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00261B - 动力工具及其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动力工具及其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00261B
CN105500261B CN201410499508.0A CN201410499508A CN105500261B CN 105500261 B CN105500261 B CN 105500261B CN 201410499508 A CN201410499508 A CN 201410499508A CN 105500261 B CN105500261 B CN 1055002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ain body
handle
output shaft
power t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995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00261A (zh
Inventor
张士松
孙益民
钟红风
马纯
马一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49950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002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5500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002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002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002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illing And Bo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工具及其操作方法。该动力工具包括:主体,具有用于驱动工作头旋转的输出轴;马达,驱动输出轴旋转;手柄,与主体活动连接;抵持支架;动力工具还包括设置在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之间的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使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本发明的动力工具由于主体和抵持支架相对手柄作反向运动使得抵持支架伸出手柄的距离较小,从而增强了抵持支架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动力工具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工具,尤其涉及一种钻类动力工具。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钻类手持式动力工具中,通常包括电钻、冲击钻和电动螺丝刀。电钻是用于在工件上进行钻孔,在作业过程中,钻轴持续地作旋转运动。
为了更好地在工件上加工孔,通过需要在动力工具上额外安装抵持支架来帮助抵持工件。但是,市面上附件的类型比较多,不能通用到所有的动力工具上。另外,附件的拆卸和安装都比较繁琐,对用户使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最重要的是,当需要钻较深的孔时,在钻孔开始阶段,附件晃动较为严重,不能很好地进行钻孔工作。
因此,亟需一种方便且稳固的动力工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且稳固的动力工具。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工具,包括:主体,包括用于驱动工作头旋转的输出轴;马达,驱动输出轴旋转;手柄,与主体活动连接;抵持支架;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设置在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之间的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使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第一作用部、设置在所述抵持支架上的第二作用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手柄上的反向单元;所述反向单元能够使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第二作用部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作用部沿输出轴轴向延伸,所述第二作用部沿输出轴轴向延伸;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第二作用部相对输出轴轴向方向分别位于所述反向单元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作用部为第一齿条,所述第二作用部为第二齿条,所述反向单元包括可绕固定轴线旋转的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同时啮合;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位于所述固定轴线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作用部为第一齿条,所述第二作用部为第二齿条,所述反向单元包括绕旋转轴线同轴设置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位于旋转轴线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作用部为轴向延伸的第一罐体;所述第二作用部为轴向延伸的第二罐体;所述反向单元包括压力传递介质、用于存储所述压力传递介质的存储罐、以及固定在手柄上的且朝向相反的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与第一罐体密封连接并形成第一腔体;所述第二活塞杆与第二罐体密封连接并形成第二腔体;所述存储罐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作用部为固定在所述主体上的且沿输出轴轴向延伸的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二作用部为固定在所述抵持支架上且沿输出轴轴向延伸的的第二活塞杆,所述反向单元包括固定在手柄上的刚性的U形管、以及位于所述U形管内的压力传递介质;所述U形管具有沿输出轴轴向延伸的第一管臂和第二管臂;所述第一活塞杆密封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臂内,所述第二活塞杆密封连接在所述第二管臂内;所述压力传递介质密封于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作用部包括沿输出轴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作用部包括沿输出轴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三固定部和第四固定部,所述反向单元为导向轮;所述第一、第三固定部位于所述导向轮沿输出轴轴向朝向输出轴的一侧,所述第二、第四固定部位于导向轮的另一侧;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第一柔性连接件和第二柔性连接件;所述第一柔性连接件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部,并绕过导向轮另一端固定在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二柔性连接件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固定部,并绕过导向轮另一端固定在第四固定部。
优选地,所述导向轮可绕其轴心线旋转。
优选地,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可操作地限定主体或抵持支架相对手柄轴向运动的锁定***。
优选地,所述锁定***包括包括设置在主体上的第一锁件、设置在手柄上的第二锁件,第一锁件和第二锁件能够相互锁定和解锁。
优选地,所述锁定***包括包括设置在主体上的第一锁件、设置在支架上的第二锁件,第一锁件和第二锁件能够相互锁定和解锁。
优选地,所述锁定***包括包括设置在抵持支架上的第一锁件、设置在手柄上的第二锁件,第一锁件和第二锁件能够相互锁定和解锁。
优选地,所述第一锁件为卡槽,所述第二锁件为卡齿,所述卡槽与所述卡齿可选择地啮合和分离。
优选地,所述主体相对所述手柄的轴向移动距离与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的轴向移动距离相同。
优选地,所述手柄与主体中的一个上设有电连接的触点,所述手柄与主体中的另一个设有沿输出轴轴向延伸的电导轨;在主体相对手柄轴向移动的过程中,所述触点始终与所述电导轨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抵持支架包括支撑臂以及抵持部;支撑臂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抵持部连接在所述支撑臂的第一端,所述支撑臂的第二端可滑动地连接在手柄或主体内。
优选地,所述抵持部具有垂直于输出轴轴向的抵持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的动力工具的主体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作反向联动移动,钻孔深度取决于主体与抵持支架分离的距离,该距离等于主体相对手柄后退的距离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前移的距离之和,即当需要输出轴较长距离的扶持时,在抵持支架伸出手柄较小的距离即可实现相对。由于抵持支架伸出手柄的距离较小,故抵持支架可以稳固地抵持在工件的表面,工作过程中不易产生晃动,增强用户体验。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所述输出轴具有连接工作头的输出端以及与所述输出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轴向是指从所述第二端到所述输出端的轴向方向;所述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沿第一轴向移动抵持支架或沿与第一轴向相反的第二轴向移动主体;直至抵持支架和主体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距离;
S2: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上;
S3:将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的表面。
本发明还提供了第二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所述输出轴具有连接工作头的输出端以及与所述输出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轴向是指从所述第二端到所述输出端的轴向方向;所述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S1: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
S2:沿第一轴向移动抵持支架或沿与第一轴向相反的第二轴向移动主体;直至工作头在输出轴轴向上位于抵持支架与主体之间;
S3:将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的表面。
本发明还提供了第三种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所述操作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S1: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
S2:将工作头抵持在工件上,沿朝向工件的方向推动手柄;直至所述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的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操作移动距离更小,更加简单、快捷、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钻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电钻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电钻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沿A-A截面示意图,此时抵持部紧挨着主体。
图5是图4中抵持部与主体分离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沿B-B截面局部示意图,此时第一锁件和第二锁件处于锁定状态。
图7是图6中的第一锁件和第二锁件分离的状态示意图。
图8a-d是实施例一电钻不同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二的电钻的联动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三的电钻的联动机构不同状态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四的电钻的联动机构第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四的电钻的联动机构第二种状态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五的电钻的联动机构的示意图。
其中,
1.主体 11.机壳 12.马达
13.传动机构 14.输出轴 111.收容部
112.底座部 2.手柄 21.连接部分
22.握持部分 3.抵持支架 31.抵持部
311.第一弧面 312.第二弧面 313.抵持面
32.支撑臂 4.工作头 51.第一齿条
52.第二齿条 53.齿轮 531.大齿轮
532.小齿轮 54.齿轮轴 55.齿轮座
71.第一锁件 72.第二锁件 73.枢接轴
81a.第一固定部 81b.第二固定部 82a.第三固定部
82b.第四固定部 83a.第一柔性连接件 83b.第二柔性连接件
84.导向轮 9.工件 91a.第一缸体
91b.第二缸体 92a.第一腔体 92b.第二腔体
93a.第一活塞杆 93b.第二活塞杆 94a.第一通道
94b.第二通道 95.中转缸 96.压力传递介质
97a.第三活塞杆 97b.第四活塞杆 98.U形管
981.第一管臂 982.第二管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动力工具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动力工具为钻类动力工具,钻类动力工具分为冲击钻、电钻、电动螺丝刀;电钻也有直流和交流之分,本发明优选以直流电钻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参照图1-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电钻包括主体1、与主体1活动连接的手柄2、以及相对主体1活动设置的抵持支架3。
其中,主体1包括用于驱动工作头4旋转的输出轴14;对应地,电钻还包括驱动输出轴旋转的马达12。
进一步地,主体1还包括连接在马达12和输出轴14之间用于将马达的旋转动力传递给输出轴的传动机构13。
进一步地,主体1还包括机壳11,马达12、传动机构13、以及部分输出轴14收容于机壳11内。
具体地,机壳11包括收容部111和底座部112。收容部111大致呈圆柱形,马达12、传动机构13、以及输出轴14大部分收容于收容部111内,输出轴14沿其轴向部分延伸出收容部111外。底座部112位于收容部111的下方,用于与抵持支架3和手柄2连接。为了便于安装,机壳11由左右的两个半壳体通过螺钉(未示出)合拢组装而成。
为了便于描述,以下以输出轴沿其轴向朝向工作头方向为前,反方向为后;以主体朝向手柄方向为下,反方向为上。
在本实施例中,马达12具体为电动马达,电动马达具有自电动马达壳体向前延伸出的电动马达轴。
传动机构13由后向前包括由马达12驱动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和小齿轮机构,其中小齿轮机构与输出轴14相连并带动输出轴14旋转。
电动马达固定在机壳11中,一齿轮箱固定在机壳11内并位于电动马达的前部,齿轮箱用于收容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小齿轮机构包括与行星齿轮减速机构31通过一齿轮轴可传递扭矩连接的第一齿轮,与输出轴14连接的第三齿轮、以及与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同时啮合的第二齿轮,如此设置可使得输出轴14的旋转轴线相对于电动马达的旋转轴线平行。当然,如有需要也可以将输出轴14的旋转轴线相对于电动马达的旋转轴线呈角度设置。其中齿轮轴可以和第一齿轮一体设置,第二齿轮将第一齿轮的旋转传递给第三齿轮,每个齿轮的两端通过轴套进行支撑。支撑小齿轮机构的后轴套固定在齿轮箱上,前轴套固定在前壳上。
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两个齿轮,一个与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相连,另一个与输出轴14相连。另外,传动机构13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形式,传动机构13可以只包括行星齿轮减速机构,或者只包括小齿轮机构,或者其他的旋转运动传递机构,如棘轮机构、涡轮机构等等。其中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具有三级减速***,电动马达轴延伸与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啮合,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将旋转运动传递给小齿轮机构,小齿轮机构带动输出轴14旋转。这样电动马达运行时,通过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小齿轮机构,最终由输出轴输出。另外,减速机构由三级行星减速和两级平行轴减速***构成来获得所想要的输出转速,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视所需要输出的转速,减速机构可以只包括二级行星减速***,或者其他减速***。
输出轴14具有连接工作头4的输出端,以及位于输出轴另一端的第二端。输出端即输出轴的前端,第二端即输出轴的后端。输出轴14的前端具有轴向设置的收容孔,收容孔内用于安装工作头4。工作头4可以为各种类型的钻头。
具体地,手柄2具有与主体1连接的连接部分21以及用于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分22;握持部分22位于连接部分21的下方。该连接部分21水平设置,握持部分22与连接部分21呈钝角K设置。本发明优选的角度K在100度到130度之间,这样握持手柄操作时会比较舒适。
连接部分21呈半包围形状,半包裹着主体1机壳11的底座部112。
在握持部分22的上部设有按钮开关,电池固定在握持部分的后部,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该电池可以是锂离子电池。需要说明的是,这儿所说的锂离子电池是基于锂离子脱出-嵌入反应的可充电电池的总称,依据正极材料的不同,其可构成许多体系,如“锂锰”电池,“锂铁”电池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锂离子电池为一节额定电压为3.6V(伏)的锂离子电池。当然,电池也可以是镍镉、镍氢等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电池类型。
当然,马达、传动机构、电池的设置位置并不局限上述形式,例如马达与传动机构也可以设置在手柄内,又例如电池也可以设置在主体内。
本发明对抵持支架没有特殊限制,可以是在钻孔或者拧螺钉的操作中所需要使用各种功能的附件。例如用于固定工件的扶持附件、用于检测隐藏在被加工件对象内部物体的探测附件、用于扶持螺钉类加工件的扶螺钉附件、用于收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的集尘附件等等,本发明的抵持支架并不限于上述附件,还可以是其它附件。本发明以固定工件的扶持附件为例进行说明,其它附件可以参照扶持附件,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抵持支架3包括支撑臂32和抵持部31,支撑臂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抵持部连接在支撑臂32的第一端,支撑臂32的第二端可滑动地连接在手柄2的连接部分21上。
抵持部31用于电钻工作时定位工作对象,即将抵持部31抵接在工件上。在本实施例中,抵持部31大致呈环形,中间的缺口可供工作头穿过。
抵持部31前侧设有垂直于输出轴轴向的抵持面313。抵持面313大致呈光滑的平面,保证加工时与工件准确贴合。
进一步地,在抵持部31的远离主体的一侧还设置有弧面或者斜面,弧面或者斜面相对于抵持部的环形中心对称设置,以保证可以稳定的放置柱形的工件。当然,弧面或斜面并不局限在上下方向,还可以设置在其它方向。弧面和斜面也不局限在抵持部的远离主体的一侧,还可以设置在抵持部的靠近主体的一侧。
更进一步地,在抵持部31的远离主体的一侧和靠近主体的一侧均设有弧面或者斜面,具体地到本实施例中抵持部的前端设有第一弧面311,后端设有第二弧面312。这样在两侧均可以抵持柱状工件,可以适用更多的工况。
支撑臂32大致呈板状,长宽比例在5:1到15:1之间,支撑臂32的中部可以设置一些镂空的槽,以减轻抵持支架的重量,节省材料。
支撑臂32水平方向的两侧具有滑块部,手柄2的连接部分21的对应位置设有滑槽,支撑臂32的滑块部嵌入在滑槽内,并可以在滑槽内滑动。
当然,支撑臂的第二端可滑动地连接在主体上。具体地,连接在机壳的底座部。
进一步地,为了使电钻可以钻出一定深度的孔,还可以在支撑臂的侧面设有定深刻度。在看到达到相应的刻度时,操作者关闭开关停止钻孔,即可实现钻出一定深度的孔。
本实施例中,支撑臂32的上表面中部向下凹陷呈弧状,这样可以更好地节省空间。
在本发明中,主体1与抵持支架3可相对手柄2沿输出轴轴向同时运动且运动方向相反;即主体1与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2同时沿输出轴轴向移动,只是它们相对手柄2的移动方向相反。例如,当主体1相对手柄2作第一轴向的移动时,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2作与第一轴向相反的第二轴向的移动。第一轴向为从输出轴的输出端到第二端的轴向方向;第二轴向为从输出轴的第二端到输出端的轴向方向,即与第一轴向相反的方向。
由于主体和抵持支架相对手柄同时移动,因此也即当主体1与抵持支架3中的一个相对手柄静止,则另一个必然也相对手柄静止。当主体1相对手柄2轴向静止时,抵持支架也相对手柄静止,也就是说主体1、手柄2及抵持支架3相对静止。
进一步地,电钻包括联动机构,联动机构能够使主体1和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同时沿输出轴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联动机构设置在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之间,特别说明的是,之间并不局限空间位置的位于之间。
具体地,主体相对手柄轴向上的轴向移动距离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在轴向上的轴向移动距离可以相等,也呈线性关系,例如主体相对手柄轴向上的移动距离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在轴向上的移动距离呈正比例关系。
具体地,联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主体1上的第一作用部、设置在抵持支架3上的第二作用部,以及设置在手柄2上的反向单元。反向单元可使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相对手柄作反向运动。
参见图3-5,第一作用部位为第一齿条51,第二作用部位为第二齿条52,反向单元为可绕固定轴线旋转的齿轮53;第一齿条51和第二齿条52均沿输出轴轴向延伸,所述齿轮53与第一齿条51与第二齿条52同时啮合,且位于第一齿条51与第二齿条52之间,即第一齿条51与第二齿条52位于齿轮53的旋转轴的两侧。
具体地,抵持支架3支撑臂32的下表面设有沿输出轴轴向延伸的凸条,第一齿条51位于凸条的侧面。机壳11的右半壳的底部也设有沿输出轴轴向延伸的凸条,第二齿条52位于该凸条的侧面,第二齿条52的朝向与第一齿条51的朝向相反,也即第一、第二齿条的齿相对设置。
具体地,在手柄2上固设齿轮轴54,齿轮53安装在齿轮轴54上从而连接在手柄2上。齿轮53可绕齿轮轴54旋转,但不可相对手柄2沿输出轴轴向移动。齿轮轴54大致位于连接部分21的中心位置,这样可以保持整个电钻在工作过程中,重心基本位于在操作者手的虎口上方,使整个工作过程中重心更加平稳。
齿轮53的一侧与第一齿条51啮合,齿轮53的另一侧与第二齿条52啮合。当齿轮53转动时,由于第一齿条51与第二齿条52位于齿轮53的两侧,故第一齿条51与第二齿条52相对齿轮53作反向联动移动。也就是说,当第一齿条51前移,则第二齿条52后移,同时第一齿条51带动主体1前移,第二齿条52带动抵持支架3后移;当第一齿条51后移,则第二齿条52前移,同时第一齿条51带动主体1后移,第二齿条52带动抵持支架3前移。
在本实施例的联动机构工作过程中,主体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相等。
为了使电钻在不需要抵持工件时,例如在狭小空间内抵持支架干扰钻孔时,仍然能够正常工作。电钻进一步还包括锁定***,锁定***能够将主体或抵持支架相对手柄锁定。
在第一种锁定***的实现方式中,锁定***限制主体相对手柄移动,即锁定***能够将主体和手柄锁定。当锁定***将主体和手柄锁定时,主体不能相对手柄移动,在联动机构的作用下,抵持支架也不能相对手柄移动,则主体、抵持支架、手柄三者相对静止,从而三者锁定。
参见图6-7以及结合图2,锁定***包括在主体上的第一锁件71、设置在手柄上的第二锁件72,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能够相互锁定和解锁。
进一步地,第一锁件71固定在机壳11外壁在止挡件61的前端的位置。第二锁件72通过枢接轴73枢接在手柄上。
更进一步地,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的相对位置设置为,当抵持支架3和主体1紧靠在一起时,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位于轴向上对应的位置,此时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可以锁定,也可以分离。当抵持支架3的抵持部与主体1分离时,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错开,即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在轴向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从而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不能锁定。
其中,第一锁件为卡槽,所述第二锁件为卡齿,卡槽与卡齿可选择的啮合和分离。
更具体地,第二锁件和凸轮件一体设置,凸轮件侧面的三个第二凸起,以及位于第二凸起之间的两个第二凹坑;对应地,第一锁件71具有两个第一凸起,以及位于第一凸起两侧和之间的三个第一凹坑。第二锁件72的两个第二凹坑同时分别收容第一锁件71的两个第一凸起,与此同时,第二锁件72的三个第二凸起同时分别嵌入第一锁件71的第一凹坑中。
当第一凸起嵌入第二凹坑,第二凸起嵌入第一凹坑时,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相互锁定,如图6所示;当第一凸起脱出第二凹坑,第二凸起脱出第一凹坑时,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相互解锁,如图7所示。
当然,第一锁件和凸轮件还可以独立设置。
当然,第一锁件、第二锁件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上述结构,也可以是其它能够实现相互锁定和解锁的结构。
在第二种锁定***的实现方式中,锁定***限制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即锁定***能够将抵持支架和手柄锁定。当锁定***将抵持支架和手柄锁定时,主体不能相对手柄移动,在联动机构的作用下,主体也不能相对手柄移动,则主体、抵持支架、手柄三者相对静止,从而三者锁定。
抵持支架和手柄的具体锁定形式可以参考第一种实现方式,也可以是其它锁定结构。
在第三种锁定***的实现方式中,锁定***限制抵持支架相对主体移动,即锁定***能够将抵持支架和主体锁定。当锁定***将抵持支架和主体锁定时,在联动机构的作用下,抵持支架和主体锁定均不能相对手柄移动,则主体、抵持支架、手柄三者相对静止,从而三者锁定。
抵持支架和主体的具体锁定形式也可以参考第一种实现方式,也可以是其它锁定结构。
在第四种锁定***的实现方式中,锁定***限制联动机构工作,将联动机构锁死。在联动机构锁死的状态下,第一作用部、第二作用部与反向单元不能产生相对位移,从而限制抵持支架和主体的反向运动,使抵持支架和主体锁定,则主体、抵持支架、手柄三者相对静止,从而三者锁定。
具体地,将联动机构锁死为限制齿轮旋转。
在第五种锁定***的实现方式中,不依靠联动机构,直接将主体、抵持支架、手柄三者相互锁定。
具体地,通过一销钉同时穿过主体、抵持支架、手柄三者从而将三者锁定。
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自由选用上述五种锁定***实现方式中一种。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种锁定***实现方式。
由于本实施例中电池设置在手柄握持部分内,而马达设置在主体的机壳内,故本实施例的电钻进一步包括电连接机构。
该电连接机构包括设置主体壳体上的两条平行的电导轨,电导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输出轴的轴向方向;电导轨在主体内部与马达电连接。
对应地,在手柄的底座部的内壁上设有两个触点;两个触点分别与两个电导轨一一对应接触;触点在手柄内部与电池的正负极电连接。
当主体相对手柄移动时,电导轨始终保持与触点的电接触,从而保证在电钻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马达与电池保持电连接状态。
当然,电导轨和触点换位置设置,即将电导轨设置在手柄上,对应地,将触点设置在主体上。
电导轨与触点的电连接方式,可以使电连接更加稳固,且不影响电钻的整体结构和外观。
当然,只要能够在电钻的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马达与电池的电连接,电连接机构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上述机构,例如还可以是电线直接连接马达和电池,在手柄上开设有供电线移动的槽。
主体相对抵持支架的轴向移动距离,决定输出轴与抵持支架之间的轴向距离,决定钻孔的深度。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轴向移动距离,决定抵持支架伸出手柄的长度,进而影响抵持支架的稳定性,即是否产生晃动。
为了便于表述,将主体相对抵持支架的轴向移动距离,记作D1’、D1;将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轴向移动距离,记作D2’、D2;将主体相对手柄的轴向移动距离,记作D3。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主体和手柄相对不动,主体相对抵持支架的轴向移动距离等于手柄相对抵持支架的轴向移动距离,即D1’=D2’。而在本发明中,由于抵持支架和主体同时相对手柄作相向或反向运动,因此主体相对抵持支架的移动距离等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移动距离加上主体相对手柄的移动距离;即D1=D2+D3。可见,本发明中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移动距离小于主体相对抵持支架的移动距离,即D2<D1。
在同样的钻孔深度下,也相当于D1’=D1,即可得出D2<D2’,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轴向移动距离小于现有技术中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轴向移动距离。这样相对现有技术,抵持支架伸出手柄外的距离较小,进而抵持支架晃动较小,更加稳固。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本发明所提供的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
一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所述输出轴具有连接工作头的输出端以及位于输出端另一端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轴向是指从第二端到输出端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二轴向与第一轴向相反;
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抵持支架相对手柄沿第一轴向移动或将主体相对手柄沿第二轴向移动;直至抵持支架和主体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的最大距离;
S2: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上;
S3:将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的表面。
其中,抵持支架和主体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的最大距离是指,抵持支架与主体在轴向上不能进一步远离。
以下以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钻为例,对本发明的电钻的第一种的操作方法以及操作方法作详细说明。
当不需要抵持工件时,此时抵持支架3紧靠主体1的前端,支撑臂32几乎完全收容在主体1内。第一锁件与第二锁件相互锁定,电钻处于整机锁定状态,即抵持支架3、主体1以及手柄2三者锁定。按下电钻开关,即可以进行钻孔操作。
参见8a-c,当需要抵持工件钻孔时,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第一步,整机解锁
将第二锁件72向下扳使第二锁件72与第一锁件71分离,主体1与手柄2之间的限制解除,主体1可相对手柄2移动,电钻处于整机解锁状态。如图8a所示。
第二步,抵持支架抵持工件
当电钻处于整机解锁状态时,此时抵持支架3和主体1可相对手柄2作反向移动。并且此时输出轴上未安装工作头;将抵持支架3向前拉,使抵持支架3前移,同时主体1向后移动。或者,此时将主体1向后拉,使主体1后移,同时抵持支架3向前移动。直至使主体和抵持支架达到预设距离。
安装工作头,如图8b所示,
将抵持支架3的抵持面抵靠在工件9的表面上。
第三步:钻孔
当抵靠面抵靠在工件9表面上,按下电钻的扳机开关,钻头旋转。握持手柄2向前推,工件9的反作用力使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2后移,同时主体1前移,并带动钻头深入工件9内钻孔。此时,如图8c所示,在工件上钻出所需的孔。
本发明还公开了第二种本发明所提供的动力工具的的操作方法。
一种动力工具的的操作方法,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所述输出轴具有连接工作头的输出端以及位于输出端另一端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轴向是指从第二端到输出端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二轴向与第一轴向相反;
所述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加装工作头后的动力工具;
S2:将抵持支架相对手柄沿第一轴向移动或将主体相对手柄沿第二轴向移动;直至工作头在输出轴轴向上位于抵持支架与主体之间;
S3:将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的表面。
其中,加装工作头后的动力工具,可以是抵持支架紧靠主体时安装工作头的动力工具,还可以是抵持支架与主体分离一定距离时安装工作头的动力工具。
其中,工作头在输出轴轴向上位于抵持支架与主体之间,是指工作头完全缩回抵持支架内,工作头前端位于抵持支架前端的后面。
以下以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钻为例,对本发明的电钻的第二种的操作方法作详细说明。
提供加装钻头后的电钻且电钻处于整机解锁状态,将抵持支架3向前拉,使抵持支架3前移,同时主体1向后移动。或者,此时将主体1向后拉,使主体1后移,同时抵持支架3向前移动。如图8b所示,直至抵持支架3完全伸出钻头外,即钻头位于抵持支架3和主体1之间,此时将抵持支架3的抵持面抵靠在工件9的表面上。
操作方式与第一种基本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公开了第三种本发明所提供的动力工具的操作方式。
一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所述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加装工作头后的动力工具;
S2:将工作头抵持在工件上,使抵持支架相对手柄朝向工件移动;直至所述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的表面。
以下以本发明实施例一电钻为例,对本发明的电钻的第三种的操作方法作简单说明。与前两种的操作方法不同的是,
提供加装钻头后的电钻且电钻处于整机解锁状态,此时将工作头抵持在工件上,如图8d所示。然后手柄2向前推移。此时相对手柄,主体在工件对工作头的反向作用下后移,同时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向前移动。由于手柄朝向工件前移,抵持支架以更快的速度靠近工件,直至当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上时,如图8b所示。
操作方法与第一种操作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喜好,选择自己的操作方法,更加灵活,提高用户体验感。另外,本发明的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操作时所移动距离更小,更加简单、快捷、方便。
图9是所示的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二中,基本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唯一的不同是,实施例一的联动机构是一个齿轮,实施例二是两个同步的齿轮。
参见图9,第一作用部位同样为第一齿条51,第二作用部位同样为第二齿条52,反向单元包括小齿轮531和大齿轮532;小齿轮531和大齿轮532同轴且同步旋转设置;小齿轮531与第一齿条51啮合,大齿轮532与第二齿条52啮合;第一齿条51和第二齿条52均沿输出轴轴向延伸,且位于小齿轮的旋转轴的两侧,也即大齿轮的旋转轴的两侧。
具体地,图9为位于小齿轮上的水平面的截面图,从图9可以看出:小齿轮和大齿轮上下设置,小齿轮位于大齿轮之上,小齿轮和第一齿条的在一水平面内,大齿轮位于第一齿条的下方,因此大齿轮和第一齿条并部相互干涉。由于小齿轮的半径小于大齿轮,故小齿轮和第二齿条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小齿轮和第二齿条也不产生干涉。
由于大小齿轮的半径不同,且大小齿轮同步旋转;故当大小齿轮转过一定角度时,与小齿轮啮合的第一齿条轴向移动的距离小于与大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轴向移动的距离。若小齿轮的半径为R1,大齿轮的半径为R2;第一齿条轴向移动的距离,也即主体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为L1,第二齿条轴向移动的距离,也即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为L2,则其满足L1:L2=R1:R2。
实施例二的联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与实施例一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的电钻的的操作方法以及操作方法与实施例一基本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方法,只需做适当调整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图10所示的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三中,标号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件的结构以及功能与在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唯一的不同是联动机构具体结构不同。
实施例三的联动机构同样包括设置主体上的第一作用部、设置在抵持支架上的第二作用部、以及设置在手柄上且能够使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相对手柄作反向运动的反向单元。
参见图10,反向单元为设置在手柄2上的导向轮84,以及绕过导向轮的柔性连接件。柔性连接件包括第一柔性连接件83a和第二柔性连接件83b,第一柔性连接件83a从前端绕过导向轮84,与导向轮84的后半轮面接触;第二柔性连接件83b从后绕过导向轮84,与导向轮84的前半轮面接触。
第一作用部为在主体1的底座部112上的用于固定柔性连接件的第一固定单元,具体包括固定第一柔性连接件83a的第一固定部81a和固定第二柔性连接件83b的第二固定部81b。
第二作用部为在抵持支架3的支撑臂32上的用于固定柔性连接件的第二固定单元,具体包括固定第一柔性连接件83a的第三固定部82a和固定第二柔性连接件83b的第四固定部82b。
第一柔性连接件83a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部81a上,并绕过导向轮84,第二端固定在第三固定部82a上。
第二柔性连接件83b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二固定部81b上,并绕过导向轮84,第二端固定在第四固定部82b上。
为了避免第一、第二柔性连接件83a、83b之间相互影响,第一柔性连接件83a和第二柔性连接件83b与导向轮84接触在不同导向轮横截面处。即第一柔性连接件83a和第二柔性连接件83b在导向轮84轮面不同高度区域。
为了减小运行过程中,导向轮84与柔性连接件之间的磨损,本发明的导向轮可绕其中轴线转动。当然导向轮也可以不转动。
其中,第一柔性连接件和第二柔性连接件为绳索,但不限于绳索,例如还可以是链条等。第一、第二柔性连接件的长度相等,当然也可以不相等。
以下结合图10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联动机构的工作过程作详细说明。
初始状态如图10上部分所示,将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2向前拉时,位于抵持支架3上的第三固定部82a前移,同时向前拉伸第一柔性连接件83a的第二端,第一柔性连接件83a在第二端拉伸力的作用下,第一柔性连接件83a通过其第一端向后拉伸位于主体1上的第一固定部81a,同时带动主体1后移。终止状态如图10下部分所示。
在联动机构工作过程中,主体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为L1,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为L2,从图中可以看出,L1与L2相等。
当将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2向后推时,位于抵持支架3上的第四固定部82b后移,同时向后拉伸第二柔性连接件83b的第二端,第二柔性连接件83b在第二端拉伸力的作用下,第二柔性连接件83b的第一端向前拉伸位于主体1上的第二固定部81b,同时带动主体1前移。从而实现抵持支架3和主体1相对手柄2作反向运动。
实施例三的电钻的的操作方法以及操作方法与实施例一基本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方法,只需做适当调整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图11到图12所示的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在实施例四中,标号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件的结构以及功能与在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唯一的不同是联动机构具体结构不同。
实施例四的联动机构同样包括设置主体1上的第一作用部、设置在抵持支架3上的第二作用部、以及设置在手柄上且能够使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相对手柄作反向运动的反向单元。
参见图11-12,第一作用部为固定在主体上轴向延伸的第一罐体91a;第二作用部为固定在抵持支架上轴向延伸的第二罐体91b;反向单元包括第一活塞杆93a和第二活塞杆93b、压力传递介质、以及用于存储所述压力传递介质的存储罐(图中未示出)。第一活塞杆93a和第二活塞杆93b固定在手柄上,且朝向相反。
第一活塞杆93a嵌入第一罐体91a中,且与第一罐体91a密封连接并形成第一腔体92a;第二活塞杆93b嵌入第二罐体91b中,与第二罐体91b密封连接并形成第二腔体92b;所述存储罐与第一腔体92a和第二腔体92b连通。
进一步地,反向单元还包括与储液罐通过阀门连接的中转罐95。
在中转罐95上设置连接中转罐95和第一腔体92a的第一通道94a、以及设置连接中转罐95和第二腔体92b的第二通道94b。
具体地,存储罐、中转罐95、第一、第二活塞杆93a、93b、以及第一、第二通道94a、94b均固定在手柄2上。
更进一步地,第一、第二活塞杆93a、93b分别具有中空结构。第一、第二通道94a、94b分别通过第一、第二活塞杆93a、93b的中空结构连通第一、第二腔体92a、92b。
压力传递介质96可从中转罐95通过第一通道94a和第一活塞杆93a的中空结构进入第一腔体92a从而对主体1施加压力。
压力传递介质96可从中转罐95通过第二通道94b和第二活塞杆93b的中空结构进入第二腔体92b从而对抵持支架3施加压力。
若第一腔体的横截面积为S1,第二腔体的横截面积为S2;第一缸体相对手柄轴向移动的距离,也即主体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为L1,第二缸体相对手柄轴向移动的距离,也即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为L2,则其满足L1:L2=S2:S1。
将第一、第二腔体的截面设置成不同大小的,从而调节主体相对手柄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快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腔体的截面相同,从而主体相对手柄轴向上的移动距离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在轴向上的移动距离可以相等。
具体地,压力传递介质为液压介质。当然,并不具局限于液压介质,例如还可以是气压介质。
以下结合图11-12将对本发明实施例四中联动机构的工作过程作详细说明。
当从储液罐向中转罐95加注压力传递介质96,中转罐95中的压力传递介质96流向第一腔体92a和第二腔体92b,由于第一、第二活塞杆93a、93b固定在手柄上,在第一、第二腔体92a、92b中压力传递介质96的作用下第一罐体91a、第二罐体91b分别远离第一、第二活塞杆93a、93b移动,从而使主体1和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移动。由于第一、第二的活塞杆93a、93b的朝向相反,故主体1和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作反向联动。
当从储液罐向中转罐95抽取压力传递介质96,第一腔体92a和第二腔体92b中的压力传递介质96流向中转罐95,在第一腔体92a和第二腔体92b中产生负压,由于第一、第二活塞杆93a、93b固定在手柄上,第一罐体91a、第二罐体91b分别朝向第一、第二活塞杆93a、93b移动。
实施例四的电钻的的操作方法以及操作方法与实施例一基本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方法,只需做适当调整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图13所示的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五中,标号与实施例四相同的部件的结构以及功能与在实施例四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实施例五与实施例四唯一的不同是联动机构具体结构稍有不同。
实施例五的联动机构同样包括设置主体1上的第一作用部、设置在抵持支架3上的第二作用部、以及设置在手柄上且能够使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相对手柄作反向运动的反向单元。
参见图13,第一作用部为轴向延伸的第三活塞杆97a,第三活塞杆97a的前端固定在主体1上;第二作用部为轴向延伸的第四活塞杆97b,第四活塞杆97b的前端固定在抵持支架3上;反向单元包括固定在手柄上的U形管98,以及位于U形管内的压力传递介质96。即在U形管内第三活塞杆97a、第四活塞杆97b之间密封压力传递介质96。
U形管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一管臂981和第二管臂982;第三活塞杆97a的后端位于第一管臂981内且与其密封连接,第四活塞杆97b的后端位于第二管臂982内且与其密封连接;压力传递介质96密封于第一活塞杆93a和第二活塞杆93b之间。
其中,U形管为刚性管,压力传递介质不可被压缩。压力传递介质起到是改变作用力方向的作用。
压力传递介质可以将一个活塞杆对压力传递介质产生的作用力,通过压力传递介质内部的传递,传递给位于压力传递介质另一端的另一个活塞杆。由于U形管的形状,压力传递介质转化为反方向的作用力施加到另一活塞杆上。即可实现主体和抵持支架作反向联动。
以下将结合图13对本发明实施例五中联动机构的工作过程作详细说明。
当向后拉动主体1,主体1带动第三活塞杆97a后移,第三活塞杆97a挤压压力传递介质96,压力传递介质96在第一管臂981内向后流动,由于压力传递介质96不可压缩,通过U形管98的转弯区,在第二管臂982内向前流动,并将压力传递至第四活塞杆97b,第四活塞杆97b带动抵持支架3向前移动。
向前拉动主体、向后推动抵持支架、向前拉动抵持支架的工作过程均与上述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的电钻的的操作方法以及操作方法与实施例一基本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方法,只需做适当调整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方式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或形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熟知地替换。如马达可以用汽油机或柴油机等来替代电动马达。另外,联动机构主要使抵持支架和主体作反向运动,对其结构并无特别要求,可视不同机壳的内部格局来相应改变构形,可以增加新的元件。

Claims (19)

1.一种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主体,包括用于驱动工作头旋转的输出轴;
马达,驱动输出轴旋转;
手柄,与主体活动连接;
抵持支架;
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设置在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之间的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使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第一作用部、设置在所述抵持支架上的第二作用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手柄上的反向单元;所述反向单元能够使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第二作用部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沿输出轴轴向延伸,所述第二作用部沿输出轴轴向延伸;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第二作用部相对输出轴轴向方向分别位于所述反向单元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为第一齿条,所述第二作用部为第二齿条,所述反向单元包括可绕固定轴线旋转的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同时啮合;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位于所述固定轴线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为第一齿条,所述第二作用部为第二齿条,所述反向单元包括绕旋转轴线同轴设置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位于旋转轴线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为轴向延伸的第一罐体;所述第二作用部为轴向延伸的第二罐体;所述反向单元包括压力传递介质、用于存储所述压力传递介质的存储罐、以及固定在手柄上的且朝向相反的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与第一罐体密封连接并形成第一腔体;所述第二活塞杆与第二罐体密封连接并形成第二腔体;所述存储罐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为固定在所述主体上的且沿输出轴轴向延伸的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二作用部为固定在所述抵持支架上且沿输出轴轴向延伸的的第二活塞杆,所述反向单元包括固定在手柄上的刚性的U形管、以及位于所述U形管内的压力传递介质;所述U形管具有沿输出轴轴向延伸的第一管臂和第二管臂;所述第一活塞杆密封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臂内,所述第二活塞杆密封连接在所述第二管臂内;所述压力传递介质密封于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包括沿输出轴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作用部包括沿输出轴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三固定部和第四固定部,所述反向单元为导向轮;所述第一、第三固定部位于所述导向轮沿输出轴轴向朝向输出轴的一侧,所述第二、第四固定部位于导向轮的另一侧;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第一柔性连接件和第二柔性连接件;所述第一柔性连接件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部,并绕过导向轮另一端固定在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二柔性连接件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固定部,并绕过导向轮另一端固定在第四固定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轮可绕其轴心线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可操作地限定主体或抵持支架相对手柄轴向运动的锁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包括包括设置在主体上的第一锁件、设置在手柄上的第二锁件,第一锁件和第二锁件能够相互锁定和解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件为卡槽,所述第二锁件为卡齿,所述卡槽与所述卡齿可选择地啮合和分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相对所述手柄的轴向移动距离与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的轴向移动距离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与主体中的一个上设有电连接的触点,所述手柄与主体中的另一个设有沿输出轴轴向延伸的电导轨;在主体相对手柄轴向移动的过程中,所述触点始终与所述电导轨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支架包括支撑臂以及抵持部;支撑臂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抵持部连接在所述支撑臂的第一端,所述支撑臂的第二端可滑动地连接在手柄或主体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部具有垂直于输出轴轴向的抵持面。
17.一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
所述输出轴具有连接工作头的输出端以及与所述输出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一轴向是指从所述第二端到所述输出端的轴向方向;
所述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沿第一轴向移动抵持支架或沿与第一轴向相反的第二轴向移动主体;直至抵持支架和主体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距离;
S2: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上;
S3:将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的表面。
18.一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
所述输出轴具有连接工作头的输出端以及与所述输出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一轴向是指从所述第二端到所述输出端的轴向方向;
所述操作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S1: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
S2:沿第一轴向移动抵持支架或沿与第一轴向相反的第二轴向移动主体;直至工作头在输出轴轴向上位于抵持支架与主体之间;
S3:将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的表面。
19.一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
所述操作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S1: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
S2:将工作头抵持在工件上,沿朝向工件的方向推动手柄;直至所述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的表面。
CN201410499508.0A 2014-09-26 2014-09-26 动力工具及其操作方法 Active CN1055002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99508.0A CN105500261B (zh) 2014-09-26 2014-09-26 动力工具及其操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99508.0A CN105500261B (zh) 2014-09-26 2014-09-26 动力工具及其操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00261A CN105500261A (zh) 2016-04-20
CN105500261B true CN105500261B (zh) 2017-07-18

Family

ID=55708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9508.0A Active CN105500261B (zh) 2014-09-26 2014-09-26 动力工具及其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002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3949B (zh) * 2015-03-03 2018-11-09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及其操作方法
CN106826656B (zh) * 2016-12-30 2018-09-14 东莞产权交易中心 一种电动螺丝刀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32312A2 (en) * 2004-06-21 2006-03-08 Maeda Metal Industries, Ltd. Bolt or nut tightening device having reaction force receiving member
EP2149430A1 (en) * 2007-04-18 2010-02-03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A multifunctional electric tool
CN103203707A (zh) * 2012-01-13 2013-07-17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及用于该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
CN103213108A (zh) * 2012-01-21 2013-07-24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手持式工具
EP2737975A1 (en) * 2011-07-26 2014-06-04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ower tool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32312A2 (en) * 2004-06-21 2006-03-08 Maeda Metal Industries, Ltd. Bolt or nut tightening device having reaction force receiving member
EP2149430A1 (en) * 2007-04-18 2010-02-03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A multifunctional electric tool
EP2737975A1 (en) * 2011-07-26 2014-06-04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ower tool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103203707A (zh) * 2012-01-13 2013-07-17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及用于该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
CN103213108A (zh) * 2012-01-21 2013-07-24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手持式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00261A (zh) 2016-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3949B (zh) 动力工具及其操作方法
CN105500261B (zh) 动力工具及其操作方法
CN103069096A (zh) 双管水平定向钻孔***
CN103459760B (zh) 具有带行星齿轮***的液压马达的井下驱动单元
CN106489376A (zh) 一种太阳能动力的菌草播种及漏播种检测标记一体机
CN107905722A (zh) 一种封闭式水压凿岩机
CN103061675A (zh) 超深孔双管钻进定向钻机
CN204646086U (zh) 一种水钻旋挖机
CN203347705U (zh) 钻杆连接头
CN201176635Y (zh) 全自动下水道清淤车
CN218912869U (zh) 便携式取土钻机
CN202064834U (zh) 非开挖铺管钻机用重力平衡式回扩器
CN116734053A (zh) 一种内置旋转密封件的防泄漏气动接头
CN207620705U (zh) 一种封闭式水压凿岩机
CN206351267U (zh) 一种静压式动力头
CN206554843U (zh) 井下牵引装置
CN216446043U (zh) 一种具有联动功能的智能电子井盖
CN115069762A (zh) 一种种植土壤中氯酸盐降解装置及降解方法
CN211122056U (zh) 一种环保工程用土壤监测取样装置
CN206290228U (zh) 一种煤矿钻杆回收装置
CN209446310U (zh)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采样器
CN203321315U (zh) 矿用气动钻孔机
CN212429689U (zh) 一种新型水旱田两用农业机械传动箱
CN206605357U (zh) 一种建筑工程预埋外露钢筋除锈装置
CN206704440U (zh) 新型自行车轴传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