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53411A - 物品分解方法及分解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物品分解方法及分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53411A
CN106853411A CN201611071447.3A CN201611071447A CN106853411A CN 106853411 A CN106853411 A CN 106853411A CN 201611071447 A CN201611071447 A CN 201611071447A CN 106853411 A CN106853411 A CN 1068534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article
substrate
discharge current
posi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714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53411B (zh
Inventor
秦裕
秦裕一
内海省吾
松田源郎
松田源一郎
浪平隆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8534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534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534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534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2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GRAIN FOR MILLING
    • B02C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IN GENERAL; MILLING GRAIN
    • B02C19/00Other disintegrating devices or methods
    • B02C19/18Use of auxiliary physical effects, e.g. ultrasonics, irradiation, for disintegr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2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GRAIN FOR MILLING
    • B02C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IN GENERAL; MILLING GRAIN
    • B02C19/00Other disintegrating devices or methods
    • B02C19/18Use of auxiliary physical effects, e.g. ultrasonics, irradiation, for disintegrating
    • B02C2019/183Crushing by discharge of high electrical energ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2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GRAIN FOR MILLING
    • B02C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IN GENERAL; MILLING GRAIN
    • B02C2201/00Codes relating to disintegrating devices adapted for specific materials
    • B02C2201/06Codes relating to disintegrating devices adapted for specific materials for garbage, waste or sewa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Disintegrating Or Milling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物品分解方法及分解装置,能够通过一定次数的放电进行物品的分解,使得与分解处理中的液体的电导率的变化和处理物的形状的变化相对应。设置一种能够变更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之间的距离或者放电电压的至少一方的设备结构,监测放电电流的峰值并且变更电极间距离或者放电电压的至少一方,进行连续放电,使放电电流的峰值保持一定。

Description

物品分解方法及分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在液体中引起脉冲功率放电,对基板或者包含基板的物品进行分解的物品分解方法及分解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对使用过的家电产品等进行再利用,需要多种作业。由于在解体中需要对多种多样形式的螺丝紧固部和焊接部等单独进行分解,因此,难以实现自动化,主要由作业者进行手动解体。虽然通过手动解体确保了作业的灵活性,但由于作业效率低,因此,谋求一种对多种多样使用过的家电产品自动且有效地进行解体的方法。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通过在装满了液体的反应容器中静置电池、保险丝等陶瓷部件、计算机结构要素部件、电容器等再利用对象品,并在设在液体中的多个电极棒与容器基板间产生脉冲放电来破坏塑料制外包装等的方法。
图9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物品分解装置的结构的图。装置101包含用于收容再利用材料的、装满液体的容器102。所示的容器102在特别简单的实施方式中具有例如由不锈钢构成的容器主体103,容器主体103包含盖侧(上侧)凸缘及底侧(下侧)凸缘、和容器盖104a及容器基板104b。三个电极105优选相互等距离地***容器盖104a或与容器盖104a一体化。电极105具有垂直方向的延伸部分、即与容器主体103的圆筒状壁实质上平行的延伸部分。容器盖104a及容器基板104b通过在周围均匀分散的多个连接部与容器主体103的对应的凸缘连接。电容器107经由电阻器109通过充电器108充电。电极105经由与接地或地电位连接的高电压开闭装置106a及安全开闭装置切断器106b与电容器107连接。通过电容器107与电极105连接产生脉冲放电,导入液体介质中的再利用对象品通过脉冲放电被分解。此时,在规定的重复次数内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施加多次高电压脉冲(以下,简称为连续放电),进行分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4-5325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通过连续放电进行处理时,由于在一定的放电条件下进行分解处理,因此,因伴随处理的周围液体的电导率的变化和处理物形状的变化,施加到再利用对象品上的能量在连续放电前和连续放电中会不同,在处理后的处理物中会出现未分解、过度分解的情况。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上述现有课题的发明,其提供一种能够以与分解处理中的液体的电导率的变化和处理物的形状的变化对应的方式通过一定次数的放电进行物品的分解的物品分解方法和分解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物品分解方法是一种通过在液体中进行多次放电,对基板或者包含基板的物品进行分解的物品分解方法,其具有如下特征。
即,在具有保持液体的容器,在容器内的液体中具有正电极和接地电极,且在液体中的正电极与接地电极间的放电路径或者因放电而产生的冲击波所传播的区域内设置了基板或者包含基板的物品的状态下,对放电时流过放电路径的放电电流的峰值进行测量,并控制放电条件使得测量到的放电电流的峰值一定。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物品分解装置是一种通过在液体中进行多次放电对基板或者包含基板的物品进行分解的物品分解装置,其具有以下特征。
即,具备:保持液体的容器;容器内的、配置在液体中的正电极及接地电极;脉冲电源,其在正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施加高电压脉冲;电流表,其对放电时流过正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的放电电流进行测定。还具备对正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的放电条件进行调整的放电条件调整装置及控制部。例如具备变更正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的距离(电极间距离)的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或者调整放电电压的放电电压调整机构的至少一方,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通过用电流表测量放电电流的峰值并且用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或者放电电压调整机构调整上述电极间距离或者放电电压的至少一方,从而使放电电流的峰值保持为一定。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发明的所述方面,能够通过一定次数的放电进行物品的分解,使得与分解处理中的液体的电导率的变化和处理物的形状的变化相对应。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脉冲功率放电的物品分解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通过在使用脉冲功率放电的物品分解中变更放电电极间的距离使放电电流峰值一定的工序图。
图3是通过在使用脉冲功率放电的物品分解中变更放电电压使放电电流峰值一定的工序图。
图4是表示对放电电流峰值进行变更时的部件从基板的分离和基板的分解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5是表示对放电电流峰值和放电次数进行变更时的树脂壳的分解、部件从基板的分离、和基板的分解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6是表示在脉冲功率放电中电压和电极间距离产生的对放电电流峰值的影响的图。
图7是表示对放电电流的宽度进行变更时的部件从基板的分离、树脂壳的分解、树脂壳的过度分解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8是具有物品移动保持机构的、使用脉冲功率放电的物品分解装置的概略图。
图9是现有的使用脉冲功率放电的物品分解装置的概略图。
标号说明
1 物品分解装置
2 液体
3 容器
4 正电极
5 接地电极
6 脉冲电源
7 电流表
8 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
9 物品
10 控制部
11 物品分解装置
12 物品移动保持机构
101 装置
102 容器
103 容器主体
104a 容器盖
104b 容器基板
105 电极
106a 高电压开闭装置
106b 安全开闭装置切断器
107 电容器
108 充电器
109 电阻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物品分解装置及分解方法,在静置在液体中的电极间产生脉冲放电,利用放电、或者通过放电诱发的冲击波进行物品的分解。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的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物品分解装置的一形式。
物品分解装置1具备保持了液体2的(例如装满水的)容器3、在液体2中相互隔开间隔对向配置的正电极4和接地电极5、对正电极4施加高电压脉冲的脉冲电源6、对放电电流进行测定(测量)的电流表7、和至少使正电极4向上下方向移动的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8。接地电极5接地。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8具有作为放电条件调整装置的一例的功能。
物品9是分解处理的对象物,保持在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之间的液体2中。在图1中是载置在接地电极5上,也可以通过支承单元以不与正电极4或接地电极5相接的方式支承。
控制部10与脉冲电源6、电流表7、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8连接。控制部10控制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8调整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之间的距离(电极间距离)。
脉冲电源6可以施加任意的电压。作为一例,脉冲电源6可以使用***(Marx)发生器。放电在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之间产生。然后,保持在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之间的物品9通过放电或者由放电诱发的冲击波被分解。
关于正电极4的形状及接地电极5的形状,在图1中,将正电极4的前端设为圆锥形,将接地电极5示例为平板状,但是由于只要引发放电则进行分解,因此,结合物品9的形状、或者材料或分解后作为目标的形状,可以使用多种形态。接地电极5例如除平板状以外,也可以设为网状、格状、涡状等。
另外,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的位置在图1中为以夹持物品9的方式对向设置,但是只要分别至少有一个,并且该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之间的最近距离比100mm小则会在液体中引起放电,因此电极的位置没关系。例如,也可以将正电极4和接地电极5设置在物品9的上方。另外,正电极4和接地电极5各自的数量也可以是一方或者两方存在有多个。另外,由于放电的发生几乎不会受正电极4和接地电极5各自的前端的方向影响,因此这些方向也没有关系。
由于物品9相对于正电极4及接地电极5的位置只要是存在于液体中的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之间的放电路径上、或者因放电而产生的冲击波所传播的区域内即可进行分解,因此,不一定必须使物品9与正电极4或者接地电极5接触,或存在于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之间。
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8是能够使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之间的距离移动变更的机构。在图1中,作为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8,表示了能够变更正电极4的高度的机构,也可以是变更接地电极5的高度的机构。由于移动距离还取决于处理对象的物品9的大小或放电条件,因此,不能一概地确定,作为移动行程的一例,为了还能够对应液体2的电导率的大幅变化,在本设备结构中形成为能够移动至在液体中能够产生脉冲放电的上限即100mm的结构。另外,作为移动精度的一例,为了能够追随电子部件从基板剥离时产生的电极与处理物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将其设为电子部件的厚度即1mm以下。
作为分解对象的物品9,没有特别限定,为了使放电产生的冲击波的效果整体上均匀,优选薄型的物品。例如,可以列举:便携电话、游戏机、或者平板电视等电子产品、电子基板、或太阳能电池等。通过上述物品9的分解装置的结构,能够结合液体2的电导率的变化和物品9伴随分解的形状变化,以由电流表7测量出的放电电流成为一定的方式进行调整。
通过在液体中的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之间的放电路径上或者因放电而产生的冲击波所传播的区域内设置基板或者包含基板的物品9,并从正电极4多次放电,从而对物品9进行分解。图2表示:对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之间的距离进行变更,以使此时放电电流的峰值以能够不破坏基板上的部件地从基板或者包含基板的物品9分解部件的规定范围的值成为一定的工序。此外,放电电流的峰值是放电动作时流过电流的最大值。根据条件,电流最大值也可以除去噪声成分进行设定。能够不破坏基板上的部件地从基板或者包含基板的物品9分解部件的放电电流的峰值如后详述。
上述工序由如下七个步骤构成:使正电极4或接地电极5的位置移动到初始位置的步骤S001;以从任意放电电压和放电电流的升高至返回零电位的时间即放电电流的宽度(以下,简称为脉宽)进行放电的步骤S002;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上述步骤S002后的放电次数的合计值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放电次数的步骤S003;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上述步骤S002的放电的放电电流峰值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的步骤S004;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上述步骤S002的放电的放电电流峰值是否低于规定值的步骤S005;在上述步骤S005中放电电流峰值在低于规定值时在控制部10的控制下通过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8使电极间距离变窄的步骤S006;以及在上述步骤S005中放电电流峰值不低于规定值时在控制部10的控制下通过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8扩展电极间距离的步骤S007。
首先,在步骤S001中,使正电极4或接地电极5的位置移动到初始位置。使电极移动的初始位置在放电电流的峰值不超过规定值且引起放电的范围内即可。
接下来,在步骤S002中,以从任意的放电电压和放电电流的升高至返回零电位的时间即放电电流的宽度(以下,简称为脉宽)放电。优选的是,放电的电压和脉宽优选基于处理物的材质或硬度、或作为目标的分解状态和放电次数预先找出的条件。特别是关于优选的脉宽,详细情况如后所述。
接下来,在步骤S003中,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上述步骤S002后的放电次数的合计值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放电次数。如果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为放电次数的合计值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放电次数,则结束处理。如果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为放电次数的合计值没有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放电次数,则进入步骤S004。关于任意的目标放电次数,若次数较少,则基板或者包含基板的物品9没有充分分解,相反,若次数较多,则基板或者包含基板的物品9会产生细小的粉尘等,需要液体的净化等处理,故而,优选提前预先找出合适的放电次数。
在步骤S004中,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上述步骤S002的放电的放电电流峰值是否低于规定值,即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在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为放电电流峰值不在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05。在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为放电电流峰值在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002。
在步骤S005中,通过控制部10判定放电电流峰值是否低于规定值,即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在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为放电电流峰值在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06。在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为放电电流峰值不在规定范围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07。
在步骤S006中,在控制部10的控制下通过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8使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间的距离变窄。通过使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接近,由于放电电流间的电阻下降,因此,放电电流峰值提高,下一次放电在规定范围内的可能性提高。
在步骤S006之后,再次返回到步骤S002,实施放电。此外,放电电流的峰值的测定也可以测定除放电电极间以外流过电路的一部分的电流、例如流过接地电极与GND之间的配线的电流等。
另一方面,在步骤S005中,在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为放电电流峰值不低于规定值(没有在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由于若以在步骤S005之前实施的步骤S004的判定为基础,则放电电流峰值高于规定值,因此,为了使放电电流峰值降低,在步骤S007中,在控制部10的控制下通过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8对电极间距离进行扩展。由于通过扩展电极间距离,电极间的电阻提高,因此,能够使放电电流的峰值降低。在上述步骤S007之后,再次返回到放电步骤S002进行放电。
通过如该图2那样进行处理,能够使放电电流峰值在规定范围内保持一定。
在液体中至少具备正电极4及接地电极5,在液体中的电极间的放电路径上或者因放电而产生的冲击波所传播的区域内,将基板或者包含基板的物品设置在液体中,通过从电极进行多次放电,对物品9进行分解。图3表示:此时通过脉冲电源6对放电电压进行变更,以使放电电流的峰值在规定范围内一定的工序。在此,脉冲电源6具有作为放电条件调整装置的一例、例如放电电压调整机构的功能。
由于从步骤S001至步骤S005的步骤的处理内容与图2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步骤S005中,在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为放电电流峰值低于规定值(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实施在控制部10的控制下通过脉冲电源6提高电压的步骤S008。通过提高电压,即使是相同的电极间距离也能够增加放电时的电流,提高放电电流峰值。在步骤S008之后,再次实施放电的步骤S002。
在步骤S005中,在通过控制部10判定为放电电流峰值不低于规定值(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为了使放电电流峰值降低,在步骤S009中在控制部10的控制下通过脉冲电源6降低电压。其后,再次实施放电的步骤S002。这样,通过进行图3的处理,能够使放电电流峰值在规定范围内保持一定。
接下来,对能够不使基板破碎地使部件从基板分离的放电电流峰值进行说明。
对于通过焊接安装了部件的基板,使用图1所示的物品分解装置进行了分解处理试验。
以下对物品9的制作条件进行描述。
作为制作条件,在基板上,作为部件,将16引脚的IC元件的16个引脚全部焊接在基板上,使用焊接强度为1kgf/个的基板。此时的安装后的元件的高度设为5mm。在该条件下,在一个基板上安装了5个IC元件。
作为一例,在图1所示的装置,在放电电压250kV、脉冲频率1Hz、脉冲次数10次的条件下进行放电,对物品9进行了分解。通过变更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间的距离使放电电流峰值以从7kA至34kA间的任意的值保持为一定。物品9在载置在接地电极5上的状态下进行处理。
上述分解处理试验的评价是从IC元件从基板的分离、和基板的分解两个观点对试验后的各个物品进行评价。图4是通过该实验,对放电电流峰值进行变更时的对IC元件从基板的分离和基板的分解的评价结果。在图4中,IC元件从基板的分解,放电后将5个IC元件全部从基板分离的情况标记为“○”,将没有分离的情况标记为“×”。另外,关于基板的分解,将基板没有分解成两个以上的碎片的情况标记为“○”,将分解成两个以上的碎片的情况标记为“×”。此外,由于在分解处理试验中物品9会被分解,因此,按照1~9的每一个实验条件,逐一使用在同一条件下制作的物品9,在上述分解处理试验中合计使用了9个物品。
从图4可知,在放电电流峰值为10kA以上30kA以下时,能够不使基板分解地使部件从基板分离。
接下来,根据包含基板的物品、例如在树脂壳内固定有焊接有部件的基板的物品,对能够不分解基板地从基板分离部件的放电电流峰值进行说明。
对于包含基板的物品,使用图1所示的物品分解装置进行分解处理试验。
如下对物品9的制作条件进行描述。
作为制作条件,以下述样品1及样品2两种样品制作。样品1中,在50×100×t30mm的大小的ABS树脂壳内通过螺丝固定设置基板,设置了基板的ABS壳的盖通过4处的螺丝固定来固定。基板使用作为部件将16引脚的IC元件的16个引脚全部焊接在基板上,焊接强度为1kgf/个的基板。此时,安装后的元件的高度为5mm。在该条件下,在一个基板上安装了5个IC元件。
样品2在50×100×t30mm的大小的ABS树脂壳内通过螺丝固定设置与上述样品1中使用的基板相同的基板,设置了基板的ABS壳的盖通过嵌合固定。
通过图1所示的装置,对上述处理物在放电电压250kV、脉冲频率1Hz下进行放电分解。放电电流峰值通过变更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间的距离以从8kA至34kA的范围内的任意值保持为一定。物品9在载置在接地电极5上的状态下进行处理。
实施了脉冲次数为30次和50次两种分解处理。实验条件1~7是脉冲次数30次的条件,实验条件8~14是脉冲次数50次的条件,合计在14种条件下进行了实验。
在各条件中,随着物品9的分解处理的进行,依次、或根据条件同时引起树脂壳的分解、部件从基板的分离、和基板的分解。
上述分解处理试验的评价从树脂壳的分解、IC元件从基板的分解、和基板的分解三个观点对试验后的各个物品进行评价。图5是对变更放电电流峰值和放电次数时的树脂壳的分解、和IC元件从基板的分离、和基板的分解的评价结果。
关于树脂壳的分解,将树脂壳的盖从壳分离的情况标记为“○”,将没有分离的情况标记为“×”。IC元件从基板的分离,在放电后将5个IC元件全部从基板分离的情况标记为“○”,将没有分离的情况标记为“×”。在树脂壳没有分解的情况下,拆下上述ABS壳的盖,确认内部基板的状态并进行评价。
另外,关于基板的分解,将基板没有分解成两个以上的碎片的情况标记为“○”,将分解成两个以上的碎片的情况标记为“×”。在树脂壳没有分解的情况下,拆下上述ABS壳的盖,确认内部基板的状态并进行评价。
此外,由于通过分解处理试验分解了物品9,因此,按照1~14的每一个实验条件,分别逐一使用在同一条件下制作的样品1及样品2,在上述分解处理试验中合计使用了28个物品。
从图5可知,在树脂壳的破坏中,不受放电电流峰值的影响,如增加脉冲次数,则没有分解的树脂壳也能够分解。另一方面可知,若放电电流峰值为10kA以上30kA以下,则能够不分解基板地从基板分离IC。
接下来,对电极间距离及放电电压产生的对放电电流峰值的影响进行说明。
使用图1所示的物品分解装置对影响进行了验证。但是,是在不存在物品9的状态下进行验证。
液体2使用自来水,对放电时的放电电流峰值进行测定。
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间的距离设为10、20、30mm。
放电电压设为100、230、350kV。
图6中表示结果。图6是表示在脉冲功率放电中电压和电极间距离产生的对放电电流峰值的影响的图表。从该图可知,通过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间的距离和放电电压能够控制放电电流峰值。若扩展电极间距离则能够使放电电流峰值降低,相反,若使电极间距离变窄,则能够使放电电流峰值提高。另外,若使放电电压升高,则能够使放电电流峰值提高,相反,若使放电电压下降,则能够使放电电流峰值降低。
用于控制放电电流最大值的数式可以通过下述那样的流程求出。
首先,关于图6中的3条线段,分别在通过原点的直线上近似,写出放电电流峰值(Imax)与放电电压(E)的关系式,求出(1)式。
Imax=a×E (1)
其中,a是按照每一电极间距离求出的近似直线的斜率,并根据物品9的有无及种类而改变。
接下来,若斜率a与电极间距离(x)的关系在二次函数上近似,则能够求出下述的数式(2)的常数b、c、d。通过在二次函数上近似,能够比直线近似更准确地近似,同时,能够比其它函数更简单地近似。
a=bx2+cx+d (2)
为了求出放电电流峰值(Imax),可以根据数式(1)、(2)求出下述数式(3)。
Imax=(bx2+cx+d)×E (3)
根据图7所示的数据,如果将Imax的单位设为kA,将电压的单位设为kV,将电极间距离的单位设为mm,则常数b、c、d为下述的值。
b=-1.64×10-5
c=2.90×10-4
d=4.75×10-2
在连续放电进行物品的分解处理时,通过上述流程求出式(3)的常数b、c、d,通过反馈至电极间距离或者放电电压的至少一方,能够将放电电流峰值保持为一定。
其中,b、c、d为常数,由于根据物品9伴随分解处理的形状的变化或液体的电导率的变化而变动,因此,优选通过多次,优选按每次的放电导出数式并且对电极间距离或者放电电压的至少一方提供反馈,从而使放电电流峰值保持为一定。
接下来,为了对包含基板的物品、例如在树脂壳内固定有焊接有部件的基板的物品进行分解,对优选的脉宽进行说明。
对包含基板的物品使用图1所示的物品分解装置进行了分解处理试验。分解处理试验的评价从对放电电流的宽度进行变更时的树脂壳的分解、部件从基板的分离、树脂壳的过度分解这三个观点对试验后的各个物品进行了评价。
作为物品9,使用在图5所示的分解处理试验中使用的样品2。由于制作条件的详细情况已经说明,因此,省略对其的再次说明。通过图1所示的装置对样品2以脉冲次数30次进行放电分解。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之间的距离设为25mm。处理物在载置在接地电极5上的状态下进行处理。通过在将放电电压变为150kV~350kV的同时,对图1的装置的电路的电容器的数量和容量、放电电路整体的阻抗进行变更,从而,放电电流最大值以23kA保持一定并通过仅改变脉宽进行分解处理。
上述分解处理试验的评价从树脂壳的分解、IC元件从基板的分离、树脂壳的过度分解这三个观点对试验后的各个物品进行评价。图7是表示对变更放电电流的宽度时的部件从基板的分离、树脂壳的分解、和树脂壳的过度分解的评价结果的图。
如果树脂壳的过度分解是在分解后的树脂材料的分离的基础上,则优选不要引起。
对于树脂壳的分解,将树脂壳的盖从壳分离的情况标记为“○”,将没有分离的情况标记为“×”。IC元件从基板的分离,将在放电后5个IC元件全部从基板分离的情况标记为“○”,将没有分离的情况标记为“×”。对于树脂壳的过度分解,将树脂壳没有分解成两个以上的碎片的情况标记为“○”,将分解成两个以上的碎片的情况标记为“×”。盖从树脂壳的分离不包含在树脂壳的过度分解内。
此外,由于实验中物品9会被分解,因此,实验条件1~6下合计使用了6个物品9。
从图7可知,即使放电电流峰值一定,如果放电电流的波形的宽度为0.8μs以下则树脂壳的分解也几乎不会进行。另外,可知,若放电电流的波形的宽度为12μs以上,则会引起树脂壳的过度分解。而且可知,如果是放电电流的波形的宽度为1μs以上且9μs以下的条件,则树脂壳能够分解,且防止树脂壳的过度分解。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通过液体2中的放电对基板或者包含基板的物品9进行分解时,能够以与分解处理中的液体2的电导率的变化和处理物的形状的变化对应的方式通过一定次数的放电进行物品9的分解。另外,由于即使在对各种各样的形状或者材料的基板或者包含基板的物品9进行分解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适合处理物的形状和材料的条件下进行分解,因此,能够通过一定次数的放电进行物品9的分解。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图8的物品分解装置11在图1的装置上附加了物品移动保持机构12。
物品移动保持机构12具有用于将未处理的物品9移动至通过放电而分解的场所的输送功能。由此,能够在上述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将物品9连续输送至通过放电而分解的场所,能够进行连续的分解处理。另外,物品移动保持机构12能够相对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在特定的位置保持物品9。此时,物品移动保持机构12可以直接保持物品9,也可以用物品移动保持机构12来保持保持物品9的保持件或容器。控制部10与脉冲电源6、电流表7、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8、和物品移动保持机构12连接。控制部10对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8进行控制,并基于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之间的距离的数据,对正电极4与接地电极5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
此外,通过适当组合所述多种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能够分别实现其中具有的效果。另外,能够进行实施方式之间的组合或实施例之间的组合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的组合,同时,还能够进行不同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的特征之间的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方面的基板或者包含基板的物品的分解方法及分解装置,不管处理中的液体的电导率的变化和处理物的形状的变化,都能够使处理后的分解状态和破坏状态保持一定,能够适合作为以再利用为目的的便携电话或游戏机等小型信息家电或电子基板的物品分解方法及分解装置使用。

Claims (5)

1.一种物品分解方法,通过在液体中进行多次放电对基板或包含所述基板的物品进行分解,
在具有保持所述液体的容器,在所述容器内的所述液体中具有正电极和接地电极,且在所述液体中的所述正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间的放电路径或者通过放电产生的冲击波所传播的区域内设置了所述基板或者包含所述基板的所述物品的状态下,
测量在放电时流过所述放电路径的放电电流的峰值,
控制放电条件使得所测量到的所述放电电流的所述峰值一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品分解方法,在控制所述放电条件使得所述放电电流的峰值一定时,作为所述放电条件,使所述正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之间的距离或放电电压的至少一方变化,以使所述放电电流的所述峰值一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品分解方法,在控制所述放电条件使得所述放电电流的所述峰值一定时,控制所述放电条件使得所述放电电流的所述峰值在10kA以上且30kA以下的范围内一定。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物品分解方法,在控制所述放电条件使得所述放电电流的所述峰值一定时,所述放电电流的波形的宽度设为1μs以上且9μs以下。
5.一种物品分解装置,通过在液体中进行多次放电对基板或包含所述基板的物品进行分解,所述物品分解装置具备:
保持所述液体的容器;
所述容器内的、配置在所述液体中的正电极和接地电极;
在所述正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之间施加高电压脉冲的脉冲电源;
对在放电时流过所述正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之间的放电电流进行测定的电流表;
对所述正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之间的电极间距离进行变更的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或者对放电电压进行调整的放电电压调整机构的至少一方;和
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使得通过用所述电流表测量所述放电电流的峰值并且用所述电极间距离调整机构或者所述放电电压调整机构调整所述电极间距离或者所述放电电压的至少一方,从而使所述放电电流的所述峰值保持一定。
CN201611071447.3A 2015-12-08 2016-11-28 物品分解方法 Active CN1068534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9598A JP6404808B2 (ja) 2015-12-08 2015-12-08 物品の分解方法
JP2015-239598 2015-1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53411A true CN106853411A (zh) 2017-06-16
CN106853411B CN106853411B (zh) 2018-11-09

Family

ID=57280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71447.3A Active CN106853411B (zh) 2015-12-08 2016-11-28 物品分解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178562B1 (zh)
JP (1) JP6404808B2 (zh)
CN (1) CN10685341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93893A (zh) * 2021-04-13 2022-10-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脉冲分解方法、复合材、复合材分解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57363B2 (ja) * 2018-11-02 2021-04-14 学校法人早稲田大学 電気パルス解体方法
WO2023136299A1 (ja) * 2022-01-14 2023-07-20 学校法人早稲田大学 接着層の接着強度を低下させる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57832A (ja) * 1996-08-21 1998-03-03 Komatsu Ltd 放電衝撃破壊方法及び放電衝撃破壊装置
JPH1133430A (ja) * 1997-07-23 1999-02-09 Nittetsu Mining Co Ltd 電気破砕方法及び装置
JPH1147625A (ja) * 1997-08-05 1999-02-23 Kobe Steel Ltd パルス放電式破砕方法
JP2000037622A (ja) * 1998-05-20 2000-02-08 Kobe Steel Ltd 接合体の分離方法及び分離装置
JP2000246132A (ja) * 1999-02-26 2000-09-12 Kobe Steel Ltd 放電処理装置
JP2006051441A (ja) * 2004-08-11 2006-02-23 Ebara Corp 放電処理装置及び放電処理方法
RU2397814C2 (ru) * 2008-09-23 2010-08-27 Ю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ригорьев Способ разрушения железобетонных изделий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US20140326809A1 (en) * 2011-10-26 2014-11-06 Adensis Gmb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composing a recyclate
CN104984807A (zh) * 2015-07-08 2015-10-21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一种用于连续放电破碎矿石的装置及其破碎矿石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207376A (en) * 1982-05-21 1986-07-08 Uri Andre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rushing materials such as minerals
JPH10180133A (ja) * 1996-12-25 1998-07-07 Kobe Steel Ltd 高電圧パルス破砕装置
RU2257337C2 (ru) * 2001-05-15 2005-07-27 Ясуси СЕКИНЕ Способ и аппарат для жидкофазного риформинга углеводородов или кислородсодержащих соединений
JP2003334464A (ja) * 2002-05-15 2003-11-25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放電破砕用ケーブル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DE10302867B3 (de) * 2003-01-25 2004-04-08 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Gmbh Verfahren zur rechnergestützten Prozessführung einer Fragmentieranlage
JP4902842B2 (ja) * 2005-09-16 2012-03-21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プラズマ発生方法およびプラズマ発生装置
FR2949356B1 (fr) * 2009-08-26 2011-11-11 Camille Cie D Assistance Miniere Et Ind Procede et systeme de valorisation de materiaux et / ou produits par puissance pulsee
MX2010007658A (es) * 2010-07-08 2012-01-23 Sabino Rodriguez Rodriguez Generador multiple de vacio.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57832A (ja) * 1996-08-21 1998-03-03 Komatsu Ltd 放電衝撃破壊方法及び放電衝撃破壊装置
JPH1133430A (ja) * 1997-07-23 1999-02-09 Nittetsu Mining Co Ltd 電気破砕方法及び装置
JPH1147625A (ja) * 1997-08-05 1999-02-23 Kobe Steel Ltd パルス放電式破砕方法
JP2000037622A (ja) * 1998-05-20 2000-02-08 Kobe Steel Ltd 接合体の分離方法及び分離装置
JP2000246132A (ja) * 1999-02-26 2000-09-12 Kobe Steel Ltd 放電処理装置
JP2006051441A (ja) * 2004-08-11 2006-02-23 Ebara Corp 放電処理装置及び放電処理方法
RU2397814C2 (ru) * 2008-09-23 2010-08-27 Ю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ригорьев Способ разрушения железобетонных изделий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US20140326809A1 (en) * 2011-10-26 2014-11-06 Adensis Gmb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composing a recyclate
CN104984807A (zh) * 2015-07-08 2015-10-21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一种用于连续放电破碎矿石的装置及其破碎矿石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93893A (zh) * 2021-04-13 2022-10-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脉冲分解方法、复合材、复合材分解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04796A (ja) 2017-06-15
CN106853411B (zh) 2018-11-09
JP6404808B2 (ja) 2018-10-17
EP3178562B1 (en) 2018-03-14
EP3178562A1 (en) 2017-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53411A (zh) 物品分解方法及分解装置
US1039908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composing a recyclate
Shih et al.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ulsed electrical discharge within gas bubbles in aqueous solutions
AU2004277317B2 (en) Assembly of an electrodynamic fractionating unit
MD3613C2 (ro) Procedeu şi reactor pentru descompunerea netermică şi pasteurizarea materialelor organice prin electroporaţie
Bednar et al. Properties of surfac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generator for fabrication of nanomaterials
Wei et al. A numerical study of species and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s in pulsed DBD in oxygen for ozone generation
Zhang et al. On the negative corona and ionic wind over water electrode surface
CN102116662A (zh) 用于确定液体加注液位的测量探针
Yuan et al. Weibull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ize effects on the impulse breakdown strength in transformer oil
Tang et al.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F6 decomposed components and charge magnitude of partial discharges initiated by free metal particles
Gadzhiev et al. Electrical breakdown of transformer oil with sulfur hexafluoride and air bubbles
Midtgård Application of circuit theory for extraction of water from oil
Lee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 of floating conductive particle motion due to contact charging in high-voltage system
Zhang et al. A novel electrical model of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for quasi-homogeneous mode and filamentary mode
Kim et al. Initiation from a point anode in a dielectric liquid
Maglaras Numerical analysis of electric field in air gaps, related to the Barrier Effect
Fabiani et al. Guest editorial: Interface charging phenomena for dielectric materials
Zhao et al. Cellulose particle dynamics simulation in transformer oil under non-uniform electric field
Florkowska et al. Analysis of partial discharges in air using phase-resolved patterns
Hartmann et al. Ozone generation in a wire-plate pulsed corona plasma reactor
Duarte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Double Cooled Electrode DBD Reactor for Ozone Generation
Nahrani et al. Simulation of plasma water interaction with discharge in the existing bubble in water
Imba et al. Tribo-electric charging particle in a shaker
Su et al. Injecting charges on large-area electret thin film by corona multi-pin discharge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