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83778B - 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83778B
CN104483778B CN201410855442.4A CN201410855442A CN104483778B CN 104483778 B CN104483778 B CN 104483778B CN 201410855442 A CN201410855442 A CN 201410855442A CN 104483778 B CN104483778 B CN 1044837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component
blooming piece
fluorescent material
wh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554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83778A (zh
Inventor
苏世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5544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837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483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83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83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837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9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lor mixing, e.g. whi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7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the elements being in intimate contact with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or integrated with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4Illuminating devices using photoluminescence, e.g. phosphors illuminated by UV or blue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发光装置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两种方式发出白光,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发光装置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同时还能为显示装置提供较高的色彩饱和度。本发明背光模组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两种方式发出白光,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背光模组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同时还能为显示装置提供较高的色彩饱和度。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具有更好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以体积小,重量轻,低辐射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液晶显示装置通常由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模组以及驱动电路板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背光模组位于液晶显示面板下方,向液晶显示面板输出自下而上的白光。液晶显示面板上具有多个液晶光阀,能够通过控制液晶分子的旋转,调节透过液晶面板的光,同时,与彩膜基板相配合达到彩色显示的目的。
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装置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色彩饱和度等重要参数都与背光模组的性能有关。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一种以量子膜与发光元件搭配的背光模组,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色彩饱和度。
参考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示意图。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框体,以及内嵌于所述背板框体的开口中,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反射片40、导光板30、量子膜50和多层光学膜片60;在所述开口的侧壁上设有LED发光元件10,所述LED发光元件10发出蓝光,所述蓝光从侧向进入导光板30,导光板30将所述蓝光的传播方向偏转,使所述蓝光进入导光板30上的量子膜50中。所述背板框体包括背板20和胶框70,所述LED发光元件10通过胶框70和背板20粘合在一起。
所述量子膜50中分散有量子点,所述量子点能够将部分蓝光转化为红光和绿光,所述红光和绿光,以及部分为转化的蓝光混合成白光,从所述量子膜50中输出。这种红、绿、蓝三色光混合成的白光作为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能够有效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饱和度。
但是,量子膜50将部分蓝光转化为红光和绿光的过程,会造成一定的光强损失,使得量子膜50输出的白光亮度较低,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在提高液晶显示装置色彩饱和度的同时,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括:
LED发光晶片;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的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中设置有荧光粉;
设置在所述保护结构外的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
所述荧光粉能够受到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部分光激发,从而出射白光;从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另一部分光在到达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后转化为白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发光装置中的LED发光晶片用于发光,所述荧光粉能够受到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部分光激发,从而出射白光;从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另一部分光在到达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后,通过量子点发光的方式转化为白光。所述荧光粉受光激发转化白光的光转化率比量子点发光的光转化率更高,也就是说,同样光强的光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荧光粉输出的白光比第一光学膜片输出的白光具有更高的亮度,因此,本发明发光装置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发光两种方式发出白光,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发光装置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同时由于采用了具有量子点的第一光学膜片,使得该发光装置充当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时,使显示装置具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发光元件,用于发光;
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非白光转化为白光;
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的光传导至所述第一光学膜片;
所述背光模组在所述发光元件中或者在所述发光元件到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的光路上还设置有荧光粉,所述荧光粉用于受非白光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发出的白光透过第一光学膜片输出。
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非白光转化为白光,在所述发光元件中或者在所述发光元件到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的光路上还设置有荧光粉,所述荧光粉用于受非白光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发出的白光透过第一光学膜片输出。所述荧光粉受光激发转化白光的光转化率比量子点发光的光转化率更高,也就是说,同样光强的光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也就是说,同样光强的非白光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荧光粉输出的白光比第一光学膜片输出的白光具有更高的亮度,因此,本发明背光模组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发光两种方式发出白光,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背光模组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同时可以使显示装置还具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以及位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液晶显示面板。由于本发明背光模组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背光模组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因此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兼具高色彩饱和度和高亮度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第三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第四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第五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第六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9、图10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图12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六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七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八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如背景技术所描述的,现有技术中采用量子膜的背光模组虽然能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色彩饱和度,但会使得显示亮度较差。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在提高液晶显示装置色彩饱和度的同时,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中,LED发光晶片用于发光,所述荧光粉能够受到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部分光激发,从而出射白光;从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另一部分光在到达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后,通过量子点发光的方式转化为白光。所述荧光粉受光激发转化白光的光转化率比量子点发光的光转化率更高,也就是说,同样光强的光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也就是说,同样光强的光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荧光粉输出的白光比第一光学膜片输出的白光具有更高的亮度,因此,本发明发光装置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发光两种方式发出白光,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发光装置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并且以该发光装置充当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时,能够使显示装置具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图2示出了本发明发光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光装置包括发光元件100和第一光学膜片200,图3为图2中发光元件100的示意图。
结合参考图2、图3,具体地,本实施例发光装置包括:
LED发光晶片101,用于发光。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101的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中设置有荧光粉。所述发光元件100包括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和保护结构。
设置在所述保护结构外的第一光学膜片200,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中分散有量子点201。
本实施例中,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具有出光面G1,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设置在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出光面的一侧,且在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光的光路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蓝光,所述荧光粉包括黄色荧光粉、黄红混合荧光粉或红绿混合荧光粉中的一种。但是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可选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LED发光晶片101还可以发出紫外光。
继续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结构包括: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出光面的透明保护层102;
壳体104,所述透明保护层102和LED发光晶片101内嵌于所述壳体104中,所述壳体104露出所述透明保护层10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保护层102包括中心区域1021和围绕所述中心区域的周边区域1022,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周边区域1022中。
继续参考图3,所述荧光粉能够受到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部分蓝光010激发,从而出射白光030,也就是说,所述荧光粉将部分蓝光010转化为白光。从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另一部分蓝光010通过透明保护层102后,仍以蓝光010出射。
可选的,所述透明保护层102的材料为透明树脂。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光为紫外光等其他非白光时,还可以在保护结构中设置其他类型的荧光粉,使部分非白光转化为白光,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所述保护结构中设置荧光粉的位置也不做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荧光粉还可以设置于所述保护结构中的其他位置上。
结合参考图2和图3,具体地,由于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具有出光面G1,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设置在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出光面G1的一侧,且在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光的光路上。
在所述透明保护层102的周边区域1022中,所述荧光粉受部分蓝光010激发而发出白光030,从周边区域1022发出的白光030到达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后,依然以白光030输出。
在透明保护层102的中心区域1021中没有设置荧光粉,从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另一部分蓝光010通过中心区域1021后仍为蓝光,在到达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后转化为白光030。
具体地,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分散的量子点201,能够将部分蓝光010转化为红光和绿光,所述红光和绿光,以及部分为转化的蓝光010混合成白光030,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中输出。这种红、绿、蓝三色光混合成的白光030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能够有效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饱和度。
所述荧光粉受光激发转化白光的光转化率比量子点发光的光转化率更高,也就是说,同样光强的蓝光010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200,荧光粉输出的白光030比第一光学膜片输出的白光030具有更高的亮度,因此,本实施例发光装置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201发光两种方式发出白光030,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方式的发光装置相比,发出的白光030亮度更高,并且以该发光装置充当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时,能够使显示装置具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荧光粉转化蓝光为白光的光转化率较所述量子点201转化蓝光为白光的光转化率更高,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改变中心区域1021和周边区域1022分别占透明保护层102出光面的面积比,调节被所述荧光粉转化为白光的蓝光光通量与被量子点201转化为白光的蓝光光通量分别占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蓝光的总光通量的比例,进而调节本实施例发光装置所发出的白光亮度。当被所述荧光粉转化为白光的蓝光光通量占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蓝光的总光通量的比例越大时,本实施例发光装置所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当被所述荧光粉转化为白光的蓝光光通量占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蓝光的总光通量的比例为50%时,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发光装置相比,本实施例发光装置发出白光的亮度能够提升51.6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和所述LED发光晶片101的出光面G1相对设置。因此本实施例发光装置能够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结构上还设有电极103,用于为所述LED发光晶片101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为发光元件100的剖视图,未示出发光元件100上表面的形状,本发明的发光元件中,所述壳体104露出所述透明保护层102的表面为第一上表面G2,所述壳体104的第一上表面G2可以为矩形、圆形等任意形状,所述透明保护层102背离所述LED发光晶片101的表面为第二上表面G3,所述第二上表面G3可以为矩形、圆形等任意形状,本发明对此均不做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光为紫外光时,所述荧光粉转化紫外光为白光的光转化率较所述量子点201转化紫外光为白光的光转化率同样更高,因此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方式的发光装置相比,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
参考图4,示出了本发明发光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和所述LED发光晶片101的出光面G1之间具有90度的夹角。在所述发光元件100和第一光学膜片200之间设有导光元件011,所述导光元件011能够使通过导光元件011的光发生光路偏转。
所述发光元件100发出的蓝光010和白光030通过所述导光元件011后,能够垂直的进入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因此本实施例发光装置能够应用于侧入式背光模组。
参考图5,示出了本发明发光装置第三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在发光元件中,所述透明保护层102包括中心区域1021和围绕所述中心区域的周边区域1022,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中心区域1021中。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中心区域1021中的好处在于,所述荧光粉受部分蓝光010激发发出的白光030自所述透明保护层102包括中心区域1021输出到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上,更有利于提高第一光学膜片输出的白光的亮度。
参考图6,示出了本发明发光装置第四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在发光元件中,所述荧光粉均匀分布于所述透明保护层102中,所述透明保护层102中的荧光粉含量在第一阈值以下。
具体地,当所述荧光粉在所述透明保护层102中的含量较少时,部分蓝光010激发荧光粉而发出白光030,另一部分蓝光010不会激发荧光粉,而是依然以蓝光透过透明保护层102输出,所述另一部分蓝光010由第一光学膜片转化为白光。
当荧光粉在所述透明保护层102中的含量大于第一阈值时,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全部蓝光(占LED发光晶片101发出蓝光总光通量的99%以上,其余可以忽略)激发荧光粉发出白光,使得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全部蓝光转化为白光。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保护层102中的荧光粉含量在第一阈值以下,使得部分蓝光010激发荧光粉而发出白光030,另一部分蓝光010不会激发荧光粉,而是依然以蓝光010透过透明保护层102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阈值和所述透明保护层102形状、体积以及LED发光晶片101发出蓝光的光强均有关系,所述第一阈值的具体值可以通过实验得到,本发明在此不再任何限定。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改变所述透明保护层102中的荧光粉含量,调节所述荧光粉转化蓝光的光通量与量子点201转化蓝光的光通量分别占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蓝光的总光通量的比例,进而调节本实施例发光装置所发出的白光亮度。
参考图7,示出了本发明发光装置第五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在发光元件中,所述透明保护层102背离所述LED发光晶片101的表面为第二上表面G3,所述第二上表面G3上设有第二荧光涂层105,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第二荧光涂层105中,所述透明保护层102中不设置荧光粉。
所述第二荧光涂层105用于将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部分蓝光010转化为白光030,另一部分蓝光010透过所述第二荧光涂层105,仍以蓝光010进入第一光学膜片。
具体地,部分蓝光010激发荧光粉而发出白光030,另一部分蓝光010不会激发荧光粉,而是依然以蓝光010透过第二荧光涂层105输出,所述另一部分蓝光010由第一光学膜片转化为白光。转化成白光030的蓝光010和未转化的蓝光010的光通量之比与第二荧光涂层105中荧光粉含量有关。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荧光涂层105可以采用涂布等方式形成在所述透明保护层102的第二上表面G3。例如将荧光粉分布于有机材料中,将所述有机材料涂布在有机材料并固化,形成第二荧光涂层105。因此,本实施例发光装置的制作工艺更加简单,成本更低。
参考图8,示出了本发明发光装置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在发光元件中,所述壳体104露出所述透明保护层102的表面为第一上表面G2,所述第一上表G2面设置有第一荧光涂层106,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第一荧光涂层106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保护层102中不设置荧光粉,从透明保护层102出射的蓝光010由第一光学膜片转化为白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装置用于光传输环境中,例如,当所述发光装置位于背光模组中时,所述发光元件为背光模组中的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为背光模组中的第一光学膜片,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学组件、多种光学膜片组成的组合结构,从透明保护层102出射的蓝光010在组合结构的各个位置发生投射或反射,所述组合结构即光传输环境。
所述光传输环境能够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部分蓝光010反射到所述保护结构上。由于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第一上表面G2上的第一荧光涂层106中,所述第一荧光涂层106能够接收经所述光传输环境反射回的部分蓝光020,并使所述反射回的部分蓝光020转化为白光030。
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荧光涂层106将所述光传输环境反射回的部分蓝光020重复利用,使其转化为白光030并透过第一光学膜片输出,增大了所述发光装置的光利用率,有效提高了发光装置的亮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非白光转化为白光,在所述发光元件中或者在所述发光元件到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的光路上还设置有荧光粉,所述荧光粉用于受非白光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发出的白光透过第一光学膜片输出。与通过分散有量子点的第一光学膜片,将部分进入第一光学膜片的非白光转化为白光相比,所述荧光粉受光激发从而发出的白光相对进入荧光粉的非白光具有更高的光转化率,也就是说,同样光强的非白光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荧光粉输出的白光比第一光学膜片输出的白光具有更高的亮度,因此,本发明背光模组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发光两种方式发出白光,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背光模组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同时可以使显示装置还具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
图9示出了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10为图9中背光模组的局部俯视图(视角沿图9中箭头A1方向自上向下)。参考图9、图10对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背光模组包括:
发光元件,用于发光。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包括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均包括LED发光晶片(未示出),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蓝光。在所述白光发光元件902上设置有荧光粉,所述荧光粉能够使所述白光发光元件中LED发光晶片发出的蓝光转化为白光。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中未设置荧光粉,因此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发出蓝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荧光粉能够受蓝光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包括黄色荧光粉、黄红混合荧光粉或红绿混合荧光粉。但是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LED发光晶片还可以发出紫外光,所述荧光粉还可以选取能够受紫外光激发而发出白光的其他种类荧光粉。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白光发光元件中LED发光晶片发出的全部蓝光转化为白光。
继续参考图9,本实施例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光学膜片600,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中分散有量子点,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非白光转化为白光。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将蓝光发光元件901发出的蓝光转化为白光。具体地,量子点发光方式的原理为:所述量子点能够将蓝光发光元件901发出的部分蓝光转化为红光和绿光,所述红光和绿光,以及部分为转化的蓝光混合成白光,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中输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白光发光元件902发出的白光为所述荧光粉发出的白光,所述白光发光元件902发出的白光透过第一光学膜片600输出。因此,本实施例背光模组能够同时通过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发光两种方式发出白光。
荧光粉激发发光比量子点发光具有更高的光转化率,也就是说,同样光强的蓝光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600,荧光粉输出的白光比第一光学膜片600输出的白光具有更高的亮度,因此,本实施例背光模组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发光两种方式发出白光,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背光模组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同时还能为显示装置提供较高的色彩饱和度。本实施例背光模组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有效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和色彩饱和度,从而提高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9,本实施例背光模组还包括:
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901(902)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之间,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的光传导至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
背板框体,所述背板框体包括背板300和框胶301,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和光学组件内嵌于所述背板框体的开口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位于所述光学组件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位于所述开口的侧壁上,所述光学组件包括覆盖于开口底部的导光板500,所述导光板500用于使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发出的光改变方向,以自所述开口底部向上的方向进入第一光学膜片600中。
参考图10,图10为图9中背光模组的局部俯视图。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在所述开口侧壁交替排布。这样的好处在于,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在所述开口侧壁排布均匀,使得经过导光板500传导到第一光学膜片600中的蓝光和白光分布均匀。当白光发光元件902发出白光的亮度与量子点发出白光的亮度不同时,从第一光学膜片600出射的白光也较为均匀,即提高了背光模组发出白光的均匀性,进而有利于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在所述开口侧壁交替排布,因此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的数量比为1:1。但是本发明对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在所述开口侧壁的排布方式不做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可以组成蓝光发光元件组,一个或多个所述白光发光元件902可以组成白光发光元件组,所述蓝光发光元件组和白光发光元件组在所述开口侧壁交替排布。可以通过调节蓝光发光元件组和白光发光元件组中各自包含的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数量,调节背光模组中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的数量比。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白光发光元件902占发光元件的数量比越大,背光模组发出白光的亮度越高。如下表1示出了在背光模组中,蓝光发光元件与白光发光元件数量比不同时,背光模组发出白光的亮度值(坎德拉值)。在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中,在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的数量比为1:0时,也就是仅设置蓝光发光元件901时,背光模组发出的白光亮度为6017.9坎德拉/平方米,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的数量比为1:1,所述背光模组发出的白光亮度为9124坎德拉/平方米。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节背光模组中,蓝光发光元件901与白光发光元件902的数量比,来调节背光模组发出的白光亮度。需要说明的是,当背光模组能提供的色彩饱和度为液晶显示装置更为重要的参数时,为了使背光模组能够提供更高的色彩饱和度,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的数量比可以选择在1:1以上。
表1
需要说明的是,为将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的排布情况示意清楚,图10中忽略了框胶301(参考图9)。
还需要说明的是,继续参考图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板框体与所述光学组件之间还设有反射片400,所述反射片400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输出到背板框体上的光反射到所述导光板500中。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射片400位于所述背板300和导光板500之间。
在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上还设有第二光学膜片结构800,所述第二光学膜片结构800可以包括防紫外膜,防眩光膜等多层光学膜片,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参考图11、12,示出了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参考图11,示出了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位于所述开口底部的背板框体上。所述光学组件包括覆盖于所述发光元件上的扩散板501,所述扩散板501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均匀地进入第一光学膜片中。
参考图12,示出了本实施例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在所述背板框体开口底部的分布示意图,如图12所示,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在所述背板框体开口底部呈阵列状交替均匀分布。这样的好处在于,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在所述开口侧壁排布均匀,使得经过扩散板501传导到第一光学膜片600中的蓝光和白光分布均匀。当白光发光元件902发出白光的亮度与量子点发出白光的亮度不同时,从第一光学膜片600出射的白光也较为均匀,即提高了背光模组发出白光的均匀性,有利于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所述背板框体开口底部呈阵列状交替均匀分布,因此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的数量比为1:1。但是本发明对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在所述开口底部的排布方式不做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可以排成蓝光发光元件行,多个所述白光发光元件902可以排成白光发光元件行,所述蓝光发光元件行和白光发光元件行在所述开口底部交替排布。或者,多个所述白光发光元件902可以均匀地分布于多个蓝光发光元件901组成的阵列中,可以通过调节蓝光发光元件组和白光发光元件组中各自包含的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数量,调节背光模组中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的数量比。
直下式背光模组通常应用于与大尺寸液晶显示装置,因此本实施例背光模组应用于与大尺寸液晶显示装置时,能够有效提高大尺寸液晶面板的亮度和色彩饱和度,从而提高大尺寸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直下式背光模组中,所述扩散板501与背板300之间具有空腔,所述扩散板501通过扩散板支撑柱302支撑于背板300上。
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背板框体中,背板300和框胶301的组合方式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但是这种背板300和框胶301的布置方式为本领域惯用技术,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图13,示出了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仅包括蓝光发光元件901,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发出蓝光。
所述光学组件面向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表面为光学组件入光面,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光学组件入光面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所述光学组件为导光板500,所述导光板500面向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的第一表面G4为光学组件入光面,在所述光学组件入光面上形成有第三荧光涂层702,所述第三荧光涂层702中设有荧光粉,用于将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发出的部分蓝光转化为白光。
具体地,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发出的部分蓝光激发荧光粉而发出白光,另一部分蓝光不会激发荧光粉,而是依然以蓝光透过第三荧光涂层702输出,所述另一部分蓝光由第一光学膜片600转化为白光。转化成白光的蓝光010和未转化的蓝光的光通量之比与第三荧光涂层702中荧光粉含量有关。
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光学组件入光面上的好处在于,所述荧光粉距离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较近,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发出的蓝光出射后直接进入第三荧光涂层702,使得荧光粉接收的蓝光较多,荧光粉受激发发出的曝光亮度更大。
参考图14,示出了本发明背光模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光学组件面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的第二表面为光学组件出光面,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光学组件出光面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所述光学组件为导光板500,所述导光板500面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的第二表面G5为光学组件出光面,在所述光学组件出光面上形成有第四荧光涂层703,所述第四荧光涂层703中设有荧光粉,用于将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发出的部分蓝光转化为白光。
参考图15,示出了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反射片400面向所述光学组件的一侧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所述光学组件为导光板500,在所述反射片400面向所述导光板500的一侧的第三表面G6上形成有第五荧光涂层704,所述第五荧光涂层704中设有荧光粉,用于将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发出的部分蓝光转化为白光。
参考图16,示出了本发明背光模组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面向所述光学组件的表面为第一光学膜片600入光面,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入光面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所述光学组件为导光板500,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面向所述导光板500的第四表面G7上形成有第六荧光涂层705,在所述第六荧光涂层705中设有荧光粉,用于将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发出的部分蓝光转化为白光。
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入光面上的好处在于,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发出的部分蓝光在背板框体内部经过多次反射后,最终均通过所述第六荧光涂层705进入第一光学膜片600,因此本实施中的荧光粉能够受到背板框体内部各路反射蓝光的激发,提高了荧光粉对背光模组中蓝光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第四至第六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还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光学组件还可以为扩散板。
参考图17,示出了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大致相同,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所述发光元件100位于背板框体开口的侧壁上,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100为本发明提供的发光装置中的发光元件100,因此,可以结合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100包括:
LED发光晶片101,用于发光。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101的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中设置有荧光粉。所述发光元件100包括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和保护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具有出光面,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设置在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出光面的一侧,且在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光的光路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蓝光,所述荧光粉包括黄色荧光粉、黄红混合荧光粉或红绿混合荧光粉中的一种。但是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可选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LED发光晶片101还可以发出紫外光。
继续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结构包括: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出光面的透明保护层102;
壳体104,所述透明保护层102和LED发光晶片101内嵌于所述壳体104中,所述壳体104露出所述透明保护层10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保护层102包括中心区域1021和围绕所述中心区域的周边区域1022,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周边区域1022中。
继续参考图3,所述荧光粉能够受到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部分蓝光激发,从而出射白光,也就是说,所述荧光粉将部分蓝光010转化为白光。从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另一部分蓝光010通过透明保护层102后,仍以蓝光出射,经过第一光学膜片600后转化为白光。
与通过第一光学膜片600,将部分进入第一光学膜片600的蓝光转化为白光相比,所述荧光粉受光激发从而出射的白光相对进入荧光粉的蓝光具有更高的光转化率,也就是说,同样光强的蓝光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600,荧光粉输出的白光比第一光学膜片输出的白光具有更高的亮度,因此,本实施例背光模组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发光两种方式发出白光,与现有技术进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背光模组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同时还能为显示装置提供较高的色彩饱和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所述荧光粉同样设置于所述保护结构中时,可选的,本发明背光模组中的发光元件还可以为本发明提供的发光装置第三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中的发光元件,例如,所述透明保护层102包括中心区域和围绕所述中心区域的周边区域,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中心区域中。
或者,所述壳体104露出所述透明保护层102的表面为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荧光涂层,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第一荧光涂层中。这样的好处在于,由于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第一荧光涂层中,所述第一荧光涂层能够接收经背光模组内部反射回的部分蓝光,并使所述反射回的部分蓝光转化为白光。所述第一荧光涂层将所述光传输环境反射回的部分蓝光重复利用,使其转化为白光并透过第一光学膜片600输出,增大了所述背光模组的光利用率,有效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
本发明对所述荧光粉在所述保护结构中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制。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保护结构中的作用在于,使所述发光元件能够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发光两种方式发出白光,进而使得本发明的背光模组能够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发光两种方式发出白光。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为发光元件100的剖视图,未示出发光元件100上表面的形状,本发明的发光元件中,所述壳体104的第一上表面可以为矩形、圆形等任意形状,所述透明保护层102背离所述LED发光晶片101的表面为第二上表面,所述第二上表面可以为矩形、圆形等任意形状,本发明对此均不做限制。
这些具体设置方式可以参考本发明提供的放光装置的各个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具体结构,本发明对此不再赘述。
参考图18,示出了本发明背光模组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七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大致相同,与第七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发光元件100位于所述开口底部的背板框体上。所述光学组件包括覆盖于所述发光元件上的扩散板501,所述扩散板501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均匀地进入第一光学膜片中。
直下式背光模组通常应用于与大尺寸液晶显示装置,因此本实施例背光模组应用于与大尺寸液晶显示装置时,能够有效提高大尺寸液晶面板的亮度和色彩饱和度,从而提高大尺寸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直下式背光模组中,所述扩散板501与背板300之间具有空腔,所述扩散板501通过扩散板支撑柱302支撑于背板300上。
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背板框体中,背板300和框胶301的布置方式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但是这种背板300和框胶301的布置方式为本领域惯用技术,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位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液晶显示面板。
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发光两种方式发出白光,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背光模组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同时还能为显示装置提供较高的色彩饱和度。因此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和色彩饱和度较高,显示效果较好。
本发明虽然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24)

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LED发光晶片;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的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中设置有荧光粉;
设置在所述保护结构外的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
所述荧光粉能够受到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部分光激发,从而出射白光;从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另一部分光在到达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后转化为白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发光晶片具有出光面,所述第一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LED发光晶片出光面的一侧,且在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光的光路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蓝光或紫外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蓝光,所述荧光粉包括黄色荧光粉、黄红混合荧光粉或红绿混合荧光粉。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结构包括: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出光面的透明保护层;
壳体,所述透明保护层和LED发光晶片内嵌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露出所述透明保护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保护层包括中心区域和围绕所述中心区域的周边区域,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中心区域中,或者分布于所述周边区域中。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粉均匀分布于所述透明保护层中,所述透明保护层中的荧光粉含量在第一阈值以下。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露出所述透明保护层的表面为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荧光涂层,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第一荧光涂层。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保护层背离所述LED发光晶片的表面为第二上表面,所述第二上表面上设有第二荧光涂层,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第二荧光涂层中。
10.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元件,用于发光;其中,所述发光元件包括:
LED发光晶片,用于发光;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的保护结构;
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非白光转化为白光;
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的光传导至所述第一光学膜片;
所述背光模组在所述保护结构中设置有荧光粉,所述荧光粉用于受非白光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发出的白光透过第一光学膜片输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粉用于受蓝光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包括黄色荧光粉、黄红混合荧光粉或红绿混合荧光粉。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框体,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和光学组件内嵌于所述背板框体的开口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光学组件上;
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的侧壁上,或者,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底部的背板框体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底部的背板框体上;所述光学组件包括覆盖于所述发光元件上的扩散板,所述扩散板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均匀地进入第一光学膜片中。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的侧壁上;所述光学组件包括覆盖于开口底部的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用于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改变方向,以自所述开口底部向上的方向进入第一光学膜片中。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包括:
LED发光晶片,用于发出蓝光;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的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中设置有荧光粉;
所述荧光粉能够受到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部分蓝光激发,从而出射白光;从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另一部分蓝光在到达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后转化为白光。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发光晶片具有出光面,所述保护结构包括: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出光面的透明保护层;
壳体,所述透明保护层和LED发光晶片内嵌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露出所述透明保护层。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保护层包括中心区域和围绕所述中心区域的周边区域,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中心区域中,或者分布于所述周边区域中。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露出所述透明保护层的表面为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荧光涂层,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第一荧光涂层中。
19.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元件,用于发光;其中,所述发光元件包括:
LED发光晶片,用于发光;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的保护结构;
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非白光转化为白光;
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的光传导至所述第一光学膜片;
所述背光模组在部分所述发光元件中设置有荧光粉,所述荧光粉用于受非白光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发出的白光透过第一光学膜片输出;
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框体,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和光学组件内嵌于所述背板框体的开口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光学组件上;所述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底部的背板框体上;所述光学组件包括覆盖于所述发光元件上的扩散板,所述扩散板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均匀地进入第一光学膜片中;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蓝光发光元件和白光发光元件,所述蓝光发光元件和白光发光元件均包括LED发光晶片,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蓝光;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白光发光元件上,使所述白光发光元件中LED发光晶片发出的蓝光转化为白光;所述蓝光发光元件和白光发光元件在所述开口底部呈阵列状交替均匀分布。
20.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元件,用于发光;其中,所述发光元件包括:
LED发光晶片,用于发光;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的保护结构;
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非白光转化为白光;
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的光传导至所述第一光学膜片;
所述背光模组在部分所述发光元件中设置有荧光粉,所述荧光粉用于受非白光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发出的白光透过第一光学膜片输出;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框体,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和光学组件内嵌于所述背板框体的开口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光学组件上;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的侧壁上;所述光学组件包括覆盖于开口底部的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用于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改变方向,以自所述开口底部向上的方向进入第一光学膜片中;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蓝光发光元件和白光发光元件,所述蓝光发光元件和白光发光元件均包括LED发光晶片,所述LED发光晶片用于发出蓝光;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白光发光元件上,使所述白光发光元件中LED发光晶片发出的蓝光转化为白光,所述蓝光发光元件和白光发光元件在所述开口侧壁交替排布。
2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元件,用于发光;其中,所述发光元件包括:
LED发光晶片,用于发光;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的保护结构;
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非白光转化为白光;
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的光传导至所述第一光学膜片;
所述背光模组在所述发光元件到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的光路上设置有荧光粉,所述荧光粉用于受非白光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发出的白光透过第一光学膜片输出;
背板框体,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和光学组件内嵌于所述背板框体的开口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光学组件上;
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的侧壁上,或者,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底部的背板框体上;
所述背板框体与所述光学组件之间设有反射片,所述反射片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输出到背板框体上的光反射到所述光学组件中,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反射片面向所述光学组件的一侧上。
22.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元件,用于发光;其中,所述发光元件包括:
LED发光晶片,用于发光;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的保护结构;
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非白光转化为白光;
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的光传导至所述第一光学膜片;
所述背光模组在所述发光元件到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的光路上设置有荧光粉,所述荧光粉用于受非白光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发出的白光透过第一光学膜片输出;
背板框体,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和光学组件内嵌于所述背板框体的开口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光学组件上;
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的侧壁上,或者,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底部的背板框体上;
所述第一光学膜片面向所述光学组件的表面为第一光学膜片入光面,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入光面上。
23.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元件,用于发光;其中,所述发光元件包括:
LED发光晶片,用于发光;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的保护结构;
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非白光转化为白光;
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的光传导至所述第一光学膜片;
所述背光模组在所述发光元件到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的光路上设置有荧光粉,所述荧光粉用于受非白光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发出的白光透过第一光学膜片输出;
背板框体,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和光学组件内嵌于所述背板框体的开口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光学组件上;
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的侧壁上,或者,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底部的背板框体上;
所述光学组件面向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表面为光学组件入光面,所述光学组件面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第二表面为光学组件出光面,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光学组件入光面或光学组件出光面上。
24.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0至2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位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液晶显示面板。
CN201410855442.4A 2014-12-31 2014-12-31 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44837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5442.4A CN104483778B (zh) 2014-12-31 2014-12-31 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5442.4A CN104483778B (zh) 2014-12-31 2014-12-31 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83778A CN104483778A (zh) 2015-04-01
CN104483778B true CN104483778B (zh) 2017-11-10

Family

ID=52758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55442.4A Active CN104483778B (zh) 2014-12-31 2014-12-31 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837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8386B (zh) * 2015-04-28 2018-05-2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单元、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
US20160349431A1 (en) * 2015-05-29 2016-12-01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4865749B (zh) * 2015-06-03 2017-11-1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
CN106501994B (zh) * 2015-09-08 2021-10-29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5717701A (zh) * 2016-01-30 2016-06-29 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大屏lcm的背光模组及大屏lcm
CN107300804A (zh) * 2016-04-15 2017-10-27 深圳市华想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量子点和yag荧光粉混掺的液晶显示设备
CN107300805A (zh) * 2016-04-15 2017-10-27 深圳市华想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量子点和yag荧光粉混掺的液晶显示屏
CN107403856B (zh) * 2016-05-19 2019-10-22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led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采用该led的电子设备
CN106950752A (zh) * 2017-05-02 2017-07-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8594528A (zh) 2018-04-28 2018-09-28 合肥京东方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8775541B (zh) * 2018-06-25 2020-03-10 福州大学 一种新型量子点体导光板背光模组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WO2021114526A1 (zh) 2019-12-13 2021-06-17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359345B (zh) * 2020-03-04 2023-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835225A (zh) * 2021-03-17 2021-05-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3156703A (zh) * 2021-04-22 2021-07-23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量子点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4232A (zh) * 2006-03-09 2007-09-12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其发光装置
CN103791322A (zh) * 2013-10-29 2014-05-1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与应用其的显示面板
CN204009289U (zh) * 2014-06-24 2014-12-1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51726B1 (ko) * 2011-11-23 2018-04-2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US20130335677A1 (en) * 2012-06-15 2013-12-19 Apple Inc. Quantum Dot-Enhanced Display Having Dichroic Filt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4232A (zh) * 2006-03-09 2007-09-12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其发光装置
CN103791322A (zh) * 2013-10-29 2014-05-1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与应用其的显示面板
CN204009289U (zh) * 2014-06-24 2014-12-1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83778A (zh) 201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83778B (zh) 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4298001B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04321694B (zh) 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
CN102760823B (zh) 发光设备以及包括该发光设备的照明装置
CN101937911B (zh) 发光二极管封装构造及背光模块
CN102798060B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4456311B (zh) 背光模块及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
EP3007240A9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7180902A (zh) Led灯珠和led光源
CN104456191B (zh)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6501994A (zh) 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5759500A (zh) 量子点背光模组及液晶电视
CN104373869A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9426034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6980208A (zh) 光可控型量子点背光源
KR20120075317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2361057B (zh) 具有光栅的光学膜
CN108919558A (zh) 一种楔形基板的量子点彩膜结构
CN205827019U (zh) 色域可切换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208188529U (zh) 一种背光单元、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TWI726849B (zh) 光學膜,具有該光學膜的發光裝置,及具有該發光裝置的顯示器
CN103456871A (zh) 改善pc-LEDs空间光色度均匀性的荧光粉涂层结构
CN104681695A (zh) 一种基于远程荧光粉技术的led灯具
CN102709280A (zh) 一种cob集成光源模块
CN207753011U (zh) 白光发光二极管及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