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33494B - 用于控制直接变流器的方法,用于此的电子控制装置,直接变流器和计算机程序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用于控制直接变流器的方法,用于此的电子控制装置,直接变流器和计算机程序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33494B
CN103733494B CN201280034657.9A CN201280034657A CN103733494B CN 103733494 B CN103733494 B CN 103733494B CN 201280034657 A CN201280034657 A CN 201280034657A CN 103733494 B CN103733494 B CN 1037334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transformer
triple chain
wire network
chain wire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46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33494A (zh
Inventor
伦纳特·巴鲁施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nmengd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ublication of CN103733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34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334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34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3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 H02M7/49Combination of the output voltage waveforms of a plurality of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5/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 H02M5/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 H02M5/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5/2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5/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 H02M5/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 H02M5/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5/2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5/275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5/293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3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 H02M7/4835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ells, each including a switchable capacitor, the capacitors having a nominal charge voltage which corresponds to a given fraction of the input voltage, and the capacitors being selectively connected in series to determine the instantaneous output volt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c-Ac Conversion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直接变流器(20)的方法,该直接变流器设置用于将第一三线网络(30)与第二三线网络(31)连接,其中直接变流器(20)具有六个串联的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其中设置有电蓄能器(9,11),其中这个方法具有用于变流器运行控制(41)的方法,利用其或者相反地根据能量需求标准、能量供应标准和/或无功功率标准控制能量从第一三线网络(30)到第二三线网络(31)中和反向的能量传输,其中这个方法具有用于能量含量调节(42)的方法,利用其调节储存在每个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中的相应的电能量,或将表征电能量的电参量调节到预定的给定范围上。直接变流器具有串联的带有蓄能器的变流器支路。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这种直接变流器的电控制装置、一种直接变流器以及一种计算机程序模块。

Description

用于控制直接变流器的方法,用于此的电子控制装置,直接变流器和计算机程序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直接变流器的方法,该直接变流器设置用于将第一三线网络与第二三线网络连接。直接变流器具有六个串联的具有蓄能器的变流器支路。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这种直接变流器的电子控制装置,一种直接变流器。
背景技术
通常发明涉及对在所谓的六边形变换器实施方式中的直接变流器的控制,即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其中六个变流器支路串联,并且第一和第二三线网络的总共六个电路分别连接在两个变流器支路的连接点上。在非在先公开的申请DE102010013862中已经提出了模块化的直接变流器的这种结构。这种六边形变换器的优点在于,与传统的由九个变流器支路构成的矩阵布置相比,可以使需要的模块数量和进而硬件消耗减少了三分之一,但有效功率并没有损失。与具有12个变流器支路的Back-to-back(背靠背)布置(M2LC(模块化两级转换器)拓扑结构)相比,甚至可以使模块数量减半。
在此,各个变流器分支可以部分地或完全具有例如电容器或可充电池(蓄电池)形式的电蓄能器。变流器支路在此可以例如由一些所谓的桥模块构成,如接着根据实施例还详细地加以说明的。这些桥模块的串联电路有利于构成变流器支路,这是因为可以在调节可能性、冗余和输出电压和电流的高次谐波含量方面获得优点。因此概念“变流器支路”理解为单个的桥模块或多个桥模块的串联电路。
六边形变换器形式的所述直接变流器是新式的,从而存在尽可能有效地控制六边形变换器的期望。用于控制直接变流器的已知方法可以在另外的电路拓扑结构上被优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给出一种用于控制所述的六边形变换器形式的直接变流器的方法,该方法允许直接变流器尽可能有效地长期运行。此外应该给出适合的控制装置和直接变流器以及用于执行该方法的计算机程序模块。
该目的通过用于控制直接变流器的方法来实现,该直接变流器设置用于将第一三线网络与第二三线网络连接,其中直接变流器具有六个串联的变流器支路,在这些变流器支路中设置有电蓄能器,其中这种方法具有用于变流器运行控制的方法,利用其根据能量需求标准、能量供应标准和/或无功功率标准来控制能量从第一三线网络到第二三线网络中或者反向的能量传输,其中这种方法具有用于能量含量调节的方法,利用其将储存在每个变流器支路中的相应的电能量或表征电能量的电参量调节到在预定的给定范围上。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各个变流器支路中的能量在时间上是均衡的,并且由此变得平滑。这能使变流器***有效率地长期运行。由此在已经储能器已满时,不但避免了储能器空转而且还避免了过压。通过避免过压,可以不损伤部件或防止破坏该部件。通过避免空转,确保在每个时间点持续准备调节在每个变流器支路中的各个桥模块,以使得直接变流器在每个时间点上可以提供期望的输出电压和电流。
本发明适用于例如将高于10MW的大型风力发电设备连接在供电***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对于在能量储存中的能量的均衡而言,无需附加的硬件部件。这种方法可以例如通过扩展存在的变流器控制模块的控制软件来实现。
第一三线网络和/或第二三线网络例如可以是三相电网。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第一三线网络是供给网络,并且第二三线网络是连接有耗能设备的耗能网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用于能量含量调节的方法控制由直接变流器在第一三线网络中和/或在第二三线网络中产生的无功功率。这表明,通过这种无功功率控制能够以在调节技术上简单的方式可靠地实现在变流器支路的能量储存中的能量的可靠的均衡化。在此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这样控制无功功率,即在第一三线网络上输出的无功功率相应于在第二三线网络上输出的无功功率。在此通过控制在各个变流器支路中的桥模块来控制分别在第一或第二三线网络上由直接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在两个三线网络中将无功功率控制在相同数值上的优点是,可以使在分别两个可相邻的变流器支路之间产生的能量转移最小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这种用于能量含量调节的方法控制循环地流过六个变流器支路的全部串联电路的循环电流和/或在第一三线网络和第一三线网络的中性点之间产生的中性点差电压。这具有的优点是,根据本发明在能量储存中的能量的均衡化可以在这些应用情况下实现,在这些情况下三线网络中因为基于外部条件而预先确定或者不能任意改变无功功率,因此不能实行无功功率控制。在此有利的是,可以使用六边形变换器,其能够原则上自由调节循环电流以及中性点差电压,而与在两个三线网络之间的相应的能量转换情况无关。在此可以至少在这样的区域内自由选择中性点差电压,在所述区域内这种情况对于所连接的负载是允许的。
因此例如可以注入循环电流和/或中性点差电压作为直流电流或直流电压。这尤其在以下应用情况下是有利的:其中,例如在将直接变流器连接在变换器上或者在关于其线圈不接地的发电机上时、以及在其他的无电势的应用中,允许在中性点之间的恒定的电势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将循环电流设定为直流电流,并且将中性点差电压设定为直流电压。这具有的优点是,使得必要的循环电流与必要的中性点差电压的乘积是尽可能小的,以便在变流器支路之间产生的能量转移最小化。通过使各个变流器支路上的必要的最大电压或各个变流器支路上的必要的最大电流最小化,可以使用较少的或较小的部件,由此有利地可以降低成本。
同样有利的是,注入循环电流和/或中性点差电压作为交流电流或交流电压。当两个中性点不允许彼此具有持久的电势差时,例如在没有变换器的网络耦合时,这是特别有利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直接变流器通过变换器与两个三线网络中的一个相连接。这在并不引起共模电流的情况下实现了对中性点差电压的设定。以这种方式能够将中性点差电压和循环电流用作直流参量,由此可以使用于直接变流器的硬件费用最小化并且可以具有成本优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注入彼此是同相或反相的和同频率的循环电流和中性点差电压,其中这个频率不同于第一三线网络的和第一三线网络的两个频率。这具有的优点是,直接变流器的确定的部件、例如可能需要的共模滤波器的数量可以例如通过选择高频来减少。因此可以成本更低廉地构造直接变流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将在第一三线网络的电网频率中的电压分量与根据上述方法已经存在的中性点差电压叠加。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将第二三线网络的电网频率中的电压分量与根据上述方法已经存在的中性点差电压叠加。因此可以叠加具有仅仅一个频率的或具有两个频率的电压分量,即第一三线网络和第二三线网络的相应的电网频率。在第一三线电网频率中的在中性点差电压中的电压分量以及在第二三线电网频率中的电压分量与中性点差电压和循环电流的上述恒定的或非电网频率的分量的上述共同作用一起,实现在直接变流器的任意支路之间的能量交换。例如当除取决于工作点的能量转移之外在各个支路上产生不同的损耗时,这种情况可以是由于使用的部件的制造公差或者在运行直接变流器中异常的边界条件,这种能量交换是有意义的。因此能量含量调节可以特别灵活地适应实际上任意的应用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将第一三线网络的电网频率中的电流分量与根据上述方法已经存在的循环电流叠加。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将第二三线网络的电网频率中的电流分量与根据上述方法已经存在的循环电流叠加。在第一三线电网频率中的在循环电流中的电流分量以及在第二三线电网频率中的电流分量与中性点差电压和循环电流的上述恒定的或非电网频率的分量的上述共同作用一起,来实现在直接变流器的任意支路之间的能量交换。例如当除取决于工作点的能量转移之外在各个支路上产生不同的损耗时,这种情况可以是由于使用的部件的制造公差或者在运行直接变流器中异常的边界条件,这种能量交换是有意义的。因此能量含量调节可以特别灵活地适应实际上任意的应用情况。
上述方法的组合也是有利的。
此外在开头所述的目的通过用于直接变流器的电子控制装置来实现,该电子控制装置设置用于执行之前所述方式的方法。
此外该目的通过具有之前所述方式的控制装置的直接变流器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蓄能器设计为电容器或具有电容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蓄能器设计为电池或者具有电池。电池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设计为可充电池。通过使用电池可以进一步提高直接变流器的蓄能能力,以便也可以长期缓存能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直接变流器是用于借助具有电子半导体开关的桥模块将第一三线网络与第二三线网络连接的无变换器的直接变流器,其中直接变流器具有六个桥模块或者其串联电路,该直接变流器具有下述特征:
a)第一桥模块或桥模块的第一串联电路一方面接在第一电流供电***的第一导线上并且另一方面接在第二电流供电***的第一导线上,
b)第二桥模块或桥模块的第二串联电路一方面接在第一电流供电***的第二导线上并且另一方面接在第二电流供电***的第一导线上,
c)第三桥模块或桥模块的第三串联电路一方面接在第一电流供电***的第二导线上并且另一方面接在第二电流供电***的第二导线上,
d)第四桥模块或桥模块的第四串联电路一方面接在第一电流供电***的第三导线上并且另一方面接在第二电流供电***的第二导线上,
e)第五桥模块或桥模块的第五串联电路一方面接在第一电流供电***的第三导线上并且另一方面接在第二电流供电***的第三导线上,
f)第六桥模块或桥模块的第六串联电路一方面接在第一电流供电***的第一导线上并且另一方面接在第二电流供电***的第三导线上。
直接变流器以巧妙的方式和以电路技术上的低消耗实现了在两个三线网络之间简单和成本低廉的耦合和直接变流。电部件或者电子部件经过三个引导供给电能的电路的每个电连接在此理解为三线网络,例如电动的驱动装置、供电***或发电机。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直接变流器,例如可以将电动的驱动装置与供电***耦合,或者将发电机耦合在供电***上。当然本发明也包括两个供电***的彼此耦合。
利用所述的拓扑结构,相对于根据现有技术的直接变流器,可以实现简化和成本低廉的构造。在此处如提到的那样,需要至少新式的桥模块结构或其串联结构。通过在此提出的由六个桥模块或者桥模块的六个串联电路构成的拓扑结构,由此可以在功能相同时使硬件费用降低了至少三分之一。此外,在使用串联电路中的相应多个桥模块时,完全取消对于相应的输入滤波器和输出滤波器的需求。提出的拓扑结构的应用领域例如是速度调节的大型驱动装置、具有可变转速的发电机以及具有集成了无功功率补偿的网络耦合器的领域。
直接变流器可以具有多个桥模块的串联电路。使用多个桥模块的串联电路能够在设定输出电压方面提高灵活性。此外提高可靠性,因为多个桥模块包含一定的冗余。因此例如在串联电路的桥模块有内部故障、例如在中间电路电容器或电池上有故障时,通过全桥电路跨接这个桥模块。由此引起的电压故障可以通过串联电路的其余的桥模块来消除,即通过相应地控制桥模块的电半导体开关来设定每个桥模块的分别增高的输出电压。
在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案中,在所有桥模块中使用相同的桥直流电压。在相应多个桥模块中可以精细地调节这些桥模块的串联电路的得出的输出电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可以使用具有不同的桥直流电压的桥模块。由此可以使用具有不同定电压的桥模块。给定电压这个概念描述了从部件方面最大允许的桥直流电压。这关于各个桥模块的可调节的输出电压允许不同的电压范围。由此得出关于桥模块的串联电路的离散的可设定的电压值。由此与在所有桥模块中使用相同的桥直流电压相比,在较少量的桥模块中已经能够精细地调节桥模块的串联电路的得出的输出电压。
由此根据逐次近似计算的数字模拟转换器的方式,可以有利地通过组合不同桥模块的不同电压值组合出串联电路的输出电压。例如可以逐个桥模块地使给定电压分别提高两倍,这样能够根据二进制***来调节串联电路的输出电压。根据另一个实例,分别使用多个桥模块,这些桥模块中的桥直流电压或给定电压是彼此不同的,然而具有较小的差别。如果在串联电路中例如将600V和800V用作桥直流电压,那么最小的可设定电压级减小到800V‐600V=200V。
根据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至少一个桥模块具有下述特征:
a)桥模块具有用于与供电***的电路连接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或另一个桥模块的接头,
b)桥模块在全桥电路中具有四个电子半导体开关,
c)桥模块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与全桥电路的彼此相对的连接点相连接,
d)桥模块具有电容器,该电容器与全桥电路的其他彼此相对的连接点相连接。
在此全桥电路能够可变地调节多个开关状态,例如直接连接在桥模块的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之间的电路(跨接桥模块)或者利用分别期望的、可通过半导体开关选择的极性使电容器充电或放电。通过例如输出脉宽调制的控制信号的控制装置相应地控制半导体开关,由此能够相对精细分级地使电容器充电和放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至少一个桥模块具有下述特征:
a)桥模块具有电池,
b)桥模块具有可控制的直流电压变换器,该直流电压变换器的一个连接侧与电容器并联,并且电池与该直流电压变换器的另一个连接侧连接。
这能够以巧妙的方式和在电路技术上的低消耗将电池连接在直接变流器中。利用电池或多个电池,在使用多个桥模块时,能够以低消耗来集成无中断的电源。因此在供电***上使用直接变流器时,可以例如实现提供用于使网络稳定的瞬时存储。借助桥电路的电池可以根据电池的设计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例如在风力发电场产能较低的时间内也可以缓冲供电。以可比较的方式,可以将太阳能供电装置有利地与在三相电网的所述的装置耦合。有利地,可以通过电池实现在缺少阳光的时间或夜晚对能量进行缓存。
电池有利地设计为可充电池、例如镍金属氢化物蓄电池、铅蓄电池或锂聚合物蓄电池。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蓄电池技术。
桥模块的这个实施方案实现的是,不取决于电池电压地保持桥模块的、借助电池产生的桥直流电压恒定,更确切地说是通过相应地控制直流电压变换器来实现。由此也可以在电池电压下降时保持恒定的输出电压。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的部件的每个空间的和构造上的结构理解为桥模块,不取决于模块是否例如整合在壳体中或者分散地布置。例如电池可以在结构上与桥模块的其余的部件分开布置。在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电池在结构上集成在桥模块中。
另一个优点是,功率需求或流过桥模块的电流的波度基本上可以由电池来消除。通过电池可以实现基本恒定的电流,即可以由电池阻止在供电***中的高频分量。这显著地提高了电池的可能的使用寿命。
有利地,可以使用桥模块的串联电路。由此可以避免多个电池直接串联。通过多个桥模块则可以集成多个电池,这些桥模块分别具有一个自有的电池。这避免了对于用于电池的特别的平衡电路或者充/放电电路的在电路技术上的消耗,并且由此降低了整个电路技术上的消耗。
有利地,考虑到相应桥模块的桥直流电压或给定电压而选择电池电压。由此避免直流电压变换器的高转换比,并且优化了效率。在变流器的桥模块的给定电压不同的情况下,使用的电池的电压则也彼此不同。
另一个优点是,通过全桥电路能够断开桥模块。因此例如在功率半导体损坏时,实现在桥模块的串联电路中将一个桥模块断开。尽管一个桥模块停止工作,通过其余的桥模块继续地保持串联电路的期望的输出电压恒定。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是,桥模块的电池损坏时,桥模块仍可以保持运行。虽然在此时,具有损坏电池的模块不能提供电能,但是可以使用这个模块,以便在一部分网络周期内提高在桥模块的串联电路上的电压,并且因此有助于降低各个桥模块的对于故障安全地运行变流器所需的过大的给定电压。
通过这两个所述方法可以实现尤其是故障安全的无中断的电源或变流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是,通过直流电压变换器可以补偿电池根据充电状态调节的不同电压水平。由此桥模块可以产生期望的恒定的输出电压。因此在串联电路中使用桥模块时,例如在变流器中,也可以在三线网络上保持恒定的电压。另一个优点是,不再需要在已知的变流器中关于模块数量或电池电压进行过度设置,因为在桥模块或桥模块的电池有故障时可以通过相应地提高输出电压并且必要时提高其余的桥模块的桥直流电压来补偿缺少的电压。
在直流电压变换器的相应的设计方案中,原则上与现有技术中的无中断的电源相比也能够以较少数量的桥模块或电池来构造该装置。由此可以实现特别成本低廉的无中断的电流源。
根据安全性要求和可靠性要求,可以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一开始就过大地设计桥模块的串联电路,即可以设置比用于达到期望的输出电压所需的桥模块和电池的数量更多的桥模块和电池。因此设置了冗余的桥模块。期望的输出电压可以通过其桥电路实现对各个桥模块的桥直流电压的降压转换。因为每个单个的模块必须提供很小的能量,由此一方面不损伤电池。此外在较多桥模块有故障时,也可以保持期望的输出电压。由此例如相对于电池的纯串联电路也可以继续提高整个装置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用于提供输出电压的直流电压变换器设置在电容器上,该输出电压根据对直流电压变换器运行和控制可以被设定高于、低于或者等于电池的电压。使用这种可控制的直流电压变换器能够在使用桥模块或多个桥模块以及控制其的输出电压时具有高灵活性。直流电压变换器可以设计为纯升压变换器(输出电压高于或等于电池电压)、纯降压变换器(输出电压低于或等于电池电压)或者组合的升压/降压变换器。有利的是使用升压变换器,因为一方面在此比对于组合的升压/降压变换器需要更少的部件,并且另一方面需要更低的电池电压,这降低了在平衡可能性上可能的需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直流电压变换器是双向的直流电压变换器。由此可以不仅仅在这一个方向上可变地提供用于在与电容器连接的、直流电压变换器输出端上的桥直流电压的能量,而且附加地也为具有从直流电压变换器与电容器连接的一侧输出的电压的电池以适合于相应的电池状态的充电电压来充电。例如出于组成电池的目的,附加地也可以通过双向的直流电压变换器来控制电池限定地放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直流电压变换器具有带有两个电半导体开关的半桥。有利地,可以如用于全桥电路那样地使用同种类型的半导体开关。这能够实现简单和成本廉价地构成由少量部件组成的直流电压变换器,并且由此能够实现成本廉价地构成整个桥模块。
在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电半导体开关以三相的IGBT模块的形式来设计。四层半导体元件称作IGBT(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其借助控制栅来控制。IGBT是功率MOSFET(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应管)的改进物。在输出端一侧IGBT具有P-N半导体结。因此IGBT是一种由场效应半导体元件和双极性半导体元件构成的组合。在供电技术中通常使用具有三个半桥、即六个IGBT半导体开关的模块形式的IGBT。因此这种模块可简单并且成本低廉地购买。本发明说明了一种巧妙的方法,有效率地为了构造桥模块使用在三相IGBT模块中存在的六个半导体开关或三个半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将至少一个扼流圈串联于桥模块或者桥模块的串联电路。这个扼流圈通过其能量存储特性使得流过桥模块或流过桥模块的串联电路的电流曲线平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在桥模块的串联电路中设置控制单元以便断开识别为故障的桥模块。这种断开可以通过在桥模块的半导体开关上跨接桥模块的接头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控制单元设置用于断开识别为故障的电池。这种断开可以例如通过直流电压变换器的半导体开关来实现。控制单元可以是配属于桥模块的控制单元、用于多个桥模块的上游控制单元或者用于整个直流变流器的中央控制单元。
此外该目的通过一种具有程序模块编码设备的计算机程序模块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模块设置用于在计算机上执行计算机程序模块执行前述的种类的方法。计算机可以是例如微处理器或用于直接变流器的所述电子控制装置的微控制器,或者是变流器设备的控制计算机。
此外该目的通过一种具有程序模块编码设备的计算机程序模块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模块存储在能机读的载体上,该计算机程序模块设置用于在计算机上执行计算机程序模块时执行前述的种类的方法。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实施例在使用附图的情况下详细说明本发明。图中示出:
图1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桥模块,以及
图2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桥模块,以及
图3是六边形变换器形式的直接变流器,以及
图4是根据图3具有控制装置的直接变流器,以及
图5和6是在示意图中的能量控制器。
在这些附图中对于彼此相应的部件使用相同的标号。
具体实施方式
六边形变换器不但可以利用无电池的桥模块也以有电池的桥模块来构成,其中也可以是混合桥模块。根据图1首先示出具有电池的桥模块。这个设计方案原则上也适用于根据图2示出的无电池的桥模块,其中在该处取消电池的缓冲功能。
图1示出桥模块1,其适合作为用于将至少一个电池接入供电***中的装置。桥模块1具有作为外部接头的第一接头2和第二接头3。接头2,3是桥模块与供电***、变流器支路的其他的桥模块或其他部件的外部连接。桥模块1具有带有四个电子半导体开关5,6,7,8的全桥电路4。在全桥电路4的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点16,17之间连接双极电容器9。全桥电路4的其余的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点18,19与外部接头2,3相连接。连接点16,17与可控制的、双向的直流电压变换器10相连接,该直流电压变换器设计为组合的升压/降压变换器。交流电压变换器与电容器9并联。在直流电压变换器10的相对设置的连接端上设置有与直流电压变换器10连接的电池11。此外桥模块1具有例如微处理器或逻辑电路形式的局部控制单元12。局部控制单元12与半导体开关5,6,7,8的控制接头以及与直流电压变换器10的控制输入端相连接。局部控制单元12运行控制程序模块,利用该控制程序模块控制直流电压变换器10的功能以及半导体开关5,6,7,8的开关状态。
全桥电路4的半导体开关5,6,7,8例如分别设计为IGBT。此外直流电压变换器10具有两个其他的电半导体开关13,14,该电半导体开关例如设计为IGBT。半导体开关13,14的门电路接头同样如同半导体开关5,6,7,8的门电路接头那样与局部控制单元12相连接。局部控制单元12为此通过相应地控制半导体开关13,14对直流电压变换器10进行控制。半导体开关13,14布置在半桥电路中。在此半导体开关13的集电极接头与全桥电路4的连接点16相连接。半导体开关14的发射极接头与全桥电路4的连接点17相连接。半导体开关13的发射极接头与半导体开关14的集电极接头以及与扼流圈15相连接。扼流圈15与电池11的接头、例如正极相连接。电池11的第二接头、例如负极与半导体开关14的发射极接头并且由此与全桥电路4的连接点17相连接。
使用半导体开关13,14以及扼流圈15能够实现简单和成本低廉地构造双向的、可控制的直流电压变换器,该直流电压变换器设计为升压变换器。此外可以使用已经具有六个IGBT的三相IGBT模块,这六个IGBT分别成对地在半桥电路中接通。在此IGBT模块的第一半桥用于布置半导体开关5,6,第二半桥用于半导体开关7,8并且第三半桥用于半导体开关13,14。
局部控制单元12通过线路16与中央电子控制装置40相连接,以后还说明它的构造和功能。线路16可以例如是数据总线、例如串行数据总线。局部控制单元12通过线路16获得给定值,其根据该给定值控制全桥电路4和直流电压变换器10。此外局部控制单元12通过线路16将特征值传输给中央电子控制装置40,例如电容器9和/或电池11的充电状态。
图2示出桥模块1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根据图3的桥模块1如根据图2的桥模块那样来相应地构造,然而没有直流电压变换器10和电池11。
图3示出直接变流器20,第一三线网络30、例如设计为三相电网的供电***与该直接变流器以及与第二三线网络31相连接。第二三线网络31可以同样设计为三相电网。桥电路1的串联电路32,33,34,35,36,37分别用于连接,其中桥模块能够可选地设计具有或没有电池以及直流电压变换器。在此可以使用根据图1和2的桥模块,也以混合装配地来使用。各一个扼流圈320串联于相应的串联电路32,33,34,35,36,37地布置。这个装置构造如下:
桥模块1的第一串联电路32一方面在连接点300与第一三线网络30的第一导线相连接,并且另一方面在连接点310处与第二三线网络31的第一导线相连接。桥模块1的第二串联电路33一方面在连接点301处与在第一三线网络30的第二导线相连接,并且另一方面在连接点310处与第二三线网络31的第一导线相连接。桥模块1的第三串联电路34一方面在连接点301处与第一三线网络30的第二导线相连接,并且另一方面在连接点311处与第二三线网络31的第二导线相连接。桥模块1的第四串联电路35一方面在连接点302处与第一三线网络30的第三导线相连接,并且另一方面在连接点311处与第二三线网络31的第二导线相连接。桥模块1的第五串联电路36一方面在连接点302处与第一三线网络30的第三导线相连接,并且另一方面在连接点312与第二三线网络31的第三导线相连接。桥模块1的第六串联电路37一方面在连接点300处与在第一三线网络30的第一导线相连接,并且另一方面在连接点312处与第二三线网络31的第三导线相连接。每个串联电路32,33,34,35,36,37分别形成变流器支路。
此外图3示出第一三线网络30的中性点303以及第二三线网络31的中性点313。
在图3中示出的拓扑结构能够在相应地控制装有电池的桥模块1时实现在供电***中无中断的供电。此外可以通过桥模块1实现无功功率补偿以及补偿能量需求的波动,或者是在用于将发电机连接在供电网络上时实现补偿所提供的电能的波动。为了协调对多个桥模块1的控制,设置中央电子控制装置40,其通过数据通讯与桥模块1的各个局部控制单元12连接。中央电子控制装置40控制各个桥模块的桥直流电压以及由各个桥模块输出的输出电压。
此外,图3示出在两个三线网络30,31以及直接变流器20中出现的电压和电流。为了下面的观察定义如下:
v g 1 , 1 ( t ) - ν ^ g 1 c o s ( ω 1 t )
ν g 1 , 2 ( t ) = ν ^ g 1 cos ( ω 1 t - 2 π 3 )
ν g 1 , 3 ( t ) = ν ^ g 1 cos ( ω 1 t - 4 π 3 )
ν g 2 , 1 ( t ) v ^ g 1 cos ( ω 2 t - ψ )
ν g 2 , 2 ( t ) = ν ^ g 2 cos ( ω 2 t + ψ - 2 π 3 )
v g 2 , 3 ( t ) = v ^ g 2 cos ( ω 2 t + ψ - 4 π 3 )
在此配有上标的参量表征相应的振幅。ω1是第一三线网络30的角频率,ω2是第二三线网络31的角频率。Ψ表示第二三线网络的电压相对第一三线网络的相位移。表示在第一三线网络中的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移,表示在第二三线网络中的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移。
例如可以通过选择由第一三线网络30在直流变流器20中输出的有效功率-Pg1,在考虑第二三线网络31上输出的有效功率Pg2的情况下,调节直
流变流器20的总能量含量。在忽略直流变流器20中损耗的情况下,对于稳定的情况成立的是:
Pg1-Pg2=0
为了进一步观察在两种情况之间进行区分:在两个三线网络中以极其不同的频率运行,以及以基本相同的频率运行。此外下述的观察与在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功率的直流部分有关,该直流部分通过索引标i=1至6来区别。观察直流分量是有意义的,因为该直流分量对于变流器的稳定的运行是重要的。
在变流器支路i=1至6中对于支路电压vbi成立的是:
vb1=vg1,1-vg2,1+vstar(1)
vb2=vg2,1-vg1,2-vstar(2)
vb3=vg1,2-vg2,2+vstar(3)
vb4=vg2,2-vg1,3-vstar(4)
vb5=vg1,3-vg2,3+vstar(5)
vb6=vg2,3-vg1,1-vstar(6)
此外观察中性点差电压vstar,其定义为在第一和第二三线网络30,31的中性点303,313的电势之间的差值。只要中性点差电压对于负载是允许的,中性点差电压vstar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此外可以不取决于三线网络中的电流地调节循环电流即在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中所有电流ib1,ib2,…,ib6的总和。利用中性点差电压和循环电流为能量含量调节提供两个能自由选择的参量。
首先观察不同频率的运行。取决于工作点以两个对称的三线网络为前提,调节在直接变流器20的各两个可相邻的支路之间的能量转移。能量转移能够以位移功率Ps的形式来表征,取决于在三线网络30,31中产生的无功功率,该能量转移是:
P s = 3 18 ( Q 2 - Q 1 ) - - - ( 7 )
为了持久稳定运行,各个支路功率的平均值必须等于0。为此成立的是:
P ‾ z 1 = - 1 6 ( P 1 + P 2 ) + P s - - - ( 8 )
P ‾ z 2 = - 1 6 ( P 1 + P 2 ) - P s - - - ( 9 )
P ‾ z 3 = - 1 6 ( P 1 + P 2 ) + P s - - - ( 10 )
P ‾ z 4 = - 1 6 ( P 1 + P 2 ) - P s - - - ( 11 )
P ‾ z 5 = - 1 6 ( P 1 + P 2 ) + P s - - - ( 12 )
P ‾ z 6 = - 1 6 ( P 1 + P 2 ) - P s - - - ( 13 )
在考虑稳定条件P1+P2=0的情况下,位移功率Ps保留作为干扰量的。为了对其补偿,这样设定在第一三线网络30上输出的无功功率,即该无功功率相应于在第二三线网络31上输出的无功功率。下面根据图4详细地说明。
图4示意性地示出第一三线网络30、直接变流器20和第二三线网络31。此外示出用于控制直接变流器20的中央电子控制装置40。中央电子控制装置40配备有微处理器,在该微处理器上运行计算机程序模块形式的控制程序模块。控制程序模块可以具有运行控制层41,其用于控制直接变流器的基本功能,例如控制根据由外部预定的能量需求标准、能量供应标准和/或无功功率标准由第一三线网络到第二三线网络或者反向的能量传输。为此运行控制层41提供来自外部的控制数据45、例如待传递的有效功率、待设定的无功功率以及直接变流器20的输出电压。此外中央控制装置40具有输入电路,通过该输入电路将测量数据通过测量支路43从第一三线网络30以及将测量数据通过测量支路44从第二三线网络31提供给中央控制装置40。在此中央控制装置40例如可以测定在三线网络30,31中的相应的无功功率。中央控制装置40具有输入电路,通过其将来自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的桥模块1的各个局部控制单元12的反馈信号47读入中央控制装置40中。中央控制装置40具有输出电路,通过其将输出信号46输出给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的桥模块1的各个局部控制单元12。由此控制直接变流器的实际的基本功能。
此外,运行程序模块具有用于能量含量调节的层42,利用该层执行用于能量含量调节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将储存在每个变流器支路中的相应的电能量或表征电能量的电参量调节到预定的给定范围上。
给定范围可以是例如在相应的蓄能器9,11中能最大地储存的能量的、确定的百分比范围,或者是关于蓄能器9,11或其他部件的最大允许电压值的给定电压范围。因此例如可以预定,即在蓄能器中储存的能量总是处于能最大地储存的能量的70%至100%的范围中。
用于能量含量调节的层42包括来自运行控制层41的输入数据,处理这个输入数据并将控制信号发送回运行控制层41,例如通过在运行控制层41与用于能量含量调节的层42之间的箭头来表征。在之前所述的无功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用于能量含量调节的层42接收例如实际输出给第一三线网络30的无功功率Q1,并且输回作为输出值的、用于在第二三线网络31上输出的无功功率Q2的预定值、例如Q1=Q2。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具有特别简单的结构的调节器、即具有放大系数为1的P调节器。根据需求也可以使用较贵的调节器类型、例如PI调节器或者PID调节器,它们对各个桥模块的实际能量进行考虑。
运行控制层41将用于设定无功功率Q2的需求转换为用于桥模块1的各个局部控制单元12的相应的控制信息。
能量含量调节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可以由层42例如通过以注入确定的循环电流和中性点差电压补偿位移功率来实现。通过不仅注入循环电流而且注入中性点差电压在各个变流器支路上分别得出一个用于支路功率的附加项。如果从使用方面能够允许例如在连接变换器时在两个中性点303,313之间的电势差是恒定的,那么有利的是,注入直流参量Icir,Vstar作为循环电流icir和中性点差电压vstar。位移功率确定如下:
P s = 3 18 ( Q 2 - Q 1 ) + V s t a r · I c i r . - - - ( 14 )
通过用于能量含量调节的层42则将乘积Vstar·Icir设定为
当两个中性点303,313不允许具有持久的电势差时,则也可以根据
v s t a r ( t ) = v ^ s t a r · c o s ( ω S t ) 以及
i c i r ( t ) = i ^ c i r · c o s ( ω S t )
将相同频率的谐波交流参量用于循环电流和中性点差电压,该谐波交流参量由于其同相性(在的符号相同时)或者反相性(在的符号不同时)导致相同的效应。利用中性点差电压vstar和循环电流icir的乘数成立的是:
P s = 3 18 ( Q 2 - Q 1 ) + v ^ s t a r · i ^ c i r 2 . - - - ( 15 )
相应地乘积通过用于能量含量调节的层42设定为
在此用于vstar和icir的频率(ωS)区别于第一三线网络和第二三线网络30,31的频率。
在三线网络30,31中的不对称性和在各个桥模块1中的不同损耗可以导致在变流器支路之间的能量含量中的不平衡。为了补偿这种不平衡提出,也单独地调节提供给各个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的功率。其也可以通过适当地选择循环电流或中性点差电压来实现。在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此为出发点,即注入直流电压Vstar作为中性点差电压。在各个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中流动的电流与注入的电流分量相叠加:
i c i r ( t ) = I c i r + i ^ c i r , 1 , 1 · cos ( ω 1 t ) + i ^ c i r , 1 , 2 · cos ( ω 1 t - 2 π 3 ) + i ^ c i r , 2 , 1 · cos ( ω 2 t + ψ + π 3 ) + i ^ c i r , 2 , 2 · cos ( ω 2 t + ψ - π 3 ) - - - ( 16 )
vstar(t)=Vstar(17)
则对于支路功率得出:
矩阵Acir是可逆的,这充分用于下述根据图5所述的调节中。这种调节方式具有的优点是,可以通过从供电***选择循环电流和能量吸收来调节在变流器支路中的总能量。
图5示出从左侧开始的六个求和模块51,它们分别配属于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桥模块1的各个局部控制单元12的输入信号50例如通过光波导体提供给求和模块51。每个求和模块51从相应的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的每个桥模块1获得表征了储存在相应的桥模块1的能量的电参量作为输入信号50。在没有电池的桥模块的情况下,如图2中所示,例如在电容器9上待测量的电压或者电压的平方作为用于储存在电容器中的能量的指示值作为输入参量被传输。在具有电池的桥模块的情况下,如图1中所示,例如表征电池11的当前电荷的参量被传输。在每个求和模块51中得出提供给求和模块51的输入参量的总和,并且换算成相应的支路能量理论上可以将在求和模块51上存在的参量52通过例如设计较为PI调节器的调节器换算为需要的支路功率在这种情况下,在求和模块51的输出端上存在的参量52相应于在公式18中等号左侧存在的向量。在乘积模块53中将各个支路功率与逆矩阵相乘。接着由乘积模块53得出的、输出数据的向量54直接提供给模块57。然而由于在模块53中的转换的线性也可能的是,在模块53中进行转换之后立即使用调节器56。在图5中详细说明这个变型。在此由模块53转换的能量提供给六个调节器56,其中上四个调节器56用于调节能量交换,该能量交换因此是需要的,即在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中出现不同的损耗,然而调节器58用于调节在相邻的变流器支路之间的位移功率,并且调节器59用于调节直接变流器20的总能量。调节器56,58,59可以例如设计为PI调节器。给调节器56,58,59提供附加地给定值55,这些给定值应该调节到例如能量含量的预定的给定范围上。给定值可以对于调节器56,58,59是不同的。通过调节系数、即例如P分量和I分量的不同的选择,一方面对于上四个调节器56,并且另一方面分别对于调节器58和59,可以在能量含量实际值与其给定值产生偏差时负责计算不同的动态性。因此这种调节器56在模块53之后的布置相对于在模块53之前的布置是有利的。在此调节器58用于对于分别选择的工作点来控制在相邻的变流器支路之间的能量转移。调节器59用于在变流器的选择的工作点调节总能量含量。
调节器56的输出参量被提供给相应的范围调整模块57。在范围调整模块57中,所提供的参量与相应的固定的、不变化的调节参量相乘或相除。在所述的循环电流调节中,例如电压是固定的值,它们不应该被调节。为此在上四个范围调整模块57中消除待调节的循环电流分量在模块70中产生并输出直流参量Icir和Vstar。通过在模块71中的范围调整,确定用于在第二三线网络31中的有效功率电流的给定值。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预控制模块60接在模块70的上游。通过预控制模块60,61,在通过调节器58,59的调节上可以叠加对变化的条件、例如在供电需求中的给定值突变的迅速调节。这样具有的优点是,调节器58,59关于其调节参数可以在稳定的条件下根据最优的调节来设计,并且尽管如此可以对给定值的改变做出更大程度地反应。
在调制模块62中以相应的交变信号调制由上四个模块57得出的循环电流。由模块62,70得出的参量在模块63中相加,由此得出作为输出量80的待调节的循环电流icir,Soll。此外在模块70中确定的循环电流直流分量Icir提供给模块63。此外,中性点差电压的直流分量Vstar作为输出量81来自模块70。从模块71输出作为输出量82的有效功率电流的给定值。图6示出调节器的其他部分,前面所述的输出量80,81,82提供给该部分。待调节的循环电流80被提供给电流调节器66。此外,给电流调节器66提供了有效电流82的给定值、测量的实际电流83以及其他的给定值64,65,例如在第一三线网络1中的给定电流以及在第二三线网络31中的无功电流。由此电流调节器66产生输出信号67,该输出信号将在变流器支路上的给定电压特征化。给定电压67被提供给变流器控制装置68。此外中性点差电压的直流分量Vstar被提供给变流器控制装置68。
变流器控制装置68控制各个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以及局部控制单元12的分配。变流器控制装置68用于将提供的输入参量、即在变流器支路中待注入的电压分配给变流器支路的各个桥模块。为此可以使用已经已知的方法。因此可以例如根据在观察的支路上的电流方向首先实现激活具有最低的或具有最高的中间电路电压的桥模块。在M.Dong,B.Wu,N.Zargari,和J.Rodriguez在PowerElectronicsSpecialistsConference,2008.PESC2008.IEEE,2008中的出版物“Anoveldigitalmodulationschemeformultilevelcascadedh-bridgeinverters”第1675-1680页中描述了另一个有利的方法。从变流器控制装置68将控制数据69提供给各个局部的控制单元12。
类似于在循环电流中电网频率的分量的使用,在中性点差电压中通过电网频率的分量来调节能量是可能的。为此可以同样使用根据图5所述的调节结构,其中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是:
i c i r ( t ) = I c i r - - - ( 19 )
如同Acir,Astar也是可逆的。两种方法也可以组合地使用。
由此表明,在中性点差电压或循环电流的各个组分之间的、使用的相位移只是实例;在此每个三相电流***使用两个任意的、彼此不同的位移角。接着得出其他的矩阵Astar以及Acir,然而如在此给出的一样,该矩阵是可逆的并且可用于调节。
在以相同的电网频率运行两个三线网络时,可以原则上使用根据图4和5所述的相同的调节,其中可以考虑如下。与以不同的频率运行两个三线网络相反,在ω1=ω2时这些网络电压-或网络电流-相互影响,以便得出在各个支路上的取决于角度差ψ的平均功率。如同在前面观察的不同频率的情况,在此也只得出单个的位移功率PS,该位移功率以交错的符号出现在相邻的支路上。利用位移功率PS简化为
P s = - 3 18 ( Q 1 - Q 2 ) + 3 9 [ Q 2 μ - Q 1 μ ] cos ( ψ - 2 π 3 ) + 3 9 [ P 2 μ + P 1 μ ] cos ( ψ - π 6 ) . - - - ( 22 )
对于P2=﹣P1的情况,位移功率PS取决于负载角度通过选择在供电的三线网络30中的无功功率来通过以下公式补偿:
Q 1 = ( μ 2 - 1 ) P 2 sin ( ψ + π 3 ) + Q 2 cos ( ψ + π 3 ) - π 2 Q 2 μ 2 cos ( ψ + π 3 ) - π 2 . - - - ( 23 )
因为公式(23)具有两个极点,限制了调节的数值范围。反之,位移功率的补偿通过循环电流和中性点电压不取决于工作点地在相应确定变流器大小时在连续的数值范围内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是:
I c i r V s t a r = 3 18 ( Q 1 - Q 2 ) - 3 9 [ Q 2 μ - Q 1 μ ] cos ( ψ - π 3 ) - 3 9 [ P 2 μ + P 1 μ ] cos ( ψ - π 6 ) , - - - ( 24 )
以及在使用交流参量时
i ^ c i r v ^ s t a r = 3 9 ( Q 1 - Q 2 ) - 2 3 9 [ Q 2 μ - Q 1 μ ] cos ( ψ - π 3 ) - 2 3 9 [ P 2 μ + P 1 μ ] cos ( ψ - π 6 ) , - - - ( 25 )
在图5中所述的模块51,53,56,57,58能够以硬件模块或软件模块形式实现,也能够互相组合。

Claims (22)

1.一种用于控制直接变流器(20)的方法,所述直接变流器设置用于将第一三线网络(30)与第二三线网络(31)连接,其中所述直接变流器(20)具有六个串联的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在这些所述变流器支路中设置有电蓄能器(9,11),其中所述方法具有用于变流器运行控制(41)的方法,利用所述用于变流器运行控制的方法根据能量需求标准、能量供应标准和/或无功功率标准来控制从所述第一三线网络(30)到所述第二三线网络(31)中或者反向的能量传输,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有用于能量含量调节(42)的方法,利用所述用于能量含量调节的方法来将储存在每个所述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中的相应的电能量、或表征所述电能量的电参量调节到预定的给定范围上,其中所述用于能量含量调节(42)的方法控制循环流过六个所述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的全部串联电路的循环电流(icir)和/或在所述第一三线网络和所述第一三线网络(30,31)的中性点(303,313)之间产生的中性点差电压(Vstar)。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所述能量含量调节(42)的方法控制由所述直接变流器(20)在所述第一三线网络(30)和/或所述第二三线网络(31)中产生的无功功率(Q1,Q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三线网络(30)上输出的所述无功功率(Q1)相应于在所述第二三线网络(31)上输出的所述无功功率(Q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注入所述中性点差电压(Vstar)作为直流电压,并且注入所述循环电流(icir)作为直流电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注入彼此同相或反相的并且同频率的所述循环电流(icir)和所述中性点差电压(Vstar),其中所述频率不同于所述第一三线网络和所述第一三线网络(30,31)的两个频率(ω1,ω2)。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三线网络(30)的电网频率(ω1)中的电流分量和/或所述第二三线网络(31)的电网频率(ω2)中的电流分量与存在的所述循环电流(icir)叠加。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三线网络(30)的电网频率(ω1)中的电压分量和/或所述第二三线网络(31)的电网频率(ω2)中的电压分量与存在的所述中性点差电压(Vstar)叠加。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a)将所述第一三线网络(30)的电网频率(ω1)中的电流分量和/或所述第二三线网络(31)的电网频率(ω2)中的电流分量与存在的所述循环电流(icir)叠加,并且
b)将所述第一三线网络(30)的电网频率(ω1)中的电压分量和/或所述第二三线网络(31)的电网频率(ω2)中的电压分量与存在的所述中性点差电压(Vstar)叠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用于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各种调节参量的多个调节器(56,58,59),并且在所述调节器(59)中在相应的工作点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总能量含量。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用于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各种调节参量的多个调节器(56,58,59),并且在所述调节器(59)中在相应的工作点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总能量含量。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用于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各种调节参量的多个调节器(56,58,59),并且在所述调节器(59)中在相应的工作点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总能量含量。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用于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各种调节参量的多个调节器(56,58,59),并且在所述调节器(59)中在相应的工作点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总能量含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用于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各种调节参量的多个调节器(56,58,59),并且在所述调节器(58)中调节在能相邻的所述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之间的能量转移。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用于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各种调节参量的多个调节器(56,58,59),并且在所述调节器(58)中调节在能相邻的所述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之间的能量转移。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用于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各种调节参量的多个调节器(56,58,59),并且在所述调节器(58)中调节在能相邻的所述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之间的能量转移。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用于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各种调节参量的多个调节器(56,58,59),并且在所述调节器(58)中调节在能相邻的所述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之间的能量转移。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用于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各种调节参量的多个调节器(56,58,59),并且在四个所述调节器(56)中调节在仅仅不能相邻的所述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之间的能量平衡。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用于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各种调节参量的多个调节器(56,58,59),并且在四个所述调节器(56)中调节在仅仅不能相邻的所述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之间的能量平衡。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用于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各种调节参量的多个调节器(56,58,59),并且在四个所述调节器(56)中调节在仅仅不能相邻的所述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之间的能量平衡。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用于调节所述直接变流器(20)的各种调节参量的多个调节器(56,58,59),并且在四个所述调节器(56)中调节在仅仅不能相邻的所述变流器支路(32,33,34,35,36,37)之间的能量平衡。
21.一种用于直接变流器(20)的电子控制装置(40),所述电子控制装置设置用于执行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2.一种具有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40)的直接变流器(20),所述电子控制装置用于所述直接变流器。
CN201280034657.9A 2011-07-14 2012-07-16 用于控制直接变流器的方法,用于此的电子控制装置,直接变流器和计算机程序模块 Active CN1037334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1107737A DE102011107737A1 (de) 2011-07-14 2011-07-14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Direktumrichters, elektronische Steuerungseinrichtung dafür, Direktumrichter und Computerprogramm
DE102011107737.9 2011-07-14
PCT/EP2012/063878 WO2013007836A2 (de) 2011-07-14 2012-07-16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direktumrichters, elektronische steuerungseinrichtung dafür, direktumrichter und computerprogram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3494A CN103733494A (zh) 2014-04-16
CN103733494B true CN103733494B (zh) 2016-05-04

Family

ID=46508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4657.9A Active CN103733494B (zh) 2011-07-14 2012-07-16 用于控制直接变流器的方法,用于此的电子控制装置,直接变流器和计算机程序模块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43989B2 (zh)
EP (1) EP2710722B1 (zh)
CN (1) CN103733494B (zh)
DE (1) DE102011107737A1 (zh)
RU (1) RU2560924C1 (zh)
WO (1) WO2013007836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82089B1 (en) * 2013-12-05 2020-09-09 General Electric Technology GmbH Observer based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submodules in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DE102014100256B4 (de) 2014-01-10 2021-09-09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Universität Hannover Modularer Stromrichter
DE102014100257A1 (de) * 2014-01-10 2015-07-16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Universität Hannover Modularer Umrichter und Energie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RU2639048C2 (ru) * 2015-03-30 2017-12-19 Евген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Коптяев Способ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 частоты
DE102015121226A1 (de) 2015-12-07 2017-06-0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Umrichter, Elektrisches Polyphasensystem und Verfahren
CN106357123B (zh) * 2016-11-25 2019-06-28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模块化多电平背靠背换流器及其控制方法
DE102017124126B4 (de) * 2017-10-17 2019-05-0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Umrichter, elektrisches Polyphasen-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effizienten Leistungsaustausch
US10734821B2 (en) 2018-03-08 2020-08-04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Power control system
CN109067299B (zh) * 2018-09-04 2021-09-14 武汉大学 三端口九边形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109004866B (zh) * 2018-09-04 2021-11-05 武汉大学 六边形结构的能馈型三端口级联变换器拓扑及控制方法
US10855201B1 (en) * 2020-06-04 2020-12-01 King Saud University Cascaded multilevel inverter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4583A (zh) * 2008-06-17 2011-06-01 英格蒂姆能源公司 用于对将直流转换成交流的转换结构进行控制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99112A (en) * 1975-05-08 1976-12-2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Polyphase frequency converter
SU1115164A1 (ru) 1983-07-01 1984-09-23 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оэнергетик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св зи двух энергосистем
DE20122923U1 (de) * 2001-01-24 2010-02-2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tromrichterschaltungen mit verteilten Energiespeichern
FR2851379B1 (fr) 2003-02-18 2008-02-01 Cit Alcatel Convertisseur en transfert direct d'energie
US7663268B2 (en) * 2006-08-30 2010-02-16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ilfornia Converters for high power applications
RU2375804C2 (ru) 2008-01-09 2009-12-10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ы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ДВПИ им. В.В. Куйбышева) Судовая электр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система
FR2930085B1 (fr) 2008-04-09 2012-06-08 Thales Sa Reseau electrique
FR2946810B1 (fr) 2009-06-16 2012-12-14 Renault Sas Dispositif de charge rapide reversible pour vehicule electrique
BRPI1011551A2 (pt) 2009-06-29 2016-03-29 Ideal Power Converters Inc dispositivos, métodos e sistemas de transferência de energia com reatância de transferência de energia com desvio de comutador de barra de segurança elétrica
JP5872480B2 (ja) * 2009-12-01 2016-03-01 アーベーベー・シュバイツ・アーゲー コンバータ回路を作動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を実行するための装置
GB2476497A (en) * 2009-12-23 2011-06-29 Bombardier Transp Gmbh Transferring electromagnetic energy to a vehicle
US8395280B2 (en) * 2010-02-16 2013-03-12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Circuit arrangement including a multi-level converter
DE102010008978B4 (de) * 2010-02-24 2012-10-04 Rainer Marquardt Schaltungsanordnung für modulare Antriebsstromrichter
DE102010013862A1 (de) 2010-04-01 2011-10-06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Universität Hannover Transformatorloser Direktumrichte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4583A (zh) * 2008-06-17 2011-06-01 英格蒂姆能源公司 用于对将直流转换成交流的转换结构进行控制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07836A2 (de) 2013-01-17
WO2013007836A3 (de) 2013-12-19
DE102011107737A8 (de) 2013-03-28
US20140167709A1 (en) 2014-06-19
EP2710722A2 (de) 2014-03-26
RU2014105455A (ru) 2015-08-20
US9343989B2 (en) 2016-05-17
CN103733494A (zh) 2014-04-16
DE102011107737A1 (de) 2013-01-17
RU2560924C1 (ru) 2015-08-20
EP2710722B1 (de) 2017-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33494B (zh) 用于控制直接变流器的方法,用于此的电子控制装置,直接变流器和计算机程序模块
US10498221B2 (en) Multi-mode energy router
KR102226793B1 (ko) 전기 또는 하이브리드 차량의 온보드 충전 디바이스 제어 방법
JP5836412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Vandoorn et al. Voltage-based control of a smart transformer in a microgrid
CN103219910B (zh) 功率转换器电路
EP2220734B1 (en) Electrical energ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US11586236B2 (en) Use of distributed generator (DG) inverters as STATCOMs for decreasing line losses
CN102195312A (zh) 蓄电***
CN102739100A (zh) 三电平三相四桥臂变流器
CN104158211B (zh)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多电源并网***控制方法
GB2557283A (en) Microgrid for Use in a Built Environment and Associated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107528337A (zh) 一种带储能***的电动汽车充电站
CN209217732U (zh)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储能***
CN110098619A (zh) 一种多端口电力电子交流变压器***
CN103904638B (zh) 一种基于三端口变换器的直流分布式负载***及其控制方法
EP4029041A1 (en) An electrical power transformation system and process
CN209963762U (zh) 一种多端口电力电子交流变压器***
EP4360182A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tabilizing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CN107732974A (zh) 一种低压光伏发电***及其方法
CN102684513B (zh) 不间断电源及其整流电路
CN103532153A (zh) 一种mmcc式直接铁路功率补偿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0199463A (zh) 用于控制电动或混合车辆上车载的充电设备的三相整流器的方法
CN110224413A (zh) 一种输配电调节装置及其计量方法、控制方法
Ahmadi et al. Hierarchical control scheme for three-port mult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s in bipolar DC microgri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01

Address after: Nuremberg, Germany

Patentee after: Yinmengda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Germany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AG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Germ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