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76298B - 数据传输方法及其相关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及其相关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76298B
CN106576298B CN201580042568.2A CN201580042568A CN106576298B CN 106576298 B CN106576298 B CN 106576298B CN 201580042568 A CN201580042568 A CN 201580042568A CN 106576298 B CN106576298 B CN 1065762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data
bits
sequence
transmit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256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76298A (zh
Inventor
杜振国
罗毅
于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76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62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762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62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截掉所述编码后原始数据序列尾部的M比特,所述M比特与所述待传输数据中的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之前的数据无关;其中,M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及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序列。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及其相关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其相关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标准的演进,目前的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1工作组已开始下一代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下一代WiFi标准简称HEW(High Efficiency WLAN,高效无线局域网),项目代号802.11ax,目标是将***容量提升到10Gbps以上,特别关注WiFi设备室外部署和高密度部署两种场景。
针对高密度分布场景,传统WiFi的竞争接入机制由于其低效率而不能很好的工作,迫切需要引入新的媒体接入机制,因此在其它网络中已经证实具有较高性能及优势的多用户传输技术极有可能在802.11ax中引入,如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复用)和UL MU-MIMO(Uplink 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上行多入多出),DL MU-MIMO(Downlink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下行多入多出)已经在802.11ac中引入。无论OFDMA还是UL MU-MIMO,都需要AP(Access Point,接入点)对多个STA(STATION,站点)的传输资源进行分配和调度,调度信息放在AP发送的触发(Trigger)帧中。
对于承载多用户调度信息的Trigger帧,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利用AP发送的帧的物理头部分,如图1所示的帧结构中的HE-SIG-B。HE-SIG-B所承载的调度信息可能采用每个用户设备独立分配CRC(Cyclic Redundancy Code,循环冗余码)并独立编码的方式,即对每个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添加CRC并进行信道信道编码,其目的是使得每个用户设备可以独立地解出自己的数据,而不管其它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接收正确与否。如果调度信息的信道编码仍采用目前标准中最常用的BCC(Binary Convolutional Code,二进制卷积码),则需要在每个STA的调度信息尾部添加6比特全0的尾比特(Tail)。当调度多个用户设备时,HE-SIG-B中将出现多个Tail,从而导致极大的浪费。HE-SIG-B属于物理头,其中每个比特都很珍贵,过多的Tail将导致物理头较长,影响传输效率。每个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可能包括:
STA ID(Station Identification,站点标识符):被调度STA的标识,如AID(Association Identifier,关联标识)或PAID(Partial Association Identifier,部分关联标识);
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案):数据传输所使用的MCS;
STBC(Space-time Block Coding,空时分组编码):是否使用STBC;
Coding(编码):数据传输使用何种信道编码;
Beam-forming(波束形成):是否使用波束赋形传输数据;及
频域资源分配或Nsts(Number of Space and Time Stream,空时流数):在OFDMA***中,表示被调度STA所分配的频域资源宽度;在MIMO***中为空时流个数或位置,表示STA被分配了哪些空时流用于数据传输。
基于上述分析可见,当采用每个用户设备信息独立分配CRC并独立编码的方式传输多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时,使用BCC编码将会导致极大的资源浪费。
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采用咬尾(Tail-biting)卷积码。所谓咬尾卷积码是指,编码前不在数据末尾添加Tail,而是用待编码序列的最后6比特来设置编码器的初始状态。然后,接收端利用编码器初始状态与待编码序列的最后6比特相同的特点来解码。该方法省掉了数据末尾的6比特Tail。Tail-biting编码器的初始状态与待编码序列最后6比特Tail相同,但其值未知。Tail-biting编码相比BCC少了已知的初始状态,所以Tail-biting编码的性能比BCC差。
为解决Tail-biting编码的性能比BCC差的问题,一种解决办法是,利用每个用户设备调度中包含STA ID且STA已知自己的STA ID的特点,将STA ID放在待编码序列的尾部,并用STA ID的后6比特设置Tail-biting编码器的初始状态。这样,相当于用户设备已知编码器初始状态,且其值为自己的STA ID的后6比特,因此可以提高性能,使得译码性能与原始BCC相当。但是,该方法需要引入新的信道编码技术,必须对物理层做出较大修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信号的传输方法和***以及装置,能在不引入新的信道编码方式的情况下,减少Tail导致的资源浪费。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截掉所述编码后原始数据序列尾部的M比特,形成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M比特中的每个比特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相关或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及尾比特相关,其中,M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及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序列。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发送待传输数据,所述待传输数据中包含标识信息,所述标识信息至少包含两部分,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至少两部分中的任意两部分之间至少间隔1比特。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所述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包括与所述待传输数据头部的N1比特标识信息对应的N2比特;其中,N、K、N1、N2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N2>N1;截掉所述编码后原始数据序列头部的M比特,形成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M比特中的每个比特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相关,其中,M为自然数,且1≤M≤N2;及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序列。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接收端预先计算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所述接收端接收发射端发送的尾部的M比特已被截掉的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是发送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并截掉编码后数据的尾部M比特之后的数据,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第二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M为不小于1的整数;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添加至接收到的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的尾部,形成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对所述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解码,获得解码后数据序列。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接收端预先计算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所述接收端接收发射端发送的头部的M比特已被截掉的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是发送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并截掉编码后数据的尾部M比特之后的数据,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第二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M为不小于1的整数;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添加至接收到的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的头部,形成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对所述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解码,获得解码后数据序列。
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截掉所述编码后原始数据序列尾部的M比特,形成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M比特中的每个比特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相关或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及尾比特相关,其中,M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及
发送器,用于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序列。
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所述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包括与所述待传输数据头部的N1比特标识信息对应的N2比特;其中,N、K、N1、N2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N2>N1;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截掉所述编码后原始数据序列头部的M比特,形成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M比特中的每个比特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相关,其中,M为自然数,且1≤M≤N2;及
发送器,用于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序列。
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预先计算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
接收器,用于接收发射端发送的尾部的M比特已被截掉的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是发送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并截掉编码后数据的尾部M比特之后的数据,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第二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M为不小于1的整数;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添加至接收到的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的尾部,形成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
对所述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解码,获得解码后数据序列。
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预先计算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
接收器,用于接收发射端发送的头部的M比特已被截掉的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是发送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并截掉编码后数据的尾部M比特之后的数据,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第二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M为不小于1的整数;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添加至接收到的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的头部,形成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
对所述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解码,获得解码后数据序列。
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在信号编码时截掉了与标识信息或标识信息和尾比特相关的M个比特,能在不引入新的信道编码方式的情况下,减少Tail导致的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帧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发送端的信号编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接收端生成预编码序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接收端的信号解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发送端的信号编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接收端生成预编码序列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接收端的信号解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PAID与CRC进行异或处理的示例图;
图9a~9c为本发明实施四采用三种不同编码速率时的编码方法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采用的信号结构图。
图11~13是本发明实施例六中AID不同设置方式的信号结构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七中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八中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九中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中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一中通信设备的组成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二中通信设备的组成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三中通信设备的组成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四中通信设备的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假设采用R=1/2编码,STA ID采用11bits的AID,总的编码前数据序列长度为Lbits(包含CRC和Tail)。
请参阅图2,发送端(如AP)处理过程如下:
Step(步骤)1:将AID放在调度信息块头部,尾部添加6bits的Tail,然后执行BCC编码;
Step2:将编码后数据序列截掉位于头部的N=22bits;编码后数据的头22bits仅与AID相关,与AID之后的其它字段无关;
Step3:发送编码后数据截掉头22bits后的剩余部分。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发送端待发送的数据的总长度是L,采用R=1/2编码速率对待发送数据进行BCC编码后的数据长度是2L,截掉编码后的数据头部的22bits之后,实际发送的数据序列的长度为2L-22,上述过程相当于减少传输了11bits。
请参阅图3及图4,与上述发送端相应的接收端(如STA)的处理过程如下:
Step1:预先计算和存储自己的AID编码序列。具体计算方法可以是:将BCC编码器初始状态设置为全0,11-bit AID作为输入,输出序列中的前22bits就是该AID的AID编码序列(见图3)。
Step2:STA对于接收到的每一个数据序列(如上述发送端发送的长度为2L-22的数据序列),将所述AID编码序列添加到接收的数据序列的头部,执行BCC解码。
Step3:根据解码后的数据中的CRC判断接收到的数据序列是否是发给该接收端的。
在图3及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接收端的解码过程与发送端的编码过程刚好相反,接收端接收的数据序列的长度是2L-22,在添加了22bits的AID编码序列之后,数据序列的长度变为2L,再对该长度为2L的数据序列进行BCC解码,即可得到长度为L的数据序列。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少接收端发生误警(false alarm)的概率,发送端可以只截去STA ID编码后对应序列的部分序列。例如,在AID=11bits的情况下,可以只截去编码后序列的前12比特,这相当于只截去AID前6bits对应的编码后序列。总之,截去的编码后序列长度不超过STA ID对应的编码后长度即可,如在AID=11bits的情况下,编码后的数据序列中有22bits与该AID对应,可截去的比特长度不能大于22比特。相应地,接收端计算AID编码序列时,只取BCC编码器输出前若干位作为AID编码序列。例如,发送端截去编码后序列的前12位,则接收端计算ID编码序列时只取BCC编码器输出的前12位。
实施列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目的相同,但STA ID不是放在调度信息头部,而是放在尾部。相应地,发送端需截去编码后序列的尾部若干比特,接收端需在接收数据序列的尾部添加该接收端的ID编码序列。
请参阅图5,在其它假设条件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情况下,发送端处理过程如下:
Step1:将AID放在调度信息块尾部,尾部添加6bits的Tail,然后执行BCC编码;
Step2:将编码后数据序列截掉位于尾部的N=22bits。由于802.11中采用的BCC编码器为6寄存器结构,故一个比特进入编码器产生的输出还与前6个比特相关。因此,当AID+Tail位于调度信息尾部时,AID的前6比特进入编码器产生的输出还与AID之前的数据有关,而从AID第7位开始之后的5比特进入编码器产生的输出则仅与AID的前6位相关。同理,Tail中的比特进入编码器产生的输出仅与AID和Tail相关。总之,AID的后5比特及6bits的Tail对应的编码器输出(即编码后数据序列中的尾部的22bits)仅与AID及Tail有关,而与AID之前的其它数据无关;
Step3:发送编码后数据截掉尾部22bits后的剩余部分。
对于经过BCC编码之后的数据序列,其尾部的22bits是要截掉的,实际发送的数据序列的长度为2L-22,上述过程相当于减少传输了11bits。由于将AID放在了Tail之前,故CRC只能前移(一般情况下CRC紧邻Tail)。
请参阅图6及图7,与所述发送端相应的接收端的处理过程如下:
Step1:预先计算和存储自己的AID编码序列。具体计算方法可以是:将BCC编码器初始状态设置为全0,11-bit AID+6-bit Tail作为输入,34位输出数据序列中的后22bits就是该AID的AID编码序列(见图6)。
Step2:接收端(如站点STA)对于收到的每一个解码前的调度信息块,将自己的AID编码序列(如34位输出数据序列中的后22bits)添加到调度信息块尾部,然后执行BCC解码。
Step3:根据解码后数据中的CRC判断该调度信息块是否是发给该接收端的。
类似实施例一,为了减少接收端发生误警(false alarm)的概率,发送端可以只截去STA ID编码后对应序列的部分序列,具体不再赘述。
实施列三:STA ID部分编码序列截断
如前所述,对编码后数据序列进行截断时,可以只截去STA ID编码序列的部分序列而不是全部序列。在某些情况下,仅允许截去STA ID编码序列的部分序列。
例如,一种减少调度信息块传输长度的方法,可将CRC异或到STA ID上进行传输(如图8所示)。相应地,接收端收到数据后,首先用自己的STA ID与接收数据进行异或,从而获得CRC,然后进行CRC校验。
在图8所示的情况下,STA ID的部分序列被CRC“污染”,其对应的编码后输出不仅与STA ID相关,还与CRC相关。对于这种情况下,对编码后数据序列进行截断时显然不能截去整个STA ID对应的序列,而是最多只能截去STA ID“纯净”部分对应的编码后序列。
假设采用R=1/2编码,STA ID采用11bits的AID,CRC长度为4bits。对于实施例一(AID位于调度信息块的头部)和实施例二(AID位于调度信息块的尾部)两种情况,发送端端截去的编码后序列长度以及接收端添加的ID编码序列生成规则需做下述修改:
对于实施例一(AID位于调度信息块的头部)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发送端将CRC与AID的后4bits进行异或,编码后截掉前(11-4)*2=14bits;接收端将自己的AID通过BCC编码器,取输出序列中的前14bits作为自己的ID编码序列。
对于实施例二(AID位于调度信息块的尾部)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发送端将CRC与AID的前4bits进行异或,编码后截掉尾部(11-4)*2=14bits;接收端将AID+Tail通过BCC编码器,取输出序列中的后14bits作为自己的ID编码序列。
对于实施例一(AID位于调度信息块的头部)和实施例二(AID位于调度信息块的尾部)两种情况,在本实施例中,14bits是能够截去的最大值,也可直接截去小于14bits的序列。例如,截去8bits序列,相当于截掉了AID前4bits对应的编码序列,或截掉Tail的后4bits对应的编码序列。
实施列四:
前面的讨论均以调度信息块采用R=1/2编码为例进行讨论。而事实上,调度信息块可能使用其他编码方式。例如,若使用HE-SIG-B承载调度信息块,可在HE-SIG-A或HE-SIG-B的common part中指示调度信息块的MCS;若使用MAC帧承载调度信息块,则可在物理头中指示调度信息块的MCS。不同编码速率情况下,可截去的最大信息长度是不同的。
802.11中,其它编码速率的产生,是在R=1/2编码输出的基础上进行打孔(Puncturing)得到的。根据前面的讨论,编码后数据序列能够截去的部分应当只跟STA ID(和Tail)有关,其对应的编码前序列称为STA ID的“纯净”部分。假设STA ID的“纯净”部分长度为l,则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STA ID“纯净”部分的定义分别如下:
实施例一:指STA ID的前l-bit,其经过1/2编码后只与AID相关。例如,AID=11bits,则l=11bits;如果AID后4bits异或了CRC,则l=7bits
实施例二:指STA ID的后(l-6)bits+Tail,经1/2编码后只与AID和Tail相关。l中包含Tail。例如,AID=11bits,则“纯净”部分是指AID后5bits和6bits Tail,l=11bits;如果AID=11bits且前4bits异或了CRC,则“纯净”部分是指AID后1bit和6bits Tail,l=7bits;如果AID=11bits且前8bits异或了CRC,则“纯净”部分是指6bits Tail的最后3bits,l=3bits;
假设总的编码前数据序列长度为L bits(包含CRC和Tail)。如果调度信息块使用R=2/3编码,则每2个编码前比特经过1/2 BCC编码器产生的4个编码后比特中,挖掉最后一个比特(如图9a)。此时,对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两种情况,发送端可截去编码后序列长度以及接收端计算ID编码序列的规则如下:
情况一
发送端:若l为偶数,则截掉2/3编码后序列的前h=2l×3/4=3l/2bits;若l为奇数,则截掉2/3编码后序列的前h=2(l-1)×3/4+2=(3l+1)/2bits
接收端:将STA ID通过2/3编码器,取输出序列中前h bits作为ID编码序列
情况二
发送端
(L-l)为偶数:若l为偶数,则截掉2/3编码后序列的后h1=2l×3/4=3l/2bits;若l为奇数,则截掉2/3编码后序列的后h1=2(l-1)×3/4+2=(3l+1)/2bits
(L-l)为奇数:若l为偶数,则截掉2/3编码后序列的后h2=2l×3/4=3l/2bits;若l为奇数,则截掉2/3编码后序列的后h2=2(l-1)×3/4+1=(3l-1)/2bits
接收端
(L-l)为偶数:将pure(STA ID)通过2/3编码器,取输出序列中后h1 bits作为ID编码序列
(L-l)为奇数:将X+pure(STA ID)通过2/3编码器,取输出序列中后h2 bits作为ID编码序列
注意,上面的描述中,X为0或1,可随意取值;pure(STA ID)为STA ID的lbits“纯净”部分,定义如前所述,其中包含Tail。
如果调度信息块使用R=3/4编码,则每3个编码前比特经过1/2 BCC编码器产生的6个编码后比特中,挖掉2个比特(如图9b)。此时,对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两种情况,发送端可截去编码后序列长度以及接收端计算ID编码序列的规则如下:
情况一
发送端
l mod 3=0:截掉3/4编码后序列的前h=2l×2/3=4l/3bits
l mod 3=1:截掉3/4编码后序列的前h=2(l-1)×2/3+2=(4l+2)/3bits
l mod 3=2:截掉3/4编码后序列的前h=2(l-2)×2/3+3=(4l+1)/3bits
接收端:将STA ID通过3/4编码器,取输出序列中前h bits作为ID编码序列
情况二
(L-l)mod 3=0
发送端:若l mod 3=0,截掉3/4编码后序列的后h=2l×2/3=4l/3bits;l mod 3=1,h=2(l-1)×2/3+2=(4l+2)/3bits;l mod 3=2,h=2(l-2)×2/3+3=(4l+1)/3bits
接收端:将pure(STA ID)通过3/4编码器,取输出序列中后h bits作为ID预编码序列
(L-l)mod 3=1
发送端:若l mod 3=0,h=2l×2/3=4l/3bits;l mod 3=1,h=2(l-1)×2/3+1=(4l-1)/3bits;l mod 3=2,h=2(l-2)×2/3+2=(4l-2)/3bits
接收端:将X+pure(STA ID)通过3/4编码器,取输出序列中后h bits作为ID编码序列
(L-l)mod 3=2
发送端:若l mod 3=0,h=2l×2/3=4l/3bits;l mod 3=1,h=2(l-1)×2/3+1=(4l-1)/3bits;l mod 3=2,h=2(l-2)×2/3+3=(4l+1)/3bits
接收端:将XX+pure(STA ID)通过3/4编码器,取输出序列中后h bits作为ID编码序列
如果调度信息块使用R=5/6编码,则每5个编码前比特经过1/2 BCC编码器产生的10个编码后比特中,挖掉4个比特(如图9c)。此时,对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两种情况,发送端可截去编码后序列长度以及接收端计算ID编码序列的规则如下:
情况一
发送端:l mod 5=0,则截掉5/6编码后序列的前h=2l×3/5=6l/5bits;l mod 5=1,h=2(l-1)×3/5+2=(6l+4)/5bits;l mod 5=2,h=2(l-2)×3/5+3=(5l+3)/5bits;l mod 5=3,h=2(l-3)×3/5+4=(6l+2)/5bits;l mod 5=4,h=2(l-4)×3/5+5=(6l+1)/5bits
接收端:将STA ID通过5/6编码器,取输出序列中前h bits作为ID编码序列
情况二
(L-l)mod 5=0
发送端:截掉3/4编码后序列的后h bits。h的计算与实施例一相同
接收端:将pure(STA ID)通过5/6编码器,取输出序列中后h bits作为ID编码序列
(L-l)mod 5=1
发送端:l mod 5=0,h=2l×3/5=6l/5bits;l mod 5=1,h=2(l-1)×3/5+1=(6l-1)/5bits;l mod 5=2,h=2(l-2)×3/5+2=(6l-2)/5bits;l mod 5=3,h=2(l-3)×3/5+3=(6l-3)/5bits;l mod 5=4,h=2(l-4)×3/5+4=(6l-4)/5bits
接收端:将X+pure(STA ID)通过5/6编码器,取输出序列中后h bits作为ID编码序列
(L-l)mod 5=2
发送端:l mod 5=0,h=2l×3/5=6l/5bits;l mod 5=1,h=2(l-1)×3/5+1=(6l-1)/5bits;l mod 5=2,h=2(l-2)×3/5+2=(6l-2)/5bits;l mod 5=3,h=2(l-3)×3/5+3=(6l-3)/5bits;l mod 5=4,h=2(l-4)×3/5+5=(6l+1)/5bits
接收端:将XX+pure(STA ID)通过5/6编码器,取输出序列中后h bits作为ID编码序列
(L-l)mod 5=3
发送端:l mod 5=0,h=2l×3/5=6l/5bits;l mod 5=1,h=2(l-1)×3/5+1=(6l-1)/5bits;l mod 5=2,h=2(l-2)×3/5+2=(6l-2)/5bits;l mod 5=3,h=2(l-3)×3/5+4=(6l+2)/5bits;l mod 5=4,h=2(l-4)×3/5+5=(6l+1)/5bits
接收端:将XXX+pure(STA ID)通过5/6编码器,取输出序列中后h bits作为ID编码序列
(L-l)mod 5=4
发送端:l mod 5=0,h=2l×3/5=6l/5bits;l mod 5=1,h=2(l-1)×3/5+1=(6l-1)/5bits;l mod 5=2,h=2(l-2)×3/5+3=(6l+3)/5bits;l mod 5=3,h=2(l-3)×3/5+4=(6l+2)/5bits;l mod 5=4,h=2(l-4)×3/5+5=(6l+1)/5bits
接收端:将XXXX+pure(STA ID)通过5/6编码器,取输出序列中后h bits作为ID编码序列。
实施列五:
请参阅图10,前面的实施例可用于其它收发双方存在预定义数据的场景。例如:
HE-SIG-A中包含Color,作为BSS的粗略标识;
HE-SIG-B的Common part中包含BSSID或PBSSID,用于具体标识BSS;
对于这两种情况下,也可利用本发明的方案来传输HE-SIG-A以及HE-SIG-B的Common part,达到节省传输开销的目的。具体处理上,将Color/BSSID/PBSSID当做本发明中的STA ID处理即可。
实施列六:
对于上面的任一实施例,当发送端截去的是整个pure(STA ID)编码后序列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时,可在编码前将STA ID的一部分移到其它位置。例如在图11~13所示的实施例中,编码前的AID分为两段,一段位于头部或尾部,另一短位于其它位置。该方法可进一步减少误报概率。
假设采用R=1/2编码,AID=11bits。
对于实施例一,若打算编码后截去头部14bits(对应编码前AID的前7bits),则可在编码前将AID分为为AID_1(7bits)和AID_2(4bits)两段,两者在调度信息块中分开放置(如图11所示),两者之间的间隔至少一为1bit。接收端产生AID编码序列时,也是取AID通过R=1/2 BCC编码器之后输出序列的前14bits。这种情况下,pure(STA ID)即AID_1,长度为7。
对于实施例二,若打算编码后截去尾部14bits(对应编码前AID最后1bit+6bitsTail),则可在编码前将AID分为为AID_1(4bits)和AID_2(7bits)两段(如图12所示),两者在调度信息块中分开放置,两者之间的间隔至少一为1bit。接收端产生AID编码序列时,也是取AID+Tail通过R=1/2 BCC编码器之后输出序列的后14bits。这种情况下,pure(STAID)为截去序列对应的编码前比特,即AID_2的最后1bit+6bit Tail,长度为7。
对于实施例二,一种特殊情况是只截去Tail对应的编码后序列(即编码后序列的最后12bits)。这种情况下,AID应分为AID_1(5bits)和AID_2(6bits)两段(如图6所示)。接收端产生AID编码序列时,将6比特Tail(全0)通过R=1/2 BCC编码器之后输出序列的12bits。这种情况下,pure(STA ID)就是Tail,长度为6。
实施例七
请参阅图14,结合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七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01: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
S02:截掉所述编码后原始数据序列尾部的M比特,形成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M比特中的每个比特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相关或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及尾比特相关,其中,M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及
S03: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序列。
所述BCC编码的编码器的初始状态与所述K位尾比特相同,且所述K位尾比特为K位的预定义序列。
所述标识信息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包括连续排列的第一段及第二段;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之前;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为M1比特的数据,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为M2比特的数据,其中,M1+M2=N1,且M1≥K。
如果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N1。
如果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K。
M的取值与对所述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所采用的编码速率有关。
所述标识信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长度为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部分长度为N-N1比特,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之前,且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至少间隔1比特。
实施例八
请参阅图15,结合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八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11: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所述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包括与所述待传输数据头部的N1比特标识信息对应的N2比特;其中,N、K、N1、N2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N2>N1;
S12:截掉所述编码后原始数据序列头部的M比特,形成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M比特中的每个比特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相关,其中,M为自然数,且1≤M≤N2;及
S13: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序列。
所述标识信息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所述标识信息包括连续排列的第一段及第二段;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与所述该标识信息之前的数据有关,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仅与所述所述标识信息有关;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的前侧;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为M1比特的数据,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为M2比特的数据,其中,M1+M2=N1,且M1≥K。
如果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N1,M≤2M2。
M的取值与对所述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编码速率有关。
所述标识信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长度为N1比特,且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部分长度为N-N1比特,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之后,且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之间间隔至少1比特。
实施例九
请参阅图16,结合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九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21:接收端预先计算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
所述接收端接收发射端发送的尾部的M比特已被截掉的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是发送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并截掉编码后数据的尾部M比特之后的数据,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第二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M为不小于1的整数;
S22: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添加至接收到的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的尾部,形成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
S23:对所述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解码,获得解码后数据序列。
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是所述接收端存储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为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所述接收端预先计算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具体包括:
将X位前缀序列、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及K位尾比特组成的序列通过BCC编码器进行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序列,所述前缀序列为预定义序列或随机序列或按照预定义规则生成的序列,其长度X的取值取决于所述BCC编码的编码速率、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总长度以及N1+K的值,X为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
取所述编码后的序列的后M比特作为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
所述BCC编码器的初始状态与所述K位尾比特相同,且所述K位尾比特为K位的预定义序列。
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长度为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所述第二部分长度为N-N1比特,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之前,且与所述第一部分至少间隔1比特。
在对所述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解码,获得解码后数据序列之后,包括:所述接收端从所说解码后数据序列中获取第三标识信息,并判断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与所第一标识信息是否相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经过信道传输、并被所述接收端接收之后的结果。
如果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N1。
如果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K。
实施例十
请参阅图17,结合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十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31:接收端预先计算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
所述接收端接收发射端发送的头部的M比特已被截掉的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是发送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并截掉编码后数据的尾部M比特之后的数据,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第二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M为不小于1的整数;
S32: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添加至接收到的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的头部,形成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
S33:对所述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解码,获得解码后数据序列。
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是所述接收端存储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为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所述接收端预先计算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具体包括具体包括:将X位前缀序列、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通过BCC编码器进行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序列,X为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取该序列中的前M比特作为预编码序列。
实施例十一
请参阅图18,结合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十一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101,用于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
所述处理器101还用于截掉所述编码后原始数据序列尾部的M比特,形成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M比特中的每个比特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相关或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及尾比特相关,其中,M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及
发送器102,用于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序列。
所述BCC编码的编码器的初始状态与所述K位尾比特相同,且所述K位尾比特为K位的预定义序列。
所述标识信息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包括连续排列的第一段及第二段;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之前;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为M1比特的数据,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为M2比特的数据,其中,M1+M2=N1,且M1≥K。
如果所述处理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N1。
如果所述处理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K。
M的取值与对所述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所采用的编码速率有关。
所述标识信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长度为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部分长度为N-N1比特,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之前,且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至少间隔1比特。
实施例十二
请参阅图19,结合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十二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111,用于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所述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包括与所述待传输数据头部的N1比特标识信息对应的N2比特;其中,N、K、N1、N2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N2>N1;
所述处理器111还用于截掉所述编码后原始数据序列头部的M比特,形成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M比特中的每个比特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相关,其中,M为自然数,且1≤M≤N2;及
发送器112,用于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序列。
所述标识信息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所述标识信息包括连续排列的第一段及第二段;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与所述该标识信息之前的数据有关,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仅与所述所述标识信息有关;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的前侧;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为M1比特的数据,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为M2比特的数据,其中,M1+M2=N1,且M1≥K。
如果所述处理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N1,M≤2M2。
M的取值与对所述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编码速率有关。
所述标识信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长度为N1比特,且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部分长度为N-N1比特,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之后,且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之间间隔至少1比特。
实施例十三
请参阅图20,结合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十三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121,用于预先计算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
接收器122,用于接收发射端发送的尾部的M比特已被截掉的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是发送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并截掉编码后数据的尾部M比特之后的数据,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第二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M为不小于1的整数;
所述处理器121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添加至接收到的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的尾部,形成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
对所述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解码,获得解码后数据序列。
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是所述通信设备存储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为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所述处理器121还具体用于:
将X位前缀序列、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及K位尾比特组成的序列通过BCC编码器进行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序列,所述前缀序列为预定义序列或随机序列或按照预定义规则生成的序列,其长度X的取值取决于所述BCC编码的编码速率、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总长度以及N1+K的值,X为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
取所述编码后的序列的后M比特作为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
所述BCC编码器的初始状态与所述K位尾比特相同,且所述K位尾比特为K位的预定义序列。
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长度为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所述第二部分长度为N-N1比特,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之前,且与所述第一部分至少间隔1比特。
所述处理器121还具体用于:从所说解码后数据序列中获取第三标识信息,并判断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与所第一标识信息是否相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经过信道传输、并被所述通信设备接收之后的结果。
如果所述处理器121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N1。
如果所述处理器121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K。
实施例十四
请参阅图21,结合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十四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131,用于预先计算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
接收器132,用于接收发射端发送的头部的M比特已被截掉的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是发送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并截掉编码后数据的尾部M比特之后的数据,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第二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M为不小于1的整数;
所述处理器131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添加至接收到的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的头部,形成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
对所述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解码,获得解码后数据序列。
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是所述接收端存储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为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所述处理器131还具体用于:将X位前缀序列、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通过BCC编码器进行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序列,X为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取该序列中的前M比特作为预编码序列。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53)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
截掉所述编码后原始数据序列尾部的M比特,所述M比特与所述待传输数据中的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之前的数据无关;其中,M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及
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CC编码的编码器的初始状态与所述K位尾比特相同,且所述K位尾比特为K位的预定义序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信息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包括连续排列的第一段及第二段;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之前;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为M1比特的数据,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为M2比特的数据,其中,M1+M2=N1,且M1≥K。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N1。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K。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M的取值与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所采用的编码速率有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信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长度为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部分长度为N-N1比特,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之前,且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至少间隔1比特。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M的取值与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所采用的编码速率有关。
10.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具有权利要求5或6任意一项所述 方法的全部特征,并且,M的取值与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所采用的编码速率有关。
1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所述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包括与所述待传输数据头部的N1比特标识信息对应的N2比特;其中,N、K、N1、N2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N2>N1;
截掉所述编码后原始数据序列头部的M比特,形成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M比特中的每个比特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相关,其中,M为自然数,且1≤M≤N2;及
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序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信息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1-12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信息包括连续排列的第一段及第二段;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与所述标识信息之前的数据有关,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仅与所述标识信息有关;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的前侧;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为M1比特的数据,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为M2比特的数据,其中,M1+M2=N1,且M1≥K。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N1,M≤2M2。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信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长度为N1比特,且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部分长度为N-N1比特,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之后,且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之间间隔至少1比特。
16.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具有权利要求11-14任意一项所述 方法的全部特征,并且,M的取值与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编码速率有关。
17.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端预先计算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
所述接收端接收发射端发送的尾部的M比特已被截掉的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是发送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并截掉编码后数据的尾部M比特之后的数据,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第二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M为不小于1的整数;
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添加至接收到的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的尾部,形成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
对所述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解码,获得解码后数据序列。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是所述接收端存储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为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预先计算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具体包括:
将X位前缀序列、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N1比特及K位尾比特组成的序列通过BCC 编码器进行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序列,所述前缀序列为预定义序列或随机序列或按照预定义规则生成的序列,其长度X的取值取决于所述BCC编码的编码速率、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总长度以及N1+K的值,X为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
取所述编码后的序列的后M比特作为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CC编码器的初始状态与所述K位尾比特相同,且所述K位尾比特为K位的预定义序列。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长度为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所述第二部分长度为N-N1比特,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之前,且与所述第一部分至少间隔1比特。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解码,获得解码后数据序列之后,包括:所述接收端从所述解码后数据序列中获取第三标识信息,并判断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与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是否相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经过信道传输、并被所述接收端接收之后的结果。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N1。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K。
25.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端预先计算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
所述接收端接收发射端发送的头部的M比特已被截掉的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是发送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并截掉编码后数据的尾部M比特之后的数据,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第二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M为不小于1的整数;
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添加至接收到的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的头部,形成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
对所述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解码,获得解码后数据序列。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是所述接收端存储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为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预先计算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具体包括:将X位前缀序列、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通过BCC编码器进行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序列,X为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取该序列中的前M比特作为预编码序列。
28.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截掉所述编码后原始数据序列尾部的M比特,形成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M比特中的每个比特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相关或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及尾比特相关,其中,M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及
发送器,用于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序列。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BCC编码的编码器的初始状态与所述K位尾比特相同,且所述K位尾比特为K位的预定义序列。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信息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31.根据权利要求28-30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包括连续排列的第一段及第二段;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之前;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为M1比特的数据,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为M2比特的数据,其中,M1+M2=N1,且M1≥K。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处理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N1。
3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处理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K。
3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信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长度为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部分长度为N-N1比特,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之前,且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至少间隔1比特。
35.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具有权利要求28-33任意一项所述通信设备的全部特征,并且,M的取值与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所采用的编码速率有关。
36.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所述编码后的原始数据序列包括与所述待传输数据头部的N1比特标识信息对应的N2比特;其中,N、K、N1、N2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N2>N1;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截掉所述编码后原始数据序列头部的M比特,形成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M比特中的每个比特仅与所述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相关,其中,M为自然数,且1≤M≤N2;及
发送器,用于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序列。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信息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38.根据权利要求36-37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信息包括连续排列的第一段及第二段;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与所述标识信息之前的数据有关,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仅与所述标识信息有关;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的前侧;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段为M1比特的数据,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段为M2比特的数据,其中,M1+M2=N1,且M1≥K。
39.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处理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N1,M≤2M2。
40.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信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长度为N1比特,且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二部分长度为N-N1比特,位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之后,且与所述标识信息的第一部分之间间隔至少1比特。
41.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具有权利要求36-39任意一项所述通信设备的全部特征,并且,M的取值与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编码速率有关。
42.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预先计算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
接收器,用于接收发射端发送的尾部的M比特已被截掉的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是发送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并截掉编码后数据的尾部M比特之后的数据,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第二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M为不小于1的整数;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添加至接收到的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的尾部,形成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
对所述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解码,获得解码后数据序列。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是所述通信设备存储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为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具体用于:
将X位前缀序列、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及K位尾比特组成的序列通过BCC编码器进行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序列,所述前缀序列为预定义序列或随机序列或按照预定义规则生成的序列,其长度X的取值取决于所述BCC编码的编码速率、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总长度以及N1+K的值,X为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
取所述编码后的序列的后M比特作为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
45.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BCC编码器的初始状态与所述K位尾比特相同,且所述K位尾比特为K位的预定义序列。
46.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长度为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述尾比特之前且紧邻尾比特,所述第二部分长度为N-N1比特,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之前,且与所述第一部分至少间隔1比特。
47.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具体用于:从所述解码后数据序列中获取第三标识信息,并判断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与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是否相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经过信道传输、并被所述通信设备接收之后的结果。
48.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处理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N1。
49.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处理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采用的是1/2速率卷积编码,则M=2×K。
50.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预先计算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
接收器,用于接收发射端发送的头部的M比特已被截掉的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是发送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BCC编码并截掉编码后数据的尾部M比特之后的数据,所述待传输数据包含有N比特第二标识信息和K位尾比特,所述尾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尾部,所述第二标识信息的N1比特位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头部,其中,N、K、N1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且N1≤N,M为不小于1的整数;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预编码序列添加至接收到的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的头部,形成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
对所述添加有预编码序列的数据序列进行二进制卷积码BCC解码,获得解码后数据序列。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是所述接收端存储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为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标识信息、或接收端标识信息、或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在网络的标识信息。
52.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具体用于:将X位前缀序列、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所述N1比特通过BCC编码器进行编码,形成编码后的序列,X为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取该序列中的前M比特作为预编码序列。
53.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硬件执行时,能够实现权利要求1至2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580042568.2A 2015-06-27 2015-06-27 数据传输方法及其相关通信设备 Active CN1065762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5/082587 WO2017000098A1 (zh) 2015-06-27 2015-06-27 数据传输方法及其相关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6298A CN106576298A (zh) 2017-04-19
CN106576298B true CN106576298B (zh) 2020-02-14

Family

ID=57609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2568.2A Active CN106576298B (zh) 2015-06-27 2015-06-27 数据传输方法及其相关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76298B (zh)
WO (1) WO2017000098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8286A (zh) * 2007-08-30 2009-03-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度信息的指示方法和装置
CN102469527A (zh) * 2010-11-04 2012-05-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2907011A (zh) * 2010-03-11 2013-01-30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用于在多输入多输出***中收发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3563279A (zh) * 2011-05-13 2014-02-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具有多种格式的分组的无线通信的***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24441B2 (en) * 2011-05-12 2014-09-02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frame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8286A (zh) * 2007-08-30 2009-03-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度信息的指示方法和装置
CN102907011A (zh) * 2010-03-11 2013-01-30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用于在多输入多输出***中收发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2469527A (zh) * 2010-11-04 2012-05-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3563279A (zh) * 2011-05-13 2014-02-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具有多种格式的分组的无线通信的***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00098A1 (zh) 2017-01-05
CN106576298A (zh) 2017-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51797B2 (ja) Mimo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を送受信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US1124555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adding and packet extension for downlink multiuser transmission
KR101096309B1 (ko) 코드 블록 자원 요소 경계를 유지하기 위한 레이트 매칭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10164695B2 (en) Tone block and spatial stream allocation
CN107431563B (zh) 网络节点、用户设备及其方法
KR20130069750A (ko) Mu-mimo에서 전력 로딩
CN110650542A (zh) 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US889163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P3580865B1 (en) Mcs for long ldpc codes
CN107409108B (zh) 协作译码的方法和、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6576298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其相关通信设备
JP2005137003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送信ダイバーシチ利得を高める方法及び無線送信機
Mittal et al.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overhead reduction using Arithmetic coding in massive MIMO systems
WO2018228704A1 (en) A network device, a user equipment and a method for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WO202323612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source coding and channel coding of low entropy signals
EP2400672B1 (en) Method for reduc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overhead in precoded mimo-ofdm systems
JP2021073766A (ja) 受信方法、受信装置、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10719241A (zh) 一种对pdcch进行加扰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