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12643A - 一种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12643A
CN105112643A CN201510585471.8A CN201510585471A CN105112643A CN 105112643 A CN105112643 A CN 105112643A CN 201510585471 A CN201510585471 A CN 201510585471A CN 105112643 A CN105112643 A CN 1051126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steel
heating
ratio
burner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8547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12643B (zh
Inventor
任伟超
孙建新
郑晓飞
王哲
肖超
樊长赫
边聪力
宋凯悦
韩子明
李江腾
刘宗发
康永华
李振
张宝来
张金臣
周建
尹显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ougang Jingtang United Iron and Stee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ugang Jingtang United Iron and Stee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ugang Jingtang United Iron and Stee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ougang Jingtang United Iron and Stee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8547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126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12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126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126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126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Strip Materials And Filament Materials (AREA)
  • Control Of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应用于连退产线的控制***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薄规格带钢在连续退火机炉内容易出现热瓢曲的技术问题。该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包括:在带钢进入连退产线的连退炉区之前,确定带钢的带钢宽厚比;判断带钢宽厚比是否在第一宽厚比范围内,获得第一判断结果;若第一判断结果为是,则从多种混合加热模式中确定出与带钢宽厚比匹配的第一混合加热模式,其中,每种混合加热模式为比例加热模式和正常加热模式的比例混合,待带钢进入连退炉区后,根据第一混合加热模式的第一功率输出曲线调节连退炉区内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进而提高了薄规格带钢的产品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轧带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连续退火机炉是冷轧带钢生产的重要环节,连续退火机炉具有流程短、产量高、产品质量好等一系列优点,是不可或缺的退火设备。
现有技术中,连续退火机炉内采用的加热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正常模式:连续退火机炉内每列辐射管烧嘴的加热输出相同;比例模式:连续退火机炉内每列辐射管烧嘴的加热输出呈增加趋势;窄带钢模式:连续退火炉内每列辐射管烧嘴的加热输出呈减少趋势。
随着用户对镀锡基板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连续退火机炉内的退火产品规格越来越薄,而且通板速度越来越高。目前,基于现有连续退火机炉内采用的加热模式生产薄规格带钢时,在加热段入口区域辊子温度与板温温差过大,从而导致薄规格带钢在连续退火机炉内容易出现热瓢曲。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薄规格带钢在连续退火机炉内容易出现热瓢曲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连退产线的控制***中,所述方法包括:在带钢进入所述连退产线的连退炉区之前,确定所述带钢的带钢宽厚比;判断所述带钢宽厚比是否在第一宽厚比范围内,获得第一判断结果;若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为是,则从多种混合加热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带钢宽厚比匹配的第一混合加热模式,其中,每种所述混合加热模式为比例加热模式和正常加热模式的比例混合,所述比例加热模式为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均互为相同,所述正常加热模式为所述烧嘴的加热输出沿着带钢运行方向呈预设增加趋势;待所述带钢进入所述连退炉区后,根据所述第一混合加热模式的第一功率输出曲线调节所述连退炉区内每列所述烧嘴的加热输出,其中,多种所述混合加热模式对应的功率输出曲线互不相同。
优选的,在所述判断所述带钢宽厚比是否在第一宽厚比范围内,获得第一判断结果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判断所述带钢的带钢厚度是否大于第一厚度阈值,获得第二判断结果;在所述第二判断结果为是时,自动切换至所述比例加热模式;待所述带钢进入所述连退炉区后,控制所述每列烧嘴以互为相同的加热输出进行加热。
优选的,在所述判断所述带钢宽厚比是否在第一宽厚比范围内,获得第一判断结果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带钢宽厚比小于所述第一宽厚比范围的下限值,自动切换至所述比例加热模式;待所述带钢进入所述连退炉区后,控制所述每列烧嘴以互为相同的加热输出进行加热。
优选的,在所述判断所述带钢宽厚比是否在第一宽厚比范围内,获得第一判断结果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带钢厚度比大于所述第一宽厚比范围的上限值,自动切换至所述正常加热模式;待所述带钢进入所述连退炉区后,控制所述烧嘴根据所述预设增加趋势进行加热。
优选的,在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混合加热模式的第一功率输出曲线调节所述连退炉区内每列所述烧嘴的加热输出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当前生产所述带钢的小时产量对所述第一功率输出曲线进行优化,使得所述第一功率输出曲线的斜率与所述小时产量相关。
优选的,所述第一宽厚比范围为2000~4000。
优选的,在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混合加热模式的第一功率输出曲线调节所述连退炉区内每列所述烧嘴的加热输出之后,位于所述连退炉区内加热段入口区域的至少一个所述烧嘴的辐射管功率大于位于所述连退炉区内其他区域的所述烧嘴的辐射管功率。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采用根据当前生产带钢的带钢宽厚比所匹配的第一混合加热模式的功率输出曲线调节连退炉区内每列所述烧嘴的加热输出,使得加热段加热输出根据带钢的宽厚比规格变化,防止薄带钢在加热段入口区域辊子温度与板温温差过大,从而薄带在钢炉内稳定通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薄规格带钢在连续退火机炉内容易出现热瓢曲的技术问题,进而提高了薄规格带钢的产品质量。
进一步,由于采用了根据小时产量对功率输出曲线进行优化,使得功率输出曲线的斜率与带钢的小时产量相关,防止小时产量跳跃过大引起的连退炉的加热段1~3区出现温度突增,从而实现了随着炉子通带速度、带钢厚度以及宽度的增加,加热段每列烧嘴的功率曲线斜率逐渐增加,有效的实现了带钢的稳定通板,提高了机组稳定通板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小时产量75吨的加热段输出模型;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小时产量37.5吨的加热段输出模型;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小时产量小于5吨的加热段输出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薄规格带钢在连续退火机炉内容易出现热瓢曲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总体思路如下:
在带钢进入连退产线的连退炉区之前,根据当前生产带钢的带钢宽厚比确定所匹配的第一混合加热模式,在带钢进入连退产线的连退炉区后,根据第一混合加热模式的功率输出曲线调节连退炉区内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使得加热段加热输出根据带钢的宽厚比规格变化,防止薄带钢在加热段入口区域辊子温度与板温温差过大而出现的热瓢曲,从而薄带在钢炉内稳定通板,进而提高了薄规格带钢的产品质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应用于一连退产线的控制***中,该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主要针对厚度规格满足0.15mm~0.55mm,宽度规格满足730mm~1280mm的薄规格带钢,以解决薄规格带钢在连续退火机炉内容易出现热瓢曲的技术问题,但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并不是只能适用于满足上述规格范围的冷轧带钢生产。
参考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流程:
S101:在带钢进入连退产线的连退炉区之前,确定带钢的带钢宽厚比。具体的,带钢宽厚比是通过连退产线的控制***读取到。
S102:判断带钢宽厚比是否在第一宽厚比范围内,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第一宽厚比范围为预先设定一个宽厚比数值区间,较佳的,设定第一宽厚比范围为2000~4000,则第一宽厚比范围的下限值为2000,上限值为4000。
根据S102获得的第一判断结果不同,则确定出不同的加热模式进行加热,从而实现根据带钢宽厚比规格的变化而使用不同的加热模式,以根据当前生产带钢的带钢宽厚比调节连退炉区内每列烧嘴进行的加热输出。
第一种判断结果:若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该带钢宽厚比在第一宽厚比范围内,则执行S103~S104。
S103:若第一判断结果为是,则从多种混合加热模式中确定出与该带钢宽厚比匹配的第一混合加热模式,其中,每种混合加热模式为比例加热模式和正常加热模式的比例混合,比例加热模式为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均互为相同,正常加热模式为烧嘴的加热输出沿着带钢运行方向呈预设增加趋势。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参考表1所示,连退炉区内沿着带钢运行方向一共设置15列烧嘴,依次为:AA列、AB列、AC列、AD列、AE列、AF列、AG列、AH列、AI列、AJ列、AK列、AL列、AM列、AN列、AO列。表1中所示为每列所设置的烧嘴个数,以及每列烧嘴对应的辐射管的功率和煤气流量。
表1.辐射管功率以及煤气流量
烧嘴数量(个) 功率(Kw) 煤气流量(Nm3/h)
AA 6 100 127.06
AB 12 140 355.76
AC 12 140 355.76
AD 6 140 177.88
AE 6 140 177.88
AF 10 140 296.47
AG 12 125 317.65
AH 12 125 317.65
AI 12 125 317.65
AJ 12 125 317.65
AK 12 125 317.65
AL 12 100 254.12
AM 12 100 254.12
AN 12 100 254.12
AO 6 100 127.06
正常加热模式为相邻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呈预设增加趋势,具体的,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参考表2所示。从表2可见,沿着带钢运行方向依次设置的AA列~AO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在带钢运行方向呈预设增加趋势。具体从表2可见,AB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大于AA列烧嘴的加热输出,AC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大于AB列烧嘴的加热输出,等等。比如,在power=50时,沿着带钢运行方向,烧嘴对应的加热输出依次为:0,12,25,34,42,47,53,58,61,64,67,69,71,72,74。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正常加热模式在不同power下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参考下表2所示。
表2.正常加热模式下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
Power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O 0 24 35 43 49 55 60 64 67 71 74 77 79 82 84 87 90 92 95 97 100
AN 0 20 31 40 47 52 57 62 66 69 72 75 78 81 83 86 89 92 95 97 100
AM 0 16 27 36 44 50 55 59 64 67 71 74 77 80 83 86 88 91 94 97 100
AL 0 11 23 32 40 47 52 57 62 66 69 72 75 79 82 85 88 91 94 97 100
AK 0 5 18 28 37 43 49 54 59 63 67 71 74 77 80 84 87 90 94 97 100
AJ 0 0 11 22 31 39 45 51 56 60 64 68 72 75 79 82 86 89 93 96 100
AI 0 0 4 16 25 33 40 46 52 57 61 65 69 73 77 81 85 89 92 96 100
AH 0 0 0 7 18 27 35 41 47 53 58 62 66 71 75 79 83 87 92 96 100
AG 0 0 0 0 9 19 28 35 42 48 53 58 63 68 72 77 81 86 91 95 100
AF 0 0 0 0 0 9 19 27 35 41 47 54 58 64 69 74 79 84 90 95 100
AE 0 0 0 0 0 0 10 19 27 35 42 48 54 60 65 71 77 83 88 94 100
AD 0 0 0 0 0 0 0 9 18 27 34 41 48 55 61 68 74 81 87 94 100
AC 0 0 0 0 0 0 0 0 7 16 25 33 40 48 55 63 70 78 85 93 100
AB 0 0 0 0 0 0 0 0 0 2 12 22 30 39 48 57 65 74 83 91 100
AA 0 0 0 0 0 0 0 0 0 0 0 6 16 27 37 48 58 69 79 90 100
结合表3所示,比例加热模式为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均相同,具体的,比例加热模式下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如表2所示,从表2可见,沿着带钢运行方向依次设置的AA列~AO列烧嘴的加热输出互为相同。比如,在power=50时,AA列~AO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均为50,比如,在power=90时,AA列~AO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均为90,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比例加热模式在不同power下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参考下表3所示。
表3.比例加热模式下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
Power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O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N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M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L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K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J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I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H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G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F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E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D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C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B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A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具体的,不同的带钢宽厚比匹配的混合加热模式不同,具体为,不同的带钢宽厚比匹配的混合加热模式的不同在于其中的比例加热模式与正常加热模式的比例不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从多种混合加热模式中确定出与该带钢宽厚比匹配的第一混合加热模式可以使用匹配查找的方式。具体的,匹配查找的数据源来自于历史数据分析结果。
具体来讲,根据带钢在退火炉带钢宽厚比与原有的正常加热模式和原有的比例加热模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根据启停车炉区的不同规格瓢曲情况的历史数据收集到瓢曲风险与规格相关性。从而分析确定出不同的带钢宽厚比所对应的正常加热模式与比例加热模式的混合比例,从而制定出不同的带钢宽厚比所需要的功率输出曲线,以形成不同的混合加热模式。
下面对本方案中不同的带钢宽厚比对应不同的混合加热模式,进行举例说明,但是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比如,带钢宽厚比为3000,对应的混合加热模式假定为:50%比例加热模式与50%正常加热模式;带钢宽厚比为2500,对应的混合加热模式假定为:70%比例加热模式与30%正常加热模式;带钢宽厚比为3500,对应的混合加热模式假定设定为:30%比例加热模式与70%正常加热模式。其他每种带钢宽厚比均对应一种混合加热模式,不进行穷举。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前述三种带钢宽厚比对所使用混合比例数值仅用于举例说明,只要随着带钢宽厚比的变化,混合加热模式中比例加热模式与正常加热模式的混合比例的变化符合上述举例中的变化趋势,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内。
假如,以确定出的混合加热模式为:50%正常加热模式与50%比例加热模式的比例混合为例,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参考下表4所示。
表4.50%正常加热模式+50%比例加热模式下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
P 0 3 8 12 18 24 30 36 42 47 52 57 62 67 71 76 81 86 90 95 100
AO 0 15 22 29 35 40 45 49 54 58 74 66 70 73 77 81 85 89 92 96 100
AN 0 12 20 27 33 38 43 48 52 57 72 65 69 73 77 81 84 88 92 96 100
AM 0 10 16 25 31 37 42 47 51 56 71 64 68 72 76 80 84 88 92 96 100
AL 0 8 16 23 29 35 40 45 50 54 69 63 67 71 75 79 84 88 92 96 100
AK 0 5 14 21 27 33 39 44 49 53 67 62 66 70 75 79 83 87 92 96 100
AJ 0 2 11 18 25 31 36 42 47 52 64 61 65 69 74 78 83 87 91 96 100
AI 0 0 7 15 22 28 34 40 45 50 61 59 64 68 73 77 82 86 91 95 100
AH 0 0 4 12 19 26 32 37 43 48 58 58 62 67 72 77 81 86 91 95 100
AG 0 0 0 9 16 23 29 35 41 46 53 56 61 66 71 76 81 85 90 95 100
AF 0 0 0 5 13 20 26 32 38 44 47 54 59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AE 0 0 0 2 10 17 24 30 36 42 42 53 58 63 68 74 79 84 80 95 100
AD 0 0 0 0 7 14 21 28 34 40 34 51 57 62 67 73 78 84 89 95 100
AC 0 0 0 0 3 11 18 25 31 38 25 49 55 61 66 72 77 83 89 94 100
AB 0 0 0 0 0 7 15 22 29 35 12 47 53 59 65 71 77 82 88 94 100
AA 0 0 0 0 0 4 12 19 26 33 0 45 51 57 63 70 76 82 88 94 100
比如,确定出的混合加热模式为正常加热模式与比例加热模式的其他比例比例混合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得出表4所示的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的实施原理知晓其他比例混合下的加热输出,为了说明书的简洁,本文不再赘述。
在执行S103之后执行S104:待带钢进入连退炉区后,根据第一混合加热模式的第一功率输出曲线调节连退炉区内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其中,多种混合加热模式对应的功率输出曲线互不相同。
第二种判断结果:若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该带钢宽厚比小于第一宽厚比范围的下限值,自动切换至比例加热模式;待带钢进入连退炉区后,控制每列烧嘴以互为相同的加热输出进行加热。具体的,即控制烧嘴根据比例加热模式的功率输出曲线进行加热,使得每列烧嘴对应为表3中所示的对应加热输出。
第三种判断结果:若第一判断结果表明带钢厚度比大于第一宽厚比范围的上限值,自动切换至正常加热模式;待带钢进入连退炉区后,控制烧嘴根据预设增加趋势进行加热。具体的,即控制烧嘴根据正常加热模式的功率输出曲线进行加热,使得每列烧嘴对应为表2中所示的加热输出。
为了确定与当前带钢规格更适配的加热输出,本发明实施例中增加厚度因子,从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在执行S102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在判断带钢宽厚比是否在第一宽厚比范围内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判断带钢的带钢厚度是否大于第一厚度阈值,获得第二判断结果;在第二判断结果为是时,待带钢进入所述连退炉区后,控制每列烧嘴以互为相同的加热输出进行加热。即控制烧嘴根据比例加热模式的功率输出曲线进行加热,使得每列烧嘴对应表3中所示的加热输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厚度阈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较佳的,第一厚度阈值设定为0.35mm。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尽可能提高连退炉区的加热段1、2区的温度,释放冷加工后的残余应力,能够让带钢与辊子充分接触。
进一步,在沿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根据第一混合加热模式的第一功率输出曲线调节连退炉区的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之前,本发明技术方案还包括如下步骤:根据当前生产带钢的小时产量对第一功率输出曲线进行优化,使得第一功率输出曲线的斜率与小时产量相关。
具体的,下面对小时产量对功率输出曲线进行优化后的功率输出曲线进行举例描述,举例说明小时产量75吨、小时产量37.5吨,小时产量小于5吨这三种情况下的加热输出。
情况一:小时产量75吨的加热段输出模型参考图2所示,图2中的实曲线依次对应逆着带钢运行方向的烧嘴,具体从左至右依次为表1所示的AO列、AN列、AM列、AL列、AK列、AJ列、AI列、AH列、AG列、AF列、AE列、AD列、AC列、AB列、AA列的功率输出曲线,而虚曲线为形成的power曲线。
情况二:小时产量37.5吨的加热段输出模型参考图3所示,同样的,图3中的实曲线依次对应逆着带钢运行方向的烧嘴,具体从左至右依次为表1所示的AO列、AN列、AM列、AL列、AK列、AJ列、AI列、AH列、AG列、AF列、AE列、AD列、AC列、AB列、AA列的功率输出曲线,虚曲线为形成的power曲线。
情况三:小时产量37.5吨的加热段输出模型参考图4所示,同样的,图4中的实曲线依次对应逆着带钢运行方向的烧嘴,具体从左至右依次为表1所示的AO列、AN列、AM列、AL列、AK列、AJ列、AI列、AH列、AG列、AF列、AE列、AD列、AC列、AB列、AA列的功率输出曲线,虚曲线为形成的power曲线。
通过上述优选技术方案,利用小时产量对加热段各个区域加热输出经行二次优化,建立起功率输出曲线与小时产量的关系,从而能够防止小时产量跳跃过大引起连退炉内加热段1~3区温度突增,进而防止功率突变。
在根据混合加热模式的功率输出曲线调节连退炉区的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之后,位于连退炉区内加热段入口区域的至少一个烧嘴的辐射管功率大于位于连退炉区内其他区域的烧嘴的辐射管功率。
具体,参考表1所示,加热段入口区域的AB~AF列烧嘴的辐射管功率为140K,加热段出口区域的AG~AK列烧嘴的辐射管功率125KW,加热段出口区域的AL~AO列烧嘴的辐射管功率100KW,AB~AF列烧嘴的辐射管功率高于AG~AK列烧嘴的辐射管功率,还大于AL~AO列烧嘴的辐射管功率。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采用了根据当前生产带钢的宽厚比确定比例加热模式与正常加热模式的混合比例,并根据确定的比例加热模式与正常加热模式的组成比例混合比例对辐射管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加热段根据带钢的规格自动匹配加热输出,防止薄带钢在加热段热瓢曲。
进一步,由于采用了根据小时产量对功率输出曲线进行优化,防止小时产量跳跃过大引起的连退炉的加热段1~3区温度突增,从而实现了随着炉子通带速度、带钢厚度以及宽度的增加,加热段每列烧嘴的功率曲线斜率逐渐增加,有效的实现带钢的稳定通板,提高了机组稳定通板能力。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7)

1.一种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连退产线的控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带钢进入所述连退产线的连退炉区之前,确定所述带钢的带钢宽厚比;
判断所述带钢宽厚比是否在第一宽厚比范围内,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若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为是,则从多种混合加热模式中确定出与所述带钢宽厚比匹配的第一混合加热模式,其中,每种所述混合加热模式为比例加热模式和正常加热模式的比例混合,所述比例加热模式为每列烧嘴的加热输出均互为相同,所述正常加热模式为所述烧嘴的加热输出沿着带钢运行方向呈预设增加趋势;
待所述带钢进入所述连退炉区后,根据所述第一混合加热模式的第一功率输出曲线调节所述连退炉区内每列所述烧嘴的加热输出,其中,多种所述混合加热模式对应的功率输出曲线互不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带钢宽厚比是否在第一宽厚比范围内,获得第一判断结果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带钢的带钢厚度是否大于第一厚度阈值,获得第二判断结果;
在所述第二判断结果为是时,自动切换至所述比例加热模式;
待所述带钢进入所述连退炉区后,控制所述每列烧嘴以互为相同的加热输出进行加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带钢宽厚比是否在第一宽厚比范围内,获得第一判断结果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带钢宽厚比小于所述第一宽厚比范围的下限值,自动切换至所述比例加热模式;
待所述带钢进入所述连退炉区后,控制所述每列烧嘴以互为相同的加热输出进行加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带钢宽厚比是否在第一宽厚比范围内,获得第一判断结果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带钢厚度比大于所述第一宽厚比范围的上限值,自动切换至所述正常加热模式;
待所述带钢进入所述连退炉区后,控制所述烧嘴根据所述预设增加趋势进行加热。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项所述的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混合加热模式的第一功率输出曲线调节所述连退炉区内每列所述烧嘴的加热输出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当前生产所述带钢的小时产量对所述第一功率输出曲线进行优化,使得所述第一功率输出曲线的斜率与所述小时产量相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宽厚比范围为2000~4000。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混合加热模式的第一功率输出曲线调节所述连退炉区内每列所述烧嘴的加热输出之后,位于所述连退炉区内加热段入口区域的至少一个所述烧嘴的辐射管功率大于位于所述连退炉区内其他区域的所述烧嘴的辐射管功率。
CN201510585471.8A 2015-09-15 2015-09-15 一种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 Active CN1051126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85471.8A CN105112643B (zh) 2015-09-15 2015-09-15 一种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85471.8A CN105112643B (zh) 2015-09-15 2015-09-15 一种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12643A true CN105112643A (zh) 2015-12-02
CN105112643B CN105112643B (zh) 2017-06-20

Family

ID=54660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85471.8A Active CN105112643B (zh) 2015-09-15 2015-09-15 一种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12643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55809A (zh) * 2017-01-10 2017-05-31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退火炉用由后至前连续式加热方法
CN106755930A (zh) * 2017-01-10 2017-05-31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退火炉用由前至后连续式加热方法
CN108384944A (zh) * 2018-02-26 2018-08-10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防止带钢在退火炉中瓢曲的方法
CN108715920A (zh) * 2018-07-20 2018-10-30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退火炉加热功率输出模式的控制方法
CN109777945A (zh) * 2018-12-21 2019-05-21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带钢温度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331276A (zh) * 2019-07-17 2019-10-15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退火炉防瓢曲的起车方法
CN110714116A (zh) * 2019-11-05 2020-01-21 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 一种薄规格带钢退火炉内停车快速复产的方法
CN111020173A (zh) * 2019-11-20 2020-04-17 唐山钢铁集团高强汽车板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退火炉按厚度规格控制加热输出的方法
CN111363910A (zh) * 2020-03-03 2020-07-03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脉冲式烧嘴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及***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6822A (ja) * 1989-10-12 1991-05-30 Kawasaki Steel Corp ルーパにおける金属ストリップの張力制御方法
CN102876880A (zh) * 2012-09-26 2013-01-16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立式镀锌退火炉的加热控制方法
JP5261963B2 (ja) * 2007-04-06 2013-08-14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加熱炉の板温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CN103468922A (zh) * 2012-06-06 2013-12-25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退火炉带钢热瓢曲的控制方法
CN104152656A (zh) * 2014-08-12 2014-11-19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厚窄规格冷轧带钢稳定通板的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6822A (ja) * 1989-10-12 1991-05-30 Kawasaki Steel Corp ルーパにおける金属ストリップの張力制御方法
JP5261963B2 (ja) * 2007-04-06 2013-08-14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加熱炉の板温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CN103468922A (zh) * 2012-06-06 2013-12-25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退火炉带钢热瓢曲的控制方法
CN102876880A (zh) * 2012-09-26 2013-01-16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立式镀锌退火炉的加热控制方法
CN104152656A (zh) * 2014-08-12 2014-11-19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厚窄规格冷轧带钢稳定通板的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丹 等: "薄宽规格冷轧汽车板退火板形的改善", 《轧钢》 *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55930A (zh) * 2017-01-10 2017-05-31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退火炉用由前至后连续式加热方法
CN106755809A (zh) * 2017-01-10 2017-05-31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退火炉用由后至前连续式加热方法
CN106755809B (zh) * 2017-01-10 2018-12-14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退火炉用由后至前连续式加热方法
CN106755930B (zh) * 2017-01-10 2018-12-14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退火炉用由前至后连续式加热方法
CN108384944B (zh) * 2018-02-26 2020-02-21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防止带钢在退火炉中瓢曲的方法
CN108384944A (zh) * 2018-02-26 2018-08-10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防止带钢在退火炉中瓢曲的方法
CN108715920A (zh) * 2018-07-20 2018-10-30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退火炉加热功率输出模式的控制方法
CN109777945A (zh) * 2018-12-21 2019-05-21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带钢温度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331276A (zh) * 2019-07-17 2019-10-15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退火炉防瓢曲的起车方法
CN110714116A (zh) * 2019-11-05 2020-01-21 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 一种薄规格带钢退火炉内停车快速复产的方法
CN110714116B (zh) * 2019-11-05 2020-12-15 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 一种薄规格带钢退火炉内停车快速复产的方法
CN111020173A (zh) * 2019-11-20 2020-04-17 唐山钢铁集团高强汽车板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退火炉按厚度规格控制加热输出的方法
CN111020173B (zh) * 2019-11-20 2021-09-07 唐山钢铁集团高强汽车板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退火炉按厚度规格控制加热输出的方法
CN111363910A (zh) * 2020-03-03 2020-07-03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脉冲式烧嘴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及***
CN111363910B (zh) * 2020-03-03 2021-11-19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脉冲式烧嘴加热输出控制方法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12643B (zh) 2017-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12643A (zh) 一种连退产线加热输出控制方法
CN102392119B (zh) 热镀锌连续退火炉的在线综合控制方法
CN102560081B (zh) 一种基于带钢力学性能预报模型的加热炉节能控制方法
CN104152656A (zh) 厚窄规格冷轧带钢稳定通板的控制方法
CN104962727A (zh) 一种连续退火炉加热段炉温控制***及方法
CN102189158B (zh) 中频感应加热煨制x100钢级大口径弯管工艺
CN101837378A (zh) 一种层流宽度可调式冷却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1758080B (zh) 一种板带材轧制用变接触支持辊及其加工方法
CN105018718A (zh) 一种基于热负荷分配的加热炉工艺炉温控制方法
CN106694567A (zh) 一种if钢在铁素体轧制的加热方法
CN102581025A (zh) 热轧带钢平直度微中浪控制方法
CN104785521A (zh) 410s铁素体不锈钢轧制方法及其***
CN108672504B (zh) 一种冷轧带钢感应加热钢卷过渡温度控制方法
CN105349768A (zh) 一种连续退火炉辐射管加热控制方法
CN103305683B (zh) 一种低功率下连续退火炉烧嘴燃烧的控制***及其方法
CN104988301A (zh) 退火炉内控制方法
CN105463178B (zh) 一种带钢加热功率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4534679A (zh) 热泵热水机和用于热泵热水机的水温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3521517B (zh) 一种热轧工艺参数的确定方法及***
CN109735773A (zh) 一种高碳钢珠光体片层间距控制方法
CN204779729U (zh) 一种连续退火炉加热段炉温控制***
CN108213087B (zh) 一种分散cvc工作辊窜辊位置的方法
CN111811257B (zh) 一种加热炉燃烧控制方法和装置
KR20120090218A (ko) 이중관식 열교환기
CN115090691B (zh) 一种基于厚度分类的宽厚板预矫直机自动反矫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