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96003A - 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 - Google Patents

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96003A
CN105896003A CN201610383053.5A CN201610383053A CN105896003A CN 105896003 A CN105896003 A CN 105896003A CN 201610383053 A CN201610383053 A CN 201610383053A CN 105896003 A CN105896003 A CN 1058960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p line
resonance unit
parallel resonance
inductance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830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鑫
孙超
戴永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38305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96003A/zh
Publication of CN105896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60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1Filters for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01P1/203Strip line fil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由两种超高频波段的带通滤波器及匹配电路组成。其功能主要由两种并联微波滤波器实现。两种微波滤波器结构采用LTCC工艺技术实现。本发明具有体积小、耐高温、低成本、高品质、稳定性好、可靠性高、材料一致性好、成品率高、环保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GSM通信***、军用雷达、跟踪接收机、北斗导航***等卫星通信,对电性能、材料一致性、热机械性、温度稳定性、工艺性及抗干扰性等高要求的***与设备。

Description

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滤波器,具体是一种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事业的迅猛发展,电子元件集成化、模组化、高性能、低成本已经成为国内外射频领域的发展方向,同时随着现代高频通信***需要多功能接收子***来获得宽带以支持多频段,迫切需要一种能对辐射干扰的高频信号有较大衰减的滤波器,以及为了增加保密性,能够随时迅速改变接收机的中心频率的滤波器,这也对微波滤波器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双通带滤波器的主要指标有:通带***损耗、通带回波损耗、矩形系数、时延频率特性、阻带衰减、通带电压驻波比、品质因数等。双通带滤波器可以吸收掉不需要混频段信号,将所需要的两种不同频段的信号同时输出。而其加工工艺有很多种类,近年来国内外大多采用的是低温共烧陶瓷技术。
低温共烧陶瓷(LTCC)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整合组件技术,已经成为无源集成的主流技术,成为无源元件领域的发展方向。其采用多层陶瓷技术,能够将无源元件内置于介质基板内部,同时也可以将有源元件贴装于基板表面制成无源/有源集成的功能模块。利用LTCC制备片式无源集成器件和模块有许多优点,陶瓷材料具有优良的高频高品质特性,使用电导率高的金属材料作为导体,有利于***的品质因子,也可适应大电流及耐高温的要求,其可将无源组件埋入多层电路基板,有利于提高***组装密度,易于实现多层布线与封装一体化结构,可提高可靠性、耐高温、高湿等恶劣环境,采用非连续式的生产工艺,便于基板烧成前对每一层布线和互联通孔进行质量检测,降低成本。由于LTCC技术具有三维立体集成优势,在微波频段被广泛用来制造各种微波无源元件,实现无源元件的高度集成。基于LTCC工艺的叠层技术,可以实现三维集成,从而使各种微型微波滤波器具有隔离度好、尺寸小、重量轻、性能优、可靠性高、批量生产性能一致性好及低成本等诸多优点,利用其三维集成结构特点,可以实现双通带滤波器。该双通带在解决了滤波器小型化问题的同时,两通带的性能也有良好的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由带状线结构实现体积小、耐高温、低成本、高品质、稳定性好、可靠性高、材料一致性好、成品率高、环保性好的双通带滤波器。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其结构由两种并联的SHF波段的微波滤波器与带状线匹配电路组成,两个微波滤波器与公共端均由带状线连接。
第一微波滤波器包括50欧姆阻抗第一输入端口、第一输入电感、第一谐振器、第二谐振器、第三谐振器、第四谐振器、第一输出电感、第一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50欧姆阻抗第一输出端口和接地端。其中,每个谐振器的组成相同,均由线圈与电容并联而成,线圈的一端与电容的一端相连,线圈的另一端与电容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三线圈、第四线圈均为两层矩形螺旋线圈结构,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均为双层金属板结构。50欧姆阻抗第一输入端口与第一输入电感的一端连接,第一输入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一谐振器的第一线圈和第一电容相连接,50欧姆阻抗第一输出端口与第一输出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输出电感的一端与第四谐振器的第四线圈和第四电容相连接,第一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位于四个谐振器之上。
第二微波滤波器包括50欧姆阻抗第二输入端口、第二输入电感、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第五级并联谐振单元、第六级并联谐振单元、第二输出电感、第二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50欧姆阻抗第二输出端口和接地端。各级并联谐振单元均由两层平行带状线组成并按一定距离摆放,一二级谐振间的距离与五六级谐振间的距离相等,二三级谐振间的距离与四五级谐振间的距离相等,第一层由第一带状线、第四带状线、第七带状线、第十带状线、第十三带状线、第十六带状线组成,第二层由第二带状线、第五带状线、第八带状线、第十一带状线、第十四带状线、第十七带状线组成,第三层由第三带状线、第六带状线、第九带状线、第十二带状线、第十五带状线、第十八带状线组成,其中,50欧姆阻抗第二输入端口与第二输入电感的一端连接,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的第二层的第二带状线与第二输入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第六级并联谐振单元的第二层的第十七带状线与第二输出电感的一端连接,50欧姆阻抗第二输出端口与第二输出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第二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位于并联谐振单元的下方。每层带状线接地端相同,一端接地,另一端开路,第二层与第一、三层接地端相反,第二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两端均接地,第一接地电容,一端接地,一端开路,第二接地电容,一端接地,一端开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 LTCC是本发明所采用的加工工艺,它所具备的一致性好、精度高、体积小、成本低、可靠性高、温度稳定性好、电性能高等优点是其他加工工艺所不具备的。本发明具有体积小、耐高温、低成本、高品质、稳定性好、可靠性高、材料一致性好、成品率高、环保性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 1(a)是本发明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1(b)是本发明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的第一微波滤波器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c)是本发明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的第二微波滤波器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的输出端口的***损耗曲线。
图3是本发明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的输入端口的回波损耗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结合图1(a)、(b)、(c),本发明一种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该双通带滤波器的第一微波滤波器(F1)包括50欧姆阻抗第一输入端口(P1)、第一输入电感(Lin1)、第一谐振器(L1、C1)、第二谐振器(L2、C2)、第三谐振器(L3、C3)、第四谐振器(L4、C4)、第一输出电感(Lout1)、第一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1)、50欧姆阻抗第一输出端口(P2)和接地端。
其中,第一谐振器(由L1、C1构成),第一线圈(L1)的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相连,第一线圈(L1)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第二谐振器(由L2、C2构成),第二线圈(L2)的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相连,第二线圈(L2)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第三谐振器(由L3、C3构成),第三线圈(L3)的一端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相连,第三线圈(L3)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第四谐振器(由L4、C4构成),第四线圈(L4)的一端与第四电容(C4)的一端相连,第四线圈(L4)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第一线圈(L1)、第二线圈(L2)、第三线圈(L3)、第四线圈(L4)均为两层矩形螺旋线圈结构,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均为双层金属板结构。50欧姆阻抗第一输入端口(P1)与第一输入电感(Lin1)的一端连接,第一输入电感(Lin1)的另一端与第一线圈(L1)和第一电容(C1)相连接,50欧姆阻抗第一输出端口(P2)与第一输出电感(Lout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输出电感(Lout1)的一端与第四线圈(L4)和第四电容(C4)相连接,第一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1)位于第一谐振器(L1、C1)、第二谐振器(L2、C2)、第三谐振器(L3、C3)、第四谐振器(L4、C4)之上。
第二微波滤波器(F2)包括50欧姆阻抗第二输入端口(P3)、第二输入电感(Lin2)、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由L11、L21、L31构成)、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由L12、L22、L32构成)、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由L13、L23、L33构成)、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由L14、L24、L34构成)、第五级并联谐振单元(由L15、L25、L35构成)、第六级并联谐振单元(由L16、L26、L36构成)、第二输出电感(Lout2)、第二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2)、50欧姆阻抗第二输出端口(P4)和接地端。
各级并联谐振单元均由三层平行带状线组成,第一层由第一带状线(L11)、第四带状线(L12)、第七带状线(L13)、第十带状线(L14)、第十三带状线(L15)、第十六带状线(L16)组成,第二层由第二带状线(L21)、第五带状线(L22)、第八带状线(L23)、第十一带状线(L24)、第十四带状线(L25)、第十七带状线(L26)组成,第三层由第三带状线(L31)、第六带状线(L32)、第九带状线(L33)、第十二带状线(L34)、第十五带状线(L35)、第十八带状线(L36)组成。
其中,50欧姆阻抗第二输入端口(P3)与第二输入电感(Lin2)的一端连接,第二输入电感(Lin2)的另一端与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11、L21、L31)的第二层的第二带状线(L21)连接,第二输出电感(Lout2)的一端与第六级并联谐振单元(L16、L26、L36)的第二层的第十七带状线(L26)连接,50欧姆阻抗第二输出端口(P4)与第二输出电感(Lout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2)位于并联谐振单元的下方。
每层带状线接地端相同,一端接地,另一端开路,第二层与第一、三层接地端相反,第二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2)两端均接地。
结合图1(a)、(b)、(c),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P3)、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P4)、输入电感(Lin1、Lin2)、输出电感(Lout1、Lout2)、电容(C1、C2、C3、C4)、线圈(L1、L2、L3、L4)、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11、L21、L31)、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12、L22、L32)、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13、L23、L33)、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4、L24、L34)、第五级并联谐振单元(L15、L25、L35)、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1、Z2)接地端均采用多层低温共烧陶瓷工艺实现。
一种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由于采用多层LTCC工艺实现,所以具有非常高的温度稳定性、一致性,并且还具有一定强度的生带。由于结构采用三维立体集成和多层折叠结构以及外表面金属屏蔽实现接地和封装。
本发明一种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中两个微波滤波器的尺寸分别为为3.2mm×4.5mm×1.5mm和3.4mm×4.5mm×1.2mm。其性能可从图2、图3看出,第一微波滤波器的通带范围为1.03GHz~1.53GHz,输入端口回波损耗达到13dB,输出端口***损耗达到1.9dB,第二微波滤波器的通带范围为2.09GHz~3.03GHz,输入端口回波损耗达到8.7dB,输出端口***损耗达到2.2dB。两种频率段信号同时输出。

Claims (2)

1.一种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种不同的SHF波段的微波滤波器电路,两个微波滤波器与公共端均由带状线连接;
第一微波滤波器(F1)包括50欧姆阻抗第一输入端口(P1)、第一输入电感(Lin1)、第一谐振器(L1、C1)、第二谐振器(L2、C2)、第三谐振器(L3、C3)、第四谐振器(L4、C4)、第一输出电感(Lout1)、第一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1)、50欧姆阻抗第一输出端口(P2)和接地端;
其中,每个谐振器的组成相同,均由线圈与电容并联而成,线圈的一端与电容的一端相连,线圈的另一端与电容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线圈(L1、L2、L3、L4)均为两层矩形螺旋线圈结构,电容(C1、C2、C3、C4)均为双层金属板结构;
50欧姆阻抗第一输入端口(P1)与第一输入电感(Lin1)的一端连接,第一输入电感(Lin1)的另一端与第一线圈(L1)和第一电容(C1)相连接,50欧姆阻抗第一输出端口(P2)与第一输出电感(Lout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输出电感(Lout1)的一端与第四线圈(L4)和第四电容(C4)相连接,第一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1)位于四个谐振器之上;
第一输入端口(P1)为信号的输入端口,输入信号经由第一输入电感(Lin1)传输到第一线圈(L1),经过第一谐振器、第二谐振器、第三谐振器、第四谐振器、第一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1)的电磁耦合,传输到第四线圈(L4),经由第一输出电感(Lout1),在第一输出端口(P2)输出;
第二微波滤波器(F2)包括50欧姆阻抗第二输入端口(P3)、第二输入电感(Lin2)、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11、L21、L31)、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21、L22、L23)、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31、L32、L33)、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41、L42、L43)、第五级并联谐振单元(L51、L52、L53)、第六级并联谐振单元(L61、L62、L63)、第二输出电感(Lout2)、第二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2)、第二Z形带状线(Z2)、50欧姆阻抗第二输出端口(P4)和接地端;
各级并联谐振单元均由两层平行带状线组成并按一定距离摆放,一二级谐振间的距离与五六级谐振间的距离相等,二三级谐振间的距离与四五级谐振间的距离相等,第一层由第一带状线(L11)、第四带状线(L12)、第七带状线(L13)、第十带状线(L14)、第十三带状线(L15)、第十六带状线(L16)组成;
第二层由第二带状线(L21)、第五带状线(L22)、第八带状线(L23)、第十一带状线(L24)、第十四带状线(L25)、第十七带状线(L26)组成;
第三层由第三带状线(L31)、第六带状线(L32)、第九带状线(L33)、第十二带状线(L34)、第十五带状线(L35)、第十八带状线(L36)组成;
其中,50欧姆阻抗的第二输入端口(P3)与第二输入电感(Lin2)的一端连接,第二输入电感(Lin2)的另一端与第二带状线(L21)连接,第十七带状线(L26)与第二输出电感(Lout2)的一端连接,50欧姆阻抗的第二输出端口(P4)与第二输出电感(Lout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2)位于并联谐振单元的下方;
每层带状线接地端相同,一端接地,另一端开路,第二层与第一、三层接地端相反,第二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2)两端均接地;
带状线匹配电路的带状线的一端与第一滤波器的第一输入端口(P1)相连接,另一个带状线的一端与第二滤波器的第二输入端口(P3)相连接;
输入信号经过带状线传输到第二输入端口(P3),经由第二输入电感(Lin2)传输到第二带状线(L21),经过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第五级并联谐振单元、第六级并联谐振单元、第二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2),传输到第十七带状线(L26),经由第二输出电感(Lout2),在第二输出端口(P4)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其特征在于: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P3)、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P4)、输入电感(Lin1、Lin2)、输出电感(Lout1、Lout2)、电容(C1、C2、C3、C4)、线圈(L1、L2、L3、L4)、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11、L21、L31)、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12、L22、L32)、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13、L23、L33)、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14、L24、L34)、第五级并联谐振单元(L15、L25、L35)、第六级并联谐振单元(L16、L26、L36)、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1、Z2)、接地端均采用LTCC工艺实现。
CN201610383053.5A 2016-06-01 2016-06-01 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 Pending CN1058960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83053.5A CN105896003A (zh) 2016-06-01 2016-06-01 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83053.5A CN105896003A (zh) 2016-06-01 2016-06-01 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96003A true CN105896003A (zh) 2016-08-24

Family

ID=56710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83053.5A Pending CN105896003A (zh) 2016-06-01 2016-06-01 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9600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8422A (zh) * 2021-04-06 2021-07-09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对称互感耦合小型化多频带通ltcc滤波器芯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30100A1 (en) * 2003-02-05 2007-02-08 Rahman Mohammed M LTCC based electronically tunable multilayer microstrip-stripline combline filter
CN103078158A (zh) * 2013-01-28 2013-05-01 南京理工大学 L波段微型低通滤波器
CN104953212A (zh) * 2015-07-14 2015-09-30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uhf波段微型微波滤波器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30100A1 (en) * 2003-02-05 2007-02-08 Rahman Mohammed M LTCC based electronically tunable multilayer microstrip-stripline combline filter
CN103078158A (zh) * 2013-01-28 2013-05-01 南京理工大学 L波段微型低通滤波器
CN104953212A (zh) * 2015-07-14 2015-09-30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uhf波段微型微波滤波器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8422A (zh) * 2021-04-06 2021-07-09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对称互感耦合小型化多频带通ltcc滤波器芯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41747B (zh) 微型有源微波毫米波i/q可变倒相正交滤波器
CN101621146B (zh) L波段微型双工器
CN104409802B (zh) 微型微波毫米波自负载i/q正交滤波器
CN104409806B (zh) 微型有源微波毫米波自负载i/q可变倒相正交滤波器
CN104733814A (zh) 微型双微波毫米波自负载i/q正交滤波器
CN104953212A (zh) 一种uhf波段微型微波滤波器组
CN101729036A (zh) 高阻带抑制微型微波中频带通滤波器
CN104377406A (zh) 一种微波毫米波自负载多正交可倒相滤波器
CN103117428A (zh) 60g毫米波微型带通滤波器
CN104934667A (zh) 一种shf波段微型微波滤波器组
CN104201446B (zh) 一种微波毫米波外负载多正交可倒相滤波器
CN105048027A (zh) 一种l波段微型双微波平衡功分滤波器
CN105762445A (zh) 一种shf波段微型微波双工器
CN104979608A (zh) 一种shf波段微型微波滤波器组
CN104934666A (zh) 一种shf波段微型微波滤波器组
CN105006618A (zh) 一种基于ltcc和dgs的微型多路滤波器组
CN105006614A (zh) 一种l波段微型有源微波可变倒相平衡功分滤波器
CN104966875A (zh) 微波毫米波有源平衡滤波功分器
CN104934665A (zh) 一种超高频波段选择性微波滤波器组
CN105896003A (zh) 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
CN104967424A (zh) 一种uhf&shf波段微型双工器
CN104953210A (zh) 一种X波段与Ku波段混频双工滤波器
CN105006611A (zh) 微波毫米波高抑制带通滤波器组
CN105070988A (zh) 一种基于ltcc的s波段功分滤波器
CN106099266A (zh) 基于ltcc的shf波段微型双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Dai Yongsheng

Inventor after: Wang Xin

Inventor after: Sun Chao

Inventor before: Wang Xin

Inventor before: Sun Chao

Inventor before: Dai Yongshe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2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