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6865A - 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6865A
CN103716865A CN201310450051.XA CN201310450051A CN103716865A CN 103716865 A CN103716865 A CN 103716865A CN 201310450051 A CN201310450051 A CN 201310450051A CN 103716865 A CN103716865 A CN 1037168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network
wireless
based device
setting information
situ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500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6865B (zh
Inventor
柴田武志
长崎健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16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68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68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68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1Discovery or management thereof, e.g. service location protocol [SLP] or web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装置。一种通信装置包括:控制设备,用于执行确定作为从站属于第一无线网络的从站的数目是否与上限相同;在确定为从站装置的数目小于上限的第一情况时发送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在确定为从站装置的数目与上限相同的第二情况时发送第二无线设定信息;以及在第一情况下,通过使用第一无线网络来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并且在第二情况下通过使用第二无线网络来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公开了一种能够属于无线网络的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与基于WFD(Wi-Fi Direct)方法的无线通信有关的技术。在WFD模式中,一对无线通信装置在建立新的无线网络时执行被称为G/O(组所有者)协商的无线通信。从而,确定一个无线通信装置作为该无线网络的G/O设备操作,而另一个无线通信装置作为该无线网络的客户端设备操作。(见“Wi-Fi对等(P2P)技术规范版本1”,Wi-Fi联盟,2010年,JP-A-2002-185458、JP-A-2008-277919)
发明内容
本公开公开了使得作为主站属于无线网络的通信装置能够适当地与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的技术。
本公开的通信装置包括:特定接口;控制器。该控制器执行:在建立了通信装置作为主站所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下通过特定接口对象设备接收用于请求参与第一无线网络的参与请求,对象设备从不属于第一无线网络;确定作为从站属于第一无线网络的从站装置的数目是否与预定上限相同或者小于预定上限;在接收到参与请求并且然后确定从站装置的数目小于上限的第一情况下,通过特定接口将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该第一无线设定信息是在第一无线网络中当前使用的,在接收到参与请求并且然后确定从站装置的数目与上限相同的第二情况下,通过特定接口将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该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在与第一无线网络不同的第二无线网络中进行使用;以及在第一情况下,在将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之后,通过使用通信装置和对象设备二者所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通过特定接口来与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并且在第二情况下,在将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之后,通过使用通信装置和对象设备二者所属于的第二无线网络,通过特定接口来与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
根据上述配置,该通信装置在它作为主站属于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下从对象设备接收参与请求。当确定从站装置的数目小于上限时,通信装置将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从而,通信装置能够通过使用第一无线网络来适当地与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同时,当确定从站装置的数目与上限相同时,通信装置将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从而,通信装置能够通过使用第二无线网络来适当地与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因此,即使在通过使用第一无线网络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是不可能的情形下,通信装置也能够通过使用第二无线网络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像这样,取决于从站装置的数目是否与上限相同或者小于上限,通信装置能够执行适当的处理。结果,通信装置能够适当地与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
在上面描述的通信装置中,第一无线网络可以为基于第一无线通信方法的无线网络,而第二无线网络可以为基于与第一无线通信方法不同的第二无线通信方法的无线网络。同时,第一无线通信方法可以为具有执行下述无线通信的***的方法,在该无线通信中,在基于第一无线通信方法在一对设备之间建立连接以建立无线网络时,该一对设备确定无线网络的主站和从站,并且第二无线无线通信方法不具有该***。
在上面描述的通信装置中,在第二情况下,在通信装置属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两者的状态下,控制器可以通过使用第二无线网络来与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根据这个配置,通信装置能够在维持建立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的同时,通过使用第二无线网络来适当地执行与对象设备的对象数据的通信。
在上面描述的通信装置中,第二无线网络是用作包括与该通信装置和对象设备二者不同的接入点的基础设施模式的无线网络,其中控制器可以在通信装置属于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两者的状态下接收参与请求。在第二情况下,控制器将由接入点准备并且当前在第二无线网络中使用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并且该控制器可以被配置成:在第一情况下,在没有通过接入点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第一无线网络来与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并且,在第二情况下,通过接入点,通过使用第二无线网络来与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根据这个配置,在第二情况下,通信装置将当前在用作基础设施模式的第二无线网络中使用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从而,通信装置能够通过接入点,通过使用第二无线网络来适当地与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
在上面所描述的通信装置中,第二无线网络可以是用作自组织(adhoc)模式的无线网络,并且控制器可以在通信装置属于第一无线网络但不属于第二无线网络的状态下接收参与请求。在第二情况下,控制器可以将由通信装置准备并且被用于重新建立通信装置和对象设备所属于的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并且控制器可以被配置成:在第一情况下,在没有通过另一装置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第一无线网络来与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并且在第二情况下,在没有通过另一装置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第二无线网络来与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根据这个配置,在第二情况下,通信装置将用于重新建立用作自组织模式的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从而,通信装置能够在没有通过另一装置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第二无线网络适当地与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
在上面描述的通信装置中,控制器可以在基于特定无线连接方法的特定操作被输入到通信装置时执行该确定,并且该特定无线连接方法可以为用于即使未由用户输入PIN码,也在一对装置中的每一个中执行预定操作时,在该一对装置之间建立连接的方法。
在上面描述的通信装置中,在第一情况下,控制器可以在特定分组的第一属性区域中设定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并且然后将该特定分组发送到对象设备,以从而将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在第二情况下,控制器可以在特定分组中与第一属性区域不同的第二属性区域中设定指示不可能参与第一无线网络的消息信息以及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并且然后将该特定分组发送到对象设备,以从而将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根据这个配置,通信装置能够适当地将第一和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并且同样,在第二情况下,能够使得对象设备的用户能够检查消息信息。
在上面描述的通信装置中,在第一情况下,控制器可以在特定分组的第一属性区域中设定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并且然后将该特定分组发送到对象设备,以从而将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在第二情况下,控制器可以在特定分组的第一特定属性区域中设定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并且然后将该特定分组发送到对象设备,以从而将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根据这个配置,在第一和第二情况中的任何情况下,无线设定信息被设定在特定分组的第一属性区域中。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对象设备可以从特定分组中的相同属性区域(即,第一属性区域)中提取无线设定信息,并且能够容易地处理该无线设定信息。
在上面描述的通信装置中,控制器可以在不使用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或比网络层更高层的情况下,将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控制器可以在不用使用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或比网络层更高层的情况下,将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对象设备,并且控制器可以通过使用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或更高层来与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根据这个配置,通信装置能够通过使用OSI参考模型的适当的通信层来发送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和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并且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
控制方法、计算机程序以及存储用于实现该通信装置的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也是新颖的和有用的。并且,包括该通信装置和该对象设备的通信***也是新颖的和有用的。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上述和附加的特征和特性从参考附图考虑的以下具体描述将变得更显而易见。
图1图示通信***的配置;
图2图示MFP的PBC连接处理的流程图;
图3图示便携式终端的应用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图示其中属于WFDNW的CL设备的数目小于上限的情况A的顺序图;
图5是图示其中属于WFDNW的CL设备的数目与上限相同的情况B的顺序图;
图6是图示其中属于WFDNW的CL设备的数目与上限相同的情况C的顺序图;以及
图7图示M8分组的配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说明性实施例)
(通信***2的配置)
如图1中所示,通信***2包括AP(接入点)4、多功能设备10(在下文中,被称为‘MFP(多功能***装置)’)、便携式终端50以及多个PC(个人计算机)100。
(MFP10的配置)
MFP10是能够执行包括打印和扫描功能的多功能的***设备。MFP10具有操作单元12、显示单元14、打印执行单元16、扫描执行单元18、无线LAN接口20(在下文中,接口被称为‘I/F’)以及控制单元30。各个单元12至30被连接到总线线路(其附图标记被省略)。
操作单元12具有多个键。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操作单元12将各种指令输入到MFP10。显示单元14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打印执行单元16是诸如喷墨型和激光型的打印***。扫描执行单元18是诸如CCD和CIS的扫描***。
无线LAN I/F20是用于执行无线通信的接口,并且物理地是一个接口(即,一个IC芯片)。无线LAN I/F20被分配有基于WFD(Wi-FiDirect)方法而在无线通信(在下文中,被称为‘WFD通信’)中使用的MAC地址和基于正常Wi-Fi模式而在无线通信(在下文中,被称为‘正常Wi-Fi通信’)中使用的MAC地址两者。
具体地,无线LAN I/F20预先分配有正常Wi-FiMAC。控制单元30通过使用正常Wi-FiMAC来生成不同于正常Wi-FiMAC的WFDMAC,并且将该WFDMAC分配给无线LAN I/F20。因此,控制单元30能够同时执行使用正常Wi-FiMAC的正常Wi-Fi通信以及使用WFDMAC的WFD通信两者。
控制单元30具有CPU32和存储器34。CPU32响应于在存储器34中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例如,稍后将描述的图2中所示出的处理)。CPU32响应于该程序执行处理,以便实现各个单元41至45的各个功能。存储器34由ROM、RAM、硬盘驱动器等等构成。
(WFD和正常Wi-Fi)
如上所述,从被MFP10使用的MAC地址的观点来看,WFD通信和WFD模式分别是其中使用WFDMAC的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并且,正常Wi-Fi通信和正常Wi-Fi模式分别是其中使用正常Wi-FiMAC的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WFD)
WFD模式是在由Wi-Fi联盟所准备的书面标准‘Wi-Fi对等(P2P)技术规范版本1.1’中设定的无线通信方法。WFD模式是用于基于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1标准和作用于802.11标准的标准(例如,802.11a、11b、11g、11n等等)来执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
当使用正常Wi-FiMAC时,MFP10不能够属于根据WFD模式的无线网络。当使用WFDMAC时,MFP10能够属于根据WFD模式的无线网络。在下文中,诸如MFP10的、能够属于根据WFD模式的无线网络的设备被称为‘WFD对方设备’。在WFD的书面标准中,组所有者状态(在下文中,被称为‘G/O状态’)、客户端状态(在下文中,被称为‘CL状态’以及设备状态的三个状态被定义为WFD对方设备状态。WFD对方设备能够选择性地以三个状态中的一个操作。
当处于设备状态的一对WFD对方设备应该重新建立无线网络时,该对WFD对方设备正常地执行被称为G/O协商的无线通信。在G/O协商中,第一WFD对方设备将指示第一WFD对方设备的G/O优先级的信息发送到第二WFD对方设备,并且从第二WFD对方设备接收指示第二WFD对方设备的G/O优先级的信息。WFD对方设备的G/O优先级是指示WFD对方设备应该处于G/O状态的程度的指标并且针对WFD对方设备而被预先确定。第一WFD对方设备比较两个G/O优先级,以因此确定具有较高优先级的设备将为G/O状态而具有较低优先级的设备将为CL状态。第二WFD对方设备通过使用相同的方法来确定第二WFD对方设备的状态。在那之后,该对WFD对方设备建立连接以从而建立无线网络。在下文中,作为G/O协商的结果而被建立的无线网络被称为‘WFDNW’。
在其中WFDNW通过G/O协商而被重新建立的步骤中,仅一个G/O设备和一个CL设备属于WFDNW。这时,G/O设备可以与另一个设备建立连接,以因此使得该另一个设备能够作为CL设备重新参与WFDNW。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或更多个CL设备属于WFDNW。也就是说,在WFDNW中,可以存在一个G/O设备和一个或多个CL设备。G/O设备管理一个或多个CL设备。具体地,G/O设备向G/O设备的存储器中的管理列表注册一个或多个CL设备的MAC地址。
能够被G/O设备管理的CL设备的数目的上限(即,能够向管理列表注册的CL设备的MAC地址的数目的上限)由G/O设备来预先确定。在这个说明书实施例中,能够被MFP10管理的CL设备的数目的上限是2或更大的整数。在修改实施例中,能够被MFP10管理的CL设备的数目的上限可以为1(一)。也就是说,能够被MFP10管理的CL设备的数目的上限可以为1或更大的整数。
并且,CL设备从WFDNW断开,G/O设备从管理列表中删除对应CL设备的MAC地址。同时,当CL设备的数目变成零时(也就是说,当向管理列表注册的CL设备的MAC地址的数目变成零时),G/O设备从G/O状态转移到设备状态并且移除WFDNW。
G/O设备能够在没有通过另一个设备的情况下与向管理列表注册的CL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对象数据是包括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的信息和网络层的上层(例如,应用层)的信息,并且例如包括打印数据、扫描数据等等。并且,G/O设备能够中继对象数据在CL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换句话说,该对CL装置能够通过G/O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如上所述,在WFDNW中,可以在对象数据的发送源的WFD对方设备与对象数据的发送目的地的WFD对方设备之间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而不用通过从WFD对方设备分开地配置的AP(例如,AP4)。也就是说,可以这样说,WFD通信和WFD模式是没有通过AP的无线通信和不使用AP的无线通信方法。同时,这个AP(例如,AP4)是被称为无线接入点、无线LAN路由器等等的正常AP,并且它不同于WFD模式的G/O设备和正常Wi-Fi模式的所谓的SoftAP。
并且,G/O设备不能够与设备状态设备(即,处于设备状态的WFD对方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但能够执行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以与设备状态设备建立连接。也就是说,G/O设备能够与设备状态设备执行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以从而与该设备状态设备建立连接,从而使得设备状态设备能够重新参与WFDNW。换句话说,设备状态设备能够与G/O设备执行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以因此与G/O设备建立连接,从而重新参与WFDNW。在这种情况下,设备状态设备从设备状态转移到CL状态(即,设备状态设备作为CL设备参与WFDNW)。连接数据是包括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的较低层(例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信息的数据(即,不包括网络层的信息),并且包括探测请求(Probe Request)信号、探测响应(Probe Response)信号、关联请求(Association Request)信号、关联响应(Association Response)信号、认证请求(Authentication Request)信号、认证响应(AuthenticationResponse)信号、4次握手(4-Way Handshake)信号等等。
并且,G/O设备不能够执行与WFD非对方设备的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但能够执行与WFD非对方设备的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WFD非对方设备是不能够属于根据WFD模式的无线网络但能够属于根据Wi-Fi***的无线网络的设备。G/O设备能够执行与WFD非对方设备的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以从而与该WFD非对方设备建立连接,从而使得WFD非对方设备能够重新参与WFDNW。换句话说,WFD非对方设备能够与G/O设备执行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以因此与G/O设备建立连接,从而重新参与WFDNW。WFD非对方设备不会选择性地以三个状态(即,G/O状态、CL状态以及设备状态)中的任何一个操作,而是在属于WFDNW的同时以与CL状态相同的状态操作。
(正常Wi-Fi)
正常Wi-Fi模式是由Wi-Fi联盟定义并且不同于WFD模式的无线通信方法。类似WFD模式,正常Wi-Fi模式是根据IEEE802.11标准和作用于802.11标准的标准(例如,802.11a、11b、11g、11n等等)执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
虽然WFD模式是具有G/O协商的***的无线通信方法,但是正常Wi-Fi模式是不具有这样的***的无线通信方法。并且,虽然WFD模式是允许在三个状态(即,G/O状态、CL状态以及设备状态)中的任何一个的选择性操作的无线通信方法,但是Wi-Fi***是不允许选择性操作的无线通信方法。在这些方面,WFD模式不同于正常Wi-Fi模式。
正常Wi-Fi模式被分类为基础设施模式(在下文中,被简称为‘基础设施(Infra)’)和自组织模式(在下文中,被简称为‘自组织(adhoc)’)。一般地说,基础设施是其中使用了AP的模式,而自组织是其中不使用AP的模式。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无线网络(在下文中,被称为‘基础设施NW’)通过AP4来建立。MFP10能够通过使用正常Wi-FiMAC在MFP10与AP4之间基于正常Wi-Fi模式的基础设施来建立连接。从而,MFP10重新参与基础设施NW。在这个过程中,MFP10不执行G/O协商并且不会选择性地确定在G/O状态或CL状态下的操作。MFP10能够通过AP4执行与属于正常Wi-FI的另一设备(例如,PC100)的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自组织)
自组织的无线网络(在下文中,被称为‘自组织NW’)通过不同于AP的一对设备来建立。也就是说,一对设备(例如,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能够在该对设备之间基于正常Wi-Fi模式的自组织建立连接以从而建立自组织NW,而不用使用AP或SoftAP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该对设备不执行G/O协商并且不会选择性地确定在G/O状态或CL状态下的操作。同时,这个说明性实施例中,仅一对设备能够属于一个自组织NW。也就是说,三个或更多个设备不能够属于一个自组织NW。
(无线连接方法(PBC方法))
如上所述,MFP10能够在MFP10与另一个设备(例如,便携式终端50、AP4等等)之间基于WFD模式或正常Wi-Fi模式建立连接(即,无线连接)。MFP10支持WPS(Wi-Fi防护设定)的按钮方法(在下文中,被称为‘PBC方法’)的无线连接方法。
WPS的PBC方法是用于即使当在该对装置中的每一个中执行了预定操作时不在该对设备中显示并且输入PIN码,也通过将无线设定信息从一个设备发送到另一个设备(即,执行WPS通信)来在一对设备之间建立无线连接的方法。无线设定信息是在无线网络(WFDNW、正常Wi-FINW等等)中使用的设定信息,并且包括认证方法、加密方法、密码、SSID(服务集标识符)、BSSID(基本服务集标识符)等等。同时,在修改实施例中,MFP10可以支持A0SS(注册商标)、A0SS2、SES(Secure Easy Setup;注册商标)等等,代替PBC方法。这些与WPS的PBC方法相同。
同时,MFP10不支持WPS的PIN码方法。WPS的PIN码方法是用于在PIN码被显示在一个设备上并且该PIN码被输入到另一个设备时,通过将无线设定信息从一个(或另一个)设备发送到另一个(或一个)设备(即,执行WPS通信),来在一对设备之间建立无线连接的方法。
(待存储在MFP10的存储器中的信息)
MFP10的存储器34在其中存储了指示与WFD模式有关的MFP10的当前状态(即,G/O状态、CL状态或设备状态)的WFD状态值。并且,当MFP10属于WFDNW时,存储器34在其中存储了被用在WFDNW中的无线设定信息(在下文中,被称为WDFWSI(WFDWireless Setting Information:WFD无线设定信息))。
当MFP10属于正常Wi-FiNW时,存储器34还在其中存储NW信息,NW信息指示正常Wi-FiNW的类型(基础设施或自组织)。当MFP10属于基础设施NW时(即,当指示基础设施的NW信号被存储时),存储器34还在其中存储被用在基础设施NW中的无线设定信息(在下文中,被称为‘基础设施的WSI’)。当MFP10属于自组织NW时(即,当指示自组织的NW信号被存储时),存储器34还在其中存储被用在自组织NW中的无线设定信息(在下文中,被称为‘自组织的WSI’)。
(其它设备的配置)
多个PC100包括台式PC、笔记本PC、平板PC等等。PC100能够执行WFD通信和正常Wi-Fi通信。便携式终端50是便携式终端装置,诸如便携式电话(例如,智能电话)、PDA、笔记本PC、平板PC、便携式音乐再现装置、便携式电影再现装置等等。便携式终端50能够执行WFD通信和正常Wi-Fi通信。
便携式终端50在其中存储用于使得MFP10能够执行功能(例如,打印功能、扫描功能等等)的应用(在下文中,被称为‘MFP应用’)。MFP应用可以从由MFP10的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器安装到便携式终端50中,或者可以被从与MFP10一起装运的媒体安装到便携式终端50中。
(MFP10的PBC连接处理;图2)
在下文中,参考图2对由MFP10所执行的处理进行描述。图2是在MFP10处于G/O状态时(即,当存储器34中的WFD状态值是指示G/O状态的值时)由MFP10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在MFP10处于CL状态或设备状态时由MFP10所执行的处理的描述被省略。
并且,图2图示了在向MFP10输入用于WFD模式的无线连接的操作(稍后将被描述的PBC连接操作)时由MFP10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同时,当输入正常Wi-Fi模式的无线连接操作时,MFP10根据众所周知的方法在MFP10与AP4之间建立正常Wi-Fi模式的连接。这个处理的描述被省略。
在以下描述中,假定处于设备状态的便携式终端50的用户使得处于G/O状态的MFP10能够打印图像的情形,该图像由在便携式终端50中存储的数据(即,打印数据)来表示。
当便携式终端50的用户想要MFP10基于在便携式终端40中存储的打印数据来执行打印操作时,用户从在被显示在MFP10的显示单元14上的画面中包括的多个项目(例如,‘WFD模式的无线连接’和‘正常Wi-Fi模式的无线连接’)中选择指示‘WFD模式的无线连接’的项目。然后,用户选择在被显示在显示单元14上的画面中包括的指示‘PBC方法’的项目(在下文中,被称为‘PBC连接操作’)。当PBC连接操作被应用于操作单元12时,处于G/O状态的MFP10的控制单元30在S10中确定是,并且执行S12以后的各个处理。
执行S12以后的各个处理的描述是MFP10作为G/O设备属于WFDNW(在下文中,被称为‘WFDNW(MFP=G/O))’。在S12中,接收单元41将MFP10转移到用于请求PBC方法的连接建立的连接请求(即,关联请求信号)的待机状态。当设备(例如,MFP10)处于连接请求的待机状态时,该设备能够接收连接请求并且发送指示OK的响应(即,关联响应信号)。另一方面,当设备不处于连接请求的待机状态时,该设备不发送OK响应,即使它接收到连接请求(例如,它发送了指示NG的响应)。
如稍后所描述的,便携式终端50的用户启动MFP应用以从而执行各种应用(例如,与MFP10中的PBC连接操作相对应的操作)(参考图3中的S50和S54)。结果,便携式终端50发送连接请求,该连接请求包括作为发送目的地的MFP10的WFDMAC(参考图3中的S56)。
在S14中,接收单元41通过无线LAN I/F2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包括MFP10的WFDMAC的连接请求。如上所述,在S12中,处于G/O状态的MFP10被转移到连接请求的待机状态。因此,在S14中,控制单元30通过无线LAN I/F20将OK响应(即,关联响应信号)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同时,所述连接请求和响应包括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信息,而不包括网络层或更高层的通信层的信息。
随后,在S16中,确定单元45确定当前由处于G/O状态的MFP10所管理的CL设备的数目是否与预定上限相同。具体地,确定单元45规定向存储器34中的管理列表注册的CL设备的MAC地址的数目,并且确定该数目是否与上限相同。当CL设备的数目与上限相同时,确定单元45在S16中确定是并且继续进行到S30。如上所述,能够被连接到处于G/O状态的MFP10的CL设备的数目的上限被预先确定。因此,当S16中的确定的结果为是时,控制单元30试图使得便携式终端50能够在S30之后属于正常Wi-FiNW,因为便携式终端50不能够属于WFDNW(MFP=G/O)。另一方面,当CL设备的数目小于上限时,确定单元45在S16中确定否并且继续进行到S20。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单元30在S20中执行用于使得便携式终端50能够属于WFDNW(MFP=G/O)的处理。
如上所述,在S10中,PBC连接操作被应用于MFP10并且PBC连接操作也被应用于便携式终端50(参考图3中的S50)。因此,满足用于执行PBC方法的WPS通信的条件。因此,在S20中,第一发送单元42通过无线LAN I/F20执行WPS通信,以从而将当前在WFDNW(MFP=G/O)中使用的WFDWSI(即存储器34中的WFD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通过WPS通信发送和接收的每个分组包括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信息而不包括网络层或更高层的信息。也就是说,第一发送单元42在不用使用网络层或更高层的情况下将WFD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图7图示了从MFP10被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EAP(可扩展认证协议)请求分组(M8)的配置。同时,在下文中,图7中所示出的分组被称为‘M8分组’。M8分组包括其中设定了各种信息的多个属性区域(版本区域、消息类型区域等等)。在S20中,第一发送单元42在生成M8分组时在属性区域的加密设定区域(在下文中,被称为‘ES区域’)设定WFDWSI。ES区域是其中设定了待通过WPS通信发送的无线设定信息的区域。同时,第一发送单元42在属性区域的供应商扩展区域(在下文中,被称为‘VE区域’)中不进行任何描述。VE区域是其中根据由MFP10的供应商所提供的预定程序(例如,MFP10中的程序)设定各种信息的区域。第一发送单元42将包括其中设定了WFDWSI的ES区域的M8分组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从而将WFD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在S20中被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WFDWSI是由MFP10在通过执行G/O协商确定MFP10处于G/O状态时所准备的信息。MFP10准备WFDWSI所利用的方法如下。也就是说,MFP10(即,控制单元30)规定已被预先确定的认证方法和加密方法。MFP10规定预定密码或者重新生成密码,从而准备密码。MFP10规定预定SSID或者重新生成SSID,从而准备SSID。在这个说明性实施例中,MFP10将预定WFDMAC规定为BSSID。
当便携式终端50从MFP10接收到M8分组(参考图中的S58)时,便携式终端提取在M8分组的ES区域中设定的WFDWSI,以因此请求MFP10基于该WFDWSI来执行认证通信(即,便携式终端发送认证请求信号;参考图3中的S60)。
在S20中,控制单元30还根据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的认证请求来执行认证通信(即,诸如4次握手信号等等的通信),从而执行便携式终端50的认证。因为该认证是在从MFP10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WFDWSI的基础上执行的,所以认证通常成功。从而,控制单元30在MFP10与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WFD模式的连接。然后,控制单元30向MFP10的管理列表注册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从而,便携式终端50作为CL设备重新参与WFDNW(MFP=G/O)。当S20的处理结束时,处理继续进行到S40。
同时,在S30中,确定单元45确定MFP10当前是否属于正常Wi-FiNW。具体地,当存储器34中的NW信息指示基础设施时,确定单元45确定MFP10当前属于基础设施NW并且继续进行到S32。并且,当存储器34中的NW信息指示自组织时,确定单元45确定MFP10当前属于自组织NW并且继续进行到S36。并且,当存NW信息未被存储在存储器34中时,确定单元45确定MFP10当前不属于正常Wi-FINW并且继续进行到S34。
如上所述,满足用于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中执行PBC方法的WPS通信的条件。因此,在S32、S34以及S36中执行WPS通信。然而,各个处理中的WPS通信的内容是不同的。
在S32(即,MFP10=基础设施NW)中,第二发送单元43通过无线LAN I/F20执行WPS通信,以从而将当前在基础设施NW中使用的基础设施的WSI(即,存储器34中的基础设施的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在S32中被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基础设施的WSI是当WFP10被连接到AP4时从AP4获取到的信息(即,由AP4在MFP10当前属于的基础设施NW中所准备的信息)。同时,第二发送单元43在不用使用网络层或更高层的情况下将基础设施的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在S32中,第二发送单元43不在M8分组的ES区域中描述无线设定信息(例如,基础设施的WFDWSI或WSI)(参考图7),不像S20。第二发送单元43在M8分组的VE区域中设定基础设施的WSI和错误消息,该错误消息指示不能够建立WFD模式的连接。具体地,错误消息包括指示AP4被连接到便携式终端50的消息。然后,第二发送单元43将包括具有设定在其中的基础设施的WSI的VE区域的M8分组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从而将基础设施的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M8分组的ES区域是其中应该设定无线设定信息的区域。因此,不能够在ES区域中设定错误消息等等。因此,第二发送单元43在MFP10的供应商能够自由地描述信息的VE区域中设定错误消息。从而,便携式终端50能够显示在VE区域中设定的错误消息(参考图3的S58,其稍后将被描述)。
当便携式终端50从MFP10接收到M8分组时(参考图3中的S58),便携式终端识别无线设定信息未被设定在M8分组的ES区域中,并且提取VE区域中的信息(即,基础设施的WSI和错误消息)。便携式终端50将错误消息显示在便携式终端50的显示单元上,并且请求AP4基于基础设施的WSI来执行认证通信(参考图3中的S60)。从而,在AP4与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正常Wi-Fi模式的连接。结果,建立其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基础设施NW的状态。当S32的处理结束时,处理继续进行到S40。
同时,在S34(即,MFP10不是正常Wi-FiNW)中,控制单元30准备自组织的WSI以建立自组织NW。准备自组织的WSI的方法与准备WFDWSI的方法相同。然而,控制单元30将预定正常Wi-FiMAC准备为BSSID。然后,第二发送单元43通过无线LAN I/F20来执行WPS通信,以从而将所准备的自组织的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同时,第二发送单元43在不用使用网络层或更高层的通信层情况下将自组织的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像S32一样,第二发送单元43在M8分组的VE区域中设定自组织的WSI和错误消息,该错误消息指示不能够建立WFD模式的连接。具体地,错误消息包括指示便携式终端50与自组织连接的消息。然后,第二发送单元43将包括具有设定在其中的自组织的WSI的VE区域的M8分组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从而将自组织的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当便携式终端50从MFP10接收到M8分组时(参考图3中的S58),便携式终端提取VE区域中的信息(即,自组织的WSI和错误消息)。便携式终端50显示该错误消息并且请求MFP10基于自组织的WSI来执行认证通信(参考图3中的S60)。
在S34中,控制单元30还根据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的认证请求来执行认证通信,从而执行便携式终端50的认证。因为认证是在从MFP10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自组织的WSI的基础上执行的,所以认证通常成功。从而,控制单元30在MFP10与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正常Wi-Fi模式的连接,从而重新建立自组织NW。结果,建立其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自组织NW的状态。当S34的处理结束时,处理继续进行到S40。
同时,执行S36的处理的描述意味着MFP10已经属于自组织NW,即,MFP10与除便携式终端50以外的设备建立了自组织NW。如上所述,在这个说明性实施例中,三个或更多个设备不能够属于自组织NW。因此,当执行S36的处理时,便携式终端50不能够参与自组织NW,以便不存在在MFP10与便携式终端50之间发送打印数据的方法。因此,在S36中,控制单元30通过无线LAN I/F20执行WPS通信,但不将无线设定信息(自组织的WFDWSI、WSI等等)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也就是说,控制单元30不在M8分组的ES和VE区域中描述无线设定信息(自组织的WFDWSI和WSI)。然后,控制单元30将M8分组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当便携式终端50从MFP10接收到M8分组时(参考图3中的S58),便携式终端50识别无线设定信息被设定在ES和VE区域中,并且进一步试图执行认证通信(参考图3中的S60)。这时,因为便携式终端50不使用无线设定信息,所以认证失败(S62中否)。因此,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不能够属于相同的无线网络。
因为不存在在MFP10与便携式终端50之间通信打印数据的方法,所以当S36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跳过S40和S42并且返回到S10。
在S40中,通信执行单元44通过无线LAN I/F2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打印数据是被存储在便携式终端50中的数据(例如,图像数据、网络数据等等),并且是由用户指定为打印对象的数据。
在经由S20来执行S40的处理的情形中,MFP10是G/O设备而便携式终端50是CL设备。在这种情形中,通信执行单元44在没有通过另一个装置的情况下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并且,在经由S32来执行S40的处理的情形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基础设施NW。在这种情形中,通信执行单元44通过基础设施NW中的AP4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并且,在经由S34来执行S40的处理的情形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自组织NW。在这种情形中,通信执行单元44在没有通过另一个装置的情况下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
同时,打印数据包括OSI参考模型的应用层的信息。因此,在上述情形的任何一个中,不同于S20、S32以及S34的WPS通信,通信执行单元44通过使用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或更高层来执行打印数据的通信。
然后,在S42中,控制单元30将打印数据供应给打印执行单元16。从而,打印执行单元16将由打印数据指示的图像打印在打印介质上。便携式终端50的用户能够获取经打印的打印介质。当S42的处理结束时,处理继续进行到S10。
(便携式终端50的应用处理;图3)
随后,参考图3对便携式终端50根据MFP应用来执行的处理进行描述。
当便携式终端50的用户想要MFP10基于便携式终端50中的打印数据执行打印操作时,用户启动MFP应用。然后,用户在与MFP应用有关的画面上选择指示‘WFD的无线连接’的项目,并且进一步选择指示‘PBC方法’的项目(即,执行‘PBC连接操作’)。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在S50中确定是并且继续进行到S52。
在S52中,便携式终端50执行SLS(扫描侦听搜索)。SLS是用于搜索在执行该SLS的执行设备(例如,便携式终端50)附近存在的一个或多个相邻设备(例如,MFP10)的无线通信,并且包括扫描处理、侦听处理以及搜索处理。
扫描处理是发送探测请求信号并且接收探测响应信号,从而搜索在执行设备附近存在的G/O设备和AP的处理。侦听处理是接收探测请求信号并且发送探测响应信号,从而向在执行设备附近存在的相邻设备通知该执行设备存在的处理。搜索处理是发送探测请求信号并且接收探测响应信号,从而搜索在执行设备附近存在的设备状态设备的处理。同时,在SLS中,通常找出在执行设备附近存在的CL设备是不可能的。在扫描处理和搜索处理中接收到的探测响应信号包括相邻设备的MAC地址、设备名称等等。因此,执行设备能够获取一个或多个相邻设备的MAC地址、设备名称等等。
在S52中,便携式终端50执行SLS,以从而显示指示与一个或多个相邻设备有关的信息(MAC地址、设备名称等等)的设备列表。设备列表包括关于处于G/O状态的MFP10的信息。用户从设备列表中选择MFP10。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在S54中确定是并且继续进行到S56。
在S56中,便携式终端50发送包括作为发送目的地的MFP10的WFDMAC的连接请求。结果,在图2的S14中,MFP1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连接请求并且将OK响应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在S58中,便携式终端50与MFP10执行WPS通信,以因此从MFP10接收以下(A)至(D)中的任何一个M8分组(参考图7)。(A)便携式终端50接收包括具有设定在其中的WFDWSI的ES区域的M8分组(图2中的S20)。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继续进行到S60而不用显示错误消息。(B)便携式终端50接收包括具有设定在其中的基础设施的WSI的VE区域的M8分组(图2中的S32)。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显示VE区域中的错误消息(即,指示便携式终端50被连接到AP的消息)并且继续进行到S60。(C)便携式终端50接收包括具有设定在其中的自组织的WSI的VE区域的M8分组(图2中的S34)。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显示VE区域中的错误消息(即,指示便携式终端50与自组织连接的消息)并且继续进行到S60。(D)便携式终端50接收不包括无线设定信息的M8分组(图2中的S36)。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继续进行到S60而不用显示错误消息。
在S60中,便携式终端50使用以下(A)至(D)中的任何一个方法,从而执行认证通信。(A)当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包括WFDWSI的M8分组时(图2中的S20),便携式终端50请求MFP10在WFDWSI的基础上执行认证通信。(B)当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包括基础设施的WSI的M8分组时(图2中的S32),便携式终端50请求AP4在基础设施的WSI的基础上执行认证通信。(C)当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包括自组织的WSI的M8分组时(图2中的S34),便携式终端50请求MFP10在自组织的WSI的基础上执行认证通信。(D)当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不包括无线设定信息的M8分组时(图2中的S36),便携式终端50试图认证通信。
在S62中,便携式终端50确定认证通信是否是成功的。在(A)至(C)情况下,因为认证通常成功,所以便携式终端50在S62中确定是并且继续进行S64。同时,在(D)情况下,因为认证失败,所以便携式终端50在S62中确定否并且继续进行到S66。
在S64中,便携式终端50将打印数据发送到MFP10。该打印数据被从便携式终端50发送到MFP10,如图2的S40中所描述的那样。同时,在S66中,便携式终端50显示指示认证失败的错误消息。该错误消息不是在M8分组中设定的消息,而是在便携式终端50中预先存储的消息。当S64和S66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返回到S50。
(特定示例)
随后,参考图4至6来设定由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所实现的特定示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执行图2和图3的各个处理,以便实现图4至6的情况A至C。图4的情况A是经由图2的S20来执行处理的情况。图5的情况B是经由图2的S32来执行处理的情况。图6的情况C是经由图2的S34来执行处理的情况。
(图4;情况A)
在图4中的情况A的初始状态处,建立了其中MFP10是G/O设备的WFDNW(MFP=G/O)。属于WFDNW(MFP=G/O)的CL设备的数目小于上限。
当用户想要处于G/O状态的MFP10通过使用处于设备状态的便携式终端50来执行打印操作时,用户启动MFP应用以因此将PBC连接操作输入到便携式终端50(图3的S50中是)。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执行SLS并且显示指示关于处于G/O状态的MFP10的信息的设备列表(S52)。
用户操作便携式终端50以因此从设备列表中选择MFP10(图3的S54中是)。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请求连接请求(S56)。同时,便携式终端50重复地发送连接请求,直到接收到OK响应为止,或者直到未接收到OK响应的状态继续持续预定时间段为止。
用户将PBC连接操作应用于处于G/O状态的MFP10的操作单元12(图2的S10中是)。在这种情况下,MFP10转移到连接请求的待机状态(S12)。因此,MFP1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连接请求并且将OK响应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S14)。
然后,MFP10确定属于WFDNW(MFP=G/O)的CL设备的数目小于上限(S16中否)。因此,MFP10执行WPS通信并且将包括WFDNW(MFP=G/O)的WFDWSI的M8分组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图2的S20、图3的S58)。
随后,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执行认证通信(图2的S20、图3的S60)。因为认证成功(图3的S62中是),所以在处于G/O状态的MFP10与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连接。结果,便携式终端50作为CL设备参与WFDNW(MFP=G/O)。因此,处于G/O状态的MFP10能够在没有通过另一个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WFDNW(MFP=G/O)从处于CL状态的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图2的S40、图3的S64)。
(图5;情况B)
在图5中的情况B的初始状态处,建立了其中MFP10是G/O设备的WFDNW(MFP=G/O)。多个PC100(参考图1)属于WFDNW(MFP=G/O),以便属于WFDNW(MFP=G/O)的CL设备的数目将与上限相同。并且,MFP10属于基础设施NW。
直到连接请求从便携式终端50发送到MFP10为止执行的操作与图4的情况A相同。在MFP10属于WFDNW(MFP=G/O)和基础设施NW两者的状态中,MFP1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连接请求并且将OK响应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S14)。MFP10确定属于WFDNW(MFP=G/O)的CL设备的数目与上限相同(S16中是)并且确定MFP10属于基础设施NW(S30中的‘基础设施’)。因此,MFP10执行WPS通信并且将包括基础设施的WSI和错误消息的M8分组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图2的S32、图3的S58)。
便携式终端50显示在M8分组中包括的错误消息(指示便携式终端50被连接到AP的错误消息)(图3中的S58)。从而,用户能够知道便携式终端50不能够根据WFD模式连接到MFP10并且能够被替代地连接到AP4。便携式终端50与AP4执行认证通信(图3的S60)。
因为认证成功(图3的S62中是),所以在便携式终端50与AP4之间建立连接。结果,便携式终端50参与基础设施NW。因此,MFP10能够在没有通过AP4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基础设施NW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同时维持WFDNW(MFP=G/O)(图2的S40、图3的S64)。因为MFP10维持WFDNW(MFP=G/O),所以MFP能够从属于WFDNW(MFP=G/O)的CL设备(例如,PC100)接收打印数据。
(图6;情况C)
在图6中的情况C的初始状态处,建立了其中MFP10是G/O设备的WFDNW(MFP=G/O)。属于WFDNW(MFP=G/O)的CL设备的数目与上限相同。并且,MFP10不属于正常Wi-FiNW。
直到连接请求从便携式终端50发送到MFP10为止执行的操作与图4的情况A相同。在MFP10仅属于WFDNW(MFP=G/O)的状态中,MFP1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连接请求并且将OK响应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图2的S14)。MFP10确定属于WFDNW(MFP=G/O)的CL设备的数目与上限相同(S16中是)并且确定MFP10不属于正常Wi-FiNW(S30中‘否’)。因此,MFP10执行WPS通信并且将包括自组织的WSI和错误消息的M8分组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图2的S34、图3的S58)。
便携式终端50显示在M8分组中包括的错误消息(指示便携式终端50利用自组织连接的错误消息)(图3中的S58)。从而,用户能够知道便携式终端50不能够根据WFD模式连接到MFP10并且能够利用自组织替代地连接到MFP10。
然后,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执行认证通信(图2的S34、图3的S60)。因为认证成功(图3的S62中是),所以在MFP10与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连接。结果,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建立自组织NW。因此,MFP10能够在没有通过另一个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自组织NW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同时维持WFDNW(MFP=G/O)(图2的S40、图3的S64)。
(说明性实施例的效果)
如图4至6的情况A至C中所示,在MFP10作为G/O设备属于WFDNW(MFP=G/O)的状态中,MFP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连接请求。如图4的情况A中所示,当确定属于WFDNW(MFP=G/O)的CL设备的数目小于上限时,MFP10将WFDNW(MFP=G/O)的WFD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从而,因为便携式终端50作为CL设备参与WFDNW(MFP=G/O),所以MFP10能够在没有通过另一个装置的情况下通过使用WFDNW(MFP=G/O)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
并且,如图5的情况B中所示,在MFP10属于基础设施NW的状态下,当MFP10确定属于WFDNW(MFP=G/O)的CL设备的数目与上限相同时,MFP10将基础设施的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从而,因为便携式终端50参与基础设施NW,所以MFP10能够通过AP4通过使用基础设施NW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
并且,如图6的情况C中所示,在MFP10不属于正常Wi-FiNW的状态中,当MFP10确定属于WFDNW(MFP=G/O)的CL设备的数目与上限相同时,MFP10将自组织的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从而,因为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建立了自组织NW,所以MFP10能够在没有通过另一个装置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自组织NW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
像这样,取决于输入WFDNW(MFP=G/O)的CL设备的数目是否与上限相同或小于上限,MFP10能够执行适当的处理。结果,MFP10能够从便携式终端50适当地接收打印数据。
(对应关系)
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分别是‘通信装置’和‘对象设备’的示例。无线LAN I/F是‘特定接口’的示例。‘G/O设备’和‘CL设备’分别是‘主站’和‘从站’的示例。连接请求和打印数据分别是‘参与请求’和‘对象数据’的示例。WFD模式和正常Wi-Fi模式分别是‘第一无线通信方法’和‘第二无线通信方法’的示例。G/O协商是‘执行用于确定主站和从站的无线通信的结构’的示例。PBC方法和PBC连接操作分别是‘特定无线连接方法’和‘特定操作’的示例。M8分组、ES区域以及VE区域分别是‘特定分组’、‘第一属性区域’以及‘第二属性区域’的示例。
图4的情况A和图5的情况B(或图6的情况C)分别是‘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的示例。WFDNW(MFP=G/O)和WFDWSI分别是‘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一无线设定信息’的示例。在图5的情况B中,基础设施NW和基础设施的WSI分别是‘第二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设定信息’的示例。在图6的情况C中,自组织NW和自组织的WSI分别是‘第二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设定信息’的示例。
(第二说明性实施例)
在这个说明性实施例中,图2的S32和S34的处理的内容不同于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那些。如图7中所示,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第二发送单元43在S32中在VE中设定基础设施的WSI和错误消息,而在S34中在VE区域中设定自组织的WSI和错误消息。与此相比,在这个说明性实施例的S32中,第二发送单元43在ES区域中设定基础设施的WSI,而不在VE区域中设定基础设施的WSI和错误消息。并且,在这个说明性实施例的S34中,第二发送单元43在ES区域中设定自组织的WSI,而不在VE区域中设定自组织的WSI和错误消息。
在图3的S58中,即使当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包括具有设定在其中的基础设施或自组织的WSI的ES区域的M8分组时,它也不显示该错误消息,不像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然后,在S60中,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在ES区域中设定的基础设施或自组织的WSI来执行与AP4的认证通信。
支持WPS的设备(在下文中,被称为‘WPS支持设备’;例如,MFP10、便携式终端50)具有用于在M8分组的ES区域中设定无线设定信息或者从ES区域读出该无线设定信息以从而建立连接的程序。然而,为了描述M8分组的VE区域中的信息,WPS支持设备应该具有用于该描述的特殊程序(在下文中,被称为‘记录侧程序’)。并且,为了从M8分组的VE区域读出信息并且为了执行与该信息有关的处理,WPS支持设备应该具有用于其的特殊程序(在下文中,被称为‘读出侧程序’)。如上所述,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因为MFP10在M8分组的VE区域中设定基础设施或自组织的WSI和错误消息(图2中的S32、S34),所以它应该具有记录侧程序。并且,因为便携式终端50读出在M8分组的VE区域中设定的基础设施或自组织的WSI和错误消息,并且执行与该信息有关的处理(图3中的S58),所以它应该具有读出侧程序。
与上文相比,在这个说明性实施例中,被从MFP10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无线设定信息和错误消息未被设定在所有M8分组的VE区域中(图2中的S20、S32至S36)。因此,MFP10不必在M8分组的VE区域中描述该信息。从而,MFP10可以不具有读出侧程序并且能够容易地执行处理。并且,便携式终端50不必从M8分组的VE区域读出信息并且不必执行与该信息有关的处理。因此,便携式终端50(即,MFP应用)可以不具有读出侧程序。从而,MFP10的供应商能够相对容易地为MFP准备应用。
尽管已具体地提供了本发明的特定说明性实施例,但是它们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限制权利要求。在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技术包括对上述说明性实施例的各种修改和改变。在下文中,阐明了上述说明性实施例的修改实施例。
(修改实施例1)
图2中的S34的处理可以被省略。也就是说,(1)当MFP10属于基础设施NW时,第二发送单元43可以执行S32的处理,并且(2)当MFP10不属于基础设施NW时,第二发送单元43可以执行S36的处理,而不管MFP10是否属于自组织NW。并且,S32的处理可以被省略。也就是说,(1)当MFP10不属于正常Wi-FiNW时,第二发送单元43可以执行S34的处理,而(2)当MFP10属于基础设施NW或自组织NW时,第二发送单元43可以执行S36的处理。
(修改实施例2)
在图2的S34中,第二发送单元43可以根据所谓的SoftAP方法重新建立基础设施NW,而不是重新建立自组织NW。也就是说,在S34中,第二发送单元43用SoftAP方法操作MFP10。从而,重新建立了其中MFP10起AP作用的基础设施NW。然后,第二发送单元43准备基础设施的WSI并且将该基础设施的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在那之后,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基于基础设施的WSI来执行认证通信。从而,便携式终端50重新参与其中MFP10起AP作用的基础设施NW。结果,MFP10能够在没有通过另一个装置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基础设施NW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在这个修改实施例中,基于SoftAP方法的基础设施NW和基础设施的WSI分别是‘第二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设定信息’的示例。
(修改实施例3)
在图2的S32或S34中,第二发送单元43可以在生成M8分组时在ES区域中描述基础设施的WSI或自组织的WSI,而在VE区域中描述错误消息。并且在这个配置中,第二发送单元43能够适当地将基础设施的WSI或自组织的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修改实施例4)
在图2的S20中,第一发送单元42可以不将在WFDNW中包括的所有信息(即,认证方法、加密方法、SSID、BSSID以及密码)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或者可以仅将一部分信息(例如,SSID、BSSID以及密码)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根据该部分信息来执行与MFP10的认证通信,并且可以在认证通信期间从MFP10获取其它信息(例如,认证方法和加密方法)。并且,便携式终端50可以通过顺序地使用由便携式终端50所支持的认证方法和加密方法的多个组合来执行与MFP10的认证通信,从而规定当前被MFP10使用的认证方法和加密方法。并且在这个配置中,便携式终端50能够参与WFDNW(MFP=G/O)。同样地,在图2的S32或S34中,第二发送单元43可以不将在基础设施或自组织的WSI中包括的所有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并且可以仅将一部分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在这个修改实施例中,该部分信息是‘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和‘第二无线设定信息’的示例。
(修改实施例5)
MFP10可以不仅支持WPS的PBC方法而且支持WPS的PIN码方法。在PIN码方法中,当PIN码被显示在一个设备上并且该PIN码被输入到另一个设备时,该一个设备和该另一个设备通过使用该PIN码来执行WPS通信。例如,便携式终端50的用户可以选择在显示在MFP10的显示单元14上的画面中包括的指示‘PIN码方法’的项目,并且然后选择指示‘显示PIN码’的项目。当PIN码显示操作被应用于操作单元12时,控制单元30在图2的S10中确定是,将预定PIN码显示在显示单元14上并且然后继续进行S12。在这种情况下,当在MFP10上显示的PIN码被用户输入到便携式终端50时,便携式终端50发送连接请求。在这个修改实施例中,‘PIN码方法’和‘PIN码显示操作’分别是‘特定无线连接方法’和‘特定操作’的示例。
(修改实施例6)
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三个或更多个设备不能够属于自组织NW。然而,代替这个,三个或更多个设备能够属于自组织NW。在这个修改实施例中,当在图2的S30中确定MFP10属于自组织NW时,第二发送单元43可以将当前在现存自组织NW中使用的自组织的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而不是执行S36的处理。根据这个配置,便携式终端50能够重新参与现存自组织NW。在这个修改实施例中,现存自组织NW和自组织的WSI分别是‘第二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设定信息’的示例。
(修改实施例7)
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当在S10中进行PBC连接操作时,确定单元45在S14中接收到连接请求之后执行图2中S16的确定。代替这个,当在S10中进行PBC连接操作时,确定单元45可以在S14中接收到连接请求之前执行图2中S16的确定。也就是说,当在S10中进行PBC连接操作时,确定单元45可以仅必须执行图2中S16的确定。
(修改实施例8)
‘对象数据’可以为除打印数据以外的扫描数据。在这个修改实施例中,例如,通信执行单元44使得扫描执行单元18能够执行扫描并且将扫描数据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代替图2的S40和S42。同时,‘对象数据’可以为不同于打印数据和扫描数据的数据(例如,语音数据、电影数据等等)。
(修改实施例9)
‘主站’不限于WFD模式的G/O设备并且可以为任何设备,因为它是管理属于无线网络的各个设备的设备(例如,能够中继在属于无线网络的对方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的设备)。并且,‘从站’不限于WFD模式的CL设备并且可以为任何设备,只要利用无线网络的主站管理它。
(修改实施例10)
‘通信装置’不限于MFP10并且可以为其它通信装置(例如,打印机、扫描仪、FAX装置、复印机、电话、台式PC、笔记本PC、平板PC、服务器、便携式电话、PDA终端等等)。并且,‘对象设备’不限于便携式终端50并且可以为其它通信装置(例如,MFP、打印机、扫描仪、FAX装置、复印机、电话、台式PC等等)。
(修改实施例11)
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MFP10的CPU32执行存储器34中的程序(即,软件),从而起各个单元41至45的作用。代替这个,相应单元41至45中的至少一个可以通过诸如逻辑电路等等的硬件来实现。
并且,在本说明书或图中所图示的技术元件个别地或者通过其各种组合来展示技术可用性,并且不限于在提交本申请时在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组合。并且,在本说明书或图中举例说明的技术同时实现多个目的,而且任何一个目的的实现具有技术可用性。

Claims (11)

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特定接口;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执行:
在已经建立了所述通信装置作为主站而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特定接口来从对象设备接收用于请求参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参与请求,所述对象设备不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
确定作为从站而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从站装置的数目与预定上限相同还是小于所述预定上限;
在接收到所述参与请求并且然后确定了所述从站装置的数目小于所述上限的第一情况下,通过所述特定接口来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第一无线设定信息,所述第一无线设定信息是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中当前使用的;
在接收到所述参与请求并且然后确定了所述从站装置的数目与所述上限相同的第二情况下,通过所述特定接口来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第二无线设定信息,所述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在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不同的第二无线网络中进行使用;
在所述第一情况下,在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无线设定信息之后,通过使用所述通信装置和所述对象设备二者所属于的所述第一无线网络,通过所述特定接口来与所述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以及
在所述第二情况下,在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无线设定信息之后,通过使用所述通信装置和所述对象设备二者所属于的所述第二无线网络,通过所述特定接口来与所述对象设备执行所述对象数据的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网络是基于第一无线通信方法的无线网络,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无线网络是基于第二无线通信方法的无线网络,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方法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方法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方法是具有执行无线通信的***的方法,其中,当基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方法建立在一对设备之间的连接以建立无线网络时,所述一对设备确定所述无线网络的主站和从站,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方法不具有所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在所述第二情况下,在所述通信装置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二者的状态下,所述控制器通过使用所述第二无线网络来与所述对象设备执行所述对象数据的通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无线网络是用作包括与所述通信装置和所述对象设备二者不同的接入点的基础设施模式的无线网络,
其中,所述控制器在所述通信装置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二者的状态下,接收所述参与请求,
其中,在所述第二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无线设定信息,所述所述第二无线设定信息由所述接入点准备并且是在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当前使用的,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
在所述第一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而不通过所述接入点,来与所述对象设备执行所述对象数据的通信;并且
在所述第二情况下,通过所述接入点,通过使用所述第二无线网络来与所述对象设备执行所述对象数据的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无线网络是用作自组织模式的无线网络,
其中,所述控制器在所述通信装置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但不属于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的状态下,接收所述参与请求,
其中,在所述第二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无线设定信息,所述第二无线设定信息由所述通信装置准备并且用于新建立所述通信装置和所述对象设备所属于的所述第二无线网络,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
在所述第一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而不通过其他装置,来与所述对象设备执行所述对象数据的通信;并且
在所述第二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第二无线网络,而不通过其他装置,来与所述对象设备执行所述对象数据的通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器在基于特定无线连接方法的特定操作被输入到所述通信装置时执行所述确定,并且
其中,所述特定无线连接方法是用于在一对设备中的每一个中执行预定操作时,即使用户没有输入PIN码,也在所述一对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方法。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在所述第一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在特定分组的第一属性区域中设定所述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并且然后,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特定分组,以从而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二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特定分组中的第二属性区域中设定指示不能参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消息信息以及所述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并且然后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特定分组,以从而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无线设定信息,所述第二属性区域与所述第一属性区域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在所述第一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在特定分组的第一属性区域中设定所述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并且然后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特定分组,以从而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二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特定分组中的所述第一属性区域中设定所述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并且然后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特定分组,以从而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无线设定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器在不使用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或比所述网络层更高层的情况下,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无线设定信息,
其中,所述控制器在不使用所述OSI参考模型的所述网络层或比所述网络层更高层的情况下,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通过使用所述OSI参考模型的所述网络层或比所述网络层更高层来与所述对象设备执行所述对象数据的通信。
11.一种控制具有特定接口的通信装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建立了所述通信装置作为主站而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特定接口来从对象设备接收用于请求参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参与请求,所述对象设备不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
确定作为从站而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从站装置的数目与预定上限相同还是小于所述预定上限;
在接收到所述参与请求并且然后确定了所述从站装置的数目小于所述上限的第一情况下,通过所述特定接口来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第一无线设定信息,所述第一无线设定信息是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中当前使用的;
在接收到所述参与请求并且然后确定了所述从站装置的数目与所述上限相同的第二情况下,通过所述特定接口来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第二无线设定信息,所述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在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不同的第二无线网络中进行使用;
在所述第一情况下,在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无线设定信息之后,通过使用所述通信装置和所述对象设备二者所属于的所述第一无线网络,通过所述特定接口来与所述对象设备执行对象数据的通信;以及
在所述第二情况下,在向所述对象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无线设定信息之后,通过使用所述通信装置和所述对象设备二者所属于的所述第二无线网络,通过所述特定接口来与所述对象设备执行所述对象数据的通信。
CN201310450051.XA 2012-09-28 2013-09-27 通信装置 Active CN1037168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8124 2012-09-28
JP2012218124A JP6015315B2 (ja) 2012-09-28 2012-09-28 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6865A true CN103716865A (zh) 2014-04-09
CN103716865B CN103716865B (zh) 2017-05-17

Family

ID=49301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50051.XA Active CN103716865B (zh) 2012-09-28 2013-09-27 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48904B2 (zh)
EP (1) EP2713672B1 (zh)
JP (1) JP6015315B2 (zh)
CN (1) CN10371686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59694A (zh) * 2016-12-28 2018-07-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35629B2 (ja) * 2014-05-16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80138B2 (ja) * 2015-01-30 2018-08-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CN105263194A (zh) * 2015-09-18 2016-01-20 北京金山安全软件有限公司 移动设备与固定设备之间通信连接的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05933899B (zh) 2016-04-14 2019-07-0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无线接入点的接入方法和装置
JP6776055B2 (ja) * 2016-08-22 2020-10-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24498A (ja) * 2007-11-15 2009-06-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通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端末装置
JP2009171125A (ja) * 2008-01-15 2009-07-30 Canon Inc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US20120227090A1 (en) * 2011-03-02 2012-09-06 Olympus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N102668647A (zh) * 2009-11-17 2012-09-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调查在WiFi直连网络中的WiFi显示服务的方法和装置
CN102685206A (zh) * 2011-03-14 2012-09-19 微软公司 在对等网络中漫游群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5458A (ja) 2000-12-13 2002-06-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lanシステムおよび端末
GB0303192D0 (en) * 2003-02-12 2003-03-19 Saviso Group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ffic management in peer-to-peer networks
JP4502393B2 (ja) * 2005-06-13 2010-07-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パラメータの共有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US8948144B1 (en) * 2005-12-27 2015-02-03 Qurio Holding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a preferential ad-hoc network
JP2008277919A (ja) 2007-04-25 2008-11-13 Hitachi Ltd 無線lan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および無線lan端末
CN101272353B (zh) * 2008-05-21 2010-12-22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负载均衡方法及接入控制器
JP5435927B2 (ja) * 2008-11-05 2014-03-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US7924807B2 (en) * 2008-11-28 2011-04-1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communicating entities in a decentralized network
US9949305B2 (en) * 2009-10-02 2018-04-17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JP5440123B2 (ja) * 2009-11-24 2014-03-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494540B2 (en) * 2010-04-08 2013-07-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selection in a peer to peer network
US20120102207A1 (en) * 2010-10-26 2012-04-26 Joseph Salowey Registration of ad-hoc group members into an infrastructure network
KR101735334B1 (ko) * 2010-11-25 2017-05-1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와이파이 P2P 디바이스(Wi-Fi Peer to Peer Device)의 디스커버리(Discovery) 방법 및 장치
US20120158839A1 (en) * 2010-12-16 2012-06-21 Microsoft Corporation Wireless network interface with infrastructure and direct mod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24498A (ja) * 2007-11-15 2009-06-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通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端末装置
JP2009171125A (ja) * 2008-01-15 2009-07-30 Canon Inc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CN102668647A (zh) * 2009-11-17 2012-09-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调查在WiFi直连网络中的WiFi显示服务的方法和装置
US20120227090A1 (en) * 2011-03-02 2012-09-06 Olympus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N102685206A (zh) * 2011-03-14 2012-09-19 微软公司 在对等网络中漫游群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59694A (zh) * 2016-12-28 2018-07-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
CN108259694B (zh) * 2016-12-28 2021-08-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13672A3 (en) 2017-03-08
US9148904B2 (en) 2015-09-29
EP2713672B1 (en) 2018-04-11
US20140092776A1 (en) 2014-04-03
JP2014072767A (ja) 2014-04-21
JP6015315B2 (ja) 2016-10-26
CN103716865B (zh) 2017-05-17
EP2713672A2 (en) 201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81516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US11671813B2 (en) Function execu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N103369454B (zh) 通信装置
CN103906194B (zh) 通信装置
CN102625415B (zh)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无线通信电路
CN102833876B (zh) 无线通信设备
EP1589703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cessing a wireless network
CN102833752B (zh) 无线通信设备
US9226328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KR20160053594A (ko) 디바이스와 연결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wi-fi 다이렉트를 지원하는 장치
CN103716865A (zh) 通信装置
US9398627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4956765B (zh) 通信装置以及用于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
JP7347588B2 (ja) 通信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CN104104816B (zh)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4956700B (zh)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6544468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JP6852755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JP6376250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JP2021090229A (ja) 無線通信装置
JP2023133509A (ja) 無線通信装置
JP2019075833A (ja) 通信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