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07217A - 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07217A
CN105307217A CN201510753227.8A CN201510753227A CN105307217A CN 105307217 A CN105307217 A CN 105307217A CN 201510753227 A CN201510753227 A CN 201510753227A CN 105307217 A CN105307217 A CN 1053072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network element
request
parameter
iso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532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宪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75322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07217A/zh
Publication of CN105307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7217A/zh
Priority to PCT/CN2016/104247 priority patent/WO2017076278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96Bandwidth or capacity management, i.e. automatically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capaci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第一网元检测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第一网元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所述第一网元接收所述第二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并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向所述第二网元发起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以完成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实现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从而实现了网元之间的链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弹性变化,避免由于网元的资源变化而导致链路资源的缺乏或浪费的问题。

Description

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网络运营商的传统网络是通过大型的不断增长的专属硬件设备来部署的,具体地,网络运营商的网络是一个数量众多的网元组合起来的非常复杂的网络,网元间的通信一般是通过链路承载。一项新网络服务的推出,通常需要对整个网络的硬件部署以及承载进行大的调整。除此之外,能耗在增加,资本投入存在挑战,又缺少必要的技巧来设计、整合和操作日趋复杂的硬件设备。于是,运营商联盟提出了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FunctionVirtualization,简称NFV),希望通过标准的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虚拟化技术,把网络设备统一到工业化标准的高性能、大容量的服务器、交换机和存储平台上,该平台可以位于数据中心、网络节点及用户驻地网等。
基于NFV技术实现的网络中,每个网元的资源(例如虚拟机个数)是可变的,但是,现有技术中,网元间的链路是在网络设计时规划的,然后在网络部署时由网管手动配置建立,如果要改变链路的数量,必须要重新进行网络规划。
采用现有技术的话,随着网元的资源变化,可能会造成链路缺失、或者某些链路被闲置而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网元的资源变化时,可能会造成链路缺失、或者某些链路被闲置而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包括:
第一网元检测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所述第一网元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一网元接收所述第二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并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向所述第二网元发起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以完成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包括:
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二网元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响应;
所述第二网元接收所述第一网元发起的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
所述第二网元响应所述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以完成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
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包括:
管理和编排域MANO接收第一网元发送的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以及第二网元发送的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所述MANO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完成链路弹性变化。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网元,该网元为上述第一网元,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并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向所述第二网元发起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以完成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网元,所述网元为第二网元,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响应;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网元发起的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
响应模块,用于响应所述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以完成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
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装置,该装置可以是MANO,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网元发送的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以及第二网元发送的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完成链路弹性变化。
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中,第一网元在上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与该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该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第二网元如果同意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则发送链路弹性变化响应,表示协商成功,则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进一步完成链路弹性变化操作,实现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从而实现了网元之间的链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弹性变化,避免由于网元的资源变化而导致链路资源的缺乏或浪费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基于NFV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实施例五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实施例六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实施例七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基于NFV的网络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网络架构中主要包括左右两个大部分,具体地,
左边从下到上依次包括:硬件资源层、虚拟化层、虚拟资源层、网元层以及运营支撑***(OperationalSupportSystem,简称OSS)/业务支撑***(BusinessSupportSystem,简称BSS)。其中,硬件资源(Hardwareresources)层可以包括:计算硬件、存储硬件、网络硬件等;虚拟资源层可以包括:虚拟计算资源、虚拟存储资源、虚拟网络资源等;硬件资源层、虚拟化层和虚拟资源层统共同组成网络功能虚拟化基础设施(NFVI)。网元层可以包括:各种虚拟网络功能(VirtualNetworkFunction,简称VNF),每个VNF可以有自己的网元管理***(ElementManagementSystem)。本发明下文中所说的网元,即由VNF虚拟化的网元,具体实例中,这些网元可以是IP多媒体子***(IPMultimediaSubsystem,简称IMS)网络中的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实体(CallSessionControlFunction,简称CSCF)、电话应用服务器(TelephonyApplicationServer,简称TAS)、承载控制实体(MediaGatewayControlFunction,简称MGCF)等,但并不以此为限。
右边从下到上一次包括:虚拟基础设施管理器(VirtualizedInfrastructureManager,简称VIM)、VNF管理器(VNFManager)以及编排器(Orchestrator);其中,VIM负责管理上述NFVI,VNF管理器负责管理各种VNF,编排器负责编排各种网络资源,组成一个网络。上述VIM、VNF管理器和编排器共同组成管理和编排域(ManagementandOrchestration,简称MANO)。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1、第一网元检测该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都可以是网络中的任一网元,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网元为请求方进行撰写,实际实现时,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的操作可以互换,只要某个网元有链路弹性变化的需求都可以发起链路弹性变化请求。
上述链路负荷参数可以包括下述任一项或其组合:链路占用率、链路处理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简称CPU)占用率、链路处理的内存占用率、是否接收到链路弹性变化的业务诉求等。
S202、第一网元在上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该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该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
第一网元或者MANO会根据链路负荷参数所体现的链路实际情况,触发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协商增加或减少链路数量。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通过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协商弹性变化该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
S203、第二网元根据该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确定同意该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并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响应。
第二网元接收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后,先判断该链路弹性变化请求是否合法,例如判断该请求的消息格式是否合法,请求中携带的相关信息是否合法等,如果不合法,则向第一网元回复响应,在响应中携带响应失败标识(NOK);如果合法,则第二网元确定同意上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响应,表示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协商成功,执行S204,进行实际的链路弹性变化操作,即完成链路的增加或减少,这些弹性变化的链路均为业务链路。
S204、第一网元接收第二网元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并根据该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向第二网元发起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以完成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
具体地,第一网元接收到第二网元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响应,说明协商成功,则开始实际的增加或减少链路的操作,即发起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第二网元响应该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与第一网元一起进行链路弹性变化操作。
本实施例中,第一网元在上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与该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该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第二网元如果同意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则发送链路弹性变化响应,表示协商成功,则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进一步完成链路弹性变化操作,实现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从而实现了网元之间的链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弹性变化,避免由于网元的资源变化而导致链路资源的缺乏或浪费的问题。
具体实施过程中,上述第一链路可以是专用的链路管理通道,该链路管理通道专用于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进行链路弹性变化的协商。链路管理通道可以是在网络设计时就部署好的,具体实施时有管理员手动添加,也可以是图1中的Orchestrator在构建网络服务(NetworkService)过程中建立网元时,直接增加网元间的链路管理通道,但并不以此为限。
具体实现过程中,也可以在第一网元和MANO之间建立链路管理通道,并在第二网元和MANO之间建立链路管理通道,由MANO作为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中转站,即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协商过程中的消息都先发给MANO,由MANO为双方转发。
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链路也可以为已有的业务承载链路。
需要说明的是,一种情况下:上述第一网元在上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可以是:第一网元自己判断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若满足,则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
另一种情况下,上述第一网元在上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可以是:第一网元将上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发送给MANO,MANO在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指示,第一网元根据链路弹性变化指示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即第一网元根据链路弹性变化指示与第二网元协商进行链路弹性变化。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增加链路的具体过程,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网元自己判断链路负荷参数是否符合预设条件为例,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S301、第一网元检测该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S302、第一网元判断该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若是,则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建立请求,用于与第二网元协商在该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建立至少一条链路。
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具体可以是下述任一项或组合:a、链路占用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b、链路处理的CPU占用率大于第二预设阈值;c、链路处理的内存占用率大于第三预设阈值;d、接收到请求增加链路的业务诉求。
上述链路建立请求具体包括:待建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建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建立请求的事务标识。其中,待建链路的参数包括:第一网元的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地址和端口号、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建链路的协议类型。由于一个网元可能同时或连续发出多个链路建立请求,所以每个链路建立请求中携带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建立请求的事务标识,以便接收方针对某个链路建立请求回复响应时,在响应中也携带同样的标识,那么请求的网元收到后就可以知道这个响应时针对哪一个请求进行的回复。链路建立请求中如果没有携带待建链路的数量,则可以默认数量为1,但不以此为限,可以预先进行配置。
一般链路的协议类型可以是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简称TCP),或者,流控制传输协议(StreamControlTransmissionProtocol,简称SCTP),但并不以此为限。
根据实际需要,上述链路建立请求中还可以包括:带宽、保活时间等其他链路相关信息。
S303、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建立请求,并根据上述链路建立请求确定同意该链路建立请求,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建立响应。
具体地,第二网元判断链路建立请求的格式是否合法,以及其中携带的IP地址、端口号等是否合法,如果合法确定同意该链路建立请求,对于建立链路的情况,第二网元还需要向NFVI申请资源,即申请虚拟机、IP地址、端口号等,申请成功后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建立响应。
该链路建立响应包括:待建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建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请求的事务标识。
具体地,第二网元统一链路建立请求,会在链路建立响应中还携带同意标识(OK)。如果不同意,可以只在响应中携带用于标识本次链路请求的事务标识和拒绝标识(NOK)。其它实施例均可照此执行。
S304、第一网元接收第二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建立响应,根据该链路建立响应向第二网元发起链路建立操作请求。
S305、第二网元响应上述链路建立操作请求,以完成在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建立至少一条链路。具体地,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按照之前协商好的参数进行链路建立。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减少链路的具体过程,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网元自己判断链路负荷参数是否符合预设条件为例,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S401、第一网元检测该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S402、第一网元判断该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若是,则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删除请求,用于与第二网元协商删除该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链路负荷参数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具体可以是下述任一项或组合:a、链路占用率小于第四预设阈值;b、链路处理的CPU占用率小于第五预设阈值;c、链路处理的内存占用率大于第六预设阈值;d、接收到请求减少链路的业务诉求。
该链路删除请求包括:待删除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删除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删除请求的事务标识。具体地,待删除链路的参数可以包括: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删除链路的协议类型。如果链路删除请求中未携带待删除链路的数量,则默认为1条,但不以此为限,可以根据需要预先配置。
由于一个网元可能同时或连续发出多个链路删除请求,所以每个链路删除请求中携带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删除请求,以便接收方针对某个链路删除请求进行回复时,在响应中携带同样的标识,那么之前发出请求的网元就可以知道这个响应时针对哪一个请求进行回复的。
S403、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删除请求,并根据上述链路删除请求确定同意该链路删除请求,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响应。即完成协商。
链路删除响应包括:待删除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删除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删除请求的事务标识。
S404、第一网元接收第二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删除响应,根据该链路建立响应向第二网元发起链路删除操作请求。
S405、第二网元响应上述链路删除操作请求,以完成删除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具体地,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根据预先协商的内容删除链路。这些内容即之前携带在链路删除请求和链路删除响应中的参数等。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示意图,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避免直接删除链路可能会导致某些正在进行的业务中断,可以先将要删除的链路进行隔离,隔离后的链路不再承载业务。具体地,该方法包括:
S501、第一网元检测该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S502、第一网元判断该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若是,则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隔离请求,用于与第二网元协商隔离上述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其中,隔离后的链路不再承载业务。
链路隔离请求包括:待隔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隔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具体地,待隔离链路的参数包括: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隔离链路的协议类型。
S503、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隔离请求,并根据该链路隔离请求确定同意该链路隔离请求,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隔离响应。协商成功。
链路隔离响应包括:待隔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隔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
S504、第一网元接收第二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隔离响应,根据该链路隔离响应向第二网元发起链路操作操作请求。
S505、第二网元响应上述链路隔离操作请求,以完成隔离上述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具体地,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根据预先协商的内容删除链路。
在将这些需要删除的链路隔离后,再进入后续的删除流程:
S506、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删除请求,用于与第二网元协商删除该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S507、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删除请求,并根据上述链路删除请求确定同意该链路删除请求,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响应。即完成协商。
S508、第一网元接收第二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删除响应,根据该链路删除响应向第二网元发起链路删除操作请求。
S509、第二网元响应上述链路删除操作请求,以完成删除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实施例五的流程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被隔离的链路如果没删除,在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激活,激活后的链路可以继续承载业务。具体地,该方法包括:
S601、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激活请求,用于与第二网元协商激活该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S602、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激活请求,并根据上述链路激活请求确定同意该链路激活请求,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激活响应。即完成协商。
链路激活请求包括:待激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激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激活请求的事务标识。具体地,待激活链路的参数包括: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激活链路的协议类型。相应地,
链路激活响应包括:待激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激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激活请求的事务标识。
S603、第一网元接收第二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激活响应,根据该链路激活响应向第二网元发起链路激活操作请求。
S604、第二网元响应上述链路激活操作请求,以完成激活上述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具体地,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根据协商好的参数,完成链路激活。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实施例六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由MANO来触发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协商链路弹性变化。具体地,MANO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触发建立新的链路、删除链路、隔离链路或者激活链路。
该方法包括:
S701、第一网元检测该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第二网元检测该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即第一网元、第二网元各自检测自己的链路负荷参数。
S702、第一网元将该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发送给MANO、第二网元将该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也发送给MANO。
MANO在上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或者,上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向上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指示,以使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协商完成链路弹性变化。即MANO可以向第一网元链路弹性变化指示,第一网元根据链路弹性变化指示进一步地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开始协商链路弹性变化。
具体地,S703-S704为建立链路过程。
S703、MANO判断上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者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S704、若上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或者,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则MANO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建立指示。
这里第一预设条件可以参照前文,在此不再赘述。
链路建立指示包括:待建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建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建立指示的事务标识。待建链路的参数包括:包括:第一网元的IP地址、第二网元的IP地址以及待建链路的协议类型。这里不携带端口号,端口号是在网元处分配的。如果不携带待建链路的数量,可以提前配置默认数量为1。
S705、第一网元接收MANO发送的链路建立指示,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建立请求,用于与第二网元协商在该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建立至少一条链路。
S706、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建立请求,并根据上述链路建立请求确定同意该链路建立请求,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建立响应。
如果在第一网元和MANO之间建立链路管理通道,并在第二网元和MANO之间建立链路管理通道,由MANO作为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中转站,那么第一网元在链路管理通道上将链路建立请求发送给MANO,由MANO将链路建立请求转发给第二网元。相应地,第二网元将链路建立响应在链路管理通道上发送给MANO,由MANO将链路建立响应转发给第一网元。其它实施例均可照此进行,不再赘述。
S707、第一网元接收第二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建立响应,根据该链路建立响应向第二网元发起链路建立操作请求。
S708、第二网元响应上述链路建立操作请求,以完成在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建立至少一条链路。具体地,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按照之前协商好的参数进行链路建立。
链路建立完成后,第一网元可以向MANO发送链路建立完成响应。
类似地,删除链路的流程类似:
S709、MANO判断上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者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S710、若上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或者,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MANO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隔离指示。
链路隔离指示包括:待隔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隔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隔离指示的事务标识。待隔离链路的参数包括:包括:第一网元的IP地址、第二网元的IP地址以及待隔离链路的协议类型。
S711、第一网元接收MANO发送的链路隔离指示,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隔离请求,用于与第二网元协商隔离上述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S712、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隔离请求,并根据该链路隔离请求确定同意该链路隔离请求,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隔离响应。协商成功。
S713、第一网元接收第二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隔离响应,根据该链路隔离响应向第二网元发起链路操作操作请求。
S714、第二网元响应上述链路隔离操作请求,以完成隔离上述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隔离完成后,第一网元向MANO发送链路隔离完成响应。
S709~S714的隔离过程主要为了避免直接删除链路而导致部分正在进行的业务中断,也可以不执行S709~S714,MANO可以在上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或者,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直接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指示。
S715、MANO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指示。
链路删除指示包括:待删除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删除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删除指示的事务标识。待删除链路的参数包括:第一网元的IP地址、第二网元的IP地址以及待删除链路的协议类型。
S716、第一网元接收MANO发送的链路删除指示,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删除请求,用于与第二网元协商删除该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S717、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删除请求,并根据上述链路删除请求确定同意该链路删除请求,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响应。
S718、第一网元接收第二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删除响应,根据该链路删除响应向第二网元发起链路删除操作请求。
S719、第二网元响应上述链路删除操作请求,以完成删除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删除完成后,第一网元向MANO发送链路删除完成响应。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实施例七的流程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被隔离的链路如果没删除,在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激活,激活后的链路可以继续承载业务,具体地,可以由MANO根据具体情况指示激活链路。具体地,该方法包括:
S801、MANO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激活指示。
该链路激活指示包括:待激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激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激活指示的事务标识。待激活链路的参数包括:第一网元的IP地址、第二网元的IP地址以及待激活链路的协议类型。
S802、第一网元接收MANO发送的链路激活指示,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激活请求,用于与第二网元协商激活该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S803、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激活请求,并根据上述链路激活请求确定同意该链路激活请求,在上述第一链路上向第一网元发送链路激活响应。
S804、第一网元接收第二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激活响应,根据该链路激活响应向第二网元发起链路激活操作请求。
S805、第二网元响应上述链路激活操作请求,以完成激活上述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激活完成后,第一网元向MANO发送链路激活完成响应。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该网元为上述第一网元,如图9所示,该网元包括:检测模块901、发送模块902和接收模块903,其中:
检测模块901,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发送模块902,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该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
接收模块903,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并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向所述第二网元发起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以完成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
该网元用于执行前述第一网元对应的方法,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一链路为链路管理通道,或者,业务承载链路。
可选地,发送模块902,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建立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在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建立至少一条链路。
相应地,所述链路弹性变化响应为链路建立响应。
可选地,发送模块902,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删除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相应地,所述链路弹性变化响应为链路删除响应。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发送模块902,还用于在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删除请求之前,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隔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其中,隔离后的链路不承载业务。接收模块903,还用于接收第二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隔离响应,并根据所述链路隔离响应向所述第二网元发起链路隔离操作请求,以完成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可选地,发送模块902,还用于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激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接收模块903,还用于接收第二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激活响应,并根据所述链路激活响应向所述第二网元发起链路激活操作请求,以完成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具体地,上述发送模块902可以将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发送给管理和编排域MANO;接收所述MANO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指示;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指示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该网元为上述第二网元,如图10所示,该网元包括:第一接收模块110、发送模块111、第二接收模块112以及响应模块113。其中,
第一接收模块110,用于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
发送模块111,用于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响应。
第二接收模块112,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网元发起的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
响应模块113,用于响应所述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以完成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
该网元用于执行前述第二网元对应的方法,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一链路为链路管理通道,或者,业务承载链路。
可选地,第一接收模块110,具体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建立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在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建立至少一条链路。发送模块111,具体用于根据所述链路建立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建立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建立响应。
可选地,第一接收模块110,具体用于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删除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发送模块111,具体用于根据所述链路删除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删除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响应。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地,第一接收模块110,还用于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删除请求之前,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隔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其中,隔离后的链路不承载业务;发送模块111,还用于根据所述链路隔离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隔离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隔离响应。第二接收模块112,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网元根据所述链路隔离响应发起的链路隔离操作请求。响应模块113,用于响应所述链路隔离操作请求,以完成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可选地,第一接收模块110,还用于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激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发送模块111,还用于根据所述链路激活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激活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激活响应。第二接收模块112,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网元根据所述链路激活响应发起链路激活操作请求。响应模块113,还用于响应所述链路激活操作请求,以完成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图10的基础上,该网元还可以包括:检测模块114。具体地,
检测模块114,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相应地,发送模块111,还用于将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发送给管理和编排域MANO。
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是上述MANO,如图12所示,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121和发送模块122,其中:
接收模块121,用于接收第一网元发送的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以及第二网元发送的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发送模块122,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完成链路弹性变化。
该装置用于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发送模块122,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建立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在在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建立新的链路。
可选地,发送模块122,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可选地,发送模块122,还用于在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指示之前,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隔离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其中,隔离后的链路不承载业务。
可选地,发送模块122,还用于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激活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图13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该网元为前述第一网元,如图13所示,该网元包括:处理器131、接口电路132、存储器133和总线134,其中,处理器131、接口电路132和存储器133通过总线134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其中存储器133中存储一组程序代码,处理器131调用存储器133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检测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通过接口电路132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
通过接口电路132接收所述第二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并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向所述第二网元发起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以完成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
所述第一链路为链路管理通道,或者,业务承载链路。
可选地,处理器131,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通过接口电路132在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建立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在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建立至少一条链路。相应地,所述链路弹性变化响应为链路建立响应。
可选地,处理器131,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通过接口电路132在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删除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相应地,所述链路弹性变化响应为链路删除响应。
可选地,处理器131,通过接口电路132在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删除请求之前,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通过接口电路132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隔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其中,隔离后的链路不承载业务。通过接口电路132接收第二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隔离响应,并根据所述链路隔离响应向所述第二网元发起链路隔离操作请求,以完成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可选地,处理器131,通过接口电路132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激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通过接口电路132接收第二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激活响应,并根据所述链路激活响应向所述第二网元发起链路激活操作请求,以完成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可选地,处理器131,具体用于通过接口电路132将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发送给MANO;通过接口电路132接收所述MANO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指示;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指示,通过接口电路132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
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该网元为前述第二网元,如图14所示,该网元包括:处理器141、接口电路142、存储器143和总线144,其中,处理器141、接口电路142和存储器143通过总线144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其中存储器143中存储一组程序代码,处理器141调用存储器143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接口电路142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
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并通过接口电路142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响应。
通过接口电路142接收所述第一网元发起的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
响应所述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以完成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
所述第一链路为链路管理通道,或者,业务承载链路。
可选地,处理器141,具体用于通过接口电路142接收所述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建立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在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建立至少一条链路;根据所述链路建立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建立请求,并通过接口电路142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建立响应。
可选地,处理器141,具体用于通过接口电路142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删除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根据所述链路删除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删除请求,并通过接口电路142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响应。
进一步地,处理器141,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删除请求之前,通过接口电路142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隔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其中,隔离后的链路不承载业务;根据所述链路隔离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隔离请求,并通过接口电路142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隔离响应;通过接口电路142接收所述第一网元根据所述链路隔离响应发起的链路隔离操作请求;响应所述链路隔离操作请求,以完成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进一步地,处理器141,还可以通过接口电路142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激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根据所述链路激活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激活请求,并通过接口电路142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激活响应;通过接口电路142接收所述第一网元根据所述链路激活响应发起链路激活操作请求;响应所述链路激活操作请求,以完成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处理器141,还可以检测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通过接口电路142将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发送给MANO。
图15为本发明提供的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是上述MANO,如图15所示,该装置包括:处理器151、接口电路152、存储器153和总线154,其中,处理器151、接口电路152和存储器153通过总线154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其中存储器153中存储一组程序代码,处理器151调用存储器153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接口电路152接收第一网元发送的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以及第二网元发送的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通过接口电路152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完成链路弹性变化。
可选地,处理器151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建立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在在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建立新的链路。
可选地,处理器151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可选地,处理器151还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隔离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其中,隔离后的链路不承载业务。
可选地,处理器151还可以用于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激活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装置部分具体地参数都可以参照前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英文: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Access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38)

1.一种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网元检测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所述第一网元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一网元接收所述第二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并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向所述第二网元发起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以完成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路为链路管理通道,或者,业务承载链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元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包括:
所述第一网元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建立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在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建立至少一条链路;
其中,所述链路建立请求包括:待建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建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建立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建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建链路的协议类型;相应地,
所述链路弹性变化响应为链路建立响应,所述链路建立响应包括:所述待建链路的数量、所述每条待建链路的参数、以及所述用于标识本次链路请求的事务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元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包括:
所述第一网元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删除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其中,所述链路删除请求包括:待删除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删除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删除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删除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删除链路的协议类型;相应地,
所述链路弹性变化响应为链路删除响应,所述链路建立响应包括:待删除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删除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删除请求的事务标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元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删除请求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元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隔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其中,隔离后的链路不承载业务;
所述第一网元接收第二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隔离响应,并根据所述链路隔离响应向所述第二网元发起链路隔离操作请求,以完成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相应地,
其中,所述链路隔离请求包括:待隔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隔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隔离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隔离链路的协议类型;
所述链路隔离响应包括:所述待隔离链路的数量、所述每条待隔离链路的参数、以及所述用于标识本次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激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所述第一网元接收第二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激活响应,并根据所述链路激活响应向所述第二网元发起链路激活操作请求,以完成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其中,所述链路激活请求包括:待激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激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激活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激活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激活链路的协议类型;
所述链路激活响应包括:所述待激活链路的数量,所述每条待激活链路的参数、以及所述用于标识本次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元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包括:
所述第一网元将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发送给管理和编排域MANO;
所述第一网元接收所述MANO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指示;
所述第一网元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指示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
8.一种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二网元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响应;
所述第二网元接收所述第一网元发起的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
所述第二网元响应所述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以完成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路为链路管理通道,或者,业务承载链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包括:
所述第二网元接收所述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建立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在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建立至少一条链路;
相应地,
所述第二网元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包括:
所述第二网元根据所述链路建立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建立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建立响应;
其中,所述链路建立请求包括:待建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建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建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建链路的协议类型;所述链路建立响应包括:所述待建链路的数量、所述每条待建链路的参数、以及所述用于标识本次链路请求的事务标识。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包括:
所述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删除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相应地,
所述第二网元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包括:
所述第二网元根据所述链路删除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删除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响应;
其中,所述发送链路删除请求包括:待删除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删除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删除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删除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建链路的协议类型;所述链路建立响应包括:待删除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删除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删除请求的事务标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删除请求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隔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其中,隔离后的链路不承载业务;
所述第二网元根据所述链路隔离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隔离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隔离响应;
所述第二网元接收所述第一网元根据所述链路隔离响应发起的链路隔离操作请求;
所述第二网元响应所述链路隔离操作请求,以完成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所述链路隔离请求包括:待隔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隔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隔离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隔离链路的协议类型;所述链路隔离响应包括:所述待隔离链路的数量、所述每条待隔离链路的参数、以及所述用于标识本次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激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所述第二网元根据所述链路激活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激活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激活响应;
所述第二网元接收所述第一网元根据所述链路激活响应发起链路激活操作请求;
所述第二网元响应所述链路激活操作请求,以完成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其中,所述链路激活请求包括:待激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激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激活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激活链路的协议类型;
所述链路激活响应包括:所述待激活链路的数量,所述每条待激活链路的参数、以及所述用于标识本次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
14.根据权利要求8-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网元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请求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二网元检测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所述第二网元将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发送给管理和编排域MANO。
15.一种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理和编排域MANO接收第一网元发送的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以及第二网元发送的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所述MANO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完成链路弹性变化。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ANO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完成链路弹性变化,包括:
所述MANO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建立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在在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建立新的链路;
所述链路建立指示包括:待建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建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建立指示的事务标识;所述待建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以及待建链路的协议类型。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ANO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完成链路弹性变化,包括:
所述MANO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所述链路删除指示包括:待删除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删除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删除指示的事务标识;所述待删除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以及待删除链路的协议类型。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ANO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指示之前,还包括:
所述MANO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隔离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其中,隔离后的链路不承载业务;
所述链路隔离指示包括:待隔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隔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隔离指示的事务标识;所述待隔离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以及待隔离链路的协议类型。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MANO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激活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所述链路激活指示包括:待激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激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激活指示的事务标识;所述待激活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激活链路的协议类型。
20.一种网元,所述网元为第一网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并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响应向所述第二网元发起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以完成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路为链路管理通道,或者,业务承载链路。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建立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在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建立至少一条链路;
其中,所述链路建立请求包括:待建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建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建立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建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建链路的协议类型;相应地,
所述链路弹性变化响应为链路建立响应,所述链路建立响应包括:所述待建链路的数量、所述每条待建链路的参数、以及所述用于标识本次链路请求的事务标识。
23.根据权利要求20-22任一项所述的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在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删除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其中,所述链路删除请求包括:待删除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删除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删除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删除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删除链路的协议类型;相应地,
所述链路弹性变化响应为链路删除响应,所述链路建立响应包括:待删除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删除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删除请求的事务标识。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删除请求之前,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隔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其中,隔离后的链路不承载业务;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第二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隔离响应,并根据所述链路隔离响应向所述第二网元发起链路隔离操作请求,以完成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相应地,
其中,所述链路隔离请求包括:待隔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隔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隔离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隔离链路的协议类型;
所述链路隔离响应包括:所述待隔离链路的数量、所述每条待隔离链路的参数、以及所述用于标识本次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二网元发送链路激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第二网元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激活响应,并根据所述链路激活响应向所述第二网元发起链路激活操作请求,以完成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其中,所述链路激活请求包括:待激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激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激活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激活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激活链路的协议类型;
所述链路激活响应包括:所述待激活链路的数量,所述每条待激活链路的参数、以及所述用于标识本次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
26.根据权利要求20-24任一项所述的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发送给管理和编排域MANO;接收所述MANO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指示;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指示在第一链路上向第二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请求。
27.一种网元,所述网元为第二网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弹性变化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弹性变化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响应;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网元发起的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
响应模块,用于响应所述链路弹性变化操作请求,以完成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链路弹性变化。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路为链路管理通道,或者,业务承载链路。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建立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在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建立至少一条链路;相应地,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链路建立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建立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建立响应;
其中,所述链路建立请求包括:待建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建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建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建链路的协议类型;所述链路建立响应包括:所述待建链路的数量、所述每条待建链路的参数、以及所述用于标识本次链路请求的事务标识。
30.根据权利要求27-29任一项所述的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删除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相应地,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链路删除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删除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响应;
其中,所述发送链路删除请求包括:待删除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删除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删除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删除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建链路的协议类型;所述链路建立响应包括:待删除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删除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删除请求的事务标识。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删除请求之前,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隔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其中,隔离后的链路不承载业务;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链路隔离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隔离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隔离响应;
所述第二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网元根据所述链路隔离响应发起的链路隔离操作请求;
所述响应模块,用于响应所述链路隔离操作请求,以完成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所述链路隔离请求包括:待隔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隔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隔离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隔离链路的协议类型;所述链路隔离响应包括:所述待隔离链路的数量、所述每条待隔离链路的参数、以及所述用于标识本次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第一网元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的链路激活请求,用于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链路激活请求确定同意所述链路激活请求,并在所述第一链路上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激活响应;
所述第二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网元根据所述链路激活响应发起链路激活操作请求;
所述响应模块,还用于响应所述链路激活操作请求,以完成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其中,所述链路激活请求包括:待激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激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所述待激活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激活链路的协议类型;
所述链路激活响应包括:所述待激活链路的数量,所述每条待激活链路的参数、以及所述用于标识本次隔离请求的事务标识。
33.根据权利要求27-32任一项所述的网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发送给管理和编排域MANO。
34.一种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网元发送的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以及第二网元发送的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弹性变化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完成链路弹性变化。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建立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在在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建立新的链路;
所述链路建立指示包括:待建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建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建立指示的事务标识;所述待建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以及待建链路的协议类型。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
所述链路删除指示包括:待删除链路的数量,每条待删除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删除指示的事务标识;所述待删除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以及待删除链路的协议类型。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删除指示之前,在所述第一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或所述第二网元的链路负荷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隔离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删除隔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链路,其中,隔离后的链路不承载业务;
所述链路隔离指示包括:待隔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隔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隔离指示的事务标识;所述待隔离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以及待隔离链路的协议类型。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第一网元发送链路激活指示,以使所述第一网元与所述第二网元协商激活所述第一网元和所述第二网元之间的至少一条隔离状态链路;
所述链路激活指示包括:待激活链路的数量,每条待激活链路的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本次链路激活指示的事务标识;所述待激活链路的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所述第二网元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待激活链路的协议类型。
CN201510753227.8A 2015-11-06 2015-11-06 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53072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53227.8A CN105307217A (zh) 2015-11-06 2015-11-06 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
PCT/CN2016/104247 WO2017076278A1 (zh) 2015-11-06 2016-11-01 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53227.8A CN105307217A (zh) 2015-11-06 2015-11-06 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7217A true CN105307217A (zh) 2016-02-03

Family

ID=55203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53227.8A Pending CN105307217A (zh) 2015-11-06 2015-11-06 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07217A (zh)
WO (1) WO2017076278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76278A1 (zh) * 2015-11-06 2017-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7137662A1 (en) * 2016-02-08 2017-08-17 Comptel Corporation Virtualized network function interworking
WO2018196651A1 (zh) * 2017-04-24 2018-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管理的方法和设备
CN111770491A (zh) * 2020-06-08 2020-10-13 上海依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链路建立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90024B (zh) * 2021-12-31 2024-03-19 中科南京移动通信与计算创新研究院 接入网协议栈测试方法、***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8180A1 (en) * 2003-04-15 2004-10-21 Light Allen Miles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auto-negotiation among standards having different rates
CN1964544A (zh) * 2005-11-11 2007-05-1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中基站侧信令链路动态分配的方法
CN101340388A (zh) * 2008-08-13 2009-01-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流量控制的方法、装置和***
CN103491129A (zh) * 2013-07-05 2014-0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节点配置方法、业务节点池注册器及***
CN103684841A (zh) * 2012-09-26 2014-03-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管服务器和链路发现的比对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7217A (zh) * 2015-11-06 2016-0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8180A1 (en) * 2003-04-15 2004-10-21 Light Allen Miles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auto-negotiation among standards having different rates
CN1964544A (zh) * 2005-11-11 2007-05-1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中基站侧信令链路动态分配的方法
CN101340388A (zh) * 2008-08-13 2009-01-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流量控制的方法、装置和***
CN103684841A (zh) * 2012-09-26 2014-03-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管服务器和链路发现的比对方法
CN103491129A (zh) * 2013-07-05 2014-0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节点配置方法、业务节点池注册器及***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奥扬佩雷: "《WCDMA:面向IP移动与移动因特网》", 1 January 2003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76278A1 (zh) * 2015-11-06 2017-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7137662A1 (en) * 2016-02-08 2017-08-17 Comptel Corporation Virtualized network function interworking
US10904079B2 (en) 2016-02-08 2021-01-26 Comptel Oy Virtualized network function interworking
WO2018196651A1 (zh) * 2017-04-24 2018-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管理的方法和设备
CN111770491A (zh) * 2020-06-08 2020-10-13 上海依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链路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11770491B (zh) * 2020-06-08 2024-01-02 上海依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链路建立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76278A1 (zh) 2017-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07217A (zh) 网元间链路弹性处理方法及装置
JP7058833B2 (ja) 車両通信方法、装置、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電子デバイス、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8040108B (zh) 通信切换方法、装置、协调服务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EP3537670A1 (en) Protection switching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system
JP5625998B2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EP3823389B1 (en) User plane resource management method, user plane network element, and control plane network element
WO2017128702A1 (zh) 应用的移动性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0764963B (zh) 一种服务异常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US11558925B2 (en) Notif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xecution of PDCP data recovery
CN103188098B (zh) 一种容灾切换方法、***以及装置
CN111083742A (zh) 冗余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TWI727496B (zh) 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及邊緣運算系統
CN106874214B (zh) 云硬盘资源的回收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1959270A (zh) 用户设备ue的核心网节点切换方法、设备及***
CN112788089A (zh) 多边缘云的网络通讯控制方法及边缘运算装置与***
JP2016040876A (ja) 仮想マシンの配置決定装置、そ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0233791B (zh) 数据去重方法和装置
CN108874699B (zh) 多***使用mtp功能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942853A (zh) 数据处理***
CN107615872A (zh) 一种释放连接的方法、装置及***
CN108123822B (zh) 一种链路处理方法以及链路处理设备
CN103781119A (zh) 一种选择mgw的方法和装置
CN111142805A (zh) 数据中心混合云存储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4486796A (zh) 一种基于信令板负荷的接入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314272A (zh) 一种任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0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