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57316A - 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57316A
CN106357316A CN201610970010.7A CN201610970010A CN106357316A CN 106357316 A CN106357316 A CN 106357316A CN 201610970010 A CN201610970010 A CN 201610970010A CN 106357316 A CN106357316 A CN 1063573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
population
fitness
valu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700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57316B (zh
Inventor
李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C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C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C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C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97001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573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3573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573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573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573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预先设置种群规模产生粒子群,并初始化粒子群的各参数;根据预先设置的根据所需波束确定的适应度函数计算粒子群中各粒子的适应度值,适应度函数的问题的最优解为波束所需的幅度和相位值;将粒子群作为父代粒子群,根据粒子的适应度值,对父代粒子群采用免疫算法,得到父代粒子群的下一代粒子群;根据预设规则更新粒子的最优值和问题的最优解;判断是否到达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若是,则根据问题的最优解确定各阵元的相位和信号幅度,赋形得到所需阵列天线的波束。结合粒子群算法和免疫算法能够有效提高搜索速度,效率高,使天线赋形波束满足要求。

Description

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雷达、无线通信等众多领域中,波束赋形是一种基于天线阵列的信号预处理技术,波束赋形通过调整天线阵列中每个阵元的加权系数产生具有指向性的波束,从而能够获得明显的阵列增益。通过波束赋形器控制各阵元的相位和信号幅度,得到所需的波束。
这是个多维非线性优化问题。基于群体智慧的演化算法很适合于解决此类复杂的非线性优化问题,并且这些算法具有概念清晰、程序简单等特点。常用的群体智慧的演化算法有粒子群算法。粒子群算法中,每个优化问题的潜在解都是搜索空间中一个“粒子”,而粒子的位置就是所求问题的解。所有的粒子都有一个由被优化的函数决定的适应度值,并且每个粒子还有一个速度决定它们飞翔的方向和距离。粒子群算法首先初始化一群随机粒子(随机解),在搜索空间中以一定的速度飞行,然后通过迭代找到最优解。在每一次迭代中,粒子通过跟踪两个极值来更新自己,第一个就是粒子本身所找到的最优解,另一个极值是整个种群目前找到的最优解。
粒子群算法具有算法简单、容易实现、搜索速度快、所含参数较少的特点。但基本的粒子群算法有着收敛过快、早熟收敛、搜索范围不大、容易收敛到局部极值等问题,因此,采用粒子群算法确定阵列天线的波束的相位和信号幅度等参数所需的时间长,效率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能够快速确定阵列天线的波束的相位和信号幅度。
一种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包括:
根据预先设置种群规模产生粒子群,并初始化粒子群的各参数;所述参数包括:粒子的起始位置和初始速度;
根据预先设置的根据所需波束确定的适应度函数计算所述粒子群中各粒子的适应度值;所述适应度函数的问题的最优解为合成目标波束所需的幅度和相位值;
将所述粒子群作为父代粒子群,根据所述粒子的适应度值,对所述父代粒子群采用免疫算法,得到所述父代粒子群的下一代粒子群;所述免疫算法包括克隆、高频变异和选择操作;
根据预设规则更新粒子的最优值和问题的最优解,其中,粒子的最优值和问题的最优解根据粒子的位置确定,所述预设规则为:
则令
其中,fi(t)为粒子的适应度值;为粒子的最优值,即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经历的最好位置,为其对应的适应值度;为问题的最优解,即粒子群中所有粒子经历过的最好位置,为其对应的适应度值;xi(t)为第i个粒子在第t次迭代时的位置,t为迭代次数;
判断是否到达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
若是,则根据问题的最优解确定各阵元的相位和信号幅度,赋形得到所需阵列天线的波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粒子群作为父代粒子群,根据所述粒子的适应度值,对所述父代粒子群采用免疫算法,得到所述父代粒子群的下一代粒子群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粒子的适应度值,对粒子进行克隆操作得到所述粒子的子代粒子;所述粒子被克隆的数目与所述粒子的适应度值呈正相关;
对所述子代粒子进行高频变异操作得到变异子代粒子;
根据所述适应度函数计算所述变异粒子的适应度值,并从父代和变异子代组成的集合中选择n1个适应值较大的粒子,与随机产生的n-n1个新粒子组成下一代粒子群。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判断未到达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则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并根据适应度函数和更新的粒子的速度、位置计算下一代粒子群中各粒子的适应度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所述粒子进行克隆操作得到粒子的子代粒子的数目为:
m i = [ f i ( t ) Σ i = 1 n f i ( t ) * n ]
其中,mi为第i个粒子被克隆的数目;n是种群中粒子总数;fi(t)为粒子的适应度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更新粒子的速度的公式为:
v i d ( t + 1 ) = wv i d ( t ) + c 1 r 1 ( p b e s t , d i ( t ) - x i d ( t ) ) + c 2 r 2 ( p b e s t , d g ( t ) - x i d ( t ) ) ;
更新粒子的位置的公式为:xid(t+1)=xid(t)+vid(t+1);
其中,i=1,2,…,m表示第i个粒子,d=1,2,…,n表示粒子的第d维,w为惯性权重,c1和c2为加速常数,r1、r2是均匀分布在(0,1)区间中的随机函数,t为迭代次数的步长。
一种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装置,包括:初始化模块、适应度计算模块、免疫计算模块、更新模块、判断模块和赋形模块;
所述初始化模块,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种群规模产生粒子群,并初始化粒子群的各参数;所述参数包括:粒子的起始位置和初始速度;
所述适应度计算模块,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根据所需波束确定的适应度函数计算所述粒子群中各粒子的适应度值;所述适应度函数的问题的最优解为合成目标波束所需的幅度和相位值;
所述免疫计算模块,用于将所述粒子群作为父代粒子群,根据所述粒子的适应度值,对所述父代粒子群采用免疫算法,得到所述父代粒子群的下一代粒子群;所述免疫算法包括克隆、高频变异和选择操作;
所述更新模块,用于根据预设规则更新粒子的最优值和种群的最优值,其中,预设规则为:
则令
其中,fi(t)为粒子的适应度值;为粒子的最优值,即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经历的最好位置,为其对应的适应值度;为问题的最优解,即粒子群中所有粒子经历过的最好位置,为其对应的适应度值;xi(t)为第i个粒子在第t次迭代时的位置,t为迭代次数;
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到达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
所述赋形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问题的最优解确定各阵元的相位和信号幅度,赋形得到所需阵列天线的波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免疫计算模块包括:克隆操作模块、变异操作模块和选择操作模块;
所述克隆操作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粒子的适应度值,对粒子进行克隆操作得到所述粒子的子代粒子;所述粒子被克隆的数目与所述粒子的适应度值呈正相关;
所述变异操作模块,用于对所述子代粒子进行高频变异操作得到变异子代粒子;
所述选择操作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适应度函数计算所述变异粒子的适应度值,并从父代和变异子代组成的集合中选择n1个适应值较大的粒子,与随机产生的n-n1个新粒子组成下一代粒子群。
在一个实施例中,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装置还包括参数更新模块,所述参数更新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所述适应度计算模块根据适应度函数和更新的粒子的速度、位置计算下一代粒子群中各粒子的适应度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所述粒子进行克隆操作得到粒子的子代粒子的数目为:
m i = [ f i ( t ) Σ i = 1 n f i ( t ) * n ]
其中,mi为第i个粒子被克隆的数目;n是种群中粒子总数;fi(t)为粒子的适应度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更新粒子的速度的公式为:
v i d ( t + 1 ) = wv i d ( t ) + c 1 r 1 ( p b e s t , d i ( t ) - x i d ( t ) ) + c 2 r 2 ( p b e s t , d g ( t ) - x i d ( t ) ) ;
更新粒子的位置的公式为:
xid(t+1)=xid(t)+vid(t+1);
其中,i=1,2,…,m表示第i个粒子,d=1,2,…,n表示粒子的第d维,w为惯性权重,c1和c2为加速常数,r1、r2是均匀分布在(0,1)区间中的随机函数,t为迭代次数的步长。
上述的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通过采用粒子群算法和免疫算法求解适应度函数的问题的最优解,以粒子群算法为基础,在其中融入免疫算法,利用入免疫算法的克隆复制、高频变异、克隆选择等操作来改善粒子群多样性和算法的收敛速度,有效提高了特征选择效率,使天线赋形波束满足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的阵列天线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阵列天线采用本发明的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得到的波束的方向图;
图4为表1所示的波束的幅相激励数据添加到仿真软件中得到波束的仿真方向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的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装置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2:根据预先设置种群规模产生粒子群,并初始化粒子群的各参数。
粒子群的种群规模预先设置,产生对应规模的粒子群,并初始化粒子群的各参数。粒子群的各参数包括:粒子的起始位置xi(t)=(xi1,xi2,……,xid)、初始速度vi(t)=(vi1,vi2,……,vid)。其中,每一个xi(t)都代表了一种可能的解,在本发明中,将优化变量抽象为粒子的位置向量。
S104:根据预先设置的根据所需波束确定的适应度函数计算粒子群中各粒子的适应度值。
预先根据所需的波束确定适应度函数。适应度函数与赋形波束的参数相关。不同波束要求的适应度函数可以有所不同。根据适应度函数计算粒子群中各粒子的适应度值。适应度函数的问题的最优解为合成目标波束所需的幅度和相位值。映射到粒子群算法中是粒子的最好位置。
S106:将粒子群作为父代粒子群,根据粒子的适应度值,对父代粒子群采用免疫算法,得到父代粒子群的下一代粒子群;免疫算法包括克隆、高频变异和选择操作。
本实施例的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将免疫算法与粒子群算法进行融合,将粒子群算法中引入免疫算法的克隆、高频变异和选择操作。其中,克隆操作使种群中的优秀粒子得以保存,高频变异操作产生新的个体,有效的增加种群多样性,选择操作选出最优个体,避免算法退化。
S108:根据预设规则更新粒子的最优值和问题的最优解,其中,粒子的最优值和问题的最优解根据粒子的位置确定,预设规则为:
则令
其中,fi(t)为粒子的适应度值;为粒子的最优值,即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经历的最好位置,为其对应的适应值度;为问题的最优解,即粒子群中所有粒子经历过的最好位置,为其对应的适应度值;xi(t)为第i个粒子在第t次迭代时的位置,t为迭代次数。其中,问题的最优解和粒子的最优值根据位置计算得到。
S110:判断是否到达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若是,则执行步骤S112,若否,则执行步骤S113。
S112:根据问题的最优解确定各阵元的相位和信号幅度,赋形得到所需阵列天线的波束。
上述的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通过采用粒子群算法和免疫算法求解适应度函数的问题的最优解,以粒子群算法为基础,在其中融入免疫算法,利用入免疫算法的克隆复制、高频变异、克隆选择等操作来改善粒子群多样性和算法的收敛速度,有效提高了特征选择效率,使天线赋形波束满足要求。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6包括以下步骤1至步骤3:
步骤1:根据粒子的适应度值,对粒子进行克隆操作得到粒子的子代粒子;粒子被克隆的数目与粒子的适应度值呈正相关。
具体的,对粒子进行克隆操作得到粒子的子代粒子的数目为:
m i = [ f i ( t ) Σ i = 1 n f i ( t ) * n ]
其中,mi为第i个粒子被克隆的数目;n是种群中粒子总数;fi(t)为粒子的适应度值。
通过对粒子进行克隆操作使父代粒子群中优秀粒子得到保存。
步骤2:对子代粒子进行高频变异操作得到变异子代粒子。
其中,变异概率满足高斯分布N(0,1)。通过变异操作产生新的个体,有效的增加种群多样性。
步骤3:根据适应度函数计算变异粒子的适应度值,并从父代和变异子代组成的集合中选择n1个适应值较大的粒子,与随机产生的n-n1个新粒子组成下一代粒子群。
通过选择操作,选择出最优个体,避免算法退化。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若步骤S110的判断结果为否,即未达到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则执行步骤:
S113: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并在步骤S113的步骤之后,返回步骤S114,根据适应度函数和更新的粒子的速度、位置计算下一代粒子群中各粒子的适应度值。
更新粒子的速度的公式为:
v i d ( t + 1 ) = wv i d ( t ) + c 1 r 1 ( p b e s t , d i ( t ) - x i d ( t ) ) + c 2 r 2 ( p b e s t , d g ( t ) - x i d ( t ) ) ;
更新粒子的位置的公式为:
xid(t+1)=xid(t)+vid(t+1);
其中,i=1,2,…,m表示第i个粒子,d=1,2,…,n表示粒子的第d维,w为惯性权重,c1和c2为加速常数,r1、r2是均匀分布在(0,1)区间中的随机函数,t为迭代次数的步长。
上述的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通过采用粒子群算法和免疫算法求解适应度函数的问题的最优解,免疫算法包括克隆、高频变异和选择操作,克隆操作使种群中的优秀粒子得以保存,高频变异操作产生新的个体,有效的增加种群多样性,选择操作选出最优个体,避免算法退化。适应度函数的问题的最优解为波束所需的幅度和相位值,结合粒子群算法和免疫算法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阵列天线波束综合时拟合度低,不易找到全局最优解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搜索速度,效率高,使天线赋形波束满足要求。
下面,结合具体的案例对本发明的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一个十单元移动通信基站的天线示意图如图2所示,十个半波振子组成一个等间距线阵结构,振子间距为0.8λ,振子距反射板高度0.25λ,其中λ为工作频率的波长。通过改变每个振子馈电电流的幅度和相位,使得垂直面方向图上副瓣抑制小于-20dB,下第一零点填充大于-15dB,以抑制邻区干扰及避免塔下黑的状况。
采用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对2.2GHz中心频点的方向图进行综合,计算出阵列天线赋形成目标波束所需的幅度和相位值。
本实例中,设置粒子群大小为40,迭代次数30,惯性权重w为0.5,加速常数c1和c2取为2。适应度函数定义为:
Fitness=α∣USL-G1SL∣+β∣DNF-GNF∣+γ∣DSL-G2SL∣
其中:USL为上副瓣最大电平,DNF为下第一零陷深度,DSL为下副瓣最大电平,G1SL及G2SL是期望副瓣电平,GNF是期望零陷深度,α、β、γ为权重因子。
赋形得到的阵列天线的波束的方向图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形成主瓣的同时,抑制了天线阵的上副瓣电平至-20dB以下,同时在覆盖区域形成了一个-15dB的零点填充区域,综合后的方向图与目标波束的方向图一致,赋形的波束的幅相激励数据如表1所示。
表1赋形的波束的幅相激励数据
单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幅度(w) 1 1.1 1.4 1.4 1.8 2.7 3 3 1.5 1.6
相位(°) 25 4.6 5.3 14.8 24 25 23.8 18.6 0 0
将幅相激励代入到高频结构仿真软件三维高频电磁场仿真工具中进行确认,得到天线阵的辐射方向图如图4所示。比较图3及图4可以看出,仿真结果与算法得到的结果吻合度非常高,从而验证了本发明的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的有效性。
一种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装置,如图5所示,包括:初始化模块501、适应度计算模块502、免疫计算模块503、更新模块504、判断模块505和赋形模块506。
初始化模块501,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种群规模产生粒子群,并初始化粒子群的各参数;参数包括:粒子的起始位置和初始速度。
适应度计算模块502,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根据所需波束确定的适应度函数计算粒子群中各粒子的适应度值;适应度函数的问题的最优解为合成目标波束所需的幅度和相位值;
免疫计算模块503,用于将粒子群作为父代粒子群,根据粒子的适应度值,对父代粒子群采用免疫算法,得到父代粒子群的下一代粒子群;免疫算法包括克隆、高频变异和选择操作。
更新模块504,用于根据预设规则更新粒子的最优值和种群的最优值,其中,预设规则为:
则令
其中,fi(t)为粒子的适应度值;为粒子的最优值,即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经历的最好位置,为其对应的适应值度;为问题的最优解,即粒子群中所有粒子经历过的最好位置,为其对应的适应度值;xi(t)为第i个粒子在第t次迭代时的位置,t为迭代次数。
判断模块505,用于判断是否到达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
赋形模块506,用于在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问题的最优解确定各阵元的相位和信号幅度,赋形得到所需阵列天线的波束。
本实施例的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装置将免疫算法与粒子群算法进行融合,将粒子群算法中引入免疫算法的克隆、高频变异和选择操作。其中,克隆操作使种群中的优秀粒子得以保存,高频变异操作产生新的个体,有效的增加种群多样性,选择操作选出最优个体,避免算法退化。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免疫计算模块503包括:克隆操作模块、变异操作模块和选择操作模块;
克隆操作模块,用于根据粒子的适应度值,对粒子进行克隆操作得到粒子的子代粒子;粒子被克隆的数目与粒子的适应度值呈正相关。
具体的,对粒子进行克隆操作得到粒子的子代粒子的数目为:
m i = [ f i ( t ) Σ i = 1 n f i ( t ) * n ]
其中,mi为第i个粒子被克隆的数目;n是种群中粒子总数;fi(t)为粒子的适应度值。
变异操作模块,用于对子代粒子进行高频变异操作得到变异子代粒子;
选择操作模块,用于根据适应度函数计算变异粒子的适应度值,并从父代和变异子代组成的集合中选择n1个适应值较大的粒子,与随机产生的n-n1个新粒子组成下一代粒子群。
上述的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装置,通过采用粒子群算法和免疫算法求解适应度函数的问题的最优解,以粒子群算法为基础,在其中融入免疫算法,利用入免疫算法的克隆复制、高频变异、克隆选择等操作来改善粒子群多样性和算法的收敛速度,有效提高了特征选择效率,使天线赋形波束满足要求。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装置,还包括参数更新模块,参数更新模块,用于在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适应度计算模块根据适应度函数和更新的粒子的速度、位置计算下一代粒子群中各粒子的适应度值。
更新粒子的速度的公式为:
v i d ( t + 1 ) = wv i d ( t ) + c 1 r 1 ( p b e s t , d i ( t ) - x i d ( t ) ) + c 2 r 2 ( p b e s t , d g ( t ) - x i d ( t ) ) ;
更新粒子的位置的公式为:
xid(t+1)=xid(t)+vid(t+1);
其中,i=1,2,…,m表示第i个粒子,d=1,2,…,n表示粒子的第d维,w为惯性权重,c1和c2为加速常数,r1、r2是均匀分布在(0,1)区间中的随机函数,t为迭代次数的步长。上述的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装置,通过采用粒子群算法和免疫算法求解适应度函数的问题的最优解,免疫算法包括克隆、高频变异和选择操作,克隆操作使种群中的优秀粒子得以保存,高频变异操作产生新的个体,有效的增加种群多样性,选择操作选出最优个体,避免算法退化。适应度函数的问题的最优解为波束所需的幅度和相位值,结合粒子群算法和免疫算法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阵列天线波束综合时拟合度低,不易找到全局最优解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搜索速度,效率高,使天线赋形波束满足要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预先设置种群规模产生粒子群,并初始化粒子群的各参数;所述参数包括:粒子的起始位置和初始速度;
根据预先设置的根据所需波束确定的适应度函数计算所述粒子群中各粒子的适应度值;所述适应度函数的问题的最优解为合成目标波束所需的幅度和相位值;
将所述粒子群作为父代粒子群,根据所述粒子的适应度值,对所述父代粒子群采用免疫算法,得到所述父代粒子群的下一代粒子群;所述免疫算法包括克隆、高频变异和选择操作;
根据预设规则更新粒子的最优值和问题的最优解,其中,粒子的最优值和问题的最优解根据粒子的位置确定,所述预设规则为:
则令
其中,fi(t)为粒子的适应度值;为粒子的最优值,即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经历的最好位置,为其对应的适应值度;为问题的最优解,即粒子群中所有粒子经历过的最好位置,为其对应的适应度值;xi(t)为第i个粒子在第t次迭代时的位置,t为迭代次数;
判断是否到达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
若是,则根据问题的最优解确定各阵元的相位和信号幅度,赋形得到所需阵列天线的波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粒子群作为父代粒子群,根据所述粒子的适应度值,对所述父代粒子群采用免疫算法,得到所述父代粒子群的下一代粒子群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粒子的适应度值,对粒子进行克隆操作得到所述粒子的子代粒子;所述粒子被克隆的数目与所述粒子的适应度值呈正相关;
对所述子代粒子进行高频变异操作得到变异子代粒子;
根据所述适应度函数计算所述变异粒子的适应度值,并从父代和变异子代组成的集合中选择n1个适应值较大的粒子,与随机产生的n-n1个新粒子组成下一代粒子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判断未到达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则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并根据适应度函数和更新的粒子的速度、位置计算下一代粒子群中各粒子的适应度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粒子进行克隆操作得到粒子的子代粒子的数目为:
m i = [ f i ( t ) Σ i = 1 n f i ( t ) * n ]
其中,mi为第i个粒子被克隆的数目;n是种群中粒子总数;fi(t)为粒子的适应度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新粒子的速度的公式为:
v i d ( t + 1 ) = wv i d ( t ) + c 1 r 1 ( p b e s t , d i ( t ) - x i d ( t ) ) + c 2 r 2 ( p b e s t , d g ( t ) - x i d ( t ) ) ;
更新粒子的位置的公式为:xid(t+1)=xid(t)+vid(t+1);
其中,i=1,2,…,m表示第i个粒子,d=1,2,…,n表示粒子的第d维,w为惯性权重,c1和c2为加速常数,r1、r2是均匀分布在(0,1)区间中的随机函数,t为迭代次数的步长。
6.一种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初始化模块、适应度计算模块、免疫计算模块、更新模块、判断模块和赋形模块;
所述初始化模块,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种群规模产生粒子群,并初始化粒子群的各参数;所述参数包括:粒子的起始位置和初始速度;
所述适应度计算模块,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根据所需波束确定的适应度函数计算所述粒子群中各粒子的适应度值;所述适应度函数的问题的最优解为合成目标波束所需的幅度和相位值;
所述免疫计算模块,用于将所述粒子群作为父代粒子群,根据所述粒子的适应度值,对所述父代粒子群采用免疫算法,得到所述父代粒子群的下一代粒子群;所述免疫算法包括克隆、高频变异和选择操作;
所述更新模块,用于根据预设规则更新粒子的最优值和种群的最优值,其中,预设规则为:
则令
其中,fi(t)为粒子的适应度值;为粒子的最优值,即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经历的最好位置,为其对应的适应值度;为问题的最优解,即粒子群中所有粒子经历过的最好位置,为其对应的适应度值;xi(t)为第i个粒子在第t次迭代时的位置,t为迭代次数;
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到达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
所述赋形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问题的最优解确定各阵元的相位和信号幅度,赋形得到所需阵列天线的波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免疫计算模块包括:克隆操作模块、变异操作模块和选择操作模块;
所述克隆操作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粒子的适应度值,对粒子进行克隆操作得到所述粒子的子代粒子;所述粒子被克隆的数目与所述粒子的适应度值呈正相关;
所述变异操作模块,用于对所述子代粒子进行高频变异操作得到变异子代粒子;
所述选择操作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适应度函数计算所述变异粒子的适应度值,并从父代和变异子代组成的集合中选择n1个适应值较大的粒子,与随机产生的n-n1个新粒子组成下一代粒子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参数更新模块,所述参数更新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所述适应度计算模块根据适应度函数和更新的粒子的速度、位置计算下一代粒子群中各粒子的适应度值。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粒子进行克隆操作得到粒子的子代粒子的数目为:
m i = [ f i ( t ) Σ i = 1 n f i ( t ) * n ]
其中,mi为第i个粒子被克隆的数目;n是种群中粒子总数;fi(t)为粒子的适应度值。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更新粒子的速度的公式为:
v i d ( t + 1 ) = wv i d ( t ) + c 1 r 1 ( p b e s t , d i ( t ) - x i d ( t ) ) + c 2 r 2 ( p b e s t , d g ( t ) - x i d ( t ) ) ;
更新粒子的位置的公式为:
xid(t+1)=xid(t)+vid(t+1);
其中,i=1,2,…,m表示第i个粒子,d=1,2,…,n表示粒子的第d维,w为惯性权重,c1和c2为加速常数,r1、r2是均匀分布在(0,1)区间中的随机函数,t为迭代次数的步长。
CN201610970010.7A 2016-10-28 2016-10-28 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63573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70010.7A CN106357316B (zh) 2016-10-28 2016-10-28 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70010.7A CN106357316B (zh) 2016-10-28 2016-10-28 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57316A true CN106357316A (zh) 2017-01-25
CN106357316B CN106357316B (zh) 2020-03-17

Family

ID=57864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70010.7A Active CN106357316B (zh) 2016-10-28 2016-10-28 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57316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7809A (zh) * 2018-11-16 2019-04-02 重庆邮电大学 基于克隆免疫粒子群算法的多电机协同控制pid参数优化方法
CN110059406A (zh) * 2019-04-18 2019-07-26 成都德杉科技有限公司 采用连续分段适应值函数的天线阵列优化方法、***、存储介质和终端
CN111985145A (zh) * 2019-05-21 2020-11-24 合肥若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间距相控阵天线栅瓣抑制方法及抑制***
CN112889225A (zh) * 2018-10-17 2021-06-01 诺基亚通信公司 基于定位似然性的波束形成器优化
CN113067618A (zh) * 2021-03-18 2021-07-0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多频点波束赋形方法及***
CN113726382A (zh) * 2021-08-12 2021-11-30 北京邮电大学 可重构智能表面波束成型矩阵生成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5032592A (zh) * 2022-04-26 2022-09-09 苏州清听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换能器阵列的阵形优化方法及换能器阵列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8332A (zh) * 2011-04-14 2011-07-0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于免疫克隆粒子群优化的正交小波盲均衡方法
US8195591B1 (en) * 2004-08-14 2012-06-05 Hrl Laboratories, Llc Cognitive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CN103646144A (zh) * 2013-12-19 2014-03-1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非周期阵列天线设计方法
CN104023340A (zh) * 2014-05-16 2014-09-03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联合极化适配和波束赋形处理的极化-空域频谱共享方法
CN104314755A (zh) * 2014-09-23 2015-01-28 华北电力大学 基于ipso的dfig变桨距ladrc方法及***
CN104408760A (zh) * 2014-10-28 2015-03-11 燕山大学 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的高精度虚拟装配***算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95591B1 (en) * 2004-08-14 2012-06-05 Hrl Laboratories, Llc Cognitive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CN102118332A (zh) * 2011-04-14 2011-07-0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于免疫克隆粒子群优化的正交小波盲均衡方法
CN103646144A (zh) * 2013-12-19 2014-03-1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非周期阵列天线设计方法
CN104023340A (zh) * 2014-05-16 2014-09-03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联合极化适配和波束赋形处理的极化-空域频谱共享方法
CN104314755A (zh) * 2014-09-23 2015-01-28 华北电力大学 基于ipso的dfig变桨距ladrc方法及***
CN104408760A (zh) * 2014-10-28 2015-03-11 燕山大学 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的高精度虚拟装配***算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燕等: "基于粒子种群算法的阵列天线波束赋形", 《电子测量技术》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89225A (zh) * 2018-10-17 2021-06-01 诺基亚通信公司 基于定位似然性的波束形成器优化
CN109557809A (zh) * 2018-11-16 2019-04-02 重庆邮电大学 基于克隆免疫粒子群算法的多电机协同控制pid参数优化方法
CN110059406A (zh) * 2019-04-18 2019-07-26 成都德杉科技有限公司 采用连续分段适应值函数的天线阵列优化方法、***、存储介质和终端
CN111985145A (zh) * 2019-05-21 2020-11-24 合肥若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间距相控阵天线栅瓣抑制方法及抑制***
CN111985145B (zh) * 2019-05-21 2023-09-19 合肥若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间距相控阵天线栅瓣抑制方法及抑制***
CN113067618A (zh) * 2021-03-18 2021-07-0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多频点波束赋形方法及***
CN113067618B (zh) * 2021-03-18 2022-07-0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多频点波束赋形方法及***
CN113726382A (zh) * 2021-08-12 2021-11-30 北京邮电大学 可重构智能表面波束成型矩阵生成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726382B (zh) * 2021-08-12 2024-02-23 北京邮电大学 可重构智能表面波束成型矩阵生成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5032592A (zh) * 2022-04-26 2022-09-09 苏州清听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换能器阵列的阵形优化方法及换能器阵列
CN115032592B (zh) * 2022-04-26 2023-10-31 苏州清听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换能器阵列的阵形优化方法及换能器阵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57316B (zh) 2020-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57316A (zh) 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Guney et al. Amplitude-only pattern nulling of linear antenna arrays with the use of bees algorithm
CN107294589B (zh)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多波束卫星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方法
CN106598849B (zh) 一种基于ap-pso算法的组合测试用例生成方法
Lema et al. A novel elliptical-cylindrical antenna array for radar applications
CN104899374B (zh) 基于小波变异风驱动优化算法直线天线阵方向图综合方法
CN104485513B (zh) 宽频带天线阵列实时综合方法
CN107657098A (zh) 基于量子鸡群演化机制的环形天线阵列稀疏方法
CN110427590B (zh) 基于自适应概率学习的大型稀疏阵列天线高效综合方法
CN111143983B (zh) 基于改进水循环算法的稀布天线阵列低副瓣综合优化方法
Ram et al. Optimized hyper beamforming of receiving linear antenna arrays using Firefly algorithm
CN107302140A (zh) 基于量子蜘蛛群演化机制的平面天线阵列稀疏方法
Chakravarthy et al. On the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flower pollination algorithm for circular array synthesis
Roshanaei et al. Adaptive beamforming using a novel numerical optimisation algorithm
Deb et al. A differential evolution performance comparison: Comparing how various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s perform in designing microstrip antennas and arrays
CN106096791A (zh) 一种多监视区域下的mimo雷达偏好优化布站方法
CN112100811A (zh) 一种基于自适应风驱动优化算法的天线阵方向图综合方法
CN106356641B (zh) 多项式与粒子群混合方法的阵列天线设计方法
CN110376557A (zh) 一种基于非均匀嵌套mimo雷达的栅瓣抑制方法
CN105975746B (zh) 基于pso类算法的mimo雷达方阵布阵优化方法
Illyés et al. Optimizing microstrip antennas and antenna arrays using evolutionary algorithms
Xu et al. MOEA/D using dynamic weight vectors and stable matching schemes for the deployment of multiple airships in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
CN106066904A (zh) 一种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高维多目标天线设计方法
Shi et al. Sparse controllable adaptive array beamforming with improved array element utilization
Khan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an origami Yagi-Uda antenna using an adaptive fitness fun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