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0546A - 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00546A
CN105200546A CN201510739950.0A CN201510739950A CN105200546A CN 105200546 A CN105200546 A CN 105200546A CN 201510739950 A CN201510739950 A CN 201510739950A CN 105200546 A CN105200546 A CN 1052005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articulate
far
extinction accumulation
extin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3995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00546B (zh
Inventor
汪荣华
智军
李苏
赖世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ta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ta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ta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ta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73995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005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005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05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005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05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由含有复配微粒的纺丝液经纺丝制成;所述复配微粒由包括吸光蓄热微粒、远红外微粒和硅烷偶联剂的物料制成;所述复配微粒的质量占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质量的2%~17%。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的制备方法,以及一种包括上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的面料。在本申请中,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既具有良好的吸光蓄热性能,又具有在接近人体时辐射远红外线的性能,可以使人们在室内使用时具有良好的远红外蓄热性能,还可以因其吸光蓄热性能,即使在寒冷的室外也能使人们保持良好的温暖舒适性,利于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品面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保暖纤维很多,一般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第一种方式是在纺丝过程中,将适量能使太阳光转化为远红外线的吸光蓄热微粒加入到纤维中,得到吸光蓄热纤维,通过吸光蓄热作用获得保暖的效果;另一种方式是在纺丝过程中,将适量接近人体温度能辐射远红外线的远红外微粒加入到纤维中,得到远红外纤维,通过远红外性能起到保暖作用。第一种方式在太阳光或热光源下能起到良好的蓄热保暖效果,但在冷光源下保暖效果并不显著;第二种方式得到的纤维或面料可以在接近人体温度时辐射远红外线,从而有一定的蓄热保温性能,适合在室内使用,但是在寒冷的冬季在室外活动时,其保温性能还不能达到一般要求。
虽然保暖纤维具有以上功能,但是随着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人们对服用纺织品和家用纺织品等纺织品面料的耐久性和时尚休闲化等要求不断提高,具有单一的保暖效果的纤维面料也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也对纺织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何使纺织品同时具有吸光蓄热性能和远红外性能,且牢度好,这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纤维既具有良好的吸光蓄热性能,又能在接近人体温度时辐射远红外线,并且具有较高的牢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由含有复配微粒的纺丝液经纺丝制成;
所述复配微粒由包括吸光蓄热微粒、远红外微粒和硅烷偶联剂的物料制成;所述复配微粒的质量占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质量的2%~17%。
优选地,所述复配微粒中吸光蓄热微粒与远红外微粒的质量比为(4~8):(6~2)。
优选地,所述吸光蓄热微粒和远红外微粒的质量总和与硅烷偶联剂的质量之比为(20~100):1。
优选地,所述吸光蓄热微粒选自纳米碳化钛、纳米氧化锆、纳米氧化锑和纳米碳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远红外微粒选自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氮化钛、纳米氧化镁和纳米云母石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选自吸光蓄热远红外涤纶纤维、吸光蓄热远红外尼龙纤维、吸光蓄热远红外丙纶纤维、吸光蓄热远红外腈纶纤维或吸光蓄热远红外粘胶纤维。
优选地,所述硅烷偶联剂选自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或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优选地,所述复配微粒的粒径为5nm~25nm。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吸光蓄热微粒、远红外微粒、硅烷偶联剂和溶剂在搅拌的条件下混合,然后依次经过滤、烘干和研磨,得到复配微粒;
将所述复配微粒与纺丝液混合后进行纺丝,得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本发明实施例将所述复配微粒加入到纺丝液中,经纺丝得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面料,包括上文所述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采用由吸光蓄热微粒与远红外微粒复配且修饰有硅烷偶联剂的复配微粒,按一定比例组成纺丝液后进行纺丝,得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本申请采用硅烷偶联剂对吸光蓄热微粒和远红外微粒进行表面修饰,提高复配微粒与纤维基体的相容性,通过纺丝使复配微粒均匀分散于纤维基体中,从而获得同时具有良好的吸光蓄热性能和远红外性能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且牢度好。在本申请中,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既具有良好的吸光蓄热性能,又具有在接近人体时辐射远红外线的性能,可以使人们在室内使用时具有良好的远红外蓄热性能,还可以因其吸光蓄热性能,即使在寒冷的室外也能使人们保持良好的温暖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混纺面料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由含有复配微粒的纺丝液经纺丝制成;所述复配微粒由包括吸光蓄热微粒、远红外微粒和硅烷偶联剂的物料制成;所述复配微粒的质量占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质量的2%~17%。
本发明提供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既具有良好的吸光蓄热性能,又能在接近人体温度时辐射远红外线,并且具有较高的牢度,利于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由纺丝液经纺丝制成,所述纺丝液可以是涤纶纺丝液、尼龙纺丝液、丙纶纺丝液、腈纶纺丝液或粘胶纺丝液,即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可选自吸光蓄热远红外涤纶(PET)纤维、吸光蓄热远红外尼龙纤维、吸光蓄热远红外丙纶(PP)纤维、吸光蓄热远红外腈纶纤维或吸光蓄热远红外粘胶纤维。
在本发明中,所述纺丝液中含有复配微粒,所述复配微粒由包括吸光蓄热微粒、远红外微粒和硅烷偶联剂的物料制成。其中,所述吸光蓄热微粒是具有吸光蓄热性能的纳米级无机颗粒,所述纳米级是指小于等于100nm的粒度级别。所述吸光蓄热微粒优选自纳米碳化钛、纳米氧化锆、纳米氧化锑和纳米碳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为纳米碳化钛、纳米氧化锑或纳米碳化铝。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吸光蓄热微粒的粒径为5nm~20nm;本发明对所述吸光蓄热微粒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
在本发明中,所述远红外微粒是在接近人体温度时能辐射远红外线的纳米级无机颗粒,所述纳米级是指小于等于100nm的粒度级别。所述远红外微粒优选自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氮化钛、纳米氧化镁和纳米云母石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为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氮化钛或纳米云母石。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远红外微粒的粒径为5nm~15nm;本发明对所述远红外微粒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
本发明通过将吸光蓄热微粒与远红外微粒进行复配得到复配微粒,所述复配微粒中吸光蓄热微粒与远红外微粒的质量比优选为(4~8):(6~2),更优选为(5~7):(5~3),如7:3、6:4、8:2。本发明可将吸光蓄热微粒与远红外微粒任意组合复配,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纳米碳化钛与纳米二氧化钛复配成复配微粒,两者质量比为7:3;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纳米氧化锑与纳米氮化钛复配成复配微粒,两者质量比为6:4;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纳米碳化铝与纳米云母石复配成复配微粒,两者质量比为8:2。
针对吸光蓄热微粒与远红外微粒的复配,本发明采用硅烷偶联剂进行修饰,提高复配微粒与纤维基体的相容性,从而赋予纤维良好的性能。所述硅烷偶联剂优选自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或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更优选为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所述吸光蓄热微粒和远红外微粒的质量总和与硅烷偶联剂的质量之比优选为(20~100):1,更优选为(30~90):1。本发明对所述硅烷偶联剂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可以采用市售产品。
在本发明中,所述复配微粒的制备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将吸光蓄热微粒、远红外微粒、硅烷偶联剂和溶剂在搅拌的条件下混合,然后依次经过滤、烘干和研磨,得到复配微粒。
本发明实施例先将吸光蓄热微粒与远红外微粒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的微粒与硅烷偶联剂都加入到容器中,再加入溶剂,在一定温度下搅拌一段时间。本发明实施例也可以将吸光蓄热微粒与远红外微粒及溶剂先混合,通常搅拌10min~15min后,再将得到的复配微粒悬浮液与硅烷偶联剂搅拌混合。其中,所述吸光蓄热微粒、远红外微粒和硅烷偶联剂的内容与前文所述的内容一致,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对进行混合等处理所用的容器没有特殊限制;所述溶剂可以为水或乙醇,其用量使上述物料能进行混合等处理即可。在最后一次加料后,所述搅拌的温度优选为65℃~75℃;所述搅拌的时间可为60min~80min;所述搅拌的速度可为300r/min。
本发明实施例将混合处理好的样品经过滤后烘干,再充分研磨,得到复配微粒。其中,所述过滤的目的是使固液分离;所述过滤、烘干和研磨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手段,本发明没有特殊限制。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复配微粒的粒径为5nm~25nm。本发明提供的纤维含有复配微粒,因而含有吸光蓄热微粒与远红外微粒,同时具有吸光蓄热性能和远红外性能。在本发明中,所述复配微粒的质量占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质量的2%~17%,优选为6%~10%。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可以是长丝,也可以是短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的长度可以为25mm~38mm;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的线密度为1.5dtex~2dtex。
相应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吸光蓄热微粒、远红外微粒、硅烷偶联剂和溶剂在搅拌的条件下混合,然后依次经过滤、烘干和研磨,得到复配微粒;
将所述复配微粒与纺丝液混合后进行纺丝,得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
首先,本发明实施例将吸光蓄热微粒与远红外微粒等混合制备出复配微粒。此处复配微粒的制备与前文所述的内容一致,如所述吸光蓄热微粒与远红外微粒的质量比优选为(4~8):(6~2),更优选为(5~7):(5~3);所述吸光蓄热微粒和远红外微粒的质量总和与硅烷偶联剂的质量之比优选为(20~100):1,更优选为(30~90):1;所述搅拌的温度优选为65℃~75℃;其他相同内容不再赘述。
然后,在纺丝过程中,本发明实施例将得到的复配微粒加入到纺丝液中,通过纺丝生产工艺与流程进行生产,制得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在本发明中,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所述纺丝的工艺为本领域常用的相应工艺即可。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将所述复配微粒于225℃~235℃加入到PET熔融纺丝液中,经熔融纺丝工艺,抽丝得到吸光蓄热远红外涤纶纤维。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将所述复配微粒于250℃~270℃加入到PP熔融纺丝液中,经熔融纺丝工艺,抽丝得到吸光蓄热远红外丙纶纤维。
制得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可以是长丝,也可以是短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的长度可以为25mm~38mm;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的线密度为1.5dtex~2dtex。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可选自吸光蓄热远红外涤纶(PET)纤维、吸光蓄热远红外尼龙纤维、吸光蓄热远红外丙纶(PP)纤维、吸光蓄热远红外腈纶纤维或吸光蓄热远红外粘胶纤维。所述复配微粒的质量占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质量的2%~17%,优选为6%~1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的应用,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料,包括上文所述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
在本发明中,所述面料包括上文所述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也就是含有吸光蓄热远红外复配微粒的面料,其可以完全由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按照常规的方法织造而成。所述面料可以是混纺面料,即由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和非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组成的混纺纱织造而成,这样该混纺面料既具有吸光蓄热功能和远红外功能,又耐久性好,还具有良好的穿着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非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是指不含吸光蓄热微粒和远红外微粒中任意一种微粒的常规纤维;所述非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可以是涤纶纤维、尼龙纤维、丙纶纤维、腈纶纤维、棉纤维和粘胶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混纺面料中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的干重比可为15%~50%,优选为25%~35%;非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的干重比为50%~85%。所述混纺面料可以是机织面料,也可以是针织面料,本发明没有特殊限制。
以针织混纺面料为例,本发明上述含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的混纺面料的加工工艺可包括如下步骤:
将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与常规纤维混纺成吸光蓄热远红外混纺纱;
将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混纺纱编织成针织面料;
将所述针织面料进行染整处理,得到吸光蓄热远红外面料。
本发明实施例首先进行原料选配,选配的常规纤维可以是涤纶纤维、尼龙纤维、丙纶纤维、腈纶纤维、棉纤维和粘胶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常规纤维为棉纤维。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与常规纤维之间的比例可为(10wt%~95wt%):(90wt%~5wt%);本发明的实施例可选配30wt%的吸光蓄热远红外涤纶纤维和70wt%的棉纤维或涤纶纤维。本发明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环锭纺、赛络纺、紧密纺或气流纺等技术,将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与所述常规纤维混纺制成含吸光蓄热远红外复配微粒的混纺纱线;本发明对纺纱的工艺没有特殊限制。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混纺纱的线密度优选为8.3tex~33.3tex。
本发明实施例使用上述纺纱制成的吸光蓄热远红外混纺纱(线),在针织机上编织成针织面料。本发明对针织的织造工艺没有特殊限制;所述针织面料的织物组织可以是平针组织、罗纹组织、毛圈组织、长毛绒组织、双罗纹空气层组织或双层织物组织。在本发明中,所述针织面料的克重优选在185g/m2~320g/m2之间。
得到针织面料后,本发明实施例将其进行染整处理。所述染整处理包括碱处理,经过碱处理工艺处理,本发明可将吸光蓄热远红外复配微粒的特性完全激活,使所形成的针织面料具有优良的吸光蓄热和远红外性能。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将得到的针织面料放入温度为120℃~130℃的浴液中,处理15分钟~25分钟,以完成染整工艺中的关键工艺碱处理。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碱处理的浴液包括:2g/L~9g/L的NaOH和0.3g/L~1.2g/L的促进剂。所述染整处理还包括染色等工序,本发明对染色等工序没有特殊限制,采用本领域常用的染整工艺即可。
另外,本发明上述含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的混纺针织面料还可以包括弹性纤维,其加工工艺可包括如下步骤:
将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与常规纤维混纺成吸光蓄热远红外混纺纱;
将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混纺纱与弹性纤维编织成针织面料;
将所述针织面料进行染整处理,得到吸光蓄热远红外面料。
其中,将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与常规纤维混纺成吸光蓄热远红外混纺纱的内容与前文所述的内容一致,如选配原料时,常规纤维可以是涤纶纤维、尼龙纤维、丙纶纤维、腈纶纤维、棉纤维和粘胶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与常规纤维之间的比例可为(10wt%~95wt%):(90wt%~5wt%)。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混纺纱的线密度优选为8.3tex~33.3tex。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的纱线或纤维的线密度、长度等技术指标均通过本领域公知的方法获得。
本发明实施例将得到的吸光蓄热远红外混纺纱在针织机上与弹性纤维交织,编织成针织面料。所述弹性纤维可以是氨纶、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和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纤维(PTT/PET)中的一种或多种,可从市场上购买获得。本发明对针织的织造工艺没有特殊限制;所述针织面料的织物组织可以是平针组织、罗纹组织、毛圈组织、长毛绒组织、双罗纹空气层组织或双层织物组织。在本发明中,所述针织面料的克重优选在180g/m2~320g/m2之间。
得到针织面料后,本发明实施例将其进行染整处理。所述染整处理包括碱处理,经过碱处理工艺处理,本发明可将吸光蓄热远红外复配微粒的特性完全激活,使所形成的针织面料具有优良的吸光蓄热和远红外性能。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将得到的针织面料放入温度为120℃~130℃的浴液中,处理15分钟~25分钟,以完成染整工艺中的关键工艺碱处理。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碱处理的浴液包括:2g/L~9g/L的NaOH和0.3g/L~1.2g/L的促进剂。所述染整处理还包括染色等工序,本发明对染色等工序没有特殊限制,采用本领域常用的染整工艺即可。
得到混纺面料后,本发明测试面料在20分钟的温差和远红外线的法向发射率等技术指标。结果显示,本发明提供的面料在20分钟的温差大于6.3℃,远红外线的法向发射率大于88%,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吸光蓄热功能和远红外功能。并且,本发明提供的面料还具有牢度较好和穿着舒适性较佳等优点。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制备方法及应用进行具体地描述。
实施例1
将纳米碳化钛与纳米二氧化钛加入到水中,均匀搅拌10min,得到复配微粒悬浮液;再将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添加到复配微粒悬浮液中,在70℃时均匀搅拌80min;其中,纳米碳化钛与纳米二氧化钛的质量比为7:3,悬浮液中微粒质量总和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质量之比80:1,纳米碳化钛的粒径为5nm~20nm,纳米二氧化钛的粒径为5nm~15nm。
然后经过滤得到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修饰的复配微粒样品,再依次经过烘干、充分研磨,得到粒径为5nm~25nm的复配微粒。
最后将所述复配微粒于225℃~235℃加入到PET熔融纺丝液中,经熔融纺丝工艺,抽丝得到吸光蓄热远红外涤纶纤维;所述的吸光蓄热远红外涤纶纤维的线密度为1.5dtex,长度为28mm;所述复配微粒的质量占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质量的6.3%。
实施例2
将纳米氧化锑与纳米氮化钛加入到水中,均匀搅拌10min,得到复配微粒悬浮液;再将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添加到复配微粒悬浮液中,在65℃时均匀搅拌80min;其中,纳米氧化锑与纳米氮化钛的质量比为6:4,悬浮液中微粒质量总和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质量之比为75:1,纳米氧化锑的粒径为5nm~20nm,纳米氧化钛的粒径为5nm~15nm。
然后经过滤得到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修饰的复配微粒样品,再依次经过烘干、充分研磨,得到粒径为5nm~25nm的复配微粒。
最后将所述复配微粒于250℃~270℃加入到PP熔融纺丝液中,经熔融纺丝工艺,抽丝得到吸光蓄热远红外丙纶纤维;所述的吸光蓄热远红外丙纶纤维的线密度为2dtex,长度为28mm;所述复配微粒的质量占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质量的8.5%。
实施例3
将纳米碳化铝与纳米云母石加入到乙醇中,均匀搅拌15min,得到复配微粒悬浮液;再将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添加到复配微粒悬浮液中,在70℃时均匀搅拌60min;其中,纳米碳化铝与纳米云母石的质量比为8:2,悬浮液中微粒质量总和与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质量之比为70:1,纳米碳化铝的粒径为5nm~20nm,纳米云母石的粒径为5nm~15nm。
然后经过滤得到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修饰的复配微粒样品,再依次经烘干、充分研磨,得到粒径为10nm~25nm的复配微粒。
将所述复配微粒加入到α-纤维素和氢氧化钠组成的粘胶溶液中,经搅拌、真空脱泡处理,得到粘胶/复配微粒混合纺丝液,经溶液纺丝工艺,抽丝得到吸光蓄热远红外粘胶纤维;所述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粘胶纤维的线密度为2dtex,长度为32mm;所述复配微粒的质量占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质量的9.2%。
实施例4
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混纺面料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图。
首先进行S1原料选配:70%涤纶纤维,30%实施例1制得的吸光蓄热远红外涤纶纤维。
然后进行S2纺纱:将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涤纶纤维与棉纤维采用赛络纺技术,混纺成含吸光蓄热远红外复配微粒的混纺纱,线密度为31.2tex。
再进行S3织造:使用S2制成的吸光蓄热远红外混纺纱,在针织机上编织成抓毛毛圈布,克重为280g/m2
最后进行S4染整:将S3织成的面料放入温度为125℃的浴液中进行碱处理,处理20分钟;所述碱处理的浴液包括:4g/L的NaOH和0.6g/L的促进剂FN(购自顺德市富联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将碱处理后的面料进行染色,染浴包括分散染料Terasil蓝W-BLS0.135wt%、1g/L硫酸铵和1.5g/L常用分散剂;浴比为20:1;染色工艺条件包括:60℃入染,以2℃/min升温到130℃,恒温40min,降温至100℃以下,经水洗、皂洗、水洗、烘干,得到吸光蓄热远红外面料。
将染整后的面料进行基本理化性能、吸光蓄热性能和远红外性能测试,结果参见表1~3,表1为本发明实施例4制得的面料的基本理化性能测试结果,表2为本发明实施例4制得的面料的吸光蓄热性能测试结果,表3为本发明实施例4制得的面料的远红外性能测试结果。
表1本发明实施例4制得的面料的基本理化性能测试结果
由表1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面料具有牢度好、无异味等特点。
表2本发明实施例4制得的面料的吸光蓄热性能测试结果
检测项目 检测方法 20分钟温差(℃)
吸光蓄热性 GTT TM044-2014 6.7
20分钟温差=第20分钟测吸光蓄热远红外面料温度-第20分钟非吸光蓄热面料温度。
从表2中可以看出,根据纺织检测技术研讨会规定的方法GTTTM044-2014,本实施例面料在20分钟的温差为6.7℃。
表3本发明实施例4制得的面料的远红外性能测试结果
从表3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面料的远红外线的法向发射率为93%。
由以上实施例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面料由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和非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组成的混纺纱织造而成,这样该混纺面料既具有吸光蓄热功能和远红外功能,又耐久性好,还具有较佳的穿着舒适性。

Claims (10)

1.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由含有复配微粒的纺丝液经纺丝制成;
所述复配微粒由包括吸光蓄热微粒、远红外微粒和硅烷偶联剂的物料制成;所述复配微粒的质量占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质量的2%~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微粒中吸光蓄热微粒与远红外微粒的质量比为(4~8):(6~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蓄热微粒和远红外微粒的质量总和与硅烷偶联剂的质量之比为(20~10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蓄热微粒选自纳米碳化钛、纳米氧化锆、纳米氧化锑和纳米碳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微粒选自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氮化钛、纳米氧化镁和纳米云母石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选自吸光蓄热远红外涤纶纤维、吸光蓄热远红外尼龙纤维、吸光蓄热远红外丙纶纤维、吸光蓄热远红外腈纶纤维或吸光蓄热远红外粘胶纤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偶联剂选自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或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微粒的粒径为5nm~25nm。
9.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吸光蓄热微粒、远红外微粒、硅烷偶联剂和溶剂在搅拌的条件下混合,然后依次经过滤、烘干和研磨,得到复配微粒;
将所述复配微粒与纺丝液混合后进行纺丝,得到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
10.一种面料,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
CN201510739950.0A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Active CN1052005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39950.0A CN105200546B (zh)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39950.0A CN105200546B (zh)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0546A true CN105200546A (zh) 2015-12-30
CN105200546B CN105200546B (zh) 2018-01-26

Family

ID=54948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39950.0A Active CN105200546B (zh)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00546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44753A (zh) * 2016-10-27 2017-03-29 浙江恒逸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发热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7653693A (zh) * 2016-07-26 2018-02-02 厦门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制作兼具隔热保温和吸光发热功能面料的工艺
CN107736644A (zh) * 2017-09-29 2018-02-27 浙江弘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热棉裤袜
CN109385714A (zh) * 2018-10-15 2019-02-26 浙江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消光发热保暖c型异形空气包覆丝
CN109881295A (zh) * 2019-03-18 2019-06-14 苏州申久高新纤维有限公司 一种吸光发热功能性纤维
CN111764034A (zh) * 2020-06-30 2020-10-13 无锡红豆居家服饰有限公司 一种红豆绒轻薄柔软型发热功能面料
CN112028640A (zh) * 2020-07-27 2020-12-04 常熟理工学院 TiC-ZrO2复合粉体及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5202A (zh) * 2003-12-30 2005-07-06 袁兵 纳米蓄热升温全波段红外纤维组合物
CN101613888A (zh) * 2009-07-31 2009-12-30 东华大学 聚丙烯腈基太阳能蓄能发热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15920A (zh) * 2009-12-31 2011-07-06 天津市赛远保健品有限公司 蓄热保暖保健功能合成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5202A (zh) * 2003-12-30 2005-07-06 袁兵 纳米蓄热升温全波段红外纤维组合物
CN101613888A (zh) * 2009-07-31 2009-12-30 东华大学 聚丙烯腈基太阳能蓄能发热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15920A (zh) * 2009-12-31 2011-07-06 天津市赛远保健品有限公司 蓄热保暖保健功能合成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53693A (zh) * 2016-07-26 2018-02-02 厦门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制作兼具隔热保温和吸光发热功能面料的工艺
CN107653693B (zh) * 2016-07-26 2023-06-06 厦门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制作兼具隔热保温和吸光发热功能面料的工艺
CN106544753A (zh) * 2016-10-27 2017-03-29 浙江恒逸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发热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6544753B (zh) * 2016-10-27 2019-03-05 浙江恒逸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发热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7736644A (zh) * 2017-09-29 2018-02-27 浙江弘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热棉裤袜
CN109385714A (zh) * 2018-10-15 2019-02-26 浙江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消光发热保暖c型异形空气包覆丝
CN109881295A (zh) * 2019-03-18 2019-06-14 苏州申久高新纤维有限公司 一种吸光发热功能性纤维
CN111764034A (zh) * 2020-06-30 2020-10-13 无锡红豆居家服饰有限公司 一种红豆绒轻薄柔软型发热功能面料
CN112028640A (zh) * 2020-07-27 2020-12-04 常熟理工学院 TiC-ZrO2复合粉体及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12028640B (zh) * 2020-07-27 2021-12-07 常熟理工学院 TiC-ZrO2复合粉体及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0546B (zh) 2018-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00546A (zh) 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1144217B (zh) 兼具抗菌吸臭与散热凉爽的纤维制品
CN102772081B (zh) 一种凉爽纤维/汉麻复合凉席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20835A (zh) 一种抗菌远红外保健聚酯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1603241A (zh) 一种新型竹炭纤维毯子及其制作方法
CN106592011B (zh) 一种纳米木浆纤维素纤维增强超细丙纶的生产工艺
CN105088373A (zh) 一种抗菌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525595A (zh) 一种稀土基保暖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087250A (zh) 一种含玫瑰精油、可连续释放负氧离子的含竹丝纤维无纺布及其制备方法
TW201432106A (zh) 色紡莫代爾纖維,及用途,及其製造方法
CN102191585A (zh) 一种环保型抗菌负离子复合功能涤纶短纤维研制
CN104273709A (zh) 一种提高毛针织服装保暖性能的方法
CN106087104A (zh) 一种负离子保健粘胶纤维面料
CN207738903U (zh) 一种腈纶纤维及面料
CN106435814A (zh) 一种石墨烯保暖内衣面料的制备方法
CN102344608A (zh) 一种pp纺粘无纺布专用复合材料
CN106012580A (zh) 一种衬布及其制作方法
CN205676569U (zh) 一种隔热保温纤维材料
CN106235453B (zh) 成衣染色衬布及其制造方法
CN106120150A (zh) 一种可连续释放负氧离子的含竹丝纤维无纺布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77548A (zh) 一种纳米隔热手套面料
CN107012524B (zh) 一种基于有机相合成的抗紫外功能纤维制备方法
CN103866448A (zh) 一种云母天丝棉冰凉纱线、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WO2020151116A1 (zh) 一种抗紫外锦纶超细纤长丝的生产方法及其生产设备
CN108625035A (zh) 双向微弹的全幅衬纬经编仿棉领衬及其生产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