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95059B - 一种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及简化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及简化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95059B
CN106295059B CN201610707946.0A CN201610707946A CN106295059B CN 106295059 B CN106295059 B CN 106295059B CN 201610707946 A CN201610707946 A CN 201610707946A CN 106295059 B CN106295059 B CN 1062950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nding gear
nose landing
full
dynamic model
force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0794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95059A (zh
Inventor
金鑫
何康乐
杜瑞研
刘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C
Original Assignee
Xian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C filed Critical Xian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C
Priority to CN20161070794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295059B/zh
Publication of CN1062950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950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950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950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包括步骤一:根据真实前起落架的尺寸并按预定缩比得到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的设计尺寸;步骤二:根据真实前起落架的传力结构得到模型前起落架的传力结构,并仿真计算简化后的前起落架传力结构的力学性能;步骤三:根据真实前起落架中的液压缓冲器及轮胎性能参数进行拟合,得到前起落架简化结构中弹簧刚度系数及轮胎性能参数;步骤四:根据步骤二得到的力学性能及步骤三得到的弹簧刚度系数及轮胎性能参数重新计算弹簧及轮胎尺寸;步骤五:迭代优化得到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的最优尺寸。本发明的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完整保证传力结构和传力特性能够设计满足动力学试验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及简化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机结构强度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及简化结构。
背景技术
前起落架是飞机下部用于起飞降落或地面滑行时支撑飞机并用于地面移动的附件装置,前起落架也是飞机着陆过程中重要的传递载荷的部件。在以往的动力学模型设计中,前起落架缓冲器设计有以下几种方法:
(1)前模型起落架设计与真实飞机完全一致,这种前起落架缓冲器成本高昂、结构复杂;同时,由于模型前起落架尺寸空间有限,加工要求极高;
(2)模型前起落架为单杆与轮胎组合,无缓冲器部分,试验中前起落架仅提供支持作用,不能满足试验中力学性能曲线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解决目前的动力学模型中前起落架设计的缺陷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包括
步骤一:根据真实前起落架的尺寸并按预定缩比得到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的设计尺寸;
步骤二:根据真实前起落架的传力结构得到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的传力结构,并仿真计算简化后的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传力结构的力学性能;
其中,传力结构更改为:
“主传力路线由机身—外筒—液压缓冲器—内筒—轮胎”更改为“机身—内筒—弹簧缓冲器—外筒—轮胎”;
“副传力路线由机身—撑杆—上反扭臂—下反扭臂—外筒”更改为“机身—撑杆—外筒”;
步骤三:根据真实前起落架中的液压缓冲器及轮胎性能参数进行拟合,得到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简化结构中弹簧刚度系数及轮胎性能参数;
步骤四:根据步骤二得到的力学性能及步骤三得到的弹簧刚度系数及轮胎性能参数重新计算弹簧及轮胎尺寸;
步骤五:迭代优化,得到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的最优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预定缩比为真实前起落架尺寸与全机动力学模型尺寸的比值。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简化结构包括内筒、弹簧外筒、撑杆和轮胎,所述轮胎为两个并用轮轴连接,所述外筒一端与所述轮轴中心垂直固定连接,所述外筒另一端通过弹簧与所述内筒一端连接,所述内筒的另一端与机身固定,所述撑杆一端与外筒固定、撑杆另一端与机身固定,所述撑杆轴线所在直线为第一直线,所述外筒、弹簧及内筒所在直线为第二直线,所述内筒与机身的固定点和撑杆和机身的固定点的连线为第三直线,所述第一直线、第二直线和第三直线成直角三角形。
本发明的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及简化结构完整保证传力结构和传力特性;在给定参数下,最优简化起落架结构。结构简明,零件间约束要求清晰,易于满足试验参数要求;制造成本及工艺要求低;经试验验证,起落架结构设计满足动力学试验要求。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真实前起落架结构传力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简化结构传力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弹簧刚度系数拟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全机动力学模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简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型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型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发明的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一:根据真实前起落架的尺寸及参数并按预定缩比得到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的设计尺寸(或称缩比尺寸),其中,预定缩比即为真实前起落架尺寸与全机动力学模型尺寸的比值,如表1和表2所示为前起落架中涉及的结构参数尺寸、结构参数与缩比因子的关系式以及某前起落架具体结构参数的实施例;
表1缩比参数
表2缩比参数实例
步骤二:根据真实前起落架的传力结构简化并更改得到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的传力结构,并仿真计算简化后的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传力结构的力学性能。
不过简化之前需首先研究真实前起落架传力结构,如图1所示,真实的前起落架传力路线如以下阐述:
(1)机身与外筒固连,与撑杆铰接,向下传力,机身将6个空间力素通过外筒传递,撑杆传递撑杆方向的单方向力;
(2)机身力通过外筒下端传递给液压缓冲器,经过液压缓冲器作用后,传递给内筒,最后传递给轮胎;
(3)反扭臂防止内外筒发生扭转运动,不参与力的传递。
之后简化真实的起落架传力结构,并仿真计算力学性能,具体为
(1)“主传力路线由机身—外筒—液压缓冲器—内筒—轮胎”简化更改为“机身—内筒—弹簧缓冲器—外筒—轮胎”;
(2)“副传力路线由机身—撑杆—上反扭臂—下反扭臂—外筒(起落架上部)”简化更改为“机身—撑杆—外筒(起落架下部)”,撑杆在满足原有的传力特性同时,还起到反扭臂的作用,因此,取消反扭臂部件(因为撑杆要与起落架下部连接,而结构上无法布置撑杆与内筒连接,所以外筒在下)。
步骤三:根据真实前起落架中的液压缓冲器及轮胎性能参数进行拟合,得到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简化结构中弹簧刚度系数及轮胎性能参数(即计算缓冲器、轮胎性能参数)。
由于真实前起落架液压缓冲器力学特性是曲线,弹簧力学特性是直线,因此,需要拟合缓冲器力学特性曲线,得到弹簧刚度系数K,如图3所示。
轮胎性能参数一般根据试验任务要求得到最大载荷F和拟合真实轮胎曲线得到的k。
步骤四:根据步骤二得到的力学性能及步骤三得到的弹簧刚度系数及轮胎性能参数重新计算弹簧及轮胎尺寸参数。
在缓冲器设计尺寸及弹簧力学性能框架下,按照弹簧设计要求,对弹簧缓冲器进行设计。
根据最大载荷F和拟合真实轮胎曲线得到的k,可得到轮胎半径d>F/k,再根据起落架布局尺寸得到轮胎尺寸参数。
步骤五:迭代优化,得到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的最优尺寸。
按照确定的起落架传力结构初始参数,建立动力学模型,优化目标:模型重心垂向加速度最小。多此迭代优化,得到起落架如下表3所示,即为简化厚的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结构的具体参数。
表3迭代优化后参数
序号 参数 数值
1 前起弹簧自由伸长量 84.7375504mm
2 前起内筒尺寸 132.491mm
3 前起外筒尺寸 103.183mm
4 前起轮胎半径 60mm
5 前起轮胎垂直刚度 30000N/m
6 前起轮胎阻尼系数 100kg/s
7 前起弹簧刚度系数100% 6020N/m
8 前起弹簧阻尼系数 300kg/s
最后,对本发明中的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简化结构做进一步阐述,其包括内筒1、弹簧2、外筒3、撑杆4和轮胎5,所述轮胎5为两个并用轮轴连接,所述外筒3一端与所述轮轴中心垂直固定连接,所述外筒3另一端通过弹簧2与所述内筒1连接,所述内筒1另一端与机身固定,所述撑杆4一端与外筒3固定、另一端与机身固定,所述撑杆4所在直线为第一直线,所述外筒3、弹簧2及内筒1所在直线为第二直线,所述内筒1与机身的固定点和撑杆4和机身的固定点的连线为第三直线,所述第一直线、第二直线和第三直线成直角三角形。
本发明的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及简化结构以真实前起落架作为参照,最大程度保留起落架传力结构,以及轮胎性能按照真实前起落架性能参数进行缩比,并且液压缓冲器简化为弹簧机构,拟合缓冲器力学曲线进行设计。在保证起落架的力学性能和模型尺寸前提下,对其进行最大程度简化,对飞机动力学模型起落架给予最真实设计,降低了设计及加工成本,满足了动力学要求和相似性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最优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

1.一种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一:根据真实前起落架的尺寸并按预定缩比得到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的设计尺寸;
步骤二:根据真实前起落架的传力结构得到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的传力结构,并仿真计算简化后的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传力结构的力学性能;
其中传力结构如下:
主传力路线由“机身—外筒—液压缓冲器—内筒—轮胎”更改为“机身—内筒—弹簧缓冲器—外筒—轮胎”;
副传力路线由“机身—撑杆—上反扭臂—下反扭臂—外筒”更改为“机身—撑杆—外筒”;
步骤三:根据真实前起落架中的液压缓冲器及轮胎性能参数分别进行拟合,得到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简化结构中弹簧刚度系数及轮胎性能参数;
步骤四:根据步骤二得到的力学性能及步骤三得到的弹簧刚度系数及轮胎性能参数重新计算弹簧及轮胎尺寸;
步骤五:迭代优化,得到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的最优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缩比为真实前起落架尺寸与全机动力学模型尺寸的比值。
CN201610707946.0A 2016-08-23 2016-08-23 一种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及简化结构 Active CN1062950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07946.0A CN106295059B (zh) 2016-08-23 2016-08-23 一种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及简化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07946.0A CN106295059B (zh) 2016-08-23 2016-08-23 一种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及简化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95059A CN106295059A (zh) 2017-01-04
CN106295059B true CN106295059B (zh) 2019-12-31

Family

ID=57615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07946.0A Active CN106295059B (zh) 2016-08-23 2016-08-23 一种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及简化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2950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82751B (zh) * 2019-10-17 2022-07-15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打水漂原理辅助飞行器水陆滑行的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95059A (zh) 2017-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28623B (zh) 一种起落架变行程试验的载荷加载方法
CN206623988U (zh) 一种无人机降落架缓冲装置
CN106295061B (zh) 一种全机动力学模型主起落架设计方法及简化结构
CN205770134U (zh) 一种简易的无人机减震起落架
CN103558020B (zh) 机翼活动翼面在机翼大变形时的试验载荷施加方法
CN109255144B (zh) 一种起落架刹车构件轻量化设计方法
CN203543564U (zh) 一种车用双横臂悬架结构及车辆
CN106295059B (zh) 一种全机动力学模型前起落架设计方法及简化结构
CN110588695A (zh) 一种轨道车辆准零刚度二系悬挂***
CN105590013A (zh) 一种确定输电杆塔横担背风面荷载降低系数的方法
CN202054141U (zh) 外伸并列缓冲器-摇臂式起落架
CN204210263U (zh) 汽车扭转梁后桥横梁
CN205149449U (zh) 一种客车用横向稳定杆***
CN112182756B (zh) 一种主起落架缓冲支柱接头疲劳试验设计方法
Zhu et 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FSAE Race Car suspension system
CN205365058U (zh) 一种减震轮
CN110065354A (zh) 重型车辆的独立悬架导向机构及其优化设计方法
Jianhui et al. Design and parametric optimization of McPherson front suspension of electric vehicle
CN104792490A (zh) 一种风洞颤振模型外挂物侧摆频率和偏航频率解耦装置
Sun et al. Design and strength analysis of FSAE suspension
CN203157646U (zh) 一种载货车上推力杆装置
CN108108527B (zh) 一种飞机起落架垂向刚度比的理论计算方法
Zhou et al. Design of third spring decoupling suspension system
Wang et al. Modeling and kinematics simulation analyze of conventional suspension with double trailing arms for light off-road vehicles
CN205344414U (zh) 一种车辆后独立悬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