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91617A - 一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及基站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及基站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91617A
CN105491617A CN201510881315.6A CN201510881315A CN105491617A CN 105491617 A CN105491617 A CN 105491617A CN 201510881315 A CN201510881315 A CN 201510881315A CN 105491617 A CN105491617 A CN 1054916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address
packet
service
subscriber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8131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永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Hongxin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Northern Fiberhome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Northern Fiberhome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Northern Fiberhome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88131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91617A/zh
Publication of CN1054916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916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一种基站子***,所述基站子***包括基站和由业务分流转发引擎与业务分流控制模块组成的业务本地分流模块,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基站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模块实现所述方法,该方法包括:所述PDCP模块获取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上发的第一数据包,当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络地址或位于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段内时,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的地址,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不经过核心网。

Description

一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及基站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及基站子***。
背景技术
以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简称LTE)技术为例,参见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示意图,对于传统的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当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简称UE)比如UE1访问和其接入的基站1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比如校园网服务器)时,对应的业务流向为UE1<->基站1<->交换机<->边缘路由器<->核心网<->因特网<->校园网服务器,当UE1和UE2均接入基站1,则UE1和UE2通信的业务流向为UE1<->基站1<->交换机<->边缘路由器<->核心网<->边缘路由器<->交换机<->基站1<->UE2。
可见,即便在同一个网内,数据业务也需要经过核心网。这样带来了如下问题:
(1)、数据业务经过核心网绕了一圈,导致数据传输时延加大、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简称QoS)降低,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2)、加重网络负担,可能导致网络拥塞;
(3)、增加传输带宽运营成本。
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所需的带宽越来越大,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公众陆地移动网络业务传输模式,上述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及基站子***,以实现提高数据传输速度、降低网络负担、减少运营成本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一种基站子***,所述基站子***包括基站和由业务分流转发引擎与业务分流控制模块组成的业务本地分流模块,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基站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模块实现所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PDCP模块获取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上发的第一数据包,当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络地址或位于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段内时,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的地址,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不经过核心网。
可选的,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的地址,包括:
若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若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与所述基站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所述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与所述交换机相连,则直接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经所述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经交换机获取与所述基站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下发的第二数据包,当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可选的,所述PDCP模块中存储有至少一个转发表,每个转发表对应一个用户设备;所述当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络地址或位于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段内时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PDCP模块中未存储有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则创建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其中,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中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源地址;
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包括: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有转发表中的源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
可选的,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有转发表中的源地址进行匹配之后,还包括:
若匹配失败,则当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且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时,利用所述PDCP模块创建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其中,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中包括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
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可选的,所述基站侧预先配置了本地分流业务对应的至少一个用户属性编号SPID,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侧预先为每个支持本地分流业务的用户设备配置了一个不同的SPID;
所述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包括:
所述基站在接收到MME下发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后,将本地配置的SPID与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SPID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
可选的,所述基站侧预先配置了本地分流业务对应的至少一个用户属性编号SPID,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侧预先为每个支持本地分流业务的用户设备配置了一个不同的SPID;
所述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包括:
所述基站在接收到MME下发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后,将本地配置的SPID与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SPID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
可选的,在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所述方法之前,还包括:
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上行数据包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下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
所述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包括:
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述基站中保存的IP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若匹配失败,则通过分析所述第一数据包,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否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
可选的,在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所述方法之前,还包括:
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上行数据包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下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
所述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包括:
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述基站中保存的IP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若匹配失败,则通过分析所述第二数据包,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否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
可选的,所述业务本地分流模块位于所述基站内部或位于所述基站与交换机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子***,所述基站子***包括基站和由业务分流转发引擎与业务分流控制模块组成的业务本地分流模块,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基站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模块实现以下功能:
所述PDCP模块获取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上发的第一数据包,当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络地址或位于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段内时,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的地址,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不经过核心网。
可选的,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具体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以下功能:
若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若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与所述基站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所述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与所述交换机相连,则直接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经所述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
可选的,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还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以下功能: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经交换机获取与所述基站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下发的第二数据包,当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可选的,所述PDCP模块中存储有至少一个转发表,每个转发表对应一个用户设备;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还控制所述PDCP模块实现以下功能:
当所述PDCP模块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络地址或位于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段内时,若所述PDCP模块中未存储有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则创建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其中,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中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源地址;
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具体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实现以下功能: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有转发表中的源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
可选的,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还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以下功能: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有转发表中的源地址进行匹配之后,若匹配失败,则当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且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时,利用所述PDCP模块创建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其中,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中包括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
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可选的,所述基站侧预先配置了本地分流业务对应的至少一个用户属性编号SPID,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侧预先为每个支持本地分流业务的用户设备配置了一个不同的SPID;
所述基站,用于在接收到MME下发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后,将本地配置的SPID与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SPID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
可选的,所述基站侧预先配置了本地分流业务对应的至少一个用户属性编号SPID,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侧预先为每个支持本地分流业务的用户设备配置了一个不同的SPID;
所述基站,用于在接收到MME下发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后,将本地配置的SPID与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SPID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
可选的,所述基站,还用于在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所述方法之前,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上行数据包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下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
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具体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实现以下功能:
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述基站中保存的IP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若匹配失败,则通过分析所述第一数据包,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否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
可选的,所述基站,还用于在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所述方法之前,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上行数据包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下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
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具体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实现以下功能:
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述基站中保存的IP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若匹配失败,则通过分析所述第二数据包,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否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
可选的,所述业务本地分流模块位于所述基站内部或位于所述基站与交换机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及基站子***,通过PDCP模块获取接入基站的第一用户设备上发的第一数据包,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本地网络地址或本地网段时,若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则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的地址。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本地业务数据进行本地分流,而不必将本地业务数据经过核心网再发回本地,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数据传输速度、降低网络负担、减少传输带宽运营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支持本地业务分流的使用场景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支持本地业务分流的使用场景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支持本地业务分流的使用场景示意图之三;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信令交互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基站子***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2所示的支持本地业务分流的使用场景示意图之一,其中包含了固定有线宽带接入、固定WiFI接入和移动宽带接入(即公众陆地移动网络接入)。基站1、基站2、…、基站N是采用公众陆地移动网络技术体制的基站子***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LTE而言,基站即eNodeB设备,用户通过操作维护中心(OperationandMaintenanceCenter,简称OMC)对基站进行管理。
与常规基站相比,为支持业务本地分流,在基站子***内置业务本地分流模块,所述业务本地分流模块是一个逻辑实体,可以和常规基站共用硬件,也可以单独运行在某个硬件实体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业务本地分流模块位于基站内部或位于基站与交换机之间,参见图3所示的支持本地业务分流的使用场景示意图之二,所述业务本地分流模块位于常规基站和交换机之间,参见图4所示的支持本地业务分流的使用场景示意图之三,所述业务本地分流模块位于常规基站内部,是基站子***的一部分。所述业务本地分流模块所在的具有物理位置,可以根据网络具体部署情况而定。所述业务本地分流模块包括业务分流控制模块(内置本地业务分流控制策略)、业务分流转发引擎。
图4中暂不考虑操作维护中心(OperationandMaintenanceCenter,简称OMC)和基站的物理连接。以LTE为例,所述业务本地分流模块和常规基站位于同一个物理实体(常规基站)中,所述业务本地分流模块由业务分流控制模块和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组成。其中,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根据用户的策略配置(用户通过OMC设置),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简称PDCP)模块协同工作,实现本地业务分流。
下面以图4为例介绍业务本地分流方法。
参见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应用于一种基站子***,所述基站子***包括基站和由业务分流转发引擎与业务分流控制模块组成的业务本地分流模块,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基站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模块实现所述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501:所述PDCP模块获取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上发的第一数据包,当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络地址或位于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段内时,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
步骤502: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的地址,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不经过核心网。
为实现业务本地分流,需要预先确定接入基站的UE1是否支持业务本地分流,为此,在步骤501之前,需要在基站侧配置本地分流业务对应的用户属性编号(SubscriberProfileID,简称SPID)、分流到本地的目的网络地址或者网段,对于支持本地业务分流的用户,在核心网移动性管理组件(MobilityManagementEntity,简称MME)也需要做对应的配置。
在协议3GPPTS36.413中,SPID的定义如下表所示: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定义一个SPID用来指定特定类型的用户设备UE支持业务本地分流,此SPID和其它特定业务类型的SPID不冲突,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每个通讯设备UE最多只能配置一个SPID,指示业务类型。比如UEA支持业务本地分流,UEB支持业务本地分流和频率优先级业务,UEC不支持特定的业务。在MME侧,分别对UEA和UEB配置SPIDA和SPIDB,而不用为UEC配置SPID。在基站侧,需要配置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SPID为SPIDA和SPIDB,需要配置支持频率优先级业务的SPID为SPIDB。对于基站上发给MME的第一条UE消息,MME能确定UE消息中的UE对应的标识比如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MobileSubscriberIdentity,简称IMSI),确定在回送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InitialContextSetupRequest)中是否需要带SPID、或者是否需要带SPIDA或SPIDB。注意:基站上发给MME的第一条UE消息(即初始化用户信息InitaialUEMessage)已经给UE分配了一个临时的标识,MME回送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中仍然保留着这个标识,这样基站能根据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中携带的此标识和SPID情况确定此UE是否支持业务本地分流。比如,当明确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中携带的SPID为SPIDA或者SPIDB时,则该UE支持业务本地分流;当SPID为SPIDB,则同时在切换等操作中还考虑频率优先级。
可见,在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通讯设备和其它常用通讯设备组网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在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侧,对以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为标识(或其它类型标识)的每个通讯设备,配置是否支持关联用户属性编号SPID和在支持关联SPID的情况下配置具体的SPID值。在基站侧,配置支持业务本地分流业务对应的SPID,注意该SPID可能不止一个。通讯设备接入MME时,MME在下发给基站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InitialContextSetupRequest)中,根据配置可以不携带SPID或者携带该通讯设备的SPID。基站解析MME发来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确定是否带有SPID并获得具体取值:如果无SPID,则该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通讯设备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如果有SPID,则查询基站侧关于业务本地分流的SPID配置,如果发现匹配,说明该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对应的通讯设备支持业务本地分流,否则说明不支持。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安全,在基站不知道通讯设备的永久标识(比如IMSI),因此基站无法根据标识确定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通讯设备,但通过MME下发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的相关内容和基站侧的SPID配置能确定需要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通讯设备。
综上可知,所述基站侧预先配置了本地分流业务对应的至少一个用户属性编号SPID,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侧预先为每个支持本地分流业务的用户设备配置了一个不同的SPID;基于此,在步骤501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的确定方法包括:
所述基站在接收到MME下发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后,将本地配置的SPID与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SPID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
参见图6所示的信令交互示意图,下面以信令交互的方式,介绍基站利用SPID来确定用户设备UE是否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式。
步骤601:eNodeB在本地配置业务本地分流对应的SPID(使能发送关于业务本地分流对应的SPID),比如SPIDA和SPIDB。
步骤602:UE向eNodeB发送物理随机接入信道前导PRACHPreamble。
步骤603:eNodeB根据PRACHPreamble计算UE的定时提前量TimingAdvance,并向UE发送随机接入响应(RandomAccessResponse,简称为RAR)消息,所述RAR消息中携带了定时提前量。
步骤604:UE向eNodeB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urceControl,简称RRC)连接请求消息,即RRCConnectionRequest。
步骤605:eNodeB向UE发送RRC连接建立消息,即RRCConnectionSetup(RAContentionResolution)。
步骤606:UE向eNodeB发送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包含附着请求、PDN连接请求),即RRCConnectionSetupComplete(AttachRequest/PDNConnectivityRequest)。
步骤607:eNodeB向MME发送初始化用户信息(包含附着请求、PDN连接请求),即InitaialUEMessage(AttachRequest/PDNConnectivityRequest)。
步骤608:MME向eNodeB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包含附着请求、激活默认EPS承载上下文请求),即InitaialContextSetupRequest(AttachRequest/ActivateDefaultEPSBearerContextRequest),该消息中可能携带UE对应的SPID。
步骤609:eNodeB向UE发送RRC连接重配置消息(包含附着请求、激活默认EPS承载上下文请求),即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AttachRequest/ActivateDefaultEPSBearerContextRequest)。
步骤6010:eNodeB向UE发送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消息,即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Complete。
步骤6011:eNodeB向MME发送初始上下文设置响应消息,即InitaialContextSetupResponse。
步骤6012:UE向eNodeB发送上行信息传输消息(包含附着完成、激活默认EPS承载上下文完成),即UplinkInformationTransfer(AttachComplete/ActivateDefaultEPSBearerContextAccept)。
步骤6013:eNodeB向MME发送上行NAS传输消息(包含附着完成、激活默认EPS承载上下文完成),即UplinkNASTransport(AttachComplete/ActivateDefaultEPSBearerContextAccept)。
步骤6014:eNodeB根据本地配置的SPID和MME下发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中的信息,确定该UE是否支持业务本地分流。比如,当为UE配置的SPID为SPIDA且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中携带SPIDA时,则确定该UE支持业务本地分流,当为UE配置的SPID为SPIDA且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中没有携带SPIDA时,则确定该UE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基站接收到UE1上发的第一数据包后,在PDCP模块上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探测,由于基站侧已经配置了分流到本地的目的网络地址或者网段,通过分析所述第一数据包发现其目的地址(即PDCP承载的IP分组目的地址)是用户配置的分流地址或者位于用户配置的地址段内,并且按照上述方法已经确定UE1支持本地分流业务,则说明可以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本地分流,此时所述PDCP模块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业务分流转发引擎,以便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按照步骤502进行本地分流。
对于UE1上发至基站的第一数据包,其目的地址是已配置的本地网络地址或属于已配置的本地网段,对此,步骤502存在以下两种实现方式:
1、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若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UE2的IP地址,即UE1和UE2接入了同一基站。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也就是说,以图1为例,如果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为接入到本基站(比如基站1)的UE2的IP地址,则将所述第一数据包重新经过PDCP模块下发至UE2,而不用经过用户层面的GPRS隧道协议(GPRSTunnellingProtocolfortheuserplane,简称GTP-U)处理,即所述第一数据包不用经过GTP-U处理进入核心网并环回至UE2,此时,用户UE1和UE2通信的业务流向为:UE1<->基站1<->UE2。
2、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若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与所述基站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即UE1与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比如本地应用服务器,比如校园网服务器)在同一地理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直接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经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也就是说,参见图1,如果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为与本基站(比如基站1)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校园网服务器,此时需要校园网服务器和基站一样挂在交换机上,即服务器与交换机相连,则所述第一数据包不必经过GTP-U处理后送入核心网,而是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直接将所述第一数据包通过网口发给交换机,交换机再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与自己连接的校园网服务器中,此时,用户UE1访问和其接入的基站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服务器(比如校园网服务器)对应的业务流向为:UE1<->基站1<->交换机<->校园网服务器。
综上,当发现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本基站服务的UE2的IP地址,则业务分流转发引擎重新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交给PDCP模块处理,以不经过核心网直接发给UE2;当所述PDCP模块发现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与本基站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则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直接通过网口经交换机发送至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当前述条件都不满足时,PDCP层业务数据被交给GTP-U处理。
上述内容介绍了对上行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本地分流的方法,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对下行数据包(第二数据包)的处理方法,包括: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经交换机获取与所述基站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下发的第二数据包,当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UE1的IP地址,则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UE1。也就是说,利用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对下行方向(即基站到UE方向)的IP报文即第二数据包进行探测处理,如果发现收到的第二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是接入本基站的UE的IP地址,比如是接入本基站的第一用户设备UE1的IP地址,则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交给PDCP模块,由PDCP模块通过网口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下发至UE1。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PDCP模块中存储有至少一个转发表,每个转发表对应一个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用户设备。对于UE1来说,如果UE1支持业务本地分流、且UE1上发的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预先配置的分流地址或位于预先配置的网段内,此时,在首次对UE1的第一数据包进行本地分流前,需要创建一个转发表,该转发表包括:“UE1在基站中的唯一标识、承载ID(用来区分所述第一数据包的业务类型,比如语音、数据等),PDCP承载的IP分组源地址(即UE1的IP地址)”。因此,在步骤501中,当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络地址或位于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段内时之后,本发明实施例进一步包括:若所述PDCP模块中未存储有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则创建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其中,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中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源地址。
需要说明的是,一旦建立了转发表,就可以对SPID标识的UE进行业务本地分流。当UE在基站内被删除或者该UE的PDCP承载被删除,对应的转发表被删除。
基于对转发表的创建,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按照下述方法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接入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UE1的IP地址:对于所述第二数据包的IP目的地址不是本基站的IP地址,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有转发表中的源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即如果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和与UE1对应的转发表中的“PDCP承载的IP分组源地址”相同,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
此外,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有转发表中的源地址进行匹配后,若匹配失败,则当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UE2的IP地址、且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UE2支持本地分流业务时,利用所述PDCP模块创建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UE2对应的转发表,其中,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中:“UE2在基站中的唯一标识、承载ID(用来区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业务类型,比如语音、数据等),PDCP承载的IP分组目的地址即为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即UE2的IP地址)”。然后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按照下述方法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UE2支持本地分流业务:
由于所述基站侧已经预先配置了本地分流业务对应的至少一个用户属性编号SPID,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侧也预先为每个支持本地分流业务的用户设备配置了一个不同的SPID。基于此,所述基站在接收到MME下发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后,将本地配置的SPID与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SPID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相关内容请参见图6所示信令交互图及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的确定方法。
在进行本地业务分流前,基站首先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业务转发,并在此期间确定本基站服务的UE的IP地址,具体方法如下:
下行PDCP承载的IP分组目的地址即该PDCP承载对应UE的IP地址,上行PDCP承载的IP分组源地址即该PDCP承载对应UE的IP地址,即可以通过分析PDCP承载的IP报文内容获取。注意给UE分配IP地址的是NAS信令,对基站是透明的,但是可以用本方法通过学习获知。获取的IP地址作为PDCP业务承载的一项参数而保留,只有该UE支持本地分流(通过SPID确定)且该项参数空的情况下才启动上述分析动作以降低***的负荷。因此,在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所述方法之前,还包括:
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上行数据包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下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
可见,在进行业务本地分流前,基站已经保存了自己服务的UE的IP地址,根据保存的IP地址,本发明实施例可按照下述方法确定UE1上发的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
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述基站中保存的IP地址(即本基站服务的所有UE的IP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若匹配失败,则通过分析所述第一数据包,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否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如果是,便可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同时将分析出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也保存在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同样可按照下述方法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
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述基站中保存的IP地址(即本基站服务的所有UE的IP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若匹配失败,则通过分析所述第二数据包,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否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如果是,便可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同时将分析出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也保存在基站。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来自业务分流转发引擎下行方向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其不是所述PDCP模块存储的转发表中的IP地址,也不是基站服务的UE的IP地址,此时,将下行方向数据包丢弃。
参见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子***的组成示意图,所述基站子***包括基站和由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与业务分流控制模块703组成的业务本地分流模块,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703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和所述基站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模块701实现以下功能:
所述PDCP模块701获取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上发的第一数据包,当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络地址或位于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段内时,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的地址,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不经过核心网。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703具体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和所述PDCP模块701实现以下功能:
若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通过所述PDCP模块701直接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若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与所述基站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所述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与所述交换机相连,则直接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经所述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703还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和所述PDCP模块701实现以下功能: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经交换机获取与所述基站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下发的第二数据包,当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通过所述PDCP模块701直接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PDCP模块701中存储有至少一个转发表,每个转发表对应一个用户设备;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703还控制所述PDCP模块701实现以下功能:
当所述PDCP模块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络地址或位于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段内时,若所述PDCP模块701中未存储有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则创建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其中,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中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源地址;
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703具体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实现以下功能: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有转发表中的源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703还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和所述PDCP模块701实现以下功能: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有转发表中的源地址进行匹配之后,若匹配失败,则当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且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时,利用所述PDCP模块701创建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其中,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中包括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
通过所述PDCP模块701直接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基站侧预先配置了本地分流业务对应的至少一个用户属性编号SPID,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侧预先为每个支持本地分流业务的用户设备配置了一个不同的SPID;
所述基站,用于在接收到MME下发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后,将本地配置的SPID与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SPID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基站侧预先配置了本地分流业务对应的至少一个用户属性编号SPID,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侧预先为每个支持本地分流业务的用户设备配置了一个不同的SPID;
所述基站,用于在接收到MME下发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后,将本地配置的SPID与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SPID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还用于在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703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和所述PDCP模块701实现所述方法之前,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上行数据包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下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
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703具体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实现以下功能:
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述基站中保存的IP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若匹配失败,则通过分析所述第一数据包,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否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还用于在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所述方法之前,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上行数据包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下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
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703具体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702实现以下功能:
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述基站中保存的IP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若匹配失败,则通过分析所述第二数据包,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否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业务本地分流模块位于所述基站内部或位于所述基站与交换机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及基站子***,通过PDCP模块获取接入基站的第一用户设备上发的第一数据包,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本地网络地址或本地网段时,若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则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的地址。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本地业务数据进行本地分流,而不必将本地业务数据经过核心网再发回本地,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数据传输速度、降低网络负担、减少传输带宽运营成本。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诸如媒体网关等网络通信设备,等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一种基站子***,所述基站子***包括基站和由业务分流转发引擎与业务分流控制模块组成的业务本地分流模块,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基站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模块实现所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PDCP模块获取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上发的第一数据包,当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络地址或位于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段内时,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的地址,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不经过核心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的地址,包括:
若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若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与所述基站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所述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与所述交换机相连,则直接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经所述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经交换机获取与所述基站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下发的第二数据包,当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DCP模块中存储有至少一个转发表,每个转发表对应一个用户设备;所述当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络地址或位于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段内时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PDCP模块中未存储有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则创建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其中,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中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源地址;
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包括: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有转发表中的源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有转发表中的源地址进行匹配之后,还包括:
若匹配失败,则当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且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时,利用所述PDCP模块创建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其中,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中包括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
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侧预先配置了本地分流业务对应的至少一个用户属性编号SPID,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侧预先为每个支持本地分流业务的用户设备配置了一个不同的SPID;
所述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包括:
所述基站在接收到MME下发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后,将本地配置的SPID与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SPID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侧预先配置了本地分流业务对应的至少一个用户属性编号SPID,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侧预先为每个支持本地分流业务的用户设备配置了一个不同的SPID;
所述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包括:
所述基站在接收到MME下发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后,将本地配置的SPID与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SPID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所述方法之前,还包括:
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上行数据包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下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
所述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包括:
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述基站中保存的IP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若匹配失败,则通过分析所述第一数据包,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否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所述方法之前,还包括:
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上行数据包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下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
所述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包括:
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述基站中保存的IP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若匹配失败,则通过分析所述第二数据包,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否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本地分流模块位于所述基站内部或位于所述基站与交换机之间。
11.一种基站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子***包括基站和由业务分流转发引擎与业务分流控制模块组成的业务本地分流模块,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基站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模块实现以下功能:
所述PDCP模块获取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上发的第一数据包,当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络地址或位于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段内时,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的地址,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不经过核心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具体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以下功能:
若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若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与所述基站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所述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与所述交换机相连,则直接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经所述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还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以下功能: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经交换机获取与所述基站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服务器或其它网络设备下发的第二数据包,当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子***,其特征在于,所述PDCP模块中存储有至少一个转发表,每个转发表对应一个用户设备;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还控制所述PDCP模块实现以下功能:
当所述PDCP模块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络地址或位于预先配置的分流到本地的网段内时,若所述PDCP模块中未存储有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则创建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其中,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中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源地址;
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具体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实现以下功能: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有转发表中的源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IP地址。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还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以下功能:
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有转发表中的源地址进行匹配之后,若匹配失败,则当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且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时,利用所述PDCP模块创建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其中,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应的转发表中包括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
通过所述PDCP模块直接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下发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侧预先配置了本地分流业务对应的至少一个用户属性编号SPID,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侧预先为每个支持本地分流业务的用户设备配置了一个不同的SPID;
所述基站,用于在接收到MME下发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后,将本地配置的SPID与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SPID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侧预先配置了本地分流业务对应的至少一个用户属性编号SPID,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侧预先为每个支持本地分流业务的用户设备配置了一个不同的SPID;
所述基站,用于在接收到MME下发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后,将本地配置的SPID与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SPID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支持本地分流业务。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还用于在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所述方法之前,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上行数据包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下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
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具体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实现以下功能:
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述基站中保存的IP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若匹配失败,则通过分析所述第一数据包,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否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还用于在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和所述PDCP模块实现所述方法之前,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上行数据包的源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所述基站按照传统方法对获取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业务转发,若确定所述下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保存该IP地址;
所述业务分流控制模块具体控制所述业务分流转发引擎实现以下功能:
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所述基站中保存的IP地址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匹配出的IP地址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若匹配失败,则通过分析所述第二数据包,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否为所述基站服务的第二用户设备的IP地址。
20.根据权利要求11至19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本地分流模块位于所述基站内部或位于所述基站与交换机之间。
CN201510881315.6A 2015-12-03 2015-12-03 一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及基站子*** Pending CN1054916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81315.6A CN105491617A (zh) 2015-12-03 2015-12-03 一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及基站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81315.6A CN105491617A (zh) 2015-12-03 2015-12-03 一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及基站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91617A true CN105491617A (zh) 2016-04-13

Family

ID=55678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81315.6A Pending CN105491617A (zh) 2015-12-03 2015-12-03 一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及基站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91617A (zh)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92656A (zh) * 2016-11-30 2017-05-3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非对称分流***
CN107484187A (zh) * 2016-06-08 2017-12-15 ***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和基站
WO2017214991A1 (zh) * 2016-06-17 2017-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网关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7787017A (zh) * 2016-08-24 2018-03-0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学习方式实现本地分流的方法
CN108271255A (zh) * 2016-12-30 2018-07-10 ***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数据分流的方法及装置
CN109246762A (zh) * 2017-06-07 2019-01-1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本地业务分流方法及装置
CN110099010A (zh) * 2018-01-31 2019-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分流的方法和装置
CN111314225A (zh) * 2020-02-19 2020-06-1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566185A (zh) * 2020-12-18 2021-03-26 京信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基站业务数据分流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基站
CN113163022A (zh) * 2021-02-24 2021-07-23 深圳市日海飞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面向垂直行业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543238A (zh) * 2020-04-15 2021-10-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基站
CN115567975A (zh) * 2022-12-05 2023-01-03 北京思朗东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数据报文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835309A (zh) * 2023-01-05 2023-03-21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本地数据的分流方法、车辆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15866654A (zh) * 2023-02-07 2023-03-28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存储介质、电子设备和***
CN115988568A (zh) * 2023-03-14 2023-04-18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专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车辆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15996192A (zh) * 2023-03-14 2023-04-21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数据转发方法、车辆控制方法、专网设备及设备
CN116248591A (zh) * 2022-12-29 2023-06-0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流传输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5064A (zh) * 2009-07-23 2011-0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分组数据聚合协议数据的传输方法与装置
US20110176531A1 (en) * 2008-10-01 2011-07-2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Handling of Local Breakout Traffic in a Home Base Station
CN102172078A (zh) * 2008-10-01 2011-08-31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家庭基站能够在上行链路数据分组的本地与远程传输之间选择的方法
WO2015167381A1 (en) * 2014-04-30 2015-11-0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Residential local break out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76531A1 (en) * 2008-10-01 2011-07-2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Handling of Local Breakout Traffic in a Home Base Station
CN102172078A (zh) * 2008-10-01 2011-08-31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家庭基站能够在上行链路数据分组的本地与远程传输之间选择的方法
CN101965064A (zh) * 2009-07-23 2011-0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分组数据聚合协议数据的传输方法与装置
WO2015167381A1 (en) * 2014-04-30 2015-11-0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Residential local break out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84187A (zh) * 2016-06-08 2017-12-15 ***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和基站
WO2017214991A1 (zh) * 2016-06-17 2017-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网关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7787017A (zh) * 2016-08-24 2018-03-0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学习方式实现本地分流的方法
CN107787017B (zh) * 2016-08-24 2019-11-1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学习方式实现本地分流的方法
CN106792656A (zh) * 2016-11-30 2017-05-3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非对称分流***
CN106792656B (zh) * 2016-11-30 2020-04-14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非对称分流***
CN108271255A (zh) * 2016-12-30 2018-07-10 ***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数据分流的方法及装置
CN108271255B (zh) * 2016-12-30 2021-06-04 ***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数据分流的方法及装置
CN109246762B (zh) * 2017-06-07 2020-11-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本地业务分流方法及装置
CN109246762A (zh) * 2017-06-07 2019-01-1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本地业务分流方法及装置
CN110099010A (zh) * 2018-01-31 2019-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分流的方法和装置
CN111314225A (zh) * 2020-02-19 2020-06-1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314225B (zh) * 2020-02-19 2021-07-1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543238A (zh) * 2020-04-15 2021-10-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基站
CN112566185A (zh) * 2020-12-18 2021-03-26 京信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基站业务数据分流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基站
CN112566185B (zh) * 2020-12-18 2023-11-21 京信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基站业务数据分流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基站
CN113163022A (zh) * 2021-02-24 2021-07-23 深圳市日海飞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面向垂直行业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567975A (zh) * 2022-12-05 2023-01-03 北京思朗东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数据报文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248591A (zh) * 2022-12-29 2023-06-0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流传输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5835309A (zh) * 2023-01-05 2023-03-21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本地数据的分流方法、车辆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15866654A (zh) * 2023-02-07 2023-03-28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存储介质、电子设备和***
CN115996192A (zh) * 2023-03-14 2023-04-21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数据转发方法、车辆控制方法、专网设备及设备
CN115988568A (zh) * 2023-03-14 2023-04-18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专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车辆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15996192B (zh) * 2023-03-14 2023-08-15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数据转发方法、车辆控制方法、专网设备及设备
CN115988568B (zh) * 2023-03-14 2023-08-15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专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车辆控制方法及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91617A (zh) 一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及基站子***
US1128424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cell specification procedure for network slice-based N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0035865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cell specific procedure or mobility procedure for network slice-based n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A2976033C (en)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communications over trusted hardware
CN108713327B (zh) 用于实现通信网络中的通信的网络节点和在网络节点中执行的方法
EP3761708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6488508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CN109891832A (zh) 网络切片发现和选择
CN103796262B (zh) 直接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AU2017406570A1 (en) Relay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EP3214805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signalling
US20130286869A1 (en) Lawful intercepts
CN106034338B (zh) 移动通信基站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WO2016177106A1 (zh) 专用核心网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CN103338482A (zh) 分流数据传输方法、传输设备以及用户终端
CN109417575A (zh) 一种ip地址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1964954B (zh) 一种用户数据无线承载需求的通知方法及***
JP6584700B2 (ja) S1apシグナリング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CN104618213A (zh) 一种报文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6341812B (zh) 数据传输方法、基站、移动管理实体、终端及***
EP3610604B1 (en) Hardware-trusted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s over a wireless relay
CN102056137B (zh) 一种本地网关选择信息获取的方法及***
CN103731920B (zh) Un子帧配置方法及装置
KR20150005272A (ko) 무선 단말의 채널 운용 방법 및 장치
KR101472964B1 (ko) 이동통신망을 이용한 기업 통신 서비스를 위한 보안 시스템 및 보안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404

Address after: 430205 No. 88, Academy of Posts Road, Hongshan District,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Wuhan Ho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85 No. 1 Building, No. 5 Hospital,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Beacon Fi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Applicant before: Beifang Fenghuo Tech Co., Ltd., Beijing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