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01879A - 光源设备及使用该光源设备的光学成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设备及使用该光源设备的光学成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01879A
CN105301879A CN201410377087.4A CN201410377087A CN105301879A CN 105301879 A CN105301879 A CN 105301879A CN 201410377087 A CN201410377087 A CN 201410377087A CN 105301879 A CN105301879 A CN 1053018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element
optical
light source
light
pickup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770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毅
毛峻伟
康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sram GmbH
Osra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sra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sram Co Ltd filed Critical Osra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7708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01879A/zh
Priority to PCT/EP2015/066849 priority patent/WO2016016076A1/en
Publication of CN1053018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18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33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 G03B21/204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using secondary light emission, e.g. luminescence or fluorescen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3/00Colour photography, other than mere exposure or projection of a colour film
    • G03B33/08Sequential recording or proj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源设备以及包括该光源设备的光学成像显示装置。光源设备包括其表面上设有波长转换区域且能够绕其轴旋转的基板以及光路转换装置,其中,所述基板被布置成相对于所述光源设备放置于其上的面成预定角度,并且所述光路转换装置被配置成将来自第一发光单元的入射光束引导至所述基板表面上的、包括所述波长转换区域的光学处理部分,并且将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引导至光接收装置。

Description

光源设备及使用该光源设备的光学成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地涉及光学领域,具体地涉及投影显示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光源设备以及使用该光源设备的光学成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投影机是一种用来放大显示图像的光学成像显示装置,其广泛地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学校和娱乐场所。投影机的原理在于将投影灯的光线分成红、绿、蓝三色,再产生各种颜色的图像,最后通过镜头投影到屏幕上。色彩分离可以通过色轮(色盘)来实现。具体地,色轮在环形区域上涂覆有可从光源发出的光束中激发出红、绿或蓝光的荧光粉,并通过高速马达使其转动,然后顺序分出不同单色(singlecolored)光于指定的光路上。
在投影机中,光源***是重要的基础部件。为了提高投影机光源***的效率同时降低能耗并且减小投影机体积,激光光源技术应运而生。已知地,存在两种激光投影:一种是将激光束直接写在屏幕上,其不是本公开的关注点,因此将不再这里详细描述;另一种是使用激励激光(二极管激光)作为利用例如荧光粉的波长转换材料进行远程转换的泵浦源,例如LARP(激光激活远程荧光粉转换,LaserActivatedRemotePhosphorconversion)。对于后一种激光投影而言,投影机使用激光作为光源,使得显示图像具有更高的色饱和度,并且还具备使用寿命长的优点。然而,随着激光功率的不断增加,色轮的直径也必须相应地增加以确保色轮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这是因为色轮的性能可能由于转换期间的斯托克斯位移(StokesShift)引起的荧光体加热所导致的热耗散而降级。当色轮的直径大于其径向方向中的投影机尺寸时,色轮的直径大小在投影机的机身紧凑性方面成为一个瓶颈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文件WO2011160680A1公开了这样一种光源设备。在其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边形色轮20在其增厚的边缘上涂覆荧光粉,并且白色光源在预定角度下照射色轮的边缘。应当认识到,也可以使用激光源来代替白色光源。
尽管上述现有技术能够通过在色轮的增厚边缘上涂覆荧光粉来解决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以及因此对改进的热耗散的需求的增加而必须增大色轮直径的问题,然而色轮增厚又会导致结构实现复杂及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根据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源设备,包括其表面上设有波长转换区域且能够绕其轴旋转的基板以及光路转换装置,其中,所述基板被布置成相对于所述光源设备放置于其上的面成预定角度,并且所述光路转换装置被配置成将来自第一发光单元的入射光束引导至所述基板表面上的、包括所述波长转换区域的光学处理部分,并且将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引导至光接收装置。
可选地,上述基板是色轮。
可选地,上述预定角度大于或等于0度且小于90度,优选地等于0度。
可选地,上述光路转换装置被配置成在平行于上述入射光束的方向中将上述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反射到上述光接收装置上。
可选地,上述光路转换装置包括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第三光学元件和第四光学元件,以及其中,上述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和第三光学元件被布置成T形,并且第一光学元件垂直于第二光学元件和第三光学元件,上述第四光学元件位于上述基板与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和第三光学元件之间,以使得入射光束首先由第一光学元件反射、然后透射穿过第二光学元件、且透射穿过第四光学元件并且被引导至上述光学处理部分,并且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经由第三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被引导至上述光接收装置。
可选地,上述第一光学元件是反射镜,上述第二光学元件是二向色镜或分合色立方棱镜X-cube,上述第四光学元件是透镜,并且上述第三光学元件是:
反射镜,以使得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或者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以及入射光束的、由上述基板反射的光束部分,在透射穿过第四光学元件后经由第三光学元件反射至上述光接收装置上;或者
二向色镜或分合色立方棱镜X-cube,以使得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在透射穿过第四光学元件后经由第三光学元件反射至上述光接收装置上,并且所述入射光束的、由上述基板反射的光束部分在透射穿过第四光学元件后从第三光学元件透射出去而不被引导至所述光接收装置。
可选地,根据本公开的光源设备还包括第五光学元件,其被配置成将来自与上述第一发光单元不同的第二发光单元的光束直接反射到上述光接收装置上。
可选地,上述第五光学元件是二向色镜或分合色立方棱镜X-cube。
可选地,上述基板表面的光学处理部分还包括反射区域,用于对入射光束中被引导至该反射区域的部分光束进行反射从而获得以时序方式从所述基板输出的光束,其中,反射光束的强度能够根据该反射区域与上述波长转换区域的比例而被调整。
可选地,上述基板表面的光学处理部分还包括反射区域,用于对入射光束中被引导至该反射区域的部分光束进行反射,其中,入射光束被引导至该反射区域与上述波长转换区域的交界处以获得时序且同时从所述基板连续输出的光束。
可选地,上述第二光学元件被配置成使得来自第三发光单元的光束在平行于入射光束的方向中直接透射穿过第二光学元件并且到达上述光接收装置,其中该第三发光单元不同于上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根据本公开的光源设备的光学成像显示装置。可选地,该光学成像显示装置可以是投影机。
通过使用根据本公开的光源设备,通过将基板,例如色轮倾斜一定角度并且适当地设置光学元件以将入射光束引导至光接收装置,能够增大色轮的直径以承受更强的入射激光功率,而不会影响投影机的紧凑性和简洁性。另外,在使用激光源的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光源设备通过简单地在径向方向中稍微地偏移基板,实现了连续的光输出。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下文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上述方面和优点、特性以及其他优点和特征将变得明显,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光源设备的配置;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源设备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光源设备,其中仅示出了入射光束中没有被色轮进行波长转换的部分光束的光路;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设备的侧视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源设备中的色轮布置的示例;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设备的侧视图;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图6的光源设备中、由被波长转换的光束所覆盖的区域;和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源设备中的色轮布置的另一个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附图以及下文的具体实例仅仅出于说明目的,均为示例性的,不应当被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在各附图中,相同或者类似的部件使用了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光源设备包括其表面上设有波长转换区域且能够绕其轴旋转的基板以及光路转换装置,其中,所述基板被布置成相对于所述光源设备放置于其上的面成预定角度,并且所述光路转换装置被配置成将来自第一发光单元的入射光束引导至所述基板表面上的、包括所述波长转换区域的光学处理部分,并且将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引导至光接收装置。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源设备的一个具体示例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在本示例中,上述基板例如可以是由驱动装置驱动绕其轴(未示出)旋转的色轮100,上述波长转换区域可以由例如荧光粉或量子点的波长转换材料制成,上述光路转换装置包括光学元件1、光学元件2、光学元件3和光学元件4,上述第一发光单元(未显示)可以例如是(但不限于)用于发出入射光束的激光源,所述光接收装置(未显示)例如可以是显示器、幕布、墙壁等。为方便说明起见,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光源设备1放置于其上的面L,而色轮100与该面L之间所呈的预定角度满足条件≥0°且<90°。图2中示出了该角度等于0度的情形,即,色轮100与面L之间相互平行设置。为描述简明起见,在以下描述中,假设该预定角度等于0度。
如图2所示,光学元件1、2和3被布置成T字型,并且光学元件1垂直于光学元件2和3,光学元件4位于色轮100与光学元件1、2、3之间,以使得水平入射的入射光束A在被光学元件1反射后垂直地透射穿过光学元件2和4,并且在光学元件4的聚焦作用下会聚到色轮100的表面上设置的波长转换区域200上。然后,没有被波长转换区域200波长转换的入射光束,即由虚线示出的光束a透射穿过光学元件4并由光学元件3反射;并且被波长转换区域200转换波长的光束,即由实线示出的光束b,透射穿过光学元件4并分别由光学元件2和3反射。最后,如此形成的光束a和b在与入射光束A平行的方向中到达上述光接收装置(图中未示出)。
应当指出,如图3中所示,面L为水平面,色轮100被水平地放置,即上述预定角度等于0度。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面L不限于水平面,而是涵盖了根据本公开的光源设备能够被放置于其上的任何面;并且色轮100不限于被水平地放置,而是可以相对于面L以≥0°且<90°的任意角度被放置。为了清楚起见,仅在图2中示出了面L,其他附图中省略了面L。然而应当理解,其他相关附图中的示例也是结合色轮相对于面L成0度角的情形来绘制的。
如图2所示,光学元件4的中心m、光学元件1、2、3的交点n以及波长转换区域200均位于轴线X上。然而,应当理解,这样的布置并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想任何能够实现上述光路设计的布置。
在这里,光学元件1可以例如是反射镜,光学元件2可以例如是二向色镜或分合色立方棱镜(X-cube),光学元件4可以例如是聚焦透镜,并且光学元件3可以是:反射镜,以使得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或者将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以及入射光束的、由上述色轮反射的光束部分,在透射穿过上述光学元件4后经由上述光学元件3反射至上述光接收装置上;或者二向色镜或分合色立方棱镜,以使得上述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在透射穿过上述光学元件4后经由上述光学元件3反射至上述光接收装置上,并且将上述入射光束的、由所述色轮反射的光束部分在透射穿过上述光学元件4后从上述光学元件3透射出去。也就是说,当不需要输出光束a至光接收装置时,光学元件3可以是二向色镜或分合色立方棱镜以使得光束a从光学元件3透射出去(而不被引导至光接收装置)并反射光束b,此时光学元件3和光学元件2可以合并为一个光学元件。当需要输出光束a时,光学元件3可以仅是反射镜,以将光束a和b反射到上述光接收装置上。
可选地,波长转换区域200被布置成色轮100的表面上的环形带。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想任何适当的波长转换区域布置方式,只要能够使得入射光束如上文所述地那样到达光接收装置即可。
应当指出,光学元件1、光学元件2和光学元件3的表面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是平面、球面形、非球面形中的任一种,或者是任意形状的,只要能够通过这些光学元件的协作实现使得入射光通过色轮上设置的光学处理部分并被引导至光接收装置即可。
还应当指出,波长转换区域200可以由一种或多种波长转换材料制成,以便生成一种或多种具有特定波长的被波长转换的光束。
在现有的应用于投影机的光源设备中,色轮或者是垂直于面L设置,由此不利地影响投影机整体尺寸的紧凑性;或者如前面背景技术中公开的那样,虽然色轮是倾斜设置,但是通过增加色轮的厚度并将波长转换区域设置在厚度区域中来实现入射光束的波长转换,由此色轮本身尺寸增加并且相关的光学元件的设计复杂,导致设备复杂和成本增加。而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源设备,通过使色轮100相对于平面L倾斜≥0°且<90°的角度、将波长装换区域设置在色轮的表面、并且适当地设置光学元件以使得入射光束通过色轮后被引导至光接收装置,能够增大色轮的直径以承受更强的入射激光功率,而不会影响投影机的简洁性和紧凑性。
图3的结构配置基本上与图2相同,其中仅示出了入射光束A中没有被色轮100进行波长转换的部分光束的光路。为了清楚说明光路走向,如图所示,入射光束A被光学元件1反射,透射穿过光学元件2和4并到达色轮100,由于没有被色轮100上的波长转换材料转换波长且被色轮的表面反射,入射光束A的没有被色轮进行波长转换的部分又透射穿过光学元件4,然后被光学元件3反射,即输出光束a。输出光束a最后到达上述光接收装置。
当需要在输出光束中增加上述未经色轮进行波长转换的入射光束的量以优化输出光束的亮度与色彩时,例如存在以下三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方案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设备的侧视图。如图4所示,与图2所示的光源设备1相比添加了光学元件5,其被配置成将来自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不同的第二发光单元(图中未示出)的入射光束F直接反射到所述光接收装置上(即光束f)。光束f与上面提及的光束a和光束b共同构成被引导至光接收装置的输出光束。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光学元件5可以例如是二向色镜或分合色立光棱镜X-cube,并且上述第二发光单元可以例如是激光源。如图所示,光学元件5被布置成与入射光束F成45°角,以使得来自上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垂直于入射光束A的入射光束F被光学元件5反射并到达上述光接收装置,而与图3所示的示例类似,经波长转换的光束b透射穿过光学元件5并到达上述光接收装置。
第二种方案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源设备中的色轮布置的示例。如图5所示,上述色轮100的表面的光学处理部分还包括反射区域300,用于对入射光束中被引导至反射区域300的光束部分进行反射,其中,反射光束的强度能够根据反射区域300与波长转换区域200的比例而被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布置的波长转换区域200的一部分被反射区域300代替。因此,入射到该反射区域300上的部分光束直接被反射区域反射,从而增加了被反射的入射光在总输出光束中的量,从而获得了以时序方式从色轮100输出的光束。被反射的入射光束在总输出光束中的量也因此能够通过调节反射区域300与波长转换区域200的覆盖范围之比而被调整。在这里,术语“时序”是指在同一时刻只能输出一种单色光。随着色轮旋转,光束照射到波长转换区域中的与不同波长的光(相应于不同颜色的光)对应的部分,因而被转换成相应波长的光。
应当指出,如图5所示,波长转换区域200被分为两个部分是指该波长转换区域包括两种波长转换材料,以使得入射光被转换成具有不同波长的两种单色光,而这两种单色光随着色轮的旋转是按时序输出的。然而,应当理解,波长转换区域200不限于包括两种波长转换材料,也可以根据对输出不同单色光的需要而包括多种波长转换材料。
第三种方案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又另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设备1的侧视图。如图6所示,光学元件2被配置成使得来自第三发光单元(图中未示出)的入射光束E直接透射穿过光学元件2并且到达上述光接收装置(即光束e),其中上述第三发光单元不同于上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三发光单元例如是激光源。如图所示,来自上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入射光束E在平行于入射光束A的方向中直接透射穿过光学元件2并到达上述光接收装置。在后面的图7中以灰色区域示出了在这种情况下被波长转换的光束所覆盖的区域。
应当指出,上述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既可以集成在光源设备1中,也可以与光源设备1分离地实现,只要这些发光单元的设置不会遮挡光路即可。
还应当指出,为了满足实际情形中优化输出光束的亮度与色彩的不同需求,上述三种方案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任意结合使用。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源设备中的色轮100布置的另一个实施例。与图5不同,图8中的波长转换区域200只包括一种波长转换材料,即只能将入射光转换成一种单色光。如图8所示,上述色轮表面的光学处理部分还包括反射区域400,用于对入射光束中被引导至该反射区域400的光束部分进行反射,其中,入射光束被引导至反射区域400与波长转换区域200的交界处以获得从色轮100连续输出的光束。在这里,术语“连续”是指输出光束中的被波长转换的光和未被波长转换的光能够同时被输出。
已知地,在投影机领域中,DMD(数字微镜装置)、LCD(液晶显示器)、LCoS(硅基液晶)或更一般地三光阀***需要获得连续的输出光束,这在现有技术中是通过使用超高压汞灯、来自多个具有单个或多个波长的光源的合并光或能同时产生多波长的波长转换材料来实现的,而实现连续及时序输出的结构设计之间有较大差别。为此,本公开提出了如图8所示的解决方案。为了使得入射光束被引导至反射区域400与波长转换区域200的交界处,例如,可以在图2所示的光源设备1中,沿图2中的轴线X使色轮100沿径向方向稍微地偏移,以使得经光学元件4会聚的光束入射到色轮100上的反射区域400与波长转换区域200的交界处,如图8中标出的光点所示,由此未被转换波长的光束和被波长转换的光束能够连续地被输出,以便同时地到达上述光接收装置。当然,例如,也可以通过改变色轮表面的波长转换区域和反射区域的布局来实现,如下面将详细描述的。
应当指出,图8所示的光点位于环形波长转换区域200的外侧与反射区域400的交界处,然而,应当理解,该光点也可以位于环形波长转换区域200的内侧与反射区域400的交界处。另外,反射区域400既可以是色轮100的表面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色轮100表面的除了波长转换区域200之外的其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在色轮100上任意地设置反射区域400,以使得入射光束能够入射到反射区域400与波长转换区域200的交界处。
由此,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通过简单地改变设置而获得连续的输出光束。
在以上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图2所示的入射光束A的光路如下:被光学元件1反射、透射穿过光学元件2和4、被色轮100转换波长后反射或直接反射、被光学元件2和3反射(或被光学元件2反射且透射穿过光学元件3),并且最后到达光接收装置,其中由于入射光束被色轮100转换波长的光束部分是向各个方向反射的,因此被转换波长的光束经由光学元件2和3反射后覆盖了如图7中所示的整个灰色区域。图4所示的入射光束F被光学元件5反射后直接到达光接收装置(即光束f)。图6所示的入射光束E透射穿过光学元件2后直接到达光接收装置(即光束e)。
容易理解,本公开各实施例中的各种光路的设计是为了使得入射光束到达色轮以进行必要的波长转换处理,然后被引导至光接收装置;以及在必要时(例如为了满足输出光束的亮度与色彩的不同需求),增加不同的发光单元并将这些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直接引导至光接收装置。也即,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光路转换装置完成上述各种光路设计。由此,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由光学元件1-5构成了用于实现光路转换功能的各种光路转换装置。需要说明,为了实现上述的光路转换的目的,除了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公开的由光学元件1-5构成的光路转换装置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此公开容易想到光路转换装置可以包括各种其他光学元件及其相互的结合配置。
以图2为例,可以例如取消光学元件1,并且通过适当地设置第一发光单元而使得入射光束A直接透射穿过光学元件2和4,然后被色轮波长转换且被反射的光束由光学元件3反射到光接收装置上,而未经波长转换的、被反射的光束可以根据需要或者由光学元件3反射到光接收装置上或者从光学元件3透射出去而不被引导至光接收装置。在另一个示例中,可以例如取消光学元件1和2,并且适当地设置第一发光单元以使得入射光束A直接透射穿过光学元件4,然后经过色轮波长转换和/或被反射的光束由光学元件3反射到光接收装置上和/或透射出去。
根据以上描述可知,通过使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源设备,通过使基板(例如色轮)相对于光源设备放置于其上的面倾斜一定的角度并且适当地设置光学元件以将入射光束引导至光接收装置,能够增大色轮的直径以承受更强的入射激光功率,而不会影响投影机的简洁性和紧凑性。另外,在使用激光源的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源设备通过例如简单地在径向方向中稍微地偏移色轮,实现了连续的光输出。
如上所述的光源设备1能够被包括在投影机中,作为投影机工作所需要的光源。
虽然上面的描述是以投影机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凡是需要使用光源***进行成像和显示的各种光学成像显示装置,都可以使用如上所述的光源设备1,并且能够获得上述的相应的技术益处。
因此,这样的光学成像显示装置,例如投影机,也应被认为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中。
应当指出,上述本公开各个实施例中的具体设置都可以根据需要而进行任意组合,而不必限于只在某个特定实施例中阐述的那种特定组合。
应当认识到,为了方便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和过程,在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描述时结合术语“透射”和“反射”进行的说明是按照完全透射和全反射的情形来说明的。然而应当理解,在实践中,光束在经由相关光学元件进行透射和反射过程中可能存在损耗,但是并不影响本公开描述的光束的传播和转换的原理和过程的适用。
在此需要说明,在本公开中所使用的各种与数字有关的术语,例如“第一”,“第二”以及***数字1,2等等,都不是为了表示顺序或者重要性,而仅仅是用来对相关的部件进行标识。
尽管上文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当注意,上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的情况下,可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变型、改进,其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光源设备,包括其表面上设有波长转换区域且能够绕其轴旋转的基板以及光路转换装置,其中,所述基板被布置成相对于所述光源设备放置于其上的面成预定角度,并且所述光路转换装置被配置成将来自第一发光单元的入射光束引导至所述基板表面上的、包括所述波长转换区域的光学处理部分,并且将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引导至光接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设备,其中,所述基板是色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设备,其中,所述预定角度大于或等于0度且小于9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设备,其中,所述光路转换装置被配置成将所述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反射到所述光接收装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设备,其中,所述光路转换装置包括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第三光学元件和第四光学元件,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光学元件、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和所述第三光学元件被布置成T形,并且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垂直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和所述第三光学元件,所述第四光学元件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第一光学元件、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和所述第三光学元件之间,以使得所述入射光束首先由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反射、然后透射穿过所述第二光学元件、且透射穿过所述第四光学元件并且被引导至所述光学处理部分,并且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经由所述第三光学元件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被引导至所述光接收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光学元件是反射镜,所述第二光学元件是二向色镜或分合色立方棱镜X-cube,所述第四光学元件是透镜,并且所述第三光学元件是:
反射镜,以使得所述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或者所述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以及所述入射光束的、由所述基板反射的光束部分,在透射穿过所述第四光学元件后经由所述第三光学元件反射至所述光接收装置上;或者
二向色镜或分合色立方棱镜X-cube,以使得所述经过波长转换的光束在透射穿过所述第四光学元件后经由所述第三光学元件反射至所述光接收装置上,并且所述入射光束的、由所述基板反射的光束部分在透射穿过所述第四光学元件后从所述第三光学元件透射出去而不被引导至所述光接收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光源设备,还包括第五光学元件,其中,所述第五光学元件被配置成将来自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不同的第二发光单元的光束直接反射到所述光接收装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设备,其中,所述第五光学元件是二向色镜或分合色立方棱镜X-cube。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设备,其中,所述基板表面的光学处理部分还包括反射区域,用于对入射光束中被引导至该反射区域的部分光束进行反射从而获得以时序方式从所述基板输出的光束,其中,反射光束的强度能够根据所述反射区域与所述波长转换区域的比例而被调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设备,其中,所述基板表面的光学处理部分还包括反射区域,用于对入射光束中被引导至该反射区域的部分光束进行反射,其中,入射光束被引导至所述反射区域与所述波长转换区域的交界处以获得从所述基板连续输出的光束。
11.根据权利要求5-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光学元件被配置成使得来自第三发光单元的光束直接透射穿过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并且到达所述光接收装置,以及其中,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不同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
12.一种光学成像显示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设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成像显示装置,其中该光学成像显示装置是投影机。
CN201410377087.4A 2014-08-01 2014-08-01 光源设备及使用该光源设备的光学成像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53018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77087.4A CN105301879A (zh) 2014-08-01 2014-08-01 光源设备及使用该光源设备的光学成像显示装置
PCT/EP2015/066849 WO2016016076A1 (en) 2014-08-01 2015-07-23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optical imaging and displaying device using the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77087.4A CN105301879A (zh) 2014-08-01 2014-08-01 光源设备及使用该光源设备的光学成像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1879A true CN105301879A (zh) 2016-02-03

Family

ID=53718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77087.4A Pending CN105301879A (zh) 2014-08-01 2014-08-01 光源设备及使用该光源设备的光学成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01879A (zh)
WO (1) WO201601607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24000A1 (zh) * 2016-08-04 2018-02-08 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及投影***
CN108572497A (zh) * 2017-03-14 2018-09-25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装置及投影***
CN114585968A (zh) * 2019-11-01 2022-06-03 株式会社理光 光源装置、图像投影装置和光源光学***
CN114761856A (zh) * 2019-11-29 2022-07-15 株式会社理光 光源光学***,光源装置和图像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63567U (zh) * 2017-10-09 2018-07-11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機及其照明系統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24493A (ja) * 2009-03-25 2010-10-07 Casio Computer Co Ltd 光源装置及び投影装置
CN101937161A (zh) * 2009-06-30 2011-01-05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投影机
CN102540678A (zh) * 2010-12-14 2012-07-04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投影仪
CN103792635A (zh) * 2012-10-29 2014-05-14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轮模块及照明***
US20140211169A1 (en) * 2013-01-28 2014-07-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Lighting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60680A1 (en) 2010-06-22 2011-12-29 Osram Ag A polyhedron, rotational arrangements, light source arrangements, a light source device, a lighting device, a three-dimensional body and projector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24493A (ja) * 2009-03-25 2010-10-07 Casio Computer Co Ltd 光源装置及び投影装置
CN101937161A (zh) * 2009-06-30 2011-01-05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投影机
CN102540678A (zh) * 2010-12-14 2012-07-04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投影仪
CN103792635A (zh) * 2012-10-29 2014-05-14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轮模块及照明***
US20140211169A1 (en) * 2013-01-28 2014-07-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Lighting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24000A1 (zh) * 2016-08-04 2018-02-08 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及投影***
US10908489B2 (en) 2016-08-04 2021-02-02 Appotronics Corporation Limite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projection system
CN108572497A (zh) * 2017-03-14 2018-09-25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装置及投影***
CN108572497B (zh) * 2017-03-14 2019-12-17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装置及投影***
CN114585968A (zh) * 2019-11-01 2022-06-03 株式会社理光 光源装置、图像投影装置和光源光学***
CN114761856A (zh) * 2019-11-29 2022-07-15 株式会社理光 光源光学***,光源装置和图像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16076A1 (en) 2016-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77317B2 (en)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10228613B2 (en) Light source system and related projection system employing a light division system and two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P3550832B1 (en) Projection apparatus
CN110161791B (zh) 照明***及投影装置
US10110861B2 (en) Light source system and projection system
US9152031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US9348204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with wavelength conversion module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CN103376634B (zh) 光源模组与投影装置
US7461950B2 (en) Field sequential lighting device and image projecting device
JP5951744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その照明装置
US20160041457A1 (en) Projector with wave length wheel and color wheel in one module
US9146452B2 (en) Multi-color illumination apparatus
JP6705600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画像表示方法
CN102621791A (zh) 混合光源液晶投影光引擎***
US10416545B2 (en) Laser projector
CN105301879A (zh) 光源设备及使用该光源设备的光学成像显示装置
JP2017044857A (ja) 光学装置および投射装置
US11359793B2 (en) Lighting apparatus and projection-typ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JP6796751B2 (ja) 光源装置、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CN102621789A (zh) 采用混合光源的紧凑型液晶投影光引擎***
JP2015222669A (ja) 光源装置
KR20170133936A (ko) 광원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영상투사장치
CN109196418B (zh) 光源设备和投影显示设备
CN105511091B (zh) 分光合光装置和投影显示***
EP3460570B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