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7022B - 离心风扇及具有该离心风扇的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离心风扇及具有该离心风扇的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7022B
CN105987022B CN201510053168.3A CN201510053168A CN105987022B CN 105987022 B CN105987022 B CN 105987022B CN 201510053168 A CN201510053168 A CN 201510053168A CN 105987022 B CN105987022 B CN 1059870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ntrifugal fan
flow path
discharge
air
scro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531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7022A (zh
Inventor
孙旻守
徐己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987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70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70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70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离心风扇及具有该离心风扇的空调机,本发明的离心风扇包括:叶轮,涡旋外壳,其环绕所述叶轮,并形成有吸入口及吐出口;所述涡旋外壳包括:底板,涡旋壁,其连接于所述底板,并从切断部开始形成为涡旋形状,吐出壁,其从所述涡旋壁延伸而成;在所述底板上以朝向所述涡旋外壳的外侧方向凸出的方式突出形成有流路扩展部,该流路扩展部的流路截面积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变大。因此,沿涡旋壁扩展的方向及流路扩展部突出的方向这二个方向形成有扩展流路,由此,不仅能够提高吐出气流的正压恢复能力,还能够提高送风性能,而且,流路扩展部在底板上突出形成,从而能够提高流路扩展部周边的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离心风扇及具有该离心风扇的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心风扇及具有该离心风扇的空调机,特别地,涉及一种空气沿着涡旋壁流动的离心风扇及具有该离心风扇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离心风扇是借助叶轮(叶片)的旋转来利用离心力将空气从叶轮内侧向圆周方向排出的风扇,有多叶片式风扇(sirocco fan)、涡流风扇(turbo fan)等。
多叶片式风扇是具有多个短的前方弯曲形翼片(以下,称为前曲形叶片)的风扇,其因噪音少而广泛使用于换气装置或空调机。
多叶片式风扇包括:配置有多个前曲形叶片(blade)的叶轮(impeller);环绕叶轮的涡旋外壳。涡旋外壳在叶轮的左面、右面中的至少一面形成有喇叭口(bellmouth),该喇叭口用于引导空气的吸入。
离心风扇可设置于用于调节室内空气的空调机,其吸入室内的空气并将其流动到热交换机或过滤器等空调单元,被空调单元调节的空气吐出到室内。
KR 10-0789817B1(2007年12月31日公告)中公开了侧面整体倾斜而具有朝向外侧扩展的拔模角(draft angle)的离心风扇,这种离心风扇的整体大小会增大,从而降低离心风扇周边的空间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送风能力且周边的空间利用率高的离心风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离心风扇周边的空间利用率高且可实现紧凑化的叶轮的空调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离心风扇包括:叶轮,涡旋外壳,其环绕所述叶轮,并形成有吸入口及吐出口;所述涡旋外壳包括:底板,涡旋壁,其连接于所述底板,并从切断部开始形成为涡旋形状,吐出壁,其从所述涡旋壁延伸而成;在所述底板上以朝向所述涡旋外壳的外侧方向凸出的方式突出形成有流路扩展部,该流路扩展部的流路截面积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变大。
所述吸入口形成于所述涡旋外壳的后板部;所述吐出口形成于所述涡旋外壳的上部;所述底板与所述后板部相向;所述流路扩展部在所述底板上朝向前方突出形成。
所述流路扩展部的流路截面积沿所述涡旋壁及吐出壁逐渐变大。
所述流路扩展部从特定位置开始形成,该特定位置是指,自基准角度起旋转180°至270°所到达的位置。
所述涡旋外壳还包括与所述流路扩展部隔开的内吐出引导部;所述吐出口形成于所述流路扩展部和内吐出引导部之间。
本发明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包括:第一吐出单元,其形成有第一吐出流路,第二吐出单元,其形成有第二吐出流路,第一离心风扇,其用于向所述第二吐出流路吹送空气,第二离心风扇,其设置有空气管道,该空气管道配置于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前方;在所述空气管道和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空气通路,所述空气通路用于向所述第一吐出流路引导空气;所述第一离心风扇和第二离心风扇分别包括:叶轮,涡旋外壳,其环绕所述叶轮,并形成有吸入口及吐出口;所述涡旋外壳包括:底板,涡旋壁,其连接于所述底板,并从切断部开始形成为涡旋形状,吐出壁,其从所述涡旋壁延伸而成;在所述底板上以朝向所述涡旋外壳的外侧方向凸出的方式突出形成有流路扩展部,该流路扩展部的流路截面积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变大。
所述第二离心风扇的涡旋外壳位于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涡旋外壳的下侧。
所述吸入口形成于所述涡旋外壳的后板部;所述吐出口形成于所述涡旋外壳的上部;所述底板与所述后板部相向;所述流路扩展部在所述底板上朝向前方突出形成。
所述流路扩展部的流路截面积沿所述涡旋壁及吐出壁逐渐变大。
所述流路扩展部从特定位置开始形成,该特定位置是指,自基准角度起旋转180°至270°所到达的位置。
所述涡旋外壳还包括与所述流路扩展部隔开的内吐出引导部;所述吐出口形成于所述流路扩展部和内吐出引导部之间。
所述空气管道以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前方。
所述空气管道位于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流路扩展部的侧方。
所述空气管道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
所述空气管道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二离心风扇的流路扩展部的上端。
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涡旋外壳包括与所述空气管道相向的空气引导面。
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涡旋外壳形成有与所述空气管道相向的凹陷引导部;所述凹陷引导部的上端开放。
在本发明中,沿涡旋壁扩展的方向及流路扩展部突出的方向这二个方向形成有扩展流路,由此,不仅能够提高吐出气流的正压恢复能力,还能够提高送风性能,而且,流路扩展部在底板上突出形成,从而能够提高流路扩展部周边的空间利用率。
另外,第二离心风扇位于第一离心风扇的下侧,从第二离心风扇吹送的空气被引导到第一离心风扇的外表面和空气管道之间,通过上下配置第一离心风扇和第二离心风扇,能够使前后方向宽度及左右方向宽度分别得以最小化。
另外,可使第一离心风扇及空气管道占据的空间最小化,并能够提高第一离心风扇和空气管道占据的空间周边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参照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所附的附图更加明确理解。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内部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内部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吐出单元和第二吐出单元及第一离心风扇和第二离心风扇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第一离心风扇及第二离心风扇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5所示的第一离心风扇及第二离心风扇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图5所示的第一离心风扇的涡旋外壳的立体图。
图9是从后方侧看去图5所示的第一离心风扇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图5所示的第二离心风扇的涡旋外壳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后方侧看去图5所示的第二离心风扇时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可具体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内部的主视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内部的侧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吐出单元和第二吐出单元及第一离心风扇和第二离心风扇的立体图。
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以下,称为“空调机”)可包括:形成有第一吐出流路3的第一吐出单元4;形成有第二吐出流路5的第二吐出单元6。
空调机可包括至少一个离心风扇。
离心风扇包括:叶轮;涡旋外壳,其环绕叶轮,并形成有吸入口及吐出口。
涡旋外壳包括:底板;涡旋壁,其连接于底板,并从切断部(cutoff)开始形成为涡旋形状;吐出壁,其从涡旋壁延伸而成。
在底板上可以以朝向涡旋外壳的外侧方向凸出的方式突出形成有流路扩展部,所述流路扩展部的流路截面积沿空气流动方向增大。
吸入口可形成于涡旋外壳的后板部,吐出口可形成于涡旋外壳的上部,底板可与后板部相向,流路扩展部在底板上可朝向前方突出形成。在此,前方是指,在空调机的使用过程中该空调机朝向使用者的方向,也即空调机突出空气的方向。
流路扩展部的流路截面积可沿涡旋壁及吐出壁逐渐增大。流路扩展部可从自基准角度起旋转180度至270度所到达的位置开始形成。
涡旋外壳还可包括内吐出引导部,所述内吐出引导部与流路扩展部隔开,并且在该内吐出引导部与流路扩展部之间形成有上述吐出口。
空调机可包括:第一离心风扇8,其朝向第二吐出流路5吹送空气;第二离心风扇10,其设置有空气管道(air duct)14,该空气管道14配置在第一离心风扇8的前方。
空气管道14和第一离心风扇8的外表面之间可形成有空气通路12,所述空气通路12向第一吐出流路3引导空气。第二离心风扇10可位于第一离心风扇8的下侧。
第一离心风扇8可作用为朝向第二吐出单元6吹送空气的送风源,并可作用为将第二离心风扇10吹送的空气引导到第一吐出单元4的空气引导装置。
空调机可吸入室内的空气并改变其温度或清洁度等后,通过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吐出到外部。
空调机可包括:吸入本体16,其用于吸入空气;热交换机17,其使吸入本体16中吸入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吸入本体16上可形成有空气吸入口15。吸入本体16可位于空调机的后方部,第一离心风扇8及第二离心风扇10可吸入吸入本体16的后方的空气,并使其通过热交换机17。
吸入本体16上可设置有用于净化空气的净化单元18。净化单元18可包括用于过滤空气中的杂质的过滤器,并且可包括通过放电收集空气中的杂质的电集尘器,而且可包括用于在空气中产生离子的离子发生器。
热交换机17可在空气流动方向上位于空气吸入口15的后方。热交换机17可在空气流动方向上位于第一送风扇8及第二离心风扇10的前方。
热交换机17可位于吸入本体16的前方,在室内通过了吸入本体16的空气再通过热交换机17之后吸入到第一离心风扇8和第二离心风扇10中的至少一个。热交换机17可垂直设置于后述的壳体20内部。
空调机可包括用于形成外观的壳体20。
壳体20可包括底座21。壳体20可包括吸入本体16,吸入本体16可配置于基座21后方部上侧。
壳体20还可包括前面板22,所述前面板22用于形成空调机的前方下部外观。前面板22可配置于底座21的前方部上侧。前面板22可覆盖第一离心风扇8的前方及第二离心风扇10的前方。
空调机还可包括上板23,所述上板23用于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置第一吐出单元4及第二吐出单元6。上板23可以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的吐出单元支架。
空调机还可包括背盖24,所述背盖24配置于上板23的后方部上侧,并与第一吐出单元4的后方部及第二吐出单元6的后方部相向。
空调机还可包括顶盖25,所述顶盖25用于覆盖第一吐出单元4的上表面及第二吐出单元6的上表面。顶盖25以位于第一吐出单元4及第二吐出单元6的上侧的方式设置于背盖24。
空调机还可包括位于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之间的分隔壁26。分隔壁26可以以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吐出单元4和右侧吐出单元6之间。分隔壁26的左侧面可与第一吐出单元4的一部分相向,右侧面可与第二吐出单元6的一部分相向。
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可分别以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方式形成,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壳体20。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可分别以垂直中心轴为中心,向左右方向旋转。
如图4所示,空调机可包括:用于旋转第一吐出单元4的第一旋转机构31;用于旋转第二吐出单元6的第二旋转机构32。第一旋转机构31可使第一吐出单元4以第一垂直中心轴P为中心旋转。第二旋转机构32可使第二吐出单元6以第二垂直中心轴Q为中心旋转。第一垂直中心轴P和第二垂直中心轴Q可分别是上下方向,并可相互平行。
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可相互独立地进行旋转。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可朝向设置有空调机的室内的彼此不同的区域吐出调节后的空气。
当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中的一个朝向室内的左侧区域吐出调节后的空气时,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中的另一个可朝向室内的右侧区域吐出调节后的空气。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可都向空调机的前方吐出空气。
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可位于空调机的上部,并可形成空调机的上部一部分的外观。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中的一个可以是位于左侧的第一吐出单元4,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中的另一个可以是位于第一吐出单元4的右侧的第二吐出单元6。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可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隔开设置。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可位于相互不同的位置,并以相同的结构构成。
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除了通过第一旋转机构8和第二旋转机构10独立地旋转以外,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以下,对于共同的结构将称为吐出单元4、6来进行说明,而对于相互不同的结构将区分为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吐出单元6进行说明。此外,对于第一旋转机构31和第二旋转机构32的共同的结构将称为旋转机构31、32进行说明,而对于相互不同的结构将区分为第一旋转机构31和第二旋转机构32来进行说明。
吐出单元4、6可包括形成有吐出流路的吐出本体40。在吐出单元4、6的下部可形成有空气流入口36,并且在***部可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空气吐出口37。吐出单元4、6可包括吐出本体40,其在下部形成有空气流入口36,并在***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空气吐出口37。空气流入口36和空气吐出口37可在吐出本体40上以相互垂直的方向开放。空气流入口36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开放于吐出本体40。空气吐出口37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开放于吐出本体40。
吐出本体40可包括:形成有空气吐出口37的中空圆筒体42;用于堵住中空圆筒体44的上表面的上板44。空气流入口36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开放于吐出本体40的下部。空气流入口36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与上板44相向。空气流入口36可形成于中空圆筒体42的下端,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开放于配置在中空圆筒体42的下部的下板46。
中空圆筒体42的内部可形成有使从空气流入口36流入的空气通过的吐出流路。吐出流路可以以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方式形成,并可借助中空圆筒体42的内周面来形成。
从壳体20向上侧方向吹送的空气可通过吐出本体40的空气流入口36吹送到中空圆筒体42的内部,吹送到中空圆筒体42的内部的空气可在中空圆筒体42的内部向空气吐出口37流动,并通过空气吐出口37吐出到外部。
吐出单元4、6还可包括多个轮叶(vane)51、52、53、54,其用于调节通过吐出本体40引导的空气的风向。
多个轮叶51、52、53、54在位于吐出本体40的内部的状态下,可引导通过吐出流路的空气。多个轮叶51、52、53、54可在上下方向上以相互隔开的方式配置。多个轮叶51、52、53、54可在上下方向上以一列配置。与多个轮叶51、52、53、54接触的空气可沿着多个轮叶51、52、53、54转变其吐出方向,并可以多个轮叶51、52、53、54引导的方向改变其气流。
旋转机构31、32可包括:电机33;驱动齿轮34,其形成于吐出单元4、6并连接于电机33的旋转轴;从动齿轮35,其形成于吐出单元4、6并与驱动齿轮34啮合。
电机33可设置于空调机,可以是用于旋转吐出单元4、6的驱动源。电机33的旋转轴可以以向上突出的方式设置。电机33可设置于壳体20。电机33可设置于背盖24和上板25中的一个。第一旋转机构31的电机33和第二旋转机构32的电机33可以以相同的角度或速度运行,也可以以相互不同的角度或速度进行控制。
驱动齿轮34可接收电机33的驱动力并传递给从动齿轮35,可位于电机33和从动齿轮35之间,并且可在电机33运行时使从动齿轮35旋转。
从动齿轮35可分别形成于吐出单元4、6,当电机33运行时,其可通过旋转驱动齿轮34来旋转吐出单元4、6。第一旋转机构31的从动齿轮35可形成于第一吐出单元4,第二旋转机构32的从动齿轮35可形成于第二吐出单元6。
第一离心风扇8可被设置为位于第二离心风扇10的上侧,由此,可使空调机内的用于同时设置第一离心风扇8和第二离心风扇10的空间的左右宽度和前后宽度最小化。
可以以使第一离心风扇8和第二离心风扇10的风量彼此不同的方式进行控制,当第一离心风扇8的风量和第二离心风扇10的风量相互不同时,可以以彼此不同的温度进行调节由第一离心风扇8及第二吐出单元6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区域和由第二离心风扇10及第一吐出单元4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区域。
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第一离心风扇及第二离心风扇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图5所示的第一离心风扇及第二离心风扇的主视图,图8是示出图5所示的第一离心风扇的涡旋外壳的立体图,图9是从后方侧看去图5所示的第一离心风扇时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示出图5所示的第二离心风扇的涡旋外壳的立体图,图11是从后方侧看去图5所示的第二离心风扇时的分解立体图。
第一离心风扇8包括:叶轮80;环绕叶轮80的涡旋外壳82。
第一离心风扇8的叶轮80可由多叶片式风扇的鼓风机(blower)构成,如图9所示,其可包括:主板80a;形成于主板80a的叶片80b;用于连接多个叶片80b的轮缘(rim)80c。
第一离心风扇8可包括第一电机(未图示),其旋转轴连接于叶轮80并旋转叶轮80。第一电机的旋转轴可以水平设置。第一电机可安装于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或壳体20。当第一电机运行时,第一离心风扇8的叶轮80可借助第一电机旋转来使空气流动,叶轮80旋转时流动的空气被引导到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并吹送到第二吐出单元6。
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可形成有吸入口83及吐出口84,吸入口83和吐出口84可以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开放。
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包括:底板90;涡旋壁88,其从切断部86开始形成为涡旋形状。涡旋壁88可连接于底板90。涡旋壁88可以垂直连接于底板90。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可包括从涡旋壁88延伸的吐出壁92。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壁88可以以越靠近吐出壁92则越远离叶轮80的方式扩展。第一离心风扇8的吐出壁92可在空气流动方向上的涡旋壁88结束的位置朝上侧方向延伸,并可形成有吐出口84。第一离心风扇8的吐出壁92可以以矩形板体形状形成。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还可包括吐出引导装置94,所述吐出引导装置94在切断部86以弯折的形状形成,并在与第一离心风扇8的吐出壁92之间形成吐出口84。吐出引导装置94可以以越向上侧则与吐出壁92的距离越远的方式形成。
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还可包括形成有吸入口83的吸入板96。第一离心风扇8的吸入口83可以喇叭口形状形成。
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可包括:外壳本体95,其形成有切断部86、涡旋壁88、底板90、吐出壁92;结合于外壳本体95的吸入板96。吐出引导装置94可形成于外壳本体95或吸入板96。
在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的吸入板96可安装于外壳本体95的背面,吸入板96可构成涡旋外壳82的后板部。
第一离心风扇8的底板90可以是与第一离心风扇8的吸入口83相向的吸入口相向板。第一离心风扇8的底板90可构成涡旋外壳82的前板部。第一离心风扇8的叶轮80可在第一离心风扇8的底板90和吸入板96之间以水平中心轴为中心旋转。
在第一离心风扇8的底板90上可以以朝向涡旋外壳82的外侧方向凸出的方式突出形成有流路扩展部98,所述流路扩展部98的流路截面积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增大。其中,空气流动方向可以是借助第一离心风扇8的叶轮80来流动的空气沿着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壁88内面及吐出壁92的内面流动到吐出口84的方向。
第一离心风扇8的吸入口83可形成于涡旋外壳82的后板部,第一离心风扇8的吐出口84可形成于涡旋外壳82的上部,第一离心风扇8的底板90可以是与后板部相向的前板部。
第一离心风扇8的流路扩展部98可在底板90上朝前方突出形成。第一离心风扇8的流路扩展部98的流路截面积可沿涡旋壁88及吐出壁92逐渐增大。第一离心风扇8的流路扩展部98的流路截面积越靠近第一离心风扇8的吐出口84则越大。
如图7所示,第一离心风扇8的流路扩展部98可从自基准角度0°起沿叶轮旋转方向旋转150°至300°内的规定角度所到达的位置开始形成,可形成至吐出口84。其中,基准角度0°可以是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壁88与第一离心风扇8的吐出壁92交汇的界限。考虑到空气管道14的位置,第一离心风扇8的流路扩展部98可从260°至280°内的规定角度开始形成,并且其流路截面积逐渐增大。此外,第一离心风扇8的流路扩展部98的上端的流路截面积可最大。即,第一离心风扇8的流路扩展部98的开始端98a可位于从基准角度0°起旋转260°至280°之间的规定角度所到达的位置,其上端98b的流路截面积可以最大。
第一离心风扇8的底板90可以以仅流路扩展部98朝向前方突出的形状形成,而不是其整体倾斜形成。第一离心风扇8的流路扩展部98可仅在第一离心风扇8的底板90中靠近涡旋壁88及吐出壁92的一部分区域以圆形(round)的形状形成。相比于底板90整体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情况,能够提高第一离心风扇8的流路扩展部98侧方的空间利用率,并且使空气管道14和第一离心风扇8最大程度地紧凑化。
另外,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离心风扇8还可包括内吐出引导部97,所述内吐出引导部97配置于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的内部。内吐出引导部97可与第一离心风扇8的流路扩展部98隔开,并且在该内吐出引导部97与流路扩展部98之间形成有吐出口84。
第二离心风扇10包括:叶轮100;环绕叶轮100的涡旋外壳102。
第二离心风扇10的叶轮100可由多叶片式风扇的鼓风机构成,如图11所示,其可包括:主板100a;形成于主板100a的叶片100b;用于连接多个叶片100b的轮缘100c。
第二离心风扇10可包括第二电机(未图示),其旋转轴连接于叶轮100并使叶轮100旋转。第二电机的旋转轴可以水平设置。第二电机可安装于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外壳102或壳体20。当第二电机运行时,第二离心风扇10的叶轮100可通过第二电机进行旋转并使空气流动,叶轮100进行旋转时流动的空气被引导到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外壳102并吹送到空气通路12。
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外壳102可形成有吸入口103及吐出口104,吸入口103和吐出口104可以相互不同的方向开放。
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外壳102包括:底板110;涡旋壁108,其从切断部106开始形成为涡旋形状。涡旋壁108可连接于底板110。涡旋壁108可以垂直连接于第二离心风扇10的底板110。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外壳102可包括从涡旋壁108延伸的吐出壁112。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壁108可以以越靠近吐出壁112则越远离叶轮100的方式增大。第二离心风扇10的吐出壁112可在涡旋壁108结束的位置朝向上向延伸,并可形成有吐出口104。第二离心风扇10的吐出壁112可以矩形板体形状形成。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外壳102还可包括吐出引导装置114,所述吐出引导装置114在切断部106以弯折的形状形成,并在与第二离心风扇10的吐出壁112之间形成吐出口104。吐出引导装置114可形成为越向上侧则与吐出壁112之间的距离越远。
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外壳102还可包括形成有吸入口103的吸入板116。第二离心风扇10的吸入口103可以以喇叭口形状形成。
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外壳102可包括:外壳本体115,其形成有切断部106、涡旋壁108、底板110、吐出壁112;结合于外壳本体115的吸入板116。吐出引导装置114可形成于外壳本体115或吸入板116。在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外壳102中,吸入板116可安装于外壳本体115的背面,吸入板116可构成涡旋外壳102的后板部。
第二离心风扇10的底板110可以是与第二离心风扇10的吸入口103相向的吸入口相向板,第二离心风扇10的底板110可构成涡旋外壳102的前板部。第二离心风扇10的叶轮100可在第二离心风扇10的底板110和吸入板116之间以水平中心轴为中心旋转。
在第二离心风扇10的底板110上可以以朝向涡旋外壳102的外侧方向凸出的方式突出形成有流路扩展部118,所述流路扩展部118的流路截面积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增大。其中,空气流动方向可以是借助第二离心风扇10的叶轮100来流动的空气沿着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壁108内面及吐出壁112的内面流动的方向。
第二离心风扇10的吸入口103可形成于涡旋外壳102的后板部,第二离心风扇10的吐出口104可形成于涡旋外壳102的上部,第二离心风扇10的底板110可以是与后板部相向的前板部。
第二离心风扇10的流路扩展部118可在底板110上朝前方突出形成。第二离心风扇10的流路扩展部118的流路截面积可沿涡旋壁108及吐出壁112逐渐增大。第二离心风扇10的流路扩展部118的流路截面积可以越靠近第二离心风扇10的吐出口104则越大。
如图7所示,第二离心风扇10的流路扩展部118可从自基准角度0°起沿叶轮100的旋转方向旋转150°至300°内的规定角度所到达的位置开始形成,并可形成至吐出口104。其中,基准角度0°可以是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壁108与第二离心风扇10的吐出壁112交汇的界限。此外,第二离心风扇10的流路扩展部118可从170°至190°内的规定角度开始形成,并且其流路截面积逐渐增大。即,第二离心风扇10的流路扩展部118的开始端118a可位于从基准角度0°起旋转170°至190°内的规定角度所到达的位置,其上端118b的流路截面积可以最大。
第二离心风扇10的底板110可以以仅流路扩展部118朝向前方突出的形状形成,而不是其整体倾斜形成。第二离心风扇10的流路扩展部118可仅在第二离心风扇10的底板110中靠近涡旋壁108及吐出壁112的一部分区域以圆形的形状形成。与底板110整体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第二离心风扇10的流路扩展部118侧方的空间利用率。
如图11所示,第二离心风扇10还可包括内引导板部117,所述内引导板部117配置于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外壳102内部。内引导板部117可与第二离心风扇10的流路扩展部118隔开,并且在内引导板部117与流路扩展部118之间形成有吐出口104。
第二离心风扇10和第一离心风扇8的叶轮的旋转方向可以相反,当第一离心风扇8的叶轮80朝顺时针方向C进行旋转时,第二离心风扇10的叶轮100可朝逆时针方向CW进行旋转。第一离心风扇8的流路扩展部98可位于第二吐出单元6的下侧,空气管道14可位于第一吐出单元4的下侧,第二离心风扇10的流路扩展部118可位于空气管道14的下侧。
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外壳102可位于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的更下侧。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外壳102的高度可低于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的高度。空气管道14可位于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前方。
空气管道14可与第一离心风扇8一同发挥将从第二离心风扇10吹送的空气引导至第一吐出单元4的空气引导装置的作用。
可将空气管道14以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吐出单元4和第二离心风扇10的吐出口104之间。空气管道14的水平方向截面形状可以是半圆形。
空气管道14的上端142可位于第一吐出单元4的下侧。空气管道14的上部一部分可内插于第一吐出单元4的空气流入口36。空气管道14和第一吐出单元4可通过位于它们之间的另外的连接器(未图示)而相互连通。第一吐出单元4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于连接器,空气管道14可以以其上部一部分连接于连接器。
空气管道14的下端144可位于第二离心风扇10的流路扩展部118上端118b。
可以在与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外壳102独立地制作空气管道14之后,以使空气管道14位于流路扩展部118上侧的方式将空气管道14结合于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
空气管道14可以与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外壳102形成为一体,可以在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外壳102朝向上方突出形成。
从第二离心风扇10的流路扩展部118向上方吹送的空气可流入到空气管道14的内周面和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外表面一部分之间而被引导。
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可包括与空气管道14相向的空气引导面99。其中,如图8所示,空气引导面99可以是第一离心风扇8的底板90中被空气管道14覆盖的底板90的一部分。空气引导面99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平面形状形成,可借助空气管道14内周曲面和空气引导面99平面之间来引导从第二离心风扇10吹送的空气。
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外壳82可形成有与空气管道14相向的凹陷引导部100。凹陷引导部100的上端可开放。凹陷引导部100可与空气引导面99一同与空气管道14相向。空气引导面99可与空气管道14的下部相向,凹陷引导部100可与空气管道14的上部相向,引导到空气引导面99的空气可流入凹陷引导部100并被引导到凹陷引导部100。凹陷引导部100可包括下部引导部101A,所述下部引导部101A的流路截面积沿上向逐渐增大。凹陷引导部100的上端101B可开放。
空气管道14的左侧后端和空气管道14的右侧后端可分别以与第一离心风扇8的底板90接触的方式设置,其接触位置可位于第一离心风扇8的流路扩展部98的侧方。
以下,对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当第一离心风扇8运行时,室内的空气可通过空气吸入口15吸入,并通过净化单元18进行净化。空气可流动到热交换机17并与热交换机17进行热交换,然后,可吸入到第一离心风扇8的吸入口83。吸入到第一离心风扇8的吸入口83的空气,其可通过第一离心风扇8的叶轮80朝第一离心风扇8的叶轮80旋转方向流动,通过沿着第一离心风扇8的涡旋壁88及流路扩展部98朝两方向流动而可恢复正压,并通过第一离心风扇8的吐出壁92和流路扩展部98的引导而可吐出到第一离心风扇8的吐出口84。吐出到第一离心风扇8的吐出口84的空气可吹送到第二吐出单元6的第二吐出流路5,并可通过第一吐出单元4吐出到室内。
当第二离心风扇10运行时,室内的空气可通过空气吸入口15吸入,并通过净化单元18进行净化。空气可流动到热交换机17并与热交换机17进行热交换,然后,可吸入到第二离心风扇10的吸入口103。吸入到第二离心风扇10的吸入口103的空气,其可通过第二离心风扇10的叶轮100朝第二离心风扇10的叶轮100旋转方向流动,通过沿着第二离心风扇10的涡旋壁108及流路扩展部118朝两方向流动而可恢复正压,并通过第二离心风扇10的吐出壁112和流路扩展部118的引导而可吐出到第二离心风扇10的吐出口104。吐出到第二离心风扇10的吐出口104的空气吹送到第一离心风扇8和空气管道14之间的空气通路12,从第二离心风扇10吹送到空气通路12的空气,其可通过空气通路12流入到第一吐出单元4的第一吐出流路3,流入到第一吐出流路3的空气可从第一吐出单元4排出到外部。
当空调机进行运转时,第一离心风扇8和第二离心风扇10的风量可相互不同。例如,第一离心风扇8以高风量运行,第二离心风扇10以低风量运行,第一吐出单元4的空气吐出口37朝向前方方向、前方右侧的倾斜方向、右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第二吐出单元6的空气吐出口37可朝向前方方向、前方左侧的倾斜方向、左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在此情况下,空调机以中央为基准,可通过室内的右侧区域吐出更多的冷空气,室内的右侧区域相比室内的左侧区域更低温地得到制冷。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而是在本发明所属技术范围内可进行多种变形。

Claims (13)

1.一种离心风扇,其特征在于,
该离心风扇包括:
叶轮,
涡旋外壳,其环绕所述叶轮,并形成有吸入口及吐出口;
所述涡旋外壳包括:
吸入板,其形成有所述吸入口,且配置在所述涡旋外壳的后方侧,
底板,配置在所述涡旋外壳的前方侧,使得与所述吸入板相向,
涡旋壁,其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和吸入板,并从切断部开始形成为涡旋形状,
吐出壁,其从所述涡旋壁延伸而成;
在所述底板上,从自基准角度起沿所述叶轮旋转方向旋转规定角度所到达的位置开始,沿着所述涡旋壁的规定区间,以朝向所述涡旋外壳的外侧前方方向凸出的方式突出形成有流路扩展部,该流路扩展部的流路截面积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增大,
所述吐出壁以矩形板体形状形成,
所述吸入板以平面形状形成,
所述流路扩展部沿着所述涡旋壁和所述吐出壁形成在与所述涡旋壁和所述吐出壁相邻的区域,
所述流路扩展部从特定位置开始形成,该特定位置是指,自基准角度起旋转180°至270°所到达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吐出口形成于所述涡旋外壳的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扩展部的流路截面积沿所述涡旋壁及吐出壁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旋外壳还包括与所述流路扩展部隔开的内吐出引导部;
所述吐出口形成于所述流路扩展部和内吐出引导部之间。
5.一种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机包括:
第一吐出单元,其形成有第一吐出流路,
第二吐出单元,其形成有第二吐出流路,
第一离心风扇,其用于向所述第二吐出流路吹送空气,
第二离心风扇,其设置有空气管道,该空气管道配置于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前方;
在所述空气管道和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空气通路,所述空气通路用于向所述第一吐出流路引导空气;
所述第一离心风扇和第二离心风扇分别包括:
叶轮,
涡旋外壳,其环绕所述叶轮,并形成有吸入口及吐出口;
所述涡旋外壳包括:
吸入板,其形成有所述吸入口,且配置在所述涡旋外壳的后方侧,
底板,配置在所述涡旋外壳的前方侧,使得与所述吸入板相向,
涡旋壁,其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和吸入板,并从切断部开始形成为涡旋形状,
吐出壁,其从所述涡旋壁延伸而成;
在所述底板上,从自基准角度起沿所述叶轮旋转方向旋转规定角度所到达的位置开始,沿着所述涡旋壁的规定区间,以朝向所述涡旋外壳的外侧前方方向凸出的方式突出形成有流路扩展部,该流路扩展部的流路截面积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变大,
在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涡旋外壳的上侧部配置与所述第二吐出流路连通的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吐出口,
在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底板中没有形成流路扩展部的底板的部位,配置与所述空气管道相向的空气引导面,所述空气通路形成在所述空气管道与所述空气引导面之间,
所述流路扩展部从特定位置开始形成,该特定位置是指,自基准角度起旋转180°至270°所到达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离心风扇的涡旋外壳位于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涡旋外壳的下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扩展部的流路截面积沿所述涡旋壁及吐出壁逐渐变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旋外壳还包括与所述流路扩展部隔开的内吐出引导部;
所述吐出口形成于所述流路扩展部和内吐出引导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管道以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前方。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管道位于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流路扩展部的侧方。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管道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管道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二离心风扇的流路扩展部的上端。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离心风扇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涡旋外壳形成有与所述空气管道相向的凹陷引导部;
所述凹陷引导部的上端开放。
CN201510053168.3A 2014-10-16 2015-02-02 离心风扇及具有该离心风扇的空调机 Active CN1059870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40139922 2014-10-16
KR10-2014-0139922 2014-10-16
KR10-2015-0002894 2015-01-08
KR1020150002894A KR20160044998A (ko) 2014-10-16 2015-01-08 원심팬 및 그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7022A CN105987022A (zh) 2016-10-05
CN105987022B true CN105987022B (zh) 2020-02-28

Family

ID=55919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53168.3A Active CN105987022B (zh) 2014-10-16 2015-02-02 离心风扇及具有该离心风扇的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160044998A (zh)
CN (1) CN1059870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17010B (zh) * 2018-09-26 2023-10-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面板组件及出风装置
CN110259726A (zh) * 2019-06-25 2019-09-20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离心风机蜗壳及空调器
CN110159592A (zh) * 2019-06-25 2019-08-2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蜗壳渐变结构及空调器
CN110160146B (zh) * 2019-06-25 2024-06-1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KR102630063B1 (ko) * 2020-03-24 2024-01-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송풍기
KR20220007362A (ko) * 2020-07-10 2022-01-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청정기
KR102256310B1 (ko) 2020-11-06 2021-05-25 이준엽 전력 관리형 공조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7636A (en) * 1980-09-24 1983-01-11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er
US4738188A (en) * 1984-02-25 1988-04-19 Nishida Tekko Corporation Room air circulating apparatus
US20040240994A1 (en) * 2003-02-28 2004-12-02 Cole Eric S. Fan housing
KR20060095058A (ko) * 2005-02-25 2006-08-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US7862410B2 (en) * 2006-01-20 2011-01-04 American Power Conversion Corporation Air removal unit
JP4769118B2 (ja) * 2006-04-21 2011-09-07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遠心式多翼送風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044998A (ko) 2016-04-26
CN105987022A (zh) 2016-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7022B (zh) 离心风扇及具有该离心风扇的空调机
US10465697B2 (en) Centrifugal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KR102076668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1279085B (zh)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EP2584201A1 (en) Sirocco fan and air-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JP6213275B2 (ja) 送風機
EP3460254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12352108B (zh) 多叶片送风机以及空调装置
KR20140115192A (ko) 원심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KR20080054153A (ko) 터보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기
CN114930034A (zh) 离心送风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US20140315479A1 (en) Turbo fan and ceil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reof
EP1726890B1 (en) Indoor unit of an air conditioner
WO2007119532A1 (ja) ターボ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9196866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4353510A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遠心送風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211950924U (zh) 送风装置
JP2007285164A (ja) シロッコ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1226409A (ja) 多翼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KR102584604B1 (ko) 원심 송풍기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TWI840912B (zh) 冷凍循環裝置的室外機
KR20140018445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WO2023073768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機
CN218348719U (zh)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CN100532862C (zh) 具有防逆流结构的离心扇导向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