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76206A - 感觉信号输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感觉信号输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76206A
CN106576206A CN201580039415.2A CN201580039415A CN106576206A CN 106576206 A CN106576206 A CN 106576206A CN 201580039415 A CN201580039415 A CN 201580039415A CN 106576206 A CN106576206 A CN 106576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oles
magnetic circuit
coil
elasto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941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允圭
金载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ea Il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ea I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400962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574545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401048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678150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Yea Il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ea Il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76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62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8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coil systems moving upon intermittent or reversed energisation thereof by interaction with a fixed field system, e.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16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6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1/00Transducers of moving-armature or moving-core type
    • H04R11/02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9/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of the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covered by H04R9/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9/024Manufacturing aspec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of loudspeaker or microphone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00/00Loudspeakers
    • H04R2400/03Transducers capable of generating both sound as well as tactile vibration, e.g. as used in cellular 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00/00Loudspeakers
    • H04R2400/11Aspects regarding the frame of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04R9/066Loudspeakers using the principle of inert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及感觉信号输出装置的弹性支撑单元,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及感觉信号输出装置的弹性支撑单元,即,在线圈被固定于外壳,磁路被固定于外壳开放部的弹性体弹性支撑的状态下,对线圈的交替信号发生反应来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和/或振动力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中,上述弹性体的弹性支撑路径以最短距离的直线横跨外壳的开放部中心,两侧端部和中间部分在存在高度差的状态下立体地横跨,并弹性支撑磁路,上述磁路和弹性体及被弹性体支撑并发生振动的输出传递体由长轴形成,且一对磁路和输出传递体在弹性体的中间部分隔着间隔相结合。

Description

感觉信号输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觉信号输出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即,线圈固定于外壳,且在磁路被固定于外壳开放部的弹性体弹性支撑的状态下,对线圈的交替信号发生反应来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和/或振动力,在上述感觉信号输出装置中,上述弹性体的弹性支撑路径以最短距离的直线横跨外壳的开放部中心,两侧端部和中间部分在存在高度差的状态下立体地横跨,并弹性支撑磁路,上述磁路和弹性体及被弹性体支撑并发生振动的输出传递体由长轴形成,且一对磁路和输出传递体在弹性体的中间部分隔着间隔相结合,磁路仅由磁铁形成,线圈成对(Dual)。
背景技术
通常,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即,音响或振动输出装置为将从信号源输入的电信号转换为机械信号来输出音响或产生振动力的如扬声器、接收器、蜂鸣器、振动马达(振动器)等的输出音响或振动力的装置,骨传导输出装置也属于音响或振动输出装置。
以往,如图1所示,在感觉信号输出装置中,磁路发生振动并产生振动力,上述磁路包括:磁轭3;磁铁4,通过焊接或粘结或扣入固定方式依次层叠固定于磁轭3的上部面;以及顶板5(根据功能及设计还包括磁轭和/或重量体),线圈6隔着间隔(空隙)设置于顶板5的外周方向或内周方向,根据向线圈6施加的交流信号的方向,磁铁4和顶板5与形成于空隙的磁束进行反应,上述骨传导输出装置与其相同。此时,上述磁铁4和顶板5被区分为磁路,线圈6被区分为振动引发部。上述结构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通常收容于箱体型外壳1和盖2的内部,上述磁铁4和顶板5安插固定的磁轭3,即,磁路被额外的板簧7支撑并固定于外壳1(例如,铆钉8固定或焊接固定或注塑成型于外壳)。
而且,如上所述的以往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存在如下的问题:由于大部分呈圆形,包括其面积的尺寸大,因此很难适用于呈小型化趋势的便携式IT设备,且制约便携式IT设备的小型化。并且,存在如下的问题:迎合便携式IT设备的小型化趋势,在使包括面积的整体尺寸小型化的情况下,振动输出变低,导致高输出的特性也会受到制约。并且,存在如下的问题:呈长轴形态,可通过在两侧隔着间隔形成线圈6和磁路的结构来提高输出,但在这种以往的长轴型感觉信号输出装置中,两侧的线圈6和磁路分别存在频率偏差,因此振动会发生误差,从而导致振动体扭曲或歪曲的现象。并且,存在如下的问题:磁路由安插固定磁铁4和顶板5的磁轭3形成,与体积相比,磁铁所占据的比例小,从而导致磁力的降低。并且,存在如下的问题:在振动过程中,发生磁路的移动不被克制且超出振动范围的情况,因此会与外壳碰撞并发生杂音(噪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附加额外的缓冲单元。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以往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中,弹性支撑单元,即,板簧7在***边缘7a及中央面7b之间隔着间隔形成有弹性臂7c,上述弹性臂7c的两端中的一侧端与***边缘7a相连接,上述弹性臂7c的另一侧端与中央面7b相连接,存在于连接部位相互错位的位置并以弧(曲线)形态延伸。
在如上所述的以往的板簧7中,弹性臂7c呈弧(曲线)形态,因此在振动相关方面存在响应速度延迟,很难期待迅速且精密的输出特性的问题,当弹性臂7c的两端所连接的部分在振动时会扭曲,因此,存在该部分因频繁的振动而被撕裂(破损)的问题。并且,存在无法或难以适用于如谷歌玻璃手机等的修长的框架(感觉信号输出装置所固定的对象)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在感觉信号输出装置中,线圈被固定于外壳,且在磁路被固定于外壳开放部的弹性体弹性支撑的状态下,对线圈的交替信号发生反应来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和/或振动力,上述弹性体的弹性支撑路径以最短距离的直线横跨外壳的开放部中心,两侧端部和中间部分在存在高度差的状态下立体地横跨,并弹性支撑磁路,上述磁路和弹性体及被弹性体支撑并发生振动的输出传递体由长轴形成,且一对磁路和输出传递体在弹性体的中间部分隔着间隔相结合,磁路仅由磁铁形成,线圈成对。
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为沿着磁路110向线圈120施加的交流信号的方向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和振动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体170,上述弹性体170的两侧端和中间部分存在高度差,以最短路径横跨外壳101的开放部,上述弹性体170立体地弹性支撑上述磁路110或立体地弹性支撑上述磁路110及用于向外部或身体传递振动输出的输出传递体180。
并且,本发明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沿着磁路110向线圈120施加的交流信号的方向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或振动,感觉信号输出装置100的特征在于,沿着磁路110向振动引导部120施加的交替信号(N-S→S-N)的方向(极性),在弹性体170的支撑下,在外壳101上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或振动,且上述振动引导部120形成于磁路110的振动路径上,在上述磁路110进行的方向提供缓冲力,在其相反方向使反弹力倍加。
发明的效果
在基于如上所述的解决问题方案的本发明中,上述弹性体的弹性支撑路径以最短距离的直线横跨外壳的开放部中心并弹性支撑磁路,因此,对线圈的交替信号产生反应并进行振动的响应准确且迅速,在于振动相关动作中不会发生损失,输出特性得到提高。
并且,上述弹性体以最短距离的直线横跨外壳的开放部中央,两侧端部和中间部分以存在高度差的状态立体地横跨,并弹性支撑磁路,因此,在磁路进行振动的过程中,通过防止与弹性体的碰撞或干扰来防止杂音发生。
并且,在一个磁轭分别形成一对磁铁和顶板而成的双磁路被长轴的弹性体弹性支撑,在上述磁路的另一侧方向的弹性体形成有长轴的输出传递体,因此,向上述输出传递体的长轴整体传递输出,由此向宽度窄但长度长的部分扩散传递输出,上述长轴的输出传递体的两侧部分固定于弹性体,因此,在上述输出传递体的整体长度和面积中实现均等且无歪曲的输出。
并且,沿着上述磁路向振动引导部施加的交流信号的方向,在弹性体的支撑下,在外壳上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或振动,为了在上述磁路进行的相反方向使反弹力倍增,在上述磁路进行的方向提供缓冲力,上述振动引导部形成于上述磁路的振动路径上,增加输出并在没有额外的复杂的缓冲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缓冲力。
并且,上述磁路仅由磁铁形成,由此,在相同体积下,与以往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相比,可使磁铁的磁力极大化来增大输出。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以往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示出以往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的弹性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7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至图14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3的弹性体的例的立体图。
图15至图23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4至实施例10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4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1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5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1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6为示出本发明中弹性体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图27至图29为示出本发明中的磁路和/或输出传递体和弹性体的其他结合结构的剖视图。
图30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1的动作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31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2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2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2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33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3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4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3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35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4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如上所述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首先,如图3至图5所示(例示性地为矩形),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在沿着磁路110向线圈120施加的交流信号的方向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和振动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100中,可包括弹性体170,上述弹性体170的两侧端和中间部分存在高度差,以最短路径横跨外壳101的开放部,上述弹性体170立体地弹性支撑上述磁路110或立体地弹性支撑上述磁路110及用于向外部或身体传递振动输出的输出传递体180。
其中,实施例1中,上述弹性体170可以是从呈圆形或正方形或椭圆形或矩形的***边缘的一侧向另一侧横跨的直线形的弹性臂,上述弹性臂的两侧***边缘部分以向上弯曲并倾斜的方式延伸,以倾斜方式延伸的两端朝向中间部分沿着水平方向弯曲,从而维持水平。
此时,上述磁路110或用于向外部或身体传递上述磁路110及输出的输出传递体180可向相反方向固定于维持水平的中间部分的面。并且,上述***边缘部分的向上弯曲的部分为第一振动点VP1,向水平方向弯曲的部分为第二振动点VP2,上述第一振动点VP1和上述第二振动点VP2为开始振动的基准点。上述两侧方向的向上倾斜的区间为第一弹性支撑路径SL1,中间部分的水平区间为第二弹性支撑路径SL2。多个弹性支撑路径是振动而发生弹性的区间。并且,上述1个弹性体170的弹性臂可呈“-”形态,2个可呈“+”形态。
另一方面,实施例1中,本发明可包括:磁铁111,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环型或以在中央形成空间的方式两分的块形,用于产生磁力;顶板112,层叠于上述磁铁111的一侧面,用于集中磁铁的磁力;以及磁轭113,提供使上述磁铁111安插固定的面,并提供使磁力线通过的路径,以在磁铁111和顶板112的内周面方向空间或中央部分的空间形成设置线圈120的空隙的方式形成有突出部。如上所述,磁路110的磁铁111通过与磁轭113的粘结来固定,固定单元F贯通磁轭113的中央来与弹性体170及输出传递体180相结合,在磁轭113与弹性体170之间和弹性体170与输出传递体180之间可分别形成有用于当发生振动时防止干扰的第一隔片114和第二隔片181。上述第一隔片114可以为呈轮圈形态的额外的块,磁轭113的一侧面中央也可以突出(中央被贯通)。并且,上述第二隔片181也可以为呈轮圈形态的额外的块,也可以是输出传递体180的一侧面中央突出(中央被贯通)而成的。
另一方面,实施例1中,上述线圈120可以为以设置于通过磁铁111和磁轭113的突出部形成的空隙的方式粘结固定于外壳101的内侧底部面中央的音圈。
另一方面,实施例1中,上述输出传递体180可以为圆形或正方形或矩形的块体,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按具有长轴和短轴的矩形进行示出并进行说明。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1中,线圈120设置于上述磁轭113的中央突出部分和磁铁111及顶板112层叠体之间的空隙,此时,响应向线圈120施加的交流信号,如图6所示,由上述磁轭113和磁铁111、111'及顶板112、112'形成,相对于固定于外壳101的内侧底部面的线圈120,以能够发生弹性的方式固定于弹性体170的中间的磁路110进行上下振动并产生振动力。此时,在上述弹性体170中的两侧各个的第一振动点VP1成为第一弹性支撑路径SL1的振动基准点,上述第二振动点VP2成为第二弹性支撑路径SL2的振动基准点来进行振动,上述第一弹性支撑路径SL1在第一振动点VP1与第二振动点VP2之间弯曲并展开的过程中提供用于振动的弹力,在上述第二弹性支撑路径SL2在一侧第二振动点VP2与另一侧第二振动点VP2之间弯曲并展开的过程中提供用于振动的弹力。
如上所述,在发生弹性的弹性体170的中间部分中,在外壳101的外侧方向固定输出传递体180,振动力通过输出传递体180向外部或身体传递,即,实现骨传导。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1中,上述弹性体170的弹性支撑路径以最短距离的直线横跨外壳101的开放部中央,并弹性支撑磁路110,因此,与以曲线形成的现有技术相比,对线圈的交替信号产生反应并进行振动的响应速度准确并迅速。
接着,如图7至图9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2中,在沿着磁路110向线圈120施加的交流信号的方向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或振动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100中,可包括弹性体170,上述弹性体170的两侧端和中间部分存在高度差,以最短路径横跨外壳101的开放部中的长轴方向,上述弹性体170立体地弹性支撑隔着间隔形成的上述一对磁路110或立体地弹性支撑上述一对磁路110及用于向外部或身体传递振动输出的输出传递体180。
其中,实施例2中,上述弹性体170为从呈圆形或正方形或椭圆形或矩形的***边缘的一侧向另一侧横跨的直线形的弹性臂,上述弹性臂的两侧***边缘部分以向上弯曲倾斜的方式延伸,以倾斜方式延伸的两端朝向中间部分沿着水平方向弯曲,从而维持水平。此时,上述磁路110或向外部或身体传递上述磁路110及输出的输出传递体180可向相反方向固定于维持水平的中间部分的面。
另一方面,实施例2中,上述磁路110可包括:磁铁111,圆形或椭圆形的环型隔着间隔形成在一对或者由以在两侧分别形成空间的方式呈3分割的块形构成,用于产生磁力;顶板112,层叠于上述磁铁111的一侧面,用于集中磁铁的磁力;以及磁轭113,提供使上述磁铁111安插固定的面,并提供使磁力线通过的路径,以在磁铁111和顶板112的内周面方向空间或由以在上述两侧空间形成设置线圈120的空隙的方式形成有突出部。
另一方面,实施例2中,上述线圈120可以为以设置于通过磁铁111和磁轭113的突出部形成的空隙的方式粘结固定于外壳101的内侧底部面中央的音圈。
另一方面,实施例2中,上述输出传递体180可以为椭圆形或矩形的块体,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按具有长轴和短轴的矩形进行示出并进行说明。此外的结构要素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2中,在一个磁轭113分别形成一对磁铁111和顶板112而成的双磁路110可被长轴的弹性体170弹性支撑,在上述磁路110的另一侧方向弹性体170可形成有长轴的输出传递体180,因此向上述输出传递体180的长轴整体传递输出,由此向宽度窄但长度长的部分扩散传递输出,从而增大输出传递力。并且,在本发明中,即使因隔着间隔形成的不同磁路110之间的频率偏差而导致振动输出的偏差,也可在一个输出传递体180整体长度和面积实现均等且无歪曲的输出。
接着,在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弹性体170横跨外壳101并提供弹性支撑力的过程中,仅存在高度的差异,不以最短距离的直线横跨,而是通过曲线或弯曲的路径横跨。
观察上述结构,在沿着磁路110向线圈120施加的交流信号的方向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或振动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100中,能够以沿着椭圆或矩形的***边缘的中间部分或长度方向隔着间隔在两侧与***边缘存在高度差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固定上述磁路110或向外部或身体传递上述磁路110及输出的输出传递体180的固定面171,上述固定面171的一侧可以与在***边缘所相向的长轴中的一侧相连接,固定面171的另一侧可以与在***边缘所相向的长轴中的另一侧相连接。如上所述,高度差可以为用于确保磁路110发生振动的空间的部分。
此时,如图10所示,在上述弹性体170中,在隔着间隔形成的上述一对固定面171中,相向的一侧可与直线路径的弹性体相连接,一侧固定面171的另一侧可与***边缘所相向的长轴中的一侧相连接,另一侧固定面171的另一侧可以与***边缘的相向的长轴中的另一侧相连接,如图11及图12所示,上述固定面171的一侧可与***边缘所相向的长轴中的一侧相连接,固定面171的另一侧可与***边缘所相向的长轴中的另一侧相连接,上述固定面171可隔着间隔形成一对,如图13所示,上述隔着间隔形成的一对固定面171中的相向的一侧可与直线路径的弹性体相连接,一侧固定面171的另一侧可分别与***边缘的相向的长轴对称连接,另一侧固定面171的另一侧也可与***边缘所相向的长轴对称连接,如图14所示,上述固定面171的一侧可与***边缘所相向的长轴对称连接,固定面171的另一侧也可与***边缘所相向的长轴对称连接,固定面171的另一侧可与***边缘所相向的长轴对称连接,上述固定面171可隔着间隔形成一对。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3为实施例1、实施例2的弹性体170的弹性支撑路径的弹性臂的另一形状的例,基于振动的输出相关作用与实施例1、实施例2相同。
接着,如图15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本发明可包括:磁铁111,由圆形或椭圆形第一磁铁111'及在第一磁铁111'的***隔着间隔形成的环形或块形磁铁二111"形成;磁路110,包括顶板112和磁轭113,上述顶板112由层叠于上述第一磁铁111'和磁铁二111"的顶板一112'、顶板二112"形成,上述磁轭113提供使上述磁铁111安插的面;以及线圈120,设置于上述第一磁铁111'与磁铁二111"之间的间隔,磁路110可借助贯通上述磁铁二111"的两侧的固定单元F固定在弹性体170。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4中,磁铁110中的中央的第一磁铁111'起到磁轭113的突出部作用,且与磁铁二111"的磁力一同增加磁力,由此可提高振动输出。
接着,如图16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5中,实施例1的一对磁路110可隔着间隔被单一的弹性体170弹性支撑,上述弹性体170的中间部分可被支撑部件S支撑固定于外壳101,上述线圈120可分别设置于各个上述磁路110和磁轭113的突出部所形成的空隙,在上述弹性体170的外侧方向(图中上方)的面可形成有借助贯通一侧磁路110和另一侧磁路110的固定单元F来贯通固定的输出传递体180。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5中,即使因两侧的不同磁路110的频率偏差而导致振动的偏差,也可以在一个输出传递体180整体长度和面积实现均等且无歪曲的输出。
接着,如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顶板112层叠于磁铁111的一侧面,磁轭113层叠于磁铁111的另一侧面113而成的一对磁路110可隔着间隔被单一的弹性体170弹性支撑,上述弹性体170的中间部分可被支撑部件S支撑固定于外壳101,上述线圈120可设置于各个上述磁路110的外周面方向,在上述弹性体170的外侧方向(图中上方)的面可形成有借助贯通一侧磁路110和另一侧磁路110的固定单元F贯通固定的输出传递体180。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6中,即使因两侧的不同磁路110的频率偏差而导致振动的偏差,也可以在一个输出传递体180整体长度和面积实现均等且无歪曲的输出。
接着,如图18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7中,由磁铁111和顶板112层叠体形成的一对磁路110可隔着间隔形成于一个磁轭113的一侧面,线圈120可隔着间隔设置于各个磁路110的外周面方向,各个上述磁路110可借助固定单元F贯通固定于弹性体170,输出传递体180可固定于上述弹性体170的外侧方向(图中上方)的面。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7中,即使因两侧的不同磁路110的频率偏差而导致振动的偏差,也可以在一个输出传递体180的整体长度和面积实现均等且无歪曲的输出。
接着,如图19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8中,在上述磁轭113的一侧面形成有磁铁111和顶板112层叠体来形成磁路110,线圈120可设置于上述磁路110的外周面方向,上述磁路110可借助隔着间隔贯通的一对固定单元F固定于弹性体170,输出传递体180可固定于上述弹性体170的外侧方向(图中上方)的面。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8中,磁路110形成单一块,由此,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可获得大的磁力,且不会发生当形成一对磁路时所呈现的频率偏差,从而可获得稳定且准确的振动输出。
接着,如图20及图2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9中,仅由磁铁111形成的磁路110隔着间隔形成一对,线圈120隔着间隔设置于各个磁路110外周面方向,各个上述磁路110可借助固定单元F贯通固定于弹性体170,输出传递体180可固定于上述弹性体170的外侧方向(图中上方)的面。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9中,即使因两侧的不同磁路110的频率偏差而导致振动偏差,也可以在一个输出传递体180整体长度和面积实现均等且无歪曲的输出。
此时,上述线圈120可沿着磁路110的振动方向以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相接的状态或隔着间隔的状态配置。如上所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的极性分别由N极-S极状态变换成S极-N极状态,即,从N极-S极-N极-S极状态分别变换成S极-N极-S极-N极状态,磁铁111可处于被磁化成S极(图中上部)-N极(图中下部)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如图20所示,在上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的极性分别为N极-S极状态下,作为S极-N极的上述磁路110的S极与第一线圈121的N极起到引力作用,上述磁路110的N极与第一线圈121的S极起到引力作用,由此,被拉动到上述第一线圈121侧(图中向上方拉动),此时,如图21所示,若上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的极性分别转换成S极-N极状态,则作为S极-N极的上述磁路110的S极与第一线圈121的S极起到斥力作用,上述磁路110的S极与第一线圈121的N极起到引力作用,上述磁路110的N极与第二线圈122的S极起到引力作用,由此被拉动到第二线圈122侧(图中向下方拉动)并发生振动。
接着,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10中,磁路110可仅由上述磁铁111形成,线圈120可隔着间隔设置于上述磁路110的外周面方向,上述磁路110的两侧部分可借助固定单元F分别贯通固定于弹性体170,输出传递体180可固定于上述弹性体170的外侧方向(图中上方)的面。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10中,即使因两侧的不同磁路110的频率偏差而导致振动的偏差,也可以在一个输出传递体180整体长度和面积实现均等且无歪曲的输出。
此时,如实施例9所示,上述线圈120可沿着上述磁路110的振动方向以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相接的状态或隔着间隔的状态配置。如上所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的极性分别从N极-S极状态变换为S极-N极状态,即,从N极-S极-N极-S极状态变换为S极-N极-S极-N极状态,磁铁可处于被磁化成S极(图中上部)-N极(图中下部)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如图22及图23所示,这呈现出与上述实施例9相同的动作和作用,因此将省略对于实施例10的动作说明。
接着,如图24及图25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11中,根据向沿着振动路径配置的一对线圈120施加的交替信号(N-S->S-N)的方向(极性),仅由磁铁形成的单一的磁铁110在弹性体170的支撑下,在外壳101上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或振动,上述线圈120在磁路110进行的方向提供缓冲力,在其相反方向使反弹力倍增。
如上所述,磁铁可以为振动方向的一侧为S极(图中上方),且另一侧为N极(图中下方)的矩形或椭圆形或正方形或圆形的磁铁快。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11中,上述线圈120固定于外壳10的内侧,在上述磁路110的外周面方向沿着振动路径隔着间隔配置一对线圈,根据从外部施加的交替信号,两端的极性发生变化,并可引发磁路110的振动反应。在此情况下,如图25所示,线圈120可以是两端从N极和S极交替成S极和N极的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以相接状态或隔着间隔沿着磁路110的振动路径配置的。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实施例11中,弹性体170呈具有长轴和短轴的矩形,在长轴方向的两侧端和中间部分存在高度差并以最短路径横跨上述外壳101的开放部,且可以立体地弹性支撑上述磁路110或立体地弹性支撑上述磁路110及用于向外部或身体传递振动输出的输出传递体180,上述输出传递体180可呈圆形或正方形或矩形或椭圆的块体。更具体地,上述弹性体170可以是从呈矩形或椭圆或正方形(参照图26)或圆形(未图示)的***边缘的一侧向另一侧横跨的直线形的弹性臂,上述弹性臂的两侧***部分能够以向上弯曲倾斜的方式延伸,以倾斜方式延伸的两端朝向中间部分可沿着水平方向弯曲,从而可维持水平。如上所述,1个弹性体170的弹性臂呈“-”形态,2个弹性臂呈“+”形态。
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中,如铆钉或螺丝的固定单元F可贯通上述磁路110和弹性体170或上述磁路110和弹性体170及输出传递体180的中央来进行结合。此时,在上述磁路110与弹性体170之间及弹性体170与输出传递体180之间可形成有确保上述磁路110和输出传递提180的振动范围的第一隔片114和第二隔片181。
上述第一隔片114可以为呈轮圈形态的额外的块,磁轭113的一侧面中央可以突出(中央被贯通)。并且,上述第二隔片181可以为呈轮圈形态的额外的块,也可以是输出传递体180的一侧面中央突出(中央被贯通)而成的。
如图25所示,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第一隔片114的一侧设置于上述磁路110的中央一侧面,另一侧可贯通弹性体170的中央并与输出传递体180的第二隔片181相接,如图27所示,在一侧设置于上述磁路110中央另一侧面的状态下,另一侧可贯通弹性体170的中央并与输出传递体180的第二隔片181相接来提供上述固定单元F的贯通结合路径,如图28所示,一侧设置于上述磁路110的中央一侧面,另一侧与弹性体170的一侧中央面相接,上述第二隔片181的另一侧贯通上述一侧中央面并可提供上述固定单元F的贯通结合路径,如图29所示,在一侧设置于上述磁路110中央另一侧面的状态下,另一侧与弹性体170的一侧中央面相接,上述第二隔片181的另一侧贯通上述一侧中央面并可提供上述固定单元F的贯通结合路径。
如图30的a)部分所示,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中,若向作为上述线圈120的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施加信号,从而导致上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的两端分别处于N极-S极、N极-S极状态,则被磁化成-S极-N极的上述磁路110的S极与第一线圈121的N极起到引力作用,上述磁路110的N极与第一线圈121的S极起到引力作用,从而被拉动到上述第一线圈121侧(图中向上方拉动),与此同时,上述磁路110的N极与第二线圈122的N极起到斥力作用,从而排斥上述磁路110。即,若上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分别处于N极-S极、N极-S极状态,则上述磁路110被第一线圈121拉动,且被上述第二线圈122排斥,从而增加振动力。
此时,如图30的b)部分所示,若从外部施加的信号交替,从而导致上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的两端分别处于S极-N极、S极-N极状态,则被磁化为S极-N极的上述磁路110的S极与第一线圈121的S极起到斥力作用,上述磁路110的N极与第一线圈121的N极起到斥力作用,上述磁路110的N极与第二线圈122的S极起到引力作用,上述磁路110的S极与第一线圈121的N极起到引力作用,因此,上述磁路110被拉动到第二线圈122侧(图中向下方拉动),与此同时,上述磁路110的N极与第二线圈122的N极起到斥力作用,从而防止上述磁路110进一步向下方进行并进行缓冲。即,若上述第一线圈121、线圈1122分别处于S极-N极、S极-N极状态,则上述磁路110被第二线圈122拉动,且接收第二线圈122的阻抗并进行缓冲,且防止与外壳101的碰撞。
如上所述,本发明沿着上述磁路110向线圈120施加的交流信号的方向,在弹性体170的支撑下,在外壳101上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或振动,上述线圈120以在上述磁路110进行的相反方向使反弹力倍增,并在上述磁路110进行的方向提供缓冲力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磁路110的振动路径上,由此输出增大,且在没有额外的复杂的缓冲单元的情况下,由增大输出的结构要素提供振动缓冲力。
接着,如图3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12中,在上述线圈120中,两端从N极和S极变换成S极和N极的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以相接的状态或隔着间隔沿着磁路110的振动路径配置,作为其他磁铁的第一缓冲/反弹部件123还能够以相接的状态或隔着间隔配置于上述第一线圈121侧。此时,在上述第一缓冲/反弹部件123中,与磁路110的S极位置相近部分的极性同样被磁化为S极。
如上所述,如图32的a)部分所示,若从外部向作为上述线圈120的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施加信号,从而导致上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的两端分别处于S极-N极、S极-N极状态,则被磁化为S极-N极的上述磁路110的S极对第一线圈121的S极和第一缓冲/反弹部件123的S极起到斥力作用(斥力作用倍增),上述磁路110的N极与第二线圈122的S极起到引力作用,由此使上述磁路110被拉动到第二线圈122侧,此时,上述磁路110的N极与第二线圈122的N极起到斥力作用,从而无法使上述磁路110进一步向下方进行并实施缓冲。即,若上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分别处于S极-N极、S极-N极状态,则被磁化为上述S极-N极的磁路110分别被拉动到形成于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的中间部分的N极和S极,且上述磁路110的S极被第一线圈121的S极排斥,由此增大振动力,此时,第二线圈122的N极在与磁路110的N极反弹的过程中阻抗磁路110借助增大的振动力而超出振动范围并进行缓冲阻止。
此时,如图32的b)部分所示,若从外部施加的信号发生交替,从而导致上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的两端分别处于N极-S极、N极-S极状态,则被磁化为S极-N极的上述磁路110的S极与第一线圈121的N极起到引力作用,上述磁路110的N极与第一线圈121的S极起到引力作用,从而被拉动到上述第一线圈121侧(图中向上方拉动),与此同时,上述磁路110的N极与第二线圈122的N极起到斥力作用,从而排斥上述磁路110。即,若上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分别处于N极-S极、N极-S极状态,则被磁化为S极-N极的磁路110被带有N极和S极的第一线圈121拉动,且上述磁路110的N极被第二线圈122的N极排斥,由此增大振动力,此时,第一缓冲/反弹部件123的S极在与磁路110的S极反弹的过程中阻抗磁路110因增大的振动力而超出振动范围并进行缓冲阻止。
接着,如图3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13中,在上述线圈120中,两端从N极和S极变换为S极和N极的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以相接的状态或隔着间隔沿着磁路110的振动路径配置,作为其他磁铁的第一缓冲/反弹部件123以相接的状态或隔着间隔配置于上述第一线圈121侧,作为其他磁铁的第二缓冲/反弹部件124以相接状态或隔着间隔配置于上述第二线圈122侧。此时,在上述第一缓冲/反弹部件123中,与磁路110的S极相近部分的极性同样被磁化为S极,在上述第二缓冲/反弹部件124中,与磁路110的N极的位置相邻部分的极性同样被磁化为N极。
如上所述,如图34的a)部分所示,若从外部向作为上述线圈120的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施加信号,由此,上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的两端分别处于S极-N极、S极-N极状态,则被磁化为S极-N极的上述磁路110的S极对第一线圈121的S极和第一缓冲/反弹部件123的S极起到斥力作用(斥力作用倍增),上述磁路110的N极与第二线圈122的S极起到引力作用,上述磁路110会被拉动到第二线圈122侧,此时,上述磁路110的N极对第二线圈122的N极和第二缓冲/反弹部件124的N起到斥力作用,由此无法使上述磁路110进一步向下方进行并实施缓冲。即,若上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分别处于S极-N极、S极-N极状态,则上述被磁化为S极-N极的磁路110被拉动到形成于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的中间部分的N极和S极,且上述磁路110的S极被第一线圈121的S极和第一缓冲/反弹部件123的S极推动并增大振动力,此时,第二线圈122的N极和第二缓冲/反弹部件124的N极与磁路110的N极反弹并阻抗磁路110借助增大的振动力而超出振动范围的现象,由此进行缓冲。
此时,如图34的b)部分所示,若从外部施加的信号发生交替,导致上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的两端分别处于N极-S极、N极-S极状态,则被磁化成S极-N极的上述磁路110的S极与第一线圈121的N极起到引力作用,上述磁路110的N极与第一线圈121的S极起到引力作用,由此被拉动到上述第一线圈121侧(图中向上方拉动),与此同时,上述磁路110的N极与第二线圈122的N极和第二缓冲/反弹部件124的N极起到斥力作用,由此排斥上述磁路110,此时,第一缓冲/反弹部件123的S极在与磁路110的S极反弹的过程中阻抗磁路110借助增大的振动力而超出振动范围的现象。即,若上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分别处于N极-S极、N极-S极状态,则被磁化为上述S极-N极的磁路110被带有N极和S极的第一线圈121拉动,且上述磁路110的N极被第二线圈122的N极排斥,由此增大振动力,此时,第一缓冲/反弹部件123的S极与磁路110的S极反弹并阻抗磁路110借助增大的振动力而超出振动范围的现象,由此进行缓冲。
最后,如图35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14中,感觉信号输出装置100整体成圆形,上述弹性体170在圆形的***边缘171及中央面172之间隔着间隔形成有弹性臂173,上述弹性臂173的两端中的一侧端与***边缘171相连接,另一侧端与中央面172相连接,连接部位可存在于相互错开的位置,并以弧(曲线)形态延伸。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感觉信号输出装置 101:外壳
110:磁路 111:磁铁
112:顶板 113:磁轭
114:第一隔片 120:线圈
17:弹性体 180:输出传递体
181:第二隔片 F:固定单元
VP1、VP2:第一振动点、第二振动点
SL1、Sl2:第一弹性支撑路径、第二弹性支撑路径

Claims (26)

1.一种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在感觉信号输出装置(100)中,沿着磁路(110)向线圈(120)施加的交流信号的方向来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或振动,上述感觉信号输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弹性体(170),上述弹性体(170)的两侧端和中间部分存在高度差,以最短路径横跨外壳(101)的开放部,上述弹性体(170)立体地弹性支撑上述磁路(110)或立体地弹性支撑上述磁路(110)及用于向外部或身体传递振动输出的输出传递体(1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体(170)为从呈圆形或正方形或椭圆形或矩形的***边缘的一侧向另一侧横跨的直线形的弹性臂,上述弹性臂的两侧***边缘部分以向上弯曲倾斜的方式延伸,以倾斜方式延伸的上述弹性臂的两端朝向中间部分沿着水平方向弯曲,从而维持水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边缘部分的向上弯曲的部分为第一振动点(VP1),向水平方向弯曲的部分为第二振动点(VP2),上述第一振动点(VP1)和上述第二振动点(VP2)为开始振动的基准点,上述两侧方向的向上倾斜的区间为第一弹性支撑路径(SL1),中间部分的水平区间为第二弹性支撑路径(SL2),多个弹性支撑路径是振动而发生弹性的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磁路(110)包括:
磁铁(111),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环型或以在中央形成空间的方式两分的块形,用于产生磁力;
顶板(112),层叠于上述磁铁(111)的一侧面,用于集中磁铁的磁力;以及
磁轭(113),提供使上述磁铁(111)安插固定的面,并提供使磁力线通过的路径,以在磁铁(111)和顶板(112)的内周面方向空间或中央部分的空间形成设置线圈(120)的空隙的方式形成有突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磁路(110)的磁铁(111)通过与磁轭(113)的粘结来固定,固定单元(F)贯通磁轭(113)的中央来与弹性体(170)及输出传递体(180)相结合,在磁轭(113)与弹性体(170)之间和弹性体(170)与输出传递体(180)之间分别形成当发生振动时防止干扰的第一隔片(114)和第二隔片(181)。
6.一种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在感觉信号输出装置(100)中,沿着磁路(110)向线圈(120)施加的交流信号的方向来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或振动,上述感觉信号输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弹性体(170),上述弹性体(170)的两侧端和中间部分存在高度差,在外壳(101)的开放部中,上述弹性体(170)以最短路径横跨长轴方向,上述弹性体(170)用于立体地弹性支撑隔着间隔形成的上述磁路(110)或立体地弹性支撑上述一对磁路(110)及用于向外部或身体传递振动输出的输出传递体(18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体(170)为从呈具有长轴和短轴的椭圆形或矩形的***边缘的一侧向另一侧横跨的直线形的弹性臂,上述弹性臂的两侧***边缘部分以向上弯曲并倾斜的方式延伸,以倾斜方式延伸的上述弹性臂的两端朝向中间部分沿着水平方向弯曲,从而维持水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磁路(110)包括:
磁铁(111),圆形或椭圆形的环型隔着间隔形成一对或者由以在两侧分别形成空间的方式呈3分割的块形构成,用于产生磁力;
顶板(112),层叠于上述磁铁(111)的一侧面,用于集中磁铁的磁力;以及
磁轭(113),提供使上述磁铁(111)安插固定的面,并提供使磁力线通过的路径,以在磁铁(111)和顶板(112)的内周面方向空间或由以在上述两侧空间形成设置线圈(120)的空隙的方式形成有突出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磁路(110)或用于向外部或身体传递上述磁路(110)及输出的输出传递体(180)向相反方向固定在上述弹性体(170)中的维持水平的中间部分的面。
10.一种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在感觉信号输出装置(100)中,沿着磁路(110)向线圈(120)施加的交流信号的方向来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和振动,上述感觉信号输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弹性体(170),上述弹性体(170)沿着椭圆或矩形形状的***边缘的中间部分或长度方向隔着间隔,在两侧形成固定面(171),上述固定面(171)与***边缘存在高度差并固定上述磁路(110)或用于向外部或身体传递上述磁路(110)及输出的输出传递体(180),上述固定面(171)的一侧与朝向***边缘的长轴中的一侧相连接,固定面(171)的另一侧与朝向***边缘的长轴中的另一侧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对固定面(171)中,相向的一侧与直线路径的弹性体相连接,一侧固定面(171)的另一侧与***边缘的相向的长轴中的一侧相连接,另一侧固定面(171)的另一侧与***边缘的相向的长轴中的另一侧相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面(171)的一侧与***边缘的相向的长轴中的一侧相连接,固定面(171)的另一侧与***边缘的相向的长轴中的另一侧相连接,上述固定面(171)隔着间隔形成一对。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隔着间隔形成的上述一对固定面(171)中的相向的一侧与直线路径的弹性体相连接,一侧固定面(171)的另一侧分别与***边缘的相向的长轴对称连接,另一侧固定面(171)的另一侧也分别与***边缘的相向的长轴对称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面(171)的一侧分别与***边缘的相向的长轴对称连接,固定面(171)的另一侧分别与***边缘的相向的长轴对称连接,上述固定面(171)隔着间隔形成一对。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6或10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磁铁(111),由圆形或椭圆形第一磁铁(111')及在第一磁铁(111')的***隔着间隔形成的环形或块形第二磁铁(111")形成;
磁路(110),包括顶板(112)和磁轭(113),上述顶板(112)由层叠于上述第一磁铁(111')和第二磁铁(111")的一侧面的第一顶板(112')、第二顶板(112")形成,上述磁轭(113)提供使上述磁铁(111)安插的面;以及
线圈(120),设置于上述第一磁铁(111')与第二磁铁(111")之间的间隔,
磁路(110)借助贯通上述第二磁铁(111")的两侧的固定单元(F)来固定在弹性体(170)。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6或10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磁路(110)隔着间隔被单一的弹性体(170)弹性支撑,上述弹性体(170)的中间部分借助支撑部件(S)被支撑固定在外壳(101),上述线圈(120)分别设置于各个上述磁路(110)和磁轭(113)的突出部所形成的空隙,在上述弹性体(170)的外侧方向的面形成有借助贯通一侧磁路(110)和另一侧磁路(110)的固定单元(F)来贯通固定的输出传递体(180)。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或10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顶板(112)层叠于磁铁(111)的一侧面,磁轭(113)层叠于磁铁(111)的另一侧面,由此形成磁路(110),上述一对磁路(110)隔着间隔被单一的弹性体(170)弹性支撑,上述弹性体(170)的中间部分被支撑部件(S)支撑固定在外壳(101),上述线圈(120)设置于各个上述磁路(110)的外周面方向,在上述弹性体(170)的外侧方向的面形成有借助贯通一侧磁路(110)和另一侧磁路(110)的固定单元(F)贯通固定的输出传递体(180)。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或10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磁路(110)隔着间隔形成于一个磁轭(113)的一侧面,上述磁路(110)由磁铁(111)和顶板(112)的层叠体形成,线圈(120)隔着间隔设置于各个磁路(110)的外周面方向,各个上述磁路(110)借助固定单元(F)贯通固定在弹性体(170),输出传递体(180)固定于上述弹性体(170)的外侧方向的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6或10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一个磁轭(113)的一侧面形成有磁铁(111)和顶板(112),由此构成磁路(110),线圈(120)设置于上述磁路(110)的外周面方向,上述磁路(110)借助隔着间隔贯通的一对固定单元(F)固定于弹性体(170),输出传递体(180)固定于上述弹性体(170)的外侧方向的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6或10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仅由磁铁(111)形成的磁路(110)隔着间隔形成一对,线圈(120)隔着间隔设置于各个磁路(110)的外周面方向,各个上述磁路(110)借助固定单元(F)贯通固定于弹性体(170),输出传递体(180)固定于上述弹性体(170)的外侧方向的面,上述线圈(120)沿着磁路(110)的振动方向以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相接状态或以隔着间隔的状态配置,上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的极性分别由N极-S极状态变换成S极-N极状态,即,从N极-S极-N极-S极状态分别变换成S极-N极-S极-N极状态,磁铁(111)处于被磁化为S极-N极的状态。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6或10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磁路(110)仅由磁铁(111)形成,线圈(120)隔着间隔设置于上述磁路(110)的外周面方向,上述磁路(110)的两侧部分借助固定单元(F)分别贯通固定于弹性体(170),输出传递体(180)固定于上述弹性体(170)的外侧方向的面,上述线圈(120)沿着磁路(110)的振动方向以使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相接的状态或以隔着间隔的状态配置,上述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的极性由N极-S极状态变换成S极-N极状态,即,从N极-S极-N极-S极状态分别变换成S极-N极-S极-N极状态,磁铁(111)处于被磁化为S极-N极的状态。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向沿着振动路径配置的一对线圈(120)施加的交替信号的方向,仅由磁铁形成的单一的磁路(110)在弹性体(170)的支撑下,在外壳(101)上进行振动并产生音响或振动,上述线圈(120)在磁路(110)所进行的方向提供缓冲力,在其相反方向使反弹力倍增。
23.根据权利要求6或10或22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120)以两端从N极和S极向S极和N极交替的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相接的状态或隔着间隔沿着磁路(110)的振动路径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6或10或22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120)以两端从N极和S极向S极和N极交替的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相接的状态或隔着间隔沿着磁路(110)的振动路径配置,作为其他磁铁的第一缓冲/反弹部件(123)以相接状态或隔着间隔配置于上述第一线圈(121)侧。
25.根据权利要求6或10或22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120)以两端从N极和S极向S极和N极交替的第一线圈(121)、第二线圈(122)相接的状态或隔着间隔沿着磁路(110)的振动路径配置,作为其他磁铁的第一缓冲/反弹部件(123)以相接状态或隔着间隔配置于上述第一线圈(121)侧,作为其他磁铁的第一缓冲/反弹部件(124)以相接的状态或隔着间隔配置于上述第二线圈(122)侧。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感觉信号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体(170)在圆形的***边缘(171)及中央面(172)之间隔着间隔形成有弹性臂(173),在上述弹性臂(173)的两端中的一侧端与***边缘(171)相连接,上述弹性臂(173)的另一侧端与中央面(172)相连接,连接部位设置于相互交错的位置并以弧形态延伸。
CN201580039415.2A 2014-07-29 2015-04-23 感觉信号输出装置 Pending CN1065762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096267 2014-07-29
KR1020140096267A KR101574545B1 (ko) 2014-07-29 2014-07-29 감각신호출력장치
KR10-2014-0104883 2014-08-13
KR1020140104883A KR101678150B1 (ko) 2014-08-13 2014-08-13 감각신호출력장치
PCT/KR2015/004063 WO2016017903A1 (ko) 2014-07-29 2015-04-23 감각신호출력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6206A true CN106576206A (zh) 2017-04-19

Family

ID=55217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9415.2A Pending CN106576206A (zh) 2014-07-29 2015-04-23 感觉信号输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57614B2 (zh)
CN (1) CN106576206A (zh)
WO (1) WO20160179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29619B2 (en) * 2015-09-15 2018-11-13 Goertek Inc. Receiver
US11531462B2 (en) * 2016-04-19 2022-12-20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Pseudo force sense generation apparatus
JP7154379B2 (ja) * 2019-03-12 2022-10-17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電磁駆動装置及び操作装置
KR102379533B1 (ko) * 2019-12-30 2022-03-29 주식회사 엑추워드 듀얼 진동 장치
CN216362356U (zh) * 2021-11-10 2022-04-22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多功能发声器件
CN218976829U (zh) * 2022-10-28 2023-05-05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多功能发声器件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2132A (en) * 1994-09-28 1997-10-28 Seiko Instruments Inc. Vibrating module
KR100824436B1 (ko) * 2007-12-26 2008-04-23 주식회사 예일전자 전자음향변환기의 진동판 및 그 진동판을 갖는전자음향변환기
CN101572845A (zh) * 2008-05-01 2009-11-04 礼一电子有限公司 感觉信号输出装置
CN101790891A (zh) * 2007-09-12 2010-07-28 日本先锋公司 扬声器磁路、扬声器装置及扬声器磁路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54315A (ja) * 2001-11-22 2003-05-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振動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0549880B1 (ko) * 2003-07-05 2006-02-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진동장치 구조
KR20080048377A (ko) * 2006-11-28 2008-06-02 아이필유(주) 진동형 마이크로스피커
KR100850487B1 (ko) * 2007-01-26 2008-08-12 지디텍 주식회사 피부 전도 스피커
KR100842093B1 (ko) * 2007-03-14 2008-06-30 주식회사 예일전자 감각 신호 출력 장치
KR100894656B1 (ko) 2008-05-01 2009-04-24 주식회사 예일전자 감각신호출력장치
KR101047451B1 (ko) 2008-11-11 2011-07-07 주식회사 예일전자 코인형 선형모터
KR101094651B1 (ko) 2010-06-16 2011-12-20 주식회사 예일전자 감각신호출력장치
KR101245836B1 (ko) * 2011-05-13 2013-03-20 주식회사 비에스이 Tv용 슬림형 스피커
KR20130001431A (ko) 2011-06-27 2013-01-04 주식회사 예일전자 감각신호출력장치
KR101354856B1 (ko) * 2012-11-29 2014-01-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압전진동모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2132A (en) * 1994-09-28 1997-10-28 Seiko Instruments Inc. Vibrating module
CN101790891A (zh) * 2007-09-12 2010-07-28 日本先锋公司 扬声器磁路、扬声器装置及扬声器磁路的制造方法
KR100824436B1 (ko) * 2007-12-26 2008-04-23 주식회사 예일전자 전자음향변환기의 진동판 및 그 진동판을 갖는전자음향변환기
CN101572845A (zh) * 2008-05-01 2009-11-04 礼一电子有限公司 感觉信号输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57614B2 (en) 2019-04-09
WO2016017903A1 (ko) 2016-02-04
US20180213329A1 (en) 2018-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76206A (zh) 感觉信号输出装置
US8912693B2 (en) Broadband linear vibrator and mobile terminal
US8461728B2 (en) Linear vibrator having broadband
CN110099341A (zh) 扬声器
KR20210132125A (ko) 다중 진동판을 포함하는 다중 범위 스피커
CN110191404B (zh) 一种屏幕发声装置
CN102595288A (zh) 纤薄型扬声器以及装配该扬声器的方法
CN104756515A (zh) 音响产生器以及使用该音响产生器的电子设备
CN106804020A (zh) 振动发声器件
US20200228898A1 (en) Phase-shifting actuator driving signals and panel audio loudspeakers using the same
US20190260278A1 (en) Mobile Apparatus Having Linear Actuator Generating Both Vibration and Sound
CN207070337U (zh) 微型发声装置
CN206923021U (zh) 振膜、发声器件及电子设备
CN108540908A (zh) 一种发声装置
KR20160020921A (ko) 체감진동형 복합 음향리시버
KR101648955B1 (ko) 감각신호출력장치 및 그 진동과 관련된 탄발지지체
CN105978288B (zh) 线性电机***
KR20170112611A (ko) 막대자석을 이용한 멀티 음역 재생이 가능한 스피커
CN111901732B (zh) 一种扬声器
KR20140128575A (ko) 스피커의 서스펜션
JP2011166565A (ja) スピーカ
JP2000157931A (ja) 発音振動体
CN209545838U (zh) 一种骨传导扬声器
CN208638707U (zh) 发声器件
CN211959535U (zh) 发声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