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1622A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1622A
CN104071622A CN201410108224.4A CN201410108224A CN104071622A CN 104071622 A CN104071622 A CN 104071622A CN 201410108224 A CN201410108224 A CN 201410108224A CN 104071622 A CN104071622 A CN 1040716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cell cube
medium
conveying roller
driven v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0822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1622B (zh
Inventor
中幡彰伸
大桥一顺
青木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716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16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16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16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03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for the sheet feeding 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8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one or more rollers or balls and stationary pressing, supporting or guid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5/00Recirculating articles, i.e. feeding each article to, and delivering it from, the same machine work-station more than o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10Modular constructions, e.g. using preformed elements or prof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4Housings
    • B65H2402/441Housings movable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to area inside the housing, e.g. pivoting or sli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5Roller assembly, particular roller arrangement
    • B65H2404/153Arrangements of rollers facing a transport surface
    • B65H2404/1531Arrangements of rollers facing a transport surface the transport surface being a cylind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 B65H2404/61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 B65H2404/611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and shaped for curvilinear transport pa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12Single-function printing machines, typically table-top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能够更容易进行卡纸处理作业,并且能够避免为了提高卡纸处理作业性而使结构复杂化。记录装置具备装置主体和单元体,该单元体形成介质输送路径并构成为相对于装置主体能装卸,单元体具备输送介质的输送辊和与装置主体侧的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递部连接并将驱动传递部的驱动力向输送辊传递的被驱动传递部,单元体在安装于上述装置主体的状态下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其中,第一位置是被驱动传递部与驱动传递部连接的位置,第二位置是被驱动传递部从驱动传递部分离的位置,单元体具备从动辊,通过将由输送辊以及从动辊夹持且一部分在单元体的外侧露出的介质拔出而使保持于第一位置的单元体向第二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传真机、打印机等为代表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传真机、打印机等为代表的记录装置中,由于产生作为介质的一个例子的记录用纸在输送路径上堵塞的现象(称为卡纸、卡住等),所以为易于进行产生上述卡纸时的纸张除去作业,提出如下图像形成装置,其构成为如专利文献1中示出的那样,即、若打开后盖、则与该后盖连动而解除纸张的夹持。
另外,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记录装置构成为:形成使记录用纸反转的反转路径的反转辊设置于相对于记录装置主体可装卸的弯曲反转单元,通过取下该弯曲反转单元能够露出装置内部的纸张输送路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792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40813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那样的结构中,如欲解除多个位置的纸张夹持状态,则使结构复杂化。因此,恐怕会产生如下问题:由于夹持解除位置被限定而使卡纸处理时的作业性降低。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记录装置中,存在为进行卡纸处理作业需要取下弯曲反转单元而使作业性降低的问题。另外,若在纸张的一部分被弯曲反转单元侧的辊夹持且另一部分被装置主体侧的辊夹持的状态下,若要拔出弯曲反转单元,则恐怕会切断纸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易于进行卡纸处理作业且能够避免为提高卡纸处理作业性而使结构复杂化的记录装置。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记录装置具备:装置主体,其具备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头;单元体,其形成输送介质的介质输送路径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装卸,上述单元体具备:输送辊,其输送介质;从动辊,在上述从动辊与上述输送辊之间夹持介质;以及被驱动传递部,其与上述装置主体侧的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递部连接,并向上述输送辊传递上述驱动传递部的驱动力,上述单元体在安装于上述装置主体的状态下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其中,第一位置是上述被驱动传递部与上述驱动传递部连接的位置,第二位置是上述被驱动传递部从上述驱动传递部分离、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位置上述单元体处于拔出侧的位置,通过将被上述输送辊与上述从动辊夹持且一部分在上述单元体的外侧露出的介质拔出,而使保持于上述第一位置的上述单元体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
根据本方式,由于具有输送介质的输送辊的单元体在安装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其中,第一位置是上述被驱动传递部与上述驱动传递部连接的位置,第二位置是上述被驱动传递部从上述驱动传递部分离、上述单元体相对于上述第一位置处于拔出侧的位置,所以在上述第二位置成为无法对单元体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即,由于设置于单元体的输送辊变为可自由旋转的状态,所以能够容易地拔出与输送辊接触的介质,从而能够以较好的作业性进行卡纸处理作业。
此外,即便在介质的夹持位置存在有多处的情况,通过解除上述驱动传递部与上述被驱动传递部的一个位置的连接,便成为在单元体整体无法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即、辊在多处介质夹持位置可自由旋转,从而在具有多处介质夹持位置的结构中,能够避免构造的复杂化,并能够容易地除去介质。
而且,通过拔出在上述输送辊与上述从动辊之间夹持且在上述单元体的外侧露出的介质,使保持于上述第一位置的上述单元体移动至上述第二位置,所以用户不需要将上述单元体本身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从而作业性变容易。
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克服上述介质的拔出操作而将上述单元体保持于上述第二位置的保持构件。
根据本方式,由于具备克服上述介质的拔出操作而将上述单元体保持于上述第二位置的保持构件,所以能够防止上述单元体在卡纸处理作业中意外地返回上述第一位置。
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当在上述单元体保持于上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将被上述输送辊与上述从动辊夹持的介质拔出时,上述单元体维持保持于上述第二位置的状态,并且介质从上述输送辊与上述从动辊之间被拔出。
根据本方式,由于成为在上述第二位置的上述单元体的保持力比从上述单元体拔出介质时的拔出力大的状态,所以能够避免在从上述单元体拔出介质时,连带地将上述单元体也从上述装置主体拔出的问题。
在第二或第三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具有上述保持构件设置于上述装置主体以及上述单元体的一方侧的突起和设置于上述装置主体以及上述单元体的另一方侧且与上述突起卡合的倾斜面,通过对上述单元体施加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拔出力,使上述突起越过上述倾斜面而解除上述单元体在上述第二位置的保持状态。
根据本方式,若对上述单元体施加规定以上的拔出力,则能够拔出上述单元体,所以与使处于上述第二位置的上述单元体处于完全锁定的状态的结构相比,拔出上述单元体时的作业性变容易。
在第二~第四方式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单元体具备可开闭的盖,该盖具备上述从动辊,通过打开上述盖来使上述从动辊从上述输送辊分离。
根据本方式,上述单元体具备可开闭的盖,该盖具备上述从动辊,通过打开上述盖来使上述从动辊从上述输送辊分离,所以能够通过打开上述盖来容易地除去卡在上述单元体的内部的介质例如小尺寸介质。
在第一~第五方式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单元体安装于通过打开设置于上述装置主体的可开闭的开闭体而露出的安装部。
根据本方式,上述单元体安装于通过打开设置于上述装置主体的可开闭的开闭体而露出的安装部,所以能够防止上述单元体意外脱落。此外,上述单元体没有将构成上述装置主体的外观的部件作为其构成要素,即、上述开闭体与上述单元体构成为分体,所以能够使上述单元体轻型化,从而能够以较好的作业性装卸上述单元体。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其具备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头;以及单元体,其形成输送介质的介质输送路径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装卸,其中,上述单元体具有:输送辊,其安装于通过打开设置于上述装置主体的能开闭的开闭体而露出的安装部,并输送介质;以及被驱动传递部,其与上述装置主体侧的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递部连接,并向上述输送辊传递上述驱动传递部的驱动力,上述单元体在安装于上述装置主体的状态下,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其中,第一位置是上述被驱动传递部与上述驱动传递部连接的位置,第二位置是上述被驱动传递部从上述驱动传递部分离、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位置上述单元体处于拔出侧的位置,在上述开闭体关闭状态下,上述单元体通过上述开闭体而保持于上述第一位置,通过将处于关闭状态的上述开闭体打开而使上述单元体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位移。
根据本方式,在上述开闭体的关闭状态下,上述单元体被上述开闭体保持于上述第一位置,通过打开处于关闭状态的上述开闭体,上述单元体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位移,所以用户不需要将上述单元体本身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从而使作业性变容易。
在第七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通过打开上述开闭体使上述输送辊的至少一部分露出。根据本方式,通过打开上述开闭体使上述输送辊的至少一部分露出,所以能够进一步露出卡住的介质,从而使卡纸处理作业变得更加容易。
在第一~第八方式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输送辊是利用外周面来将从上述记录头的侧输送的介质反转的辊,上述单元体具备第二输送辊,该第二输送辊的外周面与被上述输送辊反转之前的介质输送路径和反转之后的介质输送路径面对,从而对介质施加输送力。
根据本方式,上述单元体形成为具备:上述输送辊(以下称为“反转辊”),其作为使介质反转的辊;和第二输送辊,该第二输送辊的外周面与被上述输送辊反转之前的介质输送路径和反转之后的介质输送路径面对并且对介质施加输送力,所以能够抑制上述反转辊的大径化,并能够利用上述第二输送辊来确保用于使介质反转的反转路径的长度。
另外,上述第二输送辊与被上述反转辊反转之前的介质输送路径和反转之后的介质输送路径双方面对,并对介质施加输送力,所以一个辊(上述第二输送辊)用于上述反转前的介质输送路径与上述反转后的介质输送路径双方,从而能够使辊配置数量减少,进而能够抑制成本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背面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纸张输送路径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表示从本发明的打印机的纸张输送路径取下输送单元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纸张输送路径的输送部周边的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的输送单元的立体图。
图7的(A)是表示打开输送单元的纸张输送路径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B)是从输送单元的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打开本发明的打印机的背面罩的状态的背面立体图。
图9的(A)是在打开本发明的打印机的背面罩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9的(B)是图9的(A)的背面罩的放大图。
图10的(A)是表示从打印机取下输送单元的状态的背面立体图,图10的(B)是表示设置于打印机的限位器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1的(A)是表示朝向本发明的输送单元的动力传递路径的说明图,图11的(B)是图11的(A)的输送单元的放大图。
图12的(A)是表示打开本发明的打印机的背面罩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12的(B)是表示切断输送单元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动力传递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13的(A)是表示图12的(B)中输送单元和打印机的限位器部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13的(B)是表示从打印机取下输送单元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14是安装有第二实施例的输送单元的打印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15是取下第二实施例的输送单元的状态的打印机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实施例中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只在最初的实施例中进行说明,在以后的实施例中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打印机的背面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纸张输送路径的侧面剖视图,图4是表示从本发明的打印机的纸张输送路径取下输送单元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纸张输送路径的输送部周边的放大图,图6是本发明的输送单元的立体图,图7的(A)是表示打开输送单元的纸张输送路径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的(B)是从输送单元的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打开本发明的打印机的背面罩的状态的背面立体图,图9(A)是在打开本发明的打印机的背面罩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9的(B)是图9的(A)的背面罩的放大图,图10的(A)是表示从打印机取下输送单元的状态的背面立体图,图10的(B)是表示设置于打印机的限位器部的放大立体图,图11的(A)是表示朝向本发明的输送单元的动力传递路径的说明图,图11的(B)是图11的(A)的输送单元的放大图。
图12的(A)是表示打开本发明的打印机的背面罩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12的(B)是表示切断输送单元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动力传递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13的(A)是表示图12的(B)中输送单元和打印机的限位器部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13的(B)是表示从打印机取下输送单元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14是安装有第二实施例的输送单元的打印机的侧面剖视图,图15是取下第二实施例的输送单元的状态的打印机的侧面剖视图。
此外,图3以及图4为图示配置于打印机10的纸张输送路径上的辊,几乎将全部的辊画在相同的平面上,但其深度方向(图3的纸面的正反方向)的位置并不是必须一致(也有一致的情况)。另外,对在各图中示出的X-Y-Z坐标系而言,X方向表示记录头的扫描方向,Y方向表示记录装置的深度方向,Z方向表示打印机的高度方向。此外,在各图中,将-Y方向设为装置前面侧,将+Y方向侧设为装置背面侧。
参照图1以及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打印机10。打印机10具备装置主体12和原稿读取装置14,该原稿读取装置14相对于该装置主体12可转动地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上部。装置主体12具备:操作面板部16,其用于用户在装置前面侧(图1-Y方向侧)操作打印机10;排出口18,其在装置前面侧开口;以及介质收纳部20,其配置于该排出口18的下方。
另外,装置主体12具备作为开闭体的背面罩22,该开闭体构成为在装置背面侧(图2+Y方向侧)相对于装置主体12可转动。此外,在图2中,背面罩22处于相对于装置主体12关闭的状态。另外,背面罩22具备介质支承托盘24,该介质支承托盘24相对于背面罩22可转动地连结于与后述的转动轴相反的一侧即自由端侧。
接下来,参照图3以及图5对作为打印机10的“介质”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打印机10在装置主体12具备介质收纳部20、输送部26、记录部28以及排出部30。
介质收纳部20具备位于Z轴方向上方侧的上层侧托盘32和位于该上层侧托盘32的下方的下层侧托盘34。上层侧托盘32以及下层侧托盘34构成为分别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从装置前方侧(图3的-Y方向)安装以及取下。
此外,在上层侧托盘32以及下层侧托盘34分别收纳有多个纸张P。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上层侧托盘32以及下层侧托盘34收纳有不同种类的纸张,但以下在不需要特别地区分的情况下称为“纸张P”。此外,纸张P是介质的一个例子。
在上层侧托盘32以及下层侧托盘34各自的上方设置有被未图示的驱动源驱动旋转的搓纸辊36、38。搓纸辊36、38分别设置于以摆动轴40、42为中心而摆动的摆动部件44、46。
在基于从操作面板部16输入的指令将收纳于上层侧托盘32的纸张P向输送路径下游侧输送时,搓纸辊36通过与收纳于上层侧托盘32的纸张P的最上面的纸张接触并旋转来将该最上面的纸张P从上层侧托盘32向输送路径下游侧送出。同样,在将收纳于下层侧托盘34的纸张P向输送路径下游侧输送时,搓纸辊38通过与收纳于下层侧托盘34的纸张P的最上面的纸张接触并旋转来将该最上面的纸张P从下层侧托盘34向输送路径下游侧送出。
另外,背面罩22在相对于装置主体12处于关闭状态时,其内表面构成纸张P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即,形成于背面罩22的内侧的输送路径部48将从上层侧托盘32以及下层侧托盘34送出的纸张P向输送部26引导。
输送部26具备作为“第一输送辊”的第一辊50、作为“第二输送辊”的第二辊52、作为“从动辊”的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第三输送从动辊58、第四输送从动辊60、第五输送从动辊62以及一对输送辊64。
在此,第一辊50、第二辊52、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构成相对于装置主体12可装卸的输送单元66(参照图3、图4以及图6)。稍后将对作为“单元体”的输送单元66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被后述的共同的驱动马达116驱动为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另外,稍后将对输送部26详细地进行说明。纸张P在输送部26沿输送路径经由与第一辊50抵接的第五输送从动辊62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与第二辊52抵接的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一输送从动辊54而被输送至输送辊64。在输送部26的输送辊64的输送路径下游侧设置有记录部28。
另外,在输送部26的输送辊64的输送路径下游侧设置有记录部28。记录部28具备:滑架68,其能够沿扫描方向(图3的X轴方向)移动;记录头70,其设置于滑架68的下部,并向纸张P喷出油墨;以及压板72,其设置为与记录头70对置并支承纸张P。
并且,在记录部28的输送路径下游侧设置有排出部30。在排出部30设置有一对排出辊74,并以从排出口18向装置前方侧(-Y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对从排出辊74排出的纸张P进行载置的排出堆积部76。对沿输送路径从输送部26向记录部28输送的纸张P而言,在其第一面执行记录。执行记录后,纸张P被排出辊74夹持,并向设置于装置前方侧的排出堆积部76排出。
另外,在打印机10对纸张P的两面进行记录的情况下,在利用记录部28对纸张P的第一面进行记录后,以通过输送辊64以及排出辊74的反向输送动作,将在上述第一面执行记录时成为纸张后端的一侧变为前端的方式将纸张P向位于Z轴方向的第二辊52的-Z方向侧、即位于后述的输送单元66的下方的反转路径78输送。反转路径78以沿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下方即沿图3的-Z方向的方式设置,从而设置为与从介质收纳部20开始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汇合。
因此,纸张P从反转路径78经由上述输送路径和位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上方的输送路径而再次被输送至记录部28,从而执行第二面的记录。而且,执行记录后,纸张P被排出辊74夹持,并向设置于装置前方侧的排出堆积部76排出。
第一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图3以及图5对输送部26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图5中的实线表示从介质收纳部20开始的介质输送路径,虚线表示纸张P的反转路径。第一辊50和第二辊52设置于在图3的Z轴方向一致的位置。因此,能够将Z轴方向的第一辊50和第二辊52的配置区域的尺寸抑制为最小限度。
另外,第一辊50和第二辊52在Y轴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即,在纸张P的输送路径,第一辊50位于输送路径上游侧,第二辊52位于输送路径下游侧。另外,将上述间隔设定为比与打印机10对应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方向的最小长度更小。
并且,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相对于后述的记录部28的记录头70而在装置前后方向(图3以及图5的Y轴方向)上位于记录头70的配置区域后方侧(+Y方向),且设置于在装置高度方向(Z轴方向)与记录头70的配置区域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记录头70的配置区域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配置区域在装置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叠加,而能够抑制装置高度方向(Z轴方向)的尺寸增加。
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辊50利用其外周面而使从记录头70侧输送来的纸张P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反转。并且,对第二辊52而言,其外周面面对被第一辊50反转前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即反转路径78和被第一辊反转后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即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上方的输送路径双方,并且对纸张P施加输送力。
另外,第一输送从动辊54在图3中比第二辊52的中心轴更靠上方且更靠装置前方侧即-Y方向侧,并与第二辊52抵接。即,第一输送从动辊54在与第二辊52之间夹持纸张P而从动旋转,从而输送纸张P。另外,第二输送从动辊56比第一输送从动辊54更靠输送路径上游侧,且在图3的Z轴方向位于第二辊52的+Z方向侧,并与该第二辊52抵接。即,第二输送从动辊56在与第二辊52之间夹持纸张P而从动旋转,从而向第一输送从动辊54输送纸张P。
因此,在纸张P被第二辊52沿输送路径输送时,由于纸张P能够被第一输送从动辊54以及第二输送从动辊5夹持而输送,所以能够很好地抑制输送时纸张P的斜移。
另外,第三输送从动辊58比第二输送从动辊56更靠输送路径上游侧,且在图3的Z轴方向位于第一辊50的+Z方向侧,并与该第一辊50抵接。即,第三输送从动辊58在与第一辊50之间夹持纸张P而从动旋转,从而向第二辊52输送纸张P。
另外,在比第二辊52与第一输送从动辊54的夹持位置更靠输送路径下游侧设置有一对输送辊64。即,纸张P沿输送路径依次夹持于第一辊50与第三输送从动辊58之间、第二辊52与第二输送从动辊56之间以及第二辊52与第一输送从动辊54之间,从而被输送至输送辊64。
因此,在纸张P沿输送路径被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输送时,纸张P一边依次被第三输送从动辊58、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一输送从动辊54夹持一边被输送,所以能够更好地抑制输送时纸张P的斜移。
此外,在输送路径中,从第二辊52与第一输送从动辊54的夹持位置至一对输送辊64的夹持位置的路径长度被设定为比与打印机10对应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方向的最小长度更小。
另外,为了使纸张P的输送方向的前端侧与后端侧在反转输送路径上不重叠,在图5示出的虚线状的反转路径中,将该路径长度设定为比与打印机10对应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方向的最大长度更长。
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辊50的大径化,并能够利用第二辊52来确保用于使纸张P反转的反转路径78的长度。另外,由于第二辊52能够对纸张P反转前的反转路径以及反转后的输送路径施加输送力,所以能够减少辊的配置数量,从而能够抑制成本提高。
另外,第四输送从动辊60在图3的Z轴方向位于第二辊52的-Z方向侧,并与该第二辊52抵接。而且,第五输送从动辊62比第三输送从动辊58更靠输送路径上游侧,且设置于背面罩22的输送路径部48并与第一辊50抵接,该背面罩22构成从介质收纳部20开始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即,第五输送从动辊62在与第一辊50之间夹持纸张P而从动旋转,从而向第三输送从动辊58输送纸张P。另外,第五输送从动辊62将后述,其在背面罩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处于打开状态时,成为从第一辊50分离的状态。
在此,再次对纸张P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从上层侧托盘32以及下层侧托盘34送出的纸张P被引导至背面罩22的输送路径部48,并夹持于第一辊50与第五输送从动辊62之间。而且,将纸张P沿第一辊50的外周面输送,并夹持于第一辊50与第三输送从动辊58之间。而且,纸张P被输送至输送路径下游侧。
即,从介质收纳部20(上层侧托盘32以及下层侧托盘34)输送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与由第一辊50形成的输送路径汇合。因此,第一辊50构成反转路径和非反转路径。由此能够实现省空间化和部件件数的减少。
另外,被介质支承托盘24支承的纸张P从介质支承托盘24经由送纸路径部80而从输送路径的第五输送从动辊62与第三输送从动辊58之间的区间导入上述输送路径,上述纸张P的前端夹持于第一辊50与第三输送从动辊58之间。而且,从介质支承托盘24输送的纸张P与从介质收纳部20输送来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汇合而输送至输送路径下游侧。
即,从介质支承托盘24供给的纸张P的供给路径与由第一辊50形成的输送路径汇合。因此,第一辊50也能够构成从介质支承托盘24开始的介质供给路径。由此能够实现省空间化和部件件数的减少。
另外,如图5所示,由于第二辊52位于第一辊50的下游,所以能够确保经由介质支承托盘24供给的纸张P的供给路径的长度(至记录部28的路径长度)。由此,在经由介质支承托盘24通过用户手动放入的方式供给纸张P的情况下,恐怕用户较大地超过推荐设置位置而将纸张P放入装置深处,此时,若纸张P的前端到达与记录头70对置的位置,则恐怕无法妥当地执行记录。然而,由于能够确保经由介质支承托盘24供给的纸张P的供给路径的长度,所以能够避免发生上述不良的情况。
接下来,将纸张P夹持于第二辊52与第二输送从动辊56之间。然后,纸张P被输送至输送路径下游侧,并被第二辊52与第一输送从动辊54夹持。然后,进一步将纸张P输送至一对输送辊64,并被该输送辊64夹持,且向输送路径下游侧的记录部28输送,从而对纸张P的第一面执行记录。执行记录后,纸张P被排出辊74夹持,从而向设置于装置前方侧的排出堆积部76排出。
另外,在打印机10对纸张P的两面进行记录的情况下,在利用记录部28对纸张P的第一面进行记录后,通过输送辊64以及排出辊74的反向输送动作而使上述第一面执行记录时成为纸张后端的一侧变为前端,从而使纸张P向位于Z轴方向的第二辊52的-Z方向侧的反转路径78输送。
在反转路径78内输送的纸张P被第二辊52与第四输送从动辊60夹持,从而被输送至第一辊50的-Z方向侧的外周面。而且,纸张P沿第一辊50的外周面而再次被夹持于第一辊50与第五输送从动辊62之间。由此,能够使纸张P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弯曲反转。然后,纸张P沿输送路径经由第一辊50、第三输送从动辊58、第二输送从动辊56、第一输送从动辊54以及第二辊52被输送辊64输送至记录部28。
因此,上述第二面与记录头70对置。通过记录部28而进行上述第二面的记录的纸张P被夹持于排出辊74,从而向设置于装置前方侧的排出堆积部76排出。
接下来,参照图6、图7的(A)以及图7的(B)对输送单元66进行说明。输送单元66构成为相对于装置主体12可装卸。此外,对于输送单元66的朝向装置主体12的装卸方法将后述。
输送单元66具备单元主体82、盖部84。在本实施例中,在单元主体82且在+X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被驱动传递部86。被驱动传递部86具备第一传递齿轮88、第二辊驱动齿轮90、第二传递齿轮92以及第一辊驱动齿轮94。第一传递齿轮88与第二辊驱动齿轮90卡合,该第二辊驱动齿轮90与第二传递齿轮92卡合,该第二传递齿轮92与第一辊驱动齿轮94卡合。
另外,第二辊驱动齿轮90通过未图示的轴与第二辊52连结。另外,第一辊驱动齿轮94也通过未图示的轴与第一辊50连结。
另外,输送单元66的被驱动传递部86在输送单元66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与后述的装置主体12侧的驱动传递部96连接,并从驱动传递部96接受驱动力。即,被驱动传递部86利用装置主体12侧的驱动传递部96的驱动力来驱动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由此,不需要为输送单元66设置驱动源,从而能够抑制输送单元66的重量增加。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在单元主体82的宽度方向(图7的(A)的X轴方向)配置于中央部。另外,第一辊50配置于单元主体82的后端侧(图7(A)的+Y方向侧)。第二辊52以与第一辊50在-Y方向侧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辊50与第二辊52设定为相同的直径尺寸。因此,能够由共同的部件构成第一辊50和第二辊52,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另外,由于第一辊50与第二辊52直径相同,所以能够很容易地通过使两辊的转速相同来使辊外周的周速即纸张输送速度相等。另外,通过使第一辊50与第二辊52的成为相同直径尺寸,能够在形成于单元主体82与后述的盖部84之间的输送路径上将被输送的纸张P保持为水平。
另外,由于能够使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纸张输送速度相等,所以不会在第一辊50与第二辊52之间对纸张P施加拉力或造成弯曲。其结果是能够很好地沿输送路径输送纸张P。
另外,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被来自第一传递齿轮88的驱动力驱动。因此,能够使驱动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驱动源共用。因此,不需要分别设置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驱动源,所以能够抑制成本提高。
另外,由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构成相对于装置主体12可装卸的输送单元66,所以通过从装置主体12取下输送单元66,使设置于装置主体12内的反转路径78露出,从而能够容易地除去产生纸张P卡住(卡纸)时卡住的纸张P。
如图6以及图7的(A)所示的那样,盖部84安装于在单元主体82的-Y方向侧所设置转动轴,且构成为通过相对于单元主体82进行转动而能够开闭。具体而言,盖部84能够取得图6示出的相对于单元主体82关闭的状态和图7的(A)示出的相对于单元主体82打开的状态。另外,如图7的(A)所示,在盖部84的内表面84a可旋转地设置有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
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以在盖部84相对于单元主体82处于关闭的状态时,在图5示出的位置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抵接的方式配置于内表面84a。
即,在盖部84相对于单元主体82处于关闭的状态下,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分别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抵接。另外,在盖部84相对于单元主体82处于打开的状态下,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分别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分离。
因此,通过打开盖部84,能够容易地除去卡在输送单元66的内部的纸张P,例如小尺寸的纸张P。
另外,单元主体82具备上表面82a以及下表面82b。在盖部84相对于单元主体82关闭时,上表面82a与盖部84的内表面84a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对置。即,在盖部84相对于单元主体82关闭时,上表面82a与内表面84a构成纸张P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另外,在输送单元66安装于装置主体12时,下表面82b在与装置主体12的支承板98(参照图3以及图5)之间构成反转路径78(参照图3以及图5)。
另外,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从单元主体82的上表面82a以及下表面82b向上述输送路径以及反转路径78突出。另外,单元主体82的后端侧(图6的Y方向侧)在盖部84处于关闭的状态下也打开,从而露出。
此外,在输送单元66安装于装置主体12且背面罩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处于关闭的状态时,单元主体82的后端侧(图6的Y方向侧)与背面罩22的输送路径部48对置。由此,单元主体82的后端侧与输送路径部48构成从介质收纳部20开始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以及反转路径78的一部分。
另外,第一辊50从单元主体82的后端侧向该后端部和输送路径部48所形成的输送路径突出。因此,对于第一辊50而言,其外周面在单元主体82的上表面82a、后端侧、下表面82b向输送路径以及反转路径突出,并能够将第一辊50的旋转用于输送纸张P。
另外,在单元主体82的后端侧(图6的+Y方向侧)的宽度方向(图6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向+Y方向侧突出的把持部100。因此,将输送单元66装卸至装置主体12时的作业性变容易。
另外,在单元主体82的下表面82b且在单元主体82的宽度方向(图7的(B)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从下表面82b向图7的(B)的-Z方向突出的突起102(参照图6以及图7的(B))。另外,在单元主体82的后端侧(图6的+Y方向侧)的宽度方向(图6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被按压部104。此外,稍后将对突起102以及被按压部104详细地进行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8、图9的(A)、图9的(B)、图10的(A)以及图10的(B)对背面罩22以及装置主体12的输送单元66的安装部106(参照图10的(A))进行说明。参照图8,处于背面罩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打开的状态。此时,在装置主体12安装有输送单元66。因此,若相对于装置主体12而将设置于背面罩22以及背面罩22的介质支承托盘24打开,则成为输送单元66的后端侧(图6中+Y方向侧)以及第一辊50的至少一部分在装置主体12的外侧露出的状态。
由此,成为从介质收纳部20开始的输送路径的一部以及从介质支承托盘24开始的供给路径的一部分在装置主体12的外侧露出的情况。另外,由于第一辊50的至少一部分也露出,所以能够使卡在上述输送路径以及上述供给路径的纸张P露出,从而能够容易地除去纸张P,因而使卡纸处理作业变容易。
另外,在背面罩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处于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输送单元66的第一辊50与设置于背面罩22的内侧的第五输送从动辊62成为分离的状态。因此,从介质收纳部20输送的纸张P在从介质收纳部20开始的输送路径卡住时,能够容易地除去纸张P。
参照图9的(A)以及图9的(B),在背面罩22的内侧设置有构成输送路径的一部分的输送路径部48。另外,在图9的(A)的X轴方向,在背面罩22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按压部108。在背面罩22中,按压部108设置于该背面罩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关闭时的与输送单元66的被按压部104卡合的位置。
由此,在将输送单元66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若背面罩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关闭,则被按压部104与按压部108卡合。即,背面罩22在相对于装置主体12处于关闭的状态下通过与输送单元66抵接而处于关闭姿势。
因此,正确地确定背面罩22与输送单元66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由此,在由背面罩和输送单元66形成纸张P的输送路径的情况下,背面罩22的输送路径部48与输送单元66的后端侧以隔开适当的间隔的方式对置,从而能够适当地形成纸张P的输送路径。
接下来,参照图10的(A),示出了从装置主体12取下输送单元66的状态。在背面罩22处于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在装置主体12设置有向装置背面侧(图10的(A)中+Y方向侧)露出的安装部106。通过从装置背面侧即+Y方向侧向-Y方向侧***输送单元66能够将输送单元66安装于安装部106。
即,由于将输送单元66安装于通过打开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可开闭的背面罩22而露出的安装部106,所以能够防止输送单元66意外脱落的情况。另外,由于输送单元66没有将构成装置主体的外观的部件作为其构成要素,即背面罩22与输送单元66构成为分体,所以能够使输送单元66轻型化,从而能够作业性容易地装卸该输送单元66。另外,在打印机10大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输送单元66的重量增加,从而能够确保很好的操作性。
另外,参照图10的(B),示出了安装部106的宽度方向(图10的(A)以及图10的(B)的X轴方向)的+X方向侧的端部。在构成反转路径78的装置主体12的支承板98,在上述宽度方向的+X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倾斜面110。另外,虽未图示,但在支承板98的-X方向侧的端部也设置有倾斜面110。倾斜面110在后述的第二位置(参照图13的(A))与输送单元66的突起102卡合,从而构成将输送单元66保持在第二位置的保持构件112。
接下来,参照图11的(A)、图11的(B)、图12的(A)、图12的(B)、图13的(A)以及图13的(B)对输送单元66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装卸方法、动力传递单元的连接以及切断进行说明。
在图11的(A)以及图11的(B)中,装置主体12的驱动传递部96处于与输送单元66的被驱动传递部86连接的状态。将在装置前后方向(图11的(A)的Y轴方向)上使驱动传递部96与被驱动传递部86连接的状态下的输送单元66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位置设为第一位置Y1(参照图11的(B))。
在此,驱动传递部96作为由多个齿轮构成的齿轮系而构成。位于上述齿轮系的一端的驱动齿轮114连接于驱动马达116,位于另一端的第三传递齿轮118与被驱动传递部86的第一传递齿轮88卡合。在此,驱动传递部96构成为无论驱动马达116的旋转方向如何第三传递齿轮118都总是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因此,在第一位置Y1连接驱动传递部96与被驱动传递部86的情况下,利用驱动马达116的旋转驱动力将第一辊驱动齿轮94以及第二辊驱动齿轮90即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驱动为沿逆时针方向即沿输送路径输送纸张P的方向旋转。
接下来,参照图12的(A)、图12的(B)以及图13的(A)对第二位置Y2进行说明。此外,将在装置前后方向(图12的(B)以及图13的(A)的Y轴方向)使被驱动传递部86从驱动传递部96分离的、输送单元66相对于第一位置Y1而处于拔出侧的位置设为第二位置Y2(参照图12的(B)以及图13的(A))。
在图12的(A)中,若相对于装置主体12打开背面罩22,则输送单元66的被按压部104与按压部108之间的卡合状态被解除。因此,将输送单元66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Y轴方向的限制解除。由此,输送单元66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而向+Y方向侧进行位移。
在此,若把持把持部100而使该把持部100向+Y方向滑动,则如图12的(B)所示,能够使输送单元66在Y轴方向上从第一位置Y1向第二位置Y2移动。由此,驱动传递部96的第三传递齿轮118与被驱动传递部86的第一传递齿轮88之间的卡合解除。即,被驱动传递部86从驱动传递部96分离,从而无法传递驱动马达116的驱动力。
因此,构成被驱动传递部86的第一传递齿轮88、第二辊驱动齿轮90、第二传递齿轮92以及第一辊驱动齿轮94成为可自由旋转的状态。因此,因被驱动传递部86而旋转的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也成为可自由旋转的状态。
另外,此时,通过使输送单元66从第一位置Y1滑动至第二位置Y2,从而使输送单元66的突起102与设置于支承板98的倾斜面110卡合。由此,在对该输送单元66作用有规定的大小以下的拔出力的情况下,输送单元66在Y轴方向上被由突起102以及倾斜面110构成的保持构件112保持于第二位置Y2。
因此,输送单元66构成为:在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能够在被驱动传递部86与驱动传递部96连接的第一位置Y1与被驱动传递部86从驱动传递部96分离的、输送单元66相对于第一位置处于拔出侧的位置即第二位置Y2之间进行位移。
并且,通过对输送单元66作用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拔出力,使突起102沿图13的(A)的+Z方向越过倾斜面110,从而能够使保持构件112解除输送单元66在第二位置Y2的保持。因此,如图13的(B)所示,输送单元66从装置主体12的安装部106向装置主体12的外侧移动,成为从装置主体12取下的状态。
即,若对输送单元66施加规定以上的拔出力,则能够从安装部106拔出输送单元66,所以与使位于第二位置Y2的输送单元66成为完全锁定的状态的结构相比,使拔出输送单元66时的作业性变容易。
另外,在将输送单元66安装于装置主体12时,从图13的(B)的+Y方向将输送单元66***安装部106。而且,在输送单元66相对于装置主体12位于第二位置Y2的状态下,相对于装置主体12关闭背面罩22。由此,背面罩22的按压部108(参照图9(A))与输送单元66的被按压部104(参照图8)卡合,并向-Y方向按压被按压部104,从而将输送单元66压入第一位置Y1。由此被驱动传递部86与驱动传递部96连接,从而能够传递来自驱动马达116的驱动力。
接下来,再次参照图11的(A)、图11的(B)、图12的(A)、图12的(B)、图13的(A)以及图13的(B)对在输送单元66所形成的输送路径产生纸张P卡纸时的卡纸处理进行说明。
在图11的(A)中,在输送路径上产生纸张P卡纸时,首先相对于装置主体12打开背面罩22。由此,从介质收纳部20至输送单元66的输送路径露出,从而能够确认产生卡纸的纸张P。由此能够容易地除去在从介质收纳部20至输送单元66的输送路径上引起卡纸的纸张P。
接下来,若在被第一辊50、第二辊52、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夹持的状态下产生卡纸,相对于装置主体12打开背面罩,则卡在输送单元66的外侧即后端侧的纸张P的一部分成为露出的状态。此时,卡住的纸张P由于处于被各辊之间夹持的状态,所以拔出纸张P的力比将输送单元66保持于第一位置Y1的力更大。因此,若从输送单元66的后端侧向外侧拉拽露出的纸张P,则能够使输送单元66从第一位置Y1向第二位置Y2移动。
因此,输送单元66在第二位置Y2成为无法对输送单元66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即,设置于输送单元66的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成为可自由旋转的状态,所以能够容易地拔出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接触的纸张P,能够以较好的作业性进行卡纸处理作业。
并且,即便在纸张P的夹持位置存在有多处的情况下,通过解除驱动传递部96与被驱动传递部86的一个位置的连接,从而成为在输送单元66整体无法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即、在多处(第一辊50与第三输送从动辊58之间、第二辊52与第二输送从动辊56之间以及第二辊52与第一输送从动辊54之间)的纸张P的夹持位置,各辊可自由旋转。因此,在具有多处纸张P的夹持位置的结构中,能够避免构造的复杂化,还能够容易地除去纸张P。
另外,通过将被第一辊50、第二辊52、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夹持且纸张P的一部分从输送单元66的外侧即后端侧露出的状态的纸张P拔出,从而输送单元66移动至第二位置Y2,所以用户不需要将输送单元66从第一位置Y1向第二位置Y2移动,作业性变容易。
另外,在使输送单元66从第一位置Y1向第二位置Y2移动时,由于打印机10具备将输送单元66保持于第二位置Y2的保持构件112即突起102以及倾斜面110,所以在纸张P的卡纸处理作业中能够防止输送单元66意外返回第一位置Y1的情况。
另外,打印机10具备将输送单元66保持于第二位置Y2的保持构件112,所以在输送单元66保持于第二位置Y2的状态下将被第一辊50、第二辊52、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夹持的纸张P拔出时,能够维持输送单元66保持于第二位置Y2的状态而将纸张P从第一辊50与第三输送从动辊58之间、第二辊52与第二输送从动辊56之间以及第二辊52与第一输送从动辊54之间拔出。
即,成为输送单元66在第二位置Y2的保持力比从输送单元66拔出纸张P时的拔出力大的状态,即、保持构件112能够克服纸张P的拔出操作而将输送单元66保持于第二位置,所以能够避免在从输送单元66拔出纸张P时,连带着纸张P而将输送单元66也从装置主体12拔出的问题。
第一实施例的变更例
(1)在本实施例中,对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而言,是在与纸张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输送单元66的单元主体82的宽度方向中央各设置一个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将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至少一方沿上述交叉的方向即单元主体82的宽度方向设置为多个的结构。特别是在上述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二辊52的结构中,纸张P与第二辊52在纸张P的宽度方向的多个位置接触,所以能够抑制输送时纸张P的斜移。
(2)另外,在将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至少一方沿上述交叉的方向即单元主体82的宽度方向设置为多个的结构中,可以是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分别抵接的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沿上述宽度方向也设置有多个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能够进一步防止纸张P在输送时斜移。
(3)在本实施例中,是将保持构件112的突起102设置于输送单元66侧、将倾斜面110设置于装置主体12侧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将突起102设置于装置主体12侧、将倾斜面110设置于输送单元66侧的结构。
(4)在本实施例中,是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利用它们的外周面来输送纸张P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第一辊50与第二辊52之间卷绕环状带,从而通过伴随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旋转而被驱动的该环状带来输送纸张P的结构。
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14以及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120。打印机120在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没有设置于装置主体124而是设置于输送单元122的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打印机120构成为输送单元1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4可装卸。此外,通过相对于装置主体124开闭背面罩22来进行输送单元122的装卸。在输送单元122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设置有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输送单元122安装于装置主体124且输送单元122的被驱动传递部86连接于装置主体124的驱动传递部96时,对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供给来自装置主体124的驱动力,从而将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驱动旋转。
在将输送单元122安装于装置主体124时,以使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分别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抵接的方式将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设置于装置主体124。
另外,在输送单元122的后端侧设置有被按压部104(参照图6以及图8)。另一方面,在背面罩22的内表面侧即与装置主体124对置的一侧设置有按压部108(参照图9(A)以及图9(B))。
在本实施例中,在装置主体124安装有输送单元122,若关闭背面罩22,则被按压部104与按压部108抵接,并且按压部108按压被按压部104。由此,输送单元1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4从第二位置Y2向装置前方侧(图14以及图15的-Y方向侧)移动,从而处于第一位置Y1。由此被驱动传递部86与驱动传递部96连接,从而能够进行纸张P的输送。
另外,在将输送单元122安装于装置主体124的状态下,若成为相对于装置主体124打开背面罩22的状态,则被按压部104与按压部108之间的卡合状态被解除。另外,在装置主体124设置有未图示的施力部件,其在被按压部104与按压部108处于非卡合状态时,向图15的+Y方向对输送单元122施力。由此,在本实施例中,若相对于装置主体124打开背面罩22,则输送单元122通过未图示的施力部件而从第一位置Y1向第二位置Y2进行位移。
即,在本实施例中,在背面罩22处于关闭状态下,输送单元122因背面罩22而保持于第一位置Y1,通过将处于关闭状态的背面罩22打开,从而使输送单元122从第一位置Y1向第二位置进行位移。
由此,输送单元122从第一位置Y1向第二位置Y2进行位移,所以用户不需要使输送单元122自身从第一位置Y1向第二位置Y2移动,从而使作业性变容易。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将本发明的输送单元66、122用于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喷墨打印机,但也可以用于其他液体喷射装置。
在此,液体喷射装置并不局限于使用喷墨式记录头并从该记录头喷出油墨而对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打印机、复写机以及传真等记录装置,也包括代替墨水而将与其用途对应的液体从相当于上述喷墨式记录头的液体喷头向相当于被记录介质的被喷射介质喷射,从而使上述液体附着于上述被喷射介质的装置。
作为液体喷头,除上述记录头之外,还可举出在液晶显示器等彩色滤波器制造中使用的着色材料喷头、在有机EL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膏)喷头、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头以及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样喷头等。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记载于权利要求书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产生各种的变形,当然这些变形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0、120…打印机;12、124…装置主体;14…原稿读取装置;16…操作面板部;18…排出口;20…介质收纳部;22…作为开闭体的背面罩;24…介质支承托盘;26…输送部;28…记录部;30…排出部;32…上层侧托盘;34…下层侧托盘;36、38…搓纸辊;40、42…摆动轴;44、46…摆动部件;48…输送路径部;50…第一辊;52…第二辊;54…第一输送从动辊;56…第二输送从动辊;58…第三输送从动辊;60…第四输送从动辊;62…第五输送从动辊;64…输送辊;66、122…输送单元;68…滑架;70…记录头;72…压板;74…排出辊;76…排出堆积部;78…反转路径;80…送纸路径部;82…单元主体;82a…上表面;82b…下表面;84…盖部;84a…内表面;86…被驱动传递部;88…第一传递齿轮;90…第二辊驱动齿轮;92…第二传递齿轮;94…第一辊驱动齿轮;96…驱动传递部;98…支承板;100…把持部;102…突起;104…被按压部;106…安装部;108…按压部;110…倾斜面;112…保持构件;114…驱动齿轮;116…驱动马达;118…第三传递齿轮;P…纸张;Y1…第一位置;Y2…第二位置。

Claims (14)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装置主体,其具备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头;以及
单元体,其形成输送介质的介质输送路径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装卸,
所述单元体具备:
输送辊,其输送介质;
从动辊,在该从动辊与所述输送辊之间夹持介质;以及
被驱动传递部,其与所述装置主体侧的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递部连接,并向所述输送辊传递所述驱动传递部的驱动力,
所述单元体在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状态下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被驱动传递部与所述驱动传递部连接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被驱动传递部从所述驱动传递部分离、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单元体处于拔出侧的位置,
通过将被所述输送辊与所述从动辊夹持且一部分在所述单元体的外侧露出的介质拔出,而使保持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单元体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保持构件,其克服所述介质的拔出操作而将所述单元体保持于所述第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单元体保持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拔出被所述输送辊与所述从动辊夹持的介质时,所述单元体维持保持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并且介质从所述输送辊与所述从动辊之间被拔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构件构成为具备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以及所述单元体的一方侧的突起、和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以及所述单元体的另一方侧且与所述突起卡合的倾斜面,
通过对所述单元体施加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拔出力,所述突起越过所述倾斜面而解除所述单元体在所述第二位置的保持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构件构成为具备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以及所述单元体的一方侧的突起、和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以及所述单元体的另一方侧且与所述突起卡合的倾斜面,
通过对所述单元体施加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拔出力,所述突起越过所述倾斜面而解除所述单元体在所述第二位置的保持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元体具备可开闭的盖,该盖具备所述从动辊,
通过打开所述盖使所述从动辊从所述输送辊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元体具备可开闭的盖,该盖具备所述从动辊,
通过打开所述盖来使所述从动辊从所述输送辊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元体安装于安装部,通过打开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的能开闭的开闭体而露出该安装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元体安装于安装部,通过打开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的能开闭的开闭体而露出该安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元体安装于安装部,通过打开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可开闭的开闭体而露出该安装部。
1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装置主体,其具备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头;以及
单元体,其形成输送介质的介质输送路径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装卸,
所述单元体具有:
输送辊,其安装于通过打开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的能开闭的开闭体而露出的安装部,并且输送介质;以及
被驱动传递部,其与所述装置主体侧的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递部连接,并且向所述输送辊传递所述驱动传递部的驱动力,
所述单元体在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状态下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被驱动传递部与所述驱动传递部连接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被驱动传递部从所述驱动传递部分离、且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单元体处于拔出侧的位置,
在所述开闭体关闭的状态下,所述单元体通过所述开闭体而保持于所述第一位置,
通过将处于关闭状态的所述开闭体打开而使所述单元体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位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打开所述开闭体,所述输送辊的至少一部分露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辊是利用外周面来将从所述记录头侧输送的介质反转的辊,
所述单元体具备第二输送辊,该第二输送辊的外周面与被所述输送辊反转前的介质输送路径和反转后的介质输送路径面对,并对介质施加输送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辊是利用外周面来将从所述记录头侧输送的介质反转的辊,
所述单元体具备第二输送辊,该第二输送辊的外周面与被所述输送辊反转前的介质输送路径和反转后的介质输送路径面对,并对介质施加输送力。
CN201410108224.4A 2013-03-29 2014-03-21 记录装置 Active CN1040716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2352 2013-03-29
JP2013072352A JP6260760B2 (ja) 2013-03-29 2013-03-29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1622A true CN104071622A (zh) 2014-10-01
CN104071622B CN104071622B (zh) 2016-10-05

Family

ID=51593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08224.4A Active CN104071622B (zh) 2013-03-29 2014-03-21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998205B2 (zh)
JP (1) JP6260760B2 (zh)
CN (1) CN10407162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2051A (zh) * 2018-03-20 2019-10-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10281B2 (ja) * 2013-09-03 2017-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6075723A (ja) * 2014-10-02 2016-05-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衝撃緩和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11802A (ja) * 2018-07-17 2020-01-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172653B2 (ja) * 2019-01-25 2022-11-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2035A (zh) * 2000-11-20 2005-08-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纸张进给器
CN1811616A (zh) * 2005-01-25 2006-08-02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US20100034559A1 (en) * 2008-08-05 2010-02-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054808A1 (en) * 2008-08-28 2010-03-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whose upper cover is provided with discharge roller and pinch roller
JP2012240813A (ja) * 2011-05-23 2012-12-10 Seiko Epson Corp 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925162A1 (de) * 1988-08-17 1990-02-22 Daiwa Seiko Inc Druckmaschine
JP2001356539A (ja) * 2000-06-12 2001-12-26 Ricoh Co Ltd 開閉装置及びその開閉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130373B2 (ja) * 2003-03-27 2008-08-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37603B2 (ja) * 2004-10-20 2011-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78089A (ja) * 2004-12-21 2006-07-06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735073B2 (ja) * 2005-06-24 2011-07-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58467B2 (ja) 2006-04-05 2012-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TWI320395B (en) * 2007-02-09 2010-02-1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An automatic duplex document feeder with a function of releasing paper jam
JP5134347B2 (ja) * 2007-12-04 2013-01-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22465A (ja) * 2008-11-19 2010-06-0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13305A (ja) * 2009-06-30 2011-01-2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5048B2 (ja) * 2009-11-13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220084B2 (ja) * 2009-12-11 2013-06-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405393B2 (ja) * 2010-05-31 2014-02-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97352B2 (ja) * 2010-11-08 2011-06-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04973B2 (ja) * 2011-03-08 2015-04-22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6003522B2 (ja) * 2012-03-30 2016-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2035A (zh) * 2000-11-20 2005-08-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纸张进给器
CN1811616A (zh) * 2005-01-25 2006-08-02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US20100034559A1 (en) * 2008-08-05 2010-02-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054808A1 (en) * 2008-08-28 2010-03-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whose upper cover is provided with discharge roller and pinch roller
JP2012240813A (ja) * 2011-05-23 2012-12-10 Seiko Epson Corp 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2051A (zh) * 2018-03-20 2019-10-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US11283959B2 (en) 2018-03-20 2022-03-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110312051B (zh) * 2018-03-20 2022-06-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CN114726963A (zh) * 2018-03-20 2022-07-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US11558528B2 (en) 2018-03-20 2023-01-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114726963B (zh) * 2018-03-20 2023-05-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98205B2 (en) 2015-04-07
CN104071622B (zh) 2016-10-05
JP2014197111A (ja) 2014-10-16
US20150183607A1 (en) 2015-07-02
US20140291927A1 (en) 2014-10-02
JP6260760B2 (ja) 2018-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0788A (zh) 记录装置
CN104071622A (zh) 记录装置
CN102107560B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2011136827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5060026A (ja) 記録媒体供給装置
JP6217898B2 (ja) 記録装置
CN108237778B (zh) 打印***以及增设单元
CN102285542A (zh) 图像记录装置
CN103030018B (zh) 图像记录设备
JP5831293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5041046B2 (ja) 記録装置
US20140104359A1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7697669A (zh) 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CN103129171A (zh) 能够稳定进给记录片材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174337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6443618B2 (ja) 記録装置
JP6107318B2 (ja) 記録装置
CN101654026A (zh) 记录装置
CN104340700A (zh) 记录装置
JP6759603B2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18104197A (ja) 印刷システム及び増設ユニット
JP6237981B2 (ja) 記録装置
JP2010202299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N104692153B (zh) 片材传送装置
JP2009035343A (ja) 画像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