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61440B - 护膝及膝关节保护方法 - Google Patents

护膝及膝关节保护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61440B
CN106061440B CN201580011744.6A CN201580011744A CN106061440B CN 106061440 B CN106061440 B CN 106061440B CN 201580011744 A CN201580011744 A CN 201580011744A CN 106061440 B CN106061440 B CN 1060614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part
knee
wearer
knee joint
body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17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61440A (zh
Inventor
土屋显晴
葛贯坚太
尾岛仁
絈野英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MCHAIN COOPERATIVE
Kowa Co Ltd
Adv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MCHAIN COOPERATIVE
Kowa Co Ltd
Adv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MCHAIN COOPERATIVE, Kowa Co Ltd, Adv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MCHAIN COOPERATIVE
Publication of CN106061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1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61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14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06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eet or legs; Corn-pads; Corn-rings
    • A61F13/061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eet or legs; Corn-pads; Corn-rings for kne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06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eet or legs; Corn-pads; Corn-rings
    • A61F13/061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eet or legs; Corn-pads; Corn-rings for knees
    • A61F13/062Openable readjust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102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recting deformities of the limbs or for supporting them; Ortheses, e.g. with articulations
    • A61F5/0104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recting deformities of the limbs or for supporting them; Ortheses, e.g. with articulations without articulation
    • A61F5/0106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recting deformities of the limbs or for supporting them; Ortheses, e.g. with articulations without articulation for the kne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Nursing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且可提高穿着者的步行性的具备包扎功能的护膝。护膝(膝关节用绷带(100)、膝关节用护具(200))具备:第1固定部(20),其由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21)的织物织成,且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本体部(10),其由第2固定部(11,211)、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构成,且由带状的织物织成,其中,该第2固定部(11,211)至少配置于穿着者的膝窝部的下方,该第1支持部(12)配置于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一侧,该第2支持部(13)在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方与第1支持部(11,211)交叉并配置于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另一侧。

Description

护膝及膝关节保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支持穿着者的日常动作的护膝及膝关节保护方法,尤其是关于一种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而减少穿着者的疲劳,并且减少对膝盖腱施加负荷的具备包扎(taping)功能的膝关节用绷带或膝关节用护具。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应对手关节、脚关节或膝关节的扭伤等外伤的预防、这些受到外伤时的应急处理、自受伤后至完全恢复为止的康复的辅助、或外伤等的复发预防等医疗用目的,而使用带状的包扎带(贴合于身体的部分而使用的伸缩性或非伸缩性黏着布带)或绷带、利用圆编而编织成的大致筒状的护具等。
这些之中,包扎带存在如下问题:使用完后丢弃而不经济,且因使用者的体质不同而有因黏着剂而引起使用者的皮肤产生斑疹,且对于高龄者等皮肤较脆弱的使用者而言存在将包扎带剥离时致使表皮剥离之虞。
此外,圆编的护具由于为大致筒状,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使受伤的部位勉强地弯曲并***的情形时有伴随疼痛之虞,且与包扎带相比固定力较差。
相对于此,绷带是在长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带状体,因此容易追随患部,且可由穿着者自身一边调整固定力一边卷绕,不会对穿着者的身体的活动施加过度的力便可获得稳定的固定力,且由于可反复使用因此较为经济。
例如,现有的膝关节用护具,由带状伸缩性的第一条带及带状伸缩性的第二条带构成,且第二条带以相对于第一条带成特定角度来安装其基端部,其中,该带状伸缩性的第一条带在其一面具有绒头(pile)机能部,且在其单面端部具有与绒头机能部接合的接合部,该带状伸缩性的第二条带在其一面具有绒头机能部,且在其单面端部具有与绒头机能部接合的接合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现有的膝矫正具中,其伸缩自如的弹压带(弹压部)的基端,缝合于环状卷绕部的螺旋卷绕的基端所缝合的部位,弹压带(弹压部)的前端的端面搭扣卡止于环状卷绕部的相反侧的连结端。如此一来,通过弹压带而螺旋卷绕部的基端被从弹压端朝连结端弹压,由此,螺旋卷绕部被朝对抗其伸缩方向的方向弹压,即便使脚移动,矫正具亦不会松动,从而提高矫正的效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此外,现有的膝关节用护具中,将螺旋带与环状带(其由具有伸缩性及柔软性的素材和可使表面与魔术带(Magic tape,注册商标)扣合且具有柔软性及伸缩性的素材构成)组合使用,就解剖学上的见解而言,通过利用运动力学的作用,不使用在安装时产生异物感的支柱支架等加强构件便能获得充分的支持力与固定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此外,现有的护膝,由将伸缩性的内侧紧固条带与伸缩性的外侧紧固条带设置于护具本体而构成,其中,该伸缩性的内侧紧固条带从膝盖骨下方外侧通过膝关节内侧向大腿下部后侧缠绕,该伸缩性的外侧紧固条带为从膝盖骨下方内侧通过膝关节外侧向大腿下部后侧缠绕;内侧紧固条带与外侧紧固条带相比,使用伸缩性相对较高的素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进一步地,现有的膝关节用护具具备:本体,其由被覆大腿部部分、小腿部部分及膝关节部部分的弹性布构成;支架,其遍及从大腿部部分上方至小腿部部分下方而配置于本体表面的左右;支架罩,其以覆盖支架的方式分别设置于本体的大腿部部分与小腿部部分;非伸缩性或难伸缩性的小腿部部分前部条带,其将一端安装于小腿部部分的任一方的支架罩的上方侧,且能以通过胫骨侧粗糙面上的方式将另一端与安装于另一支架罩的上方侧的金属配件(metal fitting)结合;非伸缩性或难伸缩性的小腿部部分后部条带,其将一端安装于小腿部部分的支架罩的任一方,且能以通过小腿部部分的后方的方式将另一端与安装于另一支架罩的金属配件结合;非伸缩性或难伸缩性的大腿部部分后部条带,其将一端安装于腿部部分的支架罩的任一方,且能以通过大腿部部分的后方的方式将另一端与安装于另一支架罩的金属配件结合;以及伸缩性的2条辅助条带,其分别将一端安装于小腿部部分的左右支架罩的下方侧,且以在胫骨侧粗糙面上相互交叉的方式朝斜上方延伸至大腿部部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63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4562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6853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2-14331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实开平1-1509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现有的膝关节用护具,通过将第二条带一边向下方拉伸一边从小腿部的内旋方向卷绕,并将将接合部接合并固定于形成在第二条带的一面的绒头机能部,从而,相对于胫骨向外侧的扭转而始终向内侧施加张力,以大腿骨不向内侧扭转且胫骨不向外侧扭转的方式作用朝反方向回拉的力。因此,现有的膝关节用护具,缺乏对脚的外侧面及内侧面施加的第二条带的张力的平衡,并未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且并未减少穿着者的疲劳。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并无第一条带及第二条带的最大伸长率(以最大负荷拉伸时的最长的长度(伸长尺寸)与原长度(设置尺寸)的差相对于原长度的百分率)的具体揭示。
此外,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现有的膝矫正具中,螺旋卷绕部的前端的大致一半环绕脚而卷绕,螺旋卷绕部的前端大致一半的环绕卷绕部分发挥与环状卷绕部相同的功能,螺旋卷绕部相对于膝呈螺旋状卷绕,矫正膝的外旋或内旋,而非为意图用以使膝关节稳定的包扎。
进一步地,现有的膝矫正具中,将在橡胶板的正面和背面接合固定有布(面状搭扣布、一般的布)的素材用于环状卷绕部,将布覆盖橡胶板的周围而得的素材用于螺旋卷绕部,而有环状卷绕部及螺旋卷绕部的厚度变厚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2中,并无环状卷绕部及螺旋卷绕部的最大伸长率的具体揭示。
此外,关于专利文献3中所记载的现有的膝关节用护具,环状带(环状带上部带、环状带下部带)与螺旋带的接合方式及接合位置不明确,但只要观察专利文献3的附图,则可知螺旋带接合于环状带上部带,且螺旋带未接合于环状带下部带。因此,环状带上部带作为螺旋带的上部固定件而发挥功能,但环状带下部带并未作为螺旋带的下部固定件而发挥功能,因此有螺旋带朝上方偏移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4中所记载的现有的护膝,由于护具本体的下部为筒状的下部筒状本体,因此在安装护膝的情形时,必须在将开闭翼片打开的状态下将脚从上方***至下部筒状本体,依据小腿部的周径的个人差异,而使尺寸展开存在限制。
此外,现有的护膝中,利用由1片伸缩性布料构成的翼片组成内侧紧固条带及外侧紧固条带中的在膝盖骨下方交叉的部分,并使其等一体化,因此存在如下问题:较交叉部分更下方的内侧紧固条带及外侧紧固条带并非独立地发挥作用,而无法充分地发挥提拉穿着者的膝盖骨的效果。
此外,对于专利文献5中所记载的现有的膝关节用护具,两辅助带贴附于膝盖骨下部且在通过胫骨侧粗糙面上的小腿部部分前部条带上交叉,在以立位状态而膝未弯曲的状态下,通过小腿部部分前部条带以对胫骨侧粗糙面施加适度的压迫力而将胫骨侧粗糙面始终向正常位置回拉的方式发挥作用,若膝大幅度地弯曲,则通过辅助条带而以增大对胫骨侧粗糙面的压迫力,防止胫骨侧粗糙面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现有的膝关节用护具,并非以2条辅助带提拉穿着者的膝盖骨的方式发挥作用。
本发明时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减少穿着者的疲劳,并且减少对膝盖腱施加的负荷的膝关节用绷带或膝关节用护具。
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在本发明的护膝中,具备:第1固定部,其由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的织物织成,且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以及本体部,其由第2固定部、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构成,且由带状的织物织成,其中,该第2固定部至少配置于穿着者的膝窝部的下方,该第1支持部配置于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一侧,该第2支持部在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方与第1支持部交叉并配置在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另一侧。
再者,护膝为包含膝关节用绷带及膝关节用护具的上位概念,其中,该膝关节用绷带以在经纱方向具有伸缩性的带状织物为主要材料,该膝关节用护具为将附随于带状织物的构件附加于带状织物而成。
在本发明的膝关节用绷带中,具备:带状的本体部,其由卷绕部、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构成,其中,该卷绕部由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的织物织成,且卷绕于穿着者的小腿部,该第1支持部配置于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一侧,该第2支持部在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方与第1支持部交叉并配置于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另一侧;固定部,其接合于本体部的一端,由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的织物织成,且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以及第1扣合部,其接合于本体部的另一端,且具有在固定部的绒圈面上扣卸的面状搭扣的钩面。
此外,在本发明的膝关节用绷带中,根据需要而将第1支持部配设于本体部的一端侧,将第2支持部配设于本体部的另一端侧,将卷绕部配设于第1支持部与第2支持部之间,且第1支持部、卷绕部及第2支持部为相同宽度的直线状。
此外,在本发明的膝关节用绷带中,根据需要,本体部的长度方向的最大伸长率为40%~80%。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膝关节用绷带中,根据需要,以使第1固定部的周方向与本体部的长度方向所成的角为110°~130°的方式接合第1固定部与本体部。
此外,在本发明的膝关节用绷带中,根据需要,将第1固定部与本体部的一端的接合部较本体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更长地向着本体部的另一端侧凸起而进行缝制。
此外,在本发明的膝关节用绷带中,根据需要,第1固定部的宽度,较本体部的宽度宽。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膝关节用绷带中,根据需要,第1固定部为带状体;第1固定部与本体部的一端的接合部,接合于从第1固定部的一端或另一端起的距离为第1固定部的长度的1/4~1/2的长度的位置;第1固定部在一端或另一端具备第2扣合部,该第2扣合部具有在第1固定部的绒圈面上扣卸的面状搭扣的钩面。
此外,在本发明的膝关节用绷带中,根据需要,第1固定部,至少在将第1固定部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的状态下的该第1固定部的上边与本体部的一端之间、及/或第1扣合部扣合于第1固定部的状态下的该第1固定部的上边与本体部的另一端之间,具备在本体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
此外,在本发明的膝关节用绷带中,根据需要,由文字、图形或记号或者这些的结合所构成的图案,形成于本体部的面料面。
在本发明的膝关节用护具中,具备:第1固定部,其由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的织物织成,且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本体部,其为带状的织物,且由第2固定部、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构成,其中,该第2固定部至少配置于穿着者的膝窝部的下方,该第1支持部从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方配置于一侧,该第2支持部在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方与第1支持部交叉并配置于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另一侧;连结部,其接合于第1固定部及第2固定部,使第1固定部及本体部一体化;第1扣合部,其接合于第2支持部的端部,且具有在第1固定部的绒圈面上扣卸的面状搭扣的钩面;第2扣合部,其接合于第1固定部的一端或另一端,且具有在第1固定部的绒圈面上扣卸的面状搭扣的钩面;以及第3扣合部,其接合于第1支持部的端部,且具有在第1固定部的绒圈面上扣卸的面状搭扣的钩面。
此外,在本发明的膝关节用护具中,根据需要,在本体部的一端侧配设有第1支持部,在本体部的另一端侧配设有第2支持部,在第1支持部与第2支持部之间配设有第2固定部,且本体部为相同宽度的直线状。
此外,在本发明的膝关节用护具中,根据需要,连结部为内包有支持体的左右一对的袋状部,配置于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两侧。
此外,在本发明的膝关节用护具中,根据需要,连结部为内包有支持体的左右一对的袋状部以及被覆由该左右一对的袋状部、第1固定部的下边及第2固定部的上边包围的区域的被覆部,从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两侧配置于穿着者的膝窝部。
在本发明的膝关节保护方法中,使用具备具有伸缩性的一个或两个带状的支持部的护膝而保护穿着者的膝关节的方法,以使带状的支持部从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侧配置于左右的两侧并将该膝盖骨从下方往上方抬起的方式装附护膝。
此外,在本发明的膝关节保护方法中,根据需要,护膝具备用以固定在穿着者的大腿部的具有绒圈面的带状的固定部;以使带状的支持部的一端扣合于带状的固定部并将膝盖骨从下方朝上方抬起的方式装附护膝。
此外,在本发明的膝关节保护方法中,根据需要,护膝具备具有伸缩性的两个带状的支持部;以两个带状的支持部在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侧交叉并将膝盖骨从下方朝上方抬起的方式装附护膝。
再者,在本发明的以下说明中,所谓“配置”是用于表示“接触、固定并设置于人(穿着者的部位器官)的特定位置”的意思而使用称为“配置”的用语,所谓“配设”是用于表示“设置于物(护具)的特定位置”的意思而使用称为“配设”的用语。
进一步地,本发明中的膝关节保护方法的发明并非以医疗行为作为目的,护膝的穿着者亦主要以健康人为对象。也就是,本发明的膝关节保护方法以在穿着者的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辅助步行或上下台阶、防止运动时受伤或减轻疲劳等为目的。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护膝、膝关节用绷带及膝关节用护具以及膝关节保护方法中,通过利用本体部(支持部)而从左右夹持穿着者的膝部(膝关节),而能够使穿着者的膝部不过度地左右偏移,从而确保稳定性。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护膝、膝关节用绷带及膝关节用护具以及膝关节保护方法中,通过利用本体部(支持部)而将穿着者的膝部(膝关节)从下方朝上方抬起并予以支持,而能够顺利地辅助大腿四头肌的活动,并减轻对穿着者的膝部施加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a)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图1(b)为图1(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后视图。
图2(a)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本体部形成有图案的膝关节用绷带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图2(b)为图2(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后视图。
图3(a)为图1(a)及图2(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左侧视图,图3(b)为图1(a)及图2(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右侧视图,图3(c)为图1(a)及图2(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俯视图,图3(d)为图1(a)及图2(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仰视图。
图4(a)为从右侧面侧观察图1及图3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图4(b)为从正面侧观察图1及图3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图4(c)为从背面侧观察图1及图3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图4(d)为从左侧面侧观察图1及图3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
图5(a)为表示使图1及图3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固定部紧固于大腿部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b)为表示使本体部从右脚的小腿部的外侧面半旋转至膝下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c)为表示从图5(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地半旋转至膝下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d)为表示从图5(c)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地半旋转至膝下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a)为用以说明图1所示的本体部的绒圈面的织物组织的一例的说明图,图6(b)为图6(a)所示的织物组织的箭头A-A'线的剖面图。
图7(a)为用以说明图2所示的本体部的绒圈面及图案部分的织物组织的一例的说明图,图7(b)为图7(a)所示的织物组织的箭头B-B'线的剖面图。
图8(a)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膝关节用绷带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图8(b)为图8(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后视图。
图9(a)为图8(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左侧视图,图9(b)为图8(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右侧视图,图9(c)为图8(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俯视图,图9(d)为图8(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仰视图。
图10为表示图1所示的本体部的最大伸长率的差异所导致的效果感的评估结果的表。
图11(a)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图11(b)为图11(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后视图。
图12(a)为图11(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左侧视图,图12(b)为图11(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右侧视图,图12(c)为图11(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俯视图,图12(d)为图11(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仰视图。
图13(a)为从右侧面侧观察图11及图12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图13(b)为从正面侧观察图11及图12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图13(c)为从背面侧观察图11及图12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图13(d)为从左侧面侧观察图11及图12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
图14(a)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护具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图14(b)为图14(a)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后视图。
图15(a)为表示使图14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第1固定部紧固于大腿部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5(b)为表示使图14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第1支持部的第3扣合部扣合于第1固定部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5(c)为表示使图14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第2支持部的第1扣合部扣合于第1固定部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5(d)为从右侧面侧观察图14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
图16(a)为用以说明图14所示的本体部的面料面的织物组织的一例的说明图,图16(b)为图16(a)所示的织物组织的箭头C-C'线的剖面图。
图17(a)为用以说明不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的本体部的图案部分的织物组织的一例的说明图,图17(b)为图17(a)所示的织物组织的箭头D-D'线的剖面图。
图18(a)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另一膝关节用护具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图18(b)为表示使图18(a)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第1固定部紧固于大腿部并且使第2固定部紧固于小腿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9(a)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又一膝关节用护具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图19(b)为表示使图19(a)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第1固定部紧固于大腿部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20(a)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护具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图20(b)为图15(a)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所谓的绷带是指“以在经纱方向具有伸缩性的带状织物为主要材料,通过将该带状织物卷绕于身体的一部分而可辅助该身体的功能的物品”,只要为具有此种效果,则即便未表现为绷带(例如包扎护具、支承带等),亦包括在本发明的绷带的范围内。
如图1~图9所示,本发明的膝关节用绷带100,具备:本体部10,其由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10d的织物织成,且由卷绕部11、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构成,其中,该卷绕部11卷绕于穿着者的小腿部,该第1支持部12以朝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一侧伸长的状态配置,该第2支持部13以在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方与第1支持部12交叉并朝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另一侧伸长的状态配置;第1固定部20,其接合于本体部10的一端10a,且由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21的织物织成,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以及第1扣合部30,其接合于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且具有在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21上扣卸的面状搭扣的钩面33。再者,膝关节用绷带100,可穿着于穿着者的左腿或右腿的膝而左右两用。
第1固定部20,通过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而将膝关节用绷带100相对于穿着者的膝关节定位,并且成为在穿着者的膝下交叉的本体部10的上部固定件。
本体部10及第1固定部20为带状,且由窄宽度的伸缩织物构成,该伸缩织物为通过针织机或提花针织机等力织机(power loom),而将经纱1及纬纱2组合而织成,在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周方向)具有伸缩性,且抑制纬纱方向(宽度方向W)的伸缩性。
进一步地,本体部10,由如下部分构成:卷绕部11,其卷绕于穿着者的小腿部;第1支持部12,其以朝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一侧伸长的状态配置;及第2支持部13,其以在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方与第1支持部12交叉并朝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另一侧伸长的状态配置;且第1支持部12配设于本体部10的一端10a侧,第2支持部13配设于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侧,卷绕部11配设于第1支持部12与第2支持部13之间,且第1支持部12、卷绕部11及第2支持部13为相同宽度的直线状。
此外,如图6所示,本体部10及第1固定部20的经纱1,具备:经底纱1a,其与纬纱2一并构成织物的一面(例如,里料面);绒头纱1b,其浮起于在经纱方向相邻的多根纬纱2上并在织物的另一面(例如,面料面)形成环圈;以及弹性纱1c,其对经纱方向赋予伸缩性。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具有本体部10的绒圈面10d及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21的面称为“面料面”,将其背面称为“里料面”。
纬纱2,具备:纬底纱2a,其与经底纱1a一并构成织物的里料面;以及熔融纱2b,其与纬底纱2a并排设置且具有热熔性;将1根纬底纱2a及1根熔融纱2b并排设置而构成为1根纬纱2。再者,在图6及图7中,将1根纬底纱2a及1根熔融纱2b设为1根纬纱2而进行图示。此外,在图6(b)及图7(b)中,以并排设置的纬纱2为基准,上侧成为面料面,下侧成为里料面。
此外,本体部10为通过使用提花针织机,相对于在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相邻的多根纬纱2,使经纱1的经底纱1a在面料面侧浮起,并使经纱1的绒头纱1b在里料面侧下沉,而如图2所示,可利用自由地开口的提花组织,将由文字、图形或记号或者这些的结合构成的图案14局部形成于面料面,除图案14的区域以外,在面料面的大致整个面具有环圈(绒圈面10d)。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由于未形成图案14,因此利用针织机织成。
接下来,使用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第1固定部20的织物组织的一例。即,形成绒圈面10d(绒圈面21)的经底纱1a,如图6(b)所示,相对于1根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在上侧通过并浮起、相对于相邻的3根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在下侧通过且下沉,重复与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的1-3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此外,形成绒圈面10d(绒圈面21)的绒头纱1b,如图6(b)所示,相对于相邻的6根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在上侧通过并浮起、相对于相邻的2根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在下侧通过且下沉、相对于相邻的2根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在上侧通过并浮起、相对于相邻的2根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在下侧通过且下沉,重复与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的6-2-2-2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此外,形成绒圈面10d(绒圈面21)的弹性纱1c,如图6(b)所示,相对于1根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在上侧通过并浮起、相对于1根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在下侧通过且下沉,重复与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的1-1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再者,图6所示的利用经底纱1a、绒头纱1b及弹性纱1c而构成的织物组织为一例,只要可在面料面具有环圈(绒圈面10d、绒圈面21),则并不限定于该织物组织。
接着,使用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形成于本体部10的图案14的织物组织的一例。即,形成图案14的经底纱1a,如图7(b)所示,相对于相邻的3根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在上侧通过并浮起、相对于1根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在下侧通过且下沉,重复与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的3-1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此外,形成图案14的绒头纱1b,如图7(b)所示,相对于相邻的2根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在下侧通过且下沉、相对于相邻的2根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在上侧通过并浮起,重复与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的2-2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此外,形成图案14的弹性纱1c,如图7(b)所示,相对于1根纬纱2(纬底纱2a、融若纟2b)在上侧通过并浮起、相对于1根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在下侧通过且下沉,重复与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的1-1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再者,图7所示的利用经底纱1a、绒头纱1b及弹性纱1c而构成的织物组织为一例,只要可在面料面的绒圈面10d之间形成图案14,则并不限定于该织物组织。
此外,本体部10及第1固定部20可通过经纱1及纬纱2的材质(尤其是弹性纱1c及纬底纱2a的粗细)以及纬纱2的织入次数(根数),而自如地调整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在本发明中,所谓的最大伸长率,表示“在最大负荷下拉伸时的最长的长度(伸长尺寸)与原长度(设置尺寸)的差相对于原长度的百分率”。
尤其是,根据下述官能评估的综合性判断的结果,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优选设定为40%~80%,更有选为45%~75%,最优选为60%。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优选为大于本体部10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
如此,膝关节用绷带100,通过第1固定部20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大于本体部10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而能够抑制第1固定部20所产生的对穿着者的大腿部的紧固力(不会因阻碍大腿部的血流动而引起穿着者的不适感),并且能够利用本体部10的固缚力将膝关节固定而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从而可减轻对膝关节的负担。
此处,针对将本体部10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60%、将第1固定部20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80%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的经底纱1a,优选为粗细100支的仿毛尼龙(woolly nylon)双纱,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优选使用132根仿毛尼龙双纱。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的经底纱1a,优选为粗细100支的仿毛尼龙双纱,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优选使用200根仿毛尼龙双纱。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的绒头纱1b,为将10根尼龙丝捻合并加热,进一步地朝与10根尼龙丝的加捻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加捻加工而得的粗细210旦尼尔(denier)的特殊加工纱(210D-10F),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优选使用132根特殊加工纱(210D-10F)。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的绒头纱1b,为将10根尼龙丝捻合并加热,进一步地朝与10根尼龙丝的加捻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加捻加工而得的粗细210旦尼尔的特殊加工纱(210D-10F),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优选使用200根特殊加工纱(210D-10F)。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的弹性纱1c,优选为粗细560旦尼尔的聚氨酯(polyurethane)纱,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优选使用36根聚氨酯纱。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的弹性纱1c,为粗细840旦尼尔的聚氨酯纱,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使用53根聚氨酯纱。
即,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例如若宽度为5cm,则经纱1(经底纱1a、绒头纱1b、弹性纱1c)的经密度为1485.6D/mm(=((210D×132根)+(100D×2根×132根)+(560D×36根))/50mm)。
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例如若宽度为8cm,则经纱1(经底纱1a、绒头纱1b、弹性纱1c)的经密度为1581.5D/mm(=((210D×200根)+(100D×2根×200根)+(840D×53根))/80mm)。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第1固定部20的绒头纱1b,通过长丝(filament)支数为10根,而与长丝支数为低支数(例如7根)的情形相比,具有密集的长丝的接着力较高、织物(本体部10、第1固定部20)的质地较柔软的优点。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的弹性纱1c,通过使粗细为560旦尼尔,而与较粗的弹性纱(例如1120旦尼尔)的情形相比,能够使织物(本体部10)的厚度变薄并使织物本身变柔软。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的纬底纱2a,优选使用1根粗细150旦尼尔的聚酯毛纱(EW:polyester woolly)。
此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的熔融纱2b,优选使用1根粗细100旦尼尔的尼龙热熔纱(例如,东丽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Elder(注册商标)”)。
此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利用力织机而同时织入1根纬底纱2a及1根熔融纱2b作为纬纱2,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的织入次数(根数)为每2.54cm(1英寸)织入36.9次(各36.9根)。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的纬底纱2a,优选使用1根粗细150旦尼尔的聚酯毛纱(EW)。
此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的熔融纱2b,优选使用1根粗细100旦尼尔的尼龙热熔纱(例如,东丽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Elder(注册商标)”)。
此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利用力织机而同时织入1根纬底纱2a及1根熔融纱2b作为纬纱2,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的织入次数(根数)为每2.54cm(1英寸)织入30.8次(各30.8根)。
即,关于上述的纬纱2的材质及织入次数(根数)的本体部10,纬纱2(聚酯毛纱、尼龙热熔纱)的纬密度为9225D/英寸(=(150D+100D)×36.9次/英寸)。
此外,关于上述的纬纱2的材质及织入次数(根数)的第1固定部20,纬纱2(聚酯毛纱、尼龙热熔纱)的纬密度为7700D/英寸(=(150D+100D)×30.8次/英寸)。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第1固定部20的纬纱2的纬底纱2a,通过使粗细为150旦尼尔,与较粗的纬纱的纬底纱(例如300旦尼尔)的情形相比,能够使织物(本体部10及第1固定部20)的厚度变薄。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通过上述经纱1及纬纱2的材质(尤其是弹性纱1c及纬底纱2a的粗细)以及纬纱2的织入次数(根数),而能够将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60%。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通过上述经纱1及纬纱2的材质(尤其是弹性纱1c及纬底纱2a的粗细)以及纬纱2的织入次数(根数),而能够将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80%。
再者,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弹性纱1c的粗细,可列举560旦尼尔为一例,但在本发明中,亦可选择可获得(量产)的低一个等级的粗细的420旦尼尔或高一个等级的粗细的1120旦尼尔,并变更上述的纬纱2的粗细及织入次数(根数)。即,本实施方式的弹性纱1c的粗细,只要为420旦尼尔~1120旦尼尔,则能够将本体部10的经纱方向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上述范围内的最大伸长率。此外,第1固定部20的经纱方向的最大伸长率亦可设定为所需的范围内的最大伸长率。
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纬纱2的纬底纱2a的粗细,可列举150旦尼尔为一例,但在本发明中,亦可选择可获得(量产)的低一个等级的粗细的100旦尼尔或高一个等级的粗细的300旦尼尔,并变更上述的弹性纱1c的粗细及纬纱2的织入次数(根数)。即,本实施方式的纬纱2的纬底纱2a的粗细,只要为100旦尼尔~300旦尼尔,则可将本体部10的经纱方向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上述范围内的最大伸长率。此外,亦可将第1固定部20的经纱方向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所需的范围内的最大伸长率。
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的织入次数(根数),可列举每2.54cm(1英寸)织入36.9次(各36.9根)为一例,但在本发明中,亦可选择每2.54cm织入32.8次(各32.8根)~41.0次(各41.0根),并变更上述的弹性纱1c及纬纱2的粗细。即,本实施方式的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的织入次数(根数),只要为每2.54cm织入32.8次(各32.8根)~41.0次(各41.0根),则可将本体部10的经纱方向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上述范围内的最大伸长率。此外,第1固定部20的经纱方向的最大伸长率亦可设定为所需的范围内的最大伸长率。
再者,在本体部10的厚度过厚的情形时,在穿着者的小腿部卷绕绷带时,体积增大而变得难以卷绕,在过薄的情形时,绷带的织物本身容易折断而无法获得所需的固定力。因此,本体部10的厚度,优选设定成容易将绷带卷绕且可获得所需的固定力的厚度,例如,若本体部10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为60%,则优选设定为3mm以下。
此外,在第1固定部20的厚度过厚的情形时,在将第1固定部20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时,体积增大而变得难以卷绕,在过薄的情形时,绷带的织物本身容易折断而无法获得所需的固定力。因此,第1固定部20的厚度,优选设定成容易将第1固定部20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且可获得所需的紧固力的厚度,例如,若第1固定部20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为80%,则优选设定为4mm以下。
此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在将第1固定部20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的情形时,在成为外侧的面(面料面)配设有环圈(绒圈面21),因此就扣卸的容易度及扣合位置的自由度而言,配设于第1固定部20的第2扣合部40(钩面43),配设于第1固定部20的一端20a或另一端20b的里料面侧。
同样地,就扣卸的容易度及扣合位置的自由度而言,配设于本体部10的第1扣合部30(钩面33),配设于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的里料面侧。
此外,关于本体部10,为了构成膝下的交叉部及下方固定件,需要在穿着者的膝下交叉的部分(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的长度、与环绕穿着者的小腿部至少一周的部分(卷绕部11)的长度,且依据性别或年龄等而在膝围或小腿部的粗细存在个人差异,但可考虑例如设定为68cm~88cm的长度。此外,为了有效地进行穿着者的膝关节的固定,本体部10需要某种程度的宽度,例如优选设定为5cm。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由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10d的织物织成,但只要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为所需的最大伸长率,则未必需要面状搭扣的绒圈面10d。
然而,本体部10由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10d的织物织成,因此,与不具有绒圈面10d的情形相比,能够在不使用时将膝关节用绷带100卷起,并使第1扣合部30的钩面33扣合于本体部10的绒圈面10d而精巧小型地保管,并且,依据穿着者的不同,亦有使第1扣合部30的钩面33扣合于本体部10而使用膝关节用绷带100的情形,可使膝关节用绷带100的使用方法(扣合位置)具有自由度。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在一端20a或另一端20b(于图1中为另一端20b)的里料面侧,具备具有在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21上扣卸的面状搭扣的钩面43的第2扣合部40,因此,第1固定部20的圆周长的长度的调整变得简单,且能够应对各种穿着者的大腿部的粗细。再者,第1固定部20,亦可以能够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的圆周长度缝制一端20a与另一端20b的方式形成环状。
此外,为了环绕穿着者的大腿部,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例如优选为将带状体的长度设定为34cm~38cm。
再者,若使第1固定部20及本体部10(卷绕部11)的对穿着者的大腿部及小腿部的紧固力过强,则会产生大腿部及小腿部的血流阻碍,使穿着者产生不适感。尤其是,与小腿部相比,该不适感在大腿部较明显。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100,通过相对于本体部10(卷绕部11)而扩大与穿着者的体表接触的第1固定部20的面积,使第1固定部20对体表施加的压力分散,而缓和对穿着者带来的不适感。
即,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的宽度较本体部10的宽度宽,例如优选设定为6cm~8cm。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及本体部10,如图1所示,将第1固定部20的长度方向L与本体部10的长度方向L所成的角θ设为120°而加以接合,但在穿着有膝关节用绷带100的情形时,只要本体部10可在膝下交叉,则并不限定于该所成的角θ。
再者,在将本体部10从一端10a向另一端10b侧牵引的情形时,所成的角θ越接近180°,则越会对第1固定部20的长度方向L作用力而使第1固定部20开始旋转,且所成的角θ越接近90°,则越会对第1固定部20的宽度方向W作用力而使第1固定部20沿大腿部下方上滑。因此,所成的角θ的范围,考虑膝关节用绷带100的使用方法的简便性而优选设定为110°~130°,以便于在将本体部10从一端10a向另一端10b侧牵引的情形时,在第1固定部20未产生***而在接合部50附近本体部10未扭曲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第1固定部20将本体部10往斜下方牵引。
此外,第1固定部20与本体部10的一端10a的接合部50,接合于从第1固定部20的一端20a或另一端20b(于图1中为一端20a)起的距离为第1固定部20的长度的1/4~1/2的长度的位置。
尤其是,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100,在将本体部10的两侧边的中接近第1固定部20的一端20a的本体部10的一侧边10c、与第1固定部20的两侧边的中与本体部10的两侧边交叉的第1固定部20的下边20c的交叉部分设为交点23的情形时,将第1固定部20的下边20c中从第1固定部20的一端20a至交点23为止的距离(第2扣合部40及第1固定部20的重叠部分的长度)d设定为6cm~11cm。
由此,在穿着有膝关节用绷带100的情形时,使第2扣合部40的钩(钩面43)及第1固定部20的环圈(绒圈面21)的扣合位置与第1扣合部30的钩(钩面33)及第1固定部20的环圈(绒圈面21)的扣合位置不重叠,而能够防止因第1扣合部30的钩(钩面33)与第2扣合部40重叠而导致扣合力降低。
此外,第1固定部20与本体部10的一端10a的接合部50,为较本体部10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更长地向着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侧凸起而进行缝制。
如此,膝关节用绷带100,通过将接合部50朝向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侧呈凸状而缝制,在将膝关节用绷带100卷绕于穿着者的膝关节的情形时,能够对应于本体部10的卷绕(牵引)方向,吸收在接合部50处的扭曲,抑制接合部50附近的***或褶皱的产生。
再者,在接合部50为大致三角形状的情形时,在穿着者穿着膝关节用绷带100时,因来自本体部10的拉伸应力,而有应力集中于三角形的顶点,该顶点部分的布料变得脆弱,而缝制部位崩坏之虞。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接合部50通过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状,而即便面对来自本体部10的拉伸应力,应力亦不会集中,而能够抑制缝制部位的崩坏,亦能够应对于本体部10的牵引方向的个人差异,并且抑制接合部50附近的***或褶皱的产生。
此外,在第1固定部20与本体部10的一端10a的接合中,在本体部10的两侧边未进行缝制,由此,本体部10的两侧边未固定于第1固定部20,本体部10的接合部50附近的两侧边的织物可伸长。
因此,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100,即便本体部10相对于穿着者的小腿部的卷绕角度稍许变化,亦能够吸收本体部10的接合部50附近的各边的织物的应变,并抑制本体部10的接合部50附近的各边的布料的***或褶皱的产生。
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100,如图1所示,能够以成为使第1固定部20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的正确的位置且本体部10于膝下交叉而朝穿着者的膝关节的正确的卷绕方法的方式,将作为记号的接缝而形成的中心标记22缝制于第1固定部20的接合部50附近。
本实施方式的第1扣合部30,例如图1(b)所示,是将长方形与等腰梯形组合而得的平面形状,且长方形部分31缝制于本体部10的一面(里料面),等腰梯形部分32从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突出。
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第2扣合部40,例如图1(b)所示,是将长方形与等腰梯形组合而得的平面形状,且长方形部分41缝制于第1固定部20的一面(里料面),等腰梯形部分42从第1固定部20的另一端20b突出。
如此,第1扣合部30(第2扣合部40)通过等腰梯形部分32(等腰梯形部分42)从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第1固定部20的另一端20b)突出,能够以不与本体部10(第1固定部20)重叠的量而变薄,使等腰梯形部分32(等腰梯形部分42)容易被穿着者的手指把持,使钩面33(钩面43)在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21上容易进行扣卸。
接下来,使用图4及图5针对图1及图3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100的穿着方法进行说明。
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虽针对在穿着者的右膝穿着膝关节用绷带100的情形进行说明,但在穿着者的左膝穿着膝关节用绷带100的情形时,分别将“右膝”、“小腿部的外侧面”、“小腿部的内侧面”分别改换为“左膝”、“小腿部的内侧面”、“小腿部的外侧面”而穿着。
如图5(a)所示,穿着者使第1固定部20的中心标记22对准膝盖附近的大腿部的中央,利用左手按压第1固定部20的一端20a,利用右手将第1固定部20卷绕于大腿部,将伸长状态的第1固定部20配置于大腿部,使位于第1固定部20的另一端20b的第2扣合部40的钩面43扣合于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21,将第1固定部20紧固于大腿部。再者,所谓的伸长状态,表示具有可在穿着者穿着膝关节用绷带100后,微调整卷绕位置的伸长空间的状态。
然后,穿着者利用右手一边把持本体部10一边牵引本体部10,使伸长状态的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配置于与右膝的膝盖骨300对应的部分的左侧方。
接下来,如图5(b)~图5(d)所示,穿着者使用双手,使伸长状态的本体部10(卷绕部11)从小腿部的外侧面经由对应于腓肠肌(musculus gastrocnemius)的部分而朝小腿部的内侧面的方向对小腿部环绕1周半。
接着,穿着者利用右手把持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使伸长状态的本体部10(第2支持部13)配置于与右膝的膝盖骨300对应的部分的右侧。
最后,如图4所示,穿着者使位于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的第1扣合部30的钩面33扣合于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21,而结束动作。
再者,上述的膝关节用绷带100的穿着方法,虽已针对在开始卷绕本体部10时,从与右膝的膝盖骨300对应的部分的左侧方配置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亦可使用图8及图9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100,从与右膝的膝盖骨300对应的部分的右侧方配置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
再者,图8及图9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100中,将图1及图3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100的本体部10的一端10a,接合于以第1固定部20的中心标记22为基准而线对称的位置。
接下来,根据试用试验的试验结果,针对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100的本体部10中的经纱方向的最大伸长率的最佳范围进行说明。
再者,在试用试验中,如图1所示般,制作并使用具备有根据下述的表1所示的经纱1及纬纱2的材质以及纬纱2的织入次数(根数)而织成的最大伸长率为45%、60%或75%的本体部10(长度:80cm、宽度:5cm)、第1固定部20、第1扣合部30及第2扣合部40的膝关节用绷带100(以下,分别称为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3)。
此外,使用最大伸长率为35%或90%的本体部10(长度:80cm、宽度:5cm),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制作膝关节用绷带(以下,分别称为比较例1及比较例2),并使用于试用试验。
[表1]
试用试验中,如图4所示,在穿着者的右膝穿着膝关节用绷带,实施图10的评估项目中的穿著者的效果感的官能评估(共计5人)。评估方法为首先各穿着者针对各评估项目的官能评估以3个等级(3极好、2:良好、1:较差)进行评分,算出各评估项目中穿着者全体(5人)的平均分。然后,针对实施例1~3及比较例1~2,算出各评估项目的总分及平均分,综合性地将平均分为2分以上判断为合格分。
再者,关于图10的评估项目“固定力”,膝关节的活动度抑制力设想为在步行、跑步、上下台阶等动作中的膝关节的弯曲动作中多余地使用力的活动度的抑制。此外,设想在运动时的跳跃的落地或使用膝的站稳动作中多余地使用力的情形时、或对膝施加负荷的情形时的膝关节的弯曲活动度的抑制。
进一步地,关于图10的评估项目“疼痛”,若为织物的压迫力所引起的疼痛,则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小的情形时,被认为织物无法追随肌肉或关节的运动或皮肤的伸缩,而让人更强烈地感受到压迫力而容易感觉疼痛,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大的情形时,被认为抑制活动度的固定力变弱。此外,若由织物的硬度所引起的摩擦的疼痛,则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小的情形时,被认为由于无法追随肌肉或皮肤的运动,因此织物与皮肤摩擦而容易感到疼痛,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大的情形时,被认为由于织物以紧贴肌肉或肌肤的方式伸长,因此对肌肤的损伤较少。
此外,关于图10的评估项目“面状搭扣的剥离容易度”,所谓的面状搭扣容易剥离意味着对于力量弱小的穿着者,面状搭扣的着脱使用亦无障碍,并且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的织物本身较硬而不易变形。
此外,面状搭扣难以剥离,意味着在穿着者的运动时,面状搭扣的钩面不会因绷带的穿着部位中的关节的活动或肌肉的膨胀而从绒圈面脱离,相反地,在从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的织物拉出绒头纱,将面状搭扣剥离的情形时,会因面状搭扣的钩面与绒圈面间的较强的扣合力而使绒头纱从织物突出从而使织物产生起毛。
进一步地,关于图10的评估项目“织物的密接性”,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小的情形时,被认为因无法追随肌肉或皮肤的运动,因此布料未密接而肌肤阻力减少,使绷带的效果变弱,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大的情形时,被认为布料与肌肤容易密接并固定,且配合于肌肤或肌肉的运动而容易获得绷带的效果。
此外,关于图10的评估项目“卷绕容易度”,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小的情形时,难以沿着肌肤的曲面,本体部10的卷绕较困难。此外,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大的情形时,织物与肌肤容易密接并固定,容易配合于肌肤或肌肉的运动,但为了有效地穿着,必须使本体部10一边充分地伸长一边卷绕。但是,若使本体部10充分地伸长,则抓持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的手与第1固定部20的距离相距较大,往膝关节的穿着及卷绕较困难。进一步地,由于难以将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固定于第1固定部20的特定位置,因此产生为了可固定于特定位置而一边摸索一边卷绕的动作。
此外,关于图10的评估项目“固定力的调整容易度”,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小的情形时,适合牢固的固定,但由于固定力的可调整的范围较窄,因此对于力量弱小的穿着者而言,难以调整固定力。
进一步地,关于图10的评估项目“织物的折断难度”,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小的情形时,由于织眼密实,因此织物亦具有韧性,难以将织物折断。此外,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大的情形时,被认为由于织眼稀疏,因此织物为容易折断的织物组织,且因织物折断而使得本体部10的构造变弱。
在如上所述的评估项目中,实施例2,如图10所示,在几乎所有评估项目中获得良好的评估结果。
此外,关于实施例3,虽然固定力较弱,但在其他评估项目中获得良好的评估结果。
此外,关于实施例1,虽然存在疼痛,且织物的密接性较差,但在其他评估项目中获得良好的评估结果。相对于此,比较例1及比较例2,在大部分的评估项目中获得较差的评估结果。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作为综合性的评估结果,平均分为2分以上的实施例1(最大伸长率45%)、实施例2(最大伸长率60%)及实施例3(最大伸长率75%)最适合作为本体部10。
即,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100的本体部10的经纱方向的最大伸长率,优选为40%~80%,更有选为45%~75%,最优选为60%。
接下来,基于面状搭扣的耐久性试验(剥离强度)的试验结果,针对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100的第1固定部20进行说明。
再者,在第1固定部20的面状搭扣的耐久性试验(剥离强度)中,根据上述官能评估的评估结果,对应于最佳结果的实施例2(经纱方向的最大伸长率为60%的本体部10),与本体部10的经纱1及纬纱2的材质以及纬纱2的织入次数(根数)同样地,使用在使弹性纱1c的粗细从840旦尼尔变更为560旦尼尔且使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的织入次数(根数)为每2.54cm(1英寸)织入30.8次(各30.8根)至每2.54cm(1英寸)36.9次(各36.9根)的条件下织成的第1固定部20进行评估。此外,作为比较例,使用由下述的表2所示的经纱1及纬纱2的材质以及纬纱2的织入次数(根数)所构成的市售的伸缩织物(以下,分别称为比较例3、比较例4及比较例5)。再者,比较例3不具有作为面状搭扣的绒圈面,因此不具备经纱中的绒头纱及纬纱中的熔融纱。
[表2]
再者,实施例2与比较例3~5的较大的不同点为绒头纱的长丝支数的差异,相对于实施例2的10根,比较例4为7根,比较例5为15根,比较例3未使用绒头纱(不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
面状搭扣的耐久性试验(剥离强度)为依据日本工业标准的JIS L3416“面状搭扣”的7.4.2“剥离强度”,反复进行1000次接着、剥离而得的实验结果示于下述的表3。
【表3】
可知实施例2如表3所示,与比较例3~5相比,保持率(耐久试验后的剥离强度相对于初期的剥离强度的百分率)最高,最适于作为用于卷绕于膝并利用面状搭扣的钩而扣合的膝关节用绷带100的第1固定部20。
尤其是,实施例2,因耐久试验后的剥离强度相对于初期的剥离强度变大(保持率超过100%),因此作为膝关节用绷带100,在长时间持续地使用方面较有利。
再者,绒头纱的长丝支数较多,因此面状搭扣的钩容易扣合于环圈,且保持率变高,另一方面,最大伸长率变低。
关于比较例5,绒头纱的长丝支数多于实施例2的绒头纱的长丝支数,但为了防止外观的起毛而实施树脂加工,因此面状搭扣的钩难以扣合于环圈,初期的剥离强度及保持率低于实施例2的初期的剥离强度及保持率。
如上所述,膝关节用绷带100,通过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第2支持部13)将穿着者的膝盖骨从小腿侧朝向大腿侧支持,并且支持内侧侧副韧带,而能够使大腿四头肌的运动顺利地进行,且能够抑制膝的左右的摆动。即,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第2支持部13),通过在穿着者的膝下交叉的大致X字状内从小腿侧支撑穿着者的膝盖骨,而能够使其与大腿四头肌的运动一体化,且发挥抑制膝的左右的摆动的如夹板般的作用。
此外,膝关节用绷带100,通过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第2支持部13)对膝关节用绷带100的穿着者的膝从内侧面朝向外侧面赋予较强的按压力,而可在膝从膝关节用绷带100的外侧面侧受到外力的情形时,产生缓和外力的从内侧面朝向外侧面的斥力,而使得膝不会因外力而进入至内侧,而能够抑制内侧侧副韧带的损伤。
此外,膝关节用绷带100,通过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第2支持部13)支持膝关节用绷带100的穿着者的大腿部及膝的外侧面,而可获得与由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第2支持部13)产生的对内侧面施加的按压力的平衡,且能够维持穿着者的稳定的站立状态。
此外,具备相当于膝关节用绷带100的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的带状的支持部的护膝的装附,作为支承穿着者的膝关节的方法较有效。也就是,使带状的支持部(例如,第1支持部12、第2支持部13)从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侧配置于左右的两侧,并以将该膝盖骨从下方朝上方抬起的方式装附护膝(例如膝关节用绷带100),由此,带状的支持部一边从左右夹持穿着者的膝盖骨,一边以从下方朝上方抬起的方式支持穿着者的膝盖骨,因此可顺利地辅助大腿四头肌的运动,而能够发挥减轻对穿着者的膝部施加的负担的作用效果。
此外,对于具备带状的支持部的护膝,具备相当于膝关节用绷带100的第1固定部20的具有绒圈面的带状的固定部的护膝的装附,作为支承穿着者的膝关节的方法而进一步发挥功效。也就是,使带状的支持部(例如,第2支持部13)的一端扣合于固定在穿着者的大腿部的带状的固定部(例如,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并以将膝盖骨从下方朝上方抬起的方式装附护膝,由此,护膝确实地固定于穿着者的膝关节的位置,因此可进一步有效地发挥带状的支持部的作用效果。
此外,图2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100,为例如对本体部10的经纱1的经底纱1a使用绿色纱,对第1固定部20的经纱1的经底纱1a使用黑色纱,对本体部10及第1固定部20的经纱1的绒头纱1b使用黑色纱,对本体部10及第1固定部20的经纱1的弹性纱1c使用黑色纱,对本体部10及第1固定部20的纬纱2使用黑色纱,并且如图7所示,通过相对于共同的纬纱2使经底纱1a***且使绒头纱1b下沉,而在本体部10的黑色的面料面形成绿色的图案14,对应于本体部10的面料面的图案14的本体部10的里料面的部分以黑色而显现在本体部10的绿色的里料面。
再者,膝关节用绷带100,并不限定于这些色彩,例如,考虑对本体部10的经纱1的绒头纱1b使用彩虹色的七色(红、橙、黄、绿、蓝、靛、紫)中的任一种颜色的纱,将除本体部10的图案14以外的面料面设成为彩虹色的任一种颜色。由此,膝关节用绷带100,通过七色的色彩变化的商品群,而能够激发需要者的购买意愿。
此外,膝关节用绷带100,例如通过对本体部10的经纱1的绒头纱1b使用荧光色的纱且将除本体部10的图案14以外的面料面设成为荧光色,而激发需要者的购买意愿,并且通过在夜间外出时穿着,可期待被汽车等的头灯照射而变醒目,亦有助于安全防灾方面。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图11(a)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图11(b)为图11(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后视图。图12(a)为图11(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左侧视图,图12(b)为图11(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右侧视图,图12(c)为图11(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俯视图,图12(d)为图11(a)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仰视图。图13(a)为从右侧面侧观察图11及图12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图13(b)为从正面侧观察图11及图12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图13(c)为从背面侧观察图11及图12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图13(d)为从左侧面侧观察图11及图12所示的膝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在图11、图12及图13中,与图1或图3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11及图13所示,第1固定部20至少在使第1固定部20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的状态下的该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与本体部10的一端10a之间(参照图13(a))、及/或第1扣合部30扣合于第1固定部20的状态下的该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与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之间(参照图13(d)),具备在本体部10的长度方向L(经纱方向)延伸的狭缝24。
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将存在于使第1固定部20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的状态下的该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与本体部10的一端10a之间的狭缝24称为“一端侧狭缝24a”,将存在于第1扣合部30扣合于第1固定部20的状态下的该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与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之间的狭缝24称为“另一端侧狭缝24b”。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狭缝24,其长度为5cm~9cm,与第1固定部20的下边20c相距的距离为3cm~5cm,与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相距的距离为2cm~4cm,但只要长于本体部10的一端10a(另一端10b)的长度,且第1固定部20作为本体部10的固定部而发挥功能,则并不限定于图11所示的狭缝24的位置、大小(长度、宽度)及个数。
如图11(a)所示,本体部10的一端10a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以与第1固定部20的下边20c成为大致平行(参照图13(a))的方式被裁断,另一端10b以成为等腰梯形状的本体部10的方式被裁断,在穿着者正确地穿着膝关节用绷带100的情形时,另一端10b与第1固定部20的下边20c成为大致平行(参照图13(d))。
如图11(b)所示,第1扣合部30为平行四边形的平面形状,且不从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突出地缝制于本体部10的里料面。
因此,如图13(d)所示,在穿着者正确地穿着膝关节用绷带100的情形时,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位于另一端侧狭缝24b的下方且与第1固定部20的下边20c大致平行,第1扣合部30不跨越另一端侧狭缝24b。
再者,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仅如以下方面为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即:在膝关节用绷带100的第1固定部20中新配设狭缝24,改变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及第1扣合部30的形状,除利用下述的狭缝24所获得的作用效果以外,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100,由于在第1固定部20中具备狭缝24,因此能够针对来自本体部10拉伸应力,以狭缝24为边界,利用第1固定部20的下边20c侧的织物使力分散,抑制对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侧的织物的影响,保持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侧的织物的固定功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100,由于在第1固定部20中具备狭缝24,因此发挥如下作用效果:能够一边利用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侧的织物加以支持,一边相对于穿着者的膝关节的弯曲,使第1固定部20的下边20c侧的织物追随并下降,相对于穿着者的膝关节的伸展,使第1固定部20的下边20c侧的织物通过回复力而上升,相对于穿着者的膝关节的运动,使第1固定部20灵活地应对。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100,具备一端侧狭缝24a或另一端侧狭缝24b的任一者,由此,相对于不具备狭缝24的第1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100,重新发挥上述作用效果。
然而,在仅具备一方狭缝24的情形时,可抑制因来自本体部10的拉伸应力而导致的配设有狭缝24的织物侧的第1固定部20下滑,相对于此,未配设狭缝24的织物侧的第1固定部20发生下滑,而无法保持利用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的膝下的交叉部的平衡,狭缝24的作用效果减半。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100优选为具备一端侧狭缝24a及另一端侧狭缝24b的2个狭缝24。
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图14(a)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护具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图14(b)为图14(a)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后视图。图15(a)为表示使大腿部紧固于图14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第1固定部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5(b)为表示使图14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第1支持部的第3扣合部扣合于第1固定部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5(c)为表示使图14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第2支持部的第1扣合部扣合于第1固定部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5(d)为从右侧面侧观察图14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图16(a)为用以说明图14所示的本体部的面料面的织物组织的一例的说明图,图16(b)为图16(a)所示的织物组织的箭头C-C'线的剖面图。图17(a)为用以说明不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的本体部的图案部分的织物组织的一例的说明图,图17(b)为图17(a)所示的织物组织的箭头D-D'线的剖面图。图18(a)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另一膝关节用护具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图18(b)为表示使图18(a)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第1固定部紧固于大腿部并且使第2固定部紧固于小腿部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9(a)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又一膝关节用护具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图19(b)为表示使图19(a)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第1固定部紧固于大腿部的方法的说明图。在图14~图19中,与图1~图3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14及图15所示,本发明的膝关节用护具200,具备:第1固定部20,其由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21的织物织成,且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本体部10,其由至少配置于穿着者的膝窝部的下方的第2固定部211、以从与穿着者的膝盖骨300对应的部分的下方朝一侧伸长的状态配置的第1支持部12、及以在与穿着者的膝盖骨300对应的部分的下方与第1支持部12交叉并朝与穿着者的膝盖骨300对应的部分的另一侧伸长的状态配置的第2支持部13所构成,且为带状的织物;以及连结部70,其接合于第1固定部20及第2固定部211,使第1固定部20及本体部10一体化。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第2固定部211是对应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卷绕部11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亦配设于第1支持部12与第2支持部13之间而构成本体部10,且第1支持部12、第2固定部211及第2支持部13为相同宽度的直线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70为内包有支持体72的左右一对的袋状部71,以朝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两侧伸长的状态配置。
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区分左右的袋状部71(支持体72),在图14(a)中,将左侧的袋状部71(支持体72)称为左袋状部71a(左支持体72a),将右侧的袋状部71(支持体72)称为右袋状部71b(右支持体72b)。
此外,本发明的膝关节用护具200,具备:第1扣合部30,其接合于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即第2支持部13的端部,且具有在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21上扣卸的面状搭扣的钩面33;第2扣合部40,其接合于第1固定部20的一端20a或另一端20b,且具有在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21上扣卸的面状搭扣的钩面43;以及第3扣合部60,其接合于本体部10的一端10a即第1支持部12的端部,且具有在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21上扣卸的面状搭扣的钩面63。
再者,就扣卸的容易度及扣合位置的自由度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3扣合部60(钩面63)配设于本体部10的一端10a的里料面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3扣合部60,例如图14(b)所示,为将长方形与等腰梯形组合而得的平面形状,长方形部分61缝制于本体部10的一面(里料面),等腰梯形部分62从本体部10的一端10a突出。
如此,第3扣合部60通过等腰梯形部分62从本体部10的一端10a突出,以不与本体部10重叠的量而变薄,且能够容易利用穿着者的手指把持等腰梯形部分62,且能够使钩面63容易地在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21上进行扣卸。
再者,膝关节用护具200可穿着于穿着者的左腿或右腿的膝而左右两用。
此外,虽已针对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10d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亦可如图14所示,为不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10d的伸缩织物。
再者,即便本体部10是不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10d的伸缩织物,在第1实施方式中亦不会影响到上述官能评估,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优选设定为40%~80%,更有选为45%~75%,最优选为60%。
此情形时,本体部10无需形成绒圈面10d的绒头纱1b,且无需保持绒头纱1b的环圈的熔融纱2b。
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中,使用相对于上述经底纱1a(以下,将本体部10的经底纱1a称为“第1经底纱1a”)相反地应对与纬纱2的交叉浮沉的经底纱1a(以下,称为第2经底纱1d),来代替构成经纱1的绒头纱1b。
即,如图16所示,经纱1具备:第1经底纱1a,其与纬纱2一并构成织物的一面(例如里料面);弹性纱1c,其对经纱方向赋予伸缩性;以及第2经底纱1d,其与纬纱2一并构成织物的另一面(例如面料面)。
此外,纬纱2具备与第1经底纱1a一并构成织物的里料面的纬底纱2a。
再者,在图16(b)及图17(b)中,以并排设置的纬纱2为基准,上侧成为面料面,下侧成为里料面。
此外,本体部10为通过使用提花针织机,而可在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相对于相邻的多根纬纱2,使经纱1的第1经底纱1a(例如绿色纱)在面料面侧***(使第2经底纱1d(例如、黑色纱)下沉至里料面侧),利用自由地开口的提花组织,而在面料面局部地形成由文字、图形或记号或者这些的结合而构成的图案14。
接下来,使用图1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织物组织的一例。即,第1经底纱1a,如图16(b)所示,相对于1根纬纱2(纬底纱2a)在上侧通过并浮起、相对于相邻的3根纬纱2(纬底纱2a)在下侧通过且下沉,重复与纬纱2(纬底纱2a)的1-3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此外,弹性纱1c,如图16(b)所示,相对于1根纬纱2(纬底纱2a)在上侧通过并浮起、相对于1根纬纱2(纬底纱2a)在下侧通过且下沉,重复与纬纱2(纬底纱2a)的1-1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此外,第2经底纱1d,如图16(b)所示,相对于相邻的3根纬纱2(纬底纱2a)在上侧通过并浮起、相对于1根纬纱2(纬底纱2a)在下侧通过且下沉,重复与纬纱2(纬底纱2a)的3-1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再者,图16所示的利用第1经底纱1a、弹性纱1c及第2经底纱1d所得的织物组织为一例,并不限定于该织物组织。
接着,使用图1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案部分的织物组织的一例。即,形成图案14的第1经底纱1a,如图17(b)所示,相对于相邻的3根纬纱2(纬底纱2a)在上侧通过并浮起、相对于1根纬纱2(纬底纱2a)在下侧通过且下沉,重复与纬纱2(纬底纱2a)的3-1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此外,形成图案14的弹性纱1c,如图17(b)所示,相对于1根纬纱2(纬底纱2a)在上侧通过并浮起、相对于1根纬纱2(纬底纱2a)在下侧通过且下沉,重复与纬纱2(纬底纱2a)的1-1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此外,形成图案14的第2经底纱1d,如图17(b)所示,相对于1根纬纱2(纬底纱2a)在上侧通过并浮起、相对于相邻的3根纬纱2(纬底纱2a)在下侧通过且下沉,重复与纬纱2(纬底纱2a)的1-3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再者,图17所示的利用第1经底纱1a、弹性纱1c及第2经底纱1d所得的织物组织为一例,只要可在面料面形成图案14,则并不限定于该织物组织。
接下来,针对将本体部10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60%(1.60倍±0.1),将第1固定部20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95%(1.95倍±0.1)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的第1经底纱1a及第2经底纱1d,优选为粗细为100旦尼尔的仿毛尼龙双纱,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优选将152根仿毛尼龙双纱分别用于第1经底纱1a及第2经底纱1d。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的经底纱1a,优选为粗细为100旦尼尔的仿毛尼龙双纱,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优选使用200根仿毛尼龙双纱。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的绒头纱1b,为将10根尼龙丝捻合并加热,进一步地朝与10根尼龙丝的加捻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加捻加工而得的粗细235特克斯的特殊加工纱(235T-10F),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优选使用200根特殊加工纱(235T-10F)。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的弹性纱1c,优选为对粗细为560旦尼尔的聚氨酯纱(例如,东丽OPELONTEX股份有限公司的聚氨酯弹性纤维“LYCRA(注册商标)纤维”)被覆2根粗细为150旦尼尔的聚酯毛纱(EW:polyester woolly)单纱而得的被覆纱,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优选使用41根被覆纱。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的弹性纱1c,为对粗细840旦尼尔的聚氨酯纱(例如,旭化成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弹性纤维(聚氨酯纤维)“ROICA(注册商标)”)被覆2根粗细150旦尼尔的聚酯毛纱(EW)单纱而得的被覆纱,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使用53根被覆纱。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的纬底纱2a,优选使用1根粗细为150旦尼尔的聚酯毛纱(EW)。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由于不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因此本体部10的纬纱2不具备保持绒头纱1b的环圈的熔融纱2b。然而,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亦可与第1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同样地,在本体部10的纬纱2具备熔融纱2b,且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中,利用力织机织入1根纬底纱2a作为纬纱2,纬纱2(纬底纱2a)的织入次数(根数)为每2.54cm(1英寸)织入33.6次(33.6根)。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的纬底纱2a,优选使用1根粗细为150旦尼尔的聚酯毛纱(EW)单纱。
此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的熔融纱2b,优选使用1根粗细100旦尼尔的尼龙热熔单纱(例如,东丽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Elder(注册商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中,利用力织机同时织入1根纬底纱2a及1根熔融纱2b作为纬纱2,纬纱2(纬底纱2a、熔融纱2b)的织入次数(根数)为每2.54cm(1英寸)织入30.8次(各30.8根)。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可通过上述经纱1及纬纱2的材质(尤其是弹性纱1c及纬底纱2a的粗细)以及纬纱2的织入次数(根数),而将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60%。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为47%尼龙、44%聚酯、9%聚氨酯的混率,但并不限定于该混率。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可通过上述经纱1及纬纱2的材质(尤其是,弹性纱1c及纬底纱2a的粗细)以及纬纱2的织入次数(根数),而将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95%。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为66%尼龙、24%聚酯、10%聚氨酯的混率,但并不限定于该混率。
此外,为了构成膝下的交叉部及下方固定件,本体部10需要能在穿着者的膝下交叉的部分(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的长度及于穿着者的膝窝部的下方环绕穿着者的小腿部至少半周的部分(第2固定部211)的长度,依据性别或年龄等,膝围或小腿部的粗细存在个人差异,但考虑例如设定成44cm~52cm(例如S尺寸:44cm、M尺寸:48cm、L尺寸:52cm)的长度。
此外,为了环绕穿着者的大腿部,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例如优选将带状体的长度设定成29cm~37cm(例如S尺寸:29cm、M尺寸:33cm、L尺寸:37cm)。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70的袋状部71使用100%聚酯的双针床拉舍尔(doubleraschel)布料(例如INOUE KNIT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编号“7200SK”),将支持体72夹持并将矩形状(例如纵17.5cm、横6cm)的双针床拉舍尔布料对折,缝制除回折部分以外的周缘部,由此成为内包支持体72的构造。
再者,袋状部71只要为具有缓冲性的布料,则并不限定于双针床拉舍尔布料,亦可为例如在氯丁烯橡胶(neoprene)的两面接合其他布料而得的布料或在发泡胺甲酸乙酯的两面接合其他布料而得的布料等。
此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左袋状部71a(右袋状部71b),使左袋状部71a(右袋状部71b)的上边与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一并从里料侧接合(例如缝制)于从第1固定部20的一端20a(另一端20b)至左袋状部71a(右袋状部71b)的中心线为止的距离约为6cm的位置,使左袋状部71a(右袋状部71b)的下边与本体部10的下边一并从里料侧接合(例如缝制)于从本体部10的一端10a(另一端10b)至左袋状部71a(右袋状部71b)的中心线为止的距离约为14.5cm的位置。然而,袋状部71(左袋状部71a、右袋状部71b)的接合位置,优选考虑本体部10及第1固定部20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而适当设定。
即,相对于左袋状部71a(左支持体72a)的上端及右袋状部71b(右支持体72b)的上端之间的间隔,左袋状部71a(左支持体72a)的下端及右袋状部71b(右支持体72b)的下端之间的间隔,并不限定为相同,亦可为不同(较宽、较窄)的构成,优选考虑本体部10及第1固定部20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而适当设定。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内包于袋状部71的支持体72使用100%聚丙烯(PP:polypropylene)的厚度为1.2mm~4.0mm的PP板,但并不限定于该板厚及材质的PP板,例如,亦可为聚乙烯发泡体(例如“SUNPELCA(注册商标)”、“胶板”)、硬质的氯乙烯板、硬质的橡胶(rubber)板或聚碳酸酯板等。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支持体72,并不限定于板状体,例如,亦可为圆柱或角柱等的柱状体、具有在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或槽的柱状体、或在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或槽嵌合有其他构件的柱状体等。
尤其是,内包于袋状部71的支持体72为朝与主面垂直的方向弯曲(不易朝与主面水平的方向弯曲)的具有可挠性的板状体,由此,在穿着者弯曲膝关节的情形时,通过朝与主面垂直的方向弯曲的支持体72的回复力而作用为使穿着者的膝关节返回至正常的位置的力。
再者,袋状部71(左袋状部71a、右袋状部71b)通过在本体部10及第1固定部20的里料侧接合,而在穿着有膝关节用护具200的状态下,相对于本体部10及第1固定部20将连结部70(支持体72)配设于内侧(穿着者侧)。
因此,可利用本体部10及第1固定部20按压连结部70(袋状部71、支持体72)的上端及下端,能够防止连结部70(袋状部71、支持体72)的上端及下端突出。
尤其是,连结部70(袋状部71)的上端与第1固定部20,通过将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从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侧往里料侧回折,且利用第1固定部20的回折部分而将连结部70(袋状部71)的上端夹持并接合,而能够加强袋状部71的上端,防止因支持体72而导致袋状部71的上端破损。
接下来,使用图15针对图14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200的穿着方法进行说明。
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虽针对在穿着者的右膝穿着膝关节用护具200的情形进行说明,但在穿着者的左膝穿着膝关节用护具200的情形时,将“右膝”、“小腿部的外侧面”、“小腿部的内侧面”分别改换为“左膝”、“小腿部的内侧面”、”小腿部的外侧面”而穿着。
穿着者如图15(a)所示,将第1固定部20的一端20a对准膝盖附近的大腿部的中央并利用左手按压第1固定部20的一端20a,利用右手将第1固定部20卷绕于大腿部,使伸长状态的第1固定部20配置于大腿部,且使位于第1固定部20的另一端20b的第2扣合部40的钩面43扣合于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21,将第1固定部20紧固于大腿部。
此情形时,左侧的连结部70(左袋状部71a、左支持体72a)配置于穿着者的膝盖骨300与缝匠肌之间,右侧的连结部70(右袋状部71b、右支持体72b)配置于穿着者的膝盖骨300与肠胫韧带之间。
接着,穿着者一边利用右手把持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的一端10a,一边牵引本体部10的第1支持部12,使伸长状态的本体部10的第1支持部12从与右膝的膝盖骨300对应的部分的下方配置于右侧方。
接着,穿着者如图15(b)所示,使位于本体部10的一端10a的第3扣合部60的钩面63扣合于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21。此情形时,第1支持部12与右侧的连结部70(右袋状部71b、右支持体72b)重叠,且按压右侧的连结部70。
接着,穿着者一边利用左手把持本体部10(第2支持部13)的另一端10b,在与右膝的膝盖骨300对应的部分的下方与第1支持部12交叉,一边将伸长状态的本体部10的第2支持部13配置于左侧方。
最后,穿着者如图15(c)及图15(d)所示,使位于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的第1扣合部30的钩面33扣合于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21而结束动作。此情形时,第2支持部13与左侧的连结部70(左袋状部71a、左支持体72a)重叠,且按压左侧的连结部70。
再者,关于上述的膝关节用护具200的穿着方法,虽已针对从与右膝的膝盖骨300对应的部分的右侧方配置本体部10的第1支持部12之后,从与右膝的膝盖骨300对应的部分的左侧方配置本体部10的第2支持部13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亦可在从与右膝的膝盖骨300对应的部分的左侧方配置本体部10的第2支持部13之后,从与右膝的膝盖骨300对应的部分的右侧方配置本体部10的第1支持部12。
如上所述,膝关节用护具200,通过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第2支持部13)以将穿着者的膝盖骨300(膝关节)从小腿侧朝向大腿侧并从下抬起并包入的方式固定,并且支持穿着者的内侧侧副韧带及内侧侧副韧带,而能够顺利地辅助大腿四头肌的运动,且能够抑制膝关节的左右的摆动,减轻对膝施加的负担。
此外,膝关节用护具200,通过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第2支持部13)从左右夹持并按压穿着者的膝关节而限制穿着者的膝韧带(内侧侧副韧带及内侧侧副韧带)的多余的伸长,能够抑制膝关节的软骨的磨薄或韧带的炎症,防止膝关节损伤。
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护具200具备连结部70,由此,在利用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牵引第2固定部211的状态下,亦能够维持第1固定部20与第2固定部211的间隔,并防止第2固定部211的上滑,且基于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的伸长,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的交叉部分能够往上方移动而充分地发挥利用交叉部分的膝盖骨300的提拉功能。
此外,具备相当于膝关节用护具200的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的两个带状的支持部的护膝的装附,作为支承穿着者的膝关节的方法是有其效果的。也就是,使两个带状的支持部(例如,第1支持部12与第2支持部13)在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侧交叉后,配置于左右的两侧,并以将该膝盖骨从下方朝上方抬起的方式装附护膝(例如,膝关节用护具200),由此,两个带状的支持部从左右夹持穿着者的膝盖骨,并且两个带状的支持部的交叉部分成为相对于穿着者的膝盖骨的作用点,以从下方朝上方抬起的方式支持膝盖骨,因此能够顺利地辅助大腿四头肌的运动,并发挥减轻对穿着者的膝部施加负担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具备两个带状的支持部的护膝中,具备相当于膝关节用护具200的第1固定部20的具有绒圈面的带状的固定部的护膝的装附,作为支承穿着者的膝关节的方法更具效果。也就是,通过使两个带状的支持部(例如,第1支持部12与第2支持部13)的一端分别扣合于固定在穿着者的大腿部的带状的固定部(例如,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而以将膝盖骨从下方朝上方抬起的方式装附护膝,由此,由于护膝确实地固定于穿着者的膝关节的位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两个带状的支持部的作用效果。
再者,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护具200,虽已对使用第2固定部211、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连续地一体织成的本体部10进行说明,但亦可如图18所示,将第2固定部211、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作为其他构件而织成,且将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分别接合于第2固定部211而成为一体的本体部10。
在此情形时,第2固定部211,利用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211e的织物织成,在一端211a或另一端211b(图18(a)中为另一端211b)的里料面侧具备在第2固定部211的绒圈面211e上扣卸的具有面状搭扣的钩面的第4扣合部80。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8(b)所示,第2固定部211具有环绕穿着者的小腿部的长度,由此,能够提高利用第2固定部211的固定功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护具200,如图19所示,亦可在第1固定部20的一端20a的面料面(绒圈面21)侧,配设可使第1固定部20的另一端20b插通的环状的把手25。
此情形时,在膝关节用护具200的穿着方法中的第1固定部20的装附中,如图19(b)所示,穿着者将第1固定部20卷绕于穿着者的大腿部,使位于第1固定部20的另一端20b的第2扣合部40插通至位于第1固定部20的一端20a的把手25。
接着,穿着者于利用左手把持第1固定部20的另一端20b(第2扣合部40),利用右手把持第1固定部20的一端20a(把手25)的状态下,将另一端20b(第2扣合部40)及一端20a(把手25)分别朝相对的方向牵引,使第2扣合部40的钩面43扣合于第1固定部20的绒圈面21,将第1固定部20紧固于大腿部。
如此,在利用右手牵引不存在第2扣合部40的难以把持的第1固定部20的一端20a的情形时,把手25钩住穿着者的手指而容易把持,从而能够辅助力量弱小的女性或老人等的穿着者的牵引。
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护具200,在第1实施方式中虽已针对未在本体部10形成上述图案14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亦可根据需要,使用提花针织机于本体部10形成图案14。
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
图20(a)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护具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图20(b)为图15(a)所示的膝关节用护具的后视图。在图20中与图1~图3、图14~图19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70具有内包有支持体72的左右一对的袋状部71(左袋状部71a、右袋状部71b)和被覆由该左右一对的袋状部71、第1固定部20的下边20c及第2固定部211的上边211d包围的区域(缝制于第1固定部20及第2固定部211,在穿着者的膝盖侧敞开,被覆穿着者的膝窝部及膝的两侧面)的被覆部73,且以从与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两侧伸张至穿着者的膝窝部的状态配置。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被覆部73由与被第1固定部20、第2固定部211及袋状部71(左袋状部71a、右袋状部71b)包围的区域重叠的矩形状的布料构成,且缝制于膝关节用护具200的里料面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被覆部73使用混棉弹力网眼(例如,INOUE KNIT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编号“CI1543”混率:60%尼龙(纱支数56特克斯)、23%棉(纱支数40单纱)、17%聚氨酯(纱支数310特克斯))的布料。
然而,被覆部73只要为具有伸缩性的布料,则并不限定于混棉弹力网眼,例如,作为经编布料或经织布料,亦可为在里料面具有起毛且在纵方向及横方向伸长的双向的翠可特经编组织(tricot)起毛(例如,INOUE KNIT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编号“NS4426K”(混率:85%聚酯、15%聚氨酯、经编机隔距数:28隔距、单位面积重量:250g/m2、原纱:将36根长丝进行加捻加工而得的粗细56特克斯的聚酯纱、44特克斯的聚氨酯纱)、经编的双向翠可特经编组织(Two way tricot)(作为原纱,例如INOUE KNIT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编号“3100”(混率:83%聚酯、17%聚氨酯)、INOUE KNIT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编号“5100”(混率:85%尼龙、15%聚氨酯))、或100%聚酯的双针床拉舍尔布料(例如INOUE KNIT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编号“7200SK”)、或圆编的光面汗布(作为原纱,例如INOUE KNIT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编号“YG103”(混率:95%棉、聚氨酯5%)等布料。
再者,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仅具备被覆部73的方面与第3实施方式不同,除利用下述被覆部73而得的作用效果以外,发挥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护具200,相对于第1固定部20、第2固定部211及袋状部71(支持体72),在内侧(穿着者侧)具备被覆部73,由此,在穿着者弯曲膝关节的情形时,被覆部73成为缓冲材,可缓和因第1固定部20及第2固定部211接近而使膝窝部的皮肤被第1固定部20及第2固定部211夹住所产生的不适感。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被覆部73在与第1固定部20重叠的区域中,在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及两侧边缝制,在第1固定部20的下边20c不进行缝制,且在与第2固定部211重叠的区域中,第2固定部211的下边211c及两侧边的下边侧一部进行缝制,在第2固定部211的上边211d不进行缝制。
通过该缝制位置,能够极力抑制与第1固定部20及第2固定部211的最大伸长率不同的被覆部73追随于第1固定部20及第2固定部211的伸长动作,且抑制被覆部73产生褶皱。
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护具200,如图20(a)所示,在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将被覆部73朝面料侧回折并接合,由此,在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弯曲的被覆部73成为缓冲材,防止第1固定部20(上边20d)的缘端部与穿着者的大腿部的背面侧的皮肤直接接触,并能缓和来自第1固定部20(上边20d)的缘端部的按压力。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护具200,从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侧将第1固定部20的上边20d朝里料侧回折,利用第1固定部20的回折部分将被覆部73及连结部70(袋状部71)的上端夹持并接合,由此,能够补强袋状部71的上端,且防止因支持体72而导致袋状部71的上端破损。
再者,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护具200,虽已针对由内包有支持体72的袋状部71及被覆部73构成的连结部70进行了说明,但只要为使第1固定部20及本体部10(第2固定部211)一体化的构成,则亦可由被覆部73构成的连结部70。
此外,关于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护膝(膝关节用绷带100、膝关节用护具200),虽已针对直接卷绕于皮肤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对于穿着有例如国际公开第2011/090194号说明书中所揭示的膝关节护具或具备膝部的内衣(鞋罩、长统袜类、紧身裤袜及连裤袜类)的膝关节,通过卷绕于膝关节护具上或内衣上,而消除护膝相对于皮肤(膝关节用绷带100、膝关节用护具200)的滑动,能够提高护膝(膝关节用绷带100、膝关节用护具200)的作用效果。
再者,在将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100卷绕于内衣上的情形时,亦可使膝关节用绷带100与内衣成套。
进一步地,在将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膝关节用绷带100卷绕于内衣(优选为最大伸长率较低的内衣)上的情形时,作为膝关节用绷带100的一个方式,从本体部10卸除膝关节用绷带100的第1固定部20,将本体部10的一端10a缝制于内衣的膝部上方的外侧面或内侧面,由此,亦可使内衣的大腿部周围作为第1固定部20而发挥功能。
符号说明
1:经纱
1a:经底纱(第1经底纱)
1b:绒头纱
1c:弹性纱
1d:第2经底纱
2:纬纱
2a:纬底纱
2b:熔融纱
10:本体部
10a:一端
10b:另一端
10c:一侧边
10d:绒圈面
11:卷绕部
12:第1支持部
13:第2支持部
14:图案
20:第1固定部
20a:一端
20b:另一端
20c:下边
20d:上边
21:绒圈面
22:中心标记
23:交点
24:狭缝
25:把手
30:第1扣合部
31:长方形部分
32:等腰梯形部分
33:钩面
40:第2扣合部
41:长方形部分
42:等腰梯形部分
43:钩面
50:接合部
60:第3扣合部
61:长方形部分
62:等腰梯形部分
63:钩面
70:连结部
71a:左袋状部
71b:右袋状部
72:支持体
72a:左支持体
72b:右支持体
73:被覆部
80:第4扣合部
100:膝关节用绷带
200:膝关节用护具
211:第2固定部
211a:一端
211b:另一端
211c:下边
211d:上边
211e:绒圈面
300:膝盖骨

Claims (4)

1.一种膝关节用护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固定部,其由具有面状搭扣的绒圈面的织物织成,且紧固于穿着者的大腿部;
本体部,其为带状的织物,且由第2固定部、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构成,其中,该第2固定部至少配置于上述穿着者的膝窝部的下方,该第1支持部配置在与上述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方的一侧,该第2支持部在与上述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方与上述第1支持部交叉并配置于与上述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另一侧;
连结部,其接合于上述第1固定部及上述第2固定部,使上述第1固定部及上述本体部一体化;
第1扣合部,其接合于上述第2支持部的端部,且具有在上述第1固定部的绒圈面上扣卸的面状搭扣的钩面;
第2扣合部,其接合于上述第1固定部的一端或另一端,且具有在上述第1固定部的绒圈面上扣卸的面状搭扣的钩面;以及
第3扣合部,其接合于上述第1支持部的端部,且具有在上述第1固定部的绒圈面上扣卸的面状搭扣的钩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膝关节用护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本体部的一端侧配设有上述第1支持部,在上述本体部的另一端侧配设有上述第2支持部,在上述第1支持部与上述第2支持部之间配设有上述第2固定部,且上述本体部为相同宽度的直线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膝关节用护具,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部为内包有支持体的左右一对的袋状部,配置于与上述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膝关节用护具,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部,为内包有支持体的左右一对的袋状部及被覆由该左右一对的袋状部、上述第1固定部的下边及第2固定部的上边包围的区域的被覆部,从与上述穿着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两侧配置于上述穿着者的膝窝部。
CN201580011744.6A 2014-03-03 2015-03-03 护膝及膝关节保护方法 Active CN1060614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40935 2014-03-03
JP2014040935 2014-03-03
JP2014-043638 2014-03-06
JP2014043638 2014-03-06
JP2014266458 2014-12-26
JP2014-266458 2014-12-26
PCT/JP2015/056222 WO2015133479A1 (ja) 2014-03-03 2015-03-03 膝サポーター及び膝関節のサポー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1440A CN106061440A (zh) 2016-10-26
CN106061440B true CN106061440B (zh) 2019-01-04

Family

ID=54055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1744.6A Active CN106061440B (zh) 2014-03-03 2015-03-03 护膝及膝关节保护方法

Country Status (1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51211B2 (zh)
EP (1) EP3115028B1 (zh)
JP (1) JP6603651B2 (zh)
KR (1) KR102294970B1 (zh)
CN (1) CN106061440B (zh)
CA (1) CA2939900A1 (zh)
CL (1) CL2016002199A1 (zh)
EA (1) EA032887B1 (zh)
ES (1) ES2886586T3 (zh)
MY (1) MY184658A (zh)
PH (1) PH12016501723A1 (zh)
PL (1) PL3115028T3 (zh)
SG (1) SG11201607155WA (zh)
TW (1) TWI670106B (zh)
WO (1) WO20151334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541684S (zh) * 2015-06-26 2016-01-18
TR201517806A2 (tr) * 2015-12-31 2016-09-21 Kipas Mensucat Isletmeleri Anonim Sirketi Pamuk i̇pli̇kleri̇yle dokunmuş kumaşa zimparalama prosesi̇ uygulamaksizin zimparalanmiş kumaş özelli̇kleri̇ni̇n elde edi̇lmesi̇
GB2538154B8 (en) * 2016-03-30 2017-05-24 Haddenham Healthcare Ltd A limb compression garment and method of applying a compressive force to a limb
JP6708563B2 (ja) * 2017-01-18 2020-06-10 中山式産業株式会社 ひざ用サポーター
JP7242030B2 (ja) * 2018-10-04 2023-03-20 株式会社フィジオスタジオ エラストマー装具
JP7433855B2 (ja) * 2019-11-25 2024-02-20 ヤーマン株式会社 サポーター器具
JP7420139B2 (ja) 2020-03-31 2024-01-23 東レ株式会社 下肢矯正具
JP7387553B2 (ja) * 2020-07-29 2023-11-28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足関節不安定性評価用装置
US20220061429A1 (en) * 2020-08-27 2022-03-03 The Fix Marketing, LLC Gaming gloves
JPWO2022239802A1 (zh) * 2021-05-12 2022-11-17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45046A (en) * 1974-08-09 1976-03-23 Lawrence Thompson Stromgren Flexible knee support
CN2079949U (zh) * 1990-12-23 1991-07-03 隋登武 药物护膝
DE69802594D1 (de) * 1997-02-13 2002-01-10 Richard Freres Kniegelenksbandage mit Derotationsbändern
KR100975400B1 (ko) * 2010-02-03 2010-08-12 정해천 관절 보호대
US7959591B2 (en) * 2006-03-15 2011-06-14 Djo, Llc Device and method for externally rotating the femur
CN202068990U (zh) * 2011-06-15 2011-12-14 浙江华尔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钛金属护膝
CN202168875U (zh) * 2011-06-20 2012-03-21 王秀娟 膝关节制动固定带
CN102548438A (zh) * 2010-01-22 2012-07-04 兴和株式会社 膝关节护具
CN202566382U (zh) * 2012-02-22 2012-12-05 彪仕医技股份有限公司 脚膝盖护具
CN202774246U (zh) * 2012-09-05 2013-03-13 北京立同罗科贸有限公司 一种护膝
CN103281921A (zh) * 2010-12-28 2013-09-04 兴和株式会社 小腿用护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47871B2 (ja) 1987-12-08 1997-08-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のサーボ機構
JPH0325773Y2 (zh) 1988-04-05 1991-06-04
US5221252A (en) * 1991-10-15 1993-06-22 Tru-Fit Marketing Corp. Adjustable knee support
US5507722A (en) * 1994-12-09 1996-04-16 Richardson; James V. Amputation cylinder dressing
US5860945A (en) * 1996-12-31 1999-01-19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Disposable elastic thermal knee wrap
JP4407850B2 (ja) * 1999-03-30 2010-02-03 ダイヤ工業株式会社 膝関節矯正ベルト
US20030204156A1 (en) 2002-04-26 2003-10-30 Nelson Ronald E. Knee brace with patella stabilizer
US9314364B2 (en) 2003-03-04 2016-04-19 Mueller Sports Medicine, Inc. Self adjusting knee brace
JP2005168532A (ja) * 2003-12-05 2005-06-30 Yasuo Nishikawa 膝関節サポーター
KR200353935Y1 (ko) 2004-03-25 2004-06-22 김신교 무릎 관절 보호대
JP2006006375A (ja) * 2004-06-22 2006-01-12 Dm Shokai:Kk 膝関節用サポーター
US8162867B2 (en) * 2004-07-22 2012-04-24 Nordt Development Co., Llc Body support for spanning a hinge joint of the body comprising an elastically stretchable framework
US7762973B2 (en) * 2004-12-22 2010-07-27 Ossur Hf Spacer element for prosthetic and orthotic devices
KR20070075091A (ko) * 2006-01-12 2007-07-18 이영록 무릎통증 완화용 결착패드
US20080188786A1 (en) 2006-11-01 2008-08-07 Activewrap Inc Orthopaedic compress support
US7837638B2 (en) * 2007-02-13 2010-11-23 Coolsystems, Inc. Flexible joint wrap
JP4353441B2 (ja) * 2008-03-03 2009-10-28 進 中谷 手首バンド
JP4997612B2 (ja) * 2009-08-28 2012-08-08 政則 愛知 四肢矯正具
JP5033225B2 (ja) 2010-06-28 2012-09-26 株式会社シラック・ジャパン 膝装具
JP5771009B2 (ja) 2011-01-07 2015-08-26 ダイヤ工業株式会社 膝サポータ
TWM411264U (en) * 2011-04-19 2011-09-11 li-xin Zhang Socks with protection function
EP2578255A1 (en) * 2011-10-06 2013-04-10 Sanofi-Aventis Deutschland GmbH Needle safety device
TWM429157U (en) * 2011-12-28 2012-05-11 zhao-wei Huang Carry-on protection warning device
JP6101503B2 (ja) * 2013-02-13 2017-03-22 旭化成株式会社 弾性織物
US10058446B2 (en) * 2013-02-28 2018-08-28 Mueller Sports Medicine, Inc. Knee brace
TWM462623U (zh) * 2013-05-06 2013-10-01 Univ Nat Quemoy 鬆緊度可調整之護具
US20140378883A1 (en) * 2013-06-20 2014-12-25 Randall Cooper Garment for Promoting Dynamic Alignment of a Knee
US10463545B2 (en) * 2014-04-10 2019-11-05 Walter R. NOVICK Human joint protec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45046A (en) * 1974-08-09 1976-03-23 Lawrence Thompson Stromgren Flexible knee support
CN2079949U (zh) * 1990-12-23 1991-07-03 隋登武 药物护膝
DE69802594D1 (de) * 1997-02-13 2002-01-10 Richard Freres Kniegelenksbandage mit Derotationsbändern
US7959591B2 (en) * 2006-03-15 2011-06-14 Djo, Llc Device and method for externally rotating the femur
CN102548438A (zh) * 2010-01-22 2012-07-04 兴和株式会社 膝关节护具
KR100975400B1 (ko) * 2010-02-03 2010-08-12 정해천 관절 보호대
CN103281921A (zh) * 2010-12-28 2013-09-04 兴和株式会社 小腿用护具
CN202068990U (zh) * 2011-06-15 2011-12-14 浙江华尔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钛金属护膝
CN202168875U (zh) * 2011-06-20 2012-03-21 王秀娟 膝关节制动固定带
CN202566382U (zh) * 2012-02-22 2012-12-05 彪仕医技股份有限公司 脚膝盖护具
CN202774246U (zh) * 2012-09-05 2013-03-13 北京立同罗科贸有限公司 一种护膝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A201691769A1 (ru) 2017-02-28
PH12016501723B1 (en) 2016-10-24
JPWO2015133479A1 (ja) 2017-04-06
US20170071773A1 (en) 2017-03-16
JP6603651B2 (ja) 2019-11-06
EP3115028A4 (en) 2017-10-11
KR20160129872A (ko) 2016-11-09
EP3115028A1 (en) 2017-01-11
EP3115028B1 (en) 2021-06-23
CA2939900A1 (en) 2015-09-11
US10751211B2 (en) 2020-08-25
PL3115028T3 (pl) 2022-02-14
KR102294970B1 (ko) 2021-08-26
ES2886586T3 (es) 2021-12-20
PH12016501723A1 (en) 2016-10-24
CN106061440A (zh) 2016-10-26
MY184658A (en) 2021-04-14
WO2015133479A1 (ja) 2015-09-11
TW201538211A (zh) 2015-10-16
SG11201607155WA (en) 2016-10-28
EA032887B1 (ru) 2019-07-31
CL2016002199A1 (es) 2017-03-03
TWI670106B (zh) 2019-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61440B (zh) 护膝及膝关节保护方法
CN106163460B (zh) 足关节用绷带
EP0705543A1 (en) Lower leg protection garment
KR20130132486A (ko) 하퇴용 서포터
EA027631B1 (ru) Опора для поддержки поясничного отдела позвоночника
KR102314566B1 (ko) 손목 관절용 붕대
JP2022051753A (ja) ボトム衣料
JP2018076628A (ja) 腰用サポーター
JP6489470B2 (ja) 腰用サポーター
JP2019073831A (ja) 肌着
JP2019081986A (ja) 衣服
JP2007009362A (ja) 膝用サポーター
CN215875135U (zh) 一种脚踝康复装置
US20220280321A1 (en) Orthotic
WO2021153686A1 (ja) ボトム衣料
JP3226121U (ja) ガードル
US20230149197A1 (en) Lower-limb orthotic device
JP2021155860A (ja) ボトム衣料
JP2013091881A (ja) サポー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