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9942A - 制冷制热循环*** - Google Patents

制冷制热循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79942A
CN104879942A CN201510244299.XA CN201510244299A CN104879942A CN 104879942 A CN104879942 A CN 104879942A CN 201510244299 A CN201510244299 A CN 201510244299A CN 104879942 A CN104879942 A CN 1048799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ed
cylinders
suction muffler
pressure refrigerant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4429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79942B (zh
Inventor
虞阳波
杨国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Toshiba Compressor Corp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24429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799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879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99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799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99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9Pumping down refrigerant from one part of the cycle to another part of the cycle, e.g. when the cycle is changed from cooling to heating, or before a defrost cycle is star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制热循环***,包括:储液器、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闪蒸器、第一和第二节流装置,当制冷制热循环***在小负荷工况下运行时,第一吸气口向喷气腔内通入高压冷媒,且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的吸气腔与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高压冷媒导入吸气腔内;当制冷制热循环***在大负荷且超低温制热工况下稳定运行时,第一吸气口向喷气腔内通入中压冷媒,且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的吸气腔与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中压冷媒导入吸气腔内;当制冷制热循环***在除超低温制热外的其它大负荷工况下运行时,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的吸气腔与出气口连通。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制热循环***,能有效实现快速制冷、制热。

Description

制冷制热循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制热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制冷制热循环***。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指出,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用户需求等的不同,空调***的负荷要求也不同,而且,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用户一般要求空调***能够实现快速制冷制热。空调***的负荷差异大,对空调***的要求及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空调***负荷大的时候,如超低温制热,由于冷媒的比容大,空调***的压缩机吸气质量流量减小,除了导致压缩机制热能力大幅度降低,同时,由于质量流量降低,回油困难,冷媒带走的热量减少,容易导致压缩机的压缩机构磨损及电机可靠性下降,并且***能效低,在这种工况下,采用双级喷气压缩,可有效增加气体质量流量,提高***制热能力和能效,并改善压缩机构润滑。
然而,在中间制冷等工况制冷运行时,压比小,单级压缩效率提高,如果还采用双级压缩的话,由于其有两个气缸同时工作,会引起摩擦功耗增加比冷量增加快,同时还可能引起冷媒过压缩的情况,导致双级压缩的能效降低。
在小负荷工况条件,如中间制冷条件下容易出现制冷量过剩,从而导致能源浪费,同时在大负荷工况条件,如超低温制热下,容易出现制热量不足的现象,且效率很低。而且,在用户要求***能够实现快速制冷制热时,无法快速增加冷媒流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制冷制热循环***,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制热循环***,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具有排冷媒口的壳体和设在所述壳体内的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包括气缸组件、以及设在所述气缸组件的轴向两端的主轴承和副轴承,所述气缸组件包括两个气缸、和设在所述两个气缸之间的隔板,每个所述气缸具有压缩腔,所述压缩腔包括吸气腔和排气腔,所述压缩机构上形成有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的喷气腔,所述第一吸气口用于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中压冷媒或高压冷媒,所述两个气缸中的其中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且所述排气腔与所述喷气腔连通,所述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或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中的其中一个的一端与所述排冷媒口连通,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中的另一个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闪蒸器,所述闪蒸器设在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和所述蒸发器的另一端之间;以及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设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闪蒸器之间,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闪蒸器之间;当制冷制热循环***在小负荷工况下运行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高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所述高压冷媒导入所述吸气腔内;当制冷制热循环***在大负荷且超低温制热工况下稳定运行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中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所述中压冷媒导入所述吸气腔内;当制冷制热循环***在除超低温制热外的其它大负荷工况下运行时,所述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制热循环***,制冷制热循环***可适应大范围工况条件的变化,保持在各工况条件下的高效运行,且能有效实现快速制冷、制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气口进一步用于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低压冷媒,当制冷制热循环***在小负荷工况下运行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所述低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当制冷制热循环***在大负荷且超低温制热工况下运行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中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所述中压冷媒导入所述吸气腔内;当制冷制热循环***在除超低温制热外的其它大负荷工况下运行时,所述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可选地,当制冷制热循环***启动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高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之后,根据负荷的不同选择: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低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或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中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所述中压冷媒导入所述吸气腔内;或保持启动时的运行状态。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气口处设有并联设置的中压通气管和低压通气管,所述中压通气管的自由端与闪蒸器相连,所述低压通气管的自由端与所述进气口相连,所述闪蒸器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之间设有通断控制阀,当制冷制热循环***除霜运行时,所述通断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中压通气管与所述低压通气管连通以将所述闪蒸器过来的中压冷媒输送至所述进气口,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可选地,当制冷制热循环***启动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高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之后,根据负荷的不同选择: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高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所述高压冷媒导入所述吸气腔内;或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中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所述中压冷媒导入所述吸气腔内;或保持启动时的运行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闪蒸器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之间设有通断控制阀,当制冷制热循环***除霜运行时,所述通断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中压冷媒,所述中压冷媒为从所述闪蒸器过来的冷媒,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所述中压冷媒导入所述吸气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制热循环***停止运行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所述高压冷媒。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制热循环***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压缩机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制冷制热循环***的另一个示意图,其中闪蒸器和第二节流装置之间设有通断控制阀;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制冷制热循环***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压缩机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所示的制冷制热循环***的另一个示意图,其中闪蒸器和第二节流装置之间设有通断控制阀;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构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构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制冷制热循环***;
1:压缩机组件;11:压缩机;111:壳体;112:电机;
1111:排冷媒口;113:主轴承;114:副轴承;
1141:喷气腔;1142:第一吸气口;1143:第一排气口;
115:上气缸;1151:压缩腔;1152:活塞;116:下气缸;117:隔板;
118:盖板;1181:第一磁性元件;119:滑片;
12:储液器;121:进气口;122:出气口;
21:冷凝器;22:蒸发器;3:闪蒸器;
41:第一节流装置;42:第二节流装置;
51:控制阀;52:控制装置;6:通断控制阀;
7:四通控制阀;71:第一控制阀口;72:第二控制阀口;
73:第三控制阀口;74:第四控制阀口;
81:第一控制阀组件;811:高压通气管;812:中压通气管;813:低压通气管;
91:第二弹性元件;92:第二磁性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制热循环***100。其中,制冷制热循环***100可以应用于空调器或热泵热水机中。
如图1、图3、图4和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制热循环***100,包括压缩机11、储液器12、冷凝器21、蒸发器22、闪蒸器3、第一节流装置41以及第二节流装置42。
压缩机11和储液器12共同构成压缩机组件1,储液器12设在压缩机11外,储液器12上形成有进气口121和出气口122,例如,参照图1并结合图2,进气口121形成在储液器12的顶部,出气口122形成在储液器12的底部,储液器12用于对从进气口121进入到储液器12内部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并将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从出气口122供入到压缩机11内。可选地,压缩机11为旋转式压缩机。
其中,压缩机11可以为立式压缩机。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压缩机11为立式压缩机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压缩机11还可以为卧式压缩机(图未示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立式压缩机”可以理解为压缩机11的压缩机构的气缸的中心轴线垂直于压缩机11的安装面的压缩机11(如图2所示)。相应地,“卧式压缩机”可以理解为气缸的中心轴线大致平行于压缩机11的安装面的压缩机11。
压缩机11包括壳体111、电机112和压缩机构,如图2所示,壳体111沿竖直方向布置,此时壳体111的中心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壳体111优选形成为回转体结构,以方便加工制造。电机112和压缩机构均设在壳体111内,电机112和压缩机构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且电机112位于压缩机构的上方,电机112与压缩机构相连以对进入到其内的冷媒进行压缩。壳体111上形成有排冷媒口1111,例如,参照图1并结合图2,排冷媒口1111形成在壳体111的顶部,以将压缩后的冷媒排出压缩机11外。
具体而言,压缩机构包括主轴承113、气缸组件和副轴承114,主轴承113和副轴承114分别设在气缸组件的轴向两端,当压缩机11为立式压缩机时,例如在图2的示例中,主轴承113和副轴承114分别设在气缸组件的上端和下端。
当压缩机11为双缸压缩机时,参照图2,气缸组件包括两个气缸(即上气缸115和下气缸116)、隔板117、两个滑片119和两个活塞1152,上气缸115和下气缸116在上下方向上设置,隔板117设在这两个气缸之间,每个气缸上形成有压缩腔1151和滑片槽,两个活塞1152分别设在两个压缩腔1151内且沿对应的压缩腔1151的内壁可滚动,滑片槽与压缩腔1151连通且沿气缸的径向延伸,两个滑片119分别设在相应的滑片槽内,且每个滑片119的内端分别与对应的活塞1152的外周壁止抵以将压缩腔1151分隔为吸气腔和排气腔,吸气腔用于吸入待压缩的冷媒,排气腔用于将压缩后的冷媒排出。其中,方向“内”可以理解为朝向气缸中心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外”,即远离气缸中心的方向。
当压缩机11为三缸或三缸以上的压缩机时,气缸组件包括在轴向上设置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气缸,相邻的两个气缸之间设有隔板117。可以理解,三缸或三缸以上的压缩机的其它构成例如活塞1152、滑片119等与双缸压缩机大体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压缩机11为双缸压缩机为例进行说明,且上述两个气缸分别称为上气缸115和下气缸116,以方便描述。两个气缸中的其中一个(例如,图2中的下气缸116)的吸气腔与储液器12的出气口122连通。
压缩机构上形成有具有第一吸气口1142和第一排气口1143的喷气腔1141,第一吸气口1142用于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中压冷媒或高压冷媒,中压冷媒的压力小于高压冷媒的压力。两个气缸中的其中一个(例如,图2中的下气缸116)的吸气腔与储液器12的出气口122连通、且两个气缸中的其中一个的排气腔与喷气腔1141连通,从而该气缸的排气腔内压缩后的冷媒可以进入到喷气腔1141内,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例如,图2中的上气缸115)的吸气腔与储液器12的出气口122或喷气腔1141的第一排气口1143连通。
冷凝器21和蒸发器22中的其中一个的一端与排冷媒口1111连通,冷凝器21和蒸发器22中的另一个的一端与进气口121连通。这里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冷凝器21的一端(例如,图1中的左端)与排冷媒口1111连通,蒸发器22的一端(例如,图1中的左端)与储液器12的进气口121连通,此时制冷制热循环***100为制冷模式;第二、蒸发器22的一端与排冷媒口1111连通,冷凝器21的一端与储液器12的进气口121连通,此时制冷制热循环***100为制热模式。
其中,冷凝器21和蒸发器22与排冷媒口1111和储液器12的进气口121之间的连通方式可以通过四通控制阀7来实现。具体而言,四通控制阀7包括第一控制阀口71、第二控制阀口72、第三控制阀口73和第四控制阀口74,第一控制阀口71与冷凝器21的上述一端相连,第二控制阀口72与排冷媒口1111相连,第三控制阀口73与进气口121相连,第四控制阀口74与蒸发器22的上述一端相连。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在制冷模式下运行时,控制四通控制阀7的第一控制阀口71与第二控制阀口72导通,第三控制阀口73与第四控制阀口74导通;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在制热模式下运行时,控制四通控制阀7的第一控制阀口71与第三控制阀口73导通,第二控制阀口72与第四控制阀口74导通。
闪蒸器3设在冷凝器21的另一端(例如,图1中的右端)和蒸发器22的另一端(例如,图1中的右端)之间,闪蒸器3用于对进入到其内的冷媒进行闪发及气液分离。
第一节流装置41设在冷凝器21和闪蒸器3之间,第二节流装置42设在蒸发器22和闪蒸器3之间,例如,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在制冷模式下运行时,第一节流装置41可以将由冷凝器21冷却后的冷媒膨胀,第二节流装置42可以将经闪蒸器3闪发后的冷媒进一步膨胀。其中,第一节流装置41和第二节流装置42可以为毛细管、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等,但不限于此。
由此,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在中间制冷模式下运行时,参照图1并结合图2,高压冷媒通过喷气腔1141进入到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内,由于该气缸的吸气腔的吸气压力与排气腔的排气压力一致,因此该气缸卸载,仅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其中一个工作,实现单缸单级压缩。其中,高压冷媒可以为由气缸的排气腔排入到壳体111内部的冷媒。
在该中间制冷模式下,四通控制阀7的第一控制阀口71与第二控制阀口72导通,第三控制阀口73与第四控制阀口74导通,经过压缩机11压缩后的冷媒通过四通控制阀7流向冷凝器21,再依次流经第一节流装置41、闪蒸器3和第二节流装置42后进入蒸发器22,经蒸发器22吸热后,流入储液器12,然后返回到压缩机11。此时由于制冷制热循环***100负荷小,进行单缸单级压缩,减小了不必要的过压缩损失和摩擦损失,而且,可以让压缩机11在电机112效率较高的频率下运行,并减小泄漏损失,从而提高了该工况下制冷制热循环***100的能效。
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在制热模式下运行时,经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其中一个的排气腔排出的冷媒与中压冷媒通过喷气腔1141进入到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内,该上述另一个气缸的排气腔内的排气压力为中压(该压力为相对压力,即该压力的大小介于储液器12的出气口122排出的冷媒的压力和壳体111内部压力之间),上述另一个气缸吸入上述两种冷媒后进行二次压缩,压缩后的冷媒排出到壳体111内部,实现两级压缩。其中,中压冷媒可以为来自制冷制热循环***100的中压冷媒。
在该制热模式下,四通控制阀7的第一控制阀口71与第三控制阀口73导通,第二控制阀口72与第四控制阀口74导通,经压缩机11压缩后的冷媒经过四通控制阀7流向蒸发器22,由蒸发器22出来的冷媒经第二节流装置42膨胀成中压冷媒后流入闪蒸器3,在闪蒸器3闪发成气液两相状态并气液分离,气液分离后的冷媒分成两路:主路的液态冷媒经第一节流装置41节流膨胀后进入冷凝器21,在冷凝器21中进行热交换后变成气态冷媒,再流入压缩机11的上述其中一个气缸中进行压缩;辅路的气态冷媒从闪蒸器3出来,通过中压通气管812进入压缩机11,与上述其中一个气缸压缩后的冷媒进行混合,混合后的冷媒进入上述另一个气缸,经该另一个气缸压缩后排出,从而完成两级压缩。
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应用于热泵热水机时,蒸发器22与制冷制热循环***100的水箱进行热交换,制冷制热循环***100循环与上述一致。由此,制热时压差压比较大,特别是低温制热和热泵工况下,采用两级压缩,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制冷制热循环***100的制热量,而且减小了每级压缩的压比,减小了泄漏及余隙影响,有效回收部分压缩功,提升了该工况条件下的能效。
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在过负荷制冷模式下运行时,可以选择两种运行方式:第一、双级压缩方式;第二、双缸单级压缩方式。
在双级压缩方式下,经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其中一个的排气腔排出的冷媒与中压冷媒通过喷气腔1141进入到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内,该上述另一个气缸的排气腔内的排气压力为中压(该压力为相对压力,即该压力的大小介于储液器12的出气口122排出的冷媒的压力和壳体111内部压力之间),上述另一个气缸吸入上述两种冷媒后进行二次压缩,压缩后的冷媒排出到壳体111内部,实现双级压缩。
在双缸单级压缩方式下,低压冷媒通过喷气腔1141进入到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内,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其中一个的吸气腔内吸入从储液器12的出气口122排出的冷媒,由于两个气缸的吸气腔的吸气压力都是低压,排气压力都是高压,即两个气缸都在各自的压缩行程中将低压冷媒直接压缩至高压后排出,实现双缸压缩。
在该过负荷制冷模式下,四通控制阀7的第一控制阀口71与第二控制阀口72导通,第三控制阀口73与第四控制阀口74导通,经压缩机11压缩后的冷媒经四通控制阀7流向冷凝器21,再依次流经第一节流装置41、闪蒸器3和第二节流装置42后进入蒸发器22,经蒸发器22吸热后,流入储液器12,然后返回到压缩机11。此时由于制冷制热循环***100负荷大,同时蒸发温度也较高,即主要是冷量需求大,采用两个气缸进行单级压缩,可极大地提高制冷制热循环***100的冷媒循环量,从而快速增加该工况下的制冷量,且在过负荷制冷模式下,制冷制热循环***100的能效高。可以理解,选择何种模式可根据工况、使用地区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选择。
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在小负荷工况下运行时,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高压冷媒,且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与喷气腔1141的第一排气口1143连通以将喷气腔1141内的高压冷媒导入上述吸气腔内;当制冷制热循环***在大负荷且超低温制热工况下尤其是需要保持制冷制热循环***高效稳定运行时,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中压冷媒,且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与喷气腔1141的第一排气口1143连通以将喷气腔1141内的中压冷媒导入上述吸气腔内;当制冷制热循环***在除超低温制热尤其是需要保持制冷制热循环***高效外的其它大负荷工况下运行时,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与储液器12的出气口122连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大负荷工况”可以理解包括高温制冷、超高温制冷、低温制热、超低温制热这四种工况,除了这四种工况之外的其它工况均为“小负荷工况”,例如中间制冷等。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制热循环***100,制冷制热循环***100可适应大范围工况条件的变化,保持在各工况条件下的高效运行,且能有效实现快速制冷、制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2所示,压缩机构还包括:盖板118,盖板118设在主轴承113和副轴承114中的其中一个的远离气缸组件的一侧,主轴承113和副轴承114中的上述其中一个与盖板118之间限定出上述喷气腔1141。
例如,参照图2和图9,盖板118设在副轴承114的底部,盖板118沿水平方向延伸,喷气腔1141由副轴承114和盖板118共同限定出,第一吸气口1142和第一排气口1143彼此间隔开地形成在喷气腔1141上。或者,盖板118还可以设在主轴承113的顶部,此时喷气腔1141由主轴承113和该盖板118共同限定出(图未示出)。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隔板117还可以包括两个子隔板117,两个子隔板117之间限定出上述喷气腔1141(图未示出)。具体而言,例如,两个子隔板117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上方的子隔板117底部敞开,下方的子隔板117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设在上方的子隔板117的底部,此时喷气腔1141由这两个子隔板117共同限定出。其中,第一吸气口1142和第一排气口1143可以形成在两个子隔板117中的其中一个上,例如,第一吸气口1142和第一排气口1143均形成在上方的子隔板117上。或者,第一吸气口1142还可以形成在两个气缸中的其中一个上,例如,第一吸气口1142形成在下气缸116上,且第一吸气口1142与喷气腔1141内部连通。
当然,还可以是下方的子隔板117的顶部敞开,上方的子隔板117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设在下方的子隔板117的顶部,其中,第一吸气口1142和第一排气口1143可以均形成在下方的子隔板117上。
制冷制热循环***还包括控制阀51,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控制阀51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第一阀口与储液器12的出气口122连通,第二阀口与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连通,第三阀口与第一排气口1143连通。当第二阀口与第一阀口导通时、储液器12通过出气口122向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内通入低压冷媒,当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导通时、第一排气口1143向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内通入由第一吸气口1142进入到喷气腔1141内的中压冷媒或高压冷媒、以及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其中一个的排气腔内的冷媒。可选地,控制阀51为三通阀或四通阀。
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在中间制冷模式下运行时,通过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高压冷媒,例如,参照图1并结合图2,上气缸115的吸气腔与喷气腔1141的第一排气口1143连通,此时控制阀51例如三通阀的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导通,从而高压冷媒可以进入到上气缸115内,由于该上气缸115的吸气腔的吸气压力与排气腔的排气压力一致,因此上气缸115卸载,仅下气缸116工作,实现单缸单级压缩。由此,制冷制热循环***100简单,成本较低。
其中,高压冷媒可以为由气缸的排气腔排入到壳体111内部的冷媒,此时第一吸气口1142与壳体111内部连通,例如,第一吸气口1142处可以设置高压通气管811以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高压冷媒,此时高压通气管811的一端(例如,图2中的上端)可以直接与壳体111内部连通,当然,高压通气管811的一端(例如,图1中的上端)还可以与壳体111顶部的用于排出壳体111内部压缩后的冷媒的排冷媒口1111连通。或者,高压通气管811还可以独立设置,以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高压冷媒(图未示出)。
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在制热模式下运行时,通过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中压冷媒,例如,参照图1并结合图2,上气缸115的吸气腔与喷气腔1141的第一排气口1143连通,此时控制阀51例如三通阀的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导通,下气缸116的排气腔内的排气压力为中压(该压力为相对压力,即该压力的大小介于储液器12的出气口122排出的冷媒的压力和壳体111内部压力之间),从而喷气腔1141的冷媒为下气缸116的排气腔排出的冷媒与中压冷媒的混合冷媒,上气缸115吸入该混合冷媒后进行二次压缩,压缩后的冷媒排出到壳体111内部,实现两级压缩。
其中,如图1所示,中压冷媒可以为来自制冷制热循环***100的中压冷媒,具体而言,第一吸气口1142处可以设置中压通气管812以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中压冷媒,中压通气管812的一端(例如,图1中的上端)与闪蒸器3相连。当然,中压通气管812还可以独立设置,以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中压冷媒(图未示出)。
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在过负荷制冷模式下运行时,其中,在双级压缩方式下,通过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中压冷媒,例如,参照图1并结合图2,上气缸115的吸气腔与喷气腔1141的第一排气口1143连通,下气缸116的排气腔内的排气压力为中压(该压力为相对压力,即该压力的大小介于储液器12的出气口122排出的冷媒的压力和壳体111内部压力之间),从而喷气腔1141的冷媒为经上气缸115的排气腔排出的冷媒与中压冷媒的混合冷媒,上气缸115吸入该混合冷媒后进行二次压缩,压缩后的冷媒排出到壳体111内部,实现双级压缩。
在双缸单级压缩方式下,低压冷媒通过喷气腔1141进入到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内,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其中一个的吸气腔内吸入从储液器12的出气口122排出的冷媒,由于两个气缸的吸气腔的吸气压力都是低压,排气压力都是高压,即两个气缸都在各自的压缩行程中将低压冷媒直接压缩至高压后排出,实现双缸压缩。
其中,第一吸气口1142处设有用于控制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中压冷媒或高压冷媒的第一控制阀组件81。例如,如图1-图3所示,第一控制阀组件81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电磁阀,每个电磁阀分别设在中压通气管812和高压通气管811上,以分别控制中压通气管812和高压通气管811的导通和断开。当然,第一控制阀组件81还可以包括串联设置的电磁阀和三通阀(图未示出),三通阀设在电磁阀的远离第一吸气口1142的一侧,具体而言,三通阀的一个阀口与电磁阀相连、三通阀的另外两个阀口分别与壳体111的排冷媒口1111和闪蒸器3相连。
可选地,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启动时,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高压冷媒,且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与储液器2的出气口122连通,例如,可以通过第一控制阀组件81将高压冷媒导入喷气腔1141内,而将三通阀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导通,使低压作为吸气导入上气缸115和下气缸116内。之后,在经过了任意的时间后,根据负荷的不同选择:
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高压冷媒,且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与喷气腔1141的第一排气口1143连通以将高压冷媒导入吸气腔内;或者
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中压冷媒,且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与喷气腔1141的第一排气口1143连通以将中压冷媒导入吸气腔内;或者
保持启动时的运行状态。这里的“负荷的不同”可以理解为上面提到的小负荷工况或大负荷工况。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如图3和图6所示,制冷制热循环***100进一步包括:通断控制阀6,通断控制阀6设在闪蒸器3和第二节流装置42之间以控制闪蒸器3和第二节流装置42的导通和隔断。
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在小负荷工况下运行时,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低压冷媒,且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与储液器12的出气口122连通;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在大负荷且超低温制热工况下运行时,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中压冷媒,且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的吸气腔与喷气腔1141的第一排气口1143连通以将中压冷媒导入吸气腔内;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在除超低温制热外的其它大负荷工况下运行时,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的吸气腔与储液器12的出气口122连通。
在制冷制热循环***100除霜运行时,通断控制阀6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中压冷媒,中压冷媒为从闪蒸器3过来的冷媒,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与喷气腔1141的第一排气口1143连通以将中压冷媒导入上述吸气腔内。例如,可以通过第一控制阀组件81将中压冷媒通入喷气腔1141内,此时中压冷媒包括从闪蒸器3过来的冷媒,中压冷媒通过控制阀51例如三通阀进入到上气缸115的吸气腔内。
在此循环中,经压缩机11压缩后的冷媒经四通控制阀7流向冷凝器21,由冷凝器21出来的制冷剂经第一节流装置41膨胀,膨胀后的冷媒流入闪蒸器3,从闪蒸器3出来的冷媒通过中压通气管812进入压缩机11。此时,上气缸115吸气来自中压通气管812通入的中压冷媒,形成单缸运行,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应用于空调器时,空调器的室内机无冷媒循环流动,避免在除霜时室内机循环换热而使室内温度下降过快。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第一吸气口1142进一步用于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低压冷媒,低压冷媒的压力小于中压冷媒的压力。其中,第一吸气口1142处可以设置低压通气管813以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低压冷媒,低压通气管813的一端(例如,图4中的上端)与储液器12的进气口121连通。
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在中间制冷模式下运行时,参照图4并结合图5,通过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低压冷媒,上气缸115的吸气腔与喷气腔1141的第一排气口1143通过控制阀51例如三通阀连通,下气缸116的吸气腔的吸气压力及排气腔的排气压力均为低压,下气缸116卸载,仅上气缸115运行,形成单缸模式。由此,风阻损失较小。此时制冷制热循环***100的循环与上述不通过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低压冷媒的制冷制热循环***100的循环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在制热模式、过负荷制冷模式下运行时,压缩机11的工作模式以及制冷制热循环***100的循环模式与上述不通过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低压冷媒的制冷制热循环***100的循环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吸气口1142处设有用于控制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低压冷媒、中压冷媒或高压冷媒的第一控制阀组件81。具体而言,例如,如图4-图6所示,第一控制阀组件81包括并联设置的三个电磁阀,每个电磁阀分别设在低压通气管813、中压通气管812和高压通气管811上,以分别控制低压通气管813、中压通气管812和高压通气管811的导通和断开。
当然,第一控制阀组件81还可以包括串联设置的两个三通阀(图未示出),两个三通阀中的其中一个设在两个三通阀中的另一个的远离第一吸气口1142的一侧,此时上述另一个三通阀的一个阀口与上述其中一个三通阀相连、上述另一个三通阀的另外两个阀口分别与储液器12的进气口121和壳体111的排冷媒口1111相连,上述其中一个三通阀的一个阀口可以与闪蒸器3相连。
当制冷制热循环***启动时,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高压冷媒,且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的吸气腔与储液器12的出气口122连通,例如,可以通过第一控制阀组件81将高压冷媒导入喷气腔1141内,而将三通阀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导通,使低压作为吸气导入上气缸115和下气缸116内。之后,在经过了任意的时间后,根据负荷的不同选择:
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低压冷媒,且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的吸气腔与喷气腔1141的第一排气口1143连通;或
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中压冷媒,且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的吸气腔与喷气腔1141的第一排气口1143连通以将中压冷媒导入吸气腔内;或
保持启动时的运行状态。
在***刚启动时,压缩机11采用双缸运行模式(与过负荷制冷运行模式基本相同,当然,根据制冷和制热的不同,冷媒的流向不同)。由于在启动时,特别是在恶劣条件下(例如,过负荷制冷或制热时),例如,当制冷制热循环***100应用于空调器时,用户一般要求快速把温度降到(或升到)设定温度,采用双缸模式运行,可在启动时极大增加制冷制热循环***100的冷媒循环量,快速建立压差,从而实现快速制冷制热,提高舒适性。
由此,通过采用如图2和图5所示的压缩机11,可以降低零件的复杂程度。
第一吸气口1142处设有并联设置的中压通气管812和低压通气管813,中压通气管812的自由端(例如,图6中的上端)与闪蒸器3相连,低压通气管813的自由端(例如,图6中的上端)与储液器12的进气口121相连。
如图6所示,在制冷制热循环***100除霜运行时,通断控制阀6处于关闭状态,中压通气管812与低压通气管813连通以将闪蒸器3过来的中压冷媒输送至储液器12的进气口121,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与储液器12的出气口122连通。例如,可以通过第一控制阀组件81控制中压通气管812与低压通气管813连通,并将闪蒸器3过来的冷媒作为吸气导入上气缸115和下气缸116的吸气腔内。由此,在除霜运行时,通过将中压通气管812与低压通气管813连通,可以有效避免下气缸116在除霜运行时可能出现吸气负压的情况。且在除霜时,由于高低压压差小,压比小,可以有效避免采用两级压缩而造成过压缩、导致功耗上升的情况。
参照图7和图8,两个气缸具有设在滑片槽后部的两个滑片腔,也就是说,每个气缸的滑片槽的后部为一个滑片腔,滑片槽包括滑片腔,滑片腔位于滑片119的后侧,其中两个滑片腔中的至少一个与壳体111内部连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方向“后”可以理解为远离气缸中心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先”,即朝向气缸中心的方向。由此,可以利用滑片119的先端和后端之间的压差来控制滑片119动作。
可选地,两个滑片腔中的至少一个内设有第二弹性元件91例如弹簧,滑片119通过第二弹性元件91可移动地设在对应的滑片槽内。例如,如图7所示,弹簧为一个,且该弹簧设在下气缸116的滑片腔内,换言之,上气缸115的滑片腔内未设置弹簧,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弹簧,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当上气缸115吸气排气压力相同(即单缸运行模式)时,由于没有弹簧作用,滑片119就不会抵住活塞1152,从而避免了滑片119先端与活塞1152之间的摩擦,降低了磨耗和功率。
进一步地,压缩机构上设有适于吸附两个气缸中的其中一个内的滑片119的第二磁性元件92。例如,参照图7,隔板117的上表面上形成有适于容纳第二磁性元件92的容纳槽,容纳槽位于上气缸115内的滑片119的下方,由此,该滑片119可以更稳定地保持在滑片槽内,不会因内部气压波动而产生运动,导致滑片119与活塞1152或气缸产生碰撞,造成零件损坏,从而提高了压缩机11的可靠性。当然,第二磁性元件92还可以设在主轴承113的邻近气缸的一侧,如图7所示。可选地,第二磁性元件92为磁铁。
可选地,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工作容积小于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其中一个的工作容积。由此,可以提高压缩机11在双级喷气运行模式下运行的能效。其中,“工作容积”的定义以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进一步地,制冷制热循环***100停止运行时,第一吸气口1142向喷气腔1141内通入高压冷媒。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制热循环***100的压缩机11,可以选择在单缸运行模式、双缸运行模式、双级喷气运行模式下运行,从而避免了在小负荷时出现过压缩的情况,且在大负荷时,能满足制冷制热循环***100的冷量或热量需求,改善了制冷制热循环***100及其压缩机11在各种环境温度下的性能,提高制冷制热循环***100的能效,并可以提供不同的冷量需求,满足舒适性要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制热循环***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制冷制热循环***,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器,所述储液器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具有排冷媒口的壳体和设在所述壳体内的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包括气缸组件、以及设在所述气缸组件的轴向两端的主轴承和副轴承,所述气缸组件包括两个气缸、和设在所述两个气缸之间的隔板,每个所述气缸具有压缩腔,所述压缩腔包括吸气腔和排气腔,所述压缩机构上形成有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的喷气腔,所述第一吸气口用于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中压冷媒或高压冷媒,所述两个气缸中的其中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且所述排气腔与所述喷气腔连通,所述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或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
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中的其中一个的一端与所述排冷媒口连通,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中的另一个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
闪蒸器,所述闪蒸器设在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和所述蒸发器的另一端之间;以及
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设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闪蒸器之间,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闪蒸器之间;
当制冷制热循环***在小负荷工况下运行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高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所述高压冷媒导入所述吸气腔内;当制冷制热循环***在大负荷且超低温制热工况下稳定运行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中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所述中压冷媒导入所述吸气腔内;当制冷制热循环***在除超低温制热外的其它大负荷工况下运行时,所述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制热循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气口进一步用于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低压冷媒,
当制冷制热循环***在小负荷工况下运行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所述低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当制冷制热循环***在大负荷且超低温制热工况下运行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中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所述中压冷媒导入所述吸气腔内;当制冷制热循环***在除超低温制热外的其它大负荷工况下运行时,所述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制热循环***,其特征在于,当制冷制热循环***启动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高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之后,根据负荷的不同选择:
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低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或
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中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所述中压冷媒导入所述吸气腔内;或
保持启动时的运行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冷制热循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气口处设有并联设置的中压通气管和低压通气管,所述中压通气管的自由端与闪蒸器相连,所述低压通气管的自由端与所述进气口相连,所述闪蒸器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之间设有通断控制阀,
当制冷制热循环***除霜运行时,所述通断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中压通气管与所述低压通气管连通以将所述闪蒸器过来的中压冷媒输送至所述进气口,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制热循环***,其特征在于,当制冷制热循环***启动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高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之后,根据负荷的不同选择:
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高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所述高压冷媒导入所述吸气腔内;或
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中压冷媒,且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所述中压冷媒导入所述吸气腔内;或
保持启动时的运行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制热循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闪蒸器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之间设有通断控制阀,
当制冷制热循环***除霜运行时,所述通断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中压冷媒,所述中压冷媒为从所述闪蒸器过来的冷媒,所述两个气缸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吸气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以将所述中压冷媒导入所述吸气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制热循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制热循环***停止运行时,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喷气腔内通入所述高压冷媒。
CN201510244299.XA 2015-05-13 2015-05-13 制冷制热循环*** Active CN1048799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44299.XA CN104879942B (zh) 2015-05-13 2015-05-13 制冷制热循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44299.XA CN104879942B (zh) 2015-05-13 2015-05-13 制冷制热循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9942A true CN104879942A (zh) 2015-09-02
CN104879942B CN104879942B (zh) 2017-06-16

Family

ID=53947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44299.XA Active CN104879942B (zh) 2015-05-13 2015-05-13 制冷制热循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79942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3666A (zh) * 2015-11-27 2016-03-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变容压缩机***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5650925A (zh) * 2016-01-14 2016-06-08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制冷***及其控制方法
CN106871386A (zh) * 2017-04-13 2017-06-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CN107152811A (zh) * 2017-06-30 2017-09-1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及空调***的控制方法
CN107869854A (zh) * 2016-09-26 2018-04-03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及其控制方法
CN108679890A (zh) * 2018-07-23 2018-10-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除霜的热泵循环***及运行方法
CN108692485A (zh) * 2018-07-09 2018-10-23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快速除霜的超低温空气能热泵机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49634A (ja) * 1991-06-20 1993-06-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588285A (zh) * 2011-01-18 2012-07-18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空调器
CN103557624A (zh) * 2013-10-11 2014-02-05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冻循环装置
CN203604204U (zh) * 2013-12-12 2014-05-21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旋转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3821716A (zh) * 2014-03-03 2014-05-2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双级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N204025050U (zh) * 2014-06-09 2014-12-17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空调器
CN204630142U (zh) * 2015-05-13 2015-09-09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制热循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49634A (ja) * 1991-06-20 1993-06-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588285A (zh) * 2011-01-18 2012-07-18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空调器
CN103557624A (zh) * 2013-10-11 2014-02-05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冻循环装置
CN203604204U (zh) * 2013-12-12 2014-05-21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旋转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3821716A (zh) * 2014-03-03 2014-05-2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双级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N204025050U (zh) * 2014-06-09 2014-12-17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空调器
CN204630142U (zh) * 2015-05-13 2015-09-09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制热循环***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3666A (zh) * 2015-11-27 2016-03-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变容压缩机***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5423666B (zh) * 2015-11-27 2017-12-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变容压缩机***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5650925A (zh) * 2016-01-14 2016-06-08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制冷***及其控制方法
CN105650925B (zh) * 2016-01-14 2018-03-30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制冷***及其控制方法
CN107869854A (zh) * 2016-09-26 2018-04-03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及其控制方法
CN107869854B (zh) * 2016-09-26 2020-03-13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及其控制方法
CN106871386A (zh) * 2017-04-13 2017-06-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CN107152811A (zh) * 2017-06-30 2017-09-1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及空调***的控制方法
CN108692485A (zh) * 2018-07-09 2018-10-23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快速除霜的超低温空气能热泵机组
CN108692485B (zh) * 2018-07-09 2024-04-09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快速除霜的超低温空气能热泵机组
CN108679890A (zh) * 2018-07-23 2018-10-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除霜的热泵循环***及运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9942B (zh) 2017-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79942A (zh) 制冷制热循环***
EP2543941B1 (en) Chiller
CN103557624A (zh) 冷冻循环装置
CN107860151B (zh) 热泵***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3821716A (zh) 双级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07842486B (zh) 压缩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
CN104728109A (zh) 空调***及其旋转式压缩机组件
EP1666813A1 (en) Multi-type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to distribute oil uniformly
CN203756524U (zh) 双级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01487470A (zh) 双机双级螺杆式低温压缩机组
JP6349417B2 (ja) 二段回転式コンプレッサーおよび冷却サイクル装置
CN110296565A (zh) 一种双蒸发温度制冷***及其控制方法
US20100326125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CN204630142U (zh) 制冷制热循环***
CN105570134A (zh) 变容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13405303B (zh) 一种冰箱制冷***及包括其的冰箱
KR20120011277A (ko) 냉장고
CN105570133A (zh) 变容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05570138A (zh) 变容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03335439A (zh) 制冷***
CN204880840U (zh) 制冷制热循环***
CN107816816B (zh) 制冷装置
CN110849019A (zh) 一种热泵式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4930743B (zh) 制冷制热循环***
KR100520100B1 (ko) 냉동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