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00985B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00985B
CN103700985B CN201210368060.XA CN201210368060A CN103700985B CN 103700985 B CN103700985 B CN 103700985B CN 201210368060 A CN201210368060 A CN 201210368060A CN 103700985 B CN103700985 B CN 1037009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in
signal terminal
group
g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680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00985A (zh
Inventor
吴筱凭
谢玉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riority to CN20121036806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00985B/zh
Priority to MYPI2015700963A priority patent/MY174522A/en
Priority to PCT/IB2013/002143 priority patent/WO2014049426A2/zh
Priority to US14/430,776 priority patent/US9590358B2/en
Publication of CN103700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09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009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09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包含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第一接地端子、第二接地端子及第三接地端子。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与第二信号端子和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三与第四信号端子依序在第一方向排列。第一及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的接脚分别在横向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错开。第一接地端子邻设第一信号端子,其接脚靠近第一信号端子接脚。第二接地端子设于第二与第三信号端子间并包含两接脚,其中一接脚靠近第三信号端子接脚,另一接脚靠近第二信号端子接脚。第三接地端子邻设于第四信号端子,其接脚靠近第四信号端子接脚。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可降低电磁辐射。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串行连接SCSI(Serial attached SCSI;SAS)是一种通信协议(communicationprotocol),其主要规范计算机储存装置(例如:硬盘或磁带机等)的数据存取。SAS属一种点对点串行协议(point-to-point serial protocol),其是用来取代在1980年代中期所推出的parallel SCSI汇流排技术。SAS装置使用差分信号(differential signals)来进行通信,差分信号可降低parallel SCSI在高速通信传输下所遭遇的电容效应、电感效应和噪声等不良影响,从而达成稳定且高速串行通信(serial communication)。
SAS继承标准SCSI指令集(standard SCSI command set)及光纤通道协议(FibreChannel protocol)的帧格式(frame formats)和全双工通信(full-duplexcommunication)。每个SAS装置包含至少一收发机制(transceiver mechanism),收发机制包含发射器(transmitter)和接收器(receiver)。可用两对导线分别连接两装置的连接插口内的发射器与对应的接收器。在全双工通信模式下,各收发机制可同时通过两对导线传送与接收数据。
两装置的连接插口可使用连接线与连接器相连接,其中两对导线分别连接连接器上的两对端子。第一代SAS的物理链路速率(physical link rate)为3.0Gbps(Gbit/s),目前使用的主流为第二代SAS,其物理链路速率为第一代SAS的两倍,达6.0Gbps。在不久的将来会推出第三代SAS,第三代SAS的物理链路速率会进一步将第二代SAS的物理链路速率提高一倍,达12Gbps。由于第三代SAS连接器与第二代SAS连接器的端子接脚的排列设计相同,因此当物理链路速率提高至12Gbps时,使用现有连接器会发生电磁干扰(EMI emision)及其两对端子间会产生串音干扰(cross talk)等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前述问题,一种新的电连接器被提出。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及一第一组端子。第一组端子包含一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一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一第一接地端子、一第二接地端子,以及一第三接地端子。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可固定在绝缘本体。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可包含一第一信号端子与一第二信号端子。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二信号端子可分别包含一接脚。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可固定在绝缘本体。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可包含一第三信号端子与一第四信号端子。第三信号端子与第四信号端子可分别包含一接脚,其中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第三信号端子和第四信号端子是依序在一第一方向排列,其中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脚在横向于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错开。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脚在横向于该第二方向上错开。第一接地端子可邻设第一信号端子。第一接地端子可包含至少一接脚,其中第一接地端子的至少一接脚可靠近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脚。第二接地端子设置于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三信号端子之间。第二接地端子包含一第一接脚和一第二接脚。第一接脚靠近第三信号端子的接脚,而第二接脚靠近第二信号端子的接脚。第三接地端子邻设于第四信号端子。第三接地端子包含至少一接脚,其中第三接地端子的至少一接脚靠近第四信号端子的接脚。
由于第一接地端子的接脚靠近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脚、第二接地端子的一接脚靠近第二信号端子的接脚及第二接地端子的另一接脚靠近第三信号端子的另一接脚和第三接地端子的接脚靠近第四信号端子的接脚,因此可降低电磁辐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其例示安装在一电路板上的一电连接器;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其例示安装在一电路板上的一电连接器;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立体示意图,其例示一电路板及一电连接器;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立体示意图,其例示电路板及电连接器的底面;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7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接地端子及信号端子的接脚的排列;
图8为图7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电路板
2 电连接器
5 对角线方向
11 开孔
12 开孔
13 开孔
14 定位孔
20 第一组端子
21 绝缘本体
22 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
22a 第一信号端子
22b 第二信号端子
23 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
23a 第三信号端子
23b 第四信号端子
24 第一接地端子
25 第二接地端子
26 第三接地端子
27 第二组端子
28 第三组端子
210 第一组端子槽
211 信号端子槽
212 接地端子槽
213 插槽
214 第一侧壁
215 第二侧壁
216 第二组端子槽
217 第三组端子槽
218 导引块
219 定位柱
221 接脚
222 固定部
223 接触部
231 接脚
232 固定部
233 接触部
241a 接脚
241b 接脚
242 板状主体
243 接触部
251a 第一接脚
251b 第二接脚
252 板状主体
253 接触部
261a 接脚
261b 接脚
262 板状主体
263 接触部
271 接脚
272 固定部
273 接触部
281 接脚
282 固定部
283 接触部
2141 区段
2142 外凸部
2151 凹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详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其例示安装在一电路板1上的一电连接器2。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其例示安装在一电路板1上的一电连接器2。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立体示意图,其例示一电路板1及一电连接器2。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立体示意图,其例示电路板1及电连接器2的底面。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的另一分解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6所示,电连接器2可安置在一电路板1上。电连接器2可包含一绝缘本体21及一第一组端子20。第一组端子20包含一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一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一第一接地端子24、一第二接地端子25,以及一第三接地端子26,其中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设置于第一接地端子24与第二接地端子25之间,而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设置于第二接地端子25与第三接地端子26之间。
虽然图1至图6实施例揭示有另两组端子(27和28),但本发明不限于具有三组端子(20、27和28)的实施例。本发明可运用在具有至少包含一第一组端子20的电连接器上,该第一组端子20包括上述的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第一接地端子24、第二接地端子25及第三接地端子26。
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可固定在绝缘本体21上。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可用于传送差分信号(differential signals)。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可包含一第一信号端子22a及一第二信号端子22b。第一信号端子22a与第二信号端子22b可分别包含一接脚22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端子22a与第二信号端子22b可为压接端子,即第一信号端子22a与第二信号端子22b的接脚221包含一针眼(eye of needle)。当电连接器2安置在电路板1上时,第一信号端子22a与第二信号端子22b的接脚221被***对应的开孔11(图3),其针眼会干涉开孔11而固定。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端子22a与第二信号端子22b的接脚221是焊接在电路板1上对应的开孔11内。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端子22a与第二信号端子22b的接脚221被弯折,而可利用表面安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焊接在电路板1上。
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可固定在绝缘本体21上。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可用于传送差分信号(differential signals)。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可包含一第三信号端子23a及一第四信号端子23b。第三信号端子23a与第四信号端子23b可分别包含一接脚231。在一实施例中,第三信号端子23a与第四信号端子23b可为压接端子,即第三信号端子23a与第四信号端子23b的接脚231包含一针眼(eye of needle)。当电连接器2安置在电路板1上时,第三信号端子23a与第四信号端子23b的接脚231被***对应的开孔11(图3),其针眼会干涉开孔11而固定。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信号端子23a与第四信号端子23b的接脚231是焊接在电路板1上对应的开孔11内。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信号端子23a与第四信号端子23b的接脚231被弯折,而可利用表面安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焊接在电路板1上。
参照图5至图7所示,第一信号端子22a、第二信号端子22b、第三信号端子23a及第四信号端子23b可依序在一第一方向3排列,其中在横向于第一方向3的第二方向4上,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的两接脚221是错开,且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的两接脚231是错开,如图7所示。
参照图5至图7所示,第一接地端子24是邻设第一信号端子22a。第一接地端子24可包含至少一接脚(241a或241b)。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端子24的之间接脚241a靠近第一信号端子22a的接脚221设置。
第二接地端子25是设置在第二信号端子22b与第三信号端子23a之间。第二接地端子25包含一第一接脚251a、一第二接脚251b及一板状主体252,其中第一接脚251a与第二接脚251b可皆从板状主体252延伸。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信号端子22b与第三信号端子23a之中,第一接脚251a较靠近第三信号端子23a的接脚231,而第二接脚251b较靠近第二信号端子22b的接脚221。
第二接地端子25的板状主体252可隔开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与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以降低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与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间相互串音干扰(cross-talking)。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接地端子25的板状主体252在第二方向4上的尺寸L较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与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在第二方向4上的尺寸l为大,如此可较佳地避免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与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相互串音干扰。
参照图5至图7所示,第三接地端子26是邻设于第四信号端子23b。第三接地端子26可包含至少一接脚(261a或261b)。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接地端子26的一接脚261b靠近第四信号端子23b的接脚231设置。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第一接地端子24的接脚241a较靠近第一信号端子22a的接脚221、第二接地端子25的第一接脚251a较靠近第三信号端子23a的接脚231、第二接地端子25的第二接脚251b较靠近第二信号端子22b的接脚221,以及第三接地端子26的接脚261b靠近第四信号端子23b的接脚231,如此第一信号端子22a的接脚221可与第一接地端子24的接脚241a有较强耦合效应,第二信号端子22b的接脚221可与第二接地端子25的第二接脚251b有较强耦合效应,第三信号端子23a的接脚231可与第二接地端子25的第一接脚251a有较强耦合效应,以及第四信号端子23b的接脚231可与第三接地端子26的接脚261b有较强耦合效应,从而降低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与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所产生的电磁干扰。
如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的两接脚221是介于第一接地端子24的接脚241a和第二接地端子25的第二接脚251b之间,而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的两接脚231是介于第二接地端子25的第一接脚251a和第三接地端子26的接脚261a之间。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端子24的接脚241a、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的两接脚221和第二接地端子25的第二接脚251b沿一对角线方向5排成一列,而第二接地端子25的第一接脚251a、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的两接脚231和第三接地端子26的接脚261b沿一对角线方向5排成一列。如此的设计,会有较佳信号传输效果。
参照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端子24可包含一板状主体242且具有两接脚(241a和241b),其中两接脚(241a和241b)从板状主体242延伸。通过两接脚241a和241b同时接地,可降低第一接地端子24的等效电感,从而进一步降低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所产生的电磁干扰。在一实施例中,板状主体242在第二方向4上的尺寸较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与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在第二方向4上的尺寸为大。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端子24不具有板状主体。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接地端子26可包含一板状主体262且具有两接脚(261a和261b),其中两接脚(261a和261b)从板状主体262延伸。通过两接脚261a和261b同时接地,可降低第三接地端子26的等效电感,从而进一步降低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所产生的电磁干扰。在一实施例中,板状主体262在第二方向4上的尺寸较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与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3在第二方向4上的尺寸为大。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接地端子26不具有板状主体。
参照图6所示,绝缘本体21形成有一第一组端子槽210。第一组端子槽210可包含多个信号端子槽211,其中多个信号端子槽211对应第一信号端子22a、第二信号端子22b、第三信号端子23a及第四信号端子23b。第一信号端子22a、第二信号端子22b、第三信号端子23a及第四信号端子23b均包含一固定部(222或232),其中当第一信号端子22a、第二信号端子22b、第三信号端子23a或第四信号端子23b组入对应的信号端子槽211时,固定部(222或232)与信号端子槽211的槽壁干涉而固定在信号端子槽211内,而使第一信号端子22a、第二信号端子22b、第三信号端子23a或第四信号端子23b可固定在绝缘本体21上。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接地端子25的板状主体252在第二方向4上的尺寸L较固定部(222或232)在第二方向4上的尺寸为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端子24的板状主体242在第二方向4上的尺寸较固定部(222或232)在第二方向4上的尺寸为大。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接地端子26的板状主体262在第二方向4上的尺寸较固定部(222或232)在第二方向4上的尺寸为大。
参照图8所示,板状主体(242、252和262)可较固定部(222和232)为大。若将板状主体(242、252或262)在第二方向4上的尺寸称为宽度,而横向于宽度的尺寸称为高度,则除宽度较大外,板状主体242、板状主体252及板状主体262的高度I是不小于固定部(222和232)的高度,如此可降低电磁干扰的产生。
再参照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端子槽210另包含多个接地端子槽212,其中多个接地端子槽212对应第一接地端子24、第二接地端子25及第三接地端子26。当第一接地端子24、第二接地端子25或第三接地端子26组入对应的接地端子槽212时,第一接地端子24、第二接地端子25或第三接地端子26的板状主体(242、252或262)可与接地端子槽212的槽壁干涉。
参照图6所示,绝缘本体21形成有一插槽213,插槽213可插接对接连接器。第一信号端子22a、第二信号端子22b、第三信号端子23a和第四信号端子23b均包含一接触部(223或233),其中当第一信号端子22a、第二信号端子22b、第三信号端子23a和第四信号端子23b组入对应的信号端子槽211后,接触部(223和233)会凸入插槽213(图1),电性连接***的对接连接器。此外,第一接地端子24、第二接地端子25及第三接地端子26分别包含接触部(243、253和263),当第一接地端子24、第二接地端子25及第三接地端子26固定在绝缘本体21后,接触部(243、253和263)会凸入插槽213。
参照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连接器2可包含第二组端子27。第二组端子27可固定在绝缘本体21,并用于信号传输。
绝缘本体21包含一第一侧壁214及一第二侧壁215,其中第一侧壁214和第二侧壁215均是沿第一方向3延伸,分别位在插槽213的相对两侧,并界定插槽213。第一组端子槽210可形成于第一侧壁214。再者,绝缘本体21可形成有一第二组端子槽216,第二组端子槽216对应第二组端子27,第二组端子27对应地组入第二组端子槽216后,第二组端子27的端子固定部272会对应地与第二组端子槽216的槽壁干涉,使第二组端子27固定在第二组端子槽216。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组端子槽216可形成于第二侧壁215。
参照图2与图6所示,第二组端子27的各端子包含一接触部273。当第二组端子27对应地组入第二组端子槽216后,接触部273会凸入插槽213,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
参照图3与图6所示,第二组端子27的各端子包含一接脚271,接脚271用于电性连接电路板1。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1包含多个开孔12,多个开孔12对应第二组端子27的端子接脚271,第二组端子27的各接脚271包含一针眼,针眼与开孔12干涉配合。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1包含多个开孔12,多个开孔12对应第二组端子27的接脚271,第二组端子的接脚271是以焊接方式固定在对应开孔12。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组端子27的接脚被弯折,使其可以利用表面安装技术焊接在电路板1上。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组端子27的接脚271可排列成一排。在一实施例中,部分的第二组端子27的接脚271与另一部分的第二组端子27的接脚271在第二方向4上是错开。
参照图6所示,电连接器2可包含一第三组端子28。第三组端子28可固定在绝缘本体21,并用于电力传输。
绝缘本体21的第二侧壁215可形成有一第三组端子槽217。第三组端子槽217对应第三组端子28。第三组端子28的各端子可包含一固定部282,第三组端子28的固定部282可对应地与第三组端子槽217干涉配合,以将组入的第三组端子28固定。
第三组端子28的各端子28包含一接触部283,当第三组端子28组入第三组端子槽217后,接触部283会凸入插槽213,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
参照图3与图6所示,第三组端子28的各端子包含接脚281,接脚281用于电性连接电路板1。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1包含多个开孔13,多个开孔13对应第三组端子28的接脚281,第三组端子28的各接脚281包含一针眼,针眼与开孔13干涉配合。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1包含多个开孔13,多个开孔13对应第三组端子28的接脚281,第三组端子28的接脚281是以焊接方式固定在对应开孔13。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组端子28的接脚被弯折,使其可以利用表面安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焊接在电路板1上。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组端子28的接脚281可排列成一排。在一实施例中,部分的第三组端子28的接脚281与另一部分的第三组端子28的接脚281在第二方向4上是错开。
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14包含一区段2141。除形成有第一组端子槽210的区段2141外,第一侧壁214的其他部分具有薄厚度。在一实施例中,区段2141包含一外凸部2142,其中第一组端子槽210形成在外凸部2142。
绝缘本体21的第二侧壁215可形成有一凹陷部2151。凹陷部2151可形成于插槽213旁。凹陷部2151可相对于区段2141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凹陷部2151可用于防止对接连接器不正确地被***。在一实施例中,凹陷部2151是隔开所述第二组端子槽216与第三组端子槽217。
参照图3所示,绝缘本体21具长条形状,并包含两末端部。插槽213形成于绝缘本体21的上表面。绝缘本体21的各末端部上可形成有导引块218,导引块218靠近插槽213的两端。导引块218用于在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导引对接连接器。
参照图4所示,绝缘本体21包含两定位柱219,两定位柱219从绝缘本体21的底部向下延伸,电路板1上形成有对应的定位孔14,其中当电连接器2安装在电路板1上时,定位柱219***对应的定位孔14。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电连接器包含一第一接地端子、一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一第二接地端子、一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一第三接地端子,其中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设置于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之间,而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设置于第二接地端子与第三接地端子之间。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包含一第一信号端子及一第二信号端子,其中第一信号端子靠近第一接地端子,而第二信号端子靠近第二接地端子。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包含一第三信号端子及一第四信号端子,其中第三信号端子靠近第二接地端子,而第四信号端子靠近第三接地端子。第一接地端子具有一接脚,且第一接地端子的接脚靠近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脚。第二接地端子具有两接脚,其中第二接地端子的一接脚靠近第二信号端子的接脚,而第二接地端子的另一接脚靠近第三信号端子的接脚。第三接地端子具有一接脚,且第三端子的接脚接近第四信号端子的该接脚。由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每一接脚都靠近其相邻的接地端子的接脚,因此可降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所产生的电磁干扰。再者,第二接地端子包含一板状主体,板状主体可降低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与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间的串音干扰。此外,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三接地端子可分别具有两接脚,如此可降低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三接地端子的等效电感,从而进一步降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所产生的电磁干扰。
本揭露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揭露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种种不背离本揭露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揭露的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范例所揭示的,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揭露的替换及修饰,并为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涵盖。

Claims (12)

1.一种电连接器,包含:
一绝缘本体;以及
一第一组端子,包含:
一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固定在该绝缘本体,该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包含一第一信号端子与一第二信号端子,该第一信号端子与该第二信号端子分别包含一接脚;
一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固定在该绝缘本体,该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包含一第三信号端子与一第四信号端子,该第三信号端子与该第四信号端子分别包含一接脚,其中该第一信号端子、该第二信号端子、该第三信号端子和该第四信号端子是依序在一第一方向排列,其中该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脚在横向于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错开,及该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脚在横向于该第一方向的该第二方向上错开;
一第一接地端子,邻设于该第一信号端子,该第一接地端子包含至少一接脚,其中该第一接地端子的该至少一接脚靠近该第一信号端子的该接脚;
一第二接地端子,设置于该第二信号端子与该第三信号端子之间,该第二接地端子包含一第一接脚及一第二接脚,其中该第一接脚靠近该第三信号端子的该接脚,而该第二接脚靠近该第二信号端子的该接脚;及
一第三接地端子,邻设于该第四信号端子,该第三接地端子包含至少一接脚,其中该第三接地端子的该至少一接脚靠近该第四信号端子的该接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二接地端子包含一板状主体,该第二接地端子的该第一接脚与该第二接脚从该板状主体延伸,该板状主体在该第二方向上的尺寸较该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与该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在该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接地端子包含一板状主体和两接脚,及该第三接地端子包含一板状主体和两接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绝缘本体包含一第一组端子槽,其中该第一组端子对应地固定在该第一组端子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绝缘本体还包含一第一侧壁及一第二侧壁,其中该第一侧壁与该第二侧壁沿该第一方向延伸且界定一插槽,其中该第一组端子槽形成于该第一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侧壁包含一区段,该区段包含一外凸部,其中该第一组端子槽形成于该区段。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还包含一第二组端子,且该第二侧壁包含一第二组端子槽,其中该第二组端子对应地固定在该第二组端子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还包含一第三组端子,其中该第二侧壁包含一第三组端子槽,其中该第三组端子对应地固定在该第三组端子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二侧壁包含一凹陷部,其中该凹陷部隔开该第二组端子槽与该第三组端子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接地端子的该至少一接脚、该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脚及该第二接地端子的该第二接脚是沿对角线方向排成一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二接地端子的该第一接脚、该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脚及该第三接地端子的该至少一接脚是沿对角线方向排成一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二接地端子的该第一接脚与该第二接脚在该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大于该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脚及该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脚在该第二方向上的间距。
CN201210368060.XA 2012-09-28 2012-09-28 电连接器 Active CN1037009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68060.XA CN103700985B (zh) 2012-09-28 2012-09-28 电连接器
MYPI2015700963A MY174522A (en) 2012-09-28 2013-09-27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taggered pins
PCT/IB2013/002143 WO2014049426A2 (zh) 2012-09-28 2013-09-27 电连接器
US14/430,776 US9590358B2 (en) 2012-09-28 2013-09-27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taggered pin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68060.XA CN103700985B (zh) 2012-09-28 2012-09-28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0985A CN103700985A (zh) 2014-04-02
CN103700985B true CN103700985B (zh) 2017-04-12

Family

ID=50362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68060.XA Active CN103700985B (zh) 2012-09-28 2012-09-28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009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117233B4 (de) * 2014-11-25 2018-03-01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Grundleiste zum Verbinden mit einer Leiterplatte
CN104979717B (zh) * 2015-04-16 2017-11-17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8140993A (zh) * 2016-09-24 2018-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终端
CN107039850B (zh) * 2016-12-15 2019-04-26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01225B2 (en) * 2004-12-17 2006-09-05 Harting Electronics Gmbh & Co. Kg Shielded high-density edge connector
CN201219153Y (zh) * 2008-05-16 2009-04-08 莫列斯公司 电连接器
CN202856084U (zh) * 2012-09-28 2013-04-03 美国莫列斯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94569B2 (en) * 2001-11-14 2006-02-07 Fci America Technology,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s having contacts that may be selectively designated as either signal or ground contact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01225B2 (en) * 2004-12-17 2006-09-05 Harting Electronics Gmbh & Co. Kg Shielded high-density edge connector
CN201219153Y (zh) * 2008-05-16 2009-04-08 莫列斯公司 电连接器
CN202856084U (zh) * 2012-09-28 2013-04-03 美国莫列斯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0985A (zh) 201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09916B (zh) 一种具有改善的插座连接器的收发机组件
CN101189763B (zh) 具有屏蔽的差动触点对的电接插件
CN103999294B (zh) 串扰降低的高速电连接器
TWI607604B (zh) 高速電連接器
CN202930668U (zh) 具有公共接地屏蔽件的电连接器
EP2409365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ribbed ground plate
CN102598431B (zh) 具有接地板和接地结合杆的电连接器
CN103828496B (zh) 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的通孔结构
US8851926B2 (en) Low-cross-talk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916271B (zh) 插座连接器组件及插头连接器
EP2815466B1 (en) Small form-factor rj-45 plugs with low-profile surface mounted printed circuit board plug blades
CN102176561A (zh) 模块化的连接器***
CN103700985B (zh) 电连接器
CN107359450A (zh) 电连接器
KR20080111535A (ko) 스태거 접점을 갖는 전기 커넥터
CN103872523B (zh) 电连接器
CN101989696A (zh) 连接器
US924627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hielding member disposed between two magnetic modules
CN102812601A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105470732A (zh) 插头连接器
CN104538797A (zh) 防干扰插头电连接器
CN208173855U (zh) 高速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CN101335407A (zh) 屏蔽片间接接地的高速传输电连接器
CN202856084U (zh) 电连接器
CN106486813B (zh) 电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Illinois, USA

Applicant after: Molex, LLC

Address before: Illinois, USA

Applicant before: Molex,LLC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