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6568B - 传热装置、供电装置和非接触供电*** - Google Patents

传热装置、供电装置和非接触供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6568B
CN104956568B CN201480007408.XA CN201480007408A CN104956568B CN 104956568 B CN104956568 B CN 104956568B CN 201480007408 A CN201480007408 A CN 201480007408A CN 104956568 B CN104956568 B CN 1049565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htu
refrigerant
transfer unit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740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56568A (zh
Inventor
新妻素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387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7188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56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6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565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65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5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without mechanical contact between the collector and the power supply l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4Detection or removal of foreign bo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B60L53/36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by positioning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B60L53/38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by 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7/00Power lines or r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of special types, e.g. suspension tramway, ropeway, underground railway
    • B60M7/003Power lines or r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of special types, e.g. suspension tramway, ropeway, underground railway for vehicles using stored power (e.g. charging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01F27/10Liquid cooling
    • H01F27/16Water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05K7/20509Multiple-component heat spreaders; Multi-component heat-conducting support plates; Multi-component non-closed heat-conducting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10Vehicle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36Temperature of vehicle components or pa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在车辆(10)和停车站(20)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的非接触供电***(1),具有将通过非接触供电发生的热从热容量小的车辆(10)传热至热容量大的停车站(20)的传热装置(30),传热装置(30)具有在车辆(10)的移动自如的方向上倾倒自如的可挠性传热部件(32)。

Description

传热装置、供电装置和非接触供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接触供电***。
本申请基于2013年2月8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023761号和2013年11月19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238711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在这里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利用在道路等设置的1次线圈和在车辆设置的2次线圈之间的磁气结合或者磁气共振,而从1次线圈在非接触的状态下接收高频率电力的车辆搭载受电装置。在这样的利用磁气结合等的非接触供电***中,由于交换高频率电力的线圈等发热,所以要进行它的冷却。
专利文献1的车辆搭载受电装置包含受电线圈、收纳受电线圈的线圈室、以及能在正旋转和反旋转之间转换旋转方向的双向风扇。根据上述车辆搭载受电装置,在必需受电线圈的冷却时,形成从车室侧经过受电线圈而流到外气侧的放热流动,并能在必需蓄电装置的暖机时,形成从外气侧经过受电线圈而流到车室侧的暖机流动。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使用具有受电部和电池的受电装置和具有供电部的供电装置而在非接触下进行授受的充电单元。在该充电单元中,以将在受电装置内产生的热传递到供电装置的方式,在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接触的部分设置热传导部,将传递到供电装置侧的热经由散热器放热到外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60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301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下面这样的情况。
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是用搭载在车辆的风扇冷却的方式,因而具备上述风扇的冷却装置导致车辆大型化。
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不将风扇等搭载在成为冷却对象的受电装置侧,而将热通过接触从受电装置传达到供电装置。可是,如果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的相对位置未严密固定,那么传热效率会极端地降低。因此,在以车辆那样的移动体为冷却对象的情况中,为了在停车时将移动体正确地定位,需要时间。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为相对移动自如的关系时,能够在定位上不需要时间,而将通过非接触供电发生的热适当地放热的传热装置、供电装置和非接触供电***。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1方式是在至少一方移动自如的非接触供电用的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之间传递热的传热装置,前述传热装置将通过前述非接触供电发生的热从前述受电装置和前述供电装置中的一方传热至另一方,并且具有可挠性传热部件,该可挠性传热部件具有在前述移动自如的方向上倾倒自如的性质、或者在前述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伸缩自如的性质中的至少一方。
本发明的第2方式是在前述的第1方式中,前述受电装置和前述供电装置分别具有进行前述非接触供电的线圈,前述传热装置具有:传热板,其设置在前述受电装置和前述供电装置中的一方的前述线圈的周围;以及前述可挠性传热部件,其直立设置在前述受电装置和前述供电装置中的另一方的前述线圈的周围,并与前述传热板接触。
本发明的第3方式是在前述的第2方式中,前述可挠性传热部件包含金属刷毛,前述金属刷毛植入冷媒所流通的金属管。
本发明的第4方式是在前述的第2方式中,前述可挠性传热部件包含弹簧部件,前述弹簧部件对冷媒所流通的金属管向前述传热板施力。
本发明的第5方式是在前述的第2方式中,前述可挠性传热部件包含通过冷媒的注入而接触前述传热板的膨缩部件。
本发明的第6方式是在前述的第5方式中,前述膨缩部件包含棒状的管体和拱状的管体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本发明的第7方式是在前述第1至6中的任一个方式中,前述受电装置和前述供电装置中的一方是车辆,前述受电装置和前述供电装置中的另一方是前述车辆所停车的停车站。
本发明的第8方式是在前述的第5方式中,前述膨缩部件具有非磁性和非导电性。
本发明的第9方式是在前述的第5方式中,前述膨缩部件设置于在前述非接触供电时前述线圈彼此相对的相对面上。
本发明的第10方式是在前述的第8方式中,前述膨缩部件具有前述冷媒的注入口和排出口共同化的注入排出口,前述传热装置具有连接至前述注入排出口而转换前述冷媒的注入和非注入的冷媒注入装置。
本发明的第11方式是在前述的第8方式中,前述膨缩部件具有前述冷媒的注入口和排出口,前述传热装置具有冷媒注入装置,其连接至前述注入口而注入冷媒,同时从前述排出口排出冷媒。
本发明的第12方式是在前述的第8方式中,前述膨缩部件具有前述冷媒的注入口和排出口,前述传热装置具有冷媒注入装置,其连接至前述注入口和前述排出口而将从前述排出口排出的前述冷媒的至少一部分从前述注入口注入,并使前述冷媒循环。
本发明的第13方式是在前述的第8方式中,前述膨缩部件在互相不同的位置设置多个,前述传热装置具有分开独立地进行相对于多个前述膨缩部件的前述冷媒的注入的冷媒注入装置。
本发明的第14方式在与受电装置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装置中,是具有传热装置的供电装置,该传热装置将通过前述非接触供电发生的热从至少一方移动自如的前述受电装置和前述供电装置中的一方传热至另一方,前述传热装置具有可挠性传热部件,其具有在前述移动自如的方向上倾倒自如的性质、或者在该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伸缩自如的性质中的至少一方。
本发明的第15方式是在至少一方移动自如的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的非接触供电***,具有将通过前述非接触供电发生的热从前述受电装置和前述供电装置中的一方传热至另一方的传热装置,前述传热装置具有可挠性传热部件,其具有在前述移动自如的方向上倾倒自如的性质、或者在该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伸缩自如的性质中的至少一方。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的相对位置未固定,由于可挠性传热部件在它们的移动方向倾倒,因而也维持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的热的连接状态。因此,可容许位置偏差,得到高的冷却能力。
因此,得到在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为相对移动自如的关系时,在定位上不需要时间,而能将通过非接触供电发生的热适当地放热(适当地冷却发热的线圈)的传热装置、供电装置和非接触供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非接触供电***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可挠性传热部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非接触供电***的整体构成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可挠性传热部件的剖面构成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可挠性传热部件的剖面构成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变形例中的可挠性传热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变形例中的可挠性传热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3变形例中的非接触供电***的整体构成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非接触供电***的整体构成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传热装置的构成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的传热装置的构成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的传热装置的构成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传热装置的构成图。
图14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传热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4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传热装置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非接触供电***1的整体构成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可挠性传热部件32的俯视图。
非接触供电***1是在至少一方移动自如的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在图1中所示,车辆10是受电装置,车辆10停车的停车站20是供电装置。车辆10相对于设置在路面2的停车站20移动自如。
在车辆10中,设置有受电线圈(线圈)11。另一方面,在停车站20中,设置有供电线圈(线圈)21。受电线圈11可与供电线圈21相对地设置在车辆10的底部。该受电线圈11具有与供电线圈21大约相同的线圈直径,并通过与供电线圈21电磁地结合而在非接触下接受交流电力。
在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1中的从供电线圈21向受电线圈11的非接触供电基于磁共振方式进行。即,供电线圈21和受电线圈11中各自连接有构成共振电路的共振用电容器(未图示)。另外,例如共振用电容器的静电容量设定为,使得由供电线圈21和共振用电容器构成的供电侧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与由受电线圈11和共振用电容器构成的受电侧共振频率为相同的频率。
在车辆10中,除了受电线圈11,设有受电电路12和蓄电池13。
受电电路12是将从供电线圈21受电的受电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而供给至蓄电池13的电力变换电路。即,该受电电路12通过将与蓄电池13的充电状态相应的充电电流供给至蓄电池13而给蓄电池13充电。
蓄电池13是作为车辆10的驱动动力源而可以储蓄充分的电力的二次电池,例如是锂离子二次电池或镍氢二次电池等。
另一方面,供电线圈21可与受电线圈11相对地埋设在路面2。在停车站20中,除了供电线圈21,还设有供电电路22和外部电源23。
供电电路22是将从外部电源23供给的电力变换为与磁共振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的共振频率相应的交流电力而供给至供电线圈21的电力变换电路。
外部电源23是例如商用电源、太阳电池、风力发电等,将它的电力供给至供电电路22。
如在图1中所示,非接触供电***1具有将通过车辆10和停车站20之间的非接触供电产生的热从车辆10传递至停车站20的传热装置30。例如,传热装置30将热从热容量小的车辆10传递至热容量大的停车站20。或者,传热装置30也能将热从冷却能力低的车辆10传递至冷却能力高的停车站20。特别地,由于相比于作为移动体的车辆10,停车站20一方在后述那样的冷媒的确保和向冷媒的通道是容易的,因而变得容易提高停车站20的冷却能力的方面。此外,根据热容量和冷却能力,传热装置30可将热从停车站20传递至车辆10。
本实施方式的传热装置30具有设置在受电线圈11的周围的传热板31和直立设置在供电线圈21的周围并与传热板31接触的可挠性传热部件32。
传热板31设置在车辆10。该传热板31以在车辆10的底部中对着路面2的姿势设置。传热板31配置在受电线圈11的背面侧,在非接触供电时不遮挡在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之间形成的电磁场A。在传热板31的中央支撑有受电线圈11,传热板31以从受电线圈11向外面伸出的方式延伸。
传热板31与受电线圈11热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传热板31上,设有受电电路12和蓄电池13,传热板31与受电电路12和蓄电池13也热连接。该传热板31例如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形成。因此,传热板31不仅有用于热传导的热的功能,还具有得到受电电路12等的电气接地的电气的功能。
可挠性传热部件32设置在停车站20。可挠性传热部件32从停车站20大约竖直向上方地直立设置。可挠性传热部件32具有基端固定在停车站20、前端为自由端、在车辆10的移动自如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路面2的平面方向)倾倒自如的性质。
可挠性传热部件32比从停车站20到传热板31的长度更长地形成,其前端在规定的宽度可接触传热板31。此外,可挠性传热部件32也不一定要接触传热板31,至少与传热板31热结合即可。
本实施方式的可挠性传热部件32由具有热传导性并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刷毛构成。因此,可挠性传热部件32不仅具有用于热传导的热的功能,还具有在地上取得传热板31的电气接地的电气的功能。
该可挠性传热部件32植入冷却水作为冷媒流通的金属管33。金属管33设置在停车站20。如在图2中所示,该金属管33漩涡状地配管在供电线圈21的周围。
本实施方式的金属管33配管在相同的平面上,相对于供电线圈21在外侧扩大。
金属管33与冷却水循环装置34连接。冷却水循环装置34使冷却水从相对接近供电线圈21的金属管33的内侧的端部朝向外侧的端部而漩涡状地流通。可挠性传热部件32沿着金属管33而漩涡状地植入。如在图1中所示,该可挠性传热部件32在电磁场A的周围形成多重的屏蔽墙。另外,该可挠性传热部件32不仅具有用于热传导的热的功能,还具有在地上取得传热板31的电气接地的电气的功能。
接着,关于这样地构成的非接触供电***1的供电动作进行说明。
如在图1中所示,非接触供电***1在车辆10和停车站20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由于车辆10的停车位置依靠驾驶员的驾驶操作,因而带有一定程度的偏差。此外,关于供电,在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之间的电力传送上采用磁共振的方式,能够实现在车辆10和停车站20的两方设置的共鸣线圈的错位强烈、高效率且长距离的电力传送。
如果进行非接触供电,那么交换高频率电力的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等发热。设置有供电线圈21的停车站20设置在地上,热容量能视为大约是无限的。因此,供电线圈21的温度几乎不上升。另一方面,设置有受电线圈11的车辆10与停车站20相比热容量小,受电线圈11的温度比较容易上升。
非接触供电***1具有将通过非接触供电发生的热从热容量小的车辆10传热至热容量大的停车站20的传热装置30。传热装置30将非接触供电时在车辆10发生的热释放至停车站20而进行车辆10的冷却。传热装置30具有在车辆10移动自如的方向上倾倒自如的可挠性传热部件32。
可挠性传热部件32中,由于如上述那样车辆10的停车位置带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因而不能期待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严密地对正。因此,可挠性部件32相对于在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大概对正但伴随有错位的那样的位置的车辆10,并在它的移动方向柔软地倾倒,从而维持车辆10和停车站20的热的连接状态。由此,容许车辆10和停车站20的错位,另外,能不在车辆10设置风扇等冷却装置,通过热传导而得到高的冷却能力。
本实施方式的传热装置30具有设置在受电线圈11的周围的传热板31、和直立设置在供电线圈21的周围并与传热板31接触的可挠性部件32。由此,能在非接触供电时不遮挡在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之间形成的电磁场A,而进行车辆10的冷却,能抑制供电效率的降低。
另外,通过在受电线圈11的周围设置传热板31,从而不仅是受电线圈11的热,受电电路12和蓄电池13的热也能传递到传热板31的金属面而冷却。
另外,可挠性传热部件32电气接地,在非接触供电时经由传热板31而也能得到受电电路12等的接地。另外,可挠性传热部件32作为电磁的屏蔽墙发挥功能,并防止异物等的入侵,能形成强的电磁场A。
本实施方式的可挠性传热部件32植入冷却水流通的金属管33。由此,通过可挠性传热部件32的刷毛纤维而从车辆10传递至地上的停车站20的热能用冷却水去除。如在图2中所示,冷却水从相对于供电线圈21接近的金属管33的内侧的端部朝着外侧的端部而漩涡状地流通。由此,通过温度低的水,能优先地从交换高频率电力的供电线圈21的附近夺走热。
这样,上述的本实施方式是在车辆10和停车站20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的非接触供电***1,具有将通过非接触供电而发生的热从热容量小的车辆10传热至热容量大的停车站20的传热装置30。传热装置30具有在车辆10的移动自如的方向上倾倒自如的可挠性传热部件32。因此,根据非接触供电***1,容许错位,不在车辆10设置冷却装置,就得到高的冷却能力。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得到一种非接触供电***1,其在车辆10和停车站20为相对移动自如的关系时,能够在定位上不需要时间,而将通过非接触供电发生的热适当地放热。
(第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或同等的构成,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非接触供电***1的整体构成图。
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在图3中所示,在可挠性传热部件32包含弹簧部件35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弹簧部件35从停车站20大约竖直向上方直立设置。该弹簧部件35对冷却水所流通的金属管33向传热板31施力。
另外,弹簧部件35中,基端固定在停车站20,支撑金属管33的前端为自由端,弹簧部件35在车辆10的移动自如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路面2的平面方向)上倾倒自如。
根据上述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能将金属管33直接压在传热板31而夺走车辆10的热量。另外,通过弹簧部件35的作用,可挠性传热部件32能在车辆10移动自如的方向上倾倒自如。因此,能容许车辆10和停车站20的错位,并且在定位上不需要时间,而将通过非接触供电发生的热去除。另外,如果用金属材料形成弹簧部件35,那么在地上能得到传热板31的电气接地。
此外,弹簧部件35不仅具有倾倒自如的性质,或者代替倾倒自如的性质,也可以具有在车辆10的移动自如的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伸缩自如的性质。例如,弹簧部件35也可以构成为在车辆停车之前维持在收缩的状态,如果车辆停车则伸长。弹簧部件35伸长直到金属管33接触传热板31,从而金属管33内的冷却水能经由传热板31而冷却车辆10(受电线圈11、受电电路12或蓄电池13)。
(第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或同等的构成,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可挠性传热部件32的剖面构成图。
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在图4中所示,在可挠性传热部件32包含通过冷却水的注入而接触传热板31的膨缩部件36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膨缩部件36是由设置在停车站20的弹性体等构成的具有伸缩自如的性质的可挠性树脂部件。伸缩方向是车辆10的移动自如的方向的垂直方向。膨缩部件36是前端为闭塞的棒状的管体,与冷却水注入装置(冷媒组图装置)37连接。冷却水注入装置37例如与自来水管等连接,通过开闭未图示的阀,从而在规定的水压下可将作为冷媒的冷却水注入膨缩部件36。膨缩部件36在冷却水的注入前如在图4中用虚线示出地成为收缩状态,但是通过冷却水的注入而棒状地立起并与传热板31接触。
即使在车辆10在风等的影响下沿横方向摇动而传热板31错位的情况下,由于膨缩部件36具有伸缩自如的性质,因而能保持膨缩部件36和传热板31的接触状态,能够通过膨缩部件36内的冷媒而冷却传热板31。
另外,因为膨缩部件36无论与传热板31的哪个位置接触都能冷却传热板31,所以在车辆10停车后,通过将冷媒注入至膨缩部件36而使膨缩部件36以与传热板31接触的方式动作,从而即使车辆10的停车位置偏差,也能够使膨缩部件36接触传热板31而冷却。
此外,由于膨缩部件36用可变形的材质构成,因而不仅具有伸缩自如的性质,也可以具有在车辆10的移动自如的方向上倾倒自如的性质。
此外,还可将膨缩部件36的表面进行铝镀层,或者将不妨碍膨缩的细金属线网眼状地在膨缩部件36的表面或在从接触传热板31的面朝向地面的方向贴上多个。通过这样的构成,在膨缩部件36通过冷却水的注入而棒状地立起并与传热板31接触时,能通过铝镀层或金属线而在地上得到传热板31的电气接地。
另外,为了与传热板31接触并去除热,伴着时间经过而注入膨缩部件36的冷却水被加热而冷却能力降低。因此,通过排水阀(未图示)的操作将加热的冷却水从膨缩部件36排出,并通过重新将冷的冷却水注入膨缩部件36,从而能够保持冷却能力。
根据上述构成的第3实施方式,能够将注入冷却水的膨缩部件36压在传热板31而夺走车辆10的热。另外,通过注入冷却水的膨缩部件36的作用,可挠性传热部件32能在车辆10移动自如的方向上倾倒自如。因此,容许车辆10和停车站20的错位,能够在定位上不需要时间,而去除通过非接触供电发生的热。另外,如果从膨缩部件36退出冷却水,则变为与传热板31等非接触,因而车辆10和膨缩部件36不会摩擦。
(第4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或同等的构成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可挠性传热部件32的剖面构成图。
在第4实施方式中,如在图5中所示,膨缩部件36是拱状的管体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第4实施方式中的膨缩部件36是一端和另一端空开规定的距离而配置在路面2的管体,与循环型冷却水注入装置38连接。循环型冷却水注入装置38与例如自来水管等连接,通过开闭未图示的阀,形成从膨缩部件36的一端流动至另一端的冷却水的循环流动。膨缩部件36在冷却水注入前,处于在图5中用虚线示出的收缩状态,但是通过冷却水的注入而拱状地立起并与传热板31接触。
此外,还可将膨缩部件36的表面进行铝镀层,或者将不妨碍膨缩的细金属线网眼状地在膨缩部件36的表面或在从接触传热板31的面朝向地面的方向贴上多个。通过这样的构成,在膨缩部件36通过冷却水的注入而棒状地立起并与传热板31接触时,能够通过铝镀层或金属线而在地上得到传热板31的电气接地。
根据上述构成的第4实施方式,能够将注入冷却水的膨缩部件36压在传热板31而夺走车辆10的热。另外,根据第4实施方式中的膨缩部件36,由于内部的冷却水循环而替换,因而能经过长时间而冷却车辆10。因此,即使是在非接触供电经过长时间的情况下,例如,如第3实施方式所示,冷却水注入装置37间歇性地开闭阀并转换冷却水的排出和注入而更换内部的冷却水这样的操作也是不需要的。
另外,通过注入冷却水的膨缩部件36的作用,可挠性传热部件32在车辆10移动自如的方向上倾倒自如。因此,容许车辆10和停车站20的错位,在定位上不需要时间,能够去除通过非接触供电发生的热。另外,如果从膨缩部件36退出冷却水,则变为与传热板31等非接触,因而车辆10和膨缩部件36不会摩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金属管33漩涡状地配管的构成,但是不限于该构成,例如如在图6中所示,也可以将矩形状配管的金属管33多重地配置在供电线圈21的周围。另外,例如,如在图7中所示,也可以在供电线圈21的周围将金属管33梯子形状地配管。
另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冷却水作为流通金属管33的冷媒或者注入膨缩部件36的冷媒而示例,但是也可以使用水以外的液体。
另外,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至第2实施方式中,如果地上侧的热容量增大,那么也可以不使用冷却水,将传递至金属管33的热直接地传热至地面。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中,使用金属等热传导性高的材料作为弹簧部件35。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金属板代替金属管33,并将金属刷毛植入金属板。
另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可挠性传热部件32与传热板31接触,但是不限于该构成。例如,车辆10的车身也可以作为传热板31发挥功能,传热板31和线圈的屏蔽板兼用也可以。
在传热板31具备作为上述屏蔽板的屏蔽功能的情况下,有必要用热传导性和电传导性高且非磁性的材料形成传热板31。满足这样的3个条件的材料是例如铜或铝。另外,没有必要用满足上述3个条件材料形成传热板31的全部,例如也可以用满足上述3个条件的材料形成规定厚度地经过传热板31中仅面对受电线圈11的面,或者也可以用满足上述3个条件的材料形成仅仅在面对上述受电线圈11的面中期望受电线圈11的附近部位和周边部位内在非接触供电时发生磁场并屏蔽的区域。
另外,例如,在车辆10移动时,为了减低在第1实施方式中倾倒的可挠性传热部件32与受电线圈11摩擦导致的向受电线圈11的影响,减低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收缩的弹簧部件34向上施力的金属管33与受电线圈11摩擦导致的向受电线圈11的影响,也可以为具有如在图8中所示的凹处的传热板31,并且受电线圈11的下面不比传热板31突出。此外,图8示出了在第2实施方式适用的示例。受电线圈11的周边配置密封材料39、并使用不遮挡电磁场A的例如工程塑料或树脂材料或FRP(纤维增强塑料)的原材料而形成与传热板31的下表面相同的表面即可。
(第5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或同等的构成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9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非接触供电***1的整体构成图。
本实施方式的受电线圈(线圈)11、供电线圈(线圈)21由未图示的线圈(卷线)和容纳该线圈(卷线)的外壳构成。该外壳内,受电线圈11的下表面(图10中记载的相对面11a)和供电线圈21的上表面(图10中记载的相对面21a)用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
非接触供电***1具有冷却设置在车辆10和停车站20的受电线圈11、供电线圈21内至少任意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两方)的传热装置30。
本实施方式的传热装置30具有通过冷媒(冷却水)的注入而膨胀的膨缩部件36和将冷媒注入至膨缩部件36的冷媒注入装置(冷却水注入装置)37。此外,与第3实施方式一个样,膨缩部件36包含于可挠性传热部件32。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传热装置30的构成图。
如在图10中所示,膨缩部件36通过冷媒的注入而膨胀并接触受电线圈11。本实施方式的膨缩部件36是由弹性体等可挠性树脂构成的袋状的部件,具有非磁性和非导电性。膨缩部件36是用注入的冷媒的温度与膨缩部件36的表皮的温度变得大约相等的那样的厚度和/或材料形成。
膨缩部件36保持通过冷媒的注入而接触受电线圈11的形状,如果冷媒未注入,那么如图10的虚线所示收缩,变得与受电线圈11非接触。膨缩部件36设置于在非接触供电时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相对的相对面11a、21a内的相对面21a上。本实施方式的膨缩部件36中,它的袋状的底部粘结在供电线圈21的朝向上的相对面21a上。粘结膨缩部件36的粘结剂31a优选地使用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粘结剂,例如环氧树脂等。
膨缩部件36具有冷媒的注入口和排出口共同化的注入排出口43。注入排出口43设置在膨缩部件36的底部附近。注入排出口43是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树脂成型零件,构成为可与冷媒注入装置37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构成的膨缩部件36在相对面21a上设置多个,冷媒注入装置37对多个膨缩部件36注入冷媒。
冷媒注入装置37与例如自来水管等连接,作为注入膨缩部件36的冷媒而将水注入。自来水管的水为非磁性和导电性低,几乎不能给予非接触供电影响。冷媒注入装置37具备电磁阀49,经由冷媒流通线48而在自来水管的规定的水压下将水(冷媒)注入多个膨缩部件36。冷媒流通线48在比电磁阀49靠下游侧分岔,并连接至多个膨缩部件36的注入排出口43。此外,在自来水管的水压低的情况中,也可以在冷媒注入装置37追加泵,提高注入的水的水压。
另外,在冷媒流通线48中,在比电磁阀49靠下游侧,连接有排出冷媒的冷媒排出线51。在冷媒排出线51中,设有开闭流路的电磁阀52。由于电磁阀49、52包含金属零件,因而设在与由于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之间的非接触供电而电磁场发生的区域(受电线圈11或其附近)相比靠外侧。另外,冷媒流通线48的侵入该电磁场发生的区域的部分优选地由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材料例如树脂软管等形成。
冷媒注入装置37经由冷媒流通线48与注入排出口43连接,通过开闭驱动电磁阀49,转换冷媒的注入和非注入。本实施方式的传热装置30具有与时间相应而控制冷媒注入装置37的驱动的控制装置53。控制装置53具有定时器,如果经过一定的时间,那么关闭电磁阀49,打开电磁阀52,进行冷媒的排出。另外,控制装置53如果通过时间的经过而判定冷媒的排出结束,那么打开电磁阀49,关闭电磁阀52,以进行冷媒注入的方式控制冷媒注入装置37的驱动。
接着,说明这样构成的非接触供电***1的供电动作。
如在图9中所示,非接触供电***1在车辆10和停车站20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由于车辆10的停车位置依靠驾驶员的驾驶操作,因而带有一定程度的偏差。此外,关于供电,在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之间的电力传送上采用磁共振的方式,能够实现在车辆10和停车站20的两方设置的共鸣线圈的错位强烈、高效率且长距离的电力传送。
如果进行非接触供电,那么交换高频率电力的受电线圈11、供电线圈21等发热。
设置有供电线圈21的停车站20设置在地上,热容量能视为几乎是无限的。因此,供电线圈21的温度几乎不上升。另一方面,设置有受电线圈11的车辆10与停车站20相比热容量小,受电线圈11的温度比较容易上升。
如在图10中所示,非接触供电***1具有冷却受电线圈11的传热装置30。传热装置30打开冷媒注入装置37的电磁阀49,将冷媒注入至膨缩部件36。膨缩部件36由于冷媒的注入而膨胀,被压在受电线圈11的相对面11a。膨缩部件36的内部通过冷媒填满,该冷媒去除在受电线圈11发生的热。另外,膨缩部件36接触供电线圈21的相对面21a,去除在供电线圈21发生的热。膨缩部件36用注入的冷媒的温度与膨缩部件36的表皮的温度大约相等那样的厚度和/或材料形成,所以在受电线圈11或供电线圈21发生的热迅速地传达至膨缩部件36的内部的冷媒,有效地进行冷却。
膨缩部件36,即使在处于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大概对正但是伴有错位那样的位置的情况下,也由于冷媒的注入而膨胀,可以弥补错位的方式自如地变形,能够与受电线圈11紧密接触。因此,容许车辆10和停车站20的错位,能直接冷却受电线圈11,能得到高的冷却能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冷却受电线圈11,也能经由传热板31而冷却受电电路12和蓄电池1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膨缩部件36、注入膨缩部件36的冷媒和设置在膨缩部件36的底部附近的注入排出口43具有非磁性和非导电性(或者低的导电性)。根据该构成,膨缩部件36、冷媒和注入排出口43不妨碍非接触供电的电磁场的形成,且不会通过涡电流而发热(或者即使有也很小)。因此,如在图10中所示,在非接触供电时,能将膨缩部件36设置在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相对的相对面21a上。这样,通过将膨缩部件36收在供电线圈21的相对面21a上而配置,从而能谋求传热装置30的省空间化。另外,通过将膨缩部件36设置在停车站20的供电线圈21,从而在车辆10中没有必要追加用于冷却的构造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膨缩部件36具有冷媒的注入口和排出口共同化的注入排出口43,传热装置30具有连接至注入排出口43而转换冷媒的注入和非注入的冷媒注入装置37。虽然随着时间经过,注入至膨缩部件36的冷媒被加热而冷却能力降低,但是根据该构成,能更换冷媒,能保持冷却能力。具体地,如果在关闭电磁阀49而冷媒为非注入的状态下打开电磁阀52,那么冷媒排出而膨缩部件36收缩。随后,如果关闭电磁阀52、打开电磁阀49,那么能将冷的冷媒注入至膨缩部件36。该冷媒的更换通过控制装置53定时控制,每隔规定时间进行。
这样,上述的本实施方式是在车辆10和停车站20之间进行使用了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的非接触供电的非接触供电***1,具有冷却在设置在车辆10和停车站20的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内至少任意一方的传热装置30,并且传热装置30具有通过冷媒的注入而膨胀并接触受电线圈11的膨缩部件36。根据这样的构成,即使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相对位置未固定,膨缩部件也通过冷媒的注入而膨胀并以弥补错位的方式变形,与通过非接触供电而发热的线圈紧密地接触。因此,容许错位,能够不在车辆10设置冷却构造而直接冷却受电线圈11,得到高的冷却能力。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得到一种非接触供电***1,其在车辆10和停车站20为可相对移动的关系时,在定位上不需要时间,而能适当地冷却通过非接触供电发热的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
(第6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或同等的构成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1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的传热装置30的构成图。
在第6实施方式中,如在图11中所示,传热装置30的膨缩部件36和冷媒注入装置37的构成与第5实施方式不同。此外,与第3实施方式一样地,膨缩部件36包含于可挠性传热部件32。
第6实施方式中的膨缩部件36是由弹性体等构成的拱形状的管体,具有非磁性和非导电性。膨缩部件36保持通过冷媒的注入而接触受电线圈11的形状,如果未注入冷媒,那么如图11的虚线所示地收缩,变得与受电线圈11非接触。本实施方式的膨缩部件36,它的一对脚部40a、40b用粘结剂31a粘结在朝着供电线圈21上的相对面21a上。
膨缩部件36具有冷媒的注入口41和排出口42。注入口41设置在膨缩部件36的一方的端部的脚部40a。排出口42设置在膨缩部件36的另一方的端部的脚部40b。注入口41和排出口42是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树脂成型零件,可与冷媒注入装置37连接。冷媒注入装置37经由冷媒循环线44a而连接至注入口41,经由冷媒循环线44b而连接至排出口42。
冷媒注入装置37与自来水管连接,并且具有压送冷媒的未图示的泵。在冷媒循环线44b中,设有用冷媒使膨缩部件36膨胀的调节阀45。调节阀45通过使用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树脂成型零件,或者与由于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之间的非接触供电而电磁场发生的区域(受电线圈11或其附近)相比靠外侧设置,从而不妨碍非接触供电的电磁场的形成,并且不会通过涡电流而发热。另外,在冷媒循环线44b中,在与调节阀45相比靠下游侧,设有测量冷媒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6。另外,在冷媒循环线44b中,在与调节阀45相比靠下游侧,连接有排出冷媒的冷媒排出线51。在冷媒排出线51中,设有开闭流路的电磁阀52。此外,电磁阀52也可以时常微开,而将加热的冷媒的一部分排出,进行来自自来水管的冷媒的一部分的更换。
冷媒注入装置37将经由冷媒循环线44b从排出口42排出的冷媒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冷媒循环线44a而从注入口41注入,并使冷媒循环。第6实施方式的传热装置30具有与温度传感器46的测量结果相应而控制冷媒注入装置37的驱动的控制装置47。控制装置47如果判定温度传感器46的测量结果超过预先规定的阈值,那么以使冷媒注入装置37的泵的驱动转速上升、提高冷媒的流速的方式来控制。
根据上述构成的第6实施方式,能将冷媒注入的膨缩部件36压在受电线圈11而冷却。膨缩部件36即使在处于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大概对正但是伴有错位那样的位置的情况下,也由于冷媒的注入而膨胀,可以弥补错位的方式自如地变形,能与受电线圈11紧密接触。因此,容许车辆10和停车站20的错位,能直接冷却受电线圈11,能得到高的冷却能力。
另外,根据第6实施方式,膨缩部件36具有冷媒的注入口41和排出口42,传热装置30具有冷媒注入装置37,其连接至注入口41和排出口42,将从排出口42排出的冷媒的至少一部分从注入口41注入,并使冷媒循环。根据该构成,由于注入膨缩部件36的冷媒时常流动,因而在接触受电线圈11的部分不会热量不流通而冷却能量降低,能经过长时间而冷却车辆10。此外,所谓车辆10,指的是用于非接触供电的装置内设置在车辆10的装置,即,受电线圈11和经由传热板31热连接的受电电路12或蓄电池13。
因此,即使在非接触供电经过长时间的情况下,例如,也不需要如第5实施方式那样,冷媒注入装置37间歇性地开闭电磁阀49,转换冷媒的排出和注入而更换内部的冷媒这样的操作。另外,在冷媒的温度升温的情况中,由于控制装置47以提高冷媒的流速的方式控制冷媒注入装置37的驱动,因而能可靠地抑制热的不流通,并且促进冷媒的一部分的更换,而降低冷媒的温度。
此外,作为第6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能采用如在图12中示出的构成。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传热装置30的变形例的构成图。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或同等的构成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12中示出的传热装置30中,膨缩部件36的排出口42和冷媒注入装置37未连接,冷却循环线44b直接连结至排水。根据该构成,能通过冷媒注入装置37从膨缩部件36的注入口41注入冷媒,同时从排出口42排出冷媒。在从自来水管能丰富地得到水的情况中,通过不这样使冷媒循环,而是全部排水,从而能时常地一定地维持冷却能力,而经过长时间冷却车辆10。此外,由于从排出口42排出的冷媒全部被排水,因而也不需要设置电磁阀52(参照图11)。
(第7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或同等的构成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3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传热装置30的构成图。图14A、图14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传热装置30的动作的构成图。此外,在图14A、图14B中,符号11b示出受电线圈11的内部的线圈(卷线),符号21b示出供电线圈21的内部的线圈(卷线)。
在第7实施方式中,如在图13中所示,传热装置30的膨缩部件36和冷媒注入装置37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此外,与第3实施方式一样地,膨缩部件36包含于可挠性传热部件32。
第7实施方式中的膨缩部件36是由弹性体等构成的棒形状的管体,具有非磁性和非导电性。膨缩部件36保持通过冷媒的注入而接触受电线圈11的形状,如果冷媒未注入,那么如图13的虚线所示收缩,变得与受电线圈11非接触。该膨缩部件36与上述的第5实施方式一样地具有冷媒的流入口和排出口共同化的注入排出口43。
第7实施方式的膨缩部件36在互相不同的位置设置多个。膨缩部件36矩阵状或同心圆状地配置在供电线圈21的相对面21a上,其底部用粘结剂31a粘结。冷媒注入装置37分开独立地进行相对于多个膨缩部件36的冷媒的注入。该冷媒注入装置37对每个膨缩部件36具有冷媒流通线48、电磁阀49、冷媒排出线51、电磁阀52。
第7实施方式的传热装置30具有与对着供电线圈21的受电线圈11的大小相应而控制冷媒注入装置37的驱动的控制装置50。控制装置50通过将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作为天线而挪用至信号传送,从而令车辆10和停车站20的无线通信成为可能,通过无线通信将与搭载在车辆的受电线圈11的大小相关的信息发送接收,与受电线圈11的大小相应而控制冷媒注入装置37的驱动。
受电线圈11、供电线圈21的大小只要可以非接触供电就是任意的,如在图14A中所示,存在受电线圈11比供电线圈21小的情况,另外,如在图14B中所示,也存在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为相等的大小的情况。控制装置50通过车辆10和停车站20的无线通信,取得与受电线圈11的大小相关的信息,并特别指定与受电线圈11的相对面11a的外缘部(更详细地,装置内部的线圈11b)相对的膨缩部件36,以注入冷媒至该膨缩部件36的方式控制冷媒注入装置37的驱动。此外,将与受电线圈11的大小相关的信息传达至控制装置50的方法不限于无线通信,也可以例如车辆10的驾驶员通过按钮操作而输入至控制装置50。
例如,如在图14A中所示,在受电线圈11比供电线圈21小的情况下,相对于设置在相对面21a的中央部的膨缩部件36而注入冷媒,并且相对于设置在相对面21a的外缘部的膨缩部件36而不注入冷媒。设置在相对面21a的中央部的膨缩部件36由于与线圈11b(卷线)相对,因而冷却效率高。另一方面,设置在相对面21a的外缘部的膨缩部件36由于与受电线圈11未接触,因而通过不注入冷媒至该膨缩部件36,从而能抑制无用的冷媒的消耗和能量消耗。
另外,例如,如在图14B中所示,在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为相等的大小的情况下,相对于设置在相对面21a的外缘部的膨缩部件36而注入冷媒,并且相对于设置在相对面21a的中央部的膨缩部件36而不注入冷媒。设置在相对面21a的外缘部的膨缩部件36由于与线圈11b(卷线)相对,因而冷却效率高。另一方面,设置在相对面21a的中央部的膨缩部件36由于与线圈11b(卷线)不相对(与线圈11b的中心部相对),因而冷却效率比设置在外缘部的膨缩部件36更低。因此,通过不注入冷媒至该膨缩部件36,从而能抑制无用的冷媒的消耗和能量消耗。此外,在图14B中,设想了轮状的线圈11b(卷线),但是其他形式的线圈的情况,与线圈的形式相应而选择与发热大的线圈11b的部位相当的膨缩部件36来注入冷媒即可。
根据上述构成的第7实施方式,能将冷媒注入的膨缩部件36压着受电线圈11而冷却受电线圈11。膨缩部件36即使在处于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大概对正但是伴有错位那样的位置的情况下,也由于冷媒的注入而膨胀,可以弥补错位的方式自如地变形,能与受电线圈11紧密接触。因此,容许车辆10和停车站20的错位,能直接冷却受电线圈11,能得到高的冷却能力。
即,根据本发明,即使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相对位置未固定,膨缩部件也通过冷媒的注入而膨胀并以弥补错位的方式变形,并且与通过非接触供电而发热的线圈紧密地接触。因此,容许错位,能直接冷却线圈,得到高的冷却能力。
另外,根据第7实施方式,膨缩部件36在互相不同的位置设置多个,传热装置30具有分开独立地进行相对于多个膨缩部件36的冷媒的注入的冷媒注入装置37。根据该构成,即使在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的大小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将膨缩部件36推碰至受电线圈11的发热部(线圈11b)而有效地进行冷却。另外,不注入冷媒至配置在未接触受电线圈11或者未对着发热部(线圈11b)的冷却效率低的部分的膨缩部件36,从而能抑制无用的冷媒的消耗或能量消耗。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自来水作为注入膨缩部件36的冷媒而示例,但是只要是非磁性且导电性低的东西,无论冷媒的种类,例如,即使是气体、液体、凝胶体等也可以。冷媒优选为特别地热容量大的东西,能适宜地使用液体或凝胶体。另外,在将本***设置在寒冷地方的情况中,冷媒优选地使用乙二醇等不冻液、将不冻液混合至水的东西、或者油等凝固点低的东西。
另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膨缩部件36推碰至受电线圈11的相对面11a的构成,但是受电线圈11的接触位置不在相对面11a也可以。例如,即使将膨缩部件36推碰至受电线圈11的侧面,受电线圈11的冷却也是可能的。但是,该情况下,由于不能将膨缩部件36收在供电线圈21的相对面21a上而配置,因而需要比上述实施方式稍大的设置空间。
另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热装置30冷却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两方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是冷却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的任一方的构成。例如,如果将图1中示出的第6实施方式的膨缩部件36的脚部40a、40b固定在供电线圈21的外侧的路面2,那么能仅冷却受电线圈11。
另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经由传热板31冷却受电电路12或蓄电池13的构成,但是在不需要冷却受电电路12或蓄电池13的情况中,也可以是传热板31省略而传热装置30仅冷却受电线圈11的构成。
另外,例如,在上述第1至第7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从地上的停车站20供电而供电至车辆10的底部,但是不关心供电的方向性。例如,也可以从壁供电至车辆10的侧部或者前部或者后部,并且也可以从顶棚供电至车辆10的车顶部。
另外,例如,在上述第1至第7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受电装置在车辆10且供电装置在停车站20的情况,但是不限于该构成。也可以是例如受电装置在停车站20、供电装置在车辆10。另外,本发明也能适用于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的至少任意一个是车辆、是船舶或潜水艇、航空器等的移动体。
另外,例如,虽然本发明通过与可容许大的错位的磁场共振的非接触供电组合而特别地发挥效果,但是即使与电磁感应方式等其他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组合,也能将通过非接触放电发生的热放热。另外,供电线圈21的大小、形式、形状只要非接触供电可能就是任意的,即使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大小、形式、形状不同也可以。可挠性传热部件32配置在不妨碍非接触供电的位置,即,隔开不影响电磁场A的距离而包围受电线圈11和供电线圈21的位置即可。
在上面,参考附图同时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个构成构件的各形状或组合等仅仅是一个示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基于设计要求等作出各种变更。
另外,虽然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传热板31是将在受电线圈11发生的热的传导(热传导)作为主要功能的平板状的传热部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的传热板31不限于平板状,例如散热片那样多个放热翅片(放热肋)直立设置在板状部位的块状的传热部件或者铝箔那样薄状的传热部件也可以。例如,在本发明的传热板31为具备放热翅片的形状的情况中,能够提高在受电线圈11发生的热的放热效果,所以能冷却受电线圈11。
此外,本发明中的受电线圈11、供电线圈21不仅包含以线圈形状缠绕的电线件和卷芯、共振用电容器,也包含用于将电线件保持为线圈形状的卷框架和压框架、填充件、用于电气地连接共振用电容器的电线和用于保持共振用电容器的保持件、用于保护这些的外壳等、以及用于使受电线圈11或供电线圈21机构地发挥功能的要素。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传热装置30也可以是停车站(供电装置)20的一部分。在传热装置30是停车站(供电装置)20的一部分的情况中,停车站(供电装置)20也可以具备在上述实施方式记载的传热装置30所具备的可挠性传热部件32等构成要素。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谓可挠性传热部件32伸缩的垂直方向,不限定于相对于车辆10的移动自如方向是严格地90°。在可挠性传热部件32伸出时,预先规定可挠性传热部件32接触带有车侧的热的构成要素(传热板31或受电线圈)的角度,并且只要可挠性传热部件32的伸缩方向在该角度范围内,就能视为向垂直方向的伸缩。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得到一种传热装置、供电装置和非接触供电***,是在车辆和停车站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在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处于相对移动自如的关系时,在定位上不需要时间,而能将通过非接触供电发生的热、即发热的线圈适当地放热。
符号说明
1 非接触供电***
10 车辆(受电装置)
11 受电线圈
11a 相对面
20 停车站
21 供电线圈
30 传热装置
31 传热板
32 可挠性传热部件
33 金属管
35 弹簧部件
36 膨缩部件
37 冷媒注入装置(冷却水注入装置)。

Claims (15)

1.一种传热装置,是在至少一方移动自如的非接触供电用的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之间传递热的传热装置,
所述传热装置将通过所述非接触供电发生的热从所述受电装置和所述供电装置中的一方传热至另一方,具有可挠性传热部件,该可挠性传热部件具有在所述移动自如的方向上倾倒自如的性质、或者在所述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伸缩自如的性质中的至少一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电装置和所述供电装置分别具有进行所述非接触供电的线圈,
所述传热装置具有:传热板,其设置在所述受电装置和所述供电装置中的一方的所述线圈的周围,以及
所述可挠性传热部件,其直立设置在所述受电装置和所述供电装置中的另一方的所述线圈的周围,并与所述传热板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挠性传热部件包含金属刷毛,
所述金属刷毛植入冷媒所流通的金属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挠性传热部件包含弹簧部件,
所述弹簧部件对冷媒所流通的金属管向所述传热板施力。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性传热部件包含通过冷媒的注入而接触所述传热板的膨缩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缩部件包含棒状的管体和拱状的管体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电装置和所述供电装置中的一方是车辆,
所述受电装置和所述供电装置中的另一方是所述车辆所停车的停车站。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缩部件具有非磁性和非导电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缩部件设置于在所述非接触供电时所述线圈彼此相对的相对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缩部件具有所述冷媒的注入口和排出口共同化的注入排出口,所述传热装置具有连接至所述注入排出口而转换所述冷媒的注入和非注入的冷媒注入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构成:所述膨缩部件具有所述冷媒的注入口和排出口,所述传热装置具有冷媒注入装置,其连接至所述注入口而注入冷媒,同时从所述排出口排出冷媒。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缩部件具有所述冷媒的注入口和排出口,所述传热装置具有冷媒注入装置,其连接至所述注入口和所述排出口而将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所述冷媒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注入口注入,并使所述冷媒循环。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缩部件在互相不同的位置设置多个,所述传热装置具有分开独立地进行相对于多个所述膨缩部件的所述冷媒的注入的冷媒注入装置。
14.一种供电装置,是在与受电装置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装置中具有传热装置的供电装置,该传热装置将通过所述非接触供电发生的热从至少一方移动自如的所述受电装置和所述供电装置中的一方传热至另一方,
所述传热装置具有可挠性传热部件,其具有在所述移动自如的方向上倾倒自如的性质、或者在该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伸缩自如的性质中的至少一方。
15.一种非接触供电***,是在至少一方移动自如的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的非接触供电***,
具有将通过所述非接触供电发生的热从所述受电装置和所述供电装置中的一方传热至另一方的传热装置,
所述传热装置具有可挠性传热部件,其具有在所述移动自如的方向上倾倒自如的性质、或者在该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伸缩自如的性质中的至少一方。
CN201480007408.XA 2013-02-08 2014-02-07 传热装置、供电装置和非接触供电*** Active CN1049565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3761 2013-02-08
JP2013-023761 2013-02-08
JP2013238711A JP6171880B2 (ja) 2013-11-19 2013-11-19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2013-238711 2013-11-19
PCT/JP2014/052962 WO2014123234A1 (ja) 2013-02-08 2014-02-07 伝熱装置、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6568A CN104956568A (zh) 2015-09-30
CN104956568B true CN104956568B (zh) 2017-06-23

Family

ID=51299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7408.XA Active CN104956568B (zh) 2013-02-08 2014-02-07 传热装置、供电装置和非接触供电***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54709B2 (zh)
CN (1) CN104956568B (zh)
DE (1) DE112014000735T5 (zh)
WO (1) WO20141232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403548D0 (en) * 2014-02-28 2014-04-16 Bombardier Transp Gmbh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pad comprising a stationary part and a moveable part
CN104684358B (zh) * 2015-01-31 2017-06-27 深圳市泰金田科技有限公司 地埋式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装置的散热***
CN107921400B (zh) 2015-06-10 2020-10-27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调传热能力的连续流动反应器
DE112016003866T5 (de) 2015-08-25 2018-05-17 Ihi Corporation Spuleneinrichtung und Spulensystem
US20170136887A1 (en) * 2015-11-13 2017-05-18 NextEv USA, Inc. Electric vehicle aerial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US10632852B2 (en) 2015-11-13 2020-04-28 Nio Usa, Inc. Electric vehicle optical charg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US10532663B2 (en) 2015-11-13 2020-01-14 Nio Usa, Inc. Electric vehicle overhead charg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CN108321935A (zh) * 2016-04-26 2018-07-24 吴彬 无线输电的供电装置工作期间的冷却方法
US10756572B2 (en) * 2016-05-20 2020-08-25 Lear Corporation Wireless charging pad having coolant assembly
JP6379135B2 (ja) * 2016-06-23 2018-08-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輸送機器
JP6475684B2 (ja) * 2016-11-22 2019-02-27 株式会社Subaru コイルユニット
US10245963B2 (en) 2016-12-05 2019-04-02 Lear Corporation Air cooled wireless charging pad
DE102017101583A1 (de) * 2017-01-26 2018-07-26 Bombardier Primove Gmbh Empfang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JP6766690B2 (ja) * 2017-02-28 2020-10-14 株式会社Ihi 地上側給電装置
CN110226209B (zh) 2017-06-22 2022-04-15 株式会社Ihi 线圈装置
DE102017115642B3 (de) 2017-07-12 2018-07-1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lektrischen Laden von Elektrofahrzeugen
DE102017117418A1 (de) * 2017-08-01 2019-02-07 Feaam Gmbh Primärseitige Ladevorrichtung, sekundärseitige Lade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Laden einer Batterie für ein Fahrzeug mit einem elektrischen Antrieb
DE102018200252A1 (de) * 2018-01-10 2019-07-11 Audi Ag Induktive Ladeanordnung für einen Fahrzeugakkumulator
DE102018201704A1 (de) * 2018-02-05 2019-08-08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Induktionsladevorrichtung
DE102018208628A1 (de) * 2018-05-30 2019-12-05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Induktionsladevorrichtung
CN110588275B (zh) * 2018-06-12 2022-07-22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热装置及具有所述导热装置的车辆
DE102018216435A1 (de) * 2018-09-26 2020-02-20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Induktive Ladevorrichtung mit Kühlung
CN110060860B (zh) * 2019-05-23 2023-07-21 合肥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线圈结构
CN110281789A (zh) * 2019-05-28 2019-09-27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于高功率无线充电的源端分级冷却控制***及控制方法
US11227712B2 (en) * 2019-07-19 2022-01-18 Nucurrent, Inc. Preemptive thermal mitigation for wireless power systems
US11271430B2 (en) 2019-07-19 2022-03-08 Nucurrent,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with extended wireless charging range
DE102019130089A1 (de) * 2019-11-07 2021-05-1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m induktiven Laden einer Fahrzeugbatterie
KR20210061718A (ko) * 2019-11-20 2021-05-28 에스케이씨 주식회사 무선충전 패드, 무선충전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 자동차
CN112820044B (zh) * 2021-01-14 2022-06-17 深圳市易捷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备用电源的智能商用支付终端
CN113183829B (zh) * 2021-03-24 2022-12-30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装置及方法
AT525921A1 (de) * 2022-05-11 2023-07-15 Avl List Gmbh Ladevorrichtung für fahrzeug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15390A1 (en) * 1994-12-02 1996-06-05 Hughes Aircraft Company Inductive charger field shaping using nonmagnetic metallic conductors
CN1186366A (zh) * 1996-08-07 1998-07-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
JP2012130177A (ja) * 2010-12-16 2012-07-05 Hitachi Maxell Energy Ltd 充電システム、受電装置を備えた電気機器、及び給電装置を備えた充電器
CN102610838A (zh) * 2012-03-22 2012-07-25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热管理***、燃料电池***及具有该***的车辆
JP2012147634A (ja) * 2011-01-14 2012-08-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動車両の充電装置
CN202695109U (zh) * 2012-07-06 2013-01-23 爱华特(广州)通讯有限公司 一种矩形免定位无线充电器用发射线圈绕组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7472A (en) * 1980-10-20 1982-08-31 Lemelson Jerome H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rging a battery in a vehicle
EP2485349A4 (en) * 2009-10-02 2017-08-02 Panasonic Corporation Power distribution device and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using same
US20110204845A1 (en) * 2010-02-25 2011-08-25 Evatra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uctively transferring ac power and self alignment between a vehicle and a recharging station
US8800738B2 (en) * 2010-12-28 2014-08-12 Tdk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feeder and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JP2012156083A (ja) 2011-01-28 2012-08-16 Kojima Press Industry Co Ltd 車両搭載受電装置
JP2012216569A (ja) * 2011-03-31 2012-11-08 Equos Research Co Ltd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2222956A (ja) * 2011-04-08 2012-11-1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側コイルユニット、設備側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DE102011077427A1 (de) * 2011-06-10 2012-12-1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adevorrichtung und Ladeverfahren mit schwimmender Ladeeinheit
US9637014B2 (en) * 2011-06-28 2017-05-02 Wireless Ev Charge, Llc Alignment, ver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high power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s
GB2491673A (en) * 2012-01-25 2012-12-12 Looped Power Ltd System to generate power from hydrostatic pressure changes
WO2014008423A2 (en) * 2012-07-06 2014-01-09 Genther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oling inductive charging assemblies
JP5938288B2 (ja) * 2012-07-19 2016-06-22 株式会社日立パワ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無線給電装置
US9304042B2 (en) * 2013-01-18 2016-04-05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suitable for source resonator of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system
DE102013103157A1 (de) * 2013-03-27 2014-10-02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ontaktloses Aufladen eines elektrischen Energiespeichers eines Kraftfahrzeugs
KR102161826B1 (ko) * 2013-11-13 2020-10-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압 컨버터,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15390A1 (en) * 1994-12-02 1996-06-05 Hughes Aircraft Company Inductive charger field shaping using nonmagnetic metallic conductors
CN1186366A (zh) * 1996-08-07 1998-07-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
JP2012130177A (ja) * 2010-12-16 2012-07-05 Hitachi Maxell Energy Ltd 充電システム、受電装置を備えた電気機器、及び給電装置を備えた充電器
JP2012147634A (ja) * 2011-01-14 2012-08-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動車両の充電装置
CN102610838A (zh) * 2012-03-22 2012-07-25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热管理***、燃料电池***及具有该***的车辆
CN202695109U (zh) * 2012-07-06 2013-01-23 爱华特(广州)通讯有限公司 一种矩形免定位无线充电器用发射线圈绕组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23234A1 (ja) 2014-08-14
US9854709B2 (en) 2017-12-26
DE112014000735T5 (de) 2015-10-22
CN104956568A (zh) 2015-09-30
US20150327405A1 (en) 2015-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56568B (zh) 传热装置、供电装置和非接触供电***
CN106030978B (zh) 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
US10033072B2 (en) Fluid-cooled battery module containing battery cells
CN104823302B (zh) 蓄电装置
US10784035B2 (en) Coil device and coil system
CN207938755U (zh) 液冷管路和电源装置
CN108886213A (zh) 包含布置在接触元件上的热容元件的插式连接件
CN109076717A (zh) 使用液体冷却的充电连接器
CN205900742U (zh) 动力电池和具有其的汽车
CN105846531A (zh) 智能热能回收利用装置及空调***
CN206193565U (zh) 一种蓄电池的恒温控制装置
CN106992351A (zh) 带冷却的车辆天线总成
CN107959090A (zh)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
JP2012156083A (ja) 車両搭載受電装置
KR20170066732A (ko) 차량용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JP6171971B2 (ja) 伝熱装置、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CN203423237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板及使用其的动力电池
CN207602734U (zh)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
JP2016013033A (ja) 異物除去装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の地上側設備、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ES2659587T3 (es) Conjunto formado por un calentador de agua que consta de un cuerpo de calentamiento que comprende un volumen de agua y al menos un generador de un módulo inductivo dedicado a un aparato eléctrico
CN208923319U (zh) 一种快速预热电池及电动汽车和无人机
US20200139829A1 (en) Inductive charging system with modular underground protection
CN106329024B (zh) 锂电池组件
CN106329003B (zh) 锂电池组件
KR101168328B1 (ko) 열전달효율을 높인 잠열 축열 용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