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64931B - 蓄电模块以及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 - Google Patents

蓄电模块以及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64931B
CN104364931B CN201380027461.1A CN201380027461A CN104364931B CN 104364931 B CN104364931 B CN 104364931B CN 201380027461 A CN201380027461 A CN 201380027461A CN 104364931 B CN104364931 B CN 1043649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ectricity accumulating
accumulating unit
drainage channel
power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74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64931A (zh
Inventor
林田淳
池谷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649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649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649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649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e.g. from corro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01M50/29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5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busb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H01M50/51Connection only in s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21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522Inorganic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在蓄电模块(M)的搭载状态下,铅垂方向下端比蓄电单元(11)以及端板(14)的铅垂方向下端更向下方突出的端部蓄电单元座(12A)具备与端板(14)相对置的第1面(P1)和与蓄电单元(11)相对置的第2面(P2),在第1面(P1)形成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后向层叠方向外方弯曲的第1排水通路(31),并且在第2面(P2)形成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第2排水通路(32),因此能够使第1面(P1)侧的非冷凝水和第2面(P2)侧的冷凝水各自从第1排水通路(31)以及第2排水通路(32)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分别被排出,从而能够防止蓄电单元(11)与端板(14)相液接。

Description

蓄电模块以及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的多个蓄电单元、重叠于上述蓄电单元的层叠方向两端的一对绝缘性的端部蓄电单元座、和重叠于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的层叠方向两端的一对端板的蓄电模块以及该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
背景技术
通过下述专利文献1,相关的蓄电模块是公知的。
在先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149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相关的蓄电模块中,蓄电单元和端板由于热容量比较大,所以在低温时,空气中的水分凝结而容易产生冷凝水。在蓄电单元中产生的冷凝水有时会与电极相连接而成为带电的水(以下,称为电位水),在不具备电极的端板中产生的冷凝水成为不带电的水(以下,称为非电位水)。该非电位水如果与电位水相接触,则会成为电位水,存在蓄电单元的电极经由电位水而与端板相液接使得从端板到车体框架发生短路的可能性。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防止蓄电单元经由冷凝水而与端板相液接。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模块,具备: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的多个蓄电单元;重叠于上述蓄电单元的层叠方向两端的一对绝缘性的端部蓄电单元座;和重叠于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的层叠方向两端的一对端板;该蓄电模块具有下述第1特征:在搭载状态下,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的铅垂方向下端比上述蓄电单元以及上述端板的铅垂方向下端更向下方突出,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具备与上述端板相对置的第1面和与上述蓄电单元相对置的第2面,在上述第1面形成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后向层叠方向外方弯曲的第1排水通路,并且在上述第2面形成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第2排水通路。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除了上述第1特征以外还具有下述第2特征的蓄电模块:在上述第1面的周围形成向层叠方向外侧突出的引导肋,在上述引导肋的内侧连接上述第1排水通路。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除了上述第2特征以外还具有下述第3特征的蓄电模块:上述第1排水通路的向层叠方向外方弯曲的部分倾斜成下游侧变低。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除了上述第2或者第3特征以外还具有下述第4特征的蓄电模块: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的上述引导肋具备对连接上述一对端板彼此的框架的结合部进行包围的隔离部,在上述隔离部形成使上述引导肋的内外相连通的缺口。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其将上述第1~第4任一个特征所述的蓄电模块固定在支撑板上,该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具有下述第5特征:在上述蓄电单元与上述支撑板之间配置绝缘器,设置于上述绝缘器的下端的壁部和设置于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的下端的壁部在铅锤方向下方贯通上述支撑板的开口,上述支撑板的开口的边缘部位于上述第1排水通路的出口和上述第2排水通路的出口之间,上述边缘部的高度比上述第1排水通路的出口的高度低且比上述第2排水通路的出口的高度高。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除了上述第5特征以外还具有下述第6特征的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在上述支撑板的开口的边缘部与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之间配置密封部件。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除了上述第5或者第6特征以外还具有下述第7特征的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上述支撑板倾斜成上述第1排水通路侧比上述第2排水通路侧低。
另外,实施方式的第1壁部12g、第5壁部18e以及第3壁部19c对应于本发明的壁部,实施方式的上部绝缘器18以及下部绝缘器19对应于本发明的绝缘器,实施方式的第1引导肋12h以及第2引导肋12i与本发明的引导肋相对应,实施方式的上部框架15以及下部框架16与本发明的框架相对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蓄电模块构成为:将一对绝缘性的端部蓄电单元座重叠于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的多个蓄电单元的层叠方向两端,并将一对端板重叠于该层叠方向两端。在蓄电模块的搭载状态下,由于铅垂方向下端比蓄电单元以及端板的铅垂方向下端更向下方突出的端部蓄电单元座具备与端板相对置的第1面和与蓄电单元相对置的第2面,在第1面形成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后向层叠方向外方弯曲的第1排水通路,并且在第2面形成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第2排水通路,所以能够使第1面侧的非电位水和第2面侧的电位水各自从第1排水通路以及第2排水通路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分别被排出,从而能够防止蓄电单元与端板相液接。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由于在第1面的周围形成向层叠方向外侧突出的引导肋,在引导肋的内侧连接了第1排水通路,所以能够将第1面的非电位水可靠地排出至第1排水通路,从而能够防止非电位水从第1面泄漏至第2面侧而与电位水相接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由于第1排水通路的向层叠方向外方弯曲的部分倾斜成下游侧变低,所以能够将第1排水通路的非电位水迅速地排出从而可靠地防止其与第2排水通路的电位水相接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由于端部蓄电单元座的引导肋具备对连接一对端板彼此的框架的结合部进行包围的隔离部,所以能够使在框架的表面产生的冷凝水迅速地排出至非电位水流经的第1排水通路,从而能够防止上述冷凝水流入电位水流经的第2排水通路而使框架发生液接。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由于在蓄电单元与支撑板之间配置绝缘器,设置于绝缘器的下端的壁部和设置于端部蓄电单元座的下端的壁部在铅锤方向下方贯通支撑板的开口,支撑板的开口的边缘部位于第1排水通路的出口和第2排水通路的出口间,上述边缘部的高度比第1排水通路的出口的高度低且比第2排水通路的出口的高度高,所以冷凝水不易接触支撑板,从第2排水通路的出口排出的电位水难以越过支撑板的边缘部而与从第1排水通路的出口排出的非电位水相接触,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因电位水和非电位水的接触而引起的液接的发生。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6特征,由于在支撑板的开口的边缘部与端部蓄电单元座之间配置了密封部件,所以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第1排水通路侧的非电位水和第2排水通路侧的电位水相接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7特征,由于支撑板倾斜成第1排水通路侧比第2排水通路侧变低,所以不会使从第1排水通路落到支撑板上的冷凝水逆流至第2排水通路侧,从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液接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蓄电模块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蓄电模块的分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蓄电电池组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图1的4方向俯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5是图1的5方向俯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6是图4的6方向俯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7是图6的7-7线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8是图4的8-8线俯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9是图8的9-9线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10是图5的10方向俯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11是图5的11方向俯视图。(第1实施方式)
符号说明:
11蓄电单元
12A端部蓄电单元座
12B端部蓄电单元座
12g第1壁部(壁部)
12h第1引导肋(引导肋)
12i第2引导肋(引导肋)
14端板
15上部框架(框架)
15a结合部
16下部框架(框架)
16a结合部
18上部绝缘器
18e第5壁部(壁部)
19下部绝缘器
19c第3壁部(壁部)
29支撑板
30密封部件
31第1排水通路
31a出口
32第2排水通路
32a出口
M蓄电模块
P1第1面
P2第2面
a隔离部
β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用作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源装置的蓄电模块M具备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的规定个数(在实施方式中是12个)的蓄电单元11...。例如,由锂离子电池构成的各蓄电单元11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具备相互对置的一对主面11a、11a、与主面11a、11a正交且相互对置的一对侧面11b、11b、与主面11a、11a及侧面11b、11b正交且相互对置的顶面11c以及底面11d,在顶面11c设置正负电极11e、11e。
各蓄电单元11的一对主面11a、11a以及一对侧面11b、11b被合成树脂制的防冷凝片覆盖,使得在金属制的蓄电单元11的表面不易产生冷凝水。其中,各蓄电单元11的顶面11c以及底面11d未被防冷凝片覆盖,露出了金属的表面。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层叠方向正交且连接蓄电单元11的顶面11c及底面11d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与层叠方向正交且连接蓄电单元11的一对侧面11b、11b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
12个蓄电单元11...的主面11a...、和由合成树脂构成的11个四方板状的中间蓄电单元座12...在层叠方向上交替地被重叠,在层叠方向两端的2个蓄电单元11、11的层叠方向外侧重叠由合成树脂构成的一对四方板状的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进一步在该层叠方向外侧重叠一对金属制的端板14、14。11个中间蓄电单元座12...是能互换的同一形状的部件,一对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形状不同于中间蓄电单元座12...,且是形状互不相同的部件。
在将蓄电单元11...、中间蓄电单元座12...、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以及端板14、14层叠在层叠方向上的状态下,通过由具有L字状截面的一对金属制棒状部件构成的上部框架15、15、和由具有L字状截面的一对金属制棒状部件构成的下部框架16、16,将一对端板14、14的四个角彼此相连接来组装蓄电模块M。即,使设置于上部框架15、15的两端的厚壁的结合部15a...和设置于下部框架16、16的两端的厚壁的结合部16a...与端板14、14的四个角相抵接,并使贯通端板14、14的螺钉17...与结合部15a...、16a...螺合,从而组装蓄电模块M。
此时,在蓄电单元11...、中间蓄电单元座12...以及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与上部框架15、15之间,配置用于防止因冷凝水而使得蓄电单元11...与上部框架15、15发生液接的合成树脂制的上部绝缘器18、18。同样地,在蓄电单元11...、中间蓄电单元座12...以及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与下部框架16、16之间,配置用于防止因冷凝水而使得蓄电单元11...与下部框架16、16发生液接的合成树脂制的下部绝缘器19、19。进一步,在下部框架16、16与下部绝缘器19、19之间,配置用于向上推压各蓄电单元11...的底面11d...来防止产生排水槽(gutter)的板簧20、20。
中间蓄电单元座12以及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分别具备:板状的板部12a;从板部12a的四个角向层叠方向突出的4个卡合部12b...;设置于板部12a的下端中央部分的热敏电阻保持部12c;和从板部12a的上缘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向层叠方向突出的板状的遮蔽部12d。其中,只有层叠方向一端侧的端部蓄电单元座12A不具备热敏电阻保持部12c,只有层叠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蓄电单元座12B不具备遮蔽部12d。
如图2、图10以及图11所示,中间蓄电单元座12...以及另一端部蓄电单元座12B的热敏电阻保持部12c...通过销钉12e...以及销钉孔12f...的卡合而相互被连接,在位于层叠方向一端的中间蓄电单元座12的热敏电阻保持部12c,安装与位于层叠方向一端的蓄电单元11的底面11d相接触而进行测温的热敏电阻21A,在位于层叠方向另一端的端部蓄电单元座12B的热敏电阻保持部12c,安装与位于层叠方向另一端的蓄电单元11的底面11d相接触而进行测温的热敏电阻21B。
从一个热敏电阻21A延伸的线束(harness)22、22被保持在由合成树脂形成为鞘状的线束座24的内部。线束座24的从层叠方向另一端侧延伸的一个热敏电阻21A的线束22、22重叠在另一热敏电阻21B上,并从这里开始将一个热敏电阻21A以及另一热敏电阻21B的共计4条线束22...捆起来,并通过线束套25进行覆盖。设置于从线束套25出来的4条线束22的前端处的连接器26与设置于另一端板14的电子控制单元27(参照图5)相连接。
如图1以及图4所示,12个蓄电单元11...的顶面11c...之中,左右方向中间部被中间蓄电单元座12...以及一个端部蓄电单元座12A的遮蔽部12d...覆盖着,电极11e...突出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被由绝缘性材料形成为U字状的母线板28覆盖着。母线板28具有将12个蓄电单元11...的电极11e...串联电连接的金属板。
如图3所示,6个蓄电模块M...被支撑在1片金属制支撑板29上而构成蓄电电池组P。此时,各蓄电模块M为了其左右方向朝向铅垂方向而被架设成横向倒了90°的姿势,并且被排列成使设有母线板28...的上表面交替地朝向相反方向。在支撑板29中形成与6个蓄电模块M...的左右一个侧面相对置的6个矩形形状的开口29a...,在各个开口29a的周围配置由发泡性橡胶等弹性部件构成的环状的密封部件30。另外,在图3所示的车载状态下,在图1以及图2中定义的左右方向成为铅垂方向,在图1以及图2中定义的上下方向成为水平方向。
如图2、图4以及图6~图8所示,上部绝缘器18是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部件,在层叠方向上,一定的截面具有第1壁部18a、第2壁部18b、第3壁部18c、第4壁部18d以及第5壁部18e(参照图7),由第1壁部18a、第2壁部18b以及第3壁部18c覆盖具有L字状截面的上部框架15的车载状态下垂直的垂直壁15b,由第4壁部18d覆盖上部框架15的车载状态下水平的水平壁15c的上表面。在车载状态下从第4壁部18d朝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的第5壁部18e的前端被弯曲成锯齿形状。
此外,在与蓄电单元11...的顶面11c...大致齐平地延伸的第1壁部18a的外面,平行地形成在车载状态下朝向铅垂方向延伸的大量的第1肋18f...,并且对相邻的2个第1肋18f、18f之间进行连接的多个第2肋18g...形成为V字状。在车载状态下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上部绝缘器18的第2肋18g...被配置为反V字状,但是在车载状态下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上部绝缘器18的第2肋18g...被配置为V字状(参照图4)。
此外,在车载状态下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上部框架15的水平壁15c的下表面、和在车载状态下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上部绝缘器18的第1壁部18a的铅垂方向下端与支撑板29的上表面相对置,在车载状态下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上部绝缘器18的第5壁部18e的铅垂方向下端超过支撑板29的开口29a的边缘部而向下方延伸出。此时,在上部框架15的水平壁15c的下表面与支撑板29的开口29a的边缘部之间,夹持上述密封部件30(参照图7)。另外,如图7所示,第1壁部18a的下端位于比上部框架15的水平壁15c的下表面更靠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
如图2、图5、图6以及图8所示,下部绝缘器19具有:沿着蓄电单元11...的底面11d...而延伸的第1壁部19a;从第1壁部19a竖起并沿着蓄电单元11...的侧面11b...延伸的第2壁部19b;和从第2壁部19b竖起并向从蓄电单元11...的侧面11b...相背离的方向延伸的第3壁部19c;第3壁部19c的前端被弯曲成锯齿形状。
下部绝缘器19的第3壁部19c与上部绝缘器18的第5壁部18e形成同一形状(参照图6),并沿着层叠方向隔着规定间隔被平行配置。因此,与上部绝缘器18的第5壁部18e同样地,在车载状态下,下部绝缘器19的第3壁部19c的铅垂方向下端超过支撑板29的开口29a的边缘部而向下方延伸出,并且上述密封部件30被夹持在下部框架16的水平壁16c(参照图8)的下表面与支撑板29的开口29a的边缘部之间。
第1壁部12g、12g从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左右两端部突出,第1壁部12g、12g的前端被弯曲成锯齿形状。并且,相互连接上部绝缘器18的第5壁部18e、下部绝缘器19的第3壁部19c、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第1壁部12g、12g而构成矩形形状的框(参照图6),在车载状态下,上述矩形形状的框的铅垂方向下端超过蓄电单元11...以及端板14、14的铅垂方向下端,并且超过支撑板29的开口29a的边缘部而向下方延伸出。
如图5、图10以及图11所示,构成蓄电模块M的蓄电单元11...的底面11d...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被一对下部绝缘器19、19的第1壁部19a、19a完全覆盖着,夹在一对第1壁部19a、19a之间的部分被中间蓄电单元座12...以及另一端侧的端部蓄电单元座12B的热敏电阻保持部12c部分覆盖着。在第1壁部19a的下表面,以突出出来的方式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被弯曲成锯齿且沿着层叠方向延伸的第1隔壁19d。在使蓄电单元11...的底面11d...朝向铅垂方向的车载状态下(参照图5),弯曲成锯齿的第1隔壁19d成为连续有大量V字的形状。
如图5、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2隔壁12j、12j从一对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第2隔壁12j、12j与一对下部绝缘器19、19的第1隔壁19d、19d协同构成矩形形状的框,由该框包围中间蓄电单元座12...以及另一端侧的端部蓄电单元座12B的热敏电阻保持部12c...的周围。
如图8以及图9所示,一个端部蓄电单元座12A具备包围板部12a的一对第1引导肋12h、12h以及一对第2引导肋12i、12i。一对第1引导肋12h、12h沿着蓄电单元11...的一对侧面11b、11b延伸,其两端的弯曲成圆弧状的隔离部a...被弯曲成可避开上部框架15、15以及下部框架16、16的结合部15a、15a、16a、16a。一对第2引导肋12i、12i沿着蓄电单元11...的顶面11c以及底面11d延伸,其两端隔着缺口β而与一对第1引导肋12h、12h的两端相重合。各2条引导部b...从一对第1引导肋12h、12h沿着蓄电单元11...的一对侧面11b、11b延伸的部分起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出。
在端部蓄电单元座12A的端板14侧的第1面P1(参照图9)形成第1排水通路31。在车载状态下,第1排水通路31沿着端部蓄电单元座12A的板部12a朝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其下端由于第1引导肋12h而大致向水平方向弯曲90°。此时,第1引导肋12h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成前端侧稍微变低。另一方面,在端部蓄电单元座12A的蓄电单元11...侧的第2面P2(参照图9)形成第2排水通路32。在车载状态下,第2排水通路32沿着端部蓄电单元座12A的板部12a朝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
支撑板29的开口29a的边缘部位于第1排水通路31的出口31a和第2排水通路32的出口32a之间,设定上述边缘部的高度比第1排水通路31的出口31a的高度低且比第2排水通路32的出口32a的高度高。此外,支撑板29倾斜,以使第1排水通路31侧比第2排水通路32侧稍微变低。并且,在支撑板29的开口29a的边缘部与第1引导肋12h的下表面之间配置密封部件30。密封部件30原本用于防止对蓄电单元11...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泄漏,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功能以外还起到防止冷凝水的泄漏的作用。
以上,说明了一个端部蓄电单元座12A的构造,另一端部蓄电单元座12B的构造实质上相同。
接着,说明具备上述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
构成蓄电模块M的蓄电单元11...的表面之中,主面11a、11a以及侧面11b、11b由于被防冷凝片覆盖着,所以很难产生冷凝水,但是顶面11c以及底面11d由于没有被防冷凝片覆盖,所以比较容易产生冷凝水,如果与蓄电单元11...的电极11e...相接触而电位变高了的电位水与上部框架15、15以及下部框架16、16相液接,则有可能电流会从上部框架15、15以及下部框架16、16经由端板14、14流向车体,所以需要抑制蓄电单元11...与上部框架15、15及下部框架16、16之间、或者蓄电单元11...与端板14、14之间的液接。
由于合成树脂制的中间蓄电单元座12...介于相邻的蓄电单元11...间,合成树脂制的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介于蓄电单元11...与端板14、14之间,合成树脂制的上部绝缘器18、18介于蓄电单元11...与上部框架15、15之间,合成树脂制的下部绝缘器19、19介于蓄电单元11...与下部框架16、16之间,所以虽然通过这些合成树脂制的部件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液接,但是需要假设产生了大量冷凝水的情况来实施对策。
由于蓄电模块M以横向倒了90°的状态被搭载于车辆以使蓄电单元11...的一个侧面11b...变成铅垂方向向下,所以一对上部框架15、15以及一对下部框架16、16之中,在车载状态下成为下侧的上部框架15以及下部框架16与覆盖它们的铅垂方向下侧的上部绝缘器18以及下部绝缘器19之间的电断路很重要。
虽然各蓄电单元11的表面之中未被防冷凝片覆盖的非被覆部、即顶面11c以及底面11d容易产生冷凝水,但是蓄电单元11的顶面11c被中间蓄电单元座12或者端部蓄电单元座12B的遮蔽部12d以及母线板28覆盖,蓄电单元11的底面11d的大部分被一对下部绝缘器19、19的第1壁部19a、19a覆盖,且仅仅是未安装热敏电阻21A、21B的中间蓄电单元座12...的热敏电阻保持部12c...的开口部α稍微开口,所以能够尽可能地覆盖容易产生冷凝水的顶面11c以及底面11d来隔热,从而能够将冷凝水的产生抑制为最小限度来防止液接(参照图10以及图11)。
此外,虽然如果蓄电单元11...的周围被完全地密封,则只要稍微产生冷凝水就有可能使得蓄电单元11...彼此相互液接,但是通过利用热敏电阻保持部12c的开口部α来使底壁11d的一部分露出,从而能够将在蓄电单元11中产生的冷凝水从开口部α向外部排出,由此能够将由冷凝水引起的蓄电单元11...间的液接防范于未然。
此外,如果从开口部α流出的冷凝水将其铅垂方向下方的下部框架16浸湿则有可能发生液接,但是通过使第1隔壁19d从延续至开口部α的下方的下部绝缘器19的第1壁部19a突出为檐状,从而能够防止下部框架16被冷凝水浸湿而发生液接。并且,由于一对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具备与下部绝缘器19、19的第1隔壁19d、19d协同对开口部α进行包围的第2隔壁12j、12j,所以能够通过第2隔壁12j、12j来可靠地阻止从开口部α流出的冷凝水与端板14、14相液接(参照图10以及图11)。
当在蓄电单元11...的顶面11c...产生的冷凝水向铅垂方向下方流动而到达上部绝缘器18的第1壁部18a时,由于在第1壁部18a的表面形成有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大量第1肋18f...,所以冷凝水被第1肋18f...引导至下方,从而冷凝水沿着上部绝缘器18向端板14、14侧的流动被阻止,由此防止蓄电单元11...经由上部绝缘器18而与端板14、14相液接(参照图6)。
被第1肋18f...引导至下方的冷凝水在构成V字状的第2肋18g...中被暂时保持,在第1肋18f...以及第2肋18g...间暂时使冷凝水滞留,滞留了一定量的冷凝水后这些冷凝水会滴落,因此难以形成连续的冷凝水,能够防止经由连续的冷凝水而蓄电单元11...与其附近的金属制部件(例如,支撑板29)相电连接的情况,其结果能够防止液接。并且,由于在蓄电单元11...中产生的冷凝水顺着上部绝缘器18向下方流动,所以也有效地防止了冷凝水引起的蓄电单元11...间的液接。
此外,在由上部框架15、下部框架16以及一对端板14、14围成的空间的内侧,将上部绝缘器18的第5壁部18e、下部绝缘器19的第3壁部19c以及一对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一对第1壁部12g、12g被配置成成为四角框状的壁,并使壁的下端比上部框架15、下部框架16以及一对端板14、14的下端更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出,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从蓄电单元11...流下的冷凝水与上部框架15、下部框架16以及一对端板14、14相接触(参照图6)。
并且,由于上部绝缘器18的第5壁部18e、下部绝缘器19的第3壁部19c以及一对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一对第1壁部12g、12g的下缘被弯曲为锯齿形状,所以能够良好地进行冷凝水的水流的阻断,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阻止蓄电单元11...与上部框架15、下部框架16以及端板14、14相液接。
此外,蓄电模块M虽然被支撑于支撑板29的开口29a上,但是由于上部绝缘器18的第5壁部18e、下部绝缘器19的第3壁部19c以及一对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一对第1壁部12g、12g的下缘贯通支撑板29的开口29a而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所以能够防止冷凝水与支撑板29相接触,从而能够经由支撑板29而将液接的发生防范于未然(参照图8)。
此外,在端板14的表面产生的冷凝水附着于沿着端部蓄电单元座12A的与端板14相对的第1面P1的第1排水通路31,在蓄电单元11...的表面产生的冷凝水附着于沿着端部蓄电单元座12A的与蓄电单元11...相对的第2面P2的第2排水通路32。由于前者的冷凝水为非电位水,而后者的冷凝水为电位水,所以如果两者相混合,则会全部成为电位水而容易发生液接,因此需要进行遮蔽以防止它们混合。
由于形成于端部蓄电单元座12A的第1面P1的第1排水通路31在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后向层叠方向外方弯曲,而形成于端部蓄电单元座12A的第2面P2的第2排水通路32向铅垂方向下方笔直地延伸,所以第1排水通路31的非电位水和第2排水通路32的电位水被分别排出,不会相互接触,从而能够防止蓄电单元11...与端板14相液接(参照图9)。
此外,由于在第1面P1的周围形成了向层叠方向外侧突出的第1、第2引导肋12h、12h、12i、12i,并在其内侧连接了第1排水通路31,所以向第1排水通路31可靠地排出第1面P1的非电位水,从而能够防止非电位水从第1面P1侧向第2面P2侧发生泄漏而与电位水相接触。此时,由于第1排水通路31的向层叠方向外方弯曲的部分倾斜成下游侧变低,所以能够迅速地排出第1排水通路31的非电位水来防止其与第2排水通路32的电位水相接触(参照图8以及图9)。
并且,由于端部蓄电单元座12A的第1、第2引导肋12h、12h、12i、12i具备对连接一对端板14、14彼此的上部框架15、15以及下部框架16、16的结合部15a、15a、16a、16a进行包围的隔离部a...,所以能够将在上部框架15、15以及下部框架16、16的表面产生的冷凝水向非电位水流经的第1排水通路31迅速地排出,从而能够防止其流入电位水流经的第2排水通路32而使上部框架15、15以及下部框架16、16与端板14、14相液接。
此外,由于支撑板29的开口29a的边缘部位于第1排水通路31的出口31a及第2排水通路32的出口32a间,上述边缘部的高度比第1排水通路31的出口31a的高度低且比第2排水通路32的出口32a的高度高,所以从第2排水通路32的出口32a排出的电位水难以越过支撑板29的开口29a的边缘部而与从第1排水通路31的出口31a排出的非电位水相接触,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电位水以及非电位水的接触而引起的液接(参照图9)。
此外,由于在支撑板29的开口29a的边缘部与端部蓄电单元座12A之间配置了密封部件30,所以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第1排水通路31侧的非电位水与第2排水通路32侧的电位水相接触。并且,由于支撑板29倾斜成第1排水通路31侧比第2排水通路32侧更低,所以不会使从第1排水通路31落到支撑板29上的冷凝水逆流至第2排水通路32侧,从而能够防止液接的发生。
以上,说明了一个端部蓄电单元座12A的作用,另一端部蓄电单元座12B的作用也相同。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11不限于锂离子电池,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电池或电容器。
另外,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形状并不限于实施方式。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冷凝水,但是对从蓄电单元11泄漏的电解液、来自外部的渗入的水,本发明当然也是有效的。

Claims (7)

1.一种蓄电模块,具备: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的多个蓄电单元(11);重叠于上述蓄电单元(11)的层叠方向两端的一对绝缘性的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和重叠于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层叠方向两端的一对端板(14),该蓄电模块的特征在于,
在搭载状态下,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铅垂方向下端比上述蓄电单元(11)以及上述端板(14)的铅垂方向下端更向下方突出,
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具备与上述端板(14)相对置的第1面(P1)和与上述蓄电单元(11)相对置的第2面(P2),
在上述第1面(P1)形成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后向层叠方向外方弯曲的第1排水通路(31),并且在上述第2面(P2)形成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第2排水通路(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面(P1)的周围形成向层叠方向外侧突出的引导肋(12h、12i),
在上述引导肋(12h、12i)的内侧连接上述第1排水通路(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模块,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排水通路(31)的向层叠方向外方弯曲的部分倾斜成下游侧变低。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蓄电模块,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上述引导肋(12h、12i)具备以避开连接上述一对端板(14)彼此的框架(15、16)的结合部(15a、16a)的方式弯曲的隔离部(a),
在上述隔离部(a)形成使上述引导肋(12h、12i)的内外相连通的缺口(β)。
5.一种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其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M)固定在支撑板(29)上,该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蓄电单元(11)与上述支撑板(29)之间配置绝缘器(18,19),设置于上述绝缘器(18,19)的下端的壁部(18e,19c)和设置于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下端的壁部(12g)在铅垂方向下方贯通上述支撑板(29)的开口(29a),
上述支撑板(29)的上述开口(29a)的边缘部位于上述第1排水通路(31)的出口(31a)和上述第2排水通路(32)的出口(32a)之间,
上述边缘部的高度比上述第1排水通路(31)的出口(31a)的高度低且比上述第2排水通路(32)的出口(32a)的高度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撑板(29)的上述开口(29a)的边缘与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之间配置密封部件(3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板(29)倾斜成上述第1排水通路(31)侧比上述第2排水通路(32)侧低。
CN201380027461.1A 2012-05-31 2013-04-18 蓄电模块以及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 Active CN1043649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4849 2012-05-31
JP2012-124849 2012-05-31
PCT/JP2013/061468 WO2013179797A1 (ja) 2012-05-31 2013-04-18 蓄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の固定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64931A CN104364931A (zh) 2015-02-18
CN104364931B true CN104364931B (zh) 2016-06-29

Family

ID=49673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7461.1A Active CN104364931B (zh) 2012-05-31 2013-04-18 蓄电模块以及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66845B2 (zh)
JP (1) JP5643468B2 (zh)
CN (1) CN104364931B (zh)
WO (1) WO20131797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4394B2 (ja) 2013-09-26 2017-11-0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KR101688489B1 (ko) * 2013-11-19 2016-12-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CN104752650B (zh) * 2013-12-31 2017-05-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模组
PL3002803T3 (pl) * 2014-04-03 2020-01-31 Lg Chem, Ltd. Układ modułów akumulatorowych
KR101807115B1 (ko) 2014-04-03 2017-12-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언더 베이스 바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어레이
JP6363417B2 (ja) * 2014-07-30 2018-07-2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JP6301772B2 (ja) * 2014-07-30 2018-03-28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CN105322109B (zh) 2014-07-30 2020-01-14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
JP6298377B2 (ja) * 2014-07-30 2018-03-2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KR101883386B1 (ko) * 2015-03-16 2018-07-3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 압축 저지체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DE102015103902A1 (de) * 2015-03-17 2016-09-22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Unterboden eines Kraftfahrzeugs
US10000126B2 (en) * 2015-04-15 2018-06-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ower-module assembly and method
KR101928369B1 (ko) * 2015-06-16 2018-12-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 모듈
US10312485B2 (en) * 2015-07-23 2019-06-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attery assembly array plate
JP6508070B2 (ja) * 2016-01-19 2019-05-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JP1557626S (zh) 2016-01-29 2016-09-05
JP6685761B2 (ja) 2016-02-19 2020-04-2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JP6990064B2 (ja) 2017-08-08 2022-02-03 株式会社ブルーエナジー 蓄電装置、移動体、及び蓄電システム
JP6976112B2 (ja) 2017-09-12 2021-12-08 株式会社ブルーエナジー 蓄電装置
JP6663902B2 (ja) 2017-12-11 2020-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CN110323372B (zh) * 2018-03-29 2021-05-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端板以及电池模组
US11724604B2 (en) * 2018-06-25 2023-08-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plit panel array plate assemblies for electrified vehicle battery packs
US10631429B2 (en) * 2018-07-13 2020-04-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power module assembly
US20220006164A1 (en) * 2018-11-28 2022-01-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Battery module
JP7430537B2 (ja) * 2020-01-24 2024-02-1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KR20220021617A (ko) * 2020-08-14 2022-02-2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KR20220039300A (ko) * 2020-09-22 2022-03-29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US11749931B2 (en) * 2021-12-21 2023-09-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lectrical connection unit for high-voltage battery packs
JP2024060674A (ja) 2022-10-20 2024-05-07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6298A (zh) * 1997-03-24 2001-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电池电源装置的端板及电池电源的冷却装置
JP2006260905A (ja) * 2005-03-16 2006-09-28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パック構造
JP2008282625A (ja) * 2007-05-09 2008-11-20 Toyota Motor Corp バッテリパック構造
JP2010170870A (ja) * 2009-01-23 2010-08-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CN101989652A (zh) * 2009-07-29 2011-03-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电池***以及电动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6887B2 (ja) * 1994-02-25 2001-02-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フレーム構造
JP5142605B2 (ja) 2007-06-28 2013-02-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JP5535794B2 (ja) 2010-06-30 2014-07-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5243507B2 (ja) 2010-09-14 2013-07-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2119156A (ja) 2010-11-30 2012-06-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組電池及びこれを装備する電動車両
JP5484403B2 (ja) * 2011-06-08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JP5609825B2 (ja) 2011-09-05 2014-10-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接続ユニット及び電源装置
JP5881110B2 (ja) 2012-05-31 2016-03-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6298A (zh) * 1997-03-24 2001-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电池电源装置的端板及电池电源的冷却装置
JP2006260905A (ja) * 2005-03-16 2006-09-28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パック構造
JP2008282625A (ja) * 2007-05-09 2008-11-20 Toyota Motor Corp バッテリパック構造
JP2010170870A (ja) * 2009-01-23 2010-08-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CN101989652A (zh) * 2009-07-29 2011-03-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电池***以及电动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66845B2 (en) 2017-05-30
JP5643468B2 (ja) 2014-12-17
US20150140408A1 (en) 2015-05-21
WO2013179797A1 (ja) 2013-12-05
CN104364931A (zh) 2015-02-18
JPWO2013179797A1 (ja) 2016-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64931B (zh) 蓄电模块以及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
CN104350630B (zh) 蓄电模块
CN104364932B (zh) 蓄电模块以及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
CN103035875B (zh) 组电池
CN102947971B (zh) 电池连接部件以及电池连接体
CN103283057B (zh) 汇流条模块、车辆用电源装置以及车辆
CN104821385A (zh) 汇流条模块和电池模块
US9425452B2 (en) Resin plate and busbar module
CN104218197B (zh) 电池模块
CN107004822A (zh) 电池配线模块
CN110114906A (zh) 端板、电池模块、包括所述电池模块的电池组以及包括所述电池组的车辆
CN102576844B (zh) 电线布线部件以及电池连接体
JP2014220148A (ja)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CN108028522A (zh) 端子以及布线模块
CN103262295A (zh) 蓄电装置
CN109690825A (zh) 连接模块
CN108701797A (zh) 布线模块及蓄电模块
CN105431965A (zh) 配线模块
KR20180102180A (ko) 배선 모듈
US9123950B2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cell
US9123949B2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cell
CN110323397A (zh) 保护件、连接模块及连接模块的端部连结构件
CN103247772B (zh) 电池连接体
US10411231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JP6351395B2 (ja)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