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64236B - 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 Google Patents

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64236B
CN105464236B CN201510898241.7A CN201510898241A CN105464236B CN 105464236 B CN105464236 B CN 105464236B CN 201510898241 A CN201510898241 A CN 201510898241A CN 105464236 B CN105464236 B CN 1054642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chor slab
self
prestressed cable
power transmission
middle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982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64236A (zh
Inventor
潘鹏
王海深
张东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89824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642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642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42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642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42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92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 E04B1/98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against vibrations or shocks; against mechanical destruction, e.g. by air-ra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所述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包括:内套管、中套管和外套管,中套管的第二端与外套管固定连接;第一和第二传力挡板,第一传力挡板与内套管的第一端和中套管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二传力挡板与外套管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一和第二锚板,第一锚板与外套管的第一端配合,第一锚板与第一传力挡板配合,第二锚板与内套管的第二端和中套管的第二端配合;支撑件,支撑件设在外套管内;以及第一和第二预应力索,第一预应力索的第一端与第一锚板相连且第二端与支撑件相连,第二预应力索的第一端与支撑件相连且第二端与第二锚板相连。所述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具有耗能能力突出、自复位能力强、工业化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建筑结构通过构件的延性变形来耗能抗震,比如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等结构体系。地震后,这些构件往往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这些构件不具备自复位能力。因此增加了修复的费用和恢复正常使用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自复位的优点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包括:内套管、中套管和外套管,所述中套管套设在所述内套管上,所述外套管套设在所述中套管上,其中所述中套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外套管固定连接;第一传力挡板和第二传力挡板,所述第一传力挡板与所述内套管的第一端和所述中套管的第一端中的每一个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力挡板与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一锚板和第二锚板,所述第一锚板的外沿位于所述外套管的外沿的外侧,所述第一锚板与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配合,所述第一锚板与所述第一传力挡板配合以便在所述第一传力挡板的带动下移动,所述第二锚板的外沿位于所述中套管的外沿的外侧,所述第二锚板与所述内套管的第二端和所述中套管的第二端中的每一个配合;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在所述外套管内;以及第一预应力索和第二预应力索,所述第一预应力索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锚板相连且第二端与所述支撑件相连,所述第二预应力索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件相连且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锚板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具有耗能能力突出、自复位能力强的优点。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传力挡板在所述中套管的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锚板与所述中套管的第一端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进一步包括第一传力件和第二传力件,所述第一传力件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一锚板且与所述第一传力挡板相连,所述第二传力件与所述第二传力挡板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传力件和所述第二传力件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为十字形,其中所述第一锚板上设有十字槽,所述第一传力件的所述一部分穿过所述十字槽且与所述第一传力挡板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管,所述支撑管设在所述内套管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件进一步包括第三锚板和第四锚板,所述第三锚板设在所述支撑管的第一端上,所述第四锚板设在所述支撑管的第二端上,其中所述第一预应力索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锚板相连,所述第二预应力索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锚板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预应力索为多个,所述第二预应力索为多个。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套管的中部构造成削弱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预应力索和所述第二预应力索中的每一个处于拉伸状态以便具有初始预应力,所述初始预应力大于所述中套管屈服后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套管的第一端的边沿与所述中套管的第一端的边沿在所述中套管的轴向上对齐,所述内套管的第二端的边沿与所述中套管的第二端的边沿在所述中套管的轴向上对齐。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沿B-B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沿C-C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1的沿D-D线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的***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的中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未受力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受拉力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受压力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包括内套管101、中套管102、外套管103、第一传力挡板1041、第二传力挡板1042、第一锚板1051、第二锚板1052、支撑件106、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
中套管102套设在内套管101上,外套管103套设在中套管102上。换言之,中套管102设在外套管103内,内套管101设在中套管102内。其中,中套管102的第二端与外套管103固定连接。第一传力挡板1041与内套管101的第一端和中套管102的第一端中的每一个固定连接,第二传力挡板1042与外套管103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第一锚板1051的外沿位于外套管103的内沿的外侧,第一锚板1051与外套管103的第一端配合,第一锚板1051与第一传力挡板1041配合以便在第一传力挡板1041的带动下移动。第二锚板1052的外沿位于中套管102的内沿的外侧,第二锚板1052与内套管101的第二端和中套管102的第二端中的每一个配合。
支撑件106设在外套管103内。第一预应力索1071的第一端与第一锚板1051相连,第一预应力索1071的第二端与支撑件106相连,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第一端与支撑件106相连,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第二端与第二锚板1052相连。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工作过程。在发生地震时,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可能受到拉力,也可能受到压力。由于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是沿上下方向倾斜地安装在建筑物上,因此为了便于描述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工作过程,在图8-图10中示出上下方向(如箭头E所示)。因此,部件的第一端可以是该部件的上端,部件的第二端可以是该部件的下端。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来说,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安装倾斜角度可能不同,因此图8-图10中示出的上下方向仅仅是示意性的,可能与真实的上下方向有一定的误差。
当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受到拉力时,倾斜向上的拉力作用在第一传力挡板1041上,倾斜向下的拉力作用在第二传力挡板1042上。由于第一传力挡板1041与内套管101的第一端(上端)和中套管102的第一端(上端)中的每一个固定连接,因此内套管101和中套管102受到倾斜向上的拉力,内套管101倾斜向上移动。由于中套管102的第二端与外套管103固定连接,因此中套管102的第二端以及外套管103不发生移动,由此可以使中套管102在该拉力的作用下被拉长△L1,即中套管102屈曲约束耗能,实现消能减震,且内套管101与外套管103发生相对移动,产生相对位移,导致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总长度(整体长度)变长,即导致第一锚板1051与第二锚板1052之间的距离变大。
由于第二锚板1052的外沿位于中套管102的内沿的外侧,且第二锚板1052与中套管102的第二端(下端)配合,因此第二锚板1052不发生移动,即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第二端(下端)不发生移动。第一锚板1051在第一传力挡板1041的带动下倾斜向上移动,由于第一预应力索1071的第一端(上端)与第一锚板1051相连,因此第一锚板1051带动第一预应力索1071、支撑件106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第一端(上端)倾斜向上移动,由此可以使第二预应力索1072被拉伸,从而第二预应力索1072具有倾斜向下的应力,第一预应力索1071具有倾斜向上的应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中,第一预应力索1071的应力与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应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由此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可以向内套管101和中套管102提供自复位的拉力,实现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自复位。换言之,在外界作用力(拉力)消除后,内套管101和中套管102在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应力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
当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受到压力时,倾斜向下的压力作用在第一传力挡板1041上,倾斜向上的压力作用在第二传力挡板1042上。内套管101和中套管102受到倾斜向下的拉力,内套管101倾斜向下移动。中套管102的第二端以及外套管103不发生移动,由此可以使中套管102在该压力的作用下被压缩△L2,即中套管102屈曲约束耗能,实现消能减震,且内套管101与外套管103发生相对移动,产生相对位移,导致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总长度(整体长度)变长,即导致第一锚板1051与第二锚板1052之间的距离变大。
由于第一锚板1051的外沿位于外套管103的内沿的外侧,第一锚板1051与外套管103的第一端(上端)配合,因此第一锚板1051不发生移动,即第一预应力索1071的第一端(上端)不发生移动。第二锚板1052在内套管101的带动下倾斜向下移动,由于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下端与第二锚板1052相连,因此第二锚板1052带动第二预应力索1072、支撑件106和第一预应力索1071的第二端(下端)倾斜向下移动,由此可以使第一预应力索1071被拉伸,从而第一预应力索1071具有倾斜向上的应力,第二预应力索1072具有倾斜向下的应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中,第一预应力索1071的应力与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应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由此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可以向内套管101和中套管102提供自复位的拉力,实现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自复位。换言之,在外界作用力(压力)消除后,内套管101和中套管102在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应力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通过在内套管101内设置支撑件106,且使支撑件106与第一预应力索1071的第二端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第一端相连,从而在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预应力索(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长度增加一倍,使预应力索(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变形量增加一倍,由此可以提高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变形能力,提高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有效变形。由此可以提高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耗能能力,使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更加有效地耗散地震能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具有如下优点:
1、耗能能力突出,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通过中套管102屈曲约束耗能,耗能能力大,其中外套管103和内套管101对中套管102进行约束。
2、自复位能力强,现有的屈曲约束支撑在地震后不具备自复位功能,而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具有较强的自复位能力,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拥有在大变形情况下的自复位能力,且易更换,为结构的震后修复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3、工业化生产效率高,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可以在工厂生产、组装,无需现场施工。工业化生产可以保证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性能,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包括内套管101、中套管102、外套管103、第一传力挡板1041、第二传力挡板1042、第一传力件1081、第二传力件1082、第一锚板1051、第二锚板1052、支撑件106、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
有利地,内套管101、中套管102、外套管103、第一传力挡板1041、第二传力挡板1042、第一传力件1081、第二传力件1082、第一锚板1051、第二锚板1052、支撑管1061、第三锚板1062和第四锚板1063中的每一个的中心轴线彼此重合。由此可以使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结构更加合理。
第一传力件1081可以焊接或者锚固在建筑物的上层的梁柱节点上,第二传力件1082可以焊接或者锚固在建筑物的下层的梁柱节点或地板上。
如图8-图10所示,第一传力件1081的一部分穿过第一锚板1051,且第一传力件1081的该一部分与第一传力挡板1041相连,第二传力件1082与第二传力挡板1042相连。具体而言,第一传力件1081的该一部分可以焊接或者锚固在第一传力挡板1041上,第二传力件1082可以焊接或者锚固在第二传力挡板1042上。
通过设置第一传力件1081和第二传力件1082,不仅可以更加方便地、容易地、稳固地将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安装在建筑物上,而且可以使地震产生的力更容易地、更好地传递到第一传力挡板1041和第二传力挡板1042上。
有利地,如图8-图10所示,第一传力件1081的横截面为十字形,第二传力件1082的横截面为十字形,第一锚板1051上设有十字槽。第一传力件1081的该一部分穿过该十字槽与第一传力挡板1041相连。
如图8-图10所示,第一传力挡板1041在中套管102的轴向上位于第一锚板1051与中套管102的第一端之间。换言之,第一传力挡板1041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锚板1051与中套管102的上端之间。由此可以使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结构更加合理。
第一传力挡板1041可以焊接在内套管101的第一端和中套管102的第一端上,第二传力挡板1042可以焊接在外套管103的第二端上。由此可以使地震产生的力更加均匀地传递到内套管101、中套管102和外套管103上。
内套管101、中套管102和外套管103都可以是钢管。如果内套管101、中套管102和外套管103由同等型号钢材制成,内套管101的厚度和外套管103的厚度大于中套管102的厚度。
有利地,内套管101的第一端的边沿与中套管102的第一端的边沿在中套管102的轴向上对齐,内套管101的第二端的边沿与中套管102的第二端的边沿在中套管102的轴向上对齐。也就是说,内套管101的上端的边沿与中套管102的上端的边沿在上下方向上对齐,内套管101的下端的边沿与中套管102的下端的边沿在上下方向上对齐。换言之,内套管101的长度等于中套管102的长度。由此可以使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结构更加合理。
如图8-图10所示,中套管102的第二端与外套管103的固定连接处邻近外套管103的第二端,由此可以使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结构更加合理。
第一锚板1051的外沿位于外套管103的内沿的外侧,第一锚板1051与外套管103的第一端配合。也就是说,当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受到拉力时,第一锚板1051可以脱离外套管103的第一端,当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受到压力时,第一锚板1051抵靠在外套管103的第一端上,以便使第一锚板1051无法移动。
第二锚板1052的外沿位于中套管102的内沿的外侧,第二锚板1052与内套管101的第二端和中套管102的第二端中的每一个配合。也就是说,当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受到拉力时,第二锚板1052抵靠在中套管102的第二端上,以便使第二锚板1052无法移动。当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受到压力时,内套管101的第二端抵靠在第二锚板1052上,且内套管101带动第二锚板1052向下移动。
如图7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中套管102的中部构造成削弱部1021。也就是说,对中套管102在局部进行削弱。由此可以控制中套管102的屈曲约束位置。有利地,削弱部1021为沿中套管102的轴向延伸的凹槽或通孔。
如图6、图8-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支撑件106包括支撑管1061、第三锚板1062和第四锚板1063,支撑管1061设在内套管101内。第三锚板1062设在支撑管1061的第一端上,第四锚板1063设在支撑管1061的第二端上。其中,第一预应力索1071的第二端与第四锚板1063相连,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第一端与第三锚板1062相连。由此可以使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呈交叉状态,即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可以交叉锚固在支撑件106上,从而可以使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结构更加合理。
当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受到拉力时,第一锚板1051带动第一预应力索1071、支撑管106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第一端(上端)倾斜向上移动,由此可以使第二预应力索1072被拉伸,从而第二预应力索1072具有倾斜向下的应力,第一预应力索1071具有倾斜向上的应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当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受到压力时,第二锚板1052带动第二预应力索1072、支撑管1061和第一预应力索1071的第二端(下端)倾斜向下移动,由此可以使第一预应力索1071被拉伸,从而第一预应力索1071具有倾斜向上的应力,第二预应力索1072具有倾斜向下的应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有利地,第三锚板1062焊接在支撑管1061的第一端上,第四锚板1063焊接在支撑管1061的第二端上。第一预应力索1071可以选自CFRP拉索、GFRP拉索和预应力钢绞线中的一种,第二预应力索1072可以选自CFRP拉索、GFRP拉索和预应力钢绞线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2-图5所示,第一锚板1051上设有用于锚固第一预应力索1071的第一端的第一锚固孔10511,第二锚板1052上设有用于锚固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第二端的第二锚固孔10521。第三锚板1062上设有用于锚固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第一端的第三锚固孔10621,第四锚板1063上设有用于锚固第一预应力索1071的第二端的第四锚固孔10631。第三锚板1062上设有用于穿过第一预应力索1071的第一过孔10622,第四锚板1063上设有用于穿过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第二过孔10632。
有利地,第一预应力索1071为多个,第二预应力索1072为多个。与设置一个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一个第二预应力索1072相比,设置多个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多个第二预应力索1072不仅仅是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数量的简单变化。通过设置多个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多个第二预应力索1072,可以使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承载力变大。
具体而言,当中套管102、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协同作用时,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承载力F=fy1*As1+fy2*As2。其中,fy1为中套管102的受拉或受压的屈服强度,As1为中套管102的削弱部1021的横截面积,fy2为预应力索(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屈服强度,As2为预应力索(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横截面积。通过增大fy1、As1、fy2和As2中的任意一个,都可以使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承载力增大。
因此,通过设置多个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多个第二预应力索1072,从而可以增大As2,进而可以增大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的承载力F。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中的每一个处于拉伸状态以便具有初始预应力,该初始预应力大于中套管102屈服后的强度。由此进一步确保内套管101和中套管102在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初始预应力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即可以进一步确保内套管101和中套管102在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初始预应力的作用下自动地复位,进而可以使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在第一预应力索1071和第二预应力索1072的初始预应力的作用下自动地复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10具有耗能能力突出、自复位能力强、工业化生产效率高等优点,地震后可以自动地恢复变形,无需花费修复费用和修复时间,能够马上恢复到正常使用状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套管、中套管和外套管,所述中套管套设在所述内套管上,所述外套管套设在所述中套管上,其中所述中套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外套管固定连接;
第一传力挡板和第二传力挡板,所述第一传力挡板与所述内套管的第一端和所述中套管的第一端中的每一个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力挡板与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第一锚板和第二锚板,所述第一锚板的外沿位于所述外套管的内沿的外侧,所述第一锚板与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配合,所述第一锚板与所述第一传力挡板配合以便在所述第一传力挡板的带动下移动,所述第二锚板的外沿位于所述中套管的内沿的外侧,所述第二锚板与所述内套管的第二端和所述中套管的第二端中的每一个配合;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在所述外套管内;以及
第一预应力索和第二预应力索,所述第一预应力索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锚板相连且第二端与所述支撑件相连,所述第二预应力索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件相连且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锚板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挡板在所述中套管的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锚板与所述中套管的第一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一传力件和第二传力件,所述第一传力件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一锚板且与所述第一传力挡板相连,所述第二传力件与所述第二传力挡板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件和所述第二传力件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为十字形,其中所述第一锚板上设有十字槽,所述第一传力件的所述一部分穿过所述十字槽且与所述第一传力挡板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管,所述支撑管设在所述内套管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进一步包括第三锚板和第四锚板,所述第三锚板设在所述支撑管的第一端上,所述第四锚板设在所述支撑管的第二端上,其中所述第一预应力索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锚板相连,所述第二预应力索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锚板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应力索为多个,所述第二预应力索为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套管的中部构造成削弱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应力索和所述第二预应力索中的每一个处于拉伸状态以便具有初始预应力,所述初始预应力大于所述中套管屈服后的强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的第一端的边沿与所述中套管的第一端的边沿在所述中套管的轴向上对齐,所述内套管的第二端的边沿与所述中套管的第二端的边沿在所述中套管的轴向上对齐。
CN201510898241.7A 2015-12-08 2015-12-08 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Active CN1054642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98241.7A CN105464236B (zh) 2015-12-08 2015-12-08 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98241.7A CN105464236B (zh) 2015-12-08 2015-12-08 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4236A CN105464236A (zh) 2016-04-06
CN105464236B true CN105464236B (zh) 2017-10-24

Family

ID=55602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98241.7A Active CN105464236B (zh) 2015-12-08 2015-12-08 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642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35469B (zh) * 2020-07-07 2020-10-02 湖南大学 一种具有耗能时序特点的自复位支撑及其组装方法
CN114482321B (zh) * 2022-03-30 2023-08-01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支撑装置及抗侧力构件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83345B2 (en) * 2001-10-31 2004-08-31 W.R. Grace & Co.-Conn In situ molded thermal barriers
CN103233528A (zh) * 2013-05-10 2013-08-07 东南大学 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CN103243835A (zh) * 2013-05-25 2013-08-14 吕西林 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JP5456212B2 (ja) * 2011-09-22 2014-03-26 トンジ ユニバーシティ 地震破断防止のための変形記録式座屈拘束ブレー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967157A (zh) * 2014-04-15 2014-08-06 北京工业大学 管形单板装配式钢结构自复位预应力防屈曲支撑
CN103967111A (zh) * 2014-04-12 2014-08-06 北京工业大学 装配式多、高层钢结构十字自复位预应力偏心支撑体系
CN105002999A (zh) * 2015-08-05 2015-10-28 清华大学 一种后装式套管的金属屈曲约束支撑及其构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83345B2 (en) * 2001-10-31 2004-08-31 W.R. Grace & Co.-Conn In situ molded thermal barriers
JP5456212B2 (ja) * 2011-09-22 2014-03-26 トンジ ユニバーシティ 地震破断防止のための変形記録式座屈拘束ブレー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233528A (zh) * 2013-05-10 2013-08-07 东南大学 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CN103243835A (zh) * 2013-05-25 2013-08-14 吕西林 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CN103967111A (zh) * 2014-04-12 2014-08-06 北京工业大学 装配式多、高层钢结构十字自复位预应力偏心支撑体系
CN103967157A (zh) * 2014-04-15 2014-08-06 北京工业大学 管形单板装配式钢结构自复位预应力防屈曲支撑
CN105002999A (zh) * 2015-08-05 2015-10-28 清华大学 一种后装式套管的金属屈曲约束支撑及其构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4236A (zh)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54445A1 (en) Resilient prestress-free steel structure formed by combining pin-ended columns with elastic centering beam
CN105888080B (zh) 装配式钢管套管钢筋混凝土组合节点及安装方法
CN106400954B (zh) 一种基于损伤控制理念的钢梁—钢管混凝土柱节点
CN103912073B (zh) 一种内置型钢钢管混凝土边框低屈服点钢板剪力墙结构
US6871453B2 (en) Modular building connector
CN105780960A (zh) 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柱—混凝土梁防屈曲耗能节点
JP2015113703A (ja) エネルギー散逸接合組立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耐震構造
CN105464236B (zh) 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CN109667385B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超短柱
KR101027378B1 (ko) 블록과 강선을 이용한 내진벽 및 시공방법
CN104929252B (zh) 一种角钢加固的钢与混凝土组合节点
KR102034116B1 (ko) 손상제어형 기둥-보 접합구조물 및 기둥-보 접합부 보강공법
CN102635175B (zh) 多用途结构抗震耗能连接件
US8341893B2 (en) Seismic coupler
JP7266470B2 (ja) 柱脚部接合構造
CN108999337B (zh) 一种内置芯柱可恢复功能的多肢圆形柱及其装配方法
KR101209363B1 (ko) 에이치형강 기둥의 내진보강용 콘크리트 블럭 및 이를 이용한 내진보강방법
JP5429812B2 (ja) 軸部材とrc部材との接合構造及び方法
KR101299574B1 (ko) 사각 패널존을 이용한 모멘트 접합구조
CN106368319B (zh) 一种适用于装配式结构的节点连接装置
KR101209367B1 (ko) 철골 모멘트 골조 내진보강용 가새의 좌굴방지 후보강구조
KR101259247B1 (ko) 댐핑형 구조물
JP2011064012A (ja) ブレース、耐震構造及び建築物
KR20160030746A (ko) 지하구조물의 내진 보강장치
JP6126789B2 (ja) タンクの支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