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84148A - 吹风机 - Google Patents

吹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84148A
CN106284148A CN201510235719.8A CN201510235719A CN106284148A CN 106284148 A CN106284148 A CN 106284148A CN 201510235719 A CN201510235719 A CN 201510235719A CN 106284148 A CN106284148 A CN 1062841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ir
dryer
air channel
pars intermedia
handl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357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84148B (zh
Inventor
郭建朋
聂方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23571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284148B/zh
Priority to US15/147,501 priority patent/US10337526B2/en
Priority to AU2016100555A priority patent/AU2016100555A4/en
Priority to EP16168754.6A priority patent/EP3093497B1/en
Priority to CA2929511A priority patent/CA2929511C/en
Publication of CN1062841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841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841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84148B/zh
Priority to US16/373,263 priority patent/US10487850B2/en
Priority to US16/693,549 priority patent/US11248626B2/en
Priority to US17/575,744 priority patent/US12025155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eaning And Drying Hai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吹风机,包括:壳体、风扇和原动机;其中,风扇容纳于壳体内,原动机驱动风扇绕中心轴线转动;壳体包括:风道部、能量输入部和中间部;风道部形成有一个大致沿中心轴线延伸的风道,能量输入部用于将为原动机供能的能量装置内的能量引入壳体,中间部位于风道部和能量输入部之间;原动机容纳在风道中;风道在其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风道入口和一个风道出口;风道入口位于原动机和能量输入部之间;中间部形成能使气流穿过壳体的进风口。本发明的吹风机结构合理且吹风效率高。

Description

吹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花园类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吹风机。
背景技术
吹风机是一种常用的花园类工具,其能帮助用户利用气流清理花园中落叶。现有的吹风机分为离心式吹风机和轴流式吹风机。其中轴流式吹风机能够产生较大的风量使其更适于用户的需要。
吹风机通过风道和设置在风道中的风扇产生所需的气流,为了实现较好的吹风效果,风道结构最好设计成直线型风道。
但是现有的直线型风道的结构设置不合理,进风口的位置往往不能保证吹风机的吹风效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吹风效率的吹风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吹风机,包括:
壳体;
风扇,容纳于壳体内;
原动机,驱动风扇绕中心轴线转动;
壳体包括:
风道部,形成有一个大致沿中心轴线延伸的风道;
能量输入部,用于将为原动机供能的能量装置内的能量引入壳体;
中间部,位于风道部和能量输入部之间;
其中,原动机容纳在风道中;风道在其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风道入口和一个风道出口;风道入口位于原动机和能量输入部之间;中间部形成能使气流穿过壳体的进风口。
进一步地,原动机为电机,能量输入部为用于使一个与吹风机分离设置的电源装置电连接至电机的电源部;其中,风扇容纳在风道中;中间部设有一个与风道入口相邻且位于风道部和电源部之间的进气空间,进气空间在中心轴线的径向上是敞开的;中间部与风道部在风道入口的外侧构成连接。
进一步地,吹风机还包括:
把手部,用于被用户握持;
其中,把手部设有一个中分面,把手部相对中分面大致对称;进气空间在垂直于中分面的方向上是敞开的。
进一步地,吹风机还包括:
把手部,用于被用户握持;
其中,把手部连接至电源部,进气空间至少在把手部长度方向所在平面的垂直方向上是敞开的。
进一步地,吹风机还包括:
把手部,用于被用户握持;
其中,中间部包括:
顶中间部,与把手部位于中心轴线的同一侧;
底座中间部,与把手部分别位于中心轴线的两侧;
进气空间在顶中间部和底座中间部之间是敞开的。
进一步地,吹风机还包括:
电池包,能结合至能量输入部;
其中,电池包、中间部和风道部沿风道部延伸的方向依次排列。
进一步地,进风口形成于壳体的壳壁。
进一步地,原动机为引擎,能量输入部为一个设有能为引擎供油的油路的供能部;其中,风扇容纳在风道中;中间部设有一个与风道入口相邻且位于风道部和供能部之间的进气空间,进气空间在中心轴线的径向上是敞开的;中间部与风道部在风道入口的外侧构成连接。
进一步地,吹风机还包括:
把手部,用于供用户握持;
其中,原动机为电机,能量输入部为用于使一个与吹风机分离设置的电源装置电连接至电机的电源部;风扇容纳在风道中;把手部设有一个平行与中心轴线的中分面,中间部设有一个与风道入口相邻且在垂直于中分面的方向上是敞开的进气空间,进气空间设置在风道部和电源部之间。
进一步地,吹风机还包括:
把手部,用于供用户握持;
其中,原动机为引擎,能量输入部为一个设有能为引擎供油的油路的供能部;风扇容纳在风道中;把手部设有一个平行与中心轴线的中分面,中间部设有一个与风道入口相邻且在垂直于中分面的方向上是敞开的进气空间,进气空间设置在风道部和供能部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进风口设置于原动机和能量输入部之间,其结构设置合理,保证了吹风机的进风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吹风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如1中的吹风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未显示电源线;
图3所示为图2中的吹风机的部分剖面图,图中位于直线A前侧的结构被剖切;
图4所示为图2中的吹风机的部分结构的平面图,且图中的主壳体部分被剖切;
图5所示为图2中的吹风机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6所示为图2中的吹风机的部分剖面图,图中主壳体部分被剖切,且图中还包括第一材料体和第二材料体;
图7所示为图2中的吹风机的部分剖面图,图中主壳体部分被剖切,且图中还包括第一材料体和耗尽组件;
图8所示为图2中的吹风机的***图;
图9所示为图1中的吹风机沿D-D线的截面图;
图10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吹风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吹风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吹风机100,包括壳体10、风扇61和原动机62,其中风扇61容纳于壳体10内,原动机62用于驱动风扇61绕中心轴线M转动产生气流。为了引导风扇61产生的气流,壳体10形成有风道部20,该风道部20形成有一个大致沿中心轴线M延伸的风道21,风道21用于导向气流由风道21的风道入口211流向风道出口212。作为具体方案,风扇61设置在风道部20的风道21中,风道入口211和风道出口212分别设置在风道21沿中心轴线M方向相对的两端。
为了方便说明,以下以风道入口211的一侧为后侧、以风道出口212的一侧为前侧。
为了引入为原动机62供电的能量,壳体10还形成有能量输入部30,该能量输入部30用于将为原动机62供电的能量装置内的能量引入到壳体10内。该原动机62容纳在风道21中,能量输入部30引入的能量通过供能***供给原动机62。
为了使得气流能够通过风道入口211,壳体10还形成有中间部40,中间部40位于风道部20和能量输入部30之间,风道入口211位于原动机62和能量输入部30之间,中间部40上形成能使得气流穿过壳体10的进风口60。进风口60与风道入口211贯通,且形成有进风口60的中间部40位于风道部20和能量输入部30之间,从而使得吹风机100的整体结构设置合理,能量输入部30的形成不会影响到风道入口211处气流的进入,从而保证了吹风机100的吹风效率。
作为具体方案,参照图1至图3所示,该原动机62优选为电机621,电机621使风扇61绕中心轴线M转动从而产生气流;能量输入部30优选为能将电能引入到电机621的电源部31。
电源部31用于与为吹风机100供电的一个电源装置连接。该电源装置与吹风机100分离设置,例如可以为外界的交流电,那么对应的,在电源部31上设有用于使电源装置电连接至电机621的电源线63或者电源接口。当然可以理解的,该电源装置也可以为与吹风机100分离设置且不能直接结合至吹风机100的电池包,该电池包可以为背负式的电池包,该电池包通过电源线63或者电源接口电连接电源部31。为了使电源部31和电源装置、电源线63等不阻碍风道出口212吹出的气流,将电源部31设置在风道部20靠近风道入口211的一侧,使风道入口211位于风道出口212和电源部31之间。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吹风机100中还可以包括能与吹风机100结合到一起的电池包,对应的,能量输入部30为用于结合电池包的结合部,该结合部能将电池包结合至吹风机100从而形成一个可以一起移动的整体。
在以下的第一实施例中,以电源装置与吹风机100分离设置为例,例如可以为以上所述的外界交流电或者为不能直接结合至吹风机100的电池包。
为了进一步提高吹风效率,中间部40分别连接至风道部20和电源部31,并使中间部40和风道部20分离开一定的距离,从而在中间部40和风道部20之间形成一个进气空间64。该进气空间64与风道入口211相邻并且通过风道入口211与风道21的内部连通,且进气空间64在平行于中心轴线M的方向上的尺寸由中间部40使风道部20和电源部31分开的距离决定。中间部40使电源部31悬置在风道部20的后方。中间部40通过实体结构在平行于中心轴线M的方向上的延伸,使被中间部40连接的电源部31和风道部20分离从而使得电源部31与风道入口211拉开一定的距离,进而在风道入口211的后方形成一个相对敞开的进气空间64。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空间64敞开的部分即形成了位于中间部40的进风口60,进风口60通过进气空间64与风道入口211贯通。
为了使风道入口211获得足够的风量,中间部40在风道入口211的外侧与风道部20构成连接。在能保证结构强度的情况下,中间部40可以仅由一个实体结构构成,比如仅包括图2中的顶中间部41,而其余位置都没有设置实体结构。
进一步而言,为了保证整个吹风机100机体的结构强度,并且使吹风机100能够稳固的放置在一个台面上,中间部40还可以包括底座中间部42。
为了方便说明,以下以顶中间部41的一侧为上、以底座中间部42的一侧为下。
底座中间部42在其底端形成有一个支撑端面(图未标),在支撑端面与台面接触时,底座中间部42能对吹风机100构成有效的支撑。
更进一步而言,为了加强电源部31和风道部20之间的连接强度,中间部40还包括设置在顶中间部41和底座中间部42之间的若干中间加强部43。中间加强部43的形成还使得进风口60包括多个,缩小了单个进风口60的尺寸,止挡了较大的物体通过进风口60进入进气空间64。
在保证结构强度的情况下,中间部40可以由以上介绍的顶中间部41、底座中间部42和中间加强部43中的一个或几个组成,所有中间部40的组成部分在连接至风道部20时均在风道入口211外侧与风道部20构成连接,这样相当于它们对风道入口211后方的进气空间64构成了围拢,在空间上保证了电源部31和风道部20的分离,使风道入口211的后方具有足够大的空间吸纳气流。
另外,中间部40在电源部31和风道部20之间不仅起到连接作用,中间部40的实体结构在大致平行于中心轴线M方向的延伸是进气空间64的形成原因,同时中间部40的实体结构并不封闭进气空间64,具体而言,中间部40的实体结构使进气空间64在中心轴线M的大部分径向上是敞开的。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中心轴线M而言,径向的定义是以中心轴线M作为一个虚拟圆柱体的中心轴,该虚拟圆柱体的半径方向即为这里所指出的径向,并且这里的径向并不单指某一个方向而是指一些方向组成的集合。中间部40的实体结构存在于该虚拟圆柱体的某些圆周位置,除了与这些圆周位置对应的某些径向(部分径向的集合)之外,在其余径向(另外一部分径向的集合)上进气空间64是敞开的。
为了保证风量,中间部40的实体结构所占据的部分应当远小于中间部40使进气空间64敞开的部分,所以从整体而言,进气空间64在中心轴线M的径向上是敞开的,气流能沿着中心轴线M的径向流入到进气空间64中。
在中间部40仅由一个实体结构构成时,比如仅由顶中间部41构成时,进气空间64除了该实体结构所在处以外在中心轴线M的径向上处处是敞开的。
在中间部40由两个不同的实体结构构成时,比如顶中间部41和底座中间部42或者若干个中间加强部43时,它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或者说此时中间部40的各个实体结构在中心轴线M的周向上是不连续的,那么此时进气空间64除了这些构成中间部40的实体结构之外在中心轴线M的径向上处处是敞开的。
作为优选方案,中间部40的在中心轴线M周向上独立的实体结构各自所占据的圆周弧度应当小于30度,并且中间部40各实体结构在中心轴线M周向上所占据的圆周弧度的总和应当小于90度,这样能够使得进气空间64敞开的部分在中心轴线M周向上的圆周弧度能够大于等于90度,从而保证了中间部40处的进风口60的尺寸,进而保证了进气空间64的进风量。
作为优选方案,吹风机100的壳体10进一步还形成有供用户握持的把手部50。一般而言,把手部50具有一个中分面S(如图2中所示),该把手部50相对中分面S大致是对称的,而进气空间64可以设置为在垂直该中分面S的方向上是敞开的。因为一般而言,用户从把手部50的上方对其进行握持,而把手部50相对于中分面S左右对称,垂直于中分面S的方向即为左右方向,进气空间64在左右方向是敞开的,使得在把手部50的左右方向上具有进风口60,从而能保证用户握持把手部50的手不会太影响进风口60的进风量。
基于这样的设计目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将把手部50与中间部40实体结构的一部分设置在中心轴线M的同一周向位置,把手部50相对于中心轴线M而言位于中间部40与之对应的实体结构的外侧。
为了保证把手部50的结构强度,把手部50不能够太细,因此可以将中间部40中宽度尺寸(即左右方向的尺寸或者垂直于中分面S方向的尺寸)最大的一部分的实体结构与把手部50对应。比如图2中所示的把手部50形成于中间部40中的顶中间部41的外侧,它们相对中心轴线M的周向位置是对应的。
就上下方向而言,虽然顶中间部41和底座中间部42分别设置于进气空间64的上方和下方,但是由于风道部20形成风道入口211的部分以及电源部31在左右方向上是具有一定宽度的,而且他们的宽度要比顶中间部41和底座中间部42实际占据空间的宽度要大(图2中底座中间部42虽然最左到最右具有一定的宽度,但是其是中间开口的框架结构,也即是说底座中间部42的实体结构所占的宽度并不大),所以在上下方向上,进气空间64也是敞开的,因此在上下方向上,中间部40也包括进风口60。
类似的,虽然两个中间加强部43左右设置,但是它们仅起到连接的作用,它们在上下方向上的实际所占据的尺寸也十分有限,因此进气空间64在左右方向上也是敞开的。
总体而言,虽然进气空间64由中间部40在风道部20和电源部31之间支撑使它们分离而成,而实际上进气空间64的大小是由风道部20的风道入口211的大小决定的。首先,中间部40各部分与风道部20在风道入口211的外侧构成连接,同时中间部40为了实现连接大致是沿平行于中心轴线M的方向延伸的,所以风道入口211的尺寸决定了进气空间64在中心轴线M径向上的尺寸。另外,根据吹风机100风量的需求,进气空间64需要在轴向上保证一定尺寸,这样才能保证进风效率并获得所需的风。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把手部50的长度方向(指把手部50最大距离的两端连线的方向)是平行于中分面S的,或者说是平行于竖直平面的,那么进气空间64在左右方向上是敞开的也可以被认为是进气空间64在把手部50长度方向所在平面的垂直方向上是敞开的。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知道把手部50的长度方向所在的平面有多个,而中分面S仅仅是多个平面中第一个。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述的“进气空间64某一方向的敞开”是指气流能沿某一方向进入到进气空间64中,而不是指进气空间64在该方向与外界之间没有任何实体结构。比如,中间部40中顶中间部41和底座中间部42分别位于中心轴线M的上下两侧,虽然它们之间还设有中间加强部43,但是由于气流是可以沿垂直于竖直平面的方向进入到进气空间64的,所以进气空间64在顶中间部41和底座中间部42之间也可以认为是敞开。从另一方而言,如果中间部40在某一方向上没有形成连续的将该方向完全覆盖的实体结构,使气流不能沿着该方向进入进气空间64而需要沿其他方向绕过该实体结构的话,就认为进气空间64在该方向是敞开的。
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控制电机621,在中间部40处设有第一容纳腔411,第一容纳腔411由中间部40的壳壁内部所形成。第一容纳腔411内设有与电机621构成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板412,而位于第一容纳腔411内的第一电路板412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第一电路板412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能得到及时的散热处理可能影响电机621的供电,甚至会损坏第一电路板412以及吹风机100。
因此,为了给第一容纳腔411内的第一电路板412进行散热,中间部40处还设有与第一容纳腔411相通的散热气流出口414,散热气流出口414使得第一容纳腔411的内部与中间部40的壳壁的外部相通,从而能够使得第一电路板412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气流出口414流出。
进一步的,散热气流出口414设置于中间部40朝向进气空间64的一侧,使得第一容纳腔411内部与进气空间64连通。这样,当在风道21内形成吹风气流时,进气空间64处将会产生负压,而与进气空间64相通的散热气流出口414在负压的作用下使得中间部40内的散热气流通过散热气流出口414流出至进气空间64,并且散热气流还流经第一电路板412,从而能够在第一容纳腔411内形成流动的散热气流,进而能够更好的抑制第一电路板412上电子元件的温升并使得第一电路板412得到及时的散热。
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中间部40还设有散热气流入口413,散热气流入口413和散热气流出口414分别位于第一电路板412的两侧,这样能够在中间部40处形成一个自中间部40的壳壁外部到中间部40壳壁内部再到中间部40壳壁外部的一个流通空间,从而能将散热气流引入至第一容纳腔411并经过第一电路板412,最后通过散热气流出口414到达中间部40之外,进而更有利于第一电路板412的散热。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散热气流入口413和散热气流出口414分别位于第一电路板412的两侧,并非限定于第一电路板412多个侧面中相对的两侧,实质上可以是第一电路板412多个侧面中的任意两侧。
作为优选方案,电源部31内设有第二容纳腔311,第二容纳腔311内设有电子元器件(图未标),第一容纳腔411与第二容纳腔311连通,这样使得第二容纳腔311内的电子元器件也能够得到中间部40内所形成的散热气流的散热。
进一步的,把手部50也设有与第一容纳腔411连通的第三容纳腔51,从而使得把手部50内设置的电子元器件同样也能够得到中间部40内所形成的散热气流的散热。
我们知道,吹风机100在运行过程中,电机621不停的运转会在电机621壳体上产生静电。另外,风扇61在转动过程中会不断的与空气产生摩擦,这时也会产生传递至风道部20的静电。
为了释放吹风机100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如图6所示,作为第一种方案,吹风机100还包括第一材料体65和第二材料体66,其中第一材料体65连接至风道部20,第二材料体66与第一材料体65相连并露出把手部50。其中,第一材料体65能传递电荷,第二材料体66能与人体接触并在与人体接触时将静电传输给人体。这样,当用户用手握持把手部50时,用户的手接触露出把手部50的第二材料体66,第一材料体65将静电传递至第二材料体66,第二材料体66再将静电传递至人体,从而释放吹风机100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静电,避免因为静电累积过多影响吹风机100的正常的运行。
另外,作为能够释放静电的第二种方案,如图7所示,其与第一种方案的区别仅仅在于,将第二材料体66换成一个设置于把手部50内部的耗尽组件67,第一材料体65与耗尽组件67连接,并能够电荷传递至耗尽组件67,耗尽组件67能将接收到的电能转化成光能或者热能,这样,同样能够达到将吹风机100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静电释放的目的。
这里需要做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的区别仅仅在于第一种方案中采用第二材料体66,第二种方案中采用耗尽组件67,除了涉及第二材料体66或者耗尽组件67的其它部分的结构或者特征均可以相同。
如图1、图4和图8所示,壳体10包括主壳体11和风道壳体12。其中,主壳体11至少形成有把手部50、中间部40以及电源部31。如图8中所示,主壳体11由左右两部分形成,左右两部分即是以中分面S为分界面。风道壳体12至少形成风道部20,风道部20形成以上的风道21,风道壳体12的一部分位于主壳体11的内部并与主壳体11构成连接。
在电机621运行过程中,势必会产生振动和噪音,而且主壳体11和风道壳体12分开设置,那么主壳体11和风道壳体12的连接处在电机621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和噪音则会尤其明显。因此,为了减小在主壳体11和风道壳体12连接时产生的振振动和噪音,风道壳体12位于主壳体11内部的部分和主壳体11之间设有使得风道壳体12的该部分与主壳体11分离的间隔件71。通过该间隔件71能够使得在电机621运行过程中时,减小吹风机100的振振动以及减低吹风机100产生的噪音。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间隔件71使得风道壳体12的该部分和主壳体11的分离并非指的是完全意义上的两者没有任何接触,而是说该间隔件71能够使得风道壳体12和主壳体11至少部分间隔。
如图8和图9所示,作为优选方案,为了方便固定间隔件71,风道壳体12外侧还设有定位部72,主壳体11内侧还设有限位部73,当然定位部72和限位部73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其中,定位部72用于在风道壳体12的外侧定位间隔件71,限位部73用于在主壳体11的内侧限位间隔件71。为了实现间隔件71的限位,定位部72包括定位柱721,限位部73包括环形凸起731和限位槽732。定位柱721向风道壳体12的外侧凸出并且大致沿着垂直于中心轴线M的方向(径向)延伸,环形凸起731大致沿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M的方向凸出于主壳体11的内侧,限位槽732由环形凸起731的内部所形成,用于容纳间隔件71。
作为优选方案,定位柱721在风道壳体12外侧的位置与环形凸起731在主壳体11内侧的位置相对应。间隔件71为环形结构,在间隔件71套装于定位柱721时,定位柱721位于间隔件71的内部,环形凸起731套装于间隔件71的外周,这样间隔件71能够将定位柱721和环形凸起731间隔开来。
为了进一步提高减振以及降噪的效果,定位柱721、环形凸起731均包括多个,间隔件71对应的与定位柱721的个数相同,多个定位柱721对称的分布在把手部50具有的中分面S的两侧,间隔件71也对应的对称的分布在中分面S的两侧。更优选的,在中分面S的每侧,间隔件71的数目至少具有2个。
为了实现以上的技术特征,图1至图9提供了一种吹风机100的具体的结构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吹风机100包括壳体10,壳体10沿着中心轴线M方向形成了以上的风道部20、电源部31以及中间部40,而把手部50则位于电源部31以及中间部40的一侧。
如图2至4所示,风道部20垂直于中心轴线M的平面内的截面为圆形结构,该圆形结构的风道部20沿中心轴线M方向并围绕中心轴线M方向形成风道21,风道入口211和风道出口212分别位于风道21沿着中心轴线M方向的两端。
风道部20还包括内风筒22和外风筒23,内风筒22用于容纳并安装风扇61和电机621,外风筒23用于使得吹风气流大致沿中心轴线M方向流动。内风筒22的一端与外风筒23卡扣连接且外风筒23套装在内风筒22的外侧内风筒22的另一端与中间部40连接。内风筒22内还安装有导流件24,导流件24位于风扇61和风道出口212之间,电机621位于导流件24和风扇61之间,电机621沿中心轴线M的一端与导流件2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风扇61转动连接。导流件24为一个以中心轴线M为旋转轴的回转体,该导流件24在垂直于中心轴线M的平面内的截面为圆形结构,且沿着中心轴线M方向并朝向风道出口212截面的半径逐渐减小。也即是说,该导流件24具有类似于导弹头的结构,这样能够使得风扇61所产生的吹风气流得到加速,提高吹风效率。
中间部40包括顶中间部41、底座中间部42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一固定部44和第二固定部45。第一固定部44用于将顶中间部41和底座中间部42连接为一个整体,第一固定部44还用于将中间部40与风道部20固定连接。第一固定部44大致呈圆环结构并且环绕于风道部20设有风道入口211的一端。第二固定部45与第一固定部44通过中间加强部43连接,第二固定部45沿着中心轴线M方向延伸出了电源部31。中间加强部43包括两个,两个中间加强部43分别位于顶中间部41和底座中间部42的连线方向的两侧。通过以上中间部40的结构的设置,使得进气空间64在顶中间部41和底座中间部42之间是敞开的、在垂直于中分面S的方向上是敞开的,且在把手部50长度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也是敞开的。
电源部31与把手部50大致垂直,把手部50一端与中间部40的第一固定部44连接,另一端与电源部31连接。进一步的,把手部50、电源部31、顶中间部41、第一固定部44、第二固定部45一体成型,在该整体的内部形成用于容纳第一电路板412、电子元器件的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至少包括以上所述的第一容纳腔411、第二容纳腔311以及第三容纳腔51,其中第一容纳腔411由中间部40的顶中间部41形成。
如图2和图5所示,虽然说中间加强部43能够止挡较大的物体进入进气空间64阻碍风道入口211,但是对于较小的物体,中间加强部43则不能起到止挡作用,为此,在风道入口211处还设有风罩74。风罩74上设有若干个进气孔,进气孔的设置不尽保证了进风量还保证了较小的物体不能通过风道入口211进入到风道部20内。风罩74的中心朝向进气空间64的方向凸出,从而形成部分球面的结构,进而能够使得进气空间64内的气流能够均匀的进入到风道21内。另外,风罩74在中心轴线M径向上的尺寸还决定了风道入口211的径向尺寸,为了保证进气空间64的径向尺寸,风罩74左右方向的宽度还分别大于电源部31以及第二固定部4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这样则要求,位于第一固定部44和第二固定部45之间的中间加强部43自靠近第一固定部44的一端向靠近第二固定部45的另一端逐渐靠近中心轴线M。也即是说,如果以沿着中心轴线M的径向并指向中心轴线M为内,而沿着中线轴线的径向并远离中心轴线M为外的话,那么中间加强部43自前向后逐渐内缩,也即是说中间加强部43的延伸方向与中心轴线M倾斜相交,同时为了保证进气空间64的进风量,中间加强部43的延伸方向与中线轴线倾斜相交的夹角小于等于60度。
为了使得第一材料体65能够传输电荷,第一材料体65可以直接与风道部20内部的电机621连接,这样可以将电机621壳体上的静电传输至第二材料体66或者耗尽组件67。也可以如图7所示,第一材料体65与环绕在内风筒22外侧的导体环75连接。导体环75环绕在内风筒22的外侧还与内风筒22接触,这样能够将风道部20上的静电通过导体环75以及第一材料体65传递至第二材料体66或者耗尽组件67。
当采用露出把手部50的第二材料体66释放静电时,第二材料体66设置于把手部50远离电源部31的一侧,也即是如图6所示,第二材料体66设置于把手部50的上侧,这样,用户在握持把手部50时,第二材料体66一定会与用户的手接触。进一步的,形成第一材料体65和第二材料体66的材料中均包含导电材料,这样能够保证第一材料体65和第二材料体66均能够传递静电。作为优选方案,第一材料体65为一端与电机621或者导体环75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材料体66连接的导线,第二材料体66的电阻率小于等于1010Ω•m。
当采用设置于把手部50内部的耗尽组件67释放静电时,耗尽组件67可以包括电阻性元件和发光元件中的一种或两种,其中电阻性元件指的是能够将静电转换成热能的原件。进一步的,发光元件例如可以为一氖管,电阻性元件为一个电阻。
如图8所示,为了便于安装,风道壳体12形成以上所述的内风筒22和外风筒23,其中,风道壳体12还包括第一内壳121和第二内壳122,第一内壳121和第二内壳122相互结合为一个整体,该整体即形成了风道部20的内风筒22。该整体形成的内风筒22的内部形成风道21的一部分以及用于容纳电机621的电机621舱。进一步的,第一内壳121、第二内壳122与主壳体11之间均设有间隔件71,从而使得前后两部分的第一内壳121和第二内壳122均能够得到减振以及降噪的效果。
作为优选方案,间隔件71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例如可以为塑料、橡胶等材料,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减振和降噪的效果。
如图10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吹风机200,其与第一实施例具有相同的壳体210、风扇(图未示)、原动机(图未示)、风道部220以及把手部250等,并且第一实施例中的这些部分的结构关系和位置关系均适用于图10中的吹风机200,对于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以下仅介绍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部分,在本实施例中,吹风机200还包括一个能结合至吹风机200并形成一个可以一起移动的整体的电池包201,对应的,能量输入部230为能将电池包201结合至吹风机200的结合部231,中间部240所形成的进风口260为形成于壳体210的壳壁上的进风孔261,形成中间部240的壳壁围绕的空间形成了进气空间(图未标)。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用户握持把手部250时吹风机200的平衡性,电池包201、中间部240以及风道部220沿着风道部220延伸的方向依次排列。
可以理解的,本发明的吹风机100也可以扩展到如图11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吹风机300,该吹风机30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吹风机100也可以具有相同的风扇(图未示)、壳体310、风道部320、中间部340、把手部350以及进气空间364等,并且第一实施例中的这些部分的结构关系和位置关系均适用于图11中的吹风机300,对于相同部分不再赘述。以下仅介绍区别部分,吹风机300与吹风机100的区别仅在于,吹风机300通过引擎(图未示)驱动风扇绕中心轴线M转动,对应的,通过与中间部340连接的供能部331设置一个为引擎供油的油路,该供能部331的位置与吹风机100中的电源部31的位置关系相同,区别仅在于电源部31用于适配一个与其分离设置的电源装置,而该供能部331用于适配提供油的储油装置376,储油装置376上还设有用于添加油的添油口377。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吹风机,包括:
壳体;
风扇,容纳于所述壳体内;
原动机,驱动所述风扇绕中心轴线转动;
所述壳体包括:
风道部,形成有一个大致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风道;
能量输入部,用于将为所述原动机供能的能量装置内的能量引入所述壳体;
中间部,位于所述风道部和所述能量输入部之间;
其中,所述原动机容纳在所述风道中;所述风道在其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风道入口和一个风道出口;所述风道入口位于所述原动机和所述能量输入部之间;所述中间部形成能使气流穿过所述壳体的进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动机为电机,所述能量输入部为用于使一个与所述吹风机分离设置的电源装置电连接至所述电机的电源部;其中,所述风扇容纳在所述风道中;所述中间部设有一个与所述风道入口相邻且位于所述风道部和所述电源部之间的进气空间,所述进气空间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径向上是敞开的;所述中间部与所述风道部在所述风道入口的外侧构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还包括:
把手部,用于被用户握持;
其中,所述把手部设有一个中分面,所述把手部相对所述中分面大致对称;所述进气空间在垂直于所述中分面的方向上是敞开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还包括:
把手部,用于被用户握持;
其中,所述把手部连接至所述电源部,所述进气空间至少在所述把手部长度方向所在平面的垂直方向上是敞开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还包括:
把手部,用于被用户握持;
其中,所述中间部包括:
顶中间部,与所述把手部位于所述中心轴线的同一侧;
底座中间部,与所述把手部分别位于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侧;
所述进气空间在所述顶中间部和所述底座中间部之间是敞开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还包括:
电池包,能结合至所述能量输入部;
其中,所述电池包、所述中间部和所述风道部沿所述风道部延伸的方向依次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壳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动机为引擎,所述能量输入部为一个设有能为所述引擎供油的油路的供能部;其中,所述风扇容纳在所述风道中;所述中间部设有一个与所述风道入口相邻且位于所述风道部和所述供能部之间的进气空间,所述进气空间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径向上是敞开的;所述中间部与所述风道部在所述风道入口的外侧构成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还包括:
把手部,用于供用户握持;
其中,所述原动机为电机,所述能量输入部为用于使一个与所述吹风机分离设置的电源装置电连接至所述电机的电源部;所述风扇容纳在所述风道中;所述把手部设有一个平行与所述中心轴线的中分面,所述中间部设有一个与所述风道入口相邻且在垂直于所述中分面的方向上是敞开的进气空间,所述进气空间设置在所述风道部和所述电源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还包括:
把手部,用于供用户握持;
其中,所述原动机为引擎,所述能量输入部为一个设有能为所述引擎供油的油路的供能部;所述风扇容纳在所述风道中;所述把手部设有一个平行与所述中心轴线的中分面,所述中间部设有一个与所述风道入口相邻且在垂直于所述中分面的方向上是敞开的进气空间,所述进气空间设置在所述风道部和所述供能部之间。
CN201510235719.8A 2013-02-20 2015-05-11 吹风机 Active CN1062841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35719.8A CN106284148B (zh) 2015-05-11 2015-05-11 吹风机
US15/147,501 US10337526B2 (en) 2015-05-11 2016-05-05 Blower
EP16168754.6A EP3093497B1 (en) 2015-05-11 2016-05-09 Blower
CA2929511A CA2929511C (en) 2015-05-11 2016-05-09 Blower
AU2016100555A AU2016100555A4 (en) 2015-05-11 2016-05-09 Blower
US16/373,263 US10487850B2 (en) 2013-02-20 2019-04-02 Handheld blower
US16/693,549 US11248626B2 (en) 2013-02-20 2019-11-25 Handheld blower
US17/575,744 US12025155B2 (en) 2013-02-20 2022-01-14 Handheld blow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35719.8A CN106284148B (zh) 2015-05-11 2015-05-11 吹风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84148A true CN106284148A (zh) 2017-01-04
CN106284148B CN106284148B (zh) 2018-05-11

Family

ID=57630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35719.8A Active CN106284148B (zh) 2013-02-20 2015-05-11 吹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28414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24311A (zh) * 2017-11-21 2018-02-23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吹风机
CN108755532A (zh) * 2015-05-11 2018-11-06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吹风机
CN110537868A (zh) * 2018-05-28 2019-12-06 珍巴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吸尘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89794B2 (en) 2020-12-30 2024-02-06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Handheld blowe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5205A (en) * 1998-02-04 2000-08-22 Kioritz Corporation Power working machine
CN200943194Y (zh) * 2006-03-01 2007-09-05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吹风机
US20090038106A1 (en) * 2007-08-10 2009-02-12 Zenoah Co., Ltd. Engine blower
CN203452031U (zh) * 2013-03-29 2014-02-26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手持式吹风机
CN104074159A (zh) * 2013-03-29 2014-10-01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手持式吹风机
CN104074155A (zh) * 2013-03-29 2014-10-01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手持式吹风机
WO2015005140A1 (ja) * 2013-07-10 2015-01-15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背負い式送風作業機及び背負子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5205A (en) * 1998-02-04 2000-08-22 Kioritz Corporation Power working machine
CN200943194Y (zh) * 2006-03-01 2007-09-05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吹风机
US20090038106A1 (en) * 2007-08-10 2009-02-12 Zenoah Co., Ltd. Engine blower
CN203452031U (zh) * 2013-03-29 2014-02-26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手持式吹风机
CN104074159A (zh) * 2013-03-29 2014-10-01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手持式吹风机
CN104074155A (zh) * 2013-03-29 2014-10-01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手持式吹风机
WO2015005140A1 (ja) * 2013-07-10 2015-01-15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背負い式送風作業機及び背負子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55532A (zh) * 2015-05-11 2018-11-06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吹风机
CN108755532B (zh) * 2015-05-11 2020-08-07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吹风机
CN107724311A (zh) * 2017-11-21 2018-02-23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吹风机
CN110537868A (zh) * 2018-05-28 2019-12-06 珍巴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吸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84148B (zh) 2018-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84152A (zh) 吹风机
CN106284148A (zh) 吹风机
US10337526B2 (en) Blower
ES2544999T3 (es) Sopladora eléctrica portátil autónoma con velocidad de salida de aire modulable
CN212294493U (zh) 吹风机装置
JP3220810U (ja) 首掛け型送風装置
CN104204543B (zh) 送风装置
WO2016029676A1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6284150A (zh) 电动工具
CN106284149A (zh) 吹风机
CN106284153A (zh) 吹风机
CN212536129U (zh) 一种脖戴风扇
KR20200033172A (ko) 드라이어
CN218542648U (zh) 便携式吹风装置
CN209346241U (zh) 大风量底噪电吹风
CN209359853U (zh) 一种手柄进风式吹风机
CN214509934U (zh) 一种便携式双层风道吹风机
CN213547304U (zh) 一种离心机电机通风散热机构
CN203130441U (zh) 风扇
CN203098219U (zh) 风扇
CN219282080U (zh) 挂脖风扇
CN218598428U (zh) 一种折叠式挂脖风扇
CN210445244U (zh) 一种宠物新风背包
CN113005967B (zh) 一种背负式吹风机
CN211395521U (zh) 吹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1106 No. 529, 159, Jiangjun Avenue,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jing Quan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1106, No. 159, general road, Jiangn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jing,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