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14171A - 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及其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及其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14171A
CN105414171A CN201610006685.XA CN201610006685A CN105414171A CN 105414171 A CN105414171 A CN 105414171A CN 201610006685 A CN201610006685 A CN 201610006685A CN 105414171 A CN105414171 A CN 1054141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
chlorohydrocarbon
wall
chlorohydrocarbon organic
polluted s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0668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14171B (zh
Inventor
钟晓梅
唐晓声
姚凯
陈荦
徐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Yangtze River Delt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tim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tim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tim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00668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14171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14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141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141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141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0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10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microbiologically, biologically or by using enzymes
    • B09C1/105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microbiologically, biologically or by using enzymes using fungi or pla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2101/00In situ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yc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及其处理方法,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包括:水平微生物反应墙,所述水平微生物反应墙置于有机污染土壤层的上面;植物降解墙,所述植物降解墙设置在水平微生物反应墙的上面。本发明结合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能够降低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氯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风险,同时可有效阻断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氯向上迁移的现象。

Description

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及其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及其处理方法,属于土壤污染控制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可渗透反应墙(PRB)是一种为达到一定环境污染治理目标而将特定反应介质安装在地面以下的污染处理***,它阻断污染带、将其中的污染物转化为环境可接受的形式,但不破坏地下水流动性。可渗透反应墙就是一个填充有活性反应介质的被动反应区,当被污染的地下水通过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介质材料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而被降解、吸附、沉淀或去除。故该技术在国内外地下水修复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然而将可渗透反应墙水平设置用于土壤原位修复中却未有相关报道。
可渗透微生物反应墙是指在污染源的下游修建可渗透反应墙,并设置电子受体和营养物供给***,激活土著微生物或在反应区中接种目标污染物的优势好氧降解菌,形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反应墙。当污染地下水或有机污染气体流经反应墙时,污染物会被反应墙中的微生物所降解。对可渗透微生物反应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而我国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可渗透微生物反应墙中多采用植物碎屑、石英砂、草炭土、活性炭、土壤等天然材料作为装填介质,微生物的投加方式多为一次性投加好氧降解菌或一次性吸附固定优势好氧降解菌,菌体易于流失,抗冲击能力差,不利于长期修复,且该类生物可渗透反应墙大多用于地下水污染的治理中,对挥发半挥发性的有机污染土壤的治理研究甚少。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圈微生物体系的吸收、挥发和转化、降解的作用机制来清除环境中污染物质的一项新兴的污染环境治理技术。植物修复的基本类型主要有植物提取修复、植物挥发修复、植物稳定修复、植物降解修复和根际圈生物降解修复。植物修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超富集植物的筛选上,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实践案例较少,特别是针对低浓度的挥发半挥发性有机污染场地采用低成本的环保绿色植物修复技术更是较少。
国内目前有机污染场地治理中多采用工期较短、修复成本较高的化学修复技术,该类化学修复技术容易造成场地二次污染,且修复成本较高,对于部分低浓度的有机污染场地其未来开发经济价值较低,可投入的修复费用来源较少,建议采用经济高效的绿色修复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它结合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能够降低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氯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风险,同时可有效阻断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氯向上迁移的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它包括:
水平微生物反应墙,所述水平微生物反应墙置于有机污染土壤层的上面;
植物降解墙,所述植物降解墙设置在水平微生物反应墙的上面。
进一步为了对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所述水平微生物反应墙的填充物内含有对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的降解介质。
进一步,所述降解介质为好氧降解菌,所述水平微生物反应墙的填充物内包括含有过氧化物的硅藻土、固定有好氧降解菌的活性污泥、砂、生物酶制剂、微量元素和水,并且含有过氧化物的硅藻土、固定有好氧降解菌的活性污泥、砂、生物酶制剂、微量元素和水的质量份比为(3~5):(1.5~2.5):(1.5~2.0):(0.5~1.0):(0.15~0.25):(1.2~1.8)。
进一步,所述植物降解墙具有营养土层和种植在营养土层上的植物层。
进一步为了不仅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还能很好的吸附来自下层有机污染气体,阻隔土壤中有机污染气体物质进入空气的途径,所述营养土层内含有吸附型介质材料。
进一步,所述营养土层(3)中的填充物和各填充物的体积百分比如下:泥炭土:30%~40%,壤土:20%~30%,沙子:15%~20%,草炭土:8%~10%,粉煤灰:2%~5%,活性炭:3%~5%,过磷酸钙:2%~5%。
进一步,所述的植物层上种植的植物为苜蓿草、苏丹草、嫩枝草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所述好氧降解菌为氨氧化菌、甲烷菌、芳香族化合物分解菌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所述生物酶制剂为蛋白酶、淀粉酶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的处理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如下:
(a)有机污染土壤层中的氯代烃有机污染物向上挥发进入水平微生物反应墙后,在水平微生物反应墙中对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行如下处理:对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
(b)然后未降解的氯代烃有机污染物向上挥发至植物降解墙,在植物降解墙中对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行如下处理:植物降解墙的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未降解的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能进行络合降解,同时植物降解墙的植物根系还吸收部分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被分解。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在有机污染土壤层上方原位构建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当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通过向上挥发进入水平微生物反应墙后;好氧降解菌在过氧化物释放的氧气和生物酶制剂的强化作用下能对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未来得及降解的残留氯代烃有机污染物向上挥发至植物降解层,植物降解层的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能进行络合降解,同时植物根系还能吸收部分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被分解,降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为植物生长提供碳源,本发明结合了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可有效阻断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氯向上迁移的现象,降低环境空气中来自污染土壤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防治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本发明为绿色修复组合技术,不引入化学药剂,无二次污染物产生,不破坏原土壤结构,修复成本低廉,减轻环境负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它包括:
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置于有机污染土壤层2的上面;
植物降解墙,所述植物降解墙设置在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的上面。
所述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的填充物内含有对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的降解介质。
所述降解介质为好氧降解菌,所述水平微生物反应墙的填充物内包括含有过氧化物的硅藻土、固定有好氧降解菌的活性污泥、砂、生物酶制剂、微量元素和水,并且含有过氧化物的硅藻土、固定有好氧降解菌的活性污泥、砂、生物酶制剂、微量元素和水的质量份比为(3~5):(1.5~2.5):(1.5~2.0):(0.5~1.0):(0.15~0.25):(1.2~1.8);其中,过氧化物为Mg2O、Ca2O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的厚度为0.3~0.5m,但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所述植物降解墙具有营养土层3和种植在营养土层3上的植物层4。
所述营养土层3内含有吸附型介质材料。
所述营养土层3中的填充物和各填充物的体积百分比如下:所述营养土层3中的填充物和各填充物的体积百分比如下:泥炭土:30%~40%,壤土:20%~30%,沙子:15%~20%,草炭土:8%~10%,粉煤灰:2%~5%,活性炭:3%~5%,过磷酸钙:2%~5%。其中,泥炭土的平均颗粒粒径为0.2~0.5mm,壤土的平均颗粒粒径0.3~0.7mmmm,沙子的平均颗粒粒径为0.2~0.6mm,草炭土的平均颗粒粒径为0.2~0.9mm,粉煤灰的平均粒径为0.01~0.15mm,活性炭的平均粒径为0.3~0.6mm。营养土层3的含水率约为10%~30%之间,养护7~15天。
所述的植物层4上种植的植物为苜蓿草、苏丹草、嫩枝草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
所述营养土层3的厚度为0.3~0.5m,但是不限于此。
所述微量元素为含有锌、铁、钼、棚、铜中至少一个元素的无机金属盐类,但不限于此。
所述好氧降解菌为氨氧化菌、甲烷菌、芳香族化合物分解菌中的至少一种;芳香族化合物分解菌为苯酚分解菌或甲苯分解菌,但不限于此。
所述生物酶制剂为蛋白酶、淀粉酶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
该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的处理方法的步骤如下:
(a)有机污染土壤层2中的氯代烃有机污染物向上挥发进入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后,在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中对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行如下处理:对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
(b)然后未降解的氯代烃有机污染物向上挥发至植物降解墙,在植物降解墙中对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行如下处理:植物降解墙的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未降解的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能进行络合降解,同时植物降解墙的植物根系还吸收部分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被分解。
该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的制备方法如下:
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的建设:将含有过氧化物(Mg2O或Ca2O)的硅藻土、固定好氧降解菌的活性污泥、砂、生物酶制剂、微量元素和水按照质量比为(3~5):(1.5~2.5):(1.5~2.0):(0.5~1.0):(0.15~0.25):(1.2~1.8)进行混合搅拌,配制成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的覆盖填料,在污染土壤区域上方表层,将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的填料水平均匀地铺设在挥发有机污染土壤上方表面,铺设的厚度为0.3~0.5m,养护5-10天;
营养土层3制备:该营养土层含有粉煤灰、草炭土、活性炭吸附型介质材料,该营养土体积配比为泥炭土:30%~40%,壤土:20%~30%,沙子:15%~20%,草炭土:8%~10%,粉煤灰:2%~5%,活性炭:3%~5%,过磷酸钙:2%~5%。其中,泥炭土的平均颗粒粒径为0.2~0.5mm,壤土的平均颗粒粒径0.3~0.7mmmm,沙子的平均颗粒粒径为0.2~0.6mm,草炭土的平均颗粒粒径为0.2~0.9mm,粉煤灰的平均粒径为0.01~0.15mm,活性炭的平均粒径为0.3~0.6mm。营养土层3的含水率约为10%~30%之间,养护7~15天;
植物层4的建设:将营养土均匀的铺设在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表明,铺设厚度为0.3~0.5m;其后在营养土层3上按照间距为0.1m~0.3的间距种植苜蓿草,0.1m~0.3m的间距种植苏丹草,苏丹草和苜蓿草采用相间套种的方式。
该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的应用例一如下:
将含有过氧化物Mg2O的硅藻土、固定好氧降解菌苯酚菌的活性污泥、粗砂、生物酶制剂、微量元素和水按照质量比为3.0:2.0:2.0:1.0:0.2:1.8进行混合搅拌,配制成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的覆盖填料,填料颗粒直径为1.0mm~2.0mm,在污染土壤区域上方表层,将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的填料按照10kg/50m2均匀地铺设在挥发半挥发有机污染土壤上方表面,加盖防护膜养护3~5天;
该营养土层3的体积配比为泥炭土30%,壤土30%,沙子20%,草炭土10%,粉煤灰5%,活性炭3%,过磷酸钙2%。其中,泥炭土的平均颗粒粒径为0.45mm,壤土的平均颗粒粒径0.5mm,沙子的平均颗粒粒径为0.45mm,草炭土的平均颗粒粒径为0.45mm,粉煤灰的平均粒径为0.1mm,活性炭的平均粒径为0.55mm。将营养土中的各个材料按照体积比混合加水搅拌均匀,营养土的含水率约为25%之间,养护10天;将营养土均匀的铺设在水平微生物反应层表明,铺设厚度为0.3m;其后在营养土层上按照间距为0.3m的间距种植苜蓿草,0.3m的间距种植苏丹草,苏丹草和苜蓿草采用相间套种的方式。种植6个月后测试土壤中二氯甲烷、三氯乙烯浓度分别从原来的25mg/kg、58mg/kg降到10.8mg/kg、32mg/kg,12个月后降低到1.8mg/kg、5.5mg/kg。
经过检测发现有机污染土壤层2的氯代烃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明显下降不少。
该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的应用例二如下:
将含有过氧化物Ca2O的硅藻土、固定好氧降解菌甲烷菌的活性污泥、砂、生物酶制剂、微量元素和水按照质量比为5:2.5:2.0:1.0:0.25:1.5进行混合搅拌,配制成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的覆盖填料,填料颗粒直径为2.0mm~3.0mm,在污染土壤区域上方表层,将水平可渗透微生物反应层的填料按照15kg/50m2均匀地铺设在挥发半挥发有机污染土壤上方表面,加盖防护膜养护3~5天;
该营养土层3的体积配比为泥炭土40%,壤土30%,沙20%,草炭土8%,粉煤灰3%,活性炭5%,过磷酸钙5%。将营养土中的各个材料按照体积比混合加水搅拌均匀,营养土的含水率约为10%之间,养护10天;将营养土均匀的铺设在水平微生物反应层表明,铺设厚度为0.5m;其后在营养土层上按照间距为0.16m的间距种植苜蓿草,0.16m的间距种植苏丹草,苏丹草和苜蓿草采用相间套种的方式。种植6个月后测试土壤中1,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浓度分别从原来的10.9mg/kg、18.4mg/kg降到4.5mg/kg、3.8mg/kg,12个月后降低到1.3mg/kg、1.1mg/kg。
经过检测发现有机污染土壤层2的氯代烃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明显下降不少。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所述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置于有机污染土壤层(2)的上面;
植物降解墙,所述植物降解墙设置在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的上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的填充物内含有对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的降解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其特征在于:所述降解介质为好氧降解菌,所述水平微生物反应墙的填充物内包括含有过氧化物的硅藻土、固定有好氧降解菌的活性污泥、砂、生物酶制剂、微量元素和水,并且含有过氧化物的硅藻土、固定有好氧降解菌的活性污泥、砂、生物酶制剂、微量元素和水的质量份比为(3~5):(1.5~2.5):(1.5~2.0):(0.5~1.0):(0.15~0.25):(1.2~1.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降解墙具有营养土层(3)和种植在营养土层(3)上的植物层(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土层(3)内含有吸附型介质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土层(3)中的填充物和各填充物的体积百分比如下:泥炭土:30%~40%,壤土:20%~30%,沙子:15%~20%,草炭土:8%~10%,粉煤灰:2%~5%,活性炭:3%~5%,过磷酸钙:2%~5%。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层(4)上种植的植物为苜蓿草、苏丹草、嫩枝草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降解菌为氨氧化菌、甲烷菌、芳香族化合物分解菌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酶制剂为蛋白酶、淀粉酶中的至少一种。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步骤如下:
(a)有机污染土壤层(2)中的氯代烃有机污染物向上挥发进入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后,在水平微生物反应墙(1)中对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行如下处理:对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
(b)然后未降解的氯代烃有机污染物向上挥发至植物降解墙,在植物降解墙中对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行如下处理:植物降解墙的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未降解的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能进行络合降解,同时植物降解墙的植物根系还吸收部分氯代烃有机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被分解。
CN201610006685.XA 2016-01-06 2016-01-06 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反应植物墙修复***及其处理方法 Active CN1054141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06685.XA CN105414171B (zh) 2016-01-06 2016-01-06 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反应植物墙修复***及其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06685.XA CN105414171B (zh) 2016-01-06 2016-01-06 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反应植物墙修复***及其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14171A true CN105414171A (zh) 2016-03-23
CN105414171B CN105414171B (zh) 2018-09-28

Family

ID=55492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06685.XA Active CN105414171B (zh) 2016-01-06 2016-01-06 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反应植物墙修复***及其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14171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11736A (zh) * 2016-08-26 2017-01-11 北京航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修复污染土壤的***及方法
CN108580533A (zh) * 2018-05-08 2018-09-28 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利用腐殖酸进行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的方法和结构
CN111940484A (zh) * 2020-06-12 2020-11-17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
CN114042740A (zh) * 2021-10-29 2022-02-15 南京大学 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修复与风险管控方法
CN114192571A (zh) * 2021-11-22 2022-03-18 辽宁中博生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有机污染土壤强化自然降解处置的微元反应器及构建方法
CN114273411A (zh) * 2022-01-05 2022-04-05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有机污染场地的联合修复***以及修复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88021A (en) * 1995-12-19 1999-03-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CN102060348A (zh) * 2010-07-16 2011-05-18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处理氯代烃污染地下水的塔式空气吹脱装置
CN102533619A (zh) * 2012-02-29 2012-07-04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氯代烃高效好氧降解混合菌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286125A (zh) * 2013-07-01 2013-09-11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化学氧化法去除土壤中氯代烃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88021A (en) * 1995-12-19 1999-03-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CN102060348A (zh) * 2010-07-16 2011-05-18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处理氯代烃污染地下水的塔式空气吹脱装置
CN102533619A (zh) * 2012-02-29 2012-07-04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氯代烃高效好氧降解混合菌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286125A (zh) * 2013-07-01 2013-09-11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化学氧化法去除土壤中氯代烃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于颖等: "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研究与进展",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
吴亦霄等: "氯代烃污染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焦作大学学报》 *
宋志慧等: "四氯乙烯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宋震宇等: "氯代烃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环境科学与管理》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11736A (zh) * 2016-08-26 2017-01-11 北京航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修复污染土壤的***及方法
CN108580533A (zh) * 2018-05-08 2018-09-28 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利用腐殖酸进行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的方法和结构
CN108580533B (zh) * 2018-05-08 2023-10-17 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利用腐殖酸进行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的方法和结构
CN111940484A (zh) * 2020-06-12 2020-11-17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墙
CN114042740A (zh) * 2021-10-29 2022-02-15 南京大学 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修复与风险管控方法
CN114192571A (zh) * 2021-11-22 2022-03-18 辽宁中博生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有机污染土壤强化自然降解处置的微元反应器及构建方法
CN114273411A (zh) * 2022-01-05 2022-04-05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有机污染场地的联合修复***以及修复方法
CN114273411B (zh) * 2022-01-05 2022-11-25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有机污染场地的联合修复***以及修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14171B (zh) 2018-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14171B (zh) 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反应植物墙修复***及其处理方法
Englert et al. Bio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products in soil
Garima et al. Application of bioremediation on solid waste management: a review
Tomei et al. Ex situ bio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s: an overview of conventional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Khan et al. An overview and analysis of site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CN104607460B (zh) 一种有机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
US7413383B2 (en) Chemical-biological stabilization process for repairing soils and cuttings contaminated with oils and petroleum derivatives
CN203484407U (zh) 一种可代替翻堆的有机污染土壤异位生物修复装置
CN105347519B (zh) 一种纳米气泡发生器及其应用
CN101172732A (zh) 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墙原位修复地下水的方法
CN104724818B (zh) 一种四氯化碳分离***及其分离工艺
Sivakumar et al. Bioremediation studies on reduction of heavy metals toxicity
Liu et al. Degradation and bound-residue formation of nonylphenol in red soil and the effects of ammonium
Colleran Uses of bacteria in bioremediation
Maheshwari et al. To decontaminate wastewater employing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Chien et al. Clean up of petroleum-hydrocarbon contaminated soils using enhanced bioremediation system: Laboratory feasibility study
Srivastava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a greener and sustainable approach for resto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N113290041B (zh) 一种持久性卤代烃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辅助药剂及其制备及使用方法
Zaghloul et al. Modern technologies in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s
Casella et al. Potential of denitrifiers for soi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N105642667A (zh) 一种利用微生物AHLs类信号分子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06587366A (zh) 一种垃圾处理厂渗滤液除臭专用菌及其使用方法
CN102249428B (zh) 一种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的方法
CN115677150A (zh) 一种含油污泥的微生物处理方法
Butnariu et al. Viability of in situ and ex situ bioremediation approaches for degradation of noxious substances in stressed envir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010

Address after: Room 323, Creative Research Center, 8 Yanzheng West Avenue,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3000

Patentee after: Jiangsu Yangtze River Delt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3000 2188 Longcheng Road, Zhong Lou District, Changzhou,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SUNTIM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CO., 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3100 No. 22, Lingxiang Road, Wuji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YANGTZE RIVER DELT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323, Creative Research Center, 8 Yanzheng West Avenue,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3000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YANGTZE RIVER DELT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