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84237A -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84237A
CN104984237A CN201510375951.1A CN201510375951A CN104984237A CN 104984237 A CN104984237 A CN 104984237A CN 201510375951 A CN201510375951 A CN 201510375951A CN 104984237 A CN104984237 A CN 1049842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radix
rhizoma
parched
chinese medic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759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联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37595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84237A/zh
Publication of CN104984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842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一种中药组合物,由如下原料制成:当归4-40份;炒白芍5-50份;柴胡3-30份;香附4-40份;郁金4-40份;合欢皮4-40份;灸黄芪5-50份;炒白术4-40份;桂枝3-30份;黄连3-30份;灸吴茱萸1-10份;煅瓦楞子5-50份;海螵蛸5-50份;浙贝母4-40份;蛤壳5-50份;枳实4-40份;厚朴4-40份;炒莱菔子4-40份;半夏3-30份;川楝3-30份;延胡索3-30份;灸甘草3-30份。

Description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胃酸过多属中医学的吐酸范畴,吐酸是指泛吐酸水的症状,轻者称泛酸;凡酸水由胃中上泛,若随机咽下者称为吞酸,不咽下而吐出者称之为吐酸。胃酸过多有三大症状:
一、反酸
反酸是指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达口咽部,口腔感觉到出现酸性物质,它与十二指肠内容物经胃、食管反流达口咽部,口腔感觉到出现苦味物质,统称为反流。反酸所致的症状和危害可有1.烧心;2.食管痛;3.吞咽痛;4.吞咽困难;5.呼吸道症状。
反酸与呕吐的区别是,前者没有恶心和干呕的伴随症状。反酸与反刍的区别是,后者不自主地将摄入的固体食物反流到口腔并随后进行再咀嚼或再吞咽(通常发生在进餐后的半小时内,见于匆忙进食大量食物的健康人或严重的精神疾患病人)。
二、烧心
烧心是一种位于上腹部或下胸部的烧灼样的疼痛感,同时伴有反酸的症状。烧心是消化***最常见的症状的之一,对于多数人来说,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进食过快或过多,但是,有些人即使非常注意饮食也经常有烧心,还有一些人在进食某些特定的食物后如:酒、辣椒等发生烧心现象,这些食物可以使食管下段***松弛或胃酸分泌增多,以上这两种原因都能引起烧心。
三、胃灼烧
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黏膜对酸的敏感性增加而引起,此症状较常见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慢性胃炎。
吐酸在中医学中不是一个独立疾病,多出现在胃病之中。中医认为胃酸过多多由胃阴不足,肝胃郁热所致,热病伤津,暴吐大泻,情志郁结,嗜食,辛辣厚味均易发生胃酸过多症状。临床中采取泄肝和胃、苦辛通降为治疗大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组合物由当归、炒白芍、柴胡、香附、郁金、合欢皮、灸黄芪、炒白术、桂枝、黄连、灸吴茱萸、煅瓦楞子、海螵蛸、浙贝母、蛤壳、枳实、厚朴、炒莱菔子、半夏、川楝、延胡索、灸甘草组成,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有效治疗胃酸过多,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由如下原料制成:
当归4-40份;炒白芍5-50份;柴胡3-30份;香附4-40份;郁金4-40份;合欢皮4-40份;灸黄芪5-50份;炒白术4-40份;桂枝3-30份;黄连3-30份;灸吴茱萸1-10份;煅瓦楞子5-50份;海螵蛸5-50份;浙贝母4-40份;蛤壳5-50份;枳实4-40份;厚朴4-40份;炒莱菔子4-40份;半夏3-30份;川楝3-30份;延胡索3-30份;灸甘草3-30份。
我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药的配伍讲究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增强某种或几种治疗效应,增强治疗作用;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相畏,即药物之间的互相抑制作用,药物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减;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相反,即指两种药物合用,可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由于不同的中药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配伍关系,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中药时,必须有所选择,充分发挥药物之间相须相使的配伍关系。
本发明通过将22味中药配伍,药物之间共同发挥了治疗胃酸过多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充分发挥相须相使的配伍作用,可有效治疗胃酸过多。下面分别介绍各味中药的功效、主治症及方解: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血虚萎黄,***,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子宫脱垂,脱肛。
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胀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经闭痛经。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胀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血热吐衄,黄疸尿赤。
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疮肿,跌扑伤痛。
灸黄芪: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胁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瓦楞子: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用于顽痰胶结,黏稠难咯,瘿瘤,瘰疬,癥瘕痞块,胃痛泛酸。
海螵蛸: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吞酸;外治损伤出血,湿疹湿疮,溃疡不敛。
浙贝母: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
蛤壳: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外用收湿敛疮。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瘰疬瘿瘤,胃痛吞酸;外治湿疹,烫伤。
枳实: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川楝: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用于胸胁、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灸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方解:本方所针对的症状为烧心,反酸,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胃脘胀闷,连及两胁,善太息,嗳气频频,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本方主选煅瓦楞子、海螵蛸、蛤壳、炒白术为君,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制酸止痛;以灸黄芪、炒白芍、柴胡、香附、黄连、川楝疏肝解郁,为臣药;以当归、郁金、合欢皮、黄芪、吴茱萸、桂枝、浙贝母、枳实、厚朴、炒莱菔子、半夏、川楝、延胡索、灸甘草为佐药,行气、活血、止痛,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甘草兼调诸药,亦为使药之用。
为了使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的配伍起到增效作用,作为优选,以重量份计,原料包括当归8-35份;炒白芍10-45份;柴胡5-25份;香附8-35份;郁金8-35份;合欢皮8-35份;灸黄芪10-45份;炒白术8-35份;桂枝5-25份;黄连5-25份;灸吴茱萸3-8份;煅瓦楞子10-45份;海螵蛸10-45份;浙贝母8-35份;蛤壳10-45份;枳实8-35份;厚朴8-35份;炒莱菔子8-35份;半夏5-25份;川楝5-25份;延胡索5-25份;灸甘草5-25份。
为了使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的配伍起到最佳作用,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以重量份计,原料包括当归12份;炒白芍15份;柴胡9份;香附12份;郁金12份;合欢皮12份;灸黄芪15份;炒白术12份;桂枝9份;黄连9份;灸吴茱萸3份;煅瓦楞子15份;海螵蛸15份;浙贝母12份;蛤壳15份;枳实12份;厚朴12份;炒莱菔子12份;半夏9份;川楝10份;延胡索10份;灸甘草9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胃酸过多药物中的应用。
在本发明提供制备治疗胃酸过多药物的应用中,以重量份计,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由当归4-40份;炒白芍5-50份;柴胡3-30份;香附4-40份;郁金4-40份;合欢皮4-40份;灸黄芪5-50份;炒白术4-40份;桂枝3-30份;黄连3-30份;灸吴茱萸1-10份;煅瓦楞子5-50份;海螵蛸5-50份;浙贝母4-40份;蛤壳5-50份;枳实4-40份;厚朴4-40份;炒莱菔子4-40份;半夏3-30份;川楝3-30份;延胡索3-30份;灸甘草3-30份制成;
作为优选,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的原料包括当归8-35份;炒白芍10-45份;柴胡5-25份;香附8-35份;郁金8-35份;合欢皮8-35份;灸黄芪10-45份;炒白术8-35份;桂枝5-25份;黄连5-25份;灸吴茱萸3-8份;煅瓦楞子10-45份;海螵蛸10-45份;浙贝母8-35份;蛤壳10-45份;枳实8-35份;厚朴8-35份;炒莱菔子8-35份;半夏5-25份;川楝5-25份;延胡索5-25份;灸甘草5-25份;
优选地,原料包括当归12份;炒白芍15份;柴胡9份;香附12份;郁金12份;合欢皮12份;灸黄芪15份;炒白术12份;桂枝9份;黄连9份;灸吴茱萸3份;煅瓦楞子15份;海螵蛸15份;浙贝母12份;蛤壳15份;枳实12份;厚朴12份;炒莱菔子12份;半夏9份;川楝10份;延胡索10份;灸甘草9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以重量份计,原料包括当归4-40份;炒白芍5-50份;柴胡3-30份;香附4-40份;郁金4-40份;合欢皮4-40份;灸黄芪5-50份;炒白术4-40份;桂枝3-30份;黄连3-30份;灸吴茱萸1-10份;煅瓦楞子5-50份;海螵蛸5-50份;浙贝母4-40份;蛤壳5-50份;枳实4-40份;厚朴4-40份;炒莱菔子4-40份;半夏3-30份;川楝3-30份;延胡索3-30份;灸甘草3-30份,取原料混合,经水提、醇沉、干燥,即得。
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中,为了使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的配伍起到增效作用,作为优选,以重量份计,原料包括当归8-35份;炒白芍10-45份;柴胡5-25份;香附8-35份;郁金8-35份;合欢皮8-35份;灸黄芪10-45份;炒白术8-35份;桂枝5-25份;黄连5-25份;灸吴茱萸3-8份;煅瓦楞子10-45份;海螵蛸10-45份;浙贝母8-35份;蛤壳10-45份;枳实8-35份;厚朴8-35份;炒莱菔子8-35份;半夏5-25份;川楝5-25份;延胡索5-25份;灸甘草5-25份;
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中,为了使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的配伍起到最佳效果,在本发明的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以重量份计,原料包括当归12份;炒白芍15份;柴胡9份;香附12份;郁金12份;合欢皮12份;灸黄芪15份;炒白术12份;桂枝9份;黄连9份;灸吴茱萸3份;煅瓦楞子15份;海螵蛸15份;浙贝母12份;蛤壳15份;枳实12份;厚朴12份;炒莱菔子12份;半夏9份;川楝10份;延胡索10份;灸甘草9份。
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中,作为优选,水提具体为:加水煎煮2-4次,获得水煎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3(65~75℃),得到浸膏。
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的水提操作中,加水煎煮的次数优选为3次,加水煎煮3次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加入第一用水,第一煎煮2h,分离出第一煎煮液,余下第一药渣,第一用水与原料的质量比为(8-10):1;
步骤二:取第一药渣与第二用水混合,第二煎煮1.5h,分离出第二煎出液,余下第二药渣,第二用水与原料的质量比为(6-8):1;
步骤三:取第二药渣与第三用水混合,第二煎煮1h,分离出第三煎出液,第三用水与原料的质量比为(3-5):1;
步骤四:合并第一煎出液、第二煎出液和第三煎出液。
水煎提取液浓缩后的相对密度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提取起着关键性作用,如果水煎提取液的浓缩液的相对密度过小,由于浓缩液较稀,形成的沉淀不易聚结,难以下沉,且浪费乙醇;如果相对密度过大,水煎提取液因长时间煎煮浓缩,易使有效成分被破坏,且造成淀粉糊化,醇沉时形成大块,包括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因此为了既保证中药中的杂志聚集沉淀,又能保证有效成分不被破坏,使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于乙醇中。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水煎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2-1.3(65~75℃)
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中,作为优选,水提获得的水煎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25(72℃)
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中,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醇沉具体为:加入乙醇,静置,取上清液,去除乙醇,得到精制液。
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中醇沉的步骤,乙醇和浸膏混合后的乙醇的浓度对于有效的除去浸膏中的杂质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有效除去浸膏中的杂质,在本发明中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乙醇与浸膏的质量比为(5~6):1。
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中醇沉的步骤,乙醇的浓度对于醇沉的效果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乙醇的浓度过低,乙醇用量大,造成浪费,回收不方便。且形成的沉淀呈絮状,难以下沉,醇沉的效果较差;乙醇的浓度过高,得到的醇提精制液较少,沉淀中含有大量的有效物质,且高浓度乙醇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高,形成大块沉淀,将有效成分包裹,随沉淀除去,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为了既保证具有较好的醇沉效果,又保证精制液含有尽可能多的有效成分,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乙醇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优选为60%~75%。
为了保证能获得较好的醇沉效果,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静置时间为14~16h。
作为优选,静止时间为15h。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由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得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中药制剂,由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和医学上可接受的辅料组成。
在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制剂中,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原料包括当归4-40份;炒白芍5-50份;柴胡3-30份;香附4-40份;郁金4-40份;合欢皮4-40份;灸黄芪5-50份;炒白术4-40份;桂枝3-30份;黄连3-30份;灸吴茱萸1-10份;煅瓦楞子5-50份;海螵蛸5-50份;浙贝母4-40份;蛤壳5-50份;枳实4-40份;厚朴4-40份;炒莱菔子4-40份;半夏3-30份;川楝3-30份;延胡索3-30份;灸甘草3-30份;作为优选,以重量份计,原料包括当归8-35份;炒白芍10-45份;柴胡5-25份;香附8-35份;郁金8-35份;合欢皮8-35份;灸黄芪10-45份;炒白术8-35份;桂枝5-25份;黄连5-25份;灸吴茱萸3-8份;煅瓦楞子10-45份;海螵蛸10-45份;浙贝母8-35份;蛤壳10-45份;枳实8-35份;厚朴8-35份;炒莱菔子8-35份;半夏5-25份;川楝5-25份;延胡索5-25份;灸甘草5-25份;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以重量份计,原料包括当归12份;炒白芍15份;柴胡9份;香附12份;郁金12份;合欢皮12份;灸黄芪15份;炒白术12份;桂枝9份;黄连9份;灸吴茱萸3份;煅瓦楞子15份;海螵蛸15份;浙贝母12份;蛤壳15份;枳实12份;厚朴12份;炒莱菔子12份;半夏9份;川楝10份;延胡索10份;灸甘草9份;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为:以重量份计,原料包括当归4-40份;炒白芍5-50份;柴胡3-30份;香附4-40份;郁金4-40份;合欢皮4-40份;灸黄芪5-50份;炒白术4-40份;桂枝3-30份;黄连3-30份;灸吴茱萸1-10份;煅瓦楞子5-50份;海螵蛸5-50份;浙贝母4-40份;蛤壳5-50份;枳实4-40份;厚朴4-40份;炒莱菔子4-40份;半夏3-30份;川楝3-30份;延胡索3-30份;灸甘草3-30份,取原料混合,经水提、醇沉、干燥,即得;作为优选,以重量份计,原料包括当归8-35份;炒白芍10-45份;柴胡5-25份;香附8-35份;郁金8-35份;合欢皮8-35份;灸黄芪10-45份;炒白术8-35份;桂枝5-25份;黄连5-25份;灸吴茱萸3-8份;煅瓦楞子10-45份;海螵蛸10-45份;浙贝母8-35份;蛤壳10-45份;枳实8-35份;厚朴8-35份;炒莱菔子8-35份;半夏5-25份;川楝5-25份;延胡索5-25份;灸甘草5-25份;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以重量份计,原料包括当归12份;炒白芍15份;柴胡9份;香附12份;郁金12份;合欢皮12份;灸黄芪15份;炒白术12份;桂枝9份;黄连9份;灸吴茱萸3份;煅瓦楞子15份;海螵蛸15份;浙贝母12份;蛤壳15份;枳实12份;厚朴12份;炒莱菔子12份;半夏9份;川楝10份;延胡索10份;灸甘草9份;水提具体为:加水煎煮2-4次,获得水煎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3(65~75℃),得到浸膏;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的水提操作中,加水煎煮的次数优选为3次,加水煎煮3次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步骤一:加入第一用水,第一煎煮2h,分离出第一煎煮液,余下第一药渣,第一用水与原料的质量比为(8-10):1;步骤二:取第一药渣与第二用水混合,第二煎煮1.5h,分离出第二煎出液,余下第二药渣,第二用水与原料的质量比为(6-8):1;步骤三:取第二药渣与第三用水混合,第二煎煮1h,分离出第三煎出液,第三用水与原料的质量比为(3-5):1;步骤四:合并第一煎出液、第二煎出液和第三煎出液;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水煎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2-1.3(65~75℃);作为优选,水提获得的水煎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25(72℃);醇沉具体为:加入乙醇,静置,取上清液,去除乙醇,得到精制液;乙醇与浸膏的质量比为(5~6):1;乙醇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优选为60%~75%;静置时间为14~16h,优选为 15h。
作为优选,中药制剂的剂型为颗粒剂、胶囊剂、片剂、茶剂、口服液或滴丸剂。
在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制剂中,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为药物制剂中的常规辅料,如崩解剂、润滑剂、粘合剂等,但本发明中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可行的常规辅料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发明中,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为常规的制备方法。在本发明中,将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与不同剂型所需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混合,利用常规技术制成常用的口服制剂,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可行的制备方法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不在此做限定。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由当归4-40份;炒白芍5-50份;柴胡3-30份;香附4-40份;郁金4-40份;合欢皮4-40份;灸黄芪5-50份;炒白术4-40份;桂枝3-30份;黄连3-30份;灸吴茱萸1-10份;煅瓦楞子5-50份;海螵蛸5-50份;浙贝母4-40份;蛤壳5-50份;枳实4-40份;厚朴4-40份;炒莱菔子4-40份;半夏3-30份;川楝3-30份;延胡索3-30份;灸甘草3-30份制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取当归12g、炒白芍15g、柴胡9g、香附12 g、郁金12 g、合欢皮12 g、灸黄芪15 g、炒白术12 g、桂枝9 g、黄连9 g、灸吴茱萸3 g、煅瓦楞子15 g、海螵蛸15 g、浙贝母12 g、蛤壳15 g、枳实12 g、厚朴12 g、炒莱菔子12 g、半夏9 g、川楝10 g、延胡索10 g、灸甘草9 g混合均匀,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加入2200g水,煎煮2h,分离出煎出液;第二次加入1700g水,煎煮1.5h,分离出煎出液;第三次加入1000g水,煎煮1h,合并三次煎煮的煎出液,得到水煎提取液。将水煎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25(72℃),得到浸膏500g。
取上述浸膏,加入2500g 60%的乙醇水溶液,混合均匀,在15±5℃条件下静置15h;去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喷雾干燥,即得。
实施例2  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取当归4g、炒白芍15g、柴胡3g、香附4 g、郁金4g、合欢皮4 g、灸黄芪15 g、炒白术4 g、桂枝3g、黄连3 g、灸吴茱萸1g、煅瓦楞子15 g、海螵蛸15 g、浙贝母4g、蛤壳15 g、枳实4g、厚朴4 g、炒莱菔子4 g、半夏3 g、川楝3 g、延胡索3 g、灸甘草3 g混合均匀,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加入1100g水,煎煮2h,分离出煎出液;第二次加入900g水,煎煮1.5h,分离出煎出液;第三次加入500g水,煎煮1h,合并三次煎煮的煎出液,得到水煎提取液。将水煎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25(72℃),得到浸膏200g。
取上述浸膏,加入1000g 70%的乙醇水溶液,混合均匀,在15±5℃条件下静置15h;去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喷雾干燥,即得。
实施例3  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取当归40g、炒白芍50g、柴胡30g、香附40g、郁金40g、合欢皮40 g、灸黄芪50 g、炒白术40 g、桂枝30g、黄连30g、灸吴茱萸10g、煅瓦楞子50g、海螵蛸50g、浙贝母40g、蛤壳50g、枳实40g、厚朴40g、炒莱菔子40g、半夏30g、川楝30g、延胡索30g、灸甘草30g混合均匀,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加入7000g水,煎煮2h,分离出煎出液;第二次加入5000g水,煎煮1.5h,分离出煎出液;第三次加入3000g水,煎煮1h,合并三次煎煮的煎出液,得到水煎提取液。将水煎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25(72℃),得到浸膏1400g。
取上述浸膏,加入7000g 75%的乙醇水溶液,混合均匀,在15±5℃条件下静置15h;去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喷雾干燥,即得。
实施例4   中药组合物的临床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标准为:
1.显效:症状全部消失,食欲正常,无不适症状;
2.有效:主要症状消失,过劳及生气后有胸闷、嗳气等症状;
3.无效:症状无改善。
通过临床试验,治疗结果为:临床治疗胃酸过多患者50例,服用本发明颗粒剂,一次一袋(10克),日服三次,7天为一疗程。经过一个疗程治疗,显效37例,占74%;有效12例,占24%;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为表明本中药组合物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以实施例1提供的中药组合物为例,将煅瓦楞子替换为牡蛎,将柴胡替换为月季花,将半夏替换为枇杷叶,作为对照组1;仅取实施例1中的煅瓦楞子、海螵蛸、蛤壳、炒白术、柴胡、吴茱萸、灸甘草为对照组2 。通过对各组的疗效进行评价,并计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得到结果如表1。
表1  中药疗效评价结果
由上述试验结果可知,实施例1提供的中药组合物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表明该中药组合物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有效治疗胃酸过多。
在整个疗程中未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表明该中药组合物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高。
取实施例2、3制得的中药组合物,按照上述临床疗效试验方法和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实施例1制得的中药组合物的疗效相近,表明实施例1-3制得的中药组合物同样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胃酸过多,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高。
由此可见,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胃酸过多,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高。
实施例5  中药颗粒剂的制备
取实施例1制得的中药组合物与常规辅料混合,按照常规方法制备获得中药颗粒剂。
实施例6  中药胶囊剂的制备
取实施例2制得的中药组合物与常规辅料混合,按照常规方法制备获得中药胶囊剂。
实施例7  中药片剂的制备
取实施例3制得的中药组合物与常规辅料混合,按照常规方法制备获得中药片剂。
实施例8  中药茶剂的制备
取实施例1制得的中药组合物与常规辅料混合,按照常规方法制备获得中药茶剂。
实施例9  中药口服液的制备
取实施例1制得的中药组合物与常规辅料混合,按照常规方法制备获得中药口服剂。
实施例10  中药滴丸剂的制备
取实施例1制得的中药组合物与常规辅料混合,按照常规方法制备获得中药滴丸剂。
实施例11  中药颗粒剂的制备
取实施例3制得的中药组合物与常规辅料混合,按照常规方法制备获得中药颗粒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计,由如下原料制成:
当归4-40份;炒白芍5-50份;柴胡3-30份;香附4-40份;郁金4-40份;合欢皮4-40份;灸黄芪5-50份;炒白术4-40份;桂枝3-30份;黄连3-30份;灸吴茱萸1-10份;煅瓦楞子5-50份;海螵蛸5-50份;浙贝母4-40份;蛤壳5-50份;枳实4-40份;厚朴4-40份;炒莱菔子4-40份;半夏3-30份;川楝3-30份;延胡索3-30份;灸甘草3-3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计,由如下原料制成:
当归8-35份;炒白芍10-45份;柴胡5-25份;香附8-35份;郁金8-35份;合欢皮8-35份;灸黄芪10-45份;炒白术8-35份;桂枝5-25份;黄连5-25份;灸吴茱萸3-8份;煅瓦楞子10-45份;海螵蛸10-45份;浙贝母8-35份;蛤壳10-45份;枳实8-35份;厚朴8-35份;炒莱菔子8-35份;半夏5-25份;川楝5-25份;延胡索5-25份;灸甘草5-2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胃酸过多药物中的应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计,原料包括当归4-40份;炒白芍5-50份;柴胡3-30份;香附4-40份;郁金4-40份;合欢皮4-40份;灸黄芪5-50份;炒白术4-40份;桂枝3-30份;黄连3-30份;灸吴茱萸1-10份;煅瓦楞子5-50份;海螵蛸5-50份;浙贝母4-40份;蛤壳5-50份;枳实4-40份;厚朴4-40份;炒莱菔子4-40份;半夏3-30份;川楝3-30份;延胡索3-30份;灸甘草3-30份,其所述原料混合,经水提、醇沉、干燥,即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计,由如下原料制成:当归8-35份;炒白芍10-45份;柴胡5-25份;香附8-35份;郁金8-35份;合欢皮8-35份;灸黄芪10-45份;炒白术8-35份;桂枝5-25份;黄连5-25份;灸吴茱萸3-8份;煅瓦楞子10-45份;海螵蛸10-45份;浙贝母8-35份;蛤壳10-45份;枳实8-35份;厚朴8-35份;炒莱菔子8-35份;半夏5-25份;川楝5-25份;延胡索5-25份;灸甘草5-25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提具体为:加水煎煮2-4次,获得水煎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3(温度为65~75℃),得到浸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醇沉具体为:加入乙醇,静置,取上清液,去除乙醇,得到精制液。
8.如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中药组合物。
9.一种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如权利要求1、2或8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颗粒剂、胶囊剂、片剂、茶剂、口服液或滴丸剂。
CN201510375951.1A 2015-06-27 2015-06-27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49842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75951.1A CN104984237A (zh) 2015-06-27 2015-06-27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75951.1A CN104984237A (zh) 2015-06-27 2015-06-27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84237A true CN104984237A (zh) 2015-10-21

Family

ID=54296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75951.1A Pending CN104984237A (zh) 2015-06-27 2015-06-27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8423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12618A (zh) * 2015-07-05 2015-11-04 杨秀莲 一种治疗胆囊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20112A (zh) * 2016-06-07 2016-09-07 浙江省中医院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9783A (zh) * 2005-09-16 2006-03-01 王俊 一种治疗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中药组合物
CN103182065A (zh) * 2013-03-27 2013-07-03 朱新华 有效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口服液
CN103990092A (zh) * 2014-05-27 2014-08-20 欧卉 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
CN104043092A (zh) * 2014-07-02 2014-09-17 姜晓明 一种治疗胃酸过多的中药配方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9783A (zh) * 2005-09-16 2006-03-01 王俊 一种治疗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中药组合物
CN103182065A (zh) * 2013-03-27 2013-07-03 朱新华 有效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口服液
CN103990092A (zh) * 2014-05-27 2014-08-20 欧卉 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
CN104043092A (zh) * 2014-07-02 2014-09-17 姜晓明 一种治疗胃酸过多的中药配方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闫川慧: "《消化性溃疡》", 31 January 2014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12618A (zh) * 2015-07-05 2015-11-04 杨秀莲 一种治疗胆囊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20112A (zh) * 2016-06-07 2016-09-07 浙江省中医院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920112B (zh) * 2016-06-07 2019-11-26 浙江省中医院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49179A (zh) 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
CN103169903A (zh) 一种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88644A (zh) 一种治疗脾虚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58646A (zh) 一种润肠通便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00358B (zh) 一种润肠通便的中药及其制品
CN102488789A (zh) 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30105B (zh) 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2293964B (zh) 一种治疗胃溃疡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84237A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63449A (zh) 一种用于治疗痔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应用
CN101239162B (zh) 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6421053A (zh) 一种健脾暖胃的中药
CN103041233A (zh)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40975B (zh) 一种用于护理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CN105435121A (zh) 一种参术平萎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4984141A (zh) 一种治疗便秘的方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25789A (zh) 治疗胃痛的健脾和胃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4623612A (zh) 一种治疗乳痈的活血化瘀药及制备方法
CN103736045A (zh) 一种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96019A (zh) 一种缓解肿瘤病人放疗反应的药物组合物
CN103656459B (zh) 一种治疗肺脾两虚证型咳嗽的中药
CN104784401A (zh) 治疗胃癌的中药制剂
CN102988590B (zh) 一种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
CN102552772A (zh) 一种治疗久咳肺虚的中药
CN101940719A (zh) 用于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