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18116B - 一种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18116B
CN106918116B CN201710101903.2A CN201710101903A CN106918116B CN 106918116 B CN106918116 B CN 106918116B CN 201710101903 A CN201710101903 A CN 201710101903A CN 106918116 B CN106918116 B CN 1069181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air
temperature
moment
set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019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18116A (zh
Inventor
张吉义
董德智
国德防
王春玉
刘新波
张兵兵
蔡艳芳
常洪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0190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181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18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81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181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81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基站空调开机,压缩机工作,第二送风口保持送风状态至第一时刻;若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一设定值,则增加气流流量至第二时刻,同时调整第一送风口的送风面积和/或送风角度;若小于第一设定值并大于第二设定值,则降低气流流量至第三时刻,再次调整第一送风口的送风面积和/或送风角度;若在第三时刻时小于第二设定值,则降低总风道中的气流流量至第四时刻,同时再次调整第一送风口的送风面积和/或送风角度;保持第二送风口处于送风状态,直至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等于第三设定值;其中,第一设定值、第二设定值和第三设定值依次递减。本发明灵活且精度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
背景技术
电子信息***机房是主要为电子信息设备提供运行环境的场所,通常是一幢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的一部分,包括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和行政管理区等。其中主机房为主要用于电子信息处理、存储、交换和传输设备的安装和运行的建筑空间,包括服务器机房、网络机房、存储机房等功能区域,辅助区为用于电子信息设备和软件的安装、调试、维护、运行监控和管理的场所,包括进线间、测试机房、监控中心、备件库、打印室、维修室等区域,支持区是支持并保障完成信息处理过程和必要的技术作业的场所,包括变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UPS室、电池室、空调机房、动力站房、消防设施用房、消防和安防控制室等。电子信息***机房划分为A、B、C三个等级,对于A级和B级机房来说,电子信息***运行中断将造成重大的或较大的经济损失,公共场所将出现秩序混乱。因此,主机房和辅助区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应满足电子信息设备的使用需求,同时需要满足,在静态条件下测试,每升空气中大于或等于0.5μm的尘粒数应少于18000粒(上述内容节选自GB50174-2008 《电子信息***机房设计规范》)。
但是,随着电子信息***的不断普及和推广应用,现有的电子信息***不仅仅应用在具有理想建筑结构的城镇地区,还普遍使用在田野、荒郊、沙漠、船舰、实验室等多种环境中,通过多台服务器及交换器、或其它电子设备的配合执行显示、控制、通信、检测、监控、存储等多种事务。这些区域中所配备的机房外部环境中的空气质量较差、湿度浮动大,还有可能存在腐蚀性气体,对电子信息***中电子元件的破坏和影响较大,会降低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导致整个电子信息***的通信故障。如果运行中断虽然不会使得公共场所出现秩序混乱,但是也会影响电子信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建筑结构较弱的保温性能进一步提高了对空气调节设备的使用要求。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引入新风的方式对电子信息***机房中空气的质量进行调节。如发明专利(公开号CN101644468A)中公开的技术方案,采用交叉流板翅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和平置式逆流直接蒸发冷却器的组合,对全新风进行处理达到温湿度要求。但是,对于在田野、荒郊、沙漠、船舰、实验室等多种环境中的基站空调来说,室外新风的质量较差,频繁引入新风会增加空调设备的功能部件的调节负荷。而且,这种设备通常需要吊装在建筑物的天花板中,安装环境要求高且拆卸困难,很难匹配基站空调的使用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解决传统的全新风模式无法适应多种室外环境的使用需要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站空调的壳体上形成有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壳体中形成有总风道,所述总风道中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二送风口,或通过所述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送入基站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站空调开机,压缩机工作,所述第二送风口保持送风状态一段时间至第一时刻;
若在第一时刻时,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一设定值,则增加所述总风道中的气流流量并持续一段时间至第二时刻,同时调整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送风面积和/或送风角度;
若在第二时刻时,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一设定值并大于第二设定值,则相对于第一时刻降低所述总风道中的气流流量并持续一段时间至第三时刻,同时再次调整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送风面积和/或送风角度;
若在第三时刻时,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二设定值,则再次相对于第二时刻降低所述总风道中的气流流量并持续一段时间至第四时刻,同时再次调整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送风面积和/或送风角度;
保持第二送风口处于送风状态,直至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等于第三设定值;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第二设定值和第三设定值依次递减。
本发明所公开的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通过设置至少两个送风口以及连通总风道和两个送风口的第一送风风道和第二送风风道,可以根据机房所处的外部环境,机房等级,以及空气温度和空气质量形成多种送风方案,针对机房的特点,提高控制精度,确保机房内整体的温度和湿度以及机房内某一个区域内温度和湿度达到并保持在理想的状态。本发明具有控制精度高,且灵活性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第一种实施例一种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第一种实施例另一种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公开的所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第二种实施例的侧视剖视图;
图4为图3中引流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立体图;
图6为图5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第三种实施例中引流通道的剖视图;
图9为图8所示的基站空调处于一种控制方式下第一送风口的旋转送风示意图;
图10至图13为图8所示的引流通道不同送风角度的俯视图;
图14为图9所示的基站空调处于另一种控制方式下第一送风口的送风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2所示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基站空调10采用的是再循环空气空调***,即不从室外环境中引入新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室外环境的空气参数对室内温度、湿度及空气质量的影响和干扰,在本实施例中,制冷循环采用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制冷循环的设备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和节流机构,以及连接上述设备并输送制冷剂的制冷循环管路。在制冷循环中还设置有辅助设备,所述的辅助设备包括各种贮存、分离和安全保护的常见设备,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见设备,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冷源的蒸发器13设置在布设在基站房间内的壳体1中。为了有效地利用循环空气,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基站空调通过送入电子信息***机房内的空气进行重新分配,改善空气在机房内的分布,从而有效地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并消除室内的余热和余湿,起到对电子信息***设备的保护作用。具体来说,如图1和图2所示,基站空调整体上采用上送下回的送风方式,壳体1的下方设置有回风口(如图3所示11),回风口11优选设置在壳体1的两侧下端,在回风口11处设置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优选为一层或者多层滤网。壳体1中对应回风口11的位置设置压缩机(如图3所示19),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环境。壳体1中还形成有总风道A和设置在总风道A中的风机(如图3所示12)。基站空调开机后,风机12运行,从回风口11处吸入空气,形成壳体1中的气流。总风道A依次连通回风口12、风机的送风端(如图3所示12-1)并引导壳体1中的气流流过冷源蒸发器13。
基于基站空调布设位置以及机房内多层设备的安装方式要求,同时考虑到机房内四周空间大、进深足够、房间内阻碍物少,设备设置均匀的特点,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基站空调中包括至少两个送风口,即如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送风口14的第二送风口15。第一送风口14和第二送风口15的设置位置具有高度差。其中,第二送风口15为传统的常见设置有格栅以及导风板的送风口,且第二送风口15设置在壳体1前面板的上方,形成一个位置相对于壳体1较上的侧送风送风口。当格栅打开时,送风口处形成多条平行的条缝型送风口,出风方向沿着气流在总风道A中流动的前进方向延伸,并在导风板或格栅的干涉下倾斜,自第二送风口15送出的气流呈平送贴附流形。
基站中由于设备的启停以及工作周期不同,房间内不同位置的热负荷是不同的。而且,如果基站空调从一种环境更换到另一种环境中使用,建筑物所采用的建筑材料的不同也会体现出明显保温性能的差别。为了可以在不同的热、湿负荷的条件下形成精确的控制方案,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可调节的第一送风口14。第一送风口14与侧送风的第二送风口15配合,协同形成多种送风模式。以下具体介绍基站空调多种送风模式的控制方法。
当基站空调开机运行时,压缩机开始工作。第二送风口保持送风状态一一段时间至第一时刻。如果在第一时刻时,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一设定值,则增加总风道A中的气流流量并持续一段时间至第二时刻,同时调整第一送风口14的送风面积和送风角度。如果在第二时刻时,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一设定值并大于第二设定值,则相对于第一时刻降低所述总风道中的气流流量并持续一段时间至第三时刻,同时再次调整第一送风口的送风面积和/或送风角度。若在第三时刻时,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二设定值,则在此相对于第二时刻降低总风道A中的气流流量并持续一段时间至第四时刻,同时再次调整第一送风口14的送风面积和/或送风角度。自第四时刻起保持第二送风口处于送风状态,直至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等于第三设定值。其中第一设定值、第二设定值和第三设定值依次递减。第一设定值优选为3℃,第二设定值优选为1℃,第三设定值优选为0℃,设定值允许上下一定程度具有偏差。调整后的第一送风口14,其设置位置和送风角度均发生改变,并与第二送风口15共同组成不同的送风方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送风口14的尺寸以及角度都可以改变。
具体来说,在第一送风口14处设置有第一风门18,第一风门18具有两种状态,简单分类来说,第一种状态为开启状态,第二种状态为闭合状态。当第一风门18处于开启状态时,第一送风口14处于送风状态,壳体1内的总风道A中的气流通过第一送风风道A1连通第一送风口14,通过第二送风风道A2连通第二送风口15,形成两股独立的送风气流。在第二送风口15先开始工作的条件下,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小于直接开机时产生的实际温差温差,热量交换相对较小,气流可以默认为仅与室内空气进行动量交换,从而形成多个涡流不断迭代的气流扩散形式,使得气流可以在空调房间中更加均匀的流动。
第一风门18的一种可选结构如附图图1和图2所示,第一风门18为一个与第一送风口14形状和尺寸匹配的板状零件。第一风门1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送风口14边缘处,第一风门18嵌入至第一送风口14中并可相对于壳体1的顶板旋转。第一风门18的旋转角度α为0°至20°。当第一风门18的旋转角度α为0°时,即第一风门18为闭合状态。第一风门18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当总风道A中的气流流量增大时,第一风门18向外旋转。第一风门18的旋转角度α优选为15°至20°,由于第一风门18开设在壳体1的顶板上,第一风门18旋转至上述角度范围后,经由第一送风口14流出的气流在第一风门18的引导下贴附在空调房间的顶壁上,使得射流能充分衰减后,再进入基站的设备架设工作区,利于送风温差的衰减,并且提高空调精度。15°至20°的倾斜范围,可以使得射流更好地贴壁,避免其中途下落。第一风门18的旋转动作可以通过自动或手动的方式启动。自动旋转第一风门18可以通过一个小型步进电机驱动,利用一个小型步进电机驱动板状零件围绕旋转轴旋转动作采用的是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结构。一种可选的结构为在板件设置有转轴的一侧固定连接一个由多个齿轮组成的齿轮组件,齿轮组件传动轴固定设置在壳体1上,从而实现在小型步进电机的驱动下,第一风门18相对于顶板的转动的在不同转动角度处的限位。上述结构在现有的空调设备中均有采用,因此在此不作详细描述。
在基站空调更换使用环境后,或在某个房间中首次使用时,首先根据建筑物室外环境和建筑保温性能通过查询经验值的方式调整基站空调中存储的设定送风温差。根据房间的面积和沿第二送风口15送风方向的房间进深确定预定的送风速度,送风速度的取值区间通常为2~5m/s。根据调整后的设定送风温差,使用机房等级所限定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允许波动的范围,以及根据使用环境房间内设备的布设结构确定设定风机的风速,并进一步调整总风道A中的风量。优选的,如果根据使用房间环境调整后的设定送风温差大于3℃,同时空气温度允许波动的范围属于[-1,1] 摄氏度之间,且距离基站空调最远的一台工作设备的位置大于房间进深的60%,则基站空调开机时,设定第一送风口14和第二送风口15为同时开启状态并处于全开状态,即第一送风口14相对于顶板旋转至20°,此时默认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一设定值,即第一时刻为0即初始时刻。同时保持风机的风速档位为最高档。再次连续多次检测设定温度和空调房间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当设定温度和空调房间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小于3℃并大于1℃时,减少第一送风口14的送风量,第一风门18在小型步进电机的驱动下向着顶板旋转第一角度。旋转的角度值可选5℃一个档位,当送风温度和空调房间的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小于1℃时,降低风机的风速档位,第一风门18在小型步进电机的驱动下向着壳体1顶板旋转一定角度,第一风门18处于关闭状态,保持第二送风口15送风直至空调房间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即第三设定值。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不同工作环境中顶壁上会设置不同的灯具或者安全传感器,如烟雾报警器等,这些固定设置在顶壁上的设备会对送风造成干扰,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基站空调中,第一送风口14全开时第一风门18的旋转角度可以根据空调房间顶壁的设置位置调整。一种可选的方式是在第一风门18的外侧边沿上设置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向着第一送风口14的送风方向扫描,当检测到物体时,自动生成并发送信号至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生成控制信号,调整第一风门18的旋转角度直至红外传感器在送风方向上检测不到物体,控制芯片记录此时第一风门18的旋转角度,并将该旋转角度作为对应全开状态的旋转角度并存储。红外传感器在每次调整旋转角度之后再次检测,直至红外传感器在送风方向上检测不到物体,每次调整的角度值可以选择2°或者1°。
在本发明中,室内环境温度为空调房间内的一个检测点的温度检测值或空调房间内一个区域中的多个检测点的温度检测值的平均值。对于后者,空调房间中布设多个温度传感器,优选在每一个多层的机架或机柜的上方、下方以及中心位置分别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并将温度传感器生成的温度检测值实时上传至处理模块中。处理模块优选为基站辅助区内的监控设备。监控设备以每一个监控单元为单位计算温度检测值的平均值。监控单元的划分根据空调房间的面积进行,在长度或者宽度任意维度上均分为若干的监控单元,并为每一个监控单元设定身份标识。监控设备采集任一监控单元中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并利用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计算平均值。当其中任意一个监控单元中的温度平均值高于其它监控单元中的温度平均值,且超过设定阈值时,即第一设定值。输出控制信号至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控制风机至高风速档位运行,生成高风速档位运行信号后,控制第一风门18的电机接收到控制芯片发送的动作信号,控制第一风门18旋转至全开状态,并对应在第二时刻调整第一送风口的送风面积/送风角度,直至该监控单元中的温度平均值低于设定阈值且送风温度和空调房间的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小于1℃,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接收到检测信号,输出控制信号控制风机至低风速档位运行,第一风门18在小型步进电机的驱动下向着壳体1顶板旋转,第一风门18处于闭合状态,保持第二送风口15送风直至空调房间温度达到设定温度。
第一送风口14和第二送风口15处分别设置有过滤装置。两个送风口处设置的过滤装置可以是具有同样过滤效果的滤网。一种优选的方案是,第一送风口14处的过滤装置包括滤网和除菌模块,以利于改善机房内的空气质量。
参见图3至图7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基站空调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送风口14采用了与第一实施例完全不同的结构。壳体中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一致。本实施例中第一送风口14的设计方式主要是为克服机房中热负荷不均匀的特点设计的,在常见的机房中,能耗较大的设备包括服务器、UPS电源等,尤其是UPS电源和配电***,其发热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固定的损耗值,另一部分与负载功率成正比。因此,在空调房间中,希望可以在不改变空调的设置位置的前提下,使得送风可以尽量多的覆盖能耗较大的设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送风风道A1包括引流通道A11,引流通道A11向壳体1外侧延伸。第一送风口14形成在引流通道A11的末端。
如图所示,从整体上看,引流通道A11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第二送风口15开设在壳体1前面板的上侧。将引流通道A11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并与第二送风口15形成高度差,同样是为了使得第一送风口14流出的气流贴附在空调房间的顶壁上,使得射流能充分衰减后,再进入基站的设备架设工作区,利于送风温差的衰减,并且提高空调精度。同时两个送风口在空调房间射流的流程均可以覆盖能耗较大设备。更具体一步的说,引流通道A11整体为具有一定弧度的弯管,弯管的弯曲方向与第二送风口15的送风方向相同,弯管的径向横截面优选为矩形。
如图4所示,引流通道A11的弯曲角γ优选为70°至75°,形成在引流通道A11末端的第一送风口14具有向上的倾角,倾角的范围为15°至20°,以引导气流贴服在空调房间的顶壁上。第一送风口14的送风孔径当量以及送风角度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第一送风口14和侧送风的第二送风口15配合,协同形成多种送风模式。
当基站空调开机运行时,如果第二送风口15处的送风温差大于设定的数值范围区间,则通过改变风机12的风速增加总风道A的气流流量,进一步调整通过第一送风风道A1经由引流通道A11和第一送风口14送出的气流流量以及气流的形态。具体来说,在引流通道A11末端第一送风口14处设置有第一风门18。第一风门18可以采用两种结构,在第一种结构中,第一风门18包括固定部18-1以及相对于固定部18-1滑动的滑动部18-2。固定部18-1的一端固定在引流通道A11的内壁上。固定部18-1和滑动部18-2优选为前后设置并可以相对滑动的两个板件,滑动结构可以为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8-1,以及所述滑动部18-2一部分上的相互配合的滑轨。滑动部18-2的长度大于固定部18-1的长度,且滑动部18-2和固定部18-1采用同种材料制成,优选为金属制成。滑动部18-2的动作有两种驱动方式,第一种第一风门18在关闭状态时,滑动部18-2与第一送风口14的边缘具有一定的缝隙,当总风道A中的气流流量增加时,滑动部18-2在增大的气流的作用下沿滑轨向上滑动,第一送风口14的气流流量增大,气流的形态发生变化。当总风道A中的气流流量减少时,由于滑动部18-2的长度大于固定部18-1的长度,滑动部18-2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第一风门18关闭第一送风口14。滑动部18-2的第一种驱动方式用于空调精度较低的机房。第二种方式中,第一风门18在闭合状态时,滑动部18-2与第一送风口14的边缘不存在缝隙。当总风道A中的气流流量增加时,滑动部18-2在电机的作用下沿滑轨向上滑动,第一送风口14的气流流量增大,气流的形态发生变化。当总风道A中的气流流量减少时,第一风门18同样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第一风门18关闭第一送风口14。步进电机驱动一个板状结构或元件参照固定元件上下移动采用的是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结构,在此不作详细描述。第一风门18的另一种结构为,在第一送风口14中设置有个转轴,第一风门18以该转轴为中心轴旋转,并于第一送风口14之间形成一定夹角,夹角的范围为0°至90°。
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基站空调中,第一送风口14的角度通过引流通道A11的伸缩实现。引流通道A11的伸缩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为引流通道A11整体可以相对于壳体1以形成在壳体1上的轴线为转动轴而转动,这样,伸出顶板10-1上方的引流通道A11体长度会发生变化。如图4所示,构成引流通道A11的弯管的下端面通过旋转构件30连接壳体1顶板10-1。旋转构件30可以是齿轮组或齿轮盒。齿轮组或齿轮盒传动轴的一端连接壳体1,另一端连接引流通道A11。齿轮组或齿轮盒通过步进电机驱动,通过啮合的齿轮实现传动。当需要调整第一送风口14的送风方向时,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输出控制信号至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电动齿轮组转动,进一步驱动引流通道A11整体相对于壳体1转动,如图所示,引流通道A11整体相对于壳体1转动的角度为θ,θ为0°至15°。在此种条件下,引流通道A11的旋转轴为第二旋转轴,第二旋转轴平行于壳体10的顶板所在平面。第二种引流通道A11的伸缩方式为,引流通道A11包括第一固定段50和第一伸缩段40,其中第一固定段50和壳体1固定连接,第一伸缩段40设置在第一固定段50的上方,第一伸缩段40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固定段50的横截面积。第一送风口14形成在第一伸缩段40的末端。第一伸缩段40相对于第一固定段50伸缩,第一伸缩段40的伸缩角度β为0°至15°。当需要调整第一送风口14的送风方向时,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输出控制信号至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驱动第一伸缩段40相对于第一固定段50伸缩,考虑到引流通道A11为弧形弯管,第一伸缩段40的伸缩角度设置为0°至15°。第一伸缩段的伸缩动作可以通过弧形轨道实现。
对于设置有引流通道A11的第一送风口14来说,优选将过滤装置17-1设置在引流通道A11中。具体来说,优选将过滤装置17-1设置在第一固定段50的最外端。设置在引流通道A11中的过滤装置17-1与水平面之间具有第一倾角。过滤装置17-1的设置结构可以确保无论引流通道A11的送风方向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如何调整,均可以保证理想的过滤效果。同时由于过滤装置17-1与水平面之间具有第一倾角δ,所以,灰尘、沙粒等大粒径的污染物不容易积存在过滤装置17-1上,即使是在外部环境条件严苛的环境中使用,也可以使得过滤装置17-1,尤其是过滤网等过滤装置17-1保证理想的使用寿命。第一倾角δ优选为30°。在第一固定段50最外端,即沿送风方向的最末端的两侧内壁上设置有弹性凸起17-2,过滤装置17-1,滤网等的外壳优选为软质材料且宽度小于引流通道A11的横截面宽度,当过滤装置17-1设置在引流管段中时,弹性凸起17-2可以有效地限定过滤装置17-1的位置。过滤装置17-1的更换通过设置在第一固定段50最外端并垂直于送风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滑轨17-4实现,弹性凸起17-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滑轨17-4的延伸方向。对应的,在第一固定段50的后壁上设置有过滤装置17-1更换窗口17-3,更换窗口17-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送风口14的送风方向。
在基站空调更换使用环境后,或在某个房间中首次使用时,如果机房调整后设定的送风温差大于3℃,同时机房内空气温度允许波动的范围属于[-1,1]摄氏度之间,且距离基站空调最远的一台工作设备的位置大于房间进深的60%,则基站空调开机时,设定第一送风口14和第二送风口15为同时开启状态并处于全开状态。此时,引流通道A11的送风角度不发生变化,维持完全位于壳体1顶板10-1外侧的状态,同时保持风机12的风速为设定风速档位的最高档。检测送风温度和空调房间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当送风温度和空调房间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小于3℃时,减少第一送风口14的送风量,第一风门18的滑动部18-2向下滑动。当送风温度和空调房间的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小于1℃时,降低风机12的风速,第一风门18的滑动部18-2完全落下,第一风门18处于关闭状态,保持第二送风口15送风直至空调房间温度达到设定温度。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不同工作环境中顶壁上会设置不同的灯具或者安全传感器,如烟雾报警器等,这些固定设置在顶壁上的设备会对送风造成干扰,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基站空调中,第一送风口14处于送风状态时,引流通道A11的旋转角度或者第一伸缩段40的伸缩角度可以根据空调房间顶壁的设置位置调整。一种可选的方式是在第一风门18上设置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向着第一送风口14的送风方向扫描,当检测到物体时,自动生成并发送信号值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生成控制信号,调整引流通道A11的旋转角度,或者第一伸缩段40的伸缩角度,直至红外传感器在送风方向上检测不到物体,控制芯片记录此时的旋转角度或伸缩角度,并将该旋转角度或伸缩角度作为对应第一送风口14送风状态的旋转角度并存储。红外传感器在每次调整旋转角度之后重新检测一次,每次调整的角度值可以选择2°或者1°。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空调房间内一个或若干个区域中多个检测点的温度检测值的平均值作为室内环境温度。空调房间中布设多个温度传感器,优选在每一个多层的机架或机柜的上方、下方以及中心位置分别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并将温度传感器生成的温度检测值实时上传至处理模块中。处理模块优选为基站辅助区内的监控设备。监控设备以每一个监控单元为单位计算温度检测值的平均值。监控单元的划分根据空调房间的面积进行,在长度或者宽度任意维度上均分为若干的监控单元,并为每一个监控单元设定身份标识。监控设备采集任一监控单元中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并利用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计算平均值。空调器开机后,保持第二送风口送风,当其中任意一个监控单元中的温度平均值高于第一设定值后。输出控制信号至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控制风机12至高风速档位运行,生成高风速档位运行信号后,控制第一风门18的电机接收到控制芯片发送的动作信号,控制第一风门18滑动至全开状态,同时调整引流通道A11的旋转角度或者第一伸缩段40的伸缩角度,使得第一送风口14送出的气流贴附顶壁流动后形成的涡流可以尽量靠近超过设定阈值的监控单元。直至第二时刻该监控单元中的温度平均值低于设定阈值且送风温度和空调房间的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小于3℃并大于1℃,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接收到检测信号,输出控制信号控制风机12至中风速档位运行,同时控制第一风门18滑动缩小第一送风口14的送风面积和送风角度,使得第一送风口14送出的气流偏离超过设定阈值的监控单元,以调节整个房间的的环境温度,直至第三时刻时,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小于1℃,控制风机12至低风速档位运行,第一送风口14处于关闭状态,保持第二送风口15送风直至空调房间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形成精确灵活的控制方案。
参见图8至图14所示为基站空调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引流通道A11沿第一旋转轴线相对于壳体旋转,第一旋转轴线垂直于壳体顶板10-1所在平面。引流通道A11的旋转优选通过回转轴承实现。具体来说,在壳体顶板上设置有回转支承16,回转支承包括内圈和外圈,外圈固定连接引流通道。如图8所示,引流通道A11的下端具有向外侧弯曲的翻边,翻边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回转轴承16的外圈16-1。回转轴承16的内圈16-2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壳体10。在回转轴承外圈16-1的外侧设置有齿状结构16-3。引流通道A11的一侧设置有驱动机构。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主要包括主齿轮70和第一电机60,第一电机60驱动主齿轮70转动,主齿轮70通过啮合的齿状机构16-3驱动回转轴承的外圈16-1转动,进一步带动引流通道A11沿第一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壳体1旋转。引流通道A11的回转角度可以通过第一电机60进行控制,从而改变第一送风口14的送风方向。
当基站空调开机运行时,如果空调房间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满足控制条件,则通过改变风机12的风速增加总风道A的气流流量,进一步调整通过第一送风风道A1经由引流通道A11和第一送风口14送出的气流流量以及气流的形态。具体来说,在引流通道A11末端第一送风口14处设置有第一风门18。第一风门18的动作通过第二电机控制。第一风门18的一种可选结构类似车辆上的送风口,具体来说在第一送风口14的中心位置设置转轴,第一风门18为与第一送风口14对应的圆形板件,第一风门18围绕所述转轴转动,改变第一送风口14的送风面积。类似的结构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见结构,在此不对具体结构做进一步介绍。
以下针对具体的使用情况具体描述基站空调的使用过程,如果基站空调开机时,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中设引流通道A11的送风角度不发生变化,第一伸缩段不伸缩,维持完全伸出位于壳体1顶板10-1外侧的状态,同时保持风机12的风速为设定风速档位的最高档。检测送风温度和空调房间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当送风温度和空调房间温度之间的温差大于3℃时,保持最大风速送风,第一送风口14和第二送风口15处于全开状态,当送风温度和空调房间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小于3℃并大于1℃时,减少总风道A中的送风量,第一风门18在电机的作用下动作,当送风温度和空调房间的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小于1℃时,降低风机12的风速,第一风门18处于关闭状态,保持第二送风口15送风直至空调房间温度达到设定温度。
为了克服顶壁上设备的干扰,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基站空调中,第一送风口14处于送风状态时,引流通道A11的回转角度或者第一伸缩段40的伸缩角度可以根据空调房间顶壁的设置位置调整。一种可选的方式是在第一风门18上设置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向着第一送风口14的送风方向扫描,当检测到物体时,自动生成并发送信号值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生成控制信号,调整引流通道A11的回转角度,或者第一伸缩段40的伸缩角度,或者同时调整引流通道A11的回转角度和第一伸缩段40的伸缩角度,直至红外传感器在送风方向上检测不到物体,控制芯片记录此时的回转角度或伸缩角度,并将该回转角度或伸缩角度作为对应第一送风口14送风状态的回转角度并存储。红外传感器在每次调整伸缩角度或者回转角度之后重新检测一次,连续两次检测不到物体则判定调整成功。每次调整的角度值可以选择2°或者1°。
为了进一步提高空调精度,在空调房间中布设多个温度传感器,优选在每一个多层的机架或机柜的上方、下方以及中心位置分别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并将温度传感器生成的温度检测值实时上传至处理模块中。处理模块优选为基站辅助区内的监控设备。监控设备以每一个监控单元为单位计算温度检测值的平均值。监控单元的划分根据空调房间的面积进行,在长度或者宽度任意维度上均分为若干的监控单元,并为每一个监控单元设定身份标识。监控设备采集任一监控单元中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并利用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计算平均值。当其中任意一个监控单元中的温度平均值高于其它监控单元中的温度平均值,且超过设定阈值时。输出控制信号至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控制风机12至高风速档位运行,生成高风速档位运行信号后,控制第一风门18的电机接收到控制芯片发送的动作信号,控制第一风门18滑动至全开状态,同时调整引流通道A11的回转角度或者第一伸缩段40的伸缩角度,使得第一送风口14送出的气流贴附顶壁流动后形成的涡流可以尽量靠近超过设定阈值的监控单元。直至该监控单元中的温度平均值低于设定阈值且送风温度和空调房间的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小于1℃,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接收到检测信号,输出控制信号控制风机12至低风速档位运行,第一送风口14处于关闭状态,保持第二送风口15送风直至空调房间温度达到设定温度。
但是,在上述控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个空调房间中并不一定将发热量较大的设备统一搁置在房间的一个位置或者一个区域,进一步导致了房间内不均一的热负荷分布。所以,为了实现精确控制,对于空间较大的机房来说,需要设置多台空调器保证各个区域的空调精度。而且,如果空调房间中新添加能耗较大的设备,则很难及时的配备配套的空调设备。在本实施例中,特别设计了两种控制方式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0至图13所示,如果在某一个监控单元内添加了新的大功耗用电设备,那么在这一个监控单元中的温度平均值将会持续高于其它监控单元中的温度平均值,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在接收到检测信号并持续至第一设定时间后,首先控制风机13至高风速档位运行,生成高风速档位运行信号后,控制第二电机带动第一风门18滑动至全开状态,同时调整引流通道A11的回转角度,使得第一送风口14朝向目标监控单元连续送风。如果在几个监控单元内添加了新的大功耗用电设备,那么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在接收到检测信号后,首先控制风机13至高风速档位运行,生成高风速档位运行信号后,控制第二电机带动第一风门18滑动至全开状态,同时调整引流通道A11的回转角度,使得第一送风口14朝向每一个温度平均值高于其它监控单元中温度平均值的目标区域送风一段固定的时间至第一周期。由于此时第二送风口正常送风,所以不会引起空调房间内的空调精度出现大范围的波动。检测信号优选于来自温度传感器,也可以根据电流的散热量的正比关系,通过采集配电箱中的电源参数实现。在这种控制模式中,引流通道的回转角度为360°并可以通过第一电机驱动回转支承16使得第一送风口14和第二送风口15的送风方向之间具有任意夹角。
针对另一种问题,参见图14所示,举例来说,监控单元a和监控单元c中设置有大功耗的电子设备,或者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大功率使用状态的电子设备。基站设备整体运行后,首先按照基站空调更换使用环境后的设定工作模式使得空调房间温度达到设定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继续运行至第二周期结束,由于监控单元a和监控单元c中设置有大功耗的电子设备,所以在第二周期结束后,基站空调接收到的检测信号中,监控单元a和监控单元c的温度检测值高于监控单元b,基站空调的控制芯片首先控制风机13至高风速档位运行,生成高风速档位运行信号后,控制第二电机带动第一风门18滑动至全开状态,同时调整引流通道A11的回转角度,使得引流通道A11在监控单元a和监控单元c之间摆动。对于区域的识别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一风门18上的红外传感器实现。在这种送风模式中,引流通道的回转角度为90°至270°。并且,一旦开启了摆动送风的模式,第一送风口14始终保持送风状态直至设备关机,以确保各个监控单元中的空调精度均一。在程序设计上,上述两种控制模式类似于在基本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的控制条件上增加的中断条件,使得空调房间内的控制精度更高,控制方法更灵活。
在上述实施例中,壳体1中还可以设置电加热等辅助设备。对于湿度的控制与温度的控制的一种方式类似,仅将设置在机房中的温度传感器替换为湿度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类似的控制方法。上述的温差优选指代的为温差的绝对值。
本发明上述两个实施例所公开的多送风模式基站空调,通过设置至少两个送风口以及连通总风道和两个送风口的第一送风风道和第二送风风道,可以根据机房所处的外部环境,机房等级,以及空气温度和空气质量形成多种送风方案,针对机房的特点,提高控制精度,确保机房内整体的温度和湿度以及机房内某一个区域内温度和湿度达到并保持在理想的状态。本发明具有控制精度高,且灵活性好的优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站空调的壳体上形成有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壳体中形成有总风道,所述总风道中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二送风口,或通过所述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送入基站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站空调开机,压缩机工作,所述第二送风口保持送风状态一段时间至第一时刻;
若在第一时刻时,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一设定值,则增加所述总风道中的气流流量并持续一段时间至第二时刻,同时调整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送风面积和/或送风角度;
若在第二时刻时,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一设定值并大于第二设定值,则相对于第一时刻降低所述总风道中的气流流量并持续一段时间至第三时刻,同时再次调整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送风面积和/或送风角度;
若在第三时刻时,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二设定值,则再次相对于第二时刻降低所述总风道中的气流流量并持续一段时间至第四时刻,同时再次调整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送风面积和/或送风角度;
保持第二送风口处于送风状态,直至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等于第三设定值;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第二设定值和第三设定值依次递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送风口处设置有第一风门;
若在第一时刻时,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一设定值,则所述第一风门处于开启状态;
若在第二时刻时,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一设定值并大于第二设定值,则第一风门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一风门相对于所述第一送风口旋转并部分覆盖所述第一送风口;
若在第三时刻时,室内环境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二设定值,则所述第一风门处于闭合状态,所述第一风门相对于所述第一送风口旋转并全部覆盖所述第一送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开设在所述壳体的顶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的旋转角度为0°至2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设置在所述壳体顶板上方,所述引流通道向所述壳体外侧延伸,所述第一送风口形成在所述引流通道的末端,当调整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送风面积时,所述第一风门相对于所述第一送风口移动并部分或全部覆盖所述第一送风口;当调整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送风角度时,所述引流通道沿第一旋转轴或第二旋转轴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其中,所述第一旋转轴垂直于所述壳体顶板所在平面,所述第二旋转轴平行于所述壳体顶板所在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通道为具有一定弧度的弯管,所述引流通道朝向所述第二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弯曲,所述第二送风口开设在所述壳体上侧,所述引流通道的弯曲角为70°至7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通道包括第一伸缩段和第一固定段,所述第一伸缩段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固定段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送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伸缩段的末端;所述第一伸缩段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段伸缩,所述第一伸缩段的伸缩角度为0°至15°。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任一项所述的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回转支承,所述回转支承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外圈的外端面设置有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和主齿轮啮合,所述引流通道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外圈,所述内圈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当调整所述第一送风口的送风角度时,第一电机驱动所述主齿轮、进一步驱动与所述主齿轮啮合的回转支承带动所述第一送风口沿第一旋转轴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空调房间内一个检测点的温度检测值或空调房间内一个区域中多个检测点的温度检测值的平均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定值为3℃,第二设定值为1℃,第三设定值为0℃。
CN201710101903.2A 2017-02-24 2017-02-24 一种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69181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01903.2A CN106918116B (zh) 2017-02-24 2017-02-24 一种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01903.2A CN106918116B (zh) 2017-02-24 2017-02-24 一种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8116A CN106918116A (zh) 2017-07-04
CN106918116B true CN106918116B (zh) 2020-04-14

Family

ID=59454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01903.2A Active CN106918116B (zh) 2017-02-24 2017-02-24 一种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181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2622B (zh) * 2018-06-14 2024-01-12 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 送风装置
CN110779173A (zh) * 2019-11-13 2020-02-11 垚控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冷水机组无模型优化运行控制方法
CN111649386A (zh) * 2020-05-14 2020-09-1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导风结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CN114659163B (zh) * 2020-12-23 2023-12-12 佛山市万物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挂式空调的控制方法及***、挂式空调、存储介质
CN112923531B (zh) * 2021-01-27 2022-08-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
CN115789921A (zh) * 2022-12-14 2023-03-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除菌除尘智能动态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90043B1 (ko) * 1998-12-31 2001-10-26 태 수 오 통신기지국용공조기의응축기배치방법
CN1763679A (zh) * 2004-10-20 2006-04-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通讯机房温控***及其实现温度控制的方法
CN2765099Y (zh) * 2004-12-10 2006-03-15 谢文春 新型出风口装置
CN101153733B (zh) * 2006-09-30 2010-05-12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具有上排风的三出风口空调的不对称排风控制方法
KR101191417B1 (ko) * 2009-09-16 2012-10-16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다방향 토출형 에어컨
JP5945716B2 (ja) * 2012-03-16 2016-07-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発熱体収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8116A (zh) 2017-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18116B (zh) 一种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
CN1948845B (zh) 空调器
CN102494390B (zh) 智能空气调节***、送风装置及智能空气调节方法
US20110155354A1 (en) Hvac system and zone control unit
EP1482252A3 (en)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ng system
US20180245807A1 (en) Solar powered roof ventilation system
CN203771794U (zh) 风冷热泵冷水机及空调室外机
KR101455199B1 (ko) 태양광발전설비를 이용한 배전반의 멀티공조시스템
TW346535B (en) Air current control apparatus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s
US10473348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liminating air stratification via ductless devices
JP5315115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US20120238199A1 (en)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for air-return area or room by using damper-diffuser integrated motorized diffuser
CN101206070A (zh)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器的前面板出风口结构
CN106940048B (zh) 一种可旋转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
CN106839213B (zh) 一种多送风模式的基站空调
GB2499582A (en) Modular air movement apparatus
CA2967088C (en) Air curtain apparatus
US20180328610A1 (en) Air curtain apparatus
CN113566286B (zh) 空调器及送风控制方法
CN213119472U (zh) 一种空调出风口的遮蔽面板
CN205980043U (zh) 下回侧送式多空间空调室内机
CN106225074A (zh) 下回侧送式多空间空调室内机
CN215529755U (zh) 一种送风装置
CN217330207U (zh) 一种智能建筑用中央空调的出风口控制装置
KR20190108744A (ko) 건물의 실내 환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13

Address after: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China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AIER AIR-CONDITIONING ELECTRONIC Co.,Ltd.

Patentee after: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China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HAIER AIR-CONDITIONING ELECTRONIC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