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33243B - 一种无线多跳网络缓冲队列的部署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多跳网络缓冲队列的部署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33243B
CN105933243B CN201610242217.2A CN201610242217A CN105933243B CN 105933243 B CN105933243 B CN 105933243B CN 201610242217 A CN201610242217 A CN 201610242217A CN 105933243 B CN105933243 B CN 1059332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sub
business
compartment
p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422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33243A (zh
Inventor
郑玉鑫
方旭明
吴宇
冯亚雄
赵亚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24221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332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9332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32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332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32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90Buffer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50Network service management, e.g. ensuring proper service fulfilment according to agreements
    • H04L41/5003Managing SLA; Interaction between SLA and QoS
    • H04L41/5019Ensuring fulfilment of SL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无线多跳网络缓冲队列的部署方案,应用列车中央部署网关节点和车地通信设备用于和地面基站BS之间通信,每节车厢部署1个AP用于承载车内多用户的接入需求,车厢之间利用无线中继对进行无线连接,车厢内AP和车厢中继之间采用有线连接的列车车厢WiFi***中;采用无线多跳网络中每跳数据传输的缓冲队列长度的设置问题,使得***在满足最大端到端时延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了***丢包率,从而达到***资源配置与***可接受的端到端QoE的平衡。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多跳网络缓冲队列的部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针对无线网络尤其无线局域网 (WLAN),数据需要多跳传输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设计网络各跳节点的缓冲队列大小,从而达到***资源配置与***可接受的端到端QoE 的平衡。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WiFi技术因其部署简易、数据传输速率高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上网需求,目前众多公共交通工具上均引进了这项技术。加之,高速铁路是我国主要的长短途运输方式,使得高速列车WiFi***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发明中所针对的列车车厢WiFi***的部署采用AP和无线中继节点相结合的方式,如图1所示。在列车中央部署网关节点和车地通信设备,提供列车车厢WiFi网络与外网相连的接口;车厢内部署AP 提供用户接入;车厢间网络利用无线中继对实现无线连接,以便于列车进行自动编组。然而,高速列车载客量较大,乘客上网产生的业务量大且业务的突发性和相关性较为显著。此外,为解决无线多跳传输环境中,随着跳数增加,数据包传输错误在多跳间累积,而采用的链路层纠错机制中,如HARQ机制中,同一数据可能被重传多次才能被正确接收,这些因素对列车车厢WiFi***的承载能力及设计提出了很高要求。一般而言,乘客上网业务中对大多业务实时性要求并不高,只是对流媒体业务的流畅性有较高要求(如语音清晰、视频流畅),即列车WiFi网络属于时延容忍型网络。因此,在满足一定端到端时延限制的条件下,如何合理设置每跳数据传输的缓冲队列长度,减小丢包率,保障端到端业务QoE水平,是提高***端到端性能的关键。
通过对现有专利和相关技术的检索发现,当前对多跳网络模型的建立、性能评价以及缓冲队列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一种列车无线网络信道分配方法(201510629200.8)中提出了新型列车车载WiFi***的设备部署方案:在列车中央部署网关节点和车地通信设备,用于和地面基站(Base Station,BS)之间通信;每节车厢部署1~2个AP,用于承载车内多用户的接入需求;车厢之间利用无线中继对进行无线连接,车厢内AP和车厢中继之间采用有线连接。并针对该部署方案公布了一种基于802.11ac协议的信道选择方法,根据部署AP的个数、AP间物理距离、可用信道个数、发送功率大小、工作信道带宽大小等参数动态调整信道分配方案。
(2)一种新型Ad hoc网络节点模型的建立方法(CN101179497A) 在数据包的等待时间不超过最大等待时间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发送速率和接收速率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得节点缓冲队列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佳状态,即缓冲队列中的数据包不丢失,且缓冲队列得到了充分利用。其中,数据包的发送速率和接收速率均服从指数分布,利用排队论知识对网络中的单节点进行建模,即可获得不同发送速率和接收速率比例下,数据包的排队等待时间和队列利用效率。
(3)文献[1]中提出了两种基于串联队列模型的无线多跳网络性能分析方法。两种方式均利用马尔科夫链的基本知识对***的性能进行求解。一种为直接方式,设马尔科夫链的状态空间为各节点的队列状态,即当节点个数为L时,其状态空间为:
Y(t)={q1(t),q2(t),...,qL(t)}
其中,qi(t)表示第i个节点当前的队列长度。依据其状态空间建立状态转移矩阵,计算稳态概率矩阵,进而得到端到端的性能。
另一种为分解法,由于在多跳网络中本节点到达的数据包即为上一节点中离去的数据包,其节点之间的业务具有承接特性。因此,在分解法中,将每个节点视为一个独立的马尔科夫过程,以当前节点的队列状态作为状态空间,建立状态转移矩阵,计算稳态概率,进而得到下一节点的数据包到达速率。使用分解的方式,将一个多跳串联队列分解为多个单节点队列,计算每个队列的性能,最后得到各项端到端的性能。
(4)文献[2]中针对多跳网络通信场景提出了一种网络分析模型。该通信场景包含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两部分,无线网络部分即为LTE***,有线部分即为IP核心网,数据从基站通过无线信道传输到有线网络的边界路由,经过多跳有线网络节点传输到目的节点。模型用两个 MMBP源分别模拟H2H(Human to Human)数据业务和M2M(Machine to Machine)数据业务。在无线网络部分的LTE***服务过程中,考虑了HARQ以及信道的影响,将其映射到单跳排队模型中。在有线部分的核心网建立离散时间串联排队模型,使用分解法将多跳网络划分为多个子网络,对子网络单独建立MMBP/G/1/K模型,并对业务的离去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拟合算法得到下一节点业务源到达参数,进而得到有线部分***的端到端性能指标。
上述现有技术(1)中所提出的信道分配方法仅实现了信道之间干扰的规避,影响因素较为单一,并且没有考虑用户上网业务数据量大且突发度高的问题。本发明中亦针对现有技术(1)中所提出的设备部署方案,但通过在每跳网络中设置缓冲队列对数据进行缓存来解决上述问题,故合理的缓冲队列部署方案为本发明的设计重点。主要用于解决该场景下的无线多跳网络中的缓冲队列设计问题,与其具有较大差异。
上述现有技术(2)中对缓冲队列的设计是通过调整发送速率和接收速率的比例关系实现的,仅针对单节点进行了分析,没有体现多跳串联网络中业务的承接特性;并且该方法中排队模型的业务到达过程采用泊松模型,不能体现多媒体业务的突发性和相关性,因此并不适用于列车车厢WiFi***。
上述现有技术(3)中随着多跳网络中节点个数的增加,直接法中状态概率矩阵的维数会以指数级别发生增长,因此计算复杂度较高。分解法中,虽然在物理层自适应编码调制(AMC)技术中考虑了信道状态作为状态转移的判断依据之一,却没有体现HARQ机制对于多跳排队模型建立的影响。
上述现有技术(4)中所述的无线部分为单跳网络,且由于算法的限制,没有对数据从无线网络传输到有线网路的过程进行分析,即该技术中没有涉及对多跳无线网络中离去过程的分析。同时,在对多跳有线网络离去过程的分析中,也没有体现HARQ机制对于排队模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Le,L.B.;Nguyen,A.T.;Hossain,E.,A Tandem Queue Model forPerformance Analysis in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C],IEEE Wireless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IEEE WCNC 2007, pp.2981-2985,11-15March 2007.
[2]吴迪.基于串联排队网络理论的异质业务端到端网络性能分析模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赵莹莹.基于串联排队网理论的通信网络建模与性能分析 [D].吉林大学,2011.
[4]倪萍,廖建新,朱晓民,万里.一种基于QoS的QoE到SLA映射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06:1463-1468.
[5]Park D.MMBP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eparture process of adiscrete-time queue arising in ATM networks[J].1993.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方案或相关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针对如图1所示的列车车厢WiFi***的特殊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排队理论和网络建模的多跳网络缓冲队列长度部署方案。将***资源配置中的功率和带宽分配考虑在内,寻求满足最大端到端时延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小丢包率,使***具有较好的QoE性能。实现了***资源配置与***可接受的端到端QoE的平衡。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使用的方法为:一种无线多跳网络缓冲队列的部署方案,适用于采用如下构造的列车车厢WiFi***:列车中央部署网关节点和车地通信设备用于和地面基站BS之间通信,每节车厢部署1个AP用于承载车内多用户的接入需求,车厢之间利用无线中继对进行无线连接,车厢内AP和车厢中继之间采用有线连接;
以一节车厢为一个子网络,将此多跳串联通信网络分解为多个子网络,通过业务离去分析和参数拟合的方法,将前一子网络的业务离去过程拟合为下一子网络的业务到达过程;此后,运用排队模型表征每个子网络的数据收发过程,为每个子网络设置不同的队列长度并求解对应的时延以及丢包率,再根据每个子网络的时延和丢包率计算端到端时延、丢包率以及QoE;选择其中满足业务端到端时延和丢包率限制,且使***端到端QoE最优的队列长度作为各子网络的缓冲队列长度的合理值,达到***资源配置与***可接受的端到端QoE的平衡;具体实施步骤描述为:
(1)业务源到达过程参数拟合:按照业务特征配置终端,利用 LAMBDA算法将数据包到达过程拟合为二态马尔科夫调制的贝努利过程(Markov-Modulated BernoulliProcess,MMBP-2)模型,作为第一个子网络的业务到达过程;
(2)子网络的业务离去过程分析和参数拟合:对前一子网络的业务离去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平均离去率ρD、离去时间间隔的平方变差系数离去时间间隔的一阶自相关系数以及每个时隙内离去数据包数的一阶自相关系数φd(1),通过这四个统计量表征离去过程的随机特性,并与MMBP-2业务源模型的到达过程所对应的四个统计量ρMMBP-2和φMMBP-2(1)联立求解,得到描述下一子网络的到达过程(MMBP-2业务源模型)的参数值,实现将当前子网络的业务离去过程拟合为下一子网的业务到达过程;
(3)分析单个子网络业务收发过程,计算其时延及丢包率:用三维离散时间马尔科夫链{(N(m),R(m),S(m)),m=0,1,...}来描述子网络业务的状态空间,其中,N(m)表示在m时刻子网络中正在传输和等待传输的数据包总数,且N(m)=0,1,2,...,K(K为缓冲队列最大长度,即最大队长);R(m)表示在m时刻子网络中正在传输数据包的当前重传次数; S(m)则表示在m时刻到达过程所处的状态。计算子网络业务传输的时延和丢包率;为每一个子网络设置不同的缓冲队长最大值(即不同的K 值),根据排队理论,建立对应的状态转移矩阵并求解其队长的稳态分布;最后,计算得到子网络相应的时延和丢包率;
(4)其余子网络性能求解:对于剩余的每个子网络,重复步骤(2),将其前一子网的业务离去过程拟合为该子网络的业务到达过程。重复步骤(3),得到该子网络对应的各项性能指标;
(5)端到端性能的计算及最佳队长获取:根据每个子网络的时延和丢包率计算端到端时延和丢包率,计算对应的端到端QoE,选取满足业务端到端时延和丢包率要求,且网络端到端QoE最优的缓冲队列长度,将其设为各子网络缓冲队列长度。
本发明针对无线多跳网络中缓冲队列的部署方案进行设计,与现有技术(1)相比,本发明侧重对于缓冲队列方案的设计,通过对其合理部署解决了用户业务数据量大且突发度高的问题,并且对于时延容忍型网络,在一定时延限制下实现了***端到端丢包率和QoE的优化,同时考虑了以下多种影响因素:在对每个子网络设置缓冲队列长度时,考虑了***中每跳数据传输所采用的HARQ机制对子网络性能的影响,以及***资源配置,包括功率设置和带宽分配对端到端性能的影响,尤其是有数据包的重传时业务离去过程的分析,同时通过将前一子网络的业务离去过程拟合为下一子网络的业务到达过程,以体现串联子网络间的关联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针对的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混合业务排队网络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方法整体流程图。
图4为MMBP-2业务源模型示意图。
图5为每个子网离去过程分析列表(K=100,σ=0.26,BW=20MHz)。
图6为每个子网业务源到达参数列表(K=100,σ=0.26,BW=20MHz)。
图7为K=100时,各子网内性能列表(σ=0.30,BW=20MHz)。
图8为不同K值,端到端性能列表(σ=0.30,BW=20MHz)。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晰,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无线多跳网络缓冲队列的部署方案的执行步骤,可进一步详述如下:
(1)业务源到达过程参数拟合,并进行***参数的初始化。利用NS2 或其他仿真软件,按照业务特征配置终端,并收集业务单位时间内到达终端的数据包数作为样本数据,再利用LAMBDA算法处理样本数据,将包到达过程拟合为二态马尔科夫调制的贝努利过程(MMBP-2) 模型作为第一个子网络的业务到达过程。MMBP-2模型可用一个四元组(p,q,α,β)来描述,如图4所示,其中,α和β分别表示到达过程处于两个状态下的发包速率,p和q分别表示处于两个状态的概率。同时,对***内子网个数,服务失败概率,最大重传次数等参数进行初始化设置。
(2)子网络的业务离去过程分析和下一子网的业务到达参数拟合。多跳串联网络的子网络之间,业务具有承接关系,离开当前子网络的数据包一部分下发到本子网络内所关联的用户,其余将作为下一子网络的到达业务。对当前子网络的业务离去过程进行分析,可得到离去过程的四个统计量:平均离去率ρD、离去时间间隔的平方变差系数离去时间间隔的一阶自相关系数以及每个时隙内离去数据包数的一阶自相关系数φd(1),具体分析过程较为复杂,可参见文献[5]。通过这四个统计量可表征离去过程的随机特性,并与MMBP-2业务源模型的到达过程所对应的四个统计量ρMMBP-2以及φMMBP-2(1)联立求解,得到描述下一子网络的到达过程(MMBP-2业务源模型)的参数值:α、β、p和q,实现将当前子网络的业务离去过程拟合为下一子网的业务到达过程。
(3)构建子网的三维离散时间马尔科夫链,并计算其时延和丢包率。对子网络进行分析时,为体现***每跳数据传输所采用的HARQ机制,用三维的离散时间马尔科夫链{(N(m),R(m),S(m)),m=0,1,...}来描述子网络业务的状态空间。其中N(m)表示在m时刻子网络正在传输和等待传输的数据包总数,且N(m)=0,1,2,...,K(K为缓冲队列最大长度); R(m)表示在m时刻子网络中正在传输的数据包当前重传次数;S(m)则表示在m时刻到达过程所处的状态。考虑***资源配置对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功率设置和带宽分配。***功率的设置主要影响无线传输的信噪比,且误码率随着信噪比的减小而增加,进而对重传次数造成影响,故将其映射为数据首次传输成功概率Ps和重传成功的概率Prs,并反映在HARQ机制中。而带宽主要影响数据传输速率,进而对***的传输时延及吞吐量造成影响。并将其他因素对***传输造成的影响综合映射为服务失败概率σ。对每一个子网络设置不同的缓冲队长即不同的K值,建立对应的状态转移矩阵并求解其队长的稳态分布。其中,状态转移概率由对应子网到达过程的参数α、β、p、q及Ps、Prs、σ表示,K值和重传次数影响状态转移矩阵的维数。最后,根据排队理论计算得到子网络相应的时延Wi以及丢包率
(4)其余子网络性能求解。对于剩余的每个子网络,重复步骤(2)和 (3),将当前子网的业务离去过程拟合为下一子网络的业务到达过程,并计算当前子网络对应的各项性能指标,直到求得网络内所有子网的时延和丢包率。
(5)端到端性能的计算。得到每个子网络的时延和丢包率后,根据如下公式计算端到端时延WETE和丢包率PETE_loss,其中M表示子网络的个数。
本发明中QoE的计算方法采用QoS到QoE的映射方法,对于时延容忍型业务映射公式如下,并认为MoS(或称为QoE)大于4即为用户服务体验良好[4]
QoE=5-3.621×丢包率-0.0052×时延 (3)
(6)最佳队长的选取。改变队列长度K值,重复上述步骤求得不同队列长度下***端到端性能,并选取满足业务端到端时延和丢包率要求,且使网络端到端QoE最优的缓冲队列长度,作为设置各子网络缓冲队列长度的最佳值。
下面对本多跳缓冲队列的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为方便清晰的描述本发明的内容,以图1所示的8节列车车厢WiFi***为例,在列车中央部署网关收发节点,每节车厢内部部署1个AP,车厢间AP使用无线中继对实现无线连接。对于下行通信,数据从网关发送至对应的用户至少需要经过一跳传输,最多需要经过四跳传输,到达每个子网络的数据一部分下发至与之关联的用户,其余将转发到下一子网(最后一个子网除外)。
为便于描述,对该列车车厢WiFi***做以下假设和定义:
假设1:***在每跳数据传输过程中,均采用HARQ机制对数据进行检错纠错和重传处理;
假设2:每节车厢中同时上网的用户数相同且用户所申请的业务总量相等;
定义1:***子网络中的数据包离去为当前数据包已被正确接收 (包括多次重传后被正确接收),传输失败以及未被正确接收的过程不能称之为数据包的离去。
本发明中公开的多跳网络缓冲队列的部署方案具体可描述为:
(1)首个子网的业务源到达过程参数拟合。利用NS2或其他仿真软件,按照业务特征配置业务终端并进行仿真,收集业务单位时间内到达终端的包数作为样本数据,再利用LAMBDA算法处理样本数据,将包到达过程拟合为二态马尔科夫调制的贝努利过程(MMBP-2)模型。,获得描述业务到达过程的四个参数:p1、q1、α1和β1,作为第一个子网络的业务到达过程。
可根据上述四个参数计算描述MMBP-2到达过程特性的四个统计量:平均到达率ρi,MMBP、到达时间间隔的平方变差系数到达时间间隔的一阶自相关系数及每时隙到达顾客数的一阶自相关系数φi,MMBP(1),如式(4~7)所示。
同时,根据图1所示实例设置***内子网个数为4;最大重传次数为7次;服务失败概率为σ;每个子网缓冲队列长度的最小限制值为 Kmin=20;缓冲队列长度的最大限制值为Kmax=100;时延限制分别为 Wmax=200ms;丢包率限制为Ploss,max<10-6
(2)子网i的业务离去过程分析和子网(i+1)的业务到达参数拟合。
对子网i的业务离去过程进行分析是为得到描述离去过程特性的四个统计量:平均离去率ρi,d、离去时间间隔的平方变差系数离去时间间隔的一阶自相关系数及每时隙离去顾客数的一阶自相关系数φi,d(1),具体分析过程较为复杂,可参见文献[5],最终得到四个统计量的数学表达式,进而通过与步骤(1)中描述业务到达过程的四个统计量联立得到方程组,求解子网(i+1)的业务到达过程参数pi+1、 qi+1、αi+1和βi+1
再根据假设2,第2个子网到达数据量应为第1个子网离去数据量的3/4,第3个子网到达数据量应为第2个子网离去数据量的2/3,第4 个子网到达数据量应为第3个子网离去数据量的1/2。将求解得到的αi+1和βi+1乘以上述相应的比例,作为子网(i+1)的业务源参数,实现对剩余子网到达过程的参数拟合。详见表1和图6,为每个子网业务离去过程分析,以及经过参数拟合得到的每个子网业务源到达过程参数。
(3)构建子网i的三维离散时间马尔科夫链,根据状态空间,建立状态转移矩阵,求解稳态概率矩阵,计算其时延和丢包率。对子网络进行分析时,为体现假设1中***所采用的HARQ机制,建立三维马尔科夫链来描述子网络数据收发过程,设缓冲队列长度最大为K,则状态空间为:
Y(n,r,s)={N(m),R(m),S(m)},n=0,1,2,...,K;r=0,1,2,...,7;s=1,2
其中:
N(m):m时刻子网中正在传输和等到传输的数据包总数;
R(m):m时刻子网中正在传输的数据包当前的重传次数;
S(m):m时刻到达过程所处的状态。
考虑***资源配置的影响,将功率设置对***的影响映射为 HARQ机制中数据首次传输成功概率Ps和重传时传输成功概率Prs,结合服务失败概率σ,根据定义1,当数据包服务成功并且传输成功时,称之为数据包从当前节点离去,故***的功率分配将对网络的状态转移矩阵和队长的稳态分布产生影响。带宽分配对数据传输速率的影响通过时延计算进行体现,不同带宽下数据包传输时间不同,进而影响***传输时延。
根据状态空间内各状态的转移概率构建矩阵Z,其中状态转移概率由子网到达过程的参数αi、βi、pi、qi及Ps、Prs、σ表示,K值和重传次数影响状态转移矩阵的维数,并根据排队理论求解队长的稳态分布P,根据公式(9~13)可计算得到子网络各项性能指标:平均队长Li、吞吐量Si、时延Wi以及丢包率如图7,为K=100时,每个子网络的各项性能。
(4)其余子网络性能求解。对于剩余的每个子网络,重复步骤(2)和 (3),将当前子网的业务离去过程拟合为下一子网络的业务到达过程,并计算当前子网络对应的各项性能指标,直到求得网络内所有子网的时延和丢包率。
(5)根据每个子网络的时延和丢包率计算端到端时延和丢包率,计算对应的端到端QoE。根据如下公式计算端到端时延WETE和丢包率 PETE_loss,其中,M表示子网络个数,在此为4。
QoE=5-3.621×丢包率-0.0052×时延 (16)
(6)遍历缓冲队列长度为Kmin~Kmax范围内的所有值,构造状态转移矩阵,对稳态矩阵进行求解,并计算其端到端时延WETE、丢包率PETE_loss和QoE水平,将满足W<Wmax,Ploss<Ploss,max,且QoE最优的最小K值作为各子网的最佳缓冲队列长度。见图8,为服务失败概率σ=0.30时,不同队长下***端到端性能。如图8中,K为80即为最佳队长。
采用本发明的基本方案,在实际实施时,可以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等同方法,但凡是根据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与改变,均被认为属于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

1.一种无线多跳网络缓冲队列的部署方法,适用于采用如下构造的列车车厢WiFi***:列车中央部署网关节点和车地通信设备用于和地面基站BS之间通信,每节车厢部署1个AP用于承载车内多用户的接入需求,车厢之间利用无线中继对进行无线连接,车厢内AP和车厢中继之间采用有线连接;
以一节车厢为一个子网络,将此多跳串联通信网络分解为多个子网络,通过业务离去分析和参数拟合的方法,将前一子网络的业务离去过程拟合为下一子网络的业务到达过程;此后,运用排队模型表征每个子网络的数据收发过程,为每个子网络设置不同的队列长度并求解对应的时延以及丢包率,再根据每个子网络的时延和丢包率计算端到端时延、丢包率以及QoE;选择其中满足业务端到端时延和丢包率限制,且使***端到端QoE最优的队列长度作为各子网络的缓冲队列长度的合理值,达到***资源配置与***可接受的端到端QoE的平衡;具体实施步骤描述为:
(1)业务源到达过程参数拟合:按照业务特征配置终端,利用LAMBDA算法将数据包到达过程拟合为二态马尔科夫调制的贝努利过程(Markov-Modulated Bernoulli Process,MMBP-2)模型,作为第一个子网络的业务到达过程;
(2)子网络的业务离去过程分析和参数拟合:***子网络中的数据包离去为当前数据包已被正确接收,包括多次重传后被正确接收,传输失败以及未被正确接收的过程不能称之为数据包的离去,对前一子网络的业务离去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平均离去率ρD、离去时间间隔的平方变差系数离去时间间隔的一阶自相关系数以及每个时隙内离去数据包数的一阶自相关系数φd(1),通过这四个统计量表征离去过程的随机特性,并与MMBP-2业务源模型的到达过程所对应的四个统计量平均到达率ρMMBP-2、到达时间间隔的平方变差系数到达时间间隔的一阶自相关系数和每时隙到达顾客数的一阶自相关系数φMMBP-2(1)联立求解,得到描述下一子网络的到达过程的参数值,该过程也为MMBP-2业务源模型;实现将当前子网络的业务离去过程拟合为下一子网的业务到达过程;
(3)分析单个子网络业务收发过程,计算其时延及丢包率:用三维离散时间马尔科夫链{(N(m),R(m),S(m)),m=0,1,...}来描述子网络业务的状态空间,其中,N(m)表示在m时刻子网络中正在传输和等待传输的数据包总数,且N(m)=0,1,2,...,K,K为缓冲队列最大长度,即最大队长;R(m)表示在m时刻子网络中正在传输数据包的当前重传次数;S(m)则表示在m时刻到达过程所处的状态;为每一个子网络设置不同的缓冲队长最大值,即不同的K值,根据排队理论,建立对应的状态转移矩阵并求解其队长的稳态分布;最后,计算得到子网络业务传输的平均队长Li、每个数据包的平均传输时间Tavg,吞吐量Si,时延Wi和丢包率计算公式如下:
上列公式中:n表示在m时刻子网络中正在传输和等待传输的数据包总数;r表示在m时刻子网络中正在传输数据包的当前重传次数;s表示在m时刻到达过程所处的状态;P(n,r,s)表示队长的稳态分布;Ps表示数据首次传输成功概率;Prs表示数据重传时传输成功概率;α和β分别表示到达过程处于两个状态下的发包速率;σ表示服务失败概率;
(4)其余子网络性能求解:对于剩余的每个子网络,重复步骤(2),将其前一子网的业务离去过程拟合为该子网络的业务到达过程;重复步骤(3),得到该子网络对应的各项性能指标;
(5)端到端性能的计算及最佳队长获取:根据每个子网络的时延和丢包率计算端到端时延和丢包率,计算对应的端到端QoE,选取满足业务端到端时延和丢包率要求,且网络端到端QoE最优的缓冲队列长度,将其设为各子网络缓冲队列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跳网络缓冲队列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子网络的业务离去过程分析和参数拟合中,定义只有当前子网络的数据包被下一子网正确接收时,才发生了离去事件;考虑到数据包传输出错而无法接收到确认帧(ACK),仍缓存在上一子网的情况,在各子网络缓冲队列大小设计中,进一步考虑到了重传包的影响。
CN201610242217.2A 2016-04-15 2016-04-15 一种无线多跳网络缓冲队列的部署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332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42217.2A CN105933243B (zh) 2016-04-15 2016-04-15 一种无线多跳网络缓冲队列的部署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42217.2A CN105933243B (zh) 2016-04-15 2016-04-15 一种无线多跳网络缓冲队列的部署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33243A CN105933243A (zh) 2016-09-07
CN105933243B true CN105933243B (zh) 2019-03-29

Family

ID=56839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4221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33243B (zh) 2016-04-15 2016-04-15 一种无线多跳网络缓冲队列的部署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332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48519B (zh) * 2018-05-25 2021-05-18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交叉熵学习的异构网络用户接入方法
CN110381473B (zh) * 2019-04-19 2022-02-11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网络编码辅助d2d通信多中继选择方法
CN112543129B (zh) * 2020-11-27 2022-06-21 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队列深度的确认方法、***及报文模拟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9497A (zh) * 2007-12-06 2008-05-14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新型Ad hoc网络节点模型的建立方法
CN102056180A (zh) * 2009-10-27 2011-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局域网接入点部署方案的获得方法及***
CN105120533A (zh) * 2015-08-06 2015-12-02 尚一民 列车无线网络覆盖***
CN105357766A (zh) * 2015-09-29 2016-02-24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列车无线网络信道分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9497A (zh) * 2007-12-06 2008-05-14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新型Ad hoc网络节点模型的建立方法
CN102056180A (zh) * 2009-10-27 2011-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局域网接入点部署方案的获得方法及***
CN105120533A (zh) * 2015-08-06 2015-12-02 尚一民 列车无线网络覆盖***
CN105357766A (zh) * 2015-09-29 2016-02-24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列车无线网络信道分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33243A (zh) 2016-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tsuo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WMNs by WMN-GA simulation system for two WMN architectures and different TCP congestion-avoidance algorithms and client distributions
Zhai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IEEE 802.11 MAC protocols in wireless LANs
Kliazovich et al. Cross-layer congestion control in ad hoc wireless networks
JP2010514275A (ja) 中間のホップにおいてトラフィック形成を考慮して、マルチホップ802.11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アドミッション及び経路指定を管理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05933243B (zh) 一种无线多跳网络缓冲队列的部署方法
Azevêdo Filho et al. A packet aggregation mechanism for real time applications over wireless networks
Liu et al. Queue back-pressure random access in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 Optimality and stability
Teymoori et al. Analyzing delay limits of high-speed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 based on IEEE 802.11 n
Zhu et al. Enhancing network throughput via the equal interval frame aggregation scheme for ieee 802.11 ax wlans
Hincapie et al. Remote locations coverage analysis with wireless mesh networks based on IEEE 802.16 standard
Riggio et al. A traffic aggreg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scheme for enhanced QoS in IEEE 802.11-based Wireless Mesh Networks
Seferoglu et al. Separation of routing and scheduling in backpressure-based wireless networks
Vergados et al. Local voting: A new distributed bandwidth reservation algorithm for 6TiSCH networks
Nada Service time distribution of selective repeat ARQ protocol used in transmitting short messages over noisy channels
Li Multipath routing and QoS provisioning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
Schoenen et al. Multihop wireless channel models suitable for stochastic Petri nets and markov state analysis
He et al. A feedback control scheme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in wireless multi-hop ad hoc networks
Plymoth et al. Common opportunistic routing and forwarding
Suresh et al. MAC and routing layer supports for QoS in MANET: a survey
Mozaffari Ahrar et al. T2AS: Topology/Traffic Aware Scheduling to Optimize the End-to-end Delay in IEEE802. 154e-TSCH Networks
KR101040556B1 (ko) 계층 최적화된 무선 메쉬 네트워크 및 그 구현방법
Wu et al. An adaptive redundancy-based mechanism for fast and reliable data collection in WSNs
Yang et al. Effects of cross-layer processing on wireless ad hoc network performance
Keerthana et al. Adaptive approach based joint scheduling and congestion control in wireless networks
Kabiwa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IBETX Routing Metric over DSDV Routing Protocol in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4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