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8755A - 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及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及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88755A
CN103988755A CN201410206062.8A CN201410206062A CN103988755A CN 103988755 A CN103988755 A CN 103988755A CN 201410206062 A CN201410206062 A CN 201410206062A CN 103988755 A CN103988755 A CN 1039887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ngrove
sand
forest
sand hill
str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0606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88755B (zh
Inventor
徐桂红
王鹏亭
张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REENJIUZHOU LANDSCAP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tlands In Shenzhen Sunligh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tlands In Shenzhen Sunligh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Wetlands In Shenzhen Sunligh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20606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8875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88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87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887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87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红树林种植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及固定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选定位置开挖红树苗种植穴;将红树苗植入所述种植穴中,并依次堆积三层养护沙包,然后用泥沙或砂砾或其他沙粒进行覆盖、夯实,其中,第一层养护沙包为有机肥-砂砾沙包,第二层养护沙包为耗壳-沙-土沙包,第三层养护沙包为砂砾沙包、泥沙沙包或其他沙粒沙包中的至少一种;按此方法种植红树苗,形成片区红树林;采用固定装置对红树苗进行固定;在距离低潮线前缘2-5m的近海端设置防护桩。该方法可在各种底质的潮间带种植红树林,达到防风浪的目的,且红树林成活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及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红树林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及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陆交界的海湾及河口盐碱滩涂上的特有植物群落,是维护海岸生态平衡的重要植被类型,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等作用,素有“海岸卫士”之称。然而填海造陆、围垦养殖、污水排放等破坏了大量的红树林,造成面积急剧萎缩,这些地区往往在台风海啸中损失惨重。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滨海岸带多发展为钢筋水泥堤岸,潮间带多堆积石块以消浪,而此类工程量极大且与海岸生态休闲带建设宗旨相冲突。因此,在滨海潮间带有效地种植与恢复红树林进行生态护堤意义重大。
在红树林滨海潮间带迎风面,风浪侵蚀和底质状况不良导致红树林不能自然生长:风浪侵蚀妨碍底质泥沙沉积,种植的幼树因底质疏松而裸露根系后被冲倒;自然条件下随海水漂来的红树林幼苗因潮汐动力而不能在砂砾底质滩涂停留生根;砂砾底质含有机质太低不能满足红树林生长。
红树林内占优势的大型底栖动物为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底栖动物在林下的造穴和觅食行为,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条件,促进有机物的矿化作用,对红树林的生长也是有利的。同时底栖动物对红树植物繁殖体、叶片、树根、树干等的啃食行为还对植被结构有修饰作用。
目前有关在滨海潮间带种植红树林的技术发明较少,且这些技术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红树林种植技术对选址条件较高,对滩涂底质和风浪都有要求。种植地点只适宜于软质底泥滩涂,而在沙质、砂砾、泥砂底质的滩涂不能种植。在受波浪作用较强、与海面优势风垂直的开阔岸段(迎风面)不能种植;其次,种植红树林多为纯林(单一种或少数几种),没有充分发挥各种红树林多种特异根系和枝干的抵御风浪能力,同时降低了红树林的抗病虫害能力;再次,只注重红树林植被的恢复,忽视了营造滩涂底栖动物适宜环境及其带来的作用效果;此外,大量工程建设,造价过高而影响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旨在解决由于底质状况不良、风浪侵蚀导致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存活率低,及存林易受病虫害侵袭等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固定装置。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选定位置开挖红树苗种植穴;
将红树苗植入所述种植穴中,并依次堆积三层养护沙包,然后用泥沙或砂砾或其他沙粒进行覆盖、夯实,其中,第一层养护沙包为有机肥-砂砾沙包,第二层养护沙包为耗壳-沙-土沙包,第三层养护沙包为砂砾沙包、泥沙沙包或其他沙粒沙包中的至少一种;按此方法种植红树苗,形成片区红树林;
采用固定装置对红树苗进行固定;
在距离低潮线前缘2-5m的近海端设置防护桩。
以及,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为包括由横杆和竖杆固定连接而成的T型件。
本发明提供的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首先,采用沙包、固定装置、***防护桩联合使用保护红树苗,坚实耐用,能彻底解决风浪侵蚀和冲刷,可大量用于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的红树林修复;其次,采用沙包种植,分层装土,能有效改善土壤的通气条件、促进有机物的矿化作用,促进底栖动物、微生物生长,有利于提高红树苗的成活率。
本发明提供的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固定装置,不仅结构简单,容易操作,而且结实耐用,可实现循环利用,非常适用于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时用于固定红树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片区种植红树林的共用固定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堆积养护沙包的红树苗种植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T型固定装置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带有防旋转设计的T型固定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从工程实用性角度,针对红树林植物特性及滨海滩涂现状,提出了一种高成活率的、兼顾红树植物和林下底栖动物生存环境改善的混交红树种植方法及配套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在选定位置开挖红树苗种植穴;
S02.将红树苗植入所述种植穴中,并依次堆积三层养护沙包,然后用泥沙或砂砾或其他沙粒进行覆盖、夯实,其中,第一层养护沙包为有机肥-砂砾沙包,第二层养护沙包为耗壳-沙-土沙包,第三层养护沙包为砂砾沙包、泥沙沙包或其他沙粒沙包中的至少一种;按此方法种植红树苗,形成片区红树林;
S03.采用固定装置对红树苗进行固定;
S04.在距离低潮线前缘2-5m的近海端设置防护桩。
具体地,上述步骤S01中,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选择好种植红树林的位置,在选定位置上开挖红树苗种植穴。所述种植穴的大小可参考红树苗育苗袋的规格进行选择,种植穴的深度以能将红树苗根部完全埋入种植穴中为宜。作为优选实施例,为了使得下述种植的红树苗育苗袋能够较好的植入种植穴中,所述种植穴的大小为(15-20)cm×(15-20)cm,种植穴的深度为15-25cm。
上述步骤S02中,将红树苗植入所述种植穴中。所述红树苗为除去育苗袋的带土红树苗,其红树苗选用为培育1-2年后的红树苗,高度为10-20cm。培育1-2年后的红树苗,根系长度和植株高度适宜移植。起苗时带土一起移植,起苗后通过剪枝保留20-40%的枝叶。由于移植红树苗时大都容易伤到植物的根部,因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剪切掉部分枝叶,来减少移植后树苗养分的消耗和蒸腾作用,使得根部的吸收能满足消耗,从而提高红树苗的成活率。为了保证红树苗的根系得到尽大可能的保护,所述装有红树苗的育苗袋的直径×高度规格优选为:(10-15)cm×(10-15)cm。所述红树苗在起苗后应尽快种植,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红树苗在起苗后2天内(当天或第2天)种植,其存活率更高。
在种植红树苗时堆积养护沙包的步骤中,依次堆积三层养护沙包后用泥沙或砂砾或沙进行覆盖、夯实的方式实现红树苗的加固。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有机肥-砂砾沙包中,以有机肥-砂砾沙包的总体积为100%计,其中,有机肥的体积百分比为70-80%,砂砾的体积百分比为20-30%。作为另一优选实施例,所述耗壳-沙-土沙包中,以耗壳-沙-土沙包的总体积为100%计,其中,耗壳的体积百分比为50-60%,沙的的体积百分比为20-25%,土的体积百分比为20-25%。作为进一步优选实施例,所述有机肥-砂砾沙包中,以有机肥-砂砾沙包的总体积为100%计,其中,有机肥的体积百分比为70-80%,砂砾的体积百分比为20-30%,所述耗壳-沙-土沙包中,以耗壳-沙-土沙包的总体积为100%计,其中,耗壳的体积百分比为50-60%,沙的的体积百分比为20-25%,土的体积百分比为20-25%。该沙包层次的设计,能够充分保证红树苗的稳固、养分的充分吸收,主要表现在下述几方面:首先,由于红树林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风浪侵蚀严重,妨碍底质泥沙沉积,且砂砾底质中有机质含量太低无法保证红树苗的正常生长,因此,在最底层堆放有机肥-砂砾沙包,一方面含砂砾的沙包可以起到固定红树苗、使其免遭被风浪吹走的危险;另一方面,有机肥-砂砾沙包中充足的有机肥含量,可以保证有机肥与红树苗根系尽可能的直接接触,从而提供红树苗生长所需的有机质成分。其次,选择在有机肥-砂砾沙包上堆放耗壳-沙-土沙包,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大稳固红树苗的力度,另一方面,由于耗壳-沙-土沙包中含有大量的耗壳,耗壳的空隙较多,含氧量相对丰富,因此,其不仅有利于红树苗根部进行呼吸作用,而且为穴居的底栖动物、微生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底栖动物、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进一步改善土壤的通气条件,并促进有机物的矿化作用,有利于红树林的生长。再次,第三层采用泥沙或砂砾或沙装包堆积,可以防止泥沙或砂砾或其他沙粒在风浪侵蚀条件下的流失,进一步起到加固作用。最后,在最上层堆积一层泥沙或砂砾或其他沙粒,可通过未成包的泥沙或砂砾或其他沙粒来填充沙包空隙部分,并同时将沙包进行覆盖、夯实。上述泥沙或砂砾或其他沙粒可选用起穴时现场挖出的泥沙或砂砾或其他沙粒。在所述种植穴中种植红树苗后堆积防护沙包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1为红树苗,20为固定装置,5为有机肥-砂砾沙包,6为耗壳-沙-土沙包,7为砂砾沙包、泥沙沙包或其他沙粒沙包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沙包优选为布包或纤维包,其大小可根据种植穴和红树苗的大小进行相应地调整。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沙包可包装成直径8-10cm、长度18-22cm的圆柱体状。装包时内容物只填充沙包袋的一半体积,从而可紧密的填充在红树苗周围,实现加固。各层沙包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作为优选实施例,在保证上述效果的前提下减少用量,各层沙包的厚度为堆放3-4袋沙包为宜。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片区红树苗的种植采用从低潮线向高潮线的片区种植方式,其中红树苗株距为0.5-1m,行距为0.5-0.8m。该合适的株距和行距的设置,一方面不会因为红树苗之间相距过密而影响其生长,另一方面,该合理的密度也能有效保证其防风消浪、促淤保滩的作用。
为了增加红树苗的成活率、树高、基径和分枝数目,提高造林质量,形成多层次、立体防护的红树林,作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片区红树林由3层以上不同品种的红树植物组成,每层可根据当地环境因素种植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红树植物。作为具体实施例,从低潮线至高潮线依次种植的3层不同品种的红树植物分别为:低潮线最外层红树植物为白骨壤、桐花树、海桑、海榄雌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中间层红树植物为秋茄、木榄、红海榄、海莲、老鼠簕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高潮线内侧红树植物为木榄、海莲、尖瓣海莲、银叶树、海漆、卤蕨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作为进一步优选实施例,每个所述种植穴中种植2棵同种或不同种的红树苗。一方面,红树苗株距和行距的设置,足以保证两株红树苗的生长空间,从而提高红树苗的存活率;另一方面,采用一个种植穴中植入2棵不同种红树苗的方式,可以充分实现红树林混交林,从而增加红树苗的成活率、树高、基径、分支数目和冠幅等。
上述步骤S03中,片区红树林种植完成后将固定装置打入贴近滩涂底质,实现对红树苗的固定。所述固定装置为包括由横杆和竖杆固定连接而成的T型件。为了适应海水长期冲蚀的复杂环境,所述固定装置优选为硬质材料制成的耐腐蚀T型件。作为优选实施例,T型件的横杆长12-16cm,竖杆长22-26cm,进一步地优选为,T型件的横杆长15cm,竖杆长25cm。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固定装置为不锈钢材料的T型螺纹钢。
作为进一步优选实施例,所述T型固定装置具有防旋转设计。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防旋转部件设置于所述竖杆的远离横杆的端部。具体地,所述防旋转设计在所述T型件远离横杆8-10cm处。所述固定装置的具体使用方法为:以所种植的红树苗为中心,将3个固定装置垂直打入土壤中至三分之二处,形成正三边形方位,然后再用绳索如纤维绳或尼龙绳等将固定装置的垂直杆进行缠绕,从而起到固定红树苗和沙包的作用。当然,也可以采用4个或4个以上固定装置形成正多边形来实现对红树苗和沙包的固定作用。
片区红树苗的种植可以形成共用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共用固定装置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其中1表示红树苗,2表示T型固定装置的横杆。
当然,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装置也可通过下列方式实现:以所种植的红树苗为中心、将三个固定装置从三个方向围绕支撑红树苗,与水平面呈45°角***土壤,用绳子扎牢实现。
上述步骤S04中,为了尽量降低种植的红树苗免遭风浪冲蚀的危险,在距离低潮线前缘2-5m近海端设置防护桩。所述防护脏可选用木质防护桩,所述防护桩的排数以2-3排为宜,相邻两排防护桩相距1-2米,同排木桩间隔0.8-1.2m,进一步地,同排木桩间隔1m。作为优选实施例,近高潮线的内排防护桩比相邻外排防护桩高,两者之间形成0.5-1m的高度差高潮线,外排防护桩与高潮线水面基本持平。所述防护桩排成防浪墙,从而避免了风浪对红树苗造成的直接冲击。
进一步的,在红树苗种植后2-3年内,应密切监控红树苗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后及时处理。病虫防治的方法不受限制,可根据病虫害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本领域内常用的病虫防治的方法均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红树苗种植后2-3年后,由于红树苗已经生根扎实,此时,可对固定装置进行回收处理,实现循环利用,节约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首先,将沙包、固定装置、***防护桩配合使用,坚实耐用,能够彻底解决风浪侵蚀和冲刷,可大量用于迎风浪滨海潮间带的红树林修复;其次,采用沙包种植,分层装土,可改善土壤的通气条件、促进有机物的矿化作用,促进底栖动物、微生物生长,有利于提高红树苗的成活率;再次,通过多种红树林品种构建种植混交林,充分利用多种特异根系和枝干的抵御风浪能力,有利于增加红树苗的成活率、树高、基径和分枝数目,提高了防虫害能力,从而提高造林质量,恢复多层次、立体防护的红树林。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为包括由横杆2和竖杆3固定连接而成的T型件,如图3所示。
如图4所示,所述固定装置具有防旋转设计3,所述防旋转部件设置于所述竖杆的远离横杆的端部,所述防旋转部件与T型固定装置在同一平面。所述防旋转设计可避免T型耐固定装置发生旋转导致无法实现固定作用。
所述固定装置的具体使用方法为:以所种植的红树苗为中心,将3个固定装置垂直打入土壤中至三分之二处,形成正三边形方位,然后才用绳索如纤维绳或尼龙绳等将固定装置的垂直杆进行缠绕,从而起到固定红树苗和沙包的作用。当然,也可以采用4个或4个以上固定装置形成正多边形来实现对红树苗和沙包的固定作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固定装置,结构简单、容易操作,且该装置采用耐腐蚀硬质材料制备,因此结实耐用,可实现循环利用。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在一片无野生红树林滋生的滩涂(长40m、宽10m),每年有30天左右高风速为100-150km/h,高潮线和低潮线间距8m,底质为泥沙。
在选定位置开挖红树苗种植穴;
将红树苗植入所述种植穴中,并在种植苗上依次堆积三层防护沙包,然后用泥沙或砂砾或沙进行覆盖、夯实,其中,第一层养护沙包为有机肥-砂砾沙包,第二层养护沙包为耗壳-沙-土沙包,第三层养护沙包为泥沙沙包或其他沙粒沙包中的至少一种。按此方法从低潮线向高潮线种植3层不同品种的红树植物形成片区种植,低潮线区域种植两排桐花树与白骨壤,中层种植秋茄、木榄、老鼠簕,高潮线区域种植木榄和海漆,共种植红树苗3200棵。采用固定装置对红树苗进行固定;
在距离低潮线前缘3m设置防设置防护桩。
2年后存活2454棵,存活率达到76.7%。其中红树林林底的气生根、支柱根、呼吸根明显,与红树林各种形状的枝干一起很好地起到保护海堤的作用。
其红树植物生长状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种类 存活率(%) 种植时平均株高(m) 2年后平均株高(m)
桐花树 77 0.5 0.9
白骨壤 86 1.2 1.8
秋茄 100 1.2 3.4
木榄 58 1.6 3.5
老鼠簕 42 0.8 1.1
海漆 80 1.2 2.6
实施例2
在一片滨海休闲带滩涂(长20m、宽11m),每年有45天左右最高风速为100-120km/h,高潮线和低潮线间距10m,底质主要为沙、泥和砂砾。。
在选定位置开挖红树苗种植穴;
将红树苗植入所述种植穴中,并在种植苗上依次堆积三层防护沙包,然后用泥沙或砂砾或沙进行覆盖、夯实,其中,第一层养护沙包为有机肥-砂砾沙包,第二层养护沙包为耗壳-沙-土沙包,第三层养护沙包为泥沙沙包或其他沙粒沙包中的至少一种。按此方法从低潮线向高潮线种植3层不同品种的红树植物形成片区种植,低潮线区域种植两排海桑与白骨壤,中层种植秋茄、红海榄,高潮线区域种植海莲和银叶树,共种植红树苗1750棵。
采用固定装置对红树苗进行固定;
在距离低潮线前缘4m设置防护桩。
2年后存活1227棵,存活率达到70.1%。
其红树植物生长状况如下表2所示:
表2
种类 存活率(%) 种植时平均株高(m) 2年后平均株高(m)
海桑 100 1.8 4.5
白骨壤 70 0.9 1.6
秋茄 55 1.1 3.3
红海榄 65 1.6 3.5
海莲 60 1.2 1.6
银叶树 74 1.8 3.4
实施例3
在一片迎风浪面的滩涂(长100m、宽4m),每年有30天左右最高风速为100-120km/h,高潮线和低潮线间距4m,底质主要为淤泥和砂砾。。
在选定位置开挖红树苗种植穴;
将红树苗植入所述种植穴中,并在种植苗上依次堆积三层防护沙包,然后用泥沙或砂砾或沙进行覆盖、夯实,其中,第一层养护沙包为有机肥-砂砾沙包,第二层养护沙包为耗壳-沙-土沙包,第三层养护沙包为泥沙沙包或其他沙粒沙包中的至少一种。按此方法从低潮线向高潮线种植3层不同品种的红树植物形成片区种植,低潮线区域种植海榄雌,中层种植秋茄,高潮线区域种植木榄,共种植红树苗3420棵。
采用固定装置对红树苗进行固定;
在距离低潮线前缘2m设置防护桩。
2年后存活2811棵,存活率达到72.9%。
其红树植物生长状况如下表3所示:
表3
种类 存活率(%) 种植时平均株高(m) 2年后平均株高(m)
海榄雌 75 1.6 3.6
秋茄 71 1.5 2.6
木榄 70 1.5 4.3
由上实施例可知,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方法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不仅红树林长势良好-红树苗2年后的株高明显得到大幅度增加,且其存活率得到较大提到,能达到70.1%以上。从而能够有效实现红树林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选定位置开挖红树苗种植穴;
将红树苗植入所述种植穴中,并依次堆积三层养护沙包,然后用泥沙或砂砾或其他沙粒进行覆盖、夯实,其中,第一层养护沙包为有机肥-砂砾沙包,第二层养护沙包为耗壳-沙-土沙包,第三层养护沙包为砂砾沙包、泥沙沙包或其他沙粒沙包中的至少一种;按此方法种植红树苗,形成片区红树林;
采用固定装置对红树苗进行固定;
在距离低潮线前缘2-5m的近海端设置防护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肥-砂砾沙包中,以有机肥-砂砾沙包的总体积为100%计,其中,有机肥的体积百分比为70-80%,砂砾的体积百分比为20-30%;和/或
所述耗壳-沙-土沙包中,以耗壳-沙-土沙包的总体积为100%计,其中,耗壳的体积百分比为50-60%,沙的的体积百分比为20-25%,土的体积百分比为20-2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片区红树林由3层以上不同品种的红树植物组成,每层红树植物品种相同或不同。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片区红树林的种植采用从低潮线向高潮线的种植方式,其中红树苗株距为0.5-1m,行距为0.5-0.8m。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红树苗为培育1-2年后的红树苗,高度为10-20cm,起苗后通过剪枝保留20-40%的枝叶。
6.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片区红树苗的种植从低潮线至高潮线依次种植3层不同品种的红树植物,分别为:最外层红树植物为白骨壤、桐花树、海桑、海榄雌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中间层红树植物为秋茄、木榄、红海榄、海莲、老鼠簕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内侧红树植物为木榄、海莲、尖瓣海莲、银叶树、海漆、卤蕨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7.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种植穴中种植2棵同种或不同种的红树苗。
8.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桩的行间距为1-2m,同行防护桩间距为0.8-1.2m,且近高潮线的内排防护桩比相邻外排防护桩高,两者之间形成0.5-1m的高度差。
9.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为包括由横杆和竖杆固定连接而成的T型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还具有防旋转部件,所述防旋转部件设置于所述竖杆的远离横杆的端部。
CN201410206062.8A 2014-05-15 2014-05-15 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及固定装置 Active CN1039887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06062.8A CN103988755B (zh) 2014-05-15 2014-05-15 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及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06062.8A CN103988755B (zh) 2014-05-15 2014-05-15 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及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8755A true CN103988755A (zh) 2014-08-20
CN103988755B CN103988755B (zh) 2015-09-30

Family

ID=51303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06062.8A Active CN103988755B (zh) 2014-05-15 2014-05-15 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及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88755B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8656A (zh) * 2014-12-30 2015-04-08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一种抗污染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
CN106171816A (zh) * 2016-07-25 2016-12-07 岭南师范学院 一种养殖污染滩涂红树林的营造方法
CN106612700A (zh) * 2016-12-27 2017-05-10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沙滩综合防护体系及沙滩生态恢复方法
CN106818277A (zh) * 2017-01-11 2017-06-13 深圳市绿九洲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及其构建方法
CN107114206A (zh) * 2017-06-08 2017-09-01 合肥同创园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园林苗木支撑杆
CN109618793A (zh) * 2018-12-28 2019-04-16 广州市景泽环境治理有限公司 一种在滨海潮汐带构建生态***的方法
CN109819817A (zh) * 2017-11-23 2019-05-31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观赏草本修复感潮水体的方法
CN110710412A (zh) * 2019-10-25 2020-01-21 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红树林人工湿地防台风方法
CN112715261A (zh) * 2020-12-28 2021-04-30 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 滩涂区红树林装配式防风扶浪造林方法
CN112790059A (zh) * 2020-12-31 2021-05-14 深圳中绿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方法
CN112825723A (zh) * 2021-03-18 2021-05-25 李璟旻 一种浅土层树木固定结构及方法
CN114885731A (zh) * 2022-05-18 2022-08-1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一种用于台风受损红树林迹地的植被恢复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00689A (zh) * 2019-04-28 2019-08-09 广东美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海岸岩滩的红树造林方法与结构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73612A (zh) * 2006-12-05 2007-06-06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一种潮间带种植红树林的方法
CN101103691A (zh) * 2007-06-15 2008-01-16 广东海洋大学 白骨壤古树群综合保护技术
CN102057852A (zh) * 2010-11-16 2011-05-18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一种在非宜林滩涂上营造乡土红树林的方法
CN202026652U (zh) * 2011-04-15 2011-11-09 安徽农业大学 园林树木保护t型弹性支撑杆
CN102619192A (zh) * 2012-04-06 2012-08-01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提高滩涂高程形成红树林宜林地的方法
CN103004551A (zh) * 2012-12-27 2013-04-03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群体栽植红树混交林的方法
CN103026935A (zh) * 2012-12-26 2013-04-10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红树植物大苗栽植保护罩及其用途
US20130139435A1 (en) * 2011-12-06 2013-06-06 Marvin Lewis Harrod Adjustable plant support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73612A (zh) * 2006-12-05 2007-06-06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一种潮间带种植红树林的方法
CN101103691A (zh) * 2007-06-15 2008-01-16 广东海洋大学 白骨壤古树群综合保护技术
CN102057852A (zh) * 2010-11-16 2011-05-18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一种在非宜林滩涂上营造乡土红树林的方法
CN202026652U (zh) * 2011-04-15 2011-11-09 安徽农业大学 园林树木保护t型弹性支撑杆
US20130139435A1 (en) * 2011-12-06 2013-06-06 Marvin Lewis Harrod Adjustable plant support
CN102619192A (zh) * 2012-04-06 2012-08-01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提高滩涂高程形成红树林宜林地的方法
CN103026935A (zh) * 2012-12-26 2013-04-10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红树植物大苗栽植保护罩及其用途
CN103004551A (zh) * 2012-12-27 2013-04-03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群体栽植红树混交林的方法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8656A (zh) * 2014-12-30 2015-04-08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一种抗污染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
CN106171816A (zh) * 2016-07-25 2016-12-07 岭南师范学院 一种养殖污染滩涂红树林的营造方法
CN106612700A (zh) * 2016-12-27 2017-05-10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沙滩综合防护体系及沙滩生态恢复方法
CN106818277A (zh) * 2017-01-11 2017-06-13 深圳市绿九洲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及其构建方法
CN107114206A (zh) * 2017-06-08 2017-09-01 合肥同创园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园林苗木支撑杆
CN109819817A (zh) * 2017-11-23 2019-05-31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观赏草本修复感潮水体的方法
CN109618793A (zh) * 2018-12-28 2019-04-16 广州市景泽环境治理有限公司 一种在滨海潮汐带构建生态***的方法
CN110710412A (zh) * 2019-10-25 2020-01-21 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红树林人工湿地防台风方法
CN112715261A (zh) * 2020-12-28 2021-04-30 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 滩涂区红树林装配式防风扶浪造林方法
CN112790059A (zh) * 2020-12-31 2021-05-14 深圳中绿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方法
CN112790059B (zh) * 2020-12-31 2022-05-31 深圳中绿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方法
CN112825723A (zh) * 2021-03-18 2021-05-25 李璟旻 一种浅土层树木固定结构及方法
CN114885731A (zh) * 2022-05-18 2022-08-1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一种用于台风受损红树林迹地的植被恢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8755B (zh) 2015-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8755B (zh) 一种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种植红树林的方法及固定装置
CN104186273B (zh) 高盐度深水海滩红树林的造林方法
CN104996260B (zh) 高盐度沙质养殖塘红树林造林方法
CN103081689B (zh) 一种水滨硬质化护坡的植被恢复方法
CN106612700A (zh) 沙滩综合防护体系及沙滩生态恢复方法
CN206182007U (zh) 一种具有多层纤维结构的耐冲刷型水生植物毯
CN108978579B (zh) 一种河道环境修复结构及河道生态环境恢复方法
CN106836113B (zh) 一种自组织式生态消浪***
CN106718461A (zh) 一种红树林造林方法
CN113615469A (zh) 一种基于林泽生境的库尾消落带湿地修复方法
CN108271600A (zh) 一种在海堤混凝土消浪块种植红树植物的方法
CN114223449B (zh) 困难立地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
CN108901663B (zh) 一种提升滨海盐土产能的生态农牧场模式构建方法
CN105393893A (zh) 一种非宜林新围垦滩涂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的构建和营造方法
CN111296146B (zh) 一种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复合生态风障及其建立方法
WO2023174331A1 (zh) 一种水库消落带
CN210238422U (zh) 一种分层消浪的生态景观海岸***
CN207574226U (zh) 一种用于湖泊水下岸坡的沉水植物种植装置
CN111642311A (zh) 在海滨地区种植许树的方法
CN111527916A (zh) 一种抗水流冲击的水生植物种植装置
CN111742834A (zh) 一种硬质水底水生植物快速定植方法
CN113748909B (zh) 一种基于水松的库尾消落带林泽生态***高效构建方法
CN108848734A (zh) 一种植物网结构生态护滩方法
CN115669297A (zh) 一种滨海盐沼湿地植被的修复方法
CN108293353A (zh) 一种使互米草自然死亡的生态有效技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21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City Xiu Lu Shen Hua Mei Futian District Science Park 1 West Room 302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GREENJIUZHOU LANDSCAP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Dragon Street Wulian road in Longgang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518000 No. 1 Vanke Qinglinjing block 31 B 805

Patentee before: Wetlands in Shenzhen sunligh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3-38, haixiu Road, block a, building 6, Xilongwan Garden Phase II, N10, Haiwang community, Xin'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Xiaozho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City Xiu Lu Shen Hua Mei Futian District Science Park 1 West Room 302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GREENJIUZHOU LANDSCAPING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