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05490B - 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05490B
CN104205490B CN201380013572.7A CN201380013572A CN104205490B CN 104205490 B CN104205490 B CN 104205490B CN 201380013572 A CN201380013572 A CN 201380013572A CN 104205490 B CN104205490 B CN 1042054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unit
pattern
grounding pattern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35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05490A (zh
Inventor
行本真介
齐藤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05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5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05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54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30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 H01Q9/42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with folded element, the folded parts being spaced apart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0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 H01Q5/314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using frequency dependent circuits or components, e.g. trap circuits or capacitors
    • H01Q5/321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using frequency dependent circuits or components, e.g. trap circuits or capacitors within a radiating element or between connected radiat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0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 H01Q5/314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using frequency dependent circuits or components, e.g. trap circuits or capacitors
    • H01Q5/328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using frequency dependent circuits or components, e.g. trap circuits or capacitors between a radiating element and groun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0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 H01Q5/342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for different propagation modes
    • H01Q5/35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for different propagation modes using a single feed point
    • H01Q5/364Creating multiple current path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天线装置,其能够灵活地调整经多谐振化的各谐振频率。所述天线装置具备基板主体和在基板主体的表面形成的接地图案(GND)、第1单元(3)及第2单元(4),第1单元在基端侧设有馈电点(FP),并且连接有第1无源元件(P1a、P1b)及天线元件(AT)而延伸,第2单元的基端连接于接地图案并沿第1单元延伸,第1单元具有:第1延伸部(E1),沿接地图案,从基端延伸至第1无源元件;第2延伸部(E2),从第1无源元件沿第1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中途配设天线元件(AT);第3延伸部(E3),从第2延伸部的前端延伸;及第4延伸部(E4),从第3延伸部的前端,沿第2延伸部延伸,前端连接于第1延伸部。

Description

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实现多谐振化的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通信设备中,为了使天线的谐振频率实现多谐振化,而提出一种具备辐射电极和电介质块的天线和使用开关、控制电压源的天线装置。
例如,作为基于电介质块的现有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复合天线,该复合天线将辐射电极形成为树脂成型体,进而通过用粘结剂对电介质块进行一体化而获得高效率。
并且,作为使用开关、控制电压源的现有技术,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一种天线装置,其具备:第1辐射电极;第2辐射电极;及开关,介设于第1辐射电极的中途部与第2辐射电极的基端部之间,用于使第2辐射电极与第1辐射电极电连接或电切断。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0-810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10-166287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仍残留有以下课题。
即,根据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介质块的技术中,使用激励辐射电极的电介质块,每台设备中需要电介质块、辐射电极图案等的设计,根据该设计条件存在天线性能变差或不稳定要素增加的不良现象。并且,由于辐射电极形成于树脂成型体的表面,因此需要在树脂成型体上设计辐射电极图案,根据所安装的通信设备和其用途而需要天线设计及模具设计,导致成本大幅增加。另外,电介质块和树脂成型体通过粘结剂而成为一体化,因此存在除了粘结剂的Q值以外,还根据粘结条件(粘结剂的厚度、粘结面积等),天线性能变差或不稳定要素增加的不良现象。
并且,在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使用开关、控制电压源的天线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利用开关来切换谐振频率,因此需要控制电压源的结构或电抗电路等,存在每台设备的天线结构变复杂,无设计的自由度,不易调整天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线装置,其可灵活地调整经多谐振化的各谐振频率,并根据用途和每台设备能够廉价且容易地确保天线性能,并且可实现小型化和薄型化。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了以下结构。即,第1发明所涉及的天线装置的特征为,具备绝缘性基板主体和在该基板主体的表面分别以金属箔形成图案的接地图案、第1单元、第2单元及第3单元,所述第1单元在接近所述接地图案的基端侧设有馈电点,并且中途依次连接有第1无源元件及电介质天线的天线元件,在沿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第2单元的基端连接于所述接地图案,并且中途连接有第2无源元件,在所述接地图案与所述第1单元之间沿所述第1单元延伸,所述第1单元具有:第1延伸部,沿所述接地图案,从基端延伸至所述第1无源元件;第2延伸部,从所述第1无源元件沿所述第1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中途配设所述天线元件;第3延伸部,从该第2延伸部的前端朝所述第2单元一侧延伸;第4延伸部,从该第3延伸部的前端,在所述第2延伸部与所述第2单元之间,沿所述第2延伸部延伸,前端连接于所述第1延伸部;及第5延伸部,其连接所述第1延伸部的中途与所述接地图案,所述第3单元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1延伸部的前端侧,并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2单元的中途,所述第1延伸部、所述第5延伸部、所述接地图案、所述第2单元及所述第3单元呈环状连接,从而在内侧形成开口部。
该天线装置中,第1单元具有:第2延伸部,从所述第1无源元件沿第1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中途配设所述天线元件;第3延伸部,从该第2延伸部的前端,朝第2单元一侧延伸;及第4延伸部,从该第3延伸部的前端,在第2延伸部与第2单元之间沿第2延伸部延伸,前端连接于第1延伸部,因此通过呈环状连接的第1~第4延伸部,在第1单元的开放端部分能够构成在内外可有效地产生寄生电容的负载图案。即,由于该负载图案成为天线单元的开放端部分,因此与高阻抗天线元件成为开放端的情况相比,抑制周围的人体和周边部件的影响,从而能够防止天线性能变差。
具体而言,能够产生第4延伸部与第2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第4延伸部与接地图案之间的寄生电容、负载图案内部(第2延伸部与第4延伸部之间)的寄生电容、天线元件与接地图案之间的寄生电容,至少在以第1单元为主而获得的谐振频率与以第2单元为主而获得的谐振频率的各谐振频率中能够获得高调整自由度,并且能够兼顾天线性能和减少人体和周边部件的影响。
从而,通过有效地利用基于上述负载图案的内外复合寄生电容,能够实现多谐振化,并且能够减小人体和周边部件的影响,所述负载图案具有作为对于所希望的谐振频率不会自谐振的加载元件的天线元件。
并且,通过选择天线元件及无源元件,可灵活地调整各谐振频率,能够获得可实现与设计条件相应的多谐振化的天线装置。由此,从天线结构上来看能够灵活地调整各谐振频率,因此可切换谐振频率,并根据用途和设备可变更基于无源元件等的调整部位。
并且,可在基板主体的平面内进行设计,与以往的使用电介质块和树脂成型体等的情况相比可实现薄型化,并且通过选择作为电介质天线的天线元件,可实现小型化以及高性能化。并且,无需因模具、设计变更等导致的成本,可实现低成本化。
第1发明所涉及的天线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3单元,该第3单元在所述基板主体的表面以金属箔形成图案,所述第1单元具有连接所述第1延伸部的中途与所述接地图案的第5延伸部,所述第3单元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1延伸部的前端侧,并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2单元的中途,所述第1延伸部、所述第5延伸部、所述接地图案、所述第2单元及所述第3单元呈环状连接,从而在内侧形成开口部。
即,该天线装置中,由于第1延伸部、第5延伸部、接地图案、第2单元及第3单元呈环状连接,从而在内侧形成开口部,因此能够在开口部内产生寄生电容,并且根据其他谐振频率可进一步实现多谐振化,并且能够减少人体和周边部件的影响。并且,通过生成于开口部内的寄生电容,即使对于基于第1单元和第2单元的两个谐振频率也能够减少人体和周边部件的影响。
第2发明所涉及的天线装置的特征为,在第1发明中,具备第4单元,该第4单元在所述基板主体的表面以金属箔形成图案,该第4单元连接于所述第1单元的基端侧,并且在所述接地图案的相反侧,沿所述第1延伸部延伸。
即,该天线装置中,第4单元连接于第1单元的基端侧,并且在接地图案的相反侧沿第1延伸部延伸,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第4单元与第1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从而可进一步实现基于不同谐振频率的多谐振化。
第3发明所涉及的天线装置的特征为,在第1发明至第2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中,所述第2延伸部及所述第4延伸部比所述第3延伸部长。
即,在该天线装置中,由于第2延伸部及第4延伸部比第3延伸部长,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获得在负载图案的内外所生成的复合寄生电容,并且能够减少人体和周边部件的影响。
第4发明所涉及的天线装置的特征为,在第1发明至第3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中,所述基板主体具备主基板,该主基板中电连接于所述接地图案的主接地部在表面以金属箔形成有图案。
即,该天线装置中具备主基板,该主基板中电连接于接地图案的主接地部在表面以金属箔形成有图案,因此在主基板的主接地部一侧能够设置高频电路等,并且能够实现基板主体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将基板主体设置于主基板的上方等,从而设备的框体内的设置自由度提高。另外,为了灵活地应对所安装框体的配置条件,除主基板之外,也可以在基板主体上采用柔性基板等。并且,也可以将由高介电常数材料或橡胶材料构成的间隔件***到基板主体与主基板之间,能够获得导体图案(各单元)的小型化效果和冲击吸收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获得以下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通过呈环状连接的第1~第4延伸部,能够在第1单元的开放端部分构成可在内外有效地产生寄生电容的负载图案,并能够以高天线性能实现多谐振化,并且能够减少人体和周边部件的影响。
并且,通过选择天线元件及第1无源元件、第2无源元件,可灵活地调整各谐振频率,可实现与设计条件相应的多谐振化,并能够实现小型化及高性能化。
从而,本发明的天线装置能够容易实现与多种用途和设备对应的多谐振化,并且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天线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表示各单元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在天线装置中生成的寄生电容的配线图。
图3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天线元件的立体图(a)、俯视图(b)、前视图(c)及仰视图(d)。
图4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天线装置的简要剖面图。
图5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在自由空间状态和人体佩戴状态中4谐振化时的VSWR特性(电压驻波比)的曲线图。
图6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天线装置的辐射方向图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天线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天线装置1具备:绝缘性基板主体2;及在该基板主体2的表面分别以铜箔等金属箔形成图案的接地图案GND、第1单元3、第2单元4、第3单元5及第4单元6。
并且,该天线装置1具备主基板2B,该主基板通过连接配线11而电连接于接地图案GND,并且主接地部G2在表面以铜箔等金属箔形成图案。
如图4所示,上述基板主体2设置于主基板2B的上方,在基板主体2与主基板2B之间***有由ABS等一般树脂形成的绝缘性间隔件S。另外,主接地部G2也设置于基板主体2的正下方。
上述第1单元3在接近接地图案GND的基端侧设有馈电点FP,并且中途依次连接有两个第1无源元件P1a、P1b及电介质天线的天线元件AT,在沿接地图案GND的方向上延伸。在此,沿接地图案GND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接地图案GND的延伸方向、且为沿所对置接地图案GND的端边的方向。另外,在天线装置一体形成于主基板上的情况下,且接地图案GND与以比天线占有区域更广的面积形成的主接地部G2共用的情况下,沿接地图案GND的方向为沿成为所对置接地图案GND的主接地部G2的端边的方向。
上述第2单元4的基端连接于接地图案GND的前端侧,并且中途连接有两个第2无源元件P2a、P2b,在接地图案GND与第1单元3之间沿第1单元3延伸。
上述第1单元3具有:第1延伸部E1,沿接地图案GND,从基端延伸至第1无源元件P1a;第2延伸部E2,从第1无源元件P1a沿第1延伸部E1的延伸方向延伸,中途配设第1无源元件P1b及天线元件AT;第3延伸部E3,从该第2延伸部E2的前端朝第2单元4的一侧延伸;第4延伸部E4,从该第3延伸部E3的前端,在第2延伸部E2与第2单元4之间沿第2延伸部E2延伸,前端连接于第1延伸部E1。即,通过呈环状连接的第1延伸部E1~第4延伸部E4,可在内外有效地产生寄生电容的负载图案在第1单元3的开放端部分构成。
另外,第3延伸部E3朝与第2延伸部E2及第4延伸部E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第2延伸部E2及第4延伸部E4设定为比第3延伸部E3长。
并且,上述第1单元3具有第5延伸部E5,该第5延伸部连接第1延伸部E1的中途与接地图案GND。该第5延伸部E5从第1延伸部E1的中途朝接地图案GND延伸,并经由第3无源元件P3连接于接地图案GND的中途。
并且,上述第3单元5的一端连接于第1延伸部E1的前端侧,并且另一端连接于第2单元4的中途。即,第3单元5的另一端连接于第2无源元件P2a与第2无源元件P2b之间。另外,也可以将无源元件连接于第3单元5的部分。
从而,第1延伸部E1、第5延伸部E5、接地图案GND、第2单元4及第3单元5呈环状连接,从而在内侧形成开口部K。
上述第4单元6经由第4无源元件P4连接于第1单元3的基端侧,并且在接地图案GND的相反侧沿第1延伸部E1延伸。
上述第1延伸部E1的前端侧被设为宽度比基端侧形成得更广的宽幅部E1a,与该宽幅部E1a对置配设有第4单元6的前端。另外,在该宽幅部E1a连接有第4延伸部E4的前端,并且连接有第3单元5。
上述基板主体2及主基板2B为一般的印刷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由玻璃环氧树脂等构成的印刷基板。
上述馈电点FP与设置于主基板2B的主接地部G2的高频电路(省略图示)相连。
上述天线元件AT为对所希望的谐振频率不会自谐振的加载元件,例如如图3所示为在陶瓷等电介质21的表面形成有Ag等导体图案22的片状天线。该天线元件AT根据谐振频率等的设定,也可以选择其长度、宽度、导体图案22等互不相同的元件,并且也可以选择相同的元件。
上述第1单元3、第2单元4及第4单元6彼此隔开间隔而延伸,以便能够产生彼此之间的寄生电容和与接地图案GND之间的寄生电容。
即,如图2所示,可以产生:第4延伸部E4与第2单元4之间的寄生电容Ca;第4延伸部E4与接地图案GND之间的寄生电容Cb;负载图案内部(第2延伸部E2与第4延伸部E4之间)的寄生电容Cc;天线元件AT与接地图案GND及主接地部G2之间的寄生电容Cd;第4单元6与第1单元3(宽幅部E1a)之间的寄生电容Ce;第4单元6与第1延伸部E1之间的寄生电容Cf;开口部K内的寄生电容Cg;第4单元6与接地图案GND及主接地部G2之间的寄生电容Ch;第1延伸部E1与接地图案GND之间的寄生电容Ci;及第2单元4与接地图案GND之间的寄生电容Cj。
上述第1无源元件P1a、P1b,第2无源元件P2a、P2b~第4无源元件P4,例如采用跳线、电感器、电容器或电阻。
接着,参考图1及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中的各谐振频率。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以第1谐振频率f1、第2谐振频率f2、第3谐振频率f3、第4谐振频率f4这4个频率被多谐振化。
上述第1谐振频率f1在4个谐振频率中为低频带,由第1单元3(成为第1延伸部E1及负载图案的第1延伸部E1~第4延伸部E4)和寄生电容来决定。并且,上述第2谐振频率f2在4个谐振频率中为中间频带,由第2单元4和第1无源元件P1a、P1b、第1延伸部E1、寄生电容来决定。并且,上述第3谐振频率f3在4个谐振频率中为不同于第2谐振频率f2的中间频带,由开口部K和第2无源元件P2a、P2b、接地图案GND及寄生电容来决定。另外,上述第4谐振频率f4在4个谐振频率中为高频带,由第2单元4、第2无源元件P2a、P2b、第1延伸部E1及寄生电容来决定。
并且,对于各谐振频率,使用第3无源元件P3来控制流向接地图案GND侧的高频电流的流动,由此进行最终的阻抗调整。
以下,针对这些谐振频率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关于第1谐振频率f1”
上述第1谐振频率f1的频率,可通过负载图案(第2延伸部E2~第4延伸部E4、天线元件AT、第1无源元件P1a、P1b)、包括宽幅部E1a的第1延伸部E1及寄生电容Ca、Cb、Cc、Cd、Ce、Cf、Cg进行设定和调整。
并且,第1谐振频率f1的阻抗调整,可通过设定寄生电容Ca、Cb、Cc、Cd、Ce、Cf、Cg各寄生电容而进行。
另外,最终频率调整,可通过选择第1无源元件P1a、P1b而灵活地进行。
并且,最终阻抗调整,可通过选择第3无源元件P3而灵活地进行。
由此,通过“天线元件AT”、“各单元长度”、“无源元件”,可灵活地调整谐振频率及阻抗。即,第1谐振频率f1主要由图1中的虚线Al的部分来调整。
“关于第2谐振频率f2”
上述第2谐振频率f2的频率,能够通过第4单元6、第1延伸部E1、寄生电容Ce、Cf、Ch而进行设定和调整。
并且,第2谐振频率f2的阻抗调整,能够通过寄生电容Ce、Cf、Ch各寄生电容的设定而进行。
另外,最终的频率调整,能够通过选择第4无源元件P4而灵活地进行。
并且,最终的阻抗调整,能够通过选择第3无源元件P3灵活地进行。
由此,能够通过“第4单元”、“各单元长度”、“无源元件”和“各寄生电容”而灵活地调整谐振频率、阻抗。即,第2谐振频率f2主要由图1中的单点划线A2的部分来调整。
“关于第3谐振频率f3”
上述第3谐振频率f3的频率,能够通过第1延伸部E1、寄生电容Cf、Cg、Ci进行设定和调整。
并且,第3谐振频率f3的阻抗调整,能够通过寄生电容Cf、Cg、Ci的各寄生电容的设定来进行。
另外,最终的频率调整,能够通过选择第2无源元件P2a而灵活地进行。
并且,最终的阻抗调整,能够通过选择第3无源元件P3而灵活地进行。
这样能够通过“各单元长度”、“无源元件”和“各寄生电容”而灵活地调整谐振频率、阻抗。即,第3谐振频率f3主要由图1中的双点划线A3的部分来调整。
“关于第4谐振频率f4”
上述第4谐振频率f4的频率,能够通过第2单元4、第1延伸部E1、寄生电容Ca、Cb、Cf、Cg、Cj进行设定和调整。
第4谐振频率f4的阻抗调整,能够通过寄生电容Ca、Cb、Cf、Cg、Cj的各寄生电容的设定来进行。
另外,最终的频率调整,能够通过选择第2无源元件P2a、P2b而灵活地进行。
并且,最终的阻抗调整,能够通过选择第3无源元件P3而灵活地进行。
由此,能够通过“第2单元4”、“各单元长度”、“无源元件”和“各寄生电容”而灵活地调整谐振频率、阻抗。即,第4谐振频率f4主要由图1中的虚线A4的部分来调整。
其次,对负载图案部分进行说明。
上述负载图案以如下形式进行设计,即设置于第1延伸部E1的前端侧,通过第1延伸部E1~第4延伸部E4呈环状构成,并且在第1单元3的开放端部分负载复合电容。
理想的第4延伸部E4的形式为,在与第2单元4之间以能够产生寄生电容Ca的方式进行配置,对基于第2单元4的第4谐振频率f4也负载复合电容。
并且,为了兼顾天线性能和降低人体和周边部件的影响,上述负载图案部分的面积越大越好。另外,若为相同面积,则理想的第2延伸部E2及第4延伸部E4的长度为设定成比第3延伸部E3的长度长。
接下来,针对开口部K进行说明。
开口部K构成为被第1延伸部E1、第5延伸部E5、第3无源元件P3、接地图案GND、第2单元4、第2无源元件P2a及第3单元5所包围。通过在该开口部K内生成的寄生电容Cg,能够减少人体和周边部件的影响。并且,该开口部K对基于负载图案部分的第1谐振频率f1及基于第2单元4的第4谐振频率f4,通过相同的寄生电容的效果也能够减少人体和周边部件的影响。
另外,为了天线性能的高性能化,理想的是开口部K的开口面积大,关于第3无源元件P3,理想的是对所希望的谐振频率为高阻抗。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第1单元3具有:第2延伸部E2,从第1无源元件P1a沿第1延伸部E1的延伸方向延伸,中途配设天线元件AT;第3延伸部E3,从该第2延伸部E2的前端朝第2单元4的一侧延伸;及第4延伸部E4,从该第3延伸部E3的前端,在第2延伸部E2与第2单元4之间沿第2延伸部E2延伸,前端连接于第1延伸部E1,因此通过呈环状连接的第1延伸部E1~第4延伸部E4,在第1单元3的开放端部分能够构成在内外可有效地产生寄生电容的负载图案。
即,该负载图案成为天线单元(第1单元3)的开放端部分,因此与高阻抗的天线元件AT成为开放端的情况相比,通过抑制周围的人体和周边部件的影响而能够防止天线性能变差。
这样,通过有效地利用基于上述负载图案的内外复合寄生电容,能够实现多谐振化,并能够减少人体和周边部件的影响,所述负载图案具有作为对于所希望的谐振频率不会自谐振的加载元件的天线元件AT。
并且,通过选择天线元件AT及无源元件而可灵活地调整各谐振频率,并且能够获得与设定条件相应的多谐振化的天线装置。由此,从天线结构上来看,能够灵活地调整各谐振频率,并且能够切换谐振频率,根据用途和设备而能够变更基于无源元件等的调整部位。
并且,可在基板主体2的平面内进行设计,与以往的使用电介质块和树脂成型体的情况相比可实现薄型化,并且,通过选择作为电介质天线的天线元件可实现小型化及高性能化。并且无需模具、设计变更等的成本,可实现低成本。
并且,第1延伸部E1、第5延伸部E5、接地图案GND、第2单元4及第3单元5呈环状连接,从而在内侧形成开口部K,因此在开口部K内能够形成寄生电容Cg,并能够进一步实现根据其他谐振频率f3的多谐振化,并且能够减少人体和周边部件的影响。通过在开口部K内所生成的寄生电容Cg,即使针对第1谐振频率f1、第4谐振频率f4也能够减少人体和周边部件的影响。
另外,由于第4单元6连接于第1单元3的基端侧,并且在接地图案GND的相反侧沿第1延伸部E1延伸,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第4单元6与第1单元3之间的寄生电容,从而基于与第1谐振频率f1及第4谐振频率f4不同的谐振频率f2能够进一步实现多谐振化。
并且,由于第2延伸部E2及第4延伸部E4比第3延伸部E3长,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获得在负载图案的内外生成的复合寄生电容,并能够减少人体和周边部件的影响。
并且,由于具备电连接于接地图案GND的主接地部G2在表面以金属箔形成图案的主基板2B,因此在主基板2B的主接地部G2一侧能够设置高频电路,并且能够实现基板主体2的小型化。并且,也能够将基板主体2设置于主基板2B的上方等,因此设备的框体内的设置自由度提高。另外,为了灵活地应对所安装框体的配置条件,除了主基板2B之外,在基板主体2上还可以采用柔性基板等。并且,也可以将由高介电常数材料或橡胶材料构成的间隔件***到基板主体2与主基板2B之间,能够获得导体图案(各单元)的小型化效果和冲击吸收效果。
实施例
接下来,关于实际制作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实施例,将参考图5及图6来说明测定VSWR特性(电压驻波比)的结果和关于各谐振频率下的辐射方向图的测定结果。
首先,关于周围无人体和周边部件的自由空间状态的情况,和通过紧密接触于放入与人体相同盐分浓度的生理盐水的宝特瓶而假想为人体佩戴状态的情况,将测定VSWR特性(电压驻波比)的结果在图5中表示。
另外,在图5的测定中,作为第1无源元件P1a使用L=1.5nH的电感器,作为第1无源元件P1b使用了L=20nH的电感器。并且,作为第2无源元件P2a使用跳线,作为第2无源元件P2b使用了L=10nH的电感器。另外,作为第3无源元件P3使用C=2pF的电容器,作为第4无源元件P4使用了L=5.6nH的电感器。
如从该测定结果可知,在自由空间状态下获得的第1~第4谐振频率f1~f4,即使在人体佩戴状态的情况下,谐振频率的变化也小,且变动得到抑制。
作为代表例,将900MHz频带的第1谐振频率f1和1800MHz频带的第2谐振频率f2的情况如下表示。
·第1谐振频率f1
<自由空间状态>
谐振频率:859.3MHz(VSWR=2.50)
<人体佩戴状态>
谐振频率:800.5MHz(VSWR=1.02)
·第2谐振频率f2
<自由空间状态>
谐振频率:1829.9MHz(VSWR=1.08)
<人体佩戴状态>
谐振频率:1710.5MHz(VSWR=1.07)
接下来,关于上述实施例的天线装置,将对于第1谐振频率f1及第2谐振频率f2下的辐射方向图的测定结果在图6中表示。
另外,将天线元件AT的延伸方向(第2延伸部E2的延伸方向)设为Y方向,将从第2延伸部E2朝向第4延伸部E4的第3延伸部E3的延伸方向设为X方向,将相对于基板主体2的表面垂直的方向设为Z方向。对此时的相对于YZ面及ZX面的垂直极化波、水平极化波及功率增益进行了测定。并且该辐射方向图的测定是在上述自由空间状态下进行的。
另外,YZ面上的第1谐振频率f1的平均功率增益为-3.0dBi,第2谐振频率f2的平均功率增益为-7.6dBi。并且,ZX面上的第1谐振频率f1的平均功率增益为-4.5dBi,第2谐振频率f2的平均功率增益为-2.2dBi。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与基板主体分开设置主基板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将所有的单元和接地图案设置在1个主基板上的天线装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在第1单元设置有天线元件,但也可以在第2单元和第4单元设置天线元件以进行各单元的缩短化,并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符号说明
1-天线装置,2-基板主体,2B-主基板,3-第1单元,4-第2单元,5-第3单元,6-第4单元,AT-天线元件,E1-第1延伸部,E1a-宽幅部,E2-第2延伸部,E3-第3延伸部,E4-第4延伸部,E5-第5延伸部,GND-接地图案,G2-主接地部,K-开口部,P1a、P1b-第1无源元件,P2a、P2b-第2无源元件,P3-第3无源元件,P4-第4无源元件,FP-馈电点。

Claims (4)

1.一种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绝缘性基板主体;及
在该基板主体的表面分别以金属箔形成图案的接地图案、第1单元、第2单元及第3单元,
所述第1单元在接近所述接地图案的基端侧设有馈电点,并且中途依次连接有第1无源元件及电介质天线的天线元件,在沿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2单元的基端连接于所述接地图案,并且中途连接有第2无源元件,在所述接地图案与所述第1单元之间沿所述第1单元延伸,
所述第1单元具有:第1延伸部,沿所述接地图案,从基端延伸至所述第1无源元件;
第2延伸部,从所述第1无源元件沿所述第1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中途配设所述天线元件;
第3延伸部,从该第2延伸部的前端,朝所述第2单元一侧延伸;
第4延伸部,从该第3延伸部的前端,在所述第2延伸部与所述第2单元之间,沿所述第2延伸部延伸,前端连接于所述第1延伸部;及
第5延伸部,其连接所述第1延伸部的中途与所述接地图案,
所述第3单元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1延伸部的前端侧,并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2单元的中途,
所述第1延伸部、所述第5延伸部、所述接地图案、所述第2单元及所述第3单元呈环状连接,从而在内侧形成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4单元,其在所述基板主体的表面以金属箔形成图案,
该第4单元连接于所述第1单元的基端侧,并且在所述接地图案相对于所述第1延伸部的另一侧沿所述第1延伸部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延伸部及所述第4延伸部比所述第3延伸部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基板,电连接于所述接地图案的主接地部在表面以金属箔形成图案。
CN201380013572.7A 2012-04-20 2013-04-17 天线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054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6220 2012-04-20
JP2012096220A JP5880248B2 (ja) 2012-04-20 2012-04-20 アンテナ装置
PCT/JP2013/002604 WO2013157260A1 (ja) 2012-04-20 2013-04-17 アンテ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5490A CN104205490A (zh) 2014-12-10
CN104205490B true CN104205490B (zh) 2016-08-31

Family

ID=49383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357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05490B (zh) 2012-04-20 2013-04-17 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5880248B2 (zh)
KR (1) KR101961981B1 (zh)
CN (1) CN104205490B (zh)
HK (1) HK1204509A1 (zh)
TW (1) TWI569509B (zh)
WO (1) WO20131572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19572B2 (ja) * 2014-06-20 2018-05-09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TWI734371B (zh) * 2020-02-07 2021-07-21 啓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線結構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6720A (zh) * 2003-12-25 2007-03-07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以及通信机器
EP2040329A2 (en) * 2007-09-21 2009-03-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ntenn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11055003A1 (en) * 2009-11-03 2011-05-12 Pulse Finland Oy Adjustable antenna
WO2012049847A1 (ja) * 2010-10-15 2012-04-19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用基板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96341A (ja) * 2002-08-30 2004-03-25 Fujitsu Ltd 共振周波数が可変な逆f型アンテナを含むアンテナ装置
JP2005079959A (ja) * 2003-09-01 2005-03-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JP4868128B2 (ja) * 2006-04-10 2012-02-0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無線通信機器
JP2010081000A (ja) 2008-09-24 2010-04-08 Murata Mfg Co Ltd 複合アンテナ
JP5131481B2 (ja) 2009-01-15 2013-01-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6720A (zh) * 2003-12-25 2007-03-07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以及通信机器
EP2040329A2 (en) * 2007-09-21 2009-03-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ntenn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11055003A1 (en) * 2009-11-03 2011-05-12 Pulse Finland Oy Adjustable antenna
WO2012049847A1 (ja) * 2010-10-15 2012-04-19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用基板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204509A1 (zh) 2015-11-20
KR101961981B1 (ko) 2019-03-25
JP2013225735A (ja) 2013-10-31
JP5880248B2 (ja) 2016-03-08
CN104205490A (zh) 2014-12-10
WO2013157260A1 (ja) 2013-10-24
TW201403942A (zh) 2014-01-16
TWI569509B (zh) 2017-02-01
KR20140146124A (ko) 2014-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90721B2 (en) Antenna device
CN1825697B (zh) 天线模块及使用该天线模块的电子装置
KR101919840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광대역 가변 안테나 장치
TW201203694A (en) Ground radiation antenna
US9142888B2 (en) Antenna-device substrate and antenna device
KR20110122849A (ko) 안테나 장치, 인쇄 회로 보드, 휴대용 전자 장치 및 변환 키트
JP5093230B2 (ja) アンテナおよび無線通信機
JPWO2011086723A1 (ja) アンテナ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CN103299483B (zh) 天线装置用基板及天线装置
WO2009031700A1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3912182B2 (ja) アンテナ構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通信機
CN104205490B (zh) 天线装置
US20130021211A1 (en) Antenna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TWI536666B (zh) 天線
CN104854756B (zh) 天线装置
JP5958820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2013239882A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2013074583A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14628888A (zh) 无线模块
JP6004257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05164856B (zh) 天线装置用基板及天线装置
JP2014064160A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2014236496A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2013255198A (ja) アンテ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0450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20450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