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21098B - 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 - Google Patents

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21098B
CN104321098B CN201380025015.7A CN201380025015A CN104321098B CN 104321098 B CN104321098 B CN 104321098B CN 201380025015 A CN201380025015 A CN 201380025015A CN 104321098 B CN104321098 B CN 1043210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injector
outer tube
fluid
component
many micropi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50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21098A (zh
Inventor
住田知也
山田由美子
河野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PA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PA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OPPA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21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1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210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10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42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having means for desensitising skin, for protruding skin to facilitate piercing, or for locating point where body is to be pierced
    • A61M5/425Protruding skin to facilitate piercing, e.g. vacuum cylinders, vein immobilis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95Multiple needle devices, e.g. a plurality of needles arranged coaxially or in paralle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4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 A61M5/14244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 A61M5/14248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of the skin patch type
    • A61M2005/1425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of the skin patch type with needle insertion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23Drug applicators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3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having a lume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61Methods for using microneedl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提供在通过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进行皮内注射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在短时间内将期望量的流体注入到皮肤组织的操作器具。所述操作器具(14)具备:外筒(16),具有在一端开口(16a)和另一端开口(16b)之间延伸、将所述注入器(12)以能够沿着其长度方向中心线移动的方式保持的收容空间(16c);和机构(18),设置于外筒,使所述注入器在所述收容空间中在初始位置、第1突出位置、第2突出位置之间依次移动,初始位置是将所述多微针构件的主体(10b)的多个微型针(10c)拉回到一端开口内的位置,第1突出位置是使所述微型针从一端开口向外部突出至第1距离的位置,第1突出位置是使所述微型针从一端开口向外部突出至比第1距离短的第2距离的位置,在第2突出位置,从所述注入器经由所述多微针构件的所述微型针流出流体。

Description

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的操作器具。
背景技术
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例如在医疗领域被熟知。医疗领域中的这种流体注入器作为注射器被熟知。
流体注入器具备流体保持筒(在注射器中是注射筒),该流体保持筒具有:细长的流体保持空间,能够保持规定量的流体(在医疗领域中例如是药液);流体流出口,配置在流体保持空间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使流体能够从流体保持空间流出;以及流体保持空间入口开口,配置在流体保持空间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流体注入器还具备活塞部件,该活塞部件被组装成能够在流体保持筒的流体保持空间中从流体保持空间入口开口沿着上述长度方向中心线滑动。
在医疗领域中,正在探讨取代医疗领域中周知的一根注射针,而将多微针构件安装在以往的注射器的注射筒的流体流出口来用来进行皮内注射。多微针构件具备主体,该主体形成有流出口安装口和流体保持空间,该流出口安装口可拆装地安装在注射筒的流体(在医疗领域中是药液)的流体流出口,该流体保持空间临时保持通过注射器的活塞部件的按压而从注射筒的流体流出口流出到流出口安装口的流体。多微针构件还具备多个微型针,该多个微型针配置于在主体中与流出口安装口隔着流体保持空间位于相反侧的平面上。
主体的上述平面作为皮肤接触表面起作用,多个微型针分别具有在上述平面上的基端和从上述平面离开的前端之间延伸的微小的流体注入路径。在多个微型针的每一个中,上述基端与上述前端之间的长度(即各个微型针的高度)被设定在具有成为使用对象的皮肤组织的生物(例如全人类)的所述皮肤组织的厚度范围内。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通过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注射器进行皮内注射的情况下,预先在注射器的注射筒内经由注射筒的流体流出口吸入皮内注射所使用的流体(例如药液)。接着,在注射筒的流体流出口可拆装地安装多微针构件的流出口安装口。然后,稍微按压注射器的活塞部件,利用来自注射筒的流体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保持空间及多个微型针各自的微小的流体注入路径中的空气压出到外部空间,用流体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保持空间及多个微型针各自的微小的流体注入路径中充满。
接着,将多微针构件的主体的皮肤接触表面压贴在生物(例如人)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部位。通过该压贴,皮肤接触表面的多个微型针刺入生物(例如人)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部位的皮肤组织。然后,接着推压注射器的活塞时,来自注射筒的流体经由多微针构件的流体保持空间及多个微型针各自的微小的流体注入路径被注入到生物(例如人)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部位的皮肤组织内。
在通过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注射器进行皮内注射的情况下,以维持着将多微针构件的主体的皮肤接触表面压贴在生物(例如人)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部位的状态的方式推压注射器的活塞部件。这种情况下,对于所述皮肤上露出的期望部位,除了来自多微针构件的主体的皮肤接触表面的压力之外,还施加推压注射器的活塞的力,导致所述皮肤上露出的期望部位的皮肤组织被压缩而失去部分弹性。因此,在通过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注射器进行皮内注射的情况下,无法将来自多个微型针的流体(例如药液)全部注入到所述期望部位的皮肤组织,所述流体在所述期望部位的皮肤的表面漏出,或者为了将期望量的流体全部注入所述期望部位的皮肤组织要花费较长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的操作器具,在通过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例如注射器那样的流体注入器对期望部位的皮肤组织进行皮内注射的情况下,任何人都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在短时间内将流体注入器中的期望量的流体全部注入到期望部位的皮肤组织。
解决课题所采用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的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1个概念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的操作器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筒,具有:一端开口;另一端开口;以及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在一端开口和另一端开口之间延伸,将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以能够沿着流体注入器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移动的方式进行保持;以及
选择移动机构,设置于外筒,使流体注入器在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在初始位置、第1突出位置及第2突出位置之间依次移动,所述初始位置是将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从外筒的一端开口拉回到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的位置,所述第1突出位置是使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从外筒的一端开口向外部空间突出至第1规定距离的位置,所述第2突出位置是使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从外筒的一端开口向外部空间突出至比第1规定距离短的第2规定距离的位置;
在第2突出位置,从流体注入器经由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流出流体。
发明效果
在以这样的构造为特征的本发明的一个概念的、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中,使以能够沿着流体注入器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移动的方式被保持于在外筒的一端开口和另一端开口之间延伸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通过设置于外筒的选择移动机构而在初始位置、第1突出位置及第2突出位置之间依次移动,所述初始位置是将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从外筒的一端开口拉回到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的位置,所述第1突出位置是使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从外筒的一端开口向外部空间突出至第1规定距离的位置,所述第2突出位置是使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从外筒的一端开口向外部空间突出至比第1规定距离短的第2规定距离的位置;在第2突出位置,从流体注入器经由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流出流体。
在第1突出位置,能够将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充分地***上述期望位置的皮肤组织。此外,还能够使多微针构件的主体的皮肤接触表面充分地压贴到生物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位置。
这时,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对生物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位置进行按压的力会使皮肤上露出的期望位置的弹性降低。并且,这种倾向通过多微针构件的主体的皮肤接触表面如前述那样充分压贴到生物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位置而进一步变高。
接着,在第2突出位置,能够缓和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对生物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位置进行按压的力。即,皮肤上露出的期望位置的皮肤组织的弹性恢复。并且,这种倾向在多微针构件的主体的皮肤接触表面如前述那样与生物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位置接触的情况下进一步变高。
并且,在这样的第2突出位置,从流体注入器经由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流出流体,由此,从多个微型针流出的流体能够尽快地被注入到生物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位置的皮肤组织内。
而且,关于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相对于外筒从初始位置向第1突出位置的移动、以及从第1突出位置向第2突出位置的移动,通过对设置于外筒的选择移动机构进行操作,任何人都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
因此,通过使用以这样的构造为特征的本发明的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在通过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例如注射器这样的流体注入器对期望部位的皮肤组织进行皮内注射的情况下,任何人都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在短时间内将流体注入器中的期望量的流体全部注入到期望部位的皮肤组织。
附图说明
图1A是用于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的概略性的纵截面图。
图1B是与图1A的纵截面直角交叉的方向上的、图1A中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的概略性的另一个纵截面图,其中,与操作器具的外筒的周壁的可拆装部分、以及将流体注入器可拆装地保持在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的流体注入器可拆装保持体的外筒的周壁的可拆装部分对应的一部分已被卸下。
图2A概略性地表示通过图1A及图1B中示出的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将在所述操作器具的外筒内被配置于初始位置的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定位在了生物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位置的状态,是将所述操作器具的所述外筒、以及配置在所述初始位置的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纵截面图。
图2B概略性地表示在图1A及图1B中示出的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如图2A中所示被定位在生物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部位的期间,通过所述操作器具的选择移动机构将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在所述操作器具的所述外筒内从图2A的所述初始位置移动到第1突出位置的状态,是将所述操作器具的所述外筒、以及配置于所述初始位置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纵截面图。
图2C是概略性地表示在图1A及图1B中示出的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如图2A中所示被定位在生物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部位的期间,通过所述操作器具的选择移动机构将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在所述操作器具的所述外筒内从图2B的所述第1突出位置移动到第2突出位置的状态,是将所述操作器具的所述外筒、以及配置于所述初始位置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纵截面图。
图2D概略性地表示在图1A及图1B中示出的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如图2A中所示被定位在生物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部位、并且通过所述操作器具的选择移动机构将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在所述操作器具的所述外筒内移动到图2C中所示的所述第2突出位置的期间,所述流体注入器的流体保持筒所保持的流体从所述流体注入器经由所述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被注入到所述生物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部位的皮肤组织内的状态,是将所述操作器具的所述外筒、以及配置于所述初始位置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纵截面图。
图3A是用于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的概略性的纵截面图,其中,在所述操作器具的外筒内,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通过选择移动机构被配置在初始位置。
图3B是用于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的概略性的纵截面图,其中,在所述操作器具的外筒内,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通过选择移动机构被配置在第1突出位置。
图3C是用于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的概略性的截面图,其中,在所述操作器具的外筒内,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通过选择移动机构被配置在第2突出位置。
图4是用于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的第1变形例的概略性的纵截面图,其中,在所述操作器具的外筒内,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通过选择移动机构被配置在初始位置。
图5是用于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的第2变形例的概略性的纵截面图,其中,在所述操作器具的外筒内,使用了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通过选择移动机构被配置在第1突出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A及图1B,概略性地说明用于使用了多微针构件10的流体注入器12的、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的构造。
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操作的、使用了多微针构件10的流体注入器12,例如在医疗领域中正在探讨作为注射器来使用。
流体注入器12具备流体保持筒12b(在注射器中是注射筒),该流体保持筒12b包括:细长的流体保持空间,能够保持规定量的流体(在医疗领域中例如是药液);流体流出口12a,配置于流体保持空间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使得能够从流体保持空间流出流体;以及流体保持空间入口开口,配置于流体保持空间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流体注入器12还具备活塞部件12c,该活塞部件12c被组装成能够在流体保持筒12b的流体保持空间内从流体保持空间入口开口沿着上述长度方向中心线滑动。
在医疗领域中,正在探讨取代医疗领域中周知的一根注射针,而将多微针构件10安装于以往的注射器的注射筒的流出口来用于进行皮内注射。
多微针构件10具备形成有流出口安装口10a的主体10b,该流出口安装口10a可拆装地安装于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在注射器中是注射筒)的流体(在医疗领域中是药液)的流体流出口12a。在主体10b中还形成有流体保持空间,该流体保持空间暂时保持通过流体注入器12的活塞部件12c的按压而从流体保持筒12b的流体流出口12a流出到流出口安装口10a的流体。多微针构件10具备多个微型针10c,该多个微型针10c在主体10b上配置在与流出口安装口10a隔着流体保持空间而位于相反侧的平面上。
多微针构件10例如能够通过对硅基板应用公知的使用了光刻法的蚀刻加工来制作。此外,也可以是,将该硅制的多微针构件作为原版,通过电铸法制作反转形状的复制版,并从复制版制作树脂制的多微针构件。
多微针构件优选为至少多个微型针10c由生物体适应性材料形成,更优选为多微针构件整体由生物体适应性材料形成。生物体适应性材料包括:包含例如不锈钢、钛、锰等的金属;包含例如医疗用有机硅、聚乳酸、聚乙醇酸、聚碳酸酯等的树脂;以及例如硅等无机材料。
如前述那样的生物体适应性树脂材料能够通过注射成形、刻印、凸印热处理、铸造等公知的成形技术而被加工成多微针构件的至少多个微型针10c或多微针构件的整体。
主体10b的上述平面作为皮肤接触表面10d起作用,多个微型针10c分别具有在上述平面上的基端和从上述平面离开的前端之间延伸的微小的流体注入路径。多个微型针10c各自的上述基端与上述前端之间的长度、即各个微型针10c的高度被设定在具有成为使用对象的皮肤组织的生物(例如全人类)的所述皮肤组织的厚度范围内,优选为不包含神经的所述皮肤组织的厚度范围内。具体地说,微型针10c的高度优选设定在100~2000μm的范围内。
多个微型针10c各自的整体形状可以是包括圆锥及方锥的锥体形状,或者具有圆锥形状或方锥形状的前端部的圆柱或方柱。例如能够通过使用微型钻头或激光等公知的微小开孔加工,来对多个微型针10c分别形成微小的流体流出路。
主体10b的所述平面上的多个微型针10c的排列能够根据使用目的而做成栅格状、同心圆状、随机状等。
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具备外筒16,该外筒16包括:一端开口16a;另一端开口16b;以及在一端开口16a和另一端开口16b之间延伸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将使用多微针构件10的流体注入器12以能够沿着流体注入器12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移动的方式保持。
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还具备选择移动机构18,该选择移动机构18设置于外筒16,使流体注入器12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在初始位置、第1突出位置、第2突出位置之间依次移动。
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的选择移动机构18还构成为,使得流体注入器12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在第2突出位置之后复位到初始位置。
在初始位置,流体注入器12使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a的皮肤接触表面10d与多个微型针10c一起如图1A及图1B中所示那样从外筒16的一端开口16a拉回到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
在第1突出位置,流体注入器12使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a的皮肤接触表面10d与多个微型针10c一起从外筒16的一端开口16a向外部空间突出至第1规定距离。
在第2突出位置,流体注入器12使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a的皮肤接触表面10d与多个微型针10c一起从外筒16的一端开口16a向外部空间突出至比上述的第1规定距离短的第2规定距离。
在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中,在第2突出位置,从流体注入器12经由多微针构件10的多个微型针10c的流体注入路径流出流体。
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的选择移动机构18具备:操作部件18a,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外筒16的外周面移动;以及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从动于操作部件18a的操作。通过操作部件18a的操作,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使流体注入器12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在初始位置、第1突出位置、第2突出位置之间依次移动。
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的选择移动机构18的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还构成为,使通过操作部件18a的操作而移动到第2突出位置的流体注入器12,通过操作部件18a的下一操作而复位到初始位置。
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的选择移动机构18的操作部件18a在外筒16的外周面沿着外筒6的长度方向延伸。操作部件18a能够以一个延伸端部为转动中心,在另一个延伸端部从外筒16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位置(参照图1A)和另一个延伸端部比突出位置更接近外筒16外周面的拉回位置之间移动。
如图1A中所示,在流体注入器12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期间,操作部件18a配置于突出位置。
突出位置的操作部件18a首先从突出位置移动到拉回位置,由此,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使流体注入器12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第1突出位置。
接着,操作部件18a从拉回位置复位到突出位置,由此,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使流体注入器12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从第1突出位置移动到第2突出位置,并且保持在第2突出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进而通过在流体注入器12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被保持于第2突出位置的期间使操作部件18a再次从突出位置移动到拉回位置,来使流体注入器12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从第2突出位置朝向第1突出位置移动。接着,操作部件18a再次从拉回位置复位到突出位置,由此,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使流体注入器12如图1A及图1B中所示那样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朝向初始位置移动,并保持在初始位置。
选择移动机构18包括施力单元20,该施力单元20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对流体注入器12朝向初始位置施力。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的流体注入器12从图1A及图1B中所示的初始位置向第1突出位置的移动是抵抗施力单元20的施加力而进行的,从第1突出位置向第2突出位置的移动是通过施力单元20的施加力来进行的,向第2突出位置的保持是抵抗抵抗施力单元20的施加力而进行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中,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的流体注入器12从第2突出位置向第1突出位置的移动是抵抗施力单元20的施加力而进行的,从第1突出位置朝向如图1A及图1B中所示的初始位置的移动是通过施力单元20的施加力来进行。
在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中,使用多微针构件10的流体注入器12可拆装地收容在操作器具14的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
外筒16的外周壁的一部分16d构成为可拆装,在所述一部分16d从外筒16的外周壁的剩余部分卸下的期间,能够将流体注入器12相对于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拆装。另外,在图1A及图1B中,外筒16的外周壁的可拆装的一部分16d和所述外周壁的剩余部分的分割线通过参照符号16e示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注入器12具有能够从外部看到流体保持筒12b所保持的流体的量的流体量确认构造。更详细地说,外筒16的外周壁的所述一部分16d具有能够在所述一部分16d安装于外筒16的外周壁的剩余部分的期间看到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量确认构造的构造。
接下来,参照图1A及图1B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的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16具备第1外筒部分22及固定于第1外筒部分22内腔的第2外筒部分24。第1外筒部分22的外周面构成外筒16的外周面,第2外筒部分24的内周面构成外筒16的内周面。因此,第2外筒部分24的内孔构成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
与外筒16的一端开口16a对应一侧的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相比于与外筒16的一端开口16a对应一侧的第1筒部分22的一端部,在沿着长度方向中心线的方向上从第1外筒部分22的内腔向外侧突出。与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16b对应一侧的第2外筒部分24的另一端部24b相比于与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16b对应一侧的第1筒部分22的另一端部,在沿着长度方向中心线的方向上向第1外筒部分22的内腔内收缩。
因此,在第2外筒部分24的内周面上相对于与外筒16的一端开口16a对应一侧的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进行分离/接近的部分,构成外筒16的一端开口16a。此外,在第1外筒部分22的内周面上相对于与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16b对应一侧的第1外筒部分22的另一端部进行分离/接近的部分,构成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16b。
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16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外筒部分22的内周面上相对于另一端部进行分离/接近的部分被可拆装的盖25覆盖。
在第1外筒部分22的周壁的内周面上与另一端开口16b相近的部分的一部分被扩径,在第2外筒部分24的周壁的外周面,在与另一端开口16b相近的部分的一部分之间构成圆环状的间隙22a。在该间隙22a中收容压缩盘簧,该压缩盘簧被卷绕到在第2外筒部分24的周壁的外周面上与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16b相近的部分的上述一部分。在该压缩盘簧中,距离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16b较远的端部载置于间隙22a的底部。该压缩盘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施力单元20起作用。
在外筒16所具备的第1外筒部分22的周壁及第2外筒部分24的周壁各自上与外筒16的一端开口16a接近的部分,外筒16(即第1外筒部分22及第2外筒部分24分别)被沿着外筒16的(即第1外筒部分22及第2外筒部分24各自的)长度方向中心线进行2分割,其分割线由参照符号16e示出。
在第1外筒部分22的周壁及第2外筒部分24的周壁各自上与外筒16的一端开口16a相近的部分的被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公知的拆装自由构造构成为相对于上述部分的剩余部分拆装自由。并且,所述各自的一部分通过透明材料、例如透明的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能够看到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内部的构造。
在第1外筒部分22的周壁上与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16b相近的部分的一部分,形成有配置选择移动机构18的操作部件18a的操作部件配置开口22b。操作部件配置开口22b由1对宽度方向边和1对长度方向边规定为4边形状。1对宽度方向边在上述周壁沿着第1外筒部分22的内腔的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地相对,并且分别沿着上述周壁的周方向的一部分延伸。1对长度方向边在上述周壁以将上述1对宽度方向边各自的两端连结的方式分别沿着第1外筒部分22的内腔的长度方向延伸。
操作部件配置开口22b与在第2外筒部分24的周壁的外周面上与接近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16b的相近的部分,隔着间隙22a相对。
操作部件18a沿着第1外筒部分22的内腔的长度方向延伸,具有从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16b远离的一个延伸端部和与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16b相近的另一个延伸端部。在操作部件18a中,上述一个延伸端部转动自由地被支持在第1外筒部分22的操作部件配置开口22b的1对长度方向边。操作部件18a的该转动能够在操作部件18a的上述另一个延伸端部从外筒16的第1外筒部分22的周壁的操作部件配置开口22b如图1A中所示那样突出的突出位置和拉回位置之间进行。在拉回位置,操作部件18a的上述另一个延伸端部被朝向比上述突出位置更靠外筒16的第1外筒部分22的周壁的操作部件配置开口22b内进行推压,与外筒16的第1外筒部分22的周壁的外周面接近。
从操作部件18a的上述另一个延伸端部,沿着操作部件配置开口22b的上述1对长度方向边,在间隙22a内向第2外筒部分24的周壁的外周面的直径方向两侧突出有1对臂18c。1对臂18c的突出端构成了朝向远离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16b的方向的钩部18d。
在第2外筒部分24的周壁的外周面的上述直径方向两侧,形成有1对细长孔24c。1对细长孔24c分别在第2外筒部分24的周壁上从与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16b邻接的另一端沿着第2外筒部分24的内腔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延伸到与间隙22a的上述底部接近的位置。
第2外筒部分24的周壁的内周面从离开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规定距离后的位置起至与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16b邻接的另一端部的端面为止被扩径。
在构成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的第2外筒部分24的内腔的、如上述那样被扩径的区域,配置有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将使用了多微针构件10的流体注入器12可拆装地保持在规定位置。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沿着第2外筒部分24的内腔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可移动地配置。
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具有1对突起26a,该1对突起26a经由第2外筒部分24的1对细长孔24c向第2外筒部分24的外周面和第1外筒部分22的内周面的前述扩径的区域之间的间隙22a中突出。1对突起26a被载置在压缩盘簧的与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16b相近的端部,该压缩盘簧卷绕在第2外筒部分24的外周面,如前述那样配置在间隙22a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施力单元20起作用。即,压缩盘簧能够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1对突起26a和间隙22a的前述的底部之间压缩。
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中,在外筒16(在该情况下是第1外筒部分22)的朝向另一端开口16b的另一端,配置有前述的选择移动机构18的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具有1对突起18e,该1对突起18e经由第2外筒部分24的1对细长孔24c向第2外筒部分24的外周面和第1外筒部分22的内周面的前述的扩径的区域之间的间隙22a中突出。
如图1A及图1B中所示,在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的1对突起18e钩挂着操作部件18a的1对臂18c的突出端的钩部18d。结果,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经由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被朝向第2外筒部分24的内周面上和与外筒16的一端开口16a对应一侧的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邻接的部分推压。然后,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在通过1对突起26a将施力单元20压缩的状态、即抵抗施力单元20所蓄积的施加力的状态下,被维持在图1A及图1B中所示的初始位置。
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中的面向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端面26b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配置于上述初始位置的期间,从第2外筒部分24的内腔的内周面的被扩径的部分中与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相近的底部向远离上述一端部24a的方向离开规定距离。
此外,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也被分割线沿着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长度方向中心线2分割。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上述分割线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配置于上述初始位置的期间沿着外筒16(即第1外筒部分22及第2外筒部分24各自)的分割线16e。并且,在此期间,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一部分能够通过公知的拆装自由构造相对于另一部分拆装。
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该一部分通过透明材料(例如透明的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外筒16的(即第1外筒部分22及第2外筒部分24各自)的2分割部分的前述的一部分通过透明材料(例如透明的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能够看到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的内部的构造。因此,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该透明的一部分构成能够看到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所保持的流体注入器26的构造。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中,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配置于上述初始位置的期间,经由在外筒16(即第1外筒部分22及第2外筒部分24各自)中由分割线16e分割的透明材料的一部分、以及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中由沿着分割线16e的前述的分割线分割的透明材料的一部分,能够看到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所保持的流体注入器12。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也通过透明材料(例如透明的合成树脂)形成。结果,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成为能够从外部知道流体保持筒12b所保持的流体的量的流体量确认构造。
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内部,形成有用来相对于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同心地保持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保持槽26b。流体保持筒保持槽26b具有和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中与活塞部件12c相近的部分的外周面相同的内周面。流体保持筒保持槽26b沿着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前述的分割线被2分割。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内部,还在外筒16的第1外筒部分22的另一端开口16b侧与流体保持筒保持槽26b连续地形成有活塞部件收容槽26c。活塞部件收容槽26c以在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被保持在流体保持筒保持槽26b中的期间活塞部件12c能够相对于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移动的方式收容活塞部件12c。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中,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配置于上述初始位置的期间,能够将外筒16(即第1外筒部分22及第2外筒部分24)中由分割线16e分割的透明材料的一部分、以及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中由沿着分割线16e的前述的分割线分割的透明材料的一部分,从外筒16(即第1外筒部分22及第2外筒部分24各自)中由分割线16e分割的另一部分、以及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中由沿着分割线16e的前述的分割线分割的另一部分卸下来。然后,能够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上述另一部分的流体保持筒保持槽26b的一半及活塞部件收容槽26c的一半中可拆装地保持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及活塞部件12c。
如图1A及图1B中所示,流体保持筒12b具有凸缘12d,所以通过将流体保持筒12b保持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流体保持筒保持槽26b,使得流体保持筒12b不能沿着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相对于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移动。
如图1A及图1B中所示,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在外筒16(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期间,在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流出口12a所安装的多微针构件10使其主体10b的皮肤接触表面10d与多个微型针10c一起从外筒16(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被拉回到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
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活塞部件收容槽26中突设有活塞部件按压棒28,该活塞部件按压棒28用于从覆盖外筒16(在该情况下是第1外筒部分22)的另一端开口16b的盖25的外部按压流体注入器12的活塞部件12c。活塞部件按压棒28沿着外筒16(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1外筒部分22及第2外筒部分24各自)的长度方向中心线,贯穿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进而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中的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侧的端部而延伸到活塞部件收容槽26。活塞部件按压棒28能够沿着外筒16(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1外筒部分22及第2外筒部分24各自)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相对于盖25、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进而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移动。
在活塞部件收容槽26内,活塞部件按压棒28具有长度微调节机构28a。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度微调节机构28a包括与活塞部件收容槽26内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内端部螺合的长度微调节部件。长度微调节部件从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内端部沿着长度方向中心线进一步向内侧延伸,按照相对于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内端部绕着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长度方向中心线转动的方向,沿着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向一方及另一方移动。
长度微调节部件包括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活塞部件收容槽26内沿着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半径方向扩径的长度微调节旋钮28b。长度微调节部件通过配置于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活塞部件收容槽26内的副施力单元28c,与活塞部件按压棒28一起被朝着从盖25向外部空间突出的方向施力。
详细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施力单元28c由卷绕在长度微调节部件上的压缩盘簧构成。该压缩盘簧的一端与长度微调节旋钮28b接触,另一端与台阶部接触,该台阶部是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活塞部件收容槽26的内周面上沿着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向朝向活塞部件按压棒28内端部的方向离开地形成的。
通过副施力单元28c的施加力而进行的具有长度微调节旋钮28b的长度微调节部件朝着从盖25向外部空间突出的方向的移动,如图1B中所示,通过长度微调节旋钮28b与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活塞部件收容槽26的内周面上形成于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侧的台阶部抵接而停止。这时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相对于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位置是突出位置。
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周壁形成有长度微调节旋钮操作窗,该长度微调节旋钮操作窗能够从半径方向的外侧到达突出位置的长度微调节旋钮28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所述长度微调节部件的长度微调节旋钮28b进行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长度的微调节以下那样进行。
首先,将盖25从外筒16(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1外筒部分22)的另一端开口16b卸下。接着,将选择移动机构18的操作部件18a的1对臂18c的突出端的钩部18d相对于选择移动机构18的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的突起18e的钩挂解除。然后,将伴随有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与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一起从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内腔)从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1外筒部分22的)另一端开口16b拉出到外部空间。然后,经由被拉出到外部空间中的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周壁的前述长度微调节旋钮操作窗,使如前述那样配置于所述突出位置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所述长度微调节部件的长度微调节旋钮28b的外周面朝向长度微调节旋钮28b的周方向的一方向或另一方向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活塞部件按压棒28所贯穿的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包括旋转凸轮RC和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该旋转凸轮RC是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中载置于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1外筒部分22的)另一端开口16b的另一端的公知构造,该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是相对于旋转凸轮RC而与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上述另一端的相反侧邻接配置的公知构造。在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上形成有前述的1对突起18e,旋转凸轮RC能够相对于活塞部件按压棒28同心地旋转。
通过将操作部件18a从图1A中所示的突出位置向前述的拉回位置推压,使得操作部件18a的1对臂18c的突出端的钩部18d对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的1对突起18e施加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的按压力。
该按压力经由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及旋转凸轮RC而传递到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其结果,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伴随着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及旋转凸轮RC、以及贯穿这些部件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内腔)中抵抗施力单元20的施加力而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移动。
在对操作部件18a的前述的按压解除后,由操作部件18a的1对臂18c的突出端的钩部18d进行的、对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的1对突起18e的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的按压力也被解除。
其结果,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伴随着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及旋转凸轮RC、以及贯穿这些部件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2外筒部分24的内腔)中通过施力单元20的施加力而从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1外筒部分22的)另一端开口16b移动。
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及旋转凸轮RC构成为,通过操作部件18a被从图1A中所示的突出位置向前述的拉回位置按压1次,使得经由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被施加了施力单元20的施加力的旋转凸轮RC通过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绕着活塞部件按压棒28向规定的周方向旋转规定的旋转角度。这样的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及旋转凸轮RC的构造是公知的。
在操作部件18a配置于图1A中所示的突出位置的期间,操作部件18a的1对臂18c的突出端的钩部18d钩挂在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的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的1对突起18e上,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伴随着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及旋转凸轮RC、以及贯穿这些部件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内腔)抵抗施力单元20的施加力而配置在图1A中所示的初始位置。并且,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所保持的流体注入器12上如前述那样安装的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b的皮肤接触表面10d及微型针10c如图1A中所示,从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被拉回到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内腔)中。
接着,通过将操作部件18a从图1A中所示的突出位置向前述的拉回位置按压,操作部件18a的1对臂18c的突出端的钩部18d对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的1对突起18e施加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的按压力。
该按压力经由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及旋转凸轮RC而传递到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其结果,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伴随着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及旋转凸轮RC、以及贯穿这些部件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2外筒部分24的内腔)中抵抗施力单元20的施加力而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移动。在此期间,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使旋转凸轮RC从初始位置保持位置绕着活塞部件按压棒28沿前述的规定的周方向经过前述的规定的旋转角而旋转到第2突出位置保持位置。
这时,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所保持的流体注入器12如前述那样安装的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b的皮肤接触表面10d及微型针10c配置在从外筒16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向外部空间突出至第1规定距离的第1突出位置。
在对操作部件18a的前述的按压解除后,由操作部件18a的1对臂18c的突出端的钩部18d进行的、对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的1对突起18e的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的按压力也被解除。其结果,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伴随着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及旋转凸轮RC、以及贯穿这些部件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内腔)中通过施力单元20的施加力而从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1外筒部分22的)另一端开口16b移动。但是,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由于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及旋转凸轮RC的组合的作用,而不复位到前述的初始位置,而是在前述的初始位置的跟前停止上述移动,并保持该停止状态。
这时,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所保持的流体注入器12如前述那样安装的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b的皮肤接触表面10d及微型针10c配置在从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向外部空间突出至比第1规定距离短的第2规定距离的第2突出位置,通过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及旋转凸轮RC的组合的作用而保持在第2突出位置。
进而,通过将操作部件18a从图1A中所示的突出位置向前述的拉回位置再次按压,使得操作部件18a的1对臂18c的突出端的钩部18d对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的1对突起18e施加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的按压力。
该按压力经由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及旋转凸轮RC而传递到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其结果,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伴随着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及旋转凸轮RC、以及贯穿这些部件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内腔)中抵抗施力单元20的施加力而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移动。在此期间,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使旋转凸轮RC从前述的第2突出位置保持位置绕着活塞部件按压棒28沿前述的规定的周方向经过前述的规定的旋转角而移动到前述的初始位置保持位置。
这时,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流体注入器12如前述那样安装的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b的皮肤接触表面10d及微型针10c朝着从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向外部空间突出至第1规定距离的第1突出位置移动。
接下来,在对操作部件18a的前述的按压被解除时,由操作部件18a的1对臂18c的突出端的钩部18d进行的、对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的1对突起18e的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的按压力也被解除。其结果,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伴随着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DM及旋转凸轮RC、以及贯穿这些部件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内腔)中通过施力单元20的施加力而从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1外筒部分22的)另一端开口16b(即,从第1突出位置朝向前述的初始位置)移动,复位到前述的初始位置。然后,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通过前述的初始位置保持位置的旋转凸轮RC被保持在前述的初始位置。
这时,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流体注入器12如前述那样安装的多微针构件的主体10b的皮肤接触表面10d及微型针10c从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被拉回到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内腔)中。
在此以后依次重复以下操作:
通过操作部件18a的从图1A中所示的突出位置向前述的拉回位置的移动、以及从前述的拉回位置向前述的突出位置的移动的第1次组合,使得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所保持的流体注入器12如前述那样安装的多微针构件的主体10b的皮肤接触表面10d及微型针10c进行从前述的初始位置向前述的第1突出位置的移动、从前述的第1突出位置向前述的第2突出位置的移动、以及向前述的第2突出位置的保持;
接着,通过操作部件18a的从图1A中所示的突出位置向前述的拉回位置的移动、以及从前述的拉回位置向前述的突出位置的移动的第2次组合,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所保持的流体注入器12如前述那样安装的多微针构件的主体10b的皮肤接触表面10d及微型针10c从前述的第2突出位置向前述的第1突出位置移动,然后进行从前述的第1突出位置向前述的初始位置的移动,并进行向前述的初始位置的保持。
接着,除了图1A及图1B之外,还参照图2A、图2B、图2C、图2D说明通过前述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对使用多微针构件10的流体注入器12进行操作,向生物(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是人)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部位的皮肤组织注入流体注入器12所保持的流体(例如药液)的步骤。
首先,前述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的使用者,在选择移动机构18的操作部件18a配置于图1A中所示的突出位置且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配置于图1A中所示的初始位置、并且活塞部件按压棒28配置于突出位置的期间,将在外筒16(即第1外筒部分22及第2外筒部分24各自)中由分割线16e分割的透明材料的一部分、以及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中由沿着分割线16e的前述的分割线分割的透明材料的一部分,从在外筒16(即第1外筒部分22及第2外筒部分24)中由分割线16e分割的另一部分、以及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中由沿着分割线16e的前述的分割线分割的另一部分卸下。
接着,将安装有多微针构件10的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及活塞部件12c如前述那样可拆装地保持在向外部空间露出的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的所述另一部分的流体保持筒保持槽26b的一半及活塞部件收容槽26c的一半(参照图1B)。
这时,用于向生物(例如人)的皮肤组织注入的流体(例如药液)的期望量已经注满了流体保持筒12b及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a的流体保持空间及多微针构件10的多个微型针10c的微小的流体注入路径。
接着,将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中由沿着分割线16e的前述的分割线分割并如前述那样被卸下的透明材料的一部分按原样可拆装地安装到另一部分,通过所述透明材料的一部分及所述另一部分覆盖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及活塞部件12c。
进而,将在外筒16(即第1外筒部分22及第2外筒部分24各自)中由分割线16e分割并如前述那样卸下的透明材料的一部分按原样可拆装地安装到另一部分(参照图1A)。
这时,在如前述那样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所保持的流体注入器12所安装的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b的皮肤接触表面10d及多个微型针10c从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被拉回到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
然后,使用者将外筒16的外周面(在该情况下是第1外筒部分22的外周面)以不触碰到选择移动机构18的位于前述突出位置的操作部件18a的方式握持,接着将外筒16的一端开口16a(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压贴到生物(例如人)的皮肤SK上露出的期望位置。
这时,皮肤SK上露出的期望位置被外筒16的一端开口16a的周边(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端面)向皮肤SK的内侧按压,只有由一端开口16a包围的区域由于皮肤SK的弹性而朝向皮肤SK的外侧部分地鼓起(参照图2A)。
接着,按压选择移动机构18的操作部件18a而使其从前述的突出位置移动到前述的拉回位置。操作部件18a的该移动传递到选择移动机构18的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其结果,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使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朝向外筒16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移动。然后,使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所保持的流体注入器12安装的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b的皮肤接触表面10d及多个微型针10c移动到从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向外部空间突出至第1规定距离的第1突出位置。
移动到第1突出位置的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b的皮肤接触表面10d在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强力地按压由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开口16a包围的区域,将皮肤接触表面10d上的多个微型针10c可靠地刺入上述区域的皮肤组织(参照图2B)。
这时,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的上述区域的皮肤组织的弹性一部分丧失。
接着,将对选择移动机构18的操作部件18a施加的按压力解除,使操作部件18a从前述的拉回位置复位到前述的突出位置。操作部件18a的该移动使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即朝向前述的初始位置)移动。但是,该移动通过选择移动机构18的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在到达前述的初始位置以前,当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所保持的流体注入器12安装的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b的皮肤接触表面10d及多个微型针10c到达从外筒16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向外部空间突出至比第1规定距离短的第2规定距离的第2突出位置的时刻停止,并保持在该第2突出位置。
移动到第2突出位置的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b的皮肤接触表面10d在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使对由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开口16a包围的区域的按压力减弱。由于上述区域的弹性恢复,上述区域跟随皮肤接触表面10d,其结果,皮肤接触表面10d能够与上述区域继续接触,并且也能够维持多个微型针10c对上述区域的刺入(参照图2C)。
在多微针构件10如上述那样保持在第2突出位置的期间,使用者按压操作器具14的如前述那样配置于突出位置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外部露出端,经由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内端的长度微调节机构28a按压流体注入器12的活塞部件12c。结果,能够将如前述那样注满了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a的流体保持空间、以及多个微型针10c的微小的流体注入路径中的流体,根据上述按压的距离经由多微针构件10的多个微型针10c的微小的流体注入路径,如图2D中多个箭头所示不向皮肤SK外泄漏地、容易且尽快地注入到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的如前述那样恢复了弹性的所述区域的皮肤组织内。
使用者经由在操作器具14的外筒16(即第1外筒部分22及第2外筒部分24)中由分割线16e分割的透明材料的一部分、以及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中由沿着分割线16e的前述的分割线分割的透明材料的一部分来观看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由此能够容易地确认所述流体的注入量。
从流体注入器12经由多微针构件10的多个微型针10c向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的所述区域的皮肤组织内结束了注入之后,将操作器具14从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拔离,同时将多微针构件10从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的所述区域的皮肤组织拔出。
另外,将操作器具14从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拔离之前,也可以进行以下的操作。
再次按压选择移动机构18的操作部件18a而使其再次从前述的突出位置移动到前述的拉回位置。操作部件18a的该移动传递到选择移动机构18的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使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移动。然后,使在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所保持的流体注入器12安装的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b的皮肤接触表面10d及多个微型针10c从前述的第2突出位置朝向前述的第1突出位置移动。
接着,将对选择移动机构18的操作部件18a施加的按压力解除,使操作部件18a从前述的拉回位置复位到前述的突出位置。操作部件18a的该移动在使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朝向外筒16的(在该情况下是第2外筒部分24的一端部24a的)一端开口16a(即朝向前述的初始位置)移动、而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到达前述的初始位置的时刻停止,并将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保持在前述的初始位置(参照图2A)。
进而,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多微针构件10如图2C中所示那样保持在第2突出位置的期间,使用者按压了操作器具14的如前述那样配置于突出位置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外部露出端。但是,在此期间对操作器具14的如前述那样配置于突出位置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外部露出端的按压能够如图1A中所示通过流体注入器选择驱动单元30来进行。
这样的流体注入器选择驱动单元30在外筒16的外周面能够可拆装地固定在另一端开口16的附近部位,选择性地按压如前述那样配置于突出位置的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外部露出端。这样的结构能够包括:与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外部露出端抵接的未图示的驱动部件、向该驱动部件施加朝向活塞部件按压棒28的外部露出端的施加力的未图示的施加力发生源、以及选择性地使未图示的施加力发生源的施加力发生的开关机构。
更具体地说,例如作为未图示的施加力发生源,能够从压缩弹簧或拉伸弹簧或弹性材料或包含压缩空气的压缩气体的供给源中选择。进而,作为开关机构,可以是使未图示的驱动部件抵抗来自未图示的施加力发生源的施加力而停止移动的公知的钩挂机构或拉拽机构或推压机构、或者能够选择性地进行从包含压缩空气的压缩气体供给源对未图示的驱动部件供给压缩气体的手动或电磁驱动开闭阀。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A至图3C说明使用了多微针构件50的流体注入器52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的构造。
通过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操作的、使用了多微针构件50的流体注入器52例如在医疗领域中正在探讨作为注射器来使用。
流体注入器52具备流体保持筒52b(在注射器中是注射筒),该流体保持筒52b具有:细长的流体保持空间,能够保持规定量的流体(在医疗领域中例如是药液);流体流出口52a,配置于流体保持空间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使得能够从流体保持空间流出流体;以及流体保持空间入口开口,配置于流体保持空间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流体注入器52还具备活塞部件52c,该活塞部件52c被组装成能够在流体保持筒52b的流体保持空间内从流体保持空间入口开口沿着上述长度方向中心线滑动。
在医疗领域中,正在探讨取代医疗领域中周知的一根注射针,而将多微针构件50安装于以往的注射器的注射筒的流出口来用于皮内注射。
多微针构件50具备:流出口安装口50a,可拆装地安装于流体注入器52的流体保持筒52b(在注射器中是注射筒)的流体(在医疗领域中是药液)的流体流出口52a;主体50b,形成有流体保持空间,该流体保持空间临时保持通过流体注入器52的活塞部件52c的按压而从流体保持筒52b的流体流出口52a流出到流出口安装口50a的流体;多个微型针50c,在主体50b中配置于隔着流体保持空间位于流出口安装口50a的相反侧的平面上。
多微针构件例如能够通过对硅基板应用公知的使用了光刻法的蚀刻加工来制作。此外,也可以将该硅制的多微针构件作为原版,通过电铸法制作反转形状的复制版,并从复制版制作树脂制的多微针构件。
多微针构件优选为至少多个微型针50c由生物体适应性材料形成,更优选为多微针构件整体由生物体适应性材料形成。生物体适应性材料包括:例如包含不锈钢、钛、锰等的金属;例如包含医疗用有机硅、聚乳酸、聚乙醇酸、聚碳酸酯等的树脂;以及例如硅等的无机材料。
如前述那样,生物体适应性树脂材料能够通过注射成形、刻印、凸印热处理、铸造等公知的成形技术加工成多微针构件的至少多个微型针50c或多微针构件的整体。
多个微型针50c分别具有在上述平面上的基端和从上述平面离开的前端之间延伸的微小的流体注入路径。多个微型针50c各自的上述基端与上述前端之间的长度、即各个微型针50c的高度被设定在具有成为使用对象的皮肤组织的生物(例如全人类)的所述皮肤组织的厚度范围内,优选为在不包含神经的所述皮肤组织的厚度范围内。具体地说,微型针50c的高度优选设定在100~2000μm的范围内。
多个微型针50c分别具有在上述平面上的基端和从上述平面离开的前端之间延伸的微小的流体注入路径,上述基端与上述前端之间的长度、即各个微型针50c的高度被设定在具有成为使用对象的皮肤组织的生物(例如全人类)的所述皮肤组织的厚度范围内,优选为不包含神经的所述皮肤组织的厚度范围内。具体地说,微型针50c的高度优选设定在100~2000μm的范围内。
多个微型针50c各自的整体形状可以是包括圆锥及方锥的锥体形状,或者具有圆锥形状或方锥形状的前端部的圆柱或方柱。例如能够通过使用微型钻头或激光等公知的微小开孔加工来对多个微型针50c分别形成微小的流体流出路。
主体50b的所述平面上的多个微型针50c的排列能够根据使用目的而做成栅格状、同心圆状、随机状等。
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具备外筒56,该外筒56具有:一端开口56a;另一端开口56b;以及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c,在一端开口56a和另一端开口56b之间延伸,将使用多微针构件50的流体注入器52以能够沿着流体注入器52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移动的方式进行保持。
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还具备选择移动机构58,该选择移动机构58设置于外筒56,使流体注入器52在外筒5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c中在初始位置、第1突出位置、第2突出位置之间依次移动。
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的选择移动机构58还构成为,使得流体注入器52在外筒5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c中在第2突出位置之后复位到初始位置。
在初始位置,如图3A中所示,流体注入器52使多微针构件50的多个微型针50c从外筒56的一端开口56a被拉回到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c中。
在第1突出位置,如图3B中所示,流体注入器52使多微针构件50的多个微型针50c从外筒56的一端开口56a向外部空间突出至第1规定距离。
在第2突出位置,如图3C中所示,流体注入器52使多微针构件50的多个微型针50c从外筒56的一端开口56a向外部空间突出至比上述的第1规定距离短的第2规定距离。
在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中,在第2突出位置,从流体注入器52经由多微针构件50的多个微型针50c流出流体。
在第2实施方式中,外筒56的一端开口56a是在形成于外筒56一端的端壁的中央部位形成的规定直径的开口,外筒56的所述端壁的外表面作为皮肤接触表面56d起作用。
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的选择移动机构58在外筒5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c中设置于多微针构件50的主体50b和外筒56的所述端壁的内表面之间,具备施力单元58a,该施力单元58a将流体注入器52朝向图3A中所示的前述的初始位置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单元58a由压缩盘簧形成,但是例如也可以是通过按压而蓄积排斥力的板簧或橡胶等弹性材料。
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的选择移动机构58还具备第1挡块58b,该第1挡块58b在外筒56的外周壁上在从所述端壁的一端开口56a朝向内侧离开规定距离的第1位置,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外筒5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c选择性地出入。第1挡块58b被设置为,在外筒56的外周壁的第1位置通过例如公知的滑动机构或公知的旋转机构而能够相对于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c选择性地出入。
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的选择移动机构58还具备第2挡块58c,该第2挡块58c在外筒56的外周壁上在从所述端壁的一端开口56a向内侧离开比第1位置更大的规定距离的第2位置,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外筒5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c选择性地出入。第2挡块58c被设置为,在外筒56的外周壁的第2位置通过例如公知的滑动机构或公知的旋转机构而能够相对于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c选择性地出入。
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的选择移动机构58还具备卡合部58d,该卡合部58d在流体注入器52的外周壁朝向外筒56的外周壁伸出。
更详细地说,选择移动机构58具备筒状的中间部件58e,该中间部件58e具有一端开口和另一端开口,配置于外筒56的外周壁和具有多微针构件50的流体注入器52的流体保持筒52b(在注射器中是注射筒)的外周壁之间。在中间部件58e的一端开口固定有流体注入器52的多微针构件50的外周面,在中间部件58e的一端开口和另一端开口之间延伸的柱状空间内,收容着与多微针构件50连接的流体注入器52。中间部件58e能够与具有多微针构件50的流体注入器52一起在外筒5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b中相对于外筒56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移动,在中间部件58e的外周壁形成有卡合部58d。
可以在分别单独地形成多微针构件50和中间部件58e之后,通过包括例如粘接剂或子母扣在内的公知的固定构造将多微针构件50固定到中间部件58e,也可以将多微针构件50和中间部件58e同时一体地形成。
可以在分别单独地形成中间部件58e和卡合部58d之后,通过包括例如粘接剂或子母扣在内的公知的固定构造固定到卡合部58d,也可以将中间部件58e和卡合部58d同时一体地形成。
即,本实施方式的卡合部58d经由中间部件58e及多微针构件50从流体注入器52的外周壁朝向外筒56的外周壁伸出。
如图3A中所示,在第1挡块58b及第2挡块58c配置于外筒56的被从外筒56拉回的位置的期间,与多微针构件50连接的流体注入器52通过施力单元58a的施加力而与中间部件58e一起配置在前述的初始位置。在此,流体注入器52的卡合部58d相对于外筒56的一端开口56a,比外筒56的外周壁的第1挡块58b及第2挡块58c更靠内侧。
在流体注入器52如图3A中所示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期间,在中间部件58e的外周壁上具有另一端开口的另一端部位从外筒56的另一端开口56b向外部空间中突出。在中间部件58e的外周壁的另一端部位形成有中间部件操作伸出部58f,在使用者使中间部件58e在外筒5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b中相对于外筒56沿着外筒56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相对移动时,该中间部件操作伸出部58f成为把手。
与多微针构件50连接的流体注入器52的流体保持筒52b(在注射器中是注射筒)的另一端部位及活塞部件52c从中间部件58e的另一端开口向外部空间中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56、中间部件58e、以及流体注入器52的流体保持筒52b(在注射器中是注射筒)优选为分别由透明材料形成,以能够从外筒56的外部看到流体保持筒52b所保持的流体(在医疗领域中是药液)的量。也可以是,在外筒56及中间部件58e各自中,仅各自的外周壁上与流体注入器52的流体保持筒52b对应的部位由透明材料形成。
接着,参照图3A至图3C说明通过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对使用多微针构件50的流体注入器52进行操作,向生物(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是人)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部位的皮肤组织注入流体注入器52所保持的流体(例如药液)的步骤。
首先,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的使用者将选择移动机构58的第1挡块58b及第2挡块58c如图3A中所示那样配置在拉回位置,在带有多微针构件50的中间部件58e通过施力单元58a的施加力而如图3A中所示那样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期间,将流体注入器52的流体保持筒52b的流体流出口52a可拆装地安装到多微针构件50的流出口安装口50a。
这时,如前述那样配置于初始位置的多微针构件50的多个微型针50c从外筒56的一端开口56a被拉回到外筒5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b中。
进而,用于向生物(例如人)的皮肤组织注入的流体(例如药液)已经充满了流体注入器52的流体保持筒52b,通过稍微推压活塞部件52c,使流体保持筒52b所保持的流体流入多微针构件50的主体50b的流体保持空间及多微针构件50的多个微型针10c的微小的流体注入路径,用所述流体将这些充满这些空间。
然后,使用者以不触碰选择移动机构58的位于前述拉回位置的第1挡块58b及第2挡块58c的方式握持外筒56的外周面,接着将外筒56一端的端壁的端面的外表面的皮肤接触表面56d压贴到生物(例如人)的皮肤SK上露出的期望位置。
这时,皮肤SK上露出的期望位置被外筒56的所述端壁的皮肤接触表面56d向皮肤SK的内侧按压。
接着,按压中间部件58e的中间部件操作伸出部58f,使中间部件58e抵抗施力单元58a的施加力而朝向外筒56的所述端壁移动,直到中间部件58e的卡合部58d经过拉回位置的第2挡块58c及第1挡块58b。
然后,如图3B中所示,使第2挡块58c及第1挡块58b移动到突出位置,解除对中间部件58e的中间部件操作伸出部58f的按压。其结果,固定有多微针构件50的中间部件58e通过施力单元58a的施加力而想要复位到图3A中的初始位置,但是由于中间部件58e的卡合部58d如图3B中所示那样与突出位置的第1挡块58b卡合,所以固定有多微针构件50的中间部件58e抵抗施力单元58a的施加力而被保持在第1突出位置。
这样,从图3A中所示的初始位置移动到图3B中所示的第1突出位置后的多微针构件50的多个微型针50c,从一端开口56a向外部突出第1规定距离。这时,如图3B中所示,多个微型针50c可靠地刺入在被外筒56的端壁的皮肤接触表面56d按压的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由外筒56的端壁的一端开口56a包围的区域。
这时,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的上述区域的皮肤组织失去部分弹性。
接着,如图3C中所示,使选择移动机构18的第1挡块58b移动到拉回位置。其结果,固定有多微针构件50的中间部件58e通过施力单元58a的施加力而想要复位到图3A中的初始位置,但是由于中间部件58e的卡合部58d如图3C中所示与突出位置的第2挡块58c卡合,所以固定有多微针构件50的中间部件58e抵抗施力单元58a的施加力而被保持在第2突出位置。
这样,从图3B中所示的第1突出位置移动到图3C中所示的第2突出位置后的多微针构件50的多个微型针50c,从一端开口56a突出比第1规定距离短的第2规定距离。
移动到第2突出位置的多微针构件50的多个微型针50c在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使对由外筒56的一端开口16a包围的区域的按压力减弱,但是由于上述区域的弹性恢复,上述区域会跟随多个微型针50c,其结果,如图3C中所示,多个微型针50c对上述区域的刺入也被维持。
在多微针构件50如上述那样被保持在图3C中所示的第2突出位置的期间,使用者按压流体注入器52的活塞部件52c。其结果,能够使流体注入器52的流体保持筒52b、多微针构件50的主体50b的流体保持空间、以及多个微型针50c的微小的流体注入路径如前述那样充满的流体,根据上述按压的距离,经由多微针构件50的多个微型针50c的微小的流体注入路径,如图3C中箭头所示那样不向皮肤SK外泄漏地、容易且快速地注入到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的如前述那样恢复了弹性的所述区域的皮肤组织内。
在操作器具54的外筒56、中间部件58e、以及流体注入器52的流体保持筒52b如前述那样由透明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经由操作器具54的外筒56、中间部件58e、以及流体注入器52的流体保持筒52b看到所述流体的注入量,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确认。
从流体注入器52经由多微针构件50的多个微型针50c向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的所述区域的皮肤组织内的注入结束后,将操作器具54从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拔离,同时将多微针构件50从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的所述区域的皮肤组织拔出。
另外,在将操作器具54从皮肤SK上露出的前述期望位置拔离前或拔离后,使第2挡块58c移动到拉回位置。其结果,固定有多微针构件50的中间部件58e通过施力单元58a的施加力而复位到图3A中的初始位置。
进而,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多微针构件50的多个微型针50c如图3C中所示那样被保持在第2突出位置的期间,使用者按压了流体注入器52的向外部露出的活塞部件52c。但是,在此期间对活塞部件52c的按压也可以如图3A中所示那样通过流体注入器选择驱动单元60来进行。
这样,流体注入器选择驱动单元60构成为,能够在中间部件58e的外周面可拆装地固定到与多微针构件50相反的部位,如前述那样选择性地按压活塞部件52c的外部露出端。这样的结构可以包括:与活塞部件52c的外部露出端抵接的未图示的驱动部件、对该驱动部件施加朝向活塞部件52c的外部露出端的施加力的未图示的施加力发生源、使未图示的施加力发生源选择性地产生施加力的开关机构。
更具体地说,例如作为未图示的施加力发生源,能够从压缩弹簧或拉伸弹簧或弹性材料或包含压缩空气的压缩气体的供给源中选择。进而,作为开关机构,可以是使未图示的驱动部件抵抗来自未图示的施加力发生源的施加力而停止移动的公知的钩挂机构或拉拽机构或推压机构、或者能够选择性地进行从包含压缩空气的压缩气体供给源对未图示的驱动部件供给压缩气体的手动或电磁驱动开闭阀。
[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4说明图3A至图3C中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的第1变形例。
第1变形例的操作器具54′的大部分结构与图3A至图3C中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的大部分结构相同。因此,在图4中所示的第1变形例的操作器具54′中,对于与图3A至图3C中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的结构部件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对这些结构部件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1变形例的操作器具54′与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的不同点在于,外筒5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c内的施力单元58′a的配置。在第1变形例中,施力单元58′a在外筒5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c中配置在固定于多微针构件50的主体50b的中间部件58e的卡合部58d和外筒56的所述端壁的内表面之间。
在图4中示出了施力单元58′a是压缩盘簧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位于中间部件58e的卡合部58d侧的压缩盘簧的端部在中间部件58e的外周面卷绕在卡合部58d侧的端部上,压缩盘簧的两端与中间部件58e的卡合部58d和外筒56的所述端壁的内表面接触。
[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5说明图3A至图3C中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的第2变形例。
第2变形例的操作器具54″的大部分结构与图3A至图3C中示出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的大部分构成相同。因此,在图4中所示的第2变形例的操作器具54″中,对于与图3A至图3C中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的结构部件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对这些部件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2变形例的操作器具54″与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54的不同点在于,外筒5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c内的施力单元58′a的配置和外筒56的所述端壁的一端开口56′a的尺寸。
第2变形例的施力单元58′a与图4中所示的第1变形例的操作器具54′的施力单元58′a相同。即,该施力单元58′a在外筒5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c中配置在固定于多微针构件50的主体50b的中间部件58e的卡合部58d和外筒56的所述端壁的内表面之间。
图5中示出了施力单元58′a是压缩盘簧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位于中间部件58e的卡合部58d侧的压缩盘簧的端部在中间部件58e的外周面卷绕在卡合部58d侧的端部上,压缩盘簧的两端与中间部件58e的卡合部58d和外筒56的所述端壁的内表面接触。
第2变形例的操作器具54″的外筒56的所述端壁的一端开口56′a在外筒56的径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比多微针构件50的主体50b在外筒56的径方向上的尺寸稍大。
进而,外筒56的所述端壁的皮肤接触表面56d到外筒56的外周壁上的第1挡块58b的距离被设定为,比参照图3A至图3C在前面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外筒56的所述端壁的皮肤接触表面56d到外筒56的外周壁上的第1挡块58b的距离短。其结果,在第2变形例中,固定有多微针构件50的中间部件58e的卡合部58d与在外筒56的外周壁配置于突出位置的第1挡块58b卡合,抵抗施力单元58′a的施加力而将多微针构件50的多个多微针50c保持在第1突出位置时,多微针构件50的主体50b突出进入到操作器具54″的外筒56的所述端壁的一端开口56′a中,主体50b的外端面与操作器具54″的外筒56的所述端壁的皮肤接触表面56d实质上成为同一个面。
符号的说明
10…多微针构件、10a…流出口安装口、10b…主体、10c…微型针、10d…皮肤接触表面、12…流体注入器、12a…流体流出口、12b…流体保持筒、12c…活塞部件、12d…凸缘、14…操作器具、16…外筒、16a…一端开口、16b…另一端开口、16c…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d…一部分、16e…分割线、18…选择移动机构、18a…操作部件、18b…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c…臂、18d…钩部、18e…突起(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20…施力单元(压缩盘簧)、22…第1外筒部分、22a…间隙、22b…操作部件配置开口、24…第2外筒部分、24a…一端部、24b…另一端部、24c…细长孔、25…盖、26…流体注入器保持体、26a…突起、26b…流体注入器保持槽、26c…活塞部件收容槽、28…活塞部件按压棒、28a…长度微调节机构、28b…长度微调节旋钮、28c…副施力单元(压缩盘簧)、RC…旋转凸轮(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DM…旋转凸轮旋转驱动部件(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30…流体注入器选择驱动单元:
50…多微针构件、50a…流出口安装口、50b…主体、50c…微型针、52…流体注入器、52a…流体流出口、52b…流体保持筒、52c…活塞部件、54…操作器具、56…外筒、56a…一端开口、56b…另一端开口、56c…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d…皮肤接触表面、58…选择移动机构、58a…施力单元、58b…第1挡块、58c…第2挡块、58d…卡合部、58e…中间部件、58f…中间部件操作伸出部、60…流体注入器选择驱动单元;
54′…操作器具、58′a…施力单元;54″…操作器具、56′a…一端开口。

Claims (17)

1.一种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是使用多微针构件(10,50)的流体注入器(12,52)的操作器具(14,54),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筒(16,56),具有一端开口(16a,56a)、另一端开口(16b,56b)和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56c),所述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在一端开口和另一端开口之间延伸,将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以能够沿着流体注入器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移动的方式保持;以及
选择移动机构(18,58),设置于外筒,使流体注入器在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在初始位置、第1突出位置、第2突出位置之间依次移动,所述初始位置是将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10c,50c)从外筒的一端开口拉回到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的位置,所述第1突出位置是使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从外筒的一端开口向外部空间突出至第1规定距离的位置,所述第2突出位置是使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从外筒的一端开口向外部空间突出至比第1规定距离短的第2规定距离的位置,
在第2突出位置,从流体注入器经由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流出流体,
所述选择移动机构(18)包括施力单元(20),该施力单元(20)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对流体注入器(12)朝向初始位置施力,
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的从流体注入器的初始位置向第1突出位置的移动是抵抗施力单元的施加力而进行的,从第1突出位置向第2突出位置的移动是通过施力单元的施加力来进行的,向第2突出位置的保持是抵抗施力单元的施加力而进行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移动机构(18),
在所述初始位置,将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0b)的皮肤接触表面(10d)与多个微型针(10c)一起从外筒(16)的一端开口(16a)拉回到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
在所述第1突出位置,使多微针构件的主体的皮肤接触表面与多个微型针一起从外筒的一端开口向外部空间突出至第1规定距离,
在所述第2突出位置,使多微针构件的主体的皮肤接触表面与多个微型针一起从外筒的一端开口向外部空间突出至比第1规定距离短的第2规定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其特征在于,
选择移动机构(18)具备:
操作部件(18a),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外筒(16)的外周面移动;以及
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通过操作部件的操作,使流体注入器(12)在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在初始位置、第1突出位置、第2突出位置之间依次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其特征在于,
操作部件(18a)在外筒(16)的外周面沿着外筒的长度方向延伸,能够以一个延伸端部为转动中心而在另一个延伸端部从外筒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位置和另一个延伸端部比突出位置更接近外筒的外周面的拉回位置之间移动,
在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流体注入器(12)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期间,操作部件(18a)配置于突出位置,通过使突出位置的操作部件首先从突出位置移动到拉回位置,从而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使流体注入器在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第1突出位置,接着通过使操作部件从拉回位置复位到突出位置,从而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使流体注入器在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从第1突出位置移动到第2突出位置,并且保持在第2突出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其特征在于,
使用多微针构件(10)的流体注入器(12)可拆装地收容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其特征在于,
外筒(16)的外周壁的一部分构成为可拆装,在所述一部分从外筒的外周壁的剩余部分卸下的期间,能够将流体注入器(12)相对于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拆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其特征在于,
流体注入器(12)具有能够从外部掌握流体保持筒(12b)所保持的流体的量的流体量确认构造,
外筒(16)的外周壁的所述一部分具有能够在安装于外筒的外周壁的剩余部分的期间看到流体注入器的流体量确认构造的构造。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流体注入器选择驱动单元(30,60),构成为,选择性地驱动流体注入器(12,52)来使流体注入器所保持的流体经由多微针构件(10,50)流出。
9.一种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是使用多微针构件(10,50)的流体注入器(12,52)的操作器具(14,54),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筒(16,56),具有一端开口(16a,56a)、另一端开口(16b,56b)和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56c),所述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在一端开口和另一端开口之间延伸,将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以能够沿着流体注入器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移动的方式保持;以及
选择移动机构(18,58),设置于外筒,使流体注入器在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在初始位置、第1突出位置、第2突出位置之间依次移动,所述初始位置是将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10c,50c)从外筒的一端开口拉回到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的位置,所述第1突出位置是使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从外筒的一端开口向外部空间突出至第1规定距离的位置,所述第2突出位置是使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从外筒的一端开口向外部空间突出至比第1规定距离短的第2规定距离的位置,
在第2突出位置,从流体注入器经由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流出流体,
所述选择移动机构(18)使流体注入器(12)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在第2突出位置之后复位到初始位置,
所述选择移动机构(18)包括施力单元(20),该施力单元(20)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对流体注入器(12)朝向初始位置施力,
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的从流体注入器的初始位置向第1突出位置的移动是抵抗施力单元的施加力而进行的,从第1突出位置向第2突出位置的移动是通过施力单元的施加力来进行的,向第2突出位置的保持是抵抗施力单元的施加力而进行的,从第2突出位置朝向第1突出位置的移动是抵抗施力单元的施加力而进行的,从第1突出位置朝向初始位置的移动是通过施力单元的施加力来进行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其特征在于,
选择移动机构(18)具备:
操作部件(18a),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外筒(16)的外周面移动;以及
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通过操作部件的操作,使流体注入器(12)在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在初始位置、第1突出位置、第2突出位置、初始位置之间依次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其特征在于,
操作部件(18a)在外筒(16)的外周面沿着外筒的长度方向延伸,能够以一个延伸端部为转动中心而在另一个延伸端部从外筒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位置和另一个延伸端部比突出位置更接近外筒的外周面的拉回位置之间移动,
在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流体注入器(12)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期间,操作部件配置于突出位置,通过使突出位置的操作部件首先从突出位置移动到拉回位置,从而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18b)使流体注入器在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第1突出位置,接着通过使操作部件从拉回位置复位到突出位置,从而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使流体注入器在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从第1突出位置移动到第2突出位置,并且保持在第2突出位置,接着通过使突出位置的操作部件从突出位置再次移动到拉回位置,从而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使流体注入器在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从第2突出位置朝向第1突出位置移动,接着通过使操作部件从拉回位置再次复位到突出位置,从而操作部件操作从动机构使流体注入器在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朝向初始位置移动,并且保持在初始位置。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其特征在于,
使用多微针构件(10)的流体注入器(12)可拆装地收容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其特征在于,
外筒(16)的外周壁的一部分构成为可拆装,在所述一部分从外筒的外周壁的剩余部分卸下的期间,能够将流体注入器(12)相对于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拆装。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其特征在于,
流体注入器(12)具有能够从外部掌握流体保持筒(12b)所保持的流体的量的流体量确认构造,
外筒(16)的外周壁的所述一部分具有能够在安装于外筒的外周壁的剩余部分的期间看到流体注入器的流体量确认构造的构造。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流体注入器选择驱动单元(30,60),构成为,选择性地驱动流体注入器(12,52)来使流体注入器所保持的流体经由多微针构件(10,50)流出。
16.一种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是使用多微针构件(10,50)的流体注入器(12,52)的操作器具(14,54),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筒(16,56),具有一端开口(16a,56a)、另一端开口(16b,56b)和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16c,56c),所述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在一端开口和另一端开口之间延伸,将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以能够沿着流体注入器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移动的方式保持;以及
选择移动机构(18,58),设置于外筒,使流体注入器在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在初始位置、第1突出位置、第2突出位置之间依次移动,所述初始位置是将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10c,50c)从外筒的一端开口拉回到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中的位置,所述第1突出位置是使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从外筒的一端开口向外部空间突出至第1规定距离的位置,所述第2突出位置是使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从外筒的一端开口向外部空间突出至比第1规定距离短的第2规定距离的位置,
在第2突出位置,从流体注入器经由多微针构件的多个微型针流出流体,
所述选择移动机构(58)具备:
施力单元(58a),设置在外筒(56)和流体注入器(52)之间,对流体注入器朝向初始位置施力;
第1挡块(58b),在外筒的外周壁上,在从外筒的一端开口(56a)向内侧离开规定距离的第1位置,设置成能够向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56c)内选择性地出入;
第2挡块(58c),在外筒的外周壁上,在从外筒的一端开口向内侧离开比第1位置远的规定距离的第2位置,设置成能够向外筒的流体注入器收容空间内选择性地出入;以及
卡合部(58d),在流体注入器的外周壁朝向外筒的外周壁突出,
在外筒的外周壁的第1及第2挡块配置于拉回位置的期间,流体注入器的卡合部不与第1及第2挡块卡合,而是通过施力单元的施加力配置于初始位置,
在流体注入器抵抗施力单元的施加力而移动到第1突出位置之后,第1挡块配置于突出位置,从而,流体注入器的卡合部与第1挡块卡合,流体注入器抵抗施力单元的施加力而保持在第1突出位置,
在流体注入器抵抗施力单元的施加力而移动到第1突出位置之后,第1挡块配置于拉回位置,并且第2挡块配置于突出位置,从而,流体注入器的卡合部与第2挡块卡合,流体注入器抵抗施力单元的施加力而保持在第2突出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流体注入器选择驱动单元(30,60),构成为,选择性地驱动流体注入器(12,52)来使流体注入器所保持的流体经由多微针构件(10,50)流出。
CN201380025015.7A 2012-06-26 2013-06-20 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 Active CN1043210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2936 2012-06-26
JP2012-142936 2012-06-26
JP2012164702 2012-07-25
JP2012-164702 2012-07-25
PCT/JP2013/066979 WO2014002872A1 (ja) 2012-06-26 2013-06-20 マルチ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デバイス使用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21098A CN104321098A (zh) 2015-01-28
CN104321098B true CN104321098B (zh) 2017-03-08

Family

ID=49783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5015.7A Active CN104321098B (zh) 2012-06-26 2013-06-20 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89076B2 (zh)
EP (1) EP2865401B1 (zh)
JP (1) JP6222091B2 (zh)
KR (1) KR102076570B1 (zh)
CN (1) CN104321098B (zh)
WO (1) WO20140028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480278T1 (de) 2005-09-12 2010-09-15 Unomedical As Einfürungssystem für ein infusionsset mit einem ersten und zweiten federeinheit
CN102844060A (zh) 2010-03-30 2012-12-26 犹诺医药有限公司 医疗装置
WO2012123274A1 (en) 2011-03-14 2012-09-20 Unomedical A/S Inserter system with transport protection
US11197689B2 (en) 2011-10-05 2021-12-14 Unomedical A/S Inserter for simultaneous insertion of multiple transcutaneous parts
EP2583715A1 (en) 2011-10-19 2013-04-24 Unomedical A/S Infusion tube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e
JP6398721B2 (ja) * 2012-10-17 2018-10-0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マルチ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デバイス使用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
US11478583B2 (en) * 2014-10-03 2022-10-25 Enable Injections, Inc. Medical fluid transfer and inj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10010708B2 (en) * 2014-12-20 2018-07-03 Esthetic Education LLC Microneedle cartridge and nosecone assembly
CN104689466B (zh) * 2015-03-31 2018-02-16 苏州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道型纳米美容仪及其使用方法
JP2017023404A (ja) * 2015-07-22 2017-02-02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パッチ用インパクト付加型アプリケータ及び先端部材
US11357912B2 (en) 2016-01-19 2022-06-14 Unomedical A/S Cannula and infusion devices
WO2018056584A1 (ko) 2016-09-21 2018-03-2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피부 상태 측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전자 장치
CN110035781B (zh) * 2016-09-27 2022-07-19 赛诺菲-安万特德国有限公司 药剂递送装置
KR101898473B1 (ko) * 2016-11-01 2018-09-13 (주)에보소닉 음파진동을 이용한 마이크로니들 미용장치
US10569010B2 (en) 2016-12-16 2020-02-25 Sorrento Therapeutics, Inc. Fluid delivery apparatus having a gas extrac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AU2017378022B2 (en) 2016-12-16 2023-06-29 Vivasor, Inc. Fluid deliver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assembly
EP3554620A4 (en) * 2016-12-16 2020-07-15 Sorrento Therapeutics, Inc. APPLICATION DEVICE FOR LIQUID DISPENSER AND METHOD FOR USE
PL3554621T3 (pl) 2016-12-16 2022-06-20 Sorrento Therapeutics, Inc. Opaska mocująca do urządzenia do dostarczania płynu i sposób użytkowania
WO2018111621A1 (en) 2016-12-16 2018-06-21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 fluid delivery apparatus having a controlle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use
ES2943307T3 (es) 2016-12-16 2023-06-12 Sorrento Therapeutics Inc Aparato de suministro de fluido que incluye un conjunto de microagujas adecuado para tratar una migraña o dolor de cabeza en brotes
CN106693159B (zh) * 2017-01-24 2023-12-22 北京欧扬医疗美容门诊部有限公司 一种注射式美容仪
CN109833562B (zh) * 2017-11-27 2024-03-15 苏州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一次性自毁式振动头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促渗仪
CN108245775A (zh) * 2017-12-25 2018-07-06 中山大学 可控力度和深度的便携式微针经皮给药辅助装置
US10945759B2 (en) 2017-12-28 2021-03-16 Refine Usa, Llc Microneedle device
CN108324289B (zh) * 2018-04-17 2020-12-11 青岛市市立医院 一种医学检验用的血液采集装置
US20190351205A1 (en) * 2018-05-16 2019-11-21 Richard H. Ford Hydro Needle System
KR102148447B1 (ko) * 2018-08-14 2020-08-26 주식회사 브리텍 마이크로 니들 피부미용기기
AU2020279722A1 (en) 2019-05-20 2021-11-18 Unomedical A/S Rotatable infusion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of
WO2021086046A1 (ko) * 2019-11-01 2021-05-06 김용현 약액 푸시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약액 주입 장치
CN116745400A (zh) * 2020-12-01 2023-09-12 库提斯股份公司 用于制备细胞悬浮液的装置和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60553A1 (fr) * 2010-12-02 2012-06-06 Debiotech S.A. Dispositif pour l'insertion d'aiguill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40561A (en) * 1993-10-28 1996-07-30 Sims Deltec, Inc. Reservoir enclosure arrangements
US5415645A (en) * 1994-04-29 1995-05-16 Friend; John M. Retractable sheath for hypodermic needle
SE9901736D0 (sv) * 1999-05-12 1999-05-12 Pharmacia & Upjohn Ab Injectino device and method for ITS operation
GB2374014A (en) 2001-04-02 2002-10-09 Cambridge Consultants Biological sealant storage and dispensing system
EP1379299B1 (en) * 2001-04-13 2008-06-11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Prefillable intradermal injector
JP2005518873A (ja) * 2002-03-04 2005-06-30 ナノ パス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リミテッド 生体障壁を横切る流体輸送の為の装置及び方法
US20050137525A1 (en) * 2003-06-04 2005-06-23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Drilling microneedle device
US7918824B2 (en) * 2005-06-21 2011-04-05 Eli Lilly And Company Needled pharmaceutical delivery device with triggered automatic needle insertion and manually controlled pharmaceutical injection
US20080200863A1 (en) * 2005-12-02 2008-08-21 Cabochon Aesthetics,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electively lysing cells
JP2008027384A (ja) * 2006-07-25 2008-02-07 Brother Ind Ltd 印刷システム、印刷装置、端末装置及び印刷制御プログラム
US9233206B2 (en) * 2006-08-30 2016-01-12 Arthur Harris Continuous feed hypodermic syringe with self contained cartridge dispenser
US7935086B2 (en) * 2006-12-14 2011-05-03 L M M Global Innovations, Inc. Multiple drug injection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60553A1 (fr) * 2010-12-02 2012-06-06 Debiotech S.A. Dispositif pour l'insertion d'aiguil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65401A4 (en) 2016-02-17
EP2865401A1 (en) 2015-04-29
EP2865401B1 (en) 2020-01-15
KR20150022011A (ko) 2015-03-03
US10589076B2 (en) 2020-03-17
US20150112269A1 (en) 2015-04-23
CN104321098A (zh) 2015-01-28
WO2014002872A1 (ja) 2014-01-03
JPWO2014002872A1 (ja) 2016-05-30
JP6222091B2 (ja) 2017-11-01
KR102076570B1 (ko) 2020-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21098B (zh) 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
CN104334227B (zh) 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的操作器具
CN104684610B (zh) 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
EP1225933B1 (en) Retractable dental syringe
US10864326B2 (en) Medication injection device with automatic needle retraction following injection
JP4491410B2 (ja) 医療用シリンジのプランジャ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器具、それによって獲得されるプランジャ、ならびに医療用シリンジ
CN106456908A (zh) 喷雾器、指示器装置及容器
CN104470562B (zh) 液体投放器具
EP3429664B1 (en) Trigger assembly for automatic medication injection device
CN102178538B (zh) 一种采血笔
CN103505773A (zh) 药剂输注装置
CN106029133A (zh) 具有输送完成信号延迟功能的药剂输送装置
CN106573113A (zh) 带注射进度的可视指示的自动药剂注射装置
AU2014287391A1 (en) Intravascular catheter insertion device
CN202128474U (zh) 一种采血笔
JP7064013B2 (ja) 自己ポンプ式注射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