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78480A - 一种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78480A
CN103778480A CN201410016782.8A CN201410016782A CN103778480A CN 103778480 A CN103778480 A CN 103778480A CN 201410016782 A CN201410016782 A CN 201410016782A CN 103778480 A CN103778480 A CN 1037784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nterdot
factor
influence factor
fissure zone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1678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题正义
秦洪岩
王猛
杨艳国
李洋
姜璐
屈年华
刘思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01678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78480A/zh
Publication of CN103778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784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属于“三下”开采和瓦斯抽采技术领域,本发明是在收集全国矿井的实测基础上所得的,因此克服了地域的局限性;本发明考虑了采厚、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和采深的影响,因此,有效提高了裂隙带高度的预测精度,更具有实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三下”开采和瓦斯抽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矿井水体下开采必须留设防水煤柱,确定防水煤柱最重要的参数是导水裂隙带的高度,防水煤柱的留设关系到水体下开采的生产安全。精确的裂隙带高度是实现安全开采的重要前提。
随着我国煤炭工业和技术装备的发展,裂隙带发育高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数十年来以刘天泉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煤炭科学工作者,通过理论研究、实践分析和实验等方法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矿井的安全开采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我国现行的裂隙带高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以下简称“三下”规程)中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是刘天泉院士在80年代根据华北地区的实测数据,应用回归分析所得,其中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只与采厚有关,并未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预测误差较大,而且所选择的数据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对采法和采厚等开采条件限制较大。
在现场多年的实践中得知裂隙带高度不仅与采厚有关,而且与采深、上覆岩层岩性和工作面跨度等因素有关。(1)采厚越大裂隙带高度越大;(2)采深直接影响矿山压力的大小,而矿山压力影响上覆岩层的运动规模,进而影响裂隙带的发育程度;(3)根据材料力学的理论得知,工作面跨度与岩梁弯曲度成正比例关系,岩梁弯曲度越大,则岩梁越容易断裂,进而影响裂隙带的发育高度。一般认为跨度满足充分采动时,其对裂隙带的发育影响将减弱。(4)岩石性质,特别是抗剪强度越大,越有利于阻止裂隙带的发育;因此,考虑全面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预测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以达到提高裂隙带高度预测精度的目的。
一种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多组历史矿井数据,每组数据包括采厚、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工作面跨度和采深四种影响因素;
步骤2、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因素与裂隙带高度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
步骤2-1、建立采厚、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工作面跨度、采深与裂隙带高度之间的回归模型:
yt01xt12xt23xt34xt4t(t=1,2,…,n)      (1)
其中,yt表示第t组数据预测的裂隙带高度;β0表示常数;β1表示采厚影响因素的系数;β2表示硬岩岩性比例系数的系数,β3表示工作面跨度的系数,β4表示采深的系数;xt1表示第t组数据的采厚;xt2表示第t组数据的硬岩岩性比例系数;xt3表示第t组数据的工作面跨度;xt4表示第t组数据的采深;εt表示随机误差项;n表示采集数据的总组数;
步骤2-2、将采集的历史数据中的四个因素值代入建立的回归模型,利用最小二乘准则计算获得每个影响因素的系数,完成回归模型的建立,即完成确定影响因素与裂隙带高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3、对计算获得的每个影响因素的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
步骤3-1、假设某一影响因素的系数的数值为0,公式如下:
假设:
βi=0          (2)
其中,βi表示某一影响因素的系数,i=1,2,…,4;
步骤3-2、计算假设删除系数βi所对应的影响因素后所得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与建立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之差Pi,公式如下:
P i = β ^ i 2 / l ii - - - ( 3 )
其中,Pi表示偏回归平方和,即假设删除系数βi所对应的影响因素后所得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与建立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之差;
Figure BDA0000456655570000022
表示系数向量β的最小二乘估计量, β ^ = β ^ 0 β ^ 1 · · · · β ^ 4 , 根据
Figure BDA0000456655570000024
确定βi对应的
Figure BDA0000456655570000025
lii表示矩阵L-1的第i个对角元素,其中,
Figure BDA0000456655570000026
表示原数据矩阵X中心化的数据阵,其中 C = 1 x 11 x 12 · · · x 14 1 x 21 x 22 · · · x 24 · · · · · · · · · · · · 1 x n 1 x n 2 · · · x n 4 , X = x 11 x 12 · · · x 14 x 21 x 22 · · · x 24 · · · · · · · · · x n 1 x n 2 · · · x n 4 , Y = y 1 y 2 · · · y n ;
步骤3-3、根据计算获得的假设删除系数βi后所得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与建立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之差Pi、系数矩阵β残差平方和Q与采集数据的总组数,确定每个影响因素的系数检验统计量;
检验统计量公式如下:
F i = P i Q / ( n - 4 - 1 ) - - - ( 4 )
其中,Q表示系数矩阵β的残差平方和;
步骤3-4、判断计算获得的每个影响因素的检验统计量大于等于检验统计量设定值的概率,进而获得显著性概率值,若显著性概率值大于显著性概率设定值,则该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影响是显著的,需保留;否则,该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影响是不显著的,需删除该影响因素;
步骤3-5、获得删除不显著影响因素后的回归模型;
步骤4、采用敏感度分析方法确定删除后剩余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敏感度;
步骤4-1、确定剩余影响因素在矿井历史数据中的值,进而确定剩余影响因素值的变化范围并计算平均数值,将该平均数值作为对应影响因素的基准值,并将各个影响因素的基准值代入删除不显著影响因素后的回归模型中,获得裂隙带高度基准值;
步骤4-2、在剩余影响因素中随机选取一影响因素,根据删除不显著影响因素后获得的回归模型和其他影响因素的基准值,确定选取的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影响;
即将其他影响因素的基准值代入删除不显著影响因素后获得的回归模型中,获得选取的影响因素与裂隙带高度的关系式,并根据选取的影响因素值的变化范围,确定裂隙带高度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步骤4-3、重复步骤4-2直至完成所有剩余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影响的确定;
步骤4-4、根据计算获得的裂隙带高度的基准值、裂隙带高度值在影响因素的变化范围内对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确定剩余每个因素的敏感度;
计算剩余每个因素的敏感度公式如下:
η ( c j ) = max { [ ( S ( c j ) max - S * ) / S * ] , [ ( S * - S ( c j ) min ) / S * ] } - - - ( 5 )
其中,
Figure BDA0000456655570000041
表示影响因素cj的敏感度,其中,cj表示剩余的影响因素,j=1,2,…,m,m表示剩余影响因素个数;S*表示裂隙带高度基准值;S(cj)max表示影响因素cj在其取值范围内裂隙带高度的最大值,S(cj)min表示影响因素cj在其取值范围内裂隙带高度的最小值;
步骤5、根据获得的剩余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敏感度,对删除不显著影响因素后获得的回归模型进行优化;
步骤5-1、建立敏感度预测模型,公式如下:
ηj△(cj)/cj *=△S(cj)/S*        (6)
其中,△S(cj)表示在影响因素cj情况下,裂隙带高度变化值,△(cj)表示影响因素cj的变化值,cj *为影响因素cj的基准值;
对式(6)进行求和,获得公式如下:
S ( c ) = Σ j = 1 m S * η j ( c j - c j * ) / c j * + S * - - - ( 7 )
其中,S(c)表示预测的裂隙带高度;ηj表示影响因素cj的敏感度;cj表示影响因素的值,cj *为影响因素cj的基准值;
步骤5-2、根据剩余每个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和基准值,代入获得的敏感度预测模型,获得优化后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
步骤6、采集被测矿井的采厚、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工作面跨度和采深,代入获得的优化后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中,获得被测矿井的预测裂隙带高度;
步骤7、判断预测裂隙带高度是否在设定的安全范围内,若是,则可继续开采生产,否则需要降低采厚或进行充填开采。
步骤3-4所述的检验统计量设定值,其取值范围为0.6~0.8;所述的显著性概率设定值,其取值为0.95。
本发明优点:
本发明一种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在收集全国矿井的实测基础上所得的,因此克服了地域的局限性;本发明考虑了采厚、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和采深的影响,因此,有效提高了裂隙带高度的预测精度,更具有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多组历史矿井数据,每组数据包括采厚、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工作面跨度和采深四个影响因素;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调研,收集了大量的煤矿裂隙带高度的实测数据。分析裂隙带高度与采厚、硬岩岩性比例系数(硬岩岩性比例系数是指煤层顶板以上统计高度内,硬岩与统计高度的比值,参与统计的硬岩主要指砂岩、混合岩、火成岩)、工作面跨度和采深之间的函数关系。
表1裂隙带发育情况统计表
以表1数据作为分析数据。选取采厚、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工作面跨度和采深作为影响裂隙带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对矿井的裂隙带发育情况进行分析。将以上4个影响因子作为裂隙带高度的影响因素,应用SPSS19.0软件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步骤2、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因素与裂隙带高度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的各种分析方法中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它是处理多个变量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数据分析方法。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在实际问题中是大量存在的,回归分析是研究这种相互关系的有效数学方法。
步骤2-1、建立采厚、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工作面跨度和采深与裂隙带高度之间的回归模型;
本发明实施例中,假定裂隙带高度yt与采厚xt1,硬岩岩性比例系数xt2,工作面跨度xt3,采深xt4影响因素线性相关,对于28组数据y1,y2,…,y28满足以下回归模型:
yt01xt12xt23xt34xt4t(t=1,2,…,28)        (1)
其中,随机误差项的均值E(εt)=0;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为σ2,即Var(εt)=σ2;每个随机误差项的相关系数是0,即Cov(εij′)=0(i≠j′)、随机误差项满足正态分布,即εt~N(0,σ2),相互独立;yt表示第t组数据预测的裂隙带高度;β0表示常数;β1表示采厚影响因素的系数;β2表示硬岩岩性比例系数的系数,β3表示工作面跨度的系数,β4表示采深的系数;xt1表示第t组数据的采厚;xt2表示第t组数据的硬岩岩性比例系数;xt3表示第t组数据的工作面跨度;xt4表示第t组数据的采深;εt表示随机误差项;n表示采集数据的总组数;
步骤2-2、将采集的历史数据中的四个因素值代入建立的回归模型,利用最小二乘准则计算获得每个影响因素的系数,完成回归模型的建立,即完成确定影响因素与裂隙带高度之间的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SPSS软件中的最小二乘准则计算获得每个影响因素的系数β1、β2、β3和β4,最小二乘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最小化拟合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偏差平方和;
步骤3、对计算获得的每个影响因素的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
步骤3-1、假设某一影响因素的系数的数值为0;
本发明实施例中,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是判断β1,β1,…,β4是否全为0,但不能排除某个βi为0,若βi为0说明影响因素xi对裂隙带高度y是没有影响的,应从模型中剔除,即检验以下假设:
βi=0            (2)
其中,βi表示某一影响因素的系数,i=1,2,…,4;
步骤3-2、计算假设删除系数βi所对应的影响因素后所得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与建立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之差Pi,公式如下:
P i = β ^ i 2 / l ii - - - ( 3 )
其中,Pi表示偏回归平方和,即假设删除系数βi所对应的影响因素后所得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与建立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之差;
Figure BDA0000456655570000072
表示系数向量β的最小二乘估计量, β ^ = β ^ 0 β ^ 1 · · · · β ^ 4 , 根据
Figure BDA0000456655570000074
确定βi对应的
Figure BDA0000456655570000075
lii表示矩阵L-1的第i个对角元素,其中,
Figure BDA0000456655570000076
表示原数据矩阵X中心化的数据阵,其中 C = 1 x 11 x 12 · · · x 14 1 x 21 x 22 · · · x 24 · · · · · · · · · · · · 1 x n 1 x n 2 · · · x n 4 , X = x 11 x 12 · · · x 14 x 21 x 22 · · · x 24 · · · · · · · · · x n 1 x n 2 · · · x n 4 , Y = y 1 y 2 · · · y n ;
步骤3-3、根据计算获得的假设删除系数βi后所得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与建立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之差Pi、系数矩阵β残差平方和Q与采集数据的总组数,确定每个影响因素的系数检验统计量;
检验统计量公式如下:
F i = P i Q / ( n - 4 - 1 ) - - - ( 4 )
其中,Q表示系数矩阵β的残差平方和;
步骤3-4、判断计算获得的每个影响因素的检验统计量大于等于检验统计量设定值的概率,进而获得显著性概率值,若显著性概率值大于显著性概率设定值,则该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影响是显著的,需保留;否则,该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影响是不显著的,需删除该影响因素;所述的检验统计量设定值,其取值范围为0.6~0.8,本发明实施例中取值为0.6;所述的显著性概率设定值,其取值范围为0.95。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表1中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以下数据:回归系数分别为5.183,15.041,-0.057,0.022,常数项为23.809。工作面跨度x3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734,小于0.95,因此删除工作面跨度x3。剔除工作面跨度x3后再次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回归系数分别为5.164,15.496,0.022,常数项为13.960。接着检验该方程系数的显著性,三个自变量的显著性概率值为1,0.997,0.997,都大于0.95要求,可以认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
步骤3-5、获得删除不显著影响因素后的回归模型;
本发明实施例中,线性回归方程为:
y=5.164x1+15.496x2+0.022x4+13.960         (8)
式(8)即为裂隙带高度与采厚、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和采深的函数关系式;其中,y表示裂隙带高度,x1表示采厚,x2表示硬岩岩性比例系数,x4表示采深。
步骤4、采用敏感度分析方法确定删除后剩余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敏感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单因素敏感度分析是指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取某一特定的基准因素集的基础上,当评价某因素的敏感度时假设其它的因素不变,令各因素在其各自的可能的变化范围内变动,分析裂隙带高度相应产生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
敏感度分析的第一步是建立裂隙带高度与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然后选取影响裂隙带高度的敏感因素,给出基准因素集。分析某一个因素对裂隙带高度的影响时,其它各因素取基准值保持不变。如果该因素的较小变化幅度,能引起裂隙带高度的较大变化,则说明裂隙带高度对该因素敏感,该因素为高敏感因素。如果该因素变化较大,而裂隙带高度变化微小,则说明裂隙带高度对该因素不敏感,该因素为低敏感因素。
步骤4-1、确定剩余影响因素在矿井历史数据中的值,进而确定剩余影响因素值的变化范围并计算平均数值,将该平均数值作为对应影响因素的基准值,并将各个影响因素的基准值代入删除不显著影响因素后的回归模型中,获得裂隙带高度基准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准因素集的确定是以表1的数据为基础,经过综合分析得到的。基准因素集与变化范围见表2。各因素基准值代入式(8)计算得到裂隙带高度的基准值为52.95m。
表2因素基准值及变化范围
步骤4-2、在剩余影响因素中随机选取一影响因素,根据删除不显著影响因素后获得的回归模型和其他影响因素的基准值,确定选取的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影响;
即将其他影响因素的基准值代入删除不显著影响因素后获得的回归模型中,获得选取的影响因素与裂隙带高度的关系式,并根据选取的影响因素值的变化范围,确定裂隙带高度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步骤4-3、重复步骤4-2直至完成所有剩余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影响的确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各影响因素对裂隙带高度的影响分析:
(1)采厚对裂隙带高度的影响分析
由式(8)推导出采厚与裂隙带高度的函数关系为y=5.164x1+30.44,当采厚的变化范围在2.1m~7.52m之间变化时,裂隙带的高度变化范围是41.28m~69.27m。
(2)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对裂隙带高度的影响分析
由式(8)推导出硬岩岩性比例系数与裂隙带高度的函数关系为y=15.496x2+45.27,当硬岩岩性比例系数的变化范围在0.18~1,裂隙带的高度变化范围是48.06m~60.77m。
(3)采深对裂隙带高度的影响分析
由式(8)推导出采深与裂隙带高度的函数关系为y=0.022x2+44.76,当采深的变化范围在86.1m~679m,裂隙带的高度变化范围是46.65m~59.70m。
步骤4-4、根据计算获得的裂隙带高度的基准值、裂隙带高度值在影响因素的变化范围内对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确定剩余每个因素的敏感度;
计算剩余每个因素的敏感度公式如下;
η ( c j ) = max { [ ( S ( c j ) max - S * ) / S * ] , [ ( S * - S ( c j ) min ) / S * ] } - - - ( 5 )
其中,
Figure BDA0000456655570000092
表示影响因素cj的敏感度,其中,cj表示剩余的影响因素,j=1,2,…,m,m表示剩余影响因素个数;S*表示裂隙带高度基准值;S(cj)max表示影响因素cj在其取值范围内裂隙带高度的最大值,S(cj)min表示影响因素cj在其取值范围内裂隙带高度的最小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按照公式(5)给出的敏感度定义,在表2所示各因素的变化范围内分别求出其敏感度,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三个因素中,采厚对裂隙带高度最敏感,硬岩岩性比例系数次之,然后是采深,其中硬岩岩性比例系数与采深敏感度接近。
表3各因素对裂隙带高度的敏感度
Figure BDA0000456655570000093
步骤5、根据获得的剩余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敏感度,对删除不显著影响因素后获得的回归模型进行优化;
步骤5-1、建立敏感度预测模型,公式如下:
ηj△(cj)/cj *=△S(cj)/S*         (6)
其中,△S(cj)表示在影响因素cj情况下,裂隙带高度变化值,△(cj)表示影响因素cj的变化值,cj *为影响因素cj的基准值;
对式(6)进行求和,获得公式如下;
S ( c ) = Σ j = 1 m S * η j ( c j - c j * ) / c j * + S * - - - ( 7 )
其中,S(c)表示预测的裂隙带高度;ηj表示影响因素cj的敏感度;cj表示影响因素的值,cj *为影响因素cj的基准值;
步骤5-2、根据剩余每个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和基准值,代入获得的敏感度预测模型,获得优化后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表2和表3由式(7)确定裂隙带高度的预计模型,命名为DM-L模型:
Hli=22.080+3.741C1+14.648C2+0.018C3            (9)
式中,Hli为裂隙带高度预测值,C1为优化后模型中的采厚,C2为优化后模型中的硬岩岩性比例系数,C3为优化后模型中的采深,其中各影响因素的取值范围见表2。
步骤6、采集被测矿井的采厚、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工作面跨度和采深,代入获得的优化后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中,获得被测矿井的预测裂隙带高度;
步骤7、判断预测裂隙带高度是否在设定的安全范围内,若是,则可继续开采生产,否则需要降低采厚或进行充填开采。
本发明实施例中,采取的安全措施具体如下:
(1)如果裂隙带高度波及上覆的弱含水层,应加大矿井排水设施功率,做到涌水随时排出,保证人员安全生产;
(2)如果裂隙带高度波及上覆岩层为较强含水层,应加强矿井涌水量的实时监测,做好提前预防、撤离等安全措施;
(3)如果裂隙带高度过大,留设的保护煤柱不能起到隔水作用,应禁止开采,以免造成人员伤亡和事故发生。
本发明实施例中,DM-L模型应用于采厚的范围是2.1~7.52m之间,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在0.18~1之间,采深是86.1~679m之间。
表4为调研收集的裂隙带高度发育的实测数据。
表4裂隙带发育情况统计表
Figure BDA0000456655570000111
“三下”规程中计算裂隙带高度的公式如下表5。
表5“三下”规程中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0456655570000112
表中,M表示“三下”规程公式中的采厚;
在表4中各个实测参数基础上,用“三下”规程公式和DM-L模型预计结果与实测数据列对比分析,见表6,其中“三下”规程计算公式结果选择的是计算精度最高的。
表6预计结果误差对比表
Figure BDA0000456655570000113
由表6中,“三下”规程的计算公式与DM-L预计模型最终的预计误差对比可知,DM-L预计模型的精度要高于“三下”规程的计算结果。而且3号和4号数据“三下”规程中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明显失真。在生产实践中要预计裂隙带的高度,可以通过DM-L预计模型进行计算。

Claims (2)

1.一种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多组历史矿井数据,每组数据包括采厚、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工作面跨度和采深四种影响因素;
步骤2、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因素与裂隙带高度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
步骤2-1、建立采厚、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工作面跨度、采深与裂隙带高度之间的回归模型:
yt01xt12xt23xt34xt4t(t=1,2,…,n)     (1)
其中,yt表示第t组数据预测的裂隙带高度;β0表示常数;β1表示采厚影响因素的系数;β2表示硬岩岩性比例系数的系数,β3表示工作面跨度的系数,β4表示采深的系数;xt1表示第t组数据的采厚;xt2表示第t组数据的硬岩岩性比例系数;xt3表示第t组数据的工作面跨度;xt4表示第t组数据的采深;εt表示随机误差项;n表示采集数据的总组数;
步骤2-2、将采集的历史数据中的四个因素值代入建立的回归模型,利用最小二乘准则计算获得每个影响因素的系数,完成回归模型的建立,即完成确定影响因素与裂隙带高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3、对计算获得的每个影响因素的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
步骤3-1、假设某一影响因素的系数的数值为0,公式如下:
假设:
βi=0            (2)
其中,βi表示某一影响因素的系数,i=1,2,…,4;
步骤3-2、计算假设删除系数βi所对应的影响因素后所得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与建立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之差Pi,公式如下:
P i = β ^ i 2 / l ii - - - ( 3 )
其中,Pi表示偏回归平方和,即假设删除系数βi所对应的影响因素后所得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与建立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之差;
Figure FDA0000456655560000017
表示系数向量β的最小二乘估计量, β ^ = β ^ 0 β ^ 1 · · · · β ^ 4 , 根据
Figure FDA0000456655560000015
确定βi对应的
Figure FDA0000456655560000016
lii表示矩阵L-1的第i个对角元素,其中,
Figure FDA0000456655560000021
表示原数据矩阵X中心化的数据阵,其中 C = 1 x 11 x 12 · · · x 14 1 x 21 x 22 · · · x 24 · · · · · · · · · · · · 1 x n 1 x n 2 · · · x n 4 , X = x 11 x 12 · · · x 14 x 21 x 22 · · · x 24 · · · · · · · · · x n 1 x n 2 · · · x n 4 , Y = y 1 y 2 · · · y n ;
步骤3-3、根据计算获得的假设删除系数βi后所得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与建立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之差Pi、系数矩阵β残差平方和Q与采集数据的总组数,确定每个影响因素的系数检验统计量;
检验统计量公式如下:
F i = P i Q / ( n - 4 - 1 ) - - - ( 4 )
其中,Q表示系数矩阵β的残差平方和;
步骤3-4、判断计算获得的每个影响因素的检验统计量大于等于检验统计量设定值的概率,进而获得显著性概率值,若显著性概率值大于显著性概率设定值,则该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影响是显著的,需保留;否则,该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影响是不显著的,需删除该影响因素;
步骤3-5、获得删除不显著影响因素后的回归模型;
步骤4、采用敏感度分析方法确定删除后剩余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敏感度;
步骤4-1、确定剩余影响因素在矿井历史数据中的值,进而确定剩余影响因素值的变化范围并计算平均数值,将该平均数值作为对应影响因素的基准值,并将各个影响因素的基准值代入删除不显著影响因素后的回归模型中,获得裂隙带高度基准值;
步骤4-2、在剩余影响因素中随机选取一影响因素,根据删除不显著影响因素后获得的回归模型和其他影响因素的基准值,确定选取的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影响;
即将其他影响因素的基准值代入删除不显著影响因素后获得的回归模型中,获得选取的影响因素与裂隙带高度的关系式,并根据选取的影响因素值的变化范围,确定裂隙带高度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步骤4-3、重复步骤4-2直至完成所有剩余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影响的确定;
步骤4-4、根据计算获得的裂隙带高度的基准值、裂隙带高度值在影响因素的变化范围内对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确定剩余每个因素的敏感度;
计算剩余每个因素的敏感度公式如下:
η ( c j ) = max { [ ( S ( c j ) max - S * ) / S * ] , [ ( S * - S ( c j ) min ) / S * ] } - - - ( 5 )
其中,
Figure FDA0000456655560000032
表示影响因素cj的敏感度,其中,cj表示剩余的影响因素,j=1,2,…,m,m表示剩余影响因素个数;S*表示裂隙带高度基准值;S(cj)max表示影响因素cj在其取值范围内裂隙带高度的最大值,S(cj)min表示影响因素cj在其取值范围内裂隙带高度的最小值;
步骤5、根据获得的剩余影响因素对于裂隙带高度的敏感度,对删除不显著影响因素后获得的回归模型进行优化;
步骤5-1、建立敏感度预测模型,公式如下:
ηj△(cj)/cj *=△S(cj)/S*           (6)
其中,△S(cj)表示在影响因素cj情况下,裂隙带高度变化值,△(cj)表示影响因素cj的变化值,cj *为影响因素cj的基准值;
对式(6)进行求和,获得公式如下:
S ( c ) = Σ j = 1 m S * η j ( c j - c j * ) / c j * + S * - - - ( 7 )
其中,S(c)表示预测的裂隙带高度;ηj表示影响因素cj的敏感度;cj表示影响因素的值,cj *为影响因素cj的基准值;
步骤5-2、根据剩余每个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和基准值,代入获得的敏感度预测模型,获得优化后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
步骤6、采集被测矿井的采厚、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工作面跨度和采深,代入获得的优化后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中,获得被测矿井的预测裂隙带高度;
步骤7、判断预测裂隙带高度是否在设定的安全范围内,若是,则可继续开采生产,否则需要降低采厚或进行充填开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4所述的检验统计量设定值,其取值范围为0.6~0.8;所述的显著性概率设定值,其取值为0.95。
CN201410016782.8A 2014-01-14 2014-01-14 一种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 Pending CN10377848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16782.8A CN103778480A (zh) 2014-01-14 2014-01-14 一种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16782.8A CN103778480A (zh) 2014-01-14 2014-01-14 一种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78480A true CN103778480A (zh) 2014-05-07

Family

ID=50570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16782.8A Pending CN103778480A (zh) 2014-01-14 2014-01-14 一种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78480A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4713A (zh) * 2014-11-24 2015-04-0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充填开采导水断裂带高度预测方法
CN104794315A (zh) * 2015-05-18 2015-07-2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基于改进断裂力学模型的煤层底板破坏带深度确定方法
CN105257337A (zh) * 2015-10-20 2016-01-20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基于板壳理论的充填开采覆岩断裂带高度确定方法
CN106503854A (zh) * 2016-10-26 2017-03-15 山东科技大学 综放开采煤层上覆岩体跨裂高度预测方法
CN106529709A (zh) * 2016-11-01 2017-03-2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综采面动载系数预测方法
CN109711051A (zh) * 2018-12-26 2019-05-0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考虑滑床岩体结构特征的桩顶位移非线性预测方法
CN111274736A (zh) * 2020-01-21 2020-06-12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有导师学习神经网络算法的导水裂隙带预测方法
CN114687736A (zh) * 2022-04-02 2022-07-0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煤层群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的计算方法
CN116955957A (zh) * 2023-08-07 2023-10-27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煤矿开采工作面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预测方法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4713B (zh) * 2014-11-24 2017-09-29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充填开采导水断裂带高度预测方法
CN104484713A (zh) * 2014-11-24 2015-04-0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充填开采导水断裂带高度预测方法
CN104794315A (zh) * 2015-05-18 2015-07-2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基于改进断裂力学模型的煤层底板破坏带深度确定方法
CN104794315B (zh) * 2015-05-18 2018-01-30 华北科技学院 基于改进断裂力学模型的煤层底板破坏带深度确定方法
CN105257337A (zh) * 2015-10-20 2016-01-20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基于板壳理论的充填开采覆岩断裂带高度确定方法
CN106503854A (zh) * 2016-10-26 2017-03-15 山东科技大学 综放开采煤层上覆岩体跨裂高度预测方法
CN106529709A (zh) * 2016-11-01 2017-03-2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综采面动载系数预测方法
CN109711051A (zh) * 2018-12-26 2019-05-0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考虑滑床岩体结构特征的桩顶位移非线性预测方法
CN111274736A (zh) * 2020-01-21 2020-06-12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有导师学习神经网络算法的导水裂隙带预测方法
CN114687736A (zh) * 2022-04-02 2022-07-0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煤层群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的计算方法
CN114687736B (zh) * 2022-04-02 2023-01-10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煤层群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的计算方法
CN116955957A (zh) * 2023-08-07 2023-10-27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煤矿开采工作面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预测方法
CN116955957B (zh) * 2023-08-07 2024-02-20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煤矿开采工作面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预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78480A (zh) 一种基于敏感度分析的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
US20160070828A1 (e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 of Water Inrush from Aquifer Underlying Coal Seam
CN103306722B (zh) 一种冲击危险区的微震多维信息综合区域探测评价方法
Li et al. Risk assessment of floor water inrush using entropy weight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 model
CN104133985A (zh) 隧道及地下工程地质灾害风险属性区间评价方法
CN104899358B (zh) 奥灰岩溶裂隙水网络横向分布的预测方法
CN103995947A (zh) 改进的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方法
CN104794315B (zh) 基于改进断裂力学模型的煤层底板破坏带深度确定方法
CN104865614A (zh) 基于可变骨架参数的复杂储层流体识别方法
CN103362509A (zh) 煤矿近松散含水层开采上限评价及开采危险性评价方法
CN107016620A (zh) 一种基于层次分析的断层含水性评价方法
CN104776827B (zh) Gps高程异常数据的粗差探测方法
CN103088803A (zh) 鉴别岩溶塌陷致塌因素的方法
Cui et al. Prediction of surface subsidence due to underground mining based on the zenith angle
CN109885866A (zh) 深埋隧道围岩形变荷载计算方法
CN107886185A (zh) 一种基于空间分析的矿井静涌水量计算方法及***
Zhang et al. Using multiple methods to predict mine water inflow in the Pingdingshan no. 10 coal mine, China
CN103606019A (zh) 基于时空关系的矿山采空区覆岩沉降动态预测方法
CN106251053A (zh) 一种采煤沉陷区地表建设高压输电线塔的适宜性评估方法
CN103353295A (zh) 一种精确预测大坝坝体垂直变形量的方法
CN105488253A (zh) 一种确定地面沉降和区域静载荷相关性的方法
CN103134433A (zh) 一种利用位移监测鉴别边坡失稳致滑因子的方法
CN106407569B (zh) 一种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地表下沉值计算方法
CN109271675B (zh) 单指数模型矿区生态临界地下水位动态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6756807A (zh) 耦合施工过程的线性地下工程涌水量数值预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50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