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17746A - 一种当归‑大蒜间作种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当归‑大蒜间作种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17746A
CN106717746A CN201611001616.6A CN201611001616A CN106717746A CN 106717746 A CN106717746 A CN 106717746A CN 201611001616 A CN201611001616 A CN 201611001616A CN 106717746 A CN106717746 A CN 1067177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x angelicae
angelicae sinensis
garlic
soil
continuous crop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0161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黛玉
柴英杰
李林强
齐海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100161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17746A/zh
Publication of CN1067177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77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当归‑大蒜间作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于待耕种土地上挖孔穴;将当归种植于所述孔穴内;大蒜按照预定的间作方式同期种植于当归行间;所述当归的种植方式为育苗移栽;所述大蒜的种植方式为鳞茎移栽。该方法可有效缓解当归连作障碍,增加单位耕地使用效率,降低产量风险,在连作和轮作条件下,比传统单作明显提高当归阿魏酸和挥发油的含量,提高了当归品质,间作大蒜的作用下抑制土壤真菌的增加,减缓细菌和放线菌的减少速度,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当归对土壤养分的利用率。有利于稳定和改善土壤环境,对土壤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使得当归的麻口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明显促进当归质量的提高。

Description

一种当归-大蒜间作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当归-大蒜间作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当归(Angelica sinensis),是伞形科(Umbelliferae)2-3年生的草本当归属植物,其干燥根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主要分布在岷县、漳县、宕昌、渭源等地,其中岷县为当归传统道地产区。目前,随着当归广谱药效能力的研究和相关药物的开发,近几十年来对当归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导致当归的野生资源已濒临匮乏。甘肃岷县是当归的主产区,近年来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和连续连作种植方式来满足当归的市场需求量,由于劳动力的短缺,当归栽培以单作为主,一旦遇到异常干旱或高温天气,当归大面积抽薹或死苗,就会造成绝收,农民损失严重。长期的农业实践表明:我国40%的药材供应主要是人工栽培,而占人工栽培药材60%的根类药材连作障碍问题尤为突出的严重。当归连作导致当归麻口病害频发,当归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当归麻口病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防治方法。在当归产地普遍存在当归连茬现象,当归忌连作,连作障碍易导致当归药材产量不稳、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岷归”在国际市场的声誉。据调查,重茬种植当归麻口病和根腐病发生率一般为50%,严重者高达100%,严重影响药材质量。由于连作导致病虫害严重,严重影响保护地当归的生长,药农在利益的驱使下每年都要施用大量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有害物质的残留严重超标,药材品质严重下降,影响了当归的海内外销售,其经济效益也大大折扣。可见,由于连年种植导致根部病害严重,已成为限制当归产量和品质提高的关键因素。为保证当归道地产区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道地产区的优势,寻求生物防治方法来缓解当归的连作障碍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当归-大蒜间作种植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当归-大蒜间作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
于待耕种土地上按照行距25~35厘米、株距13~16厘米挖孔穴;
将当归种植于所述孔穴内;大蒜按照预定的间作方式同期种植于当归行间;
所述当归的种植方式为育苗移栽;
所述大蒜的种植方式为鳞茎移栽。
优选的:所述间作方式为带状间作种植。
优选的:所述带状间作种植的方式为一带当归与一带大蒜间作种植。
优选的:所述一带当归包括2~4行所述当归,所述一带大蒜包括1行所述大蒜。
优选的:于待耕种土地上进行覆膜操作后,按照行距25~35厘米、株距13~16厘米挖孔穴。
优选的:按照行距30厘米、株距15厘米挖孔穴。
优选的:所述将当归种植于所述孔穴内;包括:
每个孔穴内移栽两株当归幼苗。
优选的:所述大蒜选取白皮大蒜。
优选的:于所述挖孔穴之前,进行施肥处理,所述施肥处理方式为将肥料均匀撒在待耕种土地的地表,浅耕充分翻埋肥料,耙耱平整;所述肥料为含N26%、P2O514%、K2O14%的复合肥,所述施肥量为50kg/亩。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本发明,可以实现一种当归-大蒜间作种植方法,在一种实现方式下,该方法包括:于待耕种土地上按照行距25~35厘米、株距13~16厘米挖孔穴;将当归与大蒜按照预定的间作方式同期种植于所述孔穴内;所述当归的种植方式为育苗移栽;所述大蒜的种植方式为鳞茎移栽。该方法可有效缓解当归连作障碍,增加单位耕地使用效率,降低产量风险,在连作和轮作条件下,比传统单作明显提高当归阿魏酸和挥发油的含量,提高了当归品质,间作大蒜的作用下抑制土壤真菌的增加,减缓细菌和放线菌的减少速度,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当归对土壤养分的利用率。有利于稳定和改善土壤环境,对土壤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使得当归的麻口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明显促进当归质量的提高。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当归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变化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当归挥发油含量变化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当归阿魏酸含量变化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不同处理下的脲酶量变化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不同处理下的酸性磷酸酶变化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不同处理下的碱性磷酸酶变化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不同处理下的中性磷酸酶变化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不同处理下的蔗糖酶变化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5月份当归叶片SOD活性变化动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6月份当归叶片SOD活性变化动态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7月份当归叶片SOD活性变化动态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8月份当归叶片SOD活性变化动态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9月份当归叶片SOD活性变化动态示意图。
其中
图1-图3中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标有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图9-图13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处理在0.05(P<0.05)水平上的显著差异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采用本发明所述种植方法过程中,可根据本领域公知的种植管理方法来种植当归、大蒜。
目前我国有很多关于当归连作障碍的研究,以及克服当归连作障碍的田间管理措施,有研究表明,引起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连作土壤中有毒物质积累,微生物多样性下降,细菌及放细菌数量减少,土传真菌病害大量繁殖所致。当归连作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可能是土壤中化感物质(根系分泌和地上部淋溶)诱发的结果,随连作年限增加,土壤中的化感物质积累愈多,微生物种群变化愈明显,土壤中化感物质的诱导作用和微生物种群失衡可能是造成土壤病菌增多的主要原因。土壤中化感物质积累,一方面可能导致自毒作用,引起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另一方面可能通过破坏根系的细胞膜,使病虫害易于侵入,或是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刺激某些病原菌的增殖,使病害发生严重,进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当归连作障碍涉及多种因子的共同作用,但土壤中化感物质的化感作用是最主要因素。本申请提供的当归与大蒜间作可以有效促进当归生长,提高当归产量和当归等级,有效减缓当归连作障碍问题,是克服当归连作障碍的新型间作模式。
当归在植物学上属伞形科,性喜潮湿阴凉,且根系十分发达,适宜生长在海拔在2000~2500m左右的高寒阴湿、土质深厚而疏松的地区。当归忌连种,选择前茬以马铃薯、蚕豆、黄芪、小麦等作物的地块为准。在前茬的农作物进行收获后要对土地进行及时的深耕晒垡,使耕层保持疏松绵软。在此之后要对土壤进行施肥。本发明可以选用史丹利复合肥,复合肥含N26%,含P2O514%,含K2014%。施肥量为50kg/亩。播前把肥料均匀撒在地表,浅耕充分翻埋肥料,耙耱平整。在具体移栽时,本发明采用适量密度栽培以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每公顷留苗密度24万株。具体的,于待耕种土地上按照行距25~35厘米、株距13~16厘米挖孔穴;将当归种植于所述孔穴内;大蒜按照预定的间作方式同期种植于当归行间;所述当归的种植方式为育苗移栽;所述大蒜的种植方式为鳞茎移栽。移栽时按照行距30cm、株距15cm挖孔穴,所述将当归种植于所述孔穴内;包括:每个孔穴内移栽两株当归幼苗。孔穴深为当归苗放入后,苗尖离表层2~3cm,适量土覆盖穴,每孔穴一大一小苗。将当归苗以及大蒜种植后,进行田间管理,具体的由于当归出苗后生长极为缓慢,而此时杂草长势旺盛,因此,出苗后及时拔出杂草。当苗高3~4cm时中耕除草。在7月初,根据生长状况,可趁雨追施适量尿素(含氮素46%)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间作方式可以为所述当归与所述大蒜同孔穴种植。即在同一孔穴内同时种植当归以及大蒜。
进一步的,所述间作方式为带状间作种植。
进一步的,所述带状间作种植的方式为一带当归与一带大蒜间作种植。
再进一步的,所述一带当归包括2~4行所述当归,所述一带大蒜包括1行所述大蒜。
为了提高当归的产量,本申请还可以提供于待耕种土地上进行覆膜操作后,按照行距25~35厘米、株距13~16厘米挖孔穴。进一步的,按照行距30厘米、株距15厘米挖孔穴。
进一步的,所述大蒜选取白皮大蒜。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不同种植模式和间作大蒜密度对当归的影响试验。
本试验于2013年4-11月在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进行,该地区平均海拔2240m,无霜期131d,平均太阳辐射591.9KJ/cm2,日照时数2476.6h,年平均气温5.7℃,≥0℃积温2933.5℃,≥10℃积温2239.1℃;平均年降雨量580cm,年蒸发量1531mm,干燥度2.53,80%保证率的降水量365mm,变异系数为24.3%,为典型的雨养农业区。连作区前茬作物为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连续种植2年,轮作区前茬作物为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
实验材料:当归种苗采自甘肃岷县,白皮大蒜采自当地市场。
实验设计: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当归茬口分轮作和连作,各茬口4个处理,试验分别设单作、当归与大蒜2∶1带状间作、当归与大蒜3∶1带状间作、当归与大蒜4∶1带状间作四个处理,以单作作为对照(单作指当归单作,2∶1、3∶1和4∶1指当归:大蒜,当归分别每2行,3行和4行间作1行大蒜,用单作、M2、M3、M4表示),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12m2,当归株距15cm,行距30cm,采用覆膜栽培。田间管理按照大田生产进行,10月中旬采挖后对当归根阴干测定其相应指标的含量。
测定指标与方法:当归根醇溶性浸出物、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其方法根据“国家药典”进行。
结果与分析:
1、不同种植模式和间作大蒜密度对当归根部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当归根醇溶性浸出物不同种植模式和间作密度处理其含量变化幅度不大,当归根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相对于对照组单作有很弱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如图1所示)。连作模式下间作密度2∶1(M2)处理当归根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与连作模式下单作、连作模式下间作密度4∶1(M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显著高于其它处理(0.01<P<0.05)。从不同间作密度看,相同种植模式下虽然在间作密度2∶1处理当归根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但与其它处理的增加不明显,轮作、连作模式下相对于单作处理仅提高了0.5%、2%,药典规定当归药材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45.0%,虽然各处理都符合药典规定,但间作密度大小对当归根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作用不大。从相同间作密度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看,连作模式高于轮作模式,但增幅不大。由此可见,虽然不同种植模式和间作密度处理对当归根醇溶性浸出物有很小的影响,但连作模式间作大蒜密度2∶1处理时最大。
2、不同种植模式和间作大蒜密度对当归根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模式下和间作密度处理的当归根挥发油含量较单作有很明显有促进作用(如图2所示)。轮作、连作模式下间作密度2∶1(M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轮作模式下间作密度2∶1处理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1),在轮作模式下间作密度2∶1处理当归根挥发油含量达到最大值,连作模式下间作密度4∶1(M4)、单作之间差异不显著,且当归根挥发油含量最低,连作模式下间作密度2∶1处理当归根挥发油含量大于其它轮作密度处理,可能是密度效应造成的,是否是密度引起还需进一步验证。从不同间作密度看,相同种植模式下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在间作密度2∶1处理达到最大值,轮作、连作模式下间作密度2∶1处理较单作分别提高了0.09%、0.1%,说明间作大蒜的作用对当归挥发油的含量有明显的提高,挥发油含量是衡量药材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归根部挥发油收率越高说明当归气味越佳,质量越好,表明大蒜对当归的化感效应对当归内在质量也有一定的促进提高。从相同间作密度不同的种植模式看,轮作、连作模式下,当归根部挥发油收率均有提高,但轮作模式整体较连作模式提高的多。由此可见,不同种植模式和间作密度处理对当归挥发油有明显的增长影响,轮作模式间作密度2∶1处理时含量最高。
3、不同种植模式和间作大蒜密度对当归根阿魏酸含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模式下和间作密度处理较单作当归阿魏酸含量有促进作用(如图3所示)。轮作模式下间作密度2∶1(M2)处理当归阿魏酸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1),除轮作模式下单作处理和连作模式下间作密度4∶1(M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当归阿魏酸含量达到最低,其它各处理之间都呈极显著差异,连作模式下间作密度2∶1处理当归阿魏酸含量大于轮作下间作密度单作、4∶1处理,可能是密度效应引起,但还需进一步验证。从相同种植模式不同间作密度看呈现剧增缓降趋势,先从单作到间作密度2∶1处理当归阿魏酸含量急剧增加,在间作密度2∶1处理达到最大值,轮作、连作模式下较单作分别提高了0.032%、0.024%,随后,间作密度的减小当归阿魏酸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说明间作密度2∶1处理的间作模式对当归连作障碍下提高当归药效成分的积累有显著的作用。从相同间作密度不同种种模式看,轮作模式明显比连作模式当归阿魏酸含量高的多,可能原因是轮作模式能够有效缓解连作障碍。由此可见,不同种植模式下,不同间作密度处理明显对当归阿魏酸含量有影响,呈现增加趋势,轮作模式间作密度2∶1处理含量增加程度最大。
实施例1提供的试验采用当归大蒜间作的栽培模式,轮作连作两种种植模式下不同间作密度对当归质量的影响,可以减缓当归根腐病、麻口病和自毒作用对当归品质的影响,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模式不同间作密度下,当归根内在质量指标醇溶性浸出物、挥发油、阿魏酸含量变化都大概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各含量在间作密度2∶1处理达到最大值。在相同间作密度不同种植模式下,当归根部挥发油收率和阿魏酸含量在轮作模式下高于连作模式,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相反,总体看,轮作模式提高了当归质量。药典规定当归。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45.0%,挥发油不得少于0.40%,按干燥品计算阿魏酸不得少于0.050%。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在连作模式间作大蒜密度2∶1处理含量最高,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都满足药典规定,挥发油、阿魏酸都在轮作模式间作密度2∶1处理含量最高,在不同处理下都满足药典规定,符合药材质量标准,当归根部阿魏酸和挥发油是当归药材主要的药效成分,含量高低是衡量当归内在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当归根部挥发油收率和阿魏酸含量越高说明当归质量越好,综合考虑,轮作种植模式间作大蒜密度2∶1处理下,当归质量指标含量最好,是最佳的间作大蒜密度种植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当归生长,提高当归质量,有效减缓当归连作障碍问题。
实施例2不同种植模式和间作大蒜密度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本试验于2014年3-11月在漳县金钟镇寨子川村进行,地理位置在东经103°57′38"至104°45′04",北纬34°25′43"至34°57′42"之间,海拔1640~3941m。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降水量458.3mm,年蒸发量1494.5mm,气温8.6℃,日照2086.4h,太阳总辐射119.09kCal/cm2,无霜期180d。
当归种苗采自甘肃漳县(种苗大小基本一致,无明显病虫害和机械损伤),大蒜购自甘肃渭源会川镇,为白皮大蒜。穴施杀虫药为当地农户栽培当归时常用杀虫药。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轮作区前茬作物为马铃薯。试验设计处理如下
(1)DS:连作环境当归与大蒜同穴栽培。
(2)D-S:连作环境当归∶大蒜=2∶1间作栽培。
(3)DY:连作环境当归穴中施药。
(4)D:轮作环境当归单作。
测定项目与方法: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按10倍梯度稀释根际土壤悬液,即:稀释度为10-1-10-6的稀释液,采用平板涂布法,细菌取10-6的稀释液0.2ml加入培养基,真菌和放线菌分别取10-2的稀释液1ml加入培养基。细菌的分离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真菌的分离采用马丁孟加拉红培养基、放线菌的分离采用高氏I号琼脂培养基,各样品分别做3个重复,接种后将细菌、真菌、放线菌置于28℃无菌温箱内培养,接种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分别于3天后数出细菌、5天后数出真菌、7天后数出放线菌菌落数目并做记录。
土壤酶活性测定:脲酶采用苯酚钠-次氯酸钠比色法,酶活性用NH+4-N mg/g(37℃,24h)表示,磷酸酶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酶活性以P2O5mg/g(37℃,24h)表示;蔗糖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酶活性以葡萄糖mg/g(37℃,24h)表示。同时做各酶的标准曲线、无基质对照和无土壤对照试验,各测试均设3个重复。
结果与分析
1、土壤微生物
参见表1:细菌数目要远远大于真菌和放线菌,真菌数量为三种菌种最少,DS、D-S、DY栽培方式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总量均要高于正常栽培的当归,真菌数量则正好相反,以D最多。
细菌在使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复杂的含氮化合物转化为可给态的含氮无机化合物的氨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细菌数量多少也是土壤特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四种栽培方式下细菌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DS>D-S>DY>D,三种间作方式下的数量分别是D方式下的242%、152%、121%。DS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方式下的细菌数量。表明三种间作方式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和生长,对加速土壤物质转化具有积极作用。
真菌在土壤碳素和能源循环过程中发挥作用。由试验数据分析得出:在真菌数量方面,D方式是各栽培方式中数量最多的,数目由大到小依次是D>DY>D-S>DS,分别是D方式下的86%、74%、57%,也表现出了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蒜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的病原真菌起到了抑制或杀害的作用,使得随真菌数目降低,此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实验论证。
一般认为放线菌与土壤腐殖质含量有关,它能同化无机氮,分解碳水化合物及脂类、单宁等难分解的物质,在土壤中对物质转化也起一定作用,再者放线菌数量也与植物病害防治有密切关系。放线菌和细菌规律表现出一致性,DS方式下放线菌数量最多,具体表现为DS>D-S>DY>D,分别是D方式下的131%、112%、110%。表明间作方式下更有利于土壤物质的转化和病害防治。
表1大蒜不同间作方式及正常栽培下当归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
2、土壤酶活性
脲酶是一种专性酶,它能分解有机物,促其水解生成氨和CO2,即NH2-CONH2→NH2COOH+NH3,其中氨是植物氮素营养的直接来源,它的活性可以用来表示土壤氮素状况。如图4所示:各栽培模式下脲酶量随时间变化不大,趋于平缓,变化最大的是D栽培方式在第二次采样后略有下降,而在第四次采样后有随之上升。在总体脲酶量方面DS方式是最大的,表现DS>D-S>DY>D的规律。
磷酸酶能酶促土壤中有机磷化合物水解,生成能为植物所利用的无机态磷。如图5所示:酸性磷酸酶在五次样中波动比较大,而且各样呈现一致的波动性,在总体方面是渐降再升的规律,DS是几种方式中活性最大的,在6月份样中活性低于D-S和DY在后四次样中呈现和总体一致的规律,且酶活性都是最高的。如图6所示:碱性磷酸酶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在栽培后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增大,在植株生长旺盛期达到最大值,又随着植株根茎膨大呈现下降趋势。DS在几次样中活性都是四种栽培方式中最大的。如图7所示:中性磷酸酶总体表现出活性先下降让后缓慢上升的规律,在第二次样中酶活性最低。在各栽培方式酶总量方面表现出D>DY>D-S>DS,D在前四次样中活性都是最大的,十月份样低于DY,DS则在五次样中活性都是最低的。综合来说当归与大蒜间作可以提高土壤供磷能力,改善了土壤磷素养分状况。
蔗糖酶在植物体内催化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碳源和能源,是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中的关键酶。蔗糖酶参与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发育、信号传递及机械损伤、病菌侵害等各种胁迫的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图8所示:四种栽培方式下蔗糖酶差异比较显著,DS蔗糖酶活性先增后降,但始终都是四种方式中活性最高,在八月份时达到最大值;其余三种方式增长相对平缓,D在各次样中活性都为最小。表明当归和大蒜间作模式可以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改善土壤营养状况。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申请提供的当归栽培模式下土壤酶(脲酶,蔗糖酶,酸性、中性、碱性磷酸酶)总量均高于正常栽培模式下的当归土壤酶总量。表明间作模式能提高土壤酶的活性,使当归地土壤生化过程增强,有机物转化和循环加快,土壤肥力提高。
实施例3不同种植模式和间作大蒜下当归叶片酶活性实验
本试验于2013年3-11月在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进行,该地区平均海拔2240m,无霜期131d,平均太阳辐射591.9KJ·cm-2,日照时数2476.6h,年平均气温5.7℃,≥0℃积温2933.5℃,≥10℃积温2239.1℃;平均年降雨量580mm,年蒸发量1531mm,干燥度2.53,80%保证率的降水量365mm,变异系数为24.3%,为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
当归种苗采自甘肃渭源本地,新鲜白皮大蒜采自当地市场。
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当归茬口分轮作和连作,种植方式为单作和间作,当归与大蒜间作2∶1,3∶1,4∶1,试验处理见表2。连作区前茬作物为当归(连作当归为一年),轮作区前茬作物为蚕豆(Vicia faba)。
表2试验处理Treatments
注:单作指当归单作,2∶1,3∶1和4∶1指当归/大蒜,当归分别每2行,3行和4行间作1行大蒜。
当归采用覆膜膜间栽培的方式,M为覆膜,P为露地,本试验共16个处理,小区面积12m2,每小区重复3次,共48个小区,其中覆膜栽培采用35cm黑膜,田间管理同大田。
1、当归叶片SOD活性变化动态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EC1.15.1.1,简称SOD),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能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一类金属酶。当归可通过SOD保护酶活性的提高,使其自身防御***的清除能力增强,恢复连作逆境下破坏了的自由基产生和清除的动态平衡,膜脂过氧化减轻,从而促进当归生长。从当归叶片SOD活性生长动态的变化来看,5月份SOD活性最高,各处理在此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可能原因是5月份间作大蒜生长还小,对当归SOD抗性保护酶的影响作用不大,而此时从图9至图13可以看到连作障碍下SOD活性要明显高于轮作环境,无膜栽培略高于覆膜种植。6月份连作障碍SOD明显降低,轮作环境SOD活性在间作大蒜的作用下略有提高。连作环境间作大蒜的作用各处理SOD活性显著高于当归单作,其中CM2和CP2处理SOD活性较单作当归都显著提高。7月份SOD的变化幅度最大,各处理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此时随着大蒜和当归的生长,由于大蒜根系分泌物的增加和地上部分挥发性物质的影响,当归受到大蒜与连作的双重胁迫下,间作大蒜的作用各处理在连作环境下显著高于单作当归,表明大蒜对连作障碍当归叶片SOD保护酶有显著的提高,可以更好的保护当归的正常生长。在轮作环境下,RM2和RM3对当归叶片SOD的活性较当归单作显著提高。此时期SOD活性轮作环境明显要高于连作环境种植,覆膜种植高于无膜栽培,轮作覆膜栽培对保持当归高水平的SOD活性起到显著的作用。8月份SOD活性降低迅速,单作当归的SOD活性降低幅度最大,间作大蒜处理对SOD活性的降低有一定减缓,其中当归/大蒜=2∶1方式较当归单作显著要高,由于当归生长后期叶片的衰老,9月份时当归叶片SOD活性最小,各处理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可见随着生长期SOD活性呈现减低的趋势,越到生长后期减低幅度越大。在连作环境下,在间作大蒜的作用下当归叶片SOD活性各处理较当归单作均有升高,减缓了当归叶片SOD活性随生长期快速降低的幅度,使当归在连作逆境遭受的伤害下保持高水平的SOD活性,更好的保护其生长,同时随着种植大蒜密度的增加,当归SOD活性提高作用也在不断地增大。在轮作条件下,当归SOD活性在生长后期显著较连作时高,间作大蒜的作用当归叶片SOD活性明显高于当归单作,单作当归的SOD活性降低速度较快。从图上看出在苗期5月和6月当归叶片保持了高水平的SOD活性,覆膜栽培SOD活性低于露地栽培。生长后期当归SOD减低幅度较大,覆膜较无膜栽培时,SOD活性较大。表明覆膜栽培对当归叶片生长衰落有一定的减缓,保护当归的生长,保持高水平的SOD活性以适应在连作障碍下更好的生长。
总之,本申请提供的当归-大蒜间作种植方法,可有效缓解当归连作障碍,增加单位耕地使用效率,降低产量风险,在连作和轮作条件下,比传统单作明显提高当归阿魏酸和挥发油的含量,提高了当归品质,间作大蒜的作用下抑制土壤真菌的增加,减缓细菌和放线菌的减少速度,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当归对土壤养分的利用率。有利于稳定和改善土壤环境,对土壤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使得当归的麻口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明显促进当归质量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当归-大蒜间作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于待耕种土地上按照行距25~35厘米、株距13~16厘米挖孔穴;
将当归种植于所述孔穴内;大蒜按照预定的间作方式同期种植于当归行间;
所述当归的种植方式为育苗移栽;
所述大蒜的种植方式为鳞茎移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作方式为带状间作种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间作种植的方式为一带当归与一带大蒜间作种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带当归包括2~4行所述当归,所述一带大蒜包括1行所述大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于待耕种土地上进行覆膜操作后,按照行距25~35厘米、株距13~16厘米挖孔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行距30厘米、株距15厘米挖孔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当归种植于所述孔穴内;包括:
每个孔穴内移栽两株当归幼苗。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蒜选取白皮大蒜。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挖孔穴之前,进行施肥处理,所述施肥处理方式为将肥料均匀撒在待耕种土地的地表,浅耕充分翻埋肥料,耙耱平整;所述肥料为含N26%、P2O514%、K2O14%的复合肥,所述施肥量为50kg/亩。
CN201611001616.6A 2016-11-15 2016-11-15 一种当归‑大蒜间作种植方法 Pending CN1067177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01616.6A CN106717746A (zh) 2016-11-15 2016-11-15 一种当归‑大蒜间作种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01616.6A CN106717746A (zh) 2016-11-15 2016-11-15 一种当归‑大蒜间作种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17746A true CN106717746A (zh) 2017-05-31

Family

ID=58968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01616.6A Pending CN106717746A (zh) 2016-11-15 2016-11-15 一种当归‑大蒜间作种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17746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22076A (zh) * 2018-08-27 2019-01-04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三七化感效应消减方法
CN109511502A (zh) * 2018-11-01 2019-03-26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一种当归黄芪间作种植方法
CN111133969A (zh) * 2020-01-07 2020-05-12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一种降低当归早期抽薹的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2937A (zh) * 2012-01-06 2012-08-01 谢勇 一种利用万寿菊套作控制当归根结线虫病的方法
CN104160866A (zh) * 2014-08-22 2014-11-26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田间套种当归改善烤烟品质的方法
CN105594416A (zh) * 2015-11-16 2016-05-25 冒玉兰 一种黄芪大蒜间作栽培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2937A (zh) * 2012-01-06 2012-08-01 谢勇 一种利用万寿菊套作控制当归根结线虫病的方法
CN104160866A (zh) * 2014-08-22 2014-11-26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田间套种当归改善烤烟品质的方法
CN105594416A (zh) * 2015-11-16 2016-05-25 冒玉兰 一种黄芪大蒜间作栽培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安树康等: "和政啤特果与当归间作技术初探", 《林业实用技术》 *
安树康等: "和政啤特果与当归间作技术初探", 《林业实用技术》, no. 10, 15 October 2012 (2012-10-15), pages 44 - 45 *
宫喜臣: "《北方主要药用植物种植技术》", vol. 1, 金盾出版社, pages: 63 *
张秋菊: "《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与应用》", vol. 1, 31 October 2013, 吉林大学出版社, pages: 129 *
武延安等: "当归与3种作物间作对当归早期抽薹及麻口病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武延安等: "当归与3种作物间作对当归早期抽薹及麻口病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no. 10, 25 October 2013 (2013-10-25), pages 45 - 47 *
王田涛等: "连作条件下间作模式对当归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
王田涛等: "连作条件下间作模式对当归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no. 02, 20 April 2013 (2013-04-20), pages 54 - 61 *
赵文婷等: "大蒜对连作胁迫下当归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no. 10, 31 May 2015 (2015-05-31), pages 29 - 33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22076A (zh) * 2018-08-27 2019-01-04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三七化感效应消减方法
CN109511502A (zh) * 2018-11-01 2019-03-26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一种当归黄芪间作种植方法
CN111133969A (zh) * 2020-01-07 2020-05-12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一种降低当归早期抽薹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5251B (zh) 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在烟草大面积栽培中的应用方法
CN102057826B (zh) 利用摩西球囊霉或根内球囊霉降低蔬菜辛硫磷残留的方法
CN105123224A (zh) 一种油用牡丹高产栽培方法
CN102776124A (zh) 温室、大棚土壤还原、消毒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土壤消毒方法
CN101878726B (zh) 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栽培方法
CN104025863B (zh) 施用超富集植物提高牛膝菊修复镉污染土壤能力的方法
CN107759362A (zh) 一种防止人参重茬的复合微生物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56981A (zh) 涵养石漠化山地大果山楂树的栽培方法
CN106986691A (zh) 一种金丝***的栽培方法
Abdulazeez Effects of soil texture on vegetative and root growth of Senna obtusifolia seedlings indigenous to Bichi, Sudan savannah of Northern Nigeria, in green house conditions
CN106171389A (zh) 一种林下魔芋种芋1年生种植方法
CN107182478A (zh) 一种黄精的仿野生栽培方法
CN102715052A (zh) 利用耕地及稻糠除草的有机水稻栽培方法
CN109511502A (zh) 一种当归黄芪间作种植方法
CN106717746A (zh) 一种当归‑大蒜间作种植方法
CN110178676B (zh) 一种生姜和香蕉套种的方法
CN107318451A (zh) 高粱二比空多株密植栽培方法
CN101990825B (zh) 菌根工业品的制备方法
CN109892189A (zh) 一种烟薯间套作模式下的植烟土壤生态保育方法
CN104255288A (zh) 韭叶芸香草的仿野生高产种植方法
CN114403145B (zh) 一种有效防控甘薯地下害虫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28612B (zh) 日照茶区黄金芽茶的松茶间作的种植方法
CN115322907B (zh) 一种具有防控烟草根腐病功能的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
CN109952902A (zh) 一种茶树的种植方法
CN106982644A (zh) 一种芦笋高产密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