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04593B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04593B
CN104704593B CN201380052055.0A CN201380052055A CN104704593B CN 104704593 B CN104704593 B CN 104704593B CN 201380052055 A CN201380052055 A CN 201380052055A CN 104704593 B CN104704593 B CN 1047045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guide
contact
mentioned
movable
contac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20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04593A (zh
Inventor
中康弘
高谷幸悦
铃木健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712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7576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04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45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045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45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了电流通路的开闭的可靠性的电磁接触器。电磁接触器包括:一对固定触点部;在两端部侧具有与上述一对固定触点部分别相对配置的一对可动触点部的可动触头(132);和支承上述可动触头(132)的上述延伸方向中央部的轴状的可动支承体(131)。此外,上述固定触点部和可动触头(132)被收纳在非导电性的绝缘筒体(140)内。电磁体单元(200)在轴向即进退方向上驱动上述可动支承体(131)而使上述可动触点部相对于上述固定触点部接触分离。进而,具有限制上述可动触头(132)的转动变位的滑动引导件(403)。滑动引导件(403)与绝缘筒体(140)是不同的部件。

Description

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固定触点部与可动触点部的接触分离进行电流通路的开闭的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电磁接触器,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磁接触器。该电磁接触器中,在由塑料或陶瓷等构成的密封容器中,收纳有一对固定触点部和可动触头。可动触头在一对固定触点部的相对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其左右的自由端部分别形成可动触点部,上述各可动触点部与上述固定触点部相对配置。此外,上述各固定触点部设置在形成为大致C字状的单独设置的固定触点端子的自由端。而且,通过用电磁单元驱动可动轴,左右的可动触点部与相对的固定触点部接触分离。由此,能够进行电流通路的开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1072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支承上述可动触头的中央部的可动轴在轴向上进退时,可动触头易于绕上述可动轴的轴在旋转方向上摇动。可动触头旋转变位时,可动触点部与固定触点部的相对关系错位,因而不优选。通常,可动触头转动变位了的情况下,通过使该可动触头的宽度方向端面与形成于密封容器的内侧结构物抵接,限制该可动触头的上述摇动。
此处,上述可动触头是金属制的,此外上述密封容器用陶瓷、其他绝缘材料成形。
因此,在可动触头进退时,在可动触头与密封容器的一部分之间 发生滑动磨耗,存在从密封容器产生磨耗粉的可能性。因该磨耗粉是绝缘材料,所以产生的磨耗粉处于触点部之间时,可能成为导通不良的原因。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电流通路的开闭的可靠性的电磁接触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接触器包括:一对固定触点部,和可动触头,其在两端部侧具有与上述一对固定触点部分别相对配置的一对可动触点部;和轴状的可动支承体,其支承上述可动触头的上述延伸方向中央部。此外,具有至少收纳上述固定触点部和可动触头的由非导电体构成的收纳容器。此外,电磁体单元驱动上述可动支承体使上述可动触点部与上述固定触点部接触分离。进而,具有限制上述可动触头的转动变位的滑动引导件。该滑动引导件由与上述收纳部件不同的部件构成。
此处,上述滑动引导件也可以是金属制的。
此时,上述滑动引导件可以由延伸方向的两端部被支承在收纳容器上的弹性材料构成。
此外,可以至少具有4个上述滑动引导件。可以在4个滑动引导件中,每2个滑动引导件组成一组,夹着该可动触头配置在上述可动触头的宽度方向两侧,第一组滑动引导件位于比与可动支承体的连结部靠一个可动触点部侧的位置,第二组滑动引导件位于比与可动支承体的连结部靠另一个可动触点部侧的位置。
此外,也可以具有与上述滑动引导件的电磁体单元侧的端部一体连结的基板部。而且,可以使上述基板部与上述收纳容器的电磁体单元侧的底部的外表面侧相对配置,使上述各滑动引导件分别贯通在底部形成的开口,由此将各滑动引导件配置在上述收纳容器内。
此时,上述基板部由独立的2个基板部构成,第一基板部与上述第一组的2个滑动引导件的端部连结为一体,第二基板部与上述第二组的2个滑动引导件的端部连结为一体。
此外,上述收纳容器也可以是构成至少密封上述固定触点部和可动触头的密封结构的容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可动触头进退时进行滑动的是金属制的滑动引导件。一般而言,金属比树脂有硬度,因此能够抑制磨耗粉的产生。此外,因为产生的磨耗粉是导电性的,所以该磨耗粉处于触点部之间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导通不良。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电流通路的开闭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是消弧室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触点装置的绝缘罩的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C字状部与绝缘罩的关系的、从图1的B方向观察的图。
图5是表示绝缘筒体与可动触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绝缘筒体中安装了滑动引导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滑动引导件和基板部的立体图。
图8是说明滑动引导件对绝缘筒体的安装的图。
图9是表示在绝缘筒体中安装了滑动引导件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滑动引导件和基板部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11是说明滑动引导件对绝缘筒体的安装的图。
符号说明
10 电磁接触器
100 触点装置
101 触点机构
102 消弧室
104 金属方筒体
105 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
111、112 固定触头
114 支承导体部
118 触点形成部(固定触点部)
130 可动触点部
131 可动支承体
132 可动触头
133 贯通孔
134 接触弹簧
140 绝缘筒体
140a 方筒部
140b 底板部
200 电磁体单元
215 可动铁芯
230 盖
400 壁部
401 相对壁部
401a 引导部
403 滑动引导件
404 基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一例的截面图,图2是消弧室的分解立体图。该图1和图2中,符号10是电磁接触器,该电磁接触器10包括配置有触点机构的触点装置100和驱动该触点装置100的电磁体单元200。
触点装置100,如图1和图2所示,具有收纳触点机构101的消弧室102。该消弧室102,如图2(a)所示,具有金属方筒体104和封闭该金属方筒体104的上端的由平板状的陶瓷绝缘基板构成的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
金属方筒体104,在金属制的下端部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03。金属方筒体104将该凸缘部103与后述的电磁体单元200的上部磁轭210密封接合而被固定。
此外,在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上,在中央部保持预先设定 的间隔地形成有使后述的一对固定触头111和112插通的贯通孔106和107。对该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上表面侧的贯通孔106和107的周围以及下表面侧的与方筒体104接触的位置实施金属化处理。
触点机构101,如图1所示,具有在消弧室102的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贯通孔106和107中插通固定的一对固定触头111和112。这些固定触头111和112分别包括:支承导体部114,其在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贯通孔106和107中插通,在上端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和C字状部115,其与该支承导体部114连结而配设在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下表面侧,并且向内侧开放。
C字状部115包括:沿着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下表面向外侧延长的固定触点安装部116;从该固定触点安装部116的外侧端部向下方延长的中间部117;和从该中间部117的下端侧与固定触点安装部116平行地向内侧即固定触头111和112的面对方向延长的触点形成部118。这样,C字状部115形成为在由中间部117和触点形成部118形成的L字状加上固定触点安装部116而成的C字状。
此外,从图1可知,固定触点安装部116与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相比向可动触点部130侧伸出地配置。
此处,在支承导体部114的下端面突出形成的销114a***通在C字状部115的固定触点安装部116上形成的贯通孔120内。该状态下,支承导体部114与C字状部115例如通过钎焊被固定。此外,支承导体部114和C字状部115的固定,不限于钎焊,也可以使销114a嵌合在贯通孔120,或在销114a上形成阳螺纹,在贯通孔120中形成阴螺纹,使二者螺合。
进而,设置有覆盖固定触头111和112的C字状部115的固定触点安装部116和中间部117的绝缘罩121。该绝缘罩121是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是限制对固定触点安装部116和中间部117产生电弧的部件。
该绝缘罩121包覆C字状部115的固定触点安装部116和中间部117的内周面。绝缘罩121,如图3所示,包括:沿着固定触点安装部116和中间部117的内周面的L字状板部122;从该L字状板部122的前后端部分别向上方和外侧延长来覆盖C字状部115的固定触点安装部116和中间部117的侧面的立起部123;和从该立起部123的上端向内侧形成的与在固定触头111和112的支承导体部114上形成的小径部114b嵌合的嵌合部(未图示)。
通过该绝缘罩121,在C字状部115的内周面仅使触点形成部118的上表面侧露出而成为触点部118a。
此处,上述L字状板部122包括与固定触点安装部116相对的上侧罩部122a和与中间部117相对的侧方罩部122b。
进而,在固定触头111和112的C字状部115内配设有左右的可动触点部130。具体而言,具有在左右的固定触头111和112的隔离方向上延伸的金属制的可动触头132。在该可动触头132的左右两端部形成上述可动触点部130,该形成的可动触点部130被分别配置在C字状部115内。该可动触头132被由在后述的电磁体单元200的可动铁芯215上固定的轴体构成的可动支承体131支承。该可动触头132,如图1和图4所示,在位于中央部的可动支承体131的附近,形成向下方突出的凹部,在该凹部形成使可动支承体131插通的贯通孔133。可动支承体131在上端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31a。对于该可动支承体131,从下端侧插通接触弹簧134,接着在可动触头132的贯通孔133中插通,而使接触弹簧134的上端与凸缘部131a抵接。然后,以通过该接触弹簧134得到预先设定的作用力的方式,例如用C型环135对可动触头132定位。
该可动触点部130,在释放状态下,如图1所示,成为两端的触点部130a与固定触头111和112的C字状部115的触点形成部118的触点部118a保持预先设定的间隔地分离的状态。此外,可动触点部130设定为在接通位置两端的触点部与固定触头111和112的C字状部115的触点形成部118的触点部118a以接触弹簧134产生的预先设定的接触压力接触。
进而,在消弧室102的方筒体104的内周面配设有非导电性的收纳容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收纳容器由图5所示的合成树脂制的绝缘筒体140构成的情况。
上述绝缘筒体140,如图1所示,包括在方筒体104的内周面配置的方筒部140a和封闭该方筒部140a的下表面侧的底板部140b。此外, 上述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构成收纳容器的顶板部分。
在上述绝缘筒体140中,如图5和图6所示,在其内部形成有在绝缘筒体140的短边方向(与可动触头13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分别相对的2组壁部400。即,在绝缘筒体140内形成有4个壁部400。
此外,第一组的壁部400与第二组的壁部400在绝缘筒体140的长度方向上对称地配置。各壁部400是横截面呈L字形的壁体,下端部与底板部140b连结为一体,并且具有与上述可动触头132相对的相对壁部401。在上述短边方向上成对的壁部400的相对壁部401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上述可动触头132的宽度宽一些。此外,在各相对壁部401的端部形成有引导部401a。各引导部401a以向可动触头132侧突出的状态,向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然后,成为上述可动触头132配置在相对的各组壁部400之间的状态。由此,通过上述相对壁部401,将可动触头132的旋转方向的摇动限制得较小。
进而,如分解图即图6所示,在各相对壁部401的前侧,分别在上述相对壁部401与可动触头132之间配置有滑动引导件403。具体而言,滑动引导件403配置在比上述端部侧的引导部401a靠中央侧的位置。各滑动引导件403由在可动触头132的进退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金属板构成。如上所述,沿着各相对壁部401具有4个滑动引导件403。
上述4个滑动引导件403,如图7所示,下端部与一个基板部404连结为一体。即,4个滑动引导件403和基板部404,是在对一个金属板通过进行冲压加工、其他加工而成形后,使滑动引导件403的下端部向上方弯折不足90度而构成的。由此,4个滑动引导件403从基板部404呈足状地向上侧立起设置。此外,在基板部404的中央部形成有大的开口404a。此外,各滑动引导件403的上端部向相对壁部401侧弯折而成为与该相对壁部401抵接的抵接部403a。此处,各滑动引导件403相对于基板部404的弯折量被加工为小于90度(略微向外变扩的弯折量)。
而且,如上下颠倒后的图8所示,在绝缘筒体140的底板部140b的中央部,在4处形成各滑动引导件403能够贯通的开口140c,通过 使各个滑动引导件403***该开口而如上所述地配置该滑动引导件403。
此时,基板部404与上述底板部140b的外表面抵接,由此各滑动引导件403的下端部成为被绝缘筒体140支承的状态。此外,因为使滑动引导件403的弯折不足90度,所以被***绝缘筒体140内的滑动引导件403要向外侧扩宽时,其前端部即抵接部403a按压在相对壁部401上。即,滑动引导件403的抵接部403a顶在相对壁部401上而以被定位的状态支承在该相对壁部401上。结果,各滑动引导件403部的两端部被绝缘筒体140支承,其间的部分成为悬空的状态。其中,优选滑动引导件是具有弹性的金属。
图9是表示***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电磁体单元200,如图1所示,包括:可动铁芯215,其将一端部侧连结在可动支承体131而使轴朝向沿着该可动支承体131的驱动方向的方向;固定铁芯203,其在上述可动铁芯215的轴向另一端部侧与该可动铁芯215同轴地配置,在离开该可动铁芯215的方向上延伸;和至少配置在固定铁芯203的外周侧的励磁线圈208。此外,电磁体单元200,如图1所示,具有从侧面观察呈扁平的U字形的磁轭201。
固定铁芯203在该磁轭201的底板部202的中央部以立起设置的状态配置。固定铁芯203包括柱状的固定铁芯主体203a和在该固定铁芯主体203a的上部形成的在上方开口的有底筒状的有底凹部203b。上述固定铁芯主体203a以使下端面与磁轭201的底板部202的中央部上表面接触的状态向上方延伸。上述有底筒状的有底凹部203b能够使可动铁芯215的下端部***内部。
在该固定铁芯203的外侧配置有作为柱塞驱动部的线轴204。该线轴204包括:使固定铁芯203插通的中央圆筒部205;从该中央圆筒部205的下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下凸缘部206;和从中央圆筒部205的上端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上凸缘部207。而且,在由中央圆筒部205、下凸缘部206和上凸缘部207构成的收纳空间中卷绕安装有励磁线圈208。
而且,在磁轭210的开放端即上端之间固定有上部磁轭210。该上部磁轭210在中央部形成有与线轴204的中央圆筒部205相对的贯通 孔210a。
而且,在线轴204的中央圆筒部205的上部位置,能够上下滑动地配设有可动铁芯215。在该可动铁芯215的下端面,同时安装有复位弹簧214的上部。在该可动铁芯215上,在从上部磁轭210向上方突出的上端部位置,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周凸缘部216。
此外,在上部磁轭210的上表面固定有形成为环状的永磁体220。该永磁体220以包围可动铁芯215的周凸缘部216的方式配置。该永磁体220具有包围周凸缘部216的贯通孔221。该永磁体220在上下方向即厚度方向上例如以上端侧为N极、下端侧为S极的方式被磁化。此外,永磁体220的贯通孔221的形状采用与周凸缘部216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外周面的形状能够为圆形、方形等任意形状。
而且,在永磁体220的上端面,固定有与永磁体220同一外形且具有比可动铁芯215的周凸缘部216的外径小的内径的贯通孔224的辅助轭225。可动铁芯215的周凸缘部216与该辅助轭225的下表面相对。
此外,在可动铁芯215的上端面螺接有支承可动触点部130的可动支承体131。
而且,在释放状态下,可动铁芯215被复位弹簧214向上方施力,而成为周凸缘部216的上表面与辅助轭225的下表面抵接的释放位置。在该状态下,可动触点部130的触点部130a从固定触头111和112的触点部118a向上方分离,成为电流切断状态。
在该释放状态下,可动铁芯215的周凸缘部216通过永磁体220的磁力而被辅助轭225吸引,与复位弹簧214的作用力共同作用,确保可动铁芯215以不会因来自外部的振动、冲击等意外地向下方移动的方式与辅助轭225抵接的状态。
而且,可动铁芯215的至少下端部侧,被非磁性体制成的上方开放的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盖230覆盖。
上述盖230的底部侧,以嵌入上述固定铁芯203的有底凹部203b的方式被***。由此,可动铁芯215的下端部侧,如图1所示,成为在上述固定铁芯203的有底凹部203b内隔着该盖接近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盖230的开放端向半径方向外侧延长而形成的凸缘 部231与上部磁轭210的下表面密封接合。由此,形成消弧室102和盖230经由上部磁轭210的贯通孔210a连通的密封容器(密封结构)。而且,在由消弧室102和盖230形成的密封容器内封入有氢气、氮气、氢和氮的混合气体、空气、SF6等气体。由此,可动铁芯215位于上述密封容器内。
其中,说明了由消弧室102和盖230构成密封容器,在该密封容器内封入气体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在要切断的电流低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气体封入。
(动作)
接着,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动作。
现在,设固定触头111例如与供给大电流的电力供给源连结,固定触头112与负载连结。
在该状态下,电磁体单元200中的励磁线圈208处于非励磁状态,处于在电磁体单元200中不产生使可动铁芯215下降的励磁力的释放状态。在该释放状态下,可动铁芯215被复位弹簧214向离开上部磁轭210的上方施力。与此同时,永磁体220的磁力产生的吸引力作用于辅助轭225,可动铁芯215的周凸缘部216被吸引。因此,可动铁芯215的周凸缘部216的上表面与辅助轭225的下表面抵接。
因此,与可动铁芯215通过可动支承体131连结的触点机构101的可动触点部130的触点部130a从固定触头111和112的触点部118a向上方仅离开预先设定的距离。因此,固定触头111和112之间的电流通路处于切断状态,触点机构101成为断开状态。
这样,在释放状态下,复位弹簧214产生的作用力和环状永磁体220产生的吸引力双方作用于可动铁芯215,因此可动铁芯215不会因来自外部的振动、冲击等而意外地下降,能够可靠地防止误动作。
从该释放状态起,对电磁体单元200的励磁线圈208励磁时,在该电磁体单元200中产生励磁力,抵抗复位弹簧214的作用力和环状永磁体220的吸引力来将可动铁芯215向下方推压。
这样,因可动铁芯215下降,通过可动支承体131与可动铁芯215连结的可动触点部130也下降,其触点部130a与固定触头111和112的触点部118a以接触弹簧134的接触压力接触。
因此,成为外部电力供给源的大电流通过固定触头111、可动触点部130和固定触头112而供给至负载的闭合状态。
从该触点机构101的闭合状态起,切断对负载的电流供给的情况下,停止电磁体单元200的励磁线圈208的励磁。
由此,通过电磁体单元200使可动铁芯215向下方移动的励磁力消失。因而,可动铁芯215通过复位弹簧214的作用力而上升,伴随周凸缘部216接近辅助轭225,环状永磁体220的吸引力增加。
通过该可动铁芯215上升,经由可动支承体131连结的可动触点部130上升。与此相应地,用接触弹簧134施加接触压力的期间,可动触点部130与固定触头111和112接触。之后,在接触弹簧134的接触压力消失的时刻,成为可动触点部130从固定触头111和112向上方分离的断开开始状态。
(变形例)
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在一个基板部404上连结有4个滑动引导件403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对每2个滑动引导件403准备单独的基板部404,与各基板部连结。
该情况下,如图11所示,每次在绝缘筒体140上安装2个滑动引导件403即可。安装后的滑动引导件403的状态与上述图9相同,也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滑动引导件403不一定需要是金属制的。滑动引导件403也可以由具有导电性的低摩擦材料构成。
如果使滑动引导件403由低摩擦材料构成,则可以实现能够减少磨耗粉的效果。此处,优选滑动引导件403的材料具有导电性。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0中,实现了以下效果。
(1)在上述绝缘筒体140内,具有沿着上述可动触头132的进退方向延伸并且限制该可动触头132的转动变位的金属制的滑动引导件403。
其中,优选滑动引导件403为2个以上。
根据该结构,实现了以下效果。
为了进行固定触点部与可动触点部的接触分离,可动触头132进 退(stroke:行程,冲程)时,可动触头132以可动支承体131为轴在旋转方向上摇动并且进行冲程(stroke,进退)。此时,上述可动触头132要在旋转方向上摇动时,可动触头132的宽度方向端面部与上述金属制的滑动引导件403抵接。由此,可动触头132在旋转方向的摇动量被滑动引导件403部限制并且进行冲程(stroke,进退)。即,可动触头132在进退方向上进行冲程时,该可动触头132与金属制的滑动引导件403部分地滑动并且进行冲程(stroke,进退)。
此时,滑动引导件403是金属制的,即,滑动引导件403比绝缘筒体140有硬度,因此与可动触头132与绝缘筒体140滑动接触并且进行冲程(stroke,进退)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磨耗粉的产生。
进而,即使从滑动引导件403产生磨耗粉,该磨耗粉进入触点部之间,因为该磨耗粉是导电性的,所以能够避免导通不良。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电流通路的开闭的可靠性。
(2)滑动引导件403由延伸方向的两端部被支承在收纳容器上的弹性材料构成。能够例示弹簧钢板作为弹性材料。
根据该结构,滑动引导件403中,与可动触头132滑动接触的部分成为悬空的状态,能够弯曲。因此,可动触头132与滑动引导件403抵接时可动触头132被施加返回初始位置的弹力,可动触头132易于返回初始位置。
此处,使基板部404与滑动引导件403的弯曲不足90度,由此成为将滑动引导件403的前端部压在相对壁部401上的状态。由此,抑制可动触头132在滑动引导件403上滑动引起的该滑动引导件403的振动。此外,如上所述,通过将滑动引导件403的前端部(抵接部403a)压在相对壁部401上,能够简易地对该滑动引导件403定位。
(3)至少具有4个滑动引导件403,4个滑动引导件403中,每2个滑动引导件403组成一组,夹着该可动触头132配置在上述可动触头132的宽度方向两侧,第一组滑动引导件403位于比与可动支承体131的连结部靠一个可动触点部侧的位置,第二组滑动引导件403位于比与可动支承体131的连结部靠另一个可动触点部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用金属制的滑动引导件403限制可动触头132的旋转方向的摇动。
(4)具有使多个滑动引导件403的电磁体单元200侧的端部一体连结的基板部404。使上述基板部404与上述绝缘筒体140的电磁体单元200侧的底部的外表面相对地配置,使上述各滑动引导件403分别贯通在底部形成的开口,从而将各滑动引导件403配置在上述收纳容器内。
根据该结构,能够简易地成为使多个滑动引导件403的下端部侧被绝缘筒体140支承的状态。
此外,在滑动引导件403向绝缘筒体140的安装时,由于仅将滑动引导件403***开口中进行组装,因此容易组装。
(5)上述基板部404由独立的2个基板部404构成,第一基板部404与上述第一组滑动引导件403的端部连结为一体,第二基板部404与上述第二组滑动引导件403的端部连结为一体。
根据该结构,也能够简易地成为使多个滑动引导件403的下端部侧被绝缘筒体140支承的状态。
(6)包括绝缘筒体140的收纳容器是至少密封上述固定触点部和可动触头132的密封结构。
如上所述,能够抑制产生磨耗粉,并且即使产生磨耗粉且处于接点之间,也能够避免导通不良。其结果是,即使触点部被密封,也能够提高电流通路的开闭的可靠性。
以上,本申请主张优先权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2-271280(2012年12月12日申请)的全部内容,为了参考而作为本公开的一部分。
此处,参考有限数量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权利范围不限定于此,基于上述公开的各实施方式的改变对于本行业从业者而言是不言而喻的。

Claims (7)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固定触点部,其隔开预先设定的距离地配置;
可动触头,其在所述隔开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其两端部侧具有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部分别相对配置的一对可动触点部;
轴状的可动支承体,其支承所述可动触头的所述延伸方向中央部;
收纳容器,其至少收纳所述固定触点部和可动触头,由非导电体构成;
电磁铁单元,其使所述可动支承体进退而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分离;和
滑动引导件,其在所述收纳容器内沿着所述可动触头进退的方向延伸来限制该可动触头的转动位移,
在所述收纳容器内,形成有向可动触头侧突出、在短边方向上相对的相对壁部,
所述滑动引导件包括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向相对壁部侧弯折且与该相对壁部抵接的抵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引导件是金属制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引导件其延伸方向两端部被支承在收纳容器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包括四个所述滑动引导件,四个滑动引导件中,每两个滑动引导件组成一组,夹着该可动触头配置在所述可动触头的宽度方向两侧,第一组滑动引导件位于比与可动支承体的连结部靠一个可动触点部侧的位置,第二组滑动引导件位于比与可动支承体的连结部靠另一个可动触点部侧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基板部,其与所述多个滑动引导件的电磁铁单元侧的端部一体连结,
使所述基板部与所述收纳容器的电磁铁单元侧的底部的外表面侧相对配置,使所述各滑动引导件分别贯通在底部形成的开口,由此将各滑动引导件配置在所述收纳容器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部由独立的两个基板部构成,第一基板部与所述第一组的两个滑动引导件的端部连结为一体,第二基板部与所述第二组的两个滑动引导件的端部连结为一体。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容器构成至少密封所述固定触点部和可动触头的密封结构。
CN201380052055.0A 2012-12-12 2013-09-26 电磁接触器 Active CN1047045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1280A JP6175764B2 (ja) 2012-12-12 2012-12-12 電磁接触器
JP2012-271280 2012-12-12
PCT/JP2013/005738 WO2014091650A1 (ja) 2012-12-12 2013-09-26 電磁接触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04593A CN104704593A (zh) 2015-06-10
CN104704593B true CN104704593B (zh) 2016-11-30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77411B (zh) 电磁接触器
US10991532B2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mounted with same
CN104704594B (zh) 电磁接触器
US9543102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and contact position regulating method thereof
CN104737264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4221118B (zh) 电磁接触器
KR102086878B1 (ko) 전자 접촉기
CN103534779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238198A (zh) 电磁接触器
US9754749B2 (en) Magnetic switch
CN104704596B (zh) 电磁开闭器
CN104246952A (zh) 触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开闭器
JP2013098051A (ja) 電磁接触器
CN106062913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4221117B (zh) 电磁接触器
US8274346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 device
CN103503107A (zh) 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
CN104704598A (zh) 电磁接触器
JP2012199133A (ja) リレー装置
CN104718591B (zh) 触点装置及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开闭器
CN104718596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4704593B (zh) 电磁接触器
US12009171B2 (en) Switching device
CN104347314B (zh)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JP2013016349A (ja) 電磁継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