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39769B - 加热装置和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和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39769B
CN106239769B CN201610089903.0A CN201610089903A CN106239769B CN 106239769 B CN106239769 B CN 106239769B CN 201610089903 A CN201610089903 A CN 201610089903A CN 106239769 B CN106239769 B CN 1062397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powder
hopper
supply
resin pelle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8990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39769A (zh
Inventor
野龙平
帆山克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w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w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w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w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239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39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39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397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7/00Mixing; Kneading
    • B29B7/30Mixing; Kneading continuous, with mechanical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 B29B7/58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B7/6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for feeding, e.g. end guides for the incom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13/00Conditioning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 B29B13/06Conditioning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by drying
    • B29B13/065Conditioning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by drying of powder or pell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7/00Mixing; Kneading
    • B29B7/8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B7/82Heating or cooling
    • B29B7/826Apparatu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9/00Making granules
    • B29B9/16Auxiliary treatment of granu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在加热粉体的加热装置中发生粉体搭桥或堵塞现象的技术。该加热装置(1)具有:在内部储存粉体(9)的加热料斗(20)、加热储存于加热料斗(20)的内部的粉体的加热机构(30)、从加热料斗(20)的上部向加热料斗(20)内供给粉体(9)的供给机构(40)、从加热料斗(20)的下部排出粉体(9)的排出口(202)以及控制加热机构(30)和供给机构(40)的工作的控制部(60)。控制部(60)在使供给机构(40)向加热料斗(20)供给了第一预定量以下的量的粉体(9)后,利用加热机构(30)进行加热,并使供给机构(40)在预定时间经过前停止供给粉体(9)。由此,能够每次按照难以发生搭桥或堵塞现象的分量对粉体(9)进行加热并向加热料斗内储存粉体。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和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粉体的加热装置和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加热料斗内储存并加热树脂颗粒等粉体的加热装置。作为加热装置的一例,可列举用于加热干燥粉体的加热干燥装置。这种加热装置具有:具备加热机构的加热料斗和向加热料斗供给粉体的供给机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往的加热装置。
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的加热装置是通过向储存于干燥料斗内部的粉体供给热风从而加热干燥粉体的干燥装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500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许多树脂颗粒等粉体在被加热时,会伴随着温度的上升而膨胀。因此,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加热装置那样,当在储存有粉体的料斗的内部进行粉体的加热时,料斗内的粉体分别膨胀。在粉体的储存量较大的情况下,由于储存于上部的粉体的重量,上下方向的压力施加在储存于下部的粉体。当粉体在该状态下膨胀时,相互压紧的力施加在相邻的粉体彼此之间。由此,储存于料斗下部的粉体可能发生搭桥或堵塞现象。
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在加热粉体的加热装置中发生粉体搭桥或堵塞现象的技术。
用以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第一发明为一种加热装置,具有:在内部储存粉体的加热料斗;加热机构,其加热储存于所述加热料斗的内部的所述粉体;供给机构,其从所述加热料斗的上部向所述加热料斗内供给所述粉体;排出口,其从所述加热料斗的下部排出储存于所述加热料斗内的所述粉体;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加热机构和所述供给机构的工作,从所述加热料斗为空的状态直到所述加热料斗内的所述粉体达到预先确定的初始上限量的期间内,所述控制部进行第一供给工序并在所述加热料斗中储存所述粉体,所述第一供给工序中反复进行如下工序:利用所述供给机构连续或间歇地供给所述粉体的供给工序;和使所述供给机构停止并利用所述加热机构进行加热的待机工序。
本申请的第二发明为第一发明的加热装置,在所述供给工序中,向所述加热料斗内供给第一预定量的所述粉体,所述第一预定量是难以发生由于自重导致的搭桥或堵塞的量。
本申请的第三发明是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加热装置,是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在所述待机工序中,将所述粉体加热到预定温度,所述预定温度是即使从上方受到加重也难以发生搭桥或堵塞的温度。
本申请的第四发明是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中的任一种加热装置,在所述加热料斗内具备检测所述粉体的高度的水平传感器,当储存于所述加热料斗内的所述粉体达到所述初始上限量时,所述控制部停止所述第一供给工序并进行第二供给工序,所述第二供给工序是当判断为所述加热料斗内的所述粉体小于所述水平传感器的检测位置时,利用所述供给机构向所述加热料斗供给所述粉体的反馈控制工序。
本申请的第五发明是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中的任一种加热装置,所述供给机构向所述加热料斗供给所述粉体的平均供给速度与开始从所述加热料斗排出所述粉体后所述粉体从所述排出口的平均排出速度大致相同。
本申请的第六发明是第一发明至第五发明中的任一种加热装置,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加热机构加热所述加热料斗内的所述粉体使所述粉体干燥。
本申请的第七发明是一种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具备加热机构的加热料斗;从所述加热料斗的上部供给粉体的供给机构;以及从所述加热料斗的下部排出所述粉体的排出口,其中,通过反复进行如下工序,在所述加热料斗中储存所述粉体,即:a)从所述加热料斗为空的状态起,连续或间歇地将所述粉体投入所述加热料斗的工序;和b)在所述工序a)之后,使所述供给机构停止供给所述粉体,并将所述加热料斗内的所述粉体加热预定时间的工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发明至第七发明,能够每次按照难以发生搭桥或堵塞的分量,加热粉体并向加热料斗内储存粉体。由此,能够防止在加热料斗的内部发生粉体搭桥或堵塞。
特别地,根据本申请的第五发明,能够防止粉体过度干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的控制***的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中的加热干燥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中的预定量供给工序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中的加热料斗的每个区域的粉体的加热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中的加热料斗的每个区域的粉体的加热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中的加热料斗的每个区域的粉体的加热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中的加热料斗的每个区域的粉体的加热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中的加热干燥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变形例的加热干燥装置中的粉体供给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
<1-1.加热干燥装置的构成>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图。该加热干燥装置1是加热干燥作为粉体的树脂颗粒9,并将干燥后的树脂颗粒9供给到后续的注塑机8的装置。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1具有加热料斗20、加热机构30、供给机构40、排出机构50以及控制部60。
加热料斗20是在内部储存树脂颗粒9的容器。加热料斗20具有大致圆筒状的侧壁21、从侧壁21的下端部起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收敛的漏斗状的底部22以及覆盖侧壁21的上部开口的顶板部23。在加热料斗2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储存并加热干燥树脂颗粒9的空间。
在加热料斗20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向加热料斗20内投入树脂颗粒9的投入口201。本实施方式的投入口201设置于加热料斗20的顶板部23。然而,只要是加热料斗20上部,投入口201也可以设置于侧壁21。另外,在加热料斗20的下部,设置有用于从加热料斗20向下方排出树脂颗粒9的排出口202。
在加热料斗20中具备下侧传感器24和上侧传感器25。下侧传感器24和上侧传感器25是检测树脂颗粒9是否达到预定高度的水平(level)传感器。
加热机构30是用于加热储存于加热料斗20内部的树脂颗粒9的机构。加热机构30具有加热用循环线路31、过滤器32、加热用鼓风机33、加热器34以及吹出口35。
加热用循环线路31是为了向加热料斗20内供给干燥用热风而使气体循环的管道***。加热用循环线路31的一方的端部与设置于加热料斗20的顶板部23的吸引口231连接。加热用循环线路31的另一方的端部贯通加热料斗20的侧壁21,与配置于加热料斗20内部的吹出口35连接。此外,加热用循环线路31的另一方的端部也可以贯通加热料斗20的顶板部23并与吹出口35连接。另外,在加热用循环线路31的路径中途,设置有过滤器32、加热用鼓风机33以及加热器34。
当驱动加热用鼓风机33时,在加热用循环线路31中发生从吸引口231朝向吹出口35的气流。从加热料斗20吸入加热用循环线路31的微细粉尘由过滤器32捕集。另外,通过过滤器32的气体通过用加热器34加热而成为热风。然后,该热风从吹出口35吹出到加热料斗20的内部。此外,在过滤器32与加热器34之间,也可以具备吸附气体中所包含的水分的吸附器。
从吹出口35吹出的热风通过储存于加热料斗20内部的树脂颗粒9的间隙,并在加热料斗20内扩散。由此,加热树脂颗粒9,水分从树脂颗粒9蒸发,树脂颗粒9变干燥。即,在加热料斗20内扩散的气体从树脂颗粒9吸收水分。另外,吸湿而成的气体通过吸引口231,再次从加热料斗20吸引到加热用循环线路31。此外,进入气体中的水分在加热用循环线路31中循环期间,被排出至线路31的***外。另外,在加热用循环线路31不具备将加热用循环线路31内的气体排出的机构的情况下,也可以具备吸附加热用循环线路31内的气体中的水分的去湿装置来取代该机构。
供给机构40是用于向加热料斗20供给树脂颗粒9的机构。供给机构40具有储存料斗41、供给管42、供给料斗43、供给用循环线路44、过滤器45以及供给用鼓风机46。
储存料斗41是将干燥前的树脂颗粒9储存于内部的容器。储存料斗41具有大致圆筒状的筒部411、从筒部411的下端部起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收敛的漏斗状的漏斗部412以及覆盖筒部411的上部开口的盖部413。漏斗部412的下端部与上下延伸的供给管42的上端部连接。供给管42的下端部与供给用循环线路44的路径中途连接。由此,储存于储存料斗41内的树脂颗粒9由于重力而经由供给管42供给到供给用循环线路44内。
供给料斗43设置于加热料斗20的上部。供给料斗43是在向加热料斗20供给树脂颗粒9时暂时容纳树脂颗粒9的容器。供给料斗43经由设置于加热料斗20的顶板部23的可开闭的投入口201,与加热料斗20连接。
供给用循环线路44是为了向供给料斗43输送储存于储存料斗41内的树脂颗粒9而使气体循环的管道***。供给用循环线路44的上游侧的端部与设置于供给料斗43的上部的进气口431连接。供给用循环线路44的下游侧的端部与设置于供给料斗43的侧部的供给口432连接。在供给口432上设置有具有多个贯通孔的冲孔金属板433。冲孔金属板433限制树脂颗粒9的通过,并且容许气体的通过。
在供给用循环线路44的路径中途,设置有过滤器45和供给用鼓风机46。另外,在过滤器45和供给用鼓风机46的下游侧,供给管42的下端部与供给用循环线路44连接。
当驱动供给用鼓风机46时,在供给用循环线路44中发生从进气口431朝向供给口432的气流。这样,经由供给管42从储存料斗41供给到供给用循环线路44内的树脂颗粒9由于该气流而在供给用循环线路44内被朝向下游侧输送。这样,树脂颗粒9被从储存料斗41向供给料斗43气力输送。
此外,从供给料斗43吸入供给用循环线路44的微细粉尘由过滤器45捕集。另外,从供给料斗43向供给用循环线路44的树脂颗粒9的移动由冲孔金属板433遮挡。因此,树脂颗粒9被供给到供给料斗43内而不流入供给用循环线路44侧。
在供给料斗43内储存树脂颗粒9后,当供给用鼓风机46停止气力输送时,经由投入口201从供给料斗43向加热料斗20内投入树脂颗粒9。这样,通过反复进行从储存料斗41向加热料斗20的树脂颗粒9的气力输送和气力输送的停止,在加热料斗20内储存树脂颗粒9。
排出机构50是用于从加热料斗20的内部排出树脂颗粒9的机构。排出机构50具有:从加热料斗20的排出口202向下方延伸的排出管51和限制排出管51内的树脂颗粒9的移动的闸门52。排出管51的下端部与注塑机8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闸门52是以手动开闭的部件,但也可以是控制部60自动开闭闸门52。当开放闸门52时,由于重力,储存于加热料斗20的下部的树脂颗粒9可经由排出口202和排出管51向下方排出。另外,当闭锁闸门52时,来自加热料斗20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停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注塑机8消耗树脂颗粒9,进行从加热料斗20内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即,即使是开放了闸门52的状态,只要在注塑机8中不消耗树脂颗粒9,不进行从加热料斗20内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因此,在连接了排出管51和注塑机8后,在加热干燥装置1的驱动期间,闸门52设为开放的状态。
图2是表示加热干燥装置1的控制***的构成的框图。控制部60是用于对加热干燥装置1的各部进行工作控制的单元。如图2所示,控制部60与上述的下侧传感器24、上侧传感器25、加热用鼓风机33、加热器34以及供给用鼓风机46分别电连接。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60由具有CPU等运算处理部、存储器的计算机构成。然而,控制部60也可以由电子电路构成。控制部60基于预先设定的程序或来自外部的输入信号,对上述各部进行工作控制。由此,进行加热干燥装置1中的树脂颗粒9的加热干燥处理。
<1-2.加热干燥装置的工作>
接着,参照图3和图4说明上述加热干燥装置1中的树脂颗粒9的处理。图3是表示加热干燥装置1中的加热干燥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图4是表示加热干燥装置1中的预定量供给工序的流程的流程图。
在该加热干燥装置1中,在处理树脂颗粒9时,首先,从加热料斗20为空的状态起,通过进行第一供给工序(步骤S11~S14),在加热料斗20的内部储存初始上限量的树脂颗粒9。然后,在进行与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的消耗量对应的反馈控制的同时,进行供给树脂颗粒9的第二供给工序(步骤S15~S17)。
在第一供给工序中,首先,控制部60开始利用加热机构30的加热料斗20的加热(步骤S11)。即,控制部60开始加热用鼓风机33和加热器34的驱动。然后,从加热开始起经过预定时间后,进入步骤S12。此外,在加热料斗20具有测量内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加热料斗20内的温度达到预定的温度的时刻进入步骤S12。
接着,进行向加热料斗20内投入第一预定量的树脂颗粒9的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具体而言,该预定量供给工序中的“第一预定量”是指在加热树脂颗粒9时,难以发生由自重导致的搭桥或堵塞的树脂颗粒9的量。
当加热树脂颗粒9时,温度上升,同时树脂颗粒9各自膨胀。此时,由于上部的树脂颗粒9的重量,在下部的树脂颗粒9上受到上下方向的压力。另外,当树脂颗粒9膨胀时,树脂颗粒9被向加热料斗20的侧壁21压紧。由此,从侧壁21朝向内方的压力施加在树脂颗粒9上。因此,在树脂颗粒9的储存高度较大的情况下或树脂颗粒9的储存高度相对于加热料斗20的水平方向的直径较大的情况下,树脂颗粒9间的压力变高,有可能发生搭桥或堵塞。因此,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中的上述“第一预定量”例如优选根据树脂颗粒9的种类、树脂颗粒9的加热料斗20内的高度、加热料斗20的水平方向的直径限定。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1具有进行所谓的批量输送的供给机构40。因此,为了供给第一预定量的树脂颗粒9,预定量供给工序包括多个批量输送工序。在这里,将第一预定量设为X[kg],将作为一次批量输送能够输送的量的批量输送量设为x,将X除以x得到的商设为N[次]。在该情况下,供给机构40进行N次通常批量输送。此外,调整每一次的批量输送量x[kg],从而N成为整数。参照图4说明此时的预定量供给工序的流程。
控制部60首先将计数n设定为0(步骤S121)。接着,判断计数n是否比通常批量输送的次数N小(步骤S122)。在步骤S122中,当判断为计数n比通常批量输送的次数N小时,控制部60使供给机构40进行通常批量输送(步骤S123)。然后,增加计数n(步骤S124)。这样,计数n是表示进行通常批量输送的次数的值。
在步骤S122中,当判断为计数n为通常批量输送的次数N以上时,控制部60结束预定量供给工序。由此,能够向加热料斗20内投入第一预定量X[kg]的树脂颗粒9。
接着,供给机构40进行待机直到预定时间经过(步骤S13)。即,控制部60在使供给机构40向加热料斗20供给第一预定量的树脂颗粒9后,在进行利用加热机构30的加热的同时,停止利用供给机构40向加热料斗20供给树脂颗粒9,直到预定时间经过。
步骤S13的待机工序期间,加热在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中投入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随着温度的上升而膨胀。该待机工序中的“预定时间”是比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的时间长的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预定时间是预先根据经验确定的时间。然而,也可以基于来自加热料斗20内所具备的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在达到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的温度的时刻结束步骤S13的待机工序。如果树脂颗粒9升温到预定的温度而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则成为即使由于后续的树脂颗粒9而从上方受到加重,也难以发生搭桥或堵塞的状态。这样,在步骤S13中,控制部60停止利用供给机构40向加热料斗20供给树脂颗粒9,直到树脂颗粒9被加热为预定的温度以上。
步骤S13的待机工序结束后,控制部60判断在加热料斗20内是否储存了第二预定量的树脂颗粒9(步骤S14)。在未储存第二预定量的树脂颗粒9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2,再次进行预定量供给工序。另一方面,在储存有第二预定量的树脂颗粒9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5,向第二供给工序转移。在第一供给工序中,每当进行步骤S12的预定量供给工序时,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的储存量增加。然后,控制部60反复进行预定量供给工序和待机工序,直到储存于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达到预先确定的第二预定量。即,“第二预定量”是成为第一供给工序中的树脂颗粒9的上限量的“初始上限量”。
另外,具体而言,该步骤S14中的“第二预定量”是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达到比下侧传感器24的检测位置靠上侧的量。即,该第二预定量是比第二供给工序中的下限量多的量,所述第二供给工序是步骤S15以后的反馈控制。此外,优选的是,第二预定量是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达到比上侧传感器25的检测位置靠上侧的量。
此外,投入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是否达到第二预定量既可以用进行了步骤S12的预定量供给工序的次数来判断,也可以根据是否达到加热料斗20内的预定的高度来判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供给工序的第一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的开始之前进行加热的开始(步骤S11)。然而,加热的开始(步骤S11)既可以与第一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的开始同时,也可以在第一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的中途或之后。
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开始第一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前充分加热加热料斗20内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一次待机工序(步骤S13)和第二次以后的待机工序(步骤S13)中的待机时间设定为相同。
但是,在开始第一供给工序(步骤S11~S14)前未充分加热加热料斗20内的情况下,优选第一次待机工序(步骤S13)中的待机时间设定为比第二次以后的待机工序(步骤S13)中的待机时间长。由此,防止了在通过第一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投入的树脂颗粒9的加热不充分的状态下进行第二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因此,防止了通过第一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投入的树脂颗粒9的膨胀完成之前从上方施加压力,并在该树脂颗粒9中发生搭桥或堵塞。
在步骤S14中,当判断为投入加热料斗20的树脂颗粒9达到第二预定量时,控制部60停止步骤S11~S14中的第一供给工序,并切换为第二供给工序。第二供给工序是使用了下侧传感器24和上侧传感器25的反馈控制。在第二供给工序中,根据树脂颗粒9从排出口202的排出,进行向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的供给。
在第二供给工序中,控制部60首先判断下侧传感器24是否未检测到树脂颗粒9(步骤S15)。即,判断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的表面是否位于下侧传感器24的下方。在步骤S15中,在下侧传感器24检测到树脂颗粒9的情况下,即,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的表面位于下侧传感器24的上方的情况下,控制部60返回到步骤S15并待机。
在步骤S15中,在下侧传感器24未检测到树脂颗粒9的情况下,即,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从排出口202定期地排出而树脂颗粒9的表面下降到下侧传感器24的检测位置的下方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6。然后,控制部60使供给机构40进行一次与步骤S12同样的通常批量输送(步骤S16)。
之后,控制部60判断上侧传感器25是否检测到树脂颗粒9(步骤S17)。在步骤S17中,当判断为上侧传感器25未检测到树脂颗粒9时,控制部60返回步骤S16,并使供给机构40再次进行通常批量输送。
另一方面,在步骤S17中,当判断为上侧传感器25检测到树脂颗粒9时,控制部60返回到步骤S15,并待机直到树脂颗粒9的表面下降到下侧传感器24的下方。这样,在步骤S15~S17的第二供给工序中,通过反馈控制,与向注塑机8的供给速度相匹配地,依次进行向加热料斗20供给树脂颗粒9。
这样,第二供给工序是在判断为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未达到下侧传感器24时进行利用供给机构40向加热料斗20供给树脂颗粒9的反馈控制工序。
<1-3.关于加热料斗内的干燥状态>
接着,参照图5详细说明加热干燥处理中的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的加热状态。图5是表示加热料斗20内中的每个区域的树脂颗粒9的加热状态的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1以1[kg/h]的速度向注塑机8排出在加热料斗20内进行了5小时以上的加热干燥处理的树脂颗粒9。此外,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不是始终以一定速度进行,而是间歇地进行。因此,该排出速度是每单位时间的平均值。在该加热干燥装置1中,在加热料斗20的内部空间中示意性地设定第一区域至第六区域这6个区域。
第一区域表示在加热料斗20内储存了1[kg]的树脂颗粒9时由树脂颗粒9填充的区域。第二区域是从在加热料斗20内储存了2[kg]的树脂颗粒9时由树脂颗粒9填充的区域除去第一区域得到的区域。第三区域是从在加热料斗20内储存了3[kg]的树脂颗粒9时由树脂颗粒9填充的区域除去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得到的区域。第四区域至第六区域也同样地设定。
在图5中,经过时间表示从第一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完成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另外,在图5中,在各方格内显示有用A、B、C等字母表示的粉体识别表示、在该粉体识别表示之后表示在括号内的干燥时间。此外,在按每次1[kg]投入加热料斗20内的粉体中,以与字母相同的顺序从A开始按顺序赋予粉体识别表示。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果是3[kg],难以由于加热导致的膨胀而发生搭桥或堵塞。另外,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加热料斗20内将3[kg]的树脂颗粒9加热干燥处理0.5[h],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预定量设为3[kg],将步骤S13中的“预定时间”设为0.5[h]。
在这种加热干燥装置1中,在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已停止的状态下,进行第一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由此,在空的加热料斗20内投入用A、B、C表示的3[kg]树脂颗粒9。因此,在第一区域中充满用A表示的树脂颗粒9,在第二区域中充满用B表示的树脂颗粒9,然后在第三区域中充满用C表示的树脂颗粒9。然后,之后,对A、B、C的树脂颗粒9进行0.5[h]加热干燥处理(步骤S13中的待机工序)。由于加热,A、B、C的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
接着,在经过时间成为0.5[h]的时刻,进行第二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用D、E、F表示的3[kg]的树脂颗粒9投入加热料斗20内。此时,在充分膨胀的A、B、C的树脂颗粒9之上,投入D、E、F的树脂颗粒9。由此,在第四区域中充满用D表示的树脂颗粒9,在第五区域中充满用E表示的树脂颗粒9,然后在第六区域中充满用F表示的树脂颗粒9。然后,之后,对A至F的树脂颗粒9进行0.5[h]加热干燥处理(步骤S13)。由于加热,D、E、F的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6[kg]作为第二预定量。因此,由于在经过时间成为1[h]的时刻,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达到6[kg],所以控制部60将供给方法从第一供给工序切换为第二供给工序。此外,优选的是,下侧传感器24和上侧传感器25均配置在第六区域的上端附近。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向注塑机8供给在加热料斗20内进行了5小时以上的加热干燥处理的树脂颗粒9。因此,不进行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直到经过时间成为5[h],储存于最下方的A的加热干燥时间成为5小时。然后,从经过时间成为5[h]的时刻,以1[kg/h]的速度开始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当开始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时,也进行第二供给工序的各工序,用G'、H'、I'等表示的树脂颗粒9依次投入加热料斗20。
此外,在图5中,为了容易区别通过第一供给工序投入的树脂颗粒9和通过第二供给工序投入的树脂颗粒9,在通过第二供给工序投入的树脂颗粒9的粉体识别标识上附带“'”。另外,由于通过第二供给工序投入的树脂颗粒9每次少量地投入,干燥时间具有宽度,但关于按每次1[kg],n[h]~n+1[h]的干燥时间的粉体,在图5的括号内记载有“n”。
在经过时间成为6[h]的时刻,在经过时间为5[h]的时刻储存于第一区域的A的树脂颗粒9全部排出,B的树脂颗粒9储存于第一区域。然后,在经过时间为5[h]至6[h]之间通过第二供给工序投入的、用G'表示的树脂颗粒9储存于第六区域。
另外,在经过时间成为7[h]的时刻,在经过时间为6[h]的时刻储存于第一区域的B的树脂颗粒9全部排出,C的树脂颗粒9储存于第一区域。然后,在经过时间为6[h]至7[h]之间通过第二供给工序投入的、用H'表示的树脂颗粒9储存于第六区域。
这样,在图5的例子中,在树脂颗粒9的初始投入时,在第一供给工序中,从加热料斗20为空的状态到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达到作为第二预定量的6[kg]期间,反复进行作为第一预定量的3[kg]的树脂颗粒9的投入和0.5[h]的待机。这样,能够防止由树脂颗粒9的加热导致的膨胀和从上方的压力引起的、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发生搭桥或堵塞。
<2.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1中的加热干燥处理期间的树脂颗粒9的供给、排出以及加热的状态。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加热料斗20的每个区域的树脂颗粒9的加热状态的图。此外,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1的构成,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1[kg/h]的速度向注塑机8排出在加热料斗20内进行了2小时以上的加热干燥处理的树脂颗粒9。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果是1[kg],难以由于加热导致的膨胀而发生搭桥或堵塞。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加热料斗20内将1[kg]的树脂颗粒9加热干燥处理0.5[h],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预定量设为1[kg],将步骤S13中的“预定时间”设为0.5[h]。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预定量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为6[kg]。
首先,在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已停止的状态下,进行第一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由此,在空的加热料斗20内投入用A表示的1[kg]树脂颗粒9。因此,在第一区域中充满用A表示的树脂颗粒9。然后,之后,对A树脂颗粒9进行0.5[h]的加热干燥处理(步骤S13)。由于加热,A的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
接着,在经过时间成为0.5[h]的时刻,进行第二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由此,向加热料斗20内投入用B表示的1[kg]的树脂颗粒9。因此,在第二区域中充满用B表示的树脂颗粒9。然后,对A、B的树脂颗粒9进行0.5[h]的加热干燥处理(步骤S13)。由于加热,B的树脂颗粒9也充分膨胀。
同样地,在经过时间成为1[h]的时刻进行第三次预定量供给工序。另外,在经过时间成为1.5[h]的时刻进行第四次预定量供给工序。由此,在第三区域中充满用C表示的1[kg]的树脂颗粒9,且C的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之后,在第四区域中充满用D表示的1[kg]的树脂颗粒9。
在经过时间成为2[h]的时刻,进行第五次预定量供给工序,并且开始向注塑机8排出树脂颗粒9。由此,在第五区域中充满用E表示的1[kg]的树脂颗粒9,并且开始从排出口202排出树脂颗粒9。此时,前一次投入的D的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
在经过时间成为2.5[h]的时刻进行第六次预定量供给工序。由此,向加热料斗20内投入用F表示的1[kg]的树脂颗粒9。此时,前一次投入的E的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另外,在该时刻,从排出口202排出的树脂颗粒9的量为约0.5[kg]。因此,如图6所示,在第一区域储存A和B的树脂颗粒9,在第二区域中储存B和C的树脂颗粒9,在第三区域中储存C和D的树脂颗粒9,在第四区域中储存D和E的树脂颗粒9,在第五区域中储存E和F的树脂颗粒9。另外,在第六区域的一部分中储存F的树脂颗粒9。
接着,在经过时间成为3[h]的时刻进行第七次预定量供给工序。由此,向加热料斗20内投入用G表示的1[kg]的树脂颗粒9。此时,前一次投入的F的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另外,在该时刻,从排出口202排出的树脂颗粒9的总量为1[kg]。即,是A的树脂颗粒9全部排出的状态。因此,B的树脂颗粒9储存于第一区域,G的树脂颗粒9储存于第六区域。
当经过时间成为3[h],并进行第七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时,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达到作为第二预定量的6[kg]。因此,从该时刻起,作为预定时间的0.5[h]经过后,控制部60将供给方法从第一供给工序切换为第二供给工序。之后,由于以1[kg/h]的速度接着进行向注塑机8树脂颗粒9的排出,所以第二供给工序的各工序进行,用H'、I'、J'等表示的树脂颗粒9依次投入加热料斗20。
也可以如该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一供给工序完成前进行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在该情况下,在树脂颗粒9的初始投入时,在第一供给工序中,也反复进行作为第一预定量的1[kg]的树脂的投入和0.5[h]的待机。这样,能够防止由树脂颗粒9的加热导致的膨胀和从上方的压力引起的、加热料斗20内的树脂颗粒9发生搭桥或堵塞。
<3.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1中的加热干燥处理期间的树脂颗粒9的供给、排出以及加热的状态。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加热料斗20的每个区域的树脂颗粒9的加热状态的图。此外,关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1的构成,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以1[kg/h]的速度向注塑机8排出在加热料斗20内进行了5小时以上的加热干燥处理的树脂颗粒9。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果是2[kg],难以由于加热导致的膨胀而发生搭桥或堵塞。另外,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加热料斗20内将2[kg]的树脂颗粒9加热干燥处理0.5[h],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即,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预定量设为2[kg]。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二预定量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为6[kg]。
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将步骤S13中的“预定时间”设定为比0.5[h]长的时间,而不设定为用于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的加热时间0.5[h]。具体而言,在第一供给工序包含k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和待机工序(步骤S13)的情况下,将第一次至第(k-1)次的步骤S13中的“预定时间”(以后称为“第一预定时间”)设为2[h],将作为最后一次的第k次步骤S13中的“预定时间”(以后称为“第二预定时间”)设为1[h]。
作为第一预定时间的2[h]是与以1[kg/h]的速度向注塑机8排出作为第一预定量的2[kg]所花费的时间相同的时间。这样,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预定时间设定为将第一预定量除以向注塑机8的排出速度得到的商。由此,第一供给工序中的向加热料斗20的树脂颗粒9的平均供给速度与排出开始后的来自加热料斗20的树脂颗粒9的平均排出速度大致相同。
首先,在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已停止的状态下,进行第一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由此,在空的加热料斗20内投入用A、B表示的2[kg]树脂颗粒9。因此,在第一区域中充满用A表示的树脂颗粒9,在第二区域中充满用B表示的树脂颗粒9。然后,之后,对A、B的树脂颗粒9进行作为第一预定时间的2[h]的加热干燥处理(步骤S13)。由于加热,A、B的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
接着,在经过时间成为2[h]的时刻,进行第二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由此,向加热料斗20内投入用C、D表示的2[kg]的树脂颗粒9。因此,在第三区域中充满用C表示的树脂颗粒9,在第四区域中充满用D表示的树脂颗粒9。然后,对A、B、C、D的树脂颗粒9进行作为第一预定时间的2[h]的加热干燥处理(步骤S13)。由于加热,C、D的树脂颗粒9也充分膨胀。
同样地,在经过时间成为4[h]的时刻,进行第三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由此,向加热料斗20内投入用E、F表示的2[kg]的树脂颗粒9。因此,在第五区域中充满用E表示的树脂颗粒9,在第六区域中充满用G表示的树脂颗粒9。然后,对A、B、C、D、E、F的树脂颗粒9进行作为第二预定时间的1[h]的加热干燥处理(步骤S13)。由于加热,E、F的树脂颗粒9也充分膨胀。
在经过时间成为5[h]的时刻,开始向注塑机8排出树脂颗粒9。另外,同时,控制部60将供给方法从第一供给工序切换为第二供给工序。之后,由于以1[kg/h]的速度接着进行向注塑机8树脂颗粒9的排出,所以第二供给工序的各工序进行,用G'、H'、I'等表示的树脂颗粒9依次投入加热料斗20。
在这里,参照图5,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树脂颗粒9的加热干燥时间进行比较。如图5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经过时间成为10[h]的时刻,储存于第一区域的树脂颗粒的加热干燥时间为9.5[h]。因此,向注塑机8排出的树脂颗粒9的加热干燥时间为5小时以上且小于10.5小时。即,树脂颗粒9的加热干燥时间存在5小时以上的不均。
另一方面,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第一供给工序中的树脂颗粒9的供给速度与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速度相匹配。这样,如图7所示,在进行经过时间为5[h]以后的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期间,储存于第一区域的树脂颗粒的加热干燥时间为5小时以上且小于7小时。即,能够减小树脂颗粒9的加热干燥时间的不均。由此,能够防止树脂颗粒9过度干燥。
根据树脂颗粒9的种类,由于加热干燥时间过度变长,有时需要变更在注塑机8侧的成型条件。在处理这种树脂颗粒9的情况下,优选如该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使第一供给工序中的树脂颗粒9的供给速度与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速度相匹配。
<4.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1中的加热干燥处理期间的树脂颗粒9的供给、排出以及加热的状态。图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加热料斗20的每个区域的树脂颗粒9的加热状态的图。图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干燥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此外,关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1的构成,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说明。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以1[kg/h]的速度向注塑机8排出在加热料斗20内进行了5小时以上的加热干燥处理的树脂颗粒9。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果是2[kg],难以由于加热导致的膨胀而发生搭桥或堵塞。另外,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加热料斗20内将1[kg]的树脂颗粒9加热干燥处理0.5[h],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预定量设为比2[kg]少的1[kg]。
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将步骤S13中的“预定时间”设定为作为比0.5[h]长的时间的1[h],而不设定为用于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的加热时间0.5[h]。作为该“预定时间”的1[h]是与以1[kg/h]的速度向注塑机8排出作为第一预定量的1[kg]所花费的时间相同的时间。这样,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第一预定时间设定为将第一预定量除以向注塑机8的排出速度得到的商。由此,向加热料斗20的树脂颗粒9的平均供给速度与排出开始后的来自加热料斗20的树脂颗粒9的平均排出速度大致相同。
首先,在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已停止的状态下,进行第一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由此,在空的加热料斗20内投入用A表示的1[kg]树脂颗粒9。因此,在第一区域中充满用A表示的树脂颗粒9。然后,对A树脂颗粒9进行作为预定时间的1[h]的加热干燥处理(步骤S13)。由于加热,A的树脂颗粒9充分膨胀。
之后,反复进行这样的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和待机工序(步骤S13)。由此,每隔1小时,向加热料斗20供给分别用B、C、D、E表示的1[kg]的树脂颗粒。然后,在经过时间成为5[h]的时刻,开始第六次预定量供给工序(步骤S12),同时开始向注塑机8排出树脂颗粒9。此时,在第六区域中充满用F表示的1[kg]的树脂颗粒9。
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区域至第六区域均由树脂颗粒9填充后,也不将供给方法从第一供给工序切换为第二供给工序。因此,如图9所示,控制部60反复进行用步骤S11~步骤S13表示的第一供给工序。因此,在经过时间经过了5[h]后,以1[kg/h]的速度进行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另一方面,每1小时进行一次1[kg]的树脂颗粒9的投入。由此,在F的树脂颗粒9的投入后,也每隔1小时,向加热料斗20供给分别用G、H表示的1[kg]的树脂颗粒。之后也同样地每隔1小时供给1[kg]的树脂颗粒。
也可以如该第四实施方式那样,使第一供给工序中的树脂颗粒9的供给速度与向注塑机8的树脂颗粒9的排出速度相匹配,仅通过第一供给工序进行向加热料斗20的树脂颗粒9的投入。这样,无需进行第二供给工序这样的反馈控制。另外,如图8所示,在经过时间5[h]以后向注塑机8进行材料排出的期间,能够使储存于第一区域的树脂颗粒9的加热干燥时间成为5小时以上且小于6小时。即,与第三实施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树脂颗粒9的加热干燥时间的不均。结果,能够进一步防止树脂颗粒9过度干燥。
<5.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一变形例的加热干燥装置的加热干燥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除了没有上侧传感器这一点以外,该加热干燥装置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干燥装置1相同的构成。
在图10的例子中,步骤S11~S14中的第一供给工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一方面,第二供给工序包含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步骤S15和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步骤S18。
在图10的例子的第二供给工序中,在步骤S15中判断为下侧传感器24检测到树脂颗粒9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返回步骤S15并待机。然后,在步骤S15中判断为下侧传感器24未检测到树脂颗粒9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8。然后,控制部60使供给机构40进行预定的m次通常批量输送(步骤S18)。步骤S18中的批量输送的次数m既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多次。然后,当步骤S18结束时,返回到步骤S15。
也可以像图10的例子那样,加热料斗20不具有两个水平传感器。如果加热料斗20具有至少一个水平传感器,则能够进行第二供给工序中的反馈控制。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供给机构40进行向加热料斗20内间歇地供给树脂颗粒9的所谓批量输送。然而,本发明的供给机构也可以向加热料斗内连续地供给树脂颗粒。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供给机构40通过气力输送向加热料斗20内供给树脂颗粒9。然而,供给机构40也可以是螺旋加料器等其他形态的供给机构。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供给工序中,根据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来判断投入的树脂颗粒是否充分膨胀。然而,也可以通过在加热料斗内设置温度传感器,控制部基于来自该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判断加热料斗内的温度是否达到预定的温度,从而判断投入的树脂颗粒是否充分膨胀。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是通过加热机构向加热料斗内送入热风来加热干燥储存于加热料斗内的粉体的加热干燥装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的加热装置也可以不以粉体的干燥为目的,而仅使粉体的温度上升。另外,本发明的加热装置也可以是通过对含水率低的材料送入湿润的热风,来进行加热和加湿的加湿加热装置。另外,本发明的加热机构既可以加热加热料斗的框体,也可以具有配置于加热料斗的内部并与粉体接触的加热板。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加热装置连接的粉体的排出目的地为注塑成型装置,但粉体的排出目的地也可以是挤压成型装置或膨胀(inflation)成型装置等其他成型装置。另外,粉体的排出目的地不限于成型装置,也可以是聚合装置等其他装置。
另外,关于加热装置的细节的形状,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图所表示的形状不同。另外,也可以在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
标号说明
1加热干燥装置 8注塑机
9树脂颗粒 20加热料斗
24下侧传感器 25上侧传感器
30加热机构 31加热用循环线路
33加热用鼓风机 34加热器
35吹出口 40供给机构
41储存料斗 43供给料斗
44供给用循环线路 46供给用鼓风机
50排出机构 51排出管
52闸门 60控制部
201投入口 202排出口
231吸引口

Claims (7)

1.一种加热装置,具有:
在内部储存粉体的加热料斗;
加热机构,对储存于所述加热料斗的内部的所述粉体进行加热;
供给机构,从所述加热料斗的上部向所述加热料斗内供给所述粉体;
排出口,从所述加热料斗的下部排出储存于所述加热料斗内的所述粉体;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加热机构和所述供给机构的工作,
从所述加热料斗为空的状态开始至所述加热料斗内的所述粉体达到预先确定的初始上限量的期间内,所述控制部进行第一供给工序并在所述加热料斗中储存所述粉体,所述第一供给工序中反复进行如下工序:
利用所述供给机构连续或间歇地供给所述粉体的供给工序;和
使所述供给机构停止并通过所述加热机构进行加热的待机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在所述供给工序中,向所述加热料斗内供给第一预定量的所述粉体,所述第一预定量是在加热时难以发生由于自重导致的搭桥或堵塞的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在所述待机工序中,将所述粉体加热到预定温度,所述预定温度是即使从上方受到加重也难以发生搭桥或堵塞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在所述加热料斗内具备检测所述粉体的高度的水平传感器,
当储存于所述加热料斗内的所述粉体达到所述初始上限量时,所述控制部停止所述第一供给工序并进行第二供给工序,
所述第二供给工序是当判断为所述加热料斗内的所述粉体小于所述水平传感器的检测位置时利用所述供给机构向所述加热料斗供给所述粉体的反馈控制工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供给机构向所述加热料斗供给所述粉体的平均供给速度与开始从所述加热料斗排出所述粉体后所述粉体从所述排出口的平均排出速度大致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加热机构加热所述加热料斗内的所述粉体,从而使所述粉体干燥。
7.一种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具备加热机构的加热料斗;从所述加热料斗的上部供给粉体的供给机构;以及从所述加热料斗的下部排出所述粉体的排出口,其中,通过反复进行如下工序,在所述加热料斗中储存所述粉体,即:
a)从所述加热料斗为空的状态起,连续或间歇地将所述粉体投入所述加热料斗的工序;和
b)在所述工序a)之后,使所述供给机构停止供给所述粉体并将所述加热料斗内的所述粉体加热预定时间的工序。
CN201610089903.0A 2015-06-12 2016-02-18 加热装置和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62397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8893A JP6644483B2 (ja) 2015-06-12 2015-06-12 加熱装置および加熱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5-118893 2015-06-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39769A CN106239769A (zh) 2016-12-21
CN106239769B true CN106239769B (zh) 2020-06-16

Family

ID=57626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89903.0A Active CN106239769B (zh) 2015-06-12 2016-02-18 加热装置和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644483B2 (zh)
CN (1) CN106239769B (zh)
TW (1) TWI68284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63549A (ja) * 1999-03-12 2000-09-26 Nakamura Kagakukogyo Co Ltd 粒状プラスチック材料の乾燥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N1729377A (zh) * 2002-12-20 2006-02-01 株式会社松井制作所 粉粒体材料的干燥储存装置和粉粒体材料的供给***
JP2010151404A (ja) * 2008-12-26 2010-07-08 Matsui Mfg Co 粉粒体材料の除湿乾燥装置、及び粉粒体材料の除湿乾燥方法
CN102203534A (zh) * 2008-11-05 2011-09-28 株式会社松井制作所 粉粒体材料的干燥方法及粉粒体材料的干燥装置
JP2012131118A (ja) * 2010-12-21 2012-07-12 Kawata Mfg Co Ltd 乾燥粉粒体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74322B2 (ja) * 2005-04-22 2010-06-02 株式会社アグリックス 乾燥処理機
JP2010255977A (ja) * 2009-04-28 2010-11-11 Matsui Mfg Co 粉粒体材料の減圧式乾燥装置、及び粉粒体材料の減圧式乾燥方法
JP5461223B2 (ja) * 2010-02-22 2014-04-02 株式会社松井製作所 粉粒体材料の減圧式乾燥装置
JP5721958B2 (ja) * 2010-03-09 2015-05-20 株式会社松井製作所 粉粒体材料の乾燥装置
JP2014079954A (ja) * 2012-10-17 2014-05-08 Kawata Mfg Co Ltd 粉粒体貯留装置
JP2015030191A (ja) * 2013-08-02 2015-02-16 株式会社カワタ 粉粒体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63549A (ja) * 1999-03-12 2000-09-26 Nakamura Kagakukogyo Co Ltd 粒状プラスチック材料の乾燥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N1729377A (zh) * 2002-12-20 2006-02-01 株式会社松井制作所 粉粒体材料的干燥储存装置和粉粒体材料的供给***
CN102203534A (zh) * 2008-11-05 2011-09-28 株式会社松井制作所 粉粒体材料的干燥方法及粉粒体材料的干燥装置
JP2010151404A (ja) * 2008-12-26 2010-07-08 Matsui Mfg Co 粉粒体材料の除湿乾燥装置、及び粉粒体材料の除湿乾燥方法
JP5225831B2 (ja) * 2008-12-26 2013-07-03 株式会社松井製作所 粉粒体材料の除湿乾燥装置、及び粉粒体材料の除湿乾燥方法
JP2012131118A (ja) * 2010-12-21 2012-07-12 Kawata Mfg Co Ltd 乾燥粉粒体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3024A (zh) 2016-12-16
JP2017003209A (ja) 2017-01-05
JP6644483B2 (ja) 2020-02-12
TWI682842B (zh) 2020-01-21
CN106239769A (zh) 2016-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5114B (zh) 颗粒状材料的脱水方法和设备
EP2186613B1 (en) High-efficiency system for dehumidifying and/or drying plastic materials
EP0437267B1 (en) Plastic drying apparatus
US7343700B2 (en)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drying of particulate material
JP2012062193A (ja) 粉粒体材料の排出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粉粒体材料の輸送システム
US5182871A (en) Apparatus for drying bulk materials
JP5737928B2 (ja) 乾燥粉粒体の製造方法
EP3638968A1 (en) Process for drying polymeric granular material and system operating according to said process
US10168098B2 (en) Method for drying moist material and drying plant
JP2012180999A (ja) 乾燥システムおよび乾燥方法
CN108007121B (zh) 干燥装置
CN106239769B (zh) 加热装置和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2240680B (zh) 粉粒体材料的干燥装置及粉粒体材料的干燥方法
JP5461168B2 (ja) 材料輸送供給装置、及び材料輸送供給方法
CN110962256B (zh) 粉粒体供给装置
JP2013221636A (ja) 粉粒体材料の乾燥装置
EP0972165B1 (en) A method for operating a drying device as well as a device for carrying out said method
JP2012063072A (ja) 粉粒体材料の乾燥装置、及び粉粒体材料の乾燥方法
JP5681361B2 (ja) 材料輸送供給装置、及び材料輸送供給方法
JP2012240246A (ja) 粉粒体供給システム
CN113518901A (zh) 粉粒体处理方法及粉粒体处理装置
IT9021894A1 (it) Procedimento per l&#39;essicazione di materiale, specialmente di granulato di materia plastica, e dispositivo per l&#39;attuazione di un tale procedimento.
JPH07103655A (ja) 粉粒体材料の乾燥方法とその装置
JP6829883B2 (ja) 粉粒体材料の輸送方法及び粉粒体材料の輸送装置
JP2014079954A (ja) 粉粒体貯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