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5353A - 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 - Google Patents

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5353A
CN104955353A CN201480001709.1A CN201480001709A CN104955353A CN 104955353 A CN104955353 A CN 104955353A CN 201480001709 A CN201480001709 A CN 201480001709A CN 104955353 A CN104955353 A CN 1049553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olding section
section
component
patch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17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久间哲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4955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53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实现下部固定部件的结构的简化、零件数量的削减以及强度的提高,并且简易且可靠地进行下部固定部件彼此的连结和滑块的上拉。下部固定部件(10)的卡合部件(13)由以下部分构成:包括***部(143)和收纳部(142)的基体侧部件(14);盖侧部件(15),包括形成有圆柱部(154)的***部(153)以及与卡合部件(13)的收纳部(142)一起形成弹性体收纳空间(S)的收纳部(152);以及收纳于弹性体收纳空间(S)的弹性体(16),箱体部(18)在***孔(20)内形成卡合部(201),***孔(20)具有能够供卡合部件(13)的***部(143、153)的组装体以卡合部(154)与卡合部(201)的重合点为中心旋转的内部空间,在两卡合部(154、201)重合的时刻,第一元件(4a、4b)成为能够上拉滑块(7)的配置。

Description

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使如下操作变得可靠且简便的连结用具的结构,所述操作是用于将在敞开型拉链的纵长方向的一端侧所具有的下部固定部件彼此连结的操作。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用于夹克等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已经公知了本申请的申请人所开发的涉及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的发明(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其中,使用在专利文献1中标注的标记来对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进行说明。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构成为,在配置于一个纵带2的纵长方向的端部的下部固定部件10上设置有***部12、卡合突起部14、沿纵带2的厚度方向移位的卡定部15、以及操作该卡定部15的操作部16,在配置于另一个纵带3的纵长方向的端部的下部固定部件11上,在***孔28内形成能够与上述卡合突起部14卡合的卡合槽31,进而设置有包括保持架部27的箱体部26,保持架部27具有能够与上述卡定部15卡合的凹部41。
使用专利文献2的图3所示的标记来对该专利文献2的图3所示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进行说明。上述专利文献2的图3所示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构成为,将穿设有圆形孔的板簧2以与沿着纵带的宽度方向的表面平行的方式设置于箱体内部,在***到该箱体内部的***部3设置能够与板簧的圆形孔卡合的圆形突起4,一边用右手握持开放侧纵带的***部3的基部,一边用手指来操作设置于箱体的杆6,由此使板簧2移位,从而能够进行***部3与箱体的连结及其解除。
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3所示,还公知了其他人开发的滑动型拉链用打开工具。使用在上述专利文献3中标注的标记来对该滑动型拉链用打开工具进行说明。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构成为,在配置于一个纵带的纵长方向的端部的下部固定部件上设置箱体部1,通过轴棒8将锁定部件5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装配于该箱体部1,该锁定部件5在末端具有钩爪6,并且通常时以钩爪6与箱体1的***孔4的内表面抵接的方式被施力,在配置于另一个纵带的纵长方向的端部的下部固定部件上设置具有钩爪11的卡合部10。并且,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构成为,通过使卡合部10***到箱体部1的***孔4中,上拉锁定部件5的末端,使锁定部件5的钩爪6与***部10的钩爪11卡合,通过将卡合部10从***孔4强力地拉出,使锁定部件5以旋转轴8为中心旋转,而使钩爪6远离***部10的钩爪11,从而将两者的卡合解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57257号专利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技报号码第2012-502257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平2-5028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这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的结构中,由于卡定部是与卡合突起部分开地设置的结构,因此具有卡合突起部的下部固定部件的结构复杂。而且,在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1中,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通过使卡定部从经由连结部与基部连结的可动部的端部伸出而形成了卡定部,因此,认为存在以下不良情况:连结基部与可动部的连结部相对较薄,因此强度不高,会由于来自外部的力的附加和时效劣化等而破损。进而,在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1中,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在另一个下部固定部件中也需要收纳用于将卡合突起部保持在箱体的***孔内的摆动部件,认为存在另一个下部固定部件的构成零件的数量增加的不良情况。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2中,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构成为卡定部与可动部通过齿轮齿啮合,通过按压或分离可动部而使卡定部可动,但是认为在这样的卡定部的结构中存在容易发生故障的不良情况。
另外,由于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为在箱体的***孔内配置板簧且包括用于操作该板簧的杆的结构,因此认为存在具有箱体部的下部固定部件的结构复杂化的不良情况。进而,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中,为了进行结构卡定部与箱体部内的卡定槽的卡合及其解除,而需要操作杆,因此认为还存在如下不良情况:作为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整体的操作变得烦杂,手不方便的人难以使用。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滑动型拉链用打开工具为如下结构:通过使轴棒贯穿箱体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轴支承锁定部件,用于使锁定部件可动的弹性体收纳在箱体内,因此具有零件的数量增多并且结构也变得复杂的不便。另外,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滑动型拉链用打开工具由于用于将锁定部件轴支承于箱体的轴棒细且强度不高,因此存在由于来自外部的力的附加和时效劣化等而容易破损的不良情况。进而,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滑动型拉链用打开工具中,如专利文献3的图1、图4、图8的单点划线所示,卡合部构成为从在滑块的移动方向上开口的***孔***并拔出,与本申请的申请人的一系列的发明相比,向箱体部的***方向不同。因此,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滑动型拉链用打开工具不会成为构思本申请的发明时的动机。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能够将卡合突起部和用于卡定卡合突起部的卡定部统一,实现双方的下部固定部件的结构的简化和构成零件的数量的削减,能够提高双方的下部固定部件的强度,并且简易且可靠地进行下部固定部件彼此的连结及其解除和滑块的上拉操作。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方面所记载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构成为具有:第一部件,配置于第一纵带的一个纵长方向端部,具有向滑块的***部;以及第二部件,配置于第二纵带的一个纵长方向端部,具有***孔在上述第一部件侧开口的箱体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部件具有卡合部件,上述卡合部件由以下部分构成:基体侧部件,包括向上述第二部件侧延伸且***到上述***孔内的第一***部以及设置于上述纵带的厚度方向侧的第一弹性体收纳部;盖侧部件,组装于上述基体侧部件,包括向上述第二部件侧延伸且***到上述***孔内的第二***部、形成于该第二***部的第一卡合部、以及通过与上述第一弹性体收纳部组合而形成弹性体收纳空间的第二弹性体收纳部;以及弹性体,收纳于上述弹性体收纳空间内,对上述基体侧部件和上述盖侧部件向远离的方向施力,上述第一卡合部构成为,通过向抵抗作用力的方向按压上述弹性体,使得从上述基部侧部件的与盖侧部件相反侧的外表面到上述盖侧部件的与基体侧部件相反侧的外表面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相对地减小,上述第一卡合部的位置移位,上述第二部件的箱体部在上述***孔内具有能够与上述盖侧部件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上述***孔具有能够使上述卡合部件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组装体从预定方向***直至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重合的深度,并且具有这样的内部空间:能够在上拉上述滑块时,使上述***部的组装体以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重合的重合点为旋转中心在与上述滑块的厚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内旋转,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二卡合部设定在这样的位置:在该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重合的时刻,成为能够上拉上述滑块的状态。
在第二方面所记载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中,上述第一部件构成为,通过向抵抗作用力的方向按压上述弹性体,使上述卡合部件在上述第一纵带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相对地减小,上述第一卡合部的位置移位,关于上述第二部件的箱体部,通过向抵抗上述弹性体的作用力的方向按压上述卡合部件,使上述第一卡合部移位,从而能够将上述卡合部件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组装体***到上述***孔中,在将上述卡合部件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组装体***到上述***孔中并使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重合时,通过使上述第一卡合部朝向上述第二卡合部沿着与上述弹性体的作用力相同的方向移位,使得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卡合,通过使上述第一卡合部以远离上述第二卡合部的方式向抵抗上述弹性体的作用力的方向移位,将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解除,并且,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二卡合部设定在这样的位置:在该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重合的时刻,成为能够上拉上述滑块的状态。
在第三方面所记载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中,上述第一部件构成为,通过向抵抗作用力的方向按压上述弹性体,使上述卡合部件在上述第一纵带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相对地减小,上述第一卡合部的位置移位,关于上述第二部件的箱体部,通过向抵抗上述弹性体的作用力的方向按压上述卡合部件,使上述第一卡合部移位,从而能够将上述卡合部件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组装体***到上述***孔中,在将上述卡合部件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组装体***到上述***孔中并使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重合时,通过使上述第一卡合部朝向上述第二卡合部沿上述第一纵带的厚度方向移位,使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卡合,通过使上述第一卡合部以远离上述第二卡合部的方式沿上述第一纵带的厚度方向移位,将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解除,并且,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二卡合部设定在这样的位置:在该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重合的时刻,成为能够上拉上述滑块的状态。
这里,“弹性体”例如是螺旋弹簧或橡胶部件。组装有“卡合部件”中的“盖侧部件”的第二***部以外的部位特别是具有第二弹性体收纳部的部位和“基体侧部件”的第一***部以外的部位的部分作为操作部发挥功能。所谓“从预定方向”例如是指从相对于第二纵带的宽度方向成为斜下方的方向,例如作为斜下方的倾斜角度大约为7度。例如通过手等握持或按压基部侧部件和盖侧部件双方的操作,来进行向抵抗作用力的方向按压弹性体的动作。在这里,所谓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重合”,包括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的情况、以及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不卡合而沿纵带的厚度方向重叠的情况两种。
由此,握持卡合部件的***部以外的部位,成为卡合部件的厚度方向的最大尺寸比箱体部的***孔的沿纵带的纵长方向的内径尺寸小的状态,使卡合部件的第一***部与第二***部的组装体***到箱体部的***孔中,保持该状态,使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前进到该***孔的里侧,在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重合时,停止卡合部件的***部以外的部位的握持,由此,卡合部件的厚度方向的最大尺寸恢复到与箱体部的***孔的沿着纵带的纵长方向的内径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第一卡合部朝向第二卡合部移位,卡合部件的第一***部与第二***部的组装体和***孔的内侧面抵接,并且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然而,只通过卡合部件的握持及其解除这样的操作,以能够上拉滑块的状态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连结。并且,为了从第二部件的箱体部的***孔取下第一部件的卡合部件,只通过握持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以外的部位,使卡合部件的厚度方向的最大尺寸再次比箱体部的***孔的沿着纵带的纵长方向的内径尺寸小,第一卡合部向远离第二卡合部的方向移位,从而解除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因此,只进行在握持着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以外的部位的状态下从箱体部的***孔拔出卡合部件的动作即可。
另一方面,握持卡合部件的***部以外的部位,成为卡合部件的厚度方向的最大尺寸比箱体部的***孔的沿着纵带的纵长方向的内径尺寸小的状态,使卡合部件的第一***部与第二***部的组装体***到箱体部的***孔中,保持该状态使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前进到该***孔的里侧,在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重合时,继续握持卡合部件的***部以外的部位,即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不连结,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也处于能够上拉滑块的状态。
另外,第一部件由基体侧部件、盖侧部件和弹性体这样的三个部件构成卡合部件,并进一步在盖侧部件形成第一卡合部,由此能够使第一部件的结构简化,构成第一部件的零件的数量也减少。第二部件只在箱体部的***孔内形成第二卡合部,不需要另外安装用于与第一卡合部卡合的部件,因此第二部件的结构简化,构成第二部件的零件的数量也减少。并且,通过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结构简化,还能够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厚度较厚,来进行提高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强度等的设计。
在第四方面记载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中,上述基体侧部件的第一弹性体收纳部是沿上述纵带的厚度方向呈圆环状突出的形状,上述盖侧部件的第二弹性体收纳部是收纳上述环状突出部的有底的圆孔的形状。
由此,呈圆环状突出的形状的第一弹性体收纳部的全部或一部分***到有底的圆孔形状的第二弹性体收纳部,成为由活塞和有底的缸筒构成的缸的方式,因此,通过收纳于弹性体收纳空间内的弹性体的伸缩,使盖侧部件与基体侧部件相对地远离和接近,所述弹性体收纳空间由第一弹性体收纳部和第二弹性体收纳部形成。然而,能够使形成于盖侧部件的第二***部的第一卡合部移位。
在第五方面记载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中,上述盖侧部件的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箱体部的***孔内的第二卡合部的一方是圆柱部,另一方是能够装配上述圆柱部的圆孔部。
由此,通过圆柱部与圆孔部卡合,使得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容易以圆柱部与圆孔部的卡合点为中心相对地旋转。
在第六方面记载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中,在上述箱体部的***孔的开口端的第二纵带的厚度方向上,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的相反侧设置有第一卡定部,上述第一卡定部的第二卡合部侧的表面与上述箱体部的***孔的内侧面为同一平面,在构成上述卡合部件的基体侧部件的比第一***部靠基板侧的位置,设置有能够与上述第一卡定部卡合的第二卡定部,在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重合时,该第一卡定部与第二卡定部卡合。
由此,通过箱体部的第一卡定部与卡合部件的基体侧部件的第二卡定部卡合,来确保基体侧部件中的与盖侧部件相反侧的表面与第一卡定部的侧面和***孔的与第二卡合部相反侧的内侧侧面抵接的状态。然而,在卡合部件使厚度方向的尺寸恢复时,基体侧部件中的与盖侧部件相反侧的表面和第一卡定部的侧面或***孔的与第二卡合部相反侧的内侧侧面的抵接面成为作用点,能够使第一卡合部朝向与第二卡合部卡合的方向可靠地移位。
在第七方面记载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中,在上述箱体部的***孔的开口端中,在第二纵带的纵长方向的端部侧设置有引导用突起部,上述引导用突起部包括与上述箱体部的***孔在第二纵带的纵长方向的端部侧的内表面相连的表面。
由此,在使卡合部件的第一***部与第二***部的组装体***到箱体部的***孔中时,将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的末端载置(临时放置)于在箱体部的***孔的开口端设置的引导用突起部的表面上,通过使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朝向箱体部的***孔的里侧进一步移动的操作,将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引导到***孔的第二纵带的纵长方向的端部侧的内表面,因此,能够朝向箱体部的***孔的里侧顺畅地***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方面到第七方面记载的发明,握持卡合部件的***部以外的部位,成为卡合部件的厚度方向的最大尺寸比箱体部的***孔的沿纵带的纵长方向的内径尺寸小的状态,使卡合部件的第一***部与第二***部的组装体***到箱体部的***孔中,保持该状态,使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前进到该***孔的里侧,在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重合时,停止卡合部件的***部以外的部位的握持,由此,卡合部件的厚度方向的最大尺寸恢复到与箱体部的***孔的沿着纵带的纵长方向的内径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第一卡合部朝向第二卡合部移位,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仅通过这样的动作,将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以能够上拉滑块的状态连结。并且,为了从第二部件的箱体部的***孔取下第一部件的卡合部件,只通过握持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以外的部位,使卡合部件的厚度方向的最大尺寸再次比箱体部的***孔的沿着纵带的纵长方向的内径尺寸小,第一卡合部向远离第二卡合部的方向移位,从而解除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因此,只进行在握持着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以外的部位的状态下从箱体部的***孔拔出卡合部件的动作即可。因此,能够简便且可靠地进行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连结及其解除的作业。
另外,根据第一方面到第七方面记载的发明,第一部件由基体侧部件、盖侧部件和弹性体这三个零件构成卡合部件,并进一步在盖侧部件形成第一卡合部,由此,能够使结构简化,还能够削减构成这样的第一部件的零件的数量。进而,第二部件只在箱体部的***孔内形成第二卡合部,不需要另外安装用于与第一卡合部卡合的零件,因此,能够使结构简化,还能够削减构成这样的第二部件的零件的数量。并且,通过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结构简化,还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强度提高的设计。并且,即使弹性体破损也容易进行更换,因此作为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整体能够长期使用。
特别是根据第四方面记载的发明,呈圆环状突出的形状的第一弹性体收纳部的全部或一部分***到有底的圆孔形状的第二弹性体收纳部,成为缸的构成,因此,通过收纳于弹性体收纳空间内的弹性体的伸缩,使盖侧部件与基体侧部件相对地远离和接近,由此能够使形成于盖侧部件的第二***部的第一卡合部移位,所述弹性体收纳空间由第一弹性体收纳部和第二弹性体收纳部形成。因此,仅通过握持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以外的部位,特别是形成有第一、第二弹性体收纳部的部位的中心,或停止该握持,就能够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成为卡合状态或解除其卡合状态。另外,通过使构成第一弹性体收纳部的圆环状的突出部的厚度为所需要的尺寸,或使构成第二弹性体收纳部的圆孔部的周缘的厚度为所需要的尺寸,来确保第一弹性体收纳部和第二弹性体收纳部的强度,进而确保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整体强度。
特别根据第五方面记载的发明,通过圆柱部与圆孔部卡合,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容易以圆柱部和圆孔部的卡合点为中心而相对地旋转,因此,在上拉滑块时,能够使第一部件顺畅地向第二部件侧旋转。
特别根据第六方面记载的发明,通过箱体部的第一卡定部与卡合部件的基体侧部件的第二卡定部卡合,来确保基体侧部件中的与盖侧部件相反侧的表面与第一卡定部的侧面和***孔的与第二卡合部相反侧的内侧侧面抵接的状态。因此,在卡合部件使厚度方向的尺寸恢复时,基体侧部件中的与盖侧部件相反侧的表面和第一卡定部的侧面或***孔的与第二卡合部相反侧的内侧侧面的抵接面成为作用点,能够使第一卡合部朝向与第二卡合部卡合的方向可靠地移位。然而,例如在基体侧部件中的与盖侧部件相反侧的表面和***孔的与第二卡合部相反侧的内侧侧面之间存在间隙,在卡合部件使厚度方向的尺寸恢复时,不能使第一卡合部朝向与第二卡合部卡合的方向适当地移位,能够防止产生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不良。
特别根据第七方面记载的发明,在使卡合部件的第一***部与第二***部的组装体***到箱体部的***孔中时,将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的末端载置于在箱体部的***孔的开口端设置的引导用突起部的表面上,通过使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朝向箱体部的***孔的里侧进一步移动的操作,能够将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引导到***孔的第二纵带的纵长方向的端部侧的内表面。因此,能够朝向箱体部的***孔的里侧顺畅地***卡合部件的***部的组装体。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用于该发明的实施例1的打开分离状态的敞开型拉链中的一个纵带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b)是表示用于该发明的实施例1的打开分离状态的敞开型拉链中的另一个纵带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2是用于对敞开型拉链的图中的左侧的下部固定部件所具有的基体侧部件的构成进行说明的图,图2(a)是基体侧部件的正视图,图2(b)是从下方观察图2(a)所示的基体侧部件的仰视图,图2(c)是图2(a)的I-I线剖视图,图2(d)是从侧方观察图2(a)所示的基体侧部件的侧视图。
图3是用于对敞开型拉链的图中的左侧的下部固定部件所具有的盖侧部件进行说明的图,图3(a)是盖侧部件的正视图,图3(b)是从下方观察图3(a)所示的盖侧部件的仰视图,图3(c)是图3(a)的II-II线剖视图。
图4是用于对组合基体侧部件与盖侧部件而成的组装体进行说明的图,图4(a)是表示介于基体侧部件与盖侧部件之间的弹性体的弹力发挥作用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b)是表示弹性体收缩且卡合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减小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对敞开型拉链的图中的右侧的下部固定部件所具有的箱体部的构成进行说明的图,图5(a)是箱体部的正视图,图5(b)是图5(a)的III-III线剖视图,图5(c)是从侧方观察图5(a)所示的箱体部的侧视图。
图6是用于表示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的作用的图,图6(a)和图6(b)是表示使卡合部件沿倾斜面α***到箱体部件的***孔中,圆柱部没有与圆孔部卡合且卡合部件没有旋转的状态的图,图6(c)和图6(d)是表示第一部件的圆柱部与圆孔部卡合并且进一步上拉拉链的滑块而使卡合部件在箱体部的***孔内旋转的状态的图。
图7是用于对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的图,图7(a)和图7(b)是表示在卡合部件设置了圆孔部的构成的正视图和图7(a)的IV-IV线剖视图,图7(c)和图7(d)是表示在箱体部的***孔内设置了圆柱部的构成的正视图和图7(c)的V-V线剖视图。
图8是用于对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的实施例3进行说明的图,图8(a)是表示组合基体侧部件与盖侧部件而成的组装体的正视图,图8(b)是从下方观察图8(a)所示的组装体的仰视图,图8(c)是表示手指钩住手指钩挂部而从箱体部的***孔拉出组装体的工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该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在图1至图6中表示了该发明的实施例1。使用了该发明的敞开型拉链(也称为敞开型滑动拉链。)1具有:一对纵带2、3;多个元件4,沿该纵带2、3彼此对置的内侧边缘安装成一列状;上部固定部件5、6,在沿着纵带2、3的纵长方向的方向中的一侧安装于比最端侧的元件4更靠端侧的位置;以及公知结构的滑块7,用于使纵带2的元件4与纵带3的元件4啮合或打开。
其中,纵带2、3例如是将聚酯制的带等用作材料的大致长方形的带状物,在该实施例中,用于缝上元件4的线绳在该纵带2、3的短边方向的一端以沿该纵带2、3的纵长方向延伸的方式缝上。
元件4在该实施例中是具有大致T字形状的啮合部分的例如金属制或塑料制的元件,并且相对于纵带2、3的线绳以预定的宽度且以等间隔的方式精密且牢固地缝上。当然,元件4的啮合部分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大致T字形状。
上部固定部件5、6用于使滑块7的运动在纵带2、3的纵长方向的上端侧停止。
如图6所示,滑块7基本上由主体7a和拉手7b构成。关于该滑块7,通过握持拉手7b并向上部固定部件5、6侧上拉,使纵带2的元件4或下述的下部固定部件10的第一元件4a与纵带3的元件4或下述的最下部固定部件11侧的第一元件4b啮合,通过握持拉手7b以远离上部固定部件5、6的方式下拉,用来解除所述元件4、4a、4b的啮合。并且,滑块7的主体7a虽然没有图示,但是构成为具有板状的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以及在主体的上部固定部件5、6侧连结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的柱部。进而,滑块7的主体7a构成为具有在侧方(与双方的纵带2、3相对的一侧)开口的槽部。
并且,关于纵带2、3,下部固定部件10或下部固定部件11安装于纵带2、3的沿着纵长方向的方向上的与上部固定部件5、6侧相反侧的端部。
如图1(a)所示,下部固定部件10由***部12和卡合部件13构成,***部12和卡合部件13中的下述的基体侧部件14形成于纵带2的纵长方向的端部。
***部12形成为厚度相对较薄的板形形状,以便能够***到形成于滑块7的主体7a的槽部中。并且,***部12的侧缘到朝向卡合部件13侧的中途沿着纵带2的纵长方向延伸,但从该中途起形成为向纵带2的不具有元件4的一侧的侧面侧弯曲的形状,在组合下部固定部件10和下部固定部件11时,能够避免该***部12与下部固定部件11的滑块接纳部17等相互干涉。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部12在纵带2的纵长方向的与下侧端部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元件4a(以下称为第一元件)。该第一元件4a的形状也可以是特殊的形状,以便容易与下述的纵带3的第一元件4b适当啮合。
如图2至图4所示,卡合部件13由基体侧部件14、盖侧部件15以及弹性体16三个部件构成。
如图2所示,基体侧部件14例如由以下部分构成:与***部12一体形成的平板状的基板141、基板141的沿纵带2的厚度方向呈圆环状突出的收纳部142、以及***部143,该***部143从基板141的下部固定部件11侧的端部附近部位沿纵带2的厚度方向***后朝向下部固定部件11侧延伸。如图2(c)所示,基板141、收纳部142和***部143一体形成。
如图2(b)和图2(c)所示,基板141的厚度比***部12的厚度大,具有所需要的尺寸,从而确保了强度。另外,在该实施例中,为了确保形成收纳部142的部位等,如图2(a)所示,基板141的沿着纵带2的纵长方向的最大宽度比***部143的沿着纵带2的纵长方向的宽度大。如图2(a)所示,基体侧部件14为由基板141和***部143构成的突出形状,下述的盖侧部件15也如图3(a)所示为突出形状,从而避免了盖侧部件15在盖住基体侧部件14的状态下旋转。
收纳部142用于与下述的盖侧部件15的收纳部152一起形成收纳弹性体16的收纳空间S(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收纳部142的中心P1位于比纵带2的不具有元件4的一侧的侧缘略靠内侧的位置,但是并非限定于此。只要是这样的位置即可:在组装盖侧部件15的收纳部152,对卡合部件13以其厚度方向的尺寸减小的方式进行握持时,盖侧部件15与基体侧部件14能够没有晃动地在垂直地接近和远离的方向上相对移动。另外,构成收纳部142的圆环状的突出部的厚度具有所需要的尺寸,从而确保了强度,并且收纳部142的外径尺寸也具有所需要的尺寸,从而确保了强度。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部143在通过收纳部142的中心P1沿纵带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L1上延伸,从侧方观察均为相同的宽度,即,上侧缘线与下侧缘线平行,以该轴线L1为基准线构成为大致对称形状。并且,如图2(c)所示,关于***部143,***的部位和末端侧的部位都具有所需要的厚度,从而确保了强度。另一方面,关于***部143的从基板141***的部位中的收纳部142侧,在收纳部142与盖侧部件15的收纳部152组合时,为了不妨碍收纳部142与收纳部152的组合,如图2(a)至图2(c)所示,而切口为弧状。
如图2(a)所示,***部143的末端边缘以点P2为中心点,膨胀成以***部14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直径的正圆的半圆的圆弧状。即,关于该***部143的末端部,沿着通过***部143的点P2的纵带2的纵长方向的尺寸(***部14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沿着通过***部143的点P2的轴线L1的尺寸的2倍。并且,***部143的末端在该实施例中不仅比***部12的侧端突出,而且比元件4、4a突出。当然,***部143末端边缘不限定为上述圆弧状,虽然没有图示,但是也可以是直线状而使末端部分为具有90度角的四边形形状。
并且,基体侧部件14通过使肋144从基板141向下部固定部件11侧伸出,而在肋144与***部143之间形成有卡定用凹陷部145。该卡定用凹陷部145能够与下部固定部件11的箱体部18的下述的卡定用突部181卡合。
如图1所示,盖侧部件15的外形形状比基体侧部件14的外形形状大,盖侧部件15作为覆盖基体侧部件14整体的上盖发挥功能。并且,如图3所示,盖侧部件15由以下部分构成:用于确保强度的厚壁部151、在厚壁部151中沿基板141的纵带2的厚度方向凹陷的有底的圆孔状的收纳部152、以及从厚壁部151的下部固定部件11侧端朝向该下部固定部件11侧延伸的***部153。如图3(c)所示,包括收纳部152的厚壁部151与***部153一体形成。
盖侧部件15的收纳部152的内径尺寸比基体侧部件14的收纳部142的外径尺寸略大。由此,基体侧部件14的收纳部142的全部或大部分能够收纳在盖侧部件15的收纳部152内。收纳部142在收纳于收纳部152的状态下,能够在其外周面与收纳部152的内周面轻微滑动接触的同时沿着收纳部142、152的轴向移动。如图3(c)所示,收纳部152的圆孔的开口周缘部位和孔底部位具有所需要的壁厚,从而确保了强度。并且,如图3(c)所示,厚壁部151为了与基体侧部件14的基板141的端部卡合而具有周缘突部151a,该周缘突部151a比收纳部152的开口端向基体侧部件14侧伸出。虽然没有图示,但是也可以在周缘突部151a和基板141上设置钩挂机构等,用于避免基体侧部件14与盖侧部件15暂时脱离。
如图3(b)和图3(c)所示,***部153从厚壁部151的比外表面靠基体侧部件14侧的部分呈直线状延伸,呈直线状延伸的部位从侧方观察均为相同的宽度,即,上侧缘线与下侧缘线平行。由此,关于***部153,在厚壁部151与该***部153的边界形成有阶梯差。如图3(a)所示,***部153的末端边缘以点P3为中心,膨胀成以***部15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直径的正圆的半圆的圆弧状。即,该***部153末端部的沿着通过点P3的纵带2的纵长方向的尺寸(***部15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部153的沿着通过点P的纵带2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的2倍。并且,***部153的外形形状比***部143的外形形状略大,截面被切口成大致倒U字状,以便能够收纳***部143的全部或***部153侧的一部分(图4中是***部143的一部分),并且能够使***部153的***部143侧的表面与***部143的***部153侧的表面抵接。即,如图3(c)所示,***部153的切口具有:与***部143的向下部固定部件11侧延伸的部位的***部153侧的外表面大致相同形状的内表面153a、以及从该内表面153a的周缘向***部143侧延伸的周缘部153b。并且,虽然没有图示,但是也可以在***部153的周缘部153b和***部143设置钩挂机构等,用于避免基体侧部件14与盖侧部件15暂时脱离。
如图3所示,在***部153的向下部固定部件11侧延伸的部位中的与基体侧部件14相反侧的表面中,作为用于在***孔20内与下部固定部件11的箱体部8卡合的卡合部而具有圆柱部154。如图3(c)所示,该圆柱部154与***部153一体形成。如图3(a)所示,圆柱部154的圆的中心点还是点P3,进而,在盖侧部件15与基体侧部件14组合时,从纵带2的厚度方向观察配置成与***部143的中心点P2重合,但是对于其他的配置在下文中进行说明。
弹性体16收纳于由收纳部142和收纳部152形成的收纳空间S内,用于对基体侧部件14和盖侧部件15向远离的方向施力。并且,在该实施例中,弹性体16使用压缩螺旋弹簧,其一端固定于基体侧部件14的作为收纳部142的底面的基板141,另一端固定于盖侧部件15的作为收纳部152的底面的厚壁部151。当然,虽然没有图示,但是作为弹性体16也可以代替压缩螺旋弹簧使用橡胶部件。进而,橡胶部件是能够在轴向伸缩的形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从一端面到另一端面为相同厚度的圆柱状、或两端粗并且随着朝向中央而变细的形状。
通过由此前说明的基体侧部件14、盖侧部件15和弹性体16来构成卡合部件13,使得在不与盖侧部件15有任何接触的状态(通常时)下,如图4(a)所示,由于收纳于收纳空间S内的弹性体16对基体侧部件14和盖侧部件15双方向远离的方向持续施力,因此成为在基体侧部件14与盖侧部件15之间空出间隙的状态。该基体侧部件14和盖侧部件15之间的间隙的尺寸是为了获得用于使圆柱部154向圆孔部201侧移位而与圆孔部201卡合的移位量而所需的足够的尺寸。该基体侧部件14和盖侧部件15之间的间隙的尺寸以及由此获得的圆柱部154的移位量例如为0.5mm到小于1mm。
并且,在用手握持卡合部件13中的基体侧部件14的特别是收纳部142的中心和盖侧部件15的厚壁部151的特别是收纳部152的中心双方的状态(握持时)下,相对于弹性体16作用有抵抗弹性体16的作用力的力,弹性体16收缩。因此,如图4(b)所示,不仅收纳部152的圆孔的开口周缘部位与基板141向抵接的方向相对移位,而且***部153的内表面153a与***部143的外表面向抵接的方向相对移位,以使基体侧部件14与盖侧部件15之间的间隙消失,因此形成于***部153的圆柱部154也向***部143侧相对移位。另外,关于卡合部件13,为了从图4(b)所示的状态返回到图4(a)所示的状态,停止握持卡合部件13的状态即可。
如图1(b)所示,下部固定部件11由滑块接纳部17和箱体部18构成,所述的滑块接纳部17和箱体部18形成于纵带3的纵长方向的端部。该滑块接纳部17精心设计为能够使滑块7顺畅地移动的形状。另外,下部固定部件11在箱体部18的滑块接纳部17侧具有保持架19,其中保持架19用于在滑块7移动到最下部固定部件11侧时,保持滑块7的主体7a。并且,如图5(a)所示,在纵带3的下部固定部件11的附近配置有与下部固定部件10的第一元件4a啮合的第一元件4b。
如图5(a)至图5(c)所示,箱体部18具有在下部固定部件10侧开口的***孔20。***孔20向与下部固定部件10相反的一侧延伸,其深度如图6所示为能够将卡合部件13的***部143、153的组装体的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大致***的尺寸。并且,如图5(a)所示,***孔20的最深部内侧面20e以点P4为中心点,凹陷成以***孔20的沿着纵带3的纵长方向的尺寸为直径的正圆的半圆的圆弧状。即,该***孔20的最深部内侧面20e的沿着通过点P4的纵带3的纵长方向的尺寸为***孔20的沿着通过点P4的纵带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的2倍。并且,***孔20的最深部内侧面20e的半圆状的凹陷与***部153的末端部的半圆状的部位,为***孔20的最深部内侧面20e的半圆状的凹陷略大的同心圆。然而,在***部153末端部的半圆状的部位与***孔20的最深部内侧面20e抵接时,点P3(也包含点P2)与点P4重合。
另外,***孔20在内侧侧面20a形成有用于与卡合部件13的圆柱部154卡合的圆孔部201。如图5(a)所示,关于该圆孔部201,点P4仍然为该圆孔部201的圆的中心点。与此相伴地,通过使***部153的末端部的半圆状的部位与***孔20的最深部内侧面20e抵接,使得作为卡合部件13的圆柱部154的圆的中心的P3与作为圆孔部201的圆的中心的P4重合。箱体部18的***孔20周围的厚度相对较厚,从而确保了箱体部18的强度。
如图5(a)所示,***孔20的位于纵带3的纵长方向的端部侧的内侧下表面20b从开口端到里侧端一连串地相对于纵带3的宽度方向以预定的倾斜角度α(例如大约7度的倾斜角度)朝向第一元件4b侧向斜上方倾斜。并且,在上拉滑块7时,倾斜角度α与下部固定部件10和下部固定部件11相对旋转的旋转角度相同。另外,在该实施例中,与内侧下表面20b相对的内侧上表面20c沿纵带3的宽度方向一连串地呈直线状延伸至最深部内侧面20e。当然,在***部143、153的末端边缘不是圆弧状而是直线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图示,但是也可以是,从作为圆孔部201的圆的中心的P4的位置,作为以倾斜角度α向第一元件4b侧倾斜的倾斜面,能够将***部143、153的组装体顺畅地***、并以点P4为中心点旋转。
另外,如图6(a)所示,卡合部件13的圆柱部154和形成于箱体部18的***孔20的圆孔部201的配置设定成,在圆柱部154与圆孔部201重合时,第一元件4a和第一元件4b位于以圆孔部201的中心点P4(也是圆柱部154的圆的中心P3)为中心的圆轨道上,进而,在第一元件4a以中心点P4为旋转中心旋转时,该第一元件4a与第一元件4b啮合。
并且,箱体部18具有从与***孔20的内侧侧面20a相对的内侧侧面20d侧的开口周缘延伸的卡定用突部181。该卡定用突部181的内侧面与***孔20的内侧侧面20d为同一面。在卡合部件13的***部143、153的组装体相对于箱体部18的***孔20***到与最深部内侧面20e抵接时,卡定用突部181能够与卡合部件13的卡定用凹陷部145卡合。进而,卡定用突部181的卡合部件13侧的形状虽然没有图示,但是是以点P4为中心的圆弧状,以便在卡合部件13旋转时不与卡合部件13接触。另外,关于箱体部18,在***孔20的开口端中的纵带3的纵长方向的端部侧设置有引导用突起部182。该引导突起部182包括与下述的箱体部18的***孔20的内侧下表面20b相连的倾斜面。
通过在圆柱部154与圆孔部201重合时使卡定用突部181与基体侧部件14的卡定用凹陷部145卡合,从而确保了基体侧部件14中的与盖侧部件15相反侧的表面与肋144的***部143侧的侧面和***孔20的内侧侧面20d抵接的状态。因此,在卡合部件13使厚度方向的尺寸恢复时,能够使圆柱部154朝向与圆孔部201卡合的方向可靠地移位。即,例如在基体侧部件14中的与盖侧部件15相反侧的表面和***孔20的内侧侧面20d之间存在间隙,在卡合部件13使厚度方向的尺寸恢复时,不能使圆柱部154朝向与圆孔部201卡合的方向适当地移位,能够防止产生圆柱部154与圆孔部201的卡合不良。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也可以与上述相反地将卡定用突部181设置于卡合部件13,并将与卡合部件13的卡定用突部181卡合的卡定用凹陷部145设置于箱体部18。
关于具有这样的构成的箱体部18的下部固定部件11和上述的下部固定部件10,关于在纵带2的元件4(包括第一元件4a)和纵带3的元件4(包括第一元件4b。)啮合的同时能够上拉滑块7的状态下连结的动作的一例,使用图6进行说明。
用右手握持卡合部件13的***部143、153的组装体以外的部位,使卡合部件13的厚度方向的最大尺寸比箱体部18的***孔20的沿纵带2的纵长方向的内径尺寸小,使圆柱部154的位置向基体侧部件14侧移位。接下来,继续用右手握持卡合部件13的***部143、153的组装体以外的部位并且用左手握住箱体部18,一边维持圆柱部154的位置向基体侧部件14侧移位的状态,一边使卡合部件13的***部143、153的组装体***到箱体部18的***孔20的里侧(例如,在使该***部143、153的组装体与***孔20的内侧下表面20b抵接的同时)。此时,卡合部件13的***孔143、153的组装体在载置于从***孔20的开口端突出的引导用突起部182的内侧面而临时放置之后移动,从而直接被引导至***孔20的内侧下表面20b。因此,能够简单地向将***部143、153的组装体***到***孔20内的动作转移。
进而,维持***部143、153的组装体与***孔20的内侧下表面20b抵接的状态,将保持厚度方向的尺寸变小的状态的卡合部件13***,直至***部143、153的组装体的末端与***孔20的最深部内侧面20e抵接。由此,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部143、153的组装体与***孔20的最深部内侧面20e抵接的时刻,卡合部件13的圆柱部154处于与***孔20的圆孔部201重合的位置。
然后,停止握持卡合部件13的动作(右手从卡合部件13离开),使卡合部件13的厚度方向的尺寸恢复,使圆柱部154的位置向与基体侧部件14相反侧(原本侧)移位。此时,圆柱部154位置的移位量与基体侧部件14和盖侧部件15之间的间隙的尺寸相同,但是这是因为卡合部件13的卡定用凹陷部145和箱体部18的卡定用突部181卡合,因此基体侧部件14与肋144的***部143侧面和***孔20的内侧侧面20d的抵接面成为从弹性体16得到的作用力的作用点。
在圆柱部154与圆孔部201重合(这里包含圆柱部154与圆孔部201连结的情况和不连结的情况双方)的情况下,第一元件4a和第一元件4b位于这样的位置:在以作为圆孔部201的圆的中心的点P4(也是作为圆柱部154的圆的中心的P3)为中心的圆轨道上,并且在第一元件4a以中心点P3为旋转中心旋转时,该第一元件4a与第一元件4b啮合。
并且,在圆柱部154与圆孔部201重合(这里只是圆柱部154与圆孔部201不连结的情况)的状态下,在保持用右手握持卡合部件13的状态并用左手上拉滑块7的情况下,由于箱体部18的***孔20的内侧下表面20b为卡合部件13的止挡部,因此防止了联动,纵带3向纵带2侧绕逆时针旋转。与此相伴地,直到卡合部件13的***部143、153的组装体与***孔20的内侧上表面20c抵接为止,在***部153的末端部的半圆状部分与***孔20的最深部内侧面20e保持全面抵接的状态下,箱体部18以点P4为旋转中心旋转而处于图6(c)和图6(d)所示的状态。箱体部18的旋转角度与***孔20的内侧下表面20b的倾斜角度α是相同的角度,例如大约7度。并且,通过上拉滑块7,使纵带2的元件4(包括第一元件4a)与纵带3的元件4(包括第一元件4b)啮合。
与此相对,在圆柱部154与圆孔部201连结的状态下,使右手从卡合部件13离开,例如在握住箱体部18的其他的滑块7以外的部分(握住的手可以是右手也可以是左手)同时上拉滑块7的情况下,由于圆柱部154与圆孔部201连结,因此防止了联动,纵带2向纵带3侧绕顺时针旋转。与此相伴地,在***部153的末端部的半圆状部分和***孔20的最深部内侧面20e保持全面抵接的状态下,卡合部件13的***部143、153的组装体以点P4为旋转中心旋转直至与***孔20的内侧上表面20c抵接,而成为图6(c)和图6(d)所示的状态。卡合部件13的旋转角度也与***孔20的内侧下表面20b的倾斜角度α是相同的角度,例如大约7度。并且,通过上拉滑块7,使得与先前所述同样,使纵带2的元件4(包括第一元件4a)与纵带3的元件4(包括第一元件4b)啮合。
另外,由于***孔20的内侧下表面20b的倾斜角度α与卡合部件13的***部143、153的组装体旋转的角度相同,因此如图6(c)所示,卡合部件13的***部143、153的组装体处于沿着与纵带3的纵长方向正交的方向(纵带3的宽度方向)笔直地延伸的状态,从而外观良好。
另外,在将卡合部件13的***部143、153的组装体从箱体部18的***孔20取下的情况下,再次握持卡合部件13中的***部143、153的组装体以外的部位(形成有盖侧部件15的厚壁部151的收纳部152的部位和基体侧部件14的收纳部142的组装部分),使弹性体16收缩,使卡合部件13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变小,由此,使圆柱部154向基体侧部件14侧移位而解除圆柱部154与圆孔部201的连结,进而将卡合部件13中的***部143、153的组装体从箱体部18的***孔20拔出即可。
如上所述,通过该实施例1所示的下部固定部件10的卡合部件13和下部固定部件11的箱体部18的构成,能够可靠且简便地进行用于连结下部固定部件10、11的操作和用于上拉滑块7的操作。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1中,虽然对在盖侧部件15的***部153形成圆柱部154并在箱体部18的***孔20形成能够与圆柱部154卡合的圆孔部201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7(a)和图7(b)的实施例2所示,在盖侧部件15的***部153形成贯通的圆孔部155,如图7(c)和图7(d)所示,在箱体部18的***孔20突出形成能够与圆孔部155卡合的圆柱部203。
这样,在相对于实施例1使圆孔部和圆柱部相反的实施例2中,用于进行卡合部件13与箱体部18的连结及其解除的功能和动作、以及用于在纵带2的元件4(包括第一元件4a)和纵带3的元件4(包括第一元件4b)啮合的同时上拉滑块7的功能和动作与实施例1相同。
另外,对于实施例2所示的卡合部件13和箱体部18的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成和功能来说,标注与实施例1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实施例3
在图8中,作为实施例3示出了盖侧部件15的变形例。盖侧部件15在***部153以外的部位的外表面具有手指钩挂部156。
在图8中,手指钩挂部156由***部和从该***部进一步突出的三个突出部构成。在该实施例3中,突出部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并且,突出部向圆柱部154侧倾斜并且从正面观察呈圆弧状地突出,但是也可以向相对于纵带2的表面垂直方向且从正面观察呈直线状地突出。进而,虽然没有图示,但是手指钩挂部156的突出部的数量并非限定于三个,也可以是四个以上,还可以是一个或两个。更进一步,关于手指钩挂部156的整体形状,如果能够很好地挂在手指上,则并非限定于图8所示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只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突出部构成。并且,手指钩挂部156的位置也可以是如下位置:在利用手指对手指钩挂部156进行操作时,对弹性体16施加沿纵带2的厚度方向压缩的力。
并且,例如穿着包括敞开型拉链1的衣服的人用自己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来抓住滑块7的拉手7b,在将滑块7降到该滑块7与箱体部18接触的状态时,进行如下操作:如图8(c)的箭头所示,使左手的中指按压手指钩挂部156同时向将***部143、153的组装体从箱体部18的***孔20拉出的方向拉动的操作;以及用左手的中指按压手指钩挂部156同时使处于用右手抓住状态下的滑块7的拉手7b向将***部143、153的组装体从箱体部18的***孔20拉出的方向移位的操作。
通过进行这样的操作,使***部153向纵带2的厚度方向移位,使圆柱部154从箱体部18的***孔20的圆孔部201脱离,因此能够在圆柱部154从圆孔部201脱离时使右手离开,使纵带2与纵带3分离。
另外,在实施例3所示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中,关于与实施例1、2相同的构成和功能,标注与实施例1、2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附图标记说明
1敞开型拉链
2 纵带(第一纵带)
3 纵带(第二纵带)
4 元件
4a 第一元件
4b 第二元件
7滑块
10下部固定部件(第一部件)
11下部固定部件(第二部件)
12***部
13 卡合部件
14基体侧部件
141 基板
142 收纳部(第一弹性体收纳部)
143 ***部(第一***部)
144 肋(第二卡定部)
145 卡定用凹陷部(第二卡定部)
15盖侧部件
152 收纳部
153 ***部(第二***部)
154 圆柱部(第一卡合部)
155 圆孔部(第一卡合部)
16 弹性体
17***部
18 箱体部
181 卡定用突部(第一卡定部)
182 引导用突起部
20 ***孔
20a内侧侧面
20b内侧下表面
20e 最深部内侧面
201 圆孔部(第二卡合部)
202 扩张空间
203 圆柱部(第二卡合部)。

Claims (7)

1. 一种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构成为具有:第一部件,配置于第一纵带的一个纵长方向端部,具有向滑块的***部;以及第二部件,配置于第二纵带的一个纵长方向端部,具有***孔在上述第一部件侧开口的箱体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部件具有卡合部件,上述卡合部件由以下部分构成:
基体侧部件,包括向上述第二部件侧延伸且***到上述***孔内的第一***部以及设置于上述纵带的厚度方向侧的第一弹性体收纳部;
盖侧部件,组装于上述基体侧部件,包括向上述第二部件侧延伸且***到上述***孔内的第二***部、形成于该第二***部的第一卡合部、以及通过与上述第一弹性体收纳部组合而形成弹性体收纳空间的第二弹性体收纳部;以及
弹性体,收纳于上述弹性体收纳空间内,对上述基体侧部件和上述盖侧部件向远离的方向施力,
上述第一卡合部构成为,通过向抵抗作用力的方向按压上述弹性体,使得从上述基部侧部件的与盖侧部件相反侧的外表面到上述盖侧部件的与基体侧部件相反侧的外表面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相对地减小,上述第一卡合部的位置移位,
上述第二部件的箱体部在上述***孔内具有能够与上述盖侧部件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上述***孔具有能够使上述卡合部件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组装体从预定方向***直至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重合的深度,并且具有这样的内部空间:能够在上拉上述滑块时,使上述***部的组装体以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重合的重合点为旋转中心在与上述滑块的厚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内旋转,
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二卡合部设定在这样的位置:在该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重合的时刻,成为能够上拉上述滑块的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部件构成为,
通过向抵抗作用力的方向按压上述弹性体,使上述卡合部件在上述第一纵带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相对地减小,上述第一卡合部的位置移位,
关于上述第二部件的箱体部,
通过向抵抗上述弹性体的作用力的方向按压上述卡合部件,使上述第一卡合部移位,从而能够将上述卡合部件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组装体***到上述***孔中,在将上述卡合部件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组装体***到上述***孔中并使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重合时,通过使上述第一卡合部朝向上述第二卡合部沿着与上述弹性体的作用力相同的方向移位,使得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卡合,
通过使上述第一卡合部以远离上述第二卡合部的方式向抵抗上述弹性体的作用力的方向移位,将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解除,
并且,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二卡合部设定在这样的位置:在该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重合的时刻,成为能够上拉上述滑块的状态。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部件构成为,
通过向抵抗作用力的方向按压上述弹性体,使上述卡合部件在上述第一纵带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相对地减小,上述第一卡合部的位置移位,
关于上述第二部件的箱体部,
通过向抵抗上述弹性体的作用力的方向按压上述卡合部件,使上述第一卡合部移位,从而能够将上述卡合部件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组装体***到上述***孔中,在将上述卡合部件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组装体***到上述***孔中并使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重合时,通过使上述第一卡合部朝向上述第二卡合部沿上述第一纵带的厚度方向移位,使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卡合,
通过使上述第一卡合部以远离上述第二卡合部的方式沿上述第一纵带的厚度方向移位,将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解除,
并且,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二卡合部设定在这样的位置:在该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重合的时刻,成为能够上拉上述滑块的状态。
4. 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体侧部件的第一弹性体收纳部是沿上述纵带的厚度方向呈圆环状突出的形状,上述盖侧部件的第二弹性体收纳部是收纳上述环状突出部的有底的圆孔的形状。
5. 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侧部件的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箱体部的***孔内的第二卡合部的一方是圆柱部,另一方是能够装配上述圆柱部的圆孔部。
6. 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箱体部的***孔的开口端的第二纵带的厚度方向上,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的相反侧设置有第一卡定部,上述第一卡定部的第二卡合部侧的表面与上述箱体部的***孔的内侧面为同一平面,在构成上述卡合部件的基体侧部件的比第一***部靠基板侧的位置,设置有能够与上述第一卡定部卡合的第二卡定部,在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重合时,该第一卡定部与第二卡定部卡合。
7. 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箱体部的***孔的开口端中,在第二纵带的纵长方向的端部侧设置有引导用突起部,上述引导用突起部包括与上述箱体部的***孔在第二纵带的纵长方向的端部侧的内表面相连的表面。
CN201480001709.1A 2013-10-10 2014-05-19 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 Pending CN1049553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2740 2013-10-10
JP2013212740A JP5509382B1 (ja) 2013-10-10 2013-10-10 オープンファスナーの連結用具
PCT/JP2014/063164 WO2015052952A1 (ja) 2013-10-10 2014-05-19 オープンファスナーの連結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5353A true CN104955353A (zh) 2015-09-30

Family

ID=51031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1709.1A Pending CN104955353A (zh) 2013-10-10 2014-05-19 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509382B1 (zh)
CN (1) CN104955353A (zh)
TW (1) TWI505789B (zh)
WO (1) WO201505295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77018A (zh) * 2016-08-29 2017-02-08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强啮合力的链牙和拉链
CN108015723A (zh) * 2016-11-04 2018-05-11 株式会社牧田 通信适配器安装装置以及电动工作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14456A1 (ko) 2015-01-12 2016-07-21 주식회사 케이엠케이 슬라이드 파스너
WO2016114502A1 (ko) * 2015-01-12 2016-07-21 주식회사 케이엠케이 슬라이드 파스너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500279A (zh) * 1978-04-13 1980-05-08
JP2012085731A (ja) * 2010-10-18 2012-05-10 Tetsuo Sakuma オープンファスナーの連結用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6319A (en) * 1979-03-15 1982-04-27 Friedberg Martin F Slide fastener with improved end connection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500279A (zh) * 1978-04-13 1980-05-08
JP2012085731A (ja) * 2010-10-18 2012-05-10 Tetsuo Sakuma オープンファスナーの連結用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77018A (zh) * 2016-08-29 2017-02-08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强啮合力的链牙和拉链
CN108015723A (zh) * 2016-11-04 2018-05-11 株式会社牧田 通信适配器安装装置以及电动工作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05789B (zh) 2015-11-01
WO2015052952A1 (ja) 2015-04-16
JP2017000166A (ja) 2017-01-05
TW201528992A (zh) 2015-08-01
JP5509382B1 (ja) 2014-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55353A (zh) 敞开型拉链的连结用具
TWI287379B (en) Sliding mechanism for mobile apparatus, and portable telephone set
CN101522540B (zh) 家庭用薄页纸收纳容器
CN107077100A (zh) 可转换智能手表
CN209070426U (zh)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CN101519925B (zh) 圆柱锁保护装置
KR20080008159A (ko) 카메라 렌즈 덮개장치 및 카메라 렌즈 덮개장치를 구비한이동 통신 단말기
CN112324527A (zh) 一种堵孔结构及其机匣堵孔结构
US10490939B2 (en) Lever-type connector
CN1144549C (zh) 杆状化妆料抽出容器
US9178306B2 (en) Lever-type connector
JP5514291B1 (ja) タブレット型携帯端末機器のホルダー
CN205609411U (zh) 一种旋转开关的快速通断机构
US20130186571A1 (en) Dispensing unit for a thin film dispenser and thin film dispenser having the same
CN210440377U (zh) 锁扣机构
CN219437317U (zh) 报警终端装置
CN203427711U (zh) 旋转连接器的嵌合构造
CN103875051B (zh) 断路器
CN212036331U (zh) 一种易于佩戴的手表
KR200467488Y1 (ko) 레버타입 커넥터
KR100754031B1 (ko) 비닐팩 지퍼 슬라이더
CN109952205A (zh) 文件夹
JP2019018901A (ja) カード等収納ケース
CN105189890B (zh) 圆筒锁的保护装置
CN214913001U (zh) 一种新型跳绳锁绳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601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