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35173A - 枢接结构及使用该枢接结构的掀盖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枢接结构及使用该枢接结构的掀盖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35173A
CN104235173A CN201310236977.9A CN201310236977A CN104235173A CN 104235173 A CN104235173 A CN 104235173A CN 201310236977 A CN201310236977 A CN 201310236977A CN 104235173 A CN104235173 A CN 1042351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rotating shaft
lid
concave surface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3697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泰安
王顶宇
韩磊
江协志
陈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3697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35173A/zh
Priority to TW102122081A priority patent/TW201500661A/zh
Priority to US14/304,194 priority patent/US9507387B2/en
Publication of CN104235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351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99/00Subject-matt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枢接结构,设置于掀盖式设备的底座和盖体之间,以使所述盖体转动连接于底座上。所述枢接结构包括第一转动组件、第二转动组件和连接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的连接件。所述第一转动组件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组件与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盖体固定连接。所述盖体在外力作用下使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相对底座旋转,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对连接件静止,以使所述盖体由闭合状态开启至第一角度。所述盖体在外力作用下使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相对底座静止,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对连接件旋转,以使盖体由第一角度开启至大于第一角度的第二角度。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枢接结构的掀盖式设备。

Description

枢接结构及使用该枢接结构的掀盖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枢接结构及使用该枢接结构的掀盖式设备。
背景技术
笔记型计算机通常包括底座、盖体和设置于底座和盖体之间的枢接结构。目前,大多数笔记型计算机的枢接结构均为单轴式转轴结构。该单轴式转轴结构主要包括分别与底座和盖体固定的两个安装部,且该两个安装部穿设于一个转轴上,以使盖体以该转轴为中心相对底座开启或闭合。然而,上述单轴式转轴结构的做动方式较为单一,使得盖体相对底座开启的角度有限,不能满足用户对笔记型计算机的大角度开合的需求。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大角度开合的枢接结构。
另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枢接结构的掀盖式设备。
一种枢接结构,设置于掀盖式设备的底座和盖体之间,以使所述盖体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枢接结构包括第一转动组件、第二转动组件和连接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的连接件。所述第一转动组件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组件与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盖体固定连接。所述盖体在外力作用下使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相对底座旋转,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对连接件静止,以使所述盖体由闭合状态开启至第一角度。所述盖体在外力作用下使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相对底座静止,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对连接件旋转,以使所述盖体由第一角度开启至大于第一角度的第二角度。
一种掀盖式设备,包括底座和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的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底座通过上述枢接结构转动连接。
上述枢接结构中,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能够依次转动,使掀盖式设备的盖体相对底座由闭合状态开启第一角度后继续开启至一个大于第一角度的第二角度,从而满足用户对掀盖式设备的大角度开合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掀盖式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盖体相对底座开启至第一角度时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盖体相对底座开启至第二角度时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枢接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第一转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第一转动组件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5中第二转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图5中第二转动组件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图5中连接件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11为图4中枢接结构在盖体相对底座处于闭合状态时沿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为图4中枢接结构在盖体相对底座开启至第一角度时沿XI-XI线的剖视图。
图13为图4中枢接结构在盖体相对底座开启至第二角度时沿XI-XI线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掀盖式设备 100
底座 80
本体 81
前端面 811
后端面 812
上表面 813
第一安装部 814
输入输出接口 82
盖体 90
下侧部 91
第二安装部 911
枢接结构 1
第一转动组件 10
第一转轴 11
第一杆部 111
第一端 1111
第二端 1112
第一平面 1113
第一圆弧面 1114
第一扇形轮 112
第一止挡面 1121
第二止挡面 1122
第一缺口 1123
固定架 12
第一固定部 121
第一螺孔 1211
承载部 122
第一圆孔 1221
第一限位块 1222
第一定位孔 1223
第一限位面 1224
第二限位面 1225
第一扭力组件 13
第一凸轮 131
第二圆孔 1311
第一定位柱 1312
第一凹面 1313
第一斜壁 1314
第一凹槽 1315
第二凸轮 132
第一长孔 1321
第一凸面 1322
第一止挡片 1323
第二斜壁 1324
第一凸起 1325
第一弹片组 133
第一弹片 1331
第三圆孔 1332
第一垫片组 134
第一垫片 1341
第二长孔 1342
第一止挡槽 1343
第一锁合件 14
第二转动组件 20
第二转轴 21
第二杆部 211
第二平面 2111
第二圆弧面 2112
第二扇形轮 212
第三止挡面 2121
第四止挡面 2122
第二缺口 2123
第二固定部 213
第二螺孔 2131
第二扭力组件 22
第三凸轮 221
第四圆孔 2211
第二定位柱 2212
第二凹面 2213
第三斜壁 2214
第二凹槽 2215
第四凸轮 222
第三长孔 2221
第二凸面 2222
第二止挡片 2223
第四斜壁 2224
第二凸起 2225
第二弹片组 223
第二弹片 2231
第五圆孔 2232
第二垫片组 224
第二垫片 2241
第四长孔 2242
第二止挡槽 2243
第二锁合件 23
连接件 30
第三安装部 31
第五长孔 311
第四安装部 32
套筒 321
止挡壁 3211
第六圆孔 3212
第二限位块 3213
第二定位孔 322
连接部 33
阻挡部 331
第一角度 θ1
第二角度 θ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掀盖式设备100包括底座80、盖体90和两个设置于底座80和盖体90之间的枢接结构1。盖体90通过该两个枢接结构1转动连接于底座80上,并可在外力作用下相对底座80开启和闭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掀盖式设备100为笔记型计算机。
底座80包括本体81和设置于本体81上的输入输出接口82。本体81包括前端面811、与前端面811相背的后端面812、以及连接于前端面811和后端面812之间的上表面813。输入输出接口82设置于后端面812上。上表面813与盖体90相对。上表面813与后端面812的连接处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安装部814。第一安装部814由上表面813向本体81内凹陷形成。
盖体90包括下侧部91。下侧部91上设置有与两个第一安装部814分别对应的两个第二安装部911。盖体90通过下侧部91与底座80转动连接。
枢接结构1包括第一转动组件10、第二转动组件20以及连接第一转动组件10和第二转动组件20的连接件30。第一转动组件10与连接件30固定连接,并与底座80转动连接。第一转动组件10可在外力作用下相对底座80转动。第二转动组件20与连接件30转动连接,并与盖体90固定连接。第二转动组件20可在外力作用下相对连接件30转动。当盖体90相对底座80闭合时,若施加外力于盖体90以开启盖体90,则第一转动组件10首先相对底座80旋转,第二转动组件20相对连接件30静止,从而使盖体90、连接件30、第二转动组件20和第一转动组件10同时相对底座80由0度转动至第一角度θ1。当盖体90相对底座80开启至第一角度θ1时,第一转动组件10相对底座80静止,从而使得连接件30相对底座80静止。若继续施加外力于盖体90以开启盖体90,则盖体90连同第二转动组件20相对连接件30旋转,从而使盖体90相对底座80由第一角度θ1转动至大于第一角度θ1的第二角度θ2。
请参阅图5和图6,第一转动组件10包括第一转轴11、套设于第一转轴11上的固定架12和第一扭力组件13、以及用于防止固定架12和第一扭力组件13从第一转轴11上脱离的第一锁合件14。
第一转轴11包括第一杆部111和设置于第一杆部111上的第一扇形轮112。第一杆部111大致呈长条状,其包括第一端1111和第二端1112。第一杆部111的表面由两个相对且平行的第一平面1113和连接于两个第一平面1113之间的两个第一圆弧面1114组成。第一杆部111的第一端1111与连接件30相固定,第二端1112穿过固定架12和第一扭力组件13后与第一锁合件14螺合。第一扇形轮112靠近第一杆部111的第一端1111设置。第一扇形轮112上设置有第一缺口1123,从而在第一扇形轮112上形成具有一定夹角的第一止挡面1121和第二止挡面1122。
固定架12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固定部121和承载部122。第一固定部121大致呈矩形状,其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螺孔1211。螺丝(图未示)穿过第一螺孔1211锁附于底座80上的第一安装部814内,以使固定架12与底座80相固定。承载部122大致呈矩形状,其上设置有第一圆孔1221、第一限位块1222和第一定位孔1223。第一圆孔1221设置于承载部122上远离第一固定部121的一端。第一圆孔1221与第一杆部111的第二端1112相对应。固定架12可通过第一圆孔1221套设于第一杆部111的第二端1112上,以使第一转轴11与固定架12转动连接。第一限位块1222靠近第一圆孔1221设置。第一限位块1222包括分别与第一扇形轮112上的第一止挡面1121和第二止挡面1122相对应的第一限位面1224和第二限位面1225。第一限位面1224相对承载部122倾斜。第二限位面1225与承载部122垂直。第一定位孔1223靠近承载部122的中部设置。当固定架12套设于第一杆部111的第二端1112上时,承载部122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1222的一侧与第一扇形轮112抵接,且第一限位块1222可卡合于第一缺口1123内。当第一转轴11相对固定架12转动时,第一扇形轮112上的第一止挡面1121和第二止挡面1122可相对第一限位块1222运动,以限制第一转轴11相对固定架12转动的第一角度θ1。可以理解地,第一角度θ1的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11相对固定架12转动的第一角度θ1为45°。
第一扭力组件13包括第一凸轮131、第二凸轮132、第一弹片组133和第一垫片组134。第二凸轮132可在第一转轴11的带动下相对第一凸轮131转动,并与第一弹片组133配合以改变第一扭力组件13上的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
第一凸轮131大致为薄圆柱形,其上设置有第二圆孔1311、第一定位柱1312和第一凹面1313。第二圆孔1311贯穿第一凸轮131的中心,且其孔径与承载部122上的第一圆孔1221的孔径一致。第一定位柱1312由第一凸轮131的外缘沿平行于第二圆孔1311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定位柱1312与承载部122上的第一定位孔1223相对应。第一定位柱1312可收容于第一定位孔1223内,以使第一凸轮131与固定架12相固定。第一凹面1313位于第一凸轮131上与第一定位柱1312的延伸方向相背的一侧。第一凹面1313上向内凹陷形成有两个相对且具有第一斜壁1314的第一凹槽1315。
第二凸轮132与第一凸轮131相对应,且可在第一转轴11的带动下相对第一凸轮131转动。第二凸轮132大致为薄圆柱形,其上设置有第一长孔1321、第一凸面1322和两个第一止挡片1323。第一长孔1321设置于第二凸轮132的中心位置,且其形状与第一杆部111的表面的轮廓一致。第二凸轮132可通过第一长孔1321套设于第一杆部111的第二端1112上,并跟随第一转轴11同步转动。第一凸面1322与第一凸轮131上的第一凹面1313相对应。第一凸面1322上设置有两个相对且具有第二斜壁1324的第一凸起1325。两个第一凸起1325分别与第一凸轮131上的两个第一凹槽1315相对应。当第二凸轮132在第一转轴11的带动下相对第一凸轮131转动时,两个第一凸起1325可同时收容于对应的第一凹槽1315内,以使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处于卡合状态,且第一凹面1313与第一凸面1322紧密贴合;或者两个第一凸起1325可同时由对应的第一凹槽1315内完全滑出,以使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处于错位状态且具有一定的间隙。两个第一止挡片1323分别由第二凸轮132的外缘上相对的位置沿平行于第一长孔1321的方向同向延伸形成,且其延伸的方向与第一凸面1322相背。
第一弹片组133包括若干圆形薄片状的第一弹片1331。每一个第一弹片1331的中心均设置有一个第三圆孔1332。第三圆孔1332的孔径与固定架12上的第一圆孔1221的孔径一致。第一弹片组133可通过第三圆孔1332套设于第一杆部111的第二端1112上。当第二凸轮132相对第一凸轮131转动时,第一弹片组133可随着第一凹面1313与第一凸面1322之间的间隙变化而产生弹性形变,从而调节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
第一垫片组134包括若干圆形薄片状的第一垫片1341。每一个第一垫片1341上均设置有第二长孔1342和两个第一止挡槽1343。第二长孔1342设置于第一垫片1341的中心位置,且其形状与第一长孔1321的形状一致。第一垫片1341可通过第二长孔1342套设于第一杆部111的第二端1112上,且跟随第一转轴11同步转动。两个第一止挡槽1343分别由第一垫片1341的外缘上相对的位置向内凹陷形成。若干第一垫片1341分别设置于第一扭力组件13的两侧以及第二凸轮132与第一弹片组133之间,以降低各个部件之间的磨损。其中,设置于第二凸轮132与第一弹片组133之间的第一垫片1341上的两个第一止挡槽1343可分别与第二凸轮132上的两个第一止挡片1323相卡合。
第一锁合件14可螺合于第一转轴11的第二端1112上,以防止套设于第二端1112上的固定架12、第一扭力组件13由第一转轴11脱离。用户可以通过第一锁合件14调节第一弹片组133对第二凸轮132沿第一转轴11轴向的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锁合件14为锁紧螺母。
请参阅图8和图9,第二转动组件20包括第二转轴21、套设于第二转轴21上的第二扭力组件22、以及用于防止第二扭力组件22从第二转轴21上脱离的第二锁合件23。
第二转轴21包括第二杆部211、设置于第二杆部211一端的第二扇形轮212和设置于第二扇形轮212上与第二杆部211相背的一侧的第二固定部213。第二杆部211大致呈长条状,其表面由两个相对且平行的第二平面2111和连接于两个第二平面2111之间的两个第二圆弧面2112组成。第二扇形轮212设置于第二杆部211的一端。第二扇形轮212上设置有第二缺口2123,从而在第二扇形轮212上形成具有一定夹角的第三止挡面2121和第四止挡面2122。第二固定部213与第二扇形轮212相固定,且其与第二杆部211分别位于第二扇形轮212的相背两侧。第二固定部213上设置有若干第二螺孔2131。螺丝(图未示)穿过第二螺孔2131锁附于盖体90的第二安装部911上,以使第二固定部213与盖体90相固定。
第二扭力组件22的结构与第一扭力组件13的结构相同。第二扭力组件22包括第三凸轮221、第四凸轮222、第二弹片组223和第二垫片组224。第四凸轮222可在第二转轴21的带动下相对第三凸轮221转动,并与第二弹片组223配合以改变第二扭力组件22上的扭力大小,亦即第三凸轮221和第四凸轮222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
第三凸轮221的结构与第一凸轮131的结构相同。第三凸轮221上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凸轮131上的第二圆孔1311、第一定位柱1312和第一凹面1313一一对应的第四圆孔2211、第二定位柱2212和第二凹面2213。第三凸轮221可通过第四圆孔2211套设于第二杆部211上。第二凹面2213上向内凹陷形成有两个相对且具有第三斜壁2214的第二凹槽2215。
第四凸轮222的结构与第二凸轮132的结构相同。第四凸轮222上设置有分别与第二凸轮132上的第一长孔1321、第一凸面1322和两个第一止挡片1323一一对应的第三长孔2221、第二凸面2222和两个第二止挡片2223。第四凸轮222可通过第三长孔2221套设于第二杆部211上,且跟随第二转轴21同步转动。第二凸面2222与第三凸轮221上的第二凹面2213相对应。第二凸面2222上设置有两个相对且具有第四斜壁2224的第二凸起2225。第二凸起2225与第二凹槽2215相对应。当第四凸轮222在第二转轴21的带动下相对第三凸轮221转动时,两个第二凸起2225可同时收容于对应的第二凹槽2215内,以使第三凸轮221和第四凸轮222处于卡合状态,且第二凹面2213与第二凸面2222紧密贴合;或者由对应的第二凹槽2215内完全滑出,以使第三凸轮221和第四凸轮222处于错位状态且具有一定的间隙。
第二弹片组223的结构与第一弹片组133的结构相同。第二弹片组223包括若干第二弹片2231。每一个第二弹片2231的中心均设置有第五圆孔2232。第五圆孔2232的孔径与第三凸轮221上的第四圆孔2211的孔径一致。第二弹片组223可通过第五圆孔2232套设于第二杆部211上。当第四凸轮222相对第三凸轮221转动时,第二弹片组223可随着第二凹面2213与第二凸面2222之间的间隙变化而产生弹性形变,从而调节第三凸轮221和第四凸轮222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
第二垫片组224的结构与第一垫片组134的结构相同。第二垫片组224包括若干第二垫片2241。每一个第二垫片2241上均设置有与第一垫片1341上的第二长孔1342和第一止挡槽1343一一对应的第四长孔2242和第二止挡槽2243。第二垫片2241可通过第四长孔2242套设于第二转轴21的第二杆部211上,并跟随第二转轴21同步转动。若干第二垫片2241分别设置于第二扭力组件22的两侧以及第四凸轮222与第二弹片组223之间,以降低各个部件之间的磨损。其中,设置于第四凸轮222与第二弹片组223之间的第二垫片2241上的两个第二止挡槽2243可分别与第四凸轮222上的两个第二止挡片2223相卡合。
第二锁合件23可螺合于第二转轴21的第二杆部211上远离第二扇形轮212的一端,以防止套设于第二杆部211上的第二扭力组件22由第二杆部211脱离。用户可以通过第二锁合件23调节第二弹片组223对第四凸轮222沿第二转轴21轴向的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锁合件23为锁紧螺母。
请参阅图5和图10,连接件30包括第三安装部31、第四安装部32和连接第三安装部31和第四安装部32的连接部33。第三安装部31与第一转轴11的第一端1111相固定,从而使连接件30与第一转动组件10相固定。第三安装部31上设置有第五长孔311。第三安装部31可通过第五长孔311套设于第一转轴11的第一端1111上,并带动第一转轴11相对固定架12和底座80转动。
第四安装部32包括套筒321和第二定位孔322。套筒321内设置有止挡壁3211、第六圆孔3212和第二限位块3213。止挡壁3211由套筒321的内表面向中心延伸形成。第六圆孔3212设置于止挡壁3211的中心位置。第六圆孔3212的形状与第二转轴21的第二杆部211的表面轮廓一致。第二限位块3213与第二缺口2123相对应。第二杆部211可穿过第六圆孔3212与第二扭力组件22相固定,并可相对套筒321转动。此时,第二扇形轮212与止挡壁3211抵接,第二限位块3213卡合于第二缺口2123内。第二扭力组件22抵接于止挡壁3211上。当第二转轴21相对套筒321转动时,第二限位块3213可在第三止挡面2121和第四止挡面2122之间运动,以限制第二转轴21相对套筒321转动的角度。可以理解地,第二转轴21相对套筒321转动的角度的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轴21相对套筒321转动的最大角度为90°。第二定位孔322贯穿止挡壁3211。第二定位孔322与第三凸轮221上的第二定位柱2212相对应。第二定位孔322用于收容第二定位柱2212,以使第三凸轮221相对套筒321固定。
连接部33大致为拱形,其两端分别与第三安装部31和第四安装部32相固定。连接部33上设置有一个阻挡部331,用于防止底座80和盖体90之间电性连接的导线翘起。
组装时,首先,组装人员将第一转轴11的第二端1112依次穿过第一固定部121、第一扭力组件13后与第一锁合件14相固定,使第一限位块1222卡合于第一缺口1123内并与第一止挡面1121抵接,并使第一凸轮131与第二凸轮132处于错位状态。其次,组装人员将第一转轴11的第一端1111插设于第三安装部31的第五长孔311内,以与连接件30相固定。然后,组装人员将第二转轴21的第二杆部211依次穿过第四安装部32上的第六圆孔3212、第二扭力组件22后与第二锁合件23相固定,使第二限位块3213卡合于第二缺口2123内并与第三止挡面2121抵接,并使第三凸轮221和第四凸轮222处于卡合状态。组装人员通过第一锁合件14调节第一扭力组件13中第一弹片组133对第二凸轮132沿第一转轴11轴向的压力,并通过第二锁合件23调节第二扭力组件22中第二弹片组223对第四凸轮222沿第二转轴21轴向的压力,从而使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之间的摩擦力与第三凸轮221和第四凸轮222之间的摩擦力满足以下关系:当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处于错位状态,且第三凸轮221和第四凸轮222处于卡合状态时,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之间的摩擦力小于第三凸轮221和第四凸轮222之间的摩擦力;当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处于卡合状态,且第三凸轮221和第四凸轮222处于卡合状态时,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之间的摩擦力等于第三凸轮221和第四凸轮222之间的摩擦力;当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处于卡合状态,且第三凸轮221和第四凸轮222处于错位状态时,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之间的摩擦力大于第三凸轮221和第四凸轮222之间的摩擦力。最后,组装人员将第一转动组件10通过第一固定部121安装于底座80上的第一安装部814上,将第二转动组件20通过第二固定部213安装于盖体90上的第二安装部911上。
请参阅图11,其为盖体90相对底座80处于闭合状态时枢接结构1的剖视图。此时,承载部122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1222的一侧与第一扇形轮112抵接,第一限位块1222卡合于第一缺口1123内,且第一限位块1222的第一限位面1224与第一止挡面1121抵接。由于第一限位面1224为相对承载部122倾斜的斜面,因此,第一止挡面1121与承载部122接触的侧缘能够滑到第一限位面1224上,从而避免各个部件的尺寸误差可能导致的盖体90不能完全盖合于底座80上的现象。第一凸起1325外露于对应的第一凹槽1315,从而使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处于错位状态。第二限位块3213与第三止挡面2121抵接。第二凸起2225收容于对应的第二凹槽2215内,从而使第三凸轮221与第四凸轮222处于卡合状态。在盖体9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底座80由闭合状态开启至第一角度θ1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处于错位状态,且第三凸轮221与第四凸轮222处于卡合状态,因此,第一转轴11首先在外力作用下克服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之间的摩擦力,并带动第二凸轮132同时相对固定架12转动;第二转轴21相对连接件30静止。第二凸轮132在第一转轴11的带动下相对第一凸轮131转动,使得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逐渐由错位状态向卡合状态转换。此时,第一止挡面1121逐渐远离第一限位块1222上的第一限位面1224,第二止挡面1122逐渐靠近第一限位块1222上的第二限位面1225。
请参阅图12,其为盖体90相对底座80开启至第一角度θ1时枢接结构1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角度θ1为45°。此时,第二止挡面1122与第一限位块1222上的第二限位面1225抵接,使得第一转轴11相对固定架12停止转动。两个第一凸起1325同时完全收容于对应的第一凹槽1315内,使得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处于卡合状态。当盖体9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底座80继续开启时,由于第一限位块1222的第二限位面1225对第二止挡面1122的抵顶作用,第一转轴11相对固定架12不再转动。第二转轴21在外力作用下克服第三凸轮221和第四凸轮222之间的摩擦力,并带动第四凸轮222相对连接件30转动。此时,第四凸轮222在第二转轴21的带动下相对第三凸轮221转动,两个第二凸起2225逐渐由对应的第二凹槽2215内滑出,从而使第三凸轮221和第四凸轮222逐渐由卡合状态向错位状态转换。第三止挡面2121逐渐远离第二限位块3213,第四止挡面2122逐渐靠近第二限位块3213。
请参阅图13,其为盖体90相对底座80开启至第二角度θ2时枢接结构1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二角度θ2为135°。此时,第四止挡面2122与第二限位块3213抵接,使得第二转轴21相对连接件30停止转动。两个第二凸起2225完全由对应的第二凹槽2215内滑出,使得第三凸轮221与第四凸轮222处于错位状态。
盖体90相对底座80由开启状态向闭合状态转动的过程与盖体90相对底座80由闭合状态向开启状态转动的过程完全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枢接结构1中,第一转动组件10和第二转动组件20能够依次转动,使掀盖式设备100的盖体90相对底座80由闭合状态开启第一角度θ1后继续开启至一个大于第一角度θ1的第二角度θ2,从而满足用户对掀盖式设备100的大角度开合的需求。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枢接结构,设置于掀盖式设备的底座和盖体之间,以使所述盖体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枢接结构包括第一转动组件、第二转动组件和连接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组件与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盖体固定连接;所述盖体在外力作用下使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相对底座旋转,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对连接件静止,以使所述盖体由闭合状态开启至第一角度;所述盖体在外力作用下使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相对底座静止,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对连接件旋转,以使所述盖体由第一角度开启至大于第一角度的第二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第一扭力组件,所述第一扭力组件包括第一凸轮以及与所述第一凸轮相配合的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上设置有第一凹面,所述第二凸轮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面相对的第一凸面;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二扭力组件,所述第二扭力组件包括第三凸轮以及与所述第三凸轮相配合的第四凸轮,所述第三凸轮上设置有第二凹面,所述第四凸轮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凹面相对的第二凸面;所述盖体相对所述底座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凹面和第一凸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所述第二凹面和第二凸面之间紧密贴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相对底座开启至第一角度时,所述第一凹面和第一凸面紧密贴合,所述第二凹面和第二凸面紧密贴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枢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相对底座开启至第二角度时,所述第一凹面和第一凸面紧密贴合,所述第二凹面和第二凸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枢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相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扭力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且所述第二凸轮随着所述第一转轴同时相对所述第一凸轮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凸面和第一凹面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盖体相固定;所述第二扭力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且所述第四凸轮随着所述第二转轴同时相对所述第三凸轮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二凸面和第二凹面之间的间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形状一致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轮相对所述第一凸轮转动时,所述第一凸起逐渐外露于第一凹槽以使所述第一凹面和第一凸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或者所述第一凸起逐渐收容于第一凹槽以使所述第一凹面和第一凸面紧密贴合;所述第二凹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凹槽形状一致的第二凸起,所述第四凸轮相对所述第三凸轮转动时,所述第二凸起逐渐收容于第二凹槽以使所述第二凹面和第二凸面紧密贴合,或者所述第二凸起逐渐外露于第二凹槽以使所述第二凹面和第二凸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底座相固定,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上设置有第一扇形轮,所述第一扇形轮上设置有具有一定夹角的第一止挡面和第二止挡面,所述固定架上设置有在所述第一止挡面和第二止挡面之间运动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盖体相对底座由闭合状态开启至第一角度时,所述第一扇形轮相对所述第一限位块运动,以使所述第一限位块由抵顶于第一止挡面上转变为抵顶于第二止挡面上,从而使所述第一转轴相对所述固定架静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上设置有第二扇形轮,所述第二扇形轮上设置有具有一定夹角的第三止挡面和第四止挡面,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在所述第三止挡面和第四止挡面之间运动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盖体相对底座由第一角度开启至第二角度时,所述第二扇形轮相对所述第二限位块运动,以使所述第二限位块由抵顶于第三止挡面上转变为抵顶于第四止挡面上,从而使所述第二转轴相对所述连接件静止。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力组件还包括第一弹片组,所述第二扭力组件还包括第二弹片组;所述第一弹片组用于随着所述第一凹面和第一凸面之间的间隙变化而发生弹性形变,以调节所述第一凹面和第一凸面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所述第二弹片组用于随着所述第二凹面和第二凸面之间的间隙变化而发生弹性形变,以调节所述第二凹面和第二凸面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
10.一种掀盖式设备,包括底座和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与所述底座通过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枢接结构转动连接。
CN201310236977.9A 2013-06-17 2013-06-17 枢接结构及使用该枢接结构的掀盖式设备 Pending CN1042351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36977.9A CN104235173A (zh) 2013-06-17 2013-06-17 枢接结构及使用该枢接结构的掀盖式设备
TW102122081A TW201500661A (zh) 2013-06-17 2013-06-21 樞接結構及使用該樞接結構的掀蓋式設備
US14/304,194 US9507387B2 (en) 2013-06-17 2014-06-13 Pivot mechanism of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36977.9A CN104235173A (zh) 2013-06-17 2013-06-17 枢接结构及使用该枢接结构的掀盖式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35173A true CN104235173A (zh) 2014-12-24

Family

ID=52019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36977.9A Pending CN104235173A (zh) 2013-06-17 2013-06-17 枢接结构及使用该枢接结构的掀盖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07387B2 (zh)
CN (1) CN104235173A (zh)
TW (1) TW20150066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4028A (zh) * 2016-04-27 2017-11-03 严能进 一种改进的线性铰接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83647U (zh) * 2013-12-31 2014-08-01 First Dome Corp 雙軸式樞鈕之切換制動裝置
CN111698355B (zh) * 2019-03-15 2021-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TWI758788B (zh) * 2020-07-16 2022-03-21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具多摩擦對之扭力可變單軸轉軸結構
CN220457468U (zh) * 2023-08-14 2024-02-06 深圳市维果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分保护的折叠屏用外全包手机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46275B (en) * 2008-06-16 2011-08-01 Asustek Comp Inc Biaxial modul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biaxial module
US20110265288A1 (en) * 2010-04-29 2011-11-03 Yung-Chang Chiang Two-stage dual-pintle hinge
CN102261371A (zh) * 2010-05-28 2011-11-3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
CN102619866A (zh) * 2011-01-28 2012-08-0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
TWM416976U (en) * 2011-07-13 2011-11-21 Acer Inc Collapsible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pivot structure
US20130170108A1 (en) * 2012-01-04 2013-07-04 Le-Yao Lin Hing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he hinge
US9134767B2 (en) * 2013-08-07 2015-09-15 Chin-Hsing Horng Structure of planetary type dual-shaft hinge
TWM483648U (zh) * 2013-12-31 2014-08-01 First Dome Corp 用於雙轉軸之傳動穩定裝置
TWM483647U (zh) * 2013-12-31 2014-08-01 First Dome Corp 雙軸式樞鈕之切換制動裝置
JP6338176B2 (ja) * 2014-02-07 2018-06-06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2軸ヒンジ及びこの2軸ヒンジ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TWI533787B (zh) * 2014-04-29 2016-05-11 洪進興 穩定轉動之雙軸轉軸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4028A (zh) * 2016-04-27 2017-11-03 严能进 一种改进的线性铰接结构
CN107314028B (zh) * 2016-04-27 2021-09-28 严能进 一种改进的线性铰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68996A1 (en) 2014-12-18
TW201500661A (zh) 2015-01-01
US9507387B2 (en) 2016-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35173A (zh) 枢接结构及使用该枢接结构的掀盖式设备
US9778704B2 (en) Biaxial hinge and terminal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50160695A1 (en) Hinge unit with simultaneous rotatable axles
TWM466285U (zh) 雙軸式轉軸樞轉定位結構
US20130081229A1 (en) Hinge device
CN207005077U (zh) 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01725804A (zh) 铰链结构
CN101725626B (zh) 铰链结构
TWI463078B (zh) Card lathe biaxial hub
CN105024020A (zh) 用于电池接线端外壳的紧固装置
CN102612285B (zh) 开合机构
CN205036777U (zh) 具有缓冲功能的手把
CN205976841U (zh) 一种可定位的合页结构及使用该合页结构的木屑烤炉
CN201391539Y (zh) 枢纽器
TW201339442A (zh) 迴轉止擋式雙軸樞紐器
US847492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enclosure with rotatable door
JP2007205538A (ja) チルトヒンジ
TWI439219B (zh) 鉸鏈結構
TWM568916U (zh) 樞軸結構與電子裝置
CN204166224U (zh) 一种眼镜框与镜腿的连接结构
CN108916211A (zh) 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5715237U (zh) 能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05528030A (zh) 铰链以及平板电脑
JP6204101B2 (ja) ヒンジ
JP2010271389A (ja) 蝶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