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3435A - 光学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3435A
CN107003435A CN201580002415.5A CN201580002415A CN107003435A CN 107003435 A CN107003435 A CN 107003435A CN 201580002415 A CN201580002415 A CN 201580002415A CN 107003435 A CN107003435 A CN 1070034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ffusion particle
optical sheet
smooth diffusion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24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野惠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03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34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next to a particulate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2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 B32B3/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formed with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e.g. hollows, grooves, protuberances, rib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3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microprismatic or micropyramidal sha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8Linear indentations or grooves, e.g. arc-shaped grooves or meandering grooves, extending over the full length or width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5Manufacturing aspects; Material aspe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光学片(60)包含基材层(65)、垫层(70)和棱镜层(80)。垫层包含第1光扩散粒子(71)、第2光扩散粒子(72)和粘合树脂(73)。第2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n2)与粘合树脂的折射率(nb)和第1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n1)不同。第1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1)、第2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2)、以及垫层在不横贯第1光扩散粒子和第2光扩散粒子的位置处的厚度(tb)满足以下关系:d2<tb<d1

Description

光学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垫层和棱镜层的光学片,特别是涉及可以有效地防止闪耀(ぎらつき)发生的光学片。并且,本发明涉及可以有效地防止闪耀发生的面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具有如下部分的光学片在各种产业领域中广泛使用:包含光扩散粒子和粘合树脂的垫层;和包含线性排列的单位棱镜的棱镜层(例如,JP2000-338310A)。作为一例,可以装入到呈面状发光的面光源装置中来使用。该面光源装置例如可以用作从背面侧对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照明的背光装置。在这种光学片中,棱镜层发挥出对入射光的光轴的方向进行修正的功能。另一方面,垫层发挥这样的功能:使来自光学片的出射光漫射,使亮度角度分布平滑来赋予宽视角,并隐蔽亮点或暗点等缺陷。
然而,在以光学片的垫层与具有像素排列的图像显示面板(以下,也简称为显示面板)对置的方式配置光学片的显示装置中,确认到会发生大量地目视确认到多个呈粒状的颜色成分的被称作所谓的“闪耀”的不良情况。本发明人确认为,闪耀的发生在以高精细的排列间距排列单位棱镜而成的光学片、特别是以35μm以下的排列间距排列单位棱镜而成的光学片中变得显著。当然,闪耀的发生直接使显示图像的色再现性下降,由此,使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品质劣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而作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地防止闪耀发生的光学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光学片具有对置的一对表面,其中,所述光学片具有:片状的基材层;垫层,其包含第1光扩散粒子、第2光扩散粒子和粘合树脂,且设置在所述基材层的一侧;和棱镜层,其设置在所述基材层的另一侧,且包含在一个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单位棱镜,其中,所述多个单位棱镜分别在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呈线状延伸,所述一对表面中的一个表面形成为基于所述垫层而成的垫面,所述一对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形成为基于所述棱镜层的所述单位棱镜而成的棱镜面,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与所述粘合树脂的折射率和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不同,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1、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2以及所述垫层在不横贯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和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位置处的厚度tb满足以下关系:
d2<tb<d1
在本发明的光学片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1、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2、所述垫层在不横贯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和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位置处的厚度tb、以及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所述多个单位棱镜的排列间距P满足以下关系:
d2〔μm〕<tb〔μm〕<d1〔μm〕<P/2〔μm〕。
在本发明的光学片中,也可以是,各单位棱镜包含面向所述一个方向的一侧的第1面和面向所述一个方向的另一侧的第2面,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1、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2、所述垫层在不横贯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和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位置处的厚度tb、以及所述第2面的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长度Wb2满足以下关系:
d2〔μm〕<tb〔μm〕<d1〔μm〕<Wb2〔μm〕。
在本发明的光学片中,也可以是,各单位棱镜包含面向所述一个方向的一侧的第1面和面向所述一个方向的另一侧的第2面,所述第2面在光学片的与所述一个方向和所述基材层的法线方向都平行的主截面中包含多个要素面,所述多个要素面被配置成:随着从单位棱镜的距所述基材层最远的末端部的一侧朝向单位棱镜的最接近所述基材层的基端部的一侧,所述要素面相对于所述一个方向的倾斜角度逐渐变大,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2、以及一个单位棱镜所包含的多个要素面的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长度中的最小值Wb2pmin满足以下关系:
d2〔μm〕<Wb2pmin〔μm〕。
在本发明的光学片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n1、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n2以及所述粘合树脂的折射率nb满足以下关系:
n1≤nb<n2
在本发明的光学片中,也可以是,所述垫层内含有的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的粒子数N1和所述垫层内含有的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粒子数N2满足以下关系:
50≤(N2/N1)≤200。
在本发明的光学片中,也可以是,所述光学片的雾度值是90%以上。
在本发明的光学片中,也可以是,所述光学片与显示面板重合在一起使用,所述垫层位于所述基材层的所述显示面板侧。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具有:导光板;光源,其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侧方;以及上述的本发明的光学片中的任意一个,其被配置成使所述棱镜层面对所述导光板。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的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中的任意一个;和显示面板,其被配置成与所述面光源装置对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并且是示出显示装置和面光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图1的面光源装置的作用的图。
图3是从出光面侧示出装入图1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导光板的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侧示出装入图1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导光板的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导光板的作用的图,并且是在沿着图3的V-V线的截面中示出导光板的图。
图6是示出装入图1的面光源装置内的光学片的立体图。
图7是将图6的光学片在其主截面中示出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示出图6的光学片的垫层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将图6的光学片在其主截面中示出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将光学片的一个变形例在其主截面中示出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光学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光学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3是示出面光源装置的发光面上的亮度的角度分布的曲线图,并且是用于说明反射片的反射特性对亮度角度分布的影响的图。
图14是与图1对应的图,并且是用于说明面光源装置的一个变形例的图。
图15是与图1对应的图,是用于说明面光源装置的另一个变形例的图。
图16是示出光学片的主截面上的单位棱镜的截面形状的图。
图17是示出作为样品而制作出的光学片的主截面上的单位棱镜的截面形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在本说明书的附图中,为了便于图示和容易理解,根据实物的比例尺和尺寸比等适当地对比例尺和纵横的尺寸比等作了变更和夸张。
图1~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其中,图1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和面光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用于说明面光源装置的作用的剖视图。图3和图4是示出面光源装置所包含的导光板的立体图,图5是在导光板的主截面中示出导光板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面光源装置所包含的光学片的立体图,图7是在主截面中示出光学片的剖视图。图11和图12是用于说明光学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图13是示出在图1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面上所测量的亮度的角度分布的曲线图。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0具有:液晶显示面板15;和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15的背面侧且从背面侧呈面状照射液晶显示面板15的面光源装置20。显示装置10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面11。液晶显示面板15作为按各像素控制来自面光源装置20的光的透射或遮断的挡板发挥功能,并且构成为在显示面11上显示图像。
图示的液晶显示面板15具有:配置在出光侧的上偏光板13;配置在入光侧的下偏光板14;以及配置在上偏光板13与下偏光板14之间的液晶层单元12。偏光板14、13具有这样的功能:将入射的光分解为垂直的两个偏光分量(P波和S波),使在一个方向(与透射轴平行的方向)上振动的直线偏光分量(例如,P波)透射,并吸收在与所述一个方向垂直的另一个方向(与吸收轴平行的方向)上振动的直线偏光分量(例如,S波)。
在液晶层12上,可以对形成一个像素的每个区域施加电场。并且,液晶层12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根据是否施加有电场而变化。作为一例,透过了配置在入光侧的下偏光板14的特定方向的偏光分量在通过施加有电场的液晶层12时使其偏光方向旋转90°,另一方面,在通过未施加电场的液晶层12时维持其偏光方向。在该情况下,根据是否对液晶层12施加有电场,可以控制透过了下偏光板14的在特定方向上振动的偏光分量是进一步透过配置在下偏光板14的出光侧的上偏光板13、还是被上偏光板13吸收而遮断。
这样,在液晶面板(液晶显示部)15中,可以按各像素控制来自面光源装置20的光的透过或遮断。另外,关于液晶显示面板15的详情,在各种公知文献(例如,“平板显示器大词典(内田龙男、内池平树监修)”2001年工业调查会发行)中作了记载,这里省略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下面,对面光源装置20进行说明。面光源装置20具有呈面状发光的发光面21,在本实施方式中,面光源装置20被用作从背面侧对液晶显示面板15进行照明的装置。
如图1所示,面光源装置20构成为边缘光型的面光源装置,并且具有:导光板30;配置在导光板30的一侧(在图1中的左侧)的侧方的光源24;以及分别与导光板30对置配置的光学片(棱镜片)60和反射片28。在图示的例子中,光学片60面对液晶显示面板15配置。并且,由光学片60的出光面形成发光面21。
在图示的例子中,导光板30的出光面31与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面11和面光源装置20的发光面21一样,其平面视图时的形状(在图1中,从上方俯视观察的形状)形成为四边形形状。其结果,导光板30在整体上构成为具有一对主面(出光面31和背面32)的、厚度方向的边比其他边相对小的长方体状的部件,形成在一对主面之间的侧面包含四个面。同样,光学片60和反射片28在整体上构成为厚度方向的边比其他边相对小的长方体状的部件。
导光板30具有:出光面31,其由液晶显示面板15侧的一个主面构成;背面32,其由与出光面31对置的另一个主面构成;以及侧面,其在出光面31和背面32之间延伸。侧面中的与第1方向d1对置的两个面中的一个侧面形成为入光面33。如图1所示,面对入光面33设置有光源24。从入光面33入射到导光板30内的光沿着第1方向(导光方向)d1朝向与入光面33对置的相反面34,大致沿着第1方向(导光方向)d1在导光板30内被引导。如图1和图2所示,光学片60被配置成面对导光板30的出光面31,反射片28被配置成面对导光板30的背面32。
光源可以由例如线状的冷阴极管等的荧光灯、点状的LED(发光二极管)、白炽灯等的多种形态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24由沿着入光面33的长边方向(在图1中是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即,纸面的表背方向)并排配置的大量多点状发光体25、具体地、是由大量发光二极管(LED)构成。另外,在图3和图4所示的导光板30上,示出了形成光源24的大量点状发光体25的配置位置。
反射片28是用于反射从导光板30的背面32漏出的光而使其再次入射到导光板30内的部件。反射片28可以由白色的散射反射片、由金属等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制的片、或者包含由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构成的膜(例如金属膜)来作为表面层的片等构成。反射片28上的反射可以是正反射(镜面反射),也可以是漫反射。在反射片28上的反射是漫反射的情况下,该漫反射也可以是各向同性漫反射,也可以是各向异性漫反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出光侧”是指在光源24、导光板30、光学片60、液晶显示面板15和显示装置10的构成要素之间不返回地前进并从显示装置10射出而朝向观察者的光的行进方向上的下游侧(观察者侧,例如图1中的纸面的上侧),“入光侧”是指在光源24、导光板30、光学片60、液晶显示面板15和显示装置10的构成要素之间不返回地前进并从显示装置10射出而朝向观察者的光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侧。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片”、“膜”、“板”等用语不是仅根据称呼的差异而彼此区别的。因此,例如,“片”是还包含可称为膜或板这样的部件的概念。
而且,在本说明书中,“片面(板面、膜面)”是指在整体和大局上观察成为对象的片状部件的情况下、成为对象的片状部件的与平面方向一致的面。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30的板面、导光板30的后述的基部40的片面(板面)、光学片60的片面、反射片28的片面、液晶显示面板的面板面、显示装置10的显示面11、以及面光源装置20的发光面21相互平行。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正面方向”是朝向面光源装置20的发光面21的法线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朝向导光板30的板面的法线方向、朝向光学片60的片面的法线方向、朝向显示装置10的显示面11的法线方向等一致(例如,参照图2)。
下面,主要参照图2~图5,对导光板30进一步详述。如图2~图5良好地所示,导光板30具有:形成为板状的基部40;和形成在基部40的一侧的面(朝向观察者侧的面、出光侧面)41上的多个单位光学要素50。基部40构成为具有一对平行的主面的平板状的部件。并且,由位于与反射片28对置的一侧的基部40的另一侧的面42构成了导光板30的背面32。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单位棱镜”、“单位形状要素”、“单位光学要素”和“单位透镜”是指具有如下功能的要素:针对光产生折射、反射等光学作用,从而使该光的行进方向变化,它们不是仅根据称呼的不同而彼此区别的。
如图4良好所示,形成导光板30的背面32的基部40的另一侧面42形成为凹凸面。作为具体的结构,根据基部40的另一侧面42的凹凸,背面32具有:倾斜面37;在导光板30的法线方向nd上延伸的阶梯面38;以及在导光板30的板面方向上延伸的连接面39。导光板30内的导光通过导光板30的一对主面31、32上的全反射来实现。另一方面,倾斜面37以随着从入光面33侧朝向相反面34侧而接近出光面31的方式相对于导光板30的板面倾斜。因此,关于在倾斜面37上反射的光,其入射到一对主面31、32时的入射角度变小。如果通过在倾斜面37上进行反射而使得相对于一对主面31、32的入射角度小于全反射临界角度,则该光从导光板30射出。即,倾斜面37作为用于将光从导光板30导出的要素发挥功能。
通过在背面32内调节倾斜面37的沿着导光方向即第1方向d1的分布,可以调整来自导光板30的出射光量的沿着第1方向d1的分布。在图2~图5所示的例子中,随着沿导光方向从入射面33接近相反面34,背面32中的倾斜面37所占的比例变高。根据这样的结构,促进了光在沿着导光方向远离入射面33的区域内从导光板30的射出,可以有效地防止随着远离入射面33而导致出射光量下降。
下面,对设置在基部40的一侧的面41上的单位光学要素50进行说明。如图34良好所示,多个单位光学要素50在与第1方向d1交叉且与基部40的一侧的面41平行的排列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上并排,从而排列在基部40的一侧的面41上。各单位光学要素50在基部40的一侧的面41上沿着与其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d1方向)呈线状延伸。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多个单位光学要素50沿着与第1方向d1垂直的第2方向(排列方向)d2无间隙地并排排列在基部40的一侧的面41上。因此,导光板30的出光面31构成为由单位光学要素50的表面形成的倾斜面35、36。并且,各单位光学要素50沿着与排列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d1呈直线状延伸。而且,各单位光学要素50呈柱状形成,沿着其长边方向具有相同的截面形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单位光学要素50彼此构成相同。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导光板30在沿着第1方向d1的各位置具有固定的截面形状。
下面,对图5所示的截面、即与单位光学要素的排列方向(第2方向)和相对于基部40的一侧的面41(导光板30的板面)的法线方向nd这两个方向平行的截面(以下,也简称为“主截面”)中的各单位光学要素50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导光板的主截面中的各单位光学要素50的截面形状为朝向出光侧前端变细的形状。也就是说,在导光板的主截面中,单位光学要素50的与导光板30的板面平行的宽度随着沿导光板30的法线方向nd远离基部40而逐渐减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位光学要素50在主截面中的外轮廓51(与出光侧面31对应)51以如下方式变化:该外轮廓相对于基部40的一侧的面41所成的角度即出光面角度θa从单位光学要素50的外轮廓51上的离基部40最远的末端部52a朝向单位光学要素50的外轮廓51上的最接近基部40的基端部52b变大。关于该出光面角度θa,可以例如如日本特开2013-51149所示那样来设定。
另外,这里所说的出光面角度θa是如上所述那样在导光板30的主截面中由单位光学要素50的出光侧面(外轮廓)51相对于基部40的一侧的面41所成的角度。如图5所示的例子那样,在单位光学要素50在主截面中的外轮廓(出光侧面)51形成为折线状的情况下,在构成折线的各直线部与基部40的一侧的面41之间形成的角度(严格来说,是所形成的两个角中的较小的角度(劣角的角度))为出光面角度θa。另一方面,在单位光学要素50在主截面中的外轮廓(出光侧面)51由曲面构成的情况下,将在该外轮廓的切线与基部40的一侧的面41之间形成的角度(严格来说,是所形成的两个角中的较小的角度(劣角的角度))确定为出光面角度θa。
图5所示的作为一个具体例的单位光学要素50在导光板30的主截面中是一个边位于基部40的一侧的面41上且分别有两个边位于外轮廓41上的末端部52a与各基端部52b之间的五边形形状、或者对该五边形形状的一个以上的角进行倒角而成的形状。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为有效地提升正面方向亮度、和对沿着第2方向d2的面内的亮度的角度分布赋予对称性为目的,单位光学要素50在主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以正面方向nd为中心具有对称性。即,如图5良好所示,各单位光学要素50的出光侧面51由以正面方向为中心对称地构成的一对折面35、36构成。一对折面35、36相互连接而形成末端部52a。各折面35、36具有:形成末端部52a的第1面35a、36a;和从基部40侧与第1面35a、36a连接的第2面35b、36b。一对第1倾斜面35a、36a具有以正面方向nd为中心对称的结构,一对第2倾斜面35b、36b也具有以正面方向nd为中心对称的结构。
作为单位光学要素50的整体结构,优选的是,导光板30的主截面中的、单位光学要素50从基部40的沿着正面方向突出的突出高度Ha与导光板30的主截面中的、单位光学要素50在排列方向上的宽度Wa之比(Ha/Wa)为0.3以上且0.45以下。根据这样的单位光学要素50,通过出光侧面51上的折射和反射,能够针对沿着单位光学要素50的排列方向(第2方向)的光的分量发挥优异的聚光性能,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抑制旁瓣(Side Lobe)的发生。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五边形形状”不是仅指严格意义上的五边形形状,还包括含有制造技术中的极限或成型时的误差等的大致五边形形状。并且,同样,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规定其他形状或几何学的条件的用语、例如“平行”、“垂直”和“对称”等的用语也受限于严格的意义,还可以解释为包含在可期待相同的光学性能的程度的误差。
这里,作为一例,导光板30的尺寸可以如下述这样设定。首先,作为单位光学要素50的具体例,可以将宽度Wa(参照图5)设定为1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另一方面,基部40的厚度可以设定为0.3mm~6mm。
由以上这样的结构构成的导光板30可以通过使单位光学要素50成型在基材上、或者通过挤压成型来制作。作为形成导光板30的基部40和单位光学要素50的材料,可以使用各种材料。其中,可以适当地使用如下这样的材料:该材料作为装入显示装置内的光学片用的材料被广泛使用,具有优异的机械特性、光学特性、稳定性和加工性等,并能够廉价获得,例如是以丙烯酸树脂、聚苯乙烯、聚碳酸脂、聚对苯二甲酸乙酯、聚丙烯腈等中的一种以上为主成分的透明树脂、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系的反应性树脂(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等)。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具有使光在导光板30中漫射的功能的漫射成分。作为一例,漫射成分可以使用平均粒径为大约5~100μm的由硅石(二氧化硅)、矾土(氧化铝)、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有机硅树脂等透明物质构成的粒子。
在通过使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在基材上硬化来制作导光板30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位于单位光学要素50与基材之间而成的片状的焊盘部与单位光学要素50一起形成在基材上。在该情况下,基部40由基材和采用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形成的焊盘部构成。并且,作为基材,可以使用由与光扩散粒子一起挤压成型后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板材。另一方面,在通过挤压成型制作出的导光板30中,基部40、和基部40的一侧的面41上的多个单位光学要素50可以形成为一体。
下面,主要参照图2、图6~图10,对光学片(棱镜片)60进一步详述。光学片60是具有使透射光的行进方向变化的功能的部件,光学片60对从导光板30入射的光的光轴的方向进行修正。
图6和图7所示的光学片60具有:片状的基材层65、从一侧层叠在基材层65上的垫层70、以及从另一侧层叠在基材层65上的棱镜层80。基材层65由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等树脂制的膜形成,并作为支撑垫层70和棱镜层80的层发挥功能。棱镜层80包含在一个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单位棱镜85。各单位棱镜85在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呈线状延伸。光学片60具有一对对置的主面。光学片60的一个主面形成为基于垫层70而成的垫面70a。光学片60的另一个主面形成为基于棱镜层80而成的棱镜面80a。如图1和图2所示,光学片60被配置成:使垫面70a朝向液晶显示面板15的一侧且使棱镜面80a朝向导光板30的一侧。并且,单位棱镜85的排列方向与上述的导光板30引导光线的导光方向即第1方向d1平行。
垫层70包含第1光扩散粒子71、第2光扩散粒子72和粘合树脂73。第1光扩散粒子71和第2光扩散粒子72能够对在垫层70内行进的光起到通过反射、折射等使该光的前进路线方向变化的作用。第1光扩散粒子71和第2光扩散粒子72由不同材料构成。然后,第1光扩散粒子71的折射率n1与第2光扩散粒子72的折射率n2不同。并且,第1光扩散粒子71和第2光扩散粒子72具有不同的粒径。如图7所示,第1光扩散粒子71的平均粒径d1、第2光扩散粒子72的平均粒径d2、以及垫层70的在不横贯第1光扩散粒子71和第2光扩散粒子72的位置处的厚度tb满足以下关系(a):
d2<tb<d1…(a)
作为具体的值,可以将第1光扩散粒子71的平均粒径d1设定为3.5μm以上且8.0μm以下,可以将第2光扩散粒子72的平均粒径d2设定为0.8μm以上且5.0μm以下,可以将垫层70的在不横贯第1光扩散粒子71和第2光扩散粒子72的位置处的厚度tb设定为0.8μm以上且7.5μm以下。
由于光扩散粒子71、72的平均粒径d1、d2和垫层70的厚度tb满足以上的关系,因而如图7良好所示,垫层70的垫面70a在第1光扩散粒子71所存在的位置处成为与该第1光扩散粒子71对应地形成有凸部的凹凸面,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71具有比粘合树脂73的厚度tb大的粒径d1。作为这样的凹凸面的垫面70a在与相邻的空气层的界面处表现出使光的行进方向弯曲的功能。即,第1光扩散粒子71主要通过对垫面70a赋予凹凸而能够发挥光扩散功能。
另一方面,如图7良好所示,具有比垫层70的厚度tb小的粒径d2的第2光扩散粒子72埋没在粘合树脂73内。因此,第2光扩散粒子72虽然由于与粘合树脂73的收缩比率的差异而形成微小的凹凸,但不会如第1光扩散粒子71那样积极地形成可发挥出较强的光扩散功能的凹凸面。不过,第2光扩散粒子72的折射率n2具有与粘合树脂73的折射率nb不同的值。即,
n2>nb或者n2>nb
第2光扩散粒子72通过在与粘合树脂73之间形成具有折射率差的界面,可以发挥光扩散功能。
另外,如后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71是以如下情况为目的而设置的:通过对光学片60赋予凹凸面,由此使得在使光学片60与其他部件重合时所产生的不良情况、例如干扰条纹的产生、如液体渗入那样观察到的浸湿图案(也称为“wet out”)等外观缺点的产生变得不显著。并且,从有效地使闪耀变得不显著的观点来看,第1光扩散粒子71最好不发挥较强的光扩散功能。因此,优选的是,垫层70中的光扩散功能主要由垫层内部的第2光扩散粒子72与粘合树脂73之间的界面承担。从实现第2光扩散粒子72使闪耀不显著、发挥后述的隐蔽功能、以及第2光扩散粒子71在抑制闪耀的产生的同时使外观缺点的产生不显著这些目的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第1光扩散粒子71与第2光扩散粒子72的体积比率为1:1~1:10,更优选是1:3~1:10。并且,从实现第2光扩散粒子72使闪耀不显著、发挥后述的隐蔽功能、以及第2光扩散粒子71在抑制闪耀的产生的同时使外观缺点的产生不显著这些目的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如果将第1光扩散粒子71的粒子数(一次粒子的个数)设定为N1,将第2光扩散粒子72的粒子数(一次粒子的个数)设定为N2,则满足以下关系。
50≤(N2/N1)≤200
并且,在本发明中,由于是不使第1光扩散粒子71承担较强的光扩散功能的设计思想,因而第1光扩散粒子71的折射率n1可以与粘合树脂73的折射率nb不同,但也可以相同。即,也可以是
n1≥nb或者n1≤nb
并且,优选的是,第1光扩散粒子71的折射率n1与第2光扩散粒子72的折射率n1采用不同的值:
n1>n2或者n1<n2
而且,如图8所示,垫层70的垫面70a成为与第1光扩散粒子71对应地形成有凸部的凹凸面。这样的凹凸面的在凸部处的光扩散功能如参照图9和图10在后面描述的那样可发挥出成为闪耀的原因的透镜效果。因此,为了降低垫面70a的在凸部处的光扩散功能,优选的是,形成与空气层的界面的粘合树脂73的折射率nb接近1,以减小与空气层的折射率差。并且,如图8所示,在垫面70a的凸部处,有时第1光扩散粒子71从粘合树脂73露出。因此,优选的是,第1光扩散粒子71的折射率n1也与粘合树脂73的折射率nb一样接近1,以减小与空气层的折射率差。
从以上的观点、以及外观缺点的目视确认性降低效果的发挥、以及材料的获得容易性方面来看,优选的是,
n1≤nb<n2
当考虑通常能够容易获得的材料的范围时,优选的是,各材料的折射率n1、n2、nb为大约
n1=1.43~1.60
n2=1.38~2.20
nb=1.43~1.60,
在该范围内以满足所述的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的方式进行选定。作为一例,可以通过四舍五入采用至小数点后2位的数值,即:n1=1.49、n2=1.59、nb=1.51。
另外,光扩散粒子71、72的粒径是指光扩散粒子71、72的一次粒径,而且是指在将光扩散粒子71、72当作球状的粒子时的直径。光扩散粒子71、72的平均粒径例如可以通过使用了精密粒度分布测量装置“库尔特计数器(Coulter multisizer)”的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测量法来测量。并且,关于分散在垫层70中的光扩散粒子71、72的平均粒径,可以采用根据截面电子显微镜的图像使用图像处理软件等测量出的值。
垫层70的第1光扩散粒子71和第2光扩散粒子72可以采用由丙烯酸系树脂、有硅(silicon)树脂、氟树脂、聚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的有机高分子构成的粒子、由氧化铝、二氧化硅、碳酸钙、萤石、水晶石、氟化镁、氧化锡、氧化铟、氧化锆、二氧化钛、氧化钨等金属化合物或者无机物构成的粒子、以及含有气体的多孔质物性的粒子等各种已知的粒子。并且,光扩散粒子71和第2光扩散粒子72的形状无需如图7所示的例子那样是球状,可以具有例如旋转椭圆体形状、立方体、长方体、菱面体、正八面体、六棱柱、十二面体等多面体形状等各种形状。并且,作为粘合树脂73,关于树脂材料系,可以使用丙烯酸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氨脂系树脂、环氧系树脂等树脂系,并且,关于硬化形态,可以使用热硬化型、电离射线硬化型(这些硬化形态的树脂也称为热硬化型树脂、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或者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溶剂干燥硬化型、加热熔融冷却固化型等硬化形态的已知的各种树脂材料。
下面,对光学片60的棱镜层80进行说明。如图6和图7所示,棱镜层80具有:形成在基材层65上的片状的焊盘部81;和排列在焊盘部81上的许多单位棱镜85。焊盘部81是由于后述的制造方法而形成的,其由与单位棱镜85相同的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焊盘部81的厚度通常是大约1~10μm。不过,焊盘部81不是必须的,也可以采用不设置焊盘部81(焊盘部的厚度是0)的形态。然而,从提高棱镜层80与基材层65的紧密贴合性、减缓棱镜层80在硬化收缩时的变形等观点来看,优选形成厚度为大约2~8μm的焊盘部81。
形成光学片60的另一侧的表面的棱镜面80a形成为包含单位棱镜85的表面、即棱镜面。如图6所示,单位棱镜85沿着与光学片60的片面平行的排列方向排列。在图示的形态中,单位棱镜85的排列方向与上述的第1方向d1平行。各单位棱镜85在与其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呈线状延伸。特别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各单位棱镜85沿着与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在图示的形态中,各单位棱镜85沿着与上述的第1方向d1垂直的第2方向d2呈直线状延伸。而且,各单位棱镜85形成为柱状,沿着其长边方向具有相同的截面形状。并且,多个单位棱镜85构成为彼此相同,在焊盘部81上不隔开间隔地并排。因此,在图示的光学片60中,棱镜面80a仅由单位棱镜85的表面86、87形成。
如图7良好所示,各单位棱镜85沿着单位棱镜85的排列方向、即第1方向d1,具有在与光学片60的片面平行的方向上相互对置配置的第1面86和第2面87。各单位棱镜85的第1面86位于第1方向d1上的一侧(图1和图2的纸面上的左侧),第2面87位于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图1和图2的纸面上的右侧)。更详细地,各单位棱镜85的第1面86位于第1方向d1上的光源24侧,各单位棱镜85的第2面87位于第1方向d1上的远离光源24的一侧。并且,第1面86主要作为入射面发挥功能,该入射面是从配置在第1方向d1上的一侧的光源24进入导光板30内、之后从导光板30射出的光向光学片60射入时的入射面。另一方面,第2面87具有使入射到光学片60中的光反射来修正该光的光路的功能。
如图7良好所示,第1面86和第2面87分别从焊盘部81伸出并相互连接。在第1面86和第2面87分别与焊盘部81连接的位置处,形成单位棱镜85的基端部88b。并且,在第1面86和第2面87相互连接的位置处,形成从基材层65向入光侧突出得最多的单位棱镜85的末端部(是顶部,构成棱线)88a。
下面,对图7所示的截面、即与光学片60(基材层65)的法线方向nd和单位棱镜85的排列方向(第1方向d1)这两个方向平行的截面(以下,也简称为“光学片的主截面”)中的、各单位棱镜85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如图6和图7所示,在图示的例子中,光学片的主截面中的各单位棱镜85的截面形状为朝向入光侧(导光板的一侧)前端变细的形状。也就是说,在主截面中,单位棱镜85的与光学片60的片面平行的宽度随着沿光学片60的法线方向nd远离基材层65而减小。
在图示的例子中,当将在光学片的主截面中构成单位棱镜85的外轮廓的一部分的第2面87(构成棱镜面80a的一部分的第2面87)相对于光学片60的片面所形成的角度作为反射面角度θb时,单位棱镜85的反射面角度θb在第2面87内不固定。如图7所示,反射面角度θb在第2面87内以如下方式变化:反射面角度θb从该单位棱镜85的距基材层65最远的末端部88a朝向该单位棱镜60的最接近基材层65的基端部88b变大。如图7所示,根据这样的单位棱镜60,在第2面87中的基端部88b侧的区域和末端部88a侧的区域的双方中,都可以确保优异的聚光功能,其中,所述基端部88b侧的区域主要供在相对于正面方向nd的倾斜角度变得较小的方向上前进的比较陡的光L71入射,所述末端部88a侧的区域主要供在相对于正面方向nd的倾斜角度变得非常大的方向上前进的比较倒伏的光L72入射。
作为具体的结构,在图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单位棱镜85的第2面87的轮廓在光学片的主截面中具有使直线部连接而成的、或者使直线部连接并对连接处进行倒角而成的形状。换句话说,单位棱镜85的第2面87的外轮廓形成为折线状,或者形成为对折线的角部进行倒角而成的形状。更具体地,第2面87具有:形成末端部88a的第1部分(第1要素面)87a;和从基材层65的侧与第1部分87a相邻的第2部分(第2要素面)87b。并且,第2部分87b的反射面角度θb比第1部分87a的反射面角度θb大。
并且,作为另一例,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第2面87具有:形成末端部88a的第1部分(第1要素面)87a;从基材层65的侧与第1部分87a相邻的第2部分(第2要素面)87b;以及从基材层65的侧与第2部分87b相邻的第3部分(第3要素面)87c。并且,第3部分87c的反射面角度θb比第2部分87b的反射面角度θb大,而且,第2部分87b的反射面角度θb比第1部分87a的反射面角度θb大。
另外,第2面87不限于图9和图10所示的例子,也可以具有四个以上的要素面。
这里,如上所述,反射面角度θb是指在光学片的主截面中单位棱镜60的第2面87与光学片60的片面(基材层65的片面)所成的角度。如图7所示的例子那样,在单位棱镜85的主截面中的第2面87形成为折线状的情况下,在构成折线的各直线部与光学片的片面之间形成的角度(严格来说,是所形成的两个角中的较小的一方的角度(劣角的角度))成为反射面角度θb。另一方面,在单位棱镜85的主截面中的第2面87由曲面构成的情况下,将形成在该外轮廓的切线与光学片的片面之间的角度(严格来说,是所形成的两个角中的较小的一方的角度(劣角的角度))确定为反射面角度θb。
在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光学片60中,单位棱镜85的在光学片的主截面中沿着光学片的法线方向nd的高度Hb与单位棱镜85的底面的在光学片的主截面中沿着单位棱镜85的排列方向d1的宽度Wb(图7)之比(Hb/Wb)的大小会对该光学片60的聚光性和扩散性产生影响。单位棱镜85的高度Hb与该单位棱镜85的第2面87的宽度Wb之比(Hb/Wb)优选是0.55以上且0.90以下,更优选为0.75以上且0.85以下。并且,可以将第2面87的第1部分87a上的反射面角度θb设定为45°以上且60°以下,可以将第2面87的第2部分87b上的反射面角度θb设定为50°以上且70°以下。而且,该单位棱镜85的顶角的相对于单位棱镜85的一边的角度θc(参照图7)在该光学片60的主截面中为锐角,典型地,可以设定为60°以上且80°以下。
另外,底面的宽度Wb在如图7所示那样不隔着空隙部排列在相邻的各单位棱镜85之间的情况下与单位棱镜的排列间距P一致(参照图17)。
并且,作为一例,光学片60的其他尺寸可以按以下设定。首先,作为由以上那样的结构构成的单位棱镜85的具体例,可以将单位棱镜85的排列间距P(在图示的例子中,与单位棱镜85的宽度Wb相当)设定为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可以将单位棱镜85沿着相对于光学片60的片面的法线方向nd从焊盘部81突出的突出高度Hb设定为5.5μm以上且180μm以下。不过,近来,单位棱镜85的排列的高精细化急速进展,优选将单位棱镜85的排列间距P设定为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
并且,从有效地使闪耀变得不显著等观点来看,将第1光扩散粒子71的平均粒径d1和第2光扩散粒子72的平均粒径d2相对于单位棱镜85的排列间距P调整为合适的范围。作为具体的条件,优选满足以下关系(s1),更优选满足关系(s2)或者关系(s3)。另外,关系(s3)中的Wb2是第2面87的沿着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d1的长度,换句话说,是沿着与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d1垂直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正面方向nd)投影的第2面87的长度(参照图7)。
d2<tb<d1<P/2…(s1)
d2<tb<d1<P/3…(s2)
d2<tb<d1<Wb2…(s3)
而且,在单位棱镜85的排列间距P是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的情况下,优选使下面的关系(s4)和关系(s5)同时成立。在满足关系(s4)和关系(s5)双方的情况下,能够确保可满足条件(s1)~(s3)而不会引起上述的其他不良情况的光学片60。
tb+1〔μm〕≤d1〔μm〕≤10〔μm〕…(s4)
0.78〔μm〕≤d2〔μm〕…(s5)
另外,本发明人经过反复的深入探讨确认到:针对以上说明的光学片60的表面硬度,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在满足以下的条件的(d)~(f)的情况下,在应用于显示装置10的具有棱镜层80和垫层70的光学片60中,可以有效地防止棱镜面80a或垫面70a上的缺陷的发生。
Hp<Hm…(d)
HB≤Hm≤2H…(e)
B≤Hp≤HB…(f)
这里,Hp是依据JIS K5600-5-4(1999年)所测量(荷载750g,速度1mm/s)的棱镜面80a的铅笔硬度Hp,Hm是依据JIS K5600-5-4(1999年)所测量(荷载750g,速度1mm/s)的垫面70a的铅笔硬度。
另外,此处,关于铅笔硬度的大小关系,将硬度高的一方定义为大。即,为“B<HB<F<H<2H”。
上述的光学片60在组装到面光源装置等最终的装置上之前,以重叠的状态或卷绕的状态接受保管、输送等操作。即,光学片60在其棱镜面80a与其他光学片60的垫面70a或者同一光学片60的其他部分中的垫面70a接触的状态下***作。然后,在该操作中,可能会在棱镜面80a和垫面70a上发生擦伤。擦伤成为亮点(輝点)或暗点等缺陷的原因。特别是,确认到:对于在小型的显示装置中应用的具有细微的单位棱镜85的光学片60,该不良情况更容易变得显著。
作为应对在组装前形成的擦伤的处理方法,可以列举出在对置的棱镜面80a与垫面70a之间***保护膜的方法。然而,保护膜会直接增加光学片60的制造成本。并且,不仅会在光学片60的包装中增加***保护膜的工夫,而且在使用光学片60时,还会被迫进行与该保护膜的废弃等相伴随的作业。
与此相对,本发明人经过反复的深入探讨,在满足上述的条件(d)、(e)和(f)的情况下,即使在应用于小型的显示装置的具有细微的单位棱镜85的光学片60中,也可以在光学片60的组装前的操作中有效地防止棱镜面80a或垫面70a发生损伤。
作为条件(d),使垫层70的铅笔硬度Hm在棱镜层80的铅笔硬度Hp以上,这是从防止垫层70的垫面70a被单位棱镜85的顶角损伤的观点出发的。当垫面70a的铅笔硬度Hm小于棱镜面80a的铅笔硬度Hp时,与棱镜面80a相比较,容易在垫面70a上发生损伤。另一方面,在满足条件(d)的情况下,棱镜面80a以在施加有外力时变形、在外力被释放时复原的方式***,可以防止棱镜面80a受伤。
并且,虽然不会在组装前发生损伤,但是从在组装后的使用中维持垫层70的充分的扩散功能的观点、或者避免与相邻的其他部件的光学紧密贴合的观点来看,优选使垫面70a形成为难以变形。并且,垫面70a中的凹凸的凸部由于光扩散粒子71而形成为点状突出部。特别是,在这里说明的光学片60中,大粒径的第1光扩散粒子71和小粒径的第2光扩散粒子72分散到粘合树脂73b内,而且,主要是第1光扩散粒子71离散地形成垫面70a的凸部。因此,与形成棱镜面80a的单位棱镜85的棱线相比较,在垫层70的配置有第1光扩散粒子71的部分中,会更显著地引起应力集中。也为了耐受该应力集中,作为条件(d),优选使垫层70的铅笔硬度Hm在棱镜层80的铅笔硬度Hp以上。
并且,如果棱镜面80a上的铅笔硬度Hp高于“HB”,则在卷绕一张光学片60(片材11)、或者重叠许多光学片60时,棱镜面80a可能损伤垫面70a。同样,如果垫面70a上的铅笔硬度Hm高于“2H”,则在卷绕一张光学片60(片材11)、或者重叠许多光学片60时,垫面70a可能损伤棱镜面80a。
而且,如果棱镜面80a上的铅笔硬度Hp低于“B”,则在卷绕一张光学片60(片材11)、或者重叠许多光学片60时,需要设置保护膜。即,从排除保护膜的观点看,需要满足条件(f)。同样,如果垫面70a上的铅笔硬度Hm低于“HB”,则在卷绕一张光学片60(片材11)、或者重叠许多光学片60时,需要设置保护膜。
根据以上,在光学片60中,优选满足条件(d)~(f)。
下面,对采用以上的结构的光学片6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以下说明的光学片的制造方法具有:在构成基材层65的树脂制膜66上形成垫层70的工序;和在树脂制膜66上形成棱镜层80的工序。以下,对各工序以及各工序中所使用的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主要参照图11对在树脂制膜66上形成垫层70的工序进行说明。
在该工序中,使用图11所示的垫层形成装置160。垫层形成装置160具有:涂布装置162,其将包含第1光扩散粒子71和第2光扩散粒子72的树脂材料74涂布在树脂制膜66上;和硬化装置164,其使涂布在树脂制膜66上的树脂材料74硬化。作为涂布装置162,在图11中,使用了从T型模头喷嘴喷出液状树脂材料的形式的涂布机,然而还可以使用其它的逗号涂布机、辊式涂布机、凹版辊式涂布机、刮棒涂布机等各种已知的涂布机。并且,硬化装置164可以对应于从涂布装置162涂布的树脂材料74的硬化特性而适当地构成。
当呈带状延伸的树脂制膜66被供给到垫层形成装置160时,包含第1和第2光扩散粒子71、72的树脂材料74被从垫层形成装置160的涂布装置162涂布到树脂制膜66的一个面(在图11中是上侧面)。所涂布的树脂材料74在树脂制膜66上延伸扩展。该树脂制膜66最终形成光学片60的基材层65,作为一例,可以采用机械特性(强度等)、化学特性(稳定性等)和光学特性(光透过性等)良好并且能够廉价获得的厚度为30~250μm的双向延伸聚对苯二甲酸乙酯膜。
从涂布装置162供给的树脂材料74形成垫层70的粘合树脂73。作为该树脂材料74,可以使用热硬化型、电离射线硬化型的各种已知的树脂材料。并且,分散在树脂材料74中的第1和第2光扩散粒子71、72也如上所述那样可以使用由各种已知材料构成并具有各种已知形状的粒子。在以下所示的例子中,对从涂布装置162供给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的例子进行说明。作为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例如可以选择通过照射紫外线(UV)来硬化的UV硬化型树脂、或者通过照射电子线(EB)来硬化的EB硬化型树脂。
被涂布有分散着第1和第2光扩散粒子71、72的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材料74的树脂制膜66通过与硬化装置164对置的位置。此时,从硬化装置164放射出与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材料74的硬化特性对应的电离射线。因此,涂布在树脂制膜66上的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材料74被照射电离射线而硬化。其结果是,在树脂制膜66上形成垫层70,该垫层70由以下部分构成:粘合树脂73,其由硬化的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材料74构成;以及第1和第2光扩散粒子71、72,它们分散在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材料74内。
下面,主要参照图12,对在树脂制膜66的与形成有垫层7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棱镜层80的工序进行说明。在该工序中,使用图12所示的棱镜层形成装置150。
首先,对棱镜层形成装置150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棱镜层形成装置150具有成型用模具152,该成型用模具152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外轮廓。在与成型用模具152的圆柱的外周面(侧面)相当的部分形成有圆筒状的模具面(凹凸面)152a。圆柱状的成型用模具152具有通过圆柱的外周面的中心的中心轴线CA,换句话说,具有通过圆柱的横截面的中心的中心轴线CA。在模具面152a上形成有与光学片60的单位棱镜85对应的凹部(未图示)。即,成型用模具152构成为在以中心轴线CA作为旋转轴线旋转的同时使棱镜层80成型的辊式模具。
如图12所示,棱镜层形成装置150还具有:材料供给装置154,其向所供给的带状的树脂制膜66与成型用模具152的模具面152a之间供给具有流动性的树脂材料83;和硬化装置156,其使树脂制膜66与成型用模具152的凹凸面152a之间的材料83硬化。硬化装置156可以对应于作为硬化对象的材料83的硬化特性适当地构成。
下面,对使用该棱镜层形成装置150使棱镜层80成型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形成有垫层70的呈带状延伸的树脂制膜66被从垫层形成装置160供给到棱镜层形成装置150。如图12所示,所供给的树脂制膜66被从左侧送入成型用模具152,并被成型用模具152和一对辊158保持成与模具152的凹凸面152a对置。另外,树脂制膜66中的未形成垫层70的一侧与模具152对置。
并且,如图12所示,伴随树脂制膜66的供给,从材料供给装置154向树脂制膜66与成型用模具152的模具面152a之间供给具有流动性的树脂材料83。该材料83形成单位棱镜85和焊盘部81。这里,“具有流动性”是指被供给到成型用模具152的模具面152a的材料83具有可进入到模具面152a的凹部(未图示)内的程度的流动性。
作为所供给的材料83,能够使用可用于成型的各种已知材料。在以下所示的例子中,对从材料供给装置154供给丙烯酸酯系的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的例子进行说明。作为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例如可以选择通过照射紫外线(UV)来硬化的UV硬化型树脂或通过照射电子线(EB)来硬化的EB硬化型树脂。
之后,作为成型用基材的树脂制膜66在与模具152的模具面152a之间被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充满的状态下通过与硬化装置156对置的位置。此时,从硬化装置156放射出与作为树脂材料的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83的硬化特性相对应的电离射线,该电离射线透过垫层70和树脂制膜66照射到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83。在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83是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的情况下,硬化装置156例如为高压水银灯等紫外线照射装置。其结果是,填充在模具面152a与树脂制膜66之间的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83硬化,从而在树脂制膜66上形成由硬化的电离射线硬化型树脂83构成且包含单位棱镜85和焊盘部81的棱镜层80。
之后,如图12所示,树脂制膜66远离模具152,与此伴随,在模具面152a的凹部内成型的单位棱镜85与位于模具152与树脂制膜66之间的焊盘部81一起在图12中的右侧的辊158的位置处脱离模具152。另外,在这样的成型方法中,由于存在焊盘部81,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成型出的单位棱镜85在脱模时部分地残留在模具152的凹部内。
如上所述,在构成为辊式模具的成型用模具152以其中心轴线CA为中心旋转一圈的期间,在模具152的模具面152a上依次实施将具有流动性的树脂材料83供给到模具152内的工序、使供给到模具152内的树脂材料83在模具152内硬化的工序、以及使硬化的树脂材料83脱离模具152的工序,从而成型出棱镜层80。
如以上所述,制作出具有以下部分的光学片60:基材层65,其由树脂制膜66构成;垫层70,其形成在基材层65的一侧;和棱镜层80,其形成在基材层65的另一侧。另外,也可以与上述的例子不同地先在树脂制膜66上形成棱镜层80,然后在树脂制膜66上形成垫层70。
下面,对采用以上的结构的显示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和图2所示,由形成光源24的发光体25发出的光经由入光面33入射到导光板30。如图2所示,入射到导光板30的光L21、L22在导光板30的出光面31和背面32上反复进行反射,特别是由于形成导光板30的材料和空气之间的折射率差而重复进行全反射,从而在连结导光板30的入光面33和相反面34的第1方向(导光方向)d1上前进。
导光板30的背面32具有倾斜面37,该倾斜面37以随着从入光面33朝向相反面34而接近出光面31的方式倾斜。倾斜面37经由阶梯面38和连接面39连结。其中,阶梯面38在导光板30的板面的法线方向nd上延伸。因此,在导光板30内从入光面30c侧朝相反面30d侧前进的光的大部分不会入射到背面32中的阶梯面38,而是在倾斜面37或连接面39上反射。并且,如果在背面32中的倾斜面37上反射,则图2所示的截面中的该光的行进方向相对于导光板30的板面的倾斜角度增大。即,如果在背面32中的倾斜面37上反射,则此后的、该光相对于出光面31和背面32的入射角度减小。因此,在导光板30内前进的光的相对于出光面31和背面32的入射角度通过在背面32中的倾斜面37上的一次以上的反射而逐渐减小,并小于全反射临界角。在该情况下,该光可从导光板30的出光面31和背面32射出。从出光面31射出的光L21、L22朝向配置在导光板30的出光侧的光学片60。另一方面,从背面32射出的光被配置在导光板30的背面的反射片28反射而再次入射到导光板30内并在导光板30内前进。
特别是,在图示的例子中,随着沿导光方向从入射面33接近相反面34,背面32中的倾斜面37所占的比例变高。由此,在存在出射光量减少这样的倾向的远离入光面33的区域中,可以充分确保从导光板30的出光面31射出的出射光量,实现出射光量的沿导光方向的均匀化。
另外,图示的导光板30的出光面31由多个单位光学要素50构成,各单位光学要素50在主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为以正面方向为中心对称地配置的五边形形状或者对该五边形形状的一个以上的角进行倒角而成的形状。更详细地,如上所述,导光板30的出光面31构成为相对于导光板30的背面32倾斜的折面(参照图5)。该折面成为夹着相当于基部40的出光侧面41的法线方向nd而相互朝相反侧倾斜的倾斜面35、36。并且,关于在该倾斜面35、36上发生了全反射而在导光板30内前进的光、和通过该倾斜面35、36而从导光板30射出的光,从该倾斜面35、36起到了以下所说明的作用。首先,关于对在倾斜面35、36上发生全反射并在导光板30内前进的光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图5中,在导光板的主截面内示出了一边在出光面31和背面32上反复进行全反射一边在导光板30内前进的光L51、L52的光路。如上所述,形成导光板30的出光面31的倾斜面35、36包含夹着相对于基部40的出光侧面41的法线方向nd相互朝相反侧倾斜的两种面。相互朝相反侧倾斜的两种倾斜面35、36沿着第2方向d2交替排列。并且,如图5所示,在导光板30内朝出光面31前进并入射到出光面31的光L51、L52在多数情况下入射到两种倾斜面35、36中的、在导光板的主截面中以相对于基部40的出光侧面41的法线方向nd为基准朝与该光的行进方向的相反侧倾斜的倾斜面上。
其结果是,如图5所示,在导光板30内前进的光L51、L52在由出光面31的倾斜面35、36全反射的多数情况下减少了沿着第2方向d2的分量,而且,在主截面中,其行进方向以正面方向nd为中心朝向相反侧。这样,利用形成导光板30的出光面31的倾斜面35、36,限制了在某个发光点处呈放射状发出的光仍然沿着第2方向d2继续扩展。即,从光源24的发光体25向相对于第1方向d1大幅倾斜的方向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30内的光也在被限制朝第2方向d2移动的同时主要朝第1方向d1前进。由此,能够通过光源24的结构(例如,发光体25的排列)或发光体25的输出来调节从导光板30的出光面31射出的光的沿着第2方向d2的光量分布。
下面,关于对通过出光面31从导光板30射出的光所产生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经由出光面31从导光板30射出的光L51、L52在形成导光板30的出光面31的单位光学要素50的出光侧面上折射。通过该折射,在主截面中沿着从正面方向nd倾斜的方向前进的光L51、L52的行进方向(出射方向)主要以如下方式弯曲:与在导光板30内通过时的光的行进方向相比较,相对于正面方向nd所形成的角度变小。通过这样的作用,单位光学要素50可以针对光的沿着与导光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d2的分量将透射光的行进方向朝正面方向nd侧限定。即,单位光学要素50针对光的沿着与导光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d2的成分产生聚光作用。这样,从导光板30射出的光的出射角度在与导光板30的单位光学要素50的排列方向平行的面内被限定在以正面方向为中心的狭小的角度范围内。
如以上所述,从导光板30射出的光的出射角度在与导光板30的单位光学要素50的排列方向平行的面内被限定在以正面方向为中心的狭小的角度范围内。另一方面,由于光在从导光板30射出之前在导光板30内主要沿第1方向d1前进,因此如图2所示,从导光板30射出的光的出射角度在与第1方向(导光方向)d1平行的面内成为从正面方向nd较大幅度地倾斜的比较大的出射角度θk。具体地,从导光板30射出的光的第1方向分量d1的出射角度(出射光的第1方向分量与相对于导光板30的板面的法线方向nd所形成的角度θk(参照图2))具有如下倾向:该角度θk集中在成为比较大的角度的狭窄的角度范围内。例如,如已说明那样,在采用上述的例示的形状和尺寸的导光板30中,可以设定成:针对相对于导光板30的板面的法线方向nd在65°以上且80°以下(进而在65°以上且75°以下)的范围内产生峰值亮度。
从导光板30射出的光之后入射到光学片60。如上所述,该光学片60具有末端部88a向导光板30侧突出的单位棱镜85。如图2良好所示,单位棱镜85的长边方向与和导光板30的导光方向(第1方向d1)交叉的方向、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和导光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d2平行。
其结果是,由配置在第1方向d1上的一侧(图2的纸面中的左侧)的光源24发出并经由导光板30朝向光学片30的光L21、L22经由相互连接的第1面86和第2面87中的、位于第1方向d1上的光源24侧的一侧的第1面86入射到单位棱镜85。如图2所示,该光L21、L22随后在位于第1方向d1上的与光源相反的另一侧(图2的纸面上的右侧)的第2面87上发生全反射并使其行进方向变化。
并且,通过在单位棱镜85的第2面87上的全反射,在图2的主截面(与第1方向(导光方向)d1和正面方向nd这两个方向平行的截面)中沿着从正面方向nd倾斜的方向前进的光L21、L22以其行进方向与正面方向nd所成的角度变小的方式弯曲。通过这样的作用,单位棱镜85可以针对光的沿着第1方向(导光方向)d1的分量将透射光的行进方向朝正面方向nd侧限定。即,光学片60针对沿着第1方向d1的光的成分产生聚光作用。
另外,像这样通过光学片60的单位棱镜85使其行进方向大幅变化的光主要是在单位棱镜85的排列方向即第1方向d1上前进的分量,与通过导光板30的单位光学要素50的倾斜面35、36聚光的在第2方向上前进的分量不同。因此,通过光学片60的单位棱镜85处的光学作用,不会损害通过导光板30的单位光学要素50而上升了的正面方向亮度,可以进一步提高正面方向亮度。
从导光板30入射到光学片60内的光随后在垫层70中扩散,从光学片60射出。通过在垫层70中扩散,能够隐蔽在光学片60或导光板30上产生的缺陷而使其不容易变得显著。例如,即使由于在光学片60或导光板30的制造中产生的损伤、凹陷等而产生亮点或暗点,也可以利用垫层70的扩散功能使该缺陷看不到。利用这样的垫层70处的光扩散功能,可以扩大针对与反射片28、导光板30或者垫层70相关的缺陷的容许范围,结果是,可以改善反射片28、导光板30或者垫层70等的成品率。并且,垫层70处的扩散功能可以使在面光源装置20的发光面21上测量的亮度的角度分布平滑,可以有效地避免在观察者改变观察角度时产生大的亮度变化,从而能够提供可进行合适的图像观察的角度范围(视角)。另外,从对光学片赋予有效的隐蔽效果的观点出发,包含垫层70和棱镜层80的光学片60整体的雾度值优选是90%以上且100%以下,更优选是95%以上且100%以下。雾度值是依据JIS K 7105所测量的值。
在光学片60中射出的光入射到液晶显示面板15的下偏光板14。下偏光板14使入射光中的一个偏光分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P波)透过,并吸收其他偏光分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S波)。透过下偏光板14的光根据针对各像素的电场施加状态选择性地透过上偏光板13。这样,通过利用液晶显示面板15按各像素选择性地使来自面光源装置20的光通过,液晶显示装置10的观察者能够观察到影像。
另外,图13示出了在面光源装置20的发光面21上测量出的亮度的角度分布。该亮度分布是针对从与第1方向d1和正面方向nd这两个方向平行的面内的各方向照射的亮度实际调查到的结果。图13所示的实验结果1是将具有漫反射功能的白色PET片用作反射片28的实验的结果。图13所示的实验结果2是将具有银蒸镀膜的PET片用作反射片28的实验的结果,其中,所述银蒸镀膜具有镜面反射功能(正反射功能)。如图13所示,通过变更反射片28的反射特性,也可以调节发光面21上的亮度特性。
另外,如在现有技术栏提到的那样,在将具有含垫层和棱镜层的光学片的面光源装置用作背光装置、并从背面侧对具有像素排列的显示面板进行照明的情况下,确认到会发生大量地目视确认到多个呈粒状的颜色成分的被称作“闪耀”的不良情况。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当棱镜层所包含的单位棱镜的排列高精细化时,即,当单位棱镜的排列间距变窄到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时,这样的不良情况变得显著。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光学片60中,垫层70包含第2光扩散粒子72和粘合树脂73,且满足与第2光扩散粒子72和粘合树脂73相关联的以下条件(x)和(y)。
(x):垫层70的第2光扩散粒子72的折射率n2与粘合树脂73的折射率nb不同,
(y):第2光扩散粒子72的平均粒径d2、以及垫层70的在不横贯第1光扩散粒子71和第2光扩散粒子72的位置处的厚度tb满足以下关系(a’)。
d2<tb…(a’)
并且,根据满足这样的条件(x)和(y)的光学片60,可以有效地使闪耀变得不显著。
尽管通过使用满足以上条件(x)和(y)的光学片60而能够有效地使闪耀变得不显著的原因的详情不清楚,然而以下方面估计是可使闪耀不显著的原因之一。不过,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估计。
即,一般被称为垫层的形成凹凸面的层使用具有比粘合树脂的厚度大的粒径的光扩散粒子。因此,光扩散粒子在垫层中呈凸透镜状突出。
另一方面,关于比垫层靠入光侧的棱镜层的单位棱镜,位于其排列方向上的接近光源的一侧的倾斜面(第1面86)作为入光面发挥功能,位于其排列方向上的远离光源的一侧的倾斜面(第2面87)作为反射面发挥功能。这样,由于棱镜层所包含的单位棱镜的光源侧的面与相反侧的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因而推定出:在棱镜层的出光侧,如图9和图10所示,产生了单位棱镜的排列间距中的明暗不均。
并且,通过单位棱镜的排列间距与光扩散粒子的粒径的特定组合,利用垫层的呈凸透镜状突出的部分的透镜效果,使得该明暗不均以与像素排列间距相同的程度被放大。在该情况下,会妨碍特定的子像素处的透射等,产生粒状的不均匀,特别是在彩色显示中,会妨碍特定的颜色成分的显色。推测是:这样的现象作为大量地目视确认到粒状的、与本来应表现的颜色不同的颜色成分这样的“闪耀”,而变得明显化。
另一方面,根据上述的条件(x),许多第2光扩散粒子72埋没在粘合树脂73内。并且,根据条件(y),埋没在粘合树脂73内的第2光扩散粒子72在与粘合树脂73的界面处使光的行进方向变化。即,垫层70具有内部扩散功能。在该垫层70中,也存在第2光扩散粒子72在厚度方向上并排的情况,并且,由于粘合树脂73的硬化时的收缩,垫层70的面对第2光扩散粒子72的表面虽然平缓但变成为凹凸面。因此,与以基于凹凸面所实现的表面扩散为主体的现有的垫层相比较,这里说明的垫层70使在厚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光扩散重合而呈现出特别均匀化的光扩散功能。由此,能够减少明暗不均并有效地使估计是由于透镜效果而引起的闪耀不显著,进而不产生闪耀。
另外,在仅满足条件(x)和(y)的垫层70中,存在垫面70a的凹凸变得过于平缓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会发生在使光学片60与其他部件重合时所产生的不良情况、例如干扰条纹、如液体渗入那样观察到的浸湿图案。为了避免这样的不良情况的发生,这里说明的光学片60的垫层70还具有由与第2光扩散粒子72不同的材料构成的第1光扩散粒子71,且满足与第1光扩散粒子71相关联的以下条件(z)。
(z):第1光扩散粒子71的平均粒径d1、以及垫层70在不横贯第1光扩散粒子71和第2光扩散粒子72的位置处的厚度tb满足以下关系(a”)。
tb<d1…(a”)
在满足条件(z)的情况下,如图7良好所示,垫层70的垫面70a在第1光扩散粒子71所存在的位置处成为与该第1光扩散粒子71对应地形成有凸部的凹凸面,其中,该第1光扩散粒子71具有比垫层70的厚度tb大的粒径d1。利用该凸部,可以有效地消除当使光学片60与其他部件重合时所产生的不良情况。
并且,闪耀的不可见效果和防止光学片60与其他部件重合时的不良情况发生的效果根据第1光扩散粒子71的平均粒径d1、第2光扩散粒子72的平均粒径d2、以及沿着一个方向d1的单位棱镜85的排列间距P之间的关系而变化。因此,将这些要素设定成使闪耀的不可见、和与其他部件的重合时的不良情况的消除都最优。也就是说,通过对应于单位棱镜85的排列间距P来选定第1光扩散粒子71的平均粒径d1和第2光扩散粒子72的平均粒径d2,能够有效地使伴随着单位棱镜85的排列间距P的高精细化而成为问题的闪耀变得不显著。具体地,优选满足下面的上述条件(s1),更优选满足条件(s2)。并且发现,满足以下的条件(s3)也对实现闪耀的不可见极其有效。
d2<tb<d1<P/2…(s1)
d2<tb<d1<P/3…(s2)
d2<tb<d1<Wb2…(s3)
如参照图2所说明那样,仅在导光板30的一个侧面33配置有光源24的情况下,从导光板30的出光面31射出的光L21、L22的行进方向从正面方向nd大幅倾斜。其结果是,单位棱镜85的位于其排列方向d1上的接近光源24的一侧的第1面86作为入光面发挥功能,位于其排列方向d1上的远离光源24的一侧的第2面87作为反射面发挥功能。并且,第2面87对光源光L21、L22进行全反射,使该光L21、L22的行进方向大致朝向正面方向nd。也就是说,使第2面87在正面方向nd上投影所得到的区域被观察为明亮部。另一方面,针对第1面86来说,来自面对正面方向nd的区域的出射光的量大幅下降。也就是说,使第1面86在正面方向nd上投影所得到的区域被观察为暗部。其结果是推定出:在棱镜层80的出光侧,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单位棱镜85的排列间距P中产生明暗不均。并且,本发明人经过反复的深入探讨,推测为:在以覆盖使一个第2面87在正面方向d上投影所得到的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有一个光扩散粒子的情况下,该光扩散粒子上的透镜效果显著产生,从而产生了闪耀。在该推测中,假定来自一个明亮部的光由于一个光扩散粒子的透镜效果而容易被观察到。
另一方面,在满足上述的条件(s1)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避免将第1光扩散粒子71配置成覆盖使一个第2面87在正面方向上投影所得到的整个区域,换句话说,可以有效地避免通过一个第1光扩散粒子71对由一个第2倾斜面聚集的所有的光进行光路调整。在满足上述的条件(s2)的情况下,可以实质性地防止第1光扩散粒子71被配置成覆盖使一个第2面87在正面方向上投影所得到的整个区域。而且,在满足上述的条件(s3)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第1光扩散粒子71被配置成覆盖使一个第2面87在正面方向上投影所得到的整个区域。其结果是,可以极其有效地避免闪耀。即,本发明人发现,对应于单位棱镜85的排列间距P来调节第1光扩散粒子71的平均粒径d1和第2光扩散粒子72的平均粒径d2,这对于有效地使闪耀变得不显著是有效的。
而且,在单位棱镜85的排列间距P被高精细化到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的情况下,通过满足以下关系(s4)和关系(s5)双方,光学片60可以在有效地使闪耀变得不显著的同时充分地确保在对液晶显示装置10的应用中所要求的品质。
tb+1〔μm〕≤d1〔μm〕≤10〔μm〕…(s4)
0.78〔μm〕≤d2〔μm〕…(s5)
而且,在图9和图10所示的例子中,形成明亮部分的第2面87形成为折面。第2面87包含具有互不相同的反射面角度θb的部分(要素面)87a、87b、87c。关于具有这样的单位棱镜85的棱镜层80,也依赖于从导光板30的出光面31出光的出光特性,存在如下可能性:形成折面的部分(要素面)87a、87b、87c中的任一方形成更亮的明亮部分。即,也可以设想:在来自导光板30的出光面31的出射光朝向特定的方向的情况下,由任一部分87a、87b、87c反射的光在正面方向上被明亮地观察到。并且,还存在如下可能性:由各部分(要素面)87a、87b、87c反射的反射光由于第2光扩散粒子72的透镜效果而被显著且明亮地观察到。为了避免这样的不良情况,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s6)。条件(s6)中的Wb2pmin是形成第2面87的折面所包含的每个面的各部分(各要素面)87a、87b、87c的沿着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d1的长度Wb2pa、Wb2pb、Wb2pc中的最小值,换句话说,是形成第2面87的折面所包含的每个面的各部分(各要素面)87a、87b、87c的、沿着与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d1垂直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正面方向nd)投影的长度Wb2pa、Wb2pb、Wb2pc中的最小值。
d2<Wb2pmin…(s6)
在满足以上条件(s6)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第2光扩散粒子72被配置成覆盖使第2面87的折面所包含的任意的要素面在正面方向上投影所得到的整个区域。本发明人确认到:在满足条件(s6)的情况下,可以极其有效地避免闪耀。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光学片60的垫层70包含第1光扩散粒子71、第2光扩散粒子72和粘合树脂73。第2光扩散粒子72的折射率n2与粘合树脂73的折射率nb及第1光扩散粒子71的折射率n1不同。然后,第1光扩散粒子71的平均粒径d1、第2光扩散粒子72的平均粒径d2、以及垫层70的在不横贯第1光扩散粒子71和第2光扩散粒子72的位置处的厚度tb满足以下关系。
d2<tb<d1
根据这样的光学片60,可以有效地使闪耀变得不显著。
另外,能够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以下,在参照附图的同时,对变形的一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和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附图中,对于可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的部分,使用与针对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对应部分所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首先,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光学片60的单位棱镜85的一例进行说明,然而不限于该例子,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棱镜层80内包含的多个单位棱镜85也可以具有互不相同的结构。并且,单位棱镜85在主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图7所示的具体例,也可以是例如三角形形状、五边形形状、或者六边形形状等。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导光板30的单位光学要素50的一例作了说明,然而不限于该例子,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导光板30内包含的多个单位光学要素50也可以具有互不相同的结构。并且,单位光学要素50在主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图5所示的具体例,也可以是例如三角形形状或半圆状。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使入射到导光板30中的光从导光板30射出的结构,说明了导光板30的背面32具有倾斜面37的例子。然而,作为用于使光从导光板30射出的结构,也可以取代倾斜面37或者在倾斜面37的基础上,使导光板30还具有别的结构(别的光导出结构)。作为别的光导出结构,例如可以例示出使光扩散成分分散在导光板30内的结构、使出光面31和背面30b中的至少一方为粗面的结构、以及在背面32上设置白色散射层的图案的结构等。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光板30的侧面中的仅一个面构成入光面33的例子,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4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也可以是:也与上述的导光板30的相反面34对置地配置光源24,使相反面34也作为入光面发挥功能。在如图14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在导光板的对置面33和34这两个面上都配置有光源24的形态的边缘光型面光源装置中,利用以法线方向nd为中心对称地倾斜的两种倾斜面37a、37b,形成导光板30的背面32。并且,在该变形例中,光学片60的单位棱镜85在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主截面中成为具有对称的棱镜面的等腰三角形形状。或者,尽管省略图示,然而光学片60的主截面形状也可以是两个斜面都具有第1面和第2面的五边形形状。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来自光源24的光经由导光板30入射到光学片60的例子,然而不限于此。如图15所示,光源24也可以投射直接入射到光学片60中的光。
并且,尽管省略图示,然而在面光源装置20中,也可以在光学片60的出光面(在图1中为面光源装置的发光面21)与液晶显示面板15的下偏光板14之间配置公知的反射型偏光器(也称为偏光分离膜)。在该形态中,只有从光学片60发出的光中的特定偏光分量透过,与该特定偏光分量垂直的偏光分量反射而不被吸收。从该反射型偏光器反射的偏光分量被垫层70、反射片28等反射而消除偏光(包含特定偏光分量和与该特定偏光分量垂直的偏光分量双方的状态),之后再次入射到反射型偏光器中。因此,再次入射的光中的被转换成特定偏光分量的偏光分量透过反射型偏光器,与该特定偏光分量垂直的偏光分量再次被反射。以下,通过重复以上的过程,使得当初从光学片60发出的光的大约70~80%作为成为该特定偏光分量的光源光而发出。因此,通过定位该反射型偏光器的特定偏光分量(透射轴分量)的偏光方向和液晶显示面板15的下偏光板14的透射轴方向,能够将来自面光源装置20的出射光全部用于在液晶显示面板15上形成图像。因此,即使从光源24投入的光能相同,与未配置该反射型偏光器的情况相比,也能够实现更高亮度的成像,并且还能够提高光源24(以及其它电源的)能量利用效率。
利用该反射型偏光器的面光源装置的形态自身已被日本特表平9-506985号公报、日本特许第3434701号公报等公开。然而,本发明人积极探讨的结果是判明了:在将本发明的光学片60应用于该形态的面光源装置的情况下,从面光源装置的发光面21得到的偏光光的正面方向亮度依赖于单位棱镜85的形状,并且发现,可以使通过该形状的最优化所得到的偏光光的正面亮度最大化。
以下,主要参照图16(与后述的样品1相关的图)进行说明。关于单位棱镜85的主截面形状,判明了:对从面光源装置的发光面21得到的偏光光的正面方向亮度产生影响的形状因素有以下3个。
(1)高度Hb与底边的宽度Wb(在如图7、图16和图17所示的形态中与间距P一致)之比(Hb/Wb)的大小。
(2)末端部88a的位置距底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位移量z与底边的宽度Wb之比(z/Wb)。这里,如图16所示,位移量z是在与底边AC平行的方向上测量末端部88a(在该图中与顶点B一致)与底边AC的垂直平分线之间的距离所得到的值。另外,在该图中,M是底边的中点。
(3)主截面中的单位棱镜85的形状ABDC的整个周长CABDC(参照图17)与内接三角形ABC的整个周长CABC之比(CABDC/CABC)、以及单位棱镜85的形状ABDC的整个周长CABDC与底边的宽度Wb之比(CABDC/Wb)。
并且发现:为了使从光源装置的发光面21得到的偏光光的正面方向亮度最大化,优选将以上的3个形状因素设定在以下的范围内:
0.7≤Hb/Wb≤0.9
|z/Wb|≤0.06
1.06≤CABDC/CABC≤1.21
2.70≤CABDC/Wb≤3.00。
另外,以上,说明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几个变形例,当然,还能够将多个变形例适当组合来应用。
实施例
以下,利用实施例更详细说明本发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实施例。
如以下说明那样,制作了样品1~4涉及的光学片。
<样品1>
样品1是具有基材层、垫层以及棱镜层的光学片。垫层和棱镜层采用参照图11和图12所说明的方法制作在基材层上。
[基材层]
作为基材层,使用了厚度为125μm的PET膜(东洋纺株式会社制A4300)。
[棱镜层]
使用紫外线硬化型树脂(DIC株式会社,RC25-750),在基材层的一个面上形成了具有多个单位棱镜的棱镜层,所述单位棱镜在主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为图17所示的形状。单位棱镜的排列间距P(在本样品的情况下与底边的宽度Wb一致)为18μm。
[垫层]
垫层是具有粘合树脂、第1光扩散粒子以及第2光扩散粒子的层。垫层使用以下的内容的组成物来制作。另外,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使用精密粒度分布测量装置“库尔特计数器”来求出。垫层在不横贯第1光扩散粒子和第2光扩散粒子的位置处的厚度tb为3μm。
(组成物)
第1和第2光扩散粒子/透光性树脂(质量比):7/100
第1光扩散粒子/第2光扩散粒子(质量比):1.5/8.5
透光性树脂: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折射率为1.51)
第1光扩散粒子:丙烯树脂制,平均粒径为5μm(折射率为1.49)
第2光扩散粒子:苯乙烯树脂制,平均粒径为2μm(折射率为1.59)
<样品2>
样品2与样品1一样是具有基材层、垫层以及棱镜层的光学片。垫层和棱镜层与样品1一样采用参照图11和图12所说明的方法制作在基材层上。
[基材层]
基材层与样品1一样使用了厚度为125μm的PET膜(东洋纺株式会社制A4300)。
[棱镜层]
棱镜层使用与样品1相同的方法并采用相同的结构来制作。
[垫层]
垫层是具有粘合树脂和第2光扩散粒子的层。另一方面,垫层不包含第1光扩散粒子。垫层使用以下的内容的组成物来制作。另外,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使用精密粒度分布测量装置“库尔特计数器”来求出。垫层在不横贯光扩散粒子的位置处的厚度tb为3μm。
(组成物)
第2光扩散粒子/透光性树脂(质量比):7/100
透光性树脂: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折射率为1.51)
第2光扩散粒子:苯乙烯树脂制,平均粒径为2μm(折射率为1.59)
<样品3>
样品3与样品1一样是具有基材层、垫层以及棱镜层的光学片。垫层和棱镜层与样品1一样采用参照图11和图12所说明的方法制作在基材层上。
[基材层]
基材层与样品1一样使用厚度为125μm的PET膜(东洋纺株式会社制A4300)。
[棱镜层]
棱镜层使用与样品1相同的方法并采用相同的结构来制作。
[垫层]
垫层是具有粘合树脂和第1光扩散粒子的层。另一方面,垫层不包含第2光扩散粒子。垫层使用以下的内容的组成物来制作。另外,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使用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测量法来求出。垫层在不横贯光扩散粒子的位置处的厚度tb为3μm。
(组成物)
第1光扩散粒子/透光性树脂(质量比):10/100
透光性树脂: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折射率为1.51)
第1光扩散粒子:丙烯树脂制,平均粒径为5μm(折射率为1.49)
<样品4>
样品4是具有基材层和棱镜层的光学片。另一方面,样品4涉及的光学片不包含垫层。棱镜层与样品1一样使用参照图12所说明的方法制作在基材层上。
[基材层]
基材层与样品1一样使用厚度为125μm的PET膜(东洋纺株式会社制A4300)。
[棱镜层]
棱镜层使用与样品1相同的方法并采用相同的结构来制作。
<评价>
针对样品1~4涉及的光学片,制作出图1所示的结构的显示装置,并确认了是否存在闪耀、是否存在因与显示面板重合而引起的图案等不良情况、以及隐蔽性是否良好。显示装置的光学片以外的结构要素采用了组装在市销的显示装置内的构成要素。表1示出了确认结果。在表1中的“闪耀”栏,对未观察到闪耀的样品附上“○”,对观察到闪耀的样品附上“×”。在表1中的“贴附”栏,对未发生因与显示面板重合而引起的图案等不良情况的样品附上“○”,对发生了因与显示面板重合而引起的图案等不良情况的样品附上“×”。在表1中的“隐蔽性”栏,对未观察到亮点或暗点的样品附上“○”,对观察到亮点或暗点的样品附上“×”。
[表1]
表1 各样品的评价结果

Claims (10)

1.一种光学片,其具有对置的一对表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片具有:
片状的基材层;
垫层,其包含第1光扩散粒子、第2光扩散粒子和粘合树脂,且设置在所述基材层的一侧;和
棱镜层,其设置在所述基材层的另一侧,且包含在一个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单位棱镜,其中,所述多个单位棱镜分别在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呈线状延伸,
所述一对表面中的一个表面形成为基于所述垫层而成的垫面,
所述一对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形成为基于所述棱镜层的所述单位棱镜而成的棱镜面,
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与所述粘合树脂的折射率和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不同,
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1、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2以及所述垫层在不横贯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和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位置处的厚度tb满足以下关系:
d2<tb<d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其中,
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1、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2、所述垫层在不横贯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和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位置处的厚度tb、以及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所述多个单位棱镜的排列间距P满足以下关系:
d2〔μm〕<tb〔μm〕<d1〔μm〕<P/2〔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其中,
各单位棱镜包含面向所述一个方向的一侧的第1面和面向所述一个方向的另一侧的第2面,
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1、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2、所述垫层在不横贯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和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位置处的厚度tb、以及所述第2面的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长度Wb2满足以下关系:
d2〔μm〕<tb〔μm〕<d1〔μm〕<Wb2〔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其中,
各单位棱镜包含面向所述一个方向的一侧的第1面和面向所述一个方向的另一侧的第2面,
所述第2面在光学片的与所述一个方向和所述基材层的法线方向都平行的主截面中包含多个要素面,所述多个要素面被配置成:随着从单位棱镜的距所述基材层最远的末端部的一侧朝向单位棱镜的最接近所述基材层的基端部的一侧,所述要素面相对于所述一个方向的倾斜角度逐渐变大,
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d2、以及一个单位棱镜所包含的多个要素面的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长度中的最小值Wb2pmin满足以下关系:
d2〔μm〕<Wb2pmin〔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其中,
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n1、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n2以及所述粘合树脂的折射率nb满足以下关系:
n1≤nb<n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其中,
所述垫层内含有的所述第1光扩散粒子的粒子数N1和所述垫层内含有的所述第2光扩散粒子的粒子数N2满足以下关系:
50≤(N2/N1)≤2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其中,
所述光学片的雾度值是90%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其中,
所述光学片与显示面板重合在一起使用,
所述垫层位于所述基材层的所述显示面板侧。
9.一种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面光源装置具有:
导光板;
光源,其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侧方;以及
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片,其被配置成使所述棱镜层面对所述导光板。
10.一种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具有:
权利要求9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和
显示面板,其被配置成与所述面光源装置对置。
CN201580002415.5A 2015-08-12 2015-08-12 光学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70034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72848 WO2017026062A1 (ja) 2015-08-12 2015-08-12 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3435A true CN107003435A (zh) 2017-08-01

Family

ID=57984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2415.5A Pending CN107003435A (zh) 2015-08-12 2015-08-12 光学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004237A1 (zh)
JP (1) JPWO2017026062A1 (zh)
KR (1) KR20180039574A (zh)
CN (1) CN107003435A (zh)
WO (1) WO201702606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6063A (zh) * 2017-08-25 2019-03-05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片及投影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24786A (ja) * 2018-01-15 2019-07-25 恵和株式会社 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9125543A (ja) * 2018-01-19 2019-07-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7279062B2 (ja) * 2018-09-28 2023-05-22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導光積層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用面状照明装置
US11069179B2 (en) * 2018-10-03 2021-07-20 Sg Gaming, Inc. Gaming machine having enhanced emotive lighting
US11892665B2 (en) * 2019-01-23 2024-02-0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lloidal crystal structure,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ing system using same
KR102498948B1 (ko) * 2019-08-22 2023-02-1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표시장치
CN111487708B (zh) * 2020-04-24 2022-07-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液晶显示装置
WO2021217414A1 (zh) * 2020-04-28 2021-11-04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2961077U (zh) * 2020-05-14 2021-04-13 昕诺飞控股有限公司 光学透光板及具有其的led照明灯具
KR102251625B1 (ko) * 2020-10-05 2021-05-12 이승현 리플렉션 앵글의 선택적 조절이 가능한 플렉시블 반사 시트 시스템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24251A (ja) * 2009-03-24 2010-10-07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レンズシート、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5087765A (ja) * 2013-09-26 2015-05-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プリズムシート、面光源装置、映像源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02402A (ja) * 2000-10-31 2002-07-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417564B (zh) * 2005-02-21 2013-12-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optical laminate
KR101227216B1 (ko) * 2008-07-04 2013-01-28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편광성 확산 필름, 편광성 확산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편광성 확산 필름을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장치
JP5919417B2 (ja) * 2015-04-22 2016-05-18 高田工業株式会社 標識装置
KR20170099457A (ko) * 2016-02-23 2017-09-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24251A (ja) * 2009-03-24 2010-10-07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レンズシート、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5087765A (ja) * 2013-09-26 2015-05-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プリズムシート、面光源装置、映像源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6063A (zh) * 2017-08-25 2019-03-05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片及投影装置
CN109426063B (zh) * 2017-08-25 2021-03-09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片及投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026062A1 (ja) 2018-05-24
US20190004237A1 (en) 2019-01-03
WO2017026062A1 (ja) 2017-02-16
KR20180039574A (ko) 2018-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03435A (zh) 光学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JP7320294B2 (ja) 空中で結像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
US20070110386A1 (en) Device having combined diffusing, collimating, and color mixing light control function
CN108139623A (zh) 美学表面以及具有这种表面的显示设备
TW201937230A (zh) 多光束元件式近眼顯示器、系統、與方法
CN107003557A (zh) 直视型显示设备和用于直视型显示设备的光单元
JP7066693B2 (ja) 透明ディスプレイ及び方法
WO2004049059A1 (ja)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TW200925730A (en) Diffusion sheet
TW201629588A (zh) 對比增強片及包括該對比增強片的顯示裝置
TW201025661A (en) Side view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module
KR20160092339A (ko) 2차원/3차원 전환 가능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영상표시 장치
JP7417752B2 (ja) 湾曲した反射マルチビーム要素を有するマルチビューバックライト、マルチビュー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方法
JP2005300907A (ja) スクリー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投影システム
EP1793263A1 (en) Light intensity and/or colour distribution correcting element for an illumination system whose function is correlated to the incident light distribution
CN102640019B (zh) 光学片、面光源装置以及透射型显示装置
CN103221848B (zh) 光学片、光学单元及使用其的发光装置
KR102002546B1 (ko) 화상생성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10256869A (ja) 拡散シート、光線制御ユニット及び光源ユニット
JP2008304700A (ja) 光学シートおよび照明装置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WO2010104051A1 (ja) 拡散シート、光線制御ユニット及び光源ユニット
KR100953696B1 (ko) 복합 광학시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니트
JP2010152276A (ja) 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光学部材
JP2011158836A (ja) 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およ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WO2023071594A1 (zh) 一种匀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