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56230A - 按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按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56230A
CN106356230A CN201610819349.7A CN201610819349A CN106356230A CN 106356230 A CN106356230 A CN 106356230A CN 201610819349 A CN201610819349 A CN 201610819349A CN 106356230 A CN106356230 A CN 1063562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cap
spring
base
contact part
p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193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56230B (zh
Inventor
廖瑞铭
颜志仲
骆弘杰
刘家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356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56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56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562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 H01H13/8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characterised by tactile feedback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2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 H01H13/34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having two or more snap-action motions in succes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34Separate snap action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按键结构,其使用由多个弹簧串连的弹簧组合提供键帽的回弹力。于键帽朝向按键结构的底座移动时,当键帽超过转换位置之后,其中一弹簧停止继续变形,故弹簧组合整体的弹性系数变大,可增加该弹簧组合的弹性储能。因此,使用者于按压键帽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先轻后重的反馈力。此反馈力特性有助于使用者迅速按压键帽,而于按压完后,键帽亦可迅速回弹。进一步地,按键结构可使用侧向作动的开关,可减少开关的回弹力对键帽上下作动的影响。按键结构亦可使用弹片,其设置于键帽下方,可提供使用者触发开关的触觉回馈。

Description

按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按键结构,尤指一种利用弹簧作为回复力的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按键多利用弹簧或硅胶圆凸提供键帽所需的回弹力。一般而言,其使用的弹簧多仅具有单一固定的弹簧常数。若弹簧常数较小,弹簧能提供的回弹力也小,使用者按压键帽时的阻力也小,使得使用者可迅速地按压键帽。但也由于回弹力小,被按压的键帽回复至原位的时间也较长,这特性不适短时间内的连续按压。若弹簧常数较大,弹簧能提供的回弹力也大,被按压的键帽得以较短的时间回复至原位。但也由于回弹力大,使用者按压键帽时的阻力也大,使得使用者需以更大的力量来按压键帽,易使手指疲劳,这特性亦不利于短时间内的连续按压。硅胶圆凸因其变形机制与前述弹簧线性变形不同,硅胶圆凸非以单一固定的弹簧常数表现其变形特性。一般而言,在初始的弹性变形中,硅胶圆凸仍能维持其几何结构并提供较大的弹簧常数。在结构开始挫曲变形后,硅胶圆凸则提供较小的弹簧常数。于初始的变形阶段中,弹簧常数虽较大,但变形量小;于后续的挫曲变形阶段中,弹簧常数虽较小,但变形量大。故于使用上,使用者虽感到较大的按压力量的门槛值,但后续的按压力量则小,且变形后的硅胶圆凸整体储存的弹性能并不大。整体而言,相对于使用弹簧常数高的按键,使用硅胶圆凸的按键其被按压的键帽仍需较长的时间以回复至原位。因此,目前的按键,无论是使用弹簧或硅胶圆凸,均无法提供键帽迅速按压、迅速回复的作动机制。此作动机制可减轻使用者于某些使用情境中操作按键时手指疲劳的程度,例如电子竞技。
发明内容
鉴于先前技术中使用弹簧或硅胶圆凸的按键均无法提供键帽迅速按压、迅速回复的作动机制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利用多个弹簧串连的弹簧组合提供先轻后重的反馈力,使得使用者能轻松地迅速按压键帽,且于按压完后,键帽可迅速回弹。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包含底座、键帽及弹簧组合。该键帽设置于该底座之上。该弹簧组合抵接于该键帽及该底座之间,该弹簧组合包含第一弹簧及与该第一弹簧串连的第二弹簧,使得当该键帽承受按压力而自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时,该键帽对该弹簧组合施加该按压力,该按压力依序经由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传递至该底座。其中,当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其中之一被压缩成对应的压实高度,且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其中之另一仍可随着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而弹性变形,被压缩至该对应的压实高度之弹簧包含复数个弹性圈,该复数个弹性圈实质上系垂直堆叠。换句话说,在该键帽未达到该转换位置之前,因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均对弹性变形具有贡献,故该弹簧组合的弹簧常数较小,使用者可轻松地迅速按压该键帽,且反馈力也较小。在该键帽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因其中一个弹簧被压实,使得此弹簧无法再继续提供弹性变形,只剩另一个弹簧可继续贡献弹性变形,故该弹簧组合的弹簧常数变大,该键帽可受到较大的回弹力,使得当使用者不再按压该键帽时,该键帽可以迅速地回复原位。藉此,该键帽能迅速上下移动,且使用者感受到先轻后重的按压手感,降低操作时的疲劳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弹簧具有一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弹簧具有一第二弹簧常数,该第一弹簧常数不同于该第二弹簧常数。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以相同的金属线径制成,该第一弹簧具有第一外径,该第二弹簧具有第二外径,该第一外径不同于该第二外径,该弹簧组合包含连接弹簧,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经由该连接弹簧连接,该连接弹簧具有渐变的外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弹簧常数小于该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外径大于该第一外径,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二弹簧被压缩成对应的该压实高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座包含凸柱,该凸柱朝向该键帽延伸,该凸柱的外径小于该第二弹簧的内径,该凸柱的外径大于该第一弹簧的内径,该第二弹簧套设于该凸柱上,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二弹簧被压缩成对应的该压实高度且该第一弹簧抵靠该凸柱。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光源装置,该凸柱还包含光源孔,该光源孔上下贯穿该凸柱,该光源孔的尺寸小于该第一弹簧的内径,该光源装置穿过该光源孔而向上延伸进入该弹簧组合内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键帽包含触发部,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该触发位置位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使得当该开关导通后,该键帽仍可继续向下移动到该转换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弹簧的一端抵接该底座,该第二弹簧的该端延伸出延伸部,该延伸部形成该固定接点件。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活动接点件为悬臂结构,该悬臂结构具有固定端、自由端及接点部,该悬臂结构经由该固定端固定于底座,该接点部位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且用于与该固定接点件电性接触,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推动该悬臂结构,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使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底座依序具有第一角落、第二角落、第三角落及第四角落,该底座于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处各具有一第一滑动构件,该开关位于该第二角落,该键帽具有二第二滑动构件,该二第二滑动构件分别对应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触发部对应该第二角落,该第一滑动构件与该第二滑动构件相互滑动地结合,使得该键帽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的运动为线性运动,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弹片,该弹片对应该第四角落设置于该底座,该键帽包含拨动部,该拨动部对应该第四角落,其中于该键帽到达该触发位置之前,该拨动部抵推该弹片。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触发位置位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于该键帽离开该触发位置而在到达该转换位置之前,该拨动部脱离该弹片。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弹片包含滑动部、连接至该滑动部的弹性部及设置于该弹性部的突出部,该底座包含弹片承座,该弹片承座具有滑槽及上表面,该弹片经由该滑动部可滑动地设置于该滑槽中以滑动设置于该弹片承座中,该滑动部具有上缘,该底座对应该上缘具有下表面,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座上下移动时,该拨动部抵推该突出部以使该弹性部弹性变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至触发位置时,该拨动部斜向向下抵推该突出部,以及当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触发该开关。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键帽自该触发位置继续向下移动时,该拨动部斜向向上抵推该突出部,使得该滑动部相对于该滑槽向上移动,且当该上缘抵靠该底座的该下表面时,该滑动部停止向上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座包含底板及上盖,该上盖与该底板衔接并形成容置空间,该上盖具有柱塞套,该键帽包含帽体及与该帽体连接的柱塞,该柱塞可滑动地***该柱塞套中,该键帽经由该帽体承受该按压力,该弹簧组合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抵接于该柱塞与该底板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包含底座、键帽、弹簧组合及挡止件。该键帽设置于该底座之上。该弹簧组合抵接于该键帽及该底座之间,该弹簧组合包含第一弹簧及与该第一弹簧串连的第二弹簧,使得当该键帽承受按压力而自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时,该键帽对该弹簧组合施加该按压力,该按压力依序经由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传递至该底座。该挡止件设置于该底座或该键帽上。其中,当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该挡止件与该弹簧组合结构干涉,使得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其中之一无法变形,且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其中的另一仍可随着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而弹性变形。换句话说,在该键帽未达到该转换位置之前,因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均对弹性变形具有贡献,故该弹簧组合的弹簧常数较小,使用者可轻松地迅速按压该键帽,且反馈力也较小。在该键帽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挡止件干扰该弹簧组合的作动,使得其中一个弹簧无法继续弹性变形,只剩另一个弹簧可继续贡献弹性变形,故该弹簧组合的弹簧常数变大,该键帽可受到较大的回弹力,使得当使用者不再按压该键帽时,该键帽可以迅速地回复原位。同样地,该键帽能迅速上下移动,且使用者感受到先轻后重的按压手感,降低操作时的疲劳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弹簧具有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弹簧具有第二弹簧常数,该第一弹簧常数不同于该第二弹簧常数。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以相同的金属线径制成,该第一弹簧具有第一外径,该第二弹簧具有第二外径,该第一外径不同于该第二外径,该弹簧组合包含连接弹簧,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经由该连接弹簧连接,该连接弹簧具有渐变的外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弹簧常数小于该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外径大于该第一外径,该挡止件设置于该底座上,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连接弹簧抵靠该挡止件。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挡止件为凸柱,该凸柱设置于该底座上且朝向该键帽延伸,该凸柱的外径小于该第二弹簧的内径,该凸柱的外径大于该第一弹簧的内径,该第二弹簧套设于该凸柱上,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一弹簧抵靠该凸柱。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光源装置,该凸柱还包含光源孔,该光源孔上下贯穿该凸柱,该光源孔的尺寸小于该第一弹簧的内径,该光源装置穿过该光源孔而向上延伸进入该弹簧组合内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键帽包含触发部,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该触发位置位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使得当该开关导通后,该键帽仍可继续向下移动到该转换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弹簧的一端抵接该底座,该第二弹簧的该端延伸出延伸部,该延伸部形成该固定接点件。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活动接点件为悬臂结构,该悬臂结构具有固定端、自由端及接点部,该悬臂结构经由该固定端固定于底座,该接点部位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且用于与该固定接点件电性接触,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推动该悬臂结构,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使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底座依序具有第一角落、第二角落、第三角落及第四角落,该底座于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处各具有一第一滑动构件,该开关位于该第二角落,该键帽具有二第二滑动构件,该二第二滑动构件分别对应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触发部对应该第二角落,该第一滑动构件与该第二滑动构件相互滑动地结合,使得该键帽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的运动为线性运动,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弹片,该弹片对应该第四角落设置于该底座,该键帽包含拨动部,该拨动部对应该第四角落,其中于该键帽到达该触发位置之前,该拨动部抵推该弹片。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触发位置位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于该键帽离开该触发位置而在到达该转换位置之前,该拨动部脱离该弹片。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弹片包含滑动部、连接至该滑动部的弹性部及设置于该弹性部的突出部,该底座包含弹片承座,该弹片承座具有滑槽及上表面,该弹片经由该滑动部可滑动地设置于该滑槽中以滑动设置于该弹片承座中,该滑动部具有上缘,该底座对应该上缘具有下表面,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座上下移动时,该拨动部抵推该突出部以使该弹性部弹性变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至触发位置时,该拨动部斜向向下抵推该突出部,当该键帽自该触发位置继续向下移动时,该拨动部斜向向上抵推该突出部,使得该滑动部相对于该滑槽向上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滑动部相对于该滑槽向上移动,且当该上缘抵靠该底座的该下表面时,该滑动部停止向上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座包含底板及上盖,该上盖与该底板衔接并形成容置空间,该上盖具有柱塞套,该键帽包含帽体及与该帽体连接的柱塞,该柱塞可滑动地***该柱塞套中,该键帽经由该帽体承受该按压力,该弹簧组合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抵接于该柱塞与该底板之间。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利用弹片根据键帽位于不同的位置而提供不同方向的反馈力,使得使用者能感受到明确的触发开关回馈。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包含底座、键帽、弹簧、开关及弹片。该底座依序具有第一角落、第二角落、第三角落及第四角落,该底座于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处各具有一第一滑动构件。该键帽设置于该底座之上具有二第二滑动构件,该二第二滑动构件分别对应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该键帽包含触发部及拨动部,该触发部对应该第二角落,该拨动部对应该第四角落,该第一滑动构件与该第二滑动构件相互滑动地结合,使得该键帽于初始位置与转换位置之间的运动为线性运动。该弹簧抵接于该键帽及该底座之间,使得当该键帽未承受按压力时,该键帽可保持在该初始位置。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开关位于该第二角落。该弹片对应该第四角落并设置于该底座。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承受该按压力而朝向该底座移动而在到达触发位置之前,该拨动部斜向向下抵推该弹片,故而该弹片对该拨动部施以斜向向上的反作用力;当该键帽继续向下移动且移动超过该触发位置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且该拨动部斜向向上抵推该弹片,故而该弹片对该拨动部施以斜向向下的反作用力。藉此,使用者于该键帽触发该开关前后,可感受到按压阻力大小明显变化,可产生触觉回馈。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弹片包含滑动部、连接至该滑动部的弹性部及设置于该弹性部的突出部,该底座包含弹片承座,该弹片承座具有滑槽及上表面,该弹片经由该滑动部可滑动地设置于该滑槽中以滑动设置于该弹片承座中,该滑动部具有上缘,该底座对应该上缘具有下表面,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座上下移动时,该拨动部抵推该突出部以使该弹性部弹性变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键帽自该触发位置继续向下移动时,该拨动部斜向向上抵推该突出部,使得该滑动部相对于该滑槽向上移动,且当该上缘抵靠该底座的该下表面时,该滑动部停止向上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滑动部的该上缘抵靠该底座的该下表面时,该滑动部的该上缘撞击该底座的该下表面而发出声响。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开关具有悬臂结构,使得该键帽能透过杠杆原理,以较小的力触发该开关,减少对该键帽上下作动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包含底座、键帽、回复力机构及开关。该键帽设置于该底座之上,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回复力机构连接于该底座及该键帽之间。当该键帽承受按压力时,该按压力使该键帽自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活动接点件为悬臂结构,该悬臂结构具有固定端、自由端及接点部,该悬臂结构经由该固定端固定于底座,该接点部位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且用于与该固定接点件电性接触。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使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藉此,在该键帽达到该转换位置之前,该键帽即能透过杠杆原理,以较小的触发力打开该短接的开关。于具体实施上,通过设计该悬臂结构与该固定接点件的设置位置,该触发力相对于该键帽的垂直移动方向大致上可为水平侧向力,有助于减少对该键帽上下作动的影响。此外,于具体实施上,当该回复力机构以前述弹簧组合实现时,因在该键帽达到该转换位置之前,该弹簧组合的弹簧常数较小,使得使用者可轻易地迅速按压该键帽以触发该开关,即打开该短接的开关。而于按压完后,该键帽超过该转换位置,故该键帽可以迅速地回复原位。同样能实现先轻后重、迅速按压、迅速回弹的效果。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回复力机构包含弹簧,当该按压力使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时,该弹簧被压缩并产生回弹力,该回弹力用以驱使该键帽回到该初始位置,该弹簧的一端抵接该底座,该弹簧的该端延伸出延伸部,该延伸部形成该固定接点件。
关于本发明之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多个弹簧串连的弹簧组合设置,使得在该键帽未达到该转换位置之前,因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均对弹性变形具有贡献,故该弹簧组合的弹簧常数较小,使用者可轻松地迅速按压该键帽,且反馈力也较小。在该键帽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因其中一个弹簧被压实,使得此弹簧无法再继续提供弹性变形,只剩另一个弹簧可继续贡献弹性变形,故该弹簧组合的弹簧常数变大,该键帽可受到较大的回弹力,使得当使用者不再按压该键帽时,该键帽可以迅速地回复原位。藉此,该键帽能迅速上下移动,且使用者感受到先轻后重的按压手感,降低操作时的疲劳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按键结构于线X-X所示的视角的***图。
图3为图1中按键结构于线Y-Y所示的视角的***图。
图4为图1中按键结构沿线X-X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按键结构沿线Y-Y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至触发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4中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至转换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4中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至按压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弹簧组合与柱塞及底板的配置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按键结构的上盖与柱塞于另一视角的组合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俯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至转换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至按压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被按压至转换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弹簧组合与柱塞及底板的配置示意图。
图17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弹簧组合与柱塞及底板的配置示意图。
图18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的***图。
图19为图18的按键结构的弹片与弹片承座的组合示意图。
图20为图18的按键结构的俯视图。
图21为图18的按键结构于其键帽位于初始位置时沿图20中线Z-Z的剖面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至低于初始位置的接触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3为图21中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至低于接触位置的触发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4为图21中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至触发位置与低于触发位置的转换位置之间的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5为图21中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至转换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1包含底座10、键帽12、回复力机构14、光源装置16及开关18。键帽12设置于底座10之上,回复力机构14设置于底座10及键帽12之间;经由底座10和键帽12两者间的滑动结合,使得键帽12得以平行于方向D1(以箭头表示于图4及图5中)而选择性地朝向或远离底座10移动。其中以图4或图5的视角而言,方向D1即相当于垂直方向。于本实施例中,回复力机构14为弹簧组合,其包含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串连并设置于底座10及键帽12之间,其中第一弹簧142的上端抵接键帽12,第一弹簧142的下端与第二弹簧144的上端连接,第二弹簧144的下端抵接底座10。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均为线圈弹簧,分别包含复数个弹性圈。当键帽12自初始位置朝向底座10开始移动时,键帽12使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均变形。变形的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所产生的回弹力即作为键帽12回复力。关于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变形的进一步说明,将于后文详述。光源装置16设置于底座10并能朝向键帽12发射光线,键帽12可包含可透光部12a(以虚线绘示于图1中),藉由光源装置16发射的光线穿过可透光部12a以产生视觉效果。为简化图面,光源装置16内部结构未显示于图4与图5的剖面示意图中,于本实施例中,光源装置16以具有发光晶粒的LED发光元件为例,其具有复数个电极接脚。开关18也设置于底座10上并可选择性地被键帽12触发。另外,于实作上,光源装置16与开关18原则上会电连接于电路板2(以虚线框表示于图4中),不另赘述。
进一步来说,底座10包含底板102、上盖104、滑动衔接结构106及凸柱108,上盖104与底板102衔接并形成容置空间110,滑动衔接结构106位于容置空间110内,凸柱108固定于底板102并于容置空间110内朝向键帽12延伸。上盖104具有柱塞套1042,柱塞套1042中央形成的柱塞孔连通容置空间110。
键帽12包含帽体122及柱塞124,帽体122设置于上盖104之上,而柱塞124设置于底板102与上盖104之间;柱塞124下方具有第一端部1242,而柱塞124上方具有第二端部1244,柱塞124经由第二端部1244连接至帽体122。于本实施例中,柱塞124的第二端部1244与帽体122透过衔接结构12442、1222的衔接而连接。
键帽12的柱塞124可滑动地穿过底座10的柱塞套1042,第一端部1242位于容置空间110中且位于凸柱108正上方。柱塞套1042环状内侧壁面可导引柱塞124第二端部1244相对于底座10进行上下移动。柱塞124的第一端部1242更包含滑动衔接结构1246,滑动衔接结构1246与滑动衔接结构106可滑动地衔接,使得键帽12能更可靠且稳定地相对于底座10上下移动。
回复力机构14即弹簧组合设置于容置空间110内且抵接于柱塞124与底板102之间,其中第一弹簧142抵接柱塞124的第一端部1242,第二弹簧144抵接底板102并套设于凸柱108上。光源装置16设置于底板102上,且经由凸柱108而伸入容置空间110中,其中凸柱108包含光源孔1082,光源孔1082上下贯穿凸柱108,光源装置16穿过光源孔1082而向上延伸进入弹簧组合的第二弹簧144内部。光源装置16朝向第一端部1242发射光线,使得光线穿过第二弹簧144及第一弹簧142以经由第一端部1242进入柱塞124,再经由柱塞124的导引而射向帽体122。
开关18包含固定接点件182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184,其中固定接点件182直接固定于底板102上,固定接点件182由第二弹簧144抵着底板102的一端向上延伸、弯折的延伸部形成,活动接点件184亦固定于底板102上且呈悬臂结构;但本发明均不以此为限。例如,固定接点件182可独立于第二弹簧144而固定于底板102上,活动接点件184可由其他的弹性结构实施,甚至于具体实施中,开关18得以为一般的触动开关。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固定接点件182经由连接端182a、活动接点件184经由连接端184a穿过底板102以与电路板2(如图4所示)电连接,藉此,开关18的导通、断路作动即可为电路板2所感知。柱塞124包含触发部1248,触发部1248位于第一端部1242,且因应键帽12是否被按压,而选择性地使开关18导通或断路。又,固定接点件182与活动接点件184接触的部分可施以表面处理,例如电镀镍、金等以增加开关18的耐疲劳度。
请并参阅图2、图4、图7及图8。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为直线串连且被预压设置于容置空间110中,如图4所示;此时,键帽12位于初始位置,键帽12未被按压。当键帽12经由帽体122承受按压力而自初始位置朝向底座10移动时,例如使用者以手指按压帽体122,键帽12对弹簧组合即回复力机构14施加按压力以箭头表示于图中,按压力依序经由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传递至底座10。于键帽12到达转换位置(如图7所示者)前,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均会随着键帽12相对于底座10的移动而弹性变形。当键帽12移动至转换位置时,第二弹簧144被压缩成对应的压实高度H1,如图7所示。此时,第二弹簧144的复数个弹性圈实质上垂直堆叠,亦即相邻的弹性圈接触使得两者间已无可供弹性变形的间隙,故纵使第二弹簧144再承受更大的力,也无法产生弹性变形,亦即第二弹簧144已无法再被压缩形变。于本实施例中,于第二弹簧144中,相邻的弹性圈于垂直方向即压缩、伸缩的方向上紧密接触使得两者之间已无空隙。因此,当键帽122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第二弹簧144不再形变,第一弹簧142则仍可随着键帽12朝向底座10移动而弹性变形。于本实施例中,当键帽122继续移动至按压位置时,第一弹簧142亦被压缩成对应的压实高度,如图8所示;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按键结构1亦可设计成当键帽122位于按压位置时,第一弹簧142未被压实且能弹性变形。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簧142具有第一弹簧常数,第二弹簧144具有第二弹簧常数,第一弹簧常数不同于第二弹簧常数,因此,在接收到相同按压力时,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有不同的变形量,通过设计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的可变形量,使得于键帽122挤压弹簧组合时,其中一个弹簧先被压实。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以相同的金属线径制成,第一弹簧142具有第一外径142a,第二弹簧144具有第二外径144a,第一外径142a小于第二外径144a,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具有相同的节距及长度,故第二弹簧常数小于第一弹簧常数,且第二弹簧144将先被压实。此外,弹簧组合包含连接弹簧146,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经由连接弹簧146连接,连接弹簧146具有渐变的外径,使得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结构上能平顺地衔接,且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间的力量能平顺地传递。原则上,连接弹簧146渐变的外径即自第一外径142a渐变至第二外径144a变化。另外,于具体实施上,连接弹簧146得以为连接件,例如一金属线段于弹簧组合的一侧连接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的两端,或二金属线段于弹簧组合的二侧对称连接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的两端,又或一金属线段同时横跨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的末端线圈。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同轴设置,即两者结构的延伸轴向重叠,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当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偏心设置,使得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的两端可直接连接,即无需透过连接弹簧146连接,此时连接弹簧146可省略。
此外,于键帽12到达转换位置前,弹簧组合的整体的弹性系数即为第一弹簧常数的倒数与第二弹簧常数的倒数的和的倒数,故此时整体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一弹簧常数及第二弹簧常数,使用者于按压键帽12时会感到较轻的手感即较小的反馈力,可容易且迅速地按压键帽12。于键帽12超过转换位置后,因第二弹簧144已被压实,故整体的弹性系数等于第一弹簧常数;换句话说,整体的弹性系数增加了。此时,使用者于按压键帽12时会感到较重的手感即较大的反馈力,回弹力大。因此,于使用者按压键帽12的过程中,使用者将感觉到先轻后重的手感。另外,于本实施例中,凸柱108的外径108a小于第二弹簧144的第二内径144b,凸柱108的外径180a大于第一弹簧142的第一内径142b,光源孔1082的尺寸小于第一弹簧142的第一内径142b,使得凸柱108可有效地挡止第一弹簧142向下移动。当键帽12自转换位置至按压位置移动时即键帽12朝向底座10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虽然第二弹簧144被压实后相对于底板102略突出于凸柱108(如图7所示),但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连接的一端亦能抵靠凸柱108,此有助于第一弹簧142弹形变形的稳定度;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凸柱108高度大幅降低或使第二弹簧144被压实后明显高于凸柱108,第一弹簧142原则上就不会抵靠凸柱108,但仍能随着键帽12朝向底板102移动而弹性变形。另外,于具体实施上,凸柱108上可形成避让空间,以避免凸柱108与连接弹簧146结构干涉,藉此,第二弹簧144被压实后可低于凸柱108,第一弹簧142仍能稳定地抵靠凸柱108。
另外,基于前述说明,于具体实施上,亦可改变弹簧组合以使第一弹簧142在键帽12被按压的过程中,先达到压实状态,同样能实现先轻后重的按压手感。例如将前述实施例中的弹簧组合倒置,即可使上方的弹簧即倒置后的第二弹簧144的弹簧常数较小,而先达到压实状态。又或改变各弹簧的长度、线径、节距等,亦可使上方的弹簧先达到压实状态,且不以具有较小的弹簧常数的弹簧被先压实为限;同样地,此改变手段亦可应用于前述弹簧组合中即回复力机构14,使得第二弹簧144可先达到压实状态即前述压实高度H1。
另外,于前述实施例中,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的串接将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依序排成直线并相连接,故键帽12于朝向底座10移动时,对弹簧组合的施力,使得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均受到压缩;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如图9所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并排,但结构上仍是串接,亦即键帽12的施力仍是由第一弹簧142传递至第二弹簧144,再传递至底座10。于具体实施上,图9中的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亦得以叠套的方式设置,例如第一弹簧142具有较小的外径而可伸入第二弹簧144内,但结构上仍得保持串接。于图9中,当键帽12自初始位置朝向底座10移动时,第一弹簧142是拉伸变形,第二弹簧144是缩压变形并可被缩压至其压缩高度。同样的,关于弹簧组合倒置的说明,于此亦可适用,不另赘述。
于按键结构1中,弹簧组合以两个串接的弹簧即例如:串接的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于具体实施上,弹簧组合可包含更多个串接的弹簧,使得弹簧组合整体的弹性系数呈现多段变化,每一段的弹性系数均是常数,且随着被压缩的弹簧数量的增加,弹簧组合整体的弹性系数亦增加。此外,每一个串接的弹簧不以单一结构体的弹簧为限,例如两个并接的弹簧整体亦可作为此处串接中的一个弹簧。此外,于按键结构1中,第二弹簧144的第二弹簧常数小于第一弹簧142的第一弹簧常数,故于第二弹簧144未被压实前,弹簧组合整体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二弹簧144的第二弹簧常数,而于第二弹簧144未被压实后,弹簧组合整体的弹性系数等于第一弹簧142的第一弹簧常数,第一弹簧常数大于第二弹簧144的第二弹簧常数,故使用者可感觉到明显的手感差异即于键帽12下压到达转换位置之前及之后。此手感差异亦有助于按键结构1通过反馈力提供使用者键帽12所处位置的资讯,例如使用者可藉此大略知悉键帽12是否被有效按压,例如开关18是否已被有效触发。
请参阅图2、图4、图7及图8。于本实施例中,活动接点件184具有固定端1842、自由端1844及接点部1846,活动接点件184经由固定端1842固定于底板102,接点部1846位于固定端1842与自由端1844之间且用于与固定接点件182电性接触。触发部1248经由自由端1844推动活动接点件184。
如图4所示,当键帽12未被按压而位于初始位置时,此时活动接点件184受触发部1248抵推而已发生弹性变形,如此触发部1248抵推活动接点件184的自由端1844,而使得活动接点件184的接点部1846与固定接点件182分开,即此时开关18保持断路。
如图6所示,当键帽12被按压朝向底座10且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触发部1248与活动接点件184的自由端1844分开使得活动接点件184因回弹力而移动以使接点部1846与固定接点件182接触,即此时开关18导通。于本实施例中,触发位置位于初始位置(如图4所示者)与转换位置(如图7所示者)之间,使得当开关18导通后即于键帽12到达触发位置之时,活动接点件184的接点部1846接触固定接点件182,键帽12仍可在第二弹簧144尚未被压实状态下,继续向下移动到转换位置(如图7所示者)。例如可设计:使开关18导通的触发位置为键帽12自初始位置向下运动1.8~2.0mm之处,而使第二弹簧144被压实的转换位置为键帽12自初始位置向下运动3.0~3.5mm之处。于此例中,在开关18导通后,键帽12仍可继续向下移动至少1mm后,第二弹簧144才会被压实。
如此,于键帽12自初始位置移动至转换位置过程中,弹簧组合即回复力机构14提供较小的弹簧系数,故使用者感会受到较轻的手感,而能快速按压键帽12并触发开关18;又,当键帽12继续向下移动达按压位置时,弹簧组合改提供较大的弹簧系数,弹簧组合即回复力机构14亦提供较大的回弹力;此时使用者可通过开关18的按压感受到手感的变化,亦了解开关18已经导通,而将手指移离键帽12以停止施加按压力,使得键帽12能快速地回至原位即初始位置。此按键作动特性独特:(1)于开关导通前,弹簧组合14弹簧系数较小,故使用者手指感受到较轻的阻力,能较快轻易地导通开关;(2)于开关导通后,更精确地说,于键帽12超过转换位置之后,弹簧组合的弹簧系数加大,故于使用者停止按压后,键帽12能快速地回至初始位置。如此有助于使用者以较高的频率按压按键帽12,例如于电子竞技的电脑游戏中,且又能避免使用者手指过度出力而迅速疲惫,无法进行长时间的电脑游戏操控。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活动接点件184呈开口朝上的U形结构,故悬臂结构大致平行于键帽12作动方向延伸,故活动接点件184可具有较长的悬臂长度;换言之,活动接点件184得以较小的触发力推动。又,相对于活动接点件184偏转的枢点而言,触发部1248接触接点部1846的位置(相对于距离L1)较固定接点件182接触自由端1844的位置(相对于距离L2)为远,即相当于距离L1大于距离L2,故键帽12即能透过杠杆原理,经由触发部1248以较小的触发力打开短接的开关18。此外,触发部1248与活动接点件184接触的位置即使有些许变动,例如柱塞124略带有偏斜地相对于方向D1上下移动,此变动对活动接点件184与固定接点件182的接触位置的影响亦将缩小,故固定接点件182仍能有效电性接触活动接点件184的接点部1846。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开关18与触发部1248的配置有助于提升对按键结构1的组装或作动误差的容忍度。另外,于本实施例中,活动接点件184作动时大致呈水平偏转,触发力原则上亦为水平侧向力,有助于减少对键帽12相对于底座10上下作动的影响。
请参阅图1、图2、图5、图7(或图8)、图10及图11,其中于图11中,滑动衔接结构106、1246、触发部1248及开关18的轮廓以虚线绘示。于本实施例中,底座10具有矩形投影轮廓,底座10依序具有第一角落10a、第二角落10b、第三角落10c与第四角落10d,底座10的滑动衔接结构106包含二第一滑动构件1062,以滑槽结构为例,并与上盖104结构整合成形。二第一滑动构件1062分别位于第一角落10a及第三角落10c。键帽12的滑动衔接结构1246包含二第二滑动构件12462,以滑块结构为例,分别对应第一角落10a及第三角落10c。二第一滑动构件1062与二第二滑动构件12462相互滑动地结合,使得键帽12于初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的运动为线性运动或一维移动。开关18位于第二角落10b,触发部1248对应第二角落10b。因此,滑动衔接结构106、1246、触发部1248及开关18分别对应底座10的角落10a、10b、10c设置,故相对于其它位置,例如底座10于角落10a、10b间的侧边部,可享有较大的空间设置,进而提供结构作动的可靠度及稳定度。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构件1062以滑槽结构及第二滑动构件12462以滑块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于具体实施上,亦可对调设置,亦即第一滑动构件1062以滑块结构及第二滑动构件12462以滑槽结构为例,同样能相互滑动地结合并具有导引键帽12相对于底座10上下移动的功效。
如前述说明,于按键结构1中,弹簧组合即回复力机构14利用于弹性变形的过程中,使其中一个弹簧即第二弹簧144被压实而改变其整体的弹性系数,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2至图14,其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3的按压连续作动剖面示意图。按键结构3与按键结构1结构大致相同,故按键结构3沿用按键结构1的元件符号,相同元件符号的元件具有相同的功能。除了下文的说明外,关于按键结构3的其它说明,请参阅按键结构1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按键结构3与按键结构1主要不同之处之一在于按键结构3利用挡止件109于键帽12自初始位置朝向底座10移动至转换位置时(如按键结构3自图12显示的状态至图13显示的状态),与弹簧组合即回复力机构14结构干涉以阻止第二弹簧144继续弹性变形,而非通过使第二弹簧144被压实的方式来阻止第二弹簧144继续弹性变形。因此,当键帽12自初始位置朝向底座10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挡止件109与弹簧组合之间产生结构干涉,使得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其中之一无法变形,且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其中之另一仍可随着键帽12朝向底座10移动而弹性变形。藉此,按键结构3的弹簧组合亦能于键帽12到达转换位置前,提供使用者较轻的手感即较小的反馈力,且于键帽12超过转换位置后,提供使用者较重的手感即较大的反馈力。于按键结构3中,挡止件109设置于底座10的底板102且相当于按键结构1的凸柱108,挡止件109亦具有凸柱108于按键结构1中的功效。此外,进一步来说,于按键结构3中,当键帽12自初始位置朝向底座10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如按键结构3自图13显示的状态至图14显示的状态),第一弹簧142抵靠挡止件109,此即产生挡止件109与弹簧组合结构干涉的效果,使得第二弹簧144无法再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继续弹性变形,但第一弹簧142仍能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继续弹性变形。此外,于具体实施上,挡止件109上可形成避让槽以容纳连接弹簧146,使得第一弹簧142能更稳定地抵靠挡止件109。另外,于具体实施上,挡止件109亦可通过抵住连接弹簧146的方式来阻止第二弹簧144继续弹性变形。如图15所示,连接弹簧146抵靠挡止件109,使得第二弹簧144不再继续弹性变形,但第一弹簧142仍能继续弹性变形。又,于图15中,连接弹簧146可为一金属线段于弹簧组合的一侧连接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的两端,或可为二金属线段于弹簧组合的二侧对称连接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的两端,又或可为一金属线段同时横跨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的末端线圈。
于本实施例中,挡止件109设置于底座10以挡止第二弹簧144;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将按键结构3的弹簧组合倒置,挡止件109改设置于柱塞124,此时,此挡止件109即用于挡止上方的弹簧即倒置后的第二弹簧144。又例如,如图16所示,挡止件109'设置于键帽12,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间设置有用于与挡止件109'互动的抵持件143,当键帽12向下移动至转换位置时,挡止件109'抵靠抵持件143,使得第一弹簧142不再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但第二弹簧144仍继续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于具体实施上,挡止件109'亦可改设置于底座10上(如图16中虚线所示者);此时,当键帽12向下移动至转换位置时,挡止件109'抵靠抵持件143,使得第二弹簧144不再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但第一弹簧142仍继续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又例如,如图17所示,挡止件109”设置于键帽12,当键帽12自初始位置向下移动时,第一弹簧142是拉伸变形,第二弹簧144是缩压变形。当键帽12向下移动至转换位置时,挡止件109"抵靠弹簧组合或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的连接处,使得第一弹簧142不再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但第二弹簧144仍继续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于具体实施上,挡止件109"亦可改设置于底座10上(如图17中虚线所示者);此时,当键帽12向下移动至转换位置时,挡止件109"抵靠弹簧组合或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的连接处,使得第二弹簧144不再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但第一弹簧142仍继续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
如前述按键结构1、3的说明,无论是采用使弹簧被压实的手段,或是采用挡止件挡止弹簧继续变形的手段,两者逻辑上均是使弹簧组合中的一个弹簧于键帽到达特定位置如该转换位置时不再继续随着键帽朝向底座移动而弹性变形,进而改变弹簧组整体的弹性系数由小变大,使得使用者于按压键帽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先轻后重的手感。于键帽自始初位置至转换位置时,使用者感受到较轻的手感,故使用者可快速按压按键。于具体实施上,可使按键结构的开关触发设计于此段阶中,使得开关可迅速被触发。于键帽超过转换位置时,使用者感受到较重的手感,亦即键帽此时受到较大的回弹力。当使用者不再按压键帽时,键帽即可迅速地回弹,以利使用者再次按压键帽。此外,于具体实施上,配合前述开关触发的设计,当使用者感受到较重的手感时,亦可知晓开关已被触发,而无需过度按压键帽。
请参阅图18至图2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5,按键结构5包含底座50、键帽52、回复力机构54、光源装置56、开关58及弹片60。键帽52设置于底座50之上,回复力机构54设置于底座50及键帽52之间;经由底座50和键帽52两者间的滑动结合,使得键帽52得以平行于垂直方向而选择性地朝向或远离底座50移动。于本实施例中,回复力机构54为弹簧组合。当键帽52朝向底座50移动时,键帽52使弹簧组合变形,产生回弹力,即作为键帽52向上移动至原位的回复力。光源装置56设置于底座10并能朝向键帽52发射光线,产生视觉效果。开关58设置于底座50上并可选择性地被键帽52触发。弹片60也设置于底座50上,键帽52选择性地接触弹片60。整体而言,按键结构5与按键结构1结构逻辑大致相同,故关于按键结构5各构件的其它说明,请参阅按键结构1及其变化例中相同命名元件的相关说明及其对应图示,不另赘述。此外,按键结构5的外观大致与图1所示的按键结构1的外观相似。
于本实施例中,底座50包含底板502、上盖504、滑动衔接结构506及凸柱508,上盖504与底板502通过卡勾5022与槽孔5042的卡合而衔接并形成容置空间510,滑动衔接结构506位于容置空间510内且与上盖504一体成形,凸柱508与底板502一体成体并于容置空间510内朝向键帽52延伸。上盖504具有柱塞套5044,柱塞套5044中央形成的柱塞孔连通容置空间510。回复力机构54包含第一弹簧542、第二弹簧544及连接第一弹簧542及第二弹簧544的连接弹簧546。键帽52包含帽体522及柱塞524,柱塞524包含滑动衔接结构5242,柱塞124设置于底板502与上盖504之间且向上穿过柱塞套5044以与帽体522连接,柱塞524的滑动衔接结构5242与底座50的滑动衔接结构506可滑动地衔接。回复力机构54抵接于柱塞524与底板502之间。开关58固定于底板502上且包含固定接点件582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584,柱塞524还包含触发部5244,用以选择性地抵推活动接点件584,使得活动接点件584与固定接点件582接触或分开,进而使开关58导通或断路。其中,活动接点件584具有固定端5842、自由端5844及接点部5846,活动接点件584经由固定端5842固定于底板502,接点部5846位于固定端5842与自由端5844之间且用于与固定接点件582电性接触。触发部5244经由自由端5844推动活动接点件584。
此外,弹片60滑动设置于底板502的弹片承座5024中,弹片承座5024位于容置空间510中,其中弹片60包含滑动部602、连接至滑动部602的弹性部604及设置于弹性部604上的突出部604a,弹片承座5024具有滑槽5024a及上表面5024b,上表面5024b位于滑槽5024a的一端侧,弹片60经由滑动部602可滑动地设置于滑槽5024a中以滑动设置于弹片承座5024中(如图19所示)。滑动部602具有上缘602a及挡止部602b,上缘602a正对上盖504的下表面5046,下表面5046可挡止上缘602a以阻止滑动部602继续向上滑动,挡止部602b正对上表面5024,上表面5024可挡止挡止部602b以阻止滑动部602继续向下滑动。柱塞524还包含拨动部5246,用以选择性地抵推或拨动弹片60的突出部604a;当键帽52相对于底座50上下移动时,拨动部5246抵推突出部604a以使弹性部604弹性变形。
于本实施例中,底座50具有矩形投影轮廓(如图20所示),底座50依序具有第一角落50a、第二角落50b、第三角落50c与第四角落50d。底座50的滑动衔接结构506位于第一角落50a及第三角落50c,开关58位于第二角落50b,弹片60位于第四角落50d;柱塞524的滑动衔接结构5242对应第一角落50a及第三角落50c,触发部5244对应第二角落50b,拨动部5246对应第四角落50d。于本实施例中,弹片60与开关58的活动接点件584相对设置且均呈悬臂结构,故有助于柱塞524受力平衡。
进一步来说,如图21所示,键帽52未被按压而位于初始位置。此时,触发部5244经由自由端5844抵推活动接点件584,使得活动接点件584的接点部5846与固定接点件582分开,拨动部5246未接触弹片60的突出部604a。
如图22所示,当键帽52被按压而向下移动至接触位置时,拨动部5246以其下斜面5246b接触弹片60的突出部604a的上方。此时,触发部5244仍保持经由自由端5844抵推活动接点件584,使得活动接点件584的接点部5846与固定接点件582仍是分开的状态。此外,当键帽52被按压而续继向下移动时,拨动部5246经由下斜面5246b会对弹片60的突出部604a施加作用力即斜向向下的力,亦即拨动部5246斜向向下抵推突出部604a。但因此时弹片60的滑动部602的挡止部602b抵靠于弹片承座5024的上表面5024b上,故此作用力的垂直向下分力不会使滑动部602相对于弹片承座5024向下移动,但此作用力将使弹片60的弹性部604因突出部604a受到拨动部5246的推挤而弹性变形。
如图23所示,当键帽52被按压而继续向下移动至触发位置时,接点部5846刚开始接触固定接点件582;亦即键帽52经由触发部5244触发开关58。此时,拨动部5246已经由下斜面5246b推挤弹片60的突出部604a使弹片60的弹性部604产生弹性变形,拨动部5246的顶端正好抵推突出部604a的顶端。换言之,(1)当键帽52被按压下降到达该触发位置前,弹片60接触并抵推拨动部5246的下斜面5246b,弹片60产生一定程度弹性变形并经由下斜面5246b对拨动部5246施加作用力,即为斜向向上的力,此作用力的垂直向上分力;原则上将经由柱塞524传递至键帽52以抗拒键帽52向下运动,故使用者手指可感受到一较大按压阻力相较于拨动部5246接触突出部604a前。(2)当键帽52被按压而继续向移动而低于触发位置后,拨动部5246将改由其上斜面5246a抵推弹片60的突出部604a下方;此时,弹片60的弹性部604虽逐渐回复,但仍存有弹性变形,故弹片60可经由上斜面5246a对拨动部5246施加作用力,即斜向向下的力,此作用力的垂直向下分力原则上将经由柱塞524至键帽52以协助键帽52向下运动,使用者手指可感受到较小按压阻力。如此键帽52在通过触发位置前后,使用者欲按压键帽向下运动,使用者手指可瞬间感受到按压阻力大小明显变化,如此提供使用者确认开关58已经触发导通的触觉回馈。
此外,当拨动部5246以其上斜面5246a与弹片60的突出部604a接触时,拨动部5246亦经由其上斜面5246a对弹片60施加作用力,即为斜向向上的力,此作用力的垂直向上分力驱使弹片60的滑动部602相对于弹片承座5024向上滑动。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滑动部602的上缘602a抵靠上盖504的下表面5046,即使拨动部5246继续经由其上斜面5246a对弹片60施加作用力,亦不会再使滑动部602向上滑动。换言之,此时拨动部5246斜向向上抵推突出部604a,使得滑动部602相对于滑槽5024a向上移动,且当上缘602a抵靠上盖504的下表面5046时,滑动部602停止向上移动。又,于本实施例中,当滑动部602的上缘602a抵靠上盖504的下表面5046时,拨动部5246将脱离突出部604a,故于拨动部5246脱离突出部604a前,可保证滑动部602会接触上盖504。并考虑拨动部5246与弹片60间动态的交互作动,原则上,滑动部602是以其上缘602a撞击上盖504的下表面5046的方式而抵靠于上盖504的下表面5046,故可产生声响,此声响亦可供使用者确认开关58已经触发导通的听觉回馈。于具体实施上,可设计成当滑动部602的上缘602a抵靠上盖504的下表面5046时,弹性部604仍存有弹性形变,亦即此时拨动部5246仍经由突出部604a对弹片60施力,此可使滑动部602的上缘602a以更大的力量撞击上盖504的下表面5046,产生更大的声响。但本发明均不以此为限。例如若弹片60的滑动部602与弹片承座5024的滑槽5024a是余隙配合,滑动部602可轻松地于滑槽5024a内滑动,拨动部5246经由上斜面5246a对突出部604a的施力可加速滑动部602,使得滑动部602可具有动能而能于拨动部5246脱离突出部604a后仍继续向上滑动至撞击上盖504的下表面5046,此同样可产生声响,作为听觉回馈。
接着,如图25所示,当键帽52被按压而继续向下移动至转换位置时,拨动部5246已脱离弹片60段距离,弹片60已向上回弹撞击上盖504的下表面5046而发出声响。换言之,于键帽52离开触发位置而在到达转换位置之前,藉由弹片60回弹撞击上盖504发出声响,如此使用者可经由此声响变化,而获得确认开关58已经触发导通的听觉回馈。
因此,当键帽52经由触发部5244触发开关58即经过触发位置一次,藉由拨动部5246与弹片60的交互作用,可提供使用者一次阻力大小变化触觉回馈,与至少一次声响的听觉回馈。
另外,于键帽52自转换位置回到初始位置的过程中,拨动部5246亦将再次抵推突出部604a,并能经由下斜面5246b对突出部604a施加斜向向下的力,使得滑动部602能相对于滑槽5024a向下滑动。于键帽52回到初始位置后,无论此时滑动部602的挡止部602b是否已抵靠弹片承座5024的上表面5024b,于下次键帽52被按压而向下移动时,拨动部5246均能以其下斜面5246b对突出部604a施加斜向向下的力,使滑动部602的挡止部602b抵靠弹片承座5024的上表面5024b,并重行前述作动;不另赘述。另外,于本实施例中,拨动部5246的斜面5246a、5246b及突出部604a本身即呈弧面均可提供斜向力的施力面,故于具体实施上,择一设计即可。又,补充说明的是,于关于本实施例的图示中,拨动部5246的顶端恰好触碰弹性部604的表面,原则上视为未使弹片60产生弹性变形,于具体实施上,可设计成拨动部5246的顶端与弹性部604的表面间始终保留间隙,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原则上,本实施例主要利用突出部604a与拨动部5246相对移动时产生的干涉作为弹片60移动的驱动力,故于具体实施上,即使拨动部5246亦经由弹性部604本身,即不包括突出部604a的部分,产生些许的变形,仍能使滑动部602的上缘602a有效撞击上盖504的下表面5046而产生声响。例如以图24所示的配置为参考,当拨动部5246脱离突出部604a时,上缘602a已抵靠或撞击下表面5046,此时拨动部5246是否亦抵推弹性部604不包括突出部604a的部分,而弹片60产生弹性变形,均不影响声响已产生的事实。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弹片60为悬臂结构,悬置的部分大致呈垂直方向延伸,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弹片改以水平***底座50的金属平板为例,其水平悬置的部分即能与拨动部5246互动以产生手感变化及声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38)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含:
底座;
键帽,其设置于该底座之上;以及
弹簧组合,其抵接于该键帽及该底座之间,该弹簧组合包含第一弹簧及与该第一弹簧串连的第二弹簧,使得当该键帽承受按压力而自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时,该键帽对该弹簧组合施加该按压力,该按压力依序经由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传递至该底座;
其中,当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其中之一被压缩成对应的压实高度,且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其中之另一仍可随着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而弹性变形,被压缩至对应的该压实高度的弹簧包含复数个弹性圈,该复数个弹性圈实质上垂直堆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簧具有一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弹簧具有一第二弹簧常数,该第一弹簧常数不同于该第二弹簧常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以相同的金属线径制成,该第一弹簧具有第一外径,该第二弹簧具有第二外径,该第一外径不同于该第二外径,该弹簧组合包含连接弹簧,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经由该连接弹簧连接,该连接弹簧具有渐变的外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簧常数小于该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外径大于该第一外径,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二弹簧被压缩成对应的该压实高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包含凸柱,该凸柱朝向该键帽延伸,该凸柱的外径小于该第二弹簧的内径,该凸柱的外径大于该第一弹簧的内径,该第二弹簧套设于该凸柱上,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二弹簧被压缩成对应的该压实高度且该第一弹簧抵靠该凸柱。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光源装置,该凸柱还包含光源孔,该光源孔上下贯穿该凸柱,该光源孔的尺寸小于该第一弹簧的内径,该光源装置穿过该光源孔而向上延伸进入该弹簧组合内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键帽包含触发部,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该触发位置位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使得当该开关导通后,该键帽仍可继续向下移动到该转换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簧的一端抵接该底座,该第二弹簧的该端延伸出延伸部,该延伸部形成该固定接点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活动接点件为悬臂结构,该悬臂结构具有固定端、自由端及接点部,该悬臂结构经由该固定端固定于底座,该接点部位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且用于与该固定接点件电性接触,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推动该悬臂结构,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使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底座依序具有第一角落、第二角落、第三角落及第四角落,该底座于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处各具有一第一滑动构件,该开关位于该第二角落,该键帽具有二第二滑动构件,该二第二滑动构件分别对应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触发部对应该第二角落,该第一滑动构件与该第二滑动构件相互滑动地结合,使得该键帽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的运动为线性运动,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弹片,该弹片对应该第四角落设置于该底座,该键帽包含拨动部,该拨动部对应该第四角落,其中于该键帽到达该触发位置之前,该拨动部抵推该弹片。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触发位置位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于该键帽离开该触发位置而在到达该转换位置之前,该拨动部脱离该弹片。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之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片包含滑动部、连接至该滑动部的弹性部及设置于该弹性部的突出部,该底座包含弹片承座,该弹片承座具有滑槽及上表面,该弹片经由该滑动部可滑动地设置于该滑槽中以滑动设置于该弹片承座中,该滑动部具有上缘,该底座对应该上缘具有下表面,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座上下移动时,该拨动部抵推该突出部以使该弹性部弹性变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至触发位置时,该拨动部斜向向下抵推该突出部,当该键帽自该触发位置继续向下移动时,该拨动部斜向向上抵推该突出部,使得该滑动部相对于该滑槽向上移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滑动部相对于该滑槽向上移动,且当该上缘抵靠该底座的该下表面时,该滑动部停止向上移动。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包含底板及上盖,该上盖与该底板衔接并形成容置空间,该上盖具有柱塞套,该键帽包含帽体及与该帽体连接的柱塞,该柱塞可滑动地***该柱塞套中,该键帽经由该帽体承受该按压力,该弹簧组合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抵接于该柱塞与该底板之间。
17.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含:
底座;
键帽,其设置于该底座之上;
弹簧组合,其抵接于该键帽及该底座之间,该弹簧组合包含第一弹簧及与该第一弹簧串连的第二弹簧,使得当该键帽承受按压力而自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时,该键帽对该弹簧组合施加该按压力,该按压力依序经由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传递至该底座;以及
挡止件,其设置于该底座或该键帽上;
其中,当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该挡止件与该弹簧组合结构干涉,使得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的其中之一无法变形,且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的其中之另一仍可随着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而弹性变形。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簧具有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弹簧具有第二弹簧常数,该第一弹簧常数不同于该第二弹簧常数。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以相同的金属线径制成,该第一弹簧具有第一外径,该第二弹簧具有第二外径,该第一外径不同于该第二外径,该弹簧组合包含连接弹簧,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经由该连接弹簧连接,该连接弹簧具有渐变的外径。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簧常数小于该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外径大于该第一外径,该挡止件设置于该底座上,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连接弹簧抵靠该挡止件。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挡止件为凸柱,该凸柱设置于该底座上且朝向该键帽延伸,该凸柱的外径小于该第二弹簧的内径,该凸柱的外径大于该第一弹簧的内径,该第二弹簧套设于该凸柱上,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一弹簧抵靠该凸柱。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光源装置,该凸柱还包含光源孔,该光源孔上下贯穿该凸柱,该光源孔的尺寸小于该第一弹簧的内径,该光源装置穿过该光源孔而向上延伸进入该弹簧组合内部。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键帽包含触发部,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该触发位置位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使得当该开关导通后,该键帽仍可继续向下移动到该转换位置。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簧的一端抵接该底座,该第二弹簧的该端延伸出延伸部,该延伸部形成该固定接点件。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活动接点件为悬臂结构,该悬臂结构具有固定端、自由端及接点部,该悬臂结构经由该固定端固定于底座,该接点部位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且用于与该固定接点件电性接触,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推动该悬臂结构,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使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26.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底座依序具有第一角落、第二角落、第三角落及第四角落,该底座于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处各具有一第一滑动构件,该开关位于该第二角落,该键帽具有二第二滑动构件,该二第二滑动构件分别对应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触发部对应该第二角落,该第一滑动构件与该第二滑动构件相互滑动地结合,使得该键帽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的运动为线性运动,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弹片,该弹片对应该第四角落设置于该底座,该键帽包含拨动部,该拨动部对应该第四角落,其中于该键帽到达该触发位置之前,该拨动部抵推该弹片。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触发位置位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于该键帽离开该触发位置而在到达该转换位置之前,该拨动部脱离该弹片。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片包含滑动部、连接至该滑动部的弹性部及设置于该弹性部的突出部,该底座包含弹片承座,该弹片承座具有滑槽及上表面,该弹片经由该滑动部可滑动地设置于该滑槽中以滑动设置于该弹片承座中,该滑动部具有上缘,该底座对应该上缘具有下表面,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座上下移动时,该拨动部抵推该突出部以使该弹性部弹性变形。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至该触发位置时,该拨动部斜向向下抵推该突出部,以及当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触发该开关。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键帽自该触发位置继续向下移动时,该拨动部斜向向上抵推该突出部,使得该滑动部相对于该滑槽向上移动,且当该上缘抵靠该底座的该下表面时,该滑动部停止向上移动。
3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包含底板及上盖,该上盖与该底板衔接并形成容置空间,该上盖具有柱塞套,该键帽包含帽体及与该帽体连接的柱塞,该柱塞可滑动地***该柱塞套中,该键帽经由该帽体承受该按压力,该弹簧组合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抵接于该柱塞与该底板之间。
33.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含:
底座;
键帽,其设置于该底座之上,该键帽包含触发部;
回复力机构,其连接于该底座及该键帽之间,当该键帽承受按压力时,该按压力使该键帽自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以及
开关,其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活动接点件为悬臂结构,该悬臂结构具有固定端、自由端及接点部,该悬臂结构经由该固定端固定于底座,该接点部位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且用于与该固定接点件电性接触;
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使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回复力机构包含弹簧,当该按压力使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时,该弹簧被压缩并产生回弹力,该回弹力用以驱使该键帽回到该初始位置,该弹簧的一端抵接该底座,该弹簧的该端延伸出延伸部,该延伸部形成该固定接点件。
35.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含:
底座,该底座依序具有第一角落、第二角落、第三角落及第四角落,该底座于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处各具有一第一滑动构件;
键帽,其设置于该底座之上,该键帽具有两第二滑动构件,该两第二滑动构件分别对应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该键帽包含触发部及拨动部,该触发部对应该第二角落,该拨动部对应该第四角落,该第一滑动构件与该第二滑动构件相互滑动地结合,使得该键帽于初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的运动为线性运动;
弹簧,其抵接于该键帽及该底座之间,使得当该键帽未承受按压力时,该键帽可保持在该初始位置;
开关,其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开关位于该第二角落;以及
弹片,其对应该第四角落并设置于该底座;
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
其中当该键帽承受按压力而朝向该底座移动而在到达触发位置之前,该拨动部斜向向下抵推该弹片;
其中当该键帽继续向下移动且移动超过该触发位置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且该拨动部斜向向上抵推该弹片。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片包含滑动部、连接至该滑动部的弹性部及设置于该弹性部的突出部,该底座包含弹片承座,该弹片承座具有滑槽及上表面,该弹片经由该滑动部可滑动地设置于该滑槽中以滑动设置于该弹片承座中,该滑动部具有上缘,该底座对应该上缘具有下表面,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座上下移动时,该拨动部抵推该突出部以使该弹性部弹性变形。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键帽自该触发位置继续向下移动时,该拨动部斜向向上抵推该突出部,使得该滑动部相对于该滑槽向上移动,且当该上缘抵靠该底座的该下表面时,该滑动部停止向上移动。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滑动部的该上缘抵靠该底座的该下表面时,该滑动部的该上缘撞击该底座的该下表面而发出声响。
CN201610819349.7A 2016-02-05 2016-09-13 按键结构 Active CN1063562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82130.3A CN105489428A (zh) 2016-02-05 2016-02-05 按键结构
CN2016100821303 2016-02-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56230A true CN106356230A (zh) 2017-01-25
CN106356230B CN106356230B (zh) 2018-07-31

Family

ID=556763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82130.3A Pending CN105489428A (zh) 2016-02-05 2016-02-05 按键结构
CN201610819349.7A Active CN106356230B (zh) 2016-02-05 2016-09-13 按键结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82130.3A Pending CN105489428A (zh) 2016-02-05 2016-02-05 按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548942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82366A (zh) * 2021-09-14 2021-12-10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按键防护自锁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264185B2 (en) 2020-07-09 2022-03-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Button switch and restoration assembly thereof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6919B (zh) * 2016-05-03 2018-03-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CN105826111A (zh) * 2016-05-10 2016-08-03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5931907A (zh) * 2016-05-25 2016-09-0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其键盘
TWI620218B (zh) * 2016-06-06 2018-04-0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組件及機械式鍵盤
CN106057536B (zh) * 2016-08-05 2019-05-03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EP3558059B1 (en) * 2016-12-20 2021-02-24 Point Pod Pty. Ltd. Improvements to power outlets for benches
CN110033975B (zh) * 2018-01-12 2020-12-04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
CN111321958A (zh) * 2018-12-17 2020-06-23 张泽修 油箱充电口盖锁
CN111681897B (zh) * 2020-06-16 2023-04-25 西南大学 一种无源无线机械按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17077A (en) * 1989-06-09 1992-05-26 S M K Co., Ltd. Keyboard switch
JP2002313175A (ja) * 2001-04-16 2002-10-25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押下部品
CN102299017A (zh) * 2011-07-04 2011-12-28 袁建君 一种按键结构及应用其的键盘
CN203225190U (zh) * 2012-11-30 2013-10-02 赵振海 机械式键开关
CN105070565A (zh) * 2015-07-27 2015-11-1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键盘按键及键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17077A (en) * 1989-06-09 1992-05-26 S M K Co., Ltd. Keyboard switch
JP2002313175A (ja) * 2001-04-16 2002-10-25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押下部品
CN102299017A (zh) * 2011-07-04 2011-12-28 袁建君 一种按键结构及应用其的键盘
CN203225190U (zh) * 2012-11-30 2013-10-02 赵振海 机械式键开关
CN105070565A (zh) * 2015-07-27 2015-11-1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键盘按键及键盘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64185B2 (en) 2020-07-09 2022-03-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Button switch and restoration assembly thereof
CN113782366A (zh) * 2021-09-14 2021-12-10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按键防护自锁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782366B (zh) * 2021-09-14 2023-10-27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按键防护自锁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89428A (zh) 2016-04-13
CN106356230B (zh) 2018-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56230A (zh) 按键结构
TWI607476B (zh) 按鍵結構
US10002724B2 (en) Switch actuator with haptic and audible feedback
US4529849A (en) Push-button switch and a keyboard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180019078A1 (en) Keyswitch
CN205542520U (zh) 按键结构
EP0224006A1 (en) Pushbutton switches using dome springs
CN110211833A (zh) 按键结构
GB2551657A (en) Haptic button
CN105914073A (zh) 按键
CN106057536B (zh) 按键结构
TWI615870B (zh) 按鍵結構
CN103426673B (zh) 开关
JPH0480487B2 (zh)
JP5003286B2 (ja) キースイッチ構造
CN103021712A (zh) 按键
CN110730941A (zh) 触觉按钮
TWI623007B (zh) 按鍵
CN107887186B (zh) 按键
EP3747037B1 (en) Key switch mechanisms, user input device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a key switch mechanism
US20200168410A1 (en) Key structure
CN107469347B (zh) 手柄按压装置
CN110504114B (zh) 按键结构
TWI725778B (zh) 按鍵裝置
KR101713861B1 (ko) 박형 키보드 커맨드 트리거 구조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