) 1999-10-12 2001-04-20 Sony Corp コード型バッテリ
KR20090009598A (ko) 2007-07-20 2009-01-23 경상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무선 충전용 선형 전지
WO2009102946A1 (en) * 2008-02-14 2009-08-20 Firefly Energy Inc. Battery with electrolyte diffusing separator
US20120177926A1 (en) * 2008-05-07 2012-07-12 Nanocomp Technologies, Inc. Nanostructure composite sheets and methods of use
KR20170003728A (ko) 2009-04-13 2017-01-09 어플라이드 머티어리얼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메탈라이즈드 탄소 나노튜브 및 나노섬유를 함유한 복합 재료
KR101283488B1 (ko) 2010-02-01 2013-07-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KR101115922B1 (ko) 2010-02-02 2012-02-1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의 제조방법
KR20110127972A (ko) 2010-05-20 2011-11-2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금속 코팅된 고분자 집전체를 갖는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KR101351896B1 (ko) 2010-06-28 2014-01-2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용 음극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KR101423688B1 (ko) 2010-11-04 2014-07-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20140349158A1 (en) 2011-09-14 2014-11-27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Cylindrical battery
EP2772979B1 (en) 2011-10-25 2016-11-23 LG Chem, Ltd. Cable-type secondary battery
EP2772966B1 (en) 2011-10-25 2016-11-23 LG Chem, Ltd. Cath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same
JP5924670B2 (ja) * 2012-03-27 2016-05-2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のファイバー正極を有す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470559B1 (ko) 2012-08-30 2014-12-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용 음극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WO2014058279A1 (ko) * 2012-10-11 2014-04-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KR101465167B1 (ko) * 2012-10-11 2014-11-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EP2830144B1 (en) * 2013-05-07 2016-10-19 LG Chem, Ltd. Cable-typ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KR102257676B1 (ko) * 2014-06-10 2021-05-2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KR101787637B1 (ko) 2014-10-31 2017-10-1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다층형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8808A (en) * 1995-10-30 1999-07-27 Eshraghi; Ray R. Fibrous electrochemical feed cells
CN103875112A (zh) * 2011-10-13 2014-06-18 株式会社Lg化学 线缆型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052426A (ko) 2016-05-12
WO2016068684A1 (ko) 2016-05-06
KR101756939B1 (ko) 2017-07-11
US20170250448A1 (en) 2017-08-31
US10511058B2 (en) 2019-12-17
CN107112573A (zh) 2017-08-29
JP2017537437A (ja) 2017-12-14
JP6495443B2 (ja) 2019-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76975B2 (ja) 二次電池用電極、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含む二次電池、及びケーブル型二次電池
CN107112573B (zh) 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
JP6316388B2 (ja) ケーブル型二次電池
JP5938523B2 (ja) 二次電池用電極、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含む二次電池及びケーブル型二次電池
CN106471646B (zh) 二次电池用电极、其制造方法、包含其的二次电池及线缆型二次电池
JP6037579B2 (ja) ケーブル型二次電池
JP6608049B2 (ja) ケーブル型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518645A (ja) 二次電池用電極、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含む二次電池、及びケーブル型二次電池
CN107112574B (zh) 多层线缆型二次电池
US10014526B2 (en) Electrode composite, and secondary battery and cable type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140900A (zh) 线缆型二次电池
CN208423077U (zh) 线缆型二次电池
KR101747329B1 (ko)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KR101747330B1 (ko)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2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after: LG Energy Solution,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before: LG CHEM,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