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34718B - 液体显影剂 - Google Patents

液体显影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34718B
CN105934718B CN201580005739.4A CN201580005739A CN105934718B CN 105934718 B CN105934718 B CN 105934718B CN 201580005739 A CN201580005739 A CN 201580005739A CN 105934718 B CN105934718 B CN 1059347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parts
particle
liquid developer
dispersing 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573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34718A (zh
Inventor
岩濑孝司
冈本胜利
柴田英雄
前田宽仁
井上智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kata In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kata In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kata Inx Corp filed Critical Sakata Inx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34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47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34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47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2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 G03G9/13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polymer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2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 G03G9/13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polymer components
    • G03G9/132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polymer component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2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 G03G9/125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qui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2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 G03G9/13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polymer components
    • G03G9/13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polymer component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2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 G03G9/135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stabiliser or charge-controlling ag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2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 G03G9/135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stabiliser or charge-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1355Ionic, organic compoun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quid Develop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于提供电子照相或静电记录用的液体显影剂,其为粒子的均一性、保存稳定性、定影性及电泳性良好的液体显影剂。作为解决方法,为提供如下液体显影剂:通过粒子分散剂使着色树脂粒子分散于绝缘性溶剂中而构成,着色树脂粒子为利用凝聚法,在绝缘性溶剂中使至少由颜料、包含含酸根树脂的粘合剂树脂、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及造粒助剂构成的着色树脂粒子造粒的物质,在此,作为所述造粒助剂,使至少具有1个碳化二亚胺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成为含酸根树脂中的活性氢的数:碳化二亚胺化合物中的碳化二亚胺基的数=1:0.01以上且小于1.00。

Description

液体显影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印刷机、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的电子照相或静电记录用的液体显影剂。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式为,着色图像形成的一种方式,其特征在于,在感光体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利用由静电力引起的引力或斥力使由着色树脂粒子构成的显影剂(一般被称作色粉)附着从而显影,进而使显影剂转印到印刷用基材上,通过热或压力使其定影,其概略如下所述。
首先,姑且使具有在暗处为绝缘体,在光亮处变成导电体的特性的感光体的整个面在暗处带电。然后根据印刷的图像,通过对相当于感光体的非图像部(或图像部)的部位照射光(导电化)而使电荷消失,从而在感光体表面选择性地制定带电部位和非带电部位形成静电潜像。其次,通过使由着色树脂粒子构成的显影剂带上与感光体相反的电荷并通过静电力使其附着(非图像部带电时,使其带上同种电荷而使其排斥,只按压图像部),显出静电潜像。最后,使显影剂从感光体表面转印到印刷用基材后,施加热或压力,使其定影从而形成着色图像。
这样的电子照相方式,作为印刷速度还不够,但可使着色剂附着在感光体上的自由的位置,与使用附着在固定部位的印刷版的方式相比,适用于制作(图像不同的)印刷品最少1部为止的少部数。因此,充分发挥其特长,被主要利用在商务用途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
作为电子照相方式所利用的显影剂,大致分成粉体的状态的干式显影剂和在液体中分散的液体显影剂。迄今为止,所说的电子照相方式基本都是利用干式显影剂。但是,为了得到高精细的印刷品,利用更小粒径的显影剂为有利,其中,由于粒径变得越小粒子之间的凝聚力越高,适度的流动性的维持成为困难,此外,存在飞散时劳动卫生上的问题(尘肺等)等,因此干式显影剂的粒径的下限为5μm左右。相对于此,液体显影剂不飞散,此外,由于粒子分散在液体中,可维持充分的流动性。因此,液体显影剂也可为小于1μm的小粒径,易得到高品质的图像。
通常,液体显影剂使用使含有颜料等的着色剂的着色树脂粒子(以下有时记作色粉粒子)分散在绝缘性溶剂中得到的物质。
作为制造这样的液体显影剂用的着色树脂粒子的方法,有凝聚法(析出法)。
凝聚法是指,使用着色剂(颜料)、树脂(粘合剂树脂)、溶解所述树脂的有机溶剂、不溶解所述树脂的绝缘性溶剂,通过从包含微细粒子化的分散状态的颜料和溶解状态的树脂的有机溶剂及绝缘性溶剂的混合液,除去有机溶剂或加成绝缘性溶剂(最终的组成中,有机溶剂被除去的情况较多),使所述树脂析出,并使包埋着色剂的树脂粒子(色粉粒子)分散于绝缘性溶剂中的方法。
由该方法所得到作为色粉粒子的着色树脂粒子,由于其形状为近似球形,粒径也成为均一,因此,认为用于液体显影剂时,相对于电泳方向的投影面积也均一化,电泳性也变得良好。尤其是由于色粉粒子通过一边进行由静电力引起的在绝缘性溶剂中电泳,一边附着于感光体的表面,从而进行显影,因此各粒子的电泳速度等的均一性成为用于得到美观印刷品的重要的性能。
然而,对于凝聚法,在树脂析出而形成着色树脂粒子时,必须使着色剂确实地包埋于内侧。对于颜料露出于作为着色树脂粒子的色粉粒子的表面的状态,主要受吸附于着色剂的表面的分散剂的影响,发生带电特性的差异等,每个色粉粒子的电泳性不同,从而可能会妨碍美观印刷。
此外,色粉粒子制成较小粒径且在绝缘性溶剂中稳定地分散也成为必须。色粉粒子为小粒径时存在如下问题:易发生粒子之间的凝聚,由此而引起粗大化等,所得到的液体显影剂的分散稳定性、印刷品的美观性变得不足。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利用具有酸性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和具有碱性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首先使其中的任意一种吸附在颜料表面,然后使内包于另外一种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着色树脂粒子分散于绝缘性溶剂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对于此方法,存在如下问题:由于粒径的均一性不足,因此成为电泳性差异的原因,经时的分散稳定性也不足。
因此,本申请人提出了使着色树脂粒子分散于绝缘性溶剂中而构成的液体显影剂,着色树脂粒子至少由颜料、在分子内包含至少一个含碱性基团的基团,介由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而引入聚酯链的碳化二亚胺类化合物的分散剂、含酸根树脂构成(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
通过该方法,粒径的均一性、经时的分散稳定性有所提升,但由于在此使用的具有碳化二亚胺基的化合物作为颜料分散剂被使用,因此吸附于颜料表面,与树脂粒子表面的酸根反应的可能性低。
而且,由于主粘合剂树脂与含酸根树脂的相溶性差,还会发现在着色剂的表面无法稳定地进行树脂的析出,无法得到粒度分布广且均一的着色树脂粒子的现象,除此之外,还会发现成为不与碱性基团相互作用的残余的酸性基团大量存在这样的条件时,粒子的形成性(造粒性)降低的现象,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印刷品的画质,被要求进一步的改善。
尤其是,对于利用液体显影剂的电子照相方式,通过在感光体的带电的部分与带有异种电荷的色粉粒子之间作用的静电力,色粉粒子在绝缘性溶剂中泳动,附着于感光体表面从而进行显影。因此,色粉粒子的电泳性为与显影的精度,即美观印刷性直接相关的性能。像最近这样,被要求高等级的美观印刷品的状况中,为了一边利用上述的酸-碱的相互作用,一边实现进一步的技术的改善,必须减小色粉粒子的粒径,并缩窄粒度分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19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再公表WO2007-0610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利用凝聚法所得到的电子照相或静电记录用的液体显影剂,其粒子的均一性、保存稳定性、定影性及电泳性良好。
本申请人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进行了深刻地研究,结果为作为新的概念,通过利用凝聚法所得到的着色树脂粒子中,通过根据含酸根树脂而以特定量利用由具有碳化二亚胺基的化合物构成的造粒助剂,从而开发完全解决本发明的课题的液体显影剂,完成了本发明。
1.一种液体显影剂,其特征在于,为通过粒子分散剂使着色树脂粒子分散于绝缘性溶剂中而构成,所述着色树脂粒子为利用凝聚法,在绝缘性溶剂中使至少由颜料、包含含酸根树脂的粘合剂树脂、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及造粒助剂构成的着色树脂粒子造粒的物质,在此,作为所述造粒助剂,使至少具有一个碳化二亚胺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成为含酸根树脂中的活性氢的数:碳化二亚胺化合物中的碳化二亚胺基的数=1:0.01以上且小于1.00。
2.根据1所述的液体显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粒助剂为在侧链及/或主链具有数均分子量200~10000的聚酯链及/或聚醚链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
3.根据1或2所述的液体显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粒助剂为进一步使具有羟基的聚酯化合物及/或聚醚化合物与在两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反应所得到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
4.根据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显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树脂包含酸价0以上且小于20mgKOH/g的树脂和酸价20~250mgKOH/g的含酸根树脂。
着色树脂粒子为利用凝聚法,在绝缘性溶剂中使至少由颜料、包含含酸根树脂的粘合剂树脂、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及造粒助剂构成的着色树脂粒子造粒的物质,将该着色树脂粒子通过粒子分散剂,分散于绝缘性溶剂而构成液体显影剂,进而,在着色树脂粒子中,作为造粒助剂,通过相对于树脂的酸根的合计当量,以特定量配合至少具有一个碳化二亚胺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可得到使粒子的均一性、保存稳定性、定影性及电泳性提高的液体显影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液体显影剂进行详细的说明。
(着色树脂粒子)
通过凝聚法所得到的着色树脂粒子的形状为近似球形,粒径也均一,因此符合期待。为了使处于溶解状态的树脂析出时包埋着色剂,在着色剂的表面稳定地进行树脂的析出的条件为必须。此外,由于着色剂未被树脂包埋而残留时,绝缘性溶剂自身着色,成为使没有着色树脂粒子的地方着色的原因,因此,全部的着色剂被包埋在树脂粒子中的条件也成为必须。除此之外,着色剂未完全包埋在树脂粒子内而露出于表面时,可能无法得到粒度分布广且均一的着色树脂粒子。
(颜料)
作为着色树脂粒子中含有的上述颜料,可使用公知的无机颜料、有机颜料。作为上述无机颜料,例如乙炔炭黑、石墨、铁红、黄铅、群青、炭黑、氧化钛等为宜。此外,作为上述有机颜料,例如偶氮颜料、色淀颜料、酞菁颜料、异吲哚满颜料、蒽醌颜料、喹吖啶酮颜料等为宜。本发明中,这些颜料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但从图像浓度的点出发,优选在最终的着色树脂粒子中成为5~70质量%。
(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
着色树脂粒子中含有上述颜料时,作为用于使上述颜料分散的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可使用下述记载的造粒助剂以外的公知的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
应予说明,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为溶解于后述的有机溶剂,不溶于绝缘性溶剂的物质。
作为上述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具体例子,例如可列举含碱性基团的聚氨酯类树脂、含碱性基团的聚酯树脂、(聚)胺化合物的氨基及/或在亚氨基被引入聚酯的(聚)胺衍生物等。此外,作为市售的上述颜料分散剂,例如可列举BYK-160、162、164、182(毕克化学公司制),EFKA-47(EFKA)公司制,AJISPER-PB-821、822(味之素公司制),Solsperse24000(Zeneca公司制)等。本发明中,可根据需要单独或合用2种以上这些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作为上述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相对于上述颜料100质量份,为10~100质量份。小于10质量份时,存在制造的着色树脂粒子分散物中的着色树脂粒子的分散性不充分的情况,大于100质量份时,存在导致妨碍印刷适性的情况。上述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含量的更优选下限为20质量份,更优选上限为60质量份。
(造粒助剂)
作为得到着色树脂粒子时使用的造粒助剂,为使上述着色树脂粒子的均一性提高的物质,可使用至少具有1个碳化二亚胺基,数均分子量为500~100000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此时,通过在酸根和碳化二亚胺基可反应的时期,投入相对于含酸根树脂的特定量,提高主粘合剂树脂与含酸根树脂的相溶性为必须。
在碳化二亚胺化合物中,优选在侧链及/或主链上具有数均分子量200~10000的聚酯链及/或聚醚链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
作为至少具有1个碳化二亚胺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为在分子内至少具有一个碳化二亚胺基,即以-N=C=N-所表示的基团的化合物。
应予说明,造粒助剂为溶解于后述有机溶剂,不溶于绝缘性溶剂的物质。
作为碳化二亚胺化合物,可列举具有异氰酸酯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使具有异氰酸酯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的异氰酸酯基与可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化合物反应所得到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使至少具有2个以上碳化二亚胺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的碳化二亚胺基与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化合物反应所得到的具有碳化二亚胺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
具体而言,可列举:
(1)通过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脱碳酸反应所得到的在两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CarbodiliteV-01、V-03、V-05等,均为日清纺公司制)
(2)使用可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扩链剂(2,4-二甲基-1,5-戊二醇、甲基二乙醇胺等的二醇化合物,二胺化合物,肼等),将在(1)的两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扩链所得到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
(3)使在(1)的两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与具有数均分子量200~10000的羟基的聚酯化合物(例如,以低分子一元醇及/或低分子二元醇化合物作为引发剂,将ε-己内酯、γ-丁内酯等开环聚合所得到的具有羟基的聚酯化合物;低分子二元醇化合物与低分子羧酸化合物在低分子化合物过量下反应所得到的含羟基的聚酯化合物;使羟基硬脂酸与一元醇反应所得到的含羟基的聚酯化合物等)及/或具有数均分子量200~10000的含羟基的聚醚化合物(例如,使亚烷基氧化物与低分子一元醇及/或低分子二元醇化合物进行加成反应所得到的具有羟基的聚醚化合物等)反应所得到的在主链上具有聚醚链及/或聚酯链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
(4)在(1)中的两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且具有2个以上碳化二亚胺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的异氰酸酯基与低分子醇反应后,其次使具有数均分子量200~10000的羧基的聚酯化合物(例如,以单或聚羟基羧酸为引发剂,将ε-己内酯、γ-丁内酯等开环聚合所得到的具有羟基和羧基的聚酯化合物;羟基羧酸自身缩合后的具有羟基和羧基的聚酯化合物等)及/或具有数均分子量200~10000的羧基的聚醚化合物(例如,以单或聚羟基羧酸为引发剂,使亚烷基氧化物进行加成反应所得到的具有羧基的聚醚化合物等)反应所得到的在侧链具有聚醚链及/或聚酯链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等。
其中,优选在主链上具有聚醚链及/或聚酯链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
本发明中的数均分子量为基于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法)<聚苯乙烯换算>所得的分子量,作为装置使用Water 2690(沃特世公司制),作为色谱柱使用Plgea5μMIXED-D(Polymer Laboratories公司制)。
造粒助剂的含量优选以成为如下进行配合:相对于下述所述的粘合剂树脂及含酸根树脂的酸根的合计当量,碳化二亚胺化合物的碳化二亚胺基当量为碳化二亚胺基当量/酸根当量=0.01以上且小于1。
碳化二亚胺基当量小于0.01时效果变少。成为1以上时,由于在制造中粘度变高,导致搅拌不良从而粒子变得不均一,因此不优选。
(含有含酸根树脂的粘合剂树脂)
作为含有含酸根树脂的粘合剂树脂,可只使用含酸根树脂,也可组合使用含酸根树脂和不含酸根树脂。
本发明的含酸根树脂是指酸价在大于0mgKOH/g且250mgKOH/g以下的范围的树脂,不含酸根树脂是指酸价为0mgKOH/g的树脂。
作为含酸根树脂,也可合用酸价大于0mgKOH/g且20mgKOH/g以下的树脂与酸价大于20mgKOH/g且250mgKOH/g以下的含酸根树脂。尤其是优选合用不含酸根的树脂及/或酸价大于0mgKOH/g且20mgKOH/g以下的树脂与酸价大于20mgKOH/g且250mgKOH/g以下的含酸根树脂,进一步优选合用酸价大于0mgKOH/g且20mgKOH/g以下的聚酯树脂与酸价大于20mgKOH/g且250mgKOH/g以下的含酸根共聚物树脂。
应予说明,含有含酸根树脂的树脂溶解于后述的有机溶剂,不溶于绝缘性溶剂。
作为酸价为0mgKOH/g以上且20mgKOH/g以下的树脂,可使用相对于纸、塑料薄膜等的粘附物具有定影性的公知的树脂,例如可使用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酯树脂、丙烯酸树脂、醇酸树脂、松香改性树脂等的树脂,根据需要,这些树脂可单独使用或合用2种以上。其中由于耐涂抹性、印刷适性的点优选聚酯树脂。作为酸价为0mgKOH/g以上且20mgKOH/g以下的树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相对于上述颜料100质量份,为100~1000质量份。
作为酸价为20~250mgKOH/g的含酸根树脂,优选相对于印刷用纸等的粘附物具有定影性的热塑性树脂。具体而言可列举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聚乙酸乙烯共聚物、乙烯-聚乙酸乙烯共聚物的部分皂化物、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等的烯烃树脂,热塑性饱和聚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树脂、苯乙烯-丙烯酸改性聚酯树脂等的苯乙烯类树脂,醇酸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松香改性酚醛树脂,松香改性顺丁烯二酸树脂,松香改性反丁烯二酸树脂,(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等的丙烯酸类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乙酸乙烯树脂,偏二氯乙烯树脂,氟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缩醛树脂等的,作为聚合材料、加成材料使用羧酸化合物的方法、通过过氧化物处理等引入羧基、磺酸基、磷酸根等的酸性基团的物质。而且可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作为上述含酸根树脂,优选含羧基树脂,更优选含羧基共聚物,进一步优选苯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
作为酸价为20~250mgKOH/g的含酸根树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为在液体显影剂中0.1~10质量%,优选0.5~5质量%,进一步优选1~4质量%。
通过合用酸价为20~250mgKOH/g的含酸根树脂,利用凝聚法的着色树脂粒子的造粒性变得更好。应予说明,酸价为20~250mgKOH/g的含酸根树脂的酸价大于250mgKOH/g时有电泳性降低的趋势,因此不优选。
(粒子分散剂)
对于液体显影剂,为了提高着色树脂粒子的分散性,进一步含有粒子分散剂。
应予说明,粒子分散剂为溶解于绝缘性溶剂及后述有机溶剂的物质。
粒子分散剂为溶解于绝缘性液体,用于提高着色树脂粒子的分散性的物质,例如可列举聚胺化合物与羟基羧酸自身缩合物的反应产物。使用后述凝聚法制造液体显影剂时,通过在该粒子分散剂与上述含酸根树脂共存下,使着色树脂粒子分散于绝缘性溶剂中,可提高绝缘性溶剂中的着色树脂粒子的分散稳定性。此外,还可以提高着色树脂粒子的带电特性、电泳性。
粒子分散剂优选胺价为5~300mgKOH/g。在上述范围内时,着色树脂粒子的分散稳定性良好,且还可得到优异的带电特性。应予说明,本申请说明书中,“胺价”为相对于粒子分散剂的固形成分1g,使用0.1N的盐酸水溶液,通过电位差滴定法(例如COMTITE(AUTOTITRATOR COM-900、BURET B-900、TITSTATIONK-900)、平沼产业公司制)测定后,换算成氢氧化钾的当量(mg)的值。
作为上述聚胺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聚乙烯胺类聚合物、聚烯丙胺类聚合物、聚二烯丙胺类聚合物、二烯丙胺-马来酸共聚物等,进而还可列举在这些的聚合物中包含聚苯胺单位、聚吡咯单位等的聚合物。此外,作为上述聚胺化合物,还可列举乙二胺等的脂肪族聚胺、环戊二胺等的脂环族聚胺、亚苯二胺等的芳香族聚胺、苯二甲二胺等的芳香脂肪族聚胺、肼及其衍生物等。其中,优选聚烯丙胺类聚合物。
作为构成上述羟基羧酸自身缩合物的羟基羧酸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乙二醇酸、乳酸、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羟基己酸、羟基辛酸、羟基癸酸、羟基月桂酸、羟基肉豆蔻酸、羟基棕榈酸、羟基硬脂酸、蓖麻醇酸、蓖麻油脂肪酸、它们的加氢物等。优选碳原子数12~20的羟基羧酸、更优选碳原子数12~20的12-羟基羧酸,特别优选12-羟基硬脂酸。
作为适宜的粒子分散剂,可列举聚胺化合物与羟基硬脂酸自身缩合物的反应产物等,具体而言,可列举聚烯丙胺与12-羟基硬脂酸自身缩合物的反应产物、聚乙烯聚胺与12-羟基硬脂酸自身缩合物的反应产物、二烷基氨基烷胺与12-羟基硬脂酸自身缩合物的反应产物、聚乙烯胺与12-羟基硬脂酸自身缩合物的反应产物等的聚胺化合物与12-羟基硬脂酸自身缩合物的反应产物。作为上述粒子分散剂的市售品,例如可列举AJISPER-PB817(味之素公司制)、Solsperse11200、13940、17000、18000(日本Lubrizol公司制)等。其中优选的为聚烯丙胺与12-羟基硬脂酸自身缩合物的反应产物,因为从初期及长期保存之间的粒子分散性良好,进而带电特性也优异的点出发,所以优选。
本发明中,这些粒子分散剂可使用1种或2种以上,其含量优选在液体显影剂中为0.5~3.0质量%。
(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60℃的树脂及/或蜡)
为了提高液体显影剂的耐摩擦性,优选使着色树脂粒子中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60℃的树脂及/或蜡。
应予说明,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60℃的树脂、蜡为溶解于后述有机溶剂,不溶于绝缘性溶剂的物质。
作为上述树脂,例如可列举具有聚酯结构及/或聚醚结构的树脂,其中,优选至少选自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及聚酯聚醚多元醇中一种以上,其中优选聚酯多元醇。
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60℃的树脂的含量,优选在着色树脂粒子中含有1.0~5.0质量%,进一步优选1.0~3.0质量%。只要在1.0~5.0质量%的范围,显影后的印刷面就不会剥离。
此外,作为蜡,优选酸价为0.5~20mgKOH/g的范围内的氧化聚乙烯蜡。蜡的适宜使用量为在液体显影剂中的全部固形成分100质量%中,为0.1~10质量%的范围。
该氧化聚乙烯蜡,为了使泳动性提高,使由液体显影剂印刷所得到的印刷品的耐摩擦性提高,优选使用在含碱性基团化合物的存在下所处理的物质。作为在含碱性基团化合物的存在下所处理的氧化聚乙烯蜡,使用在绝缘性溶剂中搅拌·混合氧化聚乙烯和含碱性基团化合物的物质。作为上述所搅拌混合的物质,可为预先在绝缘性溶剂中搅拌·混合氧化聚乙烯和含碱性基团化合物的物质,也可为通过下述所述的凝聚法(颜料分散剂、粒子分散剂为含碱性基团的分散剂(含碱性基团的化合物))使着色树脂粒子形成时预先含有聚乙烯蜡,制造时在绝缘性溶剂中将氧化聚乙烯和具有碱性基团的分散剂搅拌·混合的物质。
(电荷控制剂)
液体显影剂可根据需要进一步包含电荷控制剂。
作为上述电荷控制剂,可使用大致分为在以下说明的(1)及(2)的两种类型。
(1)由可对着色树脂粒子的表面进行离子化或离子的吸附的物质包覆的类型。
作为此类型的电荷控制剂,例如亚麻籽油、大豆油等的油脂,醇酸树脂,卤化聚合物,芳香族聚羧酸,含酸根水溶性染料,芳香族聚胺的氧化缩合物等为宜。
(2)溶解于绝缘性液体中,使着色树脂粒子与可进行离子的交换的物质共存的类型。
作为此类型的电荷控制剂,例如,环烷酸钴、环烷酸镍、环烷酸铁、环烷酸锌、辛酸钴、辛酸镍、辛酸锌、十二烷酸钴、十二烷酸镍、十二烷酸锌、2-乙基己烷酸钴等的金属皂类,石油类磺酸金属盐、磺基琥珀酸酯的金属盐等的磺酸金属盐类,卵磷脂等的磷脂质,叔丁基水杨酸金属配位体等的水杨酸金属盐类,聚乙烯吡咯烷酮树脂,聚酰胺树脂,含磺酸树脂,羟基苯甲酸衍生物等为宜。
(绝缘性溶剂)
作为绝缘性溶剂,优选不溶解上述含有含酸性基团树脂的粘合剂树脂、上述含有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但是,造粒助剂除外)、上述造粒助剂、玻璃化温度为-120~-60℃的树脂、蜡且具有电气绝缘性的绝缘性溶剂。作为满足这样的条件的绝缘性溶剂,可列举不挥发性的绝缘性烃类,更优选脂肪族烃类、脂环式烃类。其中尤其是从臭味、无害性、花费的点,优选正链烷烃类化合物、异链烷烃类化合物、环烷烃类化合物、及这些中的2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等的高沸点(沸点为150℃以上)链烷烃类溶剂。具体而言,作为这些的市售品,例如可列举Isopar G、Isopar H、Isopar L、Isopar M、Exxsol D80、Exxsol D110(以上均为Exxon公司制)、Shellsol TM(壳牌石油化学株式会社制)、IP Solvent 1620、IPSolvent 2028、IP Solvent 2835(以上均为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制)、Morescowhite P-40、Morescowhite P-55、Morescowhite P-80(以上均为松村石油研究所制造的流动石蜡)、流动石蜡No.40-S、流动石蜡No.55-S(以上均为中央化成株式会社制的流动石蜡)等。
(根据需要使用的其他的添加剂)
此外,液体显影剂与印刷机、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的用途相关,可根据需要配合颜料分散助剂以外的添加剂。
其次,对使用凝聚法制造本发明的液体显影剂的方法进行说明。对于本发明的液体显影剂的根据凝聚法制造的方法,可列举公知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03—241439号公报、再公表公报(WO2007/000974号、WO2007/000975号)所记载的方法。
以下,对液体显影剂的制造方法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但是,以下说明的制造方法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
应予说明,作为由下述的凝聚法制造的液体显影剂所使用的有机溶剂为上述的含有含酸根树脂的粘合剂树脂、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造粒助剂、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60℃的树脂、蜡、使粒子分散剂溶解的有机溶剂。例如,可列举四氢呋喃等的醚类,甲基乙基酮、环己酮等的酮类,乙酸乙酯等的酯类,甲苯、苯等的芳香族烃类。这些可单独使用,也可合用2种以上。
此外,也可不通过凝聚法而采用公知的造粒方法,那时,要特别注意,不使颜料露出于所得到的树脂粒子表面。
作为具体的制造方法,首先,将颜料、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及有机溶剂的一部分混合,得到使用立式球磨机、球磨机、砂磨机、珠磨机等的介质型分散机,或高速搅拌机、高速均化器等的非介质型分散机使颜料分散的颜料分散液。然后,在该颜料分散液中,添加含有含酸根树脂的粘合剂树脂、造粒助剂、根据需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60℃的树脂、蜡等的其他的添加剂、剩余的有机溶剂。其后,更优选添加粒子分散剂,一边使用高速剪切搅拌装置搅拌一边添加绝缘性溶剂,从而可得到混合液。应予说明,制备上述颜料分散液时,可预先添加含有含酸根树脂的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60℃的树脂、蜡后,分散颜料。
然后,将上述混合液一边通过高速剪切搅拌装置进行搅拌,一边进行有机溶剂的馏去,从而可得到本发明的液体显影剂。此外,所得到的液体显影剂中的固形成分浓度高时,为了成为所要求的固形成分浓度可加入绝缘性溶剂。而且也可根据需要加入电荷控制剂等其他的添加剂等。应予说明,同时进行有机溶剂的馏去与绝缘性溶剂的添加也可得到本发明的液体显影剂。
作为上述高速剪切搅拌装置,为能够施加搅拌·剪切力的装置,可利用均化器、均质搅拌器等。对于这些,有各种各样的容量、转数、型号等,只要根据生产样式使用适合的装置即可。应予说明,作为使用均化器时的转数,优选500转(rpm)以上。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液体显影剂进行更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只要不脱离其宗旨和使用范围就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应予说明,以下的叙述中,没有特别说明,“部”及“%”分别意味着“质量份”及“质量%”。
<含酸根树脂>
·聚酯树脂:异/对苯二甲酸、偏苯三酸、双酚A类、Mw:90,000、Tg:64℃、AV:5、OHV:47
·苯乙烯/丙烯酸硬脂酸酯/丙烯酸=56/30/14
(重均分子量68000、理论酸价75KOHmg/g)
通过使上述所示的组成(摩尔比)的单体分别进行聚合反应,从而得到含有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的树脂。
<颜料>
胭脂红6B
pH2.8的酸性炭黑
本发明中,由于青色、黄色颜料可得到与品红同样的效果,因此省略。
<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
碳化二亚胺分散剂
在配备了回流冷凝管、氮气引入管、搅拌棒、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1823份CarbodiliteV-01(固形成分50%),178份N-甲基二乙醇胺,在约100℃下保持3小时,使异氰酸酯基与羟基反应,其次加入2915份末端具有羧基的分子量2000的聚己丙酰胺,5104份甲基乙基酮,在约80℃下保持2小时,使碳化二亚胺基与羧基反应从而得到颜料分散剂(40%溶液)。
PB821(Ajinomoto Fine-Techno株式会社制胺类分散剂)
<造粒助剂>
造粒助剂1
在配备了回流冷凝管、氮气引入管、搅拌棒、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1823份CarbodiliteV-01(固形成分50%),178份N-甲基二乙醇胺,在约100℃下保持3小时,使异氰酸酯基与羟基反应,其次,加入2915份末端具有羧基的分子量2000的聚己丙酰胺,5104份甲基乙基酮,在约80℃下保持2小时,使碳化二亚胺基与羧基反应从而得到造粒助剂1(40%溶液)。
造粒助剂2
在配备了回流冷凝管、氮气引入管、搅拌棒、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1823份CarbodiliteV-01(固形成分50%),2197份Kurapol P-1010(己二酸与3-甲基-1,5戊二醇的脱水缩合产物,两末端羟基,分子量1000),在约110℃下保持3小时,使异氰酸酯基与羟基反应,在减压下馏去甲苯后,加入3109份甲基乙基酮从而得到造粒助剂2(50%溶液)。
造粒助剂3
在配备了回流冷凝管、氮气引入管、搅拌棒、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1823份CarbodiliteV-01(固形成分50%),2145份Kurapol P-1010,在约110℃下保持3小时,使异氰酸酯基与羟基反应,其次,加入2915份末端具有羧基的分子量2000的聚己丙酰胺,4500份甲基乙基酮,在约80℃下保持2小时,使碳化二亚胺基与羧基反应从而得到造粒助剂3(40%溶液)。
造粒助剂4
在配备了回流冷凝管、氮气引入管、搅拌棒、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1823份CarbodiliteV-01(固形成分50%),2197份聚己丙酰二醇胺(Mw1000),在约110℃下保持3小时,使异氰酸酯基与羟基反应,在减压下馏去甲苯后,加入3109份甲基乙基酮从而得到造粒助剂4(50%溶液)。
造粒助剂5
在配备了回流冷凝管、氮气引入管、搅拌棒、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1823份CarbodiliteV-01(固形成分50%),1816份聚乙二醇(分子量1000),在约110℃下保持3小时,使异氰酸酯基与羟基反应后,加入4089份甲基乙基酮从而得到造粒助剂5(40%溶液)。
造粒助剂6
CarbodiliteV-01(固形成分50%)
造粒助剂7
CarbodiliteV-02(固形成分50%)
<粒子分散剂>
PB817(Ajinomoto Fine-Techno株式会社制,聚胺化合物与羟基羧酸缩合物的反应产物)
<有机溶剂>
甲基乙基酮(MEK)
<绝缘性溶剂>
IP Solvent 2028(正链烷烃)
<电荷控制剂>
叔丁基水杨酸铬盐
(实施例1)使用造粒助剂1
将20.00份颜料(胭脂红6B),4.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6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29.0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3.49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3.0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4.8755份造粒助剂1(固形成分40%),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数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实施例1的液体显影剂。
(实施例2)使用造粒助剂2
将20.00份颜料(胭脂红6B),4.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6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29.0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4.74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3.0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1.40份造粒助剂2(固形成分50%),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实施例2的液体显影剂。
(实施例3)使用造粒助剂3
将20.00份颜料(胭脂红6B),4.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6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29.0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2.54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3.0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7.25份造粒助剂3(固形成分40%),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实施例3的液体显影剂。
(实施例4)使用造粒助剂4
将20.00份颜料(胭脂红6B),4.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6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29.0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4.74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3.0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1.4份造粒助剂4(固形成分50%),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实施例4的液体显影剂。
(实施例5)使用造粒助剂5
将20.00份颜料(胭脂红6B),4.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6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29.0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4.74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3.0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1.75份造粒助剂5(固形成分40%),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载液的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实施例5的液体显影剂。
(实施例6)使用造粒助剂6
将20.00份颜料(胭脂红6B),4.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6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29.00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5.24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3.0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0.40份造粒助剂6(固形成分50%),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实施例6的液体显影剂。
(实施例7)使用造粒助剂8
将20.00份颜料(胭脂红6B),4.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6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29.00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5.04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3.0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1.0份造粒助剂8(固形成分40%),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实施例7的液体显影剂。
(实施例8)大量使用造粒助剂4
将20.00份颜料(胭脂红6B),4.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6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29.0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6.34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0.1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4.00份造粒助剂4(固形成分50%),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实施例8的液体显影剂。
(实施例9)少量使用造粒助剂4
将20.00份颜料(胭脂红6B),4.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6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29.0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5.34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3.0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0.2份造粒助剂4(固形成分50%),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实施例9的液体显影剂。
(对比例1)不使用造粒助剂
将20.00份颜料(胭脂红6B),4.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6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29.0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4.44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3.0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对比例1的液体显影剂。
(对比例2)大量使用造粒助剂4(超过造粒助剂的使用量的上限)
将20.00份颜料(胭脂红6B),4.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6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29.0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5.34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0.1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6.00份造粒助剂4(固形成分50%),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对比例2的液体显影剂。
(对比例3)造粒助剂4作为颜料分散剂使用
将20.00份颜料(胭脂红6B),13.4份作为颜料分散剂的造粒助剂4(固形成分50%),66.62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29.0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4.66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3.0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对比例3的液体显影剂。
(实施例10)使用造粒助剂4
将20.00份炭黑,8.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2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32.5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3.7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1.5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2.20份造粒助剂4(固形成分50%),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实施例10的液体显影剂。
(实施例11)少量使用造粒助剂4
将20.00份炭黑,8.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2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32.5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4.7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1.5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0.20份造粒助剂4(固形成分50%),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实施例11的液体显影剂。
(实施例12)大量使用造粒助剂4
将20.00份炭黑,8.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2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32.5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4.2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0.1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4.00份造粒助剂4(固形成分50%),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实施例12的液体显影剂。
(对比例4)不使用造粒助剂
将20.00份炭黑,8.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2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32.5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24.8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1.5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对比例4的液体显影剂。
(对比例5)过量使用造粒助剂4
将20.00份炭黑,8.00份作为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PB-821,72份甲基乙基酮混合,使用直径5mm的钢珠以漆用振动器混炼15分钟后,使用直径0.05mm的氧化锆珠,以艾格电动搅拌机(Eiger Motormill)M—250(Eiger Japan公司制)进一步混炼2小时。在32.50份该混炼物中添加19.8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聚酯树脂,1.50份作为含酸根树脂的含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10.00份造粒助剂4(固形成分50%),88.000份甲基乙基酮,在50℃下加热搅拌。
其后,添加1.0份粒子分散剂PB817并搅拌后,一边以63.597份作为绝缘性溶剂的IP Solvent 2028稀释一边搅拌,得到混合液。然后,使用在由密闭式搅拌槽构成的均化器连接有溶剂馏去装置(连接于减压装置)的装置,一边使用均化器高速搅拌(转速5000rpm)混合液,一边通过减压装置将混合液温度升温至50℃,其后,进行减压,从密闭式搅拌槽将甲基乙基酮完全馏去,添加0.003份电荷控制剂并搅拌,得到对比例5的液体显影剂。
<评价方法>
通过以下的评价方法评价实施例1~12及对比例1~5的各液体显影剂,其结果示于表1。
(泳动性)
使用泳动池进行粒子的观察从而确认电泳性(条件:电极间距:80μm,外加电压:200V)。
○:粒子不凝聚,顺畅地泳动
×:粒子一边形成凝聚体一边泳动
(耐摩擦性)
在滚子间供给各液体显影剂,其后,施加外加电压,使液体显影剂中的粒子电泳后,使-电极侧的滚轴的液体显影剂在纸上转印,使用120℃的烤箱干燥30分钟后,使用学振型的耐摩擦试验机(120g、10次)进行摩擦试验。
○:印刷面无伤
△:小于进行摩擦试验面积的10%发生剥落
×:进行摩擦试验面积的10%以上发生剥落
(粒子形成)
在载玻片上放置液体显影剂及盖玻片,制作显微镜标本。
使用光学显微镜(倍率500倍)观察粒子的形成状态。
○:粒子间不凝聚,为均一的粒子。
×:粒子的偏差大。或粒子间凝聚。
(粒度分布)
使用粒度分布计(Microtrac9340—UPA150)测定。
表1
由上述表1所示的结果来看,明确了通过使着色树脂粒子内的至少具有1个碳化二亚胺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成为含酸根树脂中的活性氧的数:碳化二亚胺化合物中的碳化二亚胺基的数=1:0.01以上且小于1的范围内的实施例1~12的例子,可得到d50的值为0.9~1.4μm的范围,粒径小,且无粒径的偏差的着色树脂粒子。进而可得到耐摩擦性及电泳性优异的液体显影剂。
另一方面根据不使用造粒助剂的对比例1及4,d50的值为2.0较大,且d10与d90的粒径的差变得比较大,大的粒子显眼,偏差大。其结果为耐摩擦性良好但电泳性差。
进一步根据对比例2,d50的值为2.4μm较大,且d10与d90的粒径的差也大。其结果为耐摩擦性良好但电泳性差。
对比例3为将造粒助剂作为颜料分散剂使用而未使用颜料分散剂的例子,根据该例子,与对比例1及4同样d50为2.2μm较大,d10与d90的粒径的差也变大。
此外,对比例5为过量使用造粒助剂的例子,与不使用造粒助剂的情况相同d50的值为2.3μm较大,d10与d90的差也大,成为大的粒子显眼,电泳性差的结果。

Claims (4)

1.一种液体显影剂,其特征在于,为通过粒子分散剂使着色树脂粒子分散于绝缘性溶剂中而构成,所述着色树脂粒子为利用凝聚法,在绝缘性溶剂中使至少由颜料、包含含酸根树脂的粘合剂树脂、含碱性基团的颜料分散剂及造粒助剂构成的着色树脂粒子造粒的物质,在此,所述造粒助剂包含至少具有一个碳化二亚胺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所述含酸根树脂中的酸根当量:所述碳化二亚胺化合物中的碳化二亚胺基当量=1:0.01以上且小于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显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粒助剂为在侧链及/或主链具有数均分子量200~10000的聚酯链及/或聚醚链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显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粒助剂为进一步使具有羟基的聚酯化合物及/或聚醚化合物与在两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反应所得到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显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树脂包含酸价0以上且小于20mgKOH/g的树脂和酸价20~250mgKOH/g的含酸根树脂。
CN201580005739.4A 2014-02-04 2015-02-04 液体显影剂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347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9836 2014-02-04
JP2014019836 2014-02-04
PCT/JP2015/053084 WO2015119145A1 (ja) 2014-02-04 2015-02-04 液体現像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34718A CN105934718A (zh) 2016-09-07
CN105934718B true CN105934718B (zh) 2019-09-03

Family

ID=53777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573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34718B (zh) 2014-02-04 2015-02-04 液体显影剂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010555A1 (zh)
EP (1) EP3104227A4 (zh)
JP (1) JPWO2015119145A1 (zh)
KR (1) KR102229846B1 (zh)
CN (1) CN105934718B (zh)
AU (1) AU2015215601B2 (zh)
CA (1) CA2938511C (zh)
WO (1) WO20151191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71427B1 (en) * 2015-07-17 2020-12-23 Hp Indigo B.V. Electrostatic ink compositions
JP2017223791A (ja) * 2016-06-14 2017-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現像剤及び該液体現像剤の製造方法
WO2018097169A1 (ja) * 2016-11-25 2018-05-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現像剤及び液体現像剤の製造方法
JP7034780B2 (ja) 2018-03-16 2022-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現像剤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9274A (zh) * 2002-03-08 2005-07-13 阪田油墨株式会社 经处理的颜料、经处理的颜料的用途及用于处理颜料的化合物
JP2006257243A (ja) * 2005-03-16 2006-09-28 Sakata Corp カルボジイミド系化合物及びその用途
CN101313254A (zh) * 2005-11-28 2008-11-26 阪田油墨株式会社 液体显影剂
CN101809508A (zh) * 2007-09-28 2010-08-18 阪田油墨株式会社 液体显影剂的制造方法
JP5090338B2 (ja) * 2006-03-22 2012-12-05 サカタインクス株式会社 液体現像剤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って得られる液体現像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31900A (ja) 1999-05-20 2001-02-06 Hitachi Maxell Ltd 分散液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972318B1 (ko) * 2002-06-25 2010-07-26 사카타 인쿠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처리 안료, 그 용도 및 안료 처리용 화합물
JP4402590B2 (ja) * 2002-06-26 2010-01-20 サカタインクス株式会社 顔料分散組成物、その用途
JP4355895B2 (ja) * 2003-01-31 2009-11-04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変性ポリオキシアルキレンポリアミン
JP4215158B2 (ja) * 2003-03-14 2009-01-28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用のインク組成物ならびに該インク組成物を用いた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および電気泳動表示素子
US8334341B2 (en) * 2005-03-24 2012-12-18 Sakata Inx Corp. Carbodiimide compound and use thereof
US20090011359A1 (en) * 2005-04-28 2009-01-08 Sakata Inx Corp. Liquid developer
CA2609997C (en) * 2005-06-27 2013-10-22 Sakata Inx Corp.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liquid developer, and liquid developer produced by the process
KR20090041753A (ko) * 2007-10-24 2009-04-29 삼성정밀화학 주식회사 활성 수소 함유기를 가지는 수지를 이용한 토너 및 그의제조방법
JP5500152B2 (ja) * 2011-11-04 2014-05-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液体現像剤
AU2014215195B2 (en) * 2013-02-08 2017-07-27 Sakata Inx Corporation Liquid developing agen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9274A (zh) * 2002-03-08 2005-07-13 阪田油墨株式会社 经处理的颜料、经处理的颜料的用途及用于处理颜料的化合物
JP2006257243A (ja) * 2005-03-16 2006-09-28 Sakata Corp カルボジイミド系化合物及びその用途
CN101313254A (zh) * 2005-11-28 2008-11-26 阪田油墨株式会社 液体显影剂
JP5090338B2 (ja) * 2006-03-22 2012-12-05 サカタインクス株式会社 液体現像剤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って得られる液体現像剤
CN101809508A (zh) * 2007-09-28 2010-08-18 阪田油墨株式会社 液体显影剂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04227A1 (en) 2016-12-14
AU2015215601B2 (en) 2019-07-04
JPWO2015119145A1 (ja) 2017-03-23
KR102229846B1 (ko) 2021-03-18
CN105934718A (zh) 2016-09-07
AU2015215601A1 (en) 2016-08-18
KR20160118231A (ko) 2016-10-11
CA2938511C (en) 2021-06-29
EP3104227A4 (en) 2017-09-06
CA2938511A1 (en) 2015-08-13
US20170010555A1 (en) 2017-01-12
WO2015119145A1 (ja) 2015-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92450B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liquid developer
CN101203812B (zh) 液体显影剂的制造方法及利用该制造方法得到的液体显影剂
AU2006263216B2 (en)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liquid developer, and liquid developer produced by the process
CN105009000B (zh) 液体显像剂
CN105934718B (zh) 液体显影剂
CN101313254B (zh) 液体显影剂
CN105940351A (zh) 液体显像剂
CN105940350A (zh) 液体显像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