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48416B - 燃烧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燃烧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48416B
CN103748416B CN201280036549.5A CN201280036549A CN103748416B CN 103748416 B CN103748416 B CN 103748416B CN 201280036549 A CN201280036549 A CN 201280036549A CN 103748416 B CN103748416 B CN 1037484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demarcation strip
heating plate
jog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65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48416A (zh
Inventor
佐藤公美
加藤壮郎
加藤壮一郎
山崎秀作
三好雄
三好一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484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484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484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484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12Radiant burners
    • F23D14/125Radiant burners heating a wall surface to incandescen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02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02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 F23D14/04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induction type, e.g. Bunsen burner
    • F23D14/06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induction type, e.g. Bunsen burner with radial outlets at the burner hea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66Preheating the combustion air or ga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70Baffles or like flow-disturb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2900/00Special features of, or arrangements for burners using fluid fuels or solid fuels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 F23D2900/00003Fuel or fuel-air mixtures flow distribution devices upstream of the outl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燃烧加热器(110)具备:加热板(126);配置板(120),其与加热板相对配置;外周壁(122),其沿着加热板和配置板的外周配设;分隔板(124),其在由加热板、配置板以及外周壁包围的空间内,与加热板和配置板相对配置,由与配置板之间的空隙形成导入部(134),并且由与加热板之间的空隙形成导出部(138);以及燃烧室(136),其配置于由加热板、配置板以及外周壁包围的空间内,从导入部导入的燃料气体燃烧,将通过该燃烧生成的排出气体朝向导出部导出。在分隔板,设有沿厚度方向具有凹凸的凹凸部(146)。

Description

燃烧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燃料燃烧而加热被加热物的燃烧加热器。本申请基于2011年7月27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1-163865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广泛普及以下燃烧加热器:用使燃料气体燃烧的燃烧热来加热辐射体,用来自辐射体的辐射面的辐射热来加热工业材料或食品等。
关于这样的燃烧加热器,提出以下技术:使从将燃料气体引导至燃烧室的导入路直到将在燃烧室中燃烧后的排出气体引导至本体外的导出路为密闭构造,使导入路与导出路邻接,用排出气体的热来预热燃烧前的燃料气体,提高热效率(例如,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94346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燃烧加热器中,能够通过提高燃料气体的预热效果而提高热效率。考虑减薄将导入路和导出路隔开的分隔板,提高从排出气体向燃烧气体的传热效率,提高预热效果。不过,如果减薄分隔板,则产生以下不良状况:前述分隔板热变形,导入路或导出路变形,不能将燃料气体均匀地供给至燃烧室,或不能充分地将排出气体排出,燃烧效率下降。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烧加热器,该燃烧加热器能够抑制热变形导致的不良状况,提高燃料气体的预热效果,实现高的热效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燃烧加热器具备:加热板;配置板,其与加热板相对配置;外周壁,其沿着加热板和配置板的外周配设;以及分隔板,其在由加热板、配置板以及外周壁包围的空间内,与加热板和配置板相对配置,由与配置板之间的空隙形成导入部,并且由与加热板之间的空隙形成导出部。另外,前述燃烧加热器具备流入孔,该流入孔设于配置板或分隔板,连接有引导燃料气体的第一配管部,并且将燃料气体从前述第一配管部导入至导入部。另外,前述燃烧加热器具备:燃烧室,其配置于由加热板、配置板以及外周壁包围的空间内,从导入部导入的燃料气体燃烧,将通过前述燃烧生成的排出气体朝向导出部导出;和排气孔,其设于加热板或分隔板,连接有引导排出气体的第二配管部,并且将排出气体从导出部导出至前述第二配管部。另外,在分隔板,设有沿厚度方向具有凹凸的凹凸部。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燃烧加热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一方式中,前述凹凸部的顶部与加热板和配置板的任何一方或双方接触。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燃烧加热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式中,前述凹凸部从设于分隔板的流入孔或排气孔朝向燃烧室以放射状延伸。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燃烧加热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三方式中,在前述分隔板的导入部侧,在设于分隔板的流入孔或排气孔附近设有平板状的平板部,凹凸部与平板部的外周侧连续地设置。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燃烧加热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三或第四方式中,前述导出部具有由凹凸部沿周向划分的多个排气流路,排气流路随着从燃烧室侧朝向排气孔侧而逐渐变窄。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燃烧加热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三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何一个中,前述导入部具有由凹凸部沿周向划分的多个导入流路,导入流路随着从流入孔侧朝向燃烧室侧而逐渐变窄。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热变形导致的不良状况,提高燃料气体的预热效果,实现高的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燃料加热***的外观示例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燃料加热***的构造的图。
图3是图1的Ⅲ-Ⅲ线截面图。
图4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的立体图,示出分隔板的位于导出部侧的面。
图4B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的立体图,示出分隔板的位于导入部侧的面。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的正面图。
图6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的截面图,是图5的Ⅵ(a)-Ⅵ(a)线截面图。
图6B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的截面图,是图5的Ⅵ(b)-Ⅵ(b)线截面图。
图6C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的截面图,是图5的Ⅵ(c)-Ⅵ(c)线截面图。
图7A是用于说明燃料气体和排出气体的流动的图,示出图3的截面图的左侧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7B是用于说明燃料气体和排出气体的流动的图,示出图7A的Ⅶ(b)-Ⅶ(b)线截面图。
图8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的立体图,示出分隔板的位于导出部侧的面。
图8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的立体图,示出分隔板的位于导入部侧的面。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的正面图。
图10A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的截面图,是图9的Ⅹ(a)-Ⅹ(a)线截面图。
图10B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的截面图,是图9的Ⅹ(b)-Ⅹ(b)线截面图。
图10C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的截面图,是图9的Ⅹ(c)-Ⅹ(c)线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同时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或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不过是用于使本发明的理解变容易的举例说明,除了特别阐明的情况以外,不限定本发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实质上具有同一功能、构成的要素标记同一符号,由此省略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燃烧加热***100)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燃烧加热***100的外观示例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中的燃烧加热***100是将城市气体等与作为燃烧用氧化剂气体的空气在供给至本体容器之前混合的预混合类型。不限定于这种情况,燃烧加热***100也可以是进行扩散燃烧的扩散类型。
如图1所示,燃烧加热***100将多个(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为两个)燃烧加热器110并排连接,接受城市气体等与空气的混合气体(以下,称为“燃料气体”)的供给,在各个燃烧加热器110中,燃料气体燃烧,由此加热。在燃烧加热***100中,由于该燃烧而产生的排出气体被回收。
图2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燃烧加热***100的构造的图。如图2所示,燃烧加热***100具备配置板120、外周壁122、分隔板124以及加热板126。
配置板120是由诸如不锈钢(SUS:Stainless Used Steel)的耐热性和耐氧化性高的原料或热导率低的原料等形成的平板状部件。
外周壁122由具有其外周面与配置板120的外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那样的外形的薄板状部件构成,层叠于配置板120。在外周壁122,设有两个贯通孔122a,其内周具有跑道形状(由大致平行的两个线段和将该两个线段相连的两个圆弧(半圆)构成的形状),沿厚度方向(外周壁122与配置板120的层叠方向)贯通。
分隔板124与配置板120同样地由耐热性和耐氧化性高的原料(例如,不锈钢)或热导率高的原料(例如,黄铜)等形成。分隔板124由具有沿着外周壁122的贯通孔122a的内周面的外形形状的薄板状部件构成,与配置板120大致平行地配置在外周壁122的内侧。此外,分隔板124在容纳于外周壁122的贯通孔122a内的状态下,其外周面与贯通孔122a的内周面维持一定间隔而分离。
加热板126与配置板120同样地由用耐热性和耐氧化性高的原料(例如,不锈钢)或热导率高的原料(例如,黄铜)等形成的薄板状部件构成。
加热板126具有其外周面与配置板120和外周壁122的外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那样的外形,层叠于外周壁122和分隔板124。此时,加热板126和配置板120彼此大致平行(用于引起本实施方式中的超焓燃烧的实质的平行)地相对配置。另外,外周壁122沿着加热板126和配置板120的外周配设。分隔板124在由加热板126、配置板120以及外周壁122包围的空间内与加热板126和配置板120相对配置。
配置板120、分隔板124和加热板126若在它们之间形成空隙,则也可倾斜地相对配置。另外,配置板120、分隔板124和加热板126对它们的厚度无限制,不限于平板,也可形成为厚度变化的形状。
由加热板126和配置板120将外周壁122的上下闭塞而构成燃烧加热***100的本体容器。而且,上下壁面(加热板126和配置板120的外表面)的面积比外周面(外周壁122的外表面)的面积更大。即,上下壁面占据本体容器的外表面的大部分。
另外,两个燃烧加热器110并排地连接而构成燃烧加热***100。在两个燃烧加热器110之间的连接部位,形成有将连接的燃烧加热器110内的密闭空间连通的火蔓延部128。不过,虽说是密闭空间,但在用于气体中的情况下,没必要完全地密闭。在本实施方式的燃烧加热***100中,例如,通过点火器(未图示)等点火装置的一次点火,火焰通过火蔓延部128蔓延至连接的燃烧加热器110而点火。如上前述,在燃烧加热***100设有两个燃烧加热器110,但两个燃烧加热器110双方均为同一构成。因此,以下,说明一方的燃烧加热器110。
图3是图1的Ⅲ-Ⅲ线截面图。如图3所示,在配置板120,设有在燃烧加热器110的中心部沿厚度方向贯通的流入孔132。在流入孔132,连接有燃料气体所流通的第一配管部130。燃料气体经由流入孔132被引导至燃烧加热器110的本体容器内。
在本体容器内,导入部134和导出部138被分隔板124分隔,以彼此邻接的方式形成。后文阐述分隔板124、导入部134和导出部138的位置关系。
导入部134由配置板120与分隔板124之间的空隙形成,将从流入孔132流入的燃料气体以放射状引导至燃烧室136。
燃烧室136配置在由配置板120、加热板126以及外周壁122包围的空间内。另外,燃烧室136面向分隔板124的外周端部,沿着外周壁122配置。在燃烧室136的任意位置,设有着火装置(未图示)。燃烧室136中,从导入部134导入的燃料气体燃烧,将通过该燃烧生成的排出气体朝向导出部138导出。
导出部138由加热板126与分隔板124之间的空隙形成,将通过燃烧室136中的燃烧而产生的排出气体聚集于燃烧加热器110的中心部。
如上前述,在本体容器内,导入部134与导出部138邻接而形成。因此,能够通过分隔板124将排出气体的热传递至燃料气体且预热燃料气体。
辐射面140是加热板126外侧的面,通过流通于导出部138的排出气体或燃烧室136中的燃烧而被加热,将辐射热传热至被加热物。
在分隔板124,设有在燃烧加热器110的中心部沿厚度方向贯通的排气孔142。在排气孔142,第二配管部144嵌合于内周部分。加热了辐射面140之后的排出气体经由排气孔142被导出至燃烧加热器110的外部。
第二配管部144配设于第一配管部130内部。即,由第一配管部130和第二配管部144形成双重管。另外,第二配管部144还具有将排出气体的热传递至流动于第一配管部130的燃料气体的功能。
配置板120的形成有流入孔132的部位(边缘部)固定于第一配管部130的顶端。分隔板124的排气孔142固定于比第一配管部130更突出的第二配管部144的顶端。配置板120和分隔板124只以第一配管部130的顶端与第二配管部144的顶端的差量分隔。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孔132设于配置板120,排气孔142设于分隔板124。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流入孔132设于分隔板124,将排气孔142设于加热板126。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一配管部130和第二配管部144从加热板126侧***贯通于导入部134和导出部138,将第一配管部130配设于第二配管部144的内部。另外,第一配管部130和第二配管部144也可以分别个别地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将流入孔132配置于配置板120或分隔板124中的任何一个并将排气孔142配置于加热板126或分隔板124中的任何一个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124,设有沿厚度方向具有凹凸的凹凸部。以下,使用图4A至图7B详细地说明分隔板124的构成。
图4A和图4B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124的立体图。特别地,图4A示出分隔板124的位于导出部138侧的面,图4B示出分隔板124的位于导入部134侧的面。在图4A和图4B中,从排气孔142以放射状延伸的线表示凹凸部146的顶部146a,实线部分表示成为凸的部分,虚线部分表示成为凹的部分。凹凸部146从分隔板124的中央侧朝向外周侧以放射状延伸。此外,在图4A和图4B中,为了方便说明,较少地记载凹凸的数量。不限于此,作为凹凸部146,对凹凸的数量无限制。
图5是示出分隔板124的位于导出部138侧的面的正面图,图6A至图6C是分隔板124的截面图。特别地,图6A是图5的Ⅵ(a)-Ⅵ(a)线截面图,图6B是图5的Ⅵ(b)-Ⅵ(b)线截面图,图6C是图5的Ⅵ(c)-Ⅵ(c)线截面图。不过,图6A至图6C示出图5中的顶部146a,作为从实线160a到实线160b的范围的截面,仅示出分隔板124及其上下的加热板126和配置板120的截面。
在图5中,从排气孔142以放射状延伸的实线表示凹凸部146中的在导出部138侧成为凸的顶部146a。在图5中,从排气孔142以放射状延伸的虚线表示凹凸部146中的在导入部134侧成为凸的顶部146a。
如图6A和图6B所示,凹凸部146的顶部146a(由虚线的圆表示)在从分隔板124的燃烧室136侧直到朝向排气孔142的Ⅵ(b)-Ⅵ(b)线的范围内与加热板126和配置板120双方接触。
如图6C所示,随着越过Ⅵ(b)-Ⅵ(b)线而接近排气孔142侧,凹凸部146的凹凸逐渐变小。如果凹凸部146的凹凸变小,则顶部146a依然维持向加热板126的接触,与配置板120分隔。
如图6A和图6B所示,导入部134的燃烧室136侧(比图5的Ⅵ(b)-Ⅵ(b)线更往分隔板124的外周侧)由通过凹凸部146沿周向划分的多个导入流路134a构成。另外,如图6A至图6C所示,在导出部138,从分隔板124的外周端到排气孔142,形成有通过凹凸部146沿周向划分的多个排气流路138a。
导入部134在分隔板124的排气孔142附近(即,配置板120的流入孔132附近)未被凹凸部146完全地划分。在从流入孔132直到朝向燃烧室136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导入流路134a。
另外,排气流路138a随着从分隔板124的燃烧室136侧朝向排气孔142而逐渐变窄。
接着,具体说明从导入部134到导出部138的燃料气体和排出气体的流动。图7A和图7B是用于说明燃料气体和排出气体的流动的图。特别地,在图7A中,示出图3的截面图的左侧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在图7B中,示出图7A的Ⅶ(b)-Ⅶ(b)线截面图。另外,在图7A中,空白箭头表示燃料气体的流动,以灰色全涂的箭头表示排出气体的流动,在图7B中,以黑色全涂的箭头表示热的转移,记号150a表示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记号150b表示排出气体的流动方向。不过,在图7A中,由虚线表示的空白箭头表示隐藏于分隔板124的背面侧的燃料气体的流动。
如图7A和图7B所示,导入流路134a和排气流路138a夹着分隔板124的凹凸部146交互地形成。流入导入部134的燃料气体沿着导入流路134a向燃烧室136流动。
燃料气体在燃烧室136中与外周壁122碰撞而流速下降,在燃烧室136中燃烧之后,成为高温的排出气体。排出气体流动于朝向排气孔142逐渐变窄的排气流路138a。此时,排出气体的热传热至加热板126的辐射面140。
另外,如图7B所示,通过排气流路138a的排出气体的热经由分隔板124的凹凸部146传热至通过导入流路134a的燃料气体。流动于排气流路138a的排出气体和流动于导入流路134a的燃料气体成为夹着分隔板124的凹凸部146而在左右(加热板126与配置板120的相对方向)并排的相对流(逆流)。因此,能够用排出气体的热高效地预热燃料气体,能够得到高的热效率。通过在预热燃料气体之后燃烧(超焓燃烧),从而能够使燃料气体的燃烧稳定化,将由于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一氧化碳)的浓度抑制为极低浓度。
如上前述,本实施方式的燃烧加热器110由设于分隔板124的凹凸部146吸收分隔板124的热变形。因此,即使分隔板124热变形,也能够抑制松动导致的导入部134或导出部138的热变形。所以,在燃烧加热器110中,能够减薄分隔板124的厚度,能够提高燃料气体的预热效果。另外,通过在分隔板124设置凹凸部146,从而燃料气体和排出气体与分隔板124接触的面积变大。因此,能够促进从排出气体向燃料气体的传热而进一步提高预热效果。
另外,排气流路138a朝向排气孔142变窄,由此,排出气体的流速加快,从排出气体向加热板126和分隔板124的热传递率提高。因此,燃烧加热器110能够提高辐射面140的加热效果和燃料气体的预热效果。
另外,凹凸部146的顶部146a与加热板126和配置板120接触,由此,燃烧加热器110中,分隔板124被固定,能够进一步抑制分隔板124的热变形导致的松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薄分隔板124的厚度,能够提高燃料气体的预热效果。
另外,分隔板124中,在流入孔132附近,凹凸部146的凹凸变小而仅与加热板126侧接触,不缩小导入部134的流路。因此,即使由于长期的使用而导致分隔板124产生热变形,也能够抑制由于流入孔132附近的导入部134的流路变窄而导致的周向的燃料气体的供给量的失衡。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224。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分隔板224不同。所以,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仅说明构成不同的分隔板224。
图8A和图8B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224的立体图。特别地,图8A示出分隔板224的位于导出部138侧的面,图8B示出分隔板224的位于导入部134侧的面。
在分隔板224,遍及其中央附近的一定范围,设有平板状的平板部250。凹凸部246及其顶部246a与平板部250的外周侧连续而设置。如图8A和图8B所示,顶部246a中,实线部分为凸,虚线部分为凹。
即使在导入部134的流入孔132附近,在凹凸部246的顶部246a与配置板120接触并划分形成导入流路134a的情况下,也会由于长期的使用而导致分隔板224产生热变形。由此,流入孔132的附近极端地变窄,存在着周向的燃料气体的供给量产生失衡的可能性。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减小凹凸部146的凹凸,从而避免上述事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隔板224设有平板部250,将中央附近的导入部134的间隔(高度)相对于周向确保为一定。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周向的燃料气体的供给量的失衡。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324。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分隔板324不同。所以,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仅说明构成不同的分隔板324。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324的正面图,图10A至图10C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板324的截面图。特别地,图10A是图9的Ⅹ(a)-Ⅹ(a)线截面图,图10B是图9的Ⅹ(b)-Ⅹ(b)线截面图,图10C是图9的Ⅹ(c)-Ⅹ(c)线截面图。另外,在图10A至10C中,示出图9所示的顶部346a,作为从实线360a到实线360b的范围的截面,仅示出分隔板324及其上下的加热板126和配置板120的截面。
与图5同样地,在图9中,从排气孔142以放射状延伸的实线表示凹凸部346中的在导出部138侧成为凸的顶部346a。在图9中,从排气孔142以放射状延伸的虚线表示凹凸部346中的在导入部134侧成为凸的顶部346a。不过,如图10B和图10C所示,凹凸部346中的在导入部134侧成为凸的部位为面,将该面的端部作为导入部134侧的顶部346a(在图10B和图10C中,由虚线的圆表示顶部346a)。
如图10A所示,由于在分隔板324的平板部350中不具有凹凸,因而未在导入部134划分形成导入流路134a。如图10B和图10C所示,随着从流入孔132朝向燃烧室136,凹凸部346的高度(深度)逐渐变大,凹凸部346的顶部346a与配置板120和加热板126接触。由此,形成有导入流路134a和排气流路138a。
如图10B和图10C所示,导入流路134a随着从流入孔132侧朝向燃烧室136侧而逐渐变窄。
导入流路134a朝向外周变窄,从而能够防止回火。另外,由于中央附近的导入流路134a大,因而与上述同样地,即使由于长期的使用而导致分隔板324产生热变形,流路也不会极端地变窄。因此,燃烧加热器110变得难以产生周向的燃料气体的供给量的失衡。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即,由设在分隔板224、324的凹凸部246、346吸收、抑制分隔板224、324的热变形。因此,能够减薄分隔板224、324的厚度,能够提高燃料气体的预热效果。另外,燃料气体和排出气体与分隔板224、324接触的面积由于凹凸部246、346而变大。因此,从排出气体向燃料气体的传热被促进,预热效果进一步提高。
此外,分隔板例如不限于凹凸平滑地***的波形板,也可以沿任意方向弯折而形成凹凸。另外,凹凸部的方向不限于放射状,也可以是筒状,可以沿任意方向形成。另外,凹凸部的顶部也可不与加热板126和配置板120中的任何一个接触。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燃烧室136沿着外周壁122形成,但不限于这种情况。燃烧室136在由外周壁122、加热板126以及配置板120包围的空间内即可。不过,为了充分地确保排出气体对燃料气体的预热效果,期望将燃烧室136设在例如加热板126与分隔板之间的空间或分隔板与配置板120之间的空间中的、比从设于配置板120的流入孔132到外周壁122的中间位置更接近外周壁122的空间的任何一个位置。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两个燃烧加热器110连接的燃烧加热***100,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不是燃烧加热***100,而是以单体使用燃烧加热器110。
以上,参照附图同时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被实施方式限定。显然,只要是该技术领域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示例或修正示例,关于那些示例,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产业上的适用性
依据本发明的燃烧加热器,能够得到以下燃烧加热器:其抑制热变形导致的不良状况,提高燃料气体的预热效果,且能够实现高的热效率。
符号说明
110……燃烧加热器
120……配置板
122……外周壁
124、224、324……分隔板
126……加热板
134……导入部
134a……导入流路
136……燃烧室
138……导出部
138a……排气流路
146、246、346……凹凸部
146a、246a、346a……顶部
250、350……平板部。

Claims (8)

1.一种燃烧加热器,具备:
加热板;
配置板,其与所述加热板相对配置;
外周壁,其沿着所述加热板和所述配置板的外周配设;
分隔板,其在由所述加热板、所述配置板以及所述外周壁包围的空间内,与所述加热板和所述配置板相对配置,由与所述配置板之间的空隙形成导入部,并且由与所述加热板之间的空隙形成导出部;
流入孔,其设于所述配置板,连接有引导燃料气体的第一配管部,并且将燃料气体从所述第一配管部导入所述导入部;
燃烧室,其配置于由所述加热板、所述配置板以及所述外周壁包围的空间内,从所述导入部导入的燃料气体燃烧,将通过所述燃烧生成的排出气体朝向所述导出部导出;以及
排气孔,其设于所述分隔板,连接有引导所述排出气体的第二配管部,并且将所述排出气体从所述导出部导出至所述第二配管部,
所述分隔板上设有沿厚度方向凹凸、从所述排气孔向所述燃烧室放射状地延伸的波形板状的凹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部的顶部与所述加热板和所述配置板的任何一方或双方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加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板的所述导入部侧,在设于所述分隔板的所述排气孔附近设有平板状的平板部,
所述凹凸部与所述平板部的外周侧连续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加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出部具有由所述凹凸部沿周向划分的多个排气流路,
所述排气流路随着从所述燃烧室侧朝向所述排气孔侧而逐渐变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加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出部具有由所述凹凸部沿周向划分的多个排气流路,
所述排气流路随着从所述燃烧室侧朝向所述排气孔侧而逐渐变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部具有由所述凹凸部沿周向划分的多个导入流路,所述导入流路随着从所述流入孔侧朝向所述燃烧室侧而逐渐变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加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板的所述导入部侧,在设于所述分隔板的所述排气孔附近设有平板状的平板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加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出部具有由所述凹凸部沿周向划分的多个排气流路,
所述排气流路随着从所述燃烧室侧朝向所述排气孔侧而逐渐变窄。
CN201280036549.5A 2011-07-27 2012-07-23 燃烧加热器 Active CN1037484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3865 2011-07-27
JP2011163865A JP5866845B2 (ja) 2011-07-27 2011-07-27 燃焼加熱器
PCT/JP2012/068580 WO2013015238A1 (ja) 2011-07-27 2012-07-23 燃焼加熱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48416A CN103748416A (zh) 2014-04-23
CN103748416B true CN103748416B (zh) 2018-11-02

Family

ID=47601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6549.5A Active CN103748416B (zh) 2011-07-27 2012-07-23 燃烧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416964B2 (zh)
EP (1) EP2738462B1 (zh)
JP (1) JP5866845B2 (zh)
KR (1) KR101544925B1 (zh)
CN (1) CN103748416B (zh)
TW (1) TWI461639B (zh)
WO (1) WO20130152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61941B2 (ja) * 2011-07-27 2016-08-03 株式会社Ihi 密閉式ガスヒータおよび密閉式ガスヒータを用いた連続加熱炉
JP5849542B2 (ja) * 2011-09-05 2016-01-27 株式会社Ihi 連続加熱炉
JP6240371B2 (ja) 2011-09-05 2017-11-29 株式会社Ihi 加熱炉および連続加熱炉
JP6171716B2 (ja) * 2013-08-20 2017-08-02 株式会社Ihi 燃焼加熱器
JP6427996B2 (ja) * 2014-07-04 2018-11-28 株式会社Ihi 燃焼加熱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37329A (en) * 1973-07-05 1974-09-24 Us Army Liquid fuel-fired grille
EP0486741A1 (fr) * 1989-11-17 1992-05-27 Société dite : TRIATHERM SARL Appareil de chauffage au gaz par rayonnement infrarouge
CN1219997C (zh) * 2002-06-18 2005-09-21 丸田薰 具有释放辐射热的加热表面的微燃烧加热器
CN101825281A (zh) * 2009-03-02 2010-09-08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预混式燃气灶的燃烧器
CN101889171A (zh) * 2008-06-23 2010-11-17 萨巴夫股份公司 烤炉用燃气燃烧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6827Y2 (zh) * 1974-12-28 1979-06-30
JPS5416827A (en) 1977-07-08 1979-02-07 Takenaka Komuten Co Method of lifting building constructed
JP3691447B2 (ja) * 2002-03-20 2005-09-07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バーナ
JP4502328B2 (ja) * 2005-05-13 2010-07-14 株式会社Ihi 燃焼器
JP2007093180A (ja) * 2005-09-30 2007-04-12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マイクロコンバスタの起動方法
JP4494346B2 (ja) * 2006-02-10 2010-06-30 株式会社Ihi 燃焼加熱器
US7980850B2 (en) * 2006-06-30 2011-07-19 Gas Technology Institute Self-recuperated, low NOx flat radiant panel heater
EP2372240A4 (en) * 2008-12-10 2015-01-21 Ihi Corp COMBUSTION CHAMB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37329A (en) * 1973-07-05 1974-09-24 Us Army Liquid fuel-fired grille
EP0486741A1 (fr) * 1989-11-17 1992-05-27 Société dite : TRIATHERM SARL Appareil de chauffage au gaz par rayonnement infrarouge
CN1219997C (zh) * 2002-06-18 2005-09-21 丸田薰 具有释放辐射热的加热表面的微燃烧加热器
CN101889171A (zh) * 2008-06-23 2010-11-17 萨巴夫股份公司 烤炉用燃气燃烧器
CN101825281A (zh) * 2009-03-02 2010-09-08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预混式燃气灶的燃烧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15238A1 (ja) 2013-01-31
TW201323785A (zh) 2013-06-16
TWI461639B (zh) 2014-11-21
EP2738462A1 (en) 2014-06-04
KR101544925B1 (ko) 2015-08-17
JP2013029216A (ja) 2013-02-07
US20140116423A1 (en) 2014-05-01
CN103748416A (zh) 2014-04-23
JP5866845B2 (ja) 2016-02-24
EP2738462B1 (en) 2019-03-13
EP2738462A4 (en) 2015-01-07
KR20140048245A (ko) 2014-04-23
US9416964B2 (en) 2016-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48416B (zh) 燃烧加热器
CN103765146B (zh) 加热炉以及连续加热炉
CN103765144B (zh) 连续加热炉
CN103688108B (zh) 燃烧加热器
US20160018161A1 (en) Continuous heating furnace
US20220026109A1 (en) Flow channel cap plate and combustion chamber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3688109B (zh) 密闭式气体加热器及使用密闭式气体加热器的连续加热炉
CN105026864B (zh) 连续加热炉
CN102444984B (zh) 热水器的气体供应接口
CN109386829A (zh) 用于烤箱的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烤箱
CN106678879A (zh) 一种新型回风炉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