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7117B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57117B
CN106557117B CN201510634213.4A CN201510634213A CN106557117B CN 106557117 B CN106557117 B CN 106557117B CN 201510634213 A CN201510634213 A CN 201510634213A CN 106557117 B CN106557117 B CN 1065571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nctional component
relative position
hole
driving structure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342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57117A (zh
Inventor
陆海荣
刘家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3421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57117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57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71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571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71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电子设备本体表面的突起结构导致本体不能完全贴合在某一平面的技术问题。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上开设有一通孔,带动结构的外表面与通孔的内表面配合,且能在所述通孔中移动。同时,功能组件设置在带动结构上。所以,带动结构在通孔中移动时,就带动了功能组件,进而改变功能组件与第一本体第一面的相对位置。所以,无论功能组件是否在第一面形成突起结构,当电子设备需要完全贴合在某一平面时,通过带动结构带动功能组件,进而改变功能组件的相对位置,进而使功能组件与第一面的相对位置不影响电子设备贴合屏幕。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轻薄化和便携化越来越多的需求,因此,现在电子设备的机身或本体的厚度相比较从前,小了很多。然而,在电子设备本体变薄的同时,设备一些装置或者固件,由于特殊的硬件结构,导致这些装置或者固件的厚度大于本体的厚度。例如摄像头,尤其是高像素摄像头,设置在超薄电子设备上时,摄像头的厚度大于本体厚度。为了固定摄像头,目前是将摄像头的高于本体的部分,固定在本体表面,如图1所示。
然而,这使得本体上存在高出表面的突起结构,导致本体不能完全贴合在某一平面上。平面例如放置面,或者另一个本体的表面等。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电子设备本体表面的突起结构导致本体不能完全贴合在某一平面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上开设有一通孔;
带动结构,所述带动结构的外表面与所述通孔的内表面配合,并且所述带动结构能在所述通孔中移动;
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设置在所述带动结构上;所述带动结构在所述通孔中移动时,带动所述功能组件,进而改变所述功能组件与所述第一本体第一面的相对位置。
可选的,当没有外力施加在所述带动结构上时,所述功能组件与所述第一面的初始相对位置为所述功能组件的第一参考面与所述第一面的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参考面与所述第一面平行;
在所述外力施加在所述带动结构上,所述带动结构带动所述功能组件,进而改变所述功能组件与所述第一本体第一面的所述相对位置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一参考面共面;
当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一参考面共面时,所述功能组件的第二参考面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参考面与所述第一参考面平行且相对,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
可选的,所述带动结构还包括:
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带动单元的所述外表面,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通孔配合,以使所述带动结构不能从所述通孔中脱落。
可选的,所述带动结构还包括:
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的第一端与所述限位结构连接,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所述通孔连接;
当没有外力施加在所述带动结构上时,所述弹性结构处于压缩状态产生指向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弹力,以维持所述功能组件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初始相对位置;当改变所述相对位置的外力撤销后,所述弹力使带动结构移动回初始位置,以恢复所述初始相对位置。
可选的,所述带动结构还包括:
第一磁性结构,设置在所述限位结构上;
第二磁性结构,设置在所述通孔上;
所述第一磁性结构和所述第二磁性结构的极性相同;当没有外力施加在所述带动结构上时,所述第一磁性结构和所述第二磁性结构间产生的维持所述功能组件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初始相对位置的力;当改变所述相对位置的外力撤销后,所述第一磁性结构和所述第二磁性结构间产生的力使带动结构移动回初始位置,以恢复所述初始相对位置。
可选的,所述功能组件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本体;
轴,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相对所述轴能够旋转;
当所述第二本体旋转至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三面与所述第一面贴合时,所述带动结构带动所述功能组件,以使所述第一参考面与所述第一面共面。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控制单元,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旋转至夹角值小于阈值时,控制所述带动单元带动所述功能组件,以使所述第一参考面与所述第一面共面。
可选的,所述功能组件具体为图像采集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上开设有一通孔,带动结构的外表面与通孔的内表面配合,且能在所述通孔中移动。同时,功能组件设置在带动结构上。所以,带动结构在通孔中移动时,就带动了功能组件,进而改变功能组件与第一本体第一面的相对位置。所以,无论功能组件是否在第一面形成突起结构,当电子设备需要完全贴合在某一平面时,通过带动结构带动功能组件,进而改变功能组件的相对位置,进而使功能组件与第一面的相对位置不影响电子设备贴合屏幕。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初始相对位置和第一参考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参考面和相对位置改变后的示意图;
图5a-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限位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弹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磁性结构和第二磁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电子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9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面与第三面贴合时电子设备的侧面示意图;
图9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面与第四面贴合时电子设备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电子设备本体表面的突起结构导致本体不能完全贴合在某一平面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上开设有一通孔,带动结构的外表面与通孔的内表面配合,且能在所述通孔中移动。同时,功能组件设置在带动结构上。所以,带动结构在通孔中移动时,就带动了功能组件,进而改变功能组件与第一本体第一面的相对位置。所以,无论功能组件是否在第一面形成突起结构,当电子设备需要完全贴合在某一平面时,通过带动结构带动功能组件,进而改变功能组件的相对位置,进而使功能组件与第一面的相对位置不影响电子设备贴合屏幕。
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请参考图2-图9b,包括:
第一本体1,带动结构2和功能组件3。
具体来讲,第一本体1至少包括两个面,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且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相对。第一本体1的厚度小于功能组件3的厚度,例如第一本体1的厚度为1.3cm,功能组件3的厚度1.7cm。
为了在第一本体中容置带动结构2和功能组件3,第一本体1开设有通孔。具体来讲,本申请实施例中通孔内表面与带动结构2的外表面配合,以使带动结构2能够设置在通孔中,并且在通孔中移动。举例来说,假设带动结构2近似于长方体,则通孔的形状为矩形,且矩形的长和款略大于长方体的长和宽。或者例如带动结构2为圆柱体,则通孔需要开设为圆形,并且圆形的内径应该略大于圆柱体的外径。当然,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设置,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本申请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所说的略大于表示通孔的内径大于带动结构2的外径,以保证带动结构2能够在通孔中移动;同时,通孔的内径并不会明显大于带动结构的2的外径,例如大于1cm,1.5cm等,以保证在用户观察时能够感觉到通孔与带动结构2是紧密接触的。
功能组件3设置在带动结构2上,且可以通过粘合,螺钉固定等方式连接功能组件3和带动结构2,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进行选择,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由于功能组件3设置在带动结构上,而带动结构2又能够在通孔中移动,所以,当带动结构2在通孔中移动时,就带动了功能组件3也移动,进而就改变了功能组件3与第一本体1的相对位置。
具体来讲,当电子设备在自然状态下,即没有外力施加在带动结构2的状态下,功能组件3与第一面11的相对位置为初始相对位置。为方便描述功能组件3和第一面11之间的相对位置,请参考图3,第一参考面为功能组件3上距离第一面11垂直距离最大的点所在的且与第一面11平行的虚拟平面。当功能组件3和第一面11的相对位置为初始相对位置时,第一参考平面与第一面1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即第一参考面与第一面11平行且不共面。其中,第一距离为第一参考平面上功能组件3的点距离第一面11的垂直距离,例如0.5cm,0.33cm等,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由上述描述可知,由于第一参考面与第一面1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表明第一参考面与第一面11不共面,所以,当功能组件3和第一面11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初始相对位置时,功能组件3突出第一面11。换言之,在视觉上,功能组件3在第一面11上突起,如图3所示。
当带动结构2上施加外力,例如用户用手指推挤带动结构2,或者将电子设放置在一平面上,平面对带动结构2形成的压力,带动结构2将在通孔中移动。进而,带动结构2移动时,会带动功能组件3也移动,进而改变功能组件3和第一面11的相对位置。在申请实施例中,功能组件3和第一面11的相对位置从初始相对位置改变后,第一参考面与第一面11将共面,如图4所示。
由于第一参考面和第一面11共面,所以功能组件3上与第一面11垂直距离最大的点此时与第一面11的垂直距离为0,所以,功能组件3此时不再在第一面11上突起,如图4所示。
由上述描述可知,由于功能组件3不再突起,所以第一面11能够贴合在一平面上,例如放置平面等。
进一步,由于第一本体1的厚度小于功能组件3的厚度,所以当第一参考面与第一面11共面时,功能组件3将会在第二面12上突出。具体来讲,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面11与功能组件3的相对位置改变后,功能组件3上距离第二面垂直距离最大的点所在且平行与第一参考面的虚拟平面。
另外,一般情况下,电子设备相对的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是平行的,那么由于第一参考面平行与第一面11,所以第二参考面也平行于第二面12。当相对位置改变后,第一参考面与第一面11共面,而功能组件3的厚度是不变的,所以此时第二参考面与第二面12之间的距离就是第一距离。如图4所示。
同理也可以得到,在初始相对位置时,第二参考面与第二面12共面,这里就不再详细赘述了。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上开设有一通孔,带动结构的外表面与通孔的内表面配合,且能在所述通孔中移动。同时,功能组件设置在带动结构上。所以,带动结构在通孔中移动时,就带动了功能组件,进而改变功能组件与第一本体第一面的相对位置。所以,无论功能组件是否在第一面形成突起结构,当电子设备需要完全贴合在某一平面时,通过带动结构带动功能组件,进而改变功能组件的相对位置,进而使功能组件与第一面的相对位置不影响电子设备贴合屏幕。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带动结构2还可以包括限位结构。
具体来讲,限位结构设置在带动结构2的外表面。限位结构可以为带动结构2外表面的凸起结构,也可以为带动结构2外表面的凹槽,或者还可以为带动结构2外表面的阻尼结构等。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设置,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为方便描述,假设限位结构为带动结构2外表面上的两个凸起,如图5a-图5b所示。其中,第1个凸起假设为第一限位结构211,第2个凸起为第二限位结构212。
限位结构与通孔配合,进而限时带动结构2在通孔中的移动范围。具体来讲,如图5a所示。当第一面11与功能组件3的相对位置为初始相对位置时,第一限位结构211与通孔接触,从而使得带动结构无法继续在第二面12指向第一面11的方向上移动。另外,当第一面11与功能组件3的相对位置改变至图4所示的相对位置时,第二限位结构212与通孔接触,从而使得带动结构2无法继续在第一面11指向第二面12的方向上移动,如图5b所示。
所以,由于限位结构显示了带动结构2在通孔中的移动范围,所以就避免了由于带动结构2从通孔中脱落,进而避免了功能组件3与第一本体分离而造成损坏等后果。
可选的,带动结构2还可以包括弹性结构22。
具体来讲,如图6所示,弹性结构22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弹性结构22的第一端与第一限位结构211连接,而第二端则与通孔连接。
当带动结构2上没有施加外力,即第一面11与功能组件3的相对位置为初始相对位置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弹性结构22处于压缩状态。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结构22产生指向通孔指向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的弹力,从而抵住第一限位结构211,保持第一限位结构211与通孔接触,进而维持第一面11与功能组件3的初始相对位置。那么,当用户没有推挤带动结构2,或者电子设备没有放置在放置平面上时,带动结构2不会在通孔中任意移动,方便用户使用。
进一步,在外力施加在带动结构2上,将功能组件3和第一面11的相对位置改变至图4所示的相对位置后,当外力撤销后,弹性结构22所产生的指向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的弹力,进而推动带动结构2移动回初始位置,以将第一面11和功能组件3的相对位置恢复到初始相对位置。
另外,除了设置弹性结构来维持初始相对位置,还可以通过另一实施方式来实现。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带动结构2还包括第一磁性结构23和第二磁性结构24。
具体来讲,如图7所示,第一磁性结构23设置在第二限位结构212上,第二磁性结构设置在通孔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磁性结构23和第二磁性结构24的极性相同,即第一磁性结构23和第二磁性结构24的极性均为S,或者第一磁性结构23和第二磁性结构24的极性均为N。当然,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设置,本申请不做具体新增。
由于第一磁性结构23和第二磁性结构24的极性相同,根据同性相斥的物理原理可知,第一磁性结构23和第二磁性结构24之间将会产生指向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的力。在执行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的力作用下,第一限位结构211被抵住保持第一限位结构211与通孔接触,进而维持第一面11与功能组件3的初始相对位置。那么,当用户没有推挤带动结构2,或者电子设备没有放置在放置平面上时,带动结构2不会在通孔中任意移动,方便用户使用。
进一步,在外力施加在带动结构2上,将功能组件3和第一面11的相对位置改变至图4所示的相对位置后,当外力撤销后,第一磁性结构23和第二磁性结构24之间的力大于带动结构2与通孔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推动带动结构2移动回初始位置,以将第一面11和功能组件3的相对位置恢复到初始相对位置。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本体4。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轴5,第二本体4和第一本体1通过轴5连接。并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4可旋转地连接在轴5上,进而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4能够相对轴5旋转,改变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4之间的夹角值。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4之间的夹角值范围为[0°,360°]。
当第二本体4旋转至与第一本体1的夹角值为360°时,第二本体4的第三面41与第一面11贴合时,如图9a所示,第三面41会对带动结构2产生一压力,进而使得带动结构2带动功能组件3移动至第一参考面与第一面11共面。所以,第二本体4的第三面41能够与第一面11完全贴合。此时,功能组件3在第二面12上突起。
而当第二本体4旋转至与第一本体1的夹角值为0°,第二本体4的第四面42与第二面12贴合时,如图9b所示,第四面42又会对带动结构2产生一压力,进而使得带动结构2带动功能组件3移动至第二参考面与第二面12共面。所以,第二本体4的第四面42能够与第二面12完全贴合。此时,功能组件3又在第一面11上突起。
进一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与一角度检测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角度检测器用于检测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4之间的夹角值,并将检测到的夹角值发送给控制单元。
而控制单元用于但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4旋转至夹角值小于阈值时,则自动为带动结构2施加外力,例如控制一电机拉动带动结构2等,使带动结构2带动功能组件3移动,最终使第一参考面与第一面11共面。
其中,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阈值例如为350°,348°或300°等,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设置,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功能组件3可以为图像采集单元,当然也可以为闪光灯、麦克风等组件,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上开设有一通孔,带动结构的外表面与通孔的内表面配合,且能在所述通孔中移动。同时,功能组件设置在带动结构上。所以,带动结构在通孔中移动时,就带动了功能组件,进而改变功能组件与第一本体第一面的相对位置。所以,无论功能组件是否在第一面形成突起结构,当电子设备需要完全贴合在某一平面时,通过带动结构带动功能组件,进而改变功能组件的相对位置,进而使功能组件与第一面的相对位置不影响电子设备贴合屏幕。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上开设有一通孔;
带动结构,所述带动结构的外表面与所述通孔的内表面配合,并且所述带动结构能在所述通孔中移动;
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设置在所述带动结构上,所述功能组件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厚度;所述带动结构在所述通孔中移动时,带动所述功能组件,进而改变所述功能组件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的相对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没有外力施加在所述带动结构上时,所述功能组件与所述第一面的初始相对位置为所述功能组件的第一参考面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距离,即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参考面与所述第一面平行;
在所述外力施加在所述带动结构上,所述带动结构带动所述功能组件,进而改变所述功能组件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的所述相对位置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一参考面共面;
当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一参考面共面时,所述功能组件的第二参考面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参考面与所述第一参考面平行且相对,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结构还包括:
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带动单元的所述外表面,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通孔配合,以使所述带动结构不能从所述通孔中脱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结构还包括:
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的第一端与所述限位结构连接,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所述通孔连接;
当没有外力施加在所述带动结构上时,所述弹性结构处于压缩状态产生指向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弹力,以维持所述功能组件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初始相对位置;当改变所述相对位置的外力撤销后,所述弹力使带动结构移动回初始位置,以恢复所述初始相对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结构还包括:
第一磁性结构,设置在所述限位结构上;
第二磁性结构,设置在所述通孔上;
所述第一磁性结构和所述第二磁性结构的极性相同;当没有外力施加在所述带动结构上时,所述第一磁性结构和所述第二磁性结构间产生的维持所述功能组件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初始相对位置的力;当改变所述相对位置的外力撤销后,所述第一磁性结构和所述第二磁性结构间产生的力使带动结构移动回初始位置,以恢复所述初始相对位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本体;
轴,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相对所述轴能够旋转;
当所述第二本体旋转至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三面与所述第一面贴合时,所述带动结构带动所述功能组件,以使所述第一参考面与所述第一面共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控制单元,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旋转至夹角值小于阈值时,控制所述带动单元带动所述功能组件,以使所述第一参考面与所述第一面共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组件具体为图像采集组件。
CN201510634213.4A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电子设备 Active CN1065571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34213.4A CN106557117B (zh)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34213.4A CN106557117B (zh)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7117A CN106557117A (zh) 2017-04-05
CN106557117B true CN106557117B (zh) 2020-06-23

Family

ID=58415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34213.4A Active CN106557117B (zh)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57117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04446A (en) * 2003-07-28 2005-02-01 Benq Corp Automatic homing apparatus of a rotatable module
CN201497931U (zh) * 2009-04-22 2010-06-02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可旋转式摄像头
CN203178861U (zh) * 2013-02-20 2013-09-0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具有摄像头的电脑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73408B1 (ko) * 2011-07-20 2018-07-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CN105049691B (zh) * 2015-07-03 2018-12-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装置及终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04446A (en) * 2003-07-28 2005-02-01 Benq Corp Automatic homing apparatus of a rotatable module
CN201497931U (zh) * 2009-04-22 2010-06-02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可旋转式摄像头
CN203178861U (zh) * 2013-02-20 2013-09-0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具有摄像头的电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7117A (zh) 2017-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16228B2 (en) Support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EP3734427A3 (en) Application launching in a multi-display device
EP3296786A3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3916534A4 (en) SHORTCUT FUNCTION ACTIVA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18222762A3 (en) CAPTURE OF ROBOTIC POINTS AND MOTION CONTROL
EP2891942A3 (en) Wearable terminal
US907217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EP3100831A3 (en) Teaching device and robot system
EP2784625A3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EP4242081A3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display on basis of driving context
TW201725591A (zh) 自動抗跌落裝置及具有自動抗跌落功能的電子裝置
EP1950625A9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cartridge
EP2755107A3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multitasking in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double-sided display
EP2878939A3 (en) Force detecting device, robot, eletronic component conveying apparatus
EP2423787A3 (en) Input device fixing structure
US9836093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a touch control screen
EP2667281A3 (en) Terminal apparatus, display system, display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EP3877825A4 (en) FLEXIBLE DISPLAY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IT
EP3156182A3 (en) Driving device
EP3747247A4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FLEXIBLE DISPLAY AND WIRELESS CHARGING PROCESS WITH IT
US20160270208A1 (en) Controlling rigidity of flexible displays
CN104750187B (zh) 一种电子设备
EP2687941A3 (en) Collapsible electronic equipment
TW201547355A (zh) 配件及控制方法
WO2019186072A3 (fr) Dispositif électronique dentaire d'application universel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