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20574B - 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20574B
CN106120574B CN201610532685.3A CN201610532685A CN106120574B CN 106120574 B CN106120574 B CN 106120574B CN 201610532685 A CN201610532685 A CN 201610532685A CN 106120574 B CN106120574 B CN 1061205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steel plate
concret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prestr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3268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20574A (zh
Inventor
袁卓亚
石雄伟
雷丹
王�锋
冯威
陈国龙
苗建宝
赵庭
许冰
柯亮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 Liangliang
Xian Highway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Xian Highwa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Highway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Xian Highwa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61053268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205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20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205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205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205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22/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repairing or strengthening existing bridges ;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mantling bridg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2101/00Material constitution of bridges
    • E01D2101/20Concrete, stone or stone-like material
    • E01D2101/24Concrete
    • E01D2101/26Concrete reinforced
    • E01D2101/28Concrete reinforced prestressed
    • E01D2101/285Composite prestressed concrete-met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包括步骤:一、组合加固构造确定:对所加固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进行确定;该组合加固构造包括由底钢板、两个纵向侧钢板和两个端部封堵钢板组成的钢套箱,钢套箱内设置有多根无粘结预应力钢筋;二、加固前箱梁结构参数确定;三、组合加固构造结构参数确定,过程如下:参数初始化、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计算、加固钢板厚度与混凝土厚度确定和纵向侧钢板高度与底钢板宽度确定。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确定桥梁组合加固结构的结构参数,所设计桥梁组合加固结构经济实用且加固效果好。

Description

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梁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据2007年调查显示,我国共有桥梁57万余座,其中危桥98600余座,占17%左右,而且每年亦有大量公路桥梁由于设计等级较低、交通量不断增大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各种病害与灾害损伤,导致承载能力下降,不能满***通运输的需要。对这些桥梁结构进行维修和加固已迫在眉睫,因此,桥梁维修、加固及改造技术研究已成为桥梁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桥梁上部结构加固主要采用粘贴钢板和粘贴碳纤维布等方法,加固应用过程中上述两种方法对桥梁承载能力和刚度的提高效果不明显,粘胶性能和质量对加固效果和结构耐久性影响较大,并且粘贴钢板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易发生剥离脱空,抗疲劳性能不甚理想。
另外,当桥梁上部结构的跨中截面下缘不允许出现拉应力或所受拉应力超限时,往往需要进行预应力加固,常见的预应力加固措施为体外预应力混凝土加固法,该加固方法的施工过程如下:先在梁侧面或底面植入带肋钢筋,再在植筋上绑扎钢筋网,之后定位预应力钢筋,并浇筑混凝土(或布设锚固块及转向块),待所浇筑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张拉预应力筋,预应力筋的布置形式为直线形型或折线形。上述体外预应力混凝土加固法虽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应力加固的作用,但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需在梁侧或梁底新增一层厚度约为20cm~50cm的混凝土,桥梁自重增加程度较大,且外观不规整,影响美观;第二、预应力筋裸露在空气中,需定期采取措施防止预应力筋锈蚀,养护困难,后期养护费用高;第三、新增预应力筋的动力性能较差,需安装减震装置以减小预应力筋与结构的共振效应;第四、根据结构受力及构造特点需将预应力筋弯起锚固,弯起定位主要靠转向块来实现,转向块及锚固块处应力较为集中;转向块一旦松动或滑移,将产生极大的预应力损失甚至预应力失效;第五、对原结构的刚度贡献非常有限。综上,现有的箱梁预应力加固方法存在加固结构外观不规整、预应力筋维护困难、费用高、新增预应力筋动力性能较差、易失效等问题。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实用的加固改造技术不断出现,但还未能适应交通基础设施养管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近年来,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方法逐渐受到重视,该组合加固方法运用钢板与混凝土两种材料,综合钢板与混凝土两种材料的优势,并且将预应力加固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方法结合后,能有效提高桥梁承载力与结构刚度。但采用预应力加固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方法对桥梁进行加固时,组合加固结构的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加固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桥梁加固成本和加固效果,不仅投入成本高,经济性差,并且导致加固后桥梁受力不合理、力学性能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确定桥梁组合加固结构的结构参数,所设计桥梁组合加固结构经济实用且加固效果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组合加固构造确定:对所加固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进行确定;所加固箱梁为预应力混凝土梁;
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包括布设在所加固箱梁的需加固区下方的底钢板、两个分别布设在所述需加固区左右两侧的纵向侧钢板和两个分别布设在所述需加固区前后两端的端部封堵钢板,所述底钢板和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均呈纵桥向布设,所述底钢板和纵向侧钢板均为平直钢板且二者的纵向长度均与所述需加固区的长度相同;两个所述端部封堵钢板均呈横桥向布设;所加固箱梁呈水平布设且其包括一个呈水平布设的顶板、一个位于所述顶板正下方且呈水平布设的底板和左右两个连接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腹板,两个所述腹板呈对称布设;所述底钢板呈水平布设,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分别布设在两个所述腹板的底部外侧,每个所述纵向侧钢板均与其所布设的腹板呈平行布设,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对称布设在底钢板左右两侧上方,两个所述端部封堵钢板连接于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的前后两端之间,所述底钢板、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和两个所述端部封堵钢板组成一个由下至上套装在所加固箱梁的腹板下部的钢套箱,所述钢套箱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钢套箱内设置有多根无粘结预应力钢筋,且所述钢套箱内浇筑有混凝土结构;所述混凝土结构分为位于所述底板下方的底部混凝土结构和两个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腹板外侧的侧部混凝土结构,两个所述侧部混凝土结构呈左右对称布设且二者的厚度均与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的厚度相同,所述底钢板和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的厚度均相同且三者的材质均相同;多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的内侧中部,多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直径和长度均相同且其呈均匀布设;
步骤二、加固前箱梁结构参数确定:对所加固箱梁的结构参数进行确定;
所确定的所加固箱梁的结构参数包括所加固箱梁的底板内所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Ap、所加固箱梁内所设置纵向受压钢筋的截面面积Asy′、纵向受压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sy′、所加固箱梁内所设置纵向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Asy、纵向受拉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sy、所加固箱梁内受压区纵向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as′、所加固箱梁内受拉区纵向非预应力钢筋与纵向预应力钢筋的合力点至截面受拉边缘的距离a0、所述顶板的宽度bf′、所述顶板的厚度hf′、两个所述腹板的厚度之和b′、所加固箱梁内受拉区纵向非预应力钢筋与纵向预应力钢筋的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h0和所加固箱梁的梁高h1,h1为所加固箱梁的梁体高度且其为从所述顶板顶面至所述底板底面的竖向距离,其中Ap、Asy′和Asy的单位均为mm2,fsy′和fsy的单位均为MPa,as′、a0、bf′、hf′、b′、h0和h1的单位均为mm;h0+a0=h1
所述纵向受压钢筋位于所述顶板内,所述纵向受拉钢筋位于所述底板内,所述纵向受压钢筋和纵向受拉钢筋均为非预应力钢筋,且所加固箱梁的中性轴位于所述顶板内;
步骤三、组合加固构造结构参数确定:根据步骤二中确定的所加固箱梁的结构参数,采用数据处理设备对步骤一中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的结构参数进行确定;
所确定的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的结构参数包括tsp、hspw、thn和b,其中tsp为底钢板或纵向侧钢板的厚度,hspw为纵向侧钢板的宽度,thn为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或所述侧部混凝土结构的厚度,b为底钢板的宽度;
对步骤一中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的结构参数进行确定时,过程如下:
步骤301、参数初始化:采用与所述数据处理设备相接的参数输入单元,输入步骤二中确定的所加固箱梁的结构参数,并对tsp、b、hspw和thn的初始值分别进行设定;其中,tsp=tspm且tspm=5mm~7mm,thn=thnm且thnm=70mm~90mm;b=b′+2tsp+2thn(1);其中c0=0.15~0.4,A为所述腹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且A≤90°,h为加固后梁体的高度且h=h1+thn+tsp(3),纵向侧钢板的竖向高度hspv=c0×h;所述加固后梁体为采用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对所加固箱梁进行加固后的梁体;
步骤302、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计算: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tspmax=min(tsp1,tsp2,tsp3)(4),计算得出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
本步骤中,对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进行计算之前,先对公式(4)中的tsp1、tsp2和tsp3分别进行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3021、梁体截面类型判断: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进行判断,过程如下:
步骤3021-1、中性轴位置确定: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中性轴的位置进行确定;
步骤3021-2、混凝土受压区高度确定:根据步骤3021-1中所确定中性轴的位置,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进行确定;
步骤3021-3、梁体截面类型判断:将步骤3021-2中所确定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与hf′进行差值比较,并根据差值比较结果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进行判断:当x≤hf′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否则,当x>hf′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
步骤3022、根据步骤3021中判断出的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对tsp1、tsp2和tsp3分别进行计算:
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4-11),对tsp1进行计算;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对tsp1进行计算;
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对tsp2进行计算;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对tsp2进行计算;
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对tsp3进行计算;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 对tsp3进行计算;
公式(4-11)、公式(4-12)、公式(4-21)、公式(4-22)、公式(4-31)和(4-32)中,α1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c为所加固箱梁的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且其单位为MPa,β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受压区高度与中性轴高度的比值且β=0.8;Esy为所加固箱梁内所设置纵向受拉钢筋的弹性模量且其单位为MPa;Epy为所加固箱梁内所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且其单位为MPa;Esp为底钢板或纵向侧钢板的弹性模量且其单位为MPa;Apy为所加固箱梁所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的横截面积且其单位为mm2;Apy为所加固箱梁6所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横截面积且其单位为mm2
公式(4-11)和公式(4-12)中,其中εcu为所加固箱梁的受压区混凝土极限压应变,σp0为所加固箱梁内所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的钢筋合力点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应力钢筋应力值且其单位为MPa;fpy为纵向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且其单位为MPa;
对εsp1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εsp10;再判断εsp1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p1=εsp10;其中或h'=h;εspy为底钢板或纵向侧钢板的屈服应变;εi1为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底钢板的滞后应变;fspy为底钢板或纵向侧钢板的钢板抗拉强度设计值且其单位为MPa;
对εspw1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εspw10;再判断εspw1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pw1=εspw10;其中εi2为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纵向侧钢板的滞后应变;
公式(4-21)和公式(4-22)中,
对εs1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εs10;再判断εs1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1=εs10
对εs2进行计算时,判断εs1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2=εs10
对εspw2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εspw20;再判断εspw2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pw2=εspw20
公式(4-31)和公式(4-32)中,
对εs3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4-31),计算得出εs30;再判断εs3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3=εs30
对εs4进行计算时,判断εs3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4=εs30
对εsp2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εsp20;再判断εsp2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p2=εsp20
步骤303、加固钢板厚度与混凝土厚度确定:采用所述数据处理设备对tsp和thn分别进行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3031、超筋判断:判断步骤302中计算得出的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是否小于tspm: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超筋状态,并进入步骤3032;否则,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未超筋状态,并进入步骤3033;
步骤3032、参数增大调整,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321、混凝土厚度增大调整及混凝土厚度超限判断:将thn增大Δthn,并对增大后的thn进行混凝土厚度超限判断:当增大后的thn>thnM时,判断为混凝土厚度超限,将增大后的thn减小Δthn,并进入步骤30322;否则,当增大后的thn≤thnM时,判断为混凝土厚度未超限,并进入步骤30323;
其中,Δthn=15mm~25mm;thnM为预先设定的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或所述侧部混凝土结构的最大厚度;
步骤30322、加固钢板厚度增大调整:将tsp增大Δtsp,并进入步骤30323;其中,Δtsp=1mm~3mm;
步骤30323、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计算及超筋判断:按照步骤302中所述的方法,计算得出此时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并判断tspmax是否小于tspm: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超筋状态,返回步骤30321;否则,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未超筋状态,并进入步骤3033;
步骤3033、抗弯承载力验证,过程如下:
步骤3033-1、抗弯承载力计算:调用所述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块,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33-11、按照步骤3021-1至步骤3021-3中所述的方法,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进行判断;
步骤3033-12、抗弯承载力计算:根据步骤3033-11中判断出的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当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 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当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 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
公式(5-1)和公式(5-2)中,x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Apy为所加固箱梁所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的横截面积,Asp为底钢板的横截面积且Asp=b·tsp,Aspw为纵向侧钢板的横截面积且Aspw=tsp·hspw;σpk为预先确定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值,Apk为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a为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重心与所加固箱梁内受拉区纵向非预应力钢筋与纵向预应力钢筋的合力点之间的距离且
其中,σpk的单位为MPa,b、x和a的单位均为mm,Asp、Aspw和Apk的单位均为mm2
步骤3033-2、抗弯承载力判断:将步骤3033-12中计算得出的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与Mu′进行差值比较:当Mu<Mu′时,返回步骤3032;否则,当Mu≥Mu′时,完成混凝土厚度和加固钢板厚度确定过程并输出thn和tsp,再进入步骤304;
步骤304、纵向侧钢板高度与底钢板宽度确定:结合步骤303中输出的tsp和thn,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1)计算得出底钢板的宽度b并输出b;同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先根据公式(3)计算得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高度h,再根据公式(2)计算得出纵向侧钢板的高度hspw并输出hspw
上述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02中对所述的α1进行确定时,当所加固箱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α1=1;当所加固箱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α1=0.94;当所加固箱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C80之间的其它等级时,α1按线性内插法进行确定。
上述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033中进行抗弯承载力验证之前,先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数量n进行确定;
对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数量n进行确定时,根据公式(6),计算得出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数量n;
公式(5)中,表示向上取整,σp为预先确定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值,y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中性轴与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重心之间的距离,ap为单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且其中d0为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直径且其单位为mm;M为所加固箱梁的梁体截面因自重增加而增大的弯矩且M=kql2,其中k为所加固箱梁的弯矩系数,q为所加固箱梁的梁体截面因增加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产生的线荷载,l为所加固箱梁的计算跨径。
上述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033中进行抗弯承载力验证之前,先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数量n进行确定;
对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数量n进行确定时,过程如下:
步骤3033-1、参数初始化:采用所述参数输入单元对n的初始值进行设定,且n=2;
步骤3033-2、截面弯矩验证:根据公式M=kql2对此时所加固箱梁的梁体截面因自重增加而增大的弯矩M进行计算,并将计算得出的M与n·σp·ap·y进行差值比较:当n·σp·ap·y≥M时,完成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数量确定过程并输出n;否则,当n·σp·ap·y<M时,进入步骤3033-3;
其中k为所加固箱梁的弯矩系数,q为所加固箱梁的梁体截面因增加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产生的线荷载,l为所加固箱梁的计算跨径;
步骤3033-3、预应力钢筋数量增大调整:将此时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数量n加1;
步骤3033-4、截面弯矩验证:步骤3033-3中预应力钢筋数量增大调整后,根据公式M=kql2对此时所加固箱梁的梁体截面因自重增加而增大的弯矩M进行计算,并将计算得出的M与n·σp·ap·y进行差值比较:当n·σp·ap·y≥M时,完成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数量确定过程并输出n;否则,当n·σp·ap·y<M时,返回步骤3033-3。
上述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04中根据公式(2)对纵向侧钢板的宽度hspw进行计算时,计算得出
步骤304中对hspw输出之前,还需调用纵向侧钢板宽度调整模块对纵向侧钢板的高度hspw进行优化调整,过程如下:
步骤3041、纵向侧钢板宽度减小调整:将hspw减小Δhspw;其中,Δhspw=45mm~55mm;
步骤3042、纵向侧钢板宽度阈值判断:步骤3051中纵向侧钢板宽度减小调整后,对hspw的大小进行判断:当或hspw·sinA<350mm时,将hspw增大Δhspw,完成纵向侧钢板高度调整过程并输出hspw;否则,进入步骤3043;
步骤3043、抗弯承载力验证:按照步骤302-1至步骤302-4中所述的方法,对步骤3041中纵向侧钢板宽度减小调整后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并将计算得出的Mu与Mu′进行差值比较:当Mu≥Mu′时,返回步骤3041;否则,当Mu<Mu′时,将hspw增大Δhspw,完成纵向侧钢板宽度调整过程并输出hspw
上述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0321中进行混凝土厚度增大调整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调用数值增大调整模块使thn=thn+Δthn
步骤30322中进行加固钢板厚度增大调整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调用所述数值增大调整模块使tsp=tsp+Δtsp
步骤3041中进行纵向侧钢板宽度减小调整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调用所述数值减小调整模块使hspw=hspw-Δhspw
步骤3042和步骤3043中将hspw增大Δhspw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均调用所述数值增大调整模块使hspw=hspw+Δhspw
上述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01中所述的tspm=6mm,thnm=80mm。
上述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二中所加固箱梁内所设置纵向受压钢筋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as′为纵向受压钢筋与所述顶板顶面之间的竖向距离,所加固箱梁内所设置纵向受拉钢筋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纵向受压钢筋和纵向受拉钢筋分别位于所加固箱梁的中性轴上下两侧;
所述纵向受压钢筋的数量为n1道且其均位于所述顶板内,n1道所述纵向受压钢筋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Asy′为n1道所述纵向受压钢筋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其中,n1为正整数;
所述纵向受拉钢筋的数量为n2道且其均位于所述底板内,n2道所述纵向受拉钢筋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Asy为n2道所述纵向受拉钢筋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其中,n2为正整数。
所述纵向预应力钢筋的数量为n3道且其均位于所述底板内,n3道所述纵向预应力钢筋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n2道所述纵向受拉钢筋上方;Ap为n3道所述纵向预应力钢筋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其中,n3为正整数。
上述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01中所述的c0=0.25。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投入成本较低。
2、数据处理速度快且自动化程度高,采用数据处理设备能在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内计算得出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的结构参数,包括tsp、hspw、thn和b。
3、各参数的确定方法简单、设计合理且所确定的参数值合理,并且参数确定过程与承载力验证相结合,所确定组合加固构造的结构参数在保证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满足设计需求的同时,能确保加固后梁体的破坏形式为适筋状态,不会出现超筋的可能。
采用本发明确定组合加固构造的结构参数能有效解决底钢板和纵向侧钢板的利用系数问题,一般情况下容易保证底钢板的利用系数为1,侧钢板的利用系数不一定为1,即侧钢板没有被充分利用,则该加固构造的破坏形态为超筋破坏,虽然抗弯承载力也能满足使用要求。为保证上述满足加固需求抗弯承载力时,底钢板和侧面钢板的利用系数均为1,即加固后梁体的破坏形态为适筋破坏,需本发明所采用加固构造所选取的混凝土加固厚度、加固高度(即侧钢板高度)、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等参数分别进行限定。采用本发明进行加固参数确定时,最终确定的混凝土厚度thn在thnm~thnM之间,最终确定的加固钢板厚度tsp在tspm~tspmax之间。
4、采用由初始最小值逐渐增大的方式对加固钢板厚度与混凝土厚度进行确定,所确定的加固钢板厚度与混凝土厚度均为最佳值,能满足经济性、节约成本的要求,并且对混凝土厚度设定最大值thnM,达到防止因混凝土厚度增加带来的加固后梁体自重增大的目的;并且,将加固钢板厚度tsp在tspm~tspmax之间,在满足经济性、节约成本要求的同时,能确保加固后梁体的破坏形式为适筋破坏。
5、加固效果好,采用钢板-混凝土与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相结合进行加固,钢板-混凝土大幅度增加了结构承载能力及结构刚度,有效地提高了加固效率;同时减小了结构的加固厚度,减轻了加固构造重量。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防腐性能好,防止了因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结构变形不协调引起的附加应力,安全可靠、预应力损失较小;并且新增预应力筋位于新加固混凝土内部,不存在减振止振问题,无需安装减震装置。加固构造与所加固箱梁的结合部位面积较大,植筋均匀,应力相对分散,省去了转向块及锚固块处应力集中的问题,极大降低了预应力损失甚至失效的风险。加固体由钢板形成的钢套箱施工时兼做浇筑混凝土结构的模板,省去拆模工序,施工方便快速。所施工成型的加固构造具有外部整齐、耐久性好、稳定性高、经济性好和施工方便等优点,能有效发挥混凝土的抗压和钢板、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抗拉性强的特点,并能有效解决现有箱梁预应力加固方法存在的加固构造外观不规整、预应力筋维护困难、费用高、新增预应力筋动力性能较差、易失效等问题。综上,本发明所采用的加固构造能显著提高桥梁的承载力与结构刚度,能充分利用新、旧材料的性能,而且新、老混凝土及钢板与新混凝土之间都有必要的连接构造,受力性能可靠,加固后梁体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耐久性好、自重增加较小、施工快捷等优点。按照本发明设计加固构造对所加固箱梁加固完成后,可对保证加固后组合截面的承载力和刚度得到提高,原结构的应力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破坏形态为适筋破坏。
6、适用面广且推广应用前景广泛,适用于所有中性轴从顶板内穿过的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设计过程。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确定桥梁组合加固结构的结构参数,所设计桥梁组合加固结构经济实用且加固效果好。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加固后梁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钢板; 2—纵向侧钢板; 3—纵向预应力钢筋;
4—无粘结预应力钢筋; 5—混凝土结构; 6—所加固箱梁;
6-1—纵向受压钢筋; 6-2—纵向受拉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组合加固构造确定:对所加固箱梁6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进行确定;所加固箱梁6为预应力混凝土梁;
如图2所示,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包括布设在所加固箱梁6的需加固区下方的底钢板1、两个分别布设在所述需加固区左右两侧的纵向侧钢板2和两个分别布设在所述需加固区前后两端的端部封堵钢板,所述底钢板1和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均呈纵桥向布设,所述底钢板1和纵向侧钢板2均为平直钢板且二者的纵向长度均与所述需加固区的长度相同;两个所述端部封堵钢板均呈横桥向布设;所加固箱梁6呈水平布设且其包括一个呈水平布设的顶板、一个位于所述顶板正下方且呈水平布设的底板和左右两个连接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腹板,两个所述腹板呈对称布设;所述底钢板1呈水平布设,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分别布设在两个所述腹板的底部外侧,每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均与其所布设的腹板呈平行布设,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对称布设在底钢板1左右两侧上方,两个所述端部封堵钢板连接于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的前后两端之间,所述底钢板1、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和两个所述端部封堵钢板组成一个由下至上套装在所加固箱梁6的腹板下部的钢套箱,所述钢套箱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钢套箱内设置有多根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且所述钢套箱内浇筑有混凝土结构5;所述混凝土结构5分为位于所述底板下方的底部混凝土结构和两个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腹板外侧的侧部混凝土结构,两个所述侧部混凝土结构呈左右对称布设且二者的厚度均与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的厚度相同,所述底钢板1和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的厚度均相同且三者的材质均相同;多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的内侧中部,多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直径和长度均相同且其呈均匀布设;
步骤二、加固前箱梁结构参数确定:对所加固箱梁6的结构参数进行确定;
结合图2,所确定的所加固箱梁6的结构参数包括所加固箱梁6的底板内所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截面面积Ap、所加固箱梁6内所设置纵向受压钢筋6-1的截面面积Asy′、纵向受压钢筋6-1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sy′、所加固箱梁6内所设置纵向受拉钢筋6-2的截面面积Asy、纵向受拉钢筋6-2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sy、所加固箱梁6内受压区纵向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as′、所加固箱梁6内受拉区纵向非预应力钢筋与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合力点至截面受拉边缘的距离a0、所述顶板的宽度bf′、所述顶板的厚度hf′、两个所述腹板的厚度之和b′、所加固箱梁6内受拉区纵向非预应力钢筋与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h0和所加固箱梁6的梁高h1,h1为所加固箱梁6的梁体高度且其为从所述顶板顶面至所述底板底面的竖向距离,其中Ap、Asy′和Asy的单位均为mm2,fsy′和fsy的单位均为MPa,as′、a0、bf′、hf′、b′、h0和h1的单位均为mm;h0+a0=h1
所述纵向受压钢筋6-1位于所述顶板内,所述纵向受拉钢筋6-2位于所述底板内,所述纵向受压钢筋6-1和纵向受拉钢筋6-2均为非预应力钢筋,且所加固箱梁6的中性轴位于所述顶板内;
步骤三、组合加固构造结构参数确定:根据步骤二中确定的所加固箱梁6的结构参数,采用数据处理设备对步骤一中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的结构参数进行确定;
所确定的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的结构参数包括tsp、hspw、thn和b,其中tsp为底钢板1或纵向侧钢板2的厚度,hspw为纵向侧钢板2的宽度,thn为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或所述侧部混凝土结构的厚度,b为底钢板1的宽度;
对步骤一中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的结构参数进行确定时,过程如下:
步骤301、参数初始化:采用与所述数据处理设备相接的参数输入单元,输入步骤二中确定的所加固箱梁6的结构参数,并对tsp、b、hspw和thn的初始值分别进行设定;其中,tsp=tspm且tspm=5mm~7mm,thn=thnm且thnm=70mm~90mm;b=b′+2tsp+2thn(1);其中c0=0.15~0.4,A为所述腹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且A≤90°,h为加固后梁体的高度且h=h1+thn+tsp(3),纵向侧钢板2的竖向高度hspv=c0×h;所述加固后梁体为采用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对所加固箱梁6进行加固后的梁体;
步骤302、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计算: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tspmax=min(tsp1,tsp2,tsp3)(4),计算得出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
本步骤中,对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进行计算之前,先对公式(4)中的tsp1、tsp2和tsp3分别进行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3021、梁体截面类型判断: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进行判断,过程如下:
步骤3021-1、中性轴位置确定: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中性轴的位置进行确定;
步骤3021-2、混凝土受压区高度确定:根据步骤3021-1中所确定中性轴的位置,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进行确定;
步骤3021-3、梁体截面类型判断:将步骤3021-2中所确定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与hf′进行差值比较,并根据差值比较结果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进行判断:当x≤hf′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否则,当x>hf′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
步骤3022、根据步骤3021中判断出的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对tsp1、tsp2和tsp3分别进行计算:
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4-11),对tsp1进行计算;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对tsp1进行计算;
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对tsp2进行计算;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对tsp2进行计算;
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对tsp3进行计算;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 对tsp3进行计算;
公式(4-11)、公式(4-12)、公式(4-21)、公式(4-22)、公式(4-31)和(4-32)中,α1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c为所加固箱梁6的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且其单位为MPa,β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受压区高度与中性轴高度的比值且β=0.8;Esy为所加固箱梁6内所设置纵向受拉钢筋6-2的弹性模量且其单位为MPa;Epy为所加固箱梁6内所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弹性模量且其单位为MPa;Esp为底钢板1或纵向侧钢板2的弹性模量且其单位为MPa;
公式(4-11)和公式(4-12)中,其中εcu为所加固箱梁6的受压区混凝土极限压应变,σp0为所加固箱梁6内所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钢筋合力点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应力钢筋应力值且其单位为MPa;fpy为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抗拉强度设计值且其单位为MPa;
对εsp1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εsp10;再判断εsp1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p1=εsp10;其中或h'=h;εspy为底钢板1或纵向侧钢板2的屈服应变;εi1为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底钢板1的滞后应变;fspy为底钢板1或纵向侧钢板2的钢板抗拉强度设计值且其单位为MPa;
对εspw1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εspw10;再判断εspw1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pw1=εspw10;其中εi2为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纵向侧钢板2的滞后应变;
公式(4-21)和公式(4-22)中,
对εs1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εs10;再判断εs1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1=εs10
对εs2进行计算时,判断εs1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2=εs10
对εspw2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4-22),计算得出εspw20;再判断εspw2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pw2=εspw20
公式(4-31)和公式(4-32)中,
对εs3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εs30;再判断εs3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3=εs30
对εs4进行计算时,判断εs3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4=εs30
对εsp2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4-31),计算得出εsp20;再判断εsp2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p2=εsp20
步骤303、加固钢板厚度与混凝土厚度确定:采用所述数据处理设备对tsp和thn分别进行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3031、超筋判断:判断步骤302中计算得出的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是否小于tspm: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超筋状态,并进入步骤3032;否则,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未超筋状态,并进入步骤3033;
步骤3032、参数增大调整,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321、混凝土厚度增大调整及混凝土厚度超限判断:将thn增大Δthn,并对增大后的thn进行混凝土厚度超限判断:当增大后的thn>thnM时,判断为混凝土厚度超限,将增大后的thn减小Δthn,并进入步骤30322;否则,当增大后的thn≤thnM时,判断为混凝土厚度未超限,并进入步骤30323;
其中,Δthn=15mm~25mm;thnM为预先设定的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或所述侧部混凝土结构的最大厚度;
步骤30322、加固钢板厚度增大调整:将tsp增大Δtsp,并进入步骤30323;其中,Δtsp=1mm~3mm;
步骤30323、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计算及超筋判断:按照步骤302中所述的方法,计算得出此时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并判断tspmax是否小于tspm: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超筋状态,返回步骤30321;否则,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未超筋状态,并进入步骤3033;
步骤3033、抗弯承载力验证,过程如下:
步骤3033-1、抗弯承载力计算:调用所述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块,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33-11、按照步骤3021-1至步骤3021-3中所述的方法,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进行判断;
步骤3033-12、抗弯承载力计算:根据步骤3033-11中判断出的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当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 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当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 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
公式(5-1)和公式(5-2)中,x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Apy为所加固箱梁6所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横截面积,Asp为底钢板1的横截面积且Asp=b·tsp,Aspw为纵向侧钢板2的横截面积且Aspw=tsp·hspw;σpk为预先确定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应力值,Apk为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截面面积且其中n为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数量,d0为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直径且其单位为mm;a为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重心与所加固箱梁6内受拉区纵向非预应力钢筋与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合力点(也称合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且
其中,σpk的单位为MPa,b、x和a的单位均为mm,Asp、Aspw和Apk的单位均为mm2
步骤3033-2、抗弯承载力判断:将步骤3033-12中计算得出的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与Mu′进行差值比较:当Mu<Mu′时,返回步骤3032;否则,当Mu≥Mu′时,完成混凝土厚度和加固钢板厚度确定过程并输出thn和tsp,再进入步骤304;
步骤304、纵向侧钢板高度与底钢板宽度确定:结合步骤303中输出的tsp和thn,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1)计算得出底钢板1的宽度b并输出b;同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先根据公式(3)计算得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高度h,再根据公式(2)计算得出纵向侧钢板2的高度hspw并输出hspw
其中,fsy′和fsy的单位均为MPa。并且,fsy′、fsy、α1、fc、β、Esy、εspy、εcu、fspy、fpy、σpk和x等参数的含义参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与陕西省地方标准《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梁桥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
需说明的是:二次受力指的是结构(即所加固箱梁6)在加固之前已经受力,在已经受力的结构(即所加固箱梁6)上施工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进行加固后再次受力。
当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应根据加固时的荷载状况,按平截面假定计算底钢板1的滞后应变。
上述参数中,所述的x为所加固箱梁6的中性轴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其中截面受压边缘为所述顶板的顶面。其中,所加固箱梁6的截面受压边缘为所述翼板的顶面且其截面受拉边缘为所述腹板的底面。所述的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为受压区混凝土的等效矩形应力图。
本实施例中,步骤302中所述的fc为所加固箱梁6的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α1为所加固箱梁6的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
本实施例中,步骤302中对所述的α1进行确定时,当所加固箱梁6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α1=1;当所加固箱梁6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α1=0.94;当所加固箱梁6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C80之间的其它等级时,α1按线性内插法进行确定。
普通混凝土划分为十四个等级,即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和C80。
α1按线性内插法进行确定时,
当所加固箱梁6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5时,
当所加固箱梁6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时,
当所加固箱梁6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5时,
当所加固箱梁6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0时,
当所加固箱梁6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时,
本实施例中,步骤3033中进行抗弯承载力验证之前,先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数量n进行确定;
对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数量n进行确定时,根据公式(6),计算得出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数量n;
公式(5)中,表示向上取整,σp为预先确定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张拉控制应力值,y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中性轴与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重心之间的距离,ap为单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截面面积且其中d0为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直径且其单位为mm;M为所加固箱梁6的梁体截面因自重增加而增大的弯矩且M=kql2,其中k为所加固箱梁6的弯矩系数,q为所加固箱梁6的梁体截面因增加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产生的线荷载,l为所加固箱梁6的计算跨径。
其中,k为本领域技术公知的参数;当所述所加固箱梁6为简支梁时,k=0.125;所述所加固箱梁6为连续梁时,能在《建筑结构计算手册》查出弯矩系数k的取值。q的单位为N/mm,l的单位为mm。
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数量n进行确定时,也可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3033-1、参数初始化:采用所述参数输入单元对n的初始值进行设定,且n=2;
步骤3033-2、截面弯矩验证:根据公式M=kql2对此时所加固箱梁6的梁体截面因自重增加而增大的弯矩M进行计算,并将计算得出的M与n·σp·ap·y进行差值比较:当n·σp·ap·y≥M时,完成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数量确定过程并输出n;否则,当n·σp·ap·y<M时,进入步骤3033-3;
其中k为所加固箱梁6的弯矩系数,q为所加固箱梁6的梁体截面因增加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产生的线荷载,l为所加固箱梁6的计算跨径;
步骤3033-3、预应力钢筋数量增大调整:将此时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数量n加1;
步骤3033-4、截面弯矩验证:步骤3033-3中预应力钢筋数量增大调整后,根据公式M=kql2对此时所加固箱梁6的梁体截面因自重增加而增大的弯矩M进行计算,并将计算得出的M与n·σp·ap·y进行差值比较:当n·σp·ap·y≥M时,完成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数量确定过程并输出n;否则,当n·σp·ap·y<M时,返回步骤3033-3。
本实施例中,步骤304中根据公式(2)对纵向侧钢板2的宽度hspw进行计算时,计算得出
步骤304中对hspw输出之前,还需调用纵向侧钢板宽度调整模块对纵向侧钢板2的高度hspw进行优化调整,过程如下:
步骤3041、纵向侧钢板宽度减小调整:将hspw减小Δhspw;其中,Δhspw=45mm~55mm;
步骤3042、纵向侧钢板宽度阈值判断:步骤3051中纵向侧钢板宽度减小调整后,对hspw的大小进行判断:当或hspw·sinA<350mm时,将hspw增大Δhspw,完成纵向侧钢板高度调整过程并输出hspw;否则,进入步骤3043;
步骤3043、抗弯承载力验证:按照步骤302-1至步骤302-4中所述的方法,对步骤3041中纵向侧钢板宽度减小调整后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并将计算得出的Mu与Mu′进行差值比较:当Mu≥Mu′时,返回步骤3041;否则,当Mu<Mu′时,将hspw增大Δhspw,完成纵向侧钢板宽度调整过程并输出hspw
本实施例中,步骤30321中进行混凝土厚度增大调整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调用数值增大调整模块使thn=thn+Δthn
步骤30322中进行加固钢板厚度增大调整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调用所述数值增大调整模块使tsp=tsp+Δtsp
步骤3041中进行纵向侧钢板宽度减小调整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调用所述数值减小调整模块使hspw=hspw-Δhspw
步骤3042和步骤3043中将hspw增大Δhspw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均调用所述数值增大调整模块使hspw=hspw+Δhspw
实际操作过程中,步骤30321中进行混凝土厚度增大调整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使将thn+Δthn转存为thn即可;步骤30322中进行加固钢板厚度增大调整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将tsp+Δtsp转存为tsp即可;步骤3041中进行纵向侧钢板高度减小调整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将hspw-Δhspw转存为hspw即可;步骤3042和步骤3043中将hspw增大Δhspw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将hspw+Δhspw转存为hspw即可。
本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处理设备为PC机。
实际使用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也可以采用ARM微处理器等其它数据处理装置。
根据本领域公知常识,中性轴是梁的中性层和横截面的交线在平面弯曲和斜弯曲情形下,横截面与应力平面的交线上各点的正应力值均为零,这条交线称为中性轴。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所加固箱梁6的中性轴从所述顶板内穿过且其混凝土受压高度不大于所述顶板的厚度,所述中性轴也称为中和轴。
本实施例中,步骤301中所述的tspm=6mm,thnm=80mm。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tspm和thnm的取值范围进行相应调整。
由上述内容可知,最终确定的混凝土厚度thn在thnm~thnM之间,最终确定的加固钢板厚度tsp在tspm~tspmax之间。
本实施例中,thnM=20cm。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将thnM的取值在18cm~22cm范围内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所加固箱梁6内所设置纵向受压钢筋6-1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as′为纵向受压钢筋6-1与所述顶板顶面之间的竖向距离,所加固箱梁6内所设置纵向受拉钢筋6-2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纵向受压钢筋6-1和纵向受拉钢筋6-2分别位于所加固箱梁6的中性轴上下两侧;
所述纵向受压钢筋6-1的数量为n1道且其均位于所述顶板内,n1道所述纵向受压钢筋6-1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Asy′为n1道所述纵向受压钢筋6-1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其中,n1为正整数;
所述纵向受拉钢筋6-2的数量为n2道且其均位于所述底板内,n2道所述纵向受拉钢筋6-2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Asy为n2道所述纵向受拉钢筋6-2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其中,n2为正整数。
所述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数量为n3道且其均位于所述底板内,n3道所述纵向预应力钢筋3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n2道所述纵向受拉钢筋6-2上方;Ap为n3道所述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其中,n3为正整数。
本实施例中,当n1≥2时,n1道所述纵向受压钢筋6-1呈均匀布设。当n2≥2时,n2道所述纵向受拉钢筋6-2呈均匀布设;当n3≥2时,n3道所述纵向受拉钢筋6-2呈均匀布设。其中,h01为纵向受拉钢筋6-2所处位置至所述翼板顶面的竖向距离。
本实施例中,多道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均位于所述钢套箱的内侧中部。
所加固箱梁6的截面有效高度h0为所加固箱梁6内受拉区纵向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所加固箱梁6内受拉区纵向钢筋合力点为所加固箱梁6内所设置纵向受拉钢筋6-2和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合力作用点。所加固箱梁6的截面受压边缘为所述顶板的顶面且其截面受拉边缘为所述底板的底面。其中,h01为纵向受拉钢筋6-2所处位置至所述顶板顶面的竖向距离,h02为纵向预应力钢筋3所处位置至所述顶板顶面的竖向距离。
实际进行计算时,也可以将步骤301中所述的c0设定为0.25。
为计算简便,步骤302中进行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计算时,h′=h。
实际施工时,所述底钢板1和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均通过多个锚栓固定在所加固箱梁6上。
步骤302中进行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计算时,从以下三种极限状态进行分析:
其中,当受压区边缘混凝土应变达εcu时,纵向预应力钢筋3名义屈服,纵向受拉钢筋6-2屈服,当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时,加固钢板厚度tsp满足公式(4-11);当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时,加固钢板厚度tsp满足公式(4-12);
当受压区边缘混凝土应变达εcu时,底钢板1的应变为εspy,此种状态下,当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时,加固钢板厚度tsp满足公式(4-21);当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时,加固钢板厚度tsp满足公式(4-22);
当受压区边缘混凝土应变达εcu时,纵向侧钢板2的应变为εspy,此种状态下,此种状态下,当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时,加固钢板厚度tsp满足公式(4-31);当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时,加固钢板厚度tsp满足公式(4-32);
这样,根据公式(4)能得出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
并且,εi2为根据平截面假定计算得出的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纵向侧钢板2的平均滞后应变,εi1根据平截面假定计算得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腹板外侧的所述混凝土结构5的上部坡度均为1∶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组合加固构造确定:对所加固箱梁(6)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进行确定;所加固箱梁(6)为预应力混凝土梁;
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包括布设在所加固箱梁(6)的需加固区下方的底钢板(1)、两个分别布设在所述需加固区左右两侧的纵向侧钢板(2)和两个分别布设在所述需加固区前后两端的端部封堵钢板,所述底钢板(1)和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均呈纵桥向布设,所述底钢板(1)和纵向侧钢板(2)均为平直钢板且二者的纵向长度均与所述需加固区的长度相同;两个所述端部封堵钢板均呈横桥向布设;所加固箱梁(6)呈水平布设且其包括一个呈水平布设的顶板、一个位于所述顶板正下方且呈水平布设的底板和左右两个连接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腹板,两个所述腹板呈对称布设;所述底钢板(1)呈水平布设,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分别布设在两个所述腹板的底部外侧,每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均与其所布设的腹板呈平行布设,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对称布设在底钢板(1)左右两侧上方,两个所述端部封堵钢板连接于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的前后两端之间,所述底钢板(1)、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和两个所述端部封堵钢板组成一个由下至上套装在所加固箱梁(6)的腹板下部的钢套箱,所述钢套箱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钢套箱内设置有多根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且所述钢套箱内浇筑有混凝土结构(5);所述混凝土结构(5)分为位于所述底板下方的底部混凝土结构和两个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腹板外侧的侧部混凝土结构,两个所述侧部混凝土结构呈左右对称布设且二者的厚度均与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的厚度相同,所述底钢板(1)和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的厚度均相同且三者的材质均相同;多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的内侧中部,多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直径和长度均相同且其呈均匀布设;
步骤二、加固前箱梁结构参数确定:对所加固箱梁(6)的结构参数进行确定;
所确定的所加固箱梁(6)的结构参数包括所加固箱梁(6)的底板内所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截面面积Ap、所加固箱梁(6)内所设置纵向受压钢筋(6-1)的截面面积Asy′、纵向受压钢筋(6-1)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sy′、所加固箱梁(6)内所设置纵向受拉钢筋(6-2)的截面面积Asy、纵向受拉钢筋(6-2)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sy、所加固箱梁(6)内受压区纵向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as′、所加固箱梁(6)内受拉区纵向非预应力钢筋与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合力点至截面受拉边缘的距离a0、所述顶板的宽度bf′、所述顶板的厚度hf′、两个所述腹板的厚度之和b′、所加固箱梁(6)内受拉区纵向非预应力钢筋与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h0和所加固箱梁(6)的梁高h1,h1为所加固箱梁(6)的梁体高度且其为从所述顶板顶面至所述底板底面的竖向距离,其中Ap、Asy′和Asy的单位均为mm2,fsy′和fsy的单位均为MPa,as′、a0、bf′、hf′、b′、h0和h1的单位均为mm;h0+a0=h1
所述纵向受压钢筋(6-1)位于所述顶板内,所述纵向受拉钢筋(6-2)位于所述底板内,所述纵向受压钢筋(6-1)和纵向受拉钢筋(6-2)均为非预应力钢筋,且所加固箱梁(6)的中性轴位于所述顶板内;
步骤三、组合加固构造结构参数确定:根据步骤二中确定的所加固箱梁(6)的结构参数,采用数据处理设备对步骤一中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的结构参数进行确定;
所确定的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的结构参数包括tsp、hspw、thn和b,其中tsp为底钢板(1)或纵向侧钢板(2)的厚度,hspw为纵向侧钢板(2)的宽度,thn为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或所述侧部混凝土结构的厚度,b为底钢板(1)的宽度;
对步骤一中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的结构参数进行确定时,过程如下:
步骤301、参数初始化:采用与所述数据处理设备相接的参数输入单元,输入步骤二中确定的所加固箱梁(6)的结构参数,并对tsp、b、hspw和thn的初始值分别进行设定;其中,tsp=tspm且tspm=5mm~7mm,thn=thnm且thnm=70mm~90mm;b=b′+2tsp+2thn (1);其中c0=0.15~0.4,A为所述腹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且A≤90°,h为加固后梁体的高度且h=h1+thn+tsp (3),纵向侧钢板(2)的竖向高度hspv=c0×h;所述加固后梁体为采用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对所加固箱梁(6)进行加固后的梁体;
步骤302、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计算: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tspmax=min(tsp1,tsp2,tsp3) (4),计算得出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
本步骤中,对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进行计算之前,先对公式(4)中的tsp1、tsp2和tsp3分别进行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3021、梁体截面类型判断: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进行判断,过程如下:
步骤3021-1、中性轴位置确定: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中性轴的位置进行确定;
步骤3021-2、混凝土受压区高度确定:根据步骤3021-1中所确定中性轴的位置,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进行确定;
步骤3021-3、梁体截面类型判断:将步骤3021-2中所确定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与hf′进行差值比较,并根据差值比较结果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进行判断:当x≤hf′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否则,当x>hf′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
步骤3022、根据步骤3021中判断出的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对tsp1、tsp2和tsp3分别进行计算:
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 对tsp1进行计算;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对tsp1进行计算;
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对tsp2进行计算;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对tsp2进行计算;
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对tsp3进行计算;当步骤3021-3中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 对tsp3进行计算;
公式(4-11)、公式(4-12)、公式(4-21)、公式(4-22)、公式(4-31)和(4-32)中,α1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c为所加固箱梁(6)的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且其单位为MPa,β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受压区高度与中性轴高度的比值且β=0.8;Esy为所加固箱梁(6)内所设置纵向受拉钢筋(6-2)的弹性模量且其单位为MPa;Epy为所加固箱梁(6)内所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弹性模量且其单位为MPa;Esp为底钢板(1)或纵向侧钢板(2)的弹性模量且其单位为MPa;Apy为所加固箱梁(6)所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横截面积且其单位为mm2
公式(4-11)和公式(4-12)中,其中εcu为所加固箱梁(6)的受压区混凝土极限压应变,σp0为所加固箱梁(6)内所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钢筋合力点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应力钢筋应力值且其单位为MPa;fpy为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抗拉强度设计值且其单位为MPa;
对εsp1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εsp10;再判断εsp1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p1=εsp10;其中或h'=h;εspy为底钢板(1)或纵向侧钢板(2)的屈服应变;εi1为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底钢板(1)的滞后应变;fspy为底钢板(1)或纵向侧钢板(2)的钢板抗拉强度设计值且其单位为MPa;
对εspw1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εspw10;再判断εspw1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pw1=εspw10;其中εi2为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纵向侧钢板(2)的滞后应变;
公式(4-21)和公式(4-22)中,
对εs1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εs10;再判断εs1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1=εs10
对εs2进行计算时,判断εs1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2=εs10
对εspw2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εspw20;再判断εspw2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pw2=εspw20
公式(4-31)和公式(4-32)中,
对εs3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εs30;再判断εs3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3=εs30
对εs4进行计算时,判断εs3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4=εs30
对εsp2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εsp20;再判断εsp20是否大于时,否则,εsp2=εsp20
步骤303、加固钢板厚度与混凝土厚度确定:采用所述数据处理设备对tsp和thn分别进行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3031、超筋判断:判断步骤302中计算得出的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是否小于tspm: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超筋状态,并进入步骤3032;否则,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未超筋状态,并进入步骤3033;
步骤3032、参数增大调整,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321、混凝土厚度增大调整及混凝土厚度超限判断:将thn增大Δthn,并对增大后的thn进行混凝土厚度超限判断:当增大后的thn>thnM时,判断为混凝土厚度超限,将增大后的thn减小Δthn,并进入步骤30322;否则,当增大后的thn≤thnM时,判断为混凝土厚度未超限,并进入步骤30323;
其中,Δthn=15mm~25mm;thnM为预先设定的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或所述侧部混凝土结构的最大厚度;
步骤30322、加固钢板厚度增大调整:将tsp增大Δtsp,并进入步骤30323;其中,Δtsp=1mm~3mm;
步骤30323、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计算及超筋判断:按照步骤302中所述的方法,计算得出此时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并判断tspmax是否小于tspm: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超筋状态,返回步骤30321;否则,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未超筋状态,并进入步骤3033;
步骤3033、抗弯承载力验证,过程如下:
步骤3033-1、抗弯承载力计算:调用所述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块,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33-11、按照步骤3021-1至步骤3021-3中所述的方法,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进行判断;
步骤3033-12、抗弯承载力计算:根据步骤3033-11中判断出的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当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一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 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当判断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截面类型为第二类截面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 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
公式(5-1)和公式(5-2)中,x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Apy为所加固箱梁(6)所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横截面积,Asp为底钢板(1)的横截面积且Asp=b·tsp,Aspw为纵向侧钢板(2)的横截面积且Aspw=tsp·hspw;σpk为预先确定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应力值,Apk为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截面面积;a为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重心与所加固箱梁(6)内受拉区纵向非预应力钢筋与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合力点之间的距离且
其中,σpk的单位为MPa,b、x和a的单位均为mm,Asp、Aspw和Apk的单位均为mm2
步骤3033-2、抗弯承载力判断:将步骤3033-12中计算得出的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与Mu′进行差值比较:当Mu<Mu′时,返回步骤3032;否则,当Mu≥Mu′时,完成混凝土厚度和加固钢板厚度确定过程并输出thn和tsp,再进入步骤304;Mu′为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设计值;
步骤304、纵向侧钢板高度与底钢板宽度确定:结合步骤303中输出的tsp和thn,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1)计算得出底钢板(1)的宽度b并输出b;同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先根据公式(3)计算得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高度h,再根据公式(2)计算得出纵向侧钢板(2)的高度hspw并输出hspw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02中对所述的α1进行确定时,当所加固箱梁(6)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α1=1;当所加固箱梁(6)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α1=0.94;当所加固箱梁(6)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C80之间的其它等级时,α1按线性内插法进行确定。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033中进行抗弯承载力验证之前,先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数量n进行确定;
对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数量n进行确定时,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数量n;
公式(5)中,表示向上取整,σp为预先确定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张拉控制应力值,y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中性轴与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重心之间的距离,ap为单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截面面积且其中d0为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直径且其单位为mm;M为所加固箱梁(6)的梁体截面因自重增加而增大的弯矩且M=kql2,其中k为所加固箱梁(6)的弯矩系数,q为所加固箱梁(6)的梁体截面因增加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产生的线荷载,l为所加固箱梁(6)的计算跨径。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033中进行抗弯承载力验证之前,先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数量n进行确定;
对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数量n进行确定时,过程如下:
步骤3033-1、参数初始化:采用所述参数输入单元对n的初始值进行设定,且n=2;
步骤3033-2、截面弯矩验证:根据公式M=kql2对此时所加固箱梁(6)的梁体截面因自重增加而增大的弯矩M进行计算,并将计算得出的M与n·σp·ap·y进行差值比较:当n·σp·ap·y≥M时,完成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数量确定过程并输出n;否则,当n·σp·ap·y<M时,进入步骤3033-3;
其中k为所加固箱梁(6)的弯矩系数,q为所加固箱梁(6)的梁体截面因增加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产生的线荷载,l为所加固箱梁(6)的计算跨径;
步骤3033-3、预应力钢筋数量增大调整:将此时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数量n加1;
步骤3033-4、截面弯矩验证:步骤3033-3中预应力钢筋数量增大调整后,根据公式M=kql2对此时所加固箱梁(6)的梁体截面因自重增加而增大的弯矩M进行计算,并将计算得出的M与n·σp·ap·y进行差值比较:当n·σp·ap·y≥M时,完成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数量确定过程并输出n;否则,当n·σp·ap·y<M时,返回步骤3033-3。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04中根据公式(2)对纵向侧钢板(2)的宽度hspw进行计算时,计算得出
步骤304中对hspw输出之前,还需调用纵向侧钢板宽度调整模块对纵向侧钢板(2)的高度hspw进行优化调整,过程如下:
步骤3041、纵向侧钢板宽度减小调整:将hspw减小Δhspw;其中,Δhspw=45mm~55mm;
步骤3042、纵向侧钢板宽度阈值判断:步骤3051中纵向侧钢板宽度减小调整后,对hspw的大小进行判断:当或hspw·sinA<350mm时,将hspw增大Δhspw,完成纵向侧钢板高度调整过程并输出hspw;否则,进入步骤3043;
步骤3043、抗弯承载力验证:按照步骤302-1至步骤302-4中所述的方法,对步骤3041中纵向侧钢板宽度减小调整后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并将计算得出的Mu与Mu′进行差值比较:当Mu≥Mu′时,返回步骤3041;否则,当Mu<Mu′时,将hspw增大Δhspw,完成纵向侧钢板宽度调整过程并输出hspw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0321中进行混凝土厚度增大调整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调用数值增大调整模块使thn=thn+Δthn
步骤30322中进行加固钢板厚度增大调整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调用所述数值增大调整模块使tsp=tsp+Δtsp
步骤3041中进行纵向侧钢板宽度减小调整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调用所述数值减小调整模块使hspw=hspw-Δhspw
步骤3042和步骤3043中将hspw增大Δhspw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均调用所述数值增大调整模块使hspw=hspw+Δhspw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01中所述的tspm=6mm,thnm=80mm。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加固箱梁(6)内所设置纵向受压钢筋(6-1)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as′为纵向受压钢筋(6-1)与所述顶板顶面之间的竖向距离,所加固箱梁(6)内所设置纵向受拉钢筋(6-2)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纵向受压钢筋(6-1)和纵向受拉钢筋(6-2) 分别位于所加固箱梁(6)的中性轴上下两侧;
所述纵向受压钢筋(6-1)的数量为n1道且其均位于所述顶板内,n1道所述纵向受压钢筋(6-1)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Asy′为n1道所述纵向受压钢筋(6-1)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其中,n1为正整数;
所述纵向受拉钢筋(6-2)的数量为n2道且其均位于所述底板内,n2道所述纵向受拉钢筋(6-2)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Asy为n2道所述纵向受拉钢筋(6-2)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其中,n2为正整数;
所述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数量为n3道且其均位于所述底板内,n3道所述纵向预应力钢筋(3)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n2道所述纵向受拉钢筋(6-2)上方;Ap为n3道所述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其中,n3为正整数。
9.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01中所述的c0=0.25。
CN201610532685.3A 2016-07-07 2016-07-07 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205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2685.3A CN106120574B (zh) 2016-07-07 2016-07-07 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2685.3A CN106120574B (zh) 2016-07-07 2016-07-07 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20574A CN106120574A (zh) 2016-11-16
CN106120574B true CN106120574B (zh) 2018-06-12

Family

ID=57282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3268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20574B (zh) 2016-07-07 2016-07-07 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205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58743B (zh) * 2017-02-28 2018-06-19 浙江大学 一种改善钢混组合多箱连续梁桥负弯矩区受力性能的方法
CN107575037B (zh) * 2017-09-14 2019-07-16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外包型钢加固混凝土梁最优用钢量设计方法
CN108149573B (zh) * 2017-11-23 2019-08-27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斜拉桥桥塔索塔锚固区环向预应力钢束优化配置方法
CN112832146B (zh) * 2021-01-12 2022-08-16 西安公路研究院 一种预制箱梁的体外预应力与增大截面组合加固方法
CN113062233A (zh) * 2021-02-24 2021-07-02 山西省交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箱梁的先张法预应力钢板-混凝土加固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00055053A (ko) * 1999-02-03 2000-09-05 방명석 주형의 박스화에 의한 피씨 빔 교량의 보강 방법 및 그에 의한 보강 구조를 구비한 피씨 빔 교량
JP2012026230A (ja) * 2010-07-27 2012-02-09 Kawasaki Heavy Ind Ltd 鉄道橋合成構造および合成化工法
CN102561213B (zh) * 2012-02-15 2014-01-29 中南大学 一种结构负弯矩区的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加固方法
CN103382704B (zh) * 2013-06-25 2015-03-25 西安公路研究院 箱梁/t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砼组合加固构造及施工方法
CN104947603B (zh) * 2015-04-30 2016-12-07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桥主梁加固构造及加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00055053A (ko) * 1999-02-03 2000-09-05 방명석 주형의 박스화에 의한 피씨 빔 교량의 보강 방법 및 그에 의한 보강 구조를 구비한 피씨 빔 교량
JP2012026230A (ja) * 2010-07-27 2012-02-09 Kawasaki Heavy Ind Ltd 鉄道橋合成構造および合成化工法
CN102561213B (zh) * 2012-02-15 2014-01-29 中南大学 一种结构负弯矩区的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加固方法
CN103382704B (zh) * 2013-06-25 2015-03-25 西安公路研究院 箱梁/t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砼组合加固构造及施工方法
CN104947603B (zh) * 2015-04-30 2016-12-07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桥主梁加固构造及加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20574A (zh) 2016-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20574B (zh) 混凝土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
CN105839551B (zh) 混凝土t型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混组合加固设计方法
Chen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flexural behavior of insulated concrete sandwich panels with FRP plate shear connectors
CN207686136U (zh) 一种可布置多向钢筋的钢-混凝土组合梁
CN105735153B (zh) 一种箱形梁桥主梁腹板斜裂缝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3593939U (zh) 一种不同性能混凝土梁的连接构造
CN103556565A (zh) 一种不同性能混凝土梁的连接构造
CN106087778B (zh) 箱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设计方法
CN103195259A (zh) 一种泡沫混凝土预制板及用其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方法
CN106677079B (zh) 基于拱桥拱脚水平推力减小的连续拱桥加固方法
CN108193600B (zh) 提高大跨连续刚构桥抗裂性能的方法和组合结构箱梁
CN105970837B (zh) T型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设计方法
CN108149573A (zh) 一种斜拉桥桥塔索塔锚固区环向预应力钢束优化配置方法
CN209568375U (zh) 一种解决桥面疲劳开裂问题的轻型桥面组合加固结构
CN208933808U (zh) 采用平钢板与波形钢板混合腹板的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
CN106354986A (zh) 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Lee et al. Ductile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retrofitted with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plates
CN109338899A (zh) 一种无焊接连接件的钢混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
CN108412124A (zh) 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部分型钢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
Shi et al. Research review on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joint of railway hybrid girder cable-stayed bridges
CN209292901U (zh) 一种无焊接连接件的钢混组合梁
CN107859208A (zh) 一种损伤可控的高强混凝土剪力墙及其制作方法
CN207314561U (zh) 超高性能混凝土板接缝连接结构
CN206784658U (zh) 一种外包钢板与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CN207812834U (zh) 一种阻尼组合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uan Zhuoya

Inventor after: Ke Liangliang

Inventor after: Shi Xiongwei

Inventor after: Lei Dan

Inventor after: Wang Feng

Inventor after: Feng Wei

Inventor after: Chen Guolong

Inventor after: Miao Jianbao

Inventor after: Zhao Ting

Inventor after: Xu Bing

Inventor before: Lei Dan

Inventor before: Wang Feng

Inventor before: Feng Wei

Inventor before: Chen Guolong

Inventor before: Shi Xiongwei

Inventor before: Yang Fang

Inventor before: Yuan Zhuoya

Inventor before: Xu Bing

Inventor before: Ke Lianglia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326

Address after: 710065 Shaanxi high tech Zone, Xi'an hi tech Road, No. six, No. 60

Applicant after: XI'AN HIGHWAY INSTITUTE

Applicant after: Ke Liangliang

Address before: 710065 Shaanxi high tech Zone, Xi'an hi tech Road, No. six, No. 60

Applicant before: XI'AN HIGHWAY INSTITUTE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710075 No. 60, Gaoxin Sixth Road, high tech Zone, Xi'an, Shaanxi

Patentee after: Xi'an Highwa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after: Ke Liangliang

Address before: 710065 No.60, Gaoxin 6th Road, high tech Zone,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XI'AN HIGHWAY INSTITUTE

Patentee before: Ke Liangliang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9

Address after: 710075 No. 60, Gaoxin Sixth Road, high tech Zone, Xi'an, Shaanxi

Patentee after: Xi'an Highwa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75 No. 60, Gaoxin Sixth Road, high tech Zone, Xi'an, Shaanxi

Patentee before: Xi'an Highwa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before: Ke Lianglia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