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91545B - 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91545B
CN105391545B CN201510848523.6A CN201510848523A CN105391545B CN 105391545 B CN105391545 B CN 105391545B CN 201510848523 A CN201510848523 A CN 201510848523A CN 105391545 B CN105391545 B CN 1053915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
pseudo
random sequence
random
mask c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485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91545A (zh
Inventor
***
朱峰
洪李
高爱勇
贾子昱
高西奇
黄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84852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915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91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15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915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15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06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the encryption apparatus using shift registers or memories for block-wise or stream coding, e.g. DES systems or RC4; Hash functions; Pseudorandom sequence generators
    • H04L9/065Encryption by serially and continuously modifying data stream elements, e.g. stream cipher systems, RC4, SEAL or A5/3
    • H04L9/0656Pseudorandom key sequence combined element-for-element with data sequence, e.g. one-time-pad [OTP] or Vernam's cipher
    • H04L9/0662Pseudorandom key sequence combined element-for-element with data sequence, e.g. one-time-pad [OTP] or Vernam's cipher with particular pseudorandom sequence genera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LTE***的通信信息得到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得到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对第一伪随机序列进行相位掩码序列操作得到自加扰序列;对第二伪随机序列进行相位掩码序列操作得到自加扰序列;对两组自加扰序列进行异或操作,最终得到用于加扰或解扰的扰码序列。本发明在不增加计算复杂度的同时,能有效地改善扰码的生成时间,提高通信***的整体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扰码序列进行加扰或解扰的方法,属于宽带移动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宽带移动通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信。但是,如果通信***中不对数据进行加密操作,用户数据很容易被第三方窃取,因此加密操作至关重要。目前比较成熟的一种加密操作就是在发送端通过扰码序列对数据进行加扰,在接收端使用相同的扰码序列对数据进行解扰。这样就能有效防止数据被第三方获取。
通常扰码序列的生成方法耗费的时间比较长,这显然不满足高速通信的要求。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伪随机序列生成方法,能在不增加计算复杂度的同时,大幅度缩短扰码序列的生成时间。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解决了在通信***中扰码的生成耗时过长的问题。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根据通信信息得到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对第一伪随机序列进行相位掩码序列操作得到自加扰序列;对第二伪随机序列进行相位掩码序列操作得到自加扰序列;对两组自加扰序列进行异或操作,最终得到用于加扰或解扰的扰码序列,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LTE***的通信信息获取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
步骤2,根据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分别生成第一、第二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其中,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是一个与相位相关的固定的序列,第二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与相位和序列初值有关的固定的序列;
步骤3,步骤1获取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与步骤2生成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进行按位异或操作,得到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步骤1获取的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与步骤2生成的第二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进行按位异或操作,得到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
步骤4,步骤3得到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和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进行异或操作,得到用于加扰或解扰的扰码序列。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产生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的方法:
步骤211,根据步骤1获得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确定在LTE***中扰码序列产生的位数Nc的取值,其中,所述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为x1(0)=1,x2(n)=0;n=1...30,Nc的取值为1600;
步骤212,根据步骤1获得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建立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多项式:
x1(n+31)=(x1(n)+x1(n+3))mod2;
其中,x1为第一伪随机序列,n为扰码序列位数,且n为从0到30的整数,mod为取模函数;
步骤213,根据步骤1获得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扰码序列产生的位数Nc的取值以及步骤212确定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多项式得到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M1;其中:
M1=[0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第1600位后的自加扰序列数据:
其中,x1为第一伪随机序列,n为扰码序列位数,mod为取模函数,M1为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M1=[0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1 1 0 0 0 0 1 0 0 0 00]。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产生第二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的方法:
步骤221,根据步骤1获得的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确定在LTE***中扰码序列产生的位数Nc的取值,其中,所述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为x2(0)=1,x2(n)=0;n=1...30,扰码序列产生的位数Nc的取值为1600;
步骤222,根据步骤1获得的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建立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多项式:
x2(n+31)=(x2(n)+x2(n+1)+x2(n+2)+x2(n+3))mod2;
其中,x2为第二伪随机序列,n为扰码序列位数,且n为从0到30的整数,mod为取模函数;
步骤223,定义31个相位序列,分别为:
α0(0)=1,α0(n)=0;n=1...30
α1(1)=1,α1(n)=0;n=0,2...30
α2(2)=1,α2(n)=0;n=0...1,3...30
……
α30(30)=1,α30(n)=0;n=0...29;
这31个相位序列构成一组基,表示任何一个31位的序列;
步骤224,根据步骤222建立的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多项式建立掩码序列生成多项式:
x2(n+1600)
=sum[x2(n+1)x2(n+2)x2(n+3)x2(n+8)x2(n+12)x2(n+16)x2(n+19)x2(n+20)x2(n+23)]mod2;
将步骤223定义的31个相位序列依次通过掩码序列生成多项式得到31个相位序列所对应的掩码序列(Mα0;Mα1;Mα2;...;Mα30),进而得到掩码矩阵M2
步骤225,根据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的初始化值Cinit和步骤224得到的掩码 矩阵M2=[Mα0;Mα1;Mα2;...;Mα30]得到第二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M3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第1600位后的自加扰序列数据:
其中,x2为第二伪随机序列,n为扰码序列位数,mod为取模函数。
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扰码序列的公式为:
c(n)=(x1(n+Nc)+x2(n+Nc))mod2
其中,c(n)扰码序列,x1为第一伪随机序列,x2为第二伪随机序列,n为扰码序列位数,mod为取模函数。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不增加计算复杂度的同时,能有效地改善扰码的生成时间,提高通信***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加扰或解扰***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扰码序列中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过程。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扰码序列中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过程。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第二伪随机序列中掩码序列M3的获取。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第二伪随机序列中相位掩码矩阵M2的获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如图1-5所示,根据通信信息得到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对第一伪随机序列进行相位掩码序列操作得到自加扰序列;对第二伪随机序列进行相位掩码序列操作得到自加扰序列;对两组自加扰序列进行异或操作,最终得到用于加扰或解扰的扰码序列,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LTE***的通信信息获取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
步骤2,根据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分别生成第一、第二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其中,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是一个与相位相关的固定的序列,第二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与相位和序列初值有关的固定的序列。
产生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的方法:
步骤211,根据步骤1获得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确定在LTE***中扰码序列产生的位数Nc的取值,其中,所述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为x1(0)=1,x2(n)=0;n=1...30,Nc的取值为1600;
步骤212,根据步骤1获得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建立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多项式:
x1(n+31)=(x1(n)+x1(n+3))mod2;
其中,x1为第一伪随机序列,n为扰码序列位数,且n为从0到30的整数,mod为取模函数;
步骤213,根据步骤1获得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扰码序列产生的位数Nc的取值以及步骤212确定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多项式得到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M1;其中:
M1=[0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产生第二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的方法:
步骤221,根据步骤1获得的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确定在LTE***中扰码序列产生的位数Nc的取值,其中,所述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为x2(0)=1,x2(n)=0;n=1...30,扰码序列产生的位数Nc的取值为1600;
步骤222,根据步骤1获得的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建立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多项式:
x2(n+31)=(x2(n)+x2(n+1)+x2(n+2)+x2(n+3))mod2;
其中,x2为第二伪随机序列,n为扰码序列位数,且n为从0到30的整数,mod为取模函数;
步骤223,定义31个相位序列,分别为:
α0(0)=1,α0(n)=0;n=1...30
α1(1)=1,α1(n)=0;n=0,2...30
α2(2)=1,α2(n)=0;n=0...1,3...30
……
α30(30)=1,α30(n)=0;n=0...29;
这31个相位序列构成一组基,表示任何一个31位的序列;
步骤224,根据步骤222建立的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多项式建立掩码序列生成多项式:
x2(n+1600)
=sum[x2(n+1)x2(n+2)x2(n+3)x2(n+8)x2(n+12)x2(n+16)x2(n+19)x2(n+20)x2(n+23)]mod2;
将步骤223定义的31个相位序列依次通过掩码序列生成多项式得到31个相位序列所对应的掩码序列(Mα0;Mα1;Mα2;...;Mα30),进而得到掩码矩阵M2
M2=[Mα0;Mα1;Mα2;...;Mα30];
步骤225,根据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的初始化值Cinit和步骤224得到的掩码 矩阵M2=[Mα0;Mα1;Mα2;...;Mα30]得到第二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M3
步骤3,步骤1获取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与步骤2生成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进行按位异或操作,得到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步骤1获取的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与步骤2生成的第二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进行按位异或操作,得到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
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第1600位后的自加扰序列数据:
其中,x1为第一伪随机序列,n为扰码序列位数,mod为取模函数,M1为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M1=[0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1 1 0 0 0 0 1 0 0 0 00]。
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第1600位后的自加扰序列数据:
其中,x2为第二伪随机序列,n为扰码序列位数,mod为取模函数。
步骤4,步骤3得到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和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进行异或操作,得到用于加扰或解扰的扰码序列。
扰码序列的公式为:
c(n)=(x1(n+Nc)+x2(n+Nc))mod2
其中,c(n)扰码序列,x1为第一伪随机序列,x2为第二伪随机序列,n为扰码序列位数,mod为取模函数。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现在本发明的先机原理进行如下说明:
如图1所示,加扰是将传输序列与扰码序列进行异或操作,得到的传输序列与原有传输内容不相关,起到了保护数据的作用。在接收端,使用相同的扰码序列可以正确解扰出数据,否则解扰出错误的数据。
扰码序列的公式为:
c(n)=(x1(n+Nc)+x2(n+Nc))mod2 (公式1)
其中x1为第一伪随机序列,x2为第二伪随机序列,这两个序列均为Gold序列,初始值为31位,也就是n从0到30。因此,c(n)也是一个Gold序列。如图2所示,对于第一伪随机序列,它的初始值为x1(0)=1,x2(n)=0;n=1...30。这样,可以通过掩码序列产生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多项式为:
x1(n+31)=(x1(n)+x1(n+3))mod2 (公式2)
由公式2可以知道,自加扰序列从第31位开始,每一位均与前面序列有关。又根据公式1知道扰码序列是由第Nc位产生的。在LTE***中Nc取值为1600。因此,自加扰序列从第1600位开始,才是有效序列,用于产生扰码序列c(n)。显然,1600次的计算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资源。为了加快运算,可以找到一个掩码序列,这个掩码序列的作用是使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通过掩码后,获得自加扰序列的第1600位。然后,如图3所示,初始序列通过公式2产生自加扰序列值,31位的数据窗口向前偏移,得到新的序列,该序列通过掩码后产生的是第1600位的数据,但是对于整个的自加扰序列,该数据为自加扰序列的第1601位,也就是自加扰序列随着数据窗口的偏移而偏移。因为相位差不变,从而使掩码序列保持不变。最终,可以得出1600位及其以后的所有自加扰序列数据。通过计算得到,该掩码序列为:
M1=[0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公式3)
可以得出:
(公式4)
这样,首先通过公式2进行向前偏移,再通过掩码序列算出1600位及其以后的自加扰序列。
如图4所示,第二伪随机序列与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与Cinit值有关,其中,Cinit值为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的初始化值,根据3GPP协议规定,Cinit值在不同信道有不同的定义值,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多项式为:
x2(n+31)=(x2(n)+x2(n+1)+x2(n+2)+x2(n+3))mod2 (公式5)
同样,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在第1600位及其以后才能用于扰码序列的生成。与处理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方法类似,不同的地方在于计算出的掩码序列M3与Cinit值有关。定义初始序列为x2(0)=1,x2(n)=0;n=1...30,通过生成多项式使数据窗口向前偏移,不断产生新的自加扰序列值。
如图5所示,为了求出掩码序列M3,首先定义31个相位序列,分别为:
α0(0)=1,α0(n)=0;n=1...30
α1(1)=1,α1(n)=0;n=0,2...30
α2(2)=1,α2(n)=0;n=0...1,3...30
……
α30(30)=1,α30(n)=0;n=0...29
上面31个相位序列构成一组基,可以表示任何一个31位的序列。找出每一个相位序列的掩码序列,来得出相位掩码矩阵M2,如下所示:
第一个相位序列为α0(0)=1,α0(n)=0;n=1...30,计算出生成多项式为:
x2(n+1600)
=sum[x2(n+1)x2(n+2)x2(n+3)x2(n+8)x2(n+12)x2(n+16)x2(n+19)x2(n+20)x2(n+23)]mod2 (公式6)
也就是相位序列α0的掩码序列为:
Mα0=[0 1 1 1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1 1 0 0 1 0 0 0 0 0 0]
以此类推,计算出所有的相位序列的掩码序列后,得到掩码矩阵M2
掩码矩阵M2公式为:
M2=[Mα0;Mα1;Mα2;...;Mα30] (公式7)
计算得到矩阵M2的值为:
然后,Cinit值与矩阵M2作矩阵乘法,得到掩码序列:
M3=M2*CinitT (公式8)
M3每一行的值表示Cinit代入到该相位的生成多项式后计算出的值。
初始序列x2(0)=1,x2(n)=1;n=1...30与掩码序列M3进行相乘,得到第1600位的自加扰序列的数值,然后初始序列31位宽的数据窗口通过公式5向前偏移来计算得到新的数据窗口序列。
在获得第一伪随机序列和第二伪随机序列的第1600位及其以后的自加扰序列的数值后,就可以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扰码序列。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掩码序列仅适用于Nc=1600的情况,当Nc取值不同时,掩码序列也会不同,但是方法是不变的。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在没有超过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当前的实施例只是一种示范性的例子,不应该作为限制,所给出的具体内容不应该限制本申请的目的。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

1.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LTE***的通信信息获取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
步骤2,根据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分别生成第一、第二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其中,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是一个与相位相关的固定的序列,第二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与相位和序列初值有关的固定的序列;
产生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的方法:
步骤211,根据步骤1获得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确定在LTE***中扰码序列产生的位数Nc的取值,其中,所述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为x1(0)=1,x2(n)=0;n=1...30,Nc的取值为1600;
步骤212,根据步骤1获得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建立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多项式:
x1(n+31)=(x1(n)+x1(n+3))mod2;
其中,x1为第一伪随机序列,n为扰码序列位数,且n为从0到30的整数,mod为取模函数;
步骤213,根据步骤1获得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扰码序列产生的位数Nc的取值以及步骤212确定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多项式得到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M1;其中:
M1=[0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产生第二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的方法:
步骤221,根据步骤1获得的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确定在LTE***中扰码序列产生的位数Nc的取值,其中,所述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为x2(0)=1,x2(n)=0;n=1...30,扰码序列产生的位数Nc的取值为1600;
步骤222,根据步骤1获得的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建立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多项式:
x2(n+31)=(x2(n)+x2(n+1)+x2(n+2)+x2(n+3))mod2;
其中,x2为第二伪随机序列,n为扰码序列位数,且n为从0到30的整数,mod为取模函数;
步骤223,定义31个相位序列,分别为:
α0(0)=1,α0(n)=0;n=1...30
α1(1)=1,α1(n)=0;n=0,2...30
α2(2)=1,α2(n)=0;n=0...1,3...30
……
α30(30)=1,α30(n)=0;n=0...29;
这31个相位序列构成一组基,表示任何一个31位的序列;
步骤224,根据步骤222建立的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生成多项式建立掩码序列生成多项式:
x2(n+1600)
=sum[x2(n+1)x2(n+2)x2(n+3)x2(n+8)x2(n+12)x2(n+16)x2(n+19)x2(n+20)x2(n+23)]mod2;
将步骤223定义的31个相位序列依次通过掩码序列生成多项式得到31个相位序列所对应的掩码序列(Mα0;Mα1;Mα2;...;Mα30),进而得到掩码矩阵M2
步骤225,根据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的初始化值Cinit和步骤224得到的掩码矩阵M2=[Mα0;Mα1;Mα2;...;Ma30]得到第二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M3
步骤3,步骤1获取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与步骤2生成的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进行按位异或操作,得到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步骤1获取的第二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序列与步骤2生成的第二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进行按位异或操作,得到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
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第1600位后的自加扰序列数据:
其中,x1为第一伪随机序列,n为扰码序列位数,mod为取模函数,M1为第一伪随机序列的掩码序列,M1=[0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第1600位后的自加扰序列数据:
其中,x2为第二伪随机序列,n为扰码序列位数,mod为取模函数;
步骤4,步骤3得到第一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和第二伪随机序列的自加扰序列进行异或操作,得到用于加扰或解扰的扰码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TE***中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扰码序列的公式为:
c(n)=(x1(n+Nc)+x2(n+Nc))mod2
其中,c(n)扰码序列,x1为第一伪随机序列,x2为第二伪随机序列,n为扰码序列位数,mod为取模函数。
CN201510848523.6A 2015-11-27 2015-11-27 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 Active CN1053915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48523.6A CN105391545B (zh) 2015-11-27 2015-11-27 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48523.6A CN105391545B (zh) 2015-11-27 2015-11-27 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91545A CN105391545A (zh) 2016-03-09
CN105391545B true CN105391545B (zh) 2018-11-16

Family

ID=55423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48523.6A Active CN105391545B (zh) 2015-11-27 2015-11-27 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915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7028B (zh) * 2016-12-16 2023-07-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生成方法及装置、设备
CN107483152B (zh) * 2017-08-15 2020-04-14 京信通信***(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接收数据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
CN110661591B (zh) * 2018-06-28 2022-01-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831013B (zh) * 2018-08-07 2023-06-02 黎光洁 同频多***共存方法
CN112019324B (zh) * 2019-05-31 2023-08-01 ***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伪随机序列初始相位的生成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2019325B (zh) * 2019-05-31 2023-07-21 ***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伪随机序列初始化值的生成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1711587B (zh) * 2020-06-15 2023-05-19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92部队 基于伪随机序列的物理层调制加扰方法
CN112306458B (zh) * 2020-11-13 2024-03-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序列生成方法及装置、信号接收/发射设备、存储介质
CN112579045A (zh) * 2020-12-22 2021-03-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5056A (zh) * 2009-06-10 2010-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加扰或解扰的扰码序列生成方法、装置及***
CN102025696A (zh) * 2009-09-16 2011-04-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并行扰码/解扰码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3873181A (zh) * 2014-04-04 2014-06-18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并行生成方法
CN104636115A (zh) * 2013-11-14 2015-05-20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真随机数后处理装置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5056A (zh) * 2009-06-10 2010-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加扰或解扰的扰码序列生成方法、装置及***
CN102025696A (zh) * 2009-09-16 2011-04-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并行扰码/解扰码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4636115A (zh) * 2013-11-14 2015-05-20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真随机数后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3873181A (zh) * 2014-04-04 2014-06-18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并行生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91545A (zh) 2016-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91545B (zh) 一种lte***中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
CN105262557B (zh) Lte***中一种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
CN106788974B (zh) 掩码s盒、分组密钥计算单元、装置及对应的构造方法
US700705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pseudo-random number generation
JP5230820B2 (ja) 広帯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疑似ランダムシーケンスを生成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US10623187B2 (en) Generating cryptographic checksums
EP2566096B1 (en) Randomization of plain text for gsm sacch
CN1222275A (zh) 基于信道特征的安全通信的装置与方法
CN110071794B (zh) 一种基于aes算法的信息加密方法、***及相关组件
CN104380651B (zh) 生成伪随机序列的方法和对数据流进行编码或解码的方法
CN112055406A (zh) 处理设备、网络节点、客户端设备及其方法
CN110661618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567074B (zh) 一种信道传输方法及装置
JP2003503743A (ja) 変調メッセージの認証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03929301A (zh) 真随机数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力设备
EP0757459B1 (en) Cryptographic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ihaljević et al. An approach for stream ciphers design based on joint computing over random and secret data
CN108965173B (zh) 解扰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194531B (zh) 用于在多个信道上发送数字数据的方法
Lee et al. Ciphertext-only attack on linear feedback shift register-based Esmaeili-Gulliver cryptosystem
CN109889327B (zh) 共享密钥生成方法和装置
KR20050084560A (ko) 데이터 처리 장치 및 데이터 수신 처리 장치
CN113452508B (zh) 数据加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809629A (zh) 一种基于伪随机时变交织编码的信息加密方法
Mihaljević A Framework for Stream Ciphers Based on Pseudorandomness, Randomness and Cod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0093 Nanjing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22 Hankou Road, Gulou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outheast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211103 No. 59 Wan'an West Road, Dongshan Street,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outheast University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