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49630A - 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49630A
CN104749630A CN201510149610.2A CN201510149610A CN104749630A CN 104749630 A CN104749630 A CN 104749630A CN 201510149610 A CN201510149610 A CN 201510149610A CN 104749630 A CN104749630 A CN 1047496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 detector
seismic event
matrix
wave
seis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496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49630B (zh
Inventor
刘丽婷
尹陈
刘鸿
巫芙蓉
康亮
袁枫尧
蔡谦
李亚林
赵尧
曹立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Co of CNPC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Co of CNPC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Co of CNPC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14961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496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49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9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49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96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包括:选取工区内的多个检波器,并获取对应的初至时间;计算地震波的传播距离;估计出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基于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空间径向夹角、射孔点的坐标和当前的约束参数矩阵,得到地震波的平均速度;基于地震波的平均速度和地震波的传播距离,得到地震波的正演走时;计算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计算偏导数矩阵;基于偏导数矩阵和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得到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在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满足约束条件时,输出速度模型。上述方法可通过空间建模的方式考虑到地层的各向异性对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影响,从而建立了较为复杂的速度模型以提高微地震定位精度。

Description

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来说涉及非常规油气开发的微地震监测技术,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基于地表记录中提取的相关信息来构建速度模型的方法。
背景技术
压裂改造是提高非常规油气采收率的关键技术。目前,通过研究压裂改造过程中岩石破裂产生的微地震是监测压裂改造效果的主要技术。利用微地震还可以指导、优化压裂改造,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降低诱发地震灾害。井下观测是微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但是,井下观测成本太高,不利于大范围普遍应用。而地表监测的成本较低,使得地表微地震监测成为近几年新兴的微地震监测方式。
速度模型是地震定位的重要先决条件,目前常用的微地震速度模型构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射孔位置来计算地震波传播的平均速度。这种构建速度模型的方式将地下假设为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即,地下是由同一介质构成),其计算出的地震波传播的平均速度仅有一个值(即,得到匀速速度模型)。另一种是利用测井资料获得地震波传播的层状速度模型。这种构建速度模型的方式将地下划分为多个地层,假设每个地层具有相同的介质,地震波传播在每个地层中具有相同的速度,因此基于这种方式获得的速度模型是一个关于速度的一维数组(即,水平层状速度模型)。
以上两种方式将地下设想为各向同性介质或横向同性介质,而工区内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主要受到地层的各向异性影响,因此现有的微地震速度模型构建方式与实际地质结构存在很大的误差,从而导致微地震定位精度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以解决现有的速度模型无法真实地反映实际地质结构而导致微地震定位精度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a)选取工区内的多个检波器,并获取与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对应的初至时间;(b)基于射孔点的坐标和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的坐标,计算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与射孔点之间地震波的传播距离;(c)对工区的井内速度进行处理,估计出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d)基于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相对于射孔点的空间径向夹角、射孔点的坐标和当前的约束参数矩阵,得到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平均速度;(e)基于所述地震波的平均速度和所述地震波的传播距离,得到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f)从所述多个检波器中选取两组检波器,并计算所述两组检波器之间的初至时间的时差与所述两组检波器之间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的时差的差值,以得到与所述两组检波器对应的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g)基于所述两组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和当前的约束参数矩阵,得到与所述两组检波器对应的偏导数矩阵;(h)基于所述偏导数矩阵和所述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得到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i)在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满足约束条件时,执行步骤(j):输出速度模型。
可选地,步骤(i)可包括:(i1)计算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的二范数的平方,并将所述二范数的平方与设定值做比较;(i2)当所述二范数的平方大于设定值时,将当前的约束参数矩阵与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相加,以更新当前的约束参数矩阵,并返回执行步骤(d);(i3)当所述二范数的平方不大于设定值时,执行步骤(j)。
可选地,步骤(c)可包括:基于测井曲线来估计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或者依据经验来人为设定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
可选地,步骤(d)中,可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地震波的平均速度, v ‾ r = v ‾ 0 ( 1 + m 1 X + m 2 X 2 ) ( 1 + m 3 Y + m 4 Y 2 ) ( 1 + m 5 Z + m 6 Z 2 ) ( 1 + m 7 θ r + m 8 θ r 2 )
其中,为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平均速度,r∈[1,n],n为所述多个检波器的数量,为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X,Y,Z为射孔点的坐标,θr为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相对于射孔点的空间径向夹角,ml为由约束参数形成的矩阵,ml=[m1,m2,m3,m4,m5,m6,m7,m8]T,该矩阵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于一个约束参数。
可选地,在步骤(d)中,在初次执行步骤(d)时,可通过以下步骤获取初始约束参数矩阵,基于与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对应的初至时间和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与射孔点之间地震波的传播距离,估算出地震波的平均速度的估计值;基于地震波的平均速度的估计值、射孔点的坐标、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相对于射孔点的空间径向夹角、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得到初始约束参数矩阵。
可选地,在步骤(e)中,可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
T r = d r v ‾ r
其中,Tr为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r∈[1,n],n为所述多个检波器的数量,dr为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与射孔点之间地震波的传播距离,为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平均速度。
可选地,步骤(f)可包括:(f1)从步骤(a)中获取的初至时间中选取与所述两组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对应的初至时间,并计算所述两组检波器之间的初至时间的时差;(f2)从步骤(e)中得到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中选取与所述两组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对应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并计算所述两组检波器之间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的时差;(f3)计算所述初至时间的时差与所述地震波的正演走时的时差的差值,以得到与所述两组检波器对应的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
可选地,在步骤(h)中,可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
ΔT=J·Δml
其中,ΔT为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J为偏导数矩阵,Δml为由约束参数的差值形成的矩阵,Δml=[Δm1,Δm2,Δm3,Δm4,Δm5,Δm6,Δm7,Δm8]T,该矩阵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于一个约束参数的差值。
可选地,所述多个检波器的数量为大于等于8。
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通过采用空间建模的方式考虑到地层的各向异性对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影响,从而建立了较为复杂的速度模型以提高微地震定位精度。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与空间径向夹角有关的速度模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提供参照附图的以下描述以帮助对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全面理解。包括各种特定细节以帮助理解,但这些细节仅被视为是示例性的。因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描述于此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此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对公知的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总体说来,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需首先确定一个工区,并将工区内的压裂井划分为多段,所述多段中的每段压裂井包含多个射孔点,然后从所述多个射孔点中选取初至数据的波形好且信噪比高的射孔点,针对选取的射孔点采用下述方法来构建速度模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中,选取工区内的多个检波器,并获取与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对应的初至时间。可选地,可选取n个检波器,n为所述多个检波器的数量,且n∈[8,∞)。
具体说来,可通过下述方式来选取检波器:拾取工区的初至数据,由人工从拾取的初至数据中挑选出具有稳定合理初至时间点的初至数据,然后选取与挑选的初至数据相对应的检波器。这里,一般认为可用于构建速度模型的初至数据越多,则构建出的速度模型相应地更精确,因此,在选取检波器时,可不对选取检波器的数量上限进行限制,将所有满足挑选条件的检波器都选取出来。这里,可利用现有的各种装置和方法来拾取工区的初至数据,例如,可由第三方初至拾取软件进行拾取获得。
在步骤S20中,基于射孔点的坐标和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的坐标,计算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与射孔点之间地震波的传播距离。
具体说来,由于在工区***孔点的坐标和n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的坐标已知,因此可基于射孔点的坐标和n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的坐标,计算出传播距离。这里,计算得到的传播距离为射孔点与每个检波器之间的直线距离。
在步骤S30中,对工区的井内速度进行处理,估计出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这里,估计得到的是地震波的整体的初始平均速度,与地表设置的检波器无关,可利用现有的各种方法来估计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作为示例,可基于测井曲线来估计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或者可依据经验来人为设定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
在步骤S40中,基于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相对于射孔点的空间径向夹角、射孔点的坐标和当前的约束参数矩阵,得到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平均速度。
这里,地震波的速度对于空间径向夹角比较敏感,且由于射孔点的坐标和n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的坐标已知,因此可根据射孔点的坐标和n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的坐标来计算出n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相对于射孔点的空间径向夹角,进而得到与不同的空间径向夹角对应的地震波的平均速度。
可选地,可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地震波的平均速度, v ‾ r = v ‾ 0 ( 1 + m 1 X + m 2 X 2 ) ( 1 + m 3 Y + m 4 Y 2 ) ( 1 + m 5 Z + m 6 Z 2 ) ( 1 + m 7 θ r + m 8 θ r 2 ) - - - ( 1 )
公式(1)中,为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平均速度,r∈[1,n],为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X,Y,Z为射孔点的坐标,θr为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相对于射孔点的空间径向夹角,ml为由约束参数形成的矩阵,ml=[m1,m2,m3,m4,m5,m6,m7,m8]T,该矩阵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于一个约束参数。
可选地,在初次执行步骤S40时,可通过以下步骤获取初始约束参数矩阵:基于与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对应的初至时间和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与射孔点之间地震波的传播距离,估算出地震波的平均速度的估计值;基于地震波的平均速度的估计值、射孔点的坐标、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相对于射孔点的空间径向夹角、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得到初始约束参数矩阵。
具体说来,由于在步骤S10中已经得到与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对应的初至时间,且在步骤S20中也已经得到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与射孔点之间地震波的传播距离,因此可利用下面的公式估算出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平均速度的估计值,
v ‾ r ′ = d r t r - - - ( 2 )
公式(2)中,为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平均速度的估计值,tr为与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对应的初至时间,dr为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与射孔点之间地震波的传播距离。
然后,再将地震波的平均速度的估计值射孔点的坐标X,Y,Z、空间径向夹角θr、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代入公式(1)中,此时可得到一个关于初始约束参数的方程组,求解该方程组即可得到初始约束参数矩阵。这里,每段压裂井中包含的多个射孔点具有相同的初始约束参数矩阵。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与空间径向夹角有关的速度模型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S点表示射孔点,A点、B点、C点为空间上的任意三个点,这里,可理解为是在地表上安放的检波器的位置。作为示例,A点、B点在同一个圆弧上,则位于A点、B点的检波器相对于射孔点S具有相同的空间径向夹角,即,θA=θB=θ1,位于C点的检波器相对于射孔点S的空间径向夹角为θ2,由于A点、B点、C点、S点的坐标以及各检波器相对于射孔点S的空间径向夹角均已知,且约束参数矩阵也已知,则可将上述已知的多个参数代入公式(1)来计算出地震波的平均速度。这里,可利用现有的各种方法和装置来获取每个检波器和射孔点的坐标。
在步骤S50中,基于所述地震波的平均速度和所述地震波的传播距离,得到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
可选地,可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
T r = d r v ‾ r - - - ( 3 )
公式(3)中,Tr为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这里,地震波的正演走时Tr为与约束参数矩阵有关的矩阵。
在步骤S60中,从所述多个检波器中选取两组检波器,并计算所述两组检波器之间的初至时间的时差与所述两组检波器之间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的时差的差值,以得到与所述两组检波器对应的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可选地,在从所述多个检波器中选取检波器时,可从n个检波器中选取任意两个检波器配成一对,共选取多对,每一对的两个检波器分别属于第i组和第j组检波器。优选地,可将彼此之间的距离相对远的两个检波器配成一对。
具体说来,步骤S60可包括:首先从步骤S10中获取的初至时间中选取与所述两组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对应的初至时间,并计算所述两组检波器之间的初至时间的时差,然后从步骤S50中得到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中选取与所述两组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对应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并计算所述两组检波器之间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的时差,再计算所述初至时间的时差与所述地震波的正演走时的时差的差值,以得到与所述两组检波器对应的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
可选地,可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
ΔT=(ti-tj)-[Ti-Tj]     (4)
公式(4)中,ΔT为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ti为第i组检波器中的所有检波器对应的初至时间形成的矩阵,该矩阵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于一个检波器对应的初至时间,tj为与第j组检波器中的所有检波器对应的初至时间形成的矩阵,该矩阵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于一个检波器对应的初至时间,Ti为与第i组检波器中的所有检波器对应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形成的矩阵,该矩阵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于一个检波器对应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Tj为与第j组检波器中的所有检波器对应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形成的矩阵,该矩阵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于一个检波器对应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
这里,两组检波器中包括的检波器的数量应相同。作为示例,当第i组检波器中包括8个检波器时,矩阵ti可表示为[ti1,ti2,ti3,ti4,ti5,ti6,ti7,ti8]T,相应地矩阵tj可表示为[tj1,tj2,tj3,tj4,tj5,tj6,tj7,tj8]T。这里,ti1与tj1即为配成一对的两个检波器。
在步骤S70中,基于所述两组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和当前的约束参数矩阵,得到与所述两组检波器对应的偏导数矩阵。
可选地,可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偏导数矩阵J,
J = [ ∂ T i ∂ m l - ∂ T j ∂ m l ] - - - ( 5 )
在步骤S80中,基于所述偏导数矩阵和所述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得到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
可选地,可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
ΔT=J·Δml   (6)
公式(6)中,ΔT为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Δml为由约束参数的差值形成的矩阵,Δml=[Δm1,Δm2,Δm3,Δm4,Δm5,Δm6,Δm7,Δm8]T,该矩阵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于一个约束参数的差值。
在步骤S90中,计算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的二范数的平方,并将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的二范数的平方与设定值做比较。
具体说来,可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的二范数的平方,
| | Δ m l | | 2 2 = Δ m 1 2 + Δ m 2 2 + Δ m 3 2 + Δ m 4 2 + Δ m 5 2 + Δ m 6 2 + Δ m 7 2 + Δ m 8 2 - - - ( 7 )
公式(7)中,为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的二范数的平方,Δm1,Δm2,Δm3,Δm4,Δm5,Δm6,Δm7,Δm8为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Δml中的元素。
当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的二范数的平方大于设定值时,执行步骤S100:将当前的约束参数矩阵与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相加,以更新当前的约束参数矩阵,并返回执行步骤S40。
当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的二范数的平方不大于(即,小于等于)设定值时,执行步骤S110:输出速度模型。
当对选取的射孔点执行上述方法输出速度模型之后,将该输出的速度模型作为该选取的射孔点所在的这段压裂井(即,当前段压裂井)的速度模型。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最终获得的每段压裂井的速度模型的准确性,在针对当前段压裂井输出速度模型后,在对下一段压裂井的数据进行处理时,可使用当前段压裂井的速度模型对下一段压裂井的射孔位置(即,从下一段压裂井包含的多个射孔点中选取的射孔点)进行定位,并将该定位结果与该射孔点的实际坐标进行对比,若误差小于等于设定值,则无需调整速度模型,即,将当前段压裂井输出的速度模型作为下一段压裂井的速度模型,如果误差大于设定值,则需要重复上述步骤,以确定出下一段压裂井的速度模型,从而保证每段压裂井的速度模型的准确性。
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使用反演的方法进行速度模型的构建,并考虑到各向异性对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影响,建立了相对复杂的速度模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微地震定位精度。
尽管已经参照其示例性实施例具体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Claims (9)

1.一种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a)选取工区内的多个检波器,并获取与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对应的初至时间;
(b)基于射孔点的坐标和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的坐标,计算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与射孔点之间地震波的传播距离;
(c)对工区的井内速度进行处理,估计出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
(d)基于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相对于射孔点的空间径向夹角、射孔点的坐标和当前的约束参数矩阵,得到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平均速度;
(e)基于所述地震波的平均速度和所述地震波的传播距离,得到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
(f)从所述多个检波器中选取两组检波器,并计算所述两组检波器之间的初至时间的时差与所述两组检波器之间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的时差的差值,以得到与所述两组检波器对应的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
(g)基于所述两组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和当前的约束参数矩阵,得到与所述两组检波器对应的偏导数矩阵;
(h)基于所述偏导数矩阵和所述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得到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
(i)在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满足约束条件时,执行步骤(j):输出速度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i)包括:
(i1)计算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的二范数的平方,并将所述二范数的平方与设定值做比较;
(i2)当所述二范数的平方大于设定值时,将当前的约束参数矩阵与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相加,以更新当前的约束参数矩阵,并返回执行步骤(d);
(i3)当所述二范数的平方不大于设定值时,执行步骤(j)。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c)包括:基于测井曲线来估计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或者依据经验来人为设定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d)中,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地震波的平均速度,
v ‾ r = v ‾ 0 ( 1 + m 1 X + m 2 X 2 ) ( 1 + m 3 Y + m 4 Y 2 ) ( 1 + m 5 Z + m 6 Z 2 ) ( 1 + m 7 θ r + m 8 θ r 2 )
其中,为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平均速度,r∈[1,n],n为所述多个检波器的数量,为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X,Y,Z为射孔点的坐标,θr为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相对于射孔点的空间径向夹角,ml为由约束参数形成的矩阵,ml=[m1,m2,m3,m4,m5,m6,m7,m8]T,该矩阵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于一个约束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d)中,在初次执行步骤(d)时,通过以下步骤获取初始约束参数矩阵,
基于与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对应的初至时间和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与射孔点之间地震波的传播距离,估算出地震波的平均速度的估计值;
基于地震波的平均速度的估计值、射孔点的坐标、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相对于射孔点的空间径向夹角、地震波的初始平均速度,得到初始约束参数矩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e)中,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所述多个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
T r = d r v ‾ r
其中,Tr为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r∈[1,n],n为所述多个检波器的数量,dr为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与射孔点之间地震波的传播距离,为n个检波器中的第r个检波器接收的地震波的平均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f)包括:
(f1)从步骤(a)中获取的初至时间中选取与所述两组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对应的初至时间,并计算所述两组检波器之间的初至时间的时差;
(f2)从步骤(e)中得到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中选取与所述两组检波器中的每个检波器对应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并计算所述两组检波器之间接收的地震波的正演走时的时差;
(f3)计算所述初至时间的时差与所述地震波的正演走时的时差的差值,以得到与所述两组检波器对应的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h)中,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约束参数的差值矩阵,
ΔT=J·Δml
其中,ΔT为地震波正演走时的时差的残差,J为偏导数矩阵,Δml为由约束参数的差值形成的矩阵,Δml=[Δm1,Δm2,Δm3,Δm4,Δm5,Δm6,Δm7,Δm8]T,该矩阵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于一个约束参数的差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检波器的数量为大于等于8。
CN201510149610.2A 2015-04-01 2015-04-01 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 Active CN1047496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49610.2A CN104749630B (zh) 2015-04-01 2015-04-01 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49610.2A CN104749630B (zh) 2015-04-01 2015-04-01 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49630A true CN104749630A (zh) 2015-07-01
CN104749630B CN104749630B (zh) 2017-05-17

Family

ID=53589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49610.2A Active CN104749630B (zh) 2015-04-01 2015-04-01 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49630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53821A (zh) * 2015-07-17 2017-01-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地震事件定位方法
CN110196281A (zh) * 2019-06-25 2019-09-03 石家庄铁道大学 一种信号波传输波速的检测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967762A (zh) * 2018-09-30 2020-04-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地震地层速度标定方法及***
US11061156B2 (en) 2019-09-10 2021-07-13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Microseismic velocity models derived from historical model classification
CN113820743A (zh) * 2021-09-30 2021-12-21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微震定位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IEWEN ZHANG ET AL.: "Fast one-dimensional velocity model determination using station-pair differential times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evolution method in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SEG DENVER 2014 ANNUAL MEETING》 *
VLADIMIR GRECHKA ET AL.: "Narrow-angl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hase and group velocit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anisotropic velocity-model building for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GEOPHYSICS》 *
尹陈等: "射孔校正速度对微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进展》 *
尹陈等: "微地震监测定位精度分析", 《地球物理学进展》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53821A (zh) * 2015-07-17 2017-01-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地震事件定位方法
CN110967762A (zh) * 2018-09-30 2020-04-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地震地层速度标定方法及***
CN110196281A (zh) * 2019-06-25 2019-09-03 石家庄铁道大学 一种信号波传输波速的检测方法、***及终端设备
US11061156B2 (en) 2019-09-10 2021-07-13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Microseismic velocity models derived from historical model classification
CN113820743A (zh) * 2021-09-30 2021-12-21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微震定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49630B (zh) 2017-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53792B (zh) 一种适用于水力压裂微震震源定位的方法
CN105386756B (zh) 一种应用应变量计算脆性地层孔隙度的方法
US10359529B2 (en) Singularity spectrum analysis of microseismic data
US9678232B2 (en)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stacking seismic noise data to analyze seismic events
CN103869363B (zh) 微地震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4199090B (zh) 一种地面监测微地震定位的速度模型构建与求解方法
CN104749630A (zh) 构建微地震监测速度模型的方法
CN106501848B (zh) 一种隧道掘进过程中隐性断层超前物探方法
CN106908837B (zh) 一种压裂裂缝形态和裂缝高度确定方法
CN105277978A (zh) 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
CN107132578A (zh) 一种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算法
CN102089497A (zh) 使用被动地震发射监视生产油田中沿着流动通路移动的储层流体
CN103389489A (zh) 基于大斜度井的微地震监测定位方法
CN104730574A (zh) 构建近地表结构模型的方法
CN107290722A (zh) 微震源的定位方法和装置
CN105588883A (zh) 三维岩石力学参数获取方法和***
CN116341294B (zh) 一种三维应力场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05549077A (zh) 基于多级多尺度网格相似性系数计算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
US2008011226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eismic event location
CN102877828A (zh) 一种三维多井联合井地ct成像方法
CN104166159A (zh) 四维微地震监测的裂缝形态处理方法和***
CN103630938A (zh) 以潜孔锤锤头为震源的井地地震成像***及成像方法
CN112415571B (zh) 一种微地震定位方法、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03628866A (zh) 获取地层的地层压力系数的方法
CN112031755B (zh) 一种压裂监测装置、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208

Address after: 072751 Zhuozhou, Baoding, Fan Yang Road West, No. 189

Patentee after: BGP INC.,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Address before: Shuangliu County Huayang Huayang Road in Chengdu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in 610213 section of No. 216, Igawa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ompany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tentee before: CNPC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21

Address after: 100007 Beijing, Dongzhimen, North Street, No. 9, No.

Patentee after: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atentee after: BGP Inc.,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Address before: 072751 Zhuozhou, Baoding, Fan Yang Road West, No. 189

Patentee before: BGP Inc.,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