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52142B - 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52142B
CN105452142B CN201380078722.2A CN201380078722A CN105452142B CN 105452142 B CN105452142 B CN 105452142B CN 201380078722 A CN201380078722 A CN 201380078722A CN 105452142 B CN105452142 B CN 1054521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arm
car
controlling cable
contro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87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52142A (zh
Inventor
渡边诚治
中泽大辅
福井大树
石川雅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4521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21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521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21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064Power supply or signal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068Cable weight compensa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悬吊在井道的中间部与轿厢(7)的下部之间且在下端位置处形成有弯曲部(10a)的控制线缆(10)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该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具有在轿厢(7)的下方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悬吊于控制线缆(10)的臂(22),通过轿厢(7)移动到通常的移动范围的最下位置处而被弯曲部(10a)向上顶,由此臂(22)移位到在水平方向上该臂的一部分从轿厢(7)突出而承接控制线缆(10)的线缆承接位置。由此,在本发明中即使在轿厢停靠于控制线缆最容易与轿厢接触的最下位置处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臂来阻止控制线缆向接近轿厢的方向的移位。

Description

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其安装于悬吊在井道的中间部与轿厢的下部之间的控制线缆。
背景技术
在控制线缆(移动线缆)悬吊于井道壁与轿厢之间且在控制线缆的下端位置处形成有弯曲部的电梯中,例如当夏季等井道内的温度上升时,控制线缆的弯曲刚度下降,控制线缆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变小,控制线缆有可能会与轿厢的侧部接触。尤其在轿厢停靠于最下层的状态下,因为弯曲部与轿厢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变短,因此当控制线缆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变小时,控制线缆容易与轿厢接触。
以往,为了防止控制线缆与轿厢接触,而提出了如下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在向控制线缆的弯曲部附加载荷的滚轮保持部上设置与弯曲部的内周面相接的多个滚轮,从而抑制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变化(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36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现有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中,由于伴随轿厢移动的控制线缆的移动,各滚轮在弯曲部的内周面上滚动,因此当轿厢移动时始终产生各滚轮的滚动而导致的噪音。另外,因为需要向控制线缆附加载荷,因此控制线缆引导装置会大型化。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抑制轿厢移动时的噪音,并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控制线缆与轿厢之间的接触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安装于悬吊在井道的中间部与轿厢的下部之间且在下端位置处形成有弯曲部的控制线缆,其中,该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具有臂,该臂在轿厢的下方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悬吊于控制线缆,通过轿厢移动到通常的移动范围的最下位置处而被弯曲部向上顶,由此该臂移位到在水平方向上该臂的一部分从轿厢突出而承接控制线缆的线缆承接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即使在轿厢停靠于控制线缆最容易与轿厢接触的最下位置处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臂来阻止控制线缆向接近轿厢的方向的移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控制线缆对轿厢的接触。另外,能够避免在轿厢移动时始终产生噪音,能够抑制轿厢移动时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当图1的轿厢从最下层向上方移动时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3的引导滚轮和弯曲部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的另一例子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6是示出当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轿厢从最下层向上方移动时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图6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当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轿厢从最下层向上方移动时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当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轿厢从最下层向上方移动时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结构图。在图中,在井道1的上部设置有机房2。在机房2中设置有具有驱动绳轮3的曳引机(驱动装置)4、与驱动绳轮3分开配置的偏导轮5、以及控制电梯的运转的控制盘(控制装置)6。在井道1内,轿厢7和对重8以能够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
在驱动绳轮3和偏导轮5上绕挂有悬吊轿厢7和对重8的悬吊体9。作为悬吊体9,例如使用绳索或者带等。驱动绳轮3借助于曳引机4的电机的驱动力而旋转。轿厢7和对重8通过驱动绳轮3的旋转而在井道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
作为与轿厢7的移动对应地进行移动的挠性长条物的控制线缆(移动线缆)10衔接井道1的中间部与轿厢7的下部之间并悬吊于二者之间。在控制线缆10的下端位置处存在控制线缆10弯曲成U字状而形成的弯曲部10a。在该例子中,截面形状呈扁平状的带状的控制线缆10悬吊于井道1的中间部与轿厢7的下部之间。以使得控制线缆10的厚度方向成为弯曲部10a的径向的方式使控制线缆10弯曲而形成弯曲部10a。
在井道1的中间部设置有安装于井道1的内壁面1a的井道线缆悬吊部11。控制线缆10以离开内壁面1a的状态保持于井道线缆悬吊部11的悬吊点。
在轿厢7的下部(在该例中是轿厢7的下表面)设置有轿厢线缆悬吊部12。控制线缆10保持于轿厢线缆悬吊部12的悬吊点。与安装有井道线缆悬吊部11的内壁面1a相对的轿厢7的端部被设为线缆悬吊侧轿厢端部7a。因此,轿厢线缆悬吊部12配置于在水平方向上相比于线缆悬吊侧轿厢端部7a远离内壁面1a的位置处。控制线缆10衔接井道线缆悬吊部11和轿厢线缆悬吊部12的各自的悬吊点间并悬吊在二者之间。
在井道线缆悬吊部11和控制盘6之间连接有电气布线20。轿厢7与控制盘6经由控制线缆10和电气布线20而电连接。在轿厢7与控制盘6之间的控制信息和电力等的发送/接收经由控制线缆10和电气布线20来进行。
弯曲部10a相对于轿厢7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与轿厢7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对应地发生变化。具体地说,伴随着轿厢7向上方的移动,弯曲部10a相对于轿厢7的距离扩大,伴随着轿厢7向下方的移动,弯曲部10a相对于轿厢7的距离缩小。因此,当轿厢7位于最下层时(即,轿厢7位于通常的移动范围的最下位置时),弯曲部10a相对于轿厢7的距离最短,当轿厢7位于最上层时(即,轿厢7位于通常的移动范围的最上位置时),弯曲部10a相对于轿厢7的距离最长。
若控制线缆10的环境温度变化,则控制线缆10的刚度变化。具体地说,当例如在夏季等控制线缆10的环境温度变高时,控制线缆10的刚度变低,当例如在冬季等控制线缆10的环境温度变低时,控制线缆10的刚度变高。当轿厢7位于最下层时,因为弯曲部10a相对于轿厢7的距离最短,因此当弯曲部10a的曲率半径变小时,控制线缆10的从井道线缆悬吊部11向下方延伸的部分有可能与线缆悬吊侧轿厢端部7a接触。因此,在控制线缆10上安装有防止控制线缆10与轿厢7的接触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
图2是示出图1的轿厢7从最下层向上方移动时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的(a)是示出轿厢7到达最下层的状态的图,图2的(b)~图2的(d)是示出轿厢7按顺序向上方离开最下层的状态的图。另外,图3是示出图2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的立体图。
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具有臂22,该臂22在轿厢7的下方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悬吊于控制线缆10。臂22能够以与弯曲部10a所存在的假想平面垂直的轴线31(在该例中是沿带状的控制线缆10的宽度方向的轴线31)为中心进行转动。
在控制线缆10上安装有一对臂支承部件(臂支承部)23,该一对臂支承部件(臂支承部)23将臂22支承为能够转动。各臂支承部件23分别配置于轴线31上。另外,如图2所示,各臂支承部件23安装于避免弯曲部10b,该避免弯曲部10b是控制线缆10的从轿厢7(轿厢线缆悬吊部12)向下方伸出的部分中的即使轿厢7在通常的移动范围内移动也不弯曲地维持形状的部分。
臂22在被一对臂支承部件23支承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控制线缆10以轴线31为中心进行转动。另外,如图3所示,臂22具有:一对臂主体部22a,它们沿着臂22的长度方向;一对臂支承侧端部22b,它们设置于各臂主体部22a的一端部,且以能够独立转动地方式安装于各臂支承部件23;以及线缆承接侧端部22c,其设置于各臂主体部22a的另一端部(各臂主体部22a的离开臂支承部件23的一侧的端部),且连结一对臂主体部22a之间。在该例中,各臂主体部22a、各臂支承侧端部22b以及线缆承接侧端部22c的各自的形状呈棒状,臂22的整体形状呈大致C字状。
如图1所示,臂2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成为比线缆悬吊侧轿厢端部7a与轿厢线缆悬吊部12之间的水平距离长、且比内壁面1a与轿厢线缆悬吊部12之间的水平距离短的尺寸。在该例中,臂2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成为与井道线缆悬吊部11和轿厢线缆悬吊部12的各自的悬吊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相同的尺寸。
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臂22相对于控制线缆10的转动,线缆承接侧端部22c在以轴线31为中心的圆弧上移位。在线缆承接侧端部22c设置有多个(在该例中是2个)引导滚轮24,这些引导滚轮24能够在弯曲部10a的内周面上滚动。
当引导滚轮24与弯曲部10a相对于轿厢7的距离变化对应地在弯曲部10a的内周面上滚动时,臂22的线缆承接侧端部22c被沿着弯曲部10a的内周面引导,并且臂22以轴线31为中心转动。通过臂22的以轴线31为中心的转动,使线缆承接侧端部22c在朝向内壁面1a的线缆承接位置(图2的(a))和相比于线缆承接位置、线缆承接侧端部22c朝向下方的收纳位置之间移位。
臂22被从下方接近轿厢7的弯曲部10a向上顶并且向接近线缆承接位置(图2的(a))的方向转动,通过轿厢7移动至最下层且弯曲部10a相对于轿厢7的距离成为最短而到达线缆承接位置(图2的(a))。另一方面,当弯曲部10a向下方离开引导滚轮24时,避免了弯曲部10a对臂22的向上顶,利用臂22的自重,臂22的位置被维持在收纳位置。
当臂22位于收纳位置时,臂22的长度方向成为接近于铅直方向的状态,臂22在大致沿着控制线缆10的状态下悬吊于控制线缆10。由此,当臂22位于收纳位置时,臂22的整体成为相比于线缆悬吊侧轿厢端部7a远离内壁面1a的状态。
当臂22位于线缆承接位置时,如图2的(a)所示,臂22成为水平的状态(也包括大致水平的状态)。另外,当臂22位于线缆承接位置时,当从上方观察轿厢7时,臂22的一部分(臂22的包括线缆承接侧端部22c的部分)从轿厢7突出。即,当位于线缆承接位置时的臂22成为在水平方向上使包括线缆承接侧端部22c的部分从轿厢7突出的水平状态。另外,位于线缆承接位置时的臂22通过以线缆承接侧端部22c来承接控制线缆10,而维持控制线缆10在水平方向上离开轿厢7的状态,防止控制线缆10与轿厢7的接触。
图4是示出图3的引导滚轮24和弯曲部10a的俯视图。在控制线缆10上沿着控制线缆10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条(在该例中是2条)供各引导滚轮24单独***的滚轮***槽32。在各滚轮***槽32的内表面设置有引导滚轮24接触的降低摩擦用片33。在该例中,通过涂布液状的树脂使之固化而使降低摩擦用片33设置于各滚轮***槽32的内表面。引导滚轮24与降低摩擦用片33之间的摩擦系数比引导滚轮24与滚轮***槽32的内表面(控制线缆10的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小。由此,引导滚轮24沿滚轮***槽32在弯曲部10a的内周面上顺利地滚动。作为降低摩擦用片33的材料,使用例如特氟龙(注册商标)(聚四氟乙烯)等。此外,如图4所示,在该例中,臂22的宽度尺寸(即一对臂主体部22a之间的距离)比控制线缆10的宽度尺寸大。
接着,对动作进行说明。当轿厢7向上方大幅离开最下层而弯曲部10a向下方离开引导滚轮24时,臂22利用自重移位到使线缆承接侧端部22c朝向下方的收纳位置。此时,即使轿厢7向上下方向移动,臂22也不会相对于控制线缆10转动,臂22的位置被维持在收纳位置。
当轿厢7向下方移动、且引导滚轮24从上方遮盖从下方接近轿厢7的弯曲部10a的内周面时,如图2的(d)所示,引导滚轮24在弯曲部10a的内周面上滚动,线缆承接侧端部22c被沿弯曲部10a引导并且臂22开始相对于控制线缆10转动。
之后,当轿厢7进一步接近最下层时,按照图2的(c)到图2的(b)所表示的顺序,线缆承接侧端部22c被沿弯曲部10a的内周面引导并且臂22被弯曲部10a向上顶,臂22相对于控制线缆10进一步转动。
之后,当轿厢7到达最下层而弯曲部10a相对于轿厢7的距离最短时,如图2的(a)所示,臂22到达使线缆承接侧端部22c朝向内壁面1a的线缆承接位置。当轿厢7位于最下层时,在臂22被弯曲部10a向上顶的状态下,臂22的位置被维持在线缆承接位置。
当臂22位于线缆承接位置时,臂22通过线缆承接侧端部22c经由引导滚轮24来支承控制线缆10,从而维持控制线缆10在水平方向上与轿厢7分离的状态,防止控制线缆10与轿厢7的接触。
轿厢7从最下层向上方移动时的动作是与轿厢7向最下层移动的上述的动作的相反的动作。因此,当轿厢7从最下层向上方移动时,弯曲部10a向下方离开轿厢7,并且按照图2的(a)到图2的(d)所示的顺序,臂22朝向收纳位置转动。之后,若轿厢7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则弯曲部10a向下方完全离开引导滚轮24,臂22被移位到收纳位置。
在这样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中,在轿厢7的下方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悬吊于控制线缆10的臂22通过轿厢7向最下层的移动而被控制线缆10的弯曲部10a向上顶,由此移位到在水平方向上臂22的一部分从轿厢7突出而承接控制线缆10的线缆承接位置,因此即使在轿厢7停靠于控制线缆10最容易与轿厢7接触的最下层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臂22阻止控制线缆10向接近轿厢7的方向的移位,能够防止控制线缆10与轿厢7的接触。另外,因为不再有必要设为向控制线缆10附加负载的以往那样的结构,因此能够使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的结构简单化,并且能够实现控制线缆10的负担的减轻。而且,因为臂22仅当轿厢7在最下层的附近移动时转动,因此能够避免当轿厢7移动时始终产生噪音,能够抑制轿厢7的移动时的噪音。
另外,因为在臂22上设置有能够在弯曲部10a的内周面滚动的引导滚轮24,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弯曲部10a对臂22的向上顶,能够更可靠地进行臂22向线缆承接位置的移位。
另外,因为在控制线缆10上沿控制线缆10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供引导滚轮24***的滚轮***槽32,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臂22从控制线缆10脱离。
另外,因为在滚轮***槽32的内表面设置有引导滚轮24所接触的降低摩擦用片33,且引导滚轮24与降低摩擦用片33之间的摩擦系数比引导滚轮24与滚轮***槽32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小,因此即使在引导滚轮24由于某些原因而难以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引导滚轮24在降低摩擦用片33上滑动,能够更可靠地进行臂22向线缆承接位置的移位。
在此,例如当冬季等控制线缆10的环境温度下降而控制线缆10的刚度变高时,弯曲部10a的曲率半径变大,控制线缆10有可能与内壁面1a接触。尤其当轿厢7位于最下层时,由于弯曲部10a的曲率半径变大而使得控制线缆10容易与内壁面1a接触。因此,为了不仅防止控制线缆10与轿厢7的接触还防止控制线缆10与内壁面1a的接触,也可以在臂22设置限制控制线缆10向远离线缆承接侧端部22c的方向的移位的线缆限制部34。
即,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的另一例子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如图5所示,在臂22设置有围起控制线缆10的线缆限制部34。线缆限制部34具有:棒状的壁侧配置部34a,其与线缆承接侧端部22c平行地配置于相比控制线缆10远离线缆承接侧端部22c的位置处;以及一对棒状的连接部34b,它们在控制线缆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连接壁侧配置部34a与线缆承接侧端部22c之间。在壁侧配置部34a设置有多个(在该例中是2个)能够在弯曲部10a的外周面滚动的引导滚轮35。通过利用壁侧配置部34a承接控制线缆10来防止控制线缆10向离开线缆承接侧端部22c的方向的移位。
这样,通过在臂22设置限制控制线缆10向离开线缆承接侧端部22c的方向的移位的线缆限制部34,不仅能够防止控制线缆10与轿厢7的接触,还能够防止控制线缆10与内壁面1a的接触。
此外,虽然在图5的例子中,设为壁侧配置部34a通过一对连接部34b与臂22连接,但只要确保线缆限制部34的强度,也可以除去一对连接部34b中的一方,在仅借助1个连接部34b的悬臂状态下将壁侧配置部34a保持于臂22。
另外,虽然在图5的例子中,设为在壁侧配置部34a设置有引导滚轮35,但只要壁侧配置部34a能够沿弯曲部10a的外周面滑动,则也可以没有引导滚轮35。
实施方式2.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轿厢7从最下层向上方移动时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的状态的侧视图,图6的(a)是示出轿厢7到达最下层的状态的图,图6的(b)~图6的(d)是按顺序示出轿厢7向上方离开最下层的状态的图。另外,图7是示出图6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的立体图。如图6和图7所示,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还具有分支部件41,该分支部件41从臂22突出且被沿弯曲部10a引导并且使臂22转动。
当沿轴线31观察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时,臂22和分支部件41从共同的轴线31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臂22与分支部件41所成的角度为锐角。另外,分支部件41向相比臂22远离轿厢7的方向(下方)延伸。分支部件4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臂2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短。分支部件41固定于臂22,且以轴线31为中心与臂22一体地转动。
如图7所示,分支部件41具有:一对棒状的分支主体部41a,它们独立地固定于各臂主体部22a;以及分支承接侧端部41b,其连接各分支主体部的远离臂22的一侧的端部间。由此,分支部件41的整体形状成为大致C字状。
在分支部件41的分支承接侧端部41b设置有多个(在该例中是2个)引导滚轮42,它们能够在被***于滚轮***槽32内的状态下在弯曲部10a的内周面滚动。引导滚轮42在弯曲部10a的内周面滚动并且分支承接侧端部41b被弯曲部10a引导,由此分支部件41相对于控制线缆10以轴线31为中心转动。臂22相对于控制线缆10以轴线31为中心与分支部件41一体地转动。
通过分支部件41以轴线31为中心进行转动,臂22在线缆承接侧端部22c朝向内壁面1a的线缆承接位置(图6的(a))、与相比线缆承接位置线缆承接侧端部22c朝向下方的收纳位置之间移位。
通过分支部件41被从下方接近轿厢7的弯曲部10a向上顶并且向接近线缆承接位置(图6的(a))的方向转动,且轿厢7移动到最下层使得弯曲部10a与轿厢7的距离成为最短,由此臂22到达线缆承接位置(图6的(a))。另一方面,当弯曲部10a向下方离开引导滚轮42时,避免弯曲部10a对分支部件41的向上顶,利用臂22和分支部件41的自重,臂22的位置被维持在收纳位置。
臂22的线缆承接位置(图6的(a))与在实施方式1中的臂22的线缆承接位置(图2的(a))为相同的位置。另一方面,当臂22位于收纳位置时,分支部件41被控制线缆10支承,并且臂22和引导滚轮24被保持成离开控制线缆10的状态。由此,当臂22位于收纳位置时,在线缆承接侧端部22c相比实施方式1中的收纳位置更接近于内壁面1a的状态下,臂22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中,因为被沿弯曲部10a引导并且使臂22转动的分支部件41从臂22突出,因此能够使位于收纳位置时的臂22以接近线缆承接位置的状态倾斜。由此,能够减少从臂22的收纳位置向线缆承接位置的转动量,能够进一步可靠地进行臂22向线缆承接位置的移位。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当沿轴线31观察臂22时,分支部件41从臂22的位于轴线31的位置处的端部突出,但例如分支部件41也可以从臂2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突出。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例子中,在分支部件41上设置有引导滚轮42,但只要分支部件41的分支承接侧端部41b能够在弯曲部10a的内周面滑动,则也可以不设置引导滚轮42。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分支部件41的整体形状呈大致C字状,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既可以使分支部件41的整体形状成为沿分支部件41的长度方向的大致I字状,也可以使分支部件41的整体形状成为沿分支部件41的长度方向的板状。
实施方式3.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轿厢7从最下层向上方移动时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的(a)是示出轿厢7到达最下层的状态的图,图8的(b)~图8的(d)是示出轿厢7按顺序向上方离开最下层的状态的图。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还具有设置于控制线缆10的永久磁铁51。
永久磁铁51设置于控制线缆10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中的相比臂支承部件23的安装位置远离轿厢线缆悬吊部12的位置处。另外,控制线缆10的臂支承部件23与永久磁铁51之间的部分的长度比臂2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长。为了防止与引导滚轮24之间的干涉,永久磁铁51避开引导滚轮24滚动的滚轮***槽32地安装于控制线缆10。在该例子中,永久磁铁51通过粘合剂安装于控制线缆10。
臂22由承受永久磁铁51的磁吸引力的磁性体(例如铁等)构成。当轿厢7位于最下层时,永久磁铁51借助磁吸引力来保持线缆承接侧端部22c,由此臂22的位置被维持在线缆承接位置。当轿厢7从最下层向上方移动时,线缆承接侧端部22c被从永久磁铁51拉开,线缆承接侧端部22c被沿弯曲部10a引导,并且臂22利用自重朝向收纳位置移位。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中,因为在控制线缆10设置有永久磁铁51,当轿厢7位于最下层时借助磁吸引力来保持臂22,由此将臂22的位置维持在线缆承接位置,因此利用永久磁铁51来吸引臂22,由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臂22向线缆承接位置的移位。另外,能够利用永久磁铁51对线缆承接侧端部22c的吸引,防止控制线缆10向离开线缆承接侧端部22c的方向的移位。由此,即使在由于控制线缆10的环境温度下降而使得控制线缆10的刚度变高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永久磁铁51的磁吸引力防止弯曲部10a的曲率半径变大。由此,不仅能够防止控制线缆10与轿厢7的接触,也能够防止控制线缆10与内壁面1a的接触。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例子中,设为臂22自身由承受永久磁铁51的磁吸引力的磁性体构成,但也可以将磁性体(例如铁等)安装于由非磁性体构成的臂22的线缆承接侧端部22c,而使永久磁铁51吸引安装于臂22的磁性体。
实施方式4.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轿厢7从最下层向上方移动时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的状态的侧视图,图9的(a)是示出轿厢7到达最下层的状态的图,图9的(b)~图9的(d)是示出轿厢7按顺序向上方离开最下层的状态的图。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还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悬吊于控制线缆10的连杆部件61。
连杆部件61被安装于控制线缆10的连杆支承部件63支承。连杆支承部件63设置于控制线缆10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中的相比于臂支承部件23的安装位置远离轿厢线缆悬吊部12的位置处。另外,控制线缆10的臂支承部件23与连杆支承部件63之间的部分的长度比臂2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长,且比臂22和连杆部件61的各自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的合计尺寸短。
在连杆支承部件63设置有连杆转动轴64,该连杆转动轴64具有与轴线31平行的轴线。连杆部件61能够以连杆转动轴64的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控制线缆10转动。在连杆转动轴64设置有连杆部件6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连杆部件61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通过连杆部件61相对于控制线缆10的转动,而在以连杆转动轴64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弧上移位。连杆部件61在存在于控制线缆10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关于连杆转动轴64的轴线方向,在控制线缆10的外侧)的假想平面上转动。在该例子中,仅在控制线缆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设置有连杆部件61。
在连杆部件61设置有沿着连杆部件61的长度方向的缝62。臂22在线缆承接侧端部22c穿过缝62的状态下与连杆部件61连结。线缆承接侧端部22c能够沿缝62滑动。在缝62内设置有作为连接于连杆部件6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与线缆承接侧端部22c之间的弹性体的弹簧65。线缆承接侧端部22c在连杆部件61的长度方向上被弹簧65支承。
对于臂22来说,由弹簧65支承线缆承接侧端部22c,并且根据弯曲部10a相对于轿厢7的距离变化而相对于控制线缆10以轴线31为中心转动。对于连杆部件61来说,通过连杆支承部件63根据弯曲部10a相对于轿厢7的距离变化而相对于臂支承部件23的位置变化,由此相对于线缆承接侧端部22c沿缝62滑动,并且相对于控制线缆10以连杆转动轴64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当连杆部件61相对于线缆承接侧端部22c沿缝62滑动时,弹簧65伸缩。由此,能够对应于轴线31与连杆转动轴64之间的距离变化。
当臂22位于线缆承接位置时,如图9的(a)所示,连杆部件61从连杆支承部件63向下方悬吊。此时,连杆部件61利用缝62内的弹簧65承接线缆承接侧端部22c。当臂22位于线缆承接位置时,由于弯曲部10a对臂22的向上顶、和缝62内的弹簧65对臂22的支承,臂22的位置被维持在线缆承接位置。此时,弹簧65通过臂22的支承而维持在伸长的状态。
当轿厢7从最下层向上方移动时,弯曲部10a向下方离开轿厢7,由此按照图9的(a)到图9的(d)所示的顺序,线缆承接侧端部22c被沿弯曲部10a引导且臂22从线缆承接位置朝向收纳位置转动,并且连杆部件61相对于线缆承接侧端部22c沿长孔62滑动。通过从图9的(d)所示的状态轿厢7进一步向上方移动,臂22到达收纳位置。
当臂22到达收纳位置后,若轿厢7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则伴随着弯曲部10a相对于轿厢7的向下方的移位,弹簧65被进一步拉伸,并且连杆支承部件63向臂支承部件23的下方移动。由此,在连杆部件61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臂22的线缆承接侧端部22c连结的状态下,连杆部件61与臂22被配置在大致铅直线上。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21中,因为设置有缝62的连杆部件6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悬吊于控制线缆10,臂22的线缆承接侧端部22c能够在该缝62中滑动,当轿厢7位于最下层时,连杆部件61利用缝62内的弹簧65承接臂22,因此能够使臂22向线缆承接位置的移位更可靠,并且在连杆部件61利用缝62内的弹簧65的伸长来承接臂22的状态下能够更可靠地将臂22的位置维持在线缆承接位置。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连杆部件61仅设置于控制线缆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但也可以在控制线缆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连杆部件61。
另外,虽然在各所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在臂22设置有引导滚轮24,但只要臂22的线缆承接侧端部22c能够在弯曲部10a的内周面滑动,则也可以不设置引导滚轮24。
另外,虽然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滚轮***槽32设置于控制线缆10,但滚轮***槽32也可以不设置于控制线缆10。
另外,虽然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线缆10的形状是截面扁平的带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控制线缆1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另外,虽然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臂22的整体形状为大致C字状,但臂22的整体形状不限于此。例如,既可以使臂22的整体形状成为沿着臂22的长度方向的大致I字状,也可以使臂22的整体形状成为沿着臂22的长度方向的板状。
另外,既可以将实施方式3的永久磁铁51应用于实施方式2或者4,也可以将实施方式4的连杆部件61应用于实施方式2或者3。另外,也可以将图5所示的线缆限制部34应用于实施方式3。

Claims (6)

1.一种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其安装于悬吊在井道的中间部与轿厢的下部之间且在下端位置处形成有弯曲部的控制线缆,其特征在于,
该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具有臂,该臂在所述轿厢的下方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悬吊于所述控制线缆,通过所述轿厢移动到通常的移动范围的最下位置处而被所述弯曲部向上顶,由此该臂移位到在水平方向上该臂的一部分从所述轿厢突出而承接所述控制线缆的线缆承接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其中,
该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还具有分支部件,该分支部件从所述臂突出,被沿所述弯曲部引导并且使所述臂转动,
通过所述轿厢移动到所述最下位置,由此所述分支部件被沿所述弯曲部引导并且所述臂被所述弯曲部向上顶而移位到所述线缆承接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其中,
该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还具有磁铁,该磁铁设置于所述控制线缆,当所述轿厢位于所述最下位置时通过磁吸引力来保持所述臂,由此将所述臂的位置维持在所述线缆承接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其中,
该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还具有磁铁,该磁铁设置于所述控制线缆,当所述轿厢位于所述最下位置时通过磁吸引力来保持所述臂,由此将所述臂的位置维持在所述线缆承接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其中,
该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还具有连杆部件,该连杆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悬吊于所述控制线缆,且设置有缝,所述臂能够在该缝中滑动,
当所述轿厢位于所述最下位置时,所述连杆部件利用所述缝内的弹簧承接所述臂,由此将所述臂的位置维持在所述线缆承接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其中,
在所述臂设置有线缆限制部,该线缆限制部限制所述控制线缆向离开线缆承接侧端部的方向的移位,该线缆承接侧端部是承接所述控制线缆的部分。
CN201380078722.2A 2013-08-14 2013-08-14 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521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71919 WO2015022737A1 (ja) 2013-08-14 2013-08-14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ケーブルガイ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52142A CN105452142A (zh) 2016-03-30
CN105452142B true CN105452142B (zh) 2017-03-01

Family

ID=52468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872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52142B (zh) 2013-08-14 2013-08-14 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246296B2 (zh)
JP (1) JP5984174B2 (zh)
KR (1) KR101791804B1 (zh)
CN (1) CN105452142B (zh)
DE (1) DE112013007336T5 (zh)
WO (1) WO20150227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9675B (zh) * 2012-01-10 2016-04-06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电梯运行电缆保护装置和电梯***
DE102014113514A1 (de) * 2014-09-18 2016-03-24 Thyssenkrupp Ag Aufzuganlage
WO2016135855A1 (ja) * 2015-02-24 2016-09-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
CN107406226A (zh) * 2015-04-03 2017-1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US10099895B2 (en) * 2016-06-28 2018-10-16 Safeworks, Llc Wire, rope, and cable management
EP3269673B1 (en) 2016-07-11 2020-05-06 Otis Elevator Company System to enable access to travelling cable dead end hitch from inside an elevator car
ES2947228T3 (es) * 2016-07-27 2023-08-03 Otis Elevator Co Prevención de oscilación de cable de traslación
USD1030593S1 (en) * 2021-06-21 2024-06-11 Hyundai Motor Company Front door panel for automobil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22153A (en) * 1930-05-20 1931-09-08 Westinghouse Electric & Mfg Co Control cable hanger
US2017372A (en) * 1934-05-21 1935-10-15 American Steel & Wire Co Guideway
JPH0313478A (ja) * 1989-06-13 1991-01-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制御用ケーブルの振止装置
JP4208538B2 (ja) * 2002-09-25 2009-01-14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釣合補償用索状体案内装置
JP2005231794A (ja) * 2004-02-19 2005-09-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移動ケーブル装置
JP2005350214A (ja) * 2004-06-10 2005-12-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ケーブル吊手装置
JP4834392B2 (ja) * 2005-12-07 2011-12-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移動ケーブル振れ止め装置
JP5028867B2 (ja) * 2006-06-02 2012-09-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制御ケーブルのループ曲げ補償装置
JP2009166972A (ja) * 2008-01-17 2009-07-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ケーブル振れ止め装置
JP5077014B2 (ja) * 2008-03-27 2012-1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ロープ振れ止め装置
JP2010083619A (ja) * 2008-09-30 2010-04-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ケーブルガイ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022737A1 (ja) 2017-03-02
KR20160042015A (ko) 2016-04-18
CN105452142A (zh) 2016-03-30
US20160159612A1 (en) 2016-06-09
KR101791804B1 (ko) 2017-10-30
JP5984174B2 (ja) 2016-09-06
US10246296B2 (en) 2019-04-02
WO2015022737A1 (ja) 2015-02-19
DE112013007336T5 (de) 2016-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52142B (zh) 电梯的控制线缆引导装置
CN105438924B (zh) 升降***
CN105658561B (zh) 升降机***
KR101186959B1 (ko) 차량용 캐리어
TW201247515A (en) Elevation driving device and mechanical parking facility having the same
EP3760562A1 (en) Device for limiting sway in an elevator travelling cable
JP6270082B2 (ja) 水門開閉装置
JP5317281B2 (ja) 可動ホーム柵
CN106424164B (zh) 活套***及活套***的运行方法
CN104340794B (zh) 电梯
CN101228085B (zh) 曳引绳引导结构
JP7117018B2 (ja) 頭上収納ユニット
CN207542757U (zh) 一种用于斜行电梯随行电缆的涨紧装置
JPWO2007138706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102066572B1 (ko) 차량용 휠체어 적재 장치
CN105314497B (zh) 电梯
JP5343740B2 (ja) 昇降機構付き軌道走行台車
CN110002319A (zh) 电梯绳索摇晃限制装置
JP6468092B2 (ja) 機械式駐輪設備及び方法
JP2013053472A (ja) 立体駐輪設備
KR102255738B1 (ko) 크레인 장치
JP2008230788A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ケーブル吊手装置
KR102408881B1 (ko) 무접점 방식의 스피커 승하강 장치
JP6694598B2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5444892B2 (ja) 昇降機構付き軌道走行台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

Termination date: 20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