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85733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85733B
CN105785733B CN201610010053.0A CN201610010053A CN105785733B CN 105785733 B CN105785733 B CN 105785733B CN 201610010053 A CN201610010053 A CN 201610010053A CN 105785733 B CN105785733 B CN 1057857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mode
secondary transfer
image
t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100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85733A (zh
Inventor
大田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7857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57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857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57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the force produced by an electrostatic transfer field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base and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transfer through an air gap
    • G03G15/163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the force produced by an electrostatic transfer field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base and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transfer through an air gap the field being produced by laying down an electrostatic charge behind the base or the recording member, e.g. by a corona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7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ias applied in the transfer nip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919Special copy medium handling apparatus
    • G03G2215/00949Copy material feeding speed switched according to current mode of the apparatus, e.g. colour mod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2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horizont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该装置包括:可移动的图像承载部件、转印部件、用于向转印部件施加转印电压和返回电压的恒定电压源、能够选择性地执行以第一速度执行图像形成的第一模式中的操作和以比第一速度慢的速度实现图像形成的第二模式中的操作的执行部分;和用于设定从向着返回电压的转印电压下降开始定时直到流过所述转印部件的电流为零为止的下降时间的设定部分。设定部分设定第二模式中的操作中的下降时间以使其比第一模式中的操作中的下降时间长。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诸如激光打印机、复印机或传真机。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照相类型的多色或全色图像形成装置,中间转印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已投入实用。在中间转印类型中,在感光鼓上形成的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依次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而被重叠。然后,通过向二次转印辊施加电压,中间转印带上重叠和附载的多个调色剂图像被一并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在中间转印带的非图像部分处,即使在不附载调色剂图像的白背景部分处,也沉积少量的雾化调色剂。出于这种原因,当继续图像形成时,雾化调色剂被转印到二次转印辊上并且电荷泯灭,使得雾化调色剂逐渐蓄积。然后,二次转印辊上蓄积的调色剂通过记录材料的其上实现图像形成的后表面被刮掉。出于这种原因,当二次转印辊上蓄积的调色剂的量超过预定的极限量时,调色剂对记录材料的后表面(侧)的污染变得明显。
日本专利公开申请(JP-A)2009-180868已提出了设置专用于二次转印辊的清洁设备并且因此防止二次转印辊上的调色剂的蓄积的技术。JP-A 2013-235292已提出了如下的控制,在该控制中,通过向二次转印辊施加极性与中间转印带的非图像部分上沉积的雾化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同的电压,来将二次转印辊上的调色剂的蓄积抑制到最小。
上述的雾化调色剂中的大部分具有与图像形成期间的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同的极性。出于这种原因,导致施加到二次转印辊的电压在图像形成期间具有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且在记录材料馈送间隔期间具有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同的极性,使得可以抑制二次转印辊上的调色剂蓄积。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满足近年的各种各样的用户,转印步骤和定影步骤中的速度(处理速度)根据记录材料的种类改变。常规地,当使用厚纸、铜版纸或OHT片材等作为最终的记录材料时,例如,其中转印步骤和定影步骤中的处理速度下降到使用普通纸时的处理速度的约一半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已知的。以下,以正常处理速度进行打印的模式中的操作被称为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以从正常处理速度下降到正常处理速度的约一半的速度进行打印的模式中的操作被称为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
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厚纸等上的情况下,存在电场与普通纸的情况相比变小并且因此产生不适当的转印的问题。另外,在调色剂图像定影在厚纸等上的情况下,存在热传导的方式比普通纸的情况弱并且因此产生不适当的定影的问题。因此,执行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因此,厚纸等穿过二次转印部分或转印压合部的时间延长,使得这些问题被解决。
但是,当向二次转印辊施加的电压的极性如上面描述的那样从图像形成期间的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切换到记录材料馈送间隔期间的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同的极性时,存在产生调色剂对记录材料的后表面污染的问题。将参照图14~17来描述调色剂对后表面污染的产生过程。
图14是用于示出图像形成期间的向二次转印辊14施加的电压的示意图。在图像形成期间,通过向二次转印辊14施加正极性的偏压,在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t在二次转印部分T2处被从中间转印带7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这里,调色剂的带电极性为负极性。
图15是用于示出在紧接着图像形成结束之后向二次转印辊14施加的电压的示意图。在记录材料S充分地穿过二次转印部分T2之后,向二次转印辊14施加的电压的极性被切换。出于这种原因,在紧接着记录材料S穿过二次转印部分T2之后,仍向二次转印辊14施加正极性的偏压。此时,在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的雾化调色剂ta中,二次转印部分T2处的雾化调色剂ta经受来自二次转印辊14的放电,使得带电极性反转并且雾化调色剂ta因此带电到正极性。
图16是表示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辊14从图15的状态进一步旋转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当记录材料S上的图像形成结束时,控制进行到在记录材料馈送间隔期间实现的控制(以下被称为片材间隔控制),并因此向二次转印辊14施加负极性的偏压。此时,当在具有逆转为图14中的正极性的带电极性的调色剂穿过二次转印部分N2之前、二次转印辊14的偏压从正极性变为负极性时,感光鼓的调色剂被吸引到二次转印辊14。
图17是当实现随后的图像形成时的示意图。在片材间隔控制中向二次转印辊施加负极性的偏压的过程中,沉积在二次转印辊14上的感光鼓的调色剂通过静电力仍然沉积在二次转印辊14上。当片材间隔控制结束并且然后二次转印辊14的偏压的极性在随后的图像形成期间变为正极性时,沉积在二次转印辊上的调色剂与二次转印辊14分开。此时,当记录材料S穿过二次转印部分T2时,沉积在二次转印辊14上的调色剂ta沉积在记录材料S的后表面上,使得记录材料S的后表面被调色剂ta污染。
在片材间隔控制期间,在其中调色剂位于二次转印部分T2处的二次转印中,当向二次转印辊14施加正极性的偏压时,沉积在二次转印辊14上的正极性调色剂可被去除。但是,当实现用于施加正极性的偏压的控制时,片材间隔控制时间变长。
在处理速度慢的情况下(例如,在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期间),这种调色剂沉积在二次转印辊14上的问题趋于明显。这是因为,在图16中的处理速度快的情况下,在改变二次转印辊14的偏压期间带电极性逆转为正极性的调色剂穿过二次转印部分T2,因此,即使当二次转印辊14的偏压的极性变为负极性时,调色剂也不沉积在二次转印辊14上。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可移动图像承载部件;用于形成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部分的转印部件;和用于向转印部件施加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电压和极性与转印电压相反的用于使调色剂图像从转印部件返回到图像承载部件的返回电压的恒定电压源;能够在连续图像形成时间段中执行连续图像形成的执行部分,在所述图像形成时间段中,当图像承载部件的调色剂图像要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区域穿过转印部分时向转印部件施加转印电压、并且在图像承载部件的图像与随后图像之间的图像间区域穿过转印部分时的时间的一部分处向转印部件施加返回电压,该执行部分能够选择性地执行以第一速度执行图像形成的第一模式中的操作和以比第一速度慢的速度实现图像形成的第二模式中的操作;和用于从设定从向着返回电压的转印电压下降开始定时直到流过转印部件的电流为零为止的下降时间的设定部分,其中,设定部分设定第二模式中的操作中的下降时间以使其比第一模式中的操作中的下降时间长。
根据以下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般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示出图像形成部分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示出电压施加控制器和速度改变控制器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雾化调色剂的带电量与二次转印电流之间的关系的示图。
图5是表示二次转印电流的下降电流推移的示图。
图6是表示连续图像形成期间的电压施加序列的时间图。
图7是用于示出实施例1中的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电压施加序列中的二次转印电压的时间图。
图8是用于示出实施例1中的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二次转印电流的示图。
图9是用于示出实施例2中的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电压施加序列中的二次转印电压的时间图。
图10是用于示出实施例2中的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电压施加序列中的二次转印电流的示图。
图11~13是分别用于示出电压施加控制器和速度改变控制器的另一例子的示意图。
图14~17是用于示出记录材料的后表面污染的产生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下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各种构成可被其它已知的构成替代。
[实施例1]
<图像形成装置>
将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图1是表示利用电子照相记录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本实施例中为全色打印机)的例子的一般结构的断面图。图2是用于示出图像形成部分P的示意图。
图像形成部分P包括作为第一图像承载部件的鼓形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以下被称为感光鼓)1。该感光鼓1通过马达(未示出)以预定的圆周速度(处理速度)在箭头R1方向上旋转。通过施加到带电辊(带电装置)的带电电压,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带电到预定的极性和预定的电势(带电步骤)。
然后,感光鼓1的带电表面通过曝光设备(静电潜像形成装置)被与图像信号对应的激光照射,使得形成静电潜像(曝光步骤)。然后,在向显影辊41施加显影电压的条件下,通过显影设备(显影装置)4来将调色剂保持在静电潜像上,使得静电潜像被显影(显影步骤)。作为结果,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调色剂的带电极性为负。
通过一次转印设备(一次转印装置)5,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作为第二图像承载部件的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一次转印步骤)。中间转印带7可在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旋转(移动)。
一次转印设备5包括与中间转印带7的后表面接触的一次转印辊(接触带电部件)51。从转印偏压施加电压源82向一次转印辊51施加一次转印偏压,该一次转印辊51通过中间转印带7在箭头R7方向上的旋转而在箭头R5方向上旋转。作为结果,在一次转印部分T1处,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静电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转印偏压施加电压源82由控制设备83控制。
本实施例中的一次转印偏压是包含DC电压(DC分量)的偏压,并且是具有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正常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偏压。
在一次转印期间残留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而没有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通过清洁设备(清洁装置)的清洁刮刀61被去除,并且通过残留调色剂馈送螺杆62被回收在残留调色剂容器(未示出)中。
在本实施例中,感光鼓1、带电辊2、显影设备4和清洁设备6一体化地组装在盒子容器8(由图2中的虚线表示)中,并且总体地构成盒子(处理盒)10。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各自具有与上述的图像形成部分P相同的结构的四个图像形成部分Pa、Pb、Pc、Pd。这些图像形成部分Pa、Pb、Pc、Pd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
图像形成部分Pa、Pb、Pc、Pd分别包括感光鼓1a、1b、1c、1d、带电辊2a、2b、2c、2d、曝光设备3a、3b、3c、3d、显影设备4a、4b、4c、4d、一次转印辊5a、5b、5c、5d和清洁设备6a、6b、6c、6d。
在这些图像形成部分Pa、Pb、Pc、Pd处,与上述的图像形成部分P的情况类似,分别在感光鼓1a、1b、1c、1d的表面上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图像。顺便提及,在图1中,省略示出与图2所示的一次转印电压施加电压源82对应的部件。
通过诸如聚酰亚胺的电介质树脂材料以环状形状(endless shape)形成的中间转印带7缠绕在驱动辊11、从动辊12和二次转印对辊13周围,并且通过驱动辊11来在箭头R7方向上旋转。在图像形成部分Pa、Pb、Pc、Pd处,分别向一次转印辊51a、51b、51c、51d施加一次转印偏压。作为结果,分别在感光鼓1a、1b、1c、1d上形成的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图像在相关的一次转印部分T1处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并且因此在中间转印带7上重叠。
在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侧,在与二次转印对辊13对应的位置处,二次转印辊(转印部件)14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二次转印辊14在其自身与二次转印对辊13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7,并且在其表面与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之间形成作为转印部分的二次转印部分T2。
经受图像形成的记录材料S被容纳在盒子(未示出)中。记录材料S通过包括片材馈送辊、传输辊和传输引导件等的馈送设备(未示出)被馈送到对齐辊对15。在通过对齐辊对15校正记录材料S的斜行移动之后,记录材料S被馈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2。
当记录材料S穿过二次转印部分T2时,从后面描述的第一偏压施加电压源211a向二次转印辊14施加二次转印偏压。此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极性是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负极性)相反的正极性。通过该二次转印偏压,中间转印带7上的四个颜色调色剂图像被一并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二次转印步骤)。
在二次转印期间残留在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而没有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的调色剂通过带清洁器17被去除,该带清洁器17被设置在中间转印带7的(前)表面侧、在与从动辊12对应的位置处。
其上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沿馈送引导件18被馈送到定影设备22。记录材料S穿过通过由定影辊20和加压辊21形成的定影压合部N1。此时,记录材料S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辊20和加压辊21而被加热和加压并然后定影在记录材料S上。作为结果,结束单张记录材料S上的基于4色的全色图像形成。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感光鼓1a、带电辊2a、显影设备4a和清洁设备6a与图2所示的盒子10的情况类似地被一体化组装在盒子容器(未示出)中,并因此构成用于黄色的盒子。类似地,分别用于形成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b、1c、1d、带电辊2b、2c、2d、显影设备4b、4c、4d和清洁设备6b、6c、6d同样分别构成用于品红色、青色、黑色的盒子。用于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各个颜色的盒子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转印步骤和定影步骤中的速度(处理速度)根据记录材料S的种类改变。在作为记录材料S的普通纸经受打印的情况下,执行恒定速度模式(第一模式)中的操作,在作为记录材料S的厚纸、铜版纸或OHT片材等经受打印的情况下,执行半速度模式(第二模式)中的操作。在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期间,感光鼓以100mm/sec的处理速度(圆周速度)旋转。
<二次转印辊14>
二次转印辊14由离子导电发泡海绵的单层辊构成,具体而言,由例如离子导电NBR与醇橡胶的组合的发泡海绵的单层辊构成。发泡单胞(cell)直径为约50μm~200μm。二次转印辊14关于与记录材料S的馈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为320mm,外径为24mm、Asker-C硬度为34度、电阻值为1×108Ω、与中间转印带7的接触压力为5.0kg。但是,该接触压力是其中中间转印带7如1所示的那样被夹在二次转印辊14与二次转印对辊13之间的状态中的二次转印辊14的接触压力。
<电压施加控制器210和速度改变控制器220>
图3是用于示出电压施加控制器210和速度改变控制器220的示意图。用于改变中间转印带7的移动速度的速度改变控制器(速度改变装置)220被构成为能够根据用于打印指令的速度指令信号来选择性地执行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和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在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马达(驱动源)M被控制,使得中间转印带7以100mm/sec的速度(第一速度)移动。在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马达被控制,使得中间转印带7以与以上的100mm/sec的速度不同的50mm/sec的速度(第二速度)移动。
电压施加控制器210包括第一电压施加电压源(第一电压施加装置)211a、第二电压施加源(第二电压施加装置)211b和电压控制器(电压控制装置)212。在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T2处被从中间转印带7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时,第一电压施加电压源211a向二次转印辊14施加作为正偏压的二次转印电压。在于记录材料S的片材馈送间隔中实现的片材间隔控制期间,第二电压施加电压源211b向二次转印辊14施加作为负偏压(与从第一电压施加电压源211a施加的正偏压相反)的二次转印电压。
电压控制器212根据用于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或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打印指令的电压施加指令信号来执行相应的电压施加序列,并且驱动第一电压施加电压源211a和第二电压施加电压源211b中的任一个。电压控制器212适当地控制第一电压施加电压源211a和第二电压施加电压源211b的输出,并因此改变二次转印电流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
<二次转印辊14上的雾化调色剂的沉积的原因>
在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不产生二次转印辊14上的雾化调色剂的沉积,仅在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产生二次转印辊14上的雾化调色剂的沉积。将参照图4和图5来描述二次转印辊14上的雾化调色剂的沉积的原因。
图4表示在二次转印部分T2处施加二次转印电流之后的雾化调色剂的带电量。通过利用粒子带电量测量设备(“Espart Analyzer(注册商标)”,由Hosokawa Micron Corp.制造)从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吸取雾化调色剂,来测量雾化调色剂的带电量。如图4所示,在不施加二次转印电流的情况下,调色剂带负电。当二次转印电流增加时,应当理解,带电量逐渐增加,并且因此带电极性在23μA的二次转印电流处从负极性逆转为正极性。
图5表示二次转印电流的下降期间的电流推移的示图。在图5中,虚线表示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二次转印电流,实线表示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二次转印电流。二次转印电流在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0.27秒的时间处和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0.23秒的时间处开始上升。这是由于记录材料S的后端完成穿过二次转印部分T2,使得二次转印部分T2处的电阻下降。
在恒定电压处实现电压控制。考虑记录材料S到二次转印部分T2中的进入时间的偏差和记录材料S通过二次转印部分T2的穿过时间的偏差,来实现控制,使得施加相同的二次转印电压直到记录材料S充分地穿过二次转印部分T2为止。出于这种原因,即使在记录材料S穿过二次转印部分T2并且因此二次转印部分T2处的电阻减小之后,也施加相同的二次转印电压,使得二次转印电流增加。
不管是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还是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从0.28秒的时间到0.31秒的时间,二次转印电流为23μA或更高。这里,当从0.28秒到0.31秒的区域被称为区域a时,如图4所示,区域a中的雾T的带电极性从负极性逆转为正极性。
在0.31秒的时间之后,导致二次转印电流下降,使得在恒定速度模式和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二者中,二次转印电流在0.33秒的时间处为0μA。这里,0.33秒以及以后的时间的区域被称为区域b。
二次转印部分T2的压合部宽度为2mm。这里,“宽度”指的是关于与记录材料S的片材馈送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尺寸。处理速度在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为100mm/sec并且在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为50mm/sec。在区域a与区域b之间的时间(二次转印电流从23μA变为0μA的时间)为0.02秒(=0.33秒-0.31秒),其中,中间转印带7在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前进2mm并且在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前进1mm。中间转印带7的该前进距离在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不小于二次转印部分T2的压合部宽度,但在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比压合部宽度短。
因此,在区域a中带电极性从负极性逆转为正极性的调色剂在区域b中同样仍存在于二次转印部分T2处的情况下,仅在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在区域a中产生二次转印辊14上的雾化调色剂的沉积。
<施加到二次转印辊的二次转印电压的改变控制>
以下将描述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特征。将利用图6来描述正常图像形成期间的电压施加序列。图6是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期间的时间图。具体而言,图6表示从带电到定影的步骤中的在上升控制结束之后的连续图像形成期间的电压施加序列。
在连续图像形成期间,用于Y、M、C、K的颜色的带电电压、显影电压和一次转印电压不变,并且一直施加它们的特定值。关于二次转印电压,为了在图像形成期间在二次转印部分T2处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施加正极性的电压。在诸如片材间隔控制期间的非图像形成期间,为了避免二次转印辊14上的雾化调色剂的沉积,施加负极性的电压。当电压从正偏压切换到负偏压或从负偏压切换到正偏压时,需要下降时间。作为该下降时间,花费约10毫秒~150毫秒的时间。
因此,本实施例具有由电压控制器212执行的电压施加序列在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与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之间改变的特征。图7表示与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相比时的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电压施加序列中的二次转印电压。
如图7所示,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二次转印电压的下降时间延长为恒定速度模式的情况中的下降时间的两倍。即,使得从施加电压源211a切换到施加电压源211b所需要的时间在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与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之间不同。通过由电压控制器212控制施加电压源211b的输出,在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与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之间改变切换所需要的时间。在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和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二者中,图像形成期间的电压为2000V,非图像形成中的电压为-500V。
在图8中表示当下降时间如上面描述的那样延长为两倍时的二次转印电流的时间推移。参照图8,将描述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和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二次转印电流的时间推移。实线表示,0.31秒与0.33秒之间的下降时间(响应时间)是与恒定速度模式的情况中的下降时间相同的1倍。虚线表示,0.31秒与0.33秒之间的下降时间(响应时间)为恒定速度模式的情况中的下降时间的2倍。
实线和虚线二者表示,0.28秒~0.31秒的二次转印电流为23μA或更大。二次转印电流为0μA时的时间在实线中为0.33秒,而在虚线中,该时间为0.35秒。其中二次转印电流从23μA变为0μA的时间在实线中为0.02秒(=0.33秒-0.31秒)、在虚线中为0.04秒(=0.35秒-0.31秒)。
其中中间转印带7移动直到二次转印电流从23μA变为0μA的距离在实线中为1mm,另一方面,在虚线中,该距离为与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距离相同的2mm。因此,在下降时间延长到两倍的情况下,变得可以避免二次转印辊14上的调色剂的沉积。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使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期间的二次转印电流的下降时间为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期间的二次转印电流的下降时间的两倍,从而使得二次转印辊14上的调色剂沉积被避免。
本来,当下降时间延长时,存在在充分地完成二次转印电流的下降控制之前不能实现随后控制的情况,因此这是不被希望的。例如,为了在片材间隔控制期间获得具有适当的颜色的图像,在一些情况下,基于用于检测浓度的图像信号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该调色剂图像的浓度由斑块图像浓度检测传感器(未示出)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图像形成条件。为了防止该浓度检测控制期间的调色剂沉积在二次转印辊14上,二次转印电流需要为负,使得当二次转印电流的下降时间慢时,浓度检测控制的开始时间延长。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下降时间仅在必要时延长,因此,可以不仅避免浓度检测控制时间的不必要的延长,而且避免二次转印辊14上雾化调色剂的沉积。
本实施例中的片材间隔控制时间在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为0.6秒且在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为1.2秒,片材间隔控制的长度(记录材料馈送间隔)在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和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二者中为60mm。该长度比与二次转印辊14的一整周对应的长度(24×π=75.4mm)短。在不使二次转印电流的下降时间延长的情况下,即使当片材间隔控制长度比与二次转印辊14的一整周对应的长度长时,在一些情况下也在片材间隔控制期间连续地施加负极性的电压。在这种情况下,沉积在二次转印辊14上的调色剂仍然连续沉积在二次转印辊14上,使得在随后的图像形成期间产生调色剂对记录材料S的后表面污染。
作为其对策,当在二次转印辊14的其上沉积调色剂的区域在片材间隔控制期间穿过二次转印部分T2期间施加正极性的二次转印电压时,调色剂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使得不产生调色剂对记录材料S的后表面污染。
[实施例2]
将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另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将描述与实施例1中的构成部分不同的构成部分,并且将省略描述与实施例1中的构成部分类似的构成部分。
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在特定记录材料S的情况下、通过在分开的两个阶段中执行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二次转印电流的下降来延长下降时间。即,作为用于在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和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之间改变从施加电压源211a切换到施加电压源211b所需要的时间的手段,在切换期间由施加电压源211a施加比二次转印电压小的转印电压达预定时间。然后,至少使转印电压下降一次,并且施加电压源切换到施加电压源211b。
图9表示与恒定速度模式的情况相比的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电压施加序列中的二次转印电压。
基于打印指令中的记录材料信息(用于代表记录材料S的种类的信息),当经受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的记录材料S的基重小于180g/m2时,使二次转印电压的下降时间与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二次转印电压的下降时间相等。当经受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的记录材料S的基重为180g/m2或更大时,使二次转印电压的下降时间与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中的二次转印电压的下降时间相等,但在下降期间,二次转印电压一度下降到待机偏压,并且施加待机偏压达特定时间,然后,待机偏压下降到负偏压。待机偏压是比图像形成期间的二次转印偏压小且具有使不产生雾化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的逆转的强度的正偏压。
以这种方式,通过在待机偏压处一度等待,即使当产生雾化调色剂的带电极性逆转时,也可在等待直到雾化调色剂充分地与二次转印部分T2分开之后,使二次转印偏压的极性为负。出于这种原因,变得可以避免雾化调色剂对二次转印辊14的污染。作为该待机电压,在本实施例中,施加100V。
当基重小于180g/m2时,记录材料S的基重小,因此记录材料S的电阻低,使得图像形成期间的二次转印偏压小。出于这种原因,即使当图像形成结束且记录材料S穿过二次转印部分T2时,二次转印电流也不增大到足以逆转雾化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的电流,因此,不产生雾化调色剂的带电极性逆转。
以这种方式,通过根据记录材料信息来判别待机偏压的有或无,可以仅在必要时延长二次转印偏压的下降时间,使得各种种类的记录材料经受连续打印时的打印时间可以被缩短。
在图10中表示执行上述序列的情况下的二次转印电流的下降期间的时间推移。虚线表示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的情况,点线表示基重小于180g/m2时的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的情况,实线表示基重为180g/m2或更大时的半速度模式中的操作的情况。
在基重小于180g/m2的情况下,即使当二次转印电流在记录材料S穿过二次转印部分T2之后增大时,二次转印电流也不为23μA或更大。出于这种原因,雾化调色剂的带电极性不逆转,因此,即使当与恒定速度模式中的操作类似地导致电流下降时,也不产生二次转印辊14上的雾化调色剂的沉积。
在基重为180g/m2或更大时的情况下,二次转印电流增加到23μA或更大并且为23μA或更大直到0.31秒为止。在0.31秒与0.33秒之间的下降期间,施加待机偏压,在约5μA的二次转印电流处,序列等待带电极性逆转的调色剂从二次转印部分T2穿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等待时间为0.04秒(=0.35秒-0.31秒)。然后,二次转印电流下降为负的二次转印电流。二次转印电流为0μA的时间为0.36秒。
中间转印带7移动直到二次转印电流从23μA变0μA为止的距离为2.5mm。该距离不小于二次转印部分T2的压合部宽度,因此,变得可以避免二次转印辊14上的雾化调色剂的沉积。
[其它实施例]
图11~13表示电压施加控制器210和速度改变控制器220的其它实施例。
施加到二次转印辊14的转印电压的量根据记录材料S的种类改变。出于这种原因,也可由电压施加控制器210执行根据记录材料S的种类的预定电压施加序列。如图11所示,用于打印指令的记录材料种类信号被电压控制器212接收,并且基于该记录材料种类信号来执行其中如上所述下降时间被延长的电压施加序列。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根据判别操作中的模式是恒定速度模式还是半速度模式以外,还根据记录材料S的种类来改变用于改变将施加电压源211a切换到施加电压源211b所需要的时间的条件。
与以上的实施例相反,还可通过电压施加控制器210来执行根据施加到二次转印辊14的转印电压的量的预定电压施加序列。如图12所示,根据用于打印指令的记录材料种类的施加电压量信号被电压控制器212接收,并且基于该施加电压量信号,执行其中如上所述下降时间被延长的电压施加序列。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根据判别操作中的模式是恒定速度模式还是半速度模式以外,还根据施加电压的幅值来改变用于改变将施加电压源211a切换到施加电压源211b所需要的时间的条件。
记录材料S和二次转印辊14的电阻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环境(使用环境)而改变。例如,记录材料S的电阻在干燥环境中变高。对于通过温度和湿度传感器(环境传感器)测量的温度和湿度,可在一定程度上事先估计施加电压量,然后根据操作环境,还可通过电压施加控制器210来执行预定的电压施加序列。
如图12所示,来自温度和湿度传感器230的温度和湿度信号被电压控制器212接收,并且基于该温度和湿度信号,执行其中如上所述下降时间被延长的电压施加序列。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根据判别操作中的模式是恒定速度模式还是半速度模式以外,还根据温度和湿度来改变用于改变将施加电压源211a切换到施加电压源211b所需要的时间的条件。
虽然已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变更方式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的能够移动的图像承载部件;
转印部件,用于形成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部分;
恒定电压源,用于向所述转印部件施加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电压和极性与转印电压相反的用于使调色剂图像从所述转印部件返回到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返回电压;
执行部分,能够在连续图像形成时间段中执行连续图像形成,在所述连续图像形成时间段中,当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调色剂图像要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区域穿过转印部分时向所述转印部件施加转印电压,并且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图像与随后图像之间的图像间区域穿过转印部分的时间的一部分处向所述转印部件施加返回电压,所述执行部分能够选择性地执行以第一速度执行图像形成的第一模式的操作和以比第一速度慢的速度实现图像形成的第二模式的操作;以及
设定部分,用于当在连续图像形成期间施加到所述转印部件的电压从转印电压向返回电压减小时,设定作为直到流过所述转印部件的电流从预定电流改变到零为止所需的时间的下降时间,其中,所述设定部分通过控制所述电压源的输出将第二模式的操作中的下降时间设定成比第一模式的操作中的下降时间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设定部分通过至少一次地将转印电压切换到绝对值比转印电压小的电压并施加绝对值比转印电压小的电压达预定时间,然后将电压切换到返回电压,来将第二模式的操作中的下降时间设定成比第一模式的操作中的下降时间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设定部分根据模式是第一模式还是第二模式的判别结果以及记录材料的种类,来将第二模式的操作中的下降时间设定成比第一模式的操作中的下降时间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设定部分根据模式是第一模式还是第二模式的判别结果以及电压的幅值,来将第二模式的操作中的下降时间设定成比第一模式的操作中的下降时间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设定部分根据模式是第一模式还是第二模式的判别结果以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周边的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来将定第二模式的操作中的下降时间设定成比第一模式的操作中的下降时间长。
CN201610010053.0A 2015-01-09 2016-01-08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57857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2971 2015-01-09
JP2015002971A JP6465656B2 (ja) 2015-01-09 2015-01-0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5733A CN105785733A (zh) 2016-07-20
CN105785733B true CN105785733B (zh) 2019-12-13

Family

ID=56118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10053.0A Active CN105785733B (zh) 2015-01-09 2016-01-0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72462B1 (zh)
JP (1) JP6465656B2 (zh)
CN (1) CN1057857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69398B2 (ja) * 2016-03-31 2020-03-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07793B2 (ja) * 2017-08-08 2021-07-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5625A (ja) * 1996-06-07 1997-12-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63406A (ja) * 2010-09-14 2012-03-29 Fuji Xerox Co Ltd 二次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60776A (ja) * 1994-12-12 1996-06-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191203B1 (ko) * 1997-03-14 1999-06-15 윤종용 전자사진 현상방식을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의 전사 바이어스 제어방법
JP3678027B2 (ja) 1998-11-20 2005-08-0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37550A (ja) * 2000-05-30 2001-12-07 Kyocer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6434344B1 (en) 2001-02-28 2002-08-1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transfer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a toner image and having a bias voltage controller
JP2008191514A (ja) * 2007-02-06 2008-08-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235432B2 (ja) 2008-01-30 2013-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63535A (ja) 2010-09-15 2012-03-2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9152090B2 (en) * 2012-07-20 2015-10-06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suppresses deterioration in image quality
JP2013235292A (ja) 2013-07-26 2013-11-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5625A (ja) * 1996-06-07 1997-12-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63406A (ja) * 2010-09-14 2012-03-29 Fuji Xerox Co Ltd 二次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5733A (zh) 2016-07-20
JP6465656B2 (ja) 2019-02-06
US9372462B1 (en) 2016-06-21
US20160202652A1 (en) 2016-07-14
JP2016128862A (ja) 2016-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5813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removing adhered matter from a charging unit
US2008018735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3533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24804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prevents toner charged with polarity opposite normal charging polarity from being collected
US1071269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83801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belt member pushing
US2011029330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6019583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582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78573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9001833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6020264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49601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9028600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10169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9026910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80452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operable in plural speeds and having selective control of separation between image bearing member and belt
US951926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processes executed after image formation and before cartridge removal
JP71405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41818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25850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584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3633463A1 (en) Image-forming device
JP20071715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468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